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二章第三节 河流(第一课时)9

第二章第三节 河流(第一课时)9

第二章第三节 河流(第一课时)9
第二章第三节 河流(第一课时)9

安徽省定远县英华中学学生课堂导学提纲(八年级地理)编号:DLTG-9

使用时间:2016-9-2 编制人:樊兆薇

第三节河流第1课时 教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运用相关资料了解外流河、外流区、内流河、内流区的含义,能够在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 2.结合地形和气候的相关知识了解外流河和内流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3.简单了解京杭运河的概况和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 教师:我国有许多源远流长的河流,它们如同血脉一样分布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同学们知道我国哪些著名河流呢? 学生(讨论):长江、黄河、珠江等。 教师(运用多媒体快速闪过塔里木河、雅鲁藏布江、黑龙江等):除了同学们说的河流以外,我国还有很多大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我国的河流,了解我国河流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 利用谈话法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到比较亲切,容易进入学习状态,然后进行多媒体展示,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导入二: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江三峡水电站、长江航运、宁夏平原等图片):同学们分析图中河流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提供水能、航运、冲积平原等。 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好,河流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有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我国河流的概况,感受我国河流之美。 【设计意图】 利用多媒体展示河流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探究河流概况和作用的欲望,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新课推进 教师(展示教学目标,带领学生一起认定目标):今天我们就带着目标进行我国河流概况的学习。 (一)河流概况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河流在水能、航运、灌溉等方面作用图):同学们观察图片,讨论河流在我国生产、生活中具有什么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正文第1自然段):河流具有灌溉、养殖、航运、发电和旅游等作用。 教师:我国河流众多,可分为外流河和内流河,同学们阅读教材第42页第2自然段和第43页第1、2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 (1)什么是外流河,什么是内流河。 (2)什么是外流区,什么是内流区,其面积和水量有什么差异? 【设计意图】 本环节内容比较简单,教材上有明确的答案,为了锻炼其快速阅读的能力。 教师精讲点拨:河流为我们的生活、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灌溉、养殖、航运、发电、旅游等多方面的作用,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叫

第三节河流第一课时

第三节河流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从地图上找出我国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外流河,以及最终未注入海洋的主要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从河流流量、水位、汛期、冰期、含沙量等方面描述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能力目标: 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在地图上查找主要河流和湖泊,并将水系图与气候图、地形图对照使用,培养学生依照地图分析理解河流水文特征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我国众多的河流、湖泊,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不断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地关系教育。 教学重点 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位置。 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难点 1.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观察对比、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黄河壶口瀑布: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长江: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长江、黄河是我国两条大河,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河流吗?它们又是如何分布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主要河流。 【新课学习】 一、我国的主要河流 (一)明晰概念: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内流河:最终未能流入海洋的河流。流域:河流的集水区域。 (二)中国主要河流及分布 1.主要河流:师生读图,学生明确河流名称及位置。

内流河:塔里木河 外流河:黑龙江、辽河、黄河、长江、珠江、澜沧江(注入太平洋)、雅鲁藏布江(注入印度洋)、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 主要分布区:内流河:西北内陆;外流河:东南部 2..内流区和外流区 自主学习(读教材43页第三段),完成表格 学生读图归纳: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 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区 外流河: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区 3.合作探究: 我国外流河和内流河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地形因素: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 (2)气候因素: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比较湿润,河流较多,为外流河。 西北地区气候较干旱,河流相对较少,主要为内流河。 【转折过渡】由于内流河、外流河所处的位置、气候条件、地面植被状况等不同,导致内流河、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变化规律不同,我们称其为水文特征不同。 二、河流的水文特征 1.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教师讲解 水量、水位、流量、流速、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结冰期等。 【教师讲解】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含沙量、水位、结冰期等。流量指单位时

化学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课下训练(人教版必修1)

