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议云南省城镇化水平

浅议云南省城镇化水平

浅议云南省城镇化水平
浅议云南省城镇化水平

浅议云南省城镇化水平

阳璟玥;尚进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9(000)028

【摘要】城镇化水平体现着区域的城市发展状况,研究城镇化水平对一个地区城镇化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选取云南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云南省城镇化的现状.找到其城镇化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最后提出如何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建议.

【总页数】2页(453,455)

【关键词】城镇化;城市空间分布;城市结构;城市功能

【作者】阳璟玥;尚进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相关文献】

1.云南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研究 [J], 谢霄亭; 马子红

2.云南省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J], 赵铖奕[1]

3.“城镇上山”是云南省城镇化的新路径选择 [J], 贾红海; 袁秀芸

4.“城镇上山”是云南省城镇化的新路径选择 [J], 贾红海; 袁秀芸

5.云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研究 [J], 谭鑫; 朱要龙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趋势和特点 一、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虽然我国城镇建设历史悠久,并且在古代很长时期,我国城市发展都居于所处时代的前列,而且出现过当时享有世界盛誉的大都市,但随着近代以来饱受外国入侵和殖民掠夺,我国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近现代城镇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基本上被扼杀。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现代史上真正意义的城镇化的开始。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建国以来的城镇化进程简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见图1,2,3)。 1.城镇化起步发展阶段(1949~1957年) 随着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1949~1952年)以及其后“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1953~1957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城镇化水平得到稳步提高。这一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较快,具体表现为:新建了一批工矿业城市并且扩建和改造了一批重点城市,城市数量从1949年的136座增加到1957年176座,年均增加5座,城镇人口也增长较快,从5765万增加到9949万,城镇化水平由10.64%提高到15.39%,相当于年均提高0.59个百分点。总体而言,这段时期的城镇发展及城镇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适应。 2.城镇化剧烈波动阶段(1958~1965年) 由于对经济发展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我国经济发展在此后开始盲目追求高速度,受“大跃进”思想的影响,经济发展起伏波动大,城镇化发展也表现出大起大落。其中,在1958~1960 年三年“大跃进”时期,由于受急于求成和主观随意性强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影响,我国工业化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脱离了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高速推进,一大批工业项目盲目上马,致使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镇,3 年内城镇人口净增2352 万,年均约新增城市8座,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到19.75%(年均提高1.45个百分点)。但这种由“跃进”式国民经济建设所导致的超越经济社会发展的“虚假城镇化”并不持续。从1960年起我国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特别是国家在1961年对整个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后,我国城镇化进入了1961~1963年的三年调整时期,期间停建和缓建了一大批工业项目,政府动员大量城镇人口回农村,一部分新设市恢复到县级建制而一部分地级市则降级为县级市,3年间城市总数合计减少25座(1963年一年就撤销城市24座),城镇化水平也骤降2.46 个百分点为16.84%,出现了极不正常的“逆”城市化现象。而在随后的1964~1965 年,由于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城镇化开始呈现回升态势,到1965年底全国城镇人口缓慢增加到13045万,城镇化水平也恢复到18%附近(17.98%)。 3.城镇化徘徊停滞阶段(1966~1978年)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国民经济开始出现的全面好转并带动城镇化发展逐步恢复并未持续多久,更未能促使我国城镇化从此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随着“文革”的开始以及国家在其后政治经济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失误,殃及刚刚有所起色的城镇化进程,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徘徊停滞阶段。整个“文革”十年以及受其影响的随后两年中,全国大约有3000 多万城镇青年学生、干部和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劳动和安家落户,而且以备战为目的的“三线”建设使得基建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与原有城镇脱节从而导致城镇建设大大滞后, 许多小城镇日益衰败。从1966年到1978年虽然城镇总人口从13313万增加到17245万,但由于全国总人口也基本保持了同样的增速(从74542到96259万),总体城镇化水平仅从17.86%缓慢提高到17.92%,整个13年间全国城市总数只增加了21个。 4.城镇化恢复发展阶段(1979~1992年) 随着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全国工作重点开始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

