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战后日本经济腾飞中人的因素!!

战后日本经济腾飞中人的因素!!

战后日本经济腾飞中人的因素!!
战后日本经济腾飞中人的因素!!

战后日本经济腾飞中人的因素!!

战后日本经济腾飞中人的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60 年代末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80 年代日本经济急剧发展,人均收入及工业技术水平已同欧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部分工业技术已走在欧美国家的前头,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经济大国。日本创造这些经济“奇迹”,除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外,在国内条件中,人的因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劳动立法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的工人既无政治权利,又无较好的劳动条件,生活状况极为悲惨,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极为尖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盟军总司令部和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劳动立法,为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提供了有利的重要条件。1945 年12 月,日本政府制定了《工会法》,确立了工人的结社权和罢工权,促进了日本工会组织的迅速发展。1946 年2 月,工会法正式实施前,全国已有3200 个工会,工会会员达

150 万人。1946 年3月底,工会数量增加了一倍,会员人数增加了100 万人。该法的实施揭开了日本劳动改革的序幕。1946 年9 月,日本政府通过了《劳动关系调整法》,确定了工人的基本权利,实行男女同工同酬,规定了劳动合同、工资、劳动时间等。如果劳资双方自行解决纠纷时遇到困难,由劳动委员会进行斡旋、调停、仲裁,以求尽快地解决劳资纠纷。1947 年4 月,日本政府制定了《劳动基准法》,将新宪法第27条规定的有关工资、劳动时间、休息以及其它劳动条件的基本标准具体化。该法的实施使日本工人的劳动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清算了工场法等战前保护法的贫乏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对外倾销,纠正了日本资本主义在国际市场上不适当的竞争力, 在劳动方面有助于促进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1947 年,日本政府还先后制定了《补偿工人灾害保险法》、《职工稳定法》、《失业保险法》等稳定工人经济地位的有关法律和制度。通过这一系列的劳动立法,日本工人的经济地位有了明显的改善。据统计,1955~1970 年,

日本工人的实际工资提高近3 倍。随着工人收入的增长,社会购买力和消费水平相应提高,对推动日本经济持续高涨起了重要的作用。正如日本劳动经济学家竹前荣治说:“战后初期,由占领军推动而进行的农地改革、财阀解体、劳动改革等经济民主化政策,对战后日本奇迹般的经济复兴作出了贡献,特别是劳动改革,通过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巩固了有效内需的基础,对输出基础的扩大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在企业内部组织工会的形式,使企业内部出现劳资矛盾和对立时在企业内部协商解决,便于协调劳资关系。工会是按企业组织起来的,工会会员的生活需要依靠企业,同企业息息相关,这就使工会会员常常把自己切身利益同企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容易形成所谓“命运共同体”,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增长。劳资关系得到了改善,阶级矛盾相对缓和,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二、重视教育,注重开发“人的资源”。

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这是同日本政府重视教育,开发“人的资源”分不开的。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就非常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和造就技术人才。战后,日本在1948 年就普及了初中教育,以后又普及了高中教育。日本发展教育的基本信条是“强固山脚比强固山顶更重要”,在教育中重视面向本国需要、面向生产实际的需要,从而使年轻人的进取心能够普遍地扎根于本国的土地,扎根于实际生活,为本国的经济建设服务。特别是大力发展工科教育和职业教育,使之成为向生产第一线输送大量人才的基地。在日本政府的行政费用中,教育经费占20 %以上,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是比例最高的。就文化水准来说,日本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已经名列前茅,据统计,在20 世纪70 年代初期,日本的文盲率仅为0.7 % ,而美国为2.2 % ,意大利高达9.3 %。日本科学技术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占人口的比重超过美国,使日本的科技人才不断地充实,到1989 年3 月,日本已拥有科研人员46.2 万人,比5 年前增加25 % ,在发达

国家中仅次于美国。尽管日本企业职工的学历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者还是十分重视在职教育和终身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轮训和研究进修,提高职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技术理论知识。加上日本企业特有的“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使日本工人比较安心工作,比较愿意钻研新技术。正是日本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普及,促使日本国民素质不断得到改善,并导致企业就业人员的平均文化程度提高。人们受教育的程度越高,越可能产生向上和进取之心,责任感越强,并把从事的工作作为进取的阶梯,把努力工作与追求进取结合起来,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这支拥有较高教育程度和熟练技术水准的劳动力队伍,使日本能充分吸收、消化和发展引进的外国先进技术,迅速摆脱经济上、技术上的落后面貌,跳跃式地赶上或超过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创造日本经济发展的世界奇迹,使日本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三、具有凝聚力的企业组织,激发了人的

活力。

战后,日本政府通过民主改革和一系列劳动立法的制定使日本企业组织机制进一步完善,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日本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措施主要有:

第一,企业对职工实行终身雇佣制。日本大企业在录用新职工时,首先强调的是录用对象的品行和能力。如果一经录用,本人努力工作,基本上意味着终身雇佣,从而给职工带来安心感。这种安心感在基本不存在“铁饭碗”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安全保障”。同时,企业在经营结构发生变化时,尽力通过调整企业内部的劳动力来解决,这样通过劳动力和劳动市场的“企业内部化”,增强了劳动者对企业的“归属意识”。就业者和企业之间经常是进行双向选择,越是有前途、经营水平越高的大企业和骨干企业就越能录用高质量的新人,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了经济效率较高的劳动力配置,有利于发挥劳动者的潜力和积极性。

第二,企业重视对新职工的训练,培养其符合企业需要的“企业精神”。企业对招收

的新职工要组织住集体宿舍,过集体生活,进行集中训练,甚至业余时间也要用于企业内部的社交。如东京的一家软件开发公司对新职工进行培训是从“入学式”开始,先教给如何行礼,要求弯腰45 度,然后一个个地纠正听讲话时的姿势,进行一个小时的预习后,听总经理训话,听讲时个个都要脊背挺直,双手放在膝上,培训期限为3 个月。新职员在第一年的工作中,往往被辗转分配到各个部门,以便尽快全面了解和熟悉企业的业务。企业抓住青年人可塑性强的特点,把他们塑造成符合企业需要的、完全“企业化”的人。

