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1.2管理者做什么

管理者通过他人来完成工作。他们做出决策、分配资源、指导他人的活动从而实现工作目标。管理者在组织当中完成他们的工作。

管理者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人

信息传递者角色监控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创业者混乱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者的技能

技术技能包括应用专业知识或技术的能力

人际技能无论是独自一人还是在群体中,能够理解他人、与他人沟通、激励他人、支持他人的能力。

概念技能管理者必须具备足够的智力水平去分析和判断复杂的情况,这些任务要求具备概念能力。

对组织行为学有贡献的学科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性的行为科学,它在众多行为科学分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对它有主要贡献的领域包括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

个体层次

第二章组织多元化

2.2个人特征\传记特点

如年龄、性别、种族、残疾以及在职服务时间,是一些最明显区别员工的方式。

年龄:人们年龄越大越不愿离开现有的工作岗位。年龄与缺勤率之间也存在着负相关。

与生产率和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看书。性别种族和族群残疾其他个人特征如:任职时间、宗教、性取向、性别认同。

2.3能力

能力指的是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可以分为智力能力和体质能力两类。智力能力即从事那些如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等智力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第三章态度与工作满意度

1态度态度是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这种陈述可以是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态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认知、情感、行为。(三要素)

陈述是态度的认知成分,这种态度是对事物方式的一种描述或者信念。它为态度的另一个更为关键的成分——情感成分奠定了基础。情感是态度中的情绪或感受部分。最后情感能够导致行为结果。态度中的行为成分指个体以某种方式对某人或某事做出行动的意向。

认知和情感是密切相关的。

态度的类型: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和组织承诺另一些包括感知到的组织支持和员工敬业度、工作态度间的差异。

工作满意度:描述了人们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的态度。

工作参与:用于测量一个人从心理上对其工作的认同程度以及认为他的工作绩效水平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与之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心理授权,指员工认为自己能对工作环境、工作能力、工作意义及工作自主性产生影响的程度。

组织承诺在组织承诺中界定了员工对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希望保持组织成员的身份。组织承诺包括三个维度:情感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

感知到的组织支持员工相信组织看重他们的贡献并关心他们福祉的程度。

员工敬业度个体对工作的参与度、满意度及工作的热情。

2具体说工作满意度:针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感觉。

因素:对工作场所中社会环境的喜欢往往与高水平的整体工作满意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使在考虑了工作本质的特点后,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社会支持和工作场所之外与同事的互动仍与工作满意度高度相关。

工作满意或不满意的结果退出、建议、怠工、消极

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组织公民行为、客户满意度、缺勤率、流动率、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

第四章情绪与心境

1情绪劳动:员工在工作的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

情绪失调:员工需要表现出来的情绪与他的真实情绪不同。

情绪感受:个体的实际情绪

情绪表达:组织要求员工表现的并被视为符合特定工作的情绪。

表层动作:隐藏我们的内在情感,按照表达规则放弃情绪表达。

深层动作:按照表达规则调整内在的真实情感。

表层动作处理情绪表达,深层动作处理情绪感受。

2情绪智力:是一种个人能力,使得个人1具有自我意识(当自己体验到情绪时能够识别它们),2可以觉察其他人的情绪,3可以管理情绪线索和信息。

情绪智力的支持意见和反对意见看书

高情商:

低情商:

第六章知觉与个体决策(10——12分)

知觉:个体为了给自己所处的环境赋予意义而组织和解释他们感觉印象的过程。

影响知觉的因素:知觉者、知觉目标或对象、知觉情境

影响知觉的个人因素包括:态度、人格、动机、兴趣、经验和期望

对人知觉:对他人做出判断

归因理论: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把特定行为归因于何种意义的解释。当我们观察某一个体的行为时,总是试图判断它是由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引起的。三个因素:区别性、一致性、一贯性。

其他看书

重点:第七章基本的动机概念

界定动机

早期的动机理论在笔记上

当代动机理论

当代理论代表着对员工动机进行解释的当前状况

1、自我决定理论。这一理论指出,人们喜欢感觉他们能控制自己的行动,因而任何事情,当它使自己以前享受的任务变得更像是一种义务而非自主选择的活动时,都会破坏动机。认知评价理论:假设外部奖励会降低人们对工作的内在兴趣。当人们从事有偿工作的时候,这些工作更像是他们不得不做的事,而不是他们想做的事。自我决定理论还提出,除了受到自主性需求的驱动外,人们还会设法实现胜任力以及与他人的积极关系。

特定的情况下,口头奖励和能力反馈等外部奖励能够提高内在动机。如果人们控制了自己的行为,截止日期和特定的工作标准也能够增强内在动机。

最新成果:自我一致性。探讨人们追求目标的理由与自己的兴趣及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程度。由于内在原因而追求工作目标的人对自己的工作更为满意,觉得自己与组织能更好地匹配,而且可能表现得更好。

2目标设置理论: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工作的意愿是工作动机的一个主要来源。

明确而具体的目标能够提高工作绩效;困难的目标一旦被人们所接受,会比容易的目标带来更高的工作绩效;有反馈比无反馈能够带来更高的工作绩效。

影响目标和绩效关系的因素:反馈、目标承诺、任务特点和民族文化。

利用目标设置的一种更系统的方法是实施目标管理,mbo。目标管理强调员工参与设置明确的、可检验的和可测量的目标。在各种目标管理方案中,有四种要素是普遍存在的:目标的具体性;参与决策(包括参与目标设置);明确的时间期限;绩效反馈。

3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也称为社会认知理论或社会学习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某项任务的一种信念。

提高自我效能的资源:过去的成功经验、替代榜样、口头说服、唤醒。

4强化理论:行为主义的观点,认为强化塑造行为,认为行为是由环境导致的。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和直接经验两种途径进行学习的观点。它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扩展,他认为行为是结果的函数。他同时还承认观察型学习和知觉的影响。人们根据自己对结果的认知和界定来做出反应,而不是对客观结果本身做出反应。

