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社会整合视阈下的制度建构_二战前新马_华校会考_研究_王玉娟

社会整合视阈下的制度建构_二战前新马_华校会考_研究_王玉娟

社会整合视阈下的制度建构_二战前新马_华校会考_研究_王玉娟
社会整合视阈下的制度建构_二战前新马_华校会考_研究_王玉娟

社会整合视阈下的制度建构:

二战前新马“华校会考”研究

*王玉娟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关键词]新马华人;华侨教育;华校会考;侨务工作

[摘?要]20世纪30年代,新马华人社会兴起举办华校联合会考的热潮。论文对二战前新马华

校会考的历史演变与制度建设进行了考察梳理,分析了新马华校会考的影响力。新马华校会考从“民

间肇始”到“中英官方主导”,其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在当时殖民地社会华校帮派化、各自为政的大

背景下,新马华校会考成为促进各华校之间合作与交流的创新教育机制,同时亦是一种“分”中求

“合”的教育措施,激励彼此间的竞争,促进了新马华文教育的统一化、规范化。华校会考制度作为

华侨教育整合的重要内容,不仅有利于华文教育自身的发展,亦为侨务工作的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74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162(2016)04-0019-11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Integration:

Joint Graduation Exam in Chinese Schools of Singapore and Malaya before the World War Ⅱ

WANG?Yu-juan

(School?of?History?and?Administration,?Yunnan?Normal?University,?Kunming?650500,?China)

Key words:Chinese?in?Singapore?and?Malaya;?Chinese?education;?Joint?Graduation?Exam?in?Chinese?

School;?overseas?Chinese?affairs

Abstract:In?the1930s,?joint?graduation?exams?became?popular?in?Chinese?schools?in?Singapore?and?

Malaya.?This?paper?traces?back?the?historical?formation?of?joint?graduation?exams?in?Chinese?schools?in?

Singapore?and?Malaya,?and?analyzes?its?influences.?Lacking?of?standardization?among?Chinese?schools,?the?

joint?graduation?exams?foster?collaborations?and?exchanges?between?Chinese?schools,?stimulate?positive?

competition,?and?ultimately?promote?standardization.?As?an?important?proportion?of?Chinese?education,?the?

joint?graduation?exams?not?only?benefit?the?development?of?Chinese?education,?but?also?provide?new?idea?

for?overseas?Chinese?affairs.

华侨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新马华人研究的重要范畴。新马华侨教育经历了早期的私塾教育、20世纪前期会馆办学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时期,华校的分散化、帮派化一直是新马华侨教育的特点。但随着新马华人社会的逐渐整合与成熟,华社内部如中华总商会、怡和轩俱乐部、同

[收稿日期]2016-09-23;?

[修回日期]2016-11-06[作者简介]王玉娟(1984—),女,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东南亚研究、华侨华人研究。

*本文为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博士科研启动项目《南京国民政府侨务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以新马地区华校会考为例》的研究成果。

2016年12月

December 2016No.4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Overseas?Chinese?History?Studies 第4期

济医院等跨帮派组织的不断出现,反映出新马华社内在统一的向心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在此背景下,新马华校联合会考这一跨帮派的教育活动亦孕育而生。纵而观之,新马华校会考历经1930年福建会馆举办之“民间肇始”、1934年中国驻新总领事馆之“中国官方主导”及1935年被英殖民政府强制接管而具有“英方烙印”的历史嬗变过程。

有关华校会考这一概念已有学者论及,如在颜清湟所著《福建人在马新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和叶钟铃、黄佟葆所著《新马印华校教科书发展回顾》的研究中,考察了福建会馆主导时期的华校会考,肯定了福建会馆在华校会考初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但囿于各种因素却未能对二战前新马华校会考的历史演变与制度建设进行整体系统的考察。[1]此外,当前关于新马华侨教育的研究中,主要涉及华侨教育的兴起、发展革新、华校管理运作等方面。A尽管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细究之下,大多华侨教育之研究主要是对社群会馆办学制度下华校帮派化、分散化的探讨,而对新马各华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机制则着墨不多。华校会考是华文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体现的是华文教育在社群化发展基础上的超社群、整合发展的趋势。反观现有华文教育研究,主要关注华校“分”的社群化特性,忽略华文教育的整合性发展,因而探讨华校会考这一“分”中求“合”的教育措施,有利于更完整地呈现华文教育发展的历史全貌。因此,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思考华校会考如何在华校帮派化、各自为政的背景下促进新马各华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探讨新马华侨教育发展的力量源泉和制度内涵,及如何通过制度建设来推动华文教育的整合并促进其发展,这是华文教育管理的制度创新。

一、民间肇始:新加坡福建会馆改革与华校会考(1929—1933)

20世纪初,新加坡许多华校是由华商或会馆创办,会馆办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新加坡华人社会办学的主要模式,[2]其主要特点是,学校管理、经费筹措等基本上是由学校所属的社团来负责。这一特点决定了各会馆所属的华校之间是相互独立、畛域分明的。

这一时期,新加坡华人帮群社会亦步入进一步整合改组时期。以福建帮为例,1929年陈嘉庚当选为福建会馆主席后,以该组织不够严密为由,着手改组福建会馆。他将福建会馆由总理制改为执监委员制,执行委员会下分设教育、总务、经济、建设、慈善五科。[3]其中,教育成为陈嘉庚改革的重要方面,其目的是“希望新加坡的华侨教育能够统一”。他认为“要统一全侨教育,要先从统一闽侨教育着手,而统一闽侨教育,最要紧的是经费问题”。[4]当时新加坡闽侨学校约有35间,大部分由社团及闽商所创办。面对世界经济危机导致一些华侨学校因经费困难被迫关闭的问题,陈嘉庚提出闽侨教育由福建会馆统筹统办。他将馆业常年利息及公筹捐款赞助闽侨学校,将道南、爱同、崇福三校由会馆直接资助,其余通德、光洋、中华、丹诏、崇德、彰德、益励、钟声、慧群9间学校为辅助学校,其董事职权仍然独立,不敷经费由福建会馆酌量补助。可以说,陈嘉庚对福建帮教育的改革使华校管理更加统一化和制度化,经费来源更加稳定。

在改革闽侨教育后,陈嘉庚即开始落实统一华侨教育的目标。面对殖民时期新加坡各华校散漫不振、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机构的现状,陈嘉庚为谋求华侨教育的统一,提出由福建会馆发起主办

A参见周聿峨:《东南亚华文教育》,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一册),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校教师总会,1998年;吴华:?《新加坡华文中学史略》,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76年;崔贵强:《新加坡华人——从开埠到建国》,新加坡: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1994年;唐青:?《新加坡华文教育》,台北:华侨教育出版社,1964年;陈国华:《先驱者的脚印——海外华人教育三百年(1690-1990)》,?Toronto?:?Royal?Kingsway?Inc,1992年;颜清湟:?《战前新马闽人教育》,《海外华人史研究》,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1992年;刘宏:?《论二战后新加坡华人社团与教育的互动关系——社会经济的视野》,《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颜清湟:《一百年来马来西亚华社所走过的道路》,《南洋问题研究》2005年第3期;汤锋旺:《二战前新加坡华人“会馆办学”研究》,《东南亚研究》2012年第4期。

新加坡华校会考。1930年,在陈嘉庚的支持下,福建会馆任命林庆年为福建会馆教育科主任、会考委员会委员长,开始有序实施华校会考。A

第一,设立会考总机构“新加坡华侨小学学生会考委员会”。1930年11月13日,林庆年召集南洋工商补习学校校长林则扬、南洋女学校校长刘韵仙等10余名华校代表,在发起成立华校会考筹备会及“新加坡华侨小学学生会考委员会”。该委员会共由15人组成,包括林庆年及各校联席会议推举的9名委员;同时,还聘请当地热心教育人士,共同筹划华校会考事宜。B这些华校会考委员不仅是新加坡各华校的董事、管理者,亦是所属社群的帮派领袖或重要人物,他们的倡导与支持为新加坡华校会考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第二,发表《新加坡华侨小学校学生会考宣言》,呼吁各华校摒弃地域偏见,积极参加华校联合会考。《宣言》呼吁“以集合许多学校之学生于同一之地点,而考验其学力;察已往之所得,激未来之潜心;启华侨教育一贯方针,系当轴集中情绪;期量质均等,俾收效于宏者也”,其目的是通过各校之间的考试竞争以提高华校的总体教学质量。为此,华校会考委员会宣称,“此举为全侨公开,非任何团体之独断,固造鸿沟,虚约一己,逢场作戏,道谋于渐者也。呼吁,愿有改进华侨教育之志者,进而教之;或未加之学校,踊跃参加,有厚望焉。”[5]可见,该宣言期望通过各校间的竞争提高新加坡华校教育的总体质量,从而实现陈嘉庚统一新加坡华侨教育的最终目的。

第三,制定华校会考详细规则,审议通过《新加坡华侨小学学生会考委员会简章》。《简章》规定会考委员会分设总务、考试、监试、文书、调查、事务六部门,并对各部门具体职责予以详细规定:总务股主要职责是筹募经费、对外交际,公布与考学校及学生名数。具体规定会考学生年级以初小四年级上下学期、高小二年级上下学期为限;会考科目包括国语、英语、算术、常识四科;会考学生所有经费均由福建会馆赞助,每名考生发给车资四角钱,中午期间还有茶点招待。[6]考试股拟定考试规则、考试标准、测验方法。为保证考试的严肃性与公平性,委员会专门聘请外埠华校负责命题,“国语”为峇株巴辖爱群学校,“常识”为柔佛宽柔学校,“算术”为麻坡中华学校,“英文”为马六甲培风学校,但因各校采用教材不同,对出题范围无明确划定。[7]评阅试卷推举非现任教育官员而富有教育学识之人担任。成绩评判以80分以上为甲等,70分以上为乙等,60分以上为丙等,60分以下为丁等。监试股维持考场秩序、监视考生、处分舞弊考生、审查考卷。监试股成员主要由参加学校每校推出教职员一人任之,以示公平。文书股办理本会文书、登记与考学生、监制考卷。调查股邀请各校参加会考、调查各校与考学生名数、学级。事务股职责是购买奖品、布置考场、购买考场文具等。[8]总体看来,华校会考委员会各部门能各负其责、协调合作,最大限度保障华校会考顺利实施。

1930年12月13日,由新加坡福建会馆主办、各帮派华校参与的新加坡首次华校会考在南洋工商补习学校举行。参会华校有振华、怀德、彰德、南洋女学校、爱同、道南、崇福、崇正、浚源、应新、益励、启发、中华男校、光洋、民正、化南、光亚、丹诏等共计22所。[9]虽参加华校数量有限,未涵盖新加坡全部华校,但参与学校大多是新加坡首屈一指的华校,总体上能够代表新加坡华校的水平。根据1931年1月17日揭晓的第一届新加坡华校小学会考各校会考成绩:报考学生共达475名,其中初小四年级(包括上下学期)考生322名,及格者107名,占33%;高小二年级(包括上下学期)考生148名,及格者64名,占43%。[10]总体来看,华校会考总成绩不太理想,但在各华校各自为政的局面下,新加坡华校首次会考能顺利实施已属不易之事。