第三、注重企业内部的“平等化”。日本企业内部的“平等化”主要指缩小原来存在于企业内部的不平等和等级差别。战后日本企业内部的“平等化”,首先表现为企业内部工资差别的缩小。根据1982 年日本经营者协会联盟(日经联) 回顾总结,从20 世纪20 年代以来,日本大企业的经理和刚刚进入企业的新职工的工资差别的演变过程:在20 年代(以1927 年为例) ,最高经营者的

工资为新职工的110 倍(税后实际相差为100.6 倍) ,由于当时所得税很低,工资相差倍数在税前和税后都差不多。在战后的60 年代(1963 年) ,最高经营者的工资相当于新职工的工资倍数降至23.6 倍(税后为11.9 倍) ,由于累进所得税很高,税后收入的相差倍数比税前收入下降了一倍。到了70 年代(1973 年) ,这个倍数又下降到了19.0 倍(税后为9 倍) 。1980 年税后收入的差别不到8 倍。日本企业在战前还存在身份上的差别,比如终身雇佣制只适用于“白领”职员,而不适用于“蓝领”工人。在工厂的待遇方面,“白领”和“蓝领”身着不同的的制服和工作服,在不同的食堂进餐,甚至连厕所、澡堂、进出工厂的门也是分开的。在战后的日本大企业,终身雇佣制适用于所有的正式职工,其它的等级差别也被废除了,“蓝领”和“白领”的等级差别日益缩小,平等化的趋势进一步增强。

第四、重视培养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心。在日本企业里,每个职工都把企业视为自己的归属,牢记企业的“社训”成为忠于企业

的表现之一。对于一个“修行”到家的“企业人”来说,企业成了他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场所,为了企业他可以投入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甚至不惜让家庭为此做出牺牲。在企业中能够被提拔为经营者的职员,几乎必然是“修行”企业教义的佼佼者,在对企业忠诚这一点上经过长期的考验,因而能够将自己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战后,日本企业通过各种措施增强职工的凝聚力,特别是“以终身雇佣、年功序列薪金制为主轴的劳资关系所发挥的极大作用, ??在战后企业经营缩小的情况下,变成了劳资团结恢复企业经营的杠杆。”年功序列薪金制由于按“年功”晋级,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满和嫉妒,能够确保员工之间的协调,给生活带来了安定感,有利于员工安心本职工作, 能够培养为企业共同奋斗的精神,使劳资双方相互信任,便于企业实现较好的劳动管理。由于企业职工的人格得到充分尊重,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职工爱企业如同爱自己的家,甚至为了企业的前途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全心

全意地投入到企业的工作中去。企业对职工凝聚力的增强,成为为企业、为国家创造出更多物质财富的精神动力,为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提供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四、勤劳精神奠定了经济发展的基石。

勤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性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民的勤劳精神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强的基石,其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日本人民的勤劳精神表现为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日本企业的职工比较乐于为适应新技术发展引起的职业结构变化而接受再教育,自觉地进行再学习,具有强烈的终身学习的意识。日本工人与欧美国家工人相比,他们适应和掌握新技术的积极性和进取心是比较强的,这成为机器人的应用在日本推广较快的重要原因。又如日本企业数控机床的使用效率比较高,其重要原因是操作机床的工人能够自己编制控制程序。而在欧美企业里,工人一般是不会亲自编制数控机床的控制程序的。日本工人的进取心还表现在他们能积极参加企业合理化建议活动,为

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出谋划策,其热情持久不衰。据统计1983 年平均每个工人每年提出16.9 件合理化建议,大都具有应用价值。这正是欧美国家工人所缺乏的为企业的发展自觉做贡献的热情和积极性。

第二、日本人的勤劳精神体现为较强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对共同劳动的适应性。日本工人由于怀有对企业的归属心理,对工作需要他做的事,即便超出其专长范围,也要设法去做好,比如遇到自己操作的机器出现故障,就自己将它修复。而欧美企业的操作工人一般不会自己去修理机器。日本质量管理小组之所以搞得比较活跃,也是与劳动者能够关心前后工序乃至整个生产线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分不开的。“一个日本人是条虫,三个日本人是条龙”的说法虽然不完全正确,但它正反映了日本人具有强烈的团结合作精神和浓厚的集体主义意识。

第三、日本人的勤劳精神还包括有很强的苦干精神。日本人的这种苦干精神可以说是东方民族的勤劳刻苦的性格、战败后激发的民族复兴精神、在大企业职工中表现比较

典型的工业勤劳、处于双层结构的下层的中小企业的顽强拼搏、最低层的承包企业直至兼业农户的农业勤劳等的混合体。60 年代一位美国专家对日美两国工人的体力劳动强度进行比较表明,如果以国际标准为100 ,美国工人和日本工人的劳动强度分别为70 和130。在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今天,日本人的工作时间仍然比已经“落在后面”的西欧人长得多。战后,日本经济“奇迹”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日本人民的勤劳精神,这是与日本战后社会的进步、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富有凝聚力的企业组织分不开的。日本社会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日本国民的勤劳精神“, 努力就能得到报酬”,从而使日本大多数人懂得要提高生活水平的正确做法不是坐着不干,怨天尤人,而是要坚忍不拔地奋斗,将来一定会得到报偿。这就激发了日本国民强烈的进取精神,增强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和企业内部的协调合作,使得以有组织的共同劳动为主要形式的工业生产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在日本的企业里,职工(包括经营者) 之间人际关系比

较和谐,职工对企业有一种归属感,从而把生活的重心转移到工作和企业上来,职工对企业的放心使他们对于可能“排挤”工人的机器人等新技术的采用不抱抵触情绪,企业就容易提高生产效率,使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并不断创造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日本能够创造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其中人的因素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劳动立法使工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得到改善,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热情;重视学校教育和职后继续教育,提高了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为企业生产技术的消化和改革创造了条件,培养了大批具有进取精神的劳动人才;企业注重发挥凝聚力作用,培养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心,充分挖掘了职工的潜能和活力;发扬企业职工的勤劳精神,为经济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石。归根到底,战后日本经济成功的“奇迹”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以人为本”是日本战后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根本因素。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姓名:赵文华学号:2009011427 班级:09广电(1)班 摘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是作为战败国的一方生存在世界上,国土也吃了两颗美国投下的原子弹,表面上看日本陷入奔溃。然而,如今事实并非如此,战后日本在短短几十年里经济迅速崛起,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由此可见,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日本经济发展特点中国借鉴意义 众所周知,日本在二战受了重创,其领土相比于中国纯粹是小巫见大巫,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国家,却在战后迅速崛起,堪称“经济奇迹”,尽管在2011年中国GDP排名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日本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第三,同时也是当今世界第四大出口国与第四大进口国。日本属于发达国家,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四万美元稳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这些是中国无法与其相比较的,由此可以看出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是重大的。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高的。1953―1979年日本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10.9%,同期联邦德国为5.7%,法国为4.2%,美国为4%,英国为2.5%。日本

