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古代史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史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史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史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史》考试大纲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

《中国古代史》考试大纲

(历史学专业本科试用)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总学时:152

总学分:9

开课学期:第1、2学期

适用专业:历史学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一、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是学习其它历史专业课程的基础,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学会使用工具书,可借助大事年表和历史地图,准确地掌握历史的时空联系通过教学,使学生以马列主义史学理论为指导,全面系统掌握中国古代史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历史学学术规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认知能力、历史鉴别能力和历史论文写作能力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绪言理解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意义

了解中国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中国古代史的内容范围和学科特点

理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发生、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文明

掌握世界历史分期;中国古代史的主要内容、基本线索、分期;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意义;历史年代的计算

第一章原始社会

了解我国原始群和氏族公社阶段的基本情况,母系氏族公社的特点,父系氏族公社的特点;有关人类起源的各种传说

理解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各阶段的分期、文化遗存、特征、文化和社会组织;母系氏族公社早期、盛期的文化遗存,特征、经济、文化和社会组织

父系氏族公社代替母系氏族公社的原因和过程;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文化遗存、特征、经济、文化和社会组织;理解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

掌握原始社会的特点;原始社会各时期的分期、特点、主要文化遗存,社会组织、体态特征;酋邦制时期的特点和禅让制

第二章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夏、商、周时期)

了解夏、商、周三代的建立、巩固、衰落和灭亡的过程;

理解夏朝的经济和文化;商朝国家机构的发展;商朝的经济和文化:

掌握塗山大会、太康失国、少康中兴、武丁盛世、青铜文明、国人暴动,共和行政;夏朝的阶级和国家制度;甲骨文;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

第三章春秋战国--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了解春秋初年的政治形势;各国争霸过程;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状况

理解春秋五霸;春秋战国各国的争霸战争;封建制生产关系的产生、确立;战国七雄,秦的统一

掌握大国争霸

的影响;铁器牛耕对社会生产的影响;各国的变法运动及秦统一的原因;春秋战国各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及

评价;百家争鸣;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初步形成

第四章秦朝

了解秦始皇的生平;秦统一中国的过程;楚汉战争经过

理解秦王朝实现统一和迅速灭亡的原因;理解秦末农民战争;认识秦王朝的历史地位;

掌握长城、灵渠、焚书坑儒、巨鹿之战和兵马俑等基本知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并能对秦始皇进行正确的评价楚汉战争及胜败原因分析

第五章西汉

了解西汉的建立;七国之乱;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绿林赤眉起义;经济发展状况;西汉文化;西汉民族关系

理解西汉的分封制;吕后专权和削藩;

掌握汉初的严峻形势及汉高祖的对策;汉承秦制;黄老政治、五铢钱、文景之治、丝绸之路、昭君出塞;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王莽改制;西汉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认识司马迁和《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汉与匈奴、西域的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如评价汉武帝

第六章东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了解东汉王朝兴衰的过程;东汉经济的发展;东汉文化状况;东汉与少数民族关系、对外关系

理解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以及黄巾大起义的情况;

掌握"光武中兴"及刘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尚书台、度田、"清议"、"党锢之祸"等名词概念;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评价

东汉与匈奴、西域关系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

了解魏、蜀、吴三国的社会状况;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司马炎建立晋朝;西晋灭吴;"王与马共天下";东晋的内乱;十六国概况;东晋的四次北伐;宋、齐、梁、陈的嬗变;元嘉之治与侯景之乱;门阀制度的衰落;江南的开发;北魏的建立与局部统一;北魏的分裂;东魏与西魏的对抗;北齐与北周的兴亡;玄学思潮;佛教的泛滥;道教的发展;鲍敬言与《无君论》,建安文学;《文心雕龙》王叔和与《脉经》

理解曹操能够统一北方而不能统一全国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

成的历史条件

西晋统一时间短暂的原因

南方经济的发展与江南的开发;《后汉书》;郦道元与《水经注》;祖冲之与圆周率;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九品中正制";西晋、东晋、南北朝的门阀政治产生原因,特点、表现和影响;占田制、课田制与户调制;"八王之乱";"五胡"内迁;"永嘉之乱";淝水之战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范

缜与《神灭论》

第八章隋朝

了解隋朝建立、统一、发展、灭亡的过程;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隋朝文化;隋末农民战争与隋炀帝的关系;隋朝民族关系;

理解隋末暴政和农民起义;

掌握"大索貌阅"、"输籍定样"、"租庸调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等概念;掌握隋初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掌握大运河的修建及其意义;了解了解隋朝的了解对隋

