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LLC 谐振变换器设计要素

LLC 谐振变换器设计要素

LLC 谐振变换器设计要素
LLC 谐振变换器设计要素

LLC 谐振变换器的设计要素

摘要:最近LCC 谐振变换器备受关注,因为它优于常规串联谐振变换器和并联谐振变换器:在负载和输入变化较大时,频率变化仍很小,且全负载范围内切换可实现零电压转换(ZVS)。本文介绍了LLC型谐振变换器的分析方法,回顾了LLC型谐振变换器的实际设计要素。其中包括设计变压器和选择元器件。采用一设计实例,逐步说明设计流程,有助于工程师更加轻松地设计LLC谐振器。

I. 引言

功率变换器设计中,对增大功率密度,缩小设计尺寸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设计师提高开关频率。采用高频工作将大大降低无源器件的尺寸,如变压器和滤波器。但存在的开关损耗却对高频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为减少开关损耗,使高频工作正常,故提出谐振切换技术[1-7]。这些技术按正弦波处理功率,并且开关器件可以很方便地软换向。因此,开关损耗和噪声可大幅度减少。常规谐振器使用串联的电感电容作为谐振网络。负载连接有两种基本结构,串联和并联。

对于串联谐振变换器(SRC), 整流负载网络与一个LC谐振网络串联,如图1所示[2-4]。从这个结构看来,谐振网络与负载作为一个分压器。通过改变驱动电压V d 的频率,改变谐振网络的阻抗。输入电压将分配到这部分阻抗和反射负载上。因为,它是一个分压器,SRC直流增益始终小于1。在小负载条件下,负载阻抗相对于与谐振网络的阻抗非常大;全部输入电压落在负载上。这使得人们很难在小负载条件下调节输出。理论上,在没有负载的情况下调节输出,频率会变为无限大。

对于并联谐振变换器,整流负载网络与谐振电容是并联的,如图[5-7] 所示。由于负载同谐振网络是并联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量的循环电流。这使得人们难以在大功率场合下使用并联谐振电路。

图1 半桥串联谐振变换器

图2 半桥并联谐振变换器

为了解决传统谐振变换器的局限性,提出了LLC谐振变换器[8-12]。对比常规谐振器,LLC型谐振变换器具有许多优点。首先,它可以在输入和负载大范围变化的情况下调节输出,同时开关频率变化相对很小。第二,它可以在整个运行范围内,实现零电压切换(ZVS)。最后,所有寄生元件,包括所有半导体器件的结电容和变压器的漏磁电感和激磁电感,都是用来实现ZVS的。

本文讲述了一种半桥LLC谐振器的分析和设计要素。利用基波近似法分析了电压和电流波形,并得到了系统增益方程。选择一个输出为120W/24V直流/直流转换器的设计作为典型的例子,来说明设计流程。

II. 工作原理和基波近似

图3为半桥LLC谐振变换器简化示意图,图4是它的典型波形。图3中,L m是变压器励磁电感,L lkp和L lks分别表示变压器初级和次级的漏感。LLC谐振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和传统LC串联谐振变换器是类似的。唯一不同的是,激磁电感相对较小,因此L m+L lkp和C r之间的谐振会影响变换器的工作。由于激磁电感较小,存在着相当大的磁化电流(I m),如图4示。

一般来说,LLC谐振拓扑包括三部分,如图3所示;方波发生器,谐振网络和整流网络。

- 方波发生器,通过每次切换都以50%占空比交替驱

动开关Q1和Q2产生方波电压V d。方波发生器级可

设计成一个全桥或半桥型。

- 谐振网络包括一个电容器,变压器的漏磁电感和激磁

电感。谐振网络可以滤掉高次谐波电流。因此,即使

方波电压应用于谐振网络,基本上只有正弦电流允许

流经谐振网络。电流(I p)滞后于施加于谐振网络的

电压(也就是说,方波电压(V d)的基波施加到了半

桥上的图腾),这允许零电压开启MOSFET。从图4

可以看到,当电流流经反向并联二极管时,MOSFET

开启电压为零。

- 整流网络通过整流二极管和电容器调整交流电,输出

直流电压。整流网络可设计成一个带有电容输出滤波

器的全桥或中心抽头结构。

图3 半桥LLC谐振变换器的示意图

图4 半桥LLC谐振变换器的典型波形

谐振网络的滤波功能可以让我们用经典的基波近似原理获得谐振器的电压增益,假定只有输入到谐振网络的方波电压的基波有助于功率传递到输出。由于次级整流电路起到一个阻抗变压器的作用,等效负载电阻与实际负载电阻是不同的。图5显示了如何得到等效负载电阻。初级电路被替换成一个正弦电流源I ac和方波电压V RI,作为整流器输入电压。因为I ac的平均值是输出电流I o,可得到

)

sin(

2

t

I

I o

ac

ω

π?

