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教学案 第五单元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教学案 第五单元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教学案 第五单元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教学案 第五单元第十七课祭十二郎文

学习目标考点提炼

1.积累文言实虚词,培养翻译能力

知识目标

2.了解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

辨识通假字技能目标

抒情的艺术

情感目标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河阳(今河南南阳)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因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又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称“韩吏部”;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苏轼评价其“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散文创作理论上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诗歌创作主张“以文为诗”,开创了“说理诗派”的诗风。教育

上,他逆当时的潮流,“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作品集有《昌黎先生集》。主要作品有《师说》《马说》《原毁》《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

这是韩愈在贞元十九年(803)为悼念他的侄子老成而写的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韩愈三岁丧父,一直依靠兄嫂抚养。不久,哥哥又宦死于南方,寡嫂携带年幼的韩愈叔侄回到故乡河阳,艰难度日。这时,兄弟辈只剩韩愈一人,子侄辈只有老成一人,韩愈视长嫂如母,和比自己小几岁的侄子情同手足。后来,又一同移居宣州,孤苦伶仃,一家人相依为命。韩愈19岁来到京师谋生,25岁中进士后便在朝廷和地方任职,而老成则一直羁留在南方,他们叔侄每隔数年才得相见一面。韩愈本以为彼此都还年轻,指望着将来生活稳定后,便接侄子来同住。没想到老成竟突然病死,他悲恸欲绝,为悼念老成写了这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祭十二郎文》。

1.祭文:祭文也叫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工”的境界。

2.古文运动:“古文”指的是上继三代两汉的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与六朝以来流行的“今文”,即骈文相对立,韩愈及其追随者大力提倡这种文体,后又得柳宗元积极支持与配合,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即所谓“古文运动”。这个运动是在儒学旗帜下发展起来的,主张“文道合一”,以“道”作为文的内容,强调学古文应从实际出发,“因事陈词”,“文从字顺”,自创新意新词。

一、通假字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

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皆不幸早世世通逝,去世

4.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通假字

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相互借用的现象。通假字有两个特点:①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看不出相通了);②字形相似。

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考虑通假字。同时在读音或字形方面存在相通或相似的另一个字可使整个句子通顺畅达时,就可确定它是通假字。

(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例: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在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假借字中“本有其字”而古人不用的情况比较突出。例: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古今字。古时候有某一字,后来为了区分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别,形成了一个或几个今字,让原来的古字表示另一个或另几个概念。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澭水暴益,“益”通“溢”。

二、古今异义

1.将成家..

而致汝 古义:安家 今义:成立家庭

2.吾与汝俱少年..

古义: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今义:十到十五六岁

3.而齿牙动摇..

古义:牙齿松动 今义:不稳固,不坚定

4.未可以为..

信也 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

5.志气..

日益微 古义:精神

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要求做成某件事情的气概

6.几何..

不从汝而死也 古义:过不了多久 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7.又可冀其成立..

邪 古义:成长立业

今义:①(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②(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三、一词多义 1.穷

①而不悲者无穷.

期矣形容词,穷尽 ②穷.

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名词,困厄,困境

③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形容词,尽

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

乏者得我与形容词,贫困

⑤复前行,欲穷.

其林动词,走到尽头 2.幸

①皆不幸早世形容词,幸运

②教吾子与汝子,幸.

其成动词,希望 3.诚

①乃能衔哀致诚.

名词,诚意 ②诚.

知其如此副词,如果,果真 4.视

①而视.

茫茫,而发苍苍名词,视力

②子孙视.

之不甚惜动词,对待 5.意

①吾其无意.

于人世矣名词,心思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

常在沛公也名词,意图

③然不自意.

能先入关破秦动词,料想

④醉翁之意.

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名词,情趣

⑤久之,目似瞑,意.

暇甚名词,神情 6.衔

①乃能衔.

哀致诚动词,怀着 ②衔.

远山,吞长江动词,衔接 7.省

①不省.

所怙动词,知道

②汝来省.

吾动词,看望 8.致

①乃能衔哀致.

诚动词,表达

②将成家而致.

汝动词,使……来 9.就

①既又与汝就.

食江南动词,赴,去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

也动词,就职上任

③金就.

砺则利动词,接近

④三窟已就.

动词,完成 10.知

①而寿者不可知.

矣动词,预知

②死而有知名词,灵魂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

问家人以月日动词,知道 ④知.

己知彼,百战不殆动词,了解

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

马也动词,识别 11.孤

①吾少孤.