炀帝进行公正的评价;正确认识隋王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

第九章唐朝

了解唐代的建立、巩固、发展、灭亡的过程;重要人物和事件;唐代经济的发展;

理解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永贞革新、甘露之变;经济重心的南移;唐代文化;唐八史、《唐律疏议》、唐代文化发达的原因;唐代文化的特点和唐王朝的历史地位;唐代民族与对外关系

掌握唐朝的重要制度如三省六部、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度;"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藩镇割据、元和中兴、柜坊、飞钱、古文运动、刘知几与《史通》等名词概念;掌握唐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措施;武则天的政治作为和消极措施;掌握安史之乱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刘晏理财与两税法的实行;唐朝与突厥、回纥、靺鞨、吐蕃的关系;唐与新罗、日本的关系

能够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进行科学的评价

第十章五代十国宋辽夏金

了解五代十国的线索;幽云十六州问题的来历;宋辽夏金的基本发展线索;北宋农民起义

理解宋王朝与辽、夏、金之间的关系;理解两宋经济和文化状况;南方经济的发展;两宋对外政策

掌握陈桥兵变、澶渊之盟、南、北面官、头下军州、猛安谋克制度、靖康之难、绍兴和议、程朱理学、《资治通鉴》、《梦溪笔谈》等名词概念;掌握周世宗的改革与北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后果;庆历新政;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评价;认识岳飞的忠君思想和爱国精神

第十一章元朝

了解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汗国的建立;元朝的经济状况;元朝与诸国的交往;了解红巾军起义

理解元朝的赋役制度;元朝经济的发展;元朝的文化

掌握行省制度、达鲁花赤、怯薛军、诸色户计、诸色课役、至元钞、斡脱钱、龙凤政权等名词概念;掌握蒙古国西征和南进;四大汗国的建立;掌握元朝中央和地方统治政策,忽必烈的汉化措施;元朝的民族压迫政策;掌握成吉思汗、忽必烈对元朝历史的贡献;分析评价元朝的民族政策;元朝

的边疆政策;掌握郭守敬及其成就

第十二章明朝

了解朱元璋建立明朝;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的情况及其危害;明朝末年的社会危机;明末农民战争;明代文化

理解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及其意义;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盟芽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缓慢的原因;明朝的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明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明朝文化

掌握大诰、厂卫制度、卫所制度、靖难之役、土木之变、一条鞭法、庚戌之变、俺答封贡、奴儿干都司、《永乐大典》等名词;掌握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掌握内阁制的形成;掌握张居正改革及其评价;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第十三章清朝

了解后金的建立;清朝的建立和入关;南北各地的抗清斗争;

理解清兵入关及其暴行;闭关政策;鸦片战争;理解清代前期发展经济和维护边疆的措施;清代经济的发展;清代资本注意萌芽;清代民族关系;清代文化高压政策

掌握八旗制度;皇太极加强集权的措施;清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三藩之乱;台湾问题;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改土归流;军机处;文字狱;摊丁入亩;"康乾盛世"清朝的衰亡;乾嘉学派、《红楼梦》

"摊丁入亩"与"一条鞭法"的异同;探讨清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三、考试方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类型:考试类型一般采用笔试(闭卷)

2、记分方式:考试成绩评定一般采用百分制

3、考试时间:闭卷考试一般为120分钟

4、试题类型:试题的类型包括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材料题等,以上题型上可任选其中5-6种,最少应不低于3种

5、题型比例:各类题型分值所占总分值的比例:填空10-15分;选择10-25分;判断5-15分;名词解释25-35分;简答20-35分;论述20-35分,材料题10-15分

6、难度等级及比例:试题的难度等级分为简单,中等难度,较难或难三个等级

填空、选择、判断为简单等级,占25%-35%;名词解释、简答、材料题等为中等难度等级,占40%-60%;论述为较难等级,占15%-25%

7、课程总评成绩构成:一般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雷依群、施铁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

参考书目:

通史参考书: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年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中华书局,1983

年版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1997年

先秦部分: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版

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孙淼:《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许倬云:《西周史》,三联书店,1994年版

徐中舒:《先秦史论稿》,巴蜀书社,1992年版

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童书业:《春秋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杨宽:《古史新探》,中华书局,1965年版

吴荣曾:《先秦两汉史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版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版

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联经出版公司,1990

年版

秦汉部分:

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翦伯赞:《秦汉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1993年版

吴荣曾:《先秦两汉史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版

张传玺:《秦汉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高敏:《秦汉史论集》,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韩连琪:《先秦两汉史论丛》,齐鲁书社,1986年版

