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考古学年表

中国考古学年表

中国考古学年表
中国考古学年表

中国考古学年表

(1898~1984)

1898~1899年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引起金石学家注意。这是近代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俄国学士院派遣D.A.克列缅茨率领的探险队到新疆吐鲁番进行考古发掘,开帝国主义国家派人来中国盗掘并窃取文物的先例。

1900年敦煌石窟发现储存大量古代写本文书和其他文物的“藏经洞”。

1900~1901年中国学者章太炎、梁启超等在自己的著作中,论及远古时代考古资料对历史研究的意义,介绍西方考古学家进行史前时期研究的情况;·英属印度政府派遣A.斯坦因率领的考察队,首次潜入中国西北地区活动,主要在新疆发掘尼雅遗址和丹丹乌里克遗址;·斯文赫定率领的瑞典考察队,在新疆罗布淖尔附近发现并发掘古楼兰遗址。

1902~1903年德国考察队由A.格林韦德尔率领,第一次到新疆活动,在吐鲁番和库车调查发掘;·日本伊东忠太在华北地区进行古代建筑及云冈石窟的调查;·日本大谷考察队开始在新疆活动,这次主要调查克孜尔石窟和库木吐喇石窟,窃取了一部分壁画。

1903年刘鹗编纂的第一部甲骨著录书《铁云藏龟》出版,孙诒让据以作《契文举例》,甲骨学的研究自此发端。

1904~1905年德国考察队由A.von勒科克率领,第二次来新疆活动,在吐鲁番和哈密调查发掘。

1905年日本鸟居龙藏,在被日军占领的旅大地区作过初步考古调查的基础上,深入整个辽东半岛以至东北的大部分地区活动,并进行发掘(延续到1909年);·德国探险队由格林韦德尔和勒科克率领,第三次来新疆调查发掘,在库车、焉耆、吐鲁番、哈密等地活动,直至1907年。三次窃取的文物,最重要的是克孜尔石窟和柏孜克里克石窟的大量壁画。

1906~1909年斯坦因第二次来中国,继续在新疆发掘尼雅、丹丹乌里克遗址。后又发掘楼兰遗址、米兰遗址,以及敦煌附近出土简牍的汉代烽燧遗址,从敦煌石窟骗取大量写本文书和其他文物;法国中亚考察委员会派遣伯希和来

西北活动,起初在新疆发掘巴楚和库车附近的遗址,并调查克孜尔、库木吐喇石窟,1908年到达敦煌,骗取了写本文书中的精品约5000件;·日本大谷考察队派遣桔瑞超等来西北活动,开始在天山南北和吐鲁番调查,1909年由楼兰遗址窃取李柏文书;·俄国П.К.科兹洛夫率领的考察队在内蒙古西部调查并发掘西夏到元代的黑城遗址;·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关野贞于1906~1907年调查河南巩县和洛阳龙门的石窟,陕西的汉唐陵墓,以及山东的汉画像石;·法国学者E.┵.沙畹于1907年调查陕西的汉唐陵墓、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四川汉阙、山东碑刻,以及通沟高句丽墓群。

1910~1912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滨田耕作在旅顺刁家屯等地进行汉墓的调查发掘;·桔瑞超于1910年发掘楼兰遗址和阿斯塔那墓地。1912年从敦煌石窟骗取一批写本文书。

1912年法国传教士闵宣化调查内蒙古东部巴林左旗林东镇辽上京遗址。

1913年罗振玉将所藏甲骨文汇编为《殷虚书契》出版。后又出版《殷虚书契菁华》(1914)、《殷虚书契后编》(1916)及《殷虚书契续编》(1933)。殷墟正式发掘前出土的甲骨资料,以此四书收录最多。

1913~1915年斯坦因第三次来西北活动,除继续在新疆考察外,主要调查发掘了敦煌、酒泉和额济纳河流域的汉代烽燧遗址,西夏至元的黑城遗址,吉木萨尔的唐北庭都护府城址,以及吐鲁番的高昌古城和阿斯塔那墓地,再次窃取大批文物。

1914年从此年起,法国传教士桑志华创办的天津北疆博物院,在黄河流域及白河沿岸开展古生物学和石器时代考古的调查工作;法国V.色伽兰等人调查陕西的秦汉陵墓、四川的汉代崖墓、石阙及广元千佛崖石窟。

1914~1915年俄国人C.Ф.奥尔登堡率领的考察队在敦煌进行测绘,并劫去第263窟的壁画和一批写本文物。

1917年王国维发表《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及《殷周制度论》,对甲骨学研究有较大的推进。

1918年关野贞到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广泛进行古代建筑、陵墓和佛教艺术方面的调查。

1919年桑志华在林西、赤峰一带发现若干新石器时代遗址。

1920年桑志华在甘肃庆阳县北面的晚更新世黄土堆积中发现3件人工打制的石制品,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土地上发现旧石器。

1921年中国北洋政府聘任的矿政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约请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共同在北京周口店考察,发现龙骨山遗址,发掘出第一颗北京人牙齿化石;安特生发现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以彩陶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并与师丹斯基、袁复礼共同进行首次发掘,由此提出“仰韶文化”的命名。同年,又发掘辽宁锦西县沙锅屯遗址;北京历史博物馆在河北巨鹿县发掘宋代故城遗址。

1922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设立考古学研究室,马衡任研究室主任兼导师;·日本常盘大定调查河北邯郸附近的南北响堂寺石窟。1922~1923年桑志华和另一法国传教士德日进,在今内蒙古乌审旗发现并发掘萨拉乌苏遗址,从晚更新世的地层中采集到一批旧石器和一颗人类牙齿化石;又在今宁夏灵武县水洞沟,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这些遗存,被命名为“河套文化”。

1923~1924年安特生经西安去甘肃、青海二省的洮河、湟水等地区,广泛进行史前遗址的调查发掘;·马衡1923年去河南调查新郑彝器出土情况,推断出土地点为“郑伯之墓”。1924年又去洛阳调查汉魏故城南出土石经的太学遗址。

1925年安特生发表《甘肃考古记》一书,将甘青地区的远古文化分成齐家、仰韶、马厂、辛店、寺洼、沙井六期。

1925~1926年美国中亚探险队考古学主任纳尔逊调查长江三峡地区的史前遗迹。

1926年清华学校研究院与美国弗里尔美术馆合作,由李济邀请袁复礼共同进行山西汾河流域的考古调查,并发掘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这第一次由中国学者主持进行的考古是发掘。李济将发掘收获编撰为《西阴村史前遗存》。

1927年中国地质调查所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合作,由中国学者李捷和瑞典学者B.步林负责,开始进行周口店遗址的大规模发掘;·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与瑞典合组西北科学考察团,由徐炳昶(旭生)和斯文赫定分任中外双方团长。

经内蒙古前往新疆,进行包括考古学在内的多学科综合考察;·日本东亚考古学会由滨田耕作、原田淑人等出面,约请北京大学考古学会马衡、沈兼士等,在东京联合组成东方考古学会。本年在旅大地区共同发掘貔子窝(今皮口镇)附近的单砣子等遗址。后中国学者陆续退出。

1928年吴金鼎在山东历城县龙山镇附近的城子崖,发现以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后被命名为“龙山文化”;·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在旅大地区发掘牧羊城遗址;·国民党政府设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隶属教育部;中央研究院成立历史语言研究所,内设考古学组。派董作宾于10月13日起在安阳小屯村进行试掘。这是中国学术机关独立进行科学发掘的开端;·洛阳金村8座战国大墓被盗,出土羌钟等重要文物,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调查并记录了墓地的大体情况。

1928~1929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新疆活动。黄文弼在吐鲁番附近调查发掘高昌古城、雅尔湖故城及麹氏高昌墓地;在塔里木盆地周围,调查汉唐时代的城堡、寺庙、沟渠和屯戍遗迹;又在罗布淖尔附近调查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汉代烽燧遗址。袁复礼在吉木萨尔附近,勘查并实测唐北庭都护府遗址。后黄文弼将其工作收获编撰为《吐鲁番考古记》(1954、1958)、《塔里木盆地考古记》(1958)、《罗布淖尔考古记》(1948)等书。

1929年李济担任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学组(以下简称“史语所考古组”)主任,本年主持殷墟第二、三次发掘,发掘地点限于小屯。第三次发掘所出甲骨中有著名的“大龟四版”。为及时发表殷墟发掘简报和有关研究成果,创办《安阳发掘报告》;·中国地质调查所成立新生代研究室,聘请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加拿大解剖学家步达生为名誉主任。这是中国第一个从事新生代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古人类学研究的专门机构;·新生代研究室委派裴文中负责周口店遗址的发掘工作,12月2日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这是世界人类化石研究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国内外学术界为之震动;·北平研究院成立史学研究会,内设考古组,由徐炳昶任考古组主任。

1930年梁思永到史语所考古组工作。前往东北调查试掘昂昂溪史前遗址,又去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进行考古调查;·北京大学考古学会、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等单位合组燕下都考古团,由马衡率领进行燕下都遗址的调查发掘;·陈万里从本年前后开始,在浙江一些地方进行古代越窑和龙泉窑遗址的调查;·山西公立图书馆与美国弗里尔美术馆合作,发掘山西万泉县阎子屹塔汉汾阴后土祠遗址。

1930~1931年中央研究院与山东省政府合组山东古迹研究会,由李济、梁思永相继主持发掘城子崖遗址,参加工作的还有吴金鼎、郭宝钧等。通过发掘,对龙山文化的内涵有了初步认识。发掘收获由梁思永主持编写为《城子崖》(1934),这是中国第一部大型田野考古报告;·西北科学考察团中的瑞典学者F.贝格曼在额济纳河流域,调查发掘汉代烽燧遗址,获简牍1万余支。其考古报告于1956~1958年在瑞典出版。后汉简部分汇编为《居延汉简图版之部》(1957)、《居延汉简释文之部》(1975)和《居延汉简甲乙编》(1982)。

1931年裴文中主持发掘周口店遗址的“鸽子堂”洞穴,首次发现大批人工打制的石英制品,又发现人类用火的痕迹,从而确认北京人文化遗存的存在。贾兰坡开始参加周口店的发掘;·梁思永参加李济、董作宾分别主持的殷墟第四、五次发掘,发掘方法有较大的改进,开始在小屯辨识夯土建筑基址。刘燿(尹达)、石璋如开始参加殷墟发掘;·梁思永、吴金鼎、刘耀在安阳后冈遗址的发掘中,第一次从地层上判定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代文化的相对年代。梁思永撰写《小屯龙山与仰韶》和《后冈发掘小记》进行论证。这是中国史前时代考古研究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山西公立图书馆、北平女子师范学院研究所与美国弗里尔美术馆合作,发掘山西万泉县荆村仰韶文化遗址;·郭沫若著《甲骨文字研究》出版,开辟了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甲骨文研究的新途径。