A此为新加坡华侨林庆年在推进新马华文教育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与创新之举。林庆年就任新加坡福建会馆教育主任后,首倡在华校采用华语教育,继而倡议中小学实行华校会考制度。

B委员会发起人为福建会馆教育科主任林庆年、工商补习学校校长林则扬、爱同学校校长何欣农、树人学校校长郑鼎新、南洋女学校校长刘韵仙、启发学校校长钟岳南、应新学校校长丘孑夫、振东学校校长林深、道南学校校长郑玄珠,再推定6名热心教育人士加入,即傅无闷、黄俊昌、汪颂鲁、普圣提、李振殿、黄肖岩。

综上所述,福建会馆的改组和新加坡华人帮群社会进一步整合等外部因素为华校会考的初步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新加坡福建会馆内部则通过成立会考委员会,发表会考宣言,制定华校会考具体规则,对华校会考的调查统计、经费筹措、考试规则制定、试卷评阅评判、成绩奖励等予以详细规定,为华校会考顺利实施奠定内部制度基础。同时,华校会考以最大程度凝聚新加坡华人社群力量,破除华社会馆办学畛域分明各自为政的局限性,使新加坡华侨教育突破帮派局限,是华侨教育自发自觉的合作行为。新加坡学者叶钟铃认为,新加坡华校会考开启华侨教育界合作的先声,是新加坡华侨教育的“自主性”或“本土化”的表现。[11]概言之,华校联合会考这一跨帮派的教育活动是新加坡华人社会外部发展和内部建构整合的重要内容。但是,此次华校会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其制度上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各华校是否参加联合会考无强制性,致使参加会考的学校数量有限,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华校自由散漫的现状;各校所采用的教材至为纷杂,出题无明确范围,致使第一届会考总体成绩不太理想;在成绩竞争的压力下,造成部分华校只选派优秀学生参加考试造成无序竞争,等等。

此后,福建会馆主办的新加坡华文小学会考实际共举行两届。A第二届会考于1931年12月14、15日举行,而第二届华校会考闭幕礼,由中国驻新加坡总领事馆副领事李仁主持颁奖,并发表演说,可见中国领事对当地华侨教育的关注,此举实为后来领事馆接办新加坡华校会考之先声。[12]而至1932及1933年两年期间因经济原因停办,直到1934年由中国驻新加坡总领事馆接办华校会考主办权。

同时,随着新加坡华校会考的成功举办及其影响不断扩散,马来亚部分地区有条件的华校也开始组织毕业会考。其中,以1931年马来亚雪兰莪巴生树胶公会和吉隆坡福建会馆两个民间团体发起的毕业生联合会考影响较大,参与者有中华学校、国民学校及中华女校等15所学校。[13]会考资金一部分由巴生树胶公会从会员树胶买卖中抽收捐款,一部分为有经济实力、热心教育的学校董事之捐款。会考命题阅卷及监考,由聘请的教育界名流担任。[14]虽然马来亚参与的华校有限,但此举为华校会考扩展至马来亚地区,进而实施新马华校联合会考奠定基础。

二、中国官方主导:中国驻新总领事与1934年华校会考

从国民政府海外华侨教育的目的来看,华侨教育第一要务是保持华侨的民族性,促进海外侨民对国民政府的向心力和支持力。新加坡华校会考在海外的成功实施,引起了国民政府官员及侨务研究者的关注,在他们看来,“海外华侨教育各自为政,成绩良否,不易判明,各校会考,优劣立分,校长教师,不易冒滥,家庭校董有所是从;不比较无竞争,不竞争不进步,各校会考,为最光明之竞争,必收最优良之效果;学生程度参差,升学最有妨碍,欲求整齐划一,只有会考一途;举办各种比赛,促进各侨校联合举办活动,如联合运动会、成绩展览会、演说竞进会等。”[15]因此,如何将海外华校会考纳入国民政府海外教育政策范畴内成为其所考虑的问题。

为此,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有关华校会考的政策法规,试图由国民政府在海外的常设机构驻外领事馆或侨民教育团体,来主办或直接参与华校会考的整个过程。1933年4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侨务委员会公布《侨民教育实施纲要》,首次提出在海外各地实行华校联合会考,并随时举办各种比赛。[16]1934年2月20日,教育部与侨务委员会公布修正《侨民中小学规程》,规定侨生修业期满,除由各校举行毕业考试外,“应将毕业考试及格之学生,于十日内造具名册及成绩表,呈报该地领事馆,听候会考。会考委员会组织华校会考规程及办事细则。而对有特殊情形,及未设领

A由福建会馆主办的华校会考从1930年至1933年本应举办四届,1930年和1931年的前两届华校会考顺利举办,但1932及1933年的两届由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致使新加坡经济不景气而停办,因而实际只举行两届,直至1934年由国民政府接手承办。

事馆、距离领事馆过远地方,得由当地或附近曾经教育部及侨务委员会立案之侨民教育团体,代表会考职权,召集会考,若侨民教育团体亦未成立,或该地及附近仅有侨校一所,得免会考,但准免会考之中学毕业试卷须汇送侨务委员会复核。会考或复核及格者,由各该校给予毕业证书,均须呈经该管领事馆或会考委员会验印,中学毕业证书并须送侨务委员会验印。初级小学修业期满、成绩及格,由各该校给予毕业证书,可免会考。”[17]此外,南京国民政府为避免海外华校会考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从1934年起,侨务委员会除了对已立案侨校每月平均补助8400法币元外,还对成绩优良而经济确实困难的立案侨校发给毕业侨校会考奖励金,每月平均883法币元。[18]这是南京国民政府首次从制度和经费上对参与中小学毕业会考的华校予以指导和帮助。

因此,在南京国民政府的要求下,中国驻新总领事馆正式介入新加坡华校会考。1934年5月23日,新加坡总领事刁作谦召开华侨教育会议,到会者有华社著名领袖林庆年、林文田、李伟南及各华校代表等。会上,刁作谦提议举办华校会考。为防止英殖民政府阻挠,刁作谦提前与当地英提学司接洽,英殖民政府表态“亦不反对也”;曾主导新加坡华校会考的林庆年亦表示“本人能力所及,自当追随刁总领事,以尽职责。”?[19]在获得英殖民政府的默许与华社的支持后,刁作谦提议组织会考委员会,在总领事馆的指导下,召集各华社侨领及所属华校校长等共同筹划新加坡华校会考,负责指导华校会考考试地点、题目拟定、试卷评阅等。

相比福建会馆主办的华校会考,1934年由新加坡总领事馆举办的华校会考在学生年级、教材选定和成绩评定等环节更加规范和完善。主要表现在:第一,增加初中年级的会考,严格规定各校参加会考学生的范围。根据总领事馆发布的会考规则,考生不仅有各校小学毕业生,还首次将初中毕业生纳入会考的范围;规定测验题目范围应依会考各校初中三年下、小学六年下、四年下之程度拟定;国语、英文、算术、常识各题不应过深亦不过浅。[20]第二,统一考试教材。因会考出题是以各参加会考学校所呈报课本为依据,为严格考试题目和内容,新加坡总领事馆在5月24日即发通告:“本届毕业期间为时已甚迫近,请所有自愿参加本届会考之各中小学校,将学级程度、毕业人数、应试科目所用教材,逐项列明,以便选择地点,定期命题会试,并筹备一切。”[21]根据各校教科书种类编制之不同,最终选定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中文教材为考试内容之依据。[22]第三,严格考试计分标准。根据总领事馆发表的华校会考测验题标准计分法,采用“不扣分”、“不给负分”的计分法,成绩评定分为甲、乙、丙、丁四等。[23]所有试卷由会考委员会考试委员阅卷。第四,组织中华教育研究会,以期改进下届华校会考。6月25日,新加坡总领事刁作谦在华校会考结束后不久即召开教育会议,组织中华教育研究会。[24]其目的是将学识丰富、热心教育、富有名望的华侨人士如胡文虎、陈延谦、李振殿、林世魁、李伟南等聘请为名誉会员、特别会员,从人力和财力上对华校会考予以资助。[25]

经总领事馆和各会考委员协商,由新加坡总领事馆举办的华校会考于1934年6月16、17两日举行。参与华校主要有中华女学校、爱同学校、应新学校、启发学校、端蒙学校等18所华校;A与考实际人数为377人,其中初小学生219名,高小学生123名,初中学生35名。[26]从6月21日华文报刊登载的华校会考成绩来看,初小组112人及格,高小组65人及格,初中组14人及格。[27]具体到学校,初中组第一名为中华女学校,高小组第一名为工商学校,初小组第一名为兴亚学校。[28]总体来看,在自愿参与的原则下,会考学校学生数量有限,但与以往相比,华校会考学生成绩达到及格水平的总体接近半数,实属进步之事。6月25日,新加坡总领事刁作谦召集各考试员、参加各校校长及监考员,在中华总商会举行华校会考闭幕总结表扬大会。[29]至此,1934年由新加坡总领事馆谦

A《华校会考名单已公布》,《总汇新报》1934年6月14日。参加学校主要有中华女学校、南洋女子学校、南洋工商补习学校、爱同学校、应新学校、启发学校、端蒙学校、崇本女学校、崇正学校、育英学校、养正学校、振华学校、兴亚学校、道南学校、新华学校、侨星平民学校、励新学校、光洋学校18所华校。

主导下的华校会考顺利结束,虽然学生数量、成绩未达到理想目标,但其增加初中生会考、统一会考教材、严格考试标准等措施弥补了以前华校会考之不足,并将华校会考的影响力不断向外扩散。

在马来亚,1934年中国驻吉隆坡领事吕子勤在之前巴生和吉隆坡会考的基础上,有意将会考制度扩充到全雪兰莪州。他认为:“像巴生及吉隆坡这两个小规模的会考,可以对于教与学有所促进,极有意义。不过花了双重的人力物力,所影响的范围那么狭小,实在可惜,最好由华校人士,联合起来,举办全雪兰莪州华校小学毕业会考,那就意义更加重大了。”[30]经过他的多方努力,两次召集当地教育界著名人士举行座谈会,最终决定于1935年底举办由领事馆主办的雪兰莪州华校小学毕业会考。但是,在当时殖民地社会背景下,中国领事馆主导的华侨会考遭到了英殖民当局的猜忌和阻挠,“英殖民地政府对于这件事极不满意,认为雪州华校小学所以要毕业会考,是由于中国领事鼓动而促成的,有损害当地的教育权。曾由视学官出面,向诸位筹备委员施行压力,要他们停止工作。”[31]1934年8月底,英殖民地政府突然强行宣布将由英政府提学司署负责主办新马地区华校中小学毕业会考,并强制要求所有华校都参加。由此可知,1935年殖民地政府所以要举行华校毕业会考,乃是“基于政治的意味,与中国领事争夺教育权”。至此,新马地区华校中小学毕业会考主导权已被英殖民地政府强行接管。