孙家洲:《两汉政治文化窥要》,泰山出版社,2001年版

魏晋南北朝部分: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书店,1954年版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版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三联书店,1959年版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版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何兹全:《读史集》,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2年版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1993年版

田余庆:《拓跋史探》,三联书店,2003年版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隋唐部分: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书店,1980年版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岑仲勉:《隋唐史》,中华书局,1982年版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宋辽金部分:

邓广铭:《辽宋西夏金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邓广铭:《邓广铭治史丛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陈振:《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张邦炜:《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聂崇岐:《宋史丛考》,中华书局,1980年版

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台北允晨出版公司,2003年

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李桂芝:《辽金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刘浦江:《辽金史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五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

元明清部分:

韩儒林:《元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韩儒林:《元朝史》(上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周良霄、顾菊英:《元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姚大力:《漠北来去》,长春出版社,1997年版

杨志玖:《元史三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蒙思明:《元代社会阶级制度》,中华书局,1980年版

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孟森:《明清史讲义》(上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

汤纲、南炳文:《明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戴逸:《简明清史》(上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王戎笙:《清代全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吴晗:《朱元璋传》,三联书店,1965年版

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年版

谢国祯:《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中华书局,1982年版

刘小萌:《满族的部落与国家》,吉

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

陈生玺:《明清易代史独见》,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顾诚:《南明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高翔:《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杨珍:《清代皇位继承制度》,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袁森坡:《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版

中国古代史(Ⅰ)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Ⅰ)》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史是历史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本大纲是针对历史教育本科生所制定的。(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史的系统知识,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古代历史的具体问题,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学会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的理论和方法。了解整体事实,寻找它的真实确切的根据;理解事实,寻找发展进步的规律。 (三)教学内容 本大纲起自原始社会,止于隋唐以前,分为九章,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民族、社会生活等方面。 (四)教学时数 72学时 (五)教学方式 讲授、自学 二、本文 第一章原始社会 (约20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 教学要点:中国历史的开端;原始人类的繁衍;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不同历史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传说中的英雄及其事迹。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 一、猿人及其社会生活 二、古人及其社会生活 第二节母系氏族公社 一、新人和氏族公社的形成 二、有关母系氏族公社的传说和遗址 三、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 四、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社会组织 第三节父系氏族公社和英雄时代 一、父系氏族公社的遗存和社会组织 二、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和文化艺术 三、家庭、私有制的发展和部落战争 四、古代传说中的部落和部落联盟 第二章夏商 (公元前2070~公元前1046年) 教学要点:夏、商二代世袭王权的确立和巩固过程;国家政权机构由初创到完备的发展过程。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夏王朝的建立与灭亡 一、夏王朝的建立及其国家机构 二、夏代的经济和文化 三、夏王朝的发展与衰亡 第二节商王朝的建立与灭亡 一、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 二、商代国家机构 三、商代的经济 四、商代的文化 五、商代后期社会矛盾和商朝的灭亡 第三章西周 (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教学要点:文王建国、武王伐商、周公东征、成康之治、昭王南征、共和行政、宣王中兴、幽王暴虐、平王东迁;西周政治制度和经济形态的内容与特点;周公“制礼作乐”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西周的建立及国家政权的强化 一、西周的建立 二、西周国家统治机器的完备与加强 三、西周各项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西周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一、社会经济 二、哲学、科技和文化 三、社会生活 第三节西周中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和西周的灭亡 一、西周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 二、西周王朝的灭亡 第四章春秋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教学要点: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春秋五霸”、大国争霸的内容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老子、孔子的学说。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王室衰微与大国争霸 一、春秋初年的政治形势 二、大国争霸 第二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地主、农民两个阶级的产生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铁器的普遍使用。 2.牛耕的出现。 3.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 二、井田制的破坏与地主、农民两个阶级的产生 第三节下层民众的反抗和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 一、没落贵族阶级的腐朽统治

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河北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91004 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史 学分学时:5学分85学时 开课单位:河北大学历史学院 撰稿人:刘志琴崔军锋 审核人: 2015年5月20日制(修)订