四个过程决定了榜样对个体的影响: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力复制过程4强化过程

5公平理论/组织公平

具体看书

6期望理论

在员工激励方面获得最广泛认可的解释之一

期望理论认为,我们想以某种特定方式行事的意愿强度取决于我们对某种特定结果及其吸引力的期望程度。

三种关系:1努力—绩效关系。个体认为某种特定程度的努力可实现某种绩效水平的可能性。2绩效—奖励关系个体相信某种特定的绩效水平可获得理想结果的程度。

3奖励—个人目标关系。组织奖励可以满足个人目标或个人需求的程度,以及这些潜在的奖励对个体的吸引力。

当代动机理论的整合

看书

第八章动机:从概念到应用

1通过工作设计进行激励:工作特征模型

(1)工作特征模型

任何工作都可以用下列五个核心工作维度来描述:

技能多样性指一份工作要求员工使用各种技能和才干来完成各种不同活动的程度。

任务完整性指一份工作要求完成一项完整的、可辨识的任务的程度

任务重要性

工作自主性

反馈

工作再设计

工作轮换

工作丰富化

第十章的工作团队和第16章的文化组织结合起来,一道案例分析

用跨文化管理的知识分析案例维度在不同的文化层面上的分析出了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管理学意义上的文化:群体成员共同认同和拥有的一组管理理念与愿景、价值观取向和行为模式。

跨文化因素增加了产生沟通问题的潜在可能性。研究者指出,在跨文化沟通中有多个具体问题与语言障碍有关。不同文化中,情境影响沟通的显著程度存在差异。高情境文化和低情境文化。

重点看p282、283的案例分析

第16章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指的是组织成员共享的一套能够将本组织与其他组织区分开来的意义体系。

组织文化的本质:七项主要特征:1创新与冒险2关注细节3结果导向4员工导向5团队导向6进取心7稳定性

选择题

第五章人格与价值观

1人格

应该把人格视为个体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他常常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可以测量的人格特质进行描述。

早期人格结构方面的工作试图识别和标记那些能够描述个体行为的持久特征,包括害羞、进取、顺从、懒惰、忠诚、胆小,当某人在很多情形下展现这些特点时,我们称为此人的人格特质。

2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

MBTI

3大五模型

五个因素:

外倾性:这一维度描述的是个体对关系的舒适感程度。外倾者倾向于喜欢群居、善于社交和

果断自信。内倾者倾向于封闭内向、胆小害羞和安静少语。

随和性:描述的是个体服从别人的倾向性。高随和性的人是合作的、热情的和信赖他人的:低随和性的人是冷淡的、敌对的和不受欢迎的。

责任心:这一维度是对可靠性的测量。有高度责任心的人是负责的、有条不紊的、值得信赖的、持之以恒的。在该维度上得分低的人很同意容易精力分散、缺乏规划性且不可信赖。情绪稳定性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正向的情绪稳定性者倾向于是平和的、自信的和安全的;负向的倾向于是紧张的、焦虑的、失望的和缺乏安全感的。

经验开放性针对个体对新奇事物的兴趣和热衷程度。开放性非常高的人富有创造性、好奇、具有艺术的敏感性;另很保守,对熟悉的事物感到舒适和满足。

责任心与工作业绩始终相关度最高

4价值观

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

包括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指的是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界定的是它有多重要。

其他看书

第九章群体行为的基础群体属性:角色、规范、地位、规模、内聚力

第11章沟通小问答题

在笔记上

第12章领导:影响一个群体实现愿景或目标的能力。看书整理笔记

必须要背下来的:

动机:我们把动机定义为一种过程,它体现了个体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的程度、方向和持续性。是推动人从事某项活动并指引活动去满足需要的意图、愿望、信念等等。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原因。

情绪劳动:员工在工作的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

情绪感受:个体的实际情绪。

情绪失调:员工表现出来的情绪与他的真实情绪不同。

情绪表达:那些组织要求员工表现的并被视为符合特定工作的情绪。

表层动作:隐藏我们的内在情绪,按照表达规则放弃情绪表达。

深层动作:按照表达规则调整内在的真实情感。

情绪智力(EI):是一种个人能力,它使得个人(1)具有自我意识,当自己体验到情绪时能够识别他们(2)可以觉察其他人的情绪(3)可以管理情绪线索和信息。

能力反映了个体在某一工作中完成各种任务的可能性。

体质能力如,一些工作的成功要求耐力、手指灵活性、腿部力量、以及其它相关能力。

智力能力,及从事那些如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等智力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态度三要素/由三部分组成:认知、情感和行为。

态度的类型: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组织承诺、感知到的组织支持、员工敬业度、工作态度间的差异

知觉:个体为了给自己所处的环境赋予意义而组织并解释他们感觉印象的过程。

影响知觉的因素:知觉者、知觉目标/对象、知觉情境。

归因理论: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把特定行为归因于何种行为的解释。当我们观察某一个体行为时,总是试图判断他是由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引起的。

取决于三个因素:区别性一致性一贯性

基本归因错误:我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因素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自我服务错误:个体和组织还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早期的动机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双因素理论、麦克莱兰的需求理论:成就需求、权力需求、归属需求。

当代动机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人们喜欢感受到他们能控制自己的行动,因而任何事情,当它使自己以前享受的任务变得更像是一种义务而非自主选择的活动时,都会破坏动机。认知评价理论假设外部奖励会降低人们对工作的内在兴趣。自我一致性:人们追求目标的理由与自己的兴趣及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

目标设置理论: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工作的意愿是工作动机的一个主要来源。明确而具体的目标能够提高工作绩效;困难的目标一旦被人们所接受,会比容易的目标能够提高工作绩效;有反馈比无反馈能够带来更高的工作绩效。

强化理论:与上相反。行为主义,强化塑造行为。认为行为是由环境导致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人们能够学会如何行事以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和避免他们不想要的东西。社会学习理论: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和直接经验两种途径进行学习。注意、保持、动力复制、强化。自我效能:也称为社会认知理论或社会学习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某项任务的一种信念。