1932年李济主持殷墟第六、七次发掘,发掘地点除小屯外,还有侯家庄高井台子和王裕口霍家小庄。在小屯发现更多的夯土建筑基址,并有排列整齐的柱础;·董作宾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提出甲骨断代的十项标准,对甲骨学研究有重要的推进;·中央研究院与河南省政府合组河南古迹研究会,由郭宝钧主持发掘了浚县辛村西周时期的卫国贵族墓地(发掘延续到1933年),又由刘燿、吴金鼎等发掘浚县大赍店新石器时代遗址。辛村的发掘收获,后由郭宝

钧撰写为《浚县辛村》(1964);·华西大学博物馆对四川广汉县月亮湾遗址进行试掘;·中国营造学社调查大同云冈石窟。

1933年裴文中主持发掘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发现3个完整的晚期智人头骨化石、一部分躯干骨、少量石器和多量装饰品。贾兰坡参加了发掘;·郭宝钧主持殷墟第八次发掘,发掘地点在小屯村北,继续发现夯土建筑基址。

又由刘燿进行后冈的发掘,第一次发现有两条墓道的商代大墓;·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在被日本占领的东北,发掘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日本人还以其他名义发掘了顾乡屯地点,调查了辽代帝陵;·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由徐炳昶率领,前往陕西长安、兴平、凤翔、宝鸡等县,进行周秦遗址的调查;·董作宾去山东调查临淄齐国故城和滕县滕国故城;·郭沫若出版《卜辞通纂》。

1934年董作宾主持殷墟第九次发掘,在小屯村北发掘夯土建筑基址等遗迹,在侯家庄南地,发现夯土建筑基址、墓葬和有字甲骨,甲骨中有“大龟七版”;·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徐炳昶、何士骥、苏秉琦等,在陕西宝鸡斗鸡台地区发掘仰韶文化遗址,先周、西周及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墓葬。沟东区的发掘收获,后由苏秉琦撰写为《斗鸡台沟东区墓葬》(1948)。又在西安唐中书省遗址进行发掘,发现宋吕大防刻唐大明宫、兴庆宫图残石;·史语所考古组李景聃、王湘前往安徽寿县朱家集,调查寿县楚器出土地李三孤堆情况,以及寿县境内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寿春故城等遗址;·容庚、徐中舒、董作宾、商承祚等发起组织的考古学社在北平成立。

1934~1935年梁思永主持殷墟第十、十一、十二次发掘,参加工作的有石璋如、刘燿、胡厚宣等,1935年还有夏鼐、高去寻。主要发掘侯家庄西北冈的10座商代王陵及其附近的上千座“人牲”祭祀坑。这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少有的大规模发掘;·郭沫若将其1931年写成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初版本,在重新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扩充为《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为两周青铜器及铭文的研究初步建立了体系;·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调查南京附近的六朝陵墓、洛阳龙门和安阳宝山等石窟。

1935年裴文中在广西武鸣县的苞桥、芭勋、腾翔和桂林附近,发现并发掘4处洞穴遗址,有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共存,但不见陶片;·郭宝钧主持发掘汲县山彪镇战国墓。又发掘辉县琉璃阁战国墓(发掘延续到1937年)。

两地的发掘收获,后由郭宝钧撰写为《山彪镇与琉璃阁》(1957);·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调查河北邯郸附近的南北响堂山石窟;·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在热河发掘赤峰红山后遗址。日本人还在东北发掘了通沟高句丽壁画墓(发掘延续到1936年)。

1936年贾兰坡主持周口店遗址发掘,发现3个北京人头骨化石;·梁思永、刘燿发掘山东日照县两城镇遗址;·李景聃、赵青芳等调查发掘永城县造律台、黑孤堆龙山文化遗址;·西湖博物馆在杭州良渚镇附近发掘几处史前遗址,发现与龙山文化相似又有显著区别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后被命名为“良渚文化”;·郭宝钧、梁思永分别主持殷墟

第十三、十四次发掘,发掘地点主要仍在小屯村北,参加工作的有石璋如、高去寻等。第十三次发掘中发现的127坑,出土主要属武丁时期的17096片有字甲骨,其中完整卜甲近300版;·《田野考古报告》创刊(1936年改名《中国考古学报》);·日本京都东方文化研究所水野清一、长广敏雄进行响堂山石窟、天龙山石窟和龙门石窟的调查。

1937年石璋如主持殷墟第十五次发掘,地点在小屯村北,参加工作的还有高去寻等。第十三、十四、十五三次发掘,采取全面揭露的方法,共发现宫殿基址50座,以及排成方阵状的祭祀坑;·中国地质调查所与历史语言研究所合组西康古迹考察团,由安特生、祁延霈前往今甘孜地区的道孚、炉霍一带,进行史前遗址的调查;·刘燿作《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之分析──论安特生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分期问题中的错误》,最早指出仰韶村遗址包含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遗存,安特生所说的“仰韶文化”在内容上有所混淆,并对安特生划分的甘肃远古文化的六期提出了质疑;·梁思成等在山西五台县发现唐大中十一年(857)佛光寺大殿。这是当时所知年代最早的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抗日战争爆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迁往内地;·日本京都东方文化研究所水野清一、长广敏雄等,从本年起至1944年8次前往日军侵占的山西大同,对云冈石窟进行调查和实测,并发掘第9、10、19、20等窟,以及冈上的北魏佛寺遗址和阳高汉墓等;·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发掘元上都遗址;·郭沫若出版《殷契粹编》。

1938年冯汉骥在四川西北部岷江上游的羌族地区,调查古代的石棺葬;·日本人原田淑人调查北魏平城遗址。

1938~1939年吴金鼎在云南大理附近,调查马龙、龙泉、下关、佛顶等史前遗址,以及南诏时期的五华楼、太和城等遗址。

1939年金毓黻等在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校园内清理汉代画像石棺墓,并调查附近的崖墓和石阙。

1939~1940年史语所考古组与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合作,由吴金鼎、曾昭燏等发掘大理附近的马龙、清碧、佛顶、中和、龙泉、白云等遗址,发掘收获编撰为《云南苍洱区考古报告》(1942)。1940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和东亚文化协议会,在日本侵占的华北地区活动。由原田淑人主持发掘邯郸赵王城。

1940~1941年日本人关野雄又调查临淄齐国故城和滕、薛二国故城。此间,还有其他日人在周口店和殷墟等地进行发掘。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原由北京协和医学院美国人保管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全部化石被弄得下落不明;·容庚著《商周彝器通考》出版。

1941~1942年史语所考古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合作,由吴金鼎主持发掘四川彭山汉代崖墓,参加工作的有夏鼐、高去寻、曾昭燏等。

1942年尹达在延安附近的大砭沟发现龙山文化遗址。

1942~1943年史语所考古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四川省立博物馆合作,由吴金鼎主持发掘成都附近的五代前蜀王建墓,参加工作的有冯汉骥、王振铎等。发掘收获由冯汉骥撰写为《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1964);·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等单位合组西北史地考察团,考古方面由劳榦、石璋如负责,开始在敦煌附近的额济纳河流域考察汉代长城和烽燧遗址;后又转往关中地区,调查史前时期遗址、传说中的周都以及汉唐帝陵;·尹达撰写的《中国原始社会》一书在延安出版;·原田淑人发掘曲阜汉鲁灵光殿遗址。

1944~1945年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地理研究所、北大文科研究所合组西北科学考察团,考古方面由向达、夏鼐、阎文儒负责。开始在敦煌附近发掘魏晋和唐代墓葬,继而考察汉代阳关、玉门关和长城、烽燧

遗址;随后,在河西走廊和洮河流域,调查发掘史前时期及其他时代的遗迹。夏鼐在甘肃宁定县阳洼湾齐家墓葬的发掘中,第一次从地层上找到仰韶文化早于齐家文化的证据。又在武威发掘唐代吐谷浑慕容氏墓葬。

1946年尹达在华北解放区邯郸附近清理一座汉墓,第一次发现散乱的玉衣片。

1947~1948年裴文中等在甘肃的渭河、汉水上游、洮河流域、河西走廊和兰州附近,以及青海的湟水流域和青海湖附近,进行史前时期的调查与试掘。

1948年解放区东北行政委员会根据《土地法大纲》成立东北文物管理委员会,并颁布《东北解放区文物古迹保管办法》等文件,注意在土改中保护文物;·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对吉林西团山石棺墓进行试掘;·华北人民政府派人收集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的重要文物;·为准备和平解放北平建立的军事接管委员会,所属文化接管委员会下设文物部,由尹达任部长,王冶秋任副部长。

1949年北平解放后不久,华北人民政府颁布禁止文物出口的法令;·华北人民政府高教会图书文物处印发《全国建筑文物简目》,以便中国人民解放军南进时注意保护;·周口店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断12年后,9月27日重新开始。这次发掘由贾兰坡、刘宪亭负责,裴文中指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在文化部设立文物局,由郑振铎任局长,王冶秋任副局长;·中国科学院于11月接收前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和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北平图书史料整理处,酝酿成立考古研究所。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5月24日发布关于古迹、珍贵文物图书及稀有生物的保护办法,并颁发《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中国科学院派出郭宝钧率领的发掘团前往安阳,恢复中断13年的殷墟考古工作,发掘武官村大墓等遗迹;·文化部文物局派裴文中率领的雁北文物勘查团前往山西北部,进行古代遗址、墓地、石窟和建筑的调查;·文化部文物局派裴文中率领的东北古发掘团,进一步发掘吉林西团山石棺墓。分布于吉林、长春地区的这种青铜文化,后来被称作“西团山文化”;·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以下简称“科学院考古所”)于5月开始筹备,8月1日正式成立,由郑振铎任所长,梁思永、夏鼐任副所长;·科学院考古所派出夏鼐任团长、郭宝钧任副团长、苏秉琦任秘书长的发掘团前往河南辉县,进行

琉璃阁、固围村等地点的大规模发掘(延续到1952年)。在琉璃阁的发掘中,第一次找到比安阳殷墟为早的商代遗迹,第一次成功地剥剔出古代木车的痕迹。又在固围村发掘3座战国时期魏国王室大墓,并发现当时的铁质生产工具。另外还发掘一些商代和汉代的墓葬。整个发掘的收获,编撰为《辉县发掘报告》(1956);·南京博物院由曾昭燏主持发掘江宁牛首山附近的南唐二主陵墓(发掘延续到1951年),发掘收获编撰为《南唐二陵发掘报告》(1957);·东北博物馆(1959年改名辽宁省博物馆)由李文信主持发掘辽宁义县清河门辽代中期的肖氏族墓;·故宫博物院陈万里等开始进行古代窑址调查。本年主要调查河南临汝县的几个地点;·文化部文物局主办的《文物参考资料》创刊(1959年改名《文物》)。