纵观1935年新马地区华校会考主办权更迭这一过程,英殖民地政府强行取得华校会考主办权,更多是基于政治上的考虑,把夺取华校会考主导权作为控制和笼络华侨的一种手段;而中国驻外总领事馆实际管理海外侨务,在控制华侨教育的发展方面要求大部分华校需服从中国政府的领导,接受国民政府派人视学、督查,因此,中国驻新总领事馆努力介入和主导华校会考。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由新加坡总领事馆主办的华校会考仅仅举行了一届,即遭到英殖民地政府的阻挠甚至扼杀。而新马华校会考主导权变更的过程表明,国民政府在海外执行侨务政策时受到殖民地政府和当地社会环境的制约。

三、英方主导:马来亚七州府华校联合会考与1935年后华校会考

1934年新加坡总领事馆主导的华校会考,获得华社的支持与好评,但同时也深为英殖民政府所忌惮。因此,到1935年,华校会考被英殖民地政府强行接管,并被推广到马来联邦,举办新马华校统一会考,即“七州府华校会考”,使华校会考成为英殖民政府华侨教育的三大政策之一。A 同时,为减少中国政府的阻力,英殖民政府邀请国民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参与其中,使华校会考由双方共同协商筹办。[32]?1935年9月初,英殖民政府华文副提学司署发函征求各华校意见,希望其积极参加英殖民政府主导的华校会考。各华校对于此问题的看法,因顾虑中国政府的态度而有所迟疑。经新加坡总领事与各华校进行磋商与研究,在已经失去华校会考主办权的情况下,总领事馆被迫同意各华校参加英殖民地政府华校会考。[33]在获得中国政府同意后,各华校遂与英殖民政府联系会考事宜。以端蒙学校为例,该校于9月22日第七次教务会议讨论参加会考事。[34]10月7日,端蒙学校派代表参加海峡殖民地马来联邦华校会考第一次会议,并商量与考学生人数。[35]会后端蒙学校代表亲赴提学司署缴纳登记与考学生姓名、籍贯、年龄、照片等表格共35份,并带回考生座位号数及会考须知等。[36]

此后,英海峡殖民地及马来联邦华文教育当局统一制定更加完善的全马会考规则,并增加许多新的会考规定。除了小学生、初中生会考外,七州府华校会考最重要的内容是增加师范班参加会考。会考科目小学有华语、英语、算术、史地,[37]初中有华文、英文、数学、史地等科。师范班在三年级时参加会考,四年级时参加教育学科会考,考试科目有教育概论、教育心理、学校行政、教育测

A厉行华校注册制度、发给补助费及举办华校会考制度,是英殖民地政府对华侨教育的三大政策。参见姚楠、关楚璞等:《星洲十年》,新加坡:星洲日报社,1940年,第645页。

验、小学教材、教学法。[38]为避免出现为提高竞争而只派优秀考生的情况,考试规定凡是有毕业班

级的华校均须参加会考,无论是接受政府津贴还是非政府津贴的华校,不容学校仅选派成绩优良者应考,致成绩统计欠准确。同时,为便于统计及方便学生参加考试,英殖民地政府将华校会考分各区同日及同试题执行考试,各州根据实地情况分设考场。会考考场分新加坡、马六甲、槟城、吉隆坡、巴生、英蓉、怡保、金宝、太平、实兆远等地区。因各校所用课本不统一,极难采取统一考试标准,故试题不在任何课本内采取,而以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之初中、高小、初小课程标准为华校

会考标准。[39]此外,会考监考人员由殖民地政府教育部官员及各地视学官担任,会考各科题目由英

教育部制定撰拟。[40]试卷由教育部聘请各州视学员评阅,以示公正,以杜流言。考试各科成绩统计

均以50分为及格之最低限度,75分以上为优等。考生有三科及格者,即认为会考及格,及格学生将

被英殖民政府教育部授予及格证书。

[41]概言之,相比早期小范围的、分散的华校会考,英殖民地政府举办的华校会考扩散到马来亚七州府,在参与学校、考试地点、试题标准及考试监考评阅等规定更加统一完善,效果亦更加明显。

1935年12月2日,由英殖民地政府组织在新加坡和马来联邦两地同时举行的华校总会考如期开

考。其中新加坡参加会考22校,包括崇正女校、端蒙学校、养正学校、道南学校、应新学校等,总计学生人数345人。考试地点是南洋工商补习学校,由英殖民地政府副提学司魏坚士与中国驻新总

领事刁作谦主持。

[42]马来联邦地区雪兰莪有33校,考生418人;森美兰10校,考生97人;彭亨2校,考生33人。[43]考试地点分别是:吉隆坡借用尊孔学校,巴生为树胶公会,芙蓉为锡商公会,彭

亨为启文学校等。

[44]总体上看,英殖民地政府主导的新马华校总会考在增加参与华校数量和扩大区域方面,最大程度上确保了英殖民地政府动员能力和华校会考影响力的发挥。

然而,从1935年起,名义上由英殖民政府教育当局与中国驻新总领事馆联合举办的华校会

考,由于国民政府参与程度较低,华校会考实际上由英殖民政府主导。此情况在南京国民政府《1942年教育部关于华侨教育过去状况与今后改进要点的报告书》亦予以承认:“会考出题的标准虽依据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初高中课程标准,但试题由殖民政府教育部出示。南京国民政府参与华校会考的程度较低,各侨校学生之程度,未经国民政府严密考核,仅仅是将华校会考结果,

由各领事馆报告(包括试题)到国民政府教育部。”[45]下表为南京国民政府统计的海峡殖民地历

届华校会考成绩。

[46]表1 海峡殖民地历届华校会考成绩统计表(1936—1939)1936193719381939新加坡

初中

15.131.3445.847.0

高小

28.242.1554.736.0槟榔屿

初中

18.831.7035.028.44高小

15.825.037.439.27马六甲

初中

0035.00高小46.139.744.60年份

及格百分比

(%)级别地名

表1显示,1936—1939年,初中和高小会考成绩逐年提高,但总体上及格率尚不及50%,反映出新马华校教育总体水平有待提高;表2显示华校会考各科成绩以英文为最优,史地、国文次之,算术最劣。其原因在于,殖民地时期的各华校重视知识学习的实用性,表现在注重英文教育,有的华校小学一年级就有英文课。而英文总体水平较高将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在当地找工作,这是教育本地化的反映。部分学生国语程度较低,甚至“初中国文成绩大部分程度不过等于

初中一、二年级,而劣者且未必优于

高小生所作”。可见若无国文等成绩

的改善,则学生总体教育水平程度仍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据统计,战前英殖民地政府共举办6届华校会考,直到1941年日本侵略东南亚,新马两地沦陷,华校会考遂告停顿。1945年9月,马来亚光复后,华校陆续复课,但经过战争的破坏,一切因陋就简未上轨道,因此,华校毕业会考直到1947年才恢复举行。1935—1951年(除去中间日本侵略东南

亚而耽误的4年)新马华校会考共举行13届。

[47]总体而言,英殖民地政府主办的新马华校会考,持续时间长,规则制定完善,真正使华校会考在考试规则制定、考试时间地点、试卷标准评判等一系列过程中实现统一化、标准化;同时,这一时期新马华校会考得到中国政府的默许和华校的大力支持,举新马两地之力量为华校会考的举办、管理和实施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以确保华校会考能正常、有序地进行。

四、新马华校会考影响之分析

20世纪初以来,对新马华侨教育的争夺与控制是中国政府与殖民地政府争夺华侨认同的一个重

要措施,二者都把华侨教育作为控制和笼络华侨的一种手段。[48]南京国民政府为控制南洋华校,先

后颁布约50项侨民教育的政策法规,规范海外侨教,要求华侨教育宗旨、侨校管理、课程学制、注册立案、教科书选用等与国内学校基本相同。而大部分华校服从中国政府的领导,接受国民政府教育部、侨务委员会、驻外总领事馆的实际管理与视学督查,这就很大程度上使南洋华侨教育成为中国的国民教育。与此同时,新马英殖民地政府则运用国家权力,以立法的方式控制华校的发展。如采用强制立案注册法令限制破坏侨教,或是采用奖励津贴、支持办校等形式同化华侨,其最终的目的是控制华侨教育,削减中国政府对华教的影响力。因此,20世纪30年代至二战前的华校会考是中英两国争夺与控制新马华侨教育的重要措施。尽管华校会考主导权不断变更,期间各方或竞争或合作,亦或停办,然而新马华校会考的意义及影响不容忽视。

首先,新马华校会考从“民间肇始”到“中英官方主导”,其管理制度不断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会考主导权几易其主。最初时福建会馆担负起举办华校会考的使命,是新马华社民间的自发行为,而随后的中国官方和英殖民地则是政府行为,并且三者彼此间存在着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这表明华校会考受中国政府、华人社会以及殖民地政府三方面的制约,正是这三方的互动最终不断塑造和完善了华校会考制度。第二,华校会考制度规则不断完善。华校会考在选择委表2 海峡殖民地华校历届会考各科成绩统计表(1936—

1938)年份

及格百分比

(%)

科目 级别

193619371938国语

初中40.344.952.9高小69.652.458.0算术

初中20.620.135.1高小16.042.649.1史地初中

40.649.757.7高小

77.043.149.4英文初中

77.769.173.1高小76.771.276.1资料来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二),档案出版社,1997年,第237页。

员会成员、考生年级、出题改卷标准、监考评定等各环节逐步完善,不断克服以往管理混乱的弊端。第三,华校会考效果明显。其成效不仅表现在参加会考人数不断增加,学生成绩逐步提高,更表现在新马华社对全体华校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视。总之,新马华校会考的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对华侨教育的影响显而易见。

