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安全管理学各章要点

安全管理学各章要点

安全管理学各章要点
安全管理学各章要点

第一章知识点

安全定义

(1)安全是指没有引起死亡、伤害、职业病或财产、设备损坏或损失或环境危害的条件(美军标882C)。

(2)安全是指人的身心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含健康状态)及其保障条件。

安全管理:管理者对安全生产进行的计划、组织、监督、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

安全管理的目的:保护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保护国家和集体的财产不受损失,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保障事业的顺利发展。

安全管理以社会、人、机系统中的人、物、信息、环境等要素之间的安全关系为研究对象

第二章知识点

事故是人(个人或集体)在为实现某一意图而进行的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的意志的、迫使行动暂时地或永久地停止的事件。

海因里希研究发现死亡、重伤、轻伤比例为1:29:300每发生330起意外事件1起造成了死亡、重伤29起引起轻伤300起无伤害事故

海因里希法则的意义:

阐明了事故发生频率与伤害程度之间的普遍规律,即一般情况下,事故发生后造成的严重伤害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大量发生的是轻微伤害或者无伤害,这也是人们忽视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未遂事故虽然没有造成人身伤害和经济损失,但由于其发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过程极可能造成严重伤害或重大事故。

关注未遂事故,研究未遂事故,采取相应措施,才有可能控制严重事故的发生,这也是事故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事故的基本特征

1、事故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总体上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因果性

2、事故发生的原因非常复杂,包含着偶然因素,因此事故具有偶然性。偶然性

3、危险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绝对的。因此,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事故。必然性

4、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可遵循,了解了事故发生的规律就可以将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规律性

5、事故的发生因素都是潜在的,条件时机成熟后才会显现为事故。潜伏性

6、同类或相同因果关系的事故会重复发生,因此,事故具有再现性。如,交通事故、瓦斯突出、爆炸事故。再现性

7、事故是可以预测的,采取预防措施,可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或严重度。如,很多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方法。可预测性

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

最早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即伤害与各原因相互之间具有连锁关系。

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包括如下5种因素:

(1)遗传及社会环境(M)是造成人的缺点的原因。遗传因素可能使人具有鲁莽、固执、粗心等不良性格;社会环境可能妨碍教育,助长不良性格的发展。是事故因果链上最基本的因素。

(2)人的缺点和失误(P)是由遗传和社会环境因素所造成,是使人产生不安全行为或使物产生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原因。这些缺点既包括各类不良性格,也包括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

(3)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H)即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4)事故(D)即由事物、物质或放射线等对人体发生作用,使人员受到伤害或可能受到伤害的、出乎意料的、失去控制的事件。

(5)伤害(A)直接由于事故而产生的人身伤害。

上述事故因果连锁关系,可以用5块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加以描述,如果第一块骨牌倒下(即第一个原因出现),则发生连锁反应,后面的骨牌相继被碰倒(相继发生)。

该理论的积极意义:如果移去因果连锁中的任一块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被中止。海因里希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要移去中间的骨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或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避免伤害的发生。

不足之处:

(1)对事故致因连锁关系的描述过于绝对化、简单化;

(2)各个骨牌(因素)之间的连锁关系是复杂的、随机的。前面的牌倒下,后面的牌可能倒下,也可能不倒下。

(3)事故并不全都造成伤害,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也不是必然造成事故;

尽管如此,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促进了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成为事故研究科学化的先导,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能量转移论观点:不希望或异常的能量转移是伤亡事故的原因。人受伤害的原因是某种能量向人体的异常转移,事故则是一种能量的不正常或不期望的释放。

能量转移论的主要优点:

1)把各种能量对人体的伤害归结为伤亡事故的直接原因,从而决定了以对能量源及能量输送装置加以控制作为防止或减少伤害发生的最佳手段这一原则;

2)依据该理论建立的对伤亡事故的统计分类,是一种可以全面概括、阐明伤亡事故类型和性质的统计分类方法。

能量转移论的不足之处:

由于机械能是工业伤害的主要能量形式,因而使得按能量转移的观点对伤亡事故进行统计分类的方法尽管具有理论上的优越性,在实际应用上却存在困难。

轨迹交叉论

(1)定义

伤害事故是许多相互关联的事件顺序发展的结果。概括起来无外乎人和物两个发展系列。当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各自发展过程中,在一定时间、空间发生了交叉,使能量逆流于人体时,伤害事故就会发生。

事故致因理论的应用

根据事故致因理论,可以得出事故发生的基本规律

(1)工伤事故的发生是偶然的,随机的现象,但是又有其一定的规律性。

(2)由于产生事故的原因是多层次的,所以不能把事故原因简单地归咎为“违章”二字。

(3)事故致因的多种因素的组合,可以归结为人和物两大因素。

(4)人和物的运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因此追踪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应该和对环境的分析研究结合起来进行。

(5)人、物、环境(环境也可包含在物中)都是受管理因素支配的。

防止或控制事故的三个方面:

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切断人和物两系列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形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在事故形成中占重要地位。

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应从设计、制造、使用及维修等方面来消除不安全因素。工艺

设计时尽量减少不安全因素对人的影响。

防止人、物发生时空交叉——运动着的、不安全行为的人和不安全状态的物的时空交叉点就是事故点。过街天桥、行车不行人等。

系统原理是指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时,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安全管理的优化目标,即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认识和处理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遵循以下原则

动态相关性原则安全管理系统不仅要受到系统自身条件和因素的制约,而且受到其他有关系统的影响,并随着时间、地点以及人们的不同努力程度而发生变化

整分合原则为了实现高效的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

效的综合。

弹性原则在制定目标、计划、策略等方面,相适应地留有余地,有所准备,以增强组织系统的可靠性和管理对未来态势的应变能力

反馈原则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

封闭原则在任何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人本原理

指管理者要达到组织目标,则一切管理活动都必须以人为中心,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为核心和动力来进行。人本原理的前提是:人不是单纯的“经济人”,而是具有多种需要的复杂的“社会人”。

动力原则管理必须要有能够激发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才能使管理运动持续而有效地进行下去。对于管理系统,基本动力由三类,即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