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1950年只有1.5%,1980年猛增为13.3%,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7位跃升到第2位,仅次于美国。日本经济的发展西方更是认为是20世纪的“奇迹”。 (一)战后,日本为医治战争的创伤,把战时工业改组为平时工业,大体上花了10年时间。一般认为,1945―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复兴期”。 1、为了使日本经济摆脱瘫痪状态,日本政府成立了经济安定本部,负责制订和实施有关经济政策。当时日本经济复苏的最大障碍是能源不足。因为缺煤,高炉陆续熄火,全国有一半列车停驶,恢复生产急需的原材料运输出现障碍,工业生产日趋萎缩。经济安定本部遂于1946年秋实行“倾斜生产方式”。 2、日本的经济恢复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扶植。1948年后,随着东西方冷战加剧和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趋向于胜利,美国统治集团企图把日本作为远东的反共堡垒,以对抗所谓的“远东共产主义”,对日本的占领政策的重点开始转到扶植日本恢复经济上来。其次是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这就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3、重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战后日本十分重视教育,重视对民族精神的培养。推行义务教育制度,对义务教育期间的中小学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境贫穷的学生提供助学金和中餐补贴制度.并且建立光荣家长评选制度。对那些教子有方家长给予奖励,使尊师尊教成为日

日本战后土地改革

日本战后土地改革 翟老师您好,我先自我介绍一下,自己是一名大一的学生,但是在两年前自己参军服役,所以您看到我的学号还是11级,在部队里自己对日本战时与战后都充满着敌意,这也和部队的教育密不可分,但是在一学期的学习中,我在课堂上先是惊讶,然后抵触,最后慢慢发现战后的日本并不是像部队里教育的那样一无是处,可恶可憎,所以自己感觉一学期的课程,自己收获良多。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裕仁广播《停战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所规定的各项条件,无条件投降。 战败的日本国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日本经济,也只能由日本政府来充当“救世主”的角色。吉田茂及其内阁充分认识到:实现“耕者有其田”,是解决粮食供应和恢复农业生产的关键;强化重化工业优先发展的目标,对拉动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于是,吉田茂不遗余力地推行农地改革与倾斜生产方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面对国际社会的要求和宪法规定的不准保有海陆空等武装力量。所以把战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而在诸多改革方面首先进行的便是土地的改革。 一、日本战后土地改革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就开始了土地改革。1945年11月,日本制定了《农地制度改革纲要》,但未能获得内阁会议通过。12月,盟军总司令部向日本政府下达了《关于农地改革的备忘录》,要求日本在1946年3月15日之前提出农地改革方案,并对改革方案的主旨进行了规定:1,不在乡的地主向耕种者转让土地所有权;,2,佃农以公正的价格从地主那里购入农地;,3,佃农用与其收获相适应的年赋购入农地;,4,脱离佃农身份者,应受到合理的保护,以免其再次沦为佃农。①此后,经过修订的土地改革法案获得了国会通过,战后日本第一次农地改革启动。 第一次农地改革中制定的《改订农地调整法》的主要内容是:1,在乡地主(包含居住于相邻市町村的地主)保有土地的面积限定在5町步(北海道为12町步),其超过部分以及不在乡地主的全部土地由政府强制收买,并将其有偿分配给农民。2,土地的买卖和转让等事务由农会负责办理。3,地租用货币支付。4,都道府县及市町村都设立农地委员会,其委员通过选举产生。②此法把原来改革方案中“土地租金全面货币化”改为“在双方当事者共同认同的情况下可以以实物交纳”,并使预定改革涉及的土地面积由占全部佃耕地面积的60%减少到占全部佃耕地面积的30%。也就是说,这次农地改革不仅照顾了地主的利益,还保留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残余。所以,佃农、自耕农反对此项改革方案,部分地主也不满意,美国占领军也不赞同,盟国对日理事会不得不继续研究日本土地改革问题。随后,苏联和英联邦分别就日本农地改革提出了方案。1946年9月,根据英联邦提出的方案,日本制定了《自耕农创设特别措施法》和《农地调整法改正法律案》。这便是日本的第二次农地改革。 较之第一次改革,第二次农地改革有以下不同:1,地主保有土地的面积由5町步减少为1町步,改革涉及的土地面积占全部佃耕地总面积的80%。2,土地买卖必须由政府进行,个人不得擅自买卖土地。3,保有土地的单位由家庭同一辈分中的几个人变为同一辈分中的一个人。4,限制了最高地租额,即水田最

战后日本经济出现奇迹的原因研究

二战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原因 一个从二战废墟中崛起的岛国,短短几十年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经济奇迹。其经济的飞速发展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处在“尖峰时刻”的中国更需要借鉴日本的发展经验以图持续发展。众所周知,二战后,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在一片废墟之上经历了短短二三十年就爬上了国际社会金字塔的顶端。这简直不可思议,人们一直在思索日本以什么方式或是靠什么手段来实现经济腾飞的这一问题。尤其今天,正值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期,研究日本战后发展问题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日本位于东亚,是一个狭长的岛国,石油、煤炭等自然资源极为贫乏,地震等自然灾害又相对较多的国家。二战使日本战前积累的财富丧失殆尽,战后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但是,就在这遍体鳞伤,满目疮痍的一片废墟之上,日本抓住世界经济重心向太平洋转移的机遇,在“冷战”的背景下,结合日本国情,掀起工业化的高潮,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 战后日本经济的出现如此奇迹的原因是由多方面构成的,既有客观的,又有主观的。客观因素有大发战争财,美国的扶植利用,廉价能源,高科技技术和国际贸易合作加强。主观因素有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化三方面。 客观因素是日本经济出现奇迹的必不可少的外界条件,有以下几点:

