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众传播论文

大众传播论文

大众传播论文
大众传播论文

内容摘要:记者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尽管所有人都可能成为记者,但真的不是谁都可以成为真正的记者,于是我们感到陌生又无法想象的是记者每时每刻为新闻而战的能力和坚持。

人们一定很好奇,难道记者是神吗,要不然他们怎么能够只要一拿起麦克风只要一遇到人群就有说不完的话就有问不完的问题呢,难道他们有什么法术让所有的采访对象说出他们需要的东西吗,他们写消息写评论写通讯,短则几十字长要几十万字,难道他们真的是魔法师吗,手指一挥新闻作品就出炉了?

关键词:记者问题采访对象

Abstract:The reporter is a noble occupation, though all may be a reporter, but really not everyone can be a real reporter, so we felt strange and can't imagine is a reporter for news every time fighting ability and adhere to the.

People must be very curious, the reporter is God, otherwise how can they just picked up a microphone as long as a crowd has could not say the words have to ask questions, do they have any spell all interviewed say they need something, they write news reviews written communications, the short length to tens of thousands of words, do they really is a magician, fingers gently press works out?

Key words:Reporter Problem Interview subjects

一、引言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美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新闻学家和报业巨匠约瑟夫-普利策(1847--1911)的这句响彻新闻界的名言一语中的作为一名记者应尽的责任和本该有的荣誉。

记者,既熟悉又陌生的一群人。说他们熟悉,是因为21世纪的我们的生活里,处处可见记者的身影,报纸上、广播里、电视上、网络里,记者无处不在。不管你是通过镜头看到的或者逛街正好遇上的,记者现场采访的形象已经在人们的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摄像机,麦克风,记者在奔波采访中……而说他们陌生,是因为在人们的眼里,记者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尽管所有人都可能成为记者,但真的不是谁都可以成为真正的记者,于是我们感到陌生又无法想象的是记者每时每刻为新闻而战的能力和坚持。

人们一定很好奇,难道记者是神吗,要不然他们怎么能够只要一拿起麦克风只要一遇到人群就有说不完的话就有问不完的问题呢,难道他们有什么法术让所有的采访对象说出他们需要的东西吗,他们写消息写评论写通讯,短则几十字长要几十万字,难道他们真的是魔法师吗,手指一挥新闻作品就出炉了?

既然问题这么多而且都问到这里了,那么就不需要着急了,因为接下来本文就会从专业的角度娓娓地道来一一地解决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有一个核心的词在里面,那就是记者的采访技巧。

二、主体:记者

在中国早期的新闻机构中,编辑和记者没有严格的分工,编辑、采访合一。1872年,《申报》创刊后开始设立访员,专门采访本地新闻。之后,《申报》在北京、南京、杭州、武昌、宁波、扬州等26个城市聘有“报事人”或“访员”。1899年《清议报》第7期上出现“记者”一词。

媒体从事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通常称为记者;记者属于职业的一种。记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代替广大的民众前往事情发生的现场,或是接触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并将事情的真相及其代表的意义,透过报导呈现于大众媒体之上,协助媒体达成守望、教育、讨论、娱乐等功能。由于记者拥有阅听人赋予的权力,所以也被冠以“无冕王”的雅称。

记者的职责与任务,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点:第一,敏锐地去发现事实;第二,忠实地去报道事实;第三,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我国新闻工作者先贤们也都给记者的能力或应有的担当下了权威性的言论。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其“远生通讯”更是被视为当年中国新闻界的一大品牌,他就是黄远生(1885--1915),他的著名的“四能”说道出了一名真正的记者应有的的基本功,即,“调查研究,有种种修养”,是谓能想;“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以时访接”,是谓能奔走;“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是谓能写。能想,能走,能听,能写,这就是记者的“四能”。邹韬奋(1895--1944),中国卓越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他对新闻工作者的期待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三、客体: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

采访对象,记者为获取新闻事实或掌握社会舆论动向而访问的人物,或主动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士。前者包括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以及与新闻事实有这样那样关系的人;后者主要是有关部门的新闻发布人员,有时还有与新闻事实有特殊关系的人。对于后一类采访对象提供的情况,需要认真分析、区别对待,引用他们提供的事实要适当交代来源。采访对象可以包括报道对象,但其涵盖范围远远超过报道对象。记者在采访活动中,既要根据新闻线索或报道意图慎重选择采访对象,也要尽可能预先了解采访对象的情况,包括他们与新闻事实的关系和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采访方式和方法。这是顺利进行采访活动、确保事实真实、可靠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于是,记者怎样处理好和采访对象的关系来让采访对象开口便成了记者首先要学会的功课。而新闻采访中,最难的是对问题性事件的采访。利害关系决定了当事人常常想尽办法、设置种种障碍阻挠采访。在这样的当事人面前,记者并非无所作为,关键是看记者用怎样的方法进行采访。有经验的记者总结出了这样一条思路来让采访对象开口:首先通过公共资源寻找问题;接着寻找敲门砖;再接着把握当事人的心理活动适时敲击;然后通过为当事人出主意打开缺口;最后步步推进引导当事人主动和盘托出。

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要赢得采访的成功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不要自己怯场,而要大胆适应;第二不要消极等待,而要主动“出击”;第三不要格格不入当外人,而要寻找媒介当亲人;第四不要知难而退,而要迎难而上;第五不要千篇一律,而要见机行事。

而性质不同的新闻事件也要求记者运用不同的采访技巧来更顺利地进行采访,如面对突发性新闻事件就需要记者灵活的调整采访技巧。突发性新闻事件:把那些不可预料到的属于不可抗力下毫无预兆和征兆下发生的意外不为人所能控制的新闻事件称为突发性新闻事件。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突出表现是:偶然突发并带有很强的破坏性,它是客观事物急剧质变的状态,呈现的是一种与正常情形相反的态势,并且这种偶发的质变与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遇到突发性新闻事件,就是很好的考验记者的灵活采访技巧的时候了。

四、采访

新闻采访,即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这里特别介绍一下新闻采访的一种特殊形式,隐性采访。

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它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这种采

访的优点是不会因为记者的采访而改变采访对象活动的原貌。隐性采访是隐藏记者的身份与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只适用于某种特殊场合、特殊题材或特殊采访对象。运用这种方式,目的在于减少采访障碍和干扰,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务必十分慎重,一般应控制在法律和新闻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或已经得到有关部门的授权,切勿滥用。

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与公开采访相比较,有自己较为显著的特征:记者主动出击。隐性采访是记者主动出击进行采访的行为,记者采访时一定始终在新闻发生的现场,否则隐性采访就无法完整地进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记者也有可能出现在突发新闻的现场进行采访。有的时候,记者还有可能直接成为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例如记者乘坐的汽车发生车祸等,但这种不期而遇的目击新闻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隐性采访,因为记者是被动地介入了新闻事件。隐性采访进行之前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从采访计划的设定,到采访设备安排,都应精心计划,可谓有备而来,不容有所闪失。

五、采访技巧

新闻采访是新闻材料的采集与对采访对象的访问的合称,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新闻采访最能体现新闻记者职业活动特点,是新闻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而采访技巧就是记者在新闻采访活动的过程中运用的一种新奇巧妙而又灵活多变的访问方法,它是采集真实材料、打开真相之门的一把金钥匙,也是许许多多新闻记者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汇集起来,加以概括、提炼的结果。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也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的文章。下面本文将就采访前的准备、策划工作,采访中的提问、语言、如何与采访对象谈话、可能遇到的问题等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采访前的准备

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流程中的第一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又是新闻采访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磨刀不误砍柴工,采访前的充分准备会给采访一个很好的开始,所以要详细地考虑这件事情。如何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呢?

