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带参考答案)

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带参考答案)

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带参考答案)
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带参考答案)

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1.下列有关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一个生物群体中,若仅考虑一对等位基因,可有4种不同的交配类型

B.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2的表现型比例为3:1

C.若要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显性)小麦,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自交

D.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

2.孟德尔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利用“假说﹣演绎法”成功提出基因分离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孟德尔所作假说内容之一是“遗传因子在体细胞染色体上成对存在”

B.孟德尔所作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C.孟德尔在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中运用了减数分裂的相关原理

D.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对演绎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了检验

3.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规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

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同学的实验只模拟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B.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和小球总数都必须相等

C.甲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D.甲、乙重复100次实验后,Dd和AB组合的概率约为和

4.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图中那个过程()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②

5.已知某闭花受粉植物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用纯合的高茎与矮茎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F2植株都能成活,F2植株成熟时,拔掉所有的矮茎植株,假定剩余的每株F2植株自交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的基本规律.从理论上讲高茎F3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比例为()

A.B.C.D.

6.某种植物的花色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红花基因对白花基因显性.现将该植物群体

中的白花植株与红花植株杂交,子一代中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的比值为5:1,如果将亲本红花植株自交,F1中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的比值为()

A.3:1 B.5:1 C.5:3 D.11:1

7.从某动物个体的睾丸中取出的两个精细胞染色体组成如图所示.如果不考虑交叉互换,关

于这两个精细胞的来源不正确的说法是()

A.不可能来自一个精原细胞

B.可能来自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C.可能来自两个初级精母细胞

D.不可能来自一个次级精母细胞

8.将某一经3H充分标记DNA的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置于不含3H的培养基中培养,该细胞分裂两次后形成4个大小相等的子细胞.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则其中含3H的染色体数一定为N

B.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N,则其中含3H的DNA分子数为

C.若子细胞中染色体都含3H,则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基因重组

D.若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不含3H,则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同源染色体分离

9.关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4个子细胞,而一个卵母细胞则形成1个子细胞

B.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子的核和卵细胞的核融合

C.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的相互识别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D.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能够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10.如图为中华大蟾蜍部分细胞分裂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卵原细胞既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

B.形成乙细胞的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最终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X C X C

C.丙细胞表示的是次级卵母细胞后期分裂图象,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第二极体和卵细胞

D.用中华大蟾蜍的睾丸作材料制作装片,在显微镜下有可能观察到图中三种物像

11.图甲是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图乙

表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与核DNA数目比(K)的变化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细胞所示的变异类型均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B.图乙BC段中DNA稳定性较差,易出现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改变

C.图甲中左图细胞对应图乙的AB段的某一时期

D.若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变化,则纺锤体、染色体和细胞板都可出现在CD段

12.在氮源为14N和15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分别为14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a)和15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b).将含15N﹣DNA的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 的培养基上,再连续繁殖两代(Ⅰ和Ⅱ),用某种离心方法分离得到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对

此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Ⅰ代细菌DNA分子中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

B.Ⅱ代细菌含15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

C.预计Ⅲ代细菌DNA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D.上述实验结果证明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13.如图所示真核细胞中的不同生理过程,乙图所示过程可产生甲图中的①.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表示翻译过程,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合成

B.乙图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与甲图不同,转录产物一定是甲图过程的模板

C.核糖体在①上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向左,①中的碱基改变一定导致②的结构改变

D.若①上碱基A:C:U:G=1:2:3:4,则乙图模板链对应的DNA片段中A:C:T:G=2:3:2:3

14.碱基类似物5﹣溴尿嘧啶(5﹣Bu)既能与碱基A配对,又可以与碱基G配对.在含有5﹣Bu、A、G、C、T五种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得到突变体大肠杆菌.下列有关叙述

错误的是()

