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方案.doc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方案.doc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方案.doc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方案.doc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方案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方案

一、建设基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前身为1990年经教育部批准全国唯一布点,我校第一个面向全国招生的中医文献学本科专业,1999年根据教育部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为中医学专业中医文献方向,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

学科发展为专业建设提供了厚实的基础。中医文献学科为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山东省三级重点学科,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流动站。依托本学科建立“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科研团队、中医药文献与文化研究中心、扁鹊文化研究中心,为中医药背景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信息管理学院现有教师32人,其中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医大师”1人,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1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山东省医药卫生“1020工程”重点科技人才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名老中医药专家1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10人。近五年,主持国家973项目1项,承担国家重大公共卫生资金项目1项,出版专著8部,校注、编译著作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获得省级教

学成果奖6项,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山东省高校省级教学团队1支。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我校建设山东省应用基础型特色名校为契机,按照《山东中医药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依托学科优势,立足本科教育,基于中医药背景创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提升课程体系,努力打造国内领先的教学科研团队;以中医药信息资源研究为核心和特色,以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将我院建成国内一流的科学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

(二)具体目标

1、全面推进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在中医药知识背景下,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系统掌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等方

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够在医学及其他领域从事各种信息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工作的高级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推进教学改革,使教学资源更加集中到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上来。强化核心课程建设,提

高核心课程中精品课程比例。优化中医类特色课程模块结构,修订完善中医类特色课程教材。改革教学管理体制,改革课程考试方式,提高实践类课程比例,提高学生就业率、创业率和考研率。

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扩充教学资源

优化课程体系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合理分配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三类核心课程比例,固化核心课程,优化完善特色课程;完善特色课程建设,优化中医类特色课程模块结构;提高应用实践类课程比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就业能力;最终形成“科学性强、适应面广”相关的课程群体系。

完善课程建设加强核心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符合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凝练、融合能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课程群结构体系。在核心课程群和优势课程群中建设精品课程(群),争取在建设周期内建成2-3门校级精品课程(群),1-2门省级精品课程(群)。

扩充教学资源加大网络课程建设力度,争取在建设周期内实现全部核心课程网络化。加大对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建立符合本专业培养要求的网络课程库。促进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吸引学校高水平科研人员参与本专业本科教学。

3、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元化

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完善“三阶段渗透”教学模式,增加PBL 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比重。教学手段多元化,支持教师改良教学课件,鼓励将教学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来。根据课程特点,鼓励考核方式、方法

改革,增加设计类考核方式。

4、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深化以实验课程、专业见习为主体,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和假期社会实践为辅的“一体两翼”实践教学体系。突出抓好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教学效果,提高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出比例,创新评价机制,发挥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改善校内学生实训基地。在原有基础上,应用建设资金对学生实训基地进行扩充

和改建,提升校内实训基地功能。完善学生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建立以学院学生会为主的管理机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

增强校企合作。拓展学生实践教学场所,建设期间新增1到3所本科生毕业实习基地。扩大与实习基地的合作范围,加深合作层面,增强专业影响。

鼓励学生创新。支持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竞赛、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等科研竞赛,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高毕业设计在毕业考核中的比重,鼓励实习生参与实习单位的研究工作。

改善实验室条件,提升实验室功能,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实验教学平台。

5、强化教学团队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教研能力

以省特色名校和我校“三名工程”建设为契机,发挥省级教学名师和省级教学团队的示范作用,争取建设期间本专业多出优秀教学团队,多出教学名师。

合理引进人才,优化教师学历、学缘、职称结构。建设期间通过多种途径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巩固骨干教师队伍,为其在教学科研事业上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加强后备人才建设,创新培养机制,促进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高,创造条件使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6、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推进教学管理改革,提高管理水平

按照《山东中医药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进一步加强学院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强有力的贯彻落实和监督制约机制,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学院管理工作效能,保证学院管理科学化水平显著提升。鼓励在相关重要领域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提高管理水平。

7、产学研结合与社会服务

根据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结合中医学背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学院信息实验室、校网络中心等校内实训平台的基础上,积极与学校附属医院信息中心和信息管理相关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实施“订单式”医药信息管理人才培养,为社会输出高质量的医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力争建成1个省级中医药信息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中医药信息咨询与信息服务,优化和创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培养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8、发挥中医药背景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优势特色,辐射带动相关专业

发展

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除包含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的课程外,还与中医、医学专业结合,有较为系统的中西医知识背景,带有鲜明的医药特色;依托于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文化底蕴深厚。因此,多学科交融,医药背景与人文底蕴,是本专业的特色。

充分发挥专业信息管理优势,与相关专业结合,开展中医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为各相关专业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带动各学科的共同提高。未来三年,本专业将充分利用专业特色,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通过课题申报、培训、科研协作、研究生培养、信息资源建设和技术开发等途径,为中医药各相关专业的科研、教学和临床工作服务,努力带动各专业的信息化发展。

三、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培养具有中医学背景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是专业建设的根本落脚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在人才过程中应进一步处理好多学科背景与专业特色的关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突出办学特色中医学背景是本专业的办学特色,一是要进一步优化、提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医类课程教学体系,探索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中确立中医药类课程模

块结构,优化、组合中医类课程,并形成课程群。二是凝练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要求,修订中医类课程教材,突出学习上的广泛性和实用性。

人才培养个性化改革教学考核方法,改进考核方式,增加设计类考核方式的比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围绕核心课程分别成立兴趣小组,充分用好校内实训基地,以实训项目为单位开展实训研究,培养学生研究兴趣,增强主动学习的能力。

突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深化以实验课程、专业见习为主体,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和假期社会实践为辅的“一体两翼”实践教学体系。抓好课程实验、校内实训、假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四个方面的实践教学,课程实验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吸收;校内实训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假期社会实践促进学生提高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做好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最终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提高毕业生的考研率、就业率和创业率,最终使学生学有所用。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建设

1、课程体系建设

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具有医学背景和中医药特色的信息管理类复合型人才的前提和基础。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突出特色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本专业中医学特色课程,探索如何在信息管理类的课程中恰当引入医学背景与中医药文化知

识,对现有中医类课程体系进行整合,确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课程模块结构,明确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形成此类课程教材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修订完善适应面广、特色鲜明的1至3门中医背景课教材。

强化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按照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内容、一流方法、一流的条件、一流的效果“五个一”的要求,建设高水平的核心课程体系,争取1至2项专业核心课程进入校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以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医文献学》教学经验作为指导和标准,以本专业核心课程为突破点,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力度,争取培育建设2到3门校级精品课程。

加大网络课程建设力度积极与校网络中心联系,将本专业核心课程全部摄像记录,发挥学校blackboard平台优势,争取使本专业核心课程全部网络化,为下一步争取省级精品课程创造条件。配合学校教学改革,探索学生网络学习的学分制方案,适应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观念,争取在2016年修订培养方案时予以体现。

教材建设支持学院教师主编、参编教材,对参加层次高、影响大以及本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编写任务的教师予以立项资助。鼓励自编教材以及对现有自编教材进行重新修订,资助出版自编特色教材。争取建设期间主编1-2本国家级教材,编写或修订2-5本自编教材。

2、教学资源建设

(1)图书信息资源建设

中医药信息资源研究是本专业教学科研的特色。进一步丰富学院图书信息资源,在原有6万册纸质图书,3500册电子图书的基础上,购入《续修四库全书》、《中华医藏》等一批学术价值高、影响力大的善本丛书,与学校图书馆共享《民国中医杂志汇编》等一批图书,丰富中医文献馆藏,为专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