=(1) 然后

o

RI

V

V+

=if0

)

sin(>

o

RI

V

V-

=if0

)

sin(<

(2) 其中,V o是输出电压

然后,计算V RI的基波

)

sin(

4

t

V

V o

F

RI

ω

π

=(3)

因为功率转换没有包含V RI的谐波,F

RI

V除以I

ac

即得到AC等效阻抗

o

o

o

ac

F

RI

ac

R

I

V

I

V

R

2

2

8

8

π

π

=

=

=(4)

考虑变压器圈数比(n=N p /N s ),变压器初级的等效负载阻抗为:

o ac R n

R 2

2

8π=

(5)

利用等效负载阻抗,得到AC 等效电路,如图6所示,F

d

V 和F

RO V 分别表示驱动电压V d 和反射输出电压V RO (nV RI ) 的基波。

图5 等效负载阻抗R ac 的推导

图6 LLC 谐振变换器的AC 等效电路

利用等式 (5) 的等效负载阻抗,得到LLC 谐振变换器特性。利用图6示AC 等效电路,计算电压增益M

)1()()1(2)sin(2

4)

sin(42

22

222p ac lks m o r

ac m in

o in

o F

d

F

RI F

d

F

RO R L n L j C R L V V n t V t V n V V n V V M ωωωωωωωπωπ

-++?-

?=?=

?=

?=

=

(6)

其中

)//(,1

,18222

lks m lkp r lkp m p r

p p r r o o

ac L n L L L L L L C L C L R n R +=+==

==

ωωπ

从等式(6)可以看出,电路有两个谐振频率。一个由L r 和C r 确定,另一个由L p 和C r 决定。在实际变压器中,分别利用次级线圈开路和短路在初级测得L p 和L r 。

等式(6)需要关注的是,在谐振频率(ωo )处,不管负载怎么变化增益都是固定的。

m

lks m r p m L L n L L L L M o

2@

+=-==ωω (7)

不考虑变压器次级的漏磁电感,等式(7)的增益变成1。在以前的研究中,变压器次级的漏磁电感常被忽略,以简化增益方程 [8-12]。然而,可以看到,如果忽略变压器次级漏磁电感,计算的增益会存在相当大的误差,导致设计结果不正确。

假定L lkp =n 2L lks ,等式(6)的增益可简化为

)(12)1()1()(1

)(22222222p

o o p in

o

a k k Q j k k V V n M ωωωωωωωω-+++?-?+=?=

(8)

其中

lkp

m

L L k =

(9)

ac

r r R C L Q /=

(10)

等式(7)中谐振频率(ωo )下的增益也可以简化成用K 表示的等式

k

k L L L L L n L M m lkp m m lks m o

1

2@

+=

+=+==ωω (11) 尽管增益表示成等式(8),当操作一个实际的变压器时,增益最好表示成L p 和L r 的函数。因为这两个量是很容易测量的。把L p 和L r 用K 表示,我们可以得到: lkp

lkp m p L k L L L )1(+=+= (12)

)1

1(//++=+=k k

L L L L L lkp lkp

m lkp r

(13)

利用等式(12)和(13),等式(8)变成

)1()1()()

(

2222222

p

r p o o p r p p in

o

L L Q j L L L V V n M ωωωωωωωω-+?-?-=

?= (14) 等式(11)同时也可以用L p 和L r 表示

r

p p L L L k

k M o

-=+=

=1

@

ωω (15)

利用等式(15)计算的谐振频率增益作为变压器的一个虚拟增益,图6所示的LLC 谐振器的AC 等效电路可以简化只含有L p 和L r 的形式,如图7示

图7 LLC 谐振变换器简化AC 等效电路

图(8)给出了不同Q 值下等式(8)的增益,其中k=5,f o =100kHz 和f p = 55kHz 。从图8可以看出,当开关频率约等于谐振频率f o 时,LLC 谐振器的特性几乎与负荷无关。这是LLC 型谐振变换器一个独特的优势,与常规串联谐振变换器相比。因此,最好让变换器工作在谐振频率周围,以减少小负载情况下开关频率的变化。