能级原则在管理系统中,建立一套合理能级,根据单位和个人能量的大小安排其工作,发挥不同能级的能量,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管理的有效性。

激励原则利用某种外部诱因的刺激,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的手段,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预防原理我国安全管理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使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这就是预防原理。

事故后果以及严重程度,都是随机的、难以预测的。反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完全相同的后果

事故的发生是许多因素互为因果连续发生的最终结果,只要诱发事故的因素存在,发生事故是必然的。

采取三种预防事故的对策,即工程技术对策(Engineering)、教育对策(Education)和法制对策(Enforcement)

本质安全化

强制原理

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为,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管理要求的约束,从而有效的实现管理目标,就是强制原理。

安全第一原则当生产和其他工作与安全发生矛盾时,要以安全为主,生产和其他工作要服从安全,这就是安全第一原则。

2)监督原则必须授权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行使监督、检查和惩罚的职责,对企业生产中的守法和执法情况进行监督,追究和惩戒违章失职行为。

责任原理

责任原理是指管理工作必须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组织各级部门和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相应的责任。

第三章知识点

安全文化狭义定义:

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

安全文化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

安全文化是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一部分,特别是以企业安全生产为研究领域,以事故预防为主要目标。

广义定义:

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

安全文化是由一个组织的各层次、各群体中的每一个人所长期保持的,对职工安全和公众安全的价值及优先性的认识。

在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历程中,在其从事生产、生活乃至实践的一切领域内而创造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

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1、安全文化对安全管理有着影响和决定作用:

安全文化的水平影响安全管理的机制和方法,安全文化的氛围和特征决定安全管理模式。2、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软手段:安全文化提高人的安全意识、规范人的行为,并运用灵活、全面、能动的手段,充分发挥其信仰凝聚、行为激励、行为规范、认识导向等作用

3、安全管理有赖安全文化的核心理念的支撑和指导:安全管理是已往安全文化思想与成果在现实形态的体现,其进步与发展丰富了安全文化,为塑造培育安全文化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4、安全管理是安全文化理念及层次水平的反映:有什么样的安全文化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模式的创新,需要安全文化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安全观念文化建设是核心内容

第四章知识点

安全管理计划的内容

目标,安全工作目标是安全管理计划产生的原因,也是安全管理计划的奋斗方向

措施,安全措施和方法是实现安全管理计划的保证

步骤,步骤也就是工作的程序和时间的安排

安全管理计划的形式

时间分:长期安全管理计划确定需要的

大体时间;制定科学的计划所需要的资料、手段、方法等条件具备的情况;科技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运用程度等

中期安全管理计划一方面可以把长期的安全生产战略任务分阶段具体化;另一方面又可为年度安全管理计划的编制提供基本框架计划的形式

短期安全管理计划根据中期计划具体限定本年度的安全生产任务和有关措施,有执行单位,人力、物力、财力的分配,为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提供了依据。

按计划层次划分

高层安全管理计划由高层领导机构制定并下达到整个组织执行和负责检查的计划,是对本组织事关重大的、全局性的、时间较长的安全工作任务的筹划。

基层安全管理计划由基层执行机构制定、颁布和负责检查的计划。基层计划一般是执行性的计划,主要有安全作业计划、安全作业程序和规定等

中层安全管理计划由中层管理机构制定、下达或颁布到有关基层执行并负责检查的计划,规定基层组织和组织内部各部门在一定时期需要完成什么,如何完成。

按计划形式和调节控制程度划分指令性计划

指令性计划——是由上级计划单位按隶属关系下达,要求执行计划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完成的计划。

指导性计划是上级计划单位只规定方向、要求或一定幅度的指标,下达隶属部门和单位参考执行的一种计划形式。

安全决策的定义

名词:指做出的安全决定,即安全决策的结果;

动词:指作安全决定和选择,是一种活动过程。

安全决策:就是决定安全对策;

科学安全决策:指人们针对特定的安全问题,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拟定各种安全行动方案,并从中做出满意的选择,以较好地达到安全目标的活动过程。

要点1)是一个过程;(2)为了达到一个既定的目标;(3)要付诸实施的;(4)核心是选优;(5)指科学安全决策和民主安全决策;(6)要考虑实施过程中的情况变化。

第五章知识点

安全目标管理就是在一定的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总目标,从上到下地确定安全工作目标,并为达到这一目标制订一系列对策、措施,开展一系列的计划、组织、协调、指导、激励和控制活动。

安全目标管理特点

安全目标管理是重视人,激励人,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管理以人为本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安全目标管理是系统的、动态的管理

1、要制定一个既先进又可行的整体安全目标,即安全管理的总体目标。

2、总目标要自上而下地层层分解,制定各级、

3、各部门直到每个职工的安全目标。

4、要重视对目标成果的考核与评价。

6、要重视目标实施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实施安全目标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从根本上调动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搞好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2、有利于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3、有利于改善职工的素质,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4、有利于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展开及现代安全管理方法的推广和应用

第六章知识点

系统安全是指在系统的寿命周期所有阶段,以使用效能、时间为条件,应用工程和管理的原理、准则、技术,使系统获得最佳的安全性。①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并非不计代价;②追求产品的安全性,应当考虑产品全寿命周期的安全性;③实现产品最佳的安全性能,关键是要保证各个子系统的最佳耦合。

其特点

早,系统安全问题在系统的设计和构思阶段就予以分析考虑

快,在系统寿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发现安全问题要比在试验甚至使用阶段发现问题后再采取措施快得多

省,比在试验、生产甚至使用阶段发现问题后在进行弥补节约得多

好,尽量提高产品或系统自身的本质安全型、安全效果要比在产品或投入使用后再因安全问题而增加安全装置更好

接口,产品的构成元素或各系统要素之间是分工协作的关系只有实现各要素间的最佳耦合,才能使系统达到最佳。

系统安全管理是确定系统安全大纲要求,保证系统安全工作项目和活动的计划与完成与整个项目的要求相一致的一门管理学科。

系统安全管理与传统安全管理

从安全的属性看传统的管理思想认为“安全附属于生产”;系统安全管理则特别强调“安全指导生产,安全第一。

从管理类型看传统安全管理方法的主要类型是事后追查型——事故分析型;而系统安全管理方法是事先预测型——安全评价型。

从管理实质看传统安全管理方法是一种“强制安全—被动的事故管理—治标之策”;而现代系统安全管理方法则追求“本质安全化—主动的条件管理—治本之道”。

从工作重点看传统安全管理重点是对已发生事故的统计分析,及同类事故的预防。系统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是风险因素的分析、评价、预测,并采取预防措施,杜绝事故的发生或尽可能把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第七章知识点

