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泻下剂

泻下剂

泻下剂
泻下剂

一、寒下剂

【大承气汤方论】

金·成无已:承,顺也。伤寒邪气入胃者,谓之入腑,腑之为言聚也。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源,水谷会聚于胃,变化而为荣卫。邪气入于胃也,胃中气郁滞,糟粕秘结,壅而为实,是正气不得舒顺也。《本草》曰:通可去滞,泄可去邪。塞而不利,闭而不通,以汤荡涤,使塞者利而闭汤,通,正气得以舒顺,是以承气名之。王冰曰:宜下必以苦,宜补必以酸,言酸收而苦泄也。枳实苦寒,溃坚破结,则以苦寒为之主,是以枳实为君。厚朴味苦温,《内经》曰:燥淫于内,治以苦温,泄满除燥,则以苦温为辅,是以厚朴为臣。芒硝感寒,《内经》曰:热淫于内,治以感寒,人伤于寒,则为病热,热气聚于胃,则谓之实,咸寒之物,以除消热实,故芒硝为佐。大黄味苦寒,《内经》曰:燥淫所胜,以苦下之。热气内胜,则津液消而肠胃燥,苦寒之物,以荡涤燥热,故以大黄为使,是以大黄有将军之号也。承气汤,下药也,用之尤宜审焉。审知大满大实,坚有燥屎,乃可投之也。如非大满,则犹生寒热,而病不除。况无满实者,而结胸痞气之属,由是而生矣。是以《脉经》有曰:伤寒有承气之戒,古人亦特谨之。《伤寒明理论》

明·方有执:承气者,承上以逮下,推陈以致新之谓也。曰大者,大实大满,非此不效也。枳实,泄满也;厚朴,导滞也;芒硝,软坚也;大黄,荡热也,陈之推新之所以致也。(《伤寒论条辨》)

明·吴昆:伤寒阳邪入里,痞、满、燥、实、坚全俱者,急以此方主之。谓胃承气汤不用枳、朴者,以其不作痞满,用之恐伤上焦虚无氤氲之元气也;小承气汤不用芒硝者,以其实而未坚,用之恐伤下焦血分之真阴,谓不伐其根也;此则上中下三焦皆病,痞、满、燥、实、坚皆全,故主此方以治之。厚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泄满,芒硝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泄实去热。(《医方考》)

明·吴有性:三承气汤功用仿佛,热邪传里,但上焦痞满者,宜小承气汤;中有坚结者,加芒硝软坚而润燥,热病久失下,虽无结粪,然多粘腻极臭恶物,得芒硝则大黄有荡涤之能;设无痞满,唯存宿结而有瘀热者,调胃承气汤宜之。三承气功效俱在大黄,余皆治标之品也。不耐汤药也,或呕或畏,当为细末,蜜丸汤下。(《温疫论》)

清·柯琴:夫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于气之不顺,故攻积之剂必用行气之药以主之。亢则害,承乃制,此承气之所由;又病去而元气不伤,此承气之义也。夫方分大小,有二义焉,厚朴倍大黄,是气药为君,名大承气;大黄倍厚朴,是气药为臣,名小承气。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泄下也,因名曰大;味少性缓,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气也,故名曰小。二方煎法不同,更有妙义。大承气用水一斗,先煮枳、朴,煮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内硝者,以药之为性,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纯而和缓,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痞满。缓于制剂者,正以急于攻下也。若小承气则三物同煎,不分次第,而服只四合,此求地道之通,故不用芒硝之峻,且远于大黄之锐矣,故称为微和之剂。(《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

清·钱潢:热邪归胃,邪气依附于宿食粕滓而郁蒸煎迫,致胃中之津液枯竭,故发潮热而大便硬也,若不以大承气汤下之,必致热邪败胃,谵语狂乱,循衣摸床等变而至不救。故必咸寒苦泄之药,逐使下出,则热邪随宿垢而泄,犹釜底抽薪,薪去则火亦随薪而出矣。然非必宿垢满实而泄之也,胃中之热邪盛者,亦在所必用。古人所谓用之以逐热邪,非下糟粕也。其制以苦寒下泄之大黄为君,咸寒软坚下走之芒硝为臣,又以辛温下气之厚朴为佐,破气泄满之枳实为使,而后可以攻坚泻热也。若脉弱气馁,热邪下甚者,未可轻用也。(《伤寒溯源集》)

清·吴谦:诸积热结于里而成满、痞、燥、实者,均以大承气汤下之也。满者,腹胁满急胀①,故用厚朴以消气壅;痞者,心下痞塞硬坚,故用枳实以破气结;燥者,肠中燥屎干结,故用芒硝润燥软坚;实者,腹痛大便不通,故用大黄攻积泻热。然必审四证之轻重,四药之多少,适其宜,始可与也。若邪重剂轻,则邪气不服;邪轻剂重,则正气转伤,不可不慎也。(《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

清·邹澍:柯韵伯云,厚朴倍大黄为大承气,大黄倍厚朴为小承气,是承气者在枳、朴,应不在大黄矣。曰:此说亦颇有理,但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亦名承气,则不可通耳。三承气汤中,有用枳、朴者,有不用积、朴者;有用芒硝者,有不用芒硝者;有用甘草者,有不用甘草者;惟大黄则无不用,是承气之名,固当属之大黄。况厚朴三物汤,即小承气汤,厚朴分数且倍于大黄,而命名反不加承气字,犹不可承气不在积、朴乎?夫气者血之帅,故血随气行,亦随气滞,气滞血不随之滞者,是气之不足,非气之有余;惟气滞并波及于血,于是气以血为窟宅,血以气为御侮,遂连衡②宿食,蒸逼津液,悉化为火,此时惟大黄能直捣其巢,倾其窟穴,气之结于血者散,则枳、朴遂能效其通气之职,此大黄所以为承气也。(《本经疏证》)

清·吴瑭:此苦辛通降咸以入阴法。承气者,承胃气也。盖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若在无病时,本系自然下降,今为邪气蟠踞于中,阻其下降之气,胃虽自欲下降而不能,非药力助之不可,故承气汤通胃结,救胃阴,仍系承胃腑本来下降之气,非有一毫私智穿凿于其间也,故汤名承气。学者若真能透彻此义,则施用承气,自无弊窦。大黄荡涤热结,芒硝入阴软坚,枳实开幽门之不通,厚朴泻中宫之实满。曰大承气者,合四药而观之,可谓无坚不破,无微不入,故曰大也。非真正实热蔽痼,气血俱结者,不可用也。(《温病条辨》) 清·张秉成:夫六淫之入里也,无形之邪,必依有形之物,以为固结。故胃者土也,万物所归,是以热邪一入胃,无所复传,即挟胃中之滓秽,互相团结,而成可下之证。然此方须上、中、下三焦痞满燥实全见者,方可用之。以大黄之走下焦血分,荡涤邪热者为君,又恐其直下之性,除其下而遗其上,故必以酒洗之,但大黄虽能攻积推陈,不能软坚润燥,所有胃中坚结之燥屎,仍不能除,故必以芒硝感寒润下之品,软坚润燥,乃克有成。枳实、厚朴苦降,破上、中二焦之气,以承顺之,为硝、黄之先导,而后痞满燥结全消耳。此之谓大承气汤也(《成方便读》)

【注释】① (chen嗔)胀:胸腹胀满。

②连衡:随从。

【调胃承气汤方论】

明·许宏:汗吐下后,病不解,心烦谵言,及心烦不得寐者,此非大实大满之症,乃虚结不散而凝于中,故属此方也。以大黄为君,而通中结;以芒硝为臣,而润其燥;以甘草为佐为使,缓调其中,而辅二药。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是也。(《金镜内台方议》)

明·吴昆:经曰:瘅成为消中。瘅者,热也;消中者,善食而溲也。大黄苦寒,可以攻热;芒硝咸寒,可以润燥;甘草甘平,可以调中。(《医方考》)

清·柯琴:此治太阳、阳明并病之和剂也。因其人平素胃气有余,故太阳病三日,其经未尽,即欲再作太阳经。发汗而外热未解,此外之不解,由于里之不通,故太阳之头项强痛虽未除,而阳明之发热恶寒已外见。此不得执太阳禁下之一说,坐视津液之枯燥也;少与此剂以调之,但得胃气一和,必自汗而解,是与针足阳明同义,而用法则有在经在腑之别矣。不用气药而亦名承气者,调胃即所以承气也。经曰:平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实,故气得上下。今气之不承,由胃家之热实,必用硝、黄以濡胃家之糟粕,而气得以下;

同甘草以生胃家之津液,而气得以上,推陈之中,便寓致新之义。一攻一补,调胃之法备矣。胃调则诸气皆顺,故亦得以承气名之。前辈见条中无燥屎字,便云未坚硬者可用,不知此方专为燥屎而设,故芒硝分两多于大承气,因病不在气分,故不用气药耳。古人用药分两有轻重,煎服有法度,粗工不审其立意,故有三一承气之说。岂知此方全在服法之妙!少少服之,是不取其势之锐,而欲其味之留中,以濡润胃腑而存津液也。所云太阳病未罢者不可下,又云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合观之,治两阳并病之义始明矣。白虎加人参,是于清火中益气;调胃用甘草,是于攻实中虑虚。(《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

清·王子接:调胃承气者,以甘草缓大黄,芒硝留中泄热,故曰调胃,非恶硝、黄伤胃而用甘草也。泄尽胃中无形结热,而阴气亦得上承,故亦曰承气。其义亦用制胜,甘草制芒硝,甘胜咸也;芒硝制大黄,咸胜苦也。去枳实、厚朴者,热邪结胃劫津,恐辛燥重劫胃津也。(《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吴谦:三承气汤之立名,而曰大者,制大其服,欲急下其邪也;小者,制小其服,欲缓下其邪也。曰调胃者,则有调和承顺胃气之义,非若大、小专攻下也。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火淫于内,治以苦寒。君大黄之苦寒,臣芒硝之咸寒,二味并举,攻热泻火之力备矣。更佐甘草之缓,调停于大黄、芒硝之间,又少少温服之,使其力不峻,则不能速下而和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清·张秉成:治阳明病不恶寒反恶热,口渴便秘,满腹拒按,中、下焦燥实之证。故但以大黄除热荡实,芒硝润下软坚。加炙甘草者,缓其急而和其中。不用枳、朴者,恐伤上焦气分。大黄用酒浸者,欲减其苦寒速下之性,而微下之,令胃和则愈耳。(《成方便读》)

【大陷胸汤方论】

金·成无已:结胸由邪在胸中,处身之高分,邪结于是,宜若可汗。然所谓结者,若系结之结,不能分解者也。诸阳受气于胸中,邪气与阳气相结,不能分解,气不通,壅于心下,为硬为痛,是邪正因结于胸中,非虚烦膈实之所同,是须攻下之物可理。低者举之,高者陷之,以平为正。结胸为高邪,陷下以平之,故治结胸,曰陷胸汤。甘遂味苦寒,苦性泄,寒胜热,……陷胸破结,非直达者不能透,是以甘遂为君。芒硝味咸寒。《内经》曰:咸味下泄为阴;又曰:咸以软之。气坚者,以咸软之;热胜者,以寒消之,是以芒硝为臣。大黄味苦寒,将军也,荡涤邪寇,除去不平,将军之功也,陷胸涤热,是以大黄为使。利药之中,此为剂,伤寒错恶,结肠为甚,非此汤则不能通利之。剂大而数少,取其迅疾,分解结邪,此奇方之制也。《黄帝针经》曰:结虽大,犹可解也。在伤寒之结,又不能久,非陷胸汤,孰可解之矣?《伤寒明理论》