(1)必须准备相关的资料

采访前,一定要吃透对你所要采访对象所从事的工作相关的政策方针,了解国家相关部门对某项工作、某事件的具体规定,从而考虑采访什么、报道什么、怎样报道。这都是采访前必须考虑的问题。把握住了方向之后,对采访什么人、在何处采访、记者的介入方式、采用的报道形式和节目的结构安排,也应事先有所考虑,以便使采访有的放矢。

(2)围绕报道内容准备相关资料

从宏观上讲,就是要站在全局角度,掌握上级精神,党的政策,全局范围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态等等。记者如果对宏观情况不甚了解,胸无全局、视野短浅,那么采访时自然无法站在全局的角度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写出的报道就容易就事论事,缺乏内涵。从微观上来说,就是我们了解被采访者的历史和现状。比如,我们要采访一个人,就要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渠道事先了解他的经历、性格习惯、特长等等。

(3)必要的知识准备

记者的采访活动往往要涉及各个领域,这就要求记者努力成为一名“杂家”。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法律、文史、科技,哪方面都要能讲出子丑寅卯,这是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新闻工作者应重视平时积累。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使得这种积累又是无止境的。所以,新闻记者一定要经常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

(二)采访策划

采访策划也是一次成功的采访必不可少的环节。

第一,策划预案要充分。记者身处采访的第一现场,事件往往瞬息万变,所以记者在采访之前应该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一旦第一选择不能顺利实施马上就拿出备份,而且采访准备方案最好是一正一反,不要雷同。

第二,策划不能一锤定音,要全程跟进,即时调整。策划的依据和思路来源于三个方面:中央精神和主管部门的指示、部门工作的部署、社会环境的反馈。策划是在某一阶段、针对某一情况制定的带有导向性质的报道计划,是报道的开始或准备,策划的实现靠记者现场采访,因为受实践的约束和限制,所以不能闭门造车任意杜撰。这就存在着策划与实践是否能够吻合的问题。现实是变动的,所以策划应是动态的、变化的,这样才能适应多变的现实。

第三,策划不宜过细,既要重点框定,也要激发记者开阔采访思路。策划的作用在于确定主旨、规定范围、规划采访行动,属于宏观调控。但是策划不能过细,不能把记者手脚捆得太死,不能扼杀记者的主观能动性。策划在确定重点的同时要提出多种思路和方案,打开记者的思维之门,使其以积极的探索思维面对丰富多彩、不断变化的现实,采写出精品佳作。

(三)提问的角度

记者的采访技巧,也即记者的提问技巧,一般来说可以运用以下三种提问的角度来提问:正面提,侧面探,反面激。

(1)开门见山正面提

从正面提问,又叫正问法,记者向采访对象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问题提得明快、直接,不拐弯抹角。一般来说,这种提问方式进入话题快,采访效率高。它适合于两类采访对象:一是记者较为熟悉的采访对象,有话直说不客套更能显示彼此交往的随和;二是有相当的社交经验和社会阅历的人,他们见多识广,容易接受记者的采访,过多的绕弯子反而造成尴尬别扭,令对方莫名其妙。开门见山地提问可以使得采访气氛直率坦诚。

(2)迂回曲折侧面探

这是从侧面入手,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旁敲侧击,循循善诱,促使对方回答记者的提问。这种情况,一般是在正面问不能奏效的情况下用。这种方式首先适合于记者不熟悉的采访对象。侧面探往往是从一些一般性的、对方熟悉的话题聊开来。可以先交朋友,从关心采访对象工作、生活等方面入手;也可以先找一个与采访对象能沟通的一事一物,引起共鸣,由此入题。

(3)逆向提问反面激

反面激用的是激将法,它从逆向设问,通过一定强度刺激的问题,激起采访对象由“要我谈”变成“我要谈”,从而打开采访通道。这种方式通常适合于那些不善谈、不屑谈的采访对象。

(四)提问的类型

记者的提问五花八门,划分的类型也不一而足,但所有的提问不外乎两大类型:一是开放式提问,二是闭合式提问。

(1)开放式提问

所谓开放式提问,就是问题提得比较概括、广泛、范围限制不很严格,给对方以充分的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它的特点是: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2)闭合式提问

所谓闭合式提问,就是问题提得比较具体、明确、范围限制得很严格,给对方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小,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它的特点是: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闭合式提问可以说是问什么对方就得答什么,所以战斗力比较强。

开放式提问与闭合式提问的优点与缺点,实际上是互补的。一般而言,开放式问题适于转入话题、搜索情况、调节气氛、发现遗漏、缓冲记者的压力等情况。闭合式问题一般适于层层追问、深入突破、证实事实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问得自然。这是提问的态度和气氛问题。如果问得十分唐突、生硬,就会破坏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第二要问得明白。这是提问的内容问题。记者应该善于把一个大问题化成一些具体的问题。问得具体,才容易问得明白;第三要问得简洁。这是提问的表现形式问题;第四要问有特色。这是提问的个性问题。只有问你眼前这个采访对象最合适的问题,才是有特色的问题。

(六)采访中的语言风格

记者在采访实践中,在运用语言开启采访对象心扉、挖掘新闻素材时,由于个人思想境界、知识修养、性格特点、审美情趣和采访对象、采访目的、采访内容、采访情境等主客观因素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一个记者的采访语言,由于这不同的个性特征而区别于其他记者的采访提问,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指的是“在某种社会交际的场合中,为着达到特殊的交际目的,完成特殊的交际任务,表达特殊的交际内容而运用特殊的语言手段所形成的言语气氛或格调及其表达手段。”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表达同一内容,其效果常常有天壤之别,是明快还是含蓄,是朴实还是藻丽,是简约还是繁丰等等,不同的语言表现风格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因此,记者在采访中要根据语境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言风格,以保证采访取得圆满成功。

采访语言的风格常见有以下六种:简洁明晰、质朴平实、声情并茂、泼辣犀利、委婉含蓄、幽默风趣,在此本文不予详细阐述。

(七)如何与采访对象谈话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尤其是广播电视行业的新闻记者,有时与被采访者的对话还要直接作为新闻报道的素材直接播发,所以采访现场谈话的成功与否显得尤为重要。记者如何提高与采访对象谈话的能力,一直是媒介从业者着重探讨的话题。

第一,采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第二,提倡与采访对象交朋友,达到心灵上的沟通,让采访对象感到不见外,愿意和你推心置腹地谈话。第三,讲究方法,善于启发和引导。记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与采访对象都会是初次打交道,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谈话获取素材,达到采访的预期目的,没有更多交流时间,这就要求我们讲究方法,善于启发和引导。首先要有耐心,别轻易打断采访对象的谈话,有时对方谈得似乎离题太远,没有什么用途,但可能正是一件重要事情的铺垫,在这些“废话”里面,可能会挖出重要的新闻线索来。再就是要有信心,不要刚刚谈过一段,觉得没什么可利用的素材,就放弃不谈了。也可能在后面的时间里谈出重要内容,如果没有信心,就可能半途而废。还要注意问题提得不能太大,太笼统。同时还要随机应变,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

(八)怎样应对拒绝采访

对“拒绝采访”,要随机应变。首先要分析对方拒绝采访的理由,然后加以区别对待。对方拒绝采访的理由大致有以下这些:由于害羞或者自尊,或不能预知信息公开以后对自己的影响;新闻采访触及被采访对象的利益;采访时机不当。采访被拒绝是做记者要接受的最基本挑战。迎接这种挑战,信念上要坚定地认同自己所做的工作,不能太在乎面子问题,但从心理上要克服优越感。有了这两点,才可以在碰到具体问题时,因时因地而异,才能很好地完成采访任务

六、名记者的提问艺术

《高端访问》是中央电视台新闻杂志类节目《东方时空》的子栏目,是一档以名人,主要是政界、文化界、学术界、经济界的精英们为访谈对象的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由中央电视台“名嘴”水均益担任。水均益以其流利的英语折服了众人,更以其过人的学识、精彩的提问艺术而当之无愧地担纲《高端访问》这一重要节目的主持人。《高端访问》的栏目宣传语是:“站在高端,领略人物风采;走

进高端,聆听时代强音;面对高端,探究世界变幻;高端人物尽在《高端访问》。”这充分体现了其作为中央电视台最有影响的大型人物访谈节目的风格。

对于名人的采访难度是很大的,对于各国政府首脑、各界高端的访问就更是难上加难。他们有丰富的从政、从艺或从文经历,学识渊博,见解过人。作为中国媒体的代表,如稍有不慎,就会给国际友人留下不良印象。另外,高端们曾经接受过无数次的采访,如没有新意的提问,只会变成毫无意义的重复。但水均益的提问艺术精彩纷呈,能够体现出如下特点:

(一)通过迂回提问的方式,提出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

在与采访对象进行谈话尤其是在采访名人的过程中,许多问题必然涉及到其不愿提、不想提、不敢提的方面。但这往往是采访的精彩之处,是新闻眼。但对于这种问题,只能以委婉的语气和平和的方式提出,却又须在不动声色之中显现锋芒。迂回提问是巧妙处理敏感微妙问题的好方法,能够有效地避免因记者直接触及敏感问题引起的不快,这在采访名人中尤其需要注意。迂回提问是采访的重要技巧,其核心是绕开敏感问题和能够直接触动微妙之处,顾左右而言他。在水均益对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的专访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这一点。

水均益:秘书长先生,我知道您最近一直很忙,不光要来中国访问,还得面对您一个月前接受BBC采访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我个人在看那个采访的时候一直有个疑问,您事先是否对那样的问题以及事后各方的反应有所准备?