广义的安全生产法规是指保护劳动者、生产者和保障生产资料及财产安全的全部法律、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等。

狭义的安全生产法规是指国家为了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以及保障生产安全所采取各种措施的法律、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等。

安全生产法规的特征

保护的对象是人的生命与财产

安全生产法规具有强制性的特征

安全生产法规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既具有政策性特点,又有科学技术性特点

安全生产法规的作用

(1)为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提供法律保障

2、有利于安全管理中法制化管理

3、指导和推动企业搞好安全生产工作,保障企业安全生产

4、增强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企业效益的实现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

(5)对保持社会稳定,建立和谐社会起到促进作用

第九章知识点

安全信息的概念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与消除事故隐患、减少事故损失、促进安全生产、保障安全生活有关的数据的集合称为安全信息。

第十章知识点

事故的统计分析是安全管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是通过对大量的事故资料、数据加工、整理和综合分析,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事故发生的规律和分布特征

事故的分类

1安人的伤亡情况进行分类1、伤亡事故是指造成人身伤害或急性中毒的事故。其中,在生产区域中发生的和生产有关的伤亡事故叫工伤事故。2、一般事故是指人身没有受到伤害,受伤轻微,或没有形成人员生理功能障碍的事故。

2、根据人伤害的严重程度和伤害后的恢复情况分类:

暂时性失能伤害。受伤害者或中毒者暂时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或休息可以恢复工作能力的伤害。

永久性部分失能伤害。导致受伤害者或中毒者肢体或某些器官的功能发生不可逆的丧失的伤害。

永久性全失能伤害。使受伤害者或中毒者完全残废的伤害。

死亡

按人伤害程度分类

轻伤,损失工作日低于105d的失能伤害;

(2) 重伤,损失工作日等于或大于105d的失能伤害;

(3) 死亡,发生事故后当即死亡,包括急性中毒死亡,或受伤后在30d内死亡的事故。死亡损失工作日为6000d。

3、按事故严重程度分类

事故等级死亡人数/m 重伤人数/n 直接经济损失/c

特别重大事故m≥30 n≥100 c≥1亿元

重大事故10≤m<30 50≤n<100 5000万元≤c<1亿元

较大事故3≤m<10 10≤n<50 1000万元≤c<5000万元

一般事故m<3 n<10 c<1000万元

4、按是否由事故的原因引起的事故分类

一次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事故。

二次事故是指在事故发生后,由事故本身及其产生的其它危害所引起的新的事故。

5、按事故是否与工作有关系分类

工作事故是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或从事与工作有关的活动中发生的事故。

非工作事故员工在非工作环境中,如旅游、娱乐、体育活动及家庭生活等活动中发生的事故事故统计的目的(可参照书上)

通过伤亡事故的综合分析,可以了解一个企业、部门在某一时期的安全状况,掌握伤亡事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探求伤亡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有关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有效地采取预防事故措施提供依据,为宏观事故预测及安全决策提供依据。

1)描述统计?描述统计主要是指在获得数据之后,通过分组、有关图表等对现象加以描述。?常用的描述统计

有事故统计表事故统计表是企业、国家建立伤亡事故管理使用的原始记录,是进行事故统计分析的依据,包括生产安全事故情况、火灾事故情况等十种报表。

和伤亡事故统计图。常用的伤亡事故统计图主要有柱状图柱状图(以柱状图形来表示各统计指标的数值大小)、趋势图(伤亡事故发生趋势图是一种折线图。它用不间断的折线来表示各统计指标的数值大小和变化,最适合于表现事故发生与时间的关系)、管理图(也称伤亡事故控制图。伤亡事故管理图是实施安全目标管理中,为及时掌握事故发生情况而经常使用的一种统计图表。)、饼图(事故饼状图可以形象地反映事故发生的原因、种类、地点等在所发生的事故中所占的百分比)、扇形图(扇形图。它用一个圆形中各个扇形面积的不同来代表事故因素、事故类别、统计指标的所占比例又称圆形结构图。)、玫瑰图(利用圆的角度表示事故发生的时序,用径向尺度表示事故发生的频数。)和分布图(把曾经发生事故的地点用符号在厂区、车间的平面图上表示出来。不同的事故用不同的颜色和符号表示,符号的大小代表事故的严重程度。)

推断统计指通过抽样调查等非全面调查,在获得样本数据的基础上,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依据,对总体的情况进行科学推断。

回归分析是研究一个随机变量与另一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数学方法。

伤亡事故预测伤亡事故发生随时间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该标准把因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及善后处理所支出的费用,以及被毁坏的财产的价值规定为直接经济损失

人身伤亡后支出费用包括:医疗费用(含护理费用)、丧葬及抚恤费用、补助及救济费用歇工、工资。

善后处理费用包括:处理事故的事物性费用、现场抢救费用、清理现场费用、事故罚款及赔偿费用

财产损失价值包括:固定资产损失价值、流动资产损失价值。

把因事故导致的产值减少、资源的破坏和受事故影响而造成的其他损失规定为间接经济损失伤亡事故间接经济损失:停产、减产损失价值工作损失价值;资源损失价值;处理环境污染的费用;补充新职工的培训费用;其他费用。

第十一章知识点

调查原则

事故是可以调查清楚的,这是调查事故最基本的原则

调查事故应实事求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坚持做到“四不放过”的原则(事故原因未调查清楚不放过;当事人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

事故调查成员一方面要有调查的经验或某一方面的专长,另一方面不应与事故有直接厉害关系

4P技术:人(people)、部件(part)、位置(position)文件(paper)

第十二章知识点(论述题)