一:掠夺式的战争为现代日本的经济发展储备了足够多的财力。 据统计数据显示,从1931年“9.18”到1945年8月投降,通过直接抢劫和滥发伪钞,日本几乎榨干了包括日军未占领的新疆、重庆在内的全中国多年积累的财富。从总体上折算,战败的日本在经济上大赚了一笔。 二:美国实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 美国对日政策的全面调整。美国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美国积极制定使日本早日自主的方案,力主缓和战争赔偿,允许日本保留赖以恢复生产特别是军工生产的资设备基础。为了使日本尽快摆脱战后的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美国提出了“稳定经济九原则”制定了“道奇计划”。把“稳定经济的九原则”加以具体化。道奇的紧缩财政措施实行后,通货膨胀被抑制住了,日本经济也稳定下来,开始向自由经济过渡。 侵朝战争的“特需”订货。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日本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给日本经济注入活力,带来了国内的“消费景气”。 。1951年9月8日《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宣告美国开始了对日本半占领状态的“旧金山体制”时期。政治上,由于美军的“保护”使战后日本获得较为安定的国际环境和较为稳定的国内政局。经济上,日本摆脱了战时沉重的军费负担。这样得以把资源、劳动力技术开发与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于和平经济的发

浅析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浅析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美国的关系 人教111 1014011136 刘莉荣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作为战败的法西斯国家,日本失去了所有的殖民地、国外投资,以及在世界市场上曾占有的地盘,国民经济陷入瘫痪状态。然而,到1955年,日本经济就已恢复到战前水平。此后,经历了战后经济的黄金对代,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经济发展速度何以如此之快?其中的因素很多,但是与美国的扶植政策是离不开的。 关键字:日本经济发展美国扶植 日本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亚洲的各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同样也给日本国家和人民酿成深重的灾难。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 252 万人死亡,并且广岛和长崎还遭受了原子弹的轰炸,社会混乱,经济急剧下降。然而,日本只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便实现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908年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毗。[2]1950 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为 110 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 132.6 美元,分别是当时美国的 3.8%和 7%;而到 1985 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达 12950 亿美元,人均产值达 10698 美元,分别达到美国的 43.8%和 86.1%。[1]日本用了二三十年时间就爬上了国际舞台的顶端。这样的成就,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日本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腾飞,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与美国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正如日本强

有力的经团联的副会长花村仁八郎在一次关于日本经济的长篇演讲中,把美国的占领政策与口本的政治稳定并列为构成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两个因素之一。他说:“首先,在战后初期,占领军对所有的制度——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教育的——进行了彻底的民主化改革。财阀解体和农地解放是经济民主化政策的核心。其结果,使每个日本人都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并处在一个按劳取酬的环境之中。这就使每个日本人产生了勤奋学习和劳动的意愿,就象在美国的开拓时代一样 (3) 一、战后初期的日本经济 1945年8月巧日,日本天皇宣布停战诏书,日本的战后史从此揭开的序幕。战后的日本,40%的城市建筑被摧毁,近50%的工业设备和交通运翰设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损失了45%的国民对富,2200万人失去了家园。停战后不久的那几年,国民生产总值降到约为战前(1934一1936年平均)的60%的水平,极度的物资医乏袭击着国民生活,通货膨胀急剧增长,日本政府在接受波茨坦公告以后,一切都等占领军的指示,无法向国民提出明确的方针,显得毫无作为。 二、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政策 美国对日本实施的占领政策是为了达到自身的战略目的,其占领动机,是变革日本旧的孕育军国主义的社会结构,除掉日本垄断资本这个对手,同时把日本改造成为自己的仆从国。只是在占领初朝,作为“盟国”成员之一的美国,也不能一开始就立即拒绝“盟国”对日

浅析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复苏 (1)

封面样式: 学科代码:0101 学号: 贵州师范大学(本科) 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复苏 学院:历史与政治学院 专业:历史学 年级:4014级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16年5月14日

浅析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复苏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削弱,整个国民经济几乎面临瘫痪,但由于日本采取产业结构调整,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引进外资等有效措施,加上美国的大力扶持和亚洲局部战争的刺激,使日本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并得到腾飞,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第二号经济大国,这让世界各国都叹为观止,尤其是我们国家正在快速发展阶段,对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尤为重要和有意义。 关键词: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主要原因、 二战结束后,日本国民经济受到致命的打击和摧毁,几乎面临瘫痪。然而,作为一个战败国,在一片废墟之上经历了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经济腾飞,并且很快就爬上了国际社会金字塔的顶端。对西方乃至全世界国家来说,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究,我想当时的主客观方面的因素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状况 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日本这个亚洲小国40﹪的国民财富毁于战火,它在战前积累的财富几乎丧失殆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的崩溃导致社会的动荡和混乱,这与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其经济发展陷入一个漩涡。作为东亚的一个岛国,一个自然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要想在的二战的严重摧残中走出来,重新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是多么困难的事。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二战后,日本抓住“冷战”后世界经济高涨、国际贸易激增、国际金融稳定、国际油价低迷等有利环境和条件,根据本国国情,掀起了工业化高潮,创造了经济奇迹,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并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从1946年到1975年,其国民生产总值从109亿美元上升到4170亿美元,增长了几十倍,年增长率持续为10﹪以上。早在1968年,日本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大国”。日本这样的发展速度和成就,让世人都一直在思索这个资源匮乏,地小物少,人口又少的亚洲小国,又遭战争的重创,到底是以什么方式或是靠什么手段来实现经济复苏和腾飞的。 二、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据历史的研究和分析,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和腾飞不只是单方面的因素,它靠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帮助和推动,取得了经济的复苏和快速发展。如客观方面,战后欧美各国的援助和亚洲局部战争的爆发;主观方面日本政府自发采取的一系列整改措施。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日本政府所采取一系整改措施,对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最根本的作用,详细分析如下: 1、客观方面,战后基于历史及现实原因,日本得到了欧美各国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促进其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经济得到了复苏。 首先,美国的大力支持。战后,随着“冷战”的加剧,以及中国革命的胜利,美国这个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大国,出于实现其全球战略的需要,开始转变政策,帮助日本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特点浅析