公平理论/组织公平:分配公平:员工对报酬数量及其分配的公平程度所持的看法。组织公平:对工作场所公平性的整体感知。程序公平:员工对用来确定报酬分配的程序的公平程度所持的看法。互动公平:个体在互动中感觉对方给予自己的尊严、关怀及尊敬程度。

期望理论:我们想以某种特定方式行事的意愿强度取决于我们对某种特定结果及其吸引力的期望程度。努力——绩效——奖励——个人目标关系

如何进行激励:1通过工作设计进行激励:工作特征模型

(1)工作特征模型

任何工作都可以用下列五个核心工作维度来描述:

技能多样性指一份工作要求员工使用各种技能和才干来完成各种不同活动的程度。

任务完整性指一份工作要求完成一项完整的、可辨识的任务的程度

任务重要性指一份工作对他人生活或工作的实际影响程度

工作自主性之一份工作给任职者在安排工作内容、确定工作程度方面实际上提供了多大的自由度、独立性及自主权。

反馈指员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直接、明确地取得关于自己工作绩效的信息。

工作再设计

工作轮换员工定期从一项工作转移到另一项工作,交叉培训。优势是减少工作的枯燥性、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帮助员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工作对组织的贡献。缺点培训费用提高,组织成员总要适应新成员

工作丰富化通过提高员工对工作任务的规划、执行和评估的控制程度来扩展工作。结合各项任务,以使员工从事一项完整的活动。如何丰富员工的工作?组合工作、建构自然的工作单元、建立客户关系、纵向拓展工作、开通反馈渠道、增强工作的重要意义。能减少缺勤和离职的成本,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工作安排选择方案(另外的激励方法):弹性时间制、工作分享或远程办公来改变工作安排。

工作的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良好的社会关系能让最枯燥、最繁重的工作变得令人满意。

2员工参与方案

参与管理共同决策

代表参与职工监事委员会和董事会代表

3利用奖励激励员工

建立薪资结构最佳的薪酬体系就是既按工作的价值付酬(内部公平),又保持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相对竞争力。

通过浮动工资方案奖励员工:计件工资、绩效工资、奖金、技能工资、利润分享方案、收益分享、员工持股计划。

4灵活福利:通过让员工自己选择报酬组合来最好地满足员工当前的需求或状况,从而为员工提供个性化的报酬。

5内部奖励:员工认可方案

第11章在笔记上

团队的文化多样性与团队绩效:有证据表明,由民族差异带来的多样性,在短期内会干扰团队过程。但当从事的任务需要考虑到多种观点和视角时,文化多样性似乎是团队的一种财富。在多元化的团队中,成员们更难以学会相互合作和解决问题。但是这种困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多文化跨国团队为在新兴国家开拓业务做出了基础工作,这些国家将来可能会比现有的成熟市场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跨文化管理不同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表示个人与群体间的关联程度。权力距离表示组织或机构内权力较少的成员对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不确定性规避表示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态度。男性化/女性化。长期导向表示对待长期生活的态度。长期导向高的社会,人们倾向于节俭、积累、容忍和传统,追求长期稳定和高水平的生活。

文化层面:精神、制度、物质。消除文化的差异是跨文化管理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文化差异可能来自于沟通与语言的理解不同、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迥异、刚性的企业文化隔阂等诸多因素。实现跨文化管理的有效手段:跨文化培训

跨文化障碍沟通跨文化团队管理

对子公司的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进行跨文化培训是解决文化差异,搞好跨文化管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跨文化培训的主要方法就是对全体员工,尤其是非本地员工,进行文化敏感性训练。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集中在一起进行专门的培训,打破他们心中的文化障碍和角色束缚,增强他们对不同文化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文化敏感性训练可采用多种方式。主要有:文化教育、环境模拟、跨文化研究、语言培训。