城镇化水平基本判断

城镇化水平基本判断 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正确判断当前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就成为“十五”期间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总的判断是:中国是一个低度城镇化的国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中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中国城镇化水平滞后制约经济发展;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年均增长一个百分点为宜。以下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一、中国是一个低度城镇化的国家:发展模式的判断 中国是一个低度城镇化国家,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作出的基本判断。《建议》指出:城镇化水平低,这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那么,《建议》何以得出上述结论呢? 根据城镇化、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不同,我们可以把城镇化划分为四种模式:第一种是适度城镇化又称同步城镇化,即指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和相适应的城镇化模式,即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如美国、英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芬兰、日本等。这是一种经济发展推动型的比较合理的城镇化道路,它能够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适度、同步发展。第二种是过度城镇化又称超前城镇化,即指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如印度、巴基斯坦、墨西哥、中东等。这是一种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造成严重的城市病,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畸形城镇化,是一种无工业化的城镇化。第三种是滞后城镇化又称低度城镇化,即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的不合理的城镇化模式,如中国、朝鲜、贝宁等。这些国家的城镇化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进而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见图1),它是城镇化的更高阶段。[2-5]从中国目前城镇化发展模式现状不难看出,中国的城镇化属于低度城镇化国家。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城乡人口逆向流动不是逆城市化,而是一种“反城市化”。对此,要加以区别。 附图 资料来源: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XX年;2.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XX年

全国31个省份城镇化水平的比较分析

全国31个省份城镇化水平的比较分析吉林财经大学朱丽娟、杨雪娇、徐莹莹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3) 引言 (4) 一、文献综述 (4) (一)国外城镇化水平相关研究 (4) (二)我国城镇化水平相关研究 (5) 二、我国城镇化及城市发展现状 (7)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7)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8) 四、建立因子模型 (9)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9) 1.指标选取原则 (9) 2.建立指标体系 (10) (二)模型的建立及分析过程 (12) 1、模型检验 (12) 3、分析因子载荷矩阵 (13) 4、得出因子模型 (15) 5、聚类分析 (16) 四、结论及建议 (18) 参考文献 (20)

摘要 本文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从经济水平、生活水平、地域城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等四个方面建立全国31个省的城镇化水平评价体系,建立截面数据模型,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然后进行聚类分析,分析全国31个省份城镇化水平差异。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法城镇化因子分析

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level,which based on economic levels,living standards,level of urbanization and geographic extent of the four aspects of civilization to establish the country's 31 provinces,urbanization level evaluation system,the establishment of cross-sectional data model,first us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and cluster analysis,analysis of the country's 31 provinces,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Keywords: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of urbanization

中国城镇化的意义

近年来,城镇化几乎成为举国上下极其关注的一个重要热点问题,他不但是学者们在论文中经常讨论的主题,而且成为众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研究生的一项重要选题。通过传媒,社会各界人士也越来越关心中国的城镇化问题。尤其重要的事,自从1998年中国政府关于解决我国“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决策和在国家“十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出推进城镇化的战略和对我国几 十年不变的城市发展方针作了一定调整后,人们普遍认识到推进和加速城镇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过量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 重要措施之一。自此,“城镇化”从学者们的论坛走上了各级政府的计划和议程,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青睐。很多地方的领导开始注意本地的城镇化率,与国内、国外多方比较,找差距,订目标,提出提升城镇化率的计划,表示了若干年后要达到或超过某某水平的豪迈决心。前不久,某特区城市(在特定条件下)提前“消灭”了农村人口,达到100%城镇化,曾得到媒体的大力宣传,就是这方面社会心态的一种反映。 城镇化市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一种社会变迁过程的反映,是客观规律的反映,中国也不例外。但是纵观世界,各国的城镇化过程无不和他们各自的国情(包括经济、社会、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有关,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城镇化道路和不同的特点。城镇化是受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带动,但是它的推进,也反过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对待城镇化,既不能“人为抑制”,也不能“拔苗助长”。根据世界各国和我国自己城镇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此指导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这是比当前纷纷“提指标”,“搞攀比”更有意义的事情。 20世纪是全球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二战以后,全球城镇化率到20世纪末达到48%,而20世纪初只有13%,100年间提高35个百分点。全球城镇人口达到28.6亿。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大量发展中国家开始城镇化,其中一部分国家出于农业生产率低下,农民缺少生计,大量涌入缺乏就业岗位的大城市而造成所谓“过度城镇化”现象,一部分发达国家则基本达到了城镇化相对停滞的阶段。这些国家的城镇化率不再上升,但并不意味着城市停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全球城镇化过程中,随着城镇人口数量的增长和他们在国家和地区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提高,城镇的空间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大城市的不断增长。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950年71座,2000年增加到388座。人口超过1000万的巨型城市是20世界后半期出现的。1950年只有1座,2001年已有17座,其中13座在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上海、北京)。这种巨型城市无一例外地都是“区域性的城市”,城市的“范围”就是一个“区域”,其影响范围就更大了。从区域范围看,有些发达地区出现了以一个或几个大城市为核心,周围分布着成组成群中小城镇的都市连绵区。这种特大城市组群形态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条件发展所促成。可见,全球城镇化不仅表现在数字上和比重的提高,还包含着丰富的、空间形态上的发展变化,表现出多样的形势和特点。