安南:……

水均益:所以您的意思是说,您对此事的立场一直是统一的。

安南:……

水均益:就在这个采访播出后,您受到了来自多方的压力,其中也包括鲍威尔先生给您打来的一通电话,您感到压力大吗?

安南:……

水均益:秘书长先生,您所说的话往往都会成为报纸的头条的主要原因就是您是联合国秘书长,所以有人做出这样的假设,如果您在战前就发表了这样的声明,局势可能完全是另一种样子,您怎么看?

安南:……

伊拉克战争是在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由美国发动的,这一问题对于秘书长安南来说可谓敏感话题,如果提问方式不恰当会导致场面尴尬。但水均益使用了平和的语言和尽量避免矛盾的问话方式来提问,既达到了目的,又毫不失礼。

(二)通过追问的方式,循循善诱地将问题引向深处

在许多访谈节目中,追问都是常用的问话方式。水均益也不例外,虽然没有王志追问的锋芒毕露,但却能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将问题带出,引向深入。追问侧重于在访谈过程中根据采访对象的回答所作的即兴发问。水均益的问话方式较为平和,非常注意语气和态度。美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丹·拉瑟说过:以提问严格而著称,是我追求的;而提问刁钻的名声,是我应避免的。我绝不想背上这种骂名。[1] 因此追问也要注意方式。在《高端访问》对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的采访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水均益:我们注意到您跟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关系非常好,就在这个月,2004年12月,您还专门去又一次拜见了他,当时他坐在轮椅上,而且还专门站起来迎接您。

查韦斯:……

水均益:能不能给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您和卡斯特罗先生的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查韦斯:……

水均益:您怎么看待他,他对您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是一个兄长还是一个父辈?还是一个同事?还是一个好战友?

查韦斯:……

水均益:总统先生,我再问最后一个问题,我知道您的时间非常紧张。就是您这次来中国,这次访问下来,您有没有什么惊人的或者说对我们新闻界来讲,很有诱惑力的新闻告诉我们,在这儿。

查韦斯:……

对于名人来说,其透露出的一丁点信息都可能成为重要新闻,因此采用追问的方式往往能得到出乎意料的收获。水均益通过对查韦斯与卡斯特罗之间关系的追问,问出了许多人想问的委内瑞拉与古巴、美国之间关系的问题。

(三)提到名人的童年生活,活跃谈话气氛

英国传媒人Hunter Daive认为“一个未被公认的事实是,所有的名人都喜欢提到童年生活。”[2]因此,她在采访中喜欢问名人的童年生活。提问名人的童年生活不仅可以活跃谈话气氛,使采访深入下去,而且能够给观众一个新颖的看点,吸引观众目光。《高端访问》在对舞蹈家麦克·弗莱利的访谈中就问到了其童年生活。

专访舞蹈家麦克·弗莱利

水均益:你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在你的家里,你的父亲、母亲,他们跳踢踏舞吗?

麦克:……

水均益:这真是很宝贵的传统啊!

麦克:……

水均益:生活十分的艰辛,然后他们决定送你去舞蹈学校,当时你的感觉是什么?

麦克:……

水:这倒是一条新闻呢,麦克说他曾经痛恨跳舞。

麦克:……

水:这个过程对大多数的孩子来说都是一样的。

麦克:……

水:我看你的经历时,我发现你有十分广泛的兴趣,而且你也很在行,例如您刚才提到的拳击,你在1975年的时候,同时获得了两个奖项:一个是金手套奖,那是一个拳击比赛,还获得了爱尔兰全国长笛比赛的冠军。

麦克:……

水:我知道在你高中毕业后,为了生计您还需要去建筑工地干活。

麦克:……

童年生活是所有名人都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不仅能活跃访谈气氛,还能对观众有启发作用。从麦克·弗莱利的经历中能够对有志于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们以启迪和借鉴。

(四)提出带背景的问题,采访中充分运用手中材料

这种提问建立在对名人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能够深化谈话内容。通过采访者在访谈中主动地将一些已了解到的背景在提问中带出来,能够将谈话引向深入,还是发展谈话线索的重要依据。这一点在水均益的采访中能够多次看到,甚至成为其采访风格之一。英国传媒人Lynn Barber对采访名人的建议是:“做好功课,带着充分的准备与好奇心前往。一开始就提出详尽的问题,去证明你对他所知甚详,也提醒他,你期待他以努力回答你的问题。”[3]

在水均益对普林斯顿大学校长雪莉·蒂尔曼的采访中可以体现这一点。

水:您作为普林斯顿大学第一位女校长,您也知道在几十年前,也就是在1969年之前,普林斯顿大学甚至没有女学生,是个纯粹的男校。而在几十年后学校有了第一位女校长,我也知道您上任以后提拔了很多女性中层主管。为什么您会这么做?您想借此推动什么东西呢?

雪莉·蒂尔曼:……

…………

水:我注意到你刚才用了一个词,叫热情,这也许是发自你内心的东西,我想这也许也和你毕业后的经历有关。当时你志愿去非洲的塞拉里昂,在那里的一所高中教了两年书,为什么?

雪莉·蒂尔曼:……

提出这样的问题,会让被采访的名人觉得,你在访前准备上花了心思,从心理上会有一种认同感,也能在访谈中与名人有更多共同语言。

(五)对专业概念的发问,更贴近读者需要

对于一些专业领域的概念,一般读者都会觉得深奥难懂。在这个时候,访问者从普通观众的视角,对于这些专业概念发问,能够有效的衔接访谈过程。普林斯顿大学校长雪莉·蒂尔曼是干细胞研究方面的专家,在访问进行过程中一般观众大多不明白“干细胞”是什么。在这里,水均益进行了及时的发问。

水:到底什么是干细胞?

雪莉·蒂尔曼:……

水:就我的理解,它们就相当于人体中或者是其他动物体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可以这么说吗?

雪莉·蒂尔曼:……

水:那么这些干细胞医学用途,或者说是研究这些干细胞的医学用途在什么地方呢?

雪莉·蒂尔曼:……

……

水:如果,我再次用这个词,如果我们在干细胞方面的研究取得成功的话,在未来它会给人类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雪莉·蒂尔曼:……

名人往往是在某一领域具有卓越建树的人,普通受众对其研究方面的专业知识往往不太了解。记者的目的就是将这些深奥的知识“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在这里,对于专业概念的发问就相当有必要了。

以上就是水均益在采访名人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特点,非常值得借鉴。此外,还要注意的就是:首先,要站在名人的立场上去设身处地地考虑。这样的换位思考方式能够有助于记者提出更理性、更到位的问题。能够有助于了解政客们思考的方式,而不是在采访时运用记者思考的方式。其次,采访前尽可能做好最充分的准备,采用精细的方法进行,并在采访中尽可能充分地将这些知识运用起来。

《高端访问》作为央视最有影响的大型人物访谈节目,与主持人水均益出色的采访艺术是分不开的。他所取得的成就也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多次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全国“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和主持人“金话筒”奖,并屡次受到中直机关和中央电视台的嘉奖。

七、对采访技巧的认识

(一)深入采访提炼主题

记者成功的采访不是只停留在对事物的表象认识阶段,而是进入认识事物的个性和本质的深层。要将深入采访和提炼主题统一起来,在采访过程中形成主题;在形成主题的过程中深入采访,对主题进一步提炼深化。这时的采访,观点具体明确,挖掘的材料扎实典型。这样可以避免在后期编辑制作时又要从提炼主题开始的事倍功半现象出现。

提炼主题时,记者首先要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形成一个采访“框架”,并对已经得到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做认真细致的思考,把报道的事物放在“全局”的天平上衡量,求得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就能提炼出正确、新颖、深刻,既具有鲜明特点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主题来。

(二)简洁到位直取实质

在采访中,经常会使用封闭性提问,即问题有明确指向,比较具体集中,问题的口子是封闭的,范围有严格的控制。这样就能使一些有意躲闪、拖延扯皮的采访对象进退两难,不得不做出正面回答。这通常是在一些批评性报道中运用的采访技巧。