权力距离:这是衡量不平等的程度,我国为高权力距离文化,这跟我国实行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关,上下级差异明显,上级常采用专制型或家长式的管理方式,下级对上级有依赖关系;在企业组织里,层级比较分明,组织结构也是“金字塔”式的,下级很少参与决策。美国为低权力距离文化,在组织结构里,没有明显的特权和地位象征,上下级关系不明显,人们比较喜欢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人人参与管理和决策成为正常现象。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概况整理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概括) 17、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 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18、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19、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20、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21、价值观的分类:1)按人员的不同对象来区分。有个人价值观、集体价值观和社会价值 观。2)按有无价值的不同标准来区分。3)按不同行为方式来区分(行为方式可分为:反应性、忠诚型、自我中心型、顺从型、权术型、社交中心型、现实主义型。)4)按经营管理所追求的不同目标来分(最大理论价值观、委托管理价值观、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 22、价值观在管理中的作用:树立和培育健康的价值观,是促使企业、组织各项事业成功的 保证之一。 23、态度的概念: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24、态度由3种因素构成:1)认知2)情感3)意向 25、态度的特性: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针对性、态度的协调性、态度的稳定性、态度的两 极性、态度的间接性。 26、工作态度的概念:共走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27、工作态度的功能:作为工作的内在心理动力,引发各种工作行为,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之间有着一致性关系。 28、组织认同感的概念: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组 织认同的程度,包括三个方面1)对组织目 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2)愿意为组织的利 益出力3)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 29、组织认 同感对组织的作用:1)有认同感的员工很少离 开自己的工作岗位(组织认同感 与员工的辞职率成反比关系)2)有组织认同感 的员工通常表现比较出色3)有组织认同感的而 员工会坚持支持组织的政策,他们会自觉贯彻执 行这些政策。4)有组织认同感的人能充分发挥 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组织绩效。 30、工作参与程度决定于工作的特征。投入工作 能让员工暂时忘记对失业的担心。 31、管理者如何才能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 作参与度:1)表明他们真诚地关心着员工 的利益2)为员工创造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3) 改善工作,是更多的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更多的 自主权4)寻找机会及时奖励员工5)同员工一 起设置目标。 32、个性的概念:个人在认知、情感、意志等心 理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却 别与他人的心理特点,也叫做心理特征。 33、个性的性质:组合性、独特性、稳定性、倾 向性、整体性。 34、个性的结构与内容:个性结构是由个性倾向 性和个性心理特质两大部分所组成。 35、个性倾向性是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 定一个人行为活动的性质、方向和大小。 36、动机强度的不同,均会直接影响他从事该项 活动的水平。 37、理想可分为:政治理想、工作职业理想、生 活理想、道德理想等。 38、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态度,它 对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都起着指导和调 节作用。包括:自然观、社会观和人生观。 39、气质的概念:气质是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 联系的行为特征。神经过程可分为兴奋过程 和抑制过程。 40、气质差异表现为气质类型及其行为特征的差 异。 41、气质类型的划分及其特性:1)多血质(活 泼型、均衡灵活-善于管理夕阳企业)2)胆 汁质(兴奋型、不均衡不灵活-善于管理逆境企业) 3)粘液质(安静型、均衡或不均衡不灵活-善于 管理顺境企业)4)抑郁质(抑制型、不均衡不 灵活-善于管理照样企业。) 42、能力的概念: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 所必备的心理特征。一般总是以工作绩效来 衡量能力的强弱。 43、能力按其适应性,可分为智力、专门能力和 创造力三类。 44、智力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注意力、 想象力所综合构成的。 45、能力水平可分为4个等级:能力低下、一般 能力、才能、天才。 46、性格的概念: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 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47、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气质是心 理过程的动力特征,能力则是完成某项活动 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48、性格分类: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混合 型。 49、按心理活动可分为外倾性和内倾型。 50、按思想行为可分为顺从型和独立型。 51、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先天遗传因素、后天 社会环境因素。 52、社会环境对个性特征起决定性作用。 53、后天因素主要有家庭影响、文化传统因素影 响、社会阶级和阶层影响。文化传统从多个 方面影响着个性的形成。 54、控制方位论的含义: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 某种结果靠哪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 55、控制方位论的分类:内因控制论(个人主观 努力和能动性的发挥)和外因控制论(个人 所处客观环境)。 56、控制方位论与工作行为之间的关系: 内因控制论:能充分发挥员工主动能动性、让员 工相信所取得成绩是个人努力的表现,使员工在 今后工作中能够更加积极,主观能动性提 高。外因控制论:使员工暂时的失败和挫折解 释为客观环境所造成并非员工本身主观能动性 不足而造成,以防员工产生消极心理。 第四章: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与开发 1、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综合各方面的信息 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解客体过程中产 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 种行为。 2、创造性行为的产生,主要取于人们内在主观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概述 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 1.组织行为是指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三者之间以及整个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种行为。 2.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3.研究对象: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 4.本质:1)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方式 2)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5.研究组织行为的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员工的行为 二、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 1.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特征有:1)边缘性、综合性、跨学科性 2)两重性:艺术性,科学性 3)实用性 2.相关学科和组织行为学的关系:p8 3.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内容

5.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p10 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1.管理科学的发展p2 19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主要理论有: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侧重于企业基层人员的操作分析、组织原则和工作监督; 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主要集中于高层的管理原则,如企业的计划、不同层次组织的协调、控制等 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应是一个等级森严、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金字塔结构,为“直线式”组织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三种理论的共同缺点是,轻视或忽视组织中人的因素,仅仅把人看成是一台机器,而完全没有考虑人的思想、情感、主观能动性。 2.行为管理理论的产生p4 产生原因——古典管理学派缺陷:强调物质因素作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强调物质鼓励,忽视了社会需要;强调正式组织,忽视非正式组织。单纯科学设计、奖金刺激、等级分明指挥系统不能带来持久活力。紧张而单调劳动和日益严重剥削激起工人们有组织反抗。 标志性事件——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 (1924年~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霍桑电话机工厂中进行的试验。) 试验背景:1)霍桑工厂的状况:工资较高、福利待遇好但工作效率低下 2)劳资矛盾日益突出 3)工人不是经济人——只追求经济利益 4)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使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增强 5)工人的文化水平提高,脑力劳动比例增加,简单的管理方式越来越不可行。 6)希望对工人行为的研究掌握其规律,提高管理水平。 霍桑试验的结果: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 霍桑试验结论:1)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2)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3)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和他周围人的关系。 满意的员工是高效的员工。 3.人群关系理论(行为学派时代)p5 主要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生产。 主要代表人物: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 主要理论:x理论与经济人假设、霍桑实验与社会人假设、Y理论与自我实现人假设、行为科学理论、超Y理论与复杂人假设(权变的观点) 人权关系理论——人力资源学派——组织行为学兴起 4.积极组织行为学:对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的研究和应用,从而实现提高个体、群体和组织的绩效。 概念:它强调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可测量、可开发和绩效相关性。 积极心理因素: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和恢复力P17 研究对象: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社会环境p16 积极心理资本的开发:p19 四、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案例法、情景模拟法、系统法p12 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 一、个体的知觉与认识过程

组织行为学自考知识点最新版

组织行为学 自考知识点 最新版 绪论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单选、简答]对于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我们需要把握的几点。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多选、简答]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1)跨学科性。 (2)系统性。 (3)权变性。 (4)实用性。 (5)科学性。 [单选、多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内容,即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可细分为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和领导行为四大块的研究。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多选]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型的行为科学,它是在多门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它有主要贡献的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