中国城镇化率相当美国1920年代水平

中国城镇化率相当美国1920年代水平 21世纪网“我们的城镇化率大致相当美国1920年代的水平,日本1940年代的水平。统计数据代表了空间布局的未来趋势:我们一定会往城镇化率提高的方向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3日在参加“国浩法制论坛暨中国城镇化发展与法治论坛”时作上述表示。 周其仁还进一步列举了其他数据,中国“两率”(城镇化率和工业化率)的比值是 1.09,远低于美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超过4的比值。而“金砖五国”中的巴西、俄罗斯、南非和印度,两率的比值也分别达到3.22、1.97、1.38和1.15,都比中国的高。 “往城镇化率提高的方向走” 在周其仁看来,城镇化和工业化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二者相辅相成。 衡量工业化的水平,关键指标是“工业化率”,也就是工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例;衡量城镇化的指标就是“城镇化率”,即城市人口占全体人口的比例。由于工业活动总要“投影”到人口的空间分布上,所以在经验上,以上两个“率”可以作统计上的比较。 周其仁表示,2012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的结果,当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1.3%,同年的工业化指数为46.8%。乍一看,这两个数字吻合得很好,但是比照全球平均水平,就会发现问题:全球平均工业化率只有大约26%。发达国家更低,甚

至在20%以内,而他们的城镇化率多在70%以上。“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代表工业化率对城镇化率的提升能力,从这一角度看,我们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还很明显。” 根据世界银行[微博]的数据,2010年全球平均的城镇化率为50.9%,而工业化率不过26.1%,二者之间的比值是1.95,中国“两率”的比值是1.09。 如果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区别更为显著。2010年,美国的“两率”比为4.1,法国为4.11、英国为4.09、德国为2.64、日本为2.48,共同呈现出城镇化率远远高于工业化率的特征。即便是“金砖五国”中的巴西、俄罗斯、南非和印度,两率的比值也分别达到3.22、1.97、1.38和1.15,都比中国的高。 周其仁表示,我们的城镇化率大致相当美国1920年代的水平,日本1940年代的水平。统计数据代表了空间布局的未来趋势:我们一定会往城镇化率提高的方向走。 “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 除了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比例失调外,周其仁认为,中国城镇化发展目前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城市扩张得很快,城市人口增长却很慢,结果使得城市人口密度降低了。” 周其仁认为,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市在不断扩大,农村就应该缩小,农村土地应该得到有效利用,很多农村空置土地应该复耕,“这是很多发达国家经历过的,但在中国城镇化建设搞了这么多年,却没看到这种现象。”