明·许宏: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且脉沉者,为病在里,紧为里实;心下结者,邪气上结也,此为大结胸之症。若非大下泄之,其病不去也。故用大黄为君,而荡涤邪结,苦以散之;芒硝为臣,以软其硬,咸以软之;甘遂为佐为使,以通其水,而下其邪之峻者也。(《金镜内台方议》)

明·吴昆:伤寒下之早,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结胸也,此方主之。三阳经表证未解,而用承气汤以攻里者,此下之早也,下之早则里虚,里虚则表邪乘之而入,三焦皆实,故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也。此其为证危急,寻常药饵不能平矣,故用大黄以荡实,硝石以软坚,甘遂以直达。噫!人称三物之峻矣,抑孰称其有起死之功乎?用人之勇去其怒,惟善将者能之。(《医方考》)

清·王子接:大陷胸汤,陷胸鬲①间与肠胃有形之垢,并解邪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

可近,邪不在一经矣。胸鬲为阳明之维,太阳之门户,太阳寒水之气结于阳明,当以猛烈之剂,竟从阳明攻陷。大黄陷热结,甘遂攻水结,佐以芒硝之监制二者之苦,不令直行而下,使其引入硬满之处,软坚破结,导去热邪。(《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尤怡:大陷胸与大承气,其有用心下与胃中之分。以愚观之,仲景所云心下者,正胃之谓;所云胃中者,正大小肠之谓也。胃为都会,水谷并居,清浊未分,邪气入之,夹痰杂食,相结不解,则成结胸;大小肠者,精华已去,糟粕独居,邪气入之,但与秽物结成燥粪而已。大承气专主肠中燥粪,大陷胸并主心下水。食燥粪在肠,必藉推逐之力,故须枳、朴;水食胃在,必兼破饮之长,故用甘遂。且大承气先煮枳、朴而后内大黄;大陷胸先煎大黄而后内诸药。夫治上者制宜缓,治下者制以急,而大黄生则行速,熟则行迟,盖即一物,而其用又有不同如此。(《伤寒贯珠集》)

清·张秉成:治太阳表邪不解,而反下之,热陷于里,其人素有水饮停胸,以致水热互结心下,满而硬痛,手不可近,不大便,舌上燥而渴,成结胸胃实之证。以甘遂之行水直达所结之处,而破其囊;大黄荡涤邪热;芒硝咸润软坚。三者皆峻下之品,非表邪尽除,内有水热互结者,不可用之。(《成方便读》)

【注释】①鬲(ge)辛:通“膈”。

二、温下剂

【大黄附子汤方论】

明·徐彬:偏痛为实邪,况脉紧弦,虽发热,其内则寒。正《内经》所谓感于寒者,皆为热病也。但内寒多,故以温药下之。附子、细辛与大黄合用,并行而不悖,此即《伤寒论》大黄附子泻心汤之法也。(《金匮要略论注》)

清·张璐:三承气汤,为寒下之柔剂;白散、备急丸,为热下之刚剂;附子泻心汤、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盖暴感之热结,可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是以备急等法所由设也。然此仅可治寒实之结,设其人禀质素虚,虽有实邪固结,敢用刚猛峻剂攻击之乎?故仲景又立附子泻心汤,用芩、连佐大黄,以祛膈上之热痞,即兼附子之温以散之;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导以下之。发明得妙!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古今名医方论》)

清·周扬俊:此寒邪之在中、下二焦也。胁下属硖厥阴之部分,于此偏痛,必有所积,积而至于发热,其为实可知也。乃视其脉,不滑数而紧弦,洵为阴脉,果是阴邪结于阴位矣。且紧属痛,固因寒而痛,弦为实,亦因寒而实,故非下则实不去,非温则寒不开。然肝肾同一治也,厥阴之实,系少阴之寒而实,苟不大用附子之热,可独用大黄之寒乎?入细辛者,通少阴之经气也,以寒实于内而逼阳于外也,或里有寒表有热,俱未可定也。仲景于附子泻心汤中既用三黄,复用附子,以畏寒汗出,阳气之虚在于外也。此大黄附子汤,阴气之结深于内也,然则痞证用三黄,固正治之法,偏痛用大黄,岂非从治之法乎?合观之,知有至理存焉矣。(《金匮玉函经二注》)

清·尤怡:胁下偏痛而脉紧弦,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结,故曰宜以温药下之。程氏曰:大黄苦寒,走而不守,得附子、细辛之大热,则寒性散而走泄之性存是也。(《金匮要略心典》) 清·吴谦:腹满而痛,脾实邪也;胁下满痛,肝实邪也。发热若脉数大,胃热实邪也;今脉紧弦,脾寒实邪也,当以温药下之,故以大黄附子汤下其寒实。方中佐细辛者,以散其肝邪,此下肝脾寒实之法也。(《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

清·吴瑭:此邪居厥阴,表里俱急,故用温下法以两解之也。脉弦为肝郁,紧,里寒也,胁下偏痛,肝胆经络为寒湿所搏,郁于血分而为痛也;发热者,胆因肝而郁也。故用附子温里通阳;细辛暖水脏而散寒湿之邪;肝胆无出路,故用大黄,借胃腑以为出路也。大黄之苦,合附子、细辛之辛,苦与辛合,能降能通,通则不痛也。(《温病条辨》) 清·王泰林:胁下偏痛,脉弦紧,为阴寒成聚,大便难,发热恶寒,为阳气被郁。故以附子破阴寒,细辛散浮热,大黄通便难,共成温下之功。夫附子泻心汤用芩、连佐大黄,以祛膈上之热痞,即兼附子之温以散之;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导而下之。许学士温脾汤治寒积腹痛泄泻,即效仲景温药下之之法也。(《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

清·张秉成:胁下偏痛,发热,禀其脉弦紧,此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附子、细辛之辛热善走者搜散之,而后大黄得以行其积也。(《成方便读》)

今·谢观:此方以细辛佐附子,攻胁下寒结,又兼大黄之寒以导之,寒热合用,温攻并施,最为合法。(《中国医学大辞典》)

今·曹颖甫:方中附子、细辛,以祛寒而降逆,行水而止痛,得大黄以利之,则寒之凝瘀者破,而胁下水道通矣。《内经》云:痛则不通。其然乎?(《金匮发微》) 今·王渭川:胁下偏痛,脉弦紧,属寒邪积聚之候。仲景处方大黄附子汤,一温一下,佐以细辛,消除胁痛和挟滞。(《金匮心释》)

【温脾汤方论】

清·喻昌:许叔微制此方①,深合仲景以温药下之之法,其大黄止用四钱,更为有见。夫锢冷在肠胃而泄泻矣,即温药中宁敢用大黄之猛重困之乎?减而五分之一,乃知叔微之得于仲景深也,仲景云:病人旧微溏者,栀子汤不可与服;又云:太阴病脉弱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即是观之,肠胃锢冷之泄泻,而可恣用大黄耶?不用则温药必不能下,而久留之邪非攻不去;多用则温药恐不能制,而洞下之势或至转增。裁酌用之,真足法矣。(录自《古今名医方论》)

清·张璐:温脾汤为冷痢门中首方,而热痢例中用以小变,而治久痢连年不止,非人参、甘草不能任大黄荡涤之威,非干姜、附子不能资人参雄健之力,乃长沙公附子泻心汤、《金匮》大黄附子汤之变法,咸取附子开结破滞,以助大黄推陈致新之功。其附子泻心汤更心芩、连佐大黄、附子散内陷之表邪,大黄附子汤更以细辛佐大黄、附子散经络之引急,此以干姜、人参、甘草佐大黄、附子散肠胃之积热也。(《千金方衍义》)

清·徐大椿:湿热下痢,痢久生寒,而阳气虚衰,热结不化,故腹痛痢下不止焉。炮附子补火崇土以扶阳,炮姜炭温胃逐冷以化积,人参扶元气,鼓舞胃气,大黄荡热结,涤除陈积,炙草缓中以和脾胃也。水煎温服,使寒消热化,则肠胃清利,而腹痛无不止,下痢无不瘳矣。减少大黄,重用姜、附,加以桂心,即可治冷痢不止。同是治痢,并不易方,一加一减,则攻补悬殊,寒热天壤矣。洵为补泻并施之剂,乃虚中夹实之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今·朱良春:温脾汤是四逆汤(姜、附、草)加人参、当归、大黄、芒硝四药所组成②。四逆汤功能温脾祛寒,加大黄、芒硝,是取其泻下除积,加人参、当归,是取其益气养血。由于四逆性属温热,可以改变硝、黄苦寒之性,所以本方功专驱逐寒积,属于温下的范畴。假使热实里结,津伤便秘,当用寒下剂,而决非此方所宜。(《汤头歌诀详解》) 【注释】①此方:指《本事方》温脾汤。方中无人参,有桂心、厚朴

②温脾汤:指《千金方》卷十三之温脾汤,较本方多当归、芒硝。

【三物备急丸方论】

明·吴昆:饮食自倍,冷热不调,腹中急痛欲死者,急以此方主之。脾胃以饮食而养,亦以饮食而伤,故饮食自倍,填塞至阴①,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则令人腹痛欲死。经曰: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是也。以平药与之,性缓无益于治,故用大黄、巴豆夺门之将军以主之;佐以辛利之干姜,则其性益速而效,益捷矣。(《医方考》)

清·柯琴:大便不通,当分阳结、阴结。阳结有承气、更衣②之剂,阴结又制备急之方。《金匮》用此治中恶,当知寒邪卒中者宜之,若用于温暑热邪,速其死矣。是方允为阴结者立,干姜散中焦寒邪,巴豆逐肠胃冷积,大黄通地道,又能解巴豆毒,是有制之师也。乃仿仲景白散而加峻者加!白散治寒结在胸,故用桔梗佐巴豆,为吐、下两解法;此寒结肠胃,故用大黄佐姜、巴,以直攻其寒。世律知有温补法,而不知有温下之治,所以但讲虚寒,不议寒实也。(录自《古今名医方论》)

清·汪昂:此手、足阳明药也。大黄苦寒以下热结,巴霜辛热以下寒结,加干姜辛散以宣通之。三药峻厉,非急莫施,故曰备急。(《医方集解》)

清·张璐:备急丸治寒实结积之峻药。凡伤寒热传胃腑,舌胎黄黑剌裂,唇口赤燥者,误用必死,以巴豆大热伤阴故也。(《张氏医通》)

清·王子接:备,先具以待用也;急,及也,谓临事之迫也。《金匮》以备急丸救中恶客忤神昏口噤者,折齿灌之立苏,若临时制药则无及矣。巴豆辛热大毒,生用性急,开通水谷道路之闭塞,荡练(3)五脏六腑之阴霾,与大黄性味相畏,若同用之,泻人反缓。妙在生大黄与生大黄与生干姜同捣,监制其直下之性,则功专内通于心,外启胃之神明,协助心神归舍,却有拨乱反正之功。(《绛雪园古方选注》)

【注释】(1)至阴:足太阴脾经。

(2)更衣:更衣丸之简称。该方载《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卷一,用芦荟、朱砂、酒和为丸。