事故预防是通过采用工程技术、管理和教育等手段使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尽可能的小。

事故控制是通过采用工程技术、管理和教育等手段使事故发生后不造成严重后果或使损害尽可能减小。

预防事故的安全技术

1)能量控制方法:没有能量就没有事故,没有能量就不会产生伤害。任何事故影响的程度都是所需能量的直接函数,事故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与事故中所涉及的能量大小紧密相关。2)内在安全设计方法:内在安全技术是指不依靠外部附加的安全装置和设备,只依靠自身的安全设计,即使发生故障或误操作,设备和系统仍能保证安全。达到绝对的安全是很难的,只能通过设计使系统发生事故的风险降至最小,或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常用的方法有以下2种:通过设计消除危险。降低危险的严重性。

3)隔离方法隔离是物理分离的方法,用隔挡板和栅栏等将已确定的危险同人员和设备隔离,以防止危险发生或将危险降低到最低水平同时控制危险的影响。隔离接触在一起将导致危险的不相容材料。限制失控能量释放的影响。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或放射源、噪声等对人体的危害。隔离危险的工业设备。时间上的隔离。

4)闭锁、锁定和连锁的功能是防止不相容事件的发生,防止事件在错误的时间发生或以错误的顺序发生闭锁是防止某事件发生或防止人、物、力或因素进入危险的区域;锁定是保持某事件或状况,或避免人、物、力或因素离采煤工作开安全、限定的区域。

5)故障—安全设计是当系统、设备的一部分发生故障或失效时,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保证整个系统或设备安全的技术性设计。故障—安全设计的基本原则是:首先保护人员安全;其次保护环境,避免污染;第三防止设备损伤;最后防止设备降低等级使用或功能丧失。

6)故障最小化设计是当系统需要连续运行时,由于故障—安全设计可能会过于频繁地中断系统的运行,在故障—安全设计不可行情况下所作为的设计的主要方法。故障最小化设计有3种方法:降低故障率。监控。报废和修复。

7)告警用于向危险范围内人员通告危险、设备问题和其他值得注意的状态,使有关人员采取纠正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告警可按人的感觉方式分为视觉告警、听觉告警、嗅觉告警、触觉告警和味觉告警等。

安全检查

经常性安全检查是企业内部进行的自我安全检查,是一种经常性的、普遍性的检查,目的对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和工业卫生情况作一般性的了解。

安全生产大检查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企业的各种安全生产进行的检查。

专业性检查专业性检查是针对特种作业、特种设备、特殊作业场所开展的安全检查,调查了解某个专业性安全问题的技术状况。

季节性检查是根据季节变化的特点,为保障安全生产的特殊要求所进行的检查

特种检查特种检查是一种对采用的新设备、新工艺、新建或改建的工程项目以及出现的新的危险因素进行的安全检查。

定期检查是指列入计划,每隔一定时间进行的检查。这种检查可以是全部门的,也可以是针对某种操作、某类设备的。

不定期检查不定期检查是一种无一定间隔时间的检查,是对某个特殊部门、特殊设备或某一工作区域进行的,而且事先未曾宣布的一种检查。

安全评价是对系统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与评价标准的比较,得出系统的危险程度,提出改进措施,达到系统安全的目的。

工伤保险的目的,在于预防工伤事故,补偿职业伤害的经济损失,保障工伤职工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水准,减轻企业负担,同时保证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第十三章知识点

灾害事件是个人或集体在时间进程中,在为了实现某一意图而采取行动的过程中,突然发生了与人的意志相反的情况,迫使这种行动暂时地或永久地停止,并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伤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

重大危险源major hazard installations

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危险物质hazardous substance一种物质或若干种物质的混合物,由于它的化学、物理或毒性特性,使其具有易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的危险。

(2)单元unit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

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仅供参考,若还有没整理的,大家可以自己在书上找到相对应的知识点!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人因工程学课后习题及解答

课 后 习 题 集 解 答 第一章 一、简述人因工程学的定义。 答:人因工程学就是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科学。人一机一环境系统是指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操纵的机器 以及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也可以简称为人一机系统。 为了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人因工程学把人的工作优化问题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其标志是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高效、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和生活。 二、人因工程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发 世纪初期)萌芽时期(20 1940—人因工程学的兴起时期(1910 展 1.人因工程学的萌芽时期 20世纪初,美国人泰勒(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进行了着名的铁铲实验和时间研究实验,他还对工人的操作进行了时间研究,改进操作方法,制定标准时间,在不增加劳动强度的条件下提高了工作效率。 与泰勒同一时期的吉尔布雷斯夫妇开展了动作研究,创立了通过动素分析改进操作动作的方法。 在这一时期,德国心理学家闵斯托伯格倡导将心理学应用于生产实践,其代表作是《心理学与工业效率》,提出了心理学对人在工作中的适应与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20世纪初,虽然已孕育着人因工程学的思想萌芽,但人机关系总的特点是以机器为中心,通过选拔和培训使人去适应机器。由于机器进步很快,使人难以适应,因此大量存在着伤害人身心的问题。 2.人因工程学的兴起时期 这一阶段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工作效率研究提供了重要背景。该阶段主要研究如何减轻疲劳及人对机器

的适应问题。 自1924年开始,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长达8年的“霍桑实验”,这是对人的工作效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工作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还发现组织因素、工作气氛和人际关系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3.人因工程学的成长时期 这一阶段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60年代。二战以前,人与机器装备的匹配,主要是通过选拔和培训,使人去适应机器装备。 二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首先在军事领域开始了与设计相关学科的综合研. 究与应用,使人适应机器转入到使机器适应人的新阶段。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本学科的研究与应用逐渐从军事领域向工业等领域发展。并逐步应用军事领域的研究成果来解决工业与工程设计中的问题。 此外,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先后成立了学会。为了加强国际间交流,1960年正式成立了国际人类工效学会(IEA),标志着该学科已经发展成熟,该组织为推动各国的人因工程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4.人因工程学的发展时期 20世纪60年以后,人因工程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人因工程学的发展有三大基本趋向。 (1)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领域扩大到:人与工程设施、人与生产制造、人与技术工艺、人与方法标准、人与生活服务、人与组织管理等要素

