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参与历史研究 共创美好明天——在“第四届全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生论坛”上的讲话

参与历史研究 共创美好明天——在“第四届全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生论坛”上的讲话

参与历史研究共创美好明天——

—在“第四届全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生论坛”上的讲话

南国农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主席、各位老师、各位博士生同仁:上午好!

非常感谢论坛组委会给我参加会议并发言的机会,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我的发言题目是“参与历史研究,共创美好明天”,主要在介绍一个启动不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向各位推介这个课题研究,因为它和大家都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希望得到各位对它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下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作简要介绍。

一、课题申报简况

1.背景:一件往事引发的思考

(1)一件往事

2005年11月21—22日在广州参加“中日教育技术学研究与发展论坛”期间,在与日本专家坂元昂等的一次交谈中,西之园晴夫教授说,日本的“教育工学”这个名称,是在读过《天工开物》这本中国名著后受到启发而提出来的。并说,日本教育工学界的许多学者都把《天工开物》、还有《梦溪笔谈》作为必读的经典文献。听后,心情很不平静,既感自豪,更感惭愧。自己作为一个电教理论研究工作者,对自己祖先如此宝贵的精神财富,竟然一无所知。只知道这本书名,并没有阅读过、研究过,真是惭愧。那次交谈,李克东教授也在场,他听后也很触动。他说他读过《天工开物》,打算写一篇文章,论述日本教育工学与中国的问题,我说太好了,希望你早日写成,我要成为它的第一批读者。在那次交谈中,还有的日本朋友说:听说中国企业界在经营管理方面重视向日本学习,其实,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之道正是来源于中国,中国的三本名著《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菜根谭》是他们的必读教材,企业家修身处世的经典文献。

(2)引发的思考

第一,为什么我们许多人对自己祖国的文化传统、学术经典的态度如此淡漠,很少关注、很少研究、很少知道,还不如有些外国人?

上世纪末以来,我们常常会从媒体看到,当今世界许多大人物,顶级科学家、著名学者、政治家、企业家,当他们遇到难解决的问题时,常常会想到去从华夏优秀文化传统中吸取智慧,寻找良方。例如,据澳洲的《堪培拉时报》报道:“1988年1月,在巴黎召开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会议上,75位代表经过4天的讨论提出了16条以‘面向21世纪’为主题的结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转引自顾犇《〈论语〉在海外的传播》。《北京图书馆馆刊》,1999年第2期)。这个报道,虽然后来有人提出质疑,认为是子虚乌有,根本没有这回事。但是,经过对多方考证的分析,我认为,这个说法即使不是作为该次会议的一个结论,而汉内斯·阿尔文博士(1970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瑞典人),在该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过这个话,不会是假的。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智慧的核心就是一个“和”字,“和为贵”,这也许就是解决当今人类难题的最佳处方。世界历史告诉人们,解决当今人类难题,采取“以暴制暴”的办法是行不通的,正如有人所说的,采取“以暴制暴”,你死我活的斗争方式,结果更多的会是谁也死不绝,谁也活不好。

有些外国人则是以中华文化经典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引领自己的人生。例如,据媒体报道,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起《论语》来如数家珍,他说:“在我的一生中,我一直在受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影响,到现在孔子的很多教诲仍在为我指引方向。”许多年来在他随身携带的小包里,一

DOI:10.13811/https://www.sodocs.net/doc/de13532928.html,ki.eer.2008.11.016

直放着一张烟盒大小的绿色纸片,上面用韩文和汉文抄录着《论语》中的名句。他说,“中庸之道”是他的个人哲学。他遵循的一条生活原则是:“泰山不辞土壤,河海不择细流”,为人要善于接受所有的人,对于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要兼容并蓄,才能成就大的事业。他说他不敢保证自己的行为与孔子的思想完全一致,但他一直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2008年6月30日,新闻晨报)

对照上述这些外国人,我们教育技术界学人中,有多少人对待中华文化经典,会有这份热情、会有这份尊重、会去这样做呢?这是为什么?

第二,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学科体系正处在重构时期。如何重构?遵循“和而不同”的思想,采取“求同存异”的办法,重构教育技术学科体系。这也许是对这个问题的比较好的答案。什么是“和而不同”?“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这就是“和而不同”思想的内涵。目前人们处理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也多是采取这个思路:兼容并包,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找出中西文化之同和异,然后开出处方。中西文化之同:“以人为本”的精神。都是推崇人本主义精神。中西文化之异:中华文化更重视个人义务,更重视家族血缘和集体,提倡集体主义;西方文化更重视个人权利,提倡个人主义。

处方:既要继续发扬个人义务的传统,也要借鉴西方文化,尊重个人权利,实现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之交融互补,协调发展。

