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019年第1期文化建设

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

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推进国

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

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

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在当今中外经贸紧密合作的

背景下,我们要积极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完善国际传

播工作格局,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一、新时代创新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及主要内容

首先是明确对外传播的重要意义。中国当前的

发展正处于快速上升期和深刻转型期,有木秀于林的

骄傲,也有风必摧之的烦恼;有长风破浪的自信,也有

不进则退的忧患。目前,中国的GDP 总量跃居世界第

二,正以每年近7%的增长速度追赶美国的经济总量。

随着中国GDP 总量的增长和世界经济地位的提高,中

国的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实力也在不断增强。尤其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发

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

会主义生态文明、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等方

面体现出的高超能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过去,我

们更多的是“多做少说”“只做不说”的韬光养晦,今天,

正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有责任也有能力向世界宣

介自己的主张、弘扬自己的价值、讲好自己的故事。

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发展有关注也有猜疑。一段

时间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采取怀疑态

度,“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中国

掠夺论”“中国不负责任论”“中国搭便车论”“中国崩

溃论”等论调不绝于耳,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

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偏见更是屡见不鲜。尤其是对于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更

是进行了误读。有国外媒体把中国的“一带一路”倡

议误认为中国在搞“地缘政治”、谋求“全球霸权”。之

所以如此,有文化差异的因素,也有意识形态的较量。

出现舆论杂音、噪音的地方,正是对外传播应该着重

用力之处。从国际舆论格局看,西方话语仍居强势地

位,西方四大通讯社(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合众国

际社)占据世界新闻发稿量的绝大部分份额,西方国

家在传播观念、传播手段上也在不断升级换代。[2]借

助互联网,西方传媒不断对舆论格局进行重构。他们

期望通过不受国家主权约束的信息自由流动,直接与他国网民对话,以影响其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国际传播中,要改变这种西强我弱的局面,迫切需要增强主动发声的意识。其次是创新新时代对外传播的内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史和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光辉历程,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把中华优秀文化推向世界,使其在世界面前“活起来”“热起来”,既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民族向世界自我呈现的必然,也是一个和平发展的大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应当担负的责任。在对外文化传播中,要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优势,把诸如唐装、瓷器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色要素应用到现代文化传播之中,展现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让世界透过这些文化了解中国,在这方面,《人民日报》海外版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在国内媒体中首创“中华节庆”系列专题,每期4个整版,古今贯通,图文并茂,汇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中国戏曲”系列不仅品戏说“腕儿”,同时介绍东方文化和美学特征。这样整体性的呈现,充满文化的磁性、人文的关怀、人性的力量,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感召力。在对外宣传中国发展变化方面,可以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进行对比宣传。近代中国在屈辱中被动地打开国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外媒体报道中的中国形象大多是灰暗、落后乃至愚昧的。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近70年的奋起直追、改革开放40年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的发展变化令人震撼。在对外传播中,变化是需要把握的主旋律。在新的传播条件和传播格局下,信息流动已经无法被人为阻隔。这不仅让我们讲述一个真实中国成为可能,也让受众了解一个多元中国的愿望变成现实。当前,中国的发展变化举世瞩目,我们不仅是中国道路的成功探索者,也是世界经济的新引擎。我们应该在面向全球的客观报道中传播中国价值,用世界眼光来衡量、审视中国,不讳言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让国外受众了解一个全面多元的中国,推动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二、创新网络传播方式,积极发挥广播电影电视作用,加强中华文化的宣传效果文化传播学理论强调,文化传播渠道主要有文学渠道、艺术渠道、宗教渠道以及科技渠道四个方面,其

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杜俊华刘盼盼

8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