世界市场经济模式课程论文题目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特点浅析 院(系) XXXXXXXXXXXX 专业 XXXXXXXXXXXXX 年级 XXXXXXXXX 学生姓名 XXX 学号 XXXXXXXXXXX 教师姓名 XXXXXXX 二○一四年十一月三日 华中师范大学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特点浅析 XXXX 摘要:日本作为昔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市场经济模式中的诸多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在日本经济腾飞过程中提供了不小的助力,但也可能成为日本经济继续发展的阻碍,故值得细细品味分析。 关键词:政府导向;激励机制;宏观调控;文化价值观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作为一种后发式的市场经济模式,日本有其自身特点,本文将归纳总结日本市场经济模式中的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一、价格机制 日本在战后的经济有一特色,是纵然经济高度发展,但物价却也极高。这与日本价格机制有密切关系。价格作为市场经济的三要素之一,一向都是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这在日本也不例外——日本日用工业基本完全由价格完成供需均衡。但同时政府对重化工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农产品的价格均有所干预,这使得这些行业的竞争并不充分自由。自由竞争的经营者为扩大优势往往可以采取降低价格的措施,而上述竞争不自由的产业则会因为受到政府规制而难以降价,从而损害消费者利益。 二、金融市场 金融业是最能体现日本政府导向型特点的行业,政府对金融机构干预之多,监管之细使得任何金融机构在政府的超保护政策下无论经营状况好坏都不会破产。但过度保护却留下隐患——使金融机构僵化进而丧失防范、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意识。其实这与中国某大部分国企的现状十分类似:明明企业效益日益降低甚至已经到需要靠国家财政来补贴的地步,但国家却没有很多国企改革的实际有效措施,甚至对国企也采取着过度保护,这更促进了国企的僵化。 三、企业管理 1.终身雇佣与年功序列制:这既是日本企业的特色管理模式,也是日本市场经济独特的激励机制。20世纪50年代,随着消化欧美先进技术的需要与日俱增,日本企业越发意识到对能够消化改良先进技术的技术人才的需要,加上企业由于经济腾飞开始追求长期发展,这些都使得企业越来越重视对员工的长期陪训,这便促成了日本极具特色的终身雇佣制。而与它密切相关的年功序列制则是作为一种“隐形投资”激励着青年员工,也成为了终身雇佣制的保障。二者一起还极有助于员工及经营者对企业归属意识的形成。 2.逆向激励:日本劳动力市场上一次市场的价格远高于二次市场,员工不论以什么原因一旦离开企业,再度求职时就只能进入低价的二次市场,这对在职员工是一种压力和威胁。同时,经理人面临更强的逆向激励,由于经理人需求市场弹性较少,一旦被发现有腐败现象,便几乎等同于进入几乎没有生机的死地一般。这些都激励着日本员工及经理人认真工作。 四、收入差距

读《战后日本经济史》有感

读《战后日本经济史》有感 经济史的著作有时候看起来是枯燥的,但是野口悠纪雄的《日本经济史》却有很强的戏剧感,引人入胜。可能是因为作者在讲述日本战后70年的大历史的背景下也是在回忆自己的一生吧,而人生本来就带着戏剧的属性,这样一来,读者的心情会随着作者的历史际遇起起伏伏 经济史的著作有时候看起来是枯燥的,但是野口悠纪雄的《日本经济史》却有很强的戏剧感,引人入胜。可能是因为作者在讲述日本战后70年的大历史的背景下也是在回忆自己的一生吧,而人生本来就带着戏剧的属性,这样一来,读者的心情会随着作者的历史际遇起起伏伏也就不奇怪了。 作者在书的最后一部分编制了一份《战后七十年回顾年表》,在世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同时,作者请读者在历史上标注自己的回忆,这是作者在全书中一以贯之的温情。 《日本战后经济史》的内容摘要和笔记在下一部分,对读后感没兴趣的可以跳到到后面。实际上书中另一部分引起我兴趣的是作者穿插其中的个人回忆。 作者四岁的时候在东京大轰炸中死里逃生,作者说他不去幻想战争从未发生,就算假设战争早一天结束,多少人的悲惨命运会被避免呢?这里面当然不止作者所说的日本人,还有中国人、美国人和世界上一切饱受战争摧残的普通人。

战后日本经济从废墟中重新起步,其母租赁得一间店铺在东 京做小生意,当时还是小朋友的作者爱看连环画和小说,某次他 听说《海底两万里》特别有趣,缠着母亲要买,但经济拮据,母亲并不同意。作者难过得晚上哭着入睡,结果第二天早上醒来却发 现这本书就放在枕边。作者写作此书时已经是70岁的老人,回忆 起60余年前自己与母亲的脉脉温情,应该也是百感交集吧。后又 提及母亲在选举时总是投社会党的票,作者说其母并非支持社会 主义,而是想着如果是社会党执政,儿子就不会被征兵。 战后第五年,作者终于收到了父亲的骨灰,据说是1945年6 月在菲律宾阵亡的,作者摇晃着骨灰盒,哗啦啦地响,他料想里 面定不是骨灰而是一些杂物,他推断父亲既然6月阵亡,3月肯定知道东京大轰炸地消息,那时应该很担心家人地安危吧,可能其 父在阵亡时都不能确信其家人是否还在人世。 1956年,日本已经完成了战后复兴,作者升入高中,他将他 的日比谷高中比作卡美洛城堡,那是亚瑟王的王国,四海骑士无 不向往期待前往卡美洛,并成为圆桌骑士的一份子。 作者说,他之所以将学校比作卡美洛,是因为卡美洛也有 “一旦失去,就不能再复兴”之意。作者至今记得,他高中读过 一篇叫《卢塞恩的春天》的散文,卢塞恩是瑞士的著名风景区,他那时边读边想:“这么好的地方,可能这辈子都没有机会去看看。”我读到此处,想起自己看文艺作品时看到一些美好的地方,也会这么想,有一种提前到来的遗憾感。