A.该培养培中大肠杆菌的基因突变频率明显提高

B.发生突变的大肠杆菌DNA分子中共有6种碱基配对方式

C.大肠杆菌在此培养基上至少繁殖3代,才能实现DNA分子某位点上碱基对从T﹣A到C﹣G 的替换

D.很多位点发生T﹣A到C﹣G的替换后,DNA分子结构的稳定性增强

15.如图所示是人体内苯丙氨酸与酪氨酸的代谢途径,图中的数字分別代表三种酶.相关叙述

错误的是()

A.人体中的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它们的来源均有三个渠道

B.苯丙酮酸大量积累引起的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酶③的缺乏会导致白化病,该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D.酪氨酸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重要原料之一

16.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人的22号染色体约由5000万个碱基单位组成,分析发现22号染色体上约有545个基因,下列有关关分析正确的是()

A.由22号染色体DNA转录的mRNA分子中碱基约 2 500万个

B.神经细胞内的22号染色体DNA可转录出545种mRNA

C.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分别在DNA和RNA

D.在细胞周期中,mRNA的种类和含量在不断犮生变化

17.已知AUG、GUG为起始密码子,UAA、UGA、UAG为终止密码子.某原核生物的一个信使RNA碱基排列顺序如下:A﹣U﹣U﹣C﹣G﹣A﹣U﹣G﹣A﹣C…(40个碱基)…C﹣U﹣C﹣U﹣A ﹣G﹣A﹣U﹣C﹣U,此信使RNA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含氨基酸的个数为()

A.20个B.15个C.16个D.18个

18.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分别由基因A、a和D、d控制.图一为两种病的家号图,图二为Ⅱ10体细胞中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关基因位置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Ⅱ6个体的基因型为aaX D X d

C.Ⅲ13个体是杂合子的概率为

D.Ⅲ12与Ⅲ14婚配后代正常的概率为

19.如图所示为一对夫妇的基因型和他们子女的基因型及对应的表现型(秃顶与非秃顶).有另一对夫妇的基因型为b+b和bb,则生一个非秃顶孩子的概率为()

A.B.C.D.

20.研究发现,鸡的性别(ZZ 雄性,ZW 雌性).不仅和性染色体有关,还与只存在于Z 染色体上的DMRT1基因有关,该基因在雄性性腺中的表达量约是雌性性腺中表达量的 2 倍.该基因在雄性的高表达量开启性腺的睾丸发育,而在雌性的低表达量开启性腺的卵巢发育.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性染色体缺失一条的ZO个体性别为雌性

B.性染色体增加一条的ZZW个体性别为雌性

C.性染色体缺失一条的WO个体可能不能正常发育的

D.母鸡性反转为公鸡可能与特殊条件下DMRT1的高表达量有关

21.对如图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图中生物自交后产生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的概率为

B.乙图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8条

C.丙图所示家系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该病最有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

D.丁图表示雄果蝇染色体组成图,其基因型可表示为AaX w Y

22.近日,德国的科学家提出,CAF1(负责染色质组装的蛋白质复合物)可能通过保证DNA 包绕在组蛋白周围维持干细胞的全能性.基于这一假设,他们通过抑制CAF1复合体表达,导致染色体重编程进入一种凝集化程度更低的状态,成功地诱导出具有全能性的干细胞.下列相

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能够被酸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B.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全能性的干细胞可以过细胞分裂发育成个体

C.CAF1基因是通过控制CAF1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的

D.科学家诱导出具有全能性的干细胞的过程就是诱导基因突变的过程

23.甲、乙、丙是某二倍体动物的3个正常细胞,其染色单体数分别为0、2N、4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可能最多

B.乙细胞中染色体可能正向细胞两极移动

C.丙细胞中可能有四个染色体组

D.甲、乙、丙可能都在进行有丝分裂

24.图为某家庭的遗传系谱图,带“?”的个体为胎儿.已知A、a是与半乳糖血症有关的基因,且1号和2号不携带半乳糖血症的致病基因.控制红绿色盲的基因用B和b表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半乳糖血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12号的基因型是AAX B Y或AaX B Y