1951年四川资阳县城附近的黄鳝溪出土人类头骨化石,经鉴定属晚期智人,被命名为“资阳人”;·科学院考古所派出夏鼐率领的河南省调查发掘团,调查渑池县仰韶村及成皋青台、点军台等史前遗址。并确认郑州二里冈遗址是早于安阳殷墟的又一处重要的商代遗址。苏秉琦率领的陕西省调查发掘团,前往长安县沣河两岸,调查了马王村、客省庄及斗门镇附近的一些遗址;·华东文物工作队赵青芳在江苏淮安县境发现青莲岗新石器时代遗址,由此提出“青莲岗文化”的命名;·南京博物院发掘江宁县湖熟镇附近相当于西周时期的遗址,由此提出“湖熟文化”的命名。发掘收获编撰为《南京附近考古报告》(1952);·东北博物馆李文信等在辽阳北郊的棒台子、三道壕,清理3座汉魏时期的壁画墓;·文化部文物局派赵正之、宿白等对敦煌石窟进行全面勘查。

1951~1952年科学院考古所派出夏鼐率领的发掘团,前往长沙进行战国和两汉时期墓葬的发掘,发掘收获编撰为《长沙发掘报告》(1957);·河南省文管会、科学院考古所及文化部文物局等单位,先后派人前往河南禹县配合白沙水库工程,发掘战国至唐宋时期的墓葬。其中3座宋墓仿木建筑结构复杂,壁画内容丰富,是同类宋墓中保存较好的一组。后由宿白编撰为《白沙宋墓》(1957);·科学院考古所发掘北京董四墓村的两座明代万历帝嫔妃墓。

1952年文化部、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联合举办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对各省新成立的文物管理委员会中从事考古工作的干部进行为期3个月的培训。本年至1955年,4期共培训341人。裴文中兼任历届训练班的主任;·第一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在郑州二里冈和洛阳东郊进行田野考古实习;·文化部、中国科

学院共同支持北京大学创办考古专业,由苏秉琦兼任专业主任;·江苏徐州市郊茅村发现一座东汉晚期的画像石墓,王献唐、王振铎等前往调查。后来在画像石上找到熹平四年(175)的铭刻;·文化部文物局派出吴作人、常书鸿率领的勘查团,对炳灵寺石窟进行全面勘查。

1953年郑州市文物工作组(1954年改名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一队)从本年开始,配合基本建设在郑州市区进行清理发掘。通过二里冈、人民公园两遗址出土物和层位关系的比较,判定二里冈遗址是早于安阳小屯的商代较早遗存。二里冈的发掘收获,由安金槐编撰为《郑州二里冈》(1959);·科学院考古所石兴邦、吴汝祚等在陕西长安的丰镐一带进行考古调查;·湖南省文管会在长沙仰天湖清理一座保存较好的战国时期木椁墓,第一次发现“遣策”竹简。历年,长沙地区清理发掘的楚墓共计约2000座;·河北兴隆县发现一批战国铁范;·由文化部文物局、科学院考古所和洛阳文管会(后改名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二队)人员组成的洛阳地区考古发掘队,在裴文中、夏鼐的领导下,配合基建工程发掘洛阳烧沟汉墓,为中原地区汉墓的编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标尺。后由蒋若是将发掘收获编撰为《洛阳烧沟汉墓》(1959);·陕西绥德发现有汉永元十二年(100)铭刻的王得元墓,是为陕北第一次发现画像石墓;·华东文物工作队清理山东梁山县后银山一座东汉晚期壁画墓;·洛阳发掘数十座晋墓,其中包括元康九年(299)徐美人墓;·华东文物工作队罗宗真等发掘江苏宜兴晋周处及其家族墓地;·陕西省文管会着手调查关中唐十八陵。其中,历年进行重点勘查的有献陵(高祖)、昭陵(太宗)、乾陵(高宗和武则天)、桥陵(睿宗)、建陵(肃宗);·文化部文物局派出吴作人率领的勘查团,对麦积山石窟进行全面勘查;·文化部文物局组织勘查团前往山西勘查,发现中国已知年代最早的唐建中三年(782)建南禅寺大殿,以及平遥镇国寺大殿(五代)、永济永乐宫(元代)等多处重要古代建筑;·《中国考古学报》改名《考古学报》继续出版。

1953~1954年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发掘台北市圆山贝丘遗址。

195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在贾兰坡的主持下开始发掘丁村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发掘收获编撰为《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1958);·中国科学院举行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25周年纪念会;·第三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在西安半坡进行田野考古实习,后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派石兴邦主持进行大规模发掘,第一次揭示出仰韶文化聚落遗址的大致轮

廓,并区分出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发掘收获编撰为《西安半坡》(1959);·湖北省文管会配合石龙过江水库工程,发现京山县屈家岭遗址,后与科学院考古所共同进行发掘,该处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被命名为“屈家岭文化”。张云鹏将发掘收获编撰为《京山屈家岭》(1965);·福建文管会等单位开始发掘闽侯县昙石山遗址,其中,下层新石器时代遗存,后被命名为“昙石山文化”;·江苏丹徒县烟墩山出土西周早期的宜侯夨等铜器;·陈梦家著《西周铜器断代》,开始在《考古学报》上连载;·陕西省文管会在长安县普渡村发掘一座西周墓,出土有穆王生称铭文的铜盉及3件一组的编钟铜器;·山西洪洞县坊堆村首次发现西周时期的有字卜骨;·科学院考古所派出郭宝钧率领的发掘队,前往洛阳进行东周王城、汉魏故城和隋唐东都城的勘查工作。并发掘东汉时期的河南县城遗址;·科学院考古所、河南省文物工作队二队共同发掘洛阳中州路范围内发现的古代墓葬。考古所在苏秉琦主持下发掘的260座东周墓,经整理分期,为中原地区东周墓的断代提供了标尺,后编撰为《洛阳中州路》(1959);·西南博物院等单位在四川巴县冬笋坝、昭化县宝轮院发掘一批年代相当于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的船棺葬。后由冯汉骥主持将发掘收获编撰为《四川船棺葬发掘报告》(1960);·华东文物工作队在山东沂南县发掘一座大型画像石墓,后由曾昭燏主持编撰为《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1956);·河北省文管会发掘望都附近的两座东汉壁画墓(发掘延续到1955年),后编辑出版为《望都汉墓壁画》(1955)、《望都二号汉墓》(1959);·陕西省文管会在西安东郊发掘隋大业六年(610)姬威墓。随后连年在西安附近发掘大批隋唐墓,总计约2000多座;·热河省博物馆郑绍宗等发掘赤峰大营子辽庆历九年(959)驸马赠卫国王墓;·北京历史博物馆、河北省文管会发掘曲阳县修德寺遗址,获北魏至唐石刻造像2200躯,其中247躯有纪年铭。

1955年文化部、中国科学院合组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由夏鼐、安志敏兼任正副队长。第一次调查工作有40余人参加,分10个组前往三门峡水库区各地,进行古代遗址、墓葬和其他遗迹的全面普查;·甘肃省文管会发掘兰州白道沟坪马家窑文化马厂期制陶窑场。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大的制陶窑场;·科学院考古所由王伯洪主持发掘长安县客省庄遗址,首次发现后来被命名为“客省庄二期文化”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后连同张家坡的发掘资料编撰为《沣西发掘报告》(1963);·南京博物院由赵青芳主持发掘南京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山大学历史系、广东省博物馆合作调查南海西樵山大型采石场和

石器制作地;·河南省文物队由安金槐主持在郑州白家庄发现商代前期的夯土城墙。经多年的勘查发掘,查明城墙周长6960米,并在城内东北部发现面积较大的宫殿基址;·热河凌源县马厂沟(现属辽宁喀左县)发现一处西周窑藏,出土匽侯盂等铜器。后来当地又在北洞、山湾子、小波汰沟等地发现西周铜器窑藏;·安徽省文管会、博物馆在寿县西门外清理春秋晚期蔡昭侯墓,收集大批青铜礼器和乐器。后编辑出版为《寿县蔡侯墓出土遗物》(1956);·东北博物馆由李文信指导发掘辽阳三道壕西汉村落遗址;·广州市文管会在广州华侨新村等地发掘汉墓,其中许多应属南越王国的贵族和官吏墓。历年来广州各地发掘的汉墓资料,由麦英豪编撰为《广州汉墓》(1981);·云南省博物馆发掘晋宁石寨山西汉时期滇王和其他王室贵族墓葬,后由孙太初编撰为《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1959);·湖北省及武汉市文管会在武汉地区发掘东吴和南朝时期的若干纪年墓(发掘延续到1956年);·北京市文物调查研究组清理长安街双塔庆寿寺元代海云、可庵墓塔;·科学院考古所主办的《考古通讯》创刊(1959年改名《考古》)。

1956年中国科学院、文化部于2月21~27日联合召开考古工作会议,参加会的有来自21个省、市、自治区的考古工作者和大学考古教师共180人。在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讲话,文化部副部长兼科学院考古所所长郑振铎作了题为《考古事业的成就和今后努力方向》的报告,会议宣读和讨论了各地考古发掘的专题报告26篇;·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甘肃刘家峡水库区进行考古调查;·湖北长阳县下钟家湾的一处洞穴堆积中,发现属于早期智人的“长阳人”上颌骨化石;·青海湖西南的霍霍西里附近,发现可能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打制石器;·黄河水库考古队由安志敏主持发掘河南陕县庙底沟、三里桥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延续到1957年)。由此确认了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发现了属龙山文化较早阶段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发掘收获编撰为《庙底沟与三里桥》(1959);·浙江省文管会发掘吴兴钱山漾遗址,在内容丰富的良渚文化层中,发现了保存较好的水稻堆积和丝麻织物(发掘延续到1958年);·陈梦家著《殷墟卜辞综述》出版;·科学院考古所由王伯洪主持开始在长安县张家坡附近进行西周遗址和墓葬的大规模发掘;·黄河水库考古队在陕县上村岭,发掘200多座西周晚期到春早期的虢国墓葬,后由林寿晋编撰为《上村岭虢国墓地》(1959);·科学院考古所由王仲殊主持进行汉长安城遗址的勘察发掘工作,勘查和实测城墙的位置,发掘宣平门、霸城门、西安门、直城门,并判明其他城门