LLC 谐振变换器的工作范围受到峰值增益(可达到的最大

增益)的限制,即图8中‘*’表示的位置。需要注意到,峰值电压增益不发生在f o 也不是f p 。峰值增益对应的峰值增益频率在f p 和f o 之间,如图8示。随Q 值降低(负载减少),峰值增益频率向f p 移动,并且峰值增益较高。随Q 值上升(负载增加),峰值增益频率偏向f o ,峰值增益下降。因此,满负载状态应该是谐振网络设计要考虑的最坏情况。

另一个决定峰值增益的重要因素是L m 和L lkp 之间的比值,即等式(9)中定义的K 值。即使通过等式(8)能够获得某一特定条件下的峰值增益,但是要用很简洁的形式表达峰值增益是很困难的。此外,对于谐振频率(f o )以下的频

率,从等式(8)求得的增益,因为基本近似,存在一定的频率误差。为了简化分析和设计,通过使用模拟工具可以获得峰值增益。图9说明了对于不同的k 值,峰值增益(可达到最大增益)是怎样随Q 变化的。由此看来,降低K 或Q 值能够获得较高的峰值增益。对于给定的谐振频率(f o )和Q 值,降低K 意味着减少激磁电感,导致循环电流增加。因此,需要在可用增益范围和传导损失之间作一个折中。

图8 LLC 谐振变换器的典型增益曲线(k=5, f o =100kHz )

图9 不同k值下,峰值增益(可达到最大增益)

随Q变化曲线

III. 设计流程

在本节中,使用图10的示意图作为参考,来讲述设计流程。选择一个输出125W/24V的直流/直流变换器作为设计实例。设计规格如下:

- 输入电压:380Vdc(PFC级输出)

- 输出:24V/5A(120W)

- 保持时间要求:17ms

- PFC输出端的直流环节电容:100uf

图10 带有功率因数预调节器的半桥LLC谐振变换器的示意图[第一步] 定义系统参数

第一步必须定义以下参数。

- 预估效率(E ff):估计电源转换效率主要用来计算某一最大输出功率下的最大输入功率。如果没有可用的参考值,对于低压输出应用场合,E ff一般取0.88~0.92;对于高压输出应用场合,E ff一般取0.92~0.96。有了预估效率,可以计算最高输入功率

ff

o

in E

P

P=(16)

- 输入电压范围(min

in

V和max

in

V):通常情况下,假定输入电压由功率因数校正(PFC)预调节器输出提供。当PFC 输出提供输入电压,考虑到保持时间的要求,最小输入电压为

DL

HU

in

PFC

O

in C

T

P

V

V

2

2

.

min-

=(17)

其中V O.PFC是PFC额定输出电压,T

HU是保持时间,C DL是直流环节(DC link)大电容。

最大输入电压是:

PFC

O

in

V

V

.

max=(18) (设计实例)假设效率为95%

W

E

P

P

ff

o

in

126

95

.0

120

=

=

=

DL

HU

in

PFC

O

in C

T

P

V

V

2

2

.

min-

=

V

319

10

100

10

17

126

2

380

6

3

2=

?

?

?

?

-

=

-

-

V

V

V

PFC

O

in

380

.

max=

=

[第二步] 确定谐振网络的最大和最小电压增益

在上一节讨论中,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开关频率变化,LLC 谐振变换器一般运行在谐振频率(f o)附近。当输入电压由PFC输入提供时,输入电压在正常运行时拥有最大值(PFC 额定输出电压)。把变换器最大输入电压情况下的工作频率设计为谐振频率(f o),最小增益应该发生在谐振频率(f o)。从等式(11)看出,f o增益是激磁电感和初级漏磁电感之间比值(k=L m/L lkp)的函数。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k值以获得最小增益。然而,一个小的k值仍可获得较

高的峰值增益,太小的k 值会使得变压器耦合性差,效率低。一般,k 取5~10,此时谐振频率(f o )下的增益为1.1~1.2。 当确定k 值后,就可以确定最大输入电压(min

in V )情况下的

最小电压增益

k

k L L L L L n L V V M

m lkp m m lks m in

RO 12

2max

min

+=

+=+==

(19) 然后,最大电压增益为:

min

min

max max

M

V V M

in

in =

(20)