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惜哉·文化——大火造成吉林省博物馆损失严重》这期节目中,采访刚开始时,有关部门就有意遮掩事实,想淡化损失。面对这样的采访对象,记者用了简洁到位、一针见血的提问:“损失大不大?”答:“损失不大。”记者追问:“损失有多大?”答:“损失不大。”记者再问:“损失有哪些物品?”这时官员不可能不作答:“只有图书馆的一部分藏书,大部分是儿童书籍,很多文物完好无损……”随即,记者又以相同的问题问博物馆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痛惜不已地说:“损失太大了,(价值)无法估量,许多珍贵文物被烧,就连保存完好的一具恐龙化石也付之一炬……”最清彩的是,还是同一个问题,保安部门和其他官员口径统一:“损失不大”或无可奉告,采访效果一目了然。这种提问单刀直入,无法回避,并且观点明确、到位。

(三)步步深入层层剥笋

记者在具体采访、报道中,应做到:面对采访对象,不是简单地挖掘事实真相,而是要以理性的目光去综合和透视,用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思维层次去驾驭事实,从宏观的认识上选择微观事实,透过对具体事实材料的深入分析,深入浅出地反映一个涉猎广泛的问题、现象,或阐释一个鲜明有力的观点。这种透析和认识应该是多角度、多侧面、立体式的。

在采访时,要像层层剥笋一样,一个角度一个角度地剖析,一个观点一个观点地展开,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递进,着眼于触发观众对问题作深层次思考,从思想观念上给人以启示。

专题节目《难解的污染纠纷》,报道的是一个由于居住小区一楼门面开多家餐馆引发的油烟污染纠纷事件。记者多角度多侧面对具有普遍性的这起典型纠纷进行深入调查,采访了小区居民、餐馆业主、房地产商以及环保局、城市规划局等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的官员。居民无法在油烟缠绕的小区安居,餐馆业主认为做合法生意没有过错,开发商为了自身利益出租门面开餐馆却无实质性的法律法规约束,环保部门后期介入不能根本解决问题,规划部门在当初规划时没将一楼门面可能要开餐馆的因素考虑进去……节目主题在这些采访中逐步深入、层层递进,阐述全面,使观众对这起纠纷的根源产生深刻的思考,引导社会各相关人士、部门对类似问题进行恰当的关注和处理。

(四)投石问路以“情”为点

面对封闭情绪或因种种原因不肯敞开心扉谈心声的采访对象,记者应采取“投石问路”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技巧来激发对方的兴致,促使对方谈出真情实感或事件真相。

有一些采访对象脑子里有很多东西,却有点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碰到这种情况,记者应根据对方的身份、性格、习惯等,以适当的口吻从较细小的具

体问题引导谈话就可打破僵局。在《一个农村妇女的大学梦》专题节目中,记者想挖掘到这位农村妇女含辛茹苦将两个弟弟和一对儿女培养上大学的“秘诀”,可是这位农村妇女,面对记者的采访却一直只是高兴地笑,什么也说不出。这时记者换了一种方式,用当地方言拉家常的口吻问:“家里出了四个大学生,你高兴吗?” “高兴。”“家里经济也不太好,他们上学的费用怎么办呢?” “我准备再多养一些鸡,再多种一些各种果树。” “哦!以前就靠这些补贴他们上学费用?” “就是这样。本来我没种过果树,为了让他们上学,我也是想尽办法。我小时也特别想上大学,但上不了。现在我一定要让他们都上大学,圆我的一个梦,再一个也是我作为一个母亲和姐姐的责任。”真情的交流使这位农村妇女终于道出肺腑之言。当然,迂回引导只是手段,应当有分寸限制,一旦感到时机成熟,就应迅速切入正题。

另外,可以以“情”为点,与被采访对象进行情感沟通,营造具有明显交流意愿的氛围,从对方感受最深或最感兴趣的方面入手,使对方有感而发,真情流露,从而与采访对象真正产生情感共鸣,达到坦诚交流的效果。记者在专题节目《梦,圆了;路还长……》中,采访一个历经三年高考最终考取大学的48岁在校女大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做工作,这位大龄大学生也不愿接受采访。这时记者想到她作为一名母亲和妻子所应有的人之常情:“远离家乡来到这里上大学,想念家人吗?” “经常想念我的丈夫和两个儿子,但这对于我来说都不是最大的痛苦,最大的痛苦是我的记忆力不行,无法跟班上其他年轻的同学相比,学习起来有些吃力,必须要花比他们多几倍的时间和精力才行。”……具有真情实感的话语,在打动采访对象,使她受到感触、自然道出心声的同时,无疑也会强烈地感染到广大的电视观众。

需要指出的是,记者去寻找、捕捉情感切入点不能建立在揭示他人隐私、展示他人缺陷和痛楚的基础上来煽动观众情绪。情感的沟通应是充分体现对采访对象的善意理解和关怀的。

(五)单刀直入锲而不舍

在采访对象不能或不愿就记者提出的问题做正面回答,而记者又必须深入了解事实真相、获得准确答案时,单刀直入、锲而不舍的反问和追问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采访多出现在批评性报道中。

《惜哉·文化》中,记者就以重复对方答话的方式,追问产生错误的可能性,使采访对象想回避又不得不说。当记者问到歌舞厅是否持有有关消防部门的许可证时,市长回答:“当然有。”记者又问:“您是否看到过?” “我不可能管这么多,我的局长负责这件事。”记者反问:“那就是说,您根本就没有亲眼看到过。”市长无言。言下之意,并没有亲眼所见,却一味坚持,显然是有意庇护。在电话采访消防部门时记者问:“该歌舞厅是否领取过消防部门签发的许可证?” “没有。”记者重复追问(加重语气):“您是说没有?” “从没发过。”记者反问:“那是不是就可以说,如果没有消防部门出具的许可证,(歌舞厅)就不能开业呢?”对方回答:

“是这样的。”歌舞厅在有关部门庇护下无证经营造成大火,酿成事故的原因已相当明确了。

类似的采访,根据被采访人的态度、特点和提问的内容也可采用设问、侧问、诱问、潜问、激将等技巧,令采访圆满、到位。

(六)学会聆听随机提问

面对具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知识的采访对象,记者在既定采访计划的基础上,要学会聆听,以减少对对方的干扰。在聆听的过程中从对方回答里再寻找、提取新的问题,这也是最能体现记者采访功力的一步棋。

《东方之子》曾播出记者对作家张贤亮的专访节目。张贤亮是我国第一个“下海”的作家。记者就“你认为艺术创作和经商哪头更重要”、“如何既能投入地写作又能游弋商界”等问题,与张贤亮进行了“智者与智者”式的对话和辩论。在淡淡的火药味中人们能感受到心与心的“不设防”的交流,也感受到了记者的智慧、幽默、善意和温情。一个个问题总是源于不断展开的谈话内容,完全激发了采访对象的交流愿望,看后使人感到对话自然、和谐,不机械生硬。

总之,成功的采访会为节目锦上添花。其中所要用到的一些技巧,是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摸索才能掌握的。只有善于总结,勤于积累,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应用各种采访技巧,才能出色完成采访任务。

八、采访的技巧与实践

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专业技术在于采访的技巧。

采访是记者获得新闻的重要途径。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记者才会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新闻消息,才有可能写出较强新闻价值的新闻报道。

(一)接近采访对象

(1)寻找和采访对象的接近性

记者要把握各类采访对象的特点,做一个善于交流和沟通的人

(2)咬住不放,敲开拒绝之门

一旦得知采访对象的行踪或线索,紧随其后,咬住不放,知道敲开拒绝之门

(3)采取迂回战术,获取有用信息

当采访对象不愿配合采访时,记者必须从旁边寻找突破点,通过多种话题来调动被采访者的兴致,让其自动放弃防备之心,或是通过旁敲侧击,以此获取有用信息。

(二)善于提问

(1)提问要具体

“你有什么感想?”“你当时是怎样想得?”、、、、、、此类笼统、含糊不清的问题是最难回答的问题

(2)提问要有特色

泛泛的提问只能得到泛泛的回答。有特点的提问,才能得到充满个性的材料。

(3)把问答变成交谈

一问一答的采访方式容易使气氛紧张。如果设法把问答变为交谈、聊天,使采访人情更浓,生活更浓,往往效果更好。

(4)学会刨根问底

提问要有逻辑性,适应一般人的谈话思路,事先明确要谈什么题目,然后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依次谈下去。

央视《面对面》栏目之《王岐山:军中无戏言》一段落

王志: 我们眼里看到一个很镇定的一个市长,一个很坚定的市长。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北京感染的人数在不断上升。

王岐山:这个传染病他有一个规律吧,我觉得这个事情,我刚才说了,谁去预测这个数字?在当前这个条件下,谁都近乎于是一种赌博,是危险的,但是说实在的,我们也在分析,并不是完全没底数的。

王志: 什么底数?