《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课程) ◆课程编号:191004 ◆课程英文名称: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学分/学时:5学分/85学时 ◆课程类型:?通识通修课程?通识通选课程 ?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学科(跨学科)选修课程 ?专业发展核心课程?专业发展拓展课程?集中实践课程 ◆适用专业(专业类):历史学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 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属必修课程,是历史专业的主干基础课。 本课程内容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以鸦片战争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时间段,1840-1919年)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该课程的讲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了解国史、国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懂得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掌握学习近代史学研究的初步理论和方法,学会将所学的近代史学基本理论知识运用于分析、研究。 (二)教学目标 通过中国近代史的教学,要达到如下目的: 1.学生通过听课、阅读教材、参考书及有关原始资料,能较牢固地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 2.使学生掌握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论述,使他们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 3.通过到较固定的参观、实习基地去进行参观实习和社会调查,以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实践经验和基本技能。 4.通过这门课的教学,进行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和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 本课程系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性强,以课堂讲授、讨论与课外拓展教学相结合,课程以讲授为主,以近代史知识中的关键点与历史事件为经维,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关注学术前沿,针对学术热点问题深入讨论探索,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运用史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分组讨论、读书报告、前沿讲座、网络教学平台等多种途径指导学生扩展阅读,提高问题

2017年最新尔雅《中国古代史》考试答案

2017年最新尔雅《中国古代史》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下列不属于黄河中上游的文化是()。(1.0分)1.0 分 A、 马家窑文化 B、 裴李岗文化 C、 哨棚嘴文化 D、 齐家文化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2距今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是()社会时期。(1.0分)1.0 分 A、 父系氏族 B、 母系氏族 C、 奴隶 D、 封建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3汉武帝从平民布衣中选取()为相,开启了中国君与相关系的先例。(1.0分)1.0 分A、 公孙策 B、 霍去病 C、 晁错 D、 公孙弘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4南方古猿最早的生存年代大致距今()。(1.0分)1.0 分 A、 三百万年 B、 四百万年 C、 五百万年 D、 六百万年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5对于帮其即位的地主豪强势力,()提出“生活上优厚待遇,政治上尽量少参与。”(1.0分)1.0 分 A、 刘彻 B、 刘秀 C、 刘备 D、 刘邦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6关于学者傅斯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 中国现代史学界领军人物 B、 于1948年去了台湾 C、 著有《国史大纲》 D、 将西方治学方式传播到了中国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7《资治通鉴》的“资”是指()。(1.0分)1.0 分 A、 资质 B、 资助 C、 资源 D、 资格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8西周的土地制度为()。(1.0分)1.0 分 A、 井田制 B、 私有制 C、 均田制 D、

中考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教师参考)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⑤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⑥作用: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2.宗法制: 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 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3.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朕、制或诏、玺) 2.秦朝的中央机构: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郡县制:①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②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列的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 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包罗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 1、文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 1、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教学法建议 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的内容较多(包括绪论近二十章),一定要掌握和突出重点。 2、注意与已学过的课程相联系,如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力求达到融会贯通。 七、教学总课时、学分及考核方式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36课时,2学分。平时成绩为总成绩的20%,期末采用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80%。 八、各章节教学进度及安排 绪论(2课时) 掌握“文化”的内涵与界说,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了解学习方法。 上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课时) 认识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课时)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特点,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形态,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掌握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2课时)

2010年无锡历史中考考纲解读

2010年历史中考考纲解读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元谋人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2、黄帝:被人们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3、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 4、西周实行分封制。(示意图) 5、春秋时期首霸齐桓公。 6、商代出现“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商代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7、张仲景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8、每年端午节的很多活动都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9、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10、公元前221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上——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自称皇帝;地方推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思想上——焚书坑儒;军事上——北御匈奴筑长城,南统东南开灵渠。 1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陈胜、吴广起义。 12、汉武帝时实现了大一统,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13、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开通了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丝绸之路。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4、魏、蜀、吴三国鼎立。 15、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淝水之战。 16、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17、以都江堰、长城、秦兵马俑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都江堰:战国时期的防洪灌溉工程。 (2)长城:被列为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迹之一。 (3)秦兵马俑:秦汉雕塑艺术的典型代表。 18、孔子: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教育上主张“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其弟子整理的《论语》记载了他的言论。 19、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20、西汉时期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1、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火药、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22、张衡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 23、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24、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考研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_提纲式_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提纲式) 一、基本概况 一)起止时间;(识记) 二)都城:(识记) 三)疆域:(识记) 四)重要君主:(总结,见附文) 二、政治状况 一)制度(魏晋南北朝除外) 1、官制(分为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 1)先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略) 2)秦汉:皇帝、三公诸卿、郡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皇帝独尊,大权总揽 ②丞相(行政,出将入相,万担)、太尉(军事,秦虚位,万担)、御史大夫(掌奏令、监察,副相,五千担) 诸卿(分掌政务:奉常—礼仪,廷尉—刑法,典客—少数民族) [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君臣共治天下”、“有封驳、谏争之权”,能开府、有属官机构“十三曹”(长官的奉禄千担,相当于县令,而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台”六百担)。隋朝前,权臣篡位史不绝书。] ③郡县长官(郡守、县令/县长),皇帝直接任免;县下设乡、里。 刺史制度(行监察权,“州”作为监察区;东汉增加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变为“州、郡、县”三级制)3)隋唐三省六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①尚书省(执行,下辖六部)、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 吏部(官员考选任免)、户部(户口、财税)、礼部(礼仪、教育)、兵部(军政)、工部(建设)、刑部(刑法) [六部长官为“尚书”] ——独相→群相、分权制衡。唐初左、右仆射(尚书省)及中书令、侍中(门下省)并为真宰相,左仆射居首;政事堂为宰相议政之处(三省长官合署办公),先设在门下省后设在中书省。“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皇帝加授的,便于从中级官吏中选拔亲信以分相权,不受资历限制;后来尚书仆射也需加授后才能进政事堂议政、成为真宰相。中唐始置枢密使,宦官为之。 4)宋朝两府三司、漕宪帅仓诸监司——铲除藩镇割据,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①中书门下(政事堂,“政府”,民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院(“枢府”,军政、调兵,枢密使)(集中军权、“强干弱枝”)、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财政,三司使“计相”) ②(节度使成虚衔)知州由京遣(朝官)文官担任、通判牵制,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使、安抚使、