经济论文:关于日本经济崛起的深入解读

关于日本经济崛起的深入解读 摘要:从明治维新打开了日本的国门,到二战后经济几十年的 飞速发展,日本经济经历了一个迅速腾飞的阶段。研究日本经济的 崛起,深入了解日本经济腾飞的各方面的原因,从日本人国民性中 分析总结,学习其中的优秀成分,从而提出适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结构出谋划策。 关键词:GDP(国内生产总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 民族精神国民性 一、一个“世界经济奇迹”的诞生 经济这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意思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唯 物主义代表色诺芬在他的《经济论》中将“家庭”及“管理”两词 的结合理解为经济。严复曾将经济一词翻为生计。日本人将其正式 翻为经济,后由孙中山先生从日将这一说法引入中国。 日本作为一个后起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从二战战败国的一 穷二白到几十年后的嚣张亚洲,不得不堪称一段传奇。1960年~1970年间,日本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长16%,GNP(国民生产总值) 年平均增长11.3%。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联邦德国,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现居第三)。 1986年,日本的黄金储备达到421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1987年,日本的外汇储备超过联邦德国,居世界首位,1988年,日本的人均 收入达1.9万美元,超过同期美国的1.8万美元。1988年,根据权 威的美国《商业周报》统计,世界排名前30名的大公司中,日本占 了22家。与西方强国相比,日本现代经济增长的起始阶段的特点是:开始最晚;起点最低;开始之后的增长率最高。美、英、法、德4 国的现代经济增长开始于1850—1859 年。日、美、英、法、德5 国在上述年份或时期的人均GNP分别为136 美元、474 美元、227 美元、242 美元、302 美元(按1965 年美元价格折算)。 5 国从 现代经济增长至 1965 年的 GNP 和人均 GNP 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 6%和2.5%、3.6%和1.6%、2.2%和1.2%、2.0%和1.7%、2.7%和1.7%。①日本用自己的行动创造了一个“世界经济奇迹”。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发展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发展 摘要: 太平洋西岸的一个岛国,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从17世纪初开始, 这个贫弱的落后的封建小国紧锁门户,度过了200多年闭关自守的时光。但是,西方文明的冲击不可避免地到来了。这个东方岛国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也迎来了弃旧图新的机遇。 关键词:明治维新军国主义 后来日本成为世界大国俱乐部中唯一的一个东方国家。日本的铁蹄践踏了亚洲的许多国家,日本的野蛮和凶残让世界为之震惊。“大日本帝国”最终在战争的疯狂中败亡。 但日本又很快从战争的废墟中站了起来,从1968年起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 一直位居世界第二位。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 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引起无数争议。 明治维新铺就现代化之路 与中国一样,日本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一直与世隔绝。19世纪中叶,美国政府强迫日本于1854年签订了《神奈川条约》,强行打开了日本门户。 对日本来说,这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从此,面对强大的西方世界,日本开始进行一场为赶超强国而进行的、最彻底的学习。 19世纪中叶,内忧外患引发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日本从此走上富国强兵的资本主义道路。1868年4月6日,明治天皇发布了带有临时 约法性质的《五条誓文》,成为明治政府改革的基本纲领。

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已经形成。废藩置县后的日本政府为了建立现代化国家,日本政府将“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和“富国强兵”三大政策作为建国的指导方针。 军国主义体制形成毒瘤 “殖产兴业”,就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1874年,大久保利通提出了《殖产兴业建议书》,它为日本资本主义确立了实行资本主义化的根本方针。根据这一方针,日本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大办官营企业,由国家资本率先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然后以低价、长期分期偿付的方式出售这些企业,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十余年发展,至19世纪80年代中期,工业革命已几乎席卷日本一切工业部门。 “文明开化”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教育、科学和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为了实现国民的文明开化,政府取消了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效法西方建立起包括小学、中学和高等学校在内的教育体系,并努力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富国强兵”政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进行军制改革,建立常备军。1873年,兵部省发布征兵令,实行征兵制。他们在德国军事代表团的帮助下征募了一支陆军部队;在英国人的指导下建立了一小支海军部队。1978年,日本形成了陆军省、参谋本部、监军本部三大军事部门。这三个部门独立于内阁之外,直接隶属于天皇。 这种体制形成以后,在日本政治生活中军部直接秉承天皇旨意,不断干涉政治,独断专行的恶劣后果,并且把日本推上了不断发动战争、侵略邻国的军国主义道路。 日本“维新三杰”发起的明治维新是日本避免沦为欧洲殖民地的转折点,它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国家。由于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因此,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军事特征,使日本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很快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崛起后走上侵略路脱亚入欧要扩张 在完成自身的现代化之后,日本开始了向亚洲大陆扩张的生涯。只要看看日本的好战传统,看看它的军事领导人自古就享有的巨大威望,这一点也就毫不奇

日本教育的特点 (2)

第二节日本教育的特点 日本现行教育既保持了自己固有的传统,又从本国国情出发,广泛地、有选择地吸收外国的长处,不断地进行改革。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在保持传统与不断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日本教育逐渐形成了自身 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在: 第一,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拥有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和政策指导,并且强调政府行为,文部省拥有较大的权限,地方教委和学校办学的自 主权和灵活性不强。 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教育改革,基本上都是国家主导下“自上而下”地进行的。同时通过法律形式使整个教育制度发生变化并不断地加以调整和完善。一百多年来,日本公布的有关教育的法律不胜枚举,其种类之广、数量之多、内容之详,是其它国家少有的。如《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社会教育法》、《文部省设置法》等。中央最高教育行政机构“文部省”向内阁和国会负责,提出教育经费预算、草拟教育法规等,并监督和指导地方教育委员会的工作。原则上文部省没有行政的指挥和命令权限,地方教育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则是管理本地区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在人事、经费、设施设备、教育教学、课程内容等方面对其所辖学校负责。依据法律,中央与地方不存在隶属关系,上级只能提供指导建议、不能干涉。但是,由于受传统的影响,地方教育委员会对于文部省的教育政策和措施往往具有 很大的认同性。 第二,教育发达,体系完备,普及程度高。 日本在1945年投降以后,把振兴经济的希望寄托于教育。它首先废弃了战时的军国主义教育体制,引进了欧美先进的教育方法,制定了全民教育的理念,即摈除政治地位、经济条件的差异,使全体国民享