,及长,不省所怙动词,幼年丧父

②零丁孤.

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形容词,孤单

③吊汝之孤.

与汝之乳母名词,孤儿,这里指十二郎之子 12.信

①其信.

然邪?其梦邪副词,真实,确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

之动词,相信,信任

③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动词,讲信用

④烟涛微茫信.

难求副词,实在,确实 13.其

①亦未知其.

言之悲也代词,指嫂子

②如吾之衰者,其.

能久存乎副词,表反诘语气 ③其.信然邪?其.梦邪?其.

传之非其真邪连词,表选择,是……,是……,还是…… ④其.

无知,悲不几时连词,表假设

⑤吾其.

无意于人世矣副词,表推测,大概 14.而

①长者衰者而.

存全乎连词,表转折

②所谓天者诚难测,而.

神者诚难明矣连词,表并列

③死而.

有知连词,表假设 15.以

①未始以.

为忧也介词,把……(作为)

②东野云,汝殁以.

六月二日介词,在

③樊哙侧其盾以.

撞连词,表顺承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东.亦客.

也东:在东边居住

客:客居

②吾书.

与汝曰书:写信

③汝之纯明宜业.

其家者业:继承……家业 (2)名词作状语 ①中年..

兄殁南方中年:在中年

②莫如西.

归西:向西

③恐旦暮..

死旦暮:在早晚之间

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

益微日:一天天地

⑤吾力.

能改葬力:尽力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奠:祭品

②而视.

茫茫视:视力

③其传.

之非其真邪传:传来的消息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将成家而致.

汝致:使……来

②吾兄之盛德而夭.

其嗣矣夭:使……早死

③其竟以此而殒.

其生乎殒:使……死亡 ④长.

吾女与汝女长:使……长大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乃能衔哀致诚.

诚:诚意

②其传之非其真.

邪真:真实情况 ③苍苍..者或化而为白.

矣苍苍:黑白相间的头发 白:白发

④言有穷.

而情不可终穷:尽头

(2)形容词作动词

①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衰:变得衰弱 微:变得微弱

②强者夭而病者全.

乎全:保全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东亦客也(“……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

①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吾(于汴州)佐董丞相”) ②吾其无意于人世矣(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吾其(于人世)无意矣”)

③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当(于伊、颍之上)求数倾之田”) 3.宾语前置

①惟兄嫂是依(“惟……是……”结构,宾语前置的标志。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依兄嫂”)

②何为而在吾侧也(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为”即“为何”) ③其又何尤(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尤”即“尤何”) 4.省略句

①从嫂归葬河阳(“葬”后省略了“于”) ②未可以为信也(“以”后省略了“之”)

一、了解行文脉络

(12)

结语→叙写内心真情→哀思

二、把握文章主旨

在本文中,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了自己与十二郎

的骨肉至情,倾诉了对十二郎之死的深切悲痛与哀悼,并表达了对人生浮沉离合的无限感叹。

一、阅读课文1~3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各组句子直接表现叔侄“孤苦相依”的特殊感情的一组是()

①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②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③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④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⑤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⑥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A.①②⑤B.②③④

C.①③⑥D.④⑤⑥

解析:选B①是叙述家境情况,提供“孤苦相依”的背景;⑤是韩愈嫂嫂的话,是侧面表现;⑥是表现作者的后悔之情。

2.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祭奠的方式。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然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第2段选择记叙韩愈与十二郎幼年充满坎坷、辛酸的生活境况和情形,感情充沛地说明了叔侄二人从儿时孤苦相依发展起来的特殊关系,以及两人在韩门“承先人后”的独特地位。这就为下文哭祭老成打下了情感的基础。

C.第3段韩愈写自己为生活奔走,叔侄难见面的情形以及虽几度相约而终“不果”的遗憾、悔恨、自责,这是韩愈对十二郎无限深情的自然流露,也是对自己往日追求功名富贵沉浮于仕途生涯的反省和批判。

D.本部分作者运用顺序手法,以饱经沧桑的笔调挟带了身世、家世之悲来悼十二郎,令人在一开始就感受到其悲痛之情的绵远深重。

解析:选D“本部分作者运用顺序手法”错,应为“本部分作者运用倒叙手法”。

二、阅读课文4~11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3.下列各句中不能体现作者“疑梦非真”的一句是()