安全管理学课程考试大纲(可编辑修改word版)

2014 研究生入学考试《安全管理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安全、安全管理及基本概念 考查对安全管理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对现代安全管理理论的熟悉程度;对我国安全管理现状和安全生产管理方针的熟悉程度。 考试内容: 1.熟悉劳动保护、职业安全卫生、安全生产等基本概念; 2.掌握安全、安全性与系统安全等基本概念; 3.掌握管理、安全管理等基本概念; 4.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原则; 5.了解安全管理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熟悉我国安全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安全生产管理的方针政策及其含义。 第二章事故统计及分析 考查与事故有关的基本概念,事故的致因理论和事故统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考试内容: 1.掌握事故的定义及特征,学会分析事故原因; 2.掌握事故的致因理论,并能用其分析事故; 3.掌握事故统计分析方法及主要指标。 第三章事故调查及处理 考查对事故调查和处理的方法、步骤以及事故调查报告格式的掌握情况。 考试内容: 1.了解事故调查的目的、意义,了解事故调查与安全管理以及保险行业的关系; 2.熟悉事故调查的对象,掌握事故调查组成员的组成;

3.掌握事故现场勘查的方法; 4.掌握典型事故现场勘查的步骤; 5.熟悉事故调查报告的格式及内容。 第四章事故的预防与控制 考查事故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考查对安全技术对策,安全教育对策及安全管理对策的掌握情况。 考试内容: 1.掌握3E 对策; 2.熟悉安全技术对策的基本原则和手段,掌握预防事故的安全技术及避免和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掌握本质安全的两种功能; 3.了解安全教育的意义及安全培训的要求; 4.掌握安全教育培训的对象、内容、形式和方法; 5.了解安全管理的手段; 6.了解安全检查、安全审查的类型及内容; 7.掌握安全检查、安全审查的方法及工作程序; 8.了解建设项目“三同时”的法律依据; 9.掌握建设项目“三同时”的定义和内容; 10.掌握企业安全管理评价的方法; 11.掌握安全目标管理的理论,安全目标管理的制定,展开与分解; 12.了解安全目标管理的实施与控制;安全目标管理的成果的评价;安全量化管理方法。 第五章灾难性事件及应急管理 考查对灾难性事件的掌握程度;考查对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与评审的掌握程度;考查对重大危险源基础知识及辨识标准的掌握程度;对重大危险源的评价与监控措施的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1.熟悉灾难性事件的定义; 2.了解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与特点; 3.熟悉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对事故应急救援的要求; 4.掌握事故应急救援管理过程(四个层次-预防、准备、响应、恢复);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2021安全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2021年建筑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 一、单选题(672题) 1、《建筑法》是我国第一部规范建筑活动的(A)。 A、法律 B、法规 C、规章 D、规范性文件 2、根据《安全生产法》规定,我国安全生产方针是(D)。 A、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B、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 C、安全生产人人有责 D、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3、《安全生产法》规定: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道路运输单位和危险品的生产、 经营、储存单位,应当(B),前款规定以外的其它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超过100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100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A、配备专职管理人员 B、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C、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D、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管理人员 4、下列对《安全生产法》的适用范围及安全生产的方针与原则说法不正确的是(C)。 A、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的安全生产,适用本法 B、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C、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辅的方针

D、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5、根据我国《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安全设施投入(D )。 A、必须纳入建设项目预算 B、应当单独进行概算 C、必须单独进行概算 D、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6、《安全生产法》第50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有权了解其作业场所和工作岗 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这句话表达了安全生产中从业人员享有( D )。 A、请求赔偿权 B、建议权 C、处理权 D、知情权 7、《安全生产法》第51条规定,从业人员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这句话 表达了安全生产中从业人员享有( C )。 A、请求赔偿权 B、建议权 C、拒绝权 D、知情权 8、根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人员应 当立即报告( A)。 A、本单位负责人 B、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C、司法部门 D、工会 9、《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 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C )。 A、安全宣传标语 B、安全宣传挂图 C、安全警示标志 D、安全警示标语

2016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心理学分章练习 附答案和重点第三章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中小学适用)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选择题: l、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中,最低层次的学习是【 A 】P32 A.信号学习 B.连锁学习 C.辨别学习 D.概念学习 2、巴甫洛夫的检点条件反射属于【 B 】P36 A.信号学习 B.刺激一反应学习 C.连锁学习 D.言语联结学习 3、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D 】P35 A.斯金纳 B.布卢姆 C.皮亚杰 D、桑代克 4、桑代克认为学习过程是【】 A.顿悟过程 B.同化和顺应过程 C.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5、在桑代克的饿猫逃出笼子的实验中,饿猫一次成功逃山获得食物的动作就会保留下来,而多次出现的无效动作却最终都被淘汰。这种学习定律属于【 C 】 A.练习律 B.准备率 C.效果律 D.选择反应律 6、桑代克提出的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中第一个规律是【 D 】P35 A.准备率 B.理解律 c.练习律 D效果律 7、如果条件相等,满意的结果会增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烦恼的结果会削弱联结。 这是桑代克的【 B 】P35 A.联结律 B.效果律 C.准备律 D.练习律 8、巴甫洛夫经典实验“条什反射”中用的动物是【 C 】P36 A.鸽子 B.猩猩 C.狗 D.白鼠 9、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这是条件反射的【 C 】P37 A.获得 B.消退 C.泛化 D.分化 lO、儿童做对了某件事,得到成人的物质奖励或表扬,属于【 A 】P39 A.正强化 B.零强化 C.负强化 D.惩罚 11、儿童因有改进错误行为表现,所以家长取消了限制儿童看电视的禁令,这属于【A 】P39 A.负强化 B.正强化 C.无强化 D.惩罚 12、古典格式塔学派认为学习过程是【 C 】P43 A.尝试与错误 B.形成认知地图 C.顿悟 D.观察 13、主张以“发现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的理论是【 C 】P45 A.完形—顿悟说 B.尝试一错误错误 C.、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D.有意义接受学习沦 14、“学习的本质在于在头脑中主动形成认知结构”是以下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C 】P45 A.桑代克 B.苛勒 C.布鲁纳 D.斯金纳 15、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 C 】P45 A.构造完型 13.尝试错误 C.形成认知结构 D.建立条什反射 16、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是【 C 】P48 A.接受学习 B.机械学习 C.意义学习 D.信号学习 17、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这种学习属于【 D 】P48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安全管理人员“学法规、抓落实、强管理”试题后附答案