王岐山:我现在不想说这种赌博式的预期回答,不想回答。因为什么?确实我不想预期,现在起码向市民做这种预期,是要严肃而负责任的。我没有相当把握的时候,我不会讲这种话。

王志: 你上任的时候,我看了这个数字,当时是300不到400。

王岐山:对!

王志: 昨天的数字是2705.

王岐山:对!

王志: 那跟你的严厉措施是成反比的,这说明什么问题?

王岐山:传染病有潜伏期,传染源是在我的措施中逐渐的被切断,隔离室一步一步的在被隔离,社区的卫生状况包括社区整个组织,有防的组织是刚刚建立起来,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应该非常清醒的认识到,现在的措施,要对今

后的十天起作用,不能对当天,如果说现在我们有一种措施,能够今天布置下去,当天就解决了,我们面临的就不是一场严峻的斗争。

王志: 那我能不能这样预期,十天之后一定降下去?

王岐山:我相信十天之后,起码我们可以讨论这个问题。

(三)学会观察

1、环境交代背景

2、细节构成事实

3、神态、动作烘托人物形象

(四)几种常用的采访方式和技巧

(1)即兴采访

1、对眼前的情、景有所感触时,临时发生兴致而进行采访

2、突如其来、意想不到的场面、氛围、景物。

(2)电话采访

1、特点:方便、及时、节约采访成本。

2、技巧:准备工作要充足。通话前应在纸上写出采访的要点,问完一条就勾

掉一条。确定对方是否具有合适的通话时间。适时结束通话。通话时间过长意味着滥用对方的善意和时间。

(3)网络采访

1、特点:成本更低、深度更深

2、方式:QQ或MSN,电邮能保持深度,但不能保证时效。

3、实施:①明确报道思路,制定采访计划。

②获取相关背景,追踪新闻线索。

③归纳分析资料,仔细验证信息。

九、结论

总的来说,记者的采访技巧不是有某个公式某个规律在那的,这是活的有生命力的事情,记者的采访技巧需要记者因为时间、空间、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的不同而运用不同的技巧来完成采访的任务,所以本文所论述到的这些方面也是很有限很片面的一些方面,需要时间需要很多人的经验不断地填补进去,这绝对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参考文献

[1] 朱羽君、雷蔚真著:《电视采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第1版

[2] [英]萨利·亚当斯、文弗·希克斯著:《新闻采访:第一线采访手边书》,上海三

联书店出版2004年8月第1版

[3] 蓝鸿文著:《电视采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版

[4] 石长顺著:《当代电视实务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5] 李良荣著《李良荣自选集——新闻改革的探索》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第1版

[6]王春泉著《新闻采访技巧理论与实践》,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致谢

大学学习多载,回顾对学习的懈怠和思考的墉懒,常常令自己羞惭地忏悔。有机会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在这里感受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接受着谆谆的教诲慈音,这是我一生的荣耀。由于成长的经历和工作的实践,使我对记者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某种程度上,是责任心使我不自量力地选择了这样一个热点课题,也是在我的导师的鼓励和指导下,使我有勇气选定这个题目。从论文的选题,到开题,直到论文的修改和定稿,都倾注了全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值此毕业之际,我必须在这里郑重地向她致以深深的谢意。

记者的提问技巧已开始有更多的人关注和研究,而名记者的提问方式更是倍受关注。从理论到实践都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探讨。限于本人理论水平和实践的局限,本文一定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诚恳得到批评和指教。

XXX

2012年2月

大众传播学

网络时代下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摘要:“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产生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进入了真正的网络时代,“使用与满足理论”也得到了复兴。网络传播带来的是人类传播史上一场空前深刻的革命,它同时为“适用于满足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拓展了空间。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网络时代受众播客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将“使用与满足理论”比喻为“自助餐厅”: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都将根据自己的口味及食欲来挑选饭菜。自助餐厅里的主角是受众,媒介只是为受众服务。也就是说,“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研究媒介——受众之间的一种趋向,这一趋向的核心主张是:受众成员对媒介产品的消费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某些个人的、经验化的需求,即人们观看电视与电影或阅读报纸与书籍等,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的使自己的某些需求得到满足。① 一、网络时代“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复兴 当家用电脑开始普及,互联网成为与传统四大媒介并列的传播媒介时,这些科技进步的成果也开始进入传播学研究者的视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复兴,也正是源于互联网的发展。 托马斯?鲁杰罗(Thomas Ruggiero)认为,“在每个新的大众传播媒介产生初期,使用与

满足总能提供一种最前沿的研究方法”。他提出了以计算机为中介的“提供了大量传播行为集合”的互联网的三个特性,供“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者考察: 1.交互性“极大地加强了积极地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的核心概念”,因为大众传播中的交互性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传播过程中参与者能够控制和在相互交流中改变角色的程度”,它赋予受众更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2.去一体化是“媒介使用者从一个丰富的菜单中选择的能力……和传统的大众媒介不同的是,互联网之类的新媒介具有选择性,允许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量身定做”。 3.异步性意味着经由中介传递的信息“可以在时间上错开,电子讯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能够在不同的时间里阅读电子邮件,在各自方便的时间里达成交互。同时也意味着个体能够方便的发送、接收、储存、找回信息。一旦讯息数字化,个体对媒介的操纵性便有了无限可能,和使用传统媒介相比,个体拥有了更多的控制权”。 (二)媒介技术的发展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消解 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受众提供了选择和使用的多样性与宽泛性,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传播变得无疆域性了,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新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与人们自由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限制着人们的自由。在对电视的评价上人们声称“大众是一群被动、消极、受电视蛊惑的‘文化傻帽(Cultural Dopes)’,而传媒则是统治者和阴谋家用大众宣传手段行使权力和愚弄世人的坏技术”②。尽管这样的评价有点极端,却昭示着受众的主动性和被动性之间在媒介技术面前仅有一步之遥。 “使用与满足理论”旨在突出受众为不满足如何使用媒介,主动权应掌握在受众手上的。“网络的发明可以说是企图最大限度的,满足个人获取信息的需要,因此,它是工具性的胜利,是技术的胜利。它强调的是形式,忽略掉的是内容,它用形式‘颠覆’了内容。”③正因为如此,受众更在形式的笼罩下流连忘返,在媒介文化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全球化的平台上乐此不疲,而忽略了自身感受。“使用网络连接的电脑或信息服务,是为了消磨时间或者出于习惯,表明了电脑仪式化的使用方法,而不是选择特定内容,用于满足需要的方式。” ④可见,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而不予警惕的话,受众的主题地位就会受到一定的威胁,更不用说使用与满足的程度能有多大了。 二、“你”时代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网络被认为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传播媒介,不但集中了多种媒介形式的特征,

大学毕业设计---基于c语言的教务系统软件

河南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专业班级学生姓名 一、题目 二、起止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 三、主要任务与要求 指导教师职称 学院领导签字(盖章) 年月日

河南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评阅人评语 题目 评阅人职称 工作单位 年月日

河南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评定书 题目 指导教师职称 年月日

河南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许可证 答辩前向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小组)提交了如下资料: 1、设计(论文)说明共页 2、图纸共张 3、指导教师意见共页 4、评阅人意见共页 经审查,专业班同学所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符合学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规定,达到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要求,根据学校教学管理的有关规定,同意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指导教师签字(盖章) 年月日 根据审查,准予参加答辩。 答辩委员会主席(组长)签字(盖章) 年月日

河南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小组)决议 学院专业班 同学的毕业设计(论文)于年月日进行了答辩。 根据学生所提供的毕业设计(论文)材料、指导教师和评阅人意见以及在答辩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小组)做出如下决议。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总评语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总评成绩: 三、答辩组组长签名: 答辩组成员签名: 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盖章) 年月日

基于c语言的教务系统软件设计 摘要 本系统依据开发要求主要应用于教育系统,完成对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学生成绩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开发本系统可使学院教职员工减轻工作压力,比较系统地对教务、教学上的各项服务和信息进行管理,同时,可以减少劳动力的使用,加快查询速度、加强管理,以及国家各部门关于信息化的步伐,使各项管理更加规范化。 目前,学校工作繁杂、资料重多,虽然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已进入高校,但还未普及,而对于学生成绩管理来说,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统一的系统。因此,开发一套适和大众的、兼容性好的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本系统在开发过程中,注意使其符合操作的业务流程,并力求系统的全面性、通用性,使得本系统不只适用于一家教育机构。在开发方法的选择上,选择了生命周期法与原型法相结合的方法,遵循系统调查研究、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四个主要阶段进行设计,而在具体的设计上,采取了演化式原型法,随着用户的使用及对系统了解的不断加深,对某一部分或几部分进行重新分析、设计、实施。本论文主要从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与使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关键词】成绩管理成绩查询 C语言面向过程