其次,华校会考推动了新马各华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激励彼此间的竞争,促进了新马华文教育的统一化、规范化。二战前新马华校办学形态主要是“会馆办学”,其被人诟病之处在于帮派观念根深蒂固,彼此之间缺乏交流。华校会考则以超社群结构为基础,最大程度凝聚华人社群力量,使新马华侨教育真正意义上突破帮派局限,促使华文教育发展到新的阶段。此外,海外华侨教育自产生以来各自为政,侨校水平和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成绩良否,不易判明。而新马华校毕业会考,则通过统一考试和各华校的竞争,提高华侨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换言之,“一可整齐学生之程度,二可激励学生之竞进,三可养成学生严肃之纪律,四可祛除各别考试时所发生之种种流弊,其方法之良,用意之善,莫过于此。”[49]当华校会考的成绩一经发表,“报纸便大事宣传,往往不惜花费精神,统计某校与考生若干名,及格率所占比例,优良的成绩,谁占第一位,谁占第二位等。”[50]如此公开成绩并大肆宣扬便给成绩相对靠后的学校带来极大的压力和进步的动力。因此,《南洋商报》发文《马来亚华校会考揭晓》,称赞华校会考制度是提高海外华侨教育的良策。[51]但华社对华校会考并非一致的赞扬声音,1937年新加坡《爱同学校二十五周年纪念刊》发表文章《会考制度应废止》,引用国内教育大家陶行知、陈衡哲等批评会考制度的言论,称华校会考因循国内模式,未考虑当地教育现实状况,甚至有华校为提高成绩而逃避规则,从而造成不良无序竞争等弊端,违反了华校联合会考的初衷。尽管华校会考引起某些批评,但华校会考的优势却不容忽视,华校会考制度对统一华校教育水准和提高华文教育的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华校会考通过制度创新整合华侨社会,有助于更好地促进侨务工作发展。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曾告诫:“世界之进化无尽,我同胞事业之进步,与之无尽。盖今世商战、工战,无非学战。”[52]而海外华侨教育是争取华侨认同的一个重要措施。新马华校会考凸显国民政府和英殖民政府,都“积极”参与华侨学校教育的管理与监督,试图控制与争夺新马华校会考主导权。然而,就新马华侨社会而言,其虽认同中国政府为祖籍国,但现实环境是处于英殖民当局的统治下。新马华侨教育一方面受中国教育制度的影响,传承中华文化和保持民族特性是其教育宗旨;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不得不适应其所居国家与地区的教育制度与法律,如对英文教育的重视。可见华校会考虽是华文教育发展的制度创新,但受中国、华侨社会以及殖民地政府三方面的制约。换言之,对新马“华校会考”的探究基本上诠释了华侨社会在殖民地环境下生存、发展与妥协的历史事实,实为研究海外华侨与中国政府及殖民地国家关系的生动写照。概言之,政治因素成为影响新马华校会考及海外华侨教育的重要因素。就华文教育及侨务工作发展来说,中国政府的侨务工作与海外华侨社会结构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侨务政策的制定需要注重华侨社会结构的双面性,即“分”与“合”,并把握其中的度,妥善处理与利用各方力量而达到最终目的,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侨务工作的开展。

五、结语

华校会考是华文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华文教育社群化发展基础上整合趋势的体现。在现有华文教育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从社会整合视角来探究华文教育发展的历史规律,以更好呈现华文教育发展的历史全貌。通过对华校会考制度的发展演变、制度完善及其影响,来思考中国政府、华侨社会结构与华文教育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华校会考制度从民间到官方的发展轨迹,显示出华侨社会自主性发展与外部因素之间的关联。华侨社会的自主性既需要注重华侨社会内在规律,也受到外部客观环境的制约。唯有在平衡各方因素基础上,才能保障其自主性的良性发展。第二,华校会考制度的研究显示出华侨社会解构的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双重性影响,华校会考

制度正是在这种“分”“合”并存的社会结构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第三,华校会考制度作为华侨教育整合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有利于华文教育自身的发展,亦为侨务工作的管理提供了新思维。

[注释]

[1]?参见颜清湟:《福建人在马新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庄国土、林忠强:《东南亚的福建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页;叶钟铃、黄佟葆:《新马印华校教科书发展回顾》,新加坡华裔馆,2005年,第21页。[2]?汤锋旺:《二战前新加坡华人“会馆办学”研究》,《东南亚研究》2012年第4期。

[3]?《福建会馆第一次委员会议昨晚在怡和轩开会记略》,《叻报》1929年3月6日。

[4]?叶钟铃、黄佟葆:《新马印华校教科书发展回顾》,新加坡华裔馆,2005年,第20页。

[5]?《新加坡华侨小学校学生会考宣言》,《新国民日报》1930年11月19日。

[6?]?《新加坡华侨小学学生会考委员会规则》,《新国民日报》1930年12月16日。

[7?]?《新加坡华侨小学学生会考委员会通告》,《新国民日报》1930年12月12日。

[8]?《新加坡华侨小学学生会考委员会简章》,《新国民日报》1930年11月26日。

[9]?《新加坡华侨小学学生会考委员会通告》,《新国民日报》1930年12月12日。

[10]?《华校会考成绩公布》,《南洋商报》1930年12月13日,1931年1月19日。

[11]?叶钟铃、黄佟葆:《新马印华校教科书发展回顾》,新加坡:华裔馆,2005年,第29页。

[12]?叶钟铃、黄佟葆:《新马印华校教科书发展回顾》,新加坡:华裔馆,2005年,第28页。

[13]?陈国华:《先驱者的脚印——海外华人教育三百年(1690—1990)》,?Toronto?:?Royal?Kingsway?Inc,1992年,第249页。

[14]?《教总33年: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庆祝成立33周年纪念特刊(1951.12.25—1985.4.8)》,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1987年,第544页。

[15]?《为华侨教育敬告侨胞》,《南洋研究》第四卷第三期,1932年7月1日,第422页。

[16]?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604页。

[1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一),档案出版社,1994年,第934页。

[18]?《中政会议决补助华侨学校经费》,《华侨半月刊》,1934年第49、50期合刊,第34~35页。

[19]?《刁总领事昨晚召开华侨教育会议》,《总汇新报》1934年5月24日。

[20]?《华校毕业会考之测验标准及规则》,《总汇新报》1934年6月6日。

[21]?《总领事馆通告一则,为华侨学校毕业会考事》,《总汇新报》1934年5月25日。

[22]?《总领馆为华侨会考事,催促各校速填两种调查表》,《总汇新报》1934年6月8日。

[23]?《领馆通告会考计分法》,《总汇新报》1934年6月15日。

[24]?《端蒙校刊》1934年第3辑第4期,第78页。

[25]?《侨务月报》1934年第7—8期,第123页。

[26]?《本坡华校会考今日在工商学校举行》,《总汇新报》1934年6月16日。

[27]?《本坡华校会考昨在商会举行闭幕礼》,《总汇新报》1934年6月26日。

[28]?《华校会考得第一名者》,《总汇新报》1934年6月22日。

[29]?《端蒙校刊》1934年第3辑第4期,第78页。

[30]?[31]林连玉:《回忆片片录》,吉隆坡:马来西亚联合邦华校教师总会出版委员会,1963年,第41~46页。[32]?颜清湟:《福建人在马新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林忠强、庄国土主编:《东南亚的福建人》,2006年,厦门大学出版社,第14页。

[33]?《新加坡端蒙学校三十周年纪念刊》,1936年,第35页。

[34]?《第七次教务会议议案》,《端蒙校刊》,1935年第4辑第5期,第82页。

[35]?《举行参加海峡殖民地马来联邦华校会考第一次会议》,《端蒙校刊》1935年第4辑第5期,第90页。[36]?《华校会考报名》,《端蒙校刊》1935年第4辑第5期,第91页。

[37]?《会考要点》,《总汇新报》1935年9月3日。

[38]?周聿峨:《东南亚华文教育》,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4页。

[39]?《全马来亚华校将举行总会考》,《总汇新报》1935年9月3日。

[40]?《七州府华校总会考已截至报名》,《总汇新报》1935年10月17日。

[41]?《会考要点》,《总汇新报》1935年9月3日。

[42]?《七州府华校总会考今日一律举行》,《总汇新报》1935年12月2日。

[43]?《七州府华校总会考已截至报名》,《总汇新报》1935年10月17日。

[44]?《吉隆坡芙蓉彭亨华校会考地点决定》,《总汇新报》1935年11月7日。

[4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二),档案出版社,1997年,第280页。

[4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二),第237页。

[4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二),第238页。

[48]?王赓武:《中国与海外华人》,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205页。

[49]?《星洲日报半月刊》第12期,1938年12月15日,第13页。

[50]?林连玉:《回忆片片录》,吉隆坡:马来西亚联合邦华校教师总会出版委员会,1963年,第41~46页。[51]?《1937年新加坡爱同学校二十五周年纪念刊》,第6页。

[52]?黄炎培:《关于菲律宾华侨教育意见书》,《东南洋之新教育》,商务印书馆,1918年,第106页。

?[责任编辑:密素敏]

·书讯·

《何以为家——全球化时期华人的流散与播迁》出版

美国布朗大学民族与族群研究中心主任胡其瑜(Evelyn?Hu-Dehart)教授著、周琳翻译的《何以为家——全球化时期华人的流散与播迁》一书,于2015年6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龙登高教授主编的《社会经济史》译丛之一。

全书约20万字,由《拉丁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的华工与华商》《移民与发展中的社会——墨西哥北部的华人》《北下加利福尼亚的中国人(1910—1934)》《自由劳动力抑或新型奴隶制——19世纪古巴和秘鲁的中国苦力》《鸦片与社会控制——秘鲁和古巴种植园的苦力》《“黄色贸易”与大西洋中央航线(1847—1874)》《假想敌还是替罪羊?——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排华运动的检视(1870—1930)》《唐人街与边境——亚裔移民的交往与冲突》《西属马尼拉——穿越太平洋的海上冒险与美洲第一个唐人街》等9篇论文组成。这些论文讲述在全球化进程中,华人移民在拉丁美洲、加勒比、东南亚等地区迁徙与谋生的曲折故事。这些流离播迁的人们,在改写自己命运的同时,也参与塑造了当地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至今影响着我们生活的世界。(乔乔)

应知应会考试试题及答案

应知应会知识问答 、选择题 1、党章规定共产党员享有C 权利。 A. 六项 B.七项 C.八项 D.九项 2、党章规定,预备党员的预备期最长为C。 A.—年 B.—年半C二年D.三年预 3、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B。 A.人民代表大会 B.中央委员会 C.党组 D.中央政治局 4、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C年举行一次。 A. 2 年 B. 3 年 C. 5 年 D. 10 年 5、党员的党龄,从(C)之日算起。 A. 递交入党志愿书 B. 支部大会通过其为预备党员 C. 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 6、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B觉悟的先锋战士 A.社会主义 B.共产主义 C.远大理想 D.无私奉献精神 7、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B。 A.半年 B. —年 C. 一年半 D.两年 8、xx 后的最大危险是A。 A.脱离群众 B.出现腐败 C.民族分裂 D.恐怖活动