(3)荡练:清除;洗涤。

【半硫丸方论】

清·徐大椿:年高气弱,命火衰微,不能熏蒸脾胃传送糟粕,故大便不通,谓之冷闭。硫黄壮命火,能通闭结,半夏醒脾气,能流伏湿,姜以收之,酒以行之,使火壮湿流,则寒回春谷,而脾胃健运,大便自通。此补火通闭之剂,为阳虚冷闭之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清·张秉成:治老人命门火衰,胃逆不降,浊阴凝聚,大便闭结等证。夫大便不通一证,其源各异。有邪实成闭者,热则当清,寒则当温;血枯而不能润泽者,宜归、地之属,增水行舟;气虚而无力运送者,宜参、芪之类,助元推荡。此为命火衰微,胃浊不降而致,故以半夏和胃而通阴阳,硫黄益火消阴,润肠滑便,然后胃与大肠皆得复其常,所以六腑皆以通为用也。(《成方便读》)

今·蔡陆仙:治老人大便虚秘、冷秘。盖年老之人,阳气衰弱,往往大便闭结,上实下虚,不可用硝、黄之攻下,宜用硫黄之温以下之。本方之适应症,除便秘外,有兼痰症者最多,因其有半夏之故也。此方之通便,为攻下剂中之另一方法也。巴豆与硫黄,均属温性泻下剂,巴豆性急,硫黄性温;巴豆治实闭,硫黄治虚秘,此其分别也。(《中国医药汇海·方剂部》)

三、润下

【麻子仁丸方论】

金·成无已:约者,结约之约,又约束之约也。《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其脾为约。麻仁味甘平,杏仁味甘温,《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仁、杏仁,润物也,《本草》曰,润可去枯。脾胃干燥,必以甘润之物为之主,是以麻仁为君,杏仁为臣。枳实味苦寒,厚朴味苦温,润燥者必以甘,甘以润之,破结者必以苦,苦以泄之,枳实、厚朴为佐,以散脾之结约。芍药味酸微寒,大黄味苦寒,酸苦涌泄为阴,芍药、大黄为使,以下脾之结燥。肠润结化,津液还入胃中,则大便利,小便少而愈矣。(《伤寒明理论》) 明·许宏:趺阳脉者,乃脾胃之脉也,脉不当浮,今反浮者,若非胃气虚,则胃气强也。浮而涩者,为胃气燥,大便则难,其脾为约。约者,束也,此必汗出多,走亡津液,胃气燥涩,大便不得通也。趺阳脉浮者,虽大便难,尤不可以用大承气等汤下泄之者,仲景故配以麻仁丸方以润导之也。故用麻仁为君,杏仁为臣,二者能润燥也;以枳实、厚朴能调中散气为佐;以芍药之酸能敛津液,大黄之苦能泄能下,二者为使,以通导而引润下也。(《金镜内台方议》)

明·吴昆:伤寒差后,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难者,主此方以通肠润燥。枳实、大黄、厚朴,承气物也;麻仁、杏仁,润肠物也;芍药之酸,敛津液也。然必胃强者能用之,若非胃强,则承气之物在所禁矣。(《医方考》) 明·徐彬:趺阳,脾胃脉也,脾中素有燥热,外邪入之益甚,甚则增气,故脉浮;浮者阳气强也,涩则阴气无余,故小便数、大便坚。而以麻仁润之,芍药养阴,大黄下热,枳实逐有形,厚朴散结气,杏仁利大肠,加之以蜜,则气凉血亦凉,而燥热如失矣。然用丸不作汤,取缓以开结,不欲骤伤其元气也。要知人至脾约,皆因元气不充所致耳。但不用参、芪,恐气得补而增热也。(《金匮要略论注》)

清·汪琥:上成氏注云:酸苦涌泄为阴,芍药、大黄为使,以下脾之结燥,愚以散结自有厚朴、枳实,润燥自有麻子、杏仁。至于下泄便难,莫如大黄之苦寒,与芍药何与焉?据《伤寒论》中原注云:芍药之酸,以敛津液,此为正解。脾约证,津液不足,以故小便数而大便难。津液不足,以酸收之,芍药味酸而能走阴,气平而能补津液。麻仁丸虽泄胃强之药,要之泄者自泄,补者自补,道并行而不相悖耳。(《伤寒论辩证广注》) 清·周扬俊:丸者缓也,邪未归腑,何取缓下?盖脾约之人,素系血燥,平日无病,或二三日而始大便,倘至热邪归胃,消烁津液,岂复易出耶?仲景不得已,立麻仁丸一法,于邪未入腑之前,先用麻仁之油滑,杏仁之润降,盖以肺与大肠相表里也;兼以芍药养血,大黄、枳实、厚朴佐其破滞,使之预行,庶几热入不至于大结,津液不至于尽耗耳!(《伤寒论三注》)

清·钱潢:麻仁味甘而润,李时珍云:麻仁、阿胶之属,皆润剂也;杏仁苦辛油滑,皆润燥之剂;芍药酸收,所以益阴而敛津液也;厚朴辛温,下气而宽中;枳实味苦,能破结利气;大黄苦寒下泄,而能荡除实热。药物虽峻,实和胃之法也。观蜜丸则其性滞缓,分服则力小而绵,饮服则又和之矣。又云未效渐加,以和为度,则进步舒缓,此所以为和胃润燥之剂欤。(《伤寒溯源集》)

清·魏念庭:趺阳者,胃脉之会也,见浮,胃中之阳盛可知;见涩,脾中之阴虚可知。脾胃表里相关之证也,逼汗于外者,此也,迫小便之数者,亦此也。浮盛之胃热与涩虚之脾

阴相搏,则津液日耗,大便必难。其脾燥而不能运,遂约省而出,渐至于无。此仲景主之以麻仁丸之润燥和脾为义也。主以麻仁润燥滑肠,杏仁、厚朴下气宽中,芍药收阴行血,枳实破坚,大黄推积,无非为胃家泄其盛而实之邪,则脾家之真阴可存,不至立竭而已。(《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清·王子接:下法不曰承气,而曰麻仁者,明指脾约为脾土过燥,胃液日亡,故以麻、杏润脾燥,白芍安脾阴,而后以枳、朴、大黄承气法胜之,则下不亡阴。法中用丸渐加者,脾燥宜用缓法,以遂脾欲,非比胃实当急下也。(《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陈念祖:物之多脂者,可以润燥,故以麻仁为君,杏仁为臣;破结者必以苦,故以大黄之苦寒,芍药之苦平为佐;行滞者必顺气,故以枳实顺气而除痞,厚朴顺气以泄满为佐。以蜜为丸者,取其缓行而不骤也。(《时方歌括》)

清·章楠:腑之传化,实由脏气鼓运,是故饥则气馁伤胃,饱则气滞伤脾,胃受邪气,脾反受其约制,不得为胃行其津液而致燥,燥则浊结不行,无力输化。既非大实满痛,故以酸甘化阴润燥为主,佐以破结导滞,而用缓法治之,但取中焦得以输化,不取下焦阴气上承,故又名脾约丸。(《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

【济川煎方论】

明·张介宾:济川煎,凡病涉虚损而大便闭结不通,则硝、黄攻击等剂必不可用,若势有不得不通者,宜此主之。此用通于补之剂也。(《景岳全书》)

清·王泰林:济川煎、玉女煎二方,一寓通于补,一寓补于清,皆景岳超出之方也。通灵治变,足可为法。(《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

清·何秀山:夫济川煎注重肝肾,以肾主二便,故君以苁蓉、牛膝,滋肾阴以通便也。肝主疏泄,故臣以当归、枳壳,一则辛润肝阴,一则苦泄肝气。妙在升麻升清气以输脾,泽泻降浊气以输膀胱,佐蓉、膝以成润利之功。(《重订通俗伤寒论》)

四、逐水

【十枣汤方论】

明·许宏:下利呕逆者,里受邪也。若其人絷絷汗出,发作有时者,又不恶寒,此表邪已解,但里未和;若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者,非为结胸,乃伏饮所结于里也;若无表症,亦必烈 ①之剂泄之乃已。故用芫花为君,破饮逐水;以甘遂、大戟为臣;佐之以大枣,以益脾而胜水,为使。经曰以辛散之者,芫花之辛,散其伏饮;苦以泄之者,以甘遂、大戟之苦,以泄其水;甘以缓之者,以大枣之甘,益脾而缓其中也。(《金镜内台方议》)

明·昊昆:芫花之辛能散饮,戟、遂之苦能泄水。又曰:甘遂能直达水饮所结之处。三物皆峻利,故用大枣以益土,此戎衣 ②之后而发巨桥 ③之意也。是方也,惟壮实者,能用之;虚赢之人,未可轻举也。(《医方考》)

明·李时珍:十枣汤驱逐里邪,使水气自大小便而泄,乃《内经》所谓洁净府、去陈法也。……芫花、大戟、甘遂之性,逐水泄湿,能直达水饮窠囊隐僻之处,但可徐徐用之,取效甚捷,不可过剂,泄人真元也。陈言《三因方》以十枣汤药为末,用枣肉和丸,以治水气喘急浮肿之证,盖善变通者也。(《本草纲目·草部》)

明·徐彬:脉沉为有水,故曰悬饮;弦则气结,故痛。主十枣汤者,甘遂性苦寒,能泻经遂水湿,而性更迅速直达;大戟性苦辛寒,能泻脏腑之水湿,而为控涎之主;芫花性苦温,能破水饮窠囊,故曰破癖④须用芫花;合大枣用者,大戟得枣即不损脾也。盖悬饮原为

骤得之证,故攻之不嫌峻而骤,若稍缓而为水气喘息浮肿。(《金匮要略论注》) 清·柯琴:仲景利水方,种种不同,此最峻者也。凡水气为患,或喘,或咳,或悸,或噎,或吐,或利,或无汗,病在一处而止;此则外走皮毛而汗出,上走咽喉而呕逆,下走肠胃而下利,水邪之泛滥于外者,浩浩莫循御矣。且头痛短气,心腹胁下皆痞满而硬痛,是水邪尚留结于中,三焦升降之气阻隔而难通矣。表邪已罢,非汗散之法所宜;里邪充斥,又非淡渗之品所能胜,非选利水之所到峻者,以直折之,中气不支,束手待毙耳。甘遂、芫花、大戟三味,皆辛苦气寒而禀性最毒,并举而用之,气味合,相济相须,故可交相去邪之巢穴,决其渎而大下之,一举而水患可平也。然水邪所凑,其元气已虚,而毒药攻邪,必脾胃反弱,使无健脾调胃之品为主宰,邪气尽而大命亦随之矣。故选十枣之大而肥者以君之,一以培脾土之虚,一以制水气之横,一以解诸药之毒,得一物而三善备,既不使邪气之盛而不制,又不使元气之虚而不支,此仲景立法尽善也。昧者惑于甘能中满之说而不敢用,岂知承制之理乎?张子和窃此意而制浚川、禹功、神等方,以治水肿、痰饮之病,而不知君补剂以培本,但知用毒药以攻邪,所以善其后者鲜矣!(录自《古今名医方论》)

清·汪昂:芫花、大戟,性辛苦以逐水饮;甘遂苦寒,能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以攻决为用;三药过峻,故用大枣之甘以缓之,益土所以胜水,使邪从二便而出也。(《医方集解》) 清·钱潢:夫芫花辛温而有小毒,能治水饮痰辟胁下痛;大戟苦寒而有小毒,能泄脏腑之水湿;甘遂苦寒有毒,而能行经隧之水湿。盖因三者性未驯良,气质峻悍,用之可泄真气,故以大枣之甘和滞缓,以柔其性气,裹其锋芒。(《伤寒溯源集》)