[单选、简答]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以梅奥、麦格雷戈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以费德勒等人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开放的模式,从原来的封闭观念转向开放观念是一大进步。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综合前三个阶段之所长,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要求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转变到社会文化这一更深的层次上。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单选、简答]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测量仪器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观察员工的工作过程、行为、内容、工具等,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的方法。 (2)调查法。调查法根据收集资料的方式不同,主要分为访谈法和问卷法。 (3)个案分析法。研究者通过对个体、群体或组织整体情况较长时间的连续调查、了解,全面收集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得出研究结论的方法称为个案分析法。 (4)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下精确操纵自变量从而考察因变量如何因其而变化,进而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方法。 (5)心理测验法。心理测验法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来测量被试者的方法。 (6)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具有针对性、客观性、预测性和动态性等方面的特征,因而信度和效度较高。 第一篇个体心理与行为 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 第一节人性假设 [单选]亚当·斯密是资本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他于1776年发表代表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也称《国富论》)。 [单选、简答]亚当·斯密的贡献。 亚当·斯密提出了“经济人”的观点,即经济活动产生于个人利益基础上的共同利益,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要兼顾其他人的利益,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共同利益,进而形成总体社会利益。 [简答]X理论的基本观点。 (1)多数人天生就是懒惰的,都尽可能逃避工作。

最新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组织行为学1、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2、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 3、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3、组织模型: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组织系统水平。 4、因变量: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满意度。自变量:个体水平变量、群体水平变量、组织系统水平变量。 5、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或者其他成员的利益的主动行为 7、组织行为学面对的挑战和机遇:回应经济压力、回应全球化、管理劳动力多元化、改善顾客服务、改善人际技能、激发创新和变革、应对“临时性”、在网络化组织中工作、帮助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中的冲突、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改善道德行为 组织多元化1、多元化分层:表面层次多元化,深层次多元化 2、能力: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智力能力,体质能力,情绪能力 态度1、态度: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2、态度的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3、认知失调:个体可以察觉到的两个或更多态度之间或者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任何不一致 4、态度方面最有力的调节变量:态度的重要性、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可提取性、是否存在社会压力以及个体对于这种态度是否具有直接经验 5、态度的类型: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组织承诺(三个维度:情感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感知到的组织支持,员工敬业度,工作态度间的差异。 6、测量工作满意度方法:单一整体评估法,工作要素综合评价法 7、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工作本身,薪酬,晋升机会,主管,同事,人格 8、满意和不满意的员工反应:退出,建议,忠诚,怠工。 情绪1、情感:一种统称,包括人们体验的所有感情。包括情绪和心境两个部分。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第1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一、管理者做什么 管理者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他们做出决策、分配资源、指导别人的活动从而实现工作目标。 1. 管理者的职能 20世纪初,法国工业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提出,所有的管理者都发挥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今天这些职能简化为四种: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计划 计划活动就是要设定或明确组织的目标,制定实现组织目标的途径或方案。 (2)组织 为了实现计划活动所预定的目标,实施计划活动制定的行动方案。 (3)领导 管理者就运用各种适当的方法,去影响组织的成员,努力营造起一种使组织中的成员能够全心全意、士气高昂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氛围,以便使管理的领导职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4)控制 为了确保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组织的管理者从头到尾地对组织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或预见问题后就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以保证组织活动按计划进行。 2. 管理者的角色 20世纪60年代末,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生亨利·明茨伯格对5位高层经理进行了一项精心研究,明茨伯格得出结论: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的但又互相关联的角色。这10种角色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 (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指所有的管理者都要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角色。 (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 信息角色是指所有的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都从外部的组织或机构接受和收集信息。 (3)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 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亨利·明茨伯格界定的10种管理角色如表1.1所示。

3.管理者的技能 罗伯特·卡茨(Robert Katz)提出了三种基本的管理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1)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指为了完成或理解一个组织的特定工作所必需的技能,也就是业务方面的技能。 (2)人际技能 人际技能,指与组织单位中上下左右的人打交道的能力。 (3)概念技能 概念技能,指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4. 有效的管理活动与成功的管理活动 (1)有效的管理活动 其是根据管理者的工作绩效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他们下属的满意程度和承诺程度来界定的。对于有效的管理者,沟通时间所占比例最大,社交时间所占比例最小。 (2)成功的管理活动 其是根据管理者在组织中的晋升速度来衡量的。对于成功的管理者,社交时间所占比例最大,人力资源管理的时间所占比例最小。 5. 有关管理者工作的总结 贯穿于管理者的职能、角色、技能和活动中有一条共同的主线:这些观点都认识到对人的管理的极端重要性。不管它被称为“领导职能”、“人际交往的角色”、“人际技能”,还是被称为“人力资源管理、沟通及社交活动”,显而易见,管理者要想在工作中有效而且成功,就必须开发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 二、了解组织行为学 1.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这一概念包括以下含义: (1)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行为的规律性,但不是研究人的一般行为规律,而是集中研究在各种工作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