9、党章规定,申请入党的同志,必须年满C岁。10、按照党的思想建设的 要求,党员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 B 上入党。 A.行动B思想C.实践D.信念 11、备党员的预备期,从C算起。 A.填写入党志愿 B.入党宣誓 C.支部大会通过他为预备党员 D.党组织找他谈话 12、马克思主义具有C的理论品质。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C与时俱进D.持续稳定 13、民主集中的基础是D。 A.集体领导 B.分工领导C调查研究D.群众路线 14、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D。 A.多党合作 B.密切联系群众 C.政治协商 D.民主集中制15、近代中国第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B。 A.辛亥革命运动 B.五四运动C国民革命运动D.戊戌变法运动16、我国的根本国家制度即国体是B。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C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7、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B。 A.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民主党派代表大会 D.各党派联席会议 18、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是B。 A.人民民主专政 B.发展社会生产力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社会主义制度本身 19、B 是党内的最高处分。

应知应会考试试题及答案

应知应会知识问答 一、选择题 1、党章规定共产党员享有 C 权利。 A.六项 B.七项 C.八项 D.九项 2、党章规定,预备党员的预备期最长为 C 。 A.一年 B.一年半 C.二年 D.三年预 3、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 B 。 A.人民代表大会 B.中央委员会 C.党组 D.中央政治局4、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 C 年举行一次。 A.2年 B.3年 C.5年 D.10年 5、党员的党龄,从( C )之日算起。 A.递交入党志愿书 B.支部大会通过其为预备党员 C.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 6、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 B 觉悟的先锋战士。A.社会主义 B.共产主义 C.远大理想 D.无私奉献精神 7、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 B 。 A.半年 B.一年 C.一年半 D.两年 8、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 A 。 A.脱离群众 B.出现腐败 C.民族分裂 D.恐怖活动 9、党章规定,申请入党的同志,必须年满 C 岁。

10、按照党的思想建设的要求,党员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 B 上入党。 A.行动 B.思想 C.实践 D.信念 11、备党员的预备期,从 C 算起。 A.填写入党志愿 B.入党宣誓 C.支部大会通过他为预备党员 D.党组织找他谈话 12、马克思主义具有 C 的理论品质。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持续稳定 13、民主集中的基础是 D 。 A.集体领导 B.分工领导 C.调查研究 D.群众路线 14、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 D 。 A.多党合作 B.密切联系群众 C.政治协商 D.民主集中制 15、近代中国第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 B 。 A.辛亥革命运动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运动 D.戊戌变法运动 16、我国的根本国家制度即国体是 B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 C.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7、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B 。 A.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民主党派代表大会 D.各党派联席会议 18、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是 B 。 A.人民民主专政 B.发展社会生产力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社会主

二战期间的日本战争宣传

最近读了《思想战—日本的帝国宣传》(The Thought War–Japanese Imperial Propaganda, 2006,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很有感触。作者巴拉克·库什纳(Barak Kushner)展示了二战期间及战后初期日本宣传的全貌。 帝国宣传 从1931到1945年,日本不断对外发动战争,可是日本国内却没有人叛逃,多数民众支持政府的战争政策。日本政府能够做到这一点,离不开有效的宣传。 作者认为,日本的战争宣传是“成功的失败”,不但维持了15年的战争,而且使民众接受失败,积极参与战后重建。 日本战争宣传的主要目标是国外和国内战线的统一,促使民众支持战争政策。1933年日本提出的口号是“解放亚洲”。 作者认为,日本战争宣传的核心不是天皇,而是所谓“现代化使命”—建设现代化的日本,把文化和进步带给亚洲,让日本成为亚洲的领袖和中心,成为进步、科学、文明的先驱,成为亚洲其它国家模仿的对象。 事实上,日本的帝国宣传早在1890年就开始了,二战期间的战争宣传只不过是帝国宣传的延续。 多元化的宣传活动 日本和二战期间的德国不同,它并没有单一的宣传机构,而是依靠政府和民间、军队和民间的合作,注重激发群众的 自发性。 战后,远东国际法庭只惩罚了几个军头,没有追究宣传人员的责任。 日本的战争宣传注重官民合作。政府和军方制定宣传目标和纲领,广告公司承包具体的宣传任务,娱乐公司也支持战争政策,组织演出,以动员民众,提升军队士气。

不少西方人认为,日本政府和军方压制民众,剥夺民众的自由,他们却忽略了日本民众对战争的主动支持。战时,日本的青年团体、儿童团体回收废品,支持战争;军人家属收集唱片、书籍,寄往前线慰劳军人;居民协会、村民协会动员本地居民支持战争;民众积极参与舞蹈比赛、歌咏比赛。 很多民众喜欢到火车站欢送日军。某小镇民众没有得到通知,错过了送别仪式,就写信给警察局表示不满。 1937年10月,有个年轻女性写信给《闪光旅》杂志,她说: 看到火车上的日本军人,我感到,这些日本男人变成了神。这是一个光荣的时刻,我觉得,我似乎和他们在一起,身体闪闪发光,坚定的穿过中国大地。 旅游与宣传 日本认为,日本应该与亚洲其它国家不同,必须摆脱肮脏停滞、破旧不堪的落后形象。 日本注重旅游的宣传作用。政府改造了城市的厕所,以吸引国外游客。日本企图让游客相信日本是个热爱和平的伟大国家。 日本邀请美国的杂志编辑到日本旅游,以影响杂志的报道倾向,改变日本形象。 日本还雇佣美国写手,为日本说话。例如,美国记者弗里德里克·威廉斯(Frederick Williams)写了《中国新闻的背后》(Behind the News in China),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还指控在华传教士捏造报道。后来,邻居发现他常常去银行存钱,就报告了警方。 1942年6月1日,威廉斯遭到审判,被判有罪。 日本鼓吹,“新京”(中国长春)将会成为乌托邦式的城市。日本还鼓吹,子弹头火车将要连接日本、朝鲜和沈阳、长春,当然这一计划没有实现。 奥运狂热

应知应会考试题有答案

1、潍坊城市标志位于潍坊市区风筝广场的“蝴蝶风筝”主题雕塑,高18米,主体为 网架结构,建成后成为潍坊这座城市的标志性景观。 2、★市花:白玉兰,俗称…应春花”、“望春花”,是潍坊市的市花。花繁而大,美观典雅, 清香远溢。 3、★特产:潍坊风筝、潍坊萝卜、潍坊红木嵌银工艺品 8、三个制胜:文化制胜、团队制胜、学习制胜。 9、管理方式:表格量化走动式管理。 10、酒店管理四化:管理人本化、组织扁平化、方式柔性化、手段智能化。 11、酒店管理的三个环节:班前准备、班中督导、班后检评。 12、三个关键:关键时间、关键部位、关键问题 15、五个相互: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协作、相互监督。 16、管理和服务要求:管理零缺陷,服务零距离。 17、管理方式:严中有情,严情结合。 18、赢得顾客四部曲:追寻顾客需求,追求顾客赞誉,倾听顾客意见,采纳顾客建议。 20、管理方法:细节,细节,还是细节;检查,检查还是检查;演练,演练,还是演练。23一个宗旨:星级标准常态化,亲情服务全员化,使客人有家的感觉 24两个基本点:完成年度经营指标,提升新富佳悦五星级酒店品牌的影响力 25四个突破:营销突破、产品突破、服务突破、管理突破 23列举甲类过失细则及乙类过失及丙类过失各8条。 甲类过失: 1上班不打卡或不签到签退.2未经部门经理批准,搭乘客用电梯. 3用酒店电话办理私人事务.4随地吐痰,乱丢垃圾8在同事间讲粗话,搬弄是非 5下班后无故逗留在酒店内6对客人高声讲话,或对客人过分亲近.7工作态度不认真. 1乙类过失: 1对上司,同事,客人表现不礼貌;使用客用设施与物品 2违反操作规程无故旷工一天;在酒店内吸烟 3唆使他人或代他人打卡或签到;酒后上班或未经批准在工作时间内饮酒 4未经许可,擅自进入客人房间或其他区域. 丙类过失: 1不服从上司的合理指令或故意不完成分配的工作.2玩忽职守,给酒店造成损失者3.无故连续旷工两天.4造假骗取各类假期8伪造文件意图行骗5对客人不礼貌,服务态度差,与客人争辩.6拒绝接受任何纪律方面的告诫.7乱传小道消息,挑拨是非,损害团结,影响工作. 丁类过失: 1侮辱,谩骂或与客人发生争吵. 2殴打他人或互相打斗 3有行骗或不忠实的行为. 4私换外币 5员工当班时睡觉 6参与赌博或围观赌博 7严重违反操作规程 8触犯国家法律被判刑者 六项服务举措 一、见客避让,微笑问好。

应知应会知识考试题库完整

理论教育应知应会知识考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会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D)。 A ?基础性作用 B ?保障性作用 C .关键性作 D .决定性作用 2、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A )。 A .活力、控制力、影响力B.定力、控制力、创造力 C .创造力、控制力、影响力D.品质、创造力、影响力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是(C)。 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B.人民 C.协商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就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变到(B)。A.创新发展上来B.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C.绿色发展上来 D.和平发展上来 5、指出,(A)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A、党章B、党建C、实事D、反腐倡廉 6、十八大指出,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D)。 A 、改革开放 B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 、解放思想、实事、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7、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立足于我国的这个最大实际是(D)。 A .我国仍然是发展国 B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 C .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D .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D)。 A.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B.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9、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 (A)。 A、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B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实现中国梦 10、全面深化改革,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是(B)。 A. 城乡贫富差距拉大 B. 城乡二元结构 C.城乡户籍制度限制 D.城乡教育水平差异化 11、(D)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久安的根本要求。 A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 党的领导 C 依法治国 D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2、中国共产党在(B)上把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A. 会议 B.党的七大 C.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D.党的八大 13、在(C)上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A. 党的八大 B.党的^一大 C.党的十二大 D.党的十三大 14、党的十八大号召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这“三个自信”具体是指(D) A. 思想自信、道路自信、政策自信 B. 思想自信、方向自信、制度自信 C. 理论自信、方向自信、政策自信 D.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15、(C)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并为之努力,但是没有找到出路。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人民经过不 懈奋斗,才逐步使这个梦想成为现实。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两个百年” 、“两重任务” 。 A B 梁启超C D 黄兴 16、(A)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A. 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 B.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诞生 C. 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D. 世界上一个工人阶级政权——巴黎公社的建立 17、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极具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B)。