清·王子接:攻饮汤剂,每以大枣缓甘遂、大戟之性者,欲其循行经隧,不欲其竟走肠胃也,故不名其方而名法,曰十枣汤。芫花之辛,轻清入肺,直从至高之分去菀陈,以甘遂、大戟之苦,佐大枣甘而泄者缓攻之,则从心及胁之饮,皆从二便出矣。(《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杨栗山:此汤与大陷胸汤相仿。伤寒种种下法,咸为胃实而设,今证在胸胁而不在胃,则荡涤肠胃之药,无所取矣,故用芫花之辛以逐饮,甘遂、大戟之苦以泄水并赖大枣之甘以运脾而助诸药,祛水饮于胸胁之间,乃下剂中之变法也。(《伤寒温疫条辨》) 今·陆渊雷:芫花、大戟,亦是全身性逐水药,峻烈亚于甘遂,而芫花兼主喘咳咽肿。大枣之用,旧注皆以为培土健脾,惟吉益氏云:主治挛引强急,旁治咳嗽。今验十枣汤证,其腹必挛,则吉益之说是也。(《伤寒论今释》)

【注释】①烈:犹迅猛。烈,猛烈;,同“快”。

②戎衣:戎服;军服。引申为战争。

③巨桥:古仓名,在河北省曲周县东北。《商书·武成王》:“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

④癖:饮水不消之病。《诸病源候论·癖食不消候》:“此由饮水积聚,聚于膀胱,遇冷热相搏,因而作癖。”

【控涎丹方论】

明·吴昆:痰涎在心膈上下,使人胸背、手足、颈项、腰膝引痛,手足冷痹,气脉不通者,此方主之。甘遂直达涎结之处,大戟能攻胸胁之涎,芥子能散支痛之饮,此攻痰之厉剂也。又曰:惊痰加朱砂;痛者加全蝎;酒痰加雄黄、全蝎;惊气成块者加穿山甲、鳖甲、玄胡索、蓬莪术;臂痛加木鳖霜、桂心;痰热加盆硝 ①;寒痰加丁香、胡椒、肉桂。因其病证而药加焉,兵政之便宜也。(《医方考》)

明·李时珍:痰涎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于心则迷窍,而成癫痫、妄言妄见;入于肺则塞窍,而成咳唾稠粘、喘急背冷;入于肝则留伏蓄聚,而成胁痛干呕、寒热往来;入于经络,则麻痹疼痛;入于筋骨,则颈项、胸背、腰胁、手足牵引隐痛。陈无择《三因方》

并以控涎丹主之,殊有奇效。此乃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湿也,得气与火则凝滞而为痰、为饮、为涎、为涕、为癖。大戟能泄脏腑之水湿,甘遂能行经隧之水湿,白芥子能散皮里膜外之痰气,惟善用者,能收奇功也。(《本草纲目·草部》)

清·王子接:控,引也;涎,读作羡,湎 ②涎也,水流貌,引三焦之水湎涎流出于水道也。白芥子色白入肺而达上焦,甘遂色黄入脾而行中焦,大戟色黑入肾而走下焦。故白芥子走皮里膜外之水饮,甘遂决经隧之水饮,大戟逐脏腑之水饮。三者引经各异,湎涎于水道则同,故复之为方,当审证采用可也。(《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徐大椿:饮溢中焦,流恋两胁,故胁腹胀满疼痛不已焉。白芥子散胁下之饮,紫大戟泻脏腑之饮,白甘遂以泻经络之饮,粥丸而下,使流饮消散,则中气调和而经络脏腑无不肃清焉,何胁腹疼胀之患?此搜流饮之剂,为饮溢疼胀连胁之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注释】①盆硝:“芒硝”的异名。见于《本草图经》。

②湎(免mian):流也。

【舟车丸方论】

明·吴昆:通可以去塞,牵牛、大黄、甘遂、芫花、大戟,皆通剂气降则水,气降则输水之上源,水降则开水之下流也。舟车神丸治水降,气降则输水之上源,水降则开水之下流也。舟车神是丸治水信这诸里,上攻喘咳难卧,下畜小便不利,外薄作肿,中停胀急者,故备举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大黄,直攻水之巢穴,使从大小二便而出,佐青皮、陈皮、木香以行气,使气行则水行,肿胀两消。其尤峻厉之处,又在少加轻粉,使诸攻水行气之药导烈莫当,无微不入,无穷不达,用之若当,攻效神奇,百发百中。然非形实或邪盛者,不可轻投。苟徒利其有劫病之能,消而旋肿,用者慎之。(《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清·徐大椿:水结热壅,三焦闭结,故腹胀溺塞、大便不通,与单腹膨胀不同。牵花导水结,大黄通热闭,大戟去脏腑之水,甘遂去经络之水,芫花泻肠胃之水,青皮破结滞之气,槟榔导滞逆之气,陈皮调脾胃之气,木香醒中气,轻粉透经络。夹虫加芫荑以杀虫化积也。此消积下水峻剂,为病实气壮之而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清·张秉成:此方用牵牛泻气分,大黄泻血分,协同大戟、甘遂、芫花三味大剂攻水者,水陆并行;再以青皮、陈皮、木香通理诸气,为之先导;而以轻粉之无窍不入者助之,故无坚不破,无水不行,宜乎有舟车之名。然非形气俱实者,不可轻投。(《成方便读》) 【注释】①舟车神祜丸:即舟车丸。

【硫凿饮子方论】

明·吴昆:是方也,羌活、秦艽,疏表之药也,水邪之在表者,得之由汗而泄;泽泻、木通、腹皮、苓皮,渗利之药也,水邪之在里者,得之由溺而泄;商陆、槟概,攻水之药也,水邪之壅塞者,得之由后而泄;赤小豆、椒目,燥湿之品也,水气之蒸溽①者,得之以熯②而竭。随在而分其势,病其不衰去乎?(《医方考》)

清·汪昂:此足太阳、手足太阴药也。外而一身尽肿,内而口渴便秘,是上下表里俱病也。羌活、秦艽解表疏风,使湿以风胜,邪由汗出,而升之于上;腹皮、苓皮、姜皮辛散淡渗,所以行水于皮肤;商陆、槟榔、椒目、赤豆去胀攻坚,所以行水于腹里;水通泻心肺之水,达于小肠;泽泻泻脾肾之水,通于膀胱。上下内外分消其势,亦犹神禹疏江凿河之意也。(《医方集解》)

清·吴谦:小青龙汤、真武汤、越婢汤、五苓散、疏凿饮子五方,皆治有水气兼表里证之药也。小青龙汤治表里寒实,中有水气;真武汤治里有虚寒,中兼水气。二证俱内不作

胀,外不作肿,故一以麻、桂辈散寒以行水;以姜、附辈温寒以制水也。越婢汤治表里实热,中有水气;五苓散治表里虚热,中有水气。故一以麻黄、石膏散肤之水,清肌之热,以消肿也;一以桂、苓、术、泽解肌表热,利所停水,以止吐也。疏凿饮子治表里俱实,不偏寒热而水湿过盛,遍身水肿、喘胀、便秘者,故以商陆为君专行诸水,佐羌活、秦艽、腹皮、苓皮、姜皮行在表之水,从皮肤而散,佐槟榔、赤豆、椒目、泽泻、木通行在里之水;从二便而出。上下、内外分消其势,亦犹神禹疏凿江河之意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清·徐大椿:水积膀胱,气不施化,而心火不降,水精不能上奉,故浮肿、烦渴、小便不利焉。泽泻通利膀胱,商陆大泻积水,小豆降心气以利水,茯苓化肺气以澄源,槟榔破三焦之气,腹绒泻三焦之满,木通寒以利之,椒目温以行之,羌活行周身之气,秦艽活通体之血,生姜温散以行水温。使水道如常,以水自降,则水积四布,而烦渴无不解,浮肿无不除矣。此通此络以泄水气之剂,为烦渴、浮肿、小便不利无火之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今·朱良春:本方是发表、泻下、利尿等药复合组成的方剂。它是根据《内经》“平治权衡,去菀陈”,“开鬼门,洁净府”的理论创制而成。方中用羌活、秦艽发汗解表,以开鬼门(汗孔),使水从汗而出;用腹皮、苓皮辛散淡渗,消散皮肤之水;用商陆、槟榔破结攻积,以去菀陈,使水从大便排出;更用椒目、赤豆、木通、泽泻利水道以净府,使水从小便而出。其泻水之功,有如疏江凿河,分减泛滥之水势,所以叫做疏凿饮子。可见本方是为阳水实证而设。如属阴水虚证,那应该采取温肾化气、健运脾土以利水湿的方法,切不可误投本方,造成虚虚之过。(《汤头歌诀详解》)

【注释】①蒸溽(ru褥):湿润,湿气熏蒸。

②熯(han汉):同“暵”,干燥。《易·说卦》:“燥万物者,莫熯乎火。”

【已椒苈黄丸方论】

明·赵以德:肺与大肠合为表里。肺本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今不输膀胱,仅从其合,积于肠间。水积则金气不宣,喷郁①成热为腹满,津液遂不上行,以成口燥舌干。用防已、椒目、葶苈,皆能利水行积聚结气,而葶苈尤能利小肠。然肠胃受水谷之气,若邪实腹满者,非轻剂所能治,必加大黄以泻之。(《金匮玉函经二注》)

明·徐彬:中脘以下曰腹,腹满自不得责上焦。口舌在上,上焦无病,何以干燥?则知腹满为大肠病,口舌干燥乃水气伤阴,大肠主津液,阴伤而津液不得上达,口舌乃干燥矣,故曰此肠间有水气。药用防已,不言木,汉防已也。肠间为下焦,下焦血主之,汉防已泻血中湿热,而利大肠之气。椒目椒之核也,椒性善下,而核尤能利水。葶苈泄气闭而逐水,大黄泄血闭而下热,故主之。若口中有津液,是大肠之阴不为饮伤,故阴津不亡,而胃家之津反为壅热所耗,故渴乃热在胃,为实邪,故加芒硝急下之以救胃耳。先服一小丸,尤巧,所谓峻药缓用也。(《金匮要略论注》)

清·程林:此水气在小肠也,防已、椒目导饮于前,清者得从小便而出;大黄、葶苈推饮于后,浊者得从大便而下也。此前后分消,则胀满减而水饮行,脾气转而津液生矣。若渴,则甚于口舌干燥,加芒硝佐诸药以下腹满,而救脾土。(《金匮要略直解》) 清·尤怡:水既聚于下,则无复润于上,是以肠间有水气而口舌反干燥也。后虽有水饮之入,祗足以益下趋之势,口燥不除,而腹满益甚矣。防已疗水湿,利大小便;椒目治腹满,去十二种水气;葶苈、大黄泄以去其闭也。渴者,知胃热甚,故加芒硝。经云:热淫于内,治在咸寒也。(《金匮要略心典》)

清·吴谦:心下有痰饮,喉间有漉漉声,肠间有水气,肠中有沥沥声者,用苓桂术甘汤,即温药和之之法也。若更腹满,则水结实矣;口干舌燥,则水化矣。故以防已、椒目、葶苈、大黄前后分攻水结,水结开豁,则腹满可除;水化津生,则口燥可滋。小服而频,未

缓治之意。稍增者,稍稍增服之。口中有津液渴者,乃饮渴也。加芒硝者,以峻药力耳。(《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