当前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问题及解决措施

当前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问题及解决措施 国内外发展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国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源泉。加快推进城镇化便是一个很好选择,同时城镇化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城镇化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城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限制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城镇化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但与此同时,优先支持工业化的体制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一直存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到2012年,用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衡量,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处于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但用城镇化率衡量,我国城镇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重只有52.6%,还处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很显然,我国的城镇化已经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二、城镇化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现状来看,由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东北地区>东部地区>全国平均>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虽然东部地区在四大地区中无论是工业化率还是非农化率都最高,但城镇化发展与工业化和非农化发展最为协调的地区是东北地区,东部地区则居其次;而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发展的现象最明显,甚至超过西部地区;三、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基本合理,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要求不同规模等级城镇之间保持合适的比例关系,中间不出现断层也不缺少环节;四、人口流动的促进作用在增强;五、大城市的中心地位得到加强;六、中小城市数量发展出现迟滞;七、小城镇发展仍需引导和扶持等等。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1、规划体制不健全,土地制度存在弊端,规划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规划缺乏前瞻性,城镇建设只谈城镇,忽视了农村的发展,不能将城乡建设结合起来,从而导致更严重的城乡分割。而且,政府的一些政策严重向城镇偏移,子女上学、社会保障、廉租房建设等一系列为农民进城做保障的政策缺失,政府城镇建设规划与农民实际需求不相符,不利于城镇的长远发展。另外,土地制度的弊端也为城镇化的推进带来了障碍,土地产权不明晰、流转制度不规范制约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自由流动,而且农民依靠土地所带来的收入相当低,农民物质基础薄弱,很多农民处于亦农亦工的状态,辗转于城市和农村之间,不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快速转变; 2、城乡分割严重,二元结构明显。改革开放后,先富带后富的政策使得我国东部和沿海地区快速发展起来,成为我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后备力量。但是在随后的逐渐发展过程中却造成我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后果,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分割严重,贫富差距大,二元结构明显,然而现实表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起来过后,不但没有带动内地经济的意识,反而利用优势让西部等为其提供原料和市场,这与当初的政策不符合,改革开放的成果得其独享,当然,在决策这一伟大政策时,恐怕只考虑到了经济的发展,不曾预测到人的自私性吧。 3、产业发展滞后,不能带动城镇发展。而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西部,产业发展相当滞后,许多地区生产力低下,虽然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未形成农业产业化生产,第二产业又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而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餐饮等服务行业,没有形成具有强大生产力的产业基础。 4、城镇体系不健全,功能不佳,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一些地区小城镇数量众多,缺乏大城市的支撑,而与此同时大城市又不能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使得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经济发展相互制约; 5、环境污染严重,压力大,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一些地区小城镇数量众多,缺乏大城市的支撑,而与此同时大城市又不能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使得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经济发展相互制约。

试述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

大题,四选一 1、说明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 2、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在中国能体现吗?为什么 3、根据市场经济理论,集聚经济是导致城市的产生与发展的原因。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组织变革,城市集聚经济会趋于弱化吗?为什么 4、说明城市基础设施的性质及其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小题,四选一 (1)分析题 由于资金高度密集的重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影响和城乡分离、城乡“隔绝”的政策失误,同时单一的国家投资建城的建设方式限制了城市的更快发展,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带来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城市化发展的滞后首先带来人口结构、资源占用和收入分配结构上的不合理。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9.9%和70.1%,而同期城乡居民的年末储蓄存款余额却分别占存款总量的80.1%和19.9%,农村集体和农户生产性固定资产占有的比例也偏低;其次,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不对称。我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只有18.7%,而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却仍然高达49.9%;第三,加大了产业重组的难度,限制了第

三产业的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在城市化水平滞后的前提下,第三产业不可能有正常的发展。第三产业的不发达,极大地削弱了我国产业在其结构推移过程中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使农民的就业领域没有得到充分扩展,从而也使产业结构调整可能带来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整个经济发展的潜力不能充分释放出来。 结合案例分析: 一、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迫切性;你对我国城市化战略发展方向的看法。 二、我国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的原则是什么? (2)说明城市人口管理的必要性。 (3)说明城市公共安全通告机制的必要性。 (4)城市交通拥挤的政策反应与措施有那些?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 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是52.6%,江西的城镇化率则为47.5%,与全国相比还有5.1%的差距。按照江西省政府提出的目标,到“十二五”末,上饶市、吉安市、新余市、萍乡市、景德镇市、抚州市、宜春市等7个设区市城区常住人口超过50万,进入大城市行列。2013年,景德镇主城区珠山区人口也仅为32.58万人,景德镇房价潜力不可小觑。 统计局: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3.7% 人民网讯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介绍201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表示,2013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6072万人,城镇常住人口73111万人。城镇化率为53.73%,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60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8万人。出生人口1640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08‰,死亡人口972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2‰。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69728万人,女性人口66344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0(以女性为10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60。从年龄构成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95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4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6%,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31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29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2961万人,减少1261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3.73%。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89亿人,比上年末增加959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45亿人,比上年末增加812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82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38万人。 中国省级行政区城镇化率排名:上海88.02%排第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截止2013年底,中国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3.73%,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从城镇人口、空间形态标准来看,中国整体上已进入到初级城市型社会;但从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和城乡协调标准看,目前中国离城市型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价值线数据中心对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城镇化率进行排名。我们发现有18个省的城镇化率超过50%,12个省的城镇化率在35%至50%之间。其中上 海的城镇化率达到88.02%,排名第一;北京以86.30%紧随其后;天津以78.28%排名第三。(来源:价值线)