1.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 .酸:CH 3COOH 、H 2SO 3、NaHCO 3、HF B .碱:Cu 2(OH)2CO 3、NaOH 、Fe(OH)2、Mg(OH)2 C .盐:AgCl 、BaSO 4、NaH 2PO 4、Mg(NO 3)2 D .氧化物:FeO 、N 2O 5、COCl 2、SiO 2 解析:选C 。A 项中NaHCO 3不是酸;B 项中Cu 2(OH)2CO 3不是碱;D 项中COCl 2组成元素为三种,不属于氧化物。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逸泰教授等以CCl 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 ℃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同学们对此有下列一些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 A .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 B .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C .CCl 4是一种化合物 D .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 解析:选A 。由题意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应为:CCl 4+4Na =====700 ℃C +4NaCl ,由此可知 B 、 C 、 D 项都是正确的。金刚石是一种非金属单质,故A 项不正确。 3.组成中有氢氧根的盐叫做碱式盐,酸根中含有氢元素的盐叫做酸式盐。下列盐中,既不是碱式盐又不是酸式盐的是( ) A .KHSO 4 B .NH 4NO 3 C .Ca(H 2PO 4)2 D .Cu 2(OH)2CO 3 解析:选B 。A 、C 项属于酸式盐,D 项属于碱式盐,B 项中NH 4NO 3既不是酸式盐也不是碱式盐。 4.素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每当春秋之交,经常被浓雾所笼罩。弥漫的大雾不仅影响交通,酿成事故,还直接危害人们的健康。下列关于大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雾是一种纯净物 B .大雾是一种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 nm 的分散系 C .光束通过大雾时会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 D .大雾实际上是水蒸气 解析:选C 。大雾是一种气溶胶,所以是微粒直径介于1 nm ~100 nm 之间的分散系,可以产生丁达尔效应。 5.一般情况下胶体稳定,胶体粒子不易聚集,主要原因是( ) A .胶体有丁达尔现象 B .胶体有布朗运动 C .胶体粒子因吸附带电荷离子而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粒子间相互排斥

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科目化学模块必修1 人教版时间2014.11.15 第二章三节共 3 课时模块总36 课时教学设计编号: 课题:氧化还原反应授课班级高一(2)班授课教师魏崧 学情分析 初三化学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介绍较简单,从知识储备上来讲,就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块,他们的化学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不系统;从能力方面来看,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主动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因此,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自主感悟与小组交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由浅入深地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然后从化合价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最后从电子的转移的本质上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2、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3、理解四种基本化学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过程 与 方法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深刻理解概念,比较分析概念 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认识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 与 价值观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学习 化学; 2、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学方法自主感悟、媒体展现、自我完善、小组交流、教师引导。教学资源多媒体PPT,实物投影仪,教学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教案

《河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学会分析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了解黄河、长江的源流概况和各河段的特征。 4.了解长江在水能、灌溉、航运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5.理解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长江、黄河的学习,学会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的地理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 【重点与难点】 1.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2.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图分析。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歌词: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长江、黄河是我国两条大河,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河流吗?它们又是如何分布的呢? 二、新课学习 第一课时 (一)以外流河为主 1.内流河和外流河 定义: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内流河:最终未能流入海洋的河流。 主要分布区:内流河:西北内陆;外流河:东南部

2.内流区和外流区 自主学习(读教材43页第三段),完成表格 3.主要内流河和外流河 找一找: 内流河:塔里木河、弱水 外流河:黑龙江、辽河、黄河、长江、珠江、澜沧江(注入太平洋)、雅鲁藏布江(注入印度洋)、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 拓展延伸:内、外流区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界。 4.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你知道吗?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哪些?(水量、水位、流量、流速、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结冰期等) 共同探究: ①河流水量补给 ②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原因 ③外流河共同的水文特征及成因

八年级地理上册学案 第二章第三节 河流 第一课时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一课时) 如果纵横交错的山脉被称为中国的骨骼,那么河流就可以看做流淌在中国大地上血液,生生不息、日夜不停的河流孕育了优秀、坚韧的中华民族,让我们走近她、了解她、呵护她!『学习目标』 (1).掌握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和内流河、外流河的分布。记住我国主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的名称及位置。 (2).学会分析我国内流河、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了解京杭运河的概况,记住我国主要淡水湖和咸水湖的名称和位置。。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在明确本课学习目标的前提下,结合课本上和地图册上的中国河流图,认真阅读课本,充分利用手头上的地理资源,认真思考相关问题,提出自己见解,并在课本上标注出相关的地理知识点,记录发现的地理问题。接下来就看你的了,相信你是最棒的!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有关河流区域的有关内容,结合中国内流区与外流区图,填写下列内容。 (1)外流河与外流区: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其分布区域称为。 (2)内流河与内流区: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河,其分布的区域叫做区。 (3)我国绝大多数河流分布在区,区河流较少,主要分布在地区(方位)。 2.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指河流的流量、含沙量、流速、水位、汛期、结冰期等)(1)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的影响,随着雨带由南向北推移,河流水量、水位、形成期,随着冬季风的加强,雨带,水量、水位,河流进入期。 (2)在阅读水文特征的基础上,总结比较秦岭—淮河以北和以南河流的水文特征并填写下表。 )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北起,南到,经过个省级行政区,这些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分别是,沟通了 个水系,京杭运河目前仍然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主要输水通道。 3.中国的湖泊 (1)我国的两大湖区:湖区和湖区。 (2)、我国的五大淡水湖按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湖、湖、湖、湖、湖。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也是我国最大的湖泊。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1 新人教版