【注释】①喷(fen愤):郁:喷,指呼吸急促而有上逆之势;郁,指胸部痞闷,呼吸不利。

【黄龙汤方论】附:新加黄龙汤

清·陈素中:虚人积结于内,攻之不行,乃肠胃枯竭之故,故节庵加人参、当归于承气汤中,助其气血,以建背城①之功。即如参苏饮中用人参佐表药之义。(《伤寒辨证》) 清·张璐:汤取黄龙命名,专攻中央燥土,土即燥竭,虽三承气萃集一方,不得参、归鼓舞胃气,乌能兴云致雨?或者以为因虚用参,殊不知参在群行剂中,则迅扫之威愈猛,安望其有补益之力欤?(《张氏医通》)

清·吴瑭:此外方(指新加黄龙汤)以无可处之地,勉尽人力,不肯稍有遗憾之法也。旧方(指黄龙汤)用大承气加参、草、当归,须知正气久耗,而大便不下者,阴阳俱惫,尤重阴液消亡,不得再用枳、朴伤气而耗液。故改用调胃承气,取甘草之缓急,合人参补正;微点姜汗,宣通胃气,代枳、补之用,合人参最宣胃气,加麦、地、玄参保津液之难保,而又去血结之积聚。姜汗为宣气分之用,当归为宣血中气分之用。再加海参者,海参咸能化坚,甘能补正。按海参之液,数倍于其身,其能补液可知,旦蠕动之物,能走络中血分,病久者必入络,故以之为使也。(《温病条辨》)

清·王泰林:体质气血虚人,而得阳明胃实之症,或因病误治致虚,而燥屎犹未去者,不下则邪气壅实而死,下之又恐正气益虚而即脱。此方攻补兼施,庶几不犯虚虚之祸。曰黄龙者,大黄得人参为佐,则能神其功用,如龙得云助,升腾上下,莫能测其变化也。(《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

清·杨栗山:此补泻兼施之方也。……虚人热结于里,攻之不行,乃肠胃枯涸之故,故陶氏加参、归、地于大承气汤中,以助气血,建背城之功,与小柴胡汤、桂枝新加汤用人参佐表药辅正匡邪之义同。(《伤寒温疫条辨》)

清·何秀山:此方为失下证,循衣撮空,神昏肢厥,虚极热盛,不下必死者立法。故用大承气汤急下以存阴,又用参、归草、枣气血双补以扶正,此为气血两亏,邪正合治之良方。(《重订通俗伤寒论》)

今·蔡陆仙:此虽亦为咸寒苦甘法,但苦甘多而咸寒为佐焉。故治法亦同中略有小异用苦甘者,重在泻火生液也;佐咸寒者,取以软坚润燥也。大概肠胃火结之燥实症,而又津液大伤,不可不攻下,而又不任攻下者,此法宜之。本方所治,为阳明燥实,屡下不通之症。方中生地、甘草、人参、麦冬大甘,生液养津;大黄苦寒泻火,益以芒硝之软坚润燥;玄参、海参之咸寒,大生津液;又有归之滑润,姜之开结,俾少火实结之邪,一豉宣通滑泄而尽去之。譬水涸舟停,既有人力之推挽,复得潮汛之泛滥,则艨艟②巨舰中流而自在行矣。不然,虽有风帆篙手何益哉?此又攻下法中之别有法门,而为学者之所宜究心者也。(《中中医药汇海·方剂部》)

【注释】①背城:即“背城借一”。亦作“背城一战”。指在自己的城下与敌人决一死战,意即最后奋斗,语出《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此处喻处喻攻补兼施之法。

②艨艟:同“蒙冲”。亦作“朦冲”。古代战般名。《释名·释船》:“狭而长曰艨冲,以冲突敌船也。”

【增液承气汤方论】

今·裴正学:温邪伤阴,则潮热烦渴,舌绛苔少,脉细而数,阴虚便结。单纯攻下,则津愈伤损,便愈燥结;单纯滋阴,则温邪不除,实结难下。须当滋阴与攻下双管齐下,方能标本兼顾,收效卓著。阴伤者邪热之所致,方中大黄清热泻火以治其本为主;生地、玄参、麦冬滋阴降火为辅;芒硝软坚通便,玄参软坚解毒,均为兼治。(《新编中医方剂学》) 今·冉先德:温病热结阴亏,燥屎不行者,下法宜慎。此乃津液不足,无水舟停,间服增液汤(生地、玄参、麦冬),即有增水行舟之效;再不下者,然后再与增液承气汤缓缓服之,增液通便,邪正兼固。方中生地、玄参、麦冬甘寒、咸寒,滋阴增液;配伍大黄、芒硝苦寒、咸寒,泄热通便,合为滋阴增液,泄热通便之剂。(录自《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泻下剂练习题

泻下剂 一、A1 1、济川煎的组成药物中不含 A、麦冬 B、枳壳 C、升麻 D、牛膝 E、泽泻 2、下列何药不是温脾汤的组成药物 A、厚朴 B、人参 C、大黄 D、甘草 E、附子 3、温脾汤的功用是 A、温中健脾,行气除满 B、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C、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D、温脾散寒,消食止泻 E、温脾暖胃,化湿和中 4、麻子仁丸的组成药物中不含 A、大黄 B、枳实 C、当归 D、杏仁 E、芍药 5、麻子仁丸适用于 A、气虚便秘 B、阴虚便秘 C、阳虚便秘 D、血虚便秘 E、燥热伤津便秘 6、麻子仁丸和济川煎都具有的功用是 A、泻热 B、行气 C、润肠 D、滋阴 E、养血 7、温脾汤中大黄配附子意在 A、温阳袪寒,攻下冷积

B、攻润相合,下不伤正 C、益气养血,下不伤正 D、泻结泄热,温中散寒 E、泻热逐瘀,下不伤正 8、功用为攻下通便、补气养血的方剂是 A、麻子仁丸 B、温脾汤 C、济川煎 D、黄龙汤 E、十枣汤 9、黄龙汤煎时“加桔梗一撮”的主要用意是 A、宣肺祛痰利咽 B、宣肺化痰止咳 C、升提以防正脱 D、宣肺利气排脓 E、宣肺以助通肠 10、黄龙汤的组成药物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桔梗外,还包括 A、生地玄参麦冬 B、生地海参玄参 C、人参当归牛膝 D、当归芍药麦冬 E、人参当归甘草 11、十枣汤的功用是 A、补气健脾 B、益气补血 C、养血润燥 D、养血安神 E、攻逐水饮 12、功用为泻热逐水的方剂是 A、十枣汤 B、济川煎 C、大承气汤 D、大陷胸汤 E、大黄牡丹汤 13、泻下剂应用时需注意 A、凡有虚证者,必不可使用泻下剂 B、邪实而正虚者,治宜攻补兼施 C、产后可予适量泻下剂,以助袪恶露 D、泻下剂可用于表证未解,里证已成之时 E、得效后需酌情再服,务必尽其药力,以防留邪

方剂学泻下剂

方剂学-泻下剂 中医方剂学 【泻下剂—寒下法】 一、大承气汤《伤寒论》 【处方】大黄12克(酒洗)厚朴15克(去皮)枳实12克(炙)芒消9克 【药理作用】l.增加胃肠道推进机能及肠容积《天津医药杂志》1965(10):790~791,大承气汤经小白鼠口服投药后有明显增加消化道推进性运动的作用,在投药后10分钟,作用就已明显。但经静脉给药组,炭末在胃肠道的推进距离,未见有增强。经口投予大承气汤,并有明显增加肠容积的作用。 2.促进肠套迭的还纳,解除梗阻《天津医药杂志》1965(10):792~793,在观察大承气汤对解除肠梗阻的一般作用机理的实验表明,给药组10只家兔(人工肠套迭)完全还纳,平均还纳时间为15分30秒,还纳率100%,对照组中仅3只还纳。实验还认为,大承气汤对肠管的作用,以局部为主。 【功能主治】峻下热积。主阳明腑实证。潮热谵语,手足潸然汗出,矢气频频,大便不通,脘腹满痛拒按,舌苔焦黄起刺,成焦黑燥裂,脉沉滑或沉迟有力;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臭秽难闻,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热厥,高热神昏,扬手掷足,烦躁饮冷,便秘不通;痉病,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角弓反张,口噤蚧齿。现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以及某些高热性疾患,见有阳明腑实证者。 【用法用量】上四味,用水1升,先煮厚朴、枳实,取500毫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200毫升,去滓,纳芒消,再上微火煎一二沸,分二次温服。得下,余勿服。 【备注】方中大黄泄热通便,厚朴行气散满,枳实破气消痞,芒消润燥软坚。四药配合,具有峻下热积之功。 君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实 臣芒硝→泻热通便,润燥通便燥 ?枳实→行气消痞痞 ?厚朴→行气除满满 方解 大黄→苦寒通降,泻实,热实互结主要靠它荡涤泻下; 芒硝→咸寒,润燥软坚,增强大黄的泻下作用; 厚朴→下气除满,行气下气,消除胀满; 枳实→也是行气药,行气消痞。 痞满燥实四证,一个药对一症。 大黄后下,芒硝溶服,厚朴、枳实先熬 《伤寒来苏集》总结“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缓行”。越熟的越走在后面。 走在最前面是芒硝,因为它煮都不煮,紧跟着是大黄,最后还是厚朴,枳实。

很实用的方剂速记

第一章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 1.麻黄汤 麻黄汤中臣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 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 桂枝芍药等量伍, 姜枣甘草微火煮, 解肌发表调营卫, 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防风苍, 辛芷芎草芩地黄, 发汗祛湿兼清热, 分经论治变通良。 4.小青龙汤 解表蠲饮小青龙, 麻桂姜辛夏草从, 芍药五味敛气阴, 表寒内饮最有功。 二、辛凉解表 6.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 竹叶荆蒡豉薄荷, 柑桔芦根凉解法, 清疏风热煮无过。 7.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 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 风温咳嗽服之消。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 辛凉宣肺清热良, 邪热壅肺咳喘急, 有汗无汗均可尝。 三、扶正解表 9.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 羌独柴前枳桔共, 薄荷少许姜三片, 气虚感寒有奇功。 第二章泻下剂 一、寒下 10.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大黄硝, 枳实厚朴先煮好, 峻下热结急存阴, 阳明腑实重症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 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 缓下热结此方饶。 11.大黄牡丹汤 金匮大黄牡丹汤, 桃仁芒硝瓜子襄, 泻热破淤散结肿, 肠痈初起腹痛康, 二、温下 12.温脾汤 温脾附子大黄硝, 当归干姜人参草, 攻下寒积温脾阳, 阳虚寒积腹痛疗。 三润下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脾约治, 杏芍大黄枳朴蜜, 润肠泄热又行气, 胃热肠燥便秘施。 四、逐水 13.十枣汤 十枣非君非汤剂, 芫花甘遂合大戟, 攻逐水饮力峻猛, 悬饮水肿实证宜。 第三章和解剂 一、和解少阳 14.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功, 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加黄芩生姜枣, 少阳为病此方宗。 15.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大黄, 枳芩夏芍枣生姜, 少阳阳明同合病。 和解攻里效无双。 16.蒿芩清胆汤 蒿芩清胆夏竹茹, 碧玉赤苓枳陈辅, 清胆利湿又和胃, 少阳湿热痰浊阻。 二、调节肝脾 17.四逆散 阳郁厥逆四逆散, 等分柴芍枳实甘, 透邪解郁理肝脾, 肝郁脾滞力能堪。 18.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 柴苓术草加姜薄, 肝郁血虚脾气弱, 调和肝脾功效卓。 三、调和肠胃 19.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配芩连, 干姜人参草枣全, 辛开苦降除痞满, 寒热错杂痞证蠲。 第四章清热剂