A.其信然邪?其梦邪B.其传之非其真邪

C.梦也,传之非其真也D.其然乎?其不然乎

解析:选D D项是作者揣测十二郎具体的死亡日期。

4.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死讯之初那将信将疑、恍惚迷离之状的陈说,更是如泣如诉,悲痛至极,达到了抒情的高峰。在真邪梦邪、信也不信也的种种幻想破灭之后,情不自禁地向天理、神明、寿命发出了一连串愤愤不平的质疑和冲击!问天无语,问神不应,遂生“几何不从汝而死也”的念头,至此感情的悲愤已升至极点。

B.第6、7段相互配合,发后嗣难成之悲。上段自我安慰——死后有知,则相见之日不久;死后无知,则可摆脱悲哀。下段自然写到死期将至,两家后代难于成立,连用两个“呜呼哀哉”,既表现了思绪的起伏跌宕又示以精神的无可奈何之状,使读者同坠于悲哀迷惘之中而不觉。

C.第8、9段以回忆的口吻,追忆往日通信的内容,表达了作者对十二郎的关切之情。想了解十二郎死因和死亡的日期,可惜由于耿兰的不言月日,及使者的胡说,导致弄不清侄子确切的死亡日期。

D.作者深知:对逝者的最大安慰莫如做好其未了之事,在第10段,对以后的打算进行叙述,深表其与侄子的心灵之谐,感情之深。而在第11段中又叙“生不能……,殁不能……”;最后还不能亲自收敛整理侄子的遗物随棺下葬,对此深深遗憾,又一次见出叔侄情深。

解析:选D“收敛整理”错误。“敛”,通假字,通“殓”,给死人穿衣下葬。

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

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上多采用四言韵文或骈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韩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框框,而用纯净的散文体自由抒写,为人们用祭文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本文以生活琐事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对侄儿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复直抒的方法,让人读其文能想见其为文时边哭边写、痛不欲生的情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

3.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

《古文观止》评此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韩愈写这篇祭文,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是为了倾吐自己的真情,边诉边说,所以他能做到情至笔随,字字句句皆从肺腑中自然流出,毫无雕饰之痕迹。

素材主题亲情

骨肉亲情

韩愈写《祭十二郎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作者很小就失去了父亲,依靠哥哥嫂嫂抚养长大,幼小的韩愈与老成在孤苦伶仃中相依为命、情同手足,“未尝一日相离也”,彼此成了对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顺风顺水中的亲情固然让人艳羡,但大风大浪中的相依更让我们动容。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作为“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的他们,更明白双方对于彼此的意义所在。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悔恨,这种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怎能不令人动容?

1.母亲,只有一个

恩格斯的父亲去世了,留下一笔巨额遗产。按照法律,长子恩格斯应该得到一笔遗产,但

恩格斯的弟弟却蛮横地要求恩格斯放弃继承权。这时,恩格斯的母亲正患重病,为了不使母亲因兄弟间的财产纠纷加剧病情,他毅然放弃了继承权。一年之后,母亲的身体逐渐康复,恩格斯才把真相告诉母亲:“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不能使我让您在晚年时因家庭纠纷而悲伤。我还会有成百上千个企业,但我永远只有一个母亲。”

2.名言警句

(1)骨肉之间,多一分浑厚,便多留一分亲情,是非上不必太明。——黄宗羲 (2)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 (3)亲人帮亲人,无亲来帮愁煞人。——英国谚语

(4)人们听到的最美的声音来自母亲,来自家乡,来自天堂。——威·布朗

韩愈在文中强调了与老成的骨肉亲情关系,虽为叔侄,但情同手足。老成之死让韩愈仅存的一点点希望失掉了。恩格斯将母亲视为唯一,不计较个人得失。亲情能照亮人的生命,使前行道路铺满鲜花;它是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执着的本能,即使身无分文,亲情依然存在。亲情能滋润人的心田,使生命之舟洒满阳光;它是一种隐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深厚的情感,它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阻碍,让心灵紧紧相拥。

(时间:40分钟 分值:47分)

一、基础巩固(1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使建中远具时羞.

之奠

B .善.

刀而藏之 C .乌江亭长船待

D .又可冀.

其成立邪

解析:选D A 项,羞,通“馐”,B 项,善,通“缮”,C 项,,通“舣”。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与汝俱少年..

B .几何..

不从汝而死也

C .又可冀其成立..

D .而汝抱无涯..

之戚也

解析:选D 古今义相同,无穷。A 项,古义,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今义,十到十五六岁。B 项,古义,过不了多久;今义,几何学的简称。C 项,古义,成长立业。今义:①(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②(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沛公军.