《中国古代经济史》自学考试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经济史》自学考试教学大纲 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编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中国古代经济史》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一门专业课程。我国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经济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首要因素,中国古代经济史就是从经济角度来看中国历史前进的轨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任务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地学习中国古代经济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不同部类经济史发展本身的内容,掌握其基本理论和方法,认识中国古代经济史在中国古代史乃至整个中国史的地位、作用以及经济在推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共分为8章。全书由绪论开题,阐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再自经济发展的环境入手,进而讨论社会大分工与传统经济机构的形成。在对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经济结构问题、经济区划问题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进行简要介绍的过程中,重点阐述了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土地制度和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走向。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能够对中国古代经济史有所了解。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社会分工大大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形成; 2、理解并掌握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向前发展; 3、掌握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税制度的演变,以及给中国古代经济带来的影响和中国古代经济的归宿。 4、理解并掌握伴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中国经济区划开始变迁,经济重心开始移动。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论(免考)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自然与社会环境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中国古代的自然与社会环境,重点谈到了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和受到人类影响的生态环境的变迁,其中还包括中国古代的自然灾害。 (二)学习要求 要求理解并掌握我国历史上气温变化经历的四起四落、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的变迁、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种类及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我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迁;中国古代人口发展概况。 2、掌握:我国古代历史气候及其变迁;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 3、掌握: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种类。 4、熟练掌握:中国古代人口问题及其实质;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影响。 第二章社会大分工与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初步形成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和古代传统经济结构的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农业与畜牧业、手工业与农业、商业与农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而这三次社会分工的不彻底性又深刻影响了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 (二)学习要求 理解并掌握三次社会分工及其特点,农业经济结构和商业经济结构的形成。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中国古代的原始经济。 2、掌握:中国历史上三次社会分工的内容及对封建社会经济的影响。 3、熟练掌握:三次社会分工的特点;农业和工商业经济结构的形成。 第三章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一)课程内容