的位置(发掘延续到1958年);·辽宁省西丰县西贫沟发现一处年代相当于西汉中晚期的墓地,一般认为应属匈奴,也有人主张属于乌桓;·山东肥城县栾镇村发现一座建初八年(公元83)的画像石墓;·东北博物馆派人前往高句丽早期政治中心的桓仁地区,着手调查高力子等地的积石墓群;·安徽省博物馆清理安庆市棋盘山元尚书右丞相范文虎墓;·科学院考古所与北京市文化局合组的工作队,在夏鼐的主持下,开始发掘明神宗万历帝定陵(发掘延续到1958年);·浙江省文管会朱伯谦、王士伦等着手对龙泉青瓷窑址进行全面调查和重点发掘;·浙江省文管会清理建于北宋嘉祐七年(1062)的金华万佛塔塔基;·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室调查宁波保国寺大殿,判明其建造年代应在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这是在江南第一次发现的北宋木构建筑;·黄河水库考古队详细勘查三门峡汉唐时代漕运遗迹。后由俞伟超编撰为《三门峡漕运遗迹》(1959);·广州市文管会发掘北宋时期的西村窑址;·西安西北大学历史系设立考古专业(1960年以后停办,1974年恢复)。

1957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吕遵谔等发掘赤峰红山后遗址;·甘肃省博物馆发掘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第一次在齐家文化地层中成批发现红铜工具;·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由宿白率领,与河北省文物队合作发掘邯郸涧沟和龟台寺遗址;又调查实测南北响堂山石窟,并发现小响堂石窟;·四川省博物馆发掘年代相当于商代的新繁水观音遗址;·山西省文管会在侯马西北发现春秋晚期的晋国都城遗址;·河南省文物队裴明相等在信阳长台关发掘两座规模较大的战国中期楚墓,发现保存甚好的木构椁室,以及大量漆木器等;·科学院考古所黄展岳等发掘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发掘延续到1961年;·河南省文物队在洛阳西郊发掘一座西汉晚期的壁画墓。前室顶脊所绘日、月、星象图,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一幅星象图;·陕西省文管会对唐长安城的郭城及大明宫、兴庆宫等遗址进行初步勘测;·科学院考古所由马得志主持发掘大明宫遗址。截至1958年底已将大明宫的宫墙范围、宫门位置及主要宫殿的分布,大都勘探清楚,并发掘麟德殿、玄武门等遗址。工作收获编撰为《唐长安大明宫》(1959);·科学院考古所在西安发掘隋大业四年(608)李静训墓、唐开元十一年(728)鲜于庭诲墓,后连同1958年发掘的另4座唐墓,由马得志编撰为《唐长安城郊隋唐墓》(1980);·科学院考古所在西安附近勘查元代安西王府遗址;·山西省文管会在太原市郊发掘明宣德三年(1428)晋郡王朱济熇墓;·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清理虎丘云岩寺塔塔身,判明建塔的时间为959~961年,发现五代吴越国所造金涂塔等佛教文

物;·浙江省文管会在隋唐五代时期越窑最集中的余姚上林湖滨海地区进行广泛调查。

1957~1958年科学院考古所黄文弼率领的考古队前往新疆哈密、伊犁、焉耆、库车及阿克苏等地区调查发掘,取得较多的收获。后将黄文弼的遗稿整理为《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83)。1958年广东韶关县马坝乡狮子山岩洞和广西柳江县通天岩洞穴,先后发现属智人阶段的人类化石,分别被命名为“马坝人”和“柳江人”;·科学院考古所赵学谦等开始进行宝鸡北首岭遗址的大规模发掘(延续到1964年),后连同1977~1978年补充发掘的收获,编辑出版为《宝鸡北首岭》(1984);·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和科学院考古所以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陕西分队的名义,分别发掘陕西华县元君庙、华阴县横阵村的仰韶文化氏族公共墓地,为研究当时的家庭形态提供了重要资料。元君庙的发掘收获,后由张忠培编撰为《元君庙仰韶墓地》(1983);·科学院考古所安志敏等发掘安阳后冈、大司空村两处仰韶文化遗址,提出将豫北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存划分为两个类型的问题;又在梅园庄第一次发现殷墟存在有与二里冈下层接近的商代较早遗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对燕下都遗址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甘肃分队谢端琚等发掘永靖张家嘴遗址,由此提出辛店文化张家嘴类型的命名;·科学院考古所勘查唐长安兴庆宫遗址,发掘了勤政务本楼等建筑遗迹;·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发掘东晋颜氏族葬墓地;·河南省文物队清理邓县学庄村的一座南朝时期画像砖墓;·河北省文物队发掘金代初期巨鹿郡王时立爱及其子时丰墓;·江西省文管会发掘明嘉靖年间的益庄王朱厚烨墓,后又陆续发掘益端、益宣、益定三王墓,对明代后期的藩王葬制有较多的了解;·河北省文物队发掘北宋至元磁州窑系的邯郸观台窑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后机构曾有变动,1978年恢复);·中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建成开放;·文化部、中国科学院、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联合召开长江流域文物考古工作会议,决定成立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文物考古队。

1958~1959年河南省文物队发掘巩县铁生沟西汉中晚期冶铁遗址,后编撰为《巩县铁生沟》(1962)。

1959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试掘华县老官台遗址,又在元君庙遗址找到老官台类型遗存早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地层证据,后来多将其称作“老官台文化”;·山东省文管处、济南市博物馆合作,由杨子范主持,在大汶口附近的宁阳

县堡头村发掘100多座新石器时代墓葬,后由此提出“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发展收获编撰为《大汶口》(1974);·四川省博物馆发掘巫山县大溪遗址。以此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被命名为“大溪文化”(后于1975~1976年又曾进行发掘);·科学院考古所金学山等发掘湖北郧县青龙泉遗址,首次集中地揭示了屈家岭文化的各类遗迹。在屈家岭文化早、晚期之上叠压的另一种新石器时代遗存,暂名为“青龙泉三期文化”;·浙江省文管会发掘嘉兴县马家浜遗址。以此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后被命名为“马家浜文化”;·科学院考古所派出徐旭生率领的工作队,前往豫西进行“夏墟”探查工作,在偃师二里头发现早于郑州二里冈、晚于河南龙山文化的遗址。

随后,由赵芝荃主持对二里头遗址进行长期的大规模发掘;·科学院考古所开始发掘安阳苗圃北地商代铸铜遗址,又发掘后冈商代圆形葬坑;·安徽省文物队殷涤非等在屯溪市郊发掘两座具明显地方特点的西周土墩墓,随葬大量釉陶器和一些青铜器;·陕西省考古所开始进行凤翔秦都雍城的调查、试掘工作;·四川彭县竹瓦街发现商末周初的铜器窖藏;·陕西省文管会发掘潼关吊桥东汉弘农杨氏七墓;·甘肃省博物馆发掘武威磨嘴子西汉晚期墓群,发现3本九篇《仪礼》简册及“王杖十简”。汉简部分由科学院考古所协助,陈梦家执笔编撰为《武威汉简》(1964);·河北省文物队发掘定县北庄东汉中山简王刘焉墓。这是一座以石材为“题凑”的砖室墓;·福建省文管会开始发掘崇安汉代城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进行民丰县尼雅遗址、巴楚县脱库孜沙来遗址等项调查发掘。又发掘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的高昌墓葬;·科学院考古所陈久恒等对隋唐东都洛阳城重新进行勘查,大体判明外郭城的范围、形制和一些城门的位置;·吉林省博物馆王承礼等开始进行敦化六顶山渤海墓葬的发掘工作;·南京博物院发掘淮安宋代杨氏墓群,其中两座有壁画,并出土一批漆器;·山西省文管会畅文斋发掘侯马金大安二年(1210)董氏兄弟雕砖墓。墓内发掘的杂剧俑和戏台模型是中国古代戏曲史的重要研究资料;·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发掘明定远王沐晟墓,又调查已被盗掘的黔宁王沐英墓;·南京博物院在宜兴均山小碗窑发掘吴晋时期的青瓷窑址;·陕西省考古所发掘铜川县黄堡镇附近的唐宋耀州窑址,发掘收获编撰为《铜川耀州窑址》(1965);·文化部文物局调查组前往西藏拉萨、日喀则、萨迦、江孜、山南等地,进行古代文物的调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后机构曾有变动,1980年恢复)。

1959~1960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实习队由李仰松、邹衡等率领发掘洛阳王湾遗址,发掘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许多层次,提出关于当地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谱系的意见;·河北省文物队发现属仰韶文化及龙山文化的磁县下潘汪、武安赵窑等遗址;·科学院考古所谢端琚、郑乃武等在甘肃临夏县发掘大何庄、秦魏家两处齐家文化遗址;·河南省文物队在南阳瓦房庄发掘汉代冶铁遗址;·科学院考古所由马得志主持,对唐长安的城垣、城门、街道、里坊及宫城、皇城等布局情况进行全面勘察,并发掘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东市和西市遗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队等单位合组的辽中京发掘委员会,由李逸友负责,对宁城县境的辽中京遗址进行全面勘查和重点发掘。

196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科学院古脊椎所)由贾兰坡主持发掘山西芮城县匼河一带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地质年代属早更新世。又在西侯度试掘的早更新世砂砾堆积中,发现人工打制的石块;·科学院古脊椎所贾兰坡等发掘水洞沟遗址,获石制品约2000件;·科学院考古所由安志敏主持发掘安阳小南海洞穴遗址,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以小型石器为特征的文化遗存;·科学院考古所张彦煌等发掘山西芮城县西王村遗址,由此提出晋南仰韶文化的西王村类型,并发现庙底沟类型早于西王村类型的地层证据;·南京博物院由尹焕章主持,第一次发掘江苏邳县刘林遗址,发掘一批大汶口文化较早阶段的墓葬。(后于1963年再次发掘);·山东省文管会、科学院考古所等单位共同对潍坊市姚官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进行较大规模的发掘;·科学院考古所吴汝祚等发掘山东平度县东岳石村遗址,发现晚于山东龙山文化、早于商代二里冈期的文化遗存,后被称为“岳石文化”;·上海博物馆黄宣佩等发掘青浦县崧泽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崧泽遗存晚于马家浜文化的地层关系,由此提出“崧泽文化”的命名;·科学院考古所由刘观民主持发掘赤峰夏家店遗址,将当地的青铜文化区分为相当于夏商时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和相当于西周春秋时期的夏家店上层文化;·科学院考古所发掘甘肃永靖县姬家川辛店文化遗址,因其文化面貌与张家嘴有明显的差异,称之为“姬家川类型”;·河南省文物队发掘密县打虎亭两座相连的东汉大墓;·山东省博物馆发掘安丘董家村东汉晚期大型画像石墓;·内蒙古自治区文物队在札赉诺尔发掘一批年代约当1世纪的少数民族墓葬,有人推测其族属为拓跋鲜卑;·南京博物院在南京西善桥附近发掘一座南朝大墓,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又在富贵山发现晋恭帝玄宫石碣。此后20年间,两单位在南京及丹阳县境陆续发掘10余座南朝大墓,据考订应为晋恭帝及南齐、梁、陈