霸上

B .汝之纯明宜业.

其家者

C .左右欲刃.

相如

D .月明星稀,乌鹊南.

解析:选D D 项是名词作状语,A 、B 、C 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4.下列各句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B .惟兄嫂是依 C .其又何尤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解析:选A A 项是介词结构后置,B 、C 、D 都是宾语前置。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2分)

译文: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灵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这都是我造成的灾难,又能抱怨谁呢?

(2)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2分)

译文:从今以后,我已经没有心思奔忙在世上了! (3)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2分)

译文: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二、阅读鉴赏(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祭 妹 文 袁 枚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至孤危托落。虽.

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

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

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

未必艰贞若是。

予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

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

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

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官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

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

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殜,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

之事,聊.

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予已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节选自袁枚《祭妹文》,略有删改)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 .使.

汝不识诗书 使:让

B .或.

未必艰贞若是 或:或许

C .适.

先生奓户入 适:正好,恰逢

D .聊.

资一欢 聊:姑且

解析:选A使:假使。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汝差肩而坐

A.序八州而朝同列

岁寒虫僵,同临其穴

B.其如土石何

一旦长成,遽躬蹈之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

D.虽为槁暴,不复挺者

解析:选C都是代词,代指某种道理。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B项,代词,代指蟋蟀/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D项,连词,虽然/连词,即使。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四段写兄妹关系,记叙了同捉蟋蟀,并肩读书,重点是回家时妹妹“从东厢扶案出”等情景。

B.第三段中,作者运用一个转折句说明妹妹的死不是命中注定的,而是自己害了她。

C.作者在文中把“岁寒虫僵,同临其穴”和“殓汝葬汝”对比来写,更加凄婉动人。

D.作者记叙了往事之后,既后悔又叹息,这一悔一叹更直接抒发了无限的眷恋,以及无可挽回的哀痛。

解析:选B作者承认他妹妹的死是天命。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一旦长成,遽躬蹈之。(3分)

译文:一旦长大成人,你就亲身实践这些贞节的道理。

(2)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3分)

译文:今天我装殓你,安葬你,当日的情景便清楚地呈现在眼前。

(3)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4分)

译文:即使光阴倒流,儿童时代可以再次出现,也没有给这些事情作证的人了。

参考译文:

乾隆丁亥年冬季,在上元县羊山安葬我的三妹素文,作文祭奠她说:

唉!你生在杭州,却安葬在这里,距离我们的家乡七百里呀。当你出生的时候,即使做离奇的梦,做虚幻的想象,又怎么料到这里是你埋葬骸骨的地方呢?

你由于坚持贞节的一种念头,遭人离弃,以致孤独忧伤,困苦失意。虽然是命中注定,实

际上是上天造成这种不幸;但是连累你到这种地步,未尝不是我的过错啊。我小时候听先生讲授经书,你同我并肩坐着,喜欢听古人讲求节操的事例;一旦长大成人,你就亲身实践这些贞节的道理。唉!假使你不懂得诗书,也许未必这样苦守贞节啊。

(记得儿时,)我捉蟋蟀,你举着手臂出现在那里;天冷时蟋蟀冻僵了,我们一同到它的穴边。今天我装殓你,安葬你,当日的情景便清楚地呈现在眼前。我九岁时,(有一次)在书斋休息,你梳着成对的发髻,披着细绢单衣来到书斋,(一起)温读《缁衣》一章。正好先生开门进来,听到两个童子书声琅琅,不觉微微含笑,连连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这是七月望日(十五)的事,你在地下应当清楚地记得这一情景。我刚成年经广东到广西去,你牵着我的衣裳伤心大哭。过了三年,我中进士还家,你从东边厢房扶着几案出来,全家相互看着欢笑,不记得当时话题从何说起,大概是说在长安考中进士,递信人报信的迟早的情况,如此等等。所有这些琐事,虽然已经成为陈迹,然而我一天没死,就一天不能忘掉。过去的事充满心胸,一想起它们就悲伤哽咽,就像影子一样清清楚楚,逼近捕捉时,却消失无踪。我后悔当时没有将童稚时的情况,详细地记录保存下来。然而你已经不在人间,即使光阴倒流,儿童时代可以再次出现,也没有给这些事情作证的人了。