中国城市化率统计数据(1949-2016)

年份城市化率(%)增长率(%) 1949年10.64 1950年11.180.54 1951年11.780.6 1952年12.460.68 1953年13.310.85 1954年13.690.38 1955年13.48-0.21 1956年14.62 1.14 1957年15.390.77 1958年16.250.86 1959年18.41 2.16 1960年19.75 1.34 1961年19.29-0.46 1962年17.33-1.96 1963年16.84-0.49 1964年18.37 1.53 1965年17.98-0.39 1966年17.86-0.12 1967年17.74-0.12 1968年17.62-0.12 1969年17.5-0.12 1970年17.38-0.12 1971年17.26-0.12 1972年17.13-0.13 1973年17.20.07 1974年17.16-0.04 1975年17.340.18 1976年17.440.1 1977年17.550.11 1978年17.920.37 1979年19.99 2.07 1980年19.39-0.6 1981年20.160.77 1982年21.130.97 1983年21.620.49 1984年23.01 1.39 1985年23.710.7 1986年24.520.81 1987年25.320.8 1988年25.810.49 1989年26.210.4 1990年26.410.2 1991年26.37-0.04 1992年27.63 1.26 1993年28.140.51 1994年28.620.48 1995年29.040.42 1996年29.370.33 1997年29.920.55 1998年30.40.48 1999年30.890.49 2000年36.22 5.33 10 20 30 40 50 60 70 城市化率增长率

当前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问题及解决措施

当前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问题及解决措 施 国内外发展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国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源泉。加快推进城镇化便是一个很好选择,同时城镇化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1) 我国城镇化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城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限制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进行了改 革和调整,城镇化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但与此同时,优 先支持工业化的体制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城镇化 滞后于工业化一直存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城镇化滞 后于工业化,到2012年,用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衡量,我国 经济发展已经处于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但用城镇化率衡 量,我国城镇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重只有52.6%,还处于 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很显然,我国的城镇化已经明显滞后 于工业化;二、 城镇化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从东部、 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现状来看,由于城镇化发展水平 的不平衡(东北地区>东部地区>全国平均>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虽然东部地区在四大地区中无论是工业化率 还是非农化率都最高,但城镇化发展与工业化和非农化发 展最为协调的地区是东北地区,东部地区则居其次;而中 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发展的现象最明 显,甚至超过西部地区;三、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基本合 理,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要求不同规模等级城镇之间保持 合适的比例关系,中间不出现断层也不缺少环节;四、人 口流动的促进作用在增强;五、大城市的中心地位得到加 强;六、中小城市数量发展出现迟滞;七、小城镇发展仍 需引导和扶持等等。 (2)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1、规划体制不健全,土地制度存在弊端,规划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规划缺乏前瞻性,城镇建设只谈城镇,忽视了农村的发展,不能将城乡建设结合起来,从而导致更严重的城乡分割。而且,政府的一些政策严重向城镇偏移,子女上学、社会保障、廉租房建设等一系列为农民进城做保障的政策缺失,政府城镇建设规划与农民实际需求不相符,不利于城镇的长远发展。另外,土地制度的弊端也为城镇化的推进带来了障碍,土地产权不明晰、流转制度不规范制约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自由流

