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70

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70

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70
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70

上海市奉贤区【精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当图像“遭遇”数字

①大数据似乎一夜之间渗透进人们的生活,人们却还没来得及给自己身处的时代起一个确切的名字。一说是图像时代,一说是数字时代。可以肯定的是,这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基本方式:一是文字,一是图形。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它们时而交错,时而分离。

②500年前达·芬奇在一位建筑家《建筑十书》的插图中,画了一个有两种不同姿势的《维特鲁威人》:

③自古希腊至中世纪,直到文艺复兴,人们终于完成了对透视法的研究和运用。把这些经验感性空间和逻辑理性空间结合起来,画家们可以在二维平面上再现客观空间的三维视觉真实感。透视法成了确立文艺复兴美术里程碑地位的奠基石之一。比如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巧妙地设置在米兰圣玛丽亚感恩教堂的墙壁尽头。画面利用透视原理,使人们的视线在穿过一扇扇的门远远看去时,其天花板的透视线、厅堂的建筑结构,随画面做了自然延伸。最绝的是十二门徒分在两侧,这四组人像愤怒、惊恐、怀疑、剖白,在视线上的冲突、紧张和透视线的互相作用和引导下,最终落点全部都汇聚到耶稣的脸上。

④今天,数字和图像再一次生成令人惊艳的新视觉图像方式,强力冲击了对于传统图像的产生和认知。视频、文献、图像、视觉符号等形成的泛视觉的图象,直接影响了美术的创作方式和呈现方式。从美国超写实主义画家查克·克劳斯的艺术之路,可以看出时代新兴科技——电脑对艺术家的影响。最初他用手指头蘸丙烯和油画颜料,模拟照片作画,后来他的画面追求电脑数字生成的色块图案逐格堆积,形成具有马赛克般花纹透明玻璃感的逼真肖像。

⑤图像和数字的合力能不能超越文字的垄断和隔膜,更有效地助力人类文明的发展呢?几千年前,传说人类之间由于语言不通,使通天的巴别塔不断建造和不断崩塌,充满了冲突和悲剧。海德格尔质疑人类建造的方式出了问题:“把世界有意地制造出来的这种无条件的贯彻意图的活动,被无条件地设置到人的命令的状态中去,这是从技术的隐蔽本质中出现的过程。”他对于这种违背自然规律和人的天性的技术征服充满了担忧,所以他认为“归根到底,这是要把生命的本质交付给技术制造去处理”。海德格尔质疑

人们的生存模式,“是我们诗意的栖居吗?也许我们完全非诗意地栖居着”。他把艺术和科学并列为现代的根本现象,把让生活变得美妙的艺术,“视为人类生命的表达”。

⑥海德格尔描述了一种不同于中世纪的和古代的现代世界图像的时代。当然他的“图像”是有深意的。他说:“图像在这里并不是指某个摹本,而是指我们在‘我们对某物了如指掌’这个习语中可以听出的东西。这个习语要说的是:事物本身就像它为我们所了解的情形那样站立在我们面前。”“所以,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⑦今天所说的大数据,不是简单的数字加图像。数字要累积成海量(Volume),具备各种信息种类和来源的多样化(V ariety),再进行快速有效处理(Velocity),经过筛选提取分析成为可共享的价值诉求(Value)。而图像也只有经过上述4V的综合,才能生成感知世界和认识世界的图像方式。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把握了图像就把握了世界,因为图像不是图像方式。也不能简单地担心可视化时代的文字会被图像代替,因为图像方式的内涵和深层,是对语言方式的理性逻辑和抽象分析。现在看到图像时,它的背后却是数字,而这一大串数字一旦发生重组和变更,就会产生万花筒般的新图像。

1.标题中“遭遇”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方框中,语意最连贯的一项是()

①分开的双腿碰触到圆圈边缘,正好形成等边三角形

②当他站直时,水平伸出的双臂等于身高

③以肚脐为圆心划一个圆时,向上抬举的手臂的指尖触碰到圆圈边缘,并且正好和头顶相平

④他所展现的比例精妙与和谐,成了将数字和图像结合的经典名作

⑤这是一个四指为一掌,四掌为一足,六掌为一腕尺,四肘尺合全身,肘部到手的中指尖的长度为身高的五分之一,而肘部到腋窝的长度为身高八分之一的完美男人的比例A.④②①③⑤B.②①③⑤④

C.③①②⑤④D.②③①④⑤

3.推敲作者行文思路,概括第③段的内容。

4.第⑤⑥两段引用了海德格尔的言论,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他认为,文字的垄断和隔膜是巴别塔悲剧的根本原因。

B.他认为,技术制造会隐蔽和征服自然规律和人的天性。

C.他向往“诗意”,认为艺术与科学是人类生命的表达。

D.他认为图像不该是复制,而是对世界了解的具象化。

5.分析第(7)段的作用。

6.从全文看,当图像“遭遇”数字,会对人类文明产生哪些影响?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八月,别走

