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

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

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
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

2016年高考復習備考文化常識100題

1.文中涉及一些中國文化常識,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潤例:過去請人作詩文書畫的酬勞稱之為潤筆,而將所定的標準就稱為潤例或潤格。

B.陽文:指采用刀刻等傳統技術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圖案。

C.金石:中國古代以前朝的銅器和碑石為研究對象,涉及文字、歷史、書法、文學等。

D.閑章:中國傳統文人常自擬詞句或擷取格言警句來鐫刻成章,內容廣泛,意趣盎然。

答案: B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鑄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紋。文字凸起為陽文,凹陷為陰文。

2.下列對文言文中有關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矣”作為古代文言助詞,用於句末與“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時,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嘆。

B.“魯”既可以指古國魯國;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師魯班;在現代漢語中多指山東省的簡稱。

C.在中國漢代、南北朝時南海稱為漲海、沸海。清代以後逐漸習稱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聖地普陀山。

D.《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多位高官、學者編撰。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基本上囊括了中國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

答案: B(魯班的姓氏不是魯,姬姓,公輸氏,名班,人稱公輸盤、公輸般、班輸,尊稱公輸子。又稱魯盤或者魯般,慣稱“魯班”)

3.下列對文言文中有關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時也指漢文帝(太宗)、漢武帝(世宗)、漢宣帝(中宗)、漢元帝(高宗)、漢明帝(肅宗)、漢章帝(顯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鄰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蠻)的居住區稱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國各地、天下。

C、楚辭是屈原創作的一種新詩體,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集。其經歷了屈原的作品始創、屈後仿作、漢初搜集、至劉向輯錄等歷程。對《楚辭》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學科,今稱為“楚辭學”。

D、“姬”姓,中華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黃帝,黃帝因長居姬水,以姬為姓。

答案:A,考查古文化常識,本題著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謚號。A項漢明帝謚號為顯宗,漢章帝謚號為肅宗。此題難度較大,需要考生長期註重文化積累。

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受禪,也叫禪讓制,是中國上古時期以來推舉首領的一種方式,即群體中個人表決,以多數決定。

B.闕是宮門兩側的高臺,又可借指宮廷:"詣闕’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轉載]2016年高考復習備考文化常識100題1。

C.嗣位指繼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長子繼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長的兒子繼承。

D.乞骸骨,自請退職的意思,即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

答案:C(“嫡長子”繼承制,而非“最年長的兒子繼承”。繼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長的兒子。)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牙門與牙旗一樣,源起都有古人借猛獸利牙的圖案彰顯榮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喪是指遭逢母親喪事。舊制,父母死後,子女要守喪,謂之“丁憂”。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與“察茂才”“舉孝廉”一樣,是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

D.鄉、閭在古代各指一種行政區域名,合在一起還可以泛指家鄉故裏、父老鄉親。

答案:C “察茂才”“舉孝廉”,是自下而上.

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每月的初一稱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編撰的史書,“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謂。

C.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稱為進士,武侯是丁醜年的進士。

D.“廟社”指宗廟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答案A【解析】在農歷的每月十五日稱為“望日”,每月的初一稱為“朔”。“夏四月之望”是指夏歷(農歷)的四月十五日。

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賜姓:古代天子據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績而賜予姓氏。多指以國姓賜與功臣,以示褒寵。

B.持節:古代官名。漢末與魏晉南北朝時,掌地方軍政的官員往往有使持節、持節、假節、假使節等稱號。使持節得誅殺中級以下官吏;持節得殺無官職的人;假節得殺犯軍令者。

C.踐祚:特指皇帝登臨皇位,類似用語現象很多,例如:踐阼、踐極、踐統、踐位、踐國、踐帝、踐政、踐襲、踐蒞、踐事等等。

D.薨:古人對身故有多種方式的描述,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為薨。也可用於皇帝的高等級妃嬪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貴族。

答案.C踐政、踐蒞:當政在任之意。踐事:供職、充役之意。踐襲:蹈襲,沿用之意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明道”是宋仁宗趙禎年號。所謂“年號”,是從漢朝初年開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

B.“禮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國家典章制度、祭祀、學校、科舉等,並負責接待四方賓客等事務。

C.“立生祠”是古代一種民俗,即老百姓自發地為活人修建祠堂並加以奉祀。其對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員。

D.“禦史”是古代一種官名,其職責多有變化。自秦朝開始,禦史專為監察性質的官職,一直延續到清朝。

8.C 【解析】“自發地”、“其對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員”的說法不正確。有的朝代,也可能諂媚者或懾於其勢焰者所為;奉祀的對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員”。

9.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一項的是()

A.“遷謫”謂官吏因罪降職並流放,其中“遷”指官員的調動,有升有降,但“左遷”必是升職。

B.“母艱”,就是“母憂”,指母親的喪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黃河以北,這是一個古今異義詞,與現代漢語中的行政區劃是不同的。

D.“自號”,舊時給自己取的號,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屬通曉翰墨之人,無不別出匠心,各有所愛所好。

答案A “左遷”必是降職。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太學:古代設在京城的最高學府

B.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獵的地方。

C.床:古代的坐具。

D.肅宗:皇帝的謚號,肅,恭敬、肅穆之意。

10.【答案】D。【解析】皇帝的廟號。

11.下列對文中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遷”在古代稱調動官職,一般指升職,如:升遷。也指貶謫,放逐,如“遷謫”指貶官遠地,“遷客”指流遷或被貶謫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號。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謚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謚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兩代才用年號來稱呼,文中的年號還有“英宗”。

C.“明年進都督僉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現代漢語中,“明年”指“今年的後一年”,古今意義不同。“進”在文中指“晉升”“提拔任用”。

D.文中“謚武勇”的“謚”是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一般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進行一種褒揚的評價,也有表貶抑的評價。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征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範仲淹為範文正公。

11.B、“英宗”是廟號,不是年號。

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日中,表時間,中午12點,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陽正中時。

B.表是古代測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計時的儀器。

C.節是符節,古代使者所持以作憑證,如蘇武“持節送匈奴使”。

D.左駿指古代駕車三馬中左邊的馬。後用四馬,亦指四馬中左邊的馬。

12 A(不是中午12點)中國古時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

日中是十二時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時正至下午1 時正)。

13.下列對文中加點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丁卯、己巳、戊申,為古時天幹地支紀時的術語,可以用來紀日、紀月和紀年,古人常將之與五行結合預測人的運命。

B.三公是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已有此詞,具體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指司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對帝後之死的描述,後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稱薨。一般人死則稱之為“卒”。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達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對嬪妃的召見。近幸則多指帝王對臣下而言。

13.C(“薨”是古人對諸侯之死的一種描述,後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稱薨。帝後的死當稱為“崩”。)

1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魏明帝太和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

B.拜,按一定禮節授予(任命)官職,一般用於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

C.緣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觀念為基點,正犯本人和相關親屬連帶受罰的原則。

D.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還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稱,來指官員辭職歸家。

14. A(科舉考試從隋朝開始,“魏明帝太和年間”錯誤,應為“隋煬帝大亞年間”)

15.下列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天幹和地支循環相配得60組,古代既可用來紀年,也可用來紀日。

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舉取士。

C.國子監的掌管人員為祭酒、司業,進國子監讀書的統稱為監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的一種官吏選拔制度。

15. B吏部(管理文職官員的任免、考選、升降、調動等事)兵部(負責軍事,入軍隊編制、武官選授以及駐防、訓練、檢閱等政令)禮部(掌管典禮事務與學校、科舉等)16.下面的說法全都正確的一組是(3分)

①古時以“泰山”喻嶽父,以“泰水”喻嶽母,以“伉儷”喻夫婦。

②古代“朔”指農歷初一,“望”指農歷十五,“晦”指農歷三十。

③《禮記》曰:“幼名,冠字。”名是嬰兒出生幾個月由父親取的,字是男子二十歲成人舉行冠禮時取的,女子則在十五歲行笄禮而字。

④古代以山之南為陽,水之南為陰,反之,山之北為陰,水之北為陽。如華陽在華山之南,江陰在長江之南。

⑤《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範文正公集》(範仲淹)以謚號命名,《賈長沙集》(賈誼)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⑥古代“辰時”相當於現在的早上6點前後,“午時”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2點前後。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①②⑤⑥