二战日本重巡洋舰

二战日本重巡洋舰 ——古鹰级(Furutaka)重巡洋舰 古鹰级共2艘,分别是古鹰号和加古号 【古鹰号 Furutaka】 古鹰号和加古号是日本海军中最早装备二十厘米炮以上的主炮的重巡洋舰,在当时,七千九百吨的排量,二十厘米单装炮前后各三基,还有六十一厘米鱼雷发射管共十二门的重装备,可以说是世界第一了. 本舰的炮塔配置十分有趣,和日本海军后来的其它重巡洋舰一样,极具日本军舰的特色,前后各三门二十公分单装炮,采用了奇特的配置方法,大约是如此:第一炮塔和第三炮塔位于同一个水平位置,第二炮塔高起来,而第三炮塔则是炮口向后,构成了十分雄壮的外观.昭和十二年(1937)四月开始,本舰也进入了现代化改装,首先是撤除了二十厘米单装炮,改用二十厘米连装炮塔,以前两基后一基的方式配置,然后,将鱼雷发射管减少了四门,以强化对空兵装和弹射器,并增加了搭载的水上侦察机的数目. 在太平洋战争开始时属于日本海军名参谋,井上成美司令官率领的南洋部队第四舰队第六战队(古鹰号,加古号,青叶号,衣笠号),参加了关岛攻略战和第二次的威克岛攻略战.昭和十七年(1942)一月后,随舰队转战所罗门群岛,支持各地的攻略作战,在参加了五月的珊瑚海海战后,于六月被编为中途岛作战的支持部队,但却未能上阵.在中途岛败北后,舰队进行重编,而古鹰号被编到新设置的第八舰队中,司令官为三川军一中将.同年八月七日,美军奇袭登陆瓜达卡纳尔岛时出动,翌日发生了史称第一次所罗门海战的战斗,古鹰号和僚舰加古号,青叶号,衣笠号等大展身手,共记击沉美军重巡洋舰三只,澳军重巡巡洋舰一只,并击破美军重巡洋舰一只,得到了辉煌的战果. 二个月后的昭和十七年(1942)十月十二日,日军派出舰队炮轰在美军占领之下的瓜达卡纳尔岛机场,然后发生了和美军舰队之间的沙弗岛夜战,在这次的战斗中,古鹰号遭受到拥有雷达的美军舰队的集中炮击,舰上发生大了火灾,于午前零时四十分沉没. 建造所长崎三菱造船所 起工大正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竣工大正十五年三月三十一日 排水量 7950吨 全长 185.17m 全幅 15.77m 速力 34.5节 航续力 14节/时7000浬 二战网https://www.sodocs.net/doc/d813257637.html,兵装 20cm主炮六门 8cm高角炮四门 61cm鱼雷发射管十二门 水侦一架,滑走台一基 近代化改装昭和十四年一月三十日改装完了 排水量 8700吨 全长 185.17m 二战网https://www.sodocs.net/doc/d813257637.html,全幅 16.93m 航续力 14节/时7000浬二战网https://www.sodocs.net/doc/d813257637.html, 速力 33节

日本和中国二战时使用的飞机

日本和中国二战时使用的一些飞机 飞机资料(95式战斗机1型 [Ki10-1] ) 翼面积:20.00m2 自重:1,300kg 最大重量:1,650kg 最大航速:400km/h(高度3,000m 续航距离:1,100km 上升限度:10,000m 螺旋桨:3 叶螺旋桨 发动机:标称720马力川崎95式800马力液冷12缸发动机×1 乘员:1名 武装:7.7mm机枪×2 总生产数:588架 主要型号 Ki10:原型机,共制造4架 1型(Ki10-1):原型机修改后的最初量产型 1型改甲(Ki10-改甲):主翼重新设计,发动机冷却系统改进的试验机1型改乙(Ki10-改乙):有封闭座舱,安装HA9乙-2发动机 2型(Ki10-2):改良型,主翼面积加大,格斗能力提升型 【【2】】 飞机资料(97式司令部侦察机1型 [Ki15-1] ) 翼面积:20.36m2 自重:1,399kg 最大重量:2,033kg 最大航速:500km/h 续航距离:2,400km 上升限度:11,400m 螺旋桨:2 叶定速螺旋桨 发动机:标称550马力中岛94式(HA-8)星型风冷9缸发动机×1 乘员:2名 武装:7.7mm机枪×1 总生产数:437架 主要型号 1型(Ki15-1):安装中岛94式(标称550hp)发动机的初期型 2型(Ki15-2):安装中岛99式(标称900hp)发动机的改良型

3型(Ki15-3):安装HA102(1050hp)发动机的性能提高型,只有试制机【【3】】 飞机资料(试作战斗机 [Ki18] ) 翼面积:17.80m2 自重:1,110kg 最大重量:1,422kg 最大航速:444km/h 续航距离:不明 上升限度:不明 螺旋桨:2 叶螺旋桨 发动机:标称600马力中岛(寿)5型风冷9缸星型发动机×1 乘员:1名 武装:7.7mm机枪×2 总生产数:1架 主要型号 Ki18:96舰战的陆军型只有1架试制机 【【4】】 翼面积:294.00m2 (试作战斗机 [Ki18] 自重:14,912kg 最大重量:25,488kg最大航速:200km/h 续航距离:2,500km上升限度:2,050 螺旋桨:4叶定距螺旋桨 发动机:800马力德制液冷12缸V型发动机×4 乘员:10名 武装:20mm机炮×1,7.7mm机枪×8 航空炸弹5000kg 总生产数:6架 主要型号 Ki20:唯一生产型号,从未实战使用过 【5】 飞机资料(97式重爆击机1型乙 [Ki21-1乙] ) 翼面积:69.60m2 自重:4,691kg 最大重量:7,492kg 最大航速:432km/h(高度4,000m) 续航距离:2,500km 上升限度:8,600m

安全生产应知应会考试题(50道知识点带答案)定稿

安全生产知识应知应会考试卷 单位名称: 姓名:岗位:分数: 1.不准靠近或接触有电设备,严禁用湿手去触摸电源开关以及其他电气设备。 2.任何电气设备或裸露的电线在未验明无电时,一律认为有电,严禁盲目触碰。 3.安全电压是指不致使人直接致死或致残的电压,行业规定,安全电压不高于36 V。 4.设备不停电时,人员在10kV及以下现场的安全距离是0.7m。 5.电流通过人体途径不同对人体伤害程度不同。其中,左手到脚的途径对人体伤害较为严重。 6.使用电动工具时必须同时使用漏电保安器,并对漏电保安器定期检查。 7.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均应有良好的接地装置,使用中不准拆除或对其进行工作。 8.遇有发电机、电动机等电气设备着火,应使用二氧化碳、干式或六氟丙烷灭火器灭火。 9.使用干粉灭火器时应上下颠倒几次,拔出保险销离着火

点3-4m由近而远将火扑灭。 10.扑救可能产生有毒气体的火灾(如电缆着火)时,扑救人员应使用正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 11.灭火中,扑救人员应站在火场的上风向,并保持与火焰的距离。 12.在风力超过 5 级或雨雪天气时,禁止露天进行焊接或气割工作。 13.使用中的氧气瓶和乙炔气瓶应垂直放置并固定,两者间距离不得小于5 m。 14.存气瓶的仓库内,必须备有消防用具,并应采用防爆照明,室内通风应良好。 15.禁止在油管道上进行焊接工作,在拆下的油管焊接须事先将管子冲洗干净。 16.机器的转动部分必须装有防护罩或其他防护设备(如栅栏),以防绞卷衣服。 17.不论停电与否,禁止在皮带上站立或行走、越过、爬过及传递各种用具。 18.工作场所的井、坑、孔、洞或沟道必须覆以与地面齐平的坚固的盖板。 19.工作场所井、坑、孔、洞或沟道检修中如需将盖板取下, 必须设有牢固的临时围栏。 20.所有升降口、大小孔洞、楼梯和平台,必须装设不低于

旧日本海军联合舰队舰艇

金刚级:金刚比睿榛名雾岛 扶桑级:扶桑山城 伊势级:伊势日向 长门级:长门陆奥 大和级:大和武藏 航空母舰 舰队航母:改造轻型航母: 凤翔级:凤翔祥凤级:祥凤瑞凤 赤城级:赤城龙凤级:龙凤 加贺级:加贺千岁级:千岁千代田 龙骧级:龙骧大鹰级:大鹰冲鹰云鹰苍龙级:苍龙飞龙神鹰级:神鹰 翔鹤级:翔鹤瑞鹤海鹰级:海鹰 飞鹰级:飞鹰隼鹰 大凤级:大凤 信浓级:信浓 云龙级:云龙天城葛城 重巡洋舰 古鹰级:古鹰加古 青叶级:青叶衣笠 妙高级:妙高那智足柄羽黑 高雄级:高雄爱宕鸟海摩耶 最上级:最上三隈铃谷熊野 利根级:利根筑摩 轻巡洋舰 现役舰 天龙级:天龙龙田 球磨级:球磨多摩大井北上木曾 长良级:长良五十铃名取由良鬼怒阿武隈 川内级:川内神通那珂 夕张级:夕张 阿贺野级:阿贺野能代矢矧酒匂 大淀级:大淀 香取级(练习巡洋舰):香取鹿岛香椎 八十岛级(俘获巡洋舰):八十岛五百岛

浅香丸赤城丸栗田丸能代丸报国丸爱国丸护国丸西贡丸盘谷丸 浮岛丸金龙丸金刚丸清澄丸金城山丸 水上飞机母舰 现役舰特设舰 能登吕级:能登吕香久丸级:香久丸衣笠丸 神威级:神威神川丸级:神川丸圣川丸君川丸国川丸千岁级:千岁千代田相良丸级:相良丸讃岐丸 瑞穗级:瑞穗山阳丸级:山阳丸 日进级:日进 秋津洲级:秋津洲 驱逐舰 峰风级:峰风泽风冲风岛风(旧)滩风矢风 羽风汐风秋风夕风太刀风帆风 野风级:野风波风沼风 神风级:神风朝风春风松风旗风追风疾风朝止夕止 睦月级:睦月如月弥生卯月皋月水无月 文月长月菊月三日月望月夕月 吹雪级(特Ⅰ型):吹雪白雪初雪深雪丛云东云薄云白云磯波(特Ⅰ型改):浦波 (特Ⅱ型):绫波敷波朝雾夕雾天雾狭雾 (特Ⅱ型改):胧曙涟潮 晓级(特Ⅲ型):晓响雷电 初春级:初春子日若叶初霜 有明级:有明夕暮 白露级:白露时雨村雨夕立春雨五月雨海风山风江风凉风 朝潮级:朝潮大潮满朝荒潮朝云山云夏云峰云霞霰 阳炎级(甲型):阳炎不知火黑潮亲潮早潮夏潮初风雪风天津风时津风浦风矶风浜风谷风野分岚荻风舞风 夕云级(甲型):秋云夕云卷云风云长波卷波高波大波清波玉波凉波藤波早波浜波冲波岸波朝霜早霜秋霜清霜 秋月级(乙型):秋月照月凉月初月新月若月霜月冬月春月宵月夏月花月满月 岛风级(丙型):岛风 松型(丁型):松竹梅桃桑桐杉槙枞樫榧楢樱 柳椿桧枫榉 橘型(改丁型):橘柿桦茑萩菫楠初樱楡梨椎榎雄竹初梅若竹级(二等驱逐舰):若竹吴竹早苗早蕨朝颜夕颜芙蓉刈萱