海融煤矿安全管理人员“学法规、抓落实、强管理”试题(一) 部门:姓名:成绩: 一、判断题( 2 20 40 ) 1、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依法获得安全生产保障的权利,并应当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方面的义务。( ) 2、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不服从管理,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或者操作规程的,由生产经营单位给予处分。( ) 3、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 ) 4、保障矿山生产安全,防止矿山事故,保护矿山职工人身安全,促进采矿业的发展,是《矿山安全法》的立法目的。( ) 5、矿山建设工程施工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变更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批准的设计文件。( ) 6、矿山必须有与外界相通的、符合安全要求的运输和通讯设施。( ) 7、矿长应当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报告安全生产工作,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 ) 8、矿山企业职工必须遵守有关矿山安全的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 ) 9、矿山企业必须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对于特别优秀的员工,可以不经教育培训,提前上岗作业。( ) 10、矿山企业安全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必要的安全专业知识和矿山安全工作经验。( ) 11、矿山企业可根据需要,适量分配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劳动。( ) 12、矿山企业不得录用未成年人从事矿山井下劳动。( ) 13、矿山企业必须从矿产品销售额中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 ) 14.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是《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的执法主体。( ) 15.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煤矿企业最基本的安全管理制度。( ) 16. 违法的主体必须具有责任能力。( ) 17. .煤矿企业有权拒绝任何人违章指挥,有权制止任何人违章作业。( ) 18. .接近水淹或可能积水的井巷、老空或相邻煤矿时,必须先进行探水。( ) 19.制定《安全生产法》最重要的目的是制裁各种安全生产违法犯罪行为。( ) 20.安全与生产的关系是,生产是目的,安全堤前提,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 ( ) 二、单项选择题( 2 20 40 ) 1、依据《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的规定,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应当及时报告,并在( ) 日内报所属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备案。 A. 5 B.15 C.30 D.60 2、煤矿安全监察档案是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履行监察职责和行政执法工作中直接形成并处理完毕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件材料的总称。依据《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对( ) 建立煤矿安全监察档案。 A. 事故多发地区的煤矿 B. 近期发生事故的煤矿 C. 国有重点煤矿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2.教育、学习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3.最近发展区 4.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第二章学习理论 1. 学习的概念(广义) 2. 学生学习的属性特点 3. 加涅的关于学习结果的分类 4. 布卢姆按照教育目标的学习分类 5. 桑代克“联结—试误说”的内容,三大学习律 6. 正强化、负强化、消退和惩罚。 7. 观察学习的概念 8. 班杜拉强化的分类 9. 发现学习的含义、优缺点。 10. 奥苏伯尔关于学习的分类 11. 有意义学习的概念及条件 12. 接受学习的含义、价值。 13. 先行组织者策略 14. 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由三部分构成? 15. 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16. 掌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三章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概念及结构。 2.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的成就动机由三种内驱力构成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4.成就动机的概念。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成分构成? 5.理解成败归因理论。 6.什么是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 7.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第四章知识的学习 1.知识的概念 2.知识的分类(安德森) 3.知识理解的类型与过程。 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分别的含义是什么?2)概念学习的两种形式:概念形成、概念同化 3)概念形成的含义以及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4)概念同化的含义以及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5)根据新旧知识的关系,奥苏伯尔把知识理解分为三类?

6)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 4.什么是学习的迁移? 5.学习迁移的分类 6.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第五章技能的形成 1.什么是技能 2.技能的分类 3.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第六章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的概念 2.学习策略的结构 3.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复述策略分别的含义、常用策略方法有哪些? 4.什么是记忆术? 5.元认知的概念和结构 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问题三个成分 2.问题解决的概念及特点 3.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4.问题解决有两类策略(途径) 5.创造性的概念 6.发散思维的特点 7.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8.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第八章品德心理 1.什么是品德,道德与品德的关系? 2.品德的心理结构 3.皮亚杰的品德发展理论把儿童品德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知识点整理

第六章知识学习 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 知识是信息的表征。 按照所表征的信息类型与表征方式的不同,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类。 陈述性知识:能够描述或者识别客体、事件、观念等,是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于能够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故而得名。 时间序列储存的是个体对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的知觉; 表象是表征物体物理特征与空间结构的信息组块; 命题是表征观念及概念间有意义联系的信息组块,是一种基于语言的表征; 陈述性知识的整合与组织机制主要是图式或陈述性知识网络一一 图式:是个体在特定领域中拥有的有组织和内在联系的陈述性知识的记忆结构; 陈述性知识网络:是陈述性知识的组块被表征为相互联系的节点,从而形成由时间序列、表 象及命题形成的网络; 程序性知识:是指导个体如何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所表征的技能有 一个重要特点一一自动化。 条件部分储存了能够激发行为的环境条件和心理条件的相关信息; 行动部分储存了指导心智和身体行动的信息; 程序性知识的整合与组织机制主要是产生式系统一一 产生式系统包含一系列产生式,它们逐个被激活从而完成一个复杂的行为。也就是说,产生 式系统的激活会使一系列离散的行为形成一个连锁,并且以顺畅且相对自动化的方式运行,知道达到主要目标。 知识分类的教学含义? 区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非常重要,如物理中的一些概念和事 实可以被学生表征为陈述性知识,而一些实验所需的技能则可被学生表征为程序性知识,教师需要理解两种知识的性质、表征方式及它们是如何被学习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教 学。 符号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奥苏伯尔称之为“表征学习”。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 特征和本质属性。 概念同化:用定义的方式,让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来理解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概念的主要方式。 奥苏伯尔指出,概念学习一般说来要经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名称学习,但也可以用定义的方式, 让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来理解新概念,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叫做概念同 化。一般说来,概念学习是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方式同时进行的,但概念同化是学 生学习概念的主要方式。 命题学习:命题是由句子来表述的,句子是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命题学习就是学习若干概念 之间的关系,掌握句子表述的意义。 下位学习:就是把新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原有的上下位观念之下,并使之联系起来,从而获 得新观念意义的过程。学习者原有的观念总是带有总体性上位观念,新学习的观念是它的下位类