①八月的草原,在天的怀抱里。

②我走进草原,发现小斯日古楞家的前后左右都是天。天从他家蒙古包的门进入,又从套瑙(蒙语,蒙古包的天窗)走出,变成湿漉漉的彩虹,搭在红沙马的鞍鞯上,然后越过我的汽车,隔着牛圈栏杆向远处飘去,给风力发电机上的喜鹊窝披挂上一条淡淡的白纱巾。太阳来得安静,悄悄在小斯日古楞的靴子尖上发亮,又移到他胯下变成跳动的金子……城市里的人们错了,错就错在他们没有到过小斯日古楞家。他们不知道,其实将天和地分开是极愚蠢的事情。天的呼吸是在草根下面的土壤里生成的,地的花蕾是在云霞中睁开眼睛的。水泥和钢架不能,隐形的网络信号不能,褐色的苍鹰和洁白的银鸥不能,甚至那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地平线也不能把天和地分开。

③八月,别走。小斯日古楞说。六只肥壮的喜鹊像一把张开的伞在他头上盘旋。

④其实他想说的是,八月,走吧,和我一起上学去吧。小斯日古楞和阿爸骑马到旗里的学校报了名,他日夜向往着学校里鲜艳的红领巾、不锈钢的自助餐托盘、一脚踢飞足球的感觉,还有手风琴和马头琴伴奏下的合唱。学校给男孩子们提供洁白的蒙古袍,银扣子,银腰带,和电视上的小乌达木穿得一模一样……他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说出来的竟然是——八月,别走。

⑤八月,别走。小斯日古楞的妈妈索龙嘎嫂子说。

⑥其实,她想说的是,八月,走吧,和我们家的那窝喜鹊一起飞走吧。那四只春天出壳的小喜鹊已经学会了飞翔和觅食,到了八月底,它们就要另找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过冬。到时候索龙嘎嫂子便不会有什么顾忌了,一拉皮带,风力发电机就可以使用了,只要那金属的螺旋叶片一转动,家里的夜晚就会迎来一片光明,当然,那喜鹊的空巢也会在瞬间化作粉末。夏天深了,索龙嘎嫂子的夜开始变长,她用春天剪下来的羊毛擀毡子,准备给即将上小学的儿子带到学校。她不知道学校的暖气是什么,她就相信毡子,相信自己在蒙古包里过冬的经验。她盼望九月好久了,她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说出来的竟是——八月,别走。

⑦我远远就看到了天里面的那个喜鹊窝。两只缠缠绵绵的喜鹊插柳衔泥,不几天的功夫,就在小斯日古楞家门前的风力发电机机身上建成了双宿双飞的安乐窝。沐浴暖洋洋的阳光,一对喜鹊淋漓尽致地做爱,一心一意地产卵。它们与小斯日古楞一家朝夕相处,日益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好像索龙嘎嫂子擀毡子的羊毛是为它们预备的,什么时

候需要就什么时候飞下来取。要是乌云骤来,它们便钻进窝里厚厚的细羊毛中,只露出一对闪烁着黑眼睛的黑脑袋;要是饿了,它们就飞到索龙嘎嫂子的蒙古袍裙裾下唧唧叫,果然,吃的就有了——瑙嗨(蒙语,狗)啃过的骨头,馒头、面包的碎渣,有时候还有一只流产羊羔的肉身;它们从不知忧为何物,惧为何物,它们住在高处,狼和狐狸侵犯不了它们,那可恶的苍鹰和雕隼也不曾出现;它们攒下四个大卵,油润饱满,一天天成熟灵动。终于,可爱的喜鹊宝宝开始用浅黄色的喙啄壳,呼之欲出!当然,这对饱食终日的喜鹊夫妻并不知道,为了它们的安全,索龙嘎嫂子的耳朵夜夜挂在蒙古包的套瑙(蒙语,天窗)上,她总是把手电放在身边,一有动静就打开,往空中晃一晃,蠢蠢欲动的侵犯者便望而却步了。