的帝王陵墓;·科学院考古所开始勘查隋唐洛阳城的皇城、宫城及其附属小城的平面布局,并对洛河两岸的街道、里坊作全面探讨;·陕西省文管会发掘为唐代乾陵陪葬的永泰公主墓(发掘延续到1962年);·广东省博物馆发掘韶关附近的唐张九龄墓,这是广东已发现唐墓中规模最大的砖室墓;·河南省文物队调查鹤壁矿区发现的北宋晚期煤矿遗迹;·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在福建建阳芦花坪发掘宋代建窑遗址,后于1971年再次发掘;·河北省文物队发掘井陉柿庄金代尹氏家族墓群;·山西省文管会在芮城县永乐宫旧址发掘元代全真教重要人物宋德方、潘德冲墓;·陕西省考古所调查褒斜道石门附近的栈道遗迹及历代石刻;·中国科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院成立考古研究所。(后机构曾有变动,1979年属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1960~1961年陕西省考古所开始发掘西乡县李家村遗址,发现年代早于仰韶文化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有人将其归入“老官台文化”,有人称之为“李家村文化”。

1961年国务院于3月4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指示》,并公布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5次会议(1960年11月17日)通过的《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及《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江西省文管会在修水县山背村附近进行调查,并试掘跑马岭遗址,发现颇具特点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后有人提出可将此类型命名为“山背文化”;·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由高明率领发掘北京昌平雪山遗址,发现丰富的龙山文化遗存及年代更早的雪山一期文化;·科学院考古所由王仲殊主持进一步勘查汉长安城遗址,究明了城内的街道形制,及长乐宫、未央宫、桂宫的范围。城西建章宫的范围也大致勘探清楚;·新疆考古所发掘伊犁地区昭苏县境的土墩墓,初步推断可能是汉代乌孙人的墓葬。又调查北疆的石人石棺墓;·内蒙古自治区文物队在陈巴尔虎旗完工地区发掘一批年代可能早于1世纪的少数民族墓葬;·北京市文物队发掘辽应历八年(958)赵德钧墓;·科学院考古所编著的《新中国的考古收获》一书出版。

1961~1962年河北省文物队开始对燕下都遗址进行全面勘查和重点试掘;·科学院考古所对唐长安城的城垣、街道、里坊等布局情况,进行全面的复查与核实,并进行了实测。

1962年江西省文管会发掘了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其下层的年代估计在公元前5000年以前,是中国第一次发现的前农业阶段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甘肃省博物馆发掘武山县石岭下遗址,发现一种既有庙底沟类型因素、又有马家窑类型主要成分的文化遗存,暂时被称作“石岭下类型”,属马家窑文化的早期阶段;·科学院考古所高广仁等发掘曲阜西夏侯遗址,第一次从地层上判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相对年代;·科学院考古所刘观民、徐光冀等发掘内蒙古巴林左旗富河沟门遗址,其陶器群颇具特征,被命名为“富河文化”。又在南杨家营子发现红山文化早于富河文化的地层证据;·科学院考古所郑振香等发掘安阳大司空村的商代遗存,根据灰坑打破关系,提出将殷墟文化进一步划分为早晚相承的4期;·广东省博物馆在清远县境发掘一座年代相当于东周时期的墓葬,出土一些略具地方特点的青铜容器。这类墓葬,后来在德庆、肇庆、四会及广西恭城等地也有发现;·陕西省文管会对秦始皇陵园进行初步勘查;·陕西省文管会开始勘查汉武帝茂陵。随后,该会及有关地、县文管部门,陆续勘查西汉诸陵;·吉林省博物馆对集安县洞沟地区的高句丽墓群,以及邻近的关隘、城堡遗址,进行全面普查。后陆续发掘多座;·内蒙古自治区文物队对辽上京遗址进行勘测;·河北省文物队发掘曲阳涧磁村宋定窑遗址。

1963年科学院古脊椎所在陕西蓝田县陈家窝村发现一件直立人的下颌骨化石,地质年代属中更新世;·科学院古脊椎所在山西朔县峙峪发现并发掘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后被称作“峙峪文化”;·科学院考古所发掘赤峰蜘蛛山遗址,发现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战国至汉初文化4层叠压关系,又在赤峰西水泉发掘一处红山文化遗址;·南京博物院发掘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与甘肃省博物馆合作发掘兰州青岗岔遗址,发现保存相当完好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房基;·宝鸡贾村出土一批西周铜器,其中的何尊有铭文122字,内容涉及成王营建洛邑事;·四川大学历史系和四川省博物馆试掘广汉县月亮湾遗址,再次发现形制与商周相同的圭、璋、琮、璧等玉石器;·云南省博物馆发掘昭通后海子东晋太元年间的霍承嗣墓,墓内壁画反映了当时云南的民族关系情况;·河南省文物队发掘焦作附近的金代雕砖、壁画和画像石墓;·河南省文物队在鹤壁集市境的汤、淇两河沿岸,发掘宋元时代民间窑址;·甘肃省文物队再次调查炳灵寺石窟,在169窟第一次发现十六国时期的西秦建弘元年(420)墨书题记,为探索早期石窟遗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敦煌文物研究所为配合莫高窟加固工程,开始进行窟前的发掘,陆续清理出一批五代、

宋、西夏和元代的佛寺遗迹;·科学院考古所由安志敏主持,开始在旅大地区发掘楼上、岗上等史前遗址;·科学院考古所由许景元主持,进一步勘查汉魏洛阳城的城垣、街道、宫城及城南的明堂、辟雍、太学等遗址;·科学院考古所由王仲殊主持,对黑龙江宁安县境的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进行大规模的勘查发掘。又对敦化六顶山渤海墓葬进行了发掘。

1964年中国考古学会筹备委员会于3月27日成立,郭沫若任主任委员,原定当年7月下旬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后因故搁置;·国务院批准下发文化部制定的《古遗址古墓葬调查发掘暂行管理办法》;·科学院古脊椎所由贾兰坡主持,发掘蓝田公王岭遗址,先后发现直立人牙齿和头骨化石,学者们曾将蓝田陈家窝和这里的直立人化石泛称为“蓝田人”。后不少学者根据二者的原始性状和年代的不同,主张将陈家窝的化石另行命名为“陈家窝人”;·科学院古脊椎所由裴文中主持,开始发掘贵州黔西县观音洞遗址,因所出石制品具独特文化面貌,被命名为“观音洞文化”;·西藏南部的定日县附近发现可能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发掘台北市郊的大坌坑遗址,上层遗存属圆山文化、下层遗存被命名为大坌坑文化;·科学院考古所从1959年以来在二里头遗址共揭露8000平方米,并在遗址中钻探出一片面积为1万平方米的夯土台基;·洛阳市博物馆开始清理洛阳东郊庞家沟一带的西周墓地;·南京博物院在江苏六合县程桥附近,第一次发现并发掘春秋晚期的吴国贵族墓葬;·山东省文物管理处等单位开始对临淄齐国故城进行全面勘查和重点发掘;·河南省文物队开始对新郑的郑韩故城进行全面勘查和重点发掘;·四川大学历史系在川西北的理县、汶川地区调查发掘一批石棺葬,所出铜柄铁剑和双耳陶罐等物有鲜明的特征,又有半两钱同出,可能属汉代西南夷中的冉人;·云南省文物队在祥云县大波那发掘一座木椁铜棺墓;·科学院考古所许景元等在洛阳汉魏故城南郊发掘东汉时期的刑徒墓地;·北京西郊八宝山附近发现汉幽州书佐秦君神道阙残石;·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清理东晋泰宁元年谢鲲残墓;·云南省文物队勘测唐代南诏国都太和城遗址;·科学院考古所与北京市文物队合作,由徐苹芳主持进行元大都遗址的勘查发掘。截至1966年6月,先后勘查了元大都的城垣、街道和河湖水系等遗迹,发掘了几处不同类型的建筑基址;·南京工学院建筑系调查和实测河南巩县境内的北宋帝陵;·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发掘元明之际的张士诚母曹氏墓;·河北省文物队发掘定县北魏太和五年(481)塔基;·甘肃省博物馆发掘唐延载元年(694)泾川大云寺塔基。塔基有地宫,并使用金棺银椁。

信息处理能力

一、工具书的检索与利用 所谓工具书,顾名思义,是指在学习或工作时可以作为工具使用的特定类型的图书。倘若一定要给它下一个定义,可简略地这样说:凡是按照一定的目的收集某些资料并按一定的方法编排起来供人查考的图书,即可称之为工具书。 (一)工具书的种类 工具书的种类很多,一般都分为字典、辞典、书目、索引、年鉴、手册、年表、图谱、政书、类书和百科全书等类, 字典和辞典有时并为一类。总的说,它是解释字、词的声音、意义、用法和形体构造,间或叙及源流的工具书。我国古代没有字典、辞典之名,那时把解释字、词的书叫字书,旧的四部分类法中附属于" 经部?小学类".自清初《康熙字典》,始有字典之专称;辞典或词典则更是后起的名词。所以说,字典和辞典可包括古代的《说文解字》、《尔雅》和《广韵》之属;也包括近代的《辞源》、《辞海》、《中华大字典》和《新华字典》之类;还包括《中国人名大辞典》和《中国地名大辞典》等专科性辞典。 书目是图书目录的简称。它是记录图书名称、作者、卷册、版本、定价,间或叙及学术源流、图书流传、内容得失和收藏情况的工具书。其范围不仅包括《四库全书总目》和《全国总书目》这种综合性书目,也包括《中国地方志综录》、《历代人物年谱集目》、《司马迁著作及其研究资料目录》、《红楼梦书录》等专题性书目。 索引又称通检或引得,它是将书报中的内容编为条目,按一定的方法排列起来专供人们检索的工具。概括而言,有书籍索引,如《尚书通检》、《十三经索引》、《廿五史人名索引》;报刊索引,如《全国报刊索引》、《文学论文索引》。 年鉴是系统汇集年度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的连续性出版物。如《中国年鉴》、《世界知识年鉴》。手册是汇集某一方面经常需要查阅的文献资料或专业知识的工具书,如《汉语方言调查手册》、《译名手册》。 年表是按年代顺序用表格形式编制的查考时间或大事的工具书。其中的纪年表供查考年代,如《中国历史纪年表》;历表可换算不同历法、纪年法的年、月、日,如《中西回史日历》;大事表则为查考大事及其年代的工具书,如《中国历史大事纪年》。 图录是用图象表现事物的工具书,它既包括《世界地图》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等各种地图,也包括《中国历史图谱》和《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等各种文物图录。

六国论教案(完整).doc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17六国论 【背景材料】 一、作者介绍 苏洵( 1009— 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苏洵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 为之作诗,故自号),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 说 27 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祜元年( 1056 )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 篇 (《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 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 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嘉祜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 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枯五年,授职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 州文安县主簿。参与修纂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不久即去世, 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阉,雄奇遒劲, 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并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 ,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著有 《嘉祜集》十五卷。《六国论》是《权书》十篇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课文从通行选本标题为《六国论》。 二背景材料 本文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作者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 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作者立论的根据;二是作者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 史状况,借以明确作者撰写此文的现实针砭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 ,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 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 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 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 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 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 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 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 秦。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 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专