C.图中“?”患半乳糖血症的概率为

D.图中“?”可能既患红绿色盲又患半乳糖血症

25.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遗传病是由于编码某种跨膜蛋白的基因缺失了三个碱基对,该遗传病不影响患者的生存及生育能力.对该遗传病进行调查,发病率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发病率的调查要选择足够多的患者进行调查

C.若随机婚配该地区有的人其体内细胞有致病基因

D.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能降低该遗传病的发病率

26.如图为某植物细胞一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Ⅰ、Ⅱ为无遗传

效应的序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每个植物细胞中,a、b、c基因都会表达出相应蛋白质

B.a、b互为非等位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时可自由组合

C.b中碱基对若发生了增添、缺失或替换,则发生了基因突变,但性状不一定改变

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的首、尾端存在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

27.桦尺蛾的黑色(A)对浅色(a)是显性.1870年,某一区域的桦尺蛾以浅色为主,浅色

占70%,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20%.由于工业污染,该区域的桦尺蛾毎年浅色个体减少10%,黑色个体增加10%.30年后该区域的桦尺娥个体以黑色为主,几乎看不到浅色个体,以下叙

述不正确的是()

A.该区域的桦尺蛾个体间存在体色的差异,体现的是遗传多样性

B.30年期间桦尺蛾种群形成了新物种

C.1871年该区域的桦尺蛾群体中,隐性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77%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

28.最新《自然》载文:科研人员从一种溶杆菌属的细菌中提取了一种新型抗生素(Lysocin E),它能对抗常见抗生素无法对付的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变异来源于突变或基因重组

B.按照现代进化理论解释超级细菌形成的实质是:自然选择使耐药性变异定向积累的结果

C.“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超级细菌的形成意味着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

D.施用新型抗生素(Lysocin E)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消亡

29.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B.基因型Aa的植物自交,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C.三倍体西瓜不育,其变异可遗传给后代

D.人胰岛素由两条肽链构成,两条肽链是分别以胰岛素基因的两条链为模板转录翻译而来

30.花生的含油量随选择世代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分析,选择育种对高含油量花生品种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

A.改变了控制产油的一对等位基因的总频率

B.改变了花生的基因库,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C.定向诱导了控制高含油量基困的自由组合

D.淘汰部分表现型,使高含油量基困的基因频率增大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含4个小题,共40分.)

31.某二倍体植物的高秆对矮杆为完全显性,

由等位基因A、a控制,抗病对易感病为完全显性,由等位基因B、b控制,现有纯合高杆抗病和纯合矮杆易感病的两种亲本杂交,所得F1自交,多次重复实验,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都近似得到如下结果:高杆抗病:高杆易感病:矮杆抗病:矮杆易感病=66:9:9:16.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抗病和易感病的等位基因(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F2中出现了亲本所没有的新的性状组合,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有性生殖过程中的

(时期),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进行了.

(3)有人针对上述实验结果提出了假说:

①控制上述性状的2对等位基因位于1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F1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雌(或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是.

③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为验证上述假说,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方案:,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结果:.

32.如图为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已知果蝇的Ⅲ号染色体上有黑檀体基因.现将黑檀体无眼果蝇与灰体有眼果蝇杂交,获

得的F1均为灰体有眼果蝇,再将F1雌雄果蝇相互杂交,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若F2中灰体

有眼:灰体无眼:黑檀体有眼:黑檀体无眼的比例为,则可推测控制无眼的基因不在Ⅲ号染色体上.

(2)已知控制果蝇翅型的基因在Ⅱ号染色体上.如果在一翅型正常的群体中,偶然出现一只

卷翅的雄性个体,探究该卷翅是由于基因突变的(控制翅型基因的显隐未知,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Ⅱ号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还是由于卷翅基因的“携带者”偶尔交配后出现的(只涉及亲本Ⅱ号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

探究实验方案设计:用这只卷翅雄性个体与该自然果蝇种群中的个体交配,观察后代的变现型并统计数目.