(设计实例)L m 和L lkp 之间的比值K 设为7,最小和最大增益为:

14.17

1

712

max

min =+=+==

k k V V M in

RO 36.114.1.319380min min max

max

===M V V M

in

in

图11 最大增益和最小增益

[第三步] 确定变压器圈数比 (n=N p /N s )

因为整流网络使用全波桥式整流器,变压器圈数比为:

min max

)

2(2M V V V N N n F o in

s

p ?+=

=

(21)

其中,V F 是次级整流二极管的压降。

(设计实例)

6.814.1)6.0224(2380)2(2min max

=??+=?+==M V V V N N n F o in s p

[第四步] 计算等效负载阻抗(R ac )

用等式21求得变压器的圈数比,计算等效负载阻抗

ff

o o

ac E P V n R 2

228π=

(22)

(设计实例)

Ω=???==288120

246.88822

22

22ππo o ac P V n R

[第五步] 设计谐振网络

利用第二步选择的K 值,从图9的峰值增益曲线中读取合适的Q 值,以确保足够的峰值增益。一般,在峰值增益上要有10~15%余量。然后,可以计算谐振参数

ac o r R f Q C ??=

π21 (23) r

o r C f L 2)2(1π=

(24)

r

p L k k L )12()1(2++=

(25)

(设计实例)

在第二步的计算中,最小输入电压(min

in V )下的最大电压

增益(max

M

)是1.36。考虑10%余量,峰值增益至少是

1.5。在第二步中K 值设定为7,从图12的峰值增益曲线上得到Q 为0.43。选择谐振频率为85kHz ,可以确定谐振参数为

nF

R f Q C ac o r 152********.021

213=????=

??=

ππ

uH

C f L r o r 2341015)10852(1

)2(19232=????=

=

-ππ

uH L k k L r

p 998)12()1(2

=++=

图12 使用k=7的峰值增益(可达到的最大增益)曲线设计

谐振网络

[第六步] 设计变压器

变压器设计的最坏情况是最低开关频率条件,发生在最低输入电压和满负载情况下。为了计算最低开关频率,利用等式(8)画出增益曲线,读取最小开关频率。然后,利用下面的等式计算变压器的初级最小线圈数

e

s F o p

A B f V V n N ???+=

min

min

2)

2( (26)

其中,e A 是变压器磁芯的横截面积,单位2

m ,B ?是磁通密度的最大摆幅,单位特。如果没有参考数据,B ?可以取0.25~0.3T

然后,选择次级线圈数,保证初级线圈数大于min

p

N

min

p

s p N N n N >?= (27)

(设计实例)变压器选择EER3541芯(A e = 107mm 2)。从图13所示的增益曲线得到最小开关频率为66kHz 。然后,变压器初级的最小线圈数为

e

s F o p

A B f V V n N ???+=min

6

min

210)2( turns 1.5110

1073.0106622

.256.86

3=??????=

- min

6.5166.8p

s p N N n N >=?=?=∴

选择N S 为6圈,计算N p

min

526.5166.8p

s p N N n N >?=?=?=

图13 增益曲线

[第7步] 变压器构造

在第五步中,确定了变压器的参数L p 和L r 。L p 和L r 是可以分别利用次级线圈开路和短路,在初级测量的。由于LLC 变换器设计需要一个相对大的L r ,一般采用一种可组合线轴,如图14所示,以获得理想的L r 值。对于这种可组合线轴,线圈数和绕线结构是决定L r 大小的主要因素,而变压器芯的气隙长度不会影响L r 太多。但是,通过调整气隙长度却可以轻松控制L p 。表1显示了不同气隙长度下测得的L p 和L r 值。假设气隙长度为0.15mm ,可以获得L p 和L r 值。

图14 可组合线轴

表1 不同气隙长度下,测得的Lp 和Lr 值

即使在LLC 谐振变换器设计中,这种整合变压器的办法,能够将磁性元件集中到一个单独的芯中,从而节省了一个磁性元件,但是L r 在实际变压器设计中是不容易控制的。因此,设计谐振网络有时需要利用变压器制造后实际测得的L r 值。或者增加一个谐振电感,和谐振电容串联,获得理想的L r 值。

[第八步] 选择谐振电容

选择谐振电容时,必须考虑额定电流,因为会有相当数量的电流流经电容。通过谐振电容器均方根电流为

22]

24)2([

]22[

m

o F o o

RMS

C L f V V n n

I I r

?++?π

(28)

然后,正常工作中谐振电容的最大电压为

r

O RMS

Cr

in

C C f I V V r

????+

?π222

max

max

(29)

IV. 结论

本文讲述了一种利用变压器的激磁电感和漏磁电感作为谐振元件的LLC 谐振变换器的设计过程。在计算增益时,同时考虑了变压器次级的漏磁电感。

V.