你秉持道义与高氏离婚回来后,堂上阿母依靠你扶持,家中文字方面的事务指望着你办理。我曾经说过女人中很少有明了经书的旨意和熟悉典故的,你嫂子不是不柔顺和静,但是在这方面稍有欠缺。所以自你回来后,虽然替你悲伤,其实又替我自己高兴,我比你大四岁,假若按人世间年长的先死亡的常例,我可以将身后之事托付给你,却不料你在我之前离开了人世啊!前年我患病时,你通宵探问,病情减一分就高兴,增加一分就担忧。后来虽然病情稍稍好一些,还是半坐半卧,没有什么可以娱乐消遣,你来到床前,替我讲小说野史上的使人高兴和惊讶的故事,姑且给我一点欢乐。唉!今后我若再患病,叫我向哪里呼唤你啊!

你患病时,我听信医生说没有危险,远远地到扬州吊唁友人。你又怕我为你心忧,阻止别人赶来告知(你的病情)。等到病情发展到气息奄奄,阿母问你:“盼望哥哥回来吗?”你才勉强答应一声:“好!”我已经先一天梦见你来永诀,心知不吉利,飞舟渡过长江。果然,我在未时回到家中,而你在辰时已经气绝。四肢还温热,一只眼睛还没有闭,你还在挣扎着不死等我啊!唉,悲痛啊!早知道会和你永别,那么我怎么肯远行!即使要远行,也还有多少心里话要让你听到、了解,(有多少事)要和你一同商量啊!可是现在(一切都)晚了,除了我死之外,将没有相见的日子。我又不知哪一天死,可以见到你,并且死后有没有知觉,能不能和你相见,也终究难以明白。这样说来,那么抱着这无边无际的遗憾是天意呢,还是人事呢,却竟至如此!

三、语言运用(10分)

1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大致相同。(4分)

感情是人生的一部书:亲情是序言,友情是目录,悲喜哀愁是感情的主题。

答:

答案:母爱是人生的一支曲:责备是低音,呵护是高音,牵挂与思念是母爱的主旋律。

友谊是人生的一首歌:真诚是词,信赖是曲,理解与尊重是友谊的主题曲。

青春是人生的一只舟:拼搏是桨,奋斗是帆,永不懈怠是青春的主航线。

11.阅读下面的问卷调查统计表,根据其中反映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空缺的内容(不得出现数字),使上下文语意连贯。(6分)

(1)您希望开设礼仪教育的课程吗?

(2)您认为礼仪教育的承担者应该是(多项选择)

调查显示,学生和市民对礼仪教育的认识有诸多相同之处。在是否希望开设礼仪教育课程的问题上,学生与市民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礼仪教育承担者的问题上,学生与市民中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都认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家庭是最重要的礼仪教育承担者,然后依次为学校和社会。但学生与市民的认识也存在差异,例如对礼仪教育的需求,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多数希望开设礼仪教育课程

②多数认为礼仪教育的责任应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③学生比市民更加强烈

《祭十二郎文》中“其”字的所有用法

.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1)称代人、事或物,多用为领属性定语,相当于“名词﹢之”,可译为“他(她)的”“他(们)的”。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祭十二郎文》)——我当时虽然能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其,代嫂嫂)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同上)——你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其,代韩会)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同上)——年轻力壮的人尚且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 其信然邪?其梦邪?(同上)——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其,代死讯) 2有时活用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同上)——你来看望我,住了一年,请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儿女。(其,代十二郎) 3、指示代词。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起指示作用,可译为“那”。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同上)——那以后四年,才回去看你。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同上)——那剩余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 二、副词 1、用于句首或谓语之前,表示语气。 (1)表示转折、推测,可译为“大概”。 呜呼!其信然矣!(同上)——唉!大概是真的了! (2)表示反问,用法同“岂”,可译为“难道”。 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同上)——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 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同上)——唉,难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吗? 2、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未来,可译为“将”。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同上)——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 三、连词 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同上)——如果没有灵,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 2、并列的问句,表示选择,可译为“是……还是……”“还是”。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同上)——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真邪?(同上)——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丧”“以”“而”“其”等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2、掌握“惟(唯)……是……”这一常见的宾语前置句式。 3、理解本文融抒情于叙事之中的写作特色。 4、分析文中虚词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重点难点】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经过一年多必修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成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具备了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祭文,主要是以情动人,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明代茅坤评《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作者韩愈通过记述一些家常琐事,表达了对英年早逝的爱侄韩老成(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创作上实为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之佳作。对此文只有反复“读”才能揣摩语言应用的妙处,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用法及文言句式特点,才能理解本文融抒情于叙事之中的写作特色,才能体会到作者沉浮宦海的慨叹。 【课程导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的一生中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而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非常残酷的事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是如此,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一、作者、写作背景、文章评价和文体特点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愈的散文与杜甫的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背景介绍: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是韩愈二哥韩介的次子。韩愈的大哥韩会没有儿子,十二郎过继给韩会。 韩愈三岁丧父,依靠兄嫂为生,从小就和侄儿十二郎一起生活,彼此感情特别深厚。唐德宗贞元十九年,韩愈在长安任职,突闻十二郎死的消息,心情极其悲痛,于是写下了这篇哀恸欲绝的祭文。 祭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汉、魏以来,祭文多依照《诗经》中雅、颂的韵语,也有用骈文的。本文则不拘常格,以无韵散体来写。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