16. C晦日是古老的漢族傳統節日。指夏歷(農歷,陰歷)每月的最後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為一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視,寄托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辰時即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上午7 時正至上午9 時正)。十二時辰制

子時(23時至01時)醜時(01時至03時)寅時(03時至05時)卯時(05時至07時)

辰時(07時至09時)巳時(09 時至11時)午時(11時至13時)未時(13時至15時)

申時(15時至17時)酉時(17時至19時)戌時(19時至21時)亥時(21時至23時)

1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向是(3分)

A.陛,是宮殿。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上,就告訴在陛下的人,請他們轉達,所以用陛下代稱皇上。殿下,也是對皇上的尊稱。

B.項羽滅秦後將秦國本土關中地區分封給秦軍三位降將,封章邯為雍王,轄鹹陽以西及甘肅東部地區;封司馬欣為塞王,轄鹹陽以東;封董翳為翟王,轄陜北。合稱“三秦”。鹹陽成了三秦的分界點。

C.戰國、秦、漢時代,通稱崤山或華山以東為山東。山東,有時也泛指戰國時秦國以外的六國領土。今天的山東省指的是太行山以東。

D.秦朝建都鹹陽,漢朝建都長安,因這個地區位於函谷關以西,大散關以東,武關以北,蕭關以南,處四關之中,故稱關中。

17.(3分)A(陛,是宮殿的臺階。殿下,是對太子的稱呼。)

18.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熊概,字元節”,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別,名供長輩呼喚;字是供平輩和晚輩稱呼。

B.“署”表示授予官職,“兼”、“領”均表示兼任官職,“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職,“權”則表示暫代官職。

C.“海鹽民”“民”是對百姓的稱謂,常見的百姓稱謂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D.“蠻”,由於受時代的限制,古代學者對四方異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對他們的異同也沒有深入調查,認真識別,往往用蠻、夷、戎、狄、胡、越等來泛指四方異族。《史記,吳太伯世家》索引說:“蠻者,閩也,南夷之名,蠻亦稱越”。中原地區古人對南方各族通

稱“百越”或“越族”

18、B(“署”表示代理、暫任官職)

1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五經》指的是《詩》《書》《論語》《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經典著作。.

B.年號是中國古代帝王用來紀年的名號,是皇帝當政的時代標誌,如河清、天和等。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時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記在上面備忘。

D.致仕,古代將官員退休稱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齡為七十歲,有疾患則提前。

19.(3分)A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的合稱。

2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中“初舉明經”的意思是起初通過明經科考試。明經,漢朝出現的選舉官員的科目,始於漢武帝時期,至宋神宗時期廢除。被推舉者須明習經學,故以“明經”為名。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數民族和漢人。“夏”是古代漢民族的自稱;在古代,以中原為中心,人們將處於東、西、南、北方的少數民族分別稱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親友贈遺”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遷”“補”“擢”是古代官職任免升降的術語,常見的還有“拜”“轉”“徙”“升”等。“授”“拜”“轉”“補”是關於任職授官的,“擢”“升”是關於提升職務的,“徙”“遷”是關於調動職務的。

20.D (“轉”是關於職務調動的,《張衡傳》中有“再轉復為太史令”。)

21.下列對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若大王守籓端拱”一句中,“端拱”一詞有多個義項,在這句中,應為“閑適自得,清靜無為”之意。

B. 從文中的表述來看,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它確立於隋朝,此後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

C.文中最後一段出現“解職”一詞,這與“致仕”詞義恰好相反。

D.文中多次出現與官職調動相關的一個詞“遷”,在古代還有“左遷”“右遷”的說法,右遷為升官,左遷為降職。

21 答案C。“解職”與“致仕”詞義相近。

2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冠族指的是當地最有勢力,人口最多的豪門世族。

B.大夫是古代官職名稱,各朝代大夫的職能和級別多有不同。

C.輜重是指行軍時由運輸部隊攜帶的軍械、糧草、被服等物資。

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國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後也指國家。

22.A(冠族指的是當地顯貴的豪門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響。)

23.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調。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 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學校,後也泛稱學校或教育事業。《孟子》中有:“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C. 國子監是中國古代的中央官學,又稱國子學或國子寺,是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而非教育行政機構。

D. 戶部,中國古代官署名,為掌管戶籍財經的機關,六部之一,長官為戶部尚書。

23、【答案】C【解析】國子監,也是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構。

2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大學士”又稱內閣大學士、殿閣大學士等,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

B.“振恤”,即賑濟與撫恤,即面對災荒來襲時,各級政府和民間做的相應的反應和對策。

C.“詔”先秦時代上級給下級的命令文告稱詔。秦漢以後,專指帝王的文書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獲得”,“仕”意為“官職”,“致仕”指獲得官職。

24.D(“致仕”指官員辭職回家)

25.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兼”、“領”均表示兼任官職,“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職,“署”“權”則表示暫代官職。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給帝王的一種文書,常含表誌陳情、訴說心曲之意,如《出師表》《陳情表》。

C.“視事”指官吏到職辦公,“下車”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致政”、“致仕”則指退休。

D.《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與《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

25.(3分)【參考答案】C【解析】“致仕”指辭官或退休。

2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貞元,年號。年號是我國從漢朝初年開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號。

B.明經,漢朝出現的選舉官員的科目,始於漢武帝時期,至宋神宗時期廢除。被推舉者須明習經學,故以“明經”為名。

C.謚號是朝廷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屍骨能回到故鄉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回老家安度晚年。這是古代官員請求退休的萎婉說法。

26.C【解析】朝廷不會給平民封謚號。

2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古代男子18歲時舉行加冠禮,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20歲才為成年。

B.“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考試合格後錄取成為進士,科舉殿試時的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即狀元、榜眼、探花。

C.郊祭猶郊祀。古代於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禮儀中的主要部分,祭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對死的稱謂等級森嚴,“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侯蒙屬大夫,故死為“卒”。

27 答案:A(古代男子20歲成年,行加冠禮,又稱"弱冠",而非18歲)

2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彈劾”是指君主時代擔任監察職務的官員檢舉官吏的罪狀。

B“經略”是指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掌管一路或數路軍、政事務,職位高於總督。

C“世蔭”是指在封建時代,子子孫孫因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勛而世襲官職。D.“屯田”是指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組織勞動者在官地上進行開墾耕作的農業生產組織形式。

有官屯與民屯之分,以官屯為主。

D(“屯田”有軍屯與民屯之分,以軍屯為主。)

2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弘治,是中國明朝第九個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號。年號,是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始於漢武帝。

B.疏,又稱“奏議”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進言使用文書的統稱。疏的本意為“疏通”,這裏引申為分條說明的文字。

C.父憂,為“丁父憂”的省寫。“丁憂”,古代官員父母親去世後必須停職守制的制度,丁憂期間,丁憂人不準為官。

D.謚,謚號,是古代君主、諸侯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給予的一個寓含善意評價或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

29.D(是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後妃等人,比如本文傳主胡世寧就是大臣)。

3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謁廟,指古時帝後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須謁告於祖廟。廟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廟。

B.稽首,是古代漢族的一種跪拜禮,稽首與頓首、空首不同,一般說來,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頓首是國君回禮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禮。

C.太守,又稱郡守,中國古代的一種地方職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級行政區的地方行政官。

D.檄,是古代寫在木簡上的官方文書,是官府用於曉諭、征召、聲討等的文書,特指聲詞敵人或叛逆的文書。

30.B (應為“頓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國君回禮臣下之拜”。)

3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殿試,是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在宮廷舉行,由皇帝親自主持,只考策問一場。

B.中書舍人、給事中、吏部尚書是古代官職;“政和’’、“建炎’’和“紹興’’是皇帝年號。

C. 補,指官員由候補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職或免去官職。

D.行伍,我國古代兵制,五人為伍,五伍為行,後用“行伍”泛指軍隊。

31.C(“除”,任命官職。)

3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貞觀”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號,年號是我國封建王朝帝王用來紀年的一種名稱。

B.“陛下”原來指站在宮廷臺階下的侍者,後來成為與帝王面對面應對時對帝王的敬稱。

C.“遷”是表示中國古代官吏調動、升貶的常用詞語。一般情況下,用“左遷”來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員自請退職,意為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類似的詞語還有“致仕”。