⑧八月真的将要远去。白天阳光的金针纷纷扬扬,夜里微霜慢慢凝结,原本硕大的喜鹊窝,已经没有办法收拢一个个风华正茂的儿女了。看,那安静的喜鹊妈妈,只好抓

着风力发电机的支架在外面伫立

..着。

⑨索龙嘎嫂子的出现,让所有的喜鹊扑啦啦冲出窝,跟着她的脚步缭绕狂舞。

⑩小斯日古楞说,看吧看吧,妈妈一出来它们就闻到妈妈味了……

⑾索龙嘎嫂子说,哎呀……啊……知道你们长着翅膀呢……

⑿喜鹊跟着索龙嘎嫂子,一直到她松开手,把围裙里的豆粕洒在牧羊犬吃食的槽子里。六只喜鹊的脑袋扎成内圈,六个覆羽翘起组成外圈,豆粕瞬间被喜鹊一扫而光。

⒀小斯日古楞的口袋里有牛肉干,是妈妈用新鲜的牛里脊肉晾的,又软又香,是准备给他带到学校去吃的。他把牛肉干掰碎摊在手心里,喜鹊开始追着他抢食。他奔跑起来,像牵引着一面漫卷的黑白旗。他跑得开心,一个趔趄摔倒在草地上,喜鹊的尖喙纷纷抢光他手上的牛肉干,便开始啄他带牛肉味道的手。牧羊犬怎能容忍如此不敬,汪汪叫着冲过来救主人,用脑袋为主人拨开喜鹊的围剿。这时,不知哪一只喜鹊把屎拉在了牧羊犬的眼睛里,牧羊犬一惊,跳起来急剧地摇着脑袋,用前爪挠眼睛,谁知眼前越发混沌得厉害,小斯日古楞见状一个翻身站起,抱住牧羊犬的头,用手指给它往外挑眼睛里的喜鹊屎,挑也挑不干净,便俯身用舌头一点点往外舔,直到牧羊犬不再躁动,小斯日古楞才吐了两口吐沫清清嘴。

⒁谁知那边牧羊犬已和喜鹊打成一团。牧羊犬出其不意地抓住一只喜鹊,叼着那喜鹊的一只翅膀晃来晃去,喜鹊发出尖厉的嚷叫,小斯日古楞赶紧扑过去,掰开牧羊犬的嘴……六只喜鹊分明有了智慧,瞬间在小斯日古楞的脚下扎成一个堆,寻求庇护。牧羊犬把两只前腿搭在小斯日古楞的肩上,贴紧小主人的脸蹭来蹭去……

⒂我竟然忘记了拍照,目瞪口呆地看着这活生生的自然喜剧。

⒃在烛光里吃完晚饭。我躺在洁白的毡子上,听索龙嘎嫂子说话。她说,我们家就

要搬到冬牧场了,我得给喜鹊留着这个家。要是我把风力发电机也带走,到了明年开春,它们就再也找不到这个家了,就像一百年前游牧人家嫁出的女儿,因为婆家迁徙,娘家也迁徙,走着走着,就找不到额吉和阿爸的蒙古包了……

⒄秋风在我背后的蒙古包外喘息,黑暗中我听见喜鹊的翅膀扑簌簌响动,它们消化了腹中的美食,终于起飞入巢,一只,两只……

⒅小斯日古楞在甜梦里呢喃,仿佛说——八月,别走,别走,别走……

7.第①②段对“天”的描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比拟手法,表现了草原天空的通透、纯净、美丽。

B.用“淡淡的白纱巾”等渲染了草原宁静祥和的氛围。

C.写到喜鹊窝等为后面交代小斯日古楞家活动作铺垫。

D.写到“天”“地”“人”暗示“天人合一”的主旨。

8.第②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文意,推测第⑧段喜鹊妈妈“伫立”时的心理活动。

10.分析⑾段3个省略号的作用。

11.赏析第⒁段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12.联系全文,对文章标题进行评析。

二、句子默写

13.补全下面句子。(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雾湿楼台,月迷津渡,____________________。(秦观《踏沙行·郴州旅舍》(2)_________________,千营共一呼。(卢纶《塞下曲》)

(3)可怜后主还祠庙,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楼》)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5)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6)__________________,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7)独学而无友,_________________。(《礼记·杂记》)

(8)蓬生麻中,不扶而直。_________________,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4.“秋波媚”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____

15.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上阕一二句写登高兴亭时的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写出了战火未熄的时代背景。B.上阕三四句借用战国高渐离和荆轲的典故,“凭高酹酒”给人以豪迈开阔之感。C.上阕五句切“高兴亭”之亭名,“悠”字似喜实悲,为后文充分打开了想象蓄势。D.下阕用灞桥等借指古都长安,“应待人来”暗示旧山河迫切等待着宋军的收复。16.赏析“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一句。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嘿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茂性不好争如此。

②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人曰:“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汝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③初,茂到县,有所废置,吏人笑之,邻城闻者皆蚩其不能。河南郡为置守令,茂不为嫌,理事自若。数年,教乃大行,道不拾遗。是时王莽秉.政,置大司农六部丞,劝课.农桑,迁茂为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

(节选自《后汉书·卓茂传》)17.写出下列加点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1)初辟.丞相府史(______)(2)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______)(3)是时王莽秉.政(______)(4)劝课.农桑(______)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嘿解与之,挽而.去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B.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C.此乃人道所以

..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相亲所以

D.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19.把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2)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

20.简析第②段中卓茂“辟左右问之”的原因。

21.卓茂离任,为何“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对此加以概括。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天圣七年,予始游京师,得吾友谢景山。景山少以进士中甲科,以善歌诗知名。其后,予于他所,又得今舍人宋公所为景山母夫人之墓铭,言夫人好学通经,自教其子。乃知景山出于瓯闽数千里之外,负其艺于大众之中,一贾而售,遂以名知于人者,繄其母之贤也。