第二章泻下剂习题

第二章泻下剂习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每题由1个以肯定或否定形式表述的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这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最佳的或最恰当的,其他4个均为干扰答案) 1.泻下剂属“八法”中的() A 汗法 B 吐法 C下法 D 温法 E 清法 2.下列除哪项外,均属泻下剂适应范围() A胃肠积滞B实热内结C大便不通D寒积蓄水E饮食停滞轻证 3.阳明腑实证的基础方是() A 大承气汤 B 大黄牡丹汤 C 十枣汤 D 温脾汤 E大陷胸汤4.具有峻下热结功用的方剂是()A大黄牡丹汤B大承气汤C大柴胡汤D三物备急丸E黄龙汤 5.治疗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者,方选() A 小承气汤 B白虎汤 C定痫 丸 D大黄牡丹汤 E大承气汤6.大承气汤的组成药物中无() A大黄 B芒硝 C厚朴D枳实 E甘草 7.方中枳实、厚朴并用的方剂是()A调胃承气汤B大承气汤C大柴胡汤D枳实导滞丸E增液承气汤8.患者下利清水,色纯清,腹中硬满而痛,口舌干燥,脉滑实。首选() A大承气汤B小承气汤C调胃承气汤D葛根芩连汤E增液承气汤9.大承气汤的证治要点是()A痞、满、实B燥、实C痞、满、 燥、实D痞、满E满、燥、实 10.大承气汤用治热结旁流,体现的治 法是() A热因热用B寒因寒用C通因通 用D塞因塞用E寒因热用 11.小承气汤变化为厚朴三物汤,属于 () A药味增减变化B药量增 减变化C剂型更换变化 D药味、药量、剂型变化E以上都 不是 12.调胃承气汤主治() A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 B阳虚 寒积证 C阳明病胃肠燥热证 D阳明腑实轻证 E阳明 腑实证 13.与大承气汤主治无关的是() A热厥证 B阳明腑实证 C里热实证之痉病 D脾约便秘证 E热结旁流证 14.治疗湿热血瘀肠痈的常用方是() A 大承气汤 B温脾汤 C 十枣 汤 D大黄牡丹汤 E小承气汤 15.大黄牡丹汤的君药是() A大黄、丹皮B大黄、芒硝C 大黄、桃仁D大黄、冬瓜子 E桃仁、丹皮 16.大黄牡丹汤与复元活血汤中共有的 药物是() A丹皮、赤芍B大黄、桃仁C冬 瓜子、红花D穿山甲、桃仁 E大黄、甘草 17.具有泄热破瘀,散结消肿功用的方 剂是() A五味消毒饮B桃核承气汤C仙 方活命饮D大黄牡丹汤 E复元活血汤 18.大黄牡丹汤原方中大黄的用量是 () A一两B二两C三两 D四两E五两 19.大黄牡丹汤的君药是() A大黄、牡丹皮B大黄、芒硝C 大黄、桃仁D大黄、冬瓜子 E牡丹皮、桃仁 20.大黄牡丹汤宜后入的药物是() A大黄B芒硝C牡丹皮 D桃仁E冬瓜子 21.患者心下硬满,疼痛拒按,便秘,舌 燥,苔黄,脉沉有力者,方用() A 大承气汤 B 大黄牡丹汤 C大陷 胸汤 D 温脾汤 E半夏泻心汤 22.温下的代表方剂是() A温脾汤 B大黄附子汤 C大黄牡丹 汤 D济川煎 E麻黄细辛附子汤 23.温脾汤用于() A阳虚寒积证 B脾约便秘证 C胃 肠燥热证 D肠痈 E阳明腑实证 24.温脾汤的辨证要点是() A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沉 弦 B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腻,脉弦 紧 C腹痛拒按,便秘,舌燥,苔黄,脉沉 有力 D腹痛便秘,手足厥冷,苔白,脉沉紧 E腹痛便秘,苔黄,脉实有力 25.温脾汤的组成是由附子、干姜、甘 草加下例哪组药物组成() A人参、大黄、白术B人参、大黄、 当归C人参、大黄、芒硝、当归 D人参、大黄、枳实E人参、芒硝、 厚朴 26.温脾汤的功用是() A攻下冷积,温补脾肾B荡涤肠胃, 温补脾阳C攻下冷积,温脾暖胃 D攻下冷积,温肾暖脾E攻下冷积, 温补脾阳 27.温脾汤原方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 () A附子B人参C干姜 D大黄E芒硝 28.具有润肠泄热,行气通便功用的方 剂是() A五仁丸B济川煎C增液承气 汤D麻子仁丸E调胃承气汤 29. 麻子仁丸的功效是() A 润肠通便,温肾益精 B 润肠泻热, 行气通便 C 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D 攻逐水饮 E 峻下热结 30.麻子仁丸既能润肠泄热,又能() A行气通便B通便止痛C益精 通便D逐瘀通便E增液通便 31.麻子仁丸主治脾约证的病机是() A津枯肠燥B风热血燥C肠胃燥 热D热结阴亏E血虚肠燥 32.下列方剂中大黄、杏仁并用的是 () A五仁丸B麻子仁丸C黄龙汤 D大黄牡丹汤E三物备急丸 33. 济川煎的君药是() A 当归 B牛膝 C枳壳 D 肉苁蓉 E升麻 34.下列方剂均属泻下剂,其中不用大

《中药药理学》 作业答案

《中药药理学》第1次作业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 许多温热药具有的药理作用是 [1分]D.加强基础代谢功能 2. 咸味药的主要成分是 [1分]D.无机盐 3. 下列哪项为大多数寒凉药的药理作用 [1分]E.具有抗感染作用 4. 相畏配伍的目的是 [1分]A.减少毒性 5.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温热药长期给药后引起动物的机体变化 [1分]B.体温降低 6. 酸味药的主要成分是 [1分]B.有机酸 7. 中药材储藏条件不适宜的是 [1分]D.日照 8. 黄连与连翘同用抗感染为下列哪项配伍方法 [1分]B.相须 9. 下列药物,除哪项外,均有镇静、解热、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 [1分]C.麻黄 10. 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是 [1分]A.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 11. 下列哪种配伍为复方配伍禁忌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1分]A.相反 12. 下列哪项不是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 [1分]E.机体病理状况 13. 昆布、海藻的主要有效成分是 [1分]D.无机盐 14. 甘味药的主要成分是 [1分]D.蛋白质 15. 知母可兴奋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纠正寒证(阳虚证)病人的能量不足的药物是 [1分]E.附子

16.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长期给寒凉药后,对动物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产生的影响 [1分]D.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增多 17. 采用注射给药可导致药理作用产生质的变化的药物是 [1分]E.枳实 18. 辛味药的主要成分是 [1分]A.挥发油 B型题: 下列每组题有多个备选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使用一次或重复使用,也可以不选,请选择正确答案 1. 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是 [1分] D.麝香、麻黄 2. 具有镇静作用的药物是 [1分] A.黄芩、栀子 3. 炮制后,药物的有效成分溶出率增加的是 [1分] D.延胡索 4. 炮制后,药物的毒性消除或降低的是 [1分] B.乌头 5. 由温热药造成的热证模型动物常表现为 [1分] D.痛阈值降低,惊厥阈值降低 6. 由寒凉药造成的寒证模型动物常表现为 [1分] C.中枢抑制性递质5-HT含量增加 7. 附子经炮制后 [1分] B.毒性降低 8. 黄芩炒制的主要目的是 [1分] C.便于贮存 9. 具有增效协同作用的配伍方法为 [1分] B.相须、相使 10. 减低或消除毒性的配伍方法为 [1分] C.相畏、相杀 11. 温热药对寒证大鼠的影响是 [1分] C.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和释放 12. 寒凉药对热证大鼠的影响是 [1分] B.基础体温降低,痛阈升高 13. 抑制机体基础代谢的药物是 [1分] B.大黄、黄连

泻下剂

泻下剂’寒下.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大黄枳实(12克)、厚朴(24克)芒硝(9克)。功用:峻下热结。主治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2、热结旁流证下利清谷,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本证是由伤寒之邪内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或温病邪入胃肠,热盛灼津所致。治疗方法以峻下热结为主。实热内结,胃肠气滞,腑气不通,故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里热炽盛,上扰神明,故谵语;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是热盛伤津之征。“热结旁流”证,乃燥屎坚结于里,胃肠欲排除则不能,逼迫津液从燥屎之旁流下所致。热厥、痉病、发狂等,皆因实热内结,或气机阻滞,阳气被遏,不能外达于四肢;热盛伤筋、筋脉失养而挛急;或胃肠燥热上扰心神所致。方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为君药。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润燥,为臣药,二药相须为用,峻下热结之力甚强;积滞内阻,则腑气不通,故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硝、黄推荡积滞以加速热结之排泄,共为佐使。 小承气汤:大黄12克(酒洗) 厚朴6克(炙,去皮)枳实9克(大者,炙)功用:清下热结,除满消痞。主治:伤寒阳明腑实证。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黄,脉滑数,痢疾初起,腹中疠痛,或脘腹胀满,里急后重者。方中大黄泻热通便,厚朴行气散满,枳实破气消痞,诸药合用,可以轻下热结,除满消痞。调胃承气汤:功用:缓下热结。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大便不通,肠梗阻,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 大黄牡丹汤: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瓤,泻热破瘀散结肿,肠痈初起腹痛康。肠痈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大黄(12g)、桃仁芒硝((9g)、牡丹皮(3g)、 冬瓜仁(30g)。功用:泻热破结,散结消肿。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证见右下腹肿痞,疼痛拒按,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恶寒,或右足屈而不伸,苔黄腻,脉滑数。本证多由湿热郁蒸,气血凝聚,热结不散所致。治疗以泻热破结、散结消肿为主。湿热邪毒内结肠腑,气血凝滞,则右下腹疼痛拒按;热盛肉腐,脓液内蓄,故局部肿痞;病在肠,与膀胱气化无干,故小便仍能自调;正邪相争,营卫失调,故时时发热、自汗恶寒。方中大黄泻火逐瘀,通便解毒;丹皮凉血清热,活血散瘀,二者合用,共泻肠腑湿热瘀结,为方中君药。芒硝软坚散结,协大黄荡涤实热,促其速下;桃仁性善破血,助君药以通淤滞,俱为臣药。冬瓜仁清理利湿,导肠腑垢浊,排脓消痈;是为佐药。本方攻下泻热与逐瘀并用,使结瘀湿热速下,痛随利减,痈肿得消,诸症自愈。 大陷胸汤: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专治水热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大黄芒硝各(10克)、甘遂(1克)。功用:泻热逐水。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伴见短气烦躁,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舌红,苔黄腻或兼水滑,脉沉紧或沉迟有力。本方因表邪未解而误下,或因误下而邪气内陷,热邪与水饮搏结于胸膈所致。治疗以泻热逐水为主。水热内结,气不得通,轻则但见心下硬满而痛,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腑气