大众传播_重点总结

大众传播重点总结 传播是指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传播学史研究人类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属于社会科学。 从三个方面认识传播的定义:传播是共享;传播是传输;传播是互动 传播的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团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形成的历史条件:a 社会历史条件:现代传媒的兴起,政治与战争的需要,新闻学的发展;b 传播学产生的学术基础:学术渊源,行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宣传学,新闻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以及信息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学,统计学等。 传播学的奠基人 a 卡尔-霍夫兰美国实验心理学家1912——1961 耶鲁学派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和能力等。他是将实验心理学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的第一人。1953年出版《传播与说服》一书。 b 哈德罗—拉斯韦尔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拉斯韦尔的5W(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传播模式。这一模式还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基本内容: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 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说:监视环境、协调社会、文化传承、娱乐(1959年,查尔斯-赖特从社会学的角度补充) 拉斯韦尔开创了内容分析法,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的方法论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在方法论研究上具有开创性影响和独到见解,属于经验学派。提出两级传播论,并于1948年出版《人民的选择》一书。舆论领袖破除魔弹论。 两级传播论:是指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公众的两级传播过程。 舆论领袖:并非指提出思想的人,而是那些积极主动向人们提供某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评判的人。 库尔特-卢因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心理动力学和团体动力学心理场论把关行为研究 7、心理场概念:a 一方面意指人们的经验和行为所处的心理环境 b 另一方面,心理环境也是人的需要寄居的场所 对于传播学来说,心理场论的意义在于可以用之分析传播双方的心理层面关系。 心理场的有限重合性:个人的心理场积淀了他的个人经验,而两个人的个人经验不可能完全相同,因而任何传播中参与双方的心理场是不可能完全重合的。但作为人,人们又必然有一定的共同经验。因此任意两个人的心理场既非完全重合,又非完全分离,而是一定部分重合的。 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1907--1987)又译宣韦伯,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国际公认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把传播学系统化的学者;第一位从新闻专业角度,并把新闻学同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结合起来,从全新的视野全面考察传播学,为传播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完善和成熟做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他研究的主题主要是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问题,传播体制与社会结构,

大众传播论文

大众传播论文 大众传播对武术传承的意义 【摘要】武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宝贵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它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形式多样、意蕴深邃。然而,进入到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信息革命不断向更高层次延伸,以及在勃兴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催化与加速作用下,中华武术正面临着自身可持续发展与应对外来强势体育文化冲击的双重压力。 【关键词】武术大众传媒传统体育中学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早已置身于半个世纪以前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所预言的电子信息时代,世界范围内的传媒已不可避免地置身于跨文化表达之中。根据媒介理论家詹姆斯·W·凯利(James ·W·Kelly)关于传播和现实之间联系的理解——传播是一个符号程序,现实在这个程序中被创造、被维持、被修复、被改变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传播就是文化的基础。因而,在这场文化话语权的相互碰撞与争夺中,无论是法国学者阿芒·马特拉(Armand Mattelart)的绝地反思,还是美国学者特德·梅杰(Ted Madger)针锋相对的质疑②,都无时无刻不在从正反两方面敦促武

术传播应担负起历史传承与文化自觉的使命,最终融入到“文化多样性”的语境中。③这期间,初中生群体将扮演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 然而,任何一名体育传播的关注者都不得不面对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就是今天,西方体育文化,以大众传媒为手段彰显着娱乐精神与明星崇拜对体育文化主导地位的悄然占据。由于诸如NBA等主流体育文化在中国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群体中的强势传播使得我国体育媒介对武术的传播一直以较低“音量”自说自话以及处在不断地被弱化与被边缘化的不利地位。④“武术信息并没有成为诸多媒体的关注内容,甚至已经被某些媒体所遗忘。”⑤甚至是“在国外的发展甚至远远超过了在国内受关注的程度”。⑥结果出现了如乔治·立兹(George Leeds)所言的情况:当我们继续看到全球差异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文化都将受到美国舶来品的影响,美国终将会变成所有人的“第二文化”;⑦于是出现了中学生崇拜西方体育明星,而武术参与意识不强,参与程度不深和以“追逐跆拳道为时尚”的现象。这与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核心地位极不相称。因此,初中生作为中华武术文化直接和主要的继承者与传播者,他们的大众传播媒介接触行为特征对武术的认知、武术参与及相关影响等问题亟待关注。 初中生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也是正值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从认知的特征上看,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明显提高,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能力、观察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

2017届本科生毕业论文替代说明

浙江海洋大学 浙海大教务〔2016〕54号 浙江海洋大学教务处 关于印发《浙江海洋大学2017届本科生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学院: 为了做好2017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设计)工作,加强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现将《浙江海洋学院2017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望认真组织学院师生学习,切实贯彻执行。 附件:浙江海洋学院2017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方案

教务处 2016年10月25日 浙江海洋大学教务处 2016年10月25日印发

附件: 浙江海洋大学 2017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方案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生培养计划中十分重要的综合性教学环节。为了切实做好本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加强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成立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指导小组 各学院要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成立2017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指导小组,制定详细的实施工作计划,保障对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组织管理与过程监控。 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度要求 (一)常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度 2017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继续采用浙江省本科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网络平台进行,各学院专业负责人要做好新教师使用网络平台的指导工作,各指导教师和学生可登录以下网址(https://www.sodocs.net/doc/df13254086.html,/help/)学习系统的使用方法,各学院教学秘书、专业负责人和指导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开题评阅、答辩交叉评阅、成绩评定等工作,指导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毕业论文的过程指导和管理。我校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网址是:https://www.sodocs.net/doc/df13254086.html,/,教师的用户名和初始密码是教务处正方教学管理系统所用的账号,学生的

大众传播学研究论文纲要

大众传播学研究论文纲要 媒介分析 “medium/media”一词在英语中,意指不同事物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 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第161页提到:“一般来说,媒介是一种能使传播活动得以发生的中介性公共机构(agency)。具体点说,媒介就是拓展传播渠道、扩大传播范围或提高传播速度的一项科技发展。” 媒介,是传承人类文明最重要的物质载体。通过各种媒介,我们得以在先辈的基础上不间断地开发生存的工具、技术和知识,得以互相交流、促进。可以说,有了媒介,我们不再愚昧、孤立,活动不再限于狭小区域,视野不再局限于自身感觉;我们可以与亲朋好友联系,可以与古人的思想交会、碰撞,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流。同时,媒介已成为一种获取利润的产业,一种能够左右社会的因素。 如今,媒介越来越被定义为技术性媒介,特别是大众媒介。有时它用来指涉传播方式(如印刷媒介、广播媒介等),但更常用于指涉使这些方式成为现实的技术形式(如收音机、电视机、报纸、影片等)。在几十年前,也许极少数中国人会清晰、完整地看到大众媒介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以及大众媒介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后,各种新兴媒介迅速崛起,伸向社会各个领域。因此,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社会发展过程,从既成的历史中梳理出有媒介参与的一条社会史线索。 本文主要从媒介的发展史、媒介的融合趋势以及媒介与社会的关系三个方面对媒介进行分析研究。 一、媒介的发展进程 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社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没有语言和文学的终结,人类就不能摆脱原始的动物传播状态;没有机械印刷和电子传输;没有机械印刷和电子传输等大量复制住处的科技手段的出现,就不可能有近现代的大众传播,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信息社会。媒介的发展与社会的演化变革密切结合在一起。媒介的发展史可以从“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信息时代”五个阶段来研究。 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传播与岩画传播口语传播时代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简言之,就是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口语的产生无疑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过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