②今年,予自夷陵至许昌,景山出其女弟希孟所为诗百余篇。然后又知景山之母不独成其子之名,而又以其余遗其女也。景山尝学杜甫、杜牧之文,以雄健高逸自喜。希孟之言尤隐约深厚,守礼而不自放,有古幽闲淑女之风,非特妇人之能言者也。然景山尝从今世贤豪者游,故得闻于当时;而希孟不幸为女子,莫自章显于世。昔卫庄姜、许穆夫人,录于仲尼而列之《国风》。今有杰然巨人能轻重时人,而取信后世者。一为希孟重之,其不泯没矣。予固力不足者,复何为哉,复何为哉!希孟嫁进士陈安国,卒时年二十四。

③景祐四年八月一日,守峡州夷陵县令欧阳修序。

22.高中阶段我们学过的欧阳修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

23.下面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B.此所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也。

C.今有杰然巨人,能轻重

..时人。

D.尘泥渗漉

..,雨泽下注。

24.“希孟之言尤隐约深厚,守礼而不自放”一句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希孟的文词格外的深沉厚重,谨守礼法而不自我放纵。

B.希孟的语言格外凝练厚重,谨守礼法而不自骋才气。

C.希孟的文辞特别含蓄厚重,谨守礼法而不自我放纵。

D.希孟的语言特别委婉厚重,谨守礼法而不自骋才气。

25.第二段为什么要写卫庄姜、许穆夫人诗篇被孔子记录下来而编入《国风》之事?26.赏析第二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五、材料作文

27.阅读下面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宋朝朱熹在他的《观书有感·其二》中说“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意思是:江边停泊着一艘大战船,水不深,船搁浅,怎样也移不动,昨天夜里江边春水涨高了,只见那大船已如羽毛般轻轻漂浮在水面上,想到早先浅水时的想尽办法来推移战船,实在白费力气,现在水满了,那船不是在江心自由自在的行驶了吗?

参考答案

1.结合,融合。

2.B

3.继续举达芬奇的例子,说明透视法是图像和数字的一次完美结合(将经验感性空间和逻辑理性空间结合起来),生成了令人惊艳的新视觉图像方式。

4.D

5.首尾呼应,阐释了大数据的内涵;并提出要辩证地认识图像和数字;使论述更深入、全面。

6.数字和图像结合所展现的比例精妙与和谐,增加了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将经验感性空间和逻辑理性空间结合起来,直接影响了美术的创作方式和呈现方式;超越文字的垄断和隔膜,更好地感知世界和认识世界。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将词语放进句子当中理解。根据原文第④段“今天,数字和图像再一次生成令人惊艳的新视觉图像方式,强力冲击了对于传统图像的产生和认知”,第⑤段“图像和数字的合力能不能超越文字的垄断和隔膜,更有效地助力人类文明的发展呢?”和第⑦段“今天所说的大数据,不是简单的数字加图像。数字要累积成海量(Volume),具备各种信息种类和来源的多样化(Variety),再进行快速有效处理(Velocity),经过筛选提取分析成为可共享的价值诉求(Value)。而图像也只有经过上述4V的综合,才能生成感知世界和认识世界的图像方式”可知,“遭遇”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图像和数字在大数据时代的“融合、共同、结合”。

2.此题考查把握语言连贯、准确的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顺序、逻辑顺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时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

本题中,前文是“画了一个有两种不同姿势的《维特鲁威人》”,因此后文应描述《维特鲁威人》,应先整体,再局部,在分析它是怎样体现图像与数字的结合的,所以②排第一,是总领句,写画像的外在特点;①陈述腿,双臂与腿形成等边三角形,排第二,据此可以排除ACD。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重点阅读相关段

落,通过分层、概括等总结该段内容。

第③段第一句是总领句,说“人们终于完成了对透视法的研究和运用”;第二句点明透视法的价值;下文“比如”列举了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例子,证明前面的观点:透视法“把这些经验感性空间和逻辑理性空间结合起来”,即图像与数字完美结合产生了令人赞叹的视觉效果。

4.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将句子放进段落当中理解。本题中,第⑤⑥两段引用了海德格尔的言论,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中可以看出,海德格尔的言论意在表明图象不该是复制,而是对世界了解的具象化。

A项,“悲剧所在”错误,原文表述为“图象和数字的合力能不能超越文字的垄断和隔膜”,首先,这是作者的观点;其次,原文是问句,并非肯定表述;

B项,“会隐蔽和征服自然规律和人的天性”绝对,原文表述为“他对于这种违背自然规律和人的天性的技术征服充满了担忧”,选项曲解文意;

C项,“认为艺术与科学是人类生命的表达”不符合原文,原文表述为“他把艺术和科学并列为现代的根本现象,,把让生活变得美妙的艺术,‘视为人类生命的表达’。”选项偷换概念,原文是将“艺术”“视为人类生命的表达”。