自考组织行为学——重要知识点大全

名词 1组织行为;是指社会组织(包括企业),为实现其创立时的宗旨,自行发出动机,采取行动和取得效果的过程,它是动机,行动,效果的统一. 2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的运行及其规律的学科. 3 科学管理;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主要以美国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主一切管理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认为通过劳动定额和工作标准化等手段可以达到效果最优.泰罗是美国的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4 官僚行政管理;以马克思*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为代表,重点研究组织设计,等级层次,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容。这样一种管理理论又称为行政管理理论。 5 工作专门化;就是进行劳动分工,使不同的人从事不同职位类型的工作。 6 指挥链;又称为命题链,是指一种不间断的权利路线,是层层指令所形成的链条。 7 集权组织;是指决策的制定和权威集中于总部或者某个高层管理者的组织。 8 分权组织;是指决策的制定和大部分权利被转移到下属部门的组织。 9 正规化;是指组织中工作的标准化程度。 10 位:是指某人在组织层次中所处的位置 11 职权;是指由一盯的正 式程序所赋予的某个职位 的权利,是指导或指挥其他 人的权利。 12 职责:是指在组织结构 处于某一职位的某人因完 成某一任务,职能或者接受 委派而被赋予的责任。 13 职位界定;是确定组织 中职位类型与数目的活动, 是对组织中执行一定职务 的位置所进行的分析和设 计 14 正式组织;是指依照有 关管理部门的决定命令指 示为完成特定的任务而建 立的组织。 15 非正式组织:是指依照 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等自发 建立的组织 16 机械式组织;是指设有 严格的等级层次,决策高度 程序化,权利高度集中化和 操作高度标准化的组织。这 样的一种组织有称为官僚 行政组织 17 有机式组织;是指一种 相对分散,分权化的,具有 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组织。 18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特 定的目标,两个或者两个以 上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 个体组合。 19 组织;一般是指为完成 特定目标。按照法定程序设 立的,具有法人资格和系统 性结构的群体。 20 正式群体:是根据目标 和任务的需要,通过上级组 织决定成立的群体。 21 非正式群体;是指自然 或者自发形成的,以共同的 兴趣或者爱好为基础而建 立的群体 22 群体动力;是指一个群 体的成员共同追求群体目 标的力量。它是决定群体功 能好坏的一个关键因素。个 人行为方向和强度受到个 人的部动力和所处的外在 环境的影响。 23 群体结构;是指一个群 体中的不同构成要素之间 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模式。群体结构是我们理解 群体性质的核心概念,研究 群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24地位;是指群体中成员所 在的等级层次,所占有的职 位. 25地位结构:指个体地位之 间的区别和相互影响,是指 个体之间的地位关系,是衡 量组织结构的第一维度 26正式地位;是指组织正式 给予个体的头衔或者某类 令人愉快的东西。 27非正式地位;又称为社会 地位,是指通过教育,年龄, 性别,技能,经验等特征而 非正式地获得的一种地位, 是其他组织的成员给予某 个体的地位。 28群体影响;也称为社会影 响,是指由于其他人到场的 影响,人们将从在独自一人 状态下本来想做的某种行 为中转变过来的一种现象。 29群体促进;也称为社会促 进,是指由于有其他人共同 参与做某项工作,往往比单 独一个人完成的更好,更快 和更有效的一种情形。 30群体规;正式群体或者是 非正式群体所期望的行为 模式,以及这些群体所制定 的信条,也称社会规。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早概述 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 1. 组织行为是指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三者之间以及整个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 所形成的各种行为。 2. 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 影响,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3. 研究对象: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 4. 本质:1)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方式 2)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5. 研究组织行为的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员工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 1.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特征有: 1)边缘性、综合性、跨学科性 2 )两重性:艺术性,科学性 3)实用性 2. 相关学科和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p8 3.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内容 4. 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与异同 组织行为学 厂个体行为 f 能力、知觉、性格 1工柞态度、价值观 激励 如何认识人 组织行为学< 群体行为 r 群体规范 J 群休压力 1 群 体决策 群体眾聚力 群体沟通 J 团队 卜如何协调人 领导行为 组织结构 组织设计 组织文化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如何让组织更 利于人的发展

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1. 管理科学的发展p2 19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主要理论有: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一一侧重于企业基层人员的操作分析、组织原则和工作监督; 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一一主要集中于高层的管理原则,如企业的计划、不同层次组织的协调、控制等 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一一认为组织应是一个等级森严、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金字塔结构,为“直线式”组织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三种理论的共同缺点是,轻视或忽视组织中人的因素,仅仅把人看成是一台机器,而完全没有考虑人的思想、情感、主观能动性。 2. 行为管理理论的产生p4 产生原因一一古典管理学派缺陷:强调物质因素作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强调物质鼓励,忽视了社会需要;强调正式组织,忽视非正式组织。单纯科学设计、奖金刺激、等级分明指挥系统不能带来持久活力。紧张而单调劳动和日益严重剥削激起工人们有组织反抗。 标志性事件一一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 (1924年?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霍桑电话机工厂中进行的试验。) 试验背景:1)霍桑工厂的状况:工资较高、福利待遇好但工作效率低下 2)劳资矛盾日益突出 3)工人不是经济人一一只追求经济利益 4)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使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增强5)工人的文化水平提高,脑力劳动比

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1、影响组织有效性的因素: ①环境因素(组织外部因素):可预测性、复杂性、敌对性; ②组织因素:结构、技术、规模、年限; ③管理政策和实践因素:战略、控制、领导、报酬、沟通、决策; ④员工因素:目标、技能、动机、态度、价值观。 2、20世纪60年代中叶之后,行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对组织行为的研究,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中人和群体的行为。 3、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面世标志着科学管理从此诞生。 4、霍桑实验:1924-1932年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①霍桑实验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观察实验。 ②霍桑实验的一个重大贡献在于,它不同意泰勒把人只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或人的活动只是受金钱的驱使,认为人是“社会人”。 另一个重大的贡献是,它发现并证实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这种“非正式群体”有其特殊的规范、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每个成员的行为,甚至影响整个正式群体的活动。 ③经梅奥归纳、总结,整理成《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于1933年正式出版,由此形成了著名的人群关系学说。 5、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组织行为学是在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形成的新学科。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自然实验法;②行为观察法;③心理测验法;

④现场调查法。 第二章个人行为基础 7、社会知觉的范围:①对他人的知觉;②人际知觉;③自我知觉。 8、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莱米认为,自我概念是综合现在及过去对自己观察而获得的有关自己的知觉组织,是对自己的一种看法与想法。 9、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10、归因理论:有凯利的归因理论,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 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人们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 维纳的归因模式: 1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①认知失调理论的假说:认知元素之间的矛盾或失调,使个体心理上的不快感和压迫感加剧,这时人们就设法减轻或消除不协调关系,从而促使个人的态度发生改变。 ②认知失调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个人的决策行为,即需要在多个有同等价值的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知识整理