第三节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哪些动物营群体生活,能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并能举出实例;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对<蚂蚁的通讯>的探究,进一步的学习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的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社会行为》的学习,使学生认同社会成员间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友爱的思想。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小动物的观察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 1、重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法。 2、难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探究问题的组织与实施。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蜜蜂、白蚁、狒狒、群体生活的动物成员图片。 2、制作牧羊人拴羊而牧的图片。 3、出示“白蚁分工连线题”与“探究提示”的小黑板。 学生准备: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新课: 群体生活的动物 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特征: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有的群体等级。 白蚁的社会分工 哺乳动物的群体中有等级。 等级划分的依据。明确学习目标 结合教材及生活经验说 出群体生活的动物。 观察蜜蜂群体成员挂图,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分 析解答。 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 的能力。 结合蜜蜂的社会行为并 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讨 论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 观察白蚁群体成员的分 工图片。根据阅读作连线 题。进一步理解社会行为 的特征。 观察“拴羊而牧”的图片, 从生物学的角度说出存 在的问题。“羊群有等级, 控制头羊即可控制羊群” 从人类群体生活形成了人 类社会,成员很多行为具 有社会性,引出动物的社 会行为的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哪些动物 是群体生活的? 出示蜜蜂群体成员挂图, 引导观察: 1、个体的大小、工作、地 位是否相同? 2、个体的行为是否只为自 己服务?这种利他行为是 什么行为? 提出问题:社会行为有哪 些征?参与讨论、指导阅 读。 引导观察、分析。 小黑板出示连线题。 出示漫画家丰子恺给友人 的“拴羊而牧”漫画,引 导观察,利用本节知识说 出画中存在的问题? 出示狒狒群体生活图片。 .为什么你说他是首领?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水平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出大气受 热的基本过程。 水平2: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大气对 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特 点,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水平3:根据图表资料,说明影响大气 削弱作用的因素,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 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水平4:根据图表资料,探讨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人地协调观:运用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合理安排人类活 动,调控人类活动。 综合思维:运用资料分析影 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 地理实践力:运用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指导生产、生活实 践。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三种削弱作用 2.大气削弱作用的纬度差异:低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 07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径

08多。高纬度地区的情况则相反。 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 1.判断正误。 (1)就整个地球大气而言,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的。(√) 2.太阳辐射被削弱的方式中,叙述正确的是( ) A.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最显著 B.散射使得太阳辐射都回到宇宙空间 C.平流层中臭氧吸收红外线 D.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紫外线 答案 A 解析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最显著,云层越厚反射越强烈,故A项正确。散射是向着 四面八方的,一部分被散射回宇宙,故B项错误。平流层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 线,故C项错误。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故D项错误。 3.阴天时,气温一般比晴天低。为什么? 提示阴天云层厚,对太阳辐射反射强烈,很多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表,大气获得太阳 的能量较少,所以气温不会太高。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三种辐射特征 2.地面接收到太阳辐射后,再以地面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辐射向大气;几乎全部被大气中 04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的□03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所以□ 05长波辐射。大气辐射仅有一小部分射向宇宙,而大3.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 06反,所以称为大气逆辐射。 部分则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 07保温作用。 4.大气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 5.地球外部存在大气层,将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保存在大气—地面之间,类似于玻璃温 08温室效应”。 室的作用,人们称之为大气的“□ 1.判断正误。 (1)太阳温度高、辐射能力强,所以太阳辐射是长波辐射。(×) (2)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第二章 第三节 河流