初中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 一、科学技术: 1商朝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杰作(图片) 2数学成就: (1)、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涉及到现代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其中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领先世界近以前年。 (2)、南朝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第一次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3、医学成就: (1)、东汉名医华佗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2)、“医圣”张仲景(东汉末年人),写成《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3)、明朝李时珍。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后来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4、重要著作: (1)、农学著作《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者:北朝,贾思勰。 (2)、地理学著作《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作者:北魏,郦道元。(3)、科学著作《天工开物》,书中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想配合。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5、建筑工程及发明: (1)、都江堰,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位于四川成都,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与人民。成都也因此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2)地动仪,东汉科学家张衡制造的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是世界公认最早的。 (3)大运河,隋朝时开凿,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它的开通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4)、赵州桥,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七百多年后,欧州人才建成类似的桥。 (5)、长城,(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是世界上的建筑奇迹。 (6)北京城,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6、古代四大发明; (1)、造纸术:东汉蔡伦它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巨大贡献。 (2)、印刷术:隋唐时雕版印刷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约400年它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后传入世界各地。 (3)、指南针:战国时司南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北宋时开始运用与航海事业后有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欧洲航海家 的航海活动(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4)、火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末开始用于军事上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 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二、思想文化 1汉字的演变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 (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 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 导言(2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观念 教学内容 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 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问题的争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历史地理学向现代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2017年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上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中考考点:1、秦兼并六国、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2、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 3、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二、基础知识复习: (一)秦王扫六合 1、秦统一六国: ⑴时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东方六国。 ⑵人物:赢政⑶都城:咸阳。 ⑷影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愿望,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⑴目的:适应统一的新形势,加强封建统治。 ⑵措施: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②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③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这一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3、思想上:焚书坑儒①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②内容: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它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后又把暗中批评他的儒生在咸阳活埋。 ③影响(或评价):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是必要的,但“焚书坑儒”这种做法是既残暴又愚蠢的,它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郭沫若:“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4、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 5、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6、军事上:北修长城抵御匈奴,南平越疆修灵渠 ⑴目的:为抵御匈奴,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 ⑵人物:秦始皇、蒙恬。⑶起止: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⑷地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同时,也是秦暴政的 历史见证。 7、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8、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二)大一统的汉朝 1、文景之治 (1)出现原因: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兵役和徭役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②奖励耕作,劝诫百官关心农桑③提倡节俭,以身作则④重视“以德化民” (2)表现:①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②国家的粮仓丰满③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出现的这种局面,叫文景之治) 2、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上: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 ⑴背景:西汉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势力相当大,严重威胁中央政权。 ⑵措施: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准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⑶影响:解决了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⑴背景:诸子百家各派人物聚集诸侯门下,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⑵目的: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中央政权。⑶提出者:董仲舒。 ⑷内涵: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排斥。 ⑸相关措施:在长安设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太学是我国古代最高学府。 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三)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 ⑴西域的地理位置:今天的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⑵经过:①第一次: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时间:公元前138年。结果:未达到预期目

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下) 隋唐辽宋夏金元明清(72学时) 第六讲隋唐(公元581—907) (18学时) 教学目标: 了解隋、唐的建立与统一。隋唐对外政策与中外交通。隋与唐前期的均田制。唐代边疆各族。 基本掌握:武则天称帝。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及影响。唐末农民战争。唐代均田制变化。租庸调制与两税法。唐与突厥、回纥、吐蕃的关系。三省六部制。 综合分析: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发展科举制。隋唐五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唐代民族关系的特点。唐与日本、天竺的经济文化交流。教学内容: 一、隋朝的短暂统治(581—618) 1.隋的建立与统一 2.隋的政治 3.隋朝灭亡 二、唐前期的统治(618——755) 1.唐的建立与统一 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3.武则天的崛起 4.玄宗继位与“开元之治” 5、唐代中国版图与民族关系 6、盛唐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三、唐中后期的统治(755—907) 1、安史之乱——唐由盛到衰转折点 2、藩镇割据 3、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4、唐末农民战争与唐朝灭亡 四、隋唐政治法律制度 (一)隋代制度 1.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 2.地方郡县二级制 3.《开皇律》 4.府兵制 (二)唐代制度 l、中央健全三省六部制 2、地方道州县三级制 3、科举制的完备与发展 4.《唐律》与《大唐开元礼》 5.兵役制度的演变 五、隋唐社会经济 (一)土地制度 1.隋代均田制 2.唐前期均田制 3.均田制的破坏与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二)赋役制度 1.隋代租调力役制 2.唐前期的租庸调制 3.唐后期的两税法 4.唐代工商税 (三)户籍制度 1.隋代的“大索貌阅”与“输籍法”。 2.唐代户籍“手实”与“计帐”。 (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面向历史系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旨在向学生讲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并向学生传授以地理思维模式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与视角。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基础上,深刻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尽全时空”与“人地互动”的思维模式,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三)教学内容 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中国历史时期经济地理学;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共授课36学时。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将教师讲授、学生讨论与论文写作有机结合。 二、本文 第1章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 教学要点: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知识点与基本理论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1 导论(1学时)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 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理论 1.2 历史地理学重要典籍与研究动态(1学时) 历史地理学要籍。 历史地理学人物。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考核要求: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历史地理学要籍与人物。 第2章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 教学要点: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规律;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2.1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3学时)

2.2 气候变化的规律。(2学时) 2.3 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1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概况;气候变化的规律 第3章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 教学要点: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3.1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1学时) 3.2 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2学时) 考核要求: 土壤的形成;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 第4章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 ——以西北地区为主 教学要点: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4.1 中国沙漠的分布。(1学时) 4.2 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4学时) 4.3 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 第5章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 教学要点: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及现代启示 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5.1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相关原理与理论。(1学时) 5.2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1学时) 5.3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3学时) 5.4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第6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 教学要点: 历代人口概况;影响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分布的原因;中国历代移民与文化 教学时数: 5学时