32.C(左遷是貶官。)

33.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嘉祐二年進士第”中“第”指科舉考試及格的等次,“進士”是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者,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調任官職的詞語很多,“拜中書舍人”指“授予中書舍人一職”,“徙明、亳、滄三州”指“調任明州、亳州、滄州知州”。

C.“丁母艱”是指母親去世,回鄉守喪。守喪有一定的時間規定,這在古代是一種孝順行為,表明當事人對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經”指六部儒家經典著作,是指經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們是《論語》《詩經》《尚書》《禮經》《樂經》《周易》。

33.D《論語》不是“六經”。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的合稱。這六部經典著作的全名依次為《詩經》《書經(即《尚書》)》《禮經》《易經(即《周易》)》《樂經》《春秋》。

3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即位指開始做帝王或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繼承位子。

B.刺史是古代官職名,其職權在不同的時期不完全相同,在這裏僅是虛銜。

C.端拱是宋太宗的一個年號,年號是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比如雍熙。

D.贈,這裏是皇帝為已死的官員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員往往非正常死亡。

34.D(“而受封的官員往往非正常死亡”錯誤,過於絕對化。)

3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小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為易於區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後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迂授:降級叫遷削、遷謫、右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後調復原職叫遷復。

B.檄,古代最初寫在木簡上的官方文書,用於曉諭、征召、聲討,也可特指聲討的文告,著名的如駱賓王的《討武瞾檄》。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曉諭的意思。

C.踐阼,特指皇帝登臨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踐祚”、。‘登極”、“登庸”、“禦極”。

D.卒,“死”的‘種說法,古代天子、太後之死稱崩、百歲、千秋、山陵崩等;對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稱為“薨”;有官職,有名望的人死日“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諱地通稱“死”。

35.A,降級叫左遷,升級叫右遷。

36. 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古人對死的稱謂等級森嚴,“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從“薄父死山陰”的交待來看,薄姬的父親不是官宦,也不是讀書人,只是個普通的百姓而已。

B.寢廟:古代宗廟的正殿曰廟,後殿曰寢,合稱寢廟。宗廟是古代帝王、諸侯或士大夫為維護宗法制度而設立的用於祭祀其祖先的禮制性建築。

C.霸陵,漢孝文帝劉恒陵寢,有時寫作灞陵。灞,即灞河,河上有橋,名灞橋。因霸陵靠近灞河,因此得名。灞橋兩邊楊柳掩映,是當時人們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也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

D.《史記》和《漢書》《後漢書》《三國誌》並稱“前四史”,《史記》分為“本紀”“世家”“列傳”“表”“書”五部分。

36.C 灞橋折柳送別是唐朝的習俗。

37.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解褐”,謂脫去布衣,擔任官職。

B.“外姻”,由婚姻關系而結成的親戚。

C.“臨幸”,專有名詞,特指古代帝王親自到達某處。

D.“博士”,是對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的稱呼。

37.D(博士:文中為“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

38.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總角”指的是古時男子未成年時的發型,常用來指兒童時代。

B.“部伍”指的是軍隊的編制單位,部曲行伍,也泛指軍隊。

C.“嗣位”指的是繼承君主之位,“嗣”本義是傳位或傳業給嫡長子。

D.“伯”是古代爵位稱呼,舊時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種。

38、A(“總角”指未成年的人把頭發紮成髻,不分男女。常用來指少年時期)

39.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卿”是對他人的敬稱,“陛下”是對皇上的敬稱;“愚”是對自己的謙稱,“臣”也是謙稱。

B.“拜”指授予官職。古時表示官職變動的詞語有“遷”“謫”“轉”“徙”“改”“移”“補”等,其中“遷”“謫”都指貶官。

C.古人對死的稱謂等級森嚴,“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朱然地位較高,故死為“卒”。

D.《三國誌》和《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其中《史記》分為“本紀”“世家”“列傳”“表”“書”五部分。

39.B(“遷”指升遷,左遷指貶官)

4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朝廷最後一級考試者,稱為進士。

B.大學士,又稱內閣大學士、殿閣大學士等,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

C.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是掌管刑法、獄訟等事務的官署。

D.釋褐,脫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職。七品,古代官員分七品十八級。

40 D(“七品十八級”錯,應為“九品十八級”)

41.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百雉指的是城墻,在此指城墻的高度。雉指的是古代計算城墻面積的單位,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

B.”繕甲兵”,繕有修補,保養,抄寫之意。在此文是保養盔甲兵器的意思。

C.詩:文學體栽的一種,通過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但在此是《詩經》的簡稱。

D.《左傳》為編年體史書,此文屬於一篇完整而優美的記事散文。

41.B(繕在此處意為修補,修繕鎧甲兵器,準備作戰。)

42 .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稱制”指君主制時代在嗣君年幼、無法親自聽政的時候,由皇後、皇太後或太皇太後等女性統治者代理皇帝執掌國政。

B.“仗節”是手執符節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將出師的時候,皇帝授予他們符節,以此作為憑證和權力的象征。

C.“屯田”是封建王朝組織勞動者在官地上進行開墾耕作的農業生產組織形式,通過這種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軍餉和稅糧。

D.“遺民”有亡國之民、淪陷區的百姓、改朝換代後不仕新朝的人、劫後余留的人民等義,文中指金亡後不願歸順元的百姓。

42、答案:D。根據語境分析,文中的“遺民”是原屬金朝今屬元朝的百姓,“不願歸順元”的說法沒有根據。

4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詔是天子下達臣屬的文體,分為即位詔、遺詔、表詔、密詔、手詔、口詔等,屬於命令文體。

B. 古代舉行儀式,授予官職稱作“拜”如《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拜相如為上大夫”。

C. 古人對人身故有多種描述方式,最常見的是“卒”,早亡一般用“殤”,而“薨”則專指帝王之死。

D. 嗣在古文裏常作動詞,意為繼承、繼位等。如嗣王,意為繼位之王;嗣君,意為繼位的君主。

43、C 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4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刺史:中國古代官職名。“刺”是檢核問事之意,即監察之職,“史”為“禦史”之意。

B.大業、義寧:隋代年號。年號是我國從漢武帝繼位後開始使用,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

C.江表:長江以南地區,從中原看,地處長江之外,故稱江表。

D.弒:封建時代稱子殺父、臣殺君、侄殺叔、甥殺舅等為“弒”。

44.【答案】D【解析】弒:封建時代稱子殺父、臣殺君為“弒”。

45.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蔔筮是古代民間占問吉兇的兩種方法,是古代巫術的一種表現。指用龜甲、筮草等工具預測某些事項。

B.“及沙門法秀謀逆事發”中“沙門”,泛指所有出家修行的宗教人士,對年長的當尊稱懸壺、法師、師父。

C.“贈衛大將軍”中“贈”是古代朝廷為表彰大臣的功績,在大臣死後,追授給大臣一個較高的官職或稱號。

D.“詔班樂府”中“樂府”是音樂行政機關,其任務是收集編纂各地民間音樂、整理改編與創作音樂等。

45. B【解析】“懸壺”,即懸壺濟世,人們對醫生行醫的尊稱。

4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會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是考取貢士的考試,會試就是集中全國舉人會同考試之意。參加的人是舉人,在鄉試後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闈”或“禮闈”。

B.“勤王”,多指君主的統治受到威脅而動搖時,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C.“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漢以來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機構。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D.“敕”,中國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詔令文書的文種名稱之一。用於任官封爵和告誡臣僚。

46.D。無“肱股之臣”

47.下列對文言文知識的有關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股指的是大腿及小腿上部;而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輔佐帝王的重臣,也喻為十分親近且辦事得力的人。

B.四夷,即東夷、南蠻、北狄和西戎的合稱,對中國邊區文化較低各族的泛稱。

C.自始皇起,古代君主自稱為朕,“朕”意思是天下皆朕、皇權獨尊。

D.《貞觀政要》是唐代史學家吳兢著的一部政論性史書。它是中國開明封建統治的戰略和策略、理論和實踐的集大成。

47答案:A,股指的就是大腿。

48.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兼”、“領”均表示兼任官職,“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職,“署”“權”則表示暫代官職。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給帝王的一種文書,常含表誌陳情、訴說心曲之意,如《出師表》《陳情表》。