第二章第3节河流教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地图上找出我国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外流河,以及最终未注入海洋的主要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从河流流量、水位、汛期、冰期、含沙量等方面描述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运用流域图和相关水文资料,描述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能够说出长江、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问题,进一步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能从河流的径流量、水位变化、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说出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我国内外流河分布图,说出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划分。 2.学会将河流流量图与地形图、气候图对照使用,综合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培养读图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求实的学习态度、严谨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读图归纳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以及水文特征;说出长江、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问题。 【教学难点】 读图归纳我国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说出长江、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问题。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外流河为主 课程引入:

【教师】展示:河流航运、灌溉、旅游等图片,洪水泛滥图片,思考讨论:河流和湖泊能给我们生活提供哪些便利?也给我们造成了哪些灾害? 【学生】讨论回答:利──灌溉、航运、渔业、盐、旅游、水能;害……水灾 【教师】导语:我国疆域辽阔,有许多大江巨川源远流长,奔腾不息,它们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既可兴利,又可作害。我们研究河流,就是为了今后的生产活动中,兴利除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河流的概况。 读图感知 【教师】投影:《中国的河流湖泊分布图》和《中国河流数量表》,提出问题:看到我国河流湖泊分布图的第一印象和感受是什么? 【教师】 读图查找 【教师】展示《中国水系图》,引导学生结合《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 【学生】结合课本图,找出主要河流:长江、黄河、松花江、黑龙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怒江。 读图观察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提问: 1.我国所有河流都东流吗? 2.有没有流入其他大洋的河流?(提示:流入北冰洋和印度洋的河流),请说出该河流的名称及所注入的海洋。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第一课时)学案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一课时) 课堂目标导航: 1.知道流域、水系、内流河、外流河的概念及分布;(重点) 2.理解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的差异;(重点、难点) 3.了解京杭运河的概况, 4.记住我国主要淡水湖泊和咸水湖的名称和位置。 一、自主学习。(读教材42页—44页完成下列任务) 1、找出流域、水系、外流河、内流河的概念。 2、流域是怎样命名的? 3、读图2-28完成: ①在图中找出0黑龙江1松花江2黄河3淮河4长江5珠江6雅鲁藏布江7怒江 8额尔齐斯河9塔里木河。(用铅笔把序号标记在书中) 以上河流属于外流河的有,属于内流河的有,注入太平洋的有,注入印度洋的有注入北冰洋的有。 ②找出我国五大淡水湖:A鄱阳湖、B洞庭湖、C太湖、D洪泽湖、E巢湖,最大的湖泊:F青海湖。 4、我国最长的河流是,最长的内流河是。 5、我国湖泊主要分布在,。我国淡水湖泊最集中的地区 、。 二、合作探究。 导学点1【内流区和外流区】 1、在课本图2—28中描出内、外流域的界限。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大致和区与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同。毫米 等降水量线位置相似,大致经过、、、、一线。 2、为什么我国西北部多内流河,东部多外流河?(从地形地势、海陆位置和气候因素进行分析) 导学点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2、完成地理填充图册P15二题。 导学点3【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内流河的水量变化有什么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导学点4【京杭运河】回答P43活动题4 导学点5【湖泊概括】 1.P44活动题2 2.P45活动题1 三、知识拓展。 观察咸水湖和淡水湖形成示意图。回答 问题 (1)图A和图B输出湖水的方式有什 么不同?对湖水的盐度有什么 影响? (2)上面两图表示两类不同的湖泊,根据图示可知他们的湖水性质不同,其中A是B是湖;根据他们所在流域特点可知A是,B是 (3)两种湖泊湖水来源各不同,A类湖泊水来源于和内流河河水;B类湖泊水来源于和河河水。 (4)我国最大的A类湖泊是,位于省,最大的B类湖泊是,位于省,位于我省的湖泊是。 (5)通常所说的我国五大淡水湖是,,,,。 四、课堂小结 一、外流区和内流区: 1、外流区与内流区的概念 2、主要外流河及注入的海洋: (1)注入太平洋的主要河流: (2)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 (3)注入印度洋的河流: 二、外流河水文特征 三、内流河水文特征:1.最大内流河: 2.内流河水文特征: 四、京杭运河 1.流经的省市: 2.连通的水系: 五、我国主要湖泊 1.青藏高原湖区: 2.东部平原湖区: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第1课时)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4、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节课是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中的第一课时。 七年级地理是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共分上下两册。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两部分。“认识地球”作为地理学习的基础被安排在第一节,而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又是第一节的前两个问题,是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第一个问题,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探究地理过程的热情,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节教材内容又较为抽象,难于理解。教材安排上增加了一些活动和材料,以减轻难度。 【教学分析】 新课程倡导构建开发式的地理教学课堂,提倡从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关注学习过程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积极探究,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正是一个由直观感受到观察猜想,再到实践探险和科学探测的过程。七年级学生年龄小,有好奇心,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结合教学的实际条件,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能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 转。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因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的大致过程,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 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一课时