2020兰州中考历史大纲解析及备考建议

2020兰州中考历史大纲解析及备考建议 2017兰州中考历史大纲解析及备考建议 兰州六十六中王志贤 【大纲内容】 ●命题依据: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为命题依据,渗透《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 ●考试范围:中国古代史部分(25%),中国近现代史部分(35%),世界史部分(40%)。 ●试题类型:选择题约占40%,非选择题约占60%。 【考试内容】 1.中国古代史: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2.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洋务运动;《马 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变法等;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等。 3.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运 动;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 失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外交成就;“一国 两制”等。 4.世界古代史: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雅典民主、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 5.世界近代史: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三角贸易”;英国“光荣革命”及君主立宪制;《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大革命和

拿破仑帝国;马克思主义诞生;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南北战争;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 6.世界现代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新秩序;十月革命及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二次世界大战,《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和雅尔 塔会议等;“冷战”对峙局面等。 【大纲解析】今年的《大纲》与去年比较没有大的变化。 【备考建议】 1.构建基本的历史复习网络结构图。建议以时空为线索,自己动手形成基本的历史知识体系,建立基础的知识图。 2.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容易混淆,甚至有点混乱。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简单而有效的记忆方法。教师 要帮助学生梳理教材,将考点条理化、线索化,给学生以完整的知 识体系。 3.注重现实,关注时政。教学中关注时政热点,把热点、重点、与历史课本紧密联系,理论联系实际,以史为鉴,在历史中比较现实,在现实中学习历史。 4.加强应试能力的训练,提高审题的准确性,规范答题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审题意识、注重对关键的把握,形成答题时要序号化、条理化、学科语言化。 以下是兰州2017年全部科目的试题发布入口: 2017年中考结束后您可能还会关注:

中国历史考试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1-3课):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主题:“早期人类” 知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炎帝黄帝蚩尤和尧舜禹的禅让。问题: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170万年;云南;元谋人。) 2、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3、我国原始农业最早起源于何时?哪两个地区最早栽培农作物?分别是哪三种农作物?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这三种农作物的国家。 (1000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北方地区的粟和黍。) 4、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5、比较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生产生活的异同点?

6、距今四五千年的部落联盟时期,那两次战争后炎黄联盟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华夏族?后人尊称谁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也以什么自称? (阪泉之战、涿鹿之战;炎帝和黄帝;炎黄子孙。) 7、列举炎帝的历史功绩? (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首创耒耜[lěi sì],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学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8、列举黄帝的历史功绩? (黄帝能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另外,仓颉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螺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9、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出现了哪三个部落联盟首领?他们民主推举贤德之人做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叫什么?最后一位部落联盟首领大禹治水成功的方法是什么?留下了什么著名的典故?从他身上我们应该学习什么精神? (尧舜禹;禅让制;疏导;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公无私、全身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第二单元(4-8课):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诞生与社会变革 主题:“早期国家” 知识:夏商西周的更替;青铜器和甲骨文;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问题: 1、夏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在历史上的的地位?夏朝的第二代国王启在位时,禅让制被什么取代?公天下被什么取代?夏朝最后一个王谁在位时实行暴政而亡国。

先秦秦汉史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先秦秦汉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先秦秦汉史》是为历史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先秦秦汉社会历史的面貌及发展变迁状况,继承优秀思想文化遗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从事历史学科研能力、进一步报考硕士研究生和撰写学位论文奠定基础。 (三)教学內容 本课程是对《中国古代史》课程“先秦秦汉部分”的深化和拓展,将以专题的形式讲述先秦秦汉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迁情况,结合最新考古成果,介绍学术界在先秦秦汉史研究方面的新成绩。 (四)教学时数 36学时。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述的方法,并适当布置参考书目,组织一次课堂讨论。 二、本文 第一章先秦秦汉史概述与学术热点分析 教学要点:先秦秦汉时期的时代特点及历史地位;先秦秦汉史史料概述;先秦秦汉史研究概况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先秦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1学时) 先秦时期的历史特点;先秦时期的历史地位;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先秦秦汉史的基本脉络(1学时) 中国文明的起源;夏商周断代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秦汉史的基本脉络 第三节先秦秦汉史研究概述(2学时) (1)先秦秦汉史研究特点; (2)先秦秦汉史研究方法; (3)先秦秦汉史史料概述; (4)20世纪的先秦秦汉史研究; (5)先秦秦汉史研究展望 第二章秦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教学要点:秦人起源问题上文献学、考古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秦国建立特殊历史背景的探