参考文献

[1] Robert L. Steigerwald, “A Comparison of Half -bridge resonant

converter topologies,” IEEE Trans 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Vol. 3, No. 2, April 1988.

[2] A. F. Witulski and R. W. Erickson, “Design of the series

resonant converter for minimum stress,” 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 Electron. Syst., Vol. AES-22, pp. 356-363, July 1986 [3] R. Oruganti, J. Yang, and F.C. Lee, “Implementation of Optimal

Trajectory Control of Series Resonant Converters,” Proc. IEEE PESC ’87, 1987.

[4] V. Vorperian and S. Cuk, “A Complete DC Analysis of the

Series Resonant Converter,” Proc. IEEE PESC’82, 1982. [5] Y. G. Kan g, A. K. Upadhyay, D. L. Stephens, “Analysis and

design of a half-bridge parallel resonant converter operating above resonance,”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 Vol. 27, March-April 1991 pp. 386 – 395

[6] R. Oruganti, J. Yang, and F.C. Lee, “Sta te Plane Analysis of

Parallel Resonant Converters,” Proc. IEEE PESC ’85, 1985. [7] M. Emsermann, “An Approximate Steady State and Small

Signal Analysis of the Parallel Resonant Converter Running Above Resonance,” Proc. Power Electronics and Variable Speed Drives ’91, 1991, pp. 9-14.

[8] Yan Liang, Wenduo Liu, Bing Lu, van Wyk, J.D, " Design of

integrated passive component for a 1 MHz 1 kW half-bridge LLC resonant converter", IAS 2005, pp. 2223-2228

[9] B. Yang, F.C. Lee, M. Concannon,"Over current protection

methods for LLC resonant converter" APEC 2003, pp. 605 – 609

[10] Yilei Gu, Zhengyu Lu, Lijun Hang, Zhaoming Qian, Guisong

Huang, "Three-level LLC series resonant DC/DC converter"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Vol.20, July 2005,

pp.781 - 789

[11] Bo Yang, Lee, F.C, A.J Zhang, Guisong Huang, "LLC resonant

converter for front end DC/DC conversion" APEC 2002.

pp.1108 – 1112

[12] Bing Lu, Wenduo Liu, Yan Liang, Fred C. Lee, Jacobus D. Van

Wyk, “Optimal design methology for LLC Resonant

Converter,” A PEC 2006. pp.533-538

Hang-Seok Choi

分别于1996,1999和2002,获得首尔国立大学电气工程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目前,他是飞兆半导体韩国公司的系统和应用工程师。他的研究兴趣包括软开关技术和变换器的建模和控制。他在IEEE会议和学报上发表了近15篇文章,在飞兆半导体发表了10篇应用说明。

LLC串联谐振全桥DC-DC变换器的研究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分类号学号2003611310063 学校代码10487 密级 硕士学位论文 LLC串联谐振全桥DC/DC 变换器的研究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Engineering Research on LLC Series Resonant Full-Bridge DC/DC Converter Candidate :Gong Li Major :Power Electronics and Electric Drive Supervisor:Professor Li Xiaofa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P.R.China April, 2006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LLC谐振全桥DCDC变换器设计修改