预期结果和结论:

①若后代,则该卷翅个体是由于基因突变造成的.

②若后代,则该卷翅个体是由于卷翅基因的“携带者”偶尔交配后出现的.

(3)果蝇缺失1条染色体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缺失2条则胚胎致死.Ⅱ号染色体上的翻翅对正常翅为显性.缺失1条Ⅱ号染色体的翻翅果蝇和缺失1条Ⅱ号染色体正常翅果蝇杂交,则F1成活个体中染色体数正常的果蝇占.

(4)果蝇的红眼(R)和百眼(r)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从某果蝇种群中随机抽取雌雄果蝇

各50只,其中红眼雄果蝇为45只,红眼雌果蝇为40只.已知红眼雌果蝇中50%为杂合子,则r的基因频率为.

33.正常的水稻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4.现有一种三体水稻,细胞中7号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有三条,即染色体数为2n+1=25.如图为该水稻细胞及其产生的配子类型示意图(6、7为染色体标号;A为抗病基因,a为非抗病基因;①﹣④为四种配子类型).已知染色体数异常的配子(①、③)中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其他配子均能参与受精作用.请回答:

(1)若减数分裂过程没有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交叉互换,且产生的配子均有正常活性,配

子④的7号染色体上的基因为,四种类型配子的比例为①:②:③:④=.(2)某同学取该三体的幼嫩花药观察减数分裂过程,若某次级精母细胞形成配子①,该次级

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为.

(3)现用非抗病水稻(aa)和该三体抗病水稻(AAa)杂交,已测得正交实验的F1抗病水稻:非抗病=2:1.请预测反交实验的F1中,非抗病水稻所占比例为,抗病水稻中三体所占比例为.

34.图示番茄植株(HhRr)作为实验材料培育新品种的途径,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通过途径(填编号)获得幼苗的过程都应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途径4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

(2)通过途径2获得新品种的方法是,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

(3)品种A与途径3 中幼苗表现型相同的概率为,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品种B与品种C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4)若想获得基因型为hhrr的番茄植株,最简便的方法是利用途径,至少需要多少年.

(5)如果想得到基因型为HhRrT(T不属该物种基因库的基因)这样的植株,常采用技术.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1.下列有关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一个生物群体中,若仅考虑一对等位基因,可有4种不同的交配类型

B.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2的表现型比例为3:1

C.若要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显性)小麦,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自交

D.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

【考点】84:测交方法检验F1的基因型;86: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分析】若以A、a这一对等位基因为例,可有6种不同的交配类型,即AA×AA、AA×Aa、AA×aa、Aa×Aa、Aa×aa、aa×aa.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

分离.鉴别方法:(1)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2)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3)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4)提高优良品种的纯度,常用自交法;(5)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据此答题.

【解答】解:A、在一个生物群体中,若仅考虑一对等位基因,可有6种不同的交配类型,A 错误;

B、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1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B错误;

C、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C正确;

D、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但不能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D错误.

故选:C.

2.孟德尔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利用“假说﹣演绎法”成功提出基因分离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孟德尔所作假说内容之一是“遗传因子在体细胞染色体上成对存在”

B.孟德尔所作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C.孟德尔在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中运用了减数分裂的相关原理

D.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对演绎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了检验

【考点】81: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

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解答】解:A、孟德尔假说中并没有提到染色体,A错误;

B、生物体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数量并不相等,一般情况下是雄配子多于雌配子,B错误;

C、孟德尔在演绎推理中并没有提到减数分裂,C错误;

D、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对演绎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了检验,D正确.

故选:D.

3.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规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

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同学的实验只模拟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B.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和小球总数都必须相等

C.甲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D.甲、乙重复100次实验后,Dd和AB组合的概率约为和

【考点】8C:植物或动物性状分离的杂交实验.