西藏大学关于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与管理的意见

西藏大学关于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与管理的意见

西藏大学关于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与管理的意见毕业论文(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途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论证的重要依据。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保证西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精神,特提出加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指导工作及管理的意见。 一、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组织管理 全校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在主管校长统一领导下进行,实行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办法。 1.教务处负责协调有关问题,检查毕业论文(设计)执行情况;汇总各学院(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和指导教师情况;收集和保管各学院(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及毕业论文(设计)分析报告;收集各学院(部)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等。 2.各学院(部)负责布置本学院(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任务,制定具体的工作安排并填写《西藏大学学院(部)200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日程安排表》(见附件4),审查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和任务书;安排指导教师,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动员;定期检查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展情况;协调处理毕业论文(设计)中的有关问题,考核指导教师的工作;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审查,组织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成绩考核与评定工作,复查成绩评定情况。对优秀和不及格的毕业论文 (设计)进行审核评价;推荐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收集并妥善保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原件及评审情况相关资料。 二、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文献检索与阅读、资料收集、归纳整理、综合分析及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研究和正确撰写论文(设计)的能力。 三、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流程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由选题及定题、论文(设计)指导、中期检查、定稿、论文(设计)评阅、答辩与评定成绩、论文(设计)抽检、优秀论文(设计)推荐、工作总结等九个环节组成。其工作流程见附件23。 四、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工作及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应由各系(教研室)组织教师拟定若干方面的题目,于第7学期开学初交学院院长(部长)审查,之后由分管教学的院长(部主任)以任务形式下达给各系(教研室),系(教研室)主任最后将任务分配给本系(教研室)的教师。 2.第7学期的第5周,由学院(部)将审定后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指南的形式向本单位毕业学生公布和介绍。论文(设计)题目的确定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学生填写选题志愿,由学院(部)根据学生志愿和教师的意见,最后由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毕业论文(设计)选题。 3.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要求: ①选题内容覆盖面要宽,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与眼界。 ②专业学科特点鲜明,符合专业培养目标。选题应与社会、生产、科研和实验室建设等实际情况相结合。 ③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其中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的选题应在80%以上,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④能够跟踪学科发展新趋势,选题关注专业学科的热点、焦点等问题。

大众传播学二十九个重点概念

1、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与信息)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就人类传播而言,信息是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东西;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2、社会传播----特指社会传播,简称传播。既指社会信息的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社会信息在一定系统内运行。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3、信息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而出现的第三个社会发展阶段,是指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简言之,就是大量生产、传播和消费信息的社会。 4、信息产业----是专门从事信息产品的加工、处理、传播和服务的产业。信息产业的发育和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际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尺。 5、符号----符号又称指号、记号、符码、代码等,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是特定指示对象的代表物,是信息的物质载体。 6、信号----信号就是反映指示对象的特征,与指示对象之间存在着自然因果关系的一类符号。 7、象征符----象征符是通过人为约定的方式用作指示对象的代表,与指示对象建立起非必然性联系的一类符号。 8、意义----意义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它是客观事物在主观意识中的反映,另一方面它又是认知主体赋予认知对象的精神内容。 9、人内传播----也称自身传播,自我传播,内向传播。是发生在自身内部的信息传播过程,沉思默想及自言自语等都属于此类。人内传播是其他人类传播得以展开的基础,没有人内传播能力,任何形式的传播活动都无从进行。 10、人际传播----又称人际沟通,它是人类传播的主体。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而彼此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协调行为的社会活动。一般认为它有两种方式:面对面的交谈和通过中介进行的信息沟通,如通过电话、电报、电传等手段进行的交流。 11、组织传播----是发生在社会组织中的传播活动,其功能在于通过信息传递而将组织的各个部分连为一个整体,以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行和目标的有效实现。具体来说功能有四点: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12、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分解为四层含义:(1)为数众多的传播者(2)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3)人数众多的受传者(4)大批复制的传播内容。 13、信息环境----就是由大众传播所建构的一个拟态环境, 14、大众传播媒介----是指能够向社会大众大规模传播信息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和信息载体。 15、媒介控制----是指传播制度中通过某些环节或因素对传播媒介的传播行为进行约束和施加影响,使其符合社会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 16、大众----是伴随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这种理论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进入大众社会的分界点。作为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大众社会打破了以往传统社会的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原子式的存在,即大众。 17、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中信息的接受者,主要包括读者、听众和观众。

传播学课程论文.

目录 一、摘要―――――――――――――2 二、关键词――――――――――――2 三、发展史―――――――――――2 四、影视传播的概要―――――――――――8 五、结束语――――――――――――11 六、参考文献―――――――――――12 影视与传播 一、摘要: 随着21世纪的来临,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时代。而在这个时代,大众传播媒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描绘美好爱情的琼瑶剧,或是俊男美女的偶像剧、综艺节目,还是记录客观生活的纪录片、引人深思的文艺片,甚至是天真可爱的动画片、令人恐惧的惊悚片等等,这些集结了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等各门艺术的影视都可以在人们放松休闲的同时进行传播。传播,是指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社会活动。而影视传播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文化传媒中传播最快最广、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领域影响最大的艺术形式。特别是伴随着国际互联网、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视频技术、交互电视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运用,影视艺术更是如虎添翼,大大增强了自己的艺术魅力和传播能力。二、关键词: 传播学(Communication science 、影视传播(Television transmission、电视(Television、传播(Communication、历史(History、发展(Development、诞生(Birth、发明(Invention三、发展史:

人类的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影视传播作为人类传播 活动发展的产物,其自身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那么接下来,就由我站在全世界的角度来介绍一下影视传播的发展史。 迄今为止,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符号和信息传播时期,语言文字时期,大众传播时期。而影视传播就属于大众传播时期。 (一影视的诞生: 1.电影的发明: 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可以说没有技术的发展,就不会有电影的产生。而电影的产生则是以视觉暂留为物质基础、以摄影与放映为科技基础而诞生的。 电影史前时期的科学家、发明家们的执着追求,创造出了符合这一新的科学观念的形象的媒介语言——运动的光学幻觉,而从19世纪20年代初,科学家、发明家们把这一现象与电影的发明联系起来。1829年,比利时著名的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发现了“视觉暂留”的原理,即:当人们眼前的物体被移走后,该物体反映在视网膜上的物像不会立即消失,而会继续停留一段时间。 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小孔成像的现象,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又出现了供绘画时成像用的透镜暗箱。以后又出现了氯化银、硝酸银等具有感旋光性能的感光物,这一系列的科技成果为摄影 术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1949年爱迪生实验室发明了“电影视镜”后,电影史发生了根本的变革。“电影视镜”是一个可放50英尺胶片的大柜子,影片首尾连接成环,用马达驱动后循环放映,里面装有放大镜,人凑在窥孔上就可以看到放大了的影片画面,中国人称为“西洋镜”。 中国对电影的认识和实践也有比较早的记载。据史料记载,公元前5世纪,墨子关于“光至景亡”的学说,是人类对“光影理论”的最早最科学的贡献,而产生于汉武帝

本科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手册模板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过程管理手册 学院 _____机器人工程学院___ ____ _ 专业 _____机器人应用与技术 __ ___ ___ 论文题目基于微操作控制原理的助力机械手提升系统_ 学生姓名 __ 聂昌权_ __学号 __1401080475 _ 指导教师1___阎庆____ _职称/学位_讲师/硕士______ 安徽三联学院教务处制

说明 1.请先认真阅读《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程》,严格执行文件中规定的相关要求。 2.在填写本手册时,学生应清楚自己完成的是论文还是设计,然后填写对应部分内容。填写前应先打草稿,手册中所需填写的内容,必须填写完整、规范。 3.本手册作为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检查的主要依据,所有签字(印)必须齐全。 4.本手册在毕业论文(设计)完成后,与论文(设计)一起交给指导老师,作为论文评阅和毕业答辩的主要档案材料,由各学院保存至学生毕业后四年。 5.若有双导师,请在封面填写指导教师2的相关信息。

目录 1.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审批表 2.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3.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4.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过程记录 5.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评阅意见表 6.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同行评阅人评阅意见表 7.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与成绩评定表

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审批表 □生产实践□科研项目自拟 □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生产实践□调查研究□设计类研究□其他