安全管理学复习资料

1.安全的三大定义:安全是指客观事物的危险程度能够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状态;安全是指没有 引起死亡、伤害、职业病或财产、设备的损坏或损失或环境危害的条件;安全是指不因人、机、媒介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系统损失、人员伤害、任务受影响或造成时间的损失。 2.填空)安全问题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经济损失大、社会影响大、影响周 期长。 3.填空)可靠性技术的核心是失效分析;安全性技术的核心是危险分析。 4.名词解释)系统安全的定义—在系统寿命周期的所有阶段,以使用效能、时间和成本为约束 条件,应用工程和管理的原则、准则和技术,使系统获得最佳的安全性。 5.问答)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弹性原理。 6.填空)系统管理的四大基本原则—整分合原则、反馈原则、封闭原则、动态相关性原则。 7.名词解释)安全管理—以安全为目的,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方面的活动。 8.填空)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控制事故,控制事故最好的方式是实施事故预防。 9.填空)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 需要)、自我实现。 10.名词解释)事故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背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 暂时或永久停止,可能照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 11.填空)海因里希法则:严重伤害、轻微伤害、没有伤害的事故件数之比是1:29:300.。 12.填空)事故的基本特征:普遍性、随机性、必然性、因果相关性、突发性、潜伏性、危害性、 可预防性。 13.填空)伤害的分类:暂时性失能伤害、永久性部分失能伤害、永久性全失能伤害、死亡。 14.名词解释)伤亡事故—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从事故统计的角度把造成损失工作日达到或超过1 天的人身伤害或急性中毒事故称作伤亡事故。 15.名词解释)工伤事故—在生产区域中发生的和生产有关的伤亡事故。工伤事故包括工作意外 事故和职业病所致的伤残及死亡。 16.事故的分类: )填空)按伤害程度分:轻伤﹤105d 重伤﹥﹦105d 括急性中毒死亡,或受伤后在30d内死亡事故。死亡损失工作日为6000d 19.(3)填空)按事故严重程度分析:轻伤事故、重伤事故、死亡事故—1到2人、重大死亡事 故—3到9人、特大死亡事故—10人及其以上、特别重大死亡事故 ●民航客机发生的机毁人亡(死亡40人及其以上)事故。 ●(2)专机和外国民航客机在中国境内发生的机毁人亡事故。 ●铁路、水运、矿山、水利电力事故造成一次死亡50人及其以上,或者一次造成直接经济损 失1000万及其以上的事故。 ●公路和其他发生一次死亡30人及其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在500万及其以上的事故(航空、 航天器科研过程中发生的事故除外)。 ●一次造成职工和居民100人及其以上的急性中毒事故。 ●其他性质特别严重、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故。 20.(4)填空)按事故经济损失程度分类:一般损失事故﹤1万元 1万元﹤较大损失事故﹤10 万元 10万元﹤重大损失事故﹤100万元 100万元﹤特大损失事故 21.17.填空)事故的原因:事故的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80﹪以上)和物得不安全状态 22.填空)事故的间接原因—技术上和设计上有缺陷;教育培训不够;身体的原因;精神的原因; 管理上有缺陷;学校教育的原因;社会历史原因 23.事故致因理论—阐述事故为什么会发生,是怎样发生事故的,以及如何防止事故发生的理论 24.填空)事故因果连锁理论(1936--海因里希--《工业事故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时一连串 的事件按一定因果关系依次发生的结果,并用多米诺骨牌来说明着这种因果关系。 25.填空)流行性病学法(葛登)—对于事故,一是要考虑人的因素,二是要考虑环境的因素, 三是考虑引起事故的媒介

2017年安全管理学考试大纲

2017 年《安全管理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第1 章绪论掌握安全管理学的研究对象(重点:安全、安全管理,安全管理的对象)理解安全管理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第 2 章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概述 掌握管理学的理论基础(重点:管理学发展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掌握安全学的理论基础(重点:变化-失误理论),掌握安全管理学的理论基础(重点:系统原理,人本原理)第3 章安全文化 掌握安全文化的层次第4 章安全管理方法 掌握安全管理计划方法(重点: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计划指标和指标体系), 掌握几种具体的安全管理决策方法,掌握安全管理组织方法(重点:安全管理组织设计)第5 章安全目标管理掌握安全目标管理概述(重点:安全目标管理,特点、分类与步骤),掌握安全目标的制定(重点:制定原则与内容),了解安全目标的展开,了解安全目标的实施 第7 章安全生产法规了解安全生产法规的概念,掌握我国安全生产法规的形式。 第8 章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掌握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要素(重点:基本要素) 第10 章事故统计及分析 掌握事故分类(重点:按伤亡情况分类,按事故类别分类,按事故严重程度分类,按是否由事故的原因引起的事故分类),理解事故统计方法及主要指标(重点:事故统计主要指标的计算),掌握事故经济损失内容,掌握事故的原因。 第11 章事故调查与处理 掌握调查的准备(重点:事故调查组),掌握事故现场勘查步骤,理解事故调查方法。了解事故处理与调查报告。 第13 章灾害事件与事故应急管理了解一般灾害事件的应急管理,掌握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管理(重点:重大危险源)。 第14 章现代安全管理方法的新发展 掌握“5S”理方法、6 c安全管理方法。其他为了解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归纳(3.2).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归纳(3.2)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一桑代克的经典实验桑代克(1874—1949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西方教育心理学奠基人之一,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而形成的,即通过试误形成的。桑代克以动物为对象研究学习过程,较著名的实验是“小猫迷箱”实验。他把一只饥饿的小猫放人迷箱,把食物放在箱外,然后详细记录小猫在箱子中的行为表现。刚放入箱子时,小猫竭力想从任何缺口中挤出来,咬栅栏或铁丝,直至碰巧抓住线、环或扣,打开门逃出箱外为止。第二次再把小猫放入迷箱时,它的表现和第一次差不多。但重复很多次以后,小猫的那些盲目乱冲、乱抓、乱咬的行为逐渐减少,它从箱子里逃出来所需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以致于最后把小猫一放入箱子,它就能很快地用一定的方式抓住门上的环或扣,逃出箱外。根据这一实验结果,桑代克认为,动物初次进入迷箱时,其活动不是根据对箱子性质的理解,而是依照某种一般的冲动行事,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正确反应的逐渐巩固,最终形成稳定的刺激~反应联结。 (二尝试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1.效果律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作出特定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桑代克的效果律表明,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可见一个人当前行为的后果对决定他未来的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也就是说,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可改变的联结,给以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增强;给以不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减弱。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它也是感到愉快的或可能进行强化的物品、刺激或后果。在桑代克后来的著作中,他取消了效果律中消极的或令人烦恼的部分。因为他发现惩罚并不一定削弱联结,其效果并非与奖励相对。 2.练习律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就会逐渐增大;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小。也就是说,尝试一错误联结被练习和使用的次数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弱。在后来的著作中,桑代克修改了这一规律,因为他发