故选D。

5.此题考查把握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通读全文,重点读指定段落,然后概括段落内容,写出作用。一般首段作用有交代的开端,总领全文,引起下文等;而中间段落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照应铺垫,结尾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重申论点,点明中心等。

本文第一段提出问题,说“人们却还没来得及给自己身处的时代起一个确切的名字。一说是图像时代,一说是数字时代”,本文最后一段说“今天所说的大数据,不是简单的数字加图像”,首尾呼应,阐释了大数据的内涵;最后一段接着说明数字变成图像需要经过综合,图像变成数字,也要经过综合,提出要辩证地认识图像和数字;最后说“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把握了图像就把握了世界,因为图像不是图像方式。也不能简单地担心可视化时代的文字会被图像代替,因为图像方式的内涵和深层,是对语言方式的理性逻辑和抽象分析。现在看到图像时,它的背后却是数字,而这一大串数字一旦发生重组和变更,就会产生万花筒般的新图像”,使全文论述更加深入、全面、透彻。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

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

本题中,由第②段《维特鲁威人》图像可知,数字和图像结合所展现的比例精妙,完美表现人体的美感,增加了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由第③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例子可知,透视法将经验感性空间和逻辑理性空间结合起来,“在二维平面上再现客观空间的三维视觉真实感”,影响了美术的创作方式和呈现方式;由第⑤-⑦段“图像和数字的合力”“超越文字的垄断和隔膜,更有效地助力人类文明的发展”,“现在看到图像时,它的背后却是数字,而这一大串数字一旦发生重组和变更,就会产生万花筒般的新图像”可知,图像和数字的融合超越文字的垄断和隔膜,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点睛】

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7.D

8.草原上的天地相交融,是自然生成的状态,任何外力都不能使他们分开。

9.我的儿女们长大了,该给它们搬新家了。主人也要搬家了,不知道我们在风力发电机上的安乐窝还能维持多久呢。(对现状的担忧,对即将到来的迁徙的憧憬)。

10.三个省略号表示索隆嘎嫂子的话被喜鹊们打断,其中既有喜鹊们跟随着她飞舞的欢喜与宠爱,又有对它们喧闹的告诫与无奈,表现了人与动物非常亲昵的关系。

11.第(14)段的动作描写准确细腻而又生动传神。“抓”“叼”“嚷叫”写出了牧羊犬和喜鹊打成一团的情状,生动有趣。“扑”“掰”写出了小斯日古楞解救喜鹊的动作,准确地表现了他着急的心理和他对动物的爱护。“扎”和“搭”又传神地写出了喜鹊和牧羊犬向主人讨好献媚、寻求庇护的样子,表现了它们对主人的依赖,以及主人对它们的喜爱。12.“八月,别走”交待了时间,在草原上,这是即将迎来迁徙的过渡时期,也是小斯日古楞即将上学前的最后日子;“八月,别走”和“八月,走吧”形成了反差,既代表了他们对新生活的憧憬,又暗示着他们对原来的生活状态的留恋;“别走”是一种呼唤,也是一种无

奈的挽留,因为时间无情地流逝,新的时代不可避免地要对草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的带来冲击,作者对此流露出怅惘与担忧。文章标题文字朴实,意蕴却非常丰富,包含了复杂的情感。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本题D项,“暗示‘天人合一’的主旨”错误。由“他们不知道,其实将天和地分开是极愚蠢的事情。天的呼吸是在草根下面的土壤里生成的,地的花蕾是在云霞中睁开眼睛的。水泥和钢架不能,隐形的网络信号不能,褐色的苍鹰和洁白的银鸥不能,甚至那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地平线也不能把天和地分开”可知,写“天”“地”“人”是说草原上的“天”和“地”是自然的交融,任何“人”都不能将它们分开。

故选D。

8.本题考查理解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2)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含义。

原文是“水泥和钢架不能,隐形的网络信号不能,褐色的苍鹰和洁白的银鸥不能,甚至那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地平线也不能把天和地分开”,运用排比修辞,强调无论是水泥、钢架、隐形的网络信号、褐色的苍鹰和洁白的银鸥,还是眼前的地平线,都不能将天和地分开。因为“天的呼吸是在草根下面的土壤里生成的,地的花蕾是在云霞中睁开眼睛的”,因为草原上的天地相交融天然存在,任何外力都不能使他们分开。

9.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把握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相关段落或者句子描写手法,然后结合文中描写性的语句,分析概括文中人或物心理活动。

原文是“夜里微霜慢慢凝结,原本硕大的喜鹊窝,已经没有办法收拢一个个风华正茂的儿女了。看,那安静的喜鹊妈妈,只好抓着风力发电机的支架在外面伫立着。”“夜里微霜慢慢凝结”写出夜晚寒冷;“原本硕大的喜鹊窝,已经没有办法收拢一个个风华正茂的儿女了”说明现在的窝小了,需要给孩子搬新家了;根据第⒃段“要是我把风力发电机也带走,到了明年开春,它们就再也找不到这个家了”可知,主人要搬家,风力发电机会被带走,而喜鹊的巢安在风力发电机的支架上,因此“伫立”“抓”这两处动作描写写出了喜鹊妈妈对现状的担忧。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需要结合上下文以及文本人物