有符合个人能力、个性、意愿的平等的教育机会。这个教育体制持续半个多世纪,历经两代人,使全社会尊重教育的理念蔚然成风。国土狭小的日本,住房昂贵,但是所有的小学、中学、大学都校舍整齐、校园宽敞,不仅具有课堂教学的必要设施,还拥有体育馆游泳池、运 动场。 日本教育普及程度也较高,实行幼儿园到大学的一贯教育。其中小学6年加初中3年为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高中普及率为98%。公立中小学不设重点校、重点班,通过在校际间轮换教师、制定财政经费标准,尽量保持校际间不出现师资、设施设备上的差距;基础教育阶段不设跳级制度,尽量不出现留级,保持所有学生学业上齐头并 进。 第三,教育在吸收西方文化和教育的过程中实现现代化,而且西化的进程与本国的国情和实际需要能比较密切地结合起来。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外国的民族。虽然属于东方文化圈,但它敢于吸收西方文化且善于创新。吸收外来文化是为了强大本国文化,但标准只有一个,即根据本国的客观实际来吸收。如果不根据国情而进行全盘吸收,只会适得其反。日本注重在模仿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点,它对西方的教育理念始终持一种为我所需的态度加以筛选,并非完全依从西方国家的做法。例如明治初期日本形成的是由欧洲的集权主义、美国的自由主义、东方儒家的家族与国家的观念混合而成的教育思想及体系。战后初期,日本又引进了美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排除了军国主义和国家主义,通过教育立法,使日本教育步入了民主 化和法制化的道路。 第四,教育成为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工具,特别是为经济的振兴和发展起了加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成为改变社会成员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工 具。 综观日本的近现代经济发展史,每一次大的经济发展与起飞无不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日本的教育投入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日本每年的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5.4%左右,日本每人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原因 课题组长: 课题成员: 班级: 导师: 【摘要】在战后不同时期,日本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业绩和表现,但从总体上看,其发展速度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宏观及微观经济效益也令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望尘莫及。日本之所以能够从战败的废墟上迅速站立起来,随之又实现了经济的长期高度发展,这得益于战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还受益于战后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关键词】科技生产力社会凝聚力垄断资本主义 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人民生活也整体达到小康水平。从1953年到2005年,中国已陆续完成十个“五年计划”,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步高速增长。但日本的迅速崛起对中国仍有很大的经验借鉴意义。 目的和意义 1、此研究性课题共涉及语文、统计等相关知识,希望通过这次课题研究能够学以致用,做到“在调查中了解、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体会”。 2、学会运用自己的知识,锻炼多方面动手和动脑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此次课题研究运用到的主要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等。 四、课题研究的进程 1.总体安排 从2010年7月31日开始进行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工作。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对象为十堰市市民,回收问卷48份,回收率96%,其中有效问卷45份,有效率90%。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结合对老师的访谈,得出结论如下: 1、日本采取了一整套扬长避短,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1) 在恢复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确立了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经济团体、企业以及从业人员、消费者等相互协调的经济体制,利用协调的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经济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 【摘要】二战后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然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以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至今。本文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轨迹谈起,浅析高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而分析日本经济模式在目前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其走势,最后阐述过去无论运作多么良好的经济体制,如果不能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会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桎梏。基于此,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日本经济;日本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经济问题;展望 目录 一、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 (2) (一)经济复兴阶段(1945-1955) (2) (二)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 (3) (三) 经济稳定增长时期(1974-1990年) (3) (四) 经济衰退期(1991-2000年) (3) 1.企业生产能力过剩 (4) 2.科技创新的后劲不足 (4) 3.产业结构调整滞后 (4) 4.经济体制调整失误 (4) 5.金融机构存在巨额不良债权 (4) 6.财政危机严重,削弱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 (5) 二、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5) (一) 日本的产业政策 (5) (二) 日本的宏现经济政策。 (5) 1.财政方面日本大部分财权由中央所掌握 (5) 2.金融方面 (6) 3.企业特点 (6) 三、日本当前经济存在的问题 (6) (一)公司治理结构机能的衰退 (6) (二)长期雇佣体制阻碍了企业的改革与重组 (6) (三)主银行制导致企业经营效率的下降 (7) 四、日本经济发展展望 (7)

日本物流业的发展特点及新趋势

内容提要:日本是物流管理的先进国家,处于世界物流实践的前沿。本文从物流基础理论的确定、每个发展阶段的特点、物流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物流企业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等几个方面,论述日本物流业发展的特色、现存问题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日本物流业物流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化 物流现代化和生产现代化,是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日本的物流概念于20世纪中期从美国引进,但无论在物流的发展速度、政府对物流的重视程度、企业对物流的管理方面,还是物流基础设施、现代化物流发展水平方面,其水平均不亚于欧美,在配送中心、物流产业、物流企业管理和服务、物流信息化等方面还独具特色,50年来对日本经济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以下将从物流基础理论的确定、发展沿革、物流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物流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几个方面,分析日本物流业的历史沿革、特点、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一日本物流的发展沿革 日本的物流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从美国传入的,随后发展非常迅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和管理经验,成为现代物流管理的先进国家。日本物流业在各个发展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物流概念的导入和形成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 战后经济恢复时期,日本十分重视引进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1956年日本派出“流通技术考察团”到美国各地考察。在考察报告中,首次引用了“physical distribution”这一科学概念,译为“物的流通”,后被日本产业界普遍采用。“物流”的概念在导入日本的过程中,被理论界认为“是一种综合行为”。即物流活动整合了运输、配送、搬运、保管、包装、信息传递等各种活动。(注:野尻亘 新版日本の物流——流通近代化と空間構造 、古今書院、2005年、23頁。)因此,从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改变了以前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进入到“保证运输与保管”的时代,着手发展陆路运输,加强保管、包装和库存管理等工作。 (二)物流现近代化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 此时期为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同时也是物流概念的迅速普及和物流活动频繁时期。)货物运输量的增加,使许多企业开始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这些企业建立了相应的物流部门,积极推进物流设施建设,增大了物流量和物流处理能力。随着日本经济进入到现近代化的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时代,交通运输业、集装箱发展很快,东海道新干线以及高速公路相继建成,并且开始推广货台、铲车等装卸设备,导入自动仓库,建立大型物流中心等管理系统。在物流管理方面,企业用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来适应市场环境的激烈变化以确保收益。 (三)物流合理化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 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来节约能源和资源。为了与工业标准化相适应,建立了物流标准化体系,整合了配送中心,并开发了一些新的服务项目,使物流工作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物流管理方面,为了全面地降低物流成本,日本开始推进物流合理化措施,主要包括缩短物流路径、减少输送次数、实施计划输送、实行共同配送、加强库存管理、简化包装、扩大站台和运用省力化机器等。这一时期全国范围内的物流联网也蓬勃发展,专业物流部门和其子公司广泛设立,推动了物流的合理化进程。此外,1983年还成立“日本物流学会”,对物流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 (四)需求差异化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中期) 80年代中期以后,物流合理化面临挑战。日本生产经营发生了重大变革,消费需求差