【免费下载】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荆轲刺秦王》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鸿门宴》 ★词类活用 1. 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 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 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 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 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 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 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离骚》 ★词类活用 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 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 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 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 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 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 《孔雀东南飞》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经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了状语。) 孔雀东南飞()勤心养公姥() 手巾掩口啼,()卿当日胜贵,() (2)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单元检测1有答案

单元检测(一) (时间:100分钟满分:120分) 一、基础积累(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46722006】 ①“中国高铁世界第一”绝不是我们自吹自擂 ....,作为中国人,我们真的应该为中国铁路,特别是高铁技术方面所取得的光辉业绩感到骄傲和自豪。 ②改革的红利大家都期待,但改革不会一挥而就 ....,保持耐心也是对改革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参与改革,为改革献计出力。 ③责任重于泰山,我们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协作,夙夜在公 ....,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④在很多学校,虽没有公开的“重点班”与“普通班”、“快班”与“慢班”,但实 际上家长和学生心里都十分清楚,只是心照不宣 ....而已。 ⑤“低龄留学”到底有没有价值,确实要因人而异,既不能盲目跟风,只把留学当出 路;也不能投鼠忌器 ....,甘心做井底之蛙。 ⑥昆曲集合了众多审美元素:儒雅的念白,悠长的唱腔,飘逸的舞蹈,唯美的服饰, 加之精美的舞台布景,真是美轮美奂 ....。 A.①③④B.①⑤⑥ C.②③⑤D.③④⑥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自吹自擂:自我吹嘘。前面能加否定词“不”修饰。此处使用正确。②一挥而就:形容写字、画画、作文等很快就完成。不合语境,应改为“一蹴而就”。“一蹴而就”指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③夙夜在公:指从早到晚,勤于公务。此处使用正确。④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此处使用正确。⑤投鼠忌器: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常用于打击坏人方面。此处应改为“畏首畏尾”。⑥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此处错用对象。 【答案】 A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比尔·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以美国为例,__①__

《祭十二郎文》三维目标教案

祭十二郎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辨析文言虚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2.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翻译课文。 2.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是怎样逐层深入的,注意体会 作者以情动人的文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珍惜自己的生命,关爱身边的亲人。 2、体会至情至性的人情美,和作者创造这种美的方法。 【重难点】 1、读懂课文,排除语言障碍,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2、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学习课文前三段 一、导人新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

部编版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人教版

2019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78分)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暗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灵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