大事记模板

大事记编写方法及示例 一、大事记编写方法 大事记的编撰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按时序记事的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孔子编定的《春秋》,它既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我国现存最旱的一部大事记。大事记在我国历史上使用得相当普遍,历代编修的起居注、实录以及正史中的年表等,都具有大事记的性质。大事记是一种以档案记载为主要依据编写的史料型档案参考资料。要编写好大事记,必须掌握它的概念、种类、作用、内容、编写方法和要求。 (一)大事记的概念和种类 1. 大事记的概念 大事记就是按照时间顺序简要记述一定历史时期一定范围内(某一地区、某一单位、某一方面或某一人物)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重要事实的一种档案参考资料。它系统扼要地记录已发生的历史事件,揭示重要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事件之间的关系。也叫“年表”或“年谱(个人)”。大事记的名称,有: 2. 大事记的种类 我国古代的许多史书如《春秋》(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属于编年体历史著作)、《资治通鉴长编》(断代编年史书)、各朝“实录”,历史人物“年谱”及近现代外交上使用的“备忘录”等等,均属于大事记一类的历史资料。大事记按不同标准一般可划分为以下种类:

(二)大事记的结构 大事记是一种特定体裁的书面材料,作为完整的档案参考资料,大事记应包括题名、前言、目录、正文、附录五个部分。各个部分按一定的顺序编排成文。 大事记一般由题名、正文组成。正文是大事记的核心部分,它又包括大事时间和大事记述两部分。此外,根据大事记的编写目的、对象、篇幅长短、年限长短等情况,还可以设置前言(或编辑说明)、目录、概况、附录(包括注释、材料出处、图表等)。大事记的结构有完全式与非完全式。 1.题名。即大事记的书名或标题。大事记的题名大致由四部分组成: “记载对象”十“大事记名称”十“时间范围(或记述事件的上下年限)”+“编者”,例如:云浮大事记 (1949年10月—2006年12月) 中共云浮市委党史研究室室编 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工作纪实 1949-2006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 吴宝康、邹家炜、董俭、周雪恒编 再如:中共××市委机关大事记 ×年×月—×年×月 ××市委机关档案室编 有些大事记的题名虽无具体的时间范围,但有历史时期的名称,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史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定都于亳(今天河南安阳)。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郑州)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定都咸阳,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

日本历史大事年表简短版(中国历史纪年对照)

日本历史大事年表简短版(中国历史纪年对照) # 大和时代(250年-710年) 又分为古坟时代(250–538年)(三国魏少帝嘉平二年-南朝梁武帝大同四年)和飞鸟时代(538–710年)。 日本本土还没形成一个集权式或分权式的政府体系,仍是以部落为中心。 佛教传入日本 圣德太子(574年-622年)(南朝陈宣帝太建六年-唐高祖武德五年)模拟隋朝提出十七条宪法。 #奈良时代(710年—794年)(唐睿宗景云元年-唐德宗贞元十年) 710年(元明天皇和铜三年):元明天皇遷都至平城京(奈良)。 753年(孝谦天皇天平胜宝五年/唐玄宗天宝十二年):鉴真第六次东渡。 794年(桓武天皇延历十三年):桓武天皇遷都至平安京(京都)。 #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唐德宗贞元十年-南宋孝宗淳熙十二年)日本古代最后一个时代。 1001年至1008年(一条天皇长保三年至一条天皇宽弘五年/北宋真宗咸平四年至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源氏物语》成书。 1167年:(六条天皇仁安二年/南宋孝宗乾道三年):平清盛任太政大臣〈平氏全盛期〉。 1180年至1185年(南宋孝宗淳熙七年至十二年):源平合战,平家灭亡。 #镰仓时代(1185年—1333年)(南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元文宗至顺四年) 1192年(南宋光宗绍熙三年):源赖朝任征夷大将军,镰仓幕府政权开始。日本幕府政治制度开始,并绵延700余年。 1203年(南宋宁宗嘉泰三年):源赖家被北条时政所杀。北条时政任执权。 1333年(元文宗至顺四年):足利高氏倒戈,攻下镰仓,最后一代执权北条高时自杀,镰仓幕府〈北条氏〉灭亡。后醍醐天皇返回京都。 #建武新政(1333–1336年) #室町时代(1336年-1573年)(元惠宗至元二年-明神宗万历元年) 又分为两个阶段:南北朝时代(1336年-1392年)和战国时代(1467–1573年)。 1336年:足利尊氏任征夷大将军,北朝建立。 1392年(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南北朝统一〈北朝胜〉。 1467年(明宪宗成化三年):应仁之乱,战国时代开始。 1560年(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桶狭间之役〈织田信长讨伐今川义元〉。 1573年(明神宗万历元年):织田信长追击足利义昭,室町幕府灭亡。 #安土桃山时代(1573年-1603年)(明神宗万历元年-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称霸日本。 1582年(明神宗万历十年):本能寺之变〈明智光秀杀织田信长〉。 1600年(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关原之战。德川家康取得统治权。 #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清同治帝同治六年) 1603年(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德川家康任征夷大将军〈江户幕府确立〉。 1867年(清同治帝同治六年):大政奉还。幕府时代结束。 #近现代(1868年-现在)(清同治帝同治七年-现在) 1868年至1912年:明治时代。 1868年(清同治帝同治七年):明治维新开始。 1912年至1926年:大正时代。 1926年至1989年:昭和时代。 1989年至今:平成时代

中国历史年表及皇帝年号

中国历史年表 夏(前2070-前1600) 商[前期(迁殷前)(前1600-前1300)后期(迁殷后)(前1300-前1046) 周1.西周(前1046-前771) 2.东周(前770-前221)包括春秋(前770-前476)和战国(前475-前221) 秦(前221-前206)楚汉争霸(前206-前202) 汉(前202-公元220):1.西汉(前202-公元8) 2.新(8-23)和更始帝(23-25) 3.东汉(25-220)三国(220-280)1.魏(220-265)2.蜀汉(221-263)3.吴(222-280) 晋(265-420)1. 西晋(265-316)2.东晋(317-420) 南北朝(420-509) 1.南朝:1)宋(420-479)2)齐(479-502)3)梁(502-557)4)陈(557-589) 2.北朝:1)北魏(386-534)2)东魏(534-550)3)北齐(550-577) 隋(581-618)隋建国于581年,589年灭陈,完成统一。 唐(618-907) 五代十国(907-979)1.五代1)后梁(907-923)2)后唐(923-936)3)后晋(936-946)4)后汉(947-950)5)后周(951-960) 2.十国1)吴(902-937)2)南唐(937-975)3)吴越(907-978)4)楚(907-951)5)闽(909-943)6)南汉(991-971)7)前蜀(903-925)8)后蜀(934-980)9)南平(924-963)10)北汉(951-979)宋(968-1279)1.北宋(960-1127)2.南宋(1127-1279) 辽(907-1125)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夏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金(1115-1234) 元(1206-1368)蒙古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于1206年称帝,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明(1368-1644) 清(1616-1911)努尔哈赤于1616年,定国号为金(历史上称后金)1636年改为清,1644年入关。中华民国(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

日本历史大事件年表

日本历史大事件年表 1.先土器时代(?—1万年前) 日本全域出现原始人类活动。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日本列岛形成。大陆人移居日本列岛,成为早期居民。开始制作、使用石器。 2.绳纹时代(1万年前—公元前3世纪) 分为草创期、早期、前期、中期、后期、晩期这6期。 绳纹土器出现,制作技术不断提高。 竖穴居住,瓮棺出现。 陶制或木制的工艺品及屈葬、拔牙习俗盛行。 母系氏族形成,原始农耕出现。后期到晩期间种植稻。 3.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后半) 以种植稻米为中心成立的农耕社会。 北九州地区稻作与金属器出现、弥生土器发达。 大陆系统的磨制石器、铁制工具、木制农具出现。 稻作波及中国、四国、近畿、关东、东北等地区。 大陆青铜器如铜剑、铜铎等传入。 农耕带来的信仰、礼仪、风俗习惯也逐渐传播开来,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当时日本总称为“倭”,分为许多小国。 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奴”国王曾遣使通汉,接受了后汉光武帝所赠与的刻有“汉委奴国王”五字的金印,这枚金印于1784年在福冈县被发现。

4.古坟时代(3世纪后期~7世纪) 4世纪中期,大和政权统一了割据的小国。随着国家的统一,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古坟扩大到全国各地,因此被称为“古坟时代”。 3世纪左右,在奈良县一带兴起了大和国,并且逐渐征服了日本的大部分地区,首领称为“大王”,后来改称天皇。 5世纪,来自朝鲜半岛的外来人带来了铁器生产、制陶等技术,并开始使用中国汉字。 6世纪,日本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传入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致力于政治革新,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 5.飞鸟时代(6世纪末~710) 【こふんじだい】 飞鸟时代,约始于公元600年,止于迁都平城京的710年,上承古坟时代,下启奈良时代。此期以政治中心为奈良县的飞鸟地方(即当时的藤原京)而得名,较为重大的事件有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等。大化改新之后日本进入封建时代。 587年,衣折战役中,苏我马子击败物部守屋,取得对朝廷的控制权。 592年,和苏我氏有姻亲关系的皇族女性丰御食炊屋姬即位为推古天皇。她提名圣德太子(马厩门王子)为摄政进行了以加强皇权为核心的政治改革。圣德太子制定了十二阶冠位和十七条宪法,奠定了中国式的官僚制度的基础;同时还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隋朝学习。 645年,中大兄皇子(天智天皇)和中臣镰足(藤原镰足)合谋刺杀苏我入鹿,结束了苏我氏的专权。同年,孝德天皇即位,颁布大化改新诏,推行大化革新。 7世纪,圣德太子致力于政治革新,并以“大化革新”为契机,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个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时更加积极地摄取大陆文化。至9世纪末期先后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表谱