C.“視事”指官吏到職辦公,“下車”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致政”、“致仕”則指辭官。

D.《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同時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

48. D 二十四史之首為《史記》。

49下面關於文言常識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刺史,原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唐肅宗時期州郡長官為刺史。

B.優詔,由皇帝頒發的褒美嘉獎的詔書。

C.至德,唐肅宗在位時的一個年號,一個皇帝在位期間只使用一個年號。

D.表: 封建時代稱臣子給君主的奏章,用以陳說忠心和願望。如《出師表》《陳情表》等。

49 C 年號,是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繼位後始有年號的出現,始創年號元狩,並追建元狩以前年號為建元、元光、元朔。此後形成制度。歷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5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後不久父親起的,名是成年時舉行冠禮後才起的。

B.考,在文言裏指已經死去的的父親。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對先皇的稱呼。普通人稱自己已故的父親為“先考”;已故的母親稱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稱“考妣”。

C.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脫帽。冠禮是古代成年男子滿18歲舉行的象征獨立和成熟的儀式,備受重視。笄禮是年滿16歲的少女所舉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儀式,在冠禮、笄禮之後男子就可以冠發、女子可以梳髻。

D.《漢書》,又名《前漢書》,東漢範曄所著,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全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誌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漢書》語言莊嚴工整,多用排偶,遣辭造句典雅遠奧。

50.B(A項應為“名是出生後不久父親起的,字是二十歲舉行冠禮後才起的。C項“冠禮”為20歲,“笄禮”為15歲。D項應是班固編撰。《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顏師古二度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誌》並稱為“前四史”。《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誌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5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古代的學校有“庠”“序”之稱。太學是中國古代的國立大學,太學之名始於西周。

B.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進士是通過最初一級朝廷考試者,意為可進授爵位之人。

C.陛下是對帝王的尊稱,可譯為“您”。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宮殿的臺階。

D.降級授予官職,貶謫官員,不限降低幾級,稱責授。其它降級授官的詞語還有左遷、遷謫等。

51.B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

5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國子監,我國封建時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機關,在有的朝代兼為最高學府。

B.教授,學官名。始於宋代,為講解經義、掌管課試的一種文職官員。

C.禮部,中國古代官署,掌管國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貢舉、戶籍等事項。

D.受禪,是中國古代推舉部落首領的一種方式。文中指新皇帝接受舊皇帝讓給的帝位。

52.C(戶籍應該是由戶部掌管)

53.下列對文中劃線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即歲稔不足支數日”中“稔”意思是“莊稼成熟”。

B.“前撫王之誥、魏學曾相繼綏輯”中“綏輯”意思是安撫集聚。

C.“厘兩京、山東、陜西勛戚莊田”中“厘”意思是治理處理。

D.“致仕”中“致”意思是“獲得”,“致仕”意思是獲得官職。

53.D(“致仕”指官員辭職回家)

5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中的“授”“遷”“起”“擢”“進”“改”“兼”均指升官。

B.大理寺為掌管刑獄的官署,長官名為大理寺卿。北齊始設,後歷代相沿。明清時與刑部、都察院為三法司,會同處理重大司法案件。

C.詔獄,指九卿、郡守一級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詔書能系獄的案子。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監獄。

D.“奪哀”猶“奪服”,也叫“奪情”,指古代官員喪服未滿而被朝廷強令出仕。

54、A(改是改任,表調動;兼是兼任,同時監管)

5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明經,漢朝出現之選舉官員的科目,始於漢武帝時期,至宋神宗時期廢除。被推舉者須明習經學,故以“明經”為名。

B.行在,也稱行在所。第一釋義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釋義專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處是第二種釋義。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總稱。由於古時的君主為了祈求國事太平,五谷豐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國家的象征,後來人們就用“社稷”來代表國家。

D.視事,視察、巡視政事。舊時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視政事,考核官員。

55.D.視事,舊時指官吏到職辦公。多指政事言。

56下列對文中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故事:舊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虛應故事”。《六國論》中“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B.中官:中官在古代含義較多。最初是古官名,後來還可指宮內、朝內之官。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稱奄人,內官,內臣等。

C.“出為湖廣左參議”中的“出”指京官外調。《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中的“出官”也是這個意思。

D.巡撫是中國明清時地方軍政大員之一。又稱撫臺。巡視各地的軍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撫主管一省軍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撫軍按民”而名。

56.A(《六國論》中的“故事”是“舊事,先例”的意思。)

5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郎中令,是皇帝的侍從護衛官,主要掌管宮殿門戶等,屬於九卿之一。雖然級別不算很高,但是多為皇帝的親信之人擔任。

B.禁中,即宮禁。是指皇帝、後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宮中禁衛森嚴,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稱宮禁。

C.關中,指秦嶺北麓渭河衝積平原一帶,因為西有大散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所以取四關之中之意。

D.戍漕,是指陸路運輸軍需物資。古代軍需物資運輸以水路運輸為主,水路不通處輔以陸路運輸。

57.D(戍漕,是指水路運輸軍需物資。)

5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貞觀”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號,年號是我國封建王朝帝王用來紀年的一種名稱。

B.“陛下”原來指站在宮廷臺階下的侍者,後來成為與帝王面對面應對時對帝王的敬稱。

C.“遷”是表示中國古代官吏調動、升貶的常用詞語。一般情況下,用“左遷”來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員自請退職,意為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類似的詞語還有“致仕”。

58.答案:C(左遷是貶官)

5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曲筆,這裏是指古代的史官有所顧忌或殉情避諱,而不直書其事的記載方式。

B.幸東都,舊時封建帝王到達某地稱“幸”;歷史上有多地被定為東都,隋唐時指洛陽。

C.故事,是古今異義詞,意思是舊日的典章制度,先例。

D.封百戶,指皇帝賜予某人有百戶人家的封地,這百戶人家的租稅供其世祿。

59.A (此處的“曲筆”意思是徇情枉法。)魏遊肇為廷尉,帝私敕肇有所降恕,肇執不從,曰:‘陛下自能恕之,豈可令臣曲筆也。’譯文:北魏時遊肇任廷尉,魏宣武帝私下敕令遊肇有所寬恕,遊肇執意不從,說:“陛下自己就能寬恕他,怎麽可以叫臣徇情枉法呢?”

60.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開頭說劉溫叟“七歲能屬文,善楷隸”,這裏的“楷隸”指的是“漢字七體”(漢字書寫形體演變的七種體式)中的“楷書”和“隸書”。

B.第二段說“一日晚歸由闕前”,“闕”是皇宮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也常用來借指“朝廷”。如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說“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C.文末說“炳、燁並進士及第”,科舉殿試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D.本文節選自《宋史?劉溫叟傳》,《宋史》和司馬遷的《史記》、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等二十四部正史,被清代乾隆皇帝欽定為“二十四史”。

60.D(《資治通鑒》是編年體史書,而欽定的二十四史都是以《史記》為範本的紀傳體史書,因此,《資治通鑒》不在二十四史之列。至於《資治通鑒》算不算正史,說法不一。《漢語大詞典》(電子版)【釋義】正史:1.指《史記》﹑《漢書》等以帝王本紀為綱的紀傳體史書。清乾隆年間詔定二十四史為正史,1921年北洋軍閥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稱二十五史。2.有以紀傳﹑編年二體並稱正史的。參見《明史.藝文誌》。)

6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字,又稱“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晉時設,為尚書列曹之一,尚書、門下、內史三省是隋唐時的中樞權力機構。

D.勤王,指君主制國家中君王有難,而臣下起兵救援,稱為“勤王”是因為夏商周時只天子稱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諸侯。

61.A(字是成年時才取的,名不是)

6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古代,父母死後,子女按禮須持喪三年,其間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預吉慶之典,任官者須離職。

B.“故事”有多種含義,也指一種文學體裁,文中用以表示舊日的典章制度。

C. 禦史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官職名稱,職責一直是掌管朝廷禮儀及檔案文件等事宜。

D. 歷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間改換年號,新年號開始的一年稱改元。

62.C自秦朝開始,禦史專門作為監察性質的官職,負責監察朝廷、諸侯官吏一直延續到清朝。

63.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在古代中國,名多由長輩起取,並往往通過取名體現對子女的期望;字是男子20歲舉行加冠禮時所取,女子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響,沒有取字的權利。