中国城镇化率相当于美国1920年年代水平

周其仁:中国城镇化率相当美国1920年代水平21世纪网陆晓辉 2013-11-04 14:55:27 评论(1)条移动客户端 核心提示:2010年,美国的“两率”比为4.1,法国为4.11、英国为4.09、德国为2.64、日本为2.48,共同呈现出城镇化率远远高于工业化率的特征。而中国“两率”的比值是1.09。 21世纪网“我们的城镇化率大致相当美国1920年代的水平,日本1940年代的水平。统计数据代表了空间布局的未来趋势:我们一定会往城镇化率提高的方向走。” 周其仁资料图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3日在参加“国浩法制论坛暨中国城镇化发展与法治论坛”时作上述表示。 周其仁还进一步列举了其他数据,中国“两率”(城镇化率和工业化率)的比值是1.09,远低于美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超过4的比值。而“金砖五国”中的巴西、俄罗斯、南非和印度,两率的比值也分别达到3.22、1.97、1.38和1.15,都比中国的高。

“往城镇化率提高的方向走” 在周其仁看来,城镇化和工业化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二者相辅相成。 衡量工业化的水平,关键指标是“工业化率”,也就是工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例;衡量城镇化的指标就是“城镇化率”,即城市人口占全体人口的比例。由于工业活动总要“投影”到人口的空间分布上,所以在经验上,以上两个“率”可以作统计上的比较。 周其仁表示,2012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的结果,当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1.3%,同年的工业化指数为46.8%。乍一看,这两个数字吻合得很好,但是比照全球平均水平,就会发现问题:全球平均工业化率只有大约26%。发达国家更低,甚至在20%以内,而他们的城镇化率多在70%以上。“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代表工业化率对城镇化率的提升能力,从这一角度看,我们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还很明显。”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0年全球平均的城镇化率为50.9%,而工业化率不过26.1%,二者之间的比值是1.95,中国“两率”的比值是1.09。 如果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区别更为显著。2010年,美国的“两率”比为4.1,法国为4.11、英国为4.09、德国为2.64、日本为2.48,共同呈现出城镇化率远远高于工业化率的特征。即便是“金砖五国”中的巴西、俄罗斯、南非和印度,两率的比值也分别达到3.22、1.97、1.38和1.15,都比中国的高。

我国历年不同城镇化率的动态发展

我国历年不同城镇化率的动态发展 导读:原政协副主席对中央的城镇化思路有着深刻而精准的领悟,本文是其去年在一个内部高规格论坛上的发言,详细阐述了他对中国城镇化的思考和对中央城镇化精神的理解。 刚才听了几位的发言,受了很大的教育,应该说我想讲的他们都已经讲了,所以我只能谈一点自己学习中央精神对中国特色城镇化的一点再思考。 什么叫再思考?因为我们原来做过工程院和清华大学的一个联合课题——研究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我下面就谈谈我的体会。 城镇化是以农村人口比重下降,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为表征,这个是表象,以产业结构从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服务业经济为主体,社会结构从农村社会向城镇社会的演进过程。 在现代意义上讲,城镇化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的一种社会发展现象,城镇化率从来不是独立的经济指标。前一段时期好像各个省,很多地级市都在规划我国每年城镇化率要提高1.5个百分点、2个百分点,赶上东部发达国家,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因为城镇化必须要有经济为基础,要有就业和产业为基础,刚才几位都讲到了。所以城镇化不是人为打造的,更不是造城运动、造房子运动、划地运动。而近30年中国高速城镇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推动下产生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到2012年底,城镇化率达到52.57%,中国的城镇人口达到了7.2亿,中国正在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转变为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基本持平的城市型国家。 1 我国城镇化的四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城镇化率经过了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一五”和“二五”期间,城镇化率从12%提高到22%。但是经过三年自然灾害,特别是文革十年,城镇化率不但不提高,反而是降低,当时知识青年都去上山下乡了,所以城市里头的人减少。到第三阶段就是1976年到1994年,就是知识青年返城的阶段,是上升的阶段,接近30%。第四个阶段是从1995年到2010年,这是中国扩大开放,外资投入东部沿海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很多劳动力进行转移,转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吸引了中西部大量的农民,从农村到城市打工,也包括到我们浙江省来打工,使得城镇化率每年以1%以上的速度提升,甚至有几年达到1.5%左右。 这样一个城镇化的快速提升,有力支撑了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们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国也由此成了制造大国,中国也由此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5亿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我们去看到农村,凡是造了新房子的,都是出去打过工的,如果他死守种地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改善。 2 前30年高速城市化的主要问题 在进入城市5亿左右的农民工里面有1/3的农村流入人口无法享受城镇户籍待遇,城镇化率的统计指标高于户籍非农人口比重15个百分点。有的专家称他们是候鸟式的城镇化,就是过了正月十五回到城市来打工,到了阴历年底就回乡,或者他们是半城镇化,因为农村的土地还在,老宅基地还在,但是平时是在城里打工。 前三十年城镇化除了农民工的规划以外,城市化没有促进农业现代化,相反的形成了空心村。有若干的地区、地方,农村就剩下60岁以上妇女,以及儿童留守,这就是所谓的空心村。而他们这样一种钟摆式的流动,对我们交通的压力,对社会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3 城镇化的新需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城镇化有新的要求,特别提出了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道路。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是造城、造房子,而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创新人口管