方剂大纲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 【目的要求】 1.了解方剂学形成和发展概况以及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 2.熟悉在方剂学各发展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部分方书。 【教学内容】 1.方剂学形成和发展概况以及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 2.重点介绍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重要医籍和方书的时代、作者、主要价值,如《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伤寒明理论》《小儿药证直诀》《普济方》《医方考》《医方集解》《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中医方剂大辞典》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目的要求】 1.掌握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2.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涵义、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等)。 3.了解治法的多层次、多体系特点。 【教学内容】 1.明确方剂与病机、治法的关系。方剂必须针对病机体现治法;治法是指导遗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即方以法为指导、法以证为依据、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2.八法的涵义、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 3.治法的多层次和多体系特点。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目的要求】了解历代有关方剂分类的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 【教学内容】介绍以病证、祖方、功效等各种分类方书及其特点。重点介绍以《医方集解》为代表的综合分类法。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目的要求】 1.掌握组方的基本结构与方剂的变化形式。 2.熟悉方剂的配伍目的。 【教学内容】 1.方剂的配伍目的。 2.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的涵义及其运用特点,并举例说明。 3.方剂变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及其与功能、主治的关系。 第五章剂型 【目的要求】了解常用剂型的种类、制法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介绍中医传统剂型——汤、丸、散、膏、丹、酒剂的制作方法、特点与临床意义。 第六章方剂的服法 【目的要求】 1.掌握汤剂的服法。 2.熟悉服药时间、服药方法及其意义。 【教学内容】根据病证的部位、性质、病情及药物特点,决定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

中药药理学(归纳精华)

中药药理学 第一章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 一、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1、对寒证动物灌龙胆草、黄连等寒凉药和执证动物灌附子、干姜等温热药电刺激后,大鼠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中枢处于抑制增强状态; 2、用寒凉药灌胃一周,大鼠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含量降低,而抑制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含量升高。 3、寒证大鼠经热性温阳药或温性补气药灌服3日,可使脑内NA和DA含量升高,而使脑内5—HT含量降低。 总之,许多寒凉药具有抗惊厥、解热、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而温热药如麻黄、麝香等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二、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1、寒证病人的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低,即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表现为唾液分泌量多,心率减慢,基础体温偏低,血压偏低、呼吸频率减慢。而热证病人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高,即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高,出现相反的变化。 2、寒证、阳虚证病人副交感神经—M---CGMP系统功能亢进,病人尿中CGMP的排出量明显高于正常人,阳虚病人血中也占优势。在服用温热病和助阳药后,提高神经---B----CAMP 含量,使失常的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3、热证病人尿中CAMP含量高于正常人,在服用寒凉病和滋阴病后能提高细胞内CGMP水平,使比值恢复正常。 4、滋阴药知母、生地、龟甲均可使升高的B受体的最大结合点位数值降低,而使降低的M 受体最大结合点位数值升高。 三、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1、长期给予温热药可使其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卵巢等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而寒凉药则使这些内分泌系统功能受到抑制。 2、大多数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功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如温热药鹿茸、肉苁蓉、人参、刺五加、黄芪、白术、熟地、当归、何首乌具有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 温热药附子、肉桂、紫河车、人参、黄芪、何首乌具有兴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 温热药附子、肉桂、鹿茸、紫河车、补骨脂、冬虫夏草、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海马、蛤蚧、人参、刺五加、五味子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具有兴奋作用。 四、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1、寒凉药或温热药可通过影响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和细胞膜钠泵活性,纠正热证或寒证。 2、细胞膜钠泵活性与热证或寒证异常有关,肾阳虚病人红细胞膜钠泵活性显著低于正常人。经用温热病红细胞膜钠泵活性均有明显提高。 3、寒凉药生地、知母等具有抑制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的作用。知母菝葜苷元是知母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一个抑制剂。生地地黄梓醇是生地抑制钠泵活性的有效成分。 五、寒凉药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第二节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1、辛味药:入肝、脾、肺经。含挥发油。能行能散,具有健胃、化湿、开窍、行气等功效。

泻下剂目的要求

第八章泻下剂 目的要求 掌握: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麻子仁丸、十枣汤。 熟悉: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熟悉黄龙汤、增液承气汤。 了解:大黄附子汤。 概说 一、概念:根据“其实者,散而泻之”的原则立法。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以治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属“八法”中的“下法”的范畴。 二、适应范围:适用于病变部位在肠胃,病因为实热、燥屎、冷积、水饮、瘀血等有形实邪积聚,结滞不通的里实证。由于里实证有热结、寒积、燥结、水结的不同,人体素质有虚实的差异,故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等治法。 三、分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四、使用注意事项: 1。凡表邪未解,里实未成者不宜使用泻下剂[原因];若表邪未解,里实已具者,要配合解表剂运用,宜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 2。泻下剂除润下剂较为和缓外,其余均属峻烈,对年老体弱、病后体虚者,即使有可下之征,也应避免使用峻烈的泻下剂; 3。凡孕妇、产后、月经期、年老体弱、病后津伤、亡血者应慎用;有下窍出血史之人勿用峻泻,即使是润下剂不宜长期服用。 4。泻下剂易伤胃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举例] 5。注意饮食,对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不宜早进,以防重伤胃气。 一边煎药 一边煎参汤以免邪去正失,贼去城空。 一边熬粥 软 饮食当以温热为宜,注意保护胃气,以免食复。 清淡

第一节寒下剂 寒下剂具有泻除宿食、燥屎、水饮与荡涤实热的作用,适用于无形邪热与有形积滞互结所致的大便秘结,脘腹痞满胀痛拒按,身热不恶寒,或潮热汗出,舌苔黄腻,脉数而有力之里实证。 方剂常以苦寒[或咸寒]泻下药如大黄、芒硝等为主组成。 代表方剂: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 大承气汤《伤寒论》 〖方源〗《伤寒论》 本方主治证候,在《伤寒论》原书中凡十九条,《金匮要略》中一条,适应范围广泛,但以伤寒邪传阳明之腑化热,与胃肠饮食糟粕互结成实所致之里热证为主治重点。 〖释名〗峻下热结,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 〖组成〗大黄四两,酒洗[12g] 厚朴八两,去皮、炙[24g] 枳实五枚[12g] 芒硝三合[6g] 〖用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功效〗峻下热结。 〖主治〗 (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胺,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 手足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方解?方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为君药。芒梢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润燥为臣药。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共为佐使,并助硝、黄推荡积滞,加速热结的排出。四药合用,泻下,软坚,消痞,除满,为峻下热结之至方。 君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且能活血行淤,从而有利于推陈致新,方中生用并后下,其气更锐。 臣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助大黄泻热通便,二药相须为用,峻下热结之力甚强。 佐、使—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积滞内阻,每致气不行),并助芒硝、大黄加速积滞排泄。 ?临床应用?1。本方为急下存阴之剂。以数日不大便,脘腹胀满,苔黄厚而干,或焦黑燥裂,脉沉数有力为证治要点。凡气虚阴亏,燥结不甚者,以及年老、体弱、孕妇等,均应慎用。

方歌

第六章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药 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大青龙汤――-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香薷散―――三物香薷豆朴先,三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第二节辛凉解表 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ke),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第三节扶正解表 人参败毒散―――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曷(he)能康。 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葱白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第七章泻下剂 第一节寒下 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证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大黄牡丹汤―――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第二节温下 温脾汤―――温脾人参干姜草,附子大黄大剂量,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三物备急丸―――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猝然腹痛因寒积,速投此方急救先。 第三节润下 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枯便难解,润肠通便法高超。第四节逐水 十枣汤―――十枣逐水效堪夸,大戟甘遂与芫花,悬饮内停胸胁痛,大腹肿满用无差。舟车丸―――舟车牵牛及大黄,遂戟芫花槟木香,青皮陈皮轻粉入,泻水消胀力量强。第五节攻补兼施 黄龙汤―――黄龙枳朴与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增液承气汤―――增液承气参地冬,硝黄加入五药供,热结阴亏大便秘,增水行舟肠腑通。 第八章和解剂 第一节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大柴胡汤―――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功并外攘。蒿芩清胆汤―――蒿芩清胆碧玉需,陈夏赤苓枳竹茹,热重寒轻痰挟湿,胸痞呕恶总能

中药药理学试题

中药药理学模拟试题三(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中药药理 2.中药药动学 3.不良反应 4.双向调节作用 5.适应原样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苦味药具有燥湿或泻下作用,与其含有以下成分有关( ) A.有机酸 B.挥发油 C.鞣质 D.糖类 2、下列描述与柴胡的药理作用不符的是( ) A.抗炎作用 B.柴胡皂甙有保肝作用 C.柴胡皂甙无溶血作用 D.柴胡皂甙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3、对流感病毒没有抑制作用的是( ) A.金银花 B.黄连 C.黄芩 D.山豆根 4、泻下药的主要药理作用不包括( ) A.利尿作用 B.抗炎作用 C.解热作用 D.抗感染作用

5、无保肝作用的药物是( ) A.金钱草 B.茯苓 C.茵陈蒿 D.猪苓 6、青皮在临床上不能用于治疗( ) A.哮喘 B.消化不良 C.高血压 D.胸肋胀痛 7、具有强心作用的消食药是( ) A.神曲 B.山楂 C.麦芽 D.莱菔子 8、下列药物中没有镇静作用的是( ) A.川芎 B.丹参 C.延胡索 D.益母草 9、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益母草对子宫有兴奋作用 B.益母草有镇静作用 C.益母草可抗心肌缺血 D.益母草可抗血栓形成 10、以下有关附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附子对心率无影响 B. 附子可加快心率 C. 附子可减慢心率 D. 附子对心 率的影响不确定 11、钩藤降压的有效成分是( ) A.钩藤碱 B.挥发油

C.去氢钩藤碱 D.异去氢钩藤碱 12、以下有关羚羊角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可增加小鼠的自发活动 B.可减少小鼠的自发活动 C.不影响小鼠的自发活动 D.对小鼠的自发活动呈双向调节 13、人参急性中毒的特征是( ) A.头痛 B.体温升高 C.出血 D.出现玫瑰疹 14、以下有关黄芪药理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有解毒的作用 B.对正常心脏有促进收缩作用 C.有保肝作用 D.可促进机体代谢 15、服用甘草流浸育,常发生血压增高、浮肿、血钾降低等,是因为甘草具有() A.收缩血管,升高血压 B.拮抗醛固酮受体 C.升高肾素水平 D.皮质激素样作用 E.直接保钠排钾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与麻黄平喘作用机理有关的是( ) A.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 C.阻止过敏介质释放 D.缓解支气管粘膜肿胀 E.兴奋α-受体 2、黄连的药理作用有( ) A.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B.调节平滑肌

(精)方剂学—泻下剂

方剂学——第三单元泻下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一泻下剂的适用范围 泻下剂适用于热结、寒结、燥结、水结等里实证,亦可用于体质虚弱而兼里实者。 要点二泻下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应用泻下剂,必待表邪已解,里实已成。泻下剂多峻烈,孕妇、产后、月经期及年老体弱、病后伤津或亡血者,应慎用或禁用。泻下剂易伤正气,应得效即止。 细目二寒下 要点一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四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 【用法】水煎,先煎厚朴、枳实,后下大黄,芒硝冲服。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 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焦黑燥裂,甚则起芒刺,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结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组方原理】“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 君:大黄—苦寒,泻热通便,荡涤肠胃实热积滞;