B. 沙門,是出家的佛教徒的總稱,也指佛門。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

C.“經史子集”是中國古籍按內容區分的四大部類。經指儒家經典著作;史即正史;一些大型的古籍叢書往往囊括四部,並用以命名,如《四庫全書》。

D.《春秋公羊》是《春秋三傳》之一,《春秋》是編年體史書,言簡義深,如無註釋,很難理解。註釋《春秋》的書,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

63.A.(“女子沒有取字的權利”錯。例如;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

6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奪情”是中國古代丁憂制度的延伸,中國古代規定政治人物一旦承祖父母、親父母的喪事,“自聞喪日起,不計閏,守制二十七月,期滿起復”;但是為了應對各種局勢,“奪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禮制居喪,可不必去職,以素服辦公,不參加吉禮。守喪期間從軍作戰稱為“墨绖從戎”。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數民族和漢人。“夏”是古代漢民族的自稱;在古代,以中原為中心,人們將處於東、西、南、北方的少數民族分別稱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C.“增峻城隍”,“城”原指護城河,“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後來城隍成為漢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漢族民間和儒家信奉的守護城池之神。

D.“尚書省”是官僚機構。南朝宋得名,前身為“尚書臺”。由漢代皇帝的秘書機關尚書發展而來,是中央政府最高權力機構之一。

64.C(城隍是漢族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65.下列對文中加點字詞的解釋和相關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拜見君主則面北,因此“北面”有臣服於人之意。

B.“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孤、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

C.“傳”字在文中位於“乘”字後,應該為名詞,《說文》中提到:“傳,遽也,驛遞曰傳。”因此傳有驛傳車馬之義,古者以車駕馬,乘詣京師,謂之傳車。

D.古人有姓和氏之分,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

65.B(孤是君主的自稱,《老子》:“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為孤,寡,不谷。”而孺人是婦人的稱呼,《禮記》:“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婦人,庶人曰妻。”)

6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薨是古代對身故的一種說法,用於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還用於皇帝的高等級妃嬪和皇子公主等。

B.朕就是我的意思,早先沒有特殊的含義,無論王公貴族,還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稱朕。從秦始皇開始,成為皇帝專用的自稱。

C.幸既可指古代皇帝對人寵愛,也可以指帝王的親臨垂顧,無論是哪種意義,都不能用在除帝王個體之外的任何人身上。

D.符是中國古代傳達命令、征調兵將以及用於各項事務的一種憑證,用金、銅、竹、木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時雙方各執一半,合之以驗真假。

66.(3分)C幸也可泛指皇族親臨。

6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襲爵”指封建時代子孫承襲先代的爵位。“侯”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B.“建興…‘成帝”“鹹康”在文中都是帝王年號。“年號”是指古代皇帝紀年的名號。

C.“至尊”是對皇帝的敬稱,古代用來敬稱皇帝的還有“陛下”“萬歲”“主上”“聖上”等。

D.“贈”又叫“追贈”,指古代皇帝為已經去世的官員及其親屬給予的加封。

67 B(“成帝”是帝號,而不是帝王年號。中國封建政權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包括謚號、廟號、年號和尊號。廟號、謚號為最高統治者死後追加的稱號,是後人及後世對亡帝的稱呼。自西漢至隋朝的皇帝多稱謚號。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年號,為最高統治者為紀在位之年而立的名號。對明朝、清朝兩朝皇帝多以年號為稱。尊號,為皇帝在位時期,由臣下給予的尊稱,亦作為帝號。尊號始於唐朝武則天時期,尊號字數不一,常遇事而累加。稱呼時習慣於使用尊號之首的兩個字。參見"謚號"、"廟號"、"年號"。)

6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河東,古地區名。黃河流經山西、陜西兩省,白北而南的一段之東部,指今之山西省。

B.蔔筮,古時預測吉兇,用龜甲稱蔔,用蓍草稱筮,合稱蔔筮。古代也稱以占卦為業的人。

C.五行,即儒家所說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又可指孝的五行,即莊、忠、敬、篤、勇。

D.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稱,指百姓。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黑色。也有“眾多”的意思。

68.C(C項錯誤在於,對“五行”的理解不對。在本文的語境下,“五行”指的是我國古代稱構成各種物質的五種元素,即水、火、木、金、土。)

69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字”,又稱“表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

B. “博士”,古為官名。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後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

C.“至正”屬於年號;年號是古代帝王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的一種稱號,用以褒貶善惡,如“崇禎”“康熙”皆是。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其意是年事已高,就上書皇帝請求退休,好讓一把老骨頭能葬在故鄉。

69.(3分)C(古代帝王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的一種稱號,叫謚號。年號,是中國古代新皇登基,為了區別上一任皇帝,根據自己的思想,起一個新的年號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我國從漢朝初年開始使用。)

7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巡按,巡按禦史的簡稱.是監察禦史赴各地的巡視者,負責考核吏治、審理大案等

B、鹽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繳納鹽價和稅款後,發給商人用以支領和運銷食鹽的憑證。

C、流民.是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後普遍存農的一種社會現象,指到處流浪、無所事事的人。

D、贈,既指把東西無償地送給別人,也指古代皇帝對已死的官員及其親屬的加封。

70.C 流民指因自然災害或戰亂而流亡在外,生活沒有著落的人。

7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死了叫“薨”。後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漢代的國家中樞機構由丞相、太尉、禦史大夫組成,稱“三公”。其中禦史大夫總管行政。

C、“頓首”是古代的一種禮節,即拜跪於地,引頭至地,頭頓地再舉起。

D、“乞骸骨”就是官員自請退職,字面意思就是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

71.B(丞相總管行政,禦史大夫主管監察和秘書工作。)

7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稷、契、周、召都是古代的有名的賢臣。其中稷,指後稷,周朝始祖,教民耕種,被認為是我國農耕業的始祖;周公則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佳話。

B.大學士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學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學讀書的貴族子弟,後來逐漸變成官名和文人學者的泛稱。

C.致仕,舊指交還官職,即辭官。致仕制度,即官員的退休制度,是中國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典籍中習見的“致事”“下車”“告歸”“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還祿位於君”。

D.兄弟為參、商,指的是兄弟不合睦。參星與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沒,彼出此沒,古人以此比喻彼此對立,不和睦。

72. C(“下車”指官員剛到任)

7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太學,古代設於京城的最高學府。博士,古代設置的國家最高學位。

B.知貢舉,主試者稱為“知貢舉”,就是“特命主掌貢舉考試”的意思。

C.經筵,是指漢唐以來帝王為講經論史而特沒的禦前講席。

D.循吏,正史中記述的那些重農宣教、奉公守法、愛民富民的地方官。

74.A(“博士,古代設置的國家最高學位”錯,博士,在文中是官名)

7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太學,是中國古代的國立學校。太學博士是學校裏學位最高、學問最淵博的人。

B.憂,又稱丁憂。古代官員的父母死去,官員必須停職居喪,期間不準為官。

C.爵,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中國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拜,本是一種禮儀,後來引申為接受官職或封賜,受職者不拜表示不接受封賜。

75.【答案】A。【解析】古代太學博士是學校的主持和講授者,不是一種學位。

76.下列對原文加點字有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東宮,指封建時代太子所居住的宮殿閣。借指太子本人,太子就是封建時代君主的兒子中被預定繼承君位的人。歷朝歷代都是以長子做太子。

B.倡優,古代稱以音樂歌舞或雜技戲謔娛人的藝人,漢?司馬遷《報任安書》:“仆之先,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歷,近乎蔔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所蓄,流俗之所輕也。”《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屬於這類人。

C.放鄭,《論語?衛靈公》:“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後以“放鄭”謂棄絕淫靡之音。

D.典籍,指法典、圖籍等重要文獻,是歷史上重要的文獻名錄之總稱,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代表性典籍。《資治通鑒》是史學典籍,《水經註》是地學典籍。

76.A清朝好幾代不是

7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宮車晏駕”,“晏”:遲。宮車遲出,舊為帝王死亡的隱諱說法。

B.“歲余,徙為衛尉”,“徙”,此處意為貶謫。如《後漢書?張衡傳》中“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徙”即為此意。

C.“幸大王自改”,“幸”,希望。與《孔雀東南飛》中“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中的“幸”含義相同。