课题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授课人 学习目标1.理解内流河、外流河及内流区、外流区的定义。 2.让学生掌握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河流、湖泊的划分和分布。 3.记得我国主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的名称和位置,以及水文特征。 4.让学生了解京杭运河的概况,以及我国主要谈水湖泊和咸水湖的名称和位置。 学习重点我国主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的名称和位置。 学习难点我国主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学习过程 预习导航课前提问: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我国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有哪些。 导入语: 我国是一个河流、湖泊众多的国家,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河流、湖泊的分布状况和利用状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请同学们预习课本P42-45,完成下列问题 1、水系是指流域内所有以及、、等组成的。 2、和最后注入的河流,叫做外流河。 外流河分布的区域,称为。 3、最终未注入的河流,即河水流入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做内流区。 4我国河流众多,大部分河流属于(内流河或外流河)河。 5、外流河河水补给主要靠,内流河河水补给主要靠。 6、内流河主要分布在,内流河大部分属于河流。 7、我国的湖泊众多,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和青藏高原。东部平原大部分为淡水湖区;青藏高原则为咸水湖区。 8、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是。最大的咸水湖是 9洞庭湖的面积在不断减小原因有、等。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学习任务一】:外流河、外流区 1(看图2-28)我国主要的外流河分别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 ①注入太平洋的外流河有、、、、 、、等。 ②注入印度洋的外流河有、。 ③唯一注入北冰洋的外流河是。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第一课时学案浙科版必修2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第一课时学案浙科版必修2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能说出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2 .会分析减数分裂中配子的染色体数目。 3.能记住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 重点: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 难点: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异同。 一、染色体 1.染色体的成分:主要由蛋白质和DNA 组成。 2.染色体功能: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的染色质经高度螺旋化和反复折叠,形成线状或棒状的小体,它是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载体。 3.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细胞中的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 分裂期:染色体分裂间期:染色质 4.染色体的3种类型:中间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和端着丝粒染色体。 5.对于同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着丝粒位置、数目等都是相对恒定的,它们是人们识别染色体的重要标志。大多数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用2n 表示),而在生殖细胞中则是成单存在的(用n 表示)。 预习交流 人的体细胞中有几条染色体?卵细胞中有几条染色体? 答案:人的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卵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 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 (一)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 1.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2.时期:从原始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 3.特点: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复制一次。 4.结果: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 5.分段: (二)减数分裂过程(注意染色体行为变化) 1.分裂间期:染色体(质)复制(分子水平的变化:DNA 复制、有关蛋白质合成)。 2.减数第一次分裂 (1)前期Ⅰ: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常有交叉互换。 (2)中期Ⅰ: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纺锤丝附着在着丝粒的两侧。 (3)后期Ⅰ: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第二章第三节分子的性质教案(第一课时)

教案选修三第二章第三节 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分子的极性; 3、了解范德华力定义,特点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和价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多原子分子中,分子极性的判断。 【学习难点】多原子分子中,分子极性的判断。 【探究方法】: 采用图表、比较、讨论、归纳、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多媒体演示 【探究设计具体过程】: 【学习目标展示】 【知识回顾】什么是电负性?有何意义?什么是共价键?明确提出运用“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观念来指导本节课的学习【提问】能从电负性的角度找出H-H和H-Cl的区别吗? 【引导设问】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会导致什么不同? 【学生归纳】通过观察、思考、讨论 一般说来,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双方吸引电子能力相同,电荷分布均匀——非极性共价键;而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双方吸引电子的能力不相同,电荷分布不均匀——极性共价键。

【结论】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多角度比较,填表 【反馈练习】1、2 【集体讨论】得出答案 【过渡引入】键有极性,那分子是否有极性呢? 【举例说明】举例说明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的极性 【设问】我们怎么才能准确判断分子极性呢? 【投影】(通过投影出示几种常见分子构型) 【集体讨论】学生展开讨论 【举例讲解】⑴已知分子的空间结构依据——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是否重合【总结归纳】在合作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填表格方式对键的极性、分子的空间构型与分子的极性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 【思考与交流】分子的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集体讨论】学生展开讨论 【投影】(通过投影出示结论) 【规律小结】 只含非极性键——非极性分子。 含极性键空间构型对称——非极性分子; 含极性键空间构型不对称——极性分子。 【举例讲解】⑵未知分子的空间结构经验规律—— ①ABn型分子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是否等于该主族元素原子的最 外层电子数 ②ABn型分子中心原子有无孤电子对,若有为极性分子,若无为非极性分子