厚朴—下气除满。 臣:芒硝—咸寒,软坚润燥,泻热通便。 枳实—行气消痞。 【鉴别】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皆为大承气汤类方。 大承气汤:大黄后下,为“峻下剂”,主治痞、满、燥、实四症俱全之阳明热结重证; 小承气汤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朴用量亦减,称为“轻下剂”,主治痞、满、实之阳明热结轻证; 调胃承气汤大黄与甘草同煎,称为“缓下剂”,主治阳明燥热内结,燥、实而无痞、满之证。 要点二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十个冬瓜仁半升芒硝三合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则局部肿痞,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则痛剧,小便自调,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组方原理】 君:大黄—泻热逐瘀,涤荡肠中湿热瘀结; 桃仁—破血润燥,与大黄合而泻热破瘀。 臣:芒硝—泻热导滞,软坚散结,助大黄涤荡实热; 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佐:冬瓜仁—清肠利湿,排脓消痈。

泻下剂-逐水 十枣汤

泻下剂-逐水十枣汤 【方名】十枣汤【出处】《伤寒论》 【分类】泻下剂-逐水 【组成】芫(yuan)花甘遂大戟各等分 【方诀】 【功用】攻遂水饮。 【主治】 1.悬饮。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胀满,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 2.水肿。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本方常用于渗出性胸膜炎、结核性胸膜炎、肝硬化、慢性肾炎所致的胸水、腹水或全身水肿,以及晚期血吸虫病所致的腹水等属于水饮内停里实证者。) 【用法】上三味等分为末,或装入胶囊,强人服1克,羸人服0.5克,每日1次,以大枣10枚煎汤送服,清晨空腹服。若下后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0.5克。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禁忌】本方作用峻猛,只可暂用,不宜久服。若精神胃纳俱好,而水饮未尽去者,可再投本方;若泻后精神疲乏,食欲减退,则宜暂停攻逐;若患者体虚邪实,又非攻不可者,可用本方与健脾补益剂交替使用,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使用本方应注意四点:一是三药为散,大枣煎汤送服;二是于清晨空腹服用,从小量开始,以免量大下多伤正,若服后下少,次日加量;三是服药得快利后,宜食糜粥以保养脾胃;四是年老体弱者慎用,孕妇忌服。 【方解】本方证因水饮壅盛于里,停于胸胁,或水饮泛溢肢体所致。水停胸胁,气机阻滞,故胸胁作痛;水饮上迫于肺,肺气不利,故咳唾引胸胁疼痛,甚或胸背掣痛不得息。饮为阴邪,随气流动,停留心下,气结于中,故心下痞硬胀满、干呕短气;饮邪上扰清阳,故头痛目眩;饮邪结聚,胸胁疼痛,故脉沉弦。水饮泛溢肢体,内聚脘腹,三焦水道受阻,故一身悉肿、腹胀喘满、二便不利。本方证为水饮壅盛之实证,治宜攻逐水饮,使水邪速下。方中甘遂善行经隧水湿,是为君药。大戟善泄脏腑水湿,芫花善消胸胁伏饮痰癖,均为臣药。三药峻烈,各有专攻,合而用之,则经隧脏腑胸胁积水皆能攻逐,且逐水之力愈著。然三药峻猛有毒,易伤正气,故以大枣十枚为佐,煎汤送服,寓意有三:缓和诸药毒性;益气护胃,减少药后反应;培土制水,邪正兼顾。 【化裁】 【附方】 【附注】本方为泻下逐水的代表方,又是治疗悬饮及阳水实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咳唾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文献】方论选录李时珍《本草纲目》卷17:“十枣汤驱逐里邪,使水气自大小便而泄,乃《内经》所谓洁净府,去菀(wan)陈莝(cuo)法也。……芫花、大戟、甘遂之性,逐水泄湿,能直达水饮窠(ke)囊隐僻之处,但可徐徐用之,取效甚捷,不可过剂,泄人真元也。陈言《三因方》以十枣汤药为末,用枣肉和丸,以治水气喘急浮肿之证,盖善变通者也。”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纷纷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研究】 【运用】十枣汤对各种疾病引起的胸水属水饮重盛之实证者,常奏奇效。王氏以加味十枣汤(十枣汤加黄芪,各药等分,共研细末装胶囊,每粒为1.0克,每次服l-2粒,每3天服1次,晨起大枣10枚

工程制图第八章8-6看零件图

§8-6 看零件图 看零件图就是根据零件图的各视图,分析和想象该零件的结构形状,弄清全部尺寸及各项技术要求等,根据零件的作用及相关工艺知识,对零件进行结构分析。看组合体视图的方法,是看零件图的重要基础。下面以图8-44为例说明看零件图的方法步骤。 图8-44 缸体零件图 一、概括了解 图8-44所示是液压油缸的缸体,从标题栏中可以知道零件的名称、材料、重量、件数和图样的比例等。即零件名称为缸体,材料为HT200,它用来安装活塞、缸盖和活塞杆等零件,它属于箱体类零件。 二、看视图,想象结构形状 1.分析表达方案:(1)找出主视图;(2)分析有多少个视图、剖视、断面等,同时找出它们的名称、相互位置和投影关系;(3)有剖视、断面的地方要找到剖切面的位置;(4)有局部视图、斜视图的地方,必须找到投射部位的字母和表示投射方向的箭头;(5)有无局部放

大图及简化画法等。 2.想象零件的结构形状:想象顺序如下:(1)先看大致轮廓,并按线框将视图分解为几个部分;(2)对每一部分的外部结构进行分析,逐个看懂;(3)对每一部分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逐个看懂;(4)对于局部难懂的部分还要进行线面分析,搞清投影关系,想象出其结构形状;(5)综合分析,得出零件的整体结构和形状。 缸体零件图采用了三个基本视图,主视图是过前后对称面剖切的全剖视图,主要表达缸体内腔结构形状;俯视图采用视图主要表达缸体零件外形结构;左视图采用A —A 半剖视图和局部剖视图,它们表达了圆柱形缸体与底板连接情况,连接缸盖螺孔的分布和底板上的沉头孔。 分析三个视图可知:该零件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1)安装底板,俯视图表达了底板形状和四个沉头孔、两个圆锥销孔的分布情况,以及两个螺孔所在凸台的形状。2)侧垂圆柱(即缸体),缸体外部是阶梯圆柱,左端大,右端小,左右两端的上方均有一马蹄形凸台,缸体内腔的右端是空刀部分,φ8的凸台起到限定活塞工作位置的作用,上部左右两个螺孔是连接油管用的螺孔,左视图表达了圆柱形缸体与底板的连接情况,连接缸盖螺孔的分布和底板上的沉头孔。 三、分析尺寸 尺寸分析可按下列顺序进行:(1)根据零件的结构特点,了解基准及尺寸标注形式;(2)根据形体和结构分析,了解定形尺寸和定位尺寸;(3)确定零件的总体尺寸。 缸体长度方向的主要尺寸基准是左端面,从基准出发标注定位尺寸80、15,定形尺寸95、30等,并以辅助基准标注了缸体底板上的定位尺寸10、20、40,定形尺寸60、R10。宽度方向主要尺寸基准是缸体前后对称面的中心线,并注出底板上的定位尺寸72和定形尺寸92、50。高度方向的尺寸基准是缸体底面,并注出定位尺寸40,定形尺寸5、12、75。以φ35039.00+-的 轴线为辅助基准标注径向尺寸φ55、φ52、φ40等。 四、看技术要求 缸体活塞孔φ35039.00+-和圆锥销孔,前者是工作面并要求防止泄漏,后者是定位面,所以表 面粗糙度Ra 的最大允许值为μm ;其次是安装缸盖的左端面,为密封平面,Ra 值μm 。φ35039.00 +-的轴线与底板安装面B 的平行度公差为;左端面与φ35039.00+-的轴线垂直度公差为。因为油缸的介质是压力油,所以缸体不应有缩孔,加工后还要进行保压试验。

方剂背诵

方剂歌诀 第一章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桂芍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风此方功。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宜变通。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止嗽散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香苏散 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疏气机。 第二节辛凉解表剂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柴葛解肌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升麻葛根汤 局方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第三节扶正解表剂 败毒散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寒有奇功。 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内伤外感此方宜。 再造散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加枣煨姜煎,阳虚无汗法当谙。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也能康。 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葱白七味饮 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麦冬生地千扬水,血伤外感最相当。 第二章泻下剂 第一节寒下剂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 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一克效力强,擅疗热实结胸证,泻热逐水效专长。 大黄牡丹汤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胎黄脉数服之康。 第二节温下剂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金匮方,散寒通便止痛良,细辛三味同煎服,功专温下妙非常。 温脾汤 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用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三物备急丸 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猝然腹痛因寒积,速投此方急救先。 第三节润下剂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小承气,辛芍麻仁治便秘,胃热津亏解便难,润肠通便脾约济。 五仁丸 五仁柏子杏仁桃,松子陈皮郁李饶,炼蜜为丸米饮下,润肠通便效力高。 济川煎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津亏肠中燥,寓通于补法堪宗。 第四节逐水剂 十枣汤 十枣逐水效堪夸,大戟芫花与甘遂,悬饮内停胸胁痛,大腹肿满用无差。 禹功散 儒门事亲禹功散,牵牛茴香一同研,行气逐水又通便,姜汁调下阳水痊。

《中药药理学》答案

《中药药理学》辅导资料 一、选择题 A型题 1.枳实有效成分中具有α-受体兴奋作用的是 A.柚皮甙 B.忍冬甙 C.新橙皮甙D.对羟福林 E.右旋柠檬烯 2.解表药解热作用主要通过哪些作用产生? A.发汗或促进发汗 B.抗菌抗病毒 C.抗炎D.以上均是 E.与上述作用均无关3.目前认为黄芩抗过敏作用机理为 A.抗组胺和乙酰胆碱 B.直接松弛肠平滑肌 C.抑制过敏递质的释放 D.A和C E.A、B和C 4.天麻中枢抑制作用不包括 A.镇痛 B.镇静 C.解热 D.抗惊厥 E.以上均不是 5.大多数收涩药含有以下成分 A.生物碱 B.挥发油 C.无机盐D.皂甙 E.鞣质、有机酸 6.采用注射给药可导致药效产生质的变化的药物是 A.人参 B.当归 C.附子 D.枳壳 E.白术 7.茵陈抗菌作用的有效成分是 A.茵陈炔酮 B.β-蒎烯 C.6、7-二甲氧基香豆素 D.茵陈黄酮 E.绿原酸 8.川芎扩张冠脉的有效成分是 A. 蒿本内酯 B.川芎哚 C.川芎挥发油 D. 阿魏酸E.川芎嗪 9.温里药对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表现在 A.改善房室传导 B.恢复窦性心律 C.加快心率 D.降低异博定中毒死亡率 E.以上均有 10.使血管收缩而产生止血作用的止血药是。 A.白芨 B.艾叶 C.三七 D.仙鹤草 E.茜草 11.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是 A.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B.用现代医学方法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 C.以药物的选择性作用作为分类依据 D.A和B E.A、B和C 12.妊娠忌服药大多是 A.有致畸作用 B.毒性较强 C.药性峻烈 D.A和B E.A、B和C13.秦艽碱甲对糖代谢的影响表现在 A.血糖 B.血脂 C.肝糖元 D.A和C E.B和C 14.温里药不具备下列哪种作用? A.改善胃粘膜血液循环 B.抗胃溃疡 C.刺激消化液分泌 D.镇吐 E.增加胃肠蠕动,排出胃肠胀气 15.泽泻的利尿作用与采收季节的关系是 A.春季采收作用强 B.夏季采收作用强 C.秋季采收作用强 D.冬季采收作用强 E.一年四季采收作用相同 16.能增加血液中凝血酶活性而止血的止血药是 A.三七 B.白芨 C.紫珠草 D.地榆 E.仙鹤草 17.酸枣仁的药理作用不包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