D.“元朔二年”,“元朔”是漢武帝時期的第三個年號。以紀念前129年衛青打擊朔方(北方)匈奴祭祀祖先的龍城。同時“元朔”也指一年的第一個朔日,即正月初一。

77答案:B 徙:此處意為調職。

7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僭”是超越本分的意思。“僭位”是指越分竊據上位。文中“及堅僭位”意思是說苻堅登上皇位並不是合法的。

B.《禮記?樂記》:“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後稱初即位或到任為下車”。“猛下車,明法峻刑”中“下車”指王猛剛到任。

C.“便宜從事”指可斟酌情勢,不拘規制條文,不須請示,自行處理。“堅遣猛於六州之內聽以便宜從事”一句可見苻堅對王猛的信任。

D.“言臺除正”一句中的“臺”指“尚書臺”,有官吏任免的權利。“授訖,言臺除正”是說王猛對官吏有罷免權力,某官任職後,王猛只要上報尚書臺就可以除去官吏的正式任命。

78 D“授訖,言臺除正”是說王猛對官吏有任命權力,王猛先授予某人官職,然後只要上報尚書臺就可以對官吏的正式任命。

7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工”,清代六部之一,主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

B.“黜陟”,“黜”是貶斥、廢除的意思,“陟”指官員的晉升。“黜陟”指人才的進退,官吏的升降。

C.“漕”,指漕運,漕運是我國古代利用水道(河道、海道)調運糧食(主要是公糧)的一種專業運輸。

D.“乞歸養”,請求辭職回家來調養自己的身體。

79.D (解析:解答此題,應結合著該詞語所在的語段及具體語境分析,D.“乞歸養”理解不正確,由其具體語境可知,正確的解釋應為“請求辭職回家奉養父母”,所以選D。)

8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吏部是“六部”之一,長官為吏部尚書,掌管文官的任免、考選、調動等事務。

B.祠亦稱祠廟,是舊時祭祀祖先的建築,相當於現在為紀念名人等修建的紀念堂。

C.授為加授官職之意,表示這種意思的詞語還有拜、拔、除、擢,以及左遷等。

D.致仕,古人也常稱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員退休,回鄉安度晚年。

80.C(“左遷”為貶官。)

8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稱自己往往稱字,稱別人往往稱名。

B.明經,漢朝出現的選舉官員的科目,被推舉者須明習經學。

C.擢,一般表示升官,“左遷”是降職的委婉說法,“徙”則表示一般的調職。

D.謚號是人死之後給予的稱號,有官謚、私謚之分,有褒有貶。

81.(3分)A(稱自己往往稱名,稱別人往往稱字)

8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一般對平輩或尊輩要稱字。

B.嶺南,指中國南方的五嶺之南的地區,相當於現在廣東、廣西及海南全境。

C.禮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禮、科舉、學校等,禮部侍郎是禮部的最高長官。

D.崩,也稱做駕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後死亡的一種委婉說法。

82、C(禮部最高長官為禮部尚書)

8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太學是中國古代的的一種大學,始設予漢代,為中央官學、最高學府。隋代以後改為國子監,面國子監內同時也設太學。宋代太學仍為最高學府,隸國於監。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也稱弱冠,表示成年。冠禮在宗廟L}I進行,一般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加冠禮的青年加冠。

C.進士,是古代科舉會試及第者之稱,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第,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

D.書是對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稱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預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種秘密的奏議。

83.C(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

8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郎,古代為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員的統稱。戰國始有,本文中是指為為君主侍從之官。

B、遷,移動、搬換、轉變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官職的變動。

C、奉錢即資助之錢,如《史記?蕭相國世家》中“高祖以吏繇鹹陽,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的“奉錢”即是此意。

D、疏是在朝官員專門上奏皇帝的一種文書形式,“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為對問題的分析。

84.(3分)C 【解析】奉錢有兩個意思,其一是資助之錢。其二是薪俸。在本文中應該是薪俸之意。

8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殿試,是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在宮廷舉行,由皇帝親自主持,只考策問一場。

B.中書舍人、給事中、吏部尚書是古代官職;“政和’’、“建炎’’和“紹興’’是皇帝年號。

C. 行伍,我國古代兵制,十人為伍,五伍為行,後用“行伍”泛指軍隊。

D.補,指官員由候補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職。

85.C【解析】D項應為“五人為伍”。

8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諸生”是明清時期經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生員有增生、附生、廩生、例生等,統稱諸生。

B.“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明清殿試後分為三甲:依次稱為狀元、榜眼、探花。

C.“致政”,官吏將執政的權柄歸還給君主,指古代官員正常退休。意同“致仕”或“致事”。古代官員一般在70歲時退休,有疾患則可提前退休。

D.“壬子”是幹支紀日法。古人用幹支依次、循環地紀年、紀月、紀日和紀時辰。幹支是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稱。

86. B(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依次稱為狀元

8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屯田”指政府組織、利用戍卒或農民、商人墾殖荒地的農業生產形式,有軍屯、民屯和商屯之分。漢以後歷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軍餉和稅糧。

B.“貞觀元年”一詞中“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元年”指第一年。古代帝王一人一個年號,故可用年號稱呼皇帝,如康熙皇帝等。

C.“出”字含意豐富,在文章中指京官離開京城去地方上任職。同時它還有“超出”的意思,如韓愈《師說》中“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中的“出”。

D.“末作”指工商業,與本業農業相對,文中竇軌實行的是重農抑商政策。賈誼《論積貯疏》中的“末技遊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已表達出重農抑商思想。

87.【答案B】古代帝王並不是一人一個年號,有些皇帝有好幾個甚至十幾個年號,比如唐高宗。

88.下列對文中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故事:舊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虛應故事”。《六國論》中“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B.中官:中官在古代含義較多。最初是古官名,後來還可指宮內、朝內之官。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稱閹人、內官、內臣等。

C.“出為湖廣左參議”中的“出”指京官外調。《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中的“出官”也是這個意思。

D.巡撫是中國明清時地方軍政大員之一,又稱撫臺。巡視各地的軍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撫主管一省軍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撫軍安民”而名。

88.A.(《六國論》中的“故事”是“舊事,先例”的意思。)

89.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嘉祐二年進士第”中“第”指科舉考試及格的等次,“進士”是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者,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調任官職的詞語很多,“拜中書舍人”指“授予中書舍人一職”,“徙明、亳、滄三州”指“調任明州、亳州、滄州知州”。

C.“丁母艱”是指母親去世,回鄉守喪。守喪有一定的時間規定,這在古代是一種孝順行為,表明當事人對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經”指六部儒家經典著作,是指經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們是《論語》《詩經》《尚書》《禮記》《樂經》《周易》。

89.D《論語》不是六經

90.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大理寺,中央司法機構。北齊定制,歷代沿置,掌司獄定刑,長官為大理寺卿,文中的周三畏和薛仁輔都曾擔任大理寺卿一職。嶽飛和嶽雲被捕後都關押在大理寺的監獄中。

B.黃河在古代被稱為“河”或“河漢”,習慣上人們把註入外海外洋的稱為“河”,把註入內湖或內海的稱為“江”。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域。

C.宋代實行重文抑武的國策,文官地位比武將要高,宰相的權力比較大。文中的秦檜,為了控制諸將,特意把嶽飛、韓世忠、劉錡等人的軍職罷免,轉為文官。

D.雅歌投壺,是古代秦漢以後貴族內部的吟詩與遊戲活動,雅歌謂歌《雅詩》,投壺就是將箭矢投入到裝有小豆的小口壺中,能夠投中者即獲勝。後常用以指武將之儒雅行為。

90 B 解析:“河漢”指的是“銀河”,“人們把註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稱為江,把註入內湖內海的河流成為河”。

9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

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

B.“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

於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

C.黜:指罷免官職,古代表示罷免官職的詞還有:奪、除、免、去、廢等。

D.“卒”:專用於指大夫或相當於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級官員的死。唐代以後則用作“死”的通稱。其它意為“死”的詞還有:崩、薨等。

91.C(“除”指任命、授予官職。)

9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諸生,古代經考試錄取而進人中央、府、州、縣各級學校,包括太學學習的生員。