形象和作者情感进行分析。

前文第⑥⑦段写索隆嘎嫂子不舍喜鹊一家,怕自己走了后喜鹊无处安窝,沉浸在对喜鹊的担忧中,出来喂喜鹊。“索龙嘎嫂子的出现,让所有的喜鹊扑啦啦冲出窝,跟着她的脚步缭绕狂舞”,“所有”“跟着”“缭绕狂舞”写出喜鹊与索龙嘎嫂子亲密无间,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哎呀……”写出索隆嘎嫂子的话被突然出现喜鹊们打断;“啊……”写出索隆嘎嫂子对喜鹊的欢喜与宠爱;“知道你们长着翅膀呢……”还有对它们喧闹的告诫与无奈。1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把握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或物描写手法,然后结合文中描写性的语句,分析概括该描写的效果。

本题题干明确了是“动作描写”,原文中描写的是小斯日古楞、牧羊犬和喜鹊的动作,“打成一团”“抓住”“叼着”“晃来晃去”“嚷叫”生动形象第写出牧羊犬和喜鹊“打成一团”的情景;当小斯日古楞看到牧羊犬叼着喜鹊的时候,赶紧“扑过去”“掰开”,写出小斯日古楞怕喜鹊受伤的心理,表现了他对动物的爱护;喜鹊“扎成一个堆”“寻求庇护”,牧羊犬“贴紧”主人“蹭来蹭去”,写出了动物们对主人的喜爱和依赖之情,生动再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景。

12.此题考查标题含义及个性化阅读探究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小说的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本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点明时间是八月,作者描写了八月草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小斯日古楞对八月的感觉:“八月,走吧,和我一起上学去吧。”“他日夜向往着学校里鲜艳的红领巾、不锈钢的自助餐托盘……”写出小斯日古楞对学校、对新生活的向往;但是,他说出的却是“八月,别走”。第三部分写索龙嘎嫂子对八月的感觉:“她想说的是,八月,走吧,和我们家的那窝喜鹊一起飞走吧”,“它们就要另找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过冬。到时候索龙嘎嫂子便不会有什么顾忌了,一拉皮带,风力发电机就可以使用了,只要那金属的螺旋叶片一转动,家里的夜晚就会迎来一片光明”,写出了索龙嘎嫂子对新生活的向往;但是“她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说出来的竟是——八月,别走”。然后下文描写了母子二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景,写出了他们对现在的生活状态的留恋和不舍。因此,本文标题用质朴的文字表达出作者面对过去与将来的独特感受——留恋与向往,怅惘与担忧。

13.桃源望断无寻处独立扬新令日暮聊为梁甫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惟吾德馨阡陌交通则孤陋而寡闻白沙在涅

【详解】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源”“扬”“聊”“甫”“惟”“涅”,理解字义去记忆。

14.词牌或词牌名

15.C

16.“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有情,满怀情意地让漂浮的暮云散去,皎洁月光把诗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为国家命运而愁苦的诗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自然条件,诗人站在高兴亭上,放眼远望,把想象的射程瞄向长安,目标是如此集中清晰。【解析】

14.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作为新考点,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牌和标题的把握,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词,又称长短句。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秋波媚”“雨霖铃”“破阵子”等都属于词牌,“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是词的题目。15.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C项,“‘悠’字似喜实悲”错误,上片首句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次句写烽火,这是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

故选C。

16.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

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意思是: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月“多情”运用拟人修辞,把无情的自然界物色的南山之月,赋予人的感情,并加倍地写成为谁也不及它的多情。多情就在于它和作者热爱祖国河山之情一脉相通,它为了让作者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因此诗人内心兴奋激动,遥望远方,想象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点睛】

鉴赏口诀: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六.品风格。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

17.征召只、只是掌管、主持督促

18.A

19.(1)过些天,马主人在别处找到丢失的马,于是到丞相府送马,磕头向卓茂道歉。(2)亭长平素就是个好官,过年时送些米肉,这是礼节啊。

20.(1)他办案严谨,在真相不明的情况下,利于保护双方。(2)他为人宽仁良善,不愿一开始就用刑律的方式处理这件事。

21.(1)在处理亭长受礼一事中,他教育乡民正确看待“律法”与“人情”。(2)治理密县时平静对待讥笑,认真处理事务。(3)在他治理下密县教化盛行,民风淳朴。

【解析】

17.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本题中,(1)“初辟丞相府史”意思是:起初被征召担任丞相府史,辟,征召,此处是被动句。(2)“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意思是:官吏只是不能利用权势强求别人馈赠礼物罢了,顾,只是。(3)“是时王莽秉政”意思是:这时候王莽执政,勉励督促农桑之事,秉,掌管、主持。(4)“劝课农桑”意思是:勉励督促农桑之事,课,督促。