LLC谐振全桥DC/DC变换器设计 摘要:电力电子变压器(PET)作为一种新型变压器除了拥有传统变压器的功能外,还具备解决传统变压器价格高、体积庞大、空载损耗严重、控制不灵活等问 题的能力,值得深入研究。PET的DC-DC变换器是影响工作效率和装置体积重量 的重要部分,本文以PET中DC-DC变换器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给出的指标,对 全桥LLC谐振变换器的主电路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主要有谐振参数的设计,利用 磁集成思想,设计磁集成变压器,可以大大减小变换器的体积和重量,并在参数设 计的基础上完成器件的选型。此外,根据给出的参数,计算出各部分损耗,进而计 算出效率,结果满足设计效率的要求。利用PEmag和Maxwell仿真软件设计磁集 成变压器,验证磁集成变压器参数。运用Matlab/simulink对PET中的DC-DC变换 器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并在实验样机上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验证了DC-DC变 换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关键词:电力电子变压器;LLC谐振变换器;损耗分析;磁集成变压器 中图分类号:T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Design of LLC resonant full bridge DC / DC converter Abstract: The Power Electronic Transformer (PET) as a new power transformer,not only has the functions of traditional transformers, but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power transformers that the high price, huge volume, prodigious no-load loss and inflexible control, and it is worth in-depth study.The DC-DC converter of PE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ffecting work efficiency, volume and weight of the devic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C-DC converter mainly, then,according to given indexes, main circuit of full-bridge LLC resonant converter is designed in detail, including the design of resonant parameters. And the magnetic integrated transformer is designed with the idea of magnetic integration, which greatly reduces the converter volume, and the selection of devices is completed on the basis of parameters design.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the given parameters, losses of each part and the efficiency are calculated. The results meet the efficiency requirements of design. PEmag and Maxwell simulation software are used to design magnetic integrated transformer, and verified the magnetic integrated transformer parameters.Matlab/simulink is used to simulate and analyze the DC-DC converter performance of PET. A prototype of full-bridge LLC resonant converter is developed and system test platform is built according to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simulation results. The correct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design methods of the DC-DC converter are verified by analyzing the waveforms of the test. Key words:power electronic transformer; LLC resonant converter; loss analysis; magnetic integrated transformer 煤矿井下存在着各种电压等级的电源以及电气设备,供电系统十分复杂。为了满足不同电压等级的要求[1],目前井下常用传统电力变压器来进行变压和能量传递。这种变压器制作工艺简单、可靠性高,但是其价格高、体积庞大、空载损耗严重、控制不灵活,而且,如果出现电压不平衡、谐波、闪变等现象,无法维护电力设备的正常工作[2]。所以,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保证电气设备在安全工作的情况下,给用户供应可靠稳定的电能[3]。电力电子变压器(PET)应运而生,它除了拥有传统变压器的功能外,还具备解决上述难题的能力,作为一种新型变压器,近年来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门问题[4-9]。LLC拓扑,作为一种双端谐振拓扑,已经在许多DC/DC功率变换方案中得到应用,但在PET上的应用尚未广泛。本研究将依据LLC全桥DC/DC变换器的原理设计一款PET,利用LLC谐振变换器本身的诸多优势达到提高PET效率的目的。

双向全桥CLLC谐振变换器的混合式控制策略

双向全桥CLLC谐振变换器的混合式控制策略传统能源的日益匮乏,国内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得新能源研究迫在眉睫,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正成为能源技术发展的主力军,而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电力电子技术也随之快速发展。如何消除开关损耗,降低电磁干扰,提高能量转换效率一直是电力电子技术行业所关注的问题,而作为能量转换关键环节的双向DC/DC变换器自然就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点,故研究高效高频的双向DC/DC变换器将变得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LLC谐振变换器作为双向DC/DC变换器中的一个代表,其技术已日趋成熟。而CLLC谐振变换器在继承传统LLC谐振变换器相关优点的基础上,其在谐振网络部分的右侧比传统LLC谐振变换器额外增加了一个电容,这使其正向运行时在正向第二谐振频率点的直流增益小于1,反向运行时在反向第二谐振频率点的直流增益大于1。 让它能更适合应用在正向降压、反向升压的工作环境中。但目前相关文献对其特点分析的过程和深度不充分,本文对其相应的特点进行补充分析。 并为了适应新能源宽范围的输入电压和更多的应用场合,结合变频控制和移相控制各自的特点,采用一种混合控制策略开展实验研究,为CLLC谐振变换器应用研究提供一种控制策略的参考方案。首先,运用基波近似法得出谐振变换器正反向运行时的直流增益和正反向运行时各自的第一、二谐振频率;并分析了全桥CLLC谐振变换器正向变频运行和正向移相运行的工作过程。 再将CLLC谐振变换器与传统LLC谐振变换器进行对比,叙述了两者谐振网络的区别,并分析了CLLC低压侧额外电容在CLLC变换器运行过程中的作用;明确了CLLC变换器正向稳态工作区域。其次对混合控制策略进行了合理性分析,对CLL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