二战日本军装

二战时期日本军服大全 2008-12-22 16:16 1931年9月18日入侵中国东北 左为日本陆军少校,穿的是风衣。 中为日本关东军“抗联讨伐队”的下士,头戴棉帽。右为日本关东军二等兵,身穿防雪衣。

1932年进攻中国山海关关内 左为日本陆军关东军上校 中为日本陆军关东军中将 右为日本关东军铁道卫戍一等兵,手持“十一式”(歪把子)轻机枪。

入侵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日本关东军 左为日本陆军防化兵,手戴防化手套,左手拧着一件防化服。 中为日军上尉战车长,头戴皮制防撞帽,军衔表示在胸口。 右为日本陆军军事工程局少将局长,其领章为为工程兵的褐色领章。

入侵中国东部,凇沪会战中。 左为日本陆军中国派遣军二等兵。 中为日本陆军中国派遣军军曹,头系日本国旗的带子,手中在摇着一面带红穗边的太阳旗。看来,是著名的第5师团。 右为日本海军第三舰队的海军陆战队列兵,日本第三舰队在二战期间主要承担对中国沿海和江河的占领,是当是中华民国海军的对手,1931年1·28上海抗战中就是由盘距在上海的日本第三舰队的海军陆战队挑起的。

1938年入侵中国南部(湖北西,云南北) 左为日本陆军炮兵少校,其领章为黄色。 中为日本陆军步兵中校,其军衔表现在领章上,兵种设在胸口上的倒山字型胸章,红色为步兵。 右为日本陆军上校,头戴类似二战时泰国军队的头盔,军服为田野绿,能更好适应中国南方的环境色。

1945年,在中国中原战场(河南,安徽,江西全境)。 左为日本陆军上校,手拿微型军用地图,绣口一道绿杠,三颗黄星。 中为日本陆军少将,绣口三道绿杠,一颗黄星。 右为日本陆军一等兵,头戴镶有黄色五角星的“90式”钢盔,手持一挺“99式”轻机枪。

安全应知应会考试题(含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6空,共计26分。) 1.物料输送方式分为机械输送和气力输送;后者又分为:稀相、浓相、超浓相等三大类。 2.上班必须穿戴好安全帽、劳保服、防砸劳保鞋、防护眼镜、防尘口罩、手套等劳动保护用品。 3.设备的维护保养要必须遵守的“十字”方针是清洁,润滑,紧固,调整,防腐; 4.过往通道要注意工艺车辆,要做到一慢,二看,三通过。 5.消防安全的“四会”指的是会报火警、会使用灭火器、会扑灭初期火灾、会疏散人群。 6.一般环境条件下允许持续接触的“安全特低电压”是24V。 7.发生安全事故时,应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则四不放过为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未受到考核不放过;周围员工未受到教育不放过;隐患未得到整改不放过。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共计20分) 1. 在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时,人必须站在(A)。 A.上风向 B.下风向 C. 无固定位置 2. 任何电器设备在未验明无电之前,一律视为(A)。 A.有电 B.无电 C.有电、无电无所谓,可直接操作。 3. 三级安全教育指的是:(C) A. 公司级、分厂级、车间级 B. 国家级、公司级、分厂级 C.分厂级、车间级、班组级 4. 排烟机轴承温度不得高于℃,电机轴承温度不得高于℃,其轴承的振动值≤ mm/s。(C)(净化工作答) A.80℃,85℃,4.6mm/s B. 75℃,105℃,4.6mm/s C.75℃,95℃,4.6mm/s 5.天车的有效滑行距离是(C)(天车工作答) A.5-6M B.6-10M C、5-10M 6.储料压力罐容量为()(浓相工作答) A.10m3 B.2㎡ C.12m3 6. 我国已制订了安全色国家标准,其安全色是(B) A.红、白、黄、绿。 B.红、黄、蓝、绿。 C.红、黑、蓝、绿。 7.安全带的系挂方式是:(B) A.低挂高用。 B.高挂低用。 C.高挂高用。 8.乙炔瓶和氧气瓶的工作间距不得小于(C)。 A.15m B.10m C.5m 9.(A)米以上的高空作业必须系挂安全带。 A.2M B.3M; C. 2.5M 10.事故隐患整改必须做到哪三定(A)。 A.定责任人、定工作量、定整改措施 B. 定员、定量、定时 C.定责任人、定时间完成、定整改措施 11. 净化系统投入新鲜氧化铝,主要净化电解烟气中的,主要通过反应原理来完成的,其新鲜氧化铝的比表面积越,吸附效果越好。(C) A.HF,化学反应,小 B. H2S,吸附反应,大 C.HF,吸附反应,大 三、名词解释:(第1、2、3题为3分,第4题为5分,共计14分) 1.什么是习惯性违章? 答:是指那些固守旧有的不良作业传统和工作习惯,违反安全工作规程的行为。2.什么是三违? 答: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 3.什么是设备的三大规程?

职工应知应会知识题库完整

职工应知应会知识题库 第一部分公共知识 1、党和国家现行的安全生产方针是什么? 答: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2、《安全生产法》赋予职工的8项权利是什么? 答:(1)知情权;(2)教育培训权;(3)劳动保护权;(4)管理监督权;(5)拒绝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权;(6)紧急撤离权;(7)批评、检举、控告权;(8)获得赔偿权。 3、煤矿生产“三大规程”是什么? 答:《煤矿安全规程》、《作业规程》、《技术操作规程》。 4、什么是煤矿危险源? 答:煤矿危险源是指煤矿中存在的能直接导致煤矿事故发生,造成人员伤亡、职业危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 5、矿工入井不能穿什么服装、不得携带什么物品? 答:不能穿化纤衣服,不得携带香烟及点火物品下井。 6、矿工入井必须随身佩带什么安全设备? 答:必须佩带矿灯、安全帽、携带自救器,配备不齐或设备不完好不能入井工作。 7、怎样自觉遵守《入井检身制度》? 答:听从指挥,排队入井,接受检身。 8、什么是“三不生产”? 答:不安全不生产,隐患不处理不生产,安全措施不落实不生产。 9、什么是“三不伤害”? 答: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 10、事故追查“四不放过”原则是什么? 答:(1)事故原因和性质未查清不放过;(2)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追究不放过;(3)职工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4)防措施不落实不放过。 11、什么是“三违”? 答:指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 12、什么是人的本质安全? 答:所谓人的本质安全,是指职工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 13、什么是本质安全? 答:所谓本质安全,就是通过追求人、物、系统、制度四大要素的安全可靠与和谐统一,最终来实现矿井恒久安全的目标。 14、特殊工种及普通工种人员必须持什么证书上岗? 答:特殊工种持《特种作业操作证》,普通工种持《安全工作书》。 15、现场急救常用的人工呼吸方法有哪几种? 答:有口对口吹气法、仰卧压胸法和俯卧压背法三种。 第二部分专业题库 一、采煤专业 1、综采工作面泵站压力不得低于多少MPa? 答:30 MPa。 2、采煤工作面放炮作业时哪三人必须在现场执行“三人联锁放炮”制度?

旧日本海军兴亡史

日本法律文化期末论文题目:旧日本海军兴亡史 学生姓名李义杭 学号2014105138 院系外国语学院 专业商务英语 年级2014

摘要 旧日本海军是1872年(明治4年)至1945年(昭和20年)大日本帝国的军队组织。有时会用“日本海军”或“帝国海军”来称呼。战后,日本方面也称其为“旧日本海军”、“旧帝国海军”。大日本帝国海军在战败后的1947年(昭和22年)因要符合“日本国宪法第九条”而解散,新建了“日本海上自卫队”。本文将简要叙旧日本海军在历次海战中的表现,揭示旧日本海军的发展。 关键词:旧日本海军日清战争日俄战争太平洋战争 一旧日本海军兴亡史概述 旧日本海军始创于明治维新前。“黑船事件”结束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历史,日本开国后,西方列强在日本倾销商品,收购原材料的同时,也将先进的军事武器和战略思想传到日本。幕府中较开明的人士认识到了学习西方武器与战略思想的必要性,他们以荷兰为师,聘请荷兰军官做教官,选拔优秀的人才向当时的海洋霸主学习现代海军战略战术,并在荷兰工程师的指导下建造新型的蒸汽战舰。3 O年代开始,日本在西太平洋地区开始扩张,这严重威胁了美英等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终于逼得美英等国联手对日进行石油禁运,这掐断了日本发展的命脉,这迫使日本在1941年12月铤而走险袭击珍珠港,挑起了太平洋战争;在战争初期,日军趁美国未作充分准备之际在西太平洋大打出手,占领大量的美

英殖民地,建立了面积一个超过日本本土10倍的“大东亚共荣圈”。不过,随着联合舰队主力在中途岛和瓜岛争夺战中遭遇重创,飞机舰艇损失惨重,限于日本有限的国力,其损失远远超出补给能力,同时美军的军备建设速度加快,日本海军连战连捷的势头终于不复存在。随后,在经历了拉包尔,莱特岛,菲律宾和硫磺岛一系列失败后,1945年4月,著名的“大和”号战列舰在支援冲绳岛的“菊水一号”特攻作战中被击沉,日军舰队主力宣告覆灭,在1945年7月28日的吴港大空袭中,日军残余的大型舰艇均被击沉或击伤,日本海军彻底失去战斗力。1945年1O月,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部被盟军司令部改名为“第一复员省”从事日方海外战俘遣返活动,标志着称霸西太平洋近70年的旧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彻底覆灭。 二旧日本海军在历次海战中的表现 (1)日清战争(1894-1895) 日清战争(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终于在1894年(明治27年)8月1日正式开战,虽然在之前已经有了几次交战。9月17日,日本海军在鸭绿江口的“黄海海战”中重创了北洋水师,中国海军舰队损失了十二艘军舰里的八艘。虽然日本海军在这次战役中获得了胜利,但是日本海军军舰无法有效的击穿中国海军的两艘由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制造的战列舰(“定远”最终被鱼雷击沉,而“镇远”则被虏获)。此次交战让日本海军注意到了对大型战列舰和小型攻击型舰艇的需求。根据随后在1895年(明治28年)4月17日签订的“下关条约”(马关条约),台湾和澎湖群岛分别被转移到了日本政府的管辖下直到了1945年(昭和20