教育心理学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教学育心理概述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知识点梳理 1.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 (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l4、1 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l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青年期指14、15岁至l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安全管理学重要知识点总结整理

安全管理学总结 第一章概论 本章学习重点是第二节、第三节。重点掌握:1、管理的基本原理2、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本章学习的难点内容是第三节;难点是安全管理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其在安全科学体系中的任务 (1)安全的定义及概念 1. 安全的定义(任选一个) 安全是指客观事物的危险程度能够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状态。 安全是指没有引起死亡、伤害、职业病或财产、设备的损坏或损失或环境危害的条件。 2. 安全对于人类的重要作用(安全体现三个方面):经济损失大;社会影响大;影响周期长 3. 职业安全卫生、安全生产与劳动保护 ①职业安全卫生:职业安全卫生通常是指影响作业场所内员工、临时工、合同工、外来人员和其他人员安全与健康的条件和因素。 ②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消除或控制危险及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健康、设备完好无损及生产顺利进行。安全生产包括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③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二者从概念上看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内容上有所交叉:安全生产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强调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保证企业员工的安全、健康和企业的财产不受损失。劳动保护是站在政府的立场上,强调为劳动者提供人身安全与身心健康的保障、属于劳动者权益的范畴。(简述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的异同点) 4. 安全、安全性与系统安全 ①安全:保护,主要指职业安全、意外伤害、家庭安全等安全问题(安全科学工作者所关注的领域);Security:保卫,主要涉及国家安全、刑事犯罪、防抢防盗等安全问题。 ②安全性:安全性是系统在可接受的最小事故损失条件下发挥其功能的一种品质。 ③系统安全:在系统寿命周期的所有阶段,以使用效能、时间和成 本为约束条件,应用工程和管理的原理、准则和技术,使 系统获得最佳的安全性。 5. 系统可靠,是否一定安全?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可靠性是指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在使用期限内实现规定性能的可能程度。可靠性技术的核心是失效分析,安全性技术的核心是危险分析。可靠性与安全性不能等同,系统可靠不一定安全。 (2)管理科学及基本概念 6. 管理的定义:是为实现预定目标而组织和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物质资源的过程。 7. 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弹性原理 ①系统原理----系统分析内容包括(选择):①系统界定;②系统要素;③系统结构;④系统功能;⑤系统联系;⑥系统目标;⑦系统变革。 ---系统原理的基本原则:(1)整分合原则(整体把握,科学分解,组织综合这就是整分合原则的主要含义)(2)反馈原则(正反馈、负反馈)(3)封闭原则(4)动态相关性原则 ②人本原理---人本原理的基本原则:1、能级原则2、动力原则3、激励原则 ----动力原则基本动力有三类:物质动力,以适当的物质利益刺激人的行为动机;精神动力,运用理想、信念、鼓励等精神力量刺激人的行为动机;信息动力则通过信息的获取与交流产生奋起直追或领先他人的动机。 激励原则中人发挥其积极性的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内在动力,指人本身具有的奋斗精神;外在压力,指外部施加于人的某种力量;吸引力,指那些能够使人产生兴趣和爱好的某种力

教育心理学重点难点知识梳理——中公教育--第一章到第八章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心理学常考经典理论汇总 在历年の教师招聘考试中,教育心理学理论大多来自西方,大部分考生在理解方面比较费力,所以考生在复习の过程中要注意复习の方法和策略。小编帮广大考生梳理了教育心理学中常考の经典理论。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の动机理论是依据人类の基本需要提出の。马斯洛提出,基本需要有不同の层次,由下而上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の需要、尊重の需要、自我实现の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の需要,自我实现是高层次の需要。 需要の出现遵循着层次排列の先后顺序,一般来讲,人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の基础上才会产生对高一级需要の追求。如果一个人の衣、食、住条件尚未得到保障,那么他会全力以赴工作,以获得最基本の物质保障;在基本の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他才会考虑如何进一步学习,如何获得成就,如何得到他人の尊重,如何自我实现等等。 二、奥苏贝尔の动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境中の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の内容。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の需要,要求掌握知识の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の需要。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是一种重要の和稳定の动机。由于需要の满足(知识の获得)是由学习本身提供の,因而也称为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の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の需要。这种需要从儿童入学时起,成为成就动机の组成部分。自我提高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同,它把成就作为赢得地位与自尊心の根源,显然是一种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の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の一种需要。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の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の学习成绩,目の就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 三、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愈强烈,工作积极性愈高,潜能发挥の愈好,取得の效率也愈大;与此相反,动机の强度愈低,效率也愈差。因此,工作效率是随着动机の增强而提高の。然而,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の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の曲线关系。具体体现在:动机处于适

教育心理学资料知识点总结.

教育心理学资料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教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②学习的基本理论; ③各种类型的学习; 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 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 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 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 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 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 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 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 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 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 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 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 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 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 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