【分析】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控制显性

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D),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用小写

字母表示如:d),而且基因成对存在.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为纯合子,不同的为杂合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

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解答】解:A、乙同学的实验模拟了等位基因分离和非等位基因随机结合的过程,A错误;

B、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但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总数不一定要相等,B错误;

C、Ⅰ和Ⅱ中的D和d是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所以甲同学的实验不能模拟非同源染色体

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C错误;

D、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其中Dd概率约为

,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

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其中AB组合的概率约,D正确.

故选:D.

4.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图中那个过程()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②

【考点】87: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分析题图:①表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②表示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后代的过程(受精作用);③表示子代基因型种类数;④表示子代表现型及相关比例.

【解答】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基因自由组合

定律的实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都发生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所以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减数

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图中①过程.

故选:A.

5.已知某闭花受粉植物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用纯合的高茎与矮茎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F2植株都能成活,F2植株成熟时,拔掉所有的矮茎植株,假定剩余的每株F2植株自交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的基本规律.从理论上讲高茎F3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比例为()

A.B.C.D.

【考点】85: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闭花受粉植物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用纯合

的高茎与矮茎杂交,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

基础知识,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亲代高茎(用AA表示)与矮茎(用aa)表示,F1为Aa.F2中AA:Aa:aa=1:2:1,F2植株成熟时,拔掉所有的矮茎植株,即将F2中的aa去掉,剩下的AA:Aa=1:2,其中AA占,Aa占,将F2自交,AA自交后代全是高茎AA,而Aa自交后代中高茎AA的为×=,高茎Aa的为×=.所以从理论上讲高茎F3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比例为(+)÷(

++)=.

故选:A.

6.某种植物的花色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红花基因对白花基因显性.现将该植物群体

中的白花植株与红花植株杂交,子一代中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的比值为5:1,如果将亲本红花植株自交,F1中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的比值为()

A.3:1 B.5:1 C.5:3 D.11:1

【考点】85: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种植物的花色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

律.红花基因对白花基因显性,所以可设红花的基因型为AA和Aa,白花的基因型为aa.【解答】解:植物的花色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将该植物群体中的白花植株(aa)与红花植株(A_)杂交,子一代中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的比值为5:1,说明该植物群体中的红花植

株为AA和Aa,比例为2:1.因此,将亲本红花植株自交,F1中白花植株的概率为=,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的比值为11:1.

故选:D.

7.从某动物个体的睾丸中取出的两个精细胞染色体组成如图所示.如果不考虑交叉互换,关

于这两个精细胞的来源不正确的说法是()

A.不可能来自一个精原细胞

B.可能来自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C.可能来自两个初级精母细胞

D.不可能来自一个次级精母细胞

【考点】61: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1、精子的形成过程:

(1)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初级精母细胞;

(2)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

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

组合)→两种次级精母细胞;

(3)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精细胞;

(4)精细胞经过变形→精子.

2、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

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

【解答】解:A、如果将两个精细胞中的染色体组合起来分析,正好是三对同源染色体,所以

它们可能来自一个精原细胞,A错误;

B、如果将两个精细胞中的染色体组合起来分析,正好是三对同源染色体,它们可能来自一个

精原细胞,染色体复制后进入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所以可能来自一个初级精母细胞,B正确;

C、两个精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不同,可能来自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也可能来自两个初级精母细

胞,C正确;

D、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如果不考虑染色体交叉互换,产

生的两个精细胞染色体组成应完全相同,所以图示的两个精细胞,不可能来自一个次级精母细胞,D正确.

故选:A.

8.将某一经3H充分标记DNA的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置于不含3H的培养基中培养,该细胞分裂两次后形成4个大小相等的子细胞.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则其中含3H的染色体数一定为N

B.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N,则其中含3H的DNA分子数为

C.若子细胞中染色体都含3H,则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基因重组

D.若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不含3H,则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同源染色体分离

【考点】7C: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因为题目中不能确定是进行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所以都要考虑,要注意:若是有丝分裂,分裂两次,DNA复制2次,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保持2N;若是减数分裂,细胞分裂两次,DNA只复制1次,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为N.由于DNA为半保留复制DNA复制了一次,亲代DNA复制一次成为两个DNA分子,亲代的两条母链分布在两个DNA分子中,若子细胞中都含有3H,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发生了交叉互换导致四个精子都有标记.