B.禦史,自秦朝開始,禦史專門怍為監察性質的官職,負責監察朝廷、諸侯官吏,一直延續到清朝。

C.宦官,也指太監,是中國古代京城既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為一品二品官員服務的官員。

D.謚,古代皇帝、貴族、大臣、傑出官員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後所加的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

93.C【解析】應是“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

94.下列對文中加橫線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光緒是光緒皇帝的年號。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皇帝年號紀年法;幹支紀年法等。

B.觴為古代酒器。

C.提督為武職官名,負責統轄一省陸路或水路官兵;

D.公為敬辭,尊稱男子。中國古代有“公、侯、伯、王、男”五等爵位。

94.D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

9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諱嫌”就是避諱,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是古代避諱的總原則。如東漢為避光武帝劉秀諱,改“秀才”為“茂才”。

B.擢進士第,又可稱為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考試合格後錄取成為進士。但是唐宋時的“進士”有別於明清時的“進士”。

C.禮部是古代官署“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國學校事務、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等事宜。

D.“謚”即謚號,是古代對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後追封的稱號,用以表彰其功績或品德,謚號只能由朝廷授予。

95.D 一般文人學士或隱士的謚號,則由其親友、門生或故吏所加,稱為私謚,與朝廷頒賜的不同。

9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以官受氏就是根據擔任官職授予姓氏,如:司馬、司徒、司空、上官、太史等。

B.校射意思是校場比試射箭。

C.袖詩求見,意思是袖藏詩文請求拜見。袖子裏有倒兜就想今天西服的內兜一樣裝進去會自然垂到袖口的除非你自己掏,否則它自己不會掉出來。

D.廉訪使:宋、元時期的職官名。宋代全稱廉訪使者,元代全稱肅政廉訪使。主管監察事務。

96.B (應是比試射技和武藝)

9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漢朝出現選舉官員的科目,始於漢武帝時期,至宋神宗時期廢除。被推舉者須明習經

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参考答案

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参考 1. B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2. 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3.A考查古文化常识,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A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4.C“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5.C “察茂才”“举孝廉”, 是自下而上. 6.A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7.C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8.C “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9.A “左迁”必是降职。 10.D 皇帝的庙号。 11.B “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12.A不是中午12点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13.C“薨”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一种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帝后的死当称为“崩”。 14. A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亚年间” 15. B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 16. C晦日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指夏历农历,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视,寄托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辰时即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上午7 时正至上午9 时正。十二时辰制 子时( 23时至01时) 丑时( 01时至03时) 寅时( 03时至05时) 卯时( 05时至07时) 辰时( 07时至09时) 巳时( 09 时至11时) 午时( 11时至13时) 未时( 13时至15时) 申时( 15时至17时) 酉时( 17时至19时) 戌时( 19时至21时) 亥时( 21时至23时) 17.A陛,是宫殿的台阶。殿下,是对太子的称呼。 18.B“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19.A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20.D “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 21. C “解职”与“致仕”词义相近。 22.A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23.C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24.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25. C“致仕”指辞官或退休。 26.C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00题(含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过关试题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B 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A 考查古文化常识,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A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转载]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1。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C(“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C “察茂才”“举孝廉”, 是自下而上.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A 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 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中小学“必考”文学常识100题

中小学“必考”文学常识100题 文学常识练习题 1、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________(战役)中的“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来的。 2、“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是名著《水浒传》的一个回目,其中“花和尚”指的是________,“豹子头”指的是________;请写出另外一个好汉的外号及故事的名称(如武松打虎)________。 3、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 梗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悲欢离合。以上情节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 4、《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________。 5、《游山西村》这首七律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6、晏殊《浣溪沙》中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对偶句,被誉为“千古奇偶”。 7、《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 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9、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 10、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学海无涯苦作舟。 12、________________,得来全不费功夫。 13、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14、海上升明月,________________。 15、________________,几度夕阳红。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强烈的继承性、民族性和历史性,并且对当代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此,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1分,共30分) 1、下列哪部作品不是陶渊明的() A、《归园田居》B《桃花源记》C、《归去来兮辞》D、《岳阳楼记》 2、中华民族的摇篮是:( ) 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3、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 )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 4、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 )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5、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祖国大陆的人们开始和台湾接触,早在秦汉时期,台湾在三国是称为:( ) A、夷洲 B、流求 C、东番 D、台湾 6、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 ) A、普陀山 B、武当山 C、九华山 D、峨眉山 7、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六大古都:( )

A、南昌 B、开封 C、西安 D、洛阳 8、苗族的传统乐器是:( ) A、笙 B、笛 C、萧 D、芦笙 9、中国全部的少数民族语言共分几个语系?( ) A、5个 B、6个 C、7个 D、8个 10、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是指多少岁?( ) A、60岁 B、100岁以上C 80---100岁D 70岁 11、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绿茶是最古老的品种,是我国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第一大茶种,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著名的绿茶?( ) A、西湖龙井B太湖碧螺春C庐山云雾D铁观音 1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 )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13、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 )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子 D、五福临门 14、一般认为,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15、《红楼梦》的四大家族中没有下列哪个姓氏?( ) A、吴 B、贾 C、王 D、史 16、下列不是东汉文学三崔的是:( ) A、崔驷 B、崔瑗 C、崔醒 D、崔寰 17、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 )

高考传统文化知识100题(填空题,附答案)

高考传统文化知识100题 “一”型测试题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2.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 )。 3.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的《》。 4.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是 ( )的《》。 5.“天下第一行书”指( )的《》。 6.“天下第一关”指( )。 “二”型测试题 7.“两司马”指汉辞赋家( )和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 8.“二陆”指西晋文学家( )和陆云。 9.书法史上的“二王”指东晋时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和( )父子。 10.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指唐代诗人( )和( )。 11.“二程”指北宋时期哲学家、教育家程颢和( )兄弟。 12.“乐府双璧”指《木兰诗》和《》。 13.“二拍”指明末( )编著的话本集及拟话本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4.“二乔”指( )时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 “三”型测试题 15.“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子( )、曹植。 16.“三苏”指北宋文学家( )与子苏轼、苏辙。 17.“三袁”指明代后期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宗道、( )、袁中道三兄弟。 18.“三玄”指《》、《老子》、《庄子》三书的统称。 19.“春秋三传”简称“三传”,指解释《春秋》的《》、《公羊传》、《穀梁传》。 20.“三吏三别”指唐朝杜甫创作的组诗,包括《新安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六篇。 21.“三言”指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话本集及拟话本集《喻世明言》、《》、《醒世恒言》。 22.《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的“三英”指刘备、( )、张飞。 23.“三皇”通常指伏羲、( )、神农。 24.“三教”指儒教、( )、佛教。 25.“三纲”指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26.“三才”指天、地、( )。 27.“三牲”指用于祭祀的牛、羊、( )。 28.“三省”指中书省、( )、尚书省。 29.“连中三元”中的“三元”指封建科举考试( )、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解元、( )、状元。 30.殿试三鼎甲:指状元、榜眼、( )。 31.“岁寒三友”指松、竹、( )。 32.“江南三大名楼”指湖北武汉的(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

文学常识100题.docx

文学常识选择题100题 I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是 A、《尚书》 B 、《左传》 C 、《史记》D 、《战国策》 2. 在下列诗作中,以弃妇为抒情主人公的是 A. 《短歇行》 B.《上邪》 C.《氓》 D.《关山月》 3. 先秦散文中,最多采用寓言形式、最富浪漫色彩的是 A. 《论语》 B.《左传》 C.《战国策》 D.《庄子》 4. 屈原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 A. 《湘夫人》 B.《离骚》 C.《国殇》 D.《涉江》 5. 赋形成的时代是 A.先秦时期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6 .提出"惟陈言之务去"的古代作家是 A.孟轲 B.庄周 C.韩愈 D.欧阳修 7. 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 A.屈原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8. 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唐代作家是 A.王维 B.李白 C.杜甫 D.王昌龄 9. 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作家是 A.司马迁 B.韩愈 C.柳宗元 D.欧阳修 10.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古代作家是 A.韩愈 B.柳宗元 C.白居易 D.欧阳修 II .写有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人是 A.岑参 B.苏轼 C.辛弃疾 D.陆游 12. 以上四下六的句式为主,被称为"四六文"的赋是