18.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本题,

A项,前句句意为:却默不作声地解开缰绳将马给了对方,自己拉着车离去。而:表修饰。后句句意为: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而:表修饰。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

B项,前句句意为:现在乡邻之间尚且表达馈赠之礼。尚:尚且。后句句意为:廉颇老了,

饭量还好吗?尚:还。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C项,前句句意为:这是人们用来相互亲近的礼节啊。所以:用来……。后句句意为: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所以:表原因。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D项,前句句意为:如果我用礼教导你,你一定不会有怨恨。以:介词,用。后句句意为: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以:表原因。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本题(1)中,“亡者”,丢失的马;“乃”,于是;“诣”,到;“谢”,谢。(2)中,“素”,平素,一向;“岁”,年,过年;“遗”,赠送;“礼也”是判断句。

20.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概括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阅读相关段落,分析语人物相关的事件,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前文说“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意思是:卓茂忧心苦思教诲不倦,视百姓如同自己的孩子,任用贤良推行教化,从不对百姓恶言相加。说明卓茂爱护百姓,善于教化百姓。当有人告发他属下的一个亭长收受了他的米肉时,他屏退左右,一方面是因为尚且不明原因和真相,所以先保护属下;另一方面说明他为人善良宽容,并没有先对可疑之人施以刑罚,而是先询问情况。

21.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需要学生结合文中人物的言谈举止进行概括分析。

本题中,由第二段内容可知,卓茂为人善良宽容,教育乡民正确看待“律法”与“人情”,善于教化百姓;面对“吏人笑之,邻城闻者皆蚩其不能”的情况,“理事自若。数年,教乃大行”,说明卓茂沉着冷静,有执政之能,将密县治理的很好。

【点睛】

完成文言文阅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整体,观照局部。文本中的时、地、人、事、情、理等要弄清,文本的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要弄清,各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弄清,整体的中心意思要弄清。

2.审读题干,明确指向。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不能遗漏。题干常出现的词,“分析”“概括”“理解”及其先后顺序都要认真思考;选“是”还是选“非”要看清楚;是分析原因还

是概括品质,切勿马虎。

3.重视注释,寻求“外援”。文后注释绝非可有可无,关于人物和事件背景的注释,往往关系到考生对选项正误的判断。

参考译文:

卓茂字子康,是南阳宛人。性格宽厚仁爱谦恭。起初被征召担任丞相府史,在孔光手下效力,孔光称赞他是品行高尚的人。有一次他曾从相府外出,有个人指认他骑的马是自己的马。卓茂问说:“您的马丢失多长时间了?”那人答道:“大约一个多月了。”卓茂有那匹马已经多年,他心里知道对方把马认错了,却默不作声地解开缰绳将马给了对方,自己拉着车离去,回头对那人说:“如果你发现这匹马不是你的,希望你来丞相府把马还给我!”过了几天,那人意外地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那匹马,于是他来到丞相府把马归还给卓茂,向卓茂叩头道歉。

后来卓茂因精通儒家学术被举荐为侍郎,调任密县县令。卓茂忧心苦思教诲不倦,视百姓如同自己的孩子,任用贤良推行教化,从不对百姓恶言相加,官吏和百姓像对待父母那样爱戴他,不忍心欺骗他。有个人曾来告发他属下的一个亭长收受了他的米肉,卓茂屏退身边的人后询问那人:“是亭长跟你索要的?还是你有事托付他办而送给的?抑或是平时你认为他对你有恩而送给他的?”那人回答说:“是我自己前去送给他的。”卓茂说:“你自愿送给他,他接受了,为什么又来告发他呢?”那人说:“我私下听说贤明的君主,使百姓不惧怕官吏,官吏不向百姓索取财物。而今我因为害怕他,所以给他送些米肉,亭长最终既然接受了,所以我来告发他。”卓茂说:“你是见识浅陋的人啊。大凡人比禽兽尊贵的原因,是因为人讲求仁爱,懂得互相敬重。现在乡邻之间尚且表达馈赠之礼,这是人们用来相互亲近的礼节啊,更何况官吏与百姓之间呢?官吏只是不能利用权势强求别人馈赠礼物罢了。大凡人生息之地,总是和许多人生活在一起,所以有人情礼仪上的互相交往。你却不想在人情礼节上加强修行,难道能远走高飞,不在人间生活吗?亭长平素是个好官吏,过年时送些米肉,这是礼节。”那人说:“假如这样的话,法律为什么禁止那样做呢?”卓茂笑着说:“律令制定的是大的准则,礼仪则要顺乎人情。如果我用礼教导你,你一定不会有怨恨;如果用法律来惩治你,你就会不知所措了吧?(如果随意)往一门法律之内拉扯,从小的方面看是要判罪的,从大的方面看是要杀头的。你且回去想想吧!”于是百姓都接受了卓茂的教导,官吏也很感激他的恩德。