组织行为学 一: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1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一定义包括三层含义: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组织: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它的存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3三大要素:观察,个体,群体 二:霍桑试验《案例》 1:这一试验表明:为了维护班组内部的团结,可以放弃物质利:益的引诱。由此提出“非正式群体”的概念,认为在正式的组织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的特殊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同时,加强了内部的协作关系。2:主要内容 (1)职工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案例反思 为什么会有富士康11跳? 梅奥等人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梅奥的“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要点是:(1)传统管理把人性假设为“经济人”这是不完全的,人应该是社会人。除了物质条件外,社会心理的因素对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2)传统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霍桑实验结果表明: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而士气取决于职工在家庭、企业及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是否协调一致。(3)传统管理只重视人的正式组织团体、注意团体结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而梅奥则注意非正式团体,无形组织的作用,其有着特殊的规范,影响团体成员的行为。(4)提出了新型领导的必要性,这种领导关于倾听和沟通职工的意见,使正式团体的经济需要和非正式团体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4:总之,霍桑实验表明,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不是孤立的、只知挣钱的个人,而

2015年本科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整理(汇总)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本科 《组织行为学》 考 试 重 点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二.填空题:(每小题 2 分,共16 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组织:组织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动词,是指有目的、有系统集合起来。另— 种是名词,指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目标建立起来的集体。 2.需要:就是人对实物的欲望和要求 3.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 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4.态度:是指个体对待一类人和社会事物(如事件、团体、制度以及代表具体 事物的观念等)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5.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看法,是个人 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状态的一种持久信念。 6.情绪情感:人有喜、怒、哀、乐等心理体验,这种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 度的一种反映,称为情绪情感。 7.从众行为: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相一致的行 为,也称随大流行为 8.人际关系: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交往和联系的状态,称为人际关系。 9.个性: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经常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 的总和。 10.群体: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 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11.领导: 是关于影响别人来完成某项目标所发生的两个人或更多人之间的相互 关系的过程。 12.权力性影响力:也叫强制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是由社会赋予个人的职务、 地位、权力等所构成的影响力 13.群体规范:又叫群体常模,是影响和约束群体及其成员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群体意识中的一种,是一种思想观念,具有强迫其成员接受的规定形式。 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为什么说气质能影响一个人的活动性质和工作效率? 气质类型虽然在一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能起决定性作用,但往往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活动性质和工作效率。由不同气质类型的人来承担不同的工作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具有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比较适合于从事那些要求做出迅速灵活反应的工作,而具有黏液质和抑郁症的人则较适合从事较持久细致的工作。因此,在组织管理工作中了解和识别员工之间的气质差异,利用和扩大个人气质特征积极的一面,抵制和减少其消极的一面,对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对人的激励,为什么要以正强化为主,奖惩结合? 正强化对于影响行为来说是最省力和有效的工具,因为它促进了员工有效行为的发生。因此,在管理中,要以正面引导为主,以表扬为主。正强化能够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精神受到鼓舞,优点和长处能够得到肯定和强化,并能产生较强的驱动力。但是,有时候负强化也能起到正强化起不到的作用。 3.循环交替地应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有什么意义? 由于目标导向行为对需要强度有不同的影响力,那么要想把动机强度经常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有效地方法就是循环交替地运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版重点内容

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管理者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指挥协调)控制 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决策角色 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1、从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角度,如何理解组织行为学这一概念? 答:管理者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者的角色分为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有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其中对人的管理是管理者的职能、角色、技能中的一条共同的主线,不管它被称为管理者的“领导技能”、“人际交往的角色”,还是“人际技能”,显而易见,管理者要想在工作中有效,就必须开发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对于“人际技能”这一概念,普遍用的学科术语就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OB)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涉及到以下领域:①对领导行为的研究,即对领导人个性、行为方式及领导效能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领导理论,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领导职能;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个体心理因素的认识,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及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对群体行为的研究,主要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规范、冲突、竞争、交流等方面的研究。这些都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人际交往角色和人际技能。 概言之,组织行为学就是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的知识加以运用,使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更为有实践意义。 2、识别并对比三种基本的管理角色。 答:明茨伯格的企业管理者的角色理论表明,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1)人际角色。人际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基础,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他们就在扮演人际角色。管理者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分别是代表个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2)信息角色。管理者要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具有足够的信息,从而能够顺利完成工作。管理者既是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组织内其他工作小组的信息传递渠道。整个组织的人依赖于管理结构和管理者获取或传递必要的信息,以便完成工作。管理者所扮演的信息角色分别是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和发言人角色。 (3)决策角色。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如果信息不用于组织决策,这种信息就丧失其应有的价值。管理者负责做出组织的决策,让工作小组按照既定的路线行事,井分配资源以保证小组计划的实施。管理者所扮演的决策角色包括企业家角色、干扰对付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和谈判者角色。 3、组织行为学模型中的三种分析水平是什么?(它们相互之间有关系吗?如果有,是什么样的关系?)

管理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管理心理学资料 第一章 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规律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动机管理,动机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前提;认知管理,认知是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情绪管理,情绪的劳动与管理、应激管理、员工卷入等;行为管理,良好的行为是一切心理管理的最终目标;组织管理,包括组织概述、组织士气和气氛、组织变革与发展等。 3.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区别: 1)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活动规律,而组织行为学重点探讨行为特点和规律本身,把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已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本源学的研究,而组织行为学则侧重于现象学的研究 2)理论基础不同 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理论源泉主要是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来源更加多样化,如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 3)形成的背景不同 管理心理学:1912,美籍德国的闵斯特伯格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首先正式把心理学应用到工业管理中;1958,美国的利维特正式提出“管理心理学”这一术语,使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由行为科学发展而来,是行为科学与组织管理相结合而形成的分支学科。20世纪60年代,形成跨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联系 1)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一方面,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在研究人的行为时,必然会涉及行为背后的潜在心理机制;另一方面,心里是一种内隐的活动,管理心理学在探索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时,也需要通过观察人的外部行为来达到推断内部过程的目的。 2)研究内容上的联系,二者在研究的总体框架上无大地差别,其基本内容皆为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等方面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只是对同一问题的研究视角和出发点不同而已。 3.研究目的上的联系:目的基本相同,通过对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探索,揭示有个规律,不断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持续提高工作绩效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好人的全面发展。 4.管理心理学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 1)个体关怀和宏观关心——探索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时应表现出个体关怀的特征。 2) 是什么或为什么——发挥心理学的优势,不仅回答“是什么”或“怎么做”的问题,还要弥补组织行为学在回答“为什么”问题方面的不足。 3)务实或理论——强调系统的掌握理论知识 4)行为或意识——强调提高或改变员工的意识或觉悟水平。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个案调查法 第二章 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1)心理技术学:德国斯腾1903年提出。最早研究的是冯特的学生闵斯特伯格,1912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研究人-机关系问题,与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向一致,但是缺