石油与二战中的日本

[收稿日期]1999-11-09 [作者简介]解晓燕(1964-),女,石油大学(华东)社科系副教授。 2000年8月第16卷 第4期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China (Edition of S ocial Science ) Aug.2000Vol.16 No.4 石油与二战中的日本 解晓燕 (石油大学(华东)社科系,山东东营257061) [摘 要] 现代化战争对石油的依赖是勿庸置疑的。日本作为二战中的主要元凶,是世 界上典型的贫油国,其发动太平洋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获得石油资源;美国对日石油政 策的改变不但没有遏制住日本战争的步伐,反而成为进一步扩大战争的动因,然而现代化战争 无法摆脱的石油因素是日本走向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石油;二战中的日本;太平洋战争 [中图分类号]E0-0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51(2000)04-0034-(03) 机械化战争又称现代化战争,发轫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机械化程度已有了极大的提高,欧、亚、非三大战场上都展开了大规模的机械化战争。机械化战争对石油的依赖是勿庸置疑的。石油保障程度如何,不仅影响军队机动性和战斗力,而且已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条件之一。日本,作为二战中的主要元凶,是世界上典型的贫油国,其本土石油蕴藏量和开采量极少,那么石油因素在日本的对外政策及对外战争的决策中占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如何影响其战争进程乃至战争后果的?笔者感到如不对二战中日本的石油因素进行广泛的研究,有一些问题似乎总会有些迷惑不解,一些解释或不充分、或不能令人信服。下面笔者就从一个新角度新视野来谈谈二战中的日本。 一、石油是使日本疯狂,不惜冒险一搏的动机之一 近代日本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其侵略的本性及明治维新以来的对外政策,是爆发日本对外战争的最终根源,在这里不多加评述。1929~1933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大危机给日本带来了较其他国家更为深重的灾难,也使日本更加强烈感到缺乏资源和受制于日益缩小的国际市场的危险。军方认为这是西方大国故意约束日本,使之沦为二流国家的阴谋,当时在国内民众甚至学童中都受到如此宣传的煽动,都认为美英中荷即被称为“ABCD ”的四国如何合谋断绝和扼杀日本帝国。日本的军方蠢蠢欲动以扩张为使命,企图以战争摆脱危机,他们最大的荣耀莫过于在战场上为天皇而死。但通过对一战中德国的研究,认为德国经济不堪一击,缺乏原料,不能抵御协约国的海上封锁是德国失败的关键原因,因而他们抑郁的认识到,日本的条件还远远不如德国,面临的问题比德国更突出。虽然石油在它全部的能源消耗中仅占7%,但却极具战略意义,石油主要用于军方和海上运输。30年代末,日本80%的石油从美国进口,10%来自于荷属东印度群岛。这种能源消耗模式困扰着政府及军方。 日本在30年代占领中国东北,为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加紧建设煤炼油工厂、页岩油工厂、国内大搞人造石油,基本能做到以战养战,加之与英美关系尚好,维持战争的石油还能及时补给到,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使日本海军的“南进论”一直不能占上风。因为南进意味着作战 4 3

职工应知应会知识考试题库(2015)解析

职工应知应会知识考试题库(2015版)

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题库 一、判断题(120题) 1.发生重伤及以上人身伤害事故、二级及以上非伤亡事故后,必须在1小时内向集团公司(区域公司)汇报。(√) 2.发生轻伤及以下人身伤害事故、三级非伤亡事故,应在8小时内汇报集团公司调度室和安全监察部。(√) 3.对事故性质比较严重的轻伤事故(需要出动医生和救护队员进行抢救的)以及三级非伤亡事故,出要及时(1小时内)向集团公司汇报。(√) 4.集团公司规定,瓦斯超限、防突和防冲指标超标,同意组织或安排生产的属于安全“黄线”。(×) 5.集团公司规定,空顶作业、违反规定截短支护锚矸、锚索的属于安全“红线”。 (√) 6.根据集团公司规定,带班作业或“三违”治理弄虚作假的矿处级管理人员触犯“安全黄线”。(√) 7.根据集团公司规定,有3处头面线被上级政府部门责令停产整改的单位分管负责人和安监负责人属于安全“黄线”。(×) 8.集团公司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办法第6条规定,矿井在工作过程中凡发生重伤的,对责任单位科区级主要负责人基于行政警告处分,并罚款5000元。 (×) 9.集团公司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办法第11条规定,凡发生二级(重大)非伤亡事故,对事故责任科区主要负责人基于行政记过处分、对分管负责人基于行政记大过处分,并分别罚款5000元。(√) 10.集团公司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办法第13条规定,凡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的,参照一级非伤亡事故进行追究。(√) 11.集团公司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办法第13条规定,采掘工作面及其他作业地面风流中瓦斯浓度达到 1.5%以上的,对事故单位主要负责人及负有责任的分管负责人每次罚款2000元。(√) 12.集团公司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办法第21条规定,被集团公司责令停头、停面、停线、停场所的,对责任区队主要负责人罚款1000元。(×) 13.集团公司安全风险台阶收入考核实施细则规定,矿井发生重伤的区队(项目部),取消当月起连续3个月的安全风险台阶收入。(√) 14.集团公司安全举报制度规定,举报内容仅限于安全生产事故,对重大隐患、违章作业、违章指挥等方面行为不在举报范围之内。(×) 15.集团公司对矿井安全生产职能部门科级管理人员“三违”治理指标未作硬性规定。(×) 16.大倾角工作面综采支架可采取本架、邻架等操作方式。(×) 17.事故隐患是指作业场所、设备或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管理

二战前及二战后的各国海军对比

美国太平洋舰队:【战列舰】 ·佛罗里达级:佛罗里达号BB30、犹它号BB31/AG-16 ·怀俄明级:怀俄明号BB32、阿肯色号BB33 ·纽约级:纽约号BB34、得克萨斯号BB35 ·内华达级:内华达号、俄克拉荷马号 ·宾夕法尼亚级:宾夕法尼亚号、亚利桑纳号 ·新墨西哥级:新墨西哥号BB40、密西西比号BB41、爱达荷号BB42 ·田纳西级:田纳西号、加利福尼亚号 ·科罗拉多级:科罗拉多号、马里兰号、西弗吉尼亚号 战争时期建造: ·北卡罗来纳级:北卡罗来纳号、华盛顿号(3.6-4.6万吨) ·南达科它级:南达科他号、印第安那号、麻萨诸塞号、阿拉巴马号(3.6-4.6万吨)·衣阿华级:衣阿华号、新泽西号、密苏里号、威斯康星号(4.5-5.5万吨) 【舰队航空母舰】 ·兰利号(CV-1) ·列克星敦级:列克星顿号(CV-2)、萨拉托加号(CV-3)(3.8-4.3万吨) ·突击者号(CV-4) ·约克敦级:约克敦号(CV-5)、企业号(CV-6)、大黄蜂号(CV-8)(2.0-2.5万吨)·黄蜂号(CV-7) 战争时期建造: ·埃塞克斯级:共24艘(3.1-3.7万吨) ·独立级:CVL22-CVL30,共9艘 ·塞班级:CVL48-CVL49,共2艘 ·中途岛级:CVB41-CVB43,共三艘(4.5-5.9万吨) 【护航航空母舰】 ·长岛号(A VG-1)| 军马号(A VG-30) ·桑加蒙级:ACV26-29,共4艘 战争时期建造: ·博格/威廉亲王级(共40余艘,美海军留用11艘) ·卡萨布兰卡级:ACV55-57,CVE58-104,共50艘 ·科芒斯曼特湾级:CVE105-123,共19艘 【重巡洋舰】 ·彭萨科拉级:彭萨科拉号(1930)、盐湖城号(1929) ·北安普敦级(共6艘,1930-1931) ·波特兰级:波特兰号(1933)、印第安纳波利斯号(1932) ·新奥尔良级(共7艘,1934-1937) ·威奇塔级:威奇塔号(1939) ·巴尔的摩级(14艘,1943-1946) ·阿拉斯加级:阿拉斯加号、关岛号(1944) 【轻巡洋舰】

日本在二战中的N个战略失误

日本在二战中的N个战略失误 总的来说日本这个民族在二战中表现出来的完全是暴发户式的狂忘、无知和浅薄,突然的富强使这些小国岛民爆发了与自身实力完全不相适应的狂妄心态,其田中奏折是其集中体现,失败因此是必然的。他们的家底真的很薄,他们的欲望真的太大。 一、视中国军队如草芥,一味蛮干,挑起芦沟桥事变,终至全面爆发中日战争,把日本拖进了一场并没有准备好战争中。 占领中国东北以后,日本军方如果以保有即得的成果为目标,潜心经营东北,不再继续向察哈尔、热河、河北鲸吞蚕食,是可以维持现状的。无奈,初期的大胜使那些狂妄的中级军官视中国军队如草芥。但他们所处地位,又使他们不能全面了解自身的实力,同时那些所谓的中国通对中国的民族感情、民族精神、历史传统也一知半解,看不到中国人抵御外侮的决心,一味蛮干,挑起芦沟桥事变,终至全面爆发中日战争,把日本拖进了一场并没有准备好战争中。 二、没有通盘的战略计划,走一步看一步,逐次添兵,深陷中国不能自拔。 战争开始后,日军完全没有统一的战略进攻计划,被中国军队牵着鼻子走,重兵投入水网密布的长江下游水网地区,溯长江仰攻,虽然给予中国军队重大杀伤,连陷上海、南京、武汉等中国最大的城市,但却没有达到迫使中国投降的目的,使日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若当时在战争一爆发即实行战争总动员,经济全面转入战争经济,动员二百五十万军队,除五十万驻守各地及本土外,以二百万军队投入中国战场。以一百万军队从东北南下或在沿海登陆保持对中国东南地区的压力,以主力百万大军投入中国西部,由察哈尔入陕西,越秦岭入四川,扑灭中国持久抗战的总基地,然后顺长江而下,与溯江而上的军队合击中国军队,中国军队即失去了地理上的优势,又失去了战略大后方人力、军火支援,以国民党军队表现出来的战争力总溃败只是时间问题,全部占领中国领土也不是不可能。当然即便这样也不意味着它小小的日本能够灭亡中国最后蠃得战争。 在日本军方看来,中国是一栋风雨飘摇、四分五裂的破房子,用不着总动员,只用有限的力量就够了,照希特勒的话说“照门上踢一脚,整个房子就会塌”。但事实上,中国已经觉醒! 三、目光短浅,唯利是图,再次失去了结束中日战争的机会。 当日军攻陷武汉后,国民党中速败论占了上风,国民党政府有与日本签订城下之盟的可能,但是日本军队坚持吃下去的决不吐来的狭隘立场,终使秘密谈判以失败收场,国民党政府的投降计划迄未实现。在这事件中日本领导者所表现出来的目光短浅令人吃惊。 四、七十万关东军陈兵中国东北,屡次撩拨老毛子的熊腚,让老毛子的大熊爪子一而再地痛扁。这些矮东瓜,真不知怎么想的,真是白痴到了顶点。好象那个大白天到人家铺子里拿钱的蠢贼,只看见钱别的什么也没有看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