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读《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有感

读《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有感

读《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有感
读《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有感

读《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有感

读《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有感

花了十天的时间,在上班的地铁上,学校的大课间中,睡前的台灯下,读完了朱勇老师主编的《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在微博上跟朱老师说好要写写自己的读后感,现在该交作业了.

说来惭愧,虽然我是北语对外汉语专业毕业,但是理论基础薄弱地很,加之中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毒太深,所以专业地去点评这本专业著作对我来说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本书的“分析”部分真是专业得很!索性就写一下自己读这本书的感觉吧,因为对我这样一个感性的双鱼座来说,“感觉”中就带着自己的喜好和评价.

读《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以下简称《案例》),第一个感觉是“亲”.亲切于书中所分享的每一个案例,亲切于书中的很多作者.书中分享的很多案例,其实自己在之前的教学实践中都有过相同或者相似的经历,读着这些案例,再看看书中所提到的教师的解决方案,便有“心有戚戚焉”之感.比如《敏感问题?四两拨千斤》这篇,之前自己上课时也曾遇到韩国学生拿大兴安岭说事儿、美国学生拿西藏说事儿的情况.“坦诚面对,避免课上争辩,课下充分沟通”是自己一直遵循的一个原则.看过这篇案例,顿觉自己并不“孤独”.看到本书中很多作者的名字,就更感亲切.刘弘、苏磊鑫、戴翳老师是自己今年在北大对外汉语暑期研讨班的同学,还记得我们一起跟朱老师在北大餐厅吃饭畅谈的时候;蒋楠、张京京两位老师虽未曾谋面,却早已经在微博上“互动多时”,后者还是我爱人的师妹!看着这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读着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心里很温暖.

读《案例》的第二个直接的感觉是“新”,可以说“案例分析”这种形式填补了国内此类著作的一个空白.记得当时我一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就被“案例”二字所吸引,因为我一直是“案例教学”的忠实粉丝和实践者.这里容我啰嗦两句,之前因为工作的关系,自己做过新手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工作,其中一门课便是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串

讲.汉语语法和语法教学一直是自己的一个不足,所以当初教这门课

大多是战战兢兢,唯恐自己讲不好.不过几次课讲下来,学员反馈还不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课上用了“案例”这个利器——以自己课堂上积累的真实的学生出现的偏误,帮助学员去加深对这个语法点的理解.讲名词,有“我们班三十人”;讲情态动词,有“我明天不会上课”;讲比较句,有“我喜欢北京比上海很多”之类.这些来自

课堂上的案例,都让教学变得真切而有效.《案例》这本书,可以说像是一本对外汉语教学的“大笔记本”,以案例分析的形式真切而专业地全面地呈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新颖而独特.之前自己也度过一些

类似的著作比如《汉语可以这样教》《如何教外国人学汉语》《对

外汉语课堂技巧》等,这些书中也引用了很多知识点来辅助,然而鲜

有案例这种形式,多少少了些“底气”和“地气”.

读《案例》的第三个真切的感受是“实”,在我看来,如同很多微博上的对外汉语的同行的评价,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接地气”.本

书中所选的教学案例都是来自于一线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笔记,这是最真实、最有说服力、最接地气的素材.这些感性而直观的案例,紧

跟着后面的专业而到位的理论分析,不仅形成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跨越,更让一般性的纯理论教材相形见绌.书中给我印象很深的

是《“可懂输入”是基本功》一篇,看张京京老师的案例描述本身就让人受益匪浅,后边分析中提到的克拉申的理论又与该案例完美匹配.短短一篇,就如同一个“输入假说”的深入浅出的小课.这也让我想

起自己考研那会儿,没有任何对外汉语教学经验,读刘珣老师的《对

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书中提到的很多理论,自己都是懵懵懂懂,硬硬地靠记忆加背诵才得以通过考试.转眼七年过去,再回头看刘老师这

本书中的一些篇章,就有了“若有所思”之感,不觉得那么抽象与晦

涩了.如今再读了朱老师的这本《案例》,就更有“若有所得”之感了.

读《案例》的第四个感觉是“妙”,老师们分享的案例妙,分析妙,思考题设置的也妙.这一点没法展开阐述,相信读过此书的老师都与

我有同感.

我个人非常喜欢也推崇这本书,更钦佩书中作者们的分享精神、朱老师等编者的专业笔触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再我看来,无论有无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