索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嬴秦的起源(2学时) 秦的族源;秦人起源东来说;秦人起源西来说;秦文化特点;秦族的迁徙 第二节早期秦文化探索(1学时) (1)早期秦文化的考古学探索,以甘谷毛家坪遗址和清水李崖遗址为重点; (2)考古学上的秦人来源分析 第三节秦国的建立(1学时) 秦国建立的特殊历史背景;秦人的英雄主义 第三章从封国到帝国 教学要点:从思想史角度分析秦由偏居西隅的弱国而走向统一继而灭亡的原因 教学时数:7学时。 教学內容: 第一节献公改革与墨家学派(2学时) 献公改革;墨家学派与秦结合的历史因缘;墨家后学与秦的关系;墨者对秦政治传统的影响 第二节商鞅变法与法家思想(2学时) 变法过程及内容;变法成功的原因与借鉴;变法的意义与历史影响 第三节纵横家与秦帝业的奠定(2学时) 秦惠文王与张仪;昭襄王对合纵连横策略的利用;远交近攻 第四节秦统一与秦亡原因的思想史探索(1学时) 秦统一原因探索;秦灭亡原因探索 第四章再建帝国 教学要点:统一中央集权、统一帝国的艰辛再建历程(从大泽乡起义到汉武帝即位) 教学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本讲通过对康有为和严复思想的介绍,使同学能更深刻的认识维新派的思想实质,并对其进步性和局限性作了分析和评价。 第一节承秦立汉(1学时) 王政复辟;项羽的军功王政;非承秦无以立汉 第二节汉初政局(2学时) (1)汉初的主要社会、政治问题; (2)汉高帝五年五月诏与社会秩序的建立; (3)有限皇权和联合帝国; (4)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第三节文景之治(2学时) 诛吕安刘与文帝即位;无为政治和长者群体;文帝的统治;景帝的统治 第五章经学与汉代政治 教学要点:以经学发展演变的视角审视汉代政治史的发展脉络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汉武帝表彰六经(2学时)

中国古代史考试大纲-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中国古代史考试大纲 一、考试对象 历史学专业本科插班生 二、考试目的 本考试大纲是应我院历史学专业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的要求编制的。《中国古代史》(专升本)考试,是按照全日制普通高校历史学专业该课程的要求进行的选拔性考试,目的是从报考插班生的专科毕业生中选拔优秀者入学深造,考察学生在掌握中国古代史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程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考试进一步促进考生提高历史学的理论水平,初步具备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素养。本门课程考核要求分为“了解”、“掌握”二个层次。其含义:“了解”,指学生能懂得所学知识,能在有关问题中认识或再现它们;“掌握”,指学生清楚地理解所学知识,并且能在简单应用中正确地使用它们,分析较为复杂的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 1、考试方法:闭卷、笔试 2、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100分 3、考试时间:120分钟 4、试题总数:29题 5、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命题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命题的原则是:题目数量多、份量小、范围广,最基本的知识一般要占60%左右,稍微灵活一点的题目要占20%左右,较难的题目要占20%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题目,即使大题目也不应占分太多,应适当压缩大题目在总的考分中所占的比例。客观性的题目占较重的份量。

6、题目类型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2)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题2分,共20分) (3)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4)简述题(每题12分,共36分) (5)论述论(每题14分,共14分) 四、考试内容、要求 第一章中国的远古人类和文明的起源 1、了解中国历史是怎样开端的,丰富的猿人文化遗址——如北京猿人等。 2、掌握祖国境内远古人类突出代表,氏族是怎样形成的,母系氏族在什么条件下过渡到父系氏族,以及两个阶段的各自历史特点,原始公社是怎样瓦解的。 第二章夏、商 1、了解我国夏朝、商朝的建立、发展和衰亡的历史。 2、掌握夏朝、商朝的统治区域,夏朝、商朝的建立者和覆亡者,盘庚迁殷,商朝的继承制度,国家机构,甲骨文,商人的信仰。 第三章西周 1、了解西周的建立、发展及衰亡的历史。 2、掌握周初的分封、宗法、礼制的内容和作用。 第四章春秋 1、了解春秋争霸产生的历史条件、争霸口号“尊王攘夷”的内涵以及争霸的历史影响;这一时期变革的经济基础,井田制的崩溃及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2、掌握春秋五霸,城濮大战,管仲改革,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内容和评价。 第五章战国 1、了解战国时期是封建制的确立阶段。秦国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变法的内容、性质以及对封建制最终确立的作用。 2、掌握七国之间的政治、军事争夺及秦完成全国统一。百家争鸣产生的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