组织行为学(自己整理知识点)知识分享

第一章:何为组织行为学 1.含义:①不仅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如:员工日常工作,人际交往等,还关注隐含在这些行为中的个体内在状态,包括知觉,态度,决策。 ②三角度:组织和群体成员,资源,人本身 ③研究群体和组织行为,个体解释不了的现象可以用群体和组织加以解释 经历,直觉,权威,科学 2.多学科性:心理学:测量,解释,预测及改线特定情境下个体的行为 社会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关注较多的一个领域是变革 人类学:人类和环境之间的互动,特别是文化环境 政治学: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 3.研究领域:①个体层面: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也是组织行为最直接的实施者与影响者 研究人格,能力,动机,说明组织中个体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绩效取得的途径 ②群体(两个或两个以上)及团队层面:是组织目标实现的基本单位,也是个 体任务完成及价值体现的工作单元。③组织层面 4.发展轨迹:①科学管理理论(泰勒:工作专业化与生产效率,寻找“最佳操作方法”) ②古典组织理论(韦伯:关注如何将大量的员工与管理者组成最有效的整体) ③行为科学理论(霍桑实验,人际关系运动) 麦格雷戈XY理论 X理论: 人性假设大多数人是懒惰的,尽可能逃避工作。大多数人没有雄心壮志,宁愿接受别人领导,不愿负责任。大多数人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是矛盾的。大多数人缺乏理智,不能克制自己,容易受人影响。大多数人为将选择那些经济上获利最大的事去做。 Y理论: 一般人都是勤奋的,只要环境条件有利,工作就会像娱乐、休息一样自然。人们是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个人自我实现的要求和组织目标并不矛盾,条件适当,人们会将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统一起来。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会主动承担责任,力求有所成就。大多数人都具有高度的想象力、聪明才智和解决组织中困难问题的创造性。 ④开放系统理论⑤新趋势:积极组织行为学:内心,个体,人际 五核心:自信效能,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情感调适 5.组织行为学与管理: ①管理职能:规划,组织,领导,控制,对组织的物料资源,人员资源,财务资源,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协调与配置,从而促进组织目标实现。 ②管理角色:十种角色,人际: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创业者,冲突矗立着,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③管理技能:技术技能,人际关系技能,概念技能(新想法,抽象思考),诊断技能 6.研究方法: ①研究原则:客观性,可验证性,可控制性,预见性 ②研究方法:观察法(参与与非参与,自然与控制),实验法(实地,实验室),案例研究法(探索性,描述性,因果性),问卷调查法(沿用现有量表,自行设计量表) ③理论模型与变量:示意图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概述 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 1.组织行为是指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三者之间以及整个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种行为。 2.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3.研究对象: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 4.本质:1)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方式 2)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5.研究组织行为的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员工的行为 二、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 1.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特征有:1)边缘性、综合性、跨学科性 2)两重性:艺术性,科学性 3)实用性 2.相关学科和组织行为学的关系:p8 3.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内容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与异同

5.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p10 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1.管理科学的发展p2 19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主要理论有: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侧重于企业基层人员的操作分析、组织原则和工作监督; 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主要集中于高层的管理原则,如企业的计划、不同层次组织的协调、控制等 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应是一个等级森严、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金字塔结构,为“直线式”组织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三种理论的共同缺点是,轻视或忽视组织中人的因素,仅仅把人看成是一台机器,而完全没有考虑人的思想、情感、主观能动性。 2.行为管理理论的产生p4 产生原因——古典管理学派缺陷:强调物质因素作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强调物质鼓励,忽视了社会需要;强调正式组织,忽视非正式组织。单纯科学设计、奖金刺激、等级分明指挥系统不能带来持久活力。紧张而单调劳动和日益严重剥削激起工人们有组织反抗。 标志性事件——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

最新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整理-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 行为(behavior):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外显的运动、动作、活动或者反应 行为特征: 1.行为是外显的、可以观察的; 2.行为是有目标指向性的; 3.行为是在情景中发生的 组织是在追求集体目标时,为了使行为表现可以被控制而做的一种社会安排。 组织存在的条件; (1)使命和目标(2)组织是多人组成的集合(3)专业分工和协作 1.1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研究个体、群体以及结构等因素对组织内部行为影响的规律;其主要目的是利用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知识来提高组织的效能。个人经验个人对管理规律的总结;是基于自身体验的规律系统性研究(systematic study)通过系统的观测和分析得出管理的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1.2 用系统研究完善直觉 系统研究:通过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考察来试图解释其中的原因和结果,并把结论建立在科学论证之上。 对组织行为学模型的理解: 因变量(六个关键的因变量) 自变量(三个水平的自变量) 系统的研究(systematic approach ) 权变的观点(contingency approach) 2.1 组织行为学的核心主题 六个关键因变量: 1.生产率效率效果 2.缺勤率 3.流动率 4.工作满意度 5.组织公民行为(最早由Organ 在1988 年正式提出的,是指个体可自由决定是否实施,不被组织正式奖励系统直

接或明确地承认,但在总体上能够提高组织效能的行为.) 6.工作场所越轨行为(Kapla(1975)认为,工作场所越轨行为是指员工在各种情况下对组织成员、组织生存及其 规则有着明显危害的主观行为) 2.3 系统性研究 直觉(intuition)对行为的“直观”理解。 系统性研究是试图解释行为的因果关系。根据科学证据做出结论。在控制条件下收集数据用合理、严谨的方式测量和解读数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