表谱 表谱是以表格、谱系、编年等形式反映历史人物、事件、年代的工具书。它主要用于查考时间对照、人物、史实基本情况、地理等资料,具有将表列事件化繁为简,便于说明与事件之纵横相关问题,使人能够一目了然。按事物类别或系统编制的反映时间和历史概念的表册工具书,是年表、历表和其他历史表谱的总称。表谱简明扼要,提纲挈领,以简驭繁,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事件、年代用简明的表格、谱系等形式表现出来,具有精要、便览、易查等特点。 A、年表: (1)历史纪元年表,主要查考历史年代和历史纪元。 (2)大事年表,也称史事年表、大事记,供按时间顺序查考历史大事。又可分为综合性大事年表和专科年表。 年表可分为3类:①历史纪元年表:用以查考历史年代和历史纪元,如荣孟源编《中国历史纪年》;万国鼎编,万斯年、陈梦家补订的《中国历史纪年表》;方诗铭所编《中国历史纪年表》等等。②大事年表:除反映纪元外,还记载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过程。供检查历代大事之用,如翦伯赞主编,齐思和、刘启戈、聂崇歧等合编的《中外历史年表》。③专科年表:将有关一种学科或专题的事件按年为纲加以例举,如董作宾等编纂的《甲骨年表》等。 B、历表:历表是一种把不同历法的历日按一定的次序汇编在一起,以相互对照的表格,提供查找和换算不同历法的年、月、日的工具书。 著名的历表有:陈垣编著的《中西回史日历》和《二十史溯闰表》等。 C、其他专门性历史表谱:

其他历史表谱主要有:①人物生卒年表:用来查找历史人物在世的时间。如姜亮夫编、陶秋英校《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等。②职官年表:以政府机构中重要的官制职称为目,按照时代或逐年记载任免这个官职的人物姓名;或系统记述历代职官的名称、职掌和演变。如清黄本骥原编、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历代官表》等。③地理沿革表:着重反映一个国家的行政区划情况和历史沿革。如清陈芳绩编《历代地理沿革表》,清段长基编《历代疆域表》等。④年谱:以谱主为中心,以年月为经纬,比较全面细致地列出谱主一生的事迹,是研究历史人物生平、学术的重要参考资料。杨殿珣编有《中国历代年谱总录》。⑤讳谱:专门汇录历代帝王的避讳情况。如清陆费墀编《历代帝王庙谥年讳谱》,张惟骧编的《历代讳字谱》等。⑥家谱:或称族谱,主要记载某一家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见家谱档案)。⑦综合性历史表谱,例如沈炳震的《廿一史四谱》等。

中国历史年代表(绝对完整)

中国历史年代表(绝对完整) 一原始社会 (距今约40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距今越400万年前蝴蝶腊玛古猿已在云南元谋盆地生息 距今越200万年前巫山人已在川东生息 距今约170万年前元谋人已在云南元谋盆地生息,打制石器问世,先民已知用火 距今越100万年前蓝田人已在陕西蓝田地带生息 距今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燧人氏)已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生息,面貌上保留了猿类的某些特征,已经能够保存火种,并用火烧烤食物,手脚分工明确,过着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距今约20万年前金牛山人已在东北辽河流域生息,标志着人类开始由直立人向智人进化。 距今约15万年前丁村人已在山西南部生息 距今约10万年前许家窑人(伏羲氏)已在晋北古大同湖畔生息,飞石索已用于狩猎 距今约5万年前骨针在辽宁小孤山制成 距今约3万年前峙峪人已在晋北桑干河流域生息 距今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已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生息,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距今约3万年前下川文化在晋南形成 距今约1万年前(神农氏)原始农业在中华大地出现

约公元前6000年裴李岗文化在中原地带形成,龟甲占卜在中原出现,文字符号萌芽,骨笛制成,粟在黄河流域广泛种植,猪狗鸡在中原已家养 约公元前5850年大地湾文化在陇东形成,黍子、油菜已种植,原始混凝土制成 约公元前5000年河姆渡文化在长江下游形成,稻在长江流域广泛种植,骨耜已为稻作农具;半坡文化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仰韶文化在黄河中游形成,龙虎观念萌生,彩陶艺术出现,壁画出现母系氏族公社 约公元前4300年大汶口文化在黄河下游形成,酿酒器皿制成父系氏族公社 公元前3990年大溪文化在长江中游形成,男女合葬出现,动物殉葬风俗已见 约公元前3500年红山文化在内蒙古草原东部及辽西形成,玉猪龙崇拜形成,石砌祭坛出现 约公元前3300年马家窑文化在黄河上游形成,彩陶艺术进入盛世,青铜刀已用范铸;良渚文化在长江下游形成,天圆地方观念形成,原始混凝土已用于建造 约公元前3000年屈家岭文化在长江中游汉江地带形成,崇祖观念萌生,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筑成 约公元前2600年龙山文化在黄河下游形成,文字与文书出现,山东邹平丁公村古成筑成

4.检索工具与参考工具

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教案 授课内容:第五讲检索工具与参考工具 5.1 检索工具的概念 检索工具是指以存储、报道和检索文献的工具。如前所述,科技文献的数量庞大、交叉重复、高度分散,而且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就给文献的利用带来很大的困难。为此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提出了压缩文献内容的办法,即提取文献特征,加以标引,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从而形成检索工具,便于人们用较少的时间从不同角度获取大量文献。 一般检索工具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 ⑴必须详细记录文献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 ⑵必须具有既定的检索标识。如主题词、分类号、著者姓名和文献序号等。 ⑶必须根据标识的顺序,系统地、科学地排列文献,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⑷能够提供多种检索途径。 5.2 检索工具的作用: ⑴检索工具能将不同类型、不同语种的文献按学科或主题加以集中组织在

一起,避免了直接检索的分散性、盲目性和偶然性,从而在查全率和查准率两个方面都能保证其检索效率。 ⑵借助于检索工具检索文献可以缩短检索过程、节省读者的时间。检索者不必去阅读大量分散的各种类型及文种的原始文献,因为检索工具使科技人员所面对的不再是文献的全文,而是反映原文状况的一些著录事项,因而大加快了检索速度。 ⑶检索工具中的标识〔分类号、主题词等〕是按照一定的检索语言来排列的因此,它可以提供有规律的检索途径,使检索者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从多种角度进行检索。 ⑷帮助科技人员消除了语言文字的障碍。目前世界上出版的科技文献所使用的语言有60~70种之多,科技人员直接查阅文献时,常常受到语种的限制而漏查一些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文献,而一种检索工具可以用一种语言来收录和报道不同文种的文献,检索者只要掌握少数几种语言后,就能查阅多种文字的文献资料。 5.3检索工具的类型: ⑴文献检索工具 文献检索工具是进行文献检索时提供原始文献的线索不提供原文的的控制 型检索工具。这一大类检索工具的功用是向用户提供经过加工、整理、并按照一定方式排列的文献资料线索、出处等。换言之,就是此类工具书不直接提供读者所需要资料的原文信息,但读者可凭借此类工具书提供的线索,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较方便地找到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原始文献),从而获取有用信息。这类检索工具大都是连续出版物,一般是被称作文摘、题录(目录)索引的这样一些二次文献,如“《全国报刊索引》、《科学文摘》、《工程索引》”等。 ①目录(Catalogue) 目录是对出版物进行报道和对图书资料进行科学管理的工具。它是历史上出现最早的一种检索工具类型。对于科技文献检索来说,下列目录比较重要。 国家书目:这是对一个国家出版的全部图书所作的登记统计性书目,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科学和出版事业的水平。例如:《全国总书目》和《全国新书目》就是我国的国家书目。它对检索图书信息很有用处,但由此查到的图书,其内容却比较陈旧。 出版社与书店目录:这是及时报道图书出版情况的目录,往往称之为“在版目录”(Books-in-Print)。这类图书目录对于检索国内外科技新书,有比较重要

初中中外历史年表与部分对比

历史大事年表 时间事件 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人类形成 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距今约30000年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距今约7000~5000年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 距今约5000~4000年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时期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出现了奴隶制小国公元前3000年左右统一的古埃及国家建立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城邦 约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约前2070~前1600年) 公元前2000年~前12世纪爱琴文明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两河流域 约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约前1600~前1046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前1046年~前771年)【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公元前771年戎族攻入镐京 公元前8世纪斯巴达、雅典城邦建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公元前6世纪起印度半岛逐渐统一 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4世纪晚期亚历山大帝国昙花一现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前207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第一次统一全国】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刘邦攻进咸阳,秦亡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倩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73年罗马共和国爆发斯巴达克起义 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 公元9年西汉灭亡(前202年~9年) 公元25年东汉建立(25年~220年) 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220年魏国建立,东汉灭亡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三国】220~280年

中国历史朝代年表(完整版)

中国历史朝代年表夏商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 约公元前1600—约公元前1046年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东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年南北 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北北齐公元550年—公元577年朝朝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西魏公元535年—公元557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隋 唐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周秦西汉 汉新 东汉xxxxxx西晋 东晋 十六 国十六国宋南xx北朝朝xx xx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 公元9年—公元24年 公元25年—公元220年 公元220年—公元265年 公元221年—公元263年 公元222年—公元280年

公元265年—公元316年后梁公元907年—公元923年五后晋公元936年—公元946年代 十后汉公元947年—公元950年国 后周公元951年—公元960年十国公元902年—公元979年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宋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辽 西夏金元明清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后唐公元923年—公元936年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公元304年—公元439年 公元420年—公元479年 公元479年—公元502年 公元502年—公元557年 公元557年—公元589年 [注]十国包括: 前蜀、后蜀、xx、闽、xx、 xx、xx(xx)、xx、xx、南唐 xx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

学历史必读的几本书

系统学习中国历史必读书 说是“必读书”,不过是老金个人读书的一点经历,想想提出一个书目,对初弄历史的朋友检索历史类书籍或许能提供些方便,就略加整理,不避嫌疑,贴上来。大方之家,必有以教我。 第一阶段—— 1·《史记》(含《史记人名索引》) 2·《汉书》(含《汉书人名索引》) 3·《后汉书》(含《后汉书人名索引》) 4·《三国志》(含《三国志人名索引》) 5·《资治通鉴》(参读王夫之《读通鉴论》) 6·《左传》(参读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和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7·《国语》(参读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 8·《战国策》(参读1973年马王堆出土《战国策释文》) 9·《尚书》(参读周民撰《尚书词典》) 10·顾頡刚主编《古史辨》1-7册 11·钱穆《国史大纲》 12·黄仁宇《赫逊河畔谈历史》 13·塔西佗《编年史》 14·伯特兰·罗素《西方的智慧》 15·都尔教会主教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 16·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17·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18·《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 必备工具书—— 1·《辞源》 2·《中华大字典》 3·《中外历史年表》 4·《中国历史地图集》 5·《新编万年历》 6·《历代职官表》 第二阶段—— 1·1957年商务印书馆辑本汇刻《世本八种》 2·四部丛刊本《资治通鉴外纪》 3·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参读朱希祖《汲冢书考》) 4·毕沅《续资治通鉴》 5·唐杜佑《通典》 6·宋郑樵《通志》(重点读“二十略”) 7·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8·汉刘向《列女传》 9·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 10·清阮元《畴人传》(参读宋沈括《梦溪笔谈》和科学出版社1982年《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以及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国历史年代表、事件表(word表格打印版)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7000~5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5000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5000~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公元9年西汉灭亡 东汉(25年~220年) 公元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30年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316年) 280年东晋灭吴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618年) 581年隋朝建立 589年隋统一南北方 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唐(618年~907年) 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贞观之治 贞观年间玄奘西游天竺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文成公主嫁到吐蕃