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

题目: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

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本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可是,到1955年,这个资源贫乏的“弹丸”小国的经济就恢复到战前水平,并于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经济大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在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双重作用下促成的。本文试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来分析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主要原因。 从内部条件来看,第一,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得益于战后日本的经济基础。杨剑在《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客观原因》一文里认为,战后日本经济虽然遭受到了战争的严重破坏,但是并没有摧毁日本的经济基础。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逐渐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并从国外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这笔财富除用于进一步扩充军备外,还被用来兴办教育、扶植生产,从而在财政上奠定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日本在二战中的战败,虽然经受过广岛、长崎和名古屋那样惨烈的轰炸,但由于日本没有采取“本土作战”的方式,而是接受了无条件投降,这就使日本长期积累的骨干产业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加上日本的技术专家、管理人员在战争中伤亡较少,为日本的经济迅速运转和恢复提供了人才基础;此外,日本作为战败国,负有向各被侵略国赔偿的义务,但由于许多国家对索赔权的放弃和索赔实际费用的削减及延缓,为日本提供了难得的喘息机会。 第二,战后民主化改革铲除了封建残余的因素,为经济的腾飞扫清了障碍。由吴于厪、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里提及,战后,日本在美国占领当局的督促下进行了政治和经济民主化改革。在政治方面,一是非军事化改革,要求日本“必须解除武装,并实行非军事化”,铲除日本军国主义武装力量,审判战犯和进行“整肃”,同时解散了大本营、陆军省、海军省、军需省等军事机构;二是“五大改革”,即赋予妇女参政权,保障工人团结权,教育制度的自由主义化,废除专制政治和促进经济民主化;三是制定新宪法,确立了比较纯粹和完整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体制,确定日本为议会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天皇对日本社会的实际事务的影响完全被废除。在经济方面,解散财阀,禁止垄断,实行农村土地改革。改革基本上消除了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及赖以孽蔓的军事、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的封建性基础,完成了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近代化和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

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的原因及给我们的启示

日本和我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两国很早就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友好交往,中国的科技文化、生活习俗对日本影响深远。进入近代,日本同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曾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也曾遭到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列强的入侵,也曾受到西方列强经济的染脂,也曾进行反列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但是,二战后的50年,日本由一个战败国,资源贫乏的岛国,迅速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不能不令人惊讶和深思。 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国扶植 根据“杜鲁门主义”的战略,美国原想通过扶助蒋介石并使之统治中国,再以它为据点进行反共。然而由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美国远东的战略破产。于是,日本在美国的亚洲战略中变得重要起来,美国打算使日本替代原来拟想中的蒋介石政权,从而成为其亚洲的反共据点,为了实施这一新战略,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美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放宽了对日本的惩罚,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给予大力支持,放弃了对日本战争索赔,撤消了以拆迁日本军事工业作为战争赔偿的计划。至1949年5月,干脆宣布取消日本的一切赔款。战后初期,美国给日本20多亿美元的援助和贷款,并向日本提供大量的石油、煤、铁矿石等能源和原料。从而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振兴,并且美国“核保护伞”战略大大节省了安全防务的费用。 另一方面,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日本立即成了美烟的后方军需物资供应基地和武器、军械的修理厂。由此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高达36忆美元。这些“特需”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给日本经济注入活力,带来了国内的“消费景气”。无怪乎日本垄断资本家称朝鲜战争为拯救日本经济的“及时雨”,就连日本经济学家,不论学术观点如何,也不得不承认美国的侵朝战争是“救助日本经济之神”。 二.政治改革 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长达七年,保证了日本领土的完整性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单一性,有利于日本长期稳定发展。美国还对日本进行了以民主、法制为基础的政治改造。比如解散财阀,在一定程度上去掉了大企业中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性和排他性,革除了财阀企业的一些封建性弊端,为企业间较为平等的竞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批有能力的新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上。而农村的土地改革,则使日本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基本瓦解,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扩大农村市场,这使日本进入了一个比较纯粹的资本主义社会。另外,美国出于在远东战略的需要,还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和天皇制,以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对日本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政体进行改革。美国的这些措施为日本战后走上和平建设,集中精力抓发展道路提供了可靠保障。 三.经济第一 战后的日本,在学习西方尤其是学习美国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反省”战前的“军刀政治”、“版图扩张”的富国强兵文化,认识到“军事第一”绝不能使日本通向幸福,从而确立了“经济第一”的新的经济观。

日本经济战后迅速崛起的原因探讨

日本经济战后迅速崛起的原因 专业:金融工程姓名:郭月学号:20112440 摘要:二战后日本的经济迅速崛起,从1950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52倍,一跃成为世界经济的季军。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我认为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了解日本经济崛起的成功经验,并且为我所用,这对加速我国经济发展非常重要。 关键词: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经济重组;发展战略。 众所周知,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战争使日本的国家财富损失了41.5%,工业濒于瘫痪,农业相当于战前的一半,经济濒临崩溃。然而,战后日本通过一系列改革,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取得长足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其经济规模达到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日本奇迹”。日本能有如此惊人的发展,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政治体制的改革 战后,在美国监督下,日本经历了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1946年颁布新宪法——《日本国宪法》,新宪法改变了日本政体,使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天皇由站前至高无上的国家主宰跌落为“日本国的象征”,以天皇专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转变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议会内阁制。新宪法是一部反封建、反军国主义、反战争的和平宪法,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原则,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可见,战后日本重返国际社会,实现经济腾飞,首先得益于成功的政治体制改革,选择了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 二、美国实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 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主要目的,是彻底消除日本再次成为威胁的可能性,彻底打击日本帝国主义。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了巩固和加强美国在远东的冷战基地,美国当局强烈感到有促进日本经济复兴的必要,为此美国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①、对日政策的全面调整。美国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美国积极制定使日本早日自主的方案,力主缓和战争赔偿,允许日本保留赖以恢复生产特别是军工生产的资设备基础。为了使日本尽快摆脱战后的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美国于1948年12月,提出了“稳定经济九原则”,1949年2月还派底特银行董事长道奇到日本担任占领军当局的最高财政顾问,对日本经济进行整顿,制定了“道奇计划”,把“稳定经济的九原则”加以具体化。道奇的紧缩财政措施实行后,通货膨胀被抑制住了,日本经济也稳定下来,开始向自由经济过渡。②、侵朝战争的“特需”订货。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日本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给日本经济注入活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