A.骈赋 B.文赋 C.大赋 D.抒情小赋 13. 《庖丁解牛的故事,它们出自先秦时代的

14. 成语“祸起萧墙”出自于 A.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B. 庄子《秋水》 C. 孔子《论语?季氏》 D. 苏轼《前赤壁赋》 15. 辛弃疾词的基本风格是 A.豪放悲壮B .飘逸奔放C沉郁顿挫D .清丽婉转 16. 《长亭送别》的旦角是 A.红娘 B.张琪 C.老夫人 D.崔莺莺 17. 在《诗经》中最具有民歌特点的作品是 A、国风 B、大雅 C 、周颂D 、商颂 18. 下列作品、作家、时代(国别)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唐代 B.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一莫里哀一一法国 C.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一戴望舒一一现代 D. 《边城》——史铁生——现代 19. 《前赤壁赋》中苏轼用来解脱精神苦闷的哲理是 A.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B. 清风、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C. “变”与“不变”是相对的 D. “登仙”、“长终”都是不可能的 20. 在《诗经》中最具有民歌特点的作品是 A、国风 B、大雅 C 、周颂D 、商颂 21.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 A、唐代 B 、东晋、汉代 D 、三国时代 22.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是

100道中华文化常识题答案

100道中华文化常识题及答案 1.《红楼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它的别名是什么? A.《金陵记》 B.《石头记》 C.《西厢记》 D.《紫钗记》 2.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什么?A.黄河 B.长江 C.淮河 D.珠江 3.“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句诗是谁写的? A.元好问 B.柳永 C.晏殊 D.李煜 4.“滥竽充数”出自哪部书? A.《孟子 B.《墨子》 C.《韩非子》 D.《庄子》 5中国历史上被誉为”药王”的是谁? A.扁鹊 B.华佗 C.孙思邈 D.李时珍 6.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上有几条龙? A.8条 B.10条 C.15条 D.22条 7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哪部? A.《史记》 B.《资治通鉴》 C.《汉书》 D.《后汉书》 8.木版年画发源于四大名镇中的哪个?

B.景德镇 C.朱仙镇 D.佛山镇 9.“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什么? A.苏州 B房屋 C.酒 D.庄稼 10.“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怎么样? A.左手在外 B.右手在外 C.双手交叉 D.双手相握 11.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什么? A.忠耿正直 B.阴险狡诈 C.神怪形象 D.凶暴残忍 12.下列哪项不属于宋代五大名窑? A.汝窑 B耀州窑 C.定窑 D.钧窑 13.“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文章 B.书法 C.绘画 D.刀工 14.《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面包括多少首完整的诗? A.300首 B.305首 C.350首 D.500首 15.《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 A孙武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100道A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100道 (一)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 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 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 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 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18.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和今天的山东省不是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19.“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20.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三)天文与历法 21.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

2018年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2018年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 (一)、古代纪年方法 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 练习巩固:2008然后就戊子年,2071年是什么年?(辛卯年) 2、帝王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二)、古代纪月的方法 1、序数纪月法 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采草药》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加上一个特定的“建”字,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如: 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农历十一月)——杜甫《草堂纪事诗》 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农历十月)——庾信《哀江南赋》 3、时令纪月法

2015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一)含答案

2015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一)含答案 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 A、60岁 B、70岁 C、100岁 D、141岁 答案:D 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 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颂李白 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颂杜甫 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颂白居易 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颂王昭君 答案:D 解析:“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是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说的苏武的事,而颂王昭君的对联是“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3、对联集句对大多非原创,是从已有诗文句子中选句配对,推陈出新。与“劝君更尽一杯酒”(唐·王维)对仗工整的是:() A、天涯涕泪一身遥。(唐·杜甫) B、与尔同消万古愁。(唐·李白) C、八骏日行三万里。(唐·李商隐) D、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 答案:B 解析:题干“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唐代王维的《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与“与尔”有第二人称相对,“更尽”与“同消”有动词相对,“一杯酒”与“万古愁”数量词相对,所以选B项。 A项“天涯涕泪一身遥”是唐代杜甫《野望》中的诗句;B、“与尔同消万古愁”是唐代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C、“八骏日行三万里”是唐代李商隐《瑶池》的诗句;D、“替人垂泪到天明”是唐代杜牧《赠别》的诗句。 4、中国古代神话“开天辟地、炼石补天、钻木取火、衔石填海”中涉及的人物形象分别是:() A、女娲、燧人氏、精卫、盘古 B、燧人氏、精卫、盘古、女娲 C、盘古、女娲、燧人氏、精卫 D、精卫、盘古、女娲、燧人氏 答案:C 解析:“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燧人氏钻木取火”、“精卫衔石填海”的神话故事家喻户晓。 5、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一种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隋唐到清代的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度中参加县府考试、省级考试、京城考试和皇宫大殿考试及

2017年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含答案)

2017年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含答案)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转载]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1。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备考与素养古代文化常识 一科举教育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 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 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3.科举制名称 【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1 300多年。如《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院试】

古文化常识100题

古文化常识100题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 A.月亮 B.姻缘 (A)婵娟的意思常用者有三,1、形容姿态曼妙优雅;2、美女、美人;3、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这里的婵娟是第三种。 2.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近来的喜事是: A.新婚 B.搬家 C.妻子生了个男孩 D.考试通过 (C)周代诗歌中。古人把璋给男孩玩,希望他将来有玉一样的品德。旧时常用以祝贺人家生男孩。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 A.苏州 B.房屋 C.酒 D.庄稼 (C)屠苏,酒名。古代中国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 4."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 A.左手在外 B.右手在外 (A)因为古人认为杀人时拿刀都是用右手,右手在前杀气太重。所以右手握拳,用代表友好的左手在外,把右手包住。 5.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 A.忠耿正直 B.刚愎自用 (A)红色的脸谱表示忠勇侠义,如关羽、妾维;黑色的脸谱表刚烈正直、勇猛鲁莽,如包拯、李逵等;黄色的脸谱表凶狠残暴,如宇文成都、典韦;蓝绿色的脸谱表粗豪暴躁,如窦尔敦、马武等;白色的脸谱表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 6.《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 A.浑水摸鱼 B.反戈一击 C.笑里藏刀 D.反客为主 (B)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敌战计: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混战计: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并战计: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败战计: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含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测试卷 (答案在后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1分,共30分 1、下列哪部作品不是陶渊明的(D A、《归园田居》 B《桃花源记》 C、《归去来兮辞》 D、《岳阳楼记》 2、中华民族的摇篮是:( C 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3、“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 C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 4、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 B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5、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祖国大陆的人们开始和台湾接触,早在秦汉时期,台湾在三国是称为:(A A、夷洲 B、流求 C、东番 D、台湾 6、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 B A、普陀山 B、武当山 C、九华山 D、峨眉山 7、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六大古都:( A A、南昌 B、开封 C、西安 D、洛阳 8、苗族的传统乐器是:( D A、笙 B、笛

C、萧 D、芦笙 9、中国全部的少数民族语言共分几个语系?( A A、 5个 B、 6个 C、 7个 D、 8个 10、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是指多少岁?( C A、 60岁 B、 100岁以上 C 80---100岁 D 70岁 11、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绿茶是最古老的品种,是我国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第一大茶种,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著名的绿茶?( D A、西湖龙井 B太湖碧螺春 C庐山云雾 D铁观音 1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 D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13、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 C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编100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编100题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口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 C.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D.谥,在此处是大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 B.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高中语文精选文化常识50题

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50题(一)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B.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 C.床:古代的坐具。 D.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穆之意。 8.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100道判断题

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 山川与地理 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 18.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和今天的山东省不是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 19.“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 ) 20.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 天文与历法 21.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 ) 22.十二天干排第一的是甲,十地支排第一的是子。( ) 23.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时,其中子时是指23点至1点,辰时是指7点至9点,午时是指11点至13点。( ) 24.古人拿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寅为虎,午为马,戌为狗。( ) 25.十二生肖排第一的是鼠,排最后的是狗。( ) 26.古人根据月亮的圆缺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 27.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的立春,排最后的是除夕。( ) 28.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 ) 29.古人把农历每个月的十五称为“望”,每个月的十六称为“既望”。( ) 30.古人把每个季节三个月顺次称为孟、仲、季,仲夏就是夏季的第二个月。(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