当初,卓茂刚到密县,有些事务被他废置了,官吏百姓嘲笑他,邻城听说的人也都讥笑他没有才能。河南郡为他配置了代理县令,卓茂也不疑忌,处理事务同平常一样。几年后,

教化广泛生效,县中道不拾遗。这时候王莽执政,设置了大司农六部丞,勉励督促农桑之事,调卓茂担任京部丞,密县百姓老老少少都流泪跟随着为他送行。

22.《伶官传序》(《秋声赋》)

23.D

24.C

25.衬托谢希孟虽诗才杰出,却不能“彰显于世”。引出作者的希望:“今有傑然巨人,能轻重时人,而取信后世者,一为希孟重之,其不泯没矣。”表明欧阳修看重人才,不受时俗偏见束缚,为有才的人鸣不平,爱护人才。

26.反复、反问、短句。音韵和谐,简洁有力。强调突出了作者为谢希孟这样有才气的女子不能彰显于世而感到惋惜不平,哀叹自己只能写序加以赞赏,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偏见。【解析】

22.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作为新考点,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高中阶段学生学过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秋声赋》等,学生根据学过的课文天空即可。

23.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并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平时要注意积累。解答时要做到词不离句,看放入句中是否通顺。本题,

A项,句意为: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有多远。远近:古义,偏义复词,偏在“远”;今义,远和近。古今意义不相同。

B项,句意为:这就是学习的人,不可以不经过深思熟虑而谨慎决定的原因。稍稍:古义,学习的人;今义,具有一定学识水平、能在相关领域表达思想、提出见解的人。古今意义不相同。

C项,句意为:现在有杰出的人才,能被时人看重。轻重:古义,偏义复词,偏在“重”,看重;今义,轻和重。古今意义不相同。

D项,句意为:下雨时雨水往下渗透流动,并从小孔慢慢漏下略。渗:渗透。古今意义相同。故选D。

24.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意思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希孟之言尤隐约深厚,守礼而不自放”意思是:希孟的文辞特别含蓄厚重,谨守礼法而不自我放纵。“言”,文辞;“隐约”,不明显,犹言潜藏,这里指含蓄;“自放”,宾语前

置,“放自”,放纵自己。故C正确。

故选C。

25.此题考查对重要段落作用的把握能力。结尾段落的作用:(1)从内容看,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点明主旨(画龙点睛),表达作者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的思想感情等作用。(2)从结构看,在文章开头的段落有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等作用。

写卫庄姜、许穆夫人诗篇被孔子记录下来而编入《国风》之事,说明卫庄姜、许穆夫人因为有才华因此被孔子赏识,被记录在《国风》之中,但是像谢希孟这样有才气的女子不能彰显于世,从反面衬托,写出社会的不公平。而作者认为“一为希孟重之,其不泯没矣”,表明作者认为这样的人才应当被重视,表现欧阳修看重人才,不受时俗偏见束缚,爱护人才。26.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时,点出手法并加以诠释,然后再分析其作用。

本题,“复何为哉,复何为哉!”两句反复出现,运用反复修辞,表达自己面对谢希孟这样有才气的女子不能彰显于世的情况,除了写下这篇序,别的什么也做不了的遗憾;句子短促有力,用反问语气突出了作者内心对当时女子有才却埋没于世的社会现实的不平。

【点睛】

参考译文:

天圣七年,我刚到京城,得到我的朋友感谢景山。景山年少考中进士甲科,因擅长写诗而出名。此后,我在别的地方,又到现在舍人宋公所为景山母亲的墓志铭,说夫人爱好学习熟悉经书,自己教育自己的儿子。才知道景山出自数千里之外的瓯闽地区,带着他的艺术出现在大众之中,一次出售,就在世间知名,只是因为他母亲的贤明啊。

今年,我从夷陵到许昌,景山拿出他妹妹希孟所作的一百多篇诗。然后又知道景山的母亲不仅成就了景山的名声,并且把其余的留给他的女儿了。景山曾学习杜甫、杜牧的文章,喜欢他们诗文的雄健飘逸。希孟的文辞尤其简约含蓄厚重,谨守礼法而不狂放,有古代幽静淑女的风范,不是一般女人的能说的话。然而景山曾经跟随当今贤士豪杰的游历,所以得以在当时出名;而希孟不幸身为女子,不能自己在世人中显露闻名。从前,卫庄姜、许穆夫人,被记录在

孔子而列的《国风》中。现在有杰出的人才,能被时人看重,被后世的人相信。一旦希孟被世人看重,她就不会被泯然淹没了。我当然没有能力的人,还能做什么呢,还能做什么呢!希孟嫁给进士陈安国,死时年方二十四。

景佑四年八月一日,峡州夷陵县令欧阳修写下了这篇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