人教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教学 设计 【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课程标准】 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从地图上找出我国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外流河,以及最终未注入海洋的主要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从河流流量、水位、汛期、冰期、含沙量等方面描述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读图归纳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将长江水系图与地形图、行政区划图对照使用,分析长江在水能和航运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开发利用现状。 4.通过阅读地图和文字材料,了解黄河的源头、支流、干流途经的地形区和省级行政区域,找到上中下游河段划分的起始点。 5.知道长江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治理对策,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6.读图说出长江、黄河源头、入海、所流经省区和地形区等基本概况,学会研究一条河流的基本方法。 7.通过查阅资料,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奉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读图归纳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以及水文特征。 【教学方法】 根据课标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以启发式讲授和自主学习为主,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通过阅读地图、运用综合比较的分析方法,了解河流的概况,掌握河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河流航运、灌溉、旅游等图片,洪水泛滥图片,思考讨论:河流和湖泊能给我们生活提供哪些便利?也给我们造成了哪些灾害? 讨论回答:利──灌溉、航运、渔业、盐、旅游、水能;害……水灾 我国疆域辽阔,有许多大江巨川源远流长,奔腾不息,它们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既可兴利,又可作害。我们研究河流,就是为了今后的生产活动中,兴利除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河流的概况。 教师展示:《中国的河流湖泊分布图》,提出问题:看到我国河流

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

◆自主学习 1.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共同维持的生活,这就是动物的行为。这类动物如:。 2.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有的群体中还形成,这是的重要特征。 3.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及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和都可以起传递的作用。在群体、和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现象叫。 5.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作引诱剂,可以诱杀农业害虫。 ◆合作探究 1.蜂群中蜂王、雄蜂和工蜂,它们分工协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属于 A.繁殖行为 B.贮食行为 C.攻击行为 D.社会行为 2.狒狒群体的“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这是一种 A.防御行为 B.学习行为 C.社会行为 D.攻击行为 3.关于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恰当的表述应该是 A.动物的动作 B.动物的气味 C.动物的声音 D.动物之间起传递作用的动作、声音、气味等4.“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能利用“行为语言”传递信息。以下各种动物行为语言中,能在同种个体间交流信息的是 A.壁虎断尾 B.乌贼释放墨汁 C.蜥蜴变色 D.蜜蜂跳圆形舞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动物信息交流的是 A.母鸡“咯咯”地召唤小鸡 B.蜜蜂的各种舞蹈 C.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 D.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 6.下列动物具有社会行为的是() A、农家养殖的鸡群 B、在一片森林筑巢的鸟类 C、生活在同一栖息地的狒狒 D、一块棉田里所有的棉铃虫 7.下列不属于动物社会行为特征的是() A、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B、群体内部成员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流 C、群体内部成员各自独立生活 D、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8.不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是() A、鲫鱼 B、象 C、白蚁 D、金丝猴 9.具有社会行为的一组动物是() ①蚂蚁②菜粉蝶③苍蝇④蜜蜂⑤黑猩猩

第三节河流(第一课时教案)

第三节河流 教学目标: (1)从地图上找出我国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外流河,以及最终未注入海洋的主要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从河流流量、水位、汛期、冰期、含沙量等方面描述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运用流域图和相关水文资料,描述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能够说出长江、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问题,进一步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读图归纳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以及水文特征; 2、说出长江、黄河不同河段的主要支流和地形区。 教学难点: 读图归纳我国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说出长江、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问题; 教学方法: 启发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人民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气候条件,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发生变化,江河、湖泊的水量也会随其改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第三节河流。 板书:第三节河流 一、以外流河为主 启发提问:说出你所知道的河流、湖泊的名称,并说出河流、湖泊的作用以