祭十二郎文——“其”字用法

祭十二郎文——“其”字用法 祭十二郎文——“其”字用法青春无悔 〈〈祭十二郎文〉〉“其”字用法解析 “其”是新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必须掌握的15个重点文言虚词之一,用法灵活、语意多变。《祭十二郎文》(后文简称〈〈祭〉〉)一文中“其”前后出现了34次,但课下注释仅有6处(只有4 处解释得清楚明白)。同时〈〈教师教学用书〉(后文简称〈〈教参〉〉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室编着)所供参考译文对“其”翻译亦语焉不祥。“其”字的意义与用法便成了〈〈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为了更进一步地弄清“其”在本文的意义与用法,使学生有所适从。 一、作人称代词,既可代人亦可代物。 (一)一般作第三人称,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兼语或领属性定语。在句中可译为他(她、它)或他们(她们、它们);或他的(她的、它的);或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是最常用的一种。如: (1)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2)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3)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4)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5)汝之纯明宜业起家者而不可蒙其泽矣。 (6)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7)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8)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1)(2)(3)(4)(5)句中的“其”均作领属性定语,(1)译为“她的”,(2)(3)(4)(5)皆译为“他的”,(6)(7)(8)句中的其均作兼语(6)(7)译作“他们”,(8)译为“她们”。 (二)代词的特殊用法—第三人称代词的活用。 (9)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10)诚知其如此,虽万事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11)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12)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上述四例中加点“其”的用法较为灵活,“其”原本作第三人称,但在《祭》文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则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9)(11)(12)三句中的“其”均活用为第二人称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你的”。(10)句中的“其”也活用为第二人称,但在句中作兼语可译为“你”。代词的这种活用在第二册《游褒禅山记》中已出现过,该句为“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里的“其”便是活用为第一人称反身代词,译为“自己”。 二、在句中作连词。作连词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示假设,译为“如果”;或表示选择,译为“还是”。如果在疑问句中连用可译为“是……还是”。如: (13)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14)其然乎?其不然乎? (15)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16)其无知,悲不几时? (13)(14)(15)三例中均是在疑问句中连用,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或“是……还是……还是”。(16)句中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整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目录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16本) 选修五个系列 一.诗歌与散文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3.《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二.小说与戏剧 4.《中国小说欣赏》 5.《外国小说欣赏》 6.《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7.《影视名作欣赏》 三.新闻与传记 8.《新闻阅读与实践》 9.《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四.语言文字应用 10.《语言文字应用》 11.《演讲与辩论》 12.《文章写作与修改》 五.文化论著研读 13.《先秦诸子选读》14.《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5.《外国文化著作选读》(暂缺) 16.《中国民俗文化》 选修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蜀相》/杜甫《书愤》/陆游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越中览古》/李白《一剪梅》/李清照《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春花江月夜》/张若虚 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登岳阳楼》/杜甫 《菩萨蛮(其二)》//韦庄 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游夜书怀》/杜甫《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扬州慢》/姜夔《长相思》/纳兰性德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将进酒》/李白 自主赏析 《阁夜》/杜甫《李凭箜篌引》/李贺《虞美人》/李煜《苏幕遮》/周邦彦推荐作品 《国殤》/屈原《燕歌行》/高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四州》/柳宗元 《菩萨蛮》/温庭筠《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精心安排讲课稿

《祭十二郎文》教案 武山县第二高级中学语文组马金龙 教学目标: 1.弄通课文,积累掌握文言常识。 2.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4.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设计: 一、导语: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 有一千条理由让你早走,只有一条理由把你挽留,这条理由胜过那一千条理由,它就是我对你的爱。 你在时,我抱你不够,因而觉得时间太少,你走了,我的怀里空了,突然发现时间毫无用处,我不知道拿那么多时间做什么,也许时间只有一个用处,它会帮助我——是帮助我一天天向你走近。” 有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世界还在,我还在,而你却不在了? 一个父亲守着他注定要夭折的孩子,这种场景多么残酷。妞妞出生后不久就被诊断患有绝症,极可爱也极可怜的她度过了短促的一岁半时间。对于作者来说,妞妞的故事是他生命中最美丽也最悲惨的故事,至情至性的周国平用他的笔留住了和妞妞相处的五百六十二个日日夜夜,写下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人的一生中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而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非常残酷的事实。“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是这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也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前人读罢此文的评价: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二、韩愈和他的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文体介绍: 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体,也有用以祭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2)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3) 了解李清照前后期的不同风格 (4) 了解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渲染气氛,激趣导入:(播放二泉映月) 同学们,老师现在给大家提供一组评语,请大家个个根据评语判断我们评价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哪位文化名人 资料链接

-----她有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 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 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知道她是谁吗? 没错!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她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她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两首代表词作《醉花阴》和〈〈声声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走近作者,了解身世 资源共享: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清照的资料进行交流,注意关注李清照的生平遭遇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引导: 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她以词代声,向世人诉说她的悲剧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倾诉 诵读要求:连续两遍,第一遍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第二遍要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读后大家共同解决 感悟词意,把握感情,自主探究

最新整理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

最新整理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 案 通过《大学》的教学,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下面是由为你精心编辑的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解释什么叫修齐治平。精炼意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处《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二、知识积累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

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佑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第一段:经文部分,提出三纲八目。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韩愈祭十二郎文教案

韩愈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一:《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学目标: 2.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教学难点:祭文的情感。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的新授课。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 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 韩愈简介 1.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 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 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 大影响。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