中国城镇化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城镇化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城镇化是各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不可避免的阶段,是世界走向和谐统一,文明健康的重要标志。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极其关注和重视城镇化建设。笔者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和观察事实找出影响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几大因素,并应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数据分析方法找出影响其成果的具体过程。 【关键词】城镇化;影响因素;城镇化率 中国目前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5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正是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怎样走正确的中国城镇化道路至关重要,根据过去几十年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成果,下面就来简要概括一下影响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几大因素。 一、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占世界陆地面积6.7%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养育了世界上18.84%的人口,在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国家推行城镇化确实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中国东部和南部濒临渤海,黄海和南海和东海,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所以是中国城镇化最先发展起来的地区。沿海地区如广东省在2000年全省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已达55%,截止到2014年底城镇

化率达6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23%。然而同一时期,中国西部地区的新疆维吾族自治区的城镇化率在2000年的时候是33.75%,2014年底也仅仅达到46.07%,绝对数值在相同时期都低于广东且低于全国总体水平。

二、文化建设 中国自古以来在文化建设与传承方面做得很到位,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也未随着时间流逝,朝代更替,政治制度改变而间断过,近几年各省经济差距逐渐缩小,城市间较量也落到了文化建设这一软实力上。全国大小城镇中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琳琅满目,公园,中老年健身器材和场所也不断增多。各种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音乐厅等也开始流行起来。各地区也纷纷开始打造“文化旅游城市”,比如天津市的蓟县,本是天津市农业人口聚集最多的地区之一,但随着盘山公园,滑雪场,农家乐等的建设,人民生活在游客不断增多的情况下质量越来越高,甚至不少人摆脱贫民的帽子过上了城镇的小康生活,也趋使农村向城市不断靠近,转农为城,文化使生活更美好。 三、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国家政府的管理下,依据法律和规定,对符合社会救助的人群给予的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保障公民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城镇化的本质就是要社会各界人群享受到更多的社会福利,生活较以前有质的改变,目前受保人口的多少已经越来越影响城镇化的建设速度,尤其是城镇下岗职工的受保状况。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中国城镇化建设至关重要。

中国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

中国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集聚经济、人口能力明显增强,东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城市规模结构更加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中小城市数量增加,小城镇服务功能增强。 ——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 ——城市生活和谐宜人。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消

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 ——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 专栏1 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 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流动就业是长期现象,按照保障基本、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对

中国城市化率现状调查报告1949-2010

中国城市化率历年统计数据(1949 - 2010)年份城市化率(%) 2010年47.5 2009年46.59 2008年45.68 2007年44.94 2006年43.90 2005年42.99 2004年41.76 2003年40.53 2002年39.09 2001年37.66 2000年36.22 1999年30.89 1998年30.40 1997年29.92 1996年29.37 1995年29.04 1994年28.62 1993年28.14 1992年27.63 1991年26.37 1990年26.41 1989年26.21 1988年25.81 1987年25.32 1986年24.52 1985年23.71 1984年23.01

1982年21.13 1981年20.16 1980年19.39 1979年19.99 1978年17.92 1977年17.55 1976年17.44 1975年17.34 1974年17.16 1973年17.20 1972年17.13 1971年17.26 1970年17.38 1969年17.50 1968年17.62 1967年17.74 1966年17.86 1965年17.98 1964年18.37 1963年16.84 1962年17.33 1961年19.29 1960年19.75 1959年18.41 1958年16.25 1957年15.39 1956年14.62 1955年13.48