及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展示课件图: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 教师总结:我国是一个河流、湖泊众多的国家,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河流、湖泊的分布状况和利用状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河流。 让学生看中国河流图,黄河、长江、珠江、塔里木河,松花江 提问:这些大河各注入哪个海洋,河流流向与地势有什么关系? 总结: 1、内流河和外流河 我们把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 叫做内流河。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 转折过渡:内流区和外流区是如何划分的呢? 板书:2、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及分布 让学生看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复合投影片。 提问: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我们讲过的哪些气候分界线位置相似? 总结: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位置相似,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南部、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学生读43页课文总结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提问: 3、应从哪几个方面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总结:外流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水量大;内流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少,水量小。 让学生看我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图提问:内流区和外流区面积各占我国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 提示:想一想,回答问题:为什么我国西北部多内流河,东部多外流河? 总结:这与我国西高东低地势及所处的海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西北距海远,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所以多内流河;东部距海近,气候湿润,降水多,所以多外流河。 转折过渡:由于内流河、外流河所处的位置、气候条件、地面植被状况等不同,导致内流河、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变化规律不同,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一课时-最新整理

4.地球——我们的家园 教学内容 我们生存的家园,环境问题已经敲响了警钟。 教学目标 1.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2.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自主学习法、探究式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制作课件、搜集资料,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导入 1.师出示语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生认真快速阅读。 师:同学们,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与地球有关的话题。 2.板书课题:地球一一我们的家园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我们生存的家园 (一)议一议,读一读。

1.分组讨论交流:假如离开地球,我们人类能生存吗? 2.阅读感悟: (1)读了下面的材料,你能回答这些问题吗?P28 月球…… 火星…… “生物圈2号”外貌,宣告失败。 (2)感悟: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 (二)看图,说一说。 1.看图:p29 2.说一说:图中的人们是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①人在屋中居,屋在水中浮。 ②…… 3.感悟:人类与自然环境要和谐相处。 活动二: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 (一)观察、查找资料与思考。 1.观察P30图片。 下列图片分别反映了哪些方面的环境问题? 2.查找相关资料,说说这些环境问题会带来哪些危害? 3.思考:环境问题会对地球造成什么后果? (二)阅读感悟,画一画,写一写。 1.阅读p31材料。 20世纪50年代,日本一家肥料公司把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废水排放

初中地理《第三节 河流》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节河流(第三课时) -----黄河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黄河的地理概况: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形状、流经的省区 和主要地形区。 2、理解黄河对中华民族作出的贡献。 3、了解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4、了解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地理概况,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2、通过学生讨论,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3、利用图片和视频,由学生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及危害,探究黄河含沙量最大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心黄河、善待自然之情,进一步树立和谐人地关系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人们对黄河的开发与治理 难点:黄河下游水患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六、教学方法:启发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开始新课之前,首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段视频。

【师】听,有一种声音在吟唱:在中华的大地上,有一位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我们炎黄子孙,她就是 --- 黄河 【展示课题】黄河 【师】今天就让我们组队一起去黄河一探究竟吧!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我们本次的探险任务清单。(多媒体呈现) 【师】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黄河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唐代诗人李白曾吟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难道黄河之水真的从天而来吗?带着这个问题我 们开启第一篇章的学习。 【自主学习】 任务一:探源母亲河 (阅读课本P51 前两段)思考: 1.说出黄河的发源地及注入的海洋? 并观察它的形状像汉字中的哪个字? 2.说出黄河流经的主要干湿地区? 参考P52 页地图,完成下面问题: 1.在右图中标注黄河上中游分界(河口), 中下游分界(桃花峪) 2.大致标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位置. 3.(参考25 页图2.2)找到并标出黄河流经的四大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三 节社会行为教案新人教版 本节教学建议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很多,学生会很感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出更多的资料,或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课上进行讨论。组织好讨论很重要,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即群体中的分工与合作,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群体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如何实现的呢?这是认识到合作必要性之后很容易产生的问题。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信息交流是分工合作的必要条件。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同种生物间、不同生物间的联系错综复杂。他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正是因为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才“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信息交流的意义果真如此重要吗?信息交流的方式是怎样的?提出这样的问题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本节的探究活动“蚂蚁的通讯”。这一活动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室外做。 关于本节的技能训练,可提示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进行推理和假设。如蛾类有明显的趋光性,蚊子也有。是不是昆虫都有趋光性呢?怎样才能证明?实验的基本设计思路是:用来实验的昆虫要有黑暗和光明两种环境可以选择,此外,昆虫种类和数量要足够多,还应具有代表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方发与过程: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