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 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3.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 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和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 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 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和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 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 写下这篇祭文。 4.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 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 【篇二: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弄通课文,积累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把握典型文言句式。 2.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3.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4.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案:

高二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人教版选修)

高二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 王心怡 高二年级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内容来看,今年所选的《新闻阅读与实践》和《中国小说欣赏》这两门课,实用性和趣味性都较强,有利于师生教学的进行。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研组的工作计划为参考,我将作出以下的思索与安排。 最后,我再谈谈本学期语文教学的综合计划: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能在生活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 目录(1-16)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目录(1-16)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16本)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4.《中国民俗文化》 5、《影视名作欣赏》 6、《新闻阅读与实践》 7、《先秦诸子选读》 8、演讲与辩论 9、中国小说欣赏 10、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11、《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12、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13、语言文字应用 14、外国小说欣赏 15、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16. 文章写作与修改 选修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蜀相/杜甫 书愤/陆游 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越中览古/李白 一剪梅/李清照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第二单元臵身诗境,缘景明情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春花江月夜/张若虚 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登岳阳楼/杜甫

菩萨蛮/(其二)/韦庄 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游夜书怀/杜甫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扬州慢/姜夔 长相思/纳兰性德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将进酒/李白 自主赏析 阁夜/杜甫 李凭箜篌引/李贺 虞美人/李煜 苏幕遮/周邦彦 推荐作品 国殤/屈原 燕歌行/高适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四州/柳宗元 菩萨蛮/温庭筠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 自主赏析 庖丁解牛/《庄子》 项羽之死/司马迁 阿房宫赋/杜牧 推荐作品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弄通课文,积累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实词与虚词,把握典型文言句式。 2.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3.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4.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案: 1、《祭十二郎文》被古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读懂课文,排除语言障碍,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是学习的重点。本文篇幅较长,叙事较为纷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转折,是学习的难点。 2、抓住贯注全文的一个“情”字,疏理文章层次、脉络,以简驭繁。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古文观止》的编选者说道:“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章,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二、学习新课

1.相关的文学常识、背景。 (1)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得很有说服力,《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写人、记事、状物都很感人。《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悼念侄儿,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悲伤情感,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3)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2、听范读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闻汝丧(sàng) 及长(zhǎng) 不省(xǐng) 所怙(hù) 兄殁(mò)南方省(xǐng)坟墓归取其孥(nú) 丞相薨(hōng) 佐戎(róng)徐州汝遽(jù)去万乘(shèng)之公 相殒(yǔn)其生窆(biǎn)不临其穴尚飨(xiǎng) 3.学生朗读课文,把握内容大意。 全文12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是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叙写了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4、读课文时注意下列字词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 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一】 教学目标: (1) 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2)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 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3) 了解李清照前后期的不同风格 (4) 了解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 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渲染气氛,激趣导入:(播放二泉映月) 同学们,老师现在给大家提供一组评语,请大家个 个根据评语判断我们评价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哪位文化名

人 资料链接 -----她有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 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 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知道她是谁吗? 没错!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她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她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两首代表词作《醉花阴》和〈〈声声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走近作者,了解身世 资源共享: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清照的资料进行交流,注意关注李清照的生平遭遇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引导: 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她以词代声,向世人诉说她的悲剧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倾诉 诵读要求:连续两遍,第一遍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第二遍要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读后大家共同解决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复习课程

《祭十二郎文》公开 课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 人。 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 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导语2 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和亲朋好友,然而,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虽然“死者常已矣”,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最残酷的事实。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的古典散文。苏轼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那么,这《祭十二郎文》是什么文章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二、背景介绍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代宗大历十二年(777),韩会坐元载党祸被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在今广东曲江县),韩愈随往,年仅十岁。次年,韩会卒于任所。郑氏于是举家北归中原,寓居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韩愈也依随郑氏生活,直到十九岁时赴长安应进士试才离开宣州。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生活,与侄子老成(本为韩介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篇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篇 Teaching plan of "two poems of Xin Qiji" in the second volume of senior two Chinese of PEP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2篇 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2、篇章2: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篇章1: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课前准备】 1.结合注释明确两首词的内容,背诵两首词。 2.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及其生活的时代。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引领和自主赏析,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

2.探讨用典在表达中的作用,并能就诗词用典发表自己的见解; 3.能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重点】 1.词作的风格和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 一课时。 【教学环节】 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 1.提问背诵。 2.了解学生对作者及其时代的认知情况。教师做适当补充。 附:辛弃疾生活的时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