【解答】解:A、最容易错的选项.只能是有丝分裂(根据第一句话确定有丝分裂),要注意第一次分裂后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都有1条链被标记,但第二次分裂后期半数染色体

被标记,只是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被标记的染色体是随机分配移向两极的,所以第二次分裂得到的子细胞被标记的染色体条数是在0﹣2N间随机的,A错误;

B、只能是减数分裂(根据第一句话确定是减数分裂),因为DNA只复制1次,所以子细胞的N条染色体都被标记,B错误;

C、根据第一句话确定是减数分裂,由于DNA为半保留复制DNA复制了一次,亲代DNA复制一次成为两个DNA分子,亲代的两条母链分布在两个DNA分子中,若子细胞中都含有3H,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发生了交叉互换导致四个精子都有标记,C正确;

D、若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不含3H,说明该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而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

染色体不会彼此分离,D错误.

故选:C.

9.关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4个子细胞,而一个卵母细胞则形成1个子细胞

B.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子的核和卵细胞的核融合

C.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的相互识别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D.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能够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考点】61:细胞的减数分裂;69:受精作用.

【分析】1、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

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因此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都很重要.

2、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

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提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

【解答】解:A、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4个子细胞,一个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也形成4个子细胞,包括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A错误;

B、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实质是精子的核和卵细胞的

核融合,B正确;

C、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的相互识别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C正确;

D、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

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都很重要,D正确.

故选:A.

10.如图为中华大蟾蜍部分细胞分裂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卵原细胞既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

B.形成乙细胞的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最终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X C X C

C.丙细胞表示的是次级卵母细胞后期分裂图象,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第二极体和卵细胞

D.用中华大蟾蜍的睾丸作材料制作装片,在显微镜下有可能观察到图中三种物像

【考点】6B: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实验;63: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中华大蟾蜍部分细胞分裂示意图,其中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

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此甲→乙表示有丝分裂,甲→丙表示减数分裂.

【解答】解:A、卵原细胞既可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也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A正确;

B、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因此形成乙细胞的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最终产生的子细胞的

基因型与亲代细胞相同,为AaBbX C X C,B正确;

C、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次级卵母细胞,其分裂形成

的子细胞是卵细胞和第二极体,C正确.

D、根据丙细胞的不均等分裂可知,该蟾蜍的性别为雌性,所以应该用中华大蟾蜍的卵巢作材

料制作装片,在显微镜下有可能观察到图中三种物像,D错误.

故选:D.

11.图甲是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图乙

表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与核DNA数目比(K)的变化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细胞所示的变异类型均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B.图乙BC段中DNA稳定性较差,易出现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改变

C.图甲中左图细胞对应图乙的AB段的某一时期

D.若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变化,则纺锤体、染色体和细胞板都可出现在CD段

【考点】66: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65: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分析】1、精子的形成过程:

(1)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初级精母细胞;

(2)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

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

组合)→两种次级精母细胞;

(3)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精细胞;

(4)精细胞经过变形→精子.

2、图乙中,AB段表示G1期;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CD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

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EF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只含有1个DNA分子,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解答】解:A、图甲细胞所示的变异类型分别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和减数第二

次分裂的后期,A错误;

B、图乙BC段中DNA分子进行复制,所以稳定性较差,易出现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改变,B 正确;

C、图甲中左图细胞对应图乙的EF段的某一时期,C错误;

D、若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变化,则纺锤体、染色体都可出现在CD段,而细胞板可出现在EF段,D错误.

故选:B.

12.在氮源为14N和15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分别为14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a)和15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b).将含15N﹣DNA的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 的培养基上,再连续繁殖两代(Ⅰ和Ⅱ),用某种离心方法分离得到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对

此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Ⅰ代细菌DNA分子中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