1953年13.31 1952年12.46 1951年11.78 1950年11.18 1949年10.64 找到一个,在天涯论坛里面找到的,是1975年和2000年的数据,你参考一下~还有,我看了一下,这个城市化率和城镇率是不是一个概念啊?如果是的话,那么统计年鉴里面应该有!
1975年的各省城市化率:天津(67.02%)、北京(62.12%)、上海(57.03%)、黑龙江(36.48%)辽宁(36.47%)、吉林(32.34%)新疆(20.96%)、宁夏(20.73%)、青海(18.67%)广东(16.36%)、湖北(14.47%)、浙江(13.67%)、江苏(13.15%)、山东(12.84%)、贵州(11.77%)、河南(11.73%)、云南(11.61%)、河北(11.40%)四川(10.96%)、湖南(10.66%)、广西(9.84%)

2000年的各省城市化率:总计36.09 。上海88.31 、北京77.54 、天津71.99 、广东55.00 、辽宁54.24 、黑龙江51.54 、吉林49.68 、浙江48.67 、内蒙古42.68 、福建41.57 、江苏41.49 、湖北40.22 、海南40.11 、山东38.00 、山西34.91、青海34.76 、新疆33.82 、重庆33.09 、宁夏32.43
、陕西32.26 、湖南29.75 、广西28.15 、安徽27.81 、江西27.67 、四川26.69 、河北26.08 、甘肃24.01 、贵州23.87 、云南23.36 。

各省城镇化率十一五规划:上海89.91 、北京84 85 、天津75 .83 、广东61.65 、辽宁59.63 、浙江56.60 、吉林53.58 、黑龙江53.56 、江苏51.55 、内蒙古47.55 、福建47.52 、重庆45.52、山东45.50 、海南45.50、湖北43.50、山西42.47 、宁夏42.47、青海39.44、河北38.45 、湖南37.45 、江西37.45 、陕西37.45 、新疆37.42 、安徽36.42 、广西34.40 、四川33.38 、河南31.40 、云南30.35 、甘肃30.35 、贵州27.35 、河南23.20 、西藏18.93

2006年中国省会城市(含直辖市)城市化率排行榜:https://www.sodocs.net/doc/d98193984.html,/chengshih ... 2008-12-20/919.html 不知道对你有没有帮助,如果你能够找到楼上那位仁兄说得那份报告,那就再好不过了,里面的数据很全1949年-2006年的。
2000年后的可以在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上找到,但不全,个别年份需要参考各省的统计年鉴,但是也不全。目前没有官方公布的2000年前的全国分省城市化率数据,北大周一星教授的团队根据联合国法做过修正.可在CNKI查阅。

中国城市化率报告

谨以此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 2008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 2010年11月

前言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大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勾勒出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蓝图。自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和国内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发展型”阶段性问题的凸显,使我们看到,过去三十年来以经济总量为增长目标的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变,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需要提高,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2007年我国城市化率已达32.93%,到“十二五”时期将突破50%,破除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推动城市化快速健康发展,未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结构都将随之发生一系列深刻变革。 就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来看,19世纪以后,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资本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性增加,大规模城市化进程在全球展开,世界先后诞生了英国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城市群,西北欧以阿姆斯特丹、巴黎和鲁尔为中心的城市群,美国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日本由东京、名古屋、大阪三大都市圈组成的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世界级城市群。由于发达国家具有地广人稀、城镇化起步较早、交通发达、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较为协调等优势,城市化发展迅速,几十年间已经经过了城市化的初始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为47%,发达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为75%。 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相比,我国城市化起步晚,1949年我国城市化率仅为17.43%,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我国城市化水平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快速推进,到2007年城市化率已达到32.93%,这也标志着中国城市化已过了初期发展阶段,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在城乡两栖流动的农民工大约1.3-1.5亿人,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5%,这就意味着每年平均至少有2000万的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如何使农民工进的来,留得住,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难题。另外,伴随这一进程,我国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资源日益减少和现代化建设所需资源不断扩大之间的矛盾也将日益尖锐。中国政府正经历着人类有史以来人口规模最大、复杂程度最高,其他国家从未遇到过的严峻挑战。 2008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也是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政府将不断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