中外历史年表

中外历史年表 B.C.2070 B.C.1600 B.C.1300 B.C.1046 B.C.841 B.C.771 B.C.770 埃及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古巴比伦建立古希腊梭伦改革罗马共和国成立斯巴达克起义 B.C.356 B.C.221 B.C.209 B.C.207 B.C.206 B.C.202 商鞅变法开始秦统一陈胜吴广起义巨鹿之战刘邦攻入咸阳,秦亡西汉建立 屋大维成为罗马帝国的元首基督教诞生日本大和奴隶制国家兴起罗马分裂为东西罗马西罗马帝国灭亡法兰克王国建立 B.C.138 A.D.8 A.D.25 A.D.73 A.D.184 A.D.200 A.D.220 A.D.221 A.D.222 A.D.622 A.D.八世纪中叶 A.D.646 A.D.843 A.D.962 A.D.1066 穆罕穆德出走麦加,伊斯兰教建立阿拉伯帝国形成日本大化改新查理曼帝国分裂神圣罗马帝国建立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

A.D.265 A.D.316 A.D.317 A.D.383 A.D.420 A.D.494 A.D.1192 A.D.十四世纪 A.D.1337 A.D.1381 A.D.1453 A.D.十五世纪晚期 日本幕府建立文艺复兴开始英法百年战争开始瓦特起义东罗马帝国灭亡,英法百年战争结束圈地运动开始 A.D.581 A.D.589 A.D.605 A.D.618 A.D.755 A.D.907 隋朝建立隋灭陈隋开通大运河唐朝建立,隋朝灭亡安史之乱开始(到763)后梁建立,唐亡 低压室到达非洲南部沿海哥伦布到达美洲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德川幕府开始统治日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A.D.916 A.D.960 A.D.1005 A.D.1038 A.D.十一世纪中叶 A.D.1115 A.D.1688 A.D.1689 A.D.十八世纪六十年代 A.D.1776 A.D.1785 A.D.1789.7 英国光荣革命爆发俄国彼得一世改革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独立宣言发表,美国建立瓦特改良蒸汽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日本历史年表详细

日本历史年表 西元年天皇大事记 57 垂仁天皇 [BC.29-70] 倭奴国王朝贡后汉,光武帝授汉委奴国王印。 107 景行天皇 [71-130] 倭国王升入贡后汉,献奴隶160人。 146 成务天皇 [131-190] 倭国大乱,女王卑弥呼立。 192 仲哀天皇 [192-200] - 239 - 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遣使带方郡。魏明帝赐金印紫绶与亲魏倭王的称号。266 - 倭女王壹与遣使朝贡西晋。 300 应神天皇 [270-310] 古坟文化。大和朝廷统一大半国土。 [编辑]大和时代 西元年天皇大事记 367 仁德天皇 [313-399] 百济朝贡日本。 369 出兵朝鲜南部,前后任那成立。391 破百济、新罗。 404 履中天皇 [400-405] 与高句丽作战于带方。 406 反正天皇 [406-410] - 413 允恭天皇 [412-453] 倭王赞遣使朝贡东晋。 438 倭王珍遣使朝贡东晋,封安东将军。443 倭王济遣使朝贡宋朝。 453 安康天皇 [453-456] - 462 雄略天皇 [456-479] 倭王兴袭爵。 478 倭王武遣使入宋上表,封安东大将军。 480 清宁天皇 [480-484] - 488 仁贤天皇 [488-498] -

498 武烈天皇 [498-506] - 512 继体天皇 [507-531] 大伴金村割任那四县给百济。 522 司马达到日本后,在大和国高市郡坂田原安置佛像。527 筑紫国造磐井叛乱 (磐井之乱)。 531 安闲天皇 [531-535] - 538 宣化天皇 [535-539] 佛教正式传日,百济圣明王献佛像经典。 552 钦明天皇 [539-571] 百济国圣明王遣使,赠日本国释迦牟尼佛金铜像一尊及幡幢和经论。 553 百济贡医易历等博士。562 新罗灭任那日本府。 584 敏达天皇 [572-585] 日本始有出家者。 587 用明天皇 [585-587] 苏我马子杀物部守屋。 592 崇峻天皇 [587-592] 苏我马子杀崇峻天皇。推古天皇即位。 [编辑]飞鸟时代 西元年年号天皇大事记593 - 推古天皇(女) [592-628] 圣德太子摄政。建四天王寺〈难波〉。 594 颁布兴荣三宝之诏。 599 初次派遣使者(遣隋使)到中国留学〈隋文帝开皇二十年〉。 603 制定官位十二阶。 604 日本开始采用历法。制定《宪法十七条》。 606 规定各寺每年四月八日〈浴佛会〉及七月十五日〈孟兰盂会〉设斋会。 607 派小野妹子入隋朝贡。建法隆寺〈为日本流传下来最早的木造建筑〉。第二次派遣使者到中国留学。 608 隋使斐世清来日,派小野妹子再次入隋,留学生高向玄理等随行。614 第三次派遣使者到中国留学。 622 圣德太子去世。 624 开始设立僧官制度〈分僧正、僧都及法头三等〉。 625 高句丽沙门惠观传入三论宗。 630 - 舒明天皇第一次遣唐使,派犬上御田锹等入唐。

语文 《六国论》史料补充

《六国论》补充史料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说韩宣王曰:“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今兹效之,明年又复求割地。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受后祸。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而道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 2.“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史记·魏世家》载:“安厘王元年,秦拔我两城。二年,又拔我二城,军大梁下,韩来救,予秦温以和。三年,秦拔我四城,斩首四万。四年,秦破我及韩、赵,杀十五万人,走我将芒卯。魏将段干子请予秦南阳以和。苏代谓魏玉曰:‘欲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玺,使欲望者制地,魏氏地不尽则不知已。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3.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公元前270年,周赧王四十五年,秦攻赵,围阏与,赵将赵奢大破秦军。赵封著为马服君。公元前260年,周赧王五十五年,赵使赵括代廉颇,秦白起败之于长平,大破赵军,坑四十五万人。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个八年,秦兵围邯郸,急,魏公子无忌袭杀晋鄙,夺军救赵,大破秦军于邯郸城下,秦罢兵。公元前234年,秦王政十三年,秦将桓攻赵平阳,杀赵将扈,斩首十万,同年十月,桓复攻赵,赵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赵封李牧为武安君(《赵世家》系李牧破秦军事为十四年)。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秦攻赵,一军抵邺,一军自太原拔狼孟、番吾,李牧击却之,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秦大兴兵攻赵,围邯郸,赵大将军李牧击却之。(以上两条见翦伯赞主编《中外历史年表》) 5.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帮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蒽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将王翦志赵,大破之,尽定取赵地,获赵王迁。赵公子嘉自立为代王。秦王如邯郸。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秦将王贲击代,虏王嘉,赵亡。

十大类的工具书

十大类的工具书 书目:是记录图书名称,作者,卷册,版本的工具书。如:全国总书目,司马迁著作及其研究资料目录。 索引:是将书报中的内容编为条目排列,供人们查找的工具书。如:全国报刊索引,文学论文索引。 字典辞典:是解释字词的形声义几种用法的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简明哲学辞典。 年鉴:是汇集一年内重要事实文集和统计资料的工具书。如:中国年鉴,世界知识年鉴。 手册:是汇集某一方面需要查阅的文献资料的工具书,包括某一专业的基础知识及一些基本公式数据规律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地名手册。 年表历表:是按年代顺序用表格形式编制的查考时间或大事记得工具书。如:中国历史年表。 图录:是用图像表现事物的工具书。如:中国地图,中国历史地图集。 政书:是汇编历代或某一朝代政治经济学文化制度方面资料的工具书。如:文献通考。 类书:是辑录古代群书中各门类或某一门类资料的工具书。如:太平御览。 百科全书:是综合或专科性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汇编。如:中国医药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

工具书的各种排检方法:部首检字法,拼音检字法,四角号码检字法。 怎样查检字词:可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中华大字典。遇到一些难的古代汉语字词,可查康熙字典,古代汉语常用字典。查检方言俗语可查:汉语方言词汇,小说词语汇释。 怎样查考人物:中国人名大辞典,历代人物辞典。按职业或时代查询,如历代帝王表,中国文学家词典。查外国人:外国哲学社会科学。 怎样查找古代典章制度:十通,查找某一时代的典章制度可查:会要,会典,如:春秋会要。 怎样查找古代的人事资料:太平御览。 查找古代时候的小说异文:太平广记。 查找子史两大部类书中的名言隽语:子史精华。 怎样查找古诗词: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历代文论选。查找

工具书类别

为了使读者能够恰当使用我馆收藏的工具书,现择其常用中文工具书简要介绍如下: 1,查找字的工具书,可选用《新华字典》、《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联绵字典》、《康熙字典》、《同音字典》、《文言虚字》等。 2,查找词的工具书,可选用《新华词典》、《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四角号码新词典》、《世界知识词典》、《汉语方言词典》、和各科词典,如《物理学大词典》、《文学理论词典》、《应用化学词典》、《简明生物学词典》等。 3,查找成语的工具书,可选用《汉语成语词典》、《古今汉语成语词典》、《现代汉语成语词典》、《简明成语词典》等。 4,查找典故的工具书,可选用《辞海》、《辞源》、《太平御览》、《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西方文学典故词典》等。 5,查找人名的工具书可选用《中国人名大词典》、《当代国际人物词典》、《二十四史人名索引》、《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美术家大辞典》、《中国语文学家辞典》、《古今人物别名索引》等。 6,查找地名的工具书,可选用《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世界地名词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世界地名录》、《世界地图集》、《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等。 7,查找国内外大事的工具书,可选用《中国百科年鉴》、《人民手册》、《中国概览》、《各国概况》、《中外历史年表》等。 8,查找图书的工具书,可选用《全国总书目》、《全国新书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十三经索引》、《中国出版年鉴》等。 9,查找报刊资料的工具书,可选用《中国报刊名录》、《全国报刊索引》、《报刊资料索引》和各科论文索引等。 10,查找年代的工具书,可选用《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国历史年代简表》、《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两千多年中西历对照表》等。 以上各项所选列出的工具书,有些还具有多种用途,读者可在实际使用中灵活掌握。另外,工具书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外对照的工具书和可供查找专业基础知识、统计资料、数据公式、规章条例的工具书,如《新英汉词典》、《日汉科技词汇大全》、《物理学手册》、《光学手册》、《数学百科辞典》、《各国国家机构手册》、《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等。如果读者在使用工具书中有困难,可向工作人员提出或到参考咨询室咨询,可以得到具体帮助和指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