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 一、根据受众选择性注意理论,传播信息应遵循的原则 从传播者如何适应受众的选择性注意考虑,传播媒介的信息要想具有吸引力,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易得性:所传播的信息必须能使受众以轻易的手段获得。 2、对比性:与环境中的其他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常常可以吸引受众。 3、报酬与威胁:受众能灵敏地感知和记忆那些有利于其需求和兴趣的信息;而对那些可能危及自身的警告性信息则会有特别的戒备。 二、大众传播的负功能,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P103) 三、人肉搜索的社会影响,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人肉搜索的社会影响: 人肉搜索”现象的积极价值 一是有利于个人情绪的平衡。封建臣民伦理强调的是民众的顺从,这一影响至今尚存。这使得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压抑个性,情绪抑郁。网络虚拟社会给个体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表达的平台,人们可以以一个本真的自我在这个社会中存在,使现实社会积聚起来的不满得以释放,有利于个体身心的发展。 二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人肉搜索”现象的出现,有利于网络社会的德治与现实社会法治的结合。通常情况下,来自社会的道德监督的声音通常比较微弱,道德一向都以自律来发挥作用,然而两种方式的效果都较差。有了“人肉搜索”就有了“道德法庭”,这样就能使德治和法治双管齐下,社会更稳定。 “人肉搜索”现象的消极影响 “人肉搜索”使用不当,容易引起网络暴力等消极影响。“人肉搜索”事件中,当被搜索对象的个人隐私被毫无保留地公布,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人们在网络上的口诛笔伐,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遭受到人身攻击和伤害。对于被搜索对象的搜索一旦失去控制。“人肉搜索”超越了网络道德和网络文明所能承受的限度,就容易成为网民集体演绎网络暴力非常态行为的舞台,侵犯了个人隐私权等相关权益,阻碍了“人肉搜索”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作用。 四、什么是集合行为?它的产生需要哪些基本条件(P84)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下的干扰与破坏。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1.结构性压力 2.触发性事件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五、培养理论的主要观点、意义(P204~P206) “培养”理论,也称为“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说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

毕业论文管理规定

毕业论文管理规定 (2008)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法律与政治系 目录 1、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办法(2008)-------------------------------1 附件: (1)法律与政治系毕业论文文本规范----------------------------------------------8 (2)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工作进程----------------------------------------13 (3)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程序----------------------------------------16 附表: (3)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任务书-------------------------------------------19 (4)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1 (5)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承诺书-------------------------------------------25 (6)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考核表-------------------------------------26 (7)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评分表-------------------------------------------28 (8)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答辩成绩评定表-------------------------------------31(9)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答辩成绩汇总表-------------------------------------32(10)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答辩会议记录--------------------------------33 (11)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变更申请表----------------------35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doc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 题型: 一、名词解释(3, X6) 二、填空(2 ' X 6 ) 三、简答(10' X 3 ) 四、论述(20' X 2 ) 主要考点: 1、人类传播的几个阶段(P23—27) (1)口语传播阶段(局限性:转瞬即逝、距离限制、失真、中断、能量有限) (2)文字传播阶段 (3)印刷传播阶段 (4)电子传播阶段 2、传播学四大先驱: 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5W模式五个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研 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三大功能说:环境监视联系社会传承遗产 心理学家卢因:团体动力学把关人理论 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舆论领袖二级传播 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研究传播效果 3、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传播学之父传播学的创立) 4、拉斯韦尔5W模式(P5O)(直线模式) who (谁)、Says what (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 直线模式的缺陷:容易把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P44 P65) 自我是主我与客我的统一 (1)主我:意愿和行为主体,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2)客我: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与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6、趋同心理/行为(P82) 又称“从众心理”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合群倾向,这种心理使得个体产生放弃与群体意见或规范相抵触的意识倾向,作出与自己本来意愿相反的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7、集合行为(P84) 定义: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集合行为产生的3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 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8、大众传播(P99) (1)大众传播的概念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1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1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1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1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1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9、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P100)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监控、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 %1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由各不同部分组成,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络、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传播学论文,网络传播学论文

传播学论文,网络传播学论文 传播学论文,网络传播学论文: 论网络的碎片化特征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当下的网络传播模式相比以前一对多、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方式,更加强调了交互性传播和分众化传播,网络碎片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本文将以微博为例,来分析网络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环境和受众注意力的碎片化特征。 关键词:网络碎片化微博网络社群 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真正有意义

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和当年的文字、印刷术、电子媒体一样,也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从21世纪开始,网络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主要的传播工具,其以海量的信息和极其方便的信息获取方式,既对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产生了极大的作用,也在影响着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因为网络的极大普及,一种前所未有的空间——网络社会也已经建立起来。在讨论网络社会的特征时,我们总避不开其碎片化特征,那么什么是碎片化,网络中的碎片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网络传播的碎片化 所谓“碎片化”,英文为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碎成诸多零块,在20世纪80年代末常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研究文献中。有研究表

明,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时,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而这个过渡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① 在网络传播中,“碎片化”其实指的就是凸显传播个体的主体性,信息需求的个性化,话语权进一步下放的去中心化。网络模糊了传者和受者的界限,使得受传一体化,网络媒体自身的特性以及其对受众主体性的凸显开创了碎片化传播时代的到来。笔者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思考,认为网络传播中的碎片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播环境时空的碎片化。传统媒体在进行传播活动时都要有一个空间和时间上的中心。报社、编辑部、演播室、

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制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基本规范 毕业论文(设计)全文包括:封面、学士学位论文原创性申明、中英文摘要(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外文摘要250个实词左右)、目录、正文、结论、参考文献、附录(可选)、致谢(可选)等); 毕业论文(设计)字数:理工科5000字以上;文科6000字以上,其中外语专业4000单词以上,艺术类专业3000字以上(含图表、程序和计算数字等)。 一、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的内容要求 (一)目录 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即:1……、1.1 ……、1.1.1 ……),要求标题层次清晰。目录中标题应与正文中标题一致。 (二)标题 标题应简短、明确、有概括性。标题字数要适当,不超过20字。 (三)摘要 毕业论文(设计)摘要或总说明书要概括研究课题的内容、方法和观点以及取得的成果和结论,应反映整个内容的精华,字数在300字左右。 (四)前言部分 前言部分要说明本课题的意义、目的、研究范围及要求达到的技术参数;简述本课题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五)正文部分 正文部分是作者对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其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假设和条件,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模型的建立,实验方案的拟定,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设计计算的方法和内容,实验方法、内容及其分析,理论论证,理论在课题中的应用,课题得出的结果及结果的讨论等。 撰写设计(设计)正文部分的具体要求是: 1.理论分析部分应写明所作的假设及其合理性,应以简练的文字概略地表达。所用的分析方法、计算方法、实验方法等,要写明哪些为人所用,哪些为己所改进,哪些为己所创造,以便指导教师审查和纠正。 2.对于用实验方法研究的课题,应具体说明实验用的装置、仪器的性能,并对所用装置、仪器做出检验和标定;对实验的过程和操作方法,力求叙述简明扼要;对于由理论推导达到研究目的的课题,内容要精心组织,做到概念准确,判断推理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3.结果与讨论是全文的心脏,对必要而充分的数据、现象、认识等要作为分析的依据进行具体撰写。在对结果作定性和定量分析时,应说明数据的处理方法以及误差分析,说明现象出现的条件及其可证性,交代理论推导中认识的由来和发展;对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应说明其适用的条件与范围。 此外,作为结果与分析的图、表,应精心制作、整洁美观。 (六)结论 结论包括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出的总结,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和本课题尚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与建议。 结论集中反映作者的研究成果,表达作者对所研究的课题的见解,结论要概括、简短。 结论撰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计科教务管理系统毕业论文

计科教务管理系统毕业论文 目录 1.1.选题的背景 随着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发展,计算机在管理上的应用日益广泛,管理信息系统逐渐成熟起来,并且给管理带来了新的革命。管理信息系统是以人为主导的,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及其它办公设备对信息进行收集、运输、加工、存储、更新、维护,支持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人机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最大的特点是高度集中,能将组织中的数据和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快速处理,统一使用,利用定量化的科学管理方法,通过预测、计划优化、管理、调节和控制等手段来支持决策。一个中心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ant Information System,MIS)的重要标志。MIS的处理方式是在数据库和网络基础上的分布式处理。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不仅能把组织部的各级管理连接起来,而且能够克服地理界限,把分散在不同地区的计算机网络互连,形成跨地区的各种业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目前,虽然有许多学校已开始运用计算机进行学校教务的管理.学校的教务管理系统必须是一个完整统一、技术先进、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系统。根据国大学的现在管理模式,结合国际新的思想观念,在校园网络环境下建设先进的、与国际水平接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使之成为学校

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教务管理系统是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益乃至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的大学的关键环节。教学教务信息处理的电脑化、网络化,也是实现学校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重要容。 1.2.目的和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行业和领域。目前,我国的科技水平高速发展,计算机作为今天使用最广的现代化工具已深入到各个领域,并且正在成为未来社会——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现代学校教务的管理方式,资源建设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教务工作,管理和服务平台发生的变化,教务管理不再是传统的手工操作,人工管理,而是全面实行计算机管理。 此次毕业设计是对我两年来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总结。它使我提高了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本人知识水有限,系统设计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以便我今后改进。此外,该系统能够顺利的完成离不开各位老师对我的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