我们对重构我国教育技术学科新体系,也曾试图采取这种做法,初步设想,在《我国电化教育理论建设的历程和趋势》一文中有所论述。

第三,中国有句古话: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要探索我国教育技术学科改革与发展之路,必须重视研究本学科发展的历史。关于教育技术发展史的研究,在我国教育技术界研究领域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只有少数人做了一些工作,正式出版的专著只有一本,即吴在扬的《中国电化教育简史》,系上世纪80年代末由“全国电化教育教材审编组”组织编写的我国第一套《电化教育丛书》之一。汪基德教授对该书的评价:一是内容丰富、翔实;二是主要是史料性质的,对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发展方面的反思比较薄弱;三是该书是1994年出版的,主要介绍了1920年到1990年间中国电化教育发展的历史,而我国的电化教育事业和电化教育学科在引进美国AECT’94定义后发生了很大变化,该书自然无法反映。这个评价是符合实际的。因此现在很有必要开展一次关于中国电化教育史的较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出版一本通史性质的新书,而这是一件非少数几个人能做成的事,需要大家来做。

2.申报发起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主持申报)、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

3.申报时间和批准号

申报时间:2007年8月15日;批准时间:2007年10月26日;批准号:DCA070186。

二、课题研究方案

1.课题研究对象

1920年到2008年中国电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经验和教训。中国电化教育理论与实践是怎样发展的,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有哪些成功的经验,有哪些失败的教训?这些就是本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讨论课题研究对象时,对下列两个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取得了共识。

第一,可否将课题题目中的“(教育技术)”去掉?

有人提出,最好将课题题目中的“(教育技术)”去掉,因为,许多人对“教育技术”概念的理解,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从有了教育,就有了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的历史与教育同样久远”。如果按照这个观点,教育技术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再如果按照“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的观点,那么,教育技术的历史就有了100多万年。本课题研究的不是这种教育技术的历史,而是有现代技术媒体参与的教育的历史,是电化教育的历史。“电化”包括前天的电气化,昨日的电子化,今天的信息化。经过讨论,大家同意这个看法:本课题研究的是电教史,不是教育史。研究的时间跨度是1920年到2008年,不是4000年、100多万年。但对课题题目中的“(教育技术)”,大家认为不好去掉,因为这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规定的题目。

第二,本课题研究对象,要不要包括电教产业和社会电教?

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应该包括。因为,本课题研究的是大电教,不是小电教。是:电教事业+电教学科+电教产业;学校电教+社会电教;课堂电化教学+课外/校外电教活动。

关于电教产业。电化教育产业是电化教育系统的一个构成要素。电化教育事业是一种公众事业,具

有公益性,不应完全产业化,但不能没有电教产业。电化教育事业和学科的发展,不能没有电教产业的支持,电教产业是电教事业和学科发展的物质基础,电化教育发展史不能没有电教产业的篇章。

我国电化教育产业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是形成期;90年代是快速成长期;新世纪以来,进入深入发展期。目前,对电教产业实践与理论的较系统研究还少见到,这次确立“电化教育产业历程研究”作为一级子课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也只是起步的探索。

关于社会电教。我国的电化教育最初是在社会教育领域兴起的。20世纪20年代初期,我国的一些教育革新者陶行知、晏阳初等,利用幻灯普及民众教育,点燃了我国电化教育的火种。30年代到40年代末,我国的电化教育主要在社会教育领域实施,管理电教的政府机构是教育部社会教育司,高等学校电化教育专业培养的主要是社会教育工作人员。解放后,特别是70年代末电教重新起步后,我国电教实践和研究的重心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社会电教转移到学校电教,对社会电教的研究很少关注,除部队电教外,对其他社会电教进行较深入、系统研究的很少。部队电教一直受到重视,研究成果累累,部队电教人对历史的研究走在了地方电教人的前面。2002年总参电教局组织编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教育技术发展历程》一书,40多万字,记述了1978年至2001年我国军队电化教育的发展历史。

在讨论课题研究对象时,有人说,我国电化教育自上世纪90年代改名教育技术后,研究的领域扩大了,泛化了,由电教领域扩大到一切教育、教学领域;而功能缩小了,主要只是学校教育的功能,由大电教变成了小电教。这次电教史的研究,应回到大电教,使电教的功能得到扩展、延伸,从学校教育功能向社会教育功能延伸:向“三农”延伸,向社区延伸,向行业延伸。电教的服务对象不应该仅仅是大、中、小学生,而应是社会上所有需要受教育的人。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的社会电化教育”这个一级子课题。

2.课题研究目的

(1)古为今用。通过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史的研究,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道路,加速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2)为建立中国电化教育史学科,开设电化教育史课程奠定基础。

3.课题研究内容

主要包括历史研究的五个要素(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条件)和四大范畴(电教事业、电教学科、电教产业、电教学者)。课题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见图1)如下:

图1课题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我国电化教育发展史阶段的划分,拟初步划分为三个阶段:(1)中国早期的电化教育阶段(1920—1949);(2)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阶段(1949—1978);(3)新中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第三阶段内容丰富,拟分为四大范畴进行研究。

关于子课题。子课题有一级子课题和二级子课题。二级子课题属于一级子课题下面的一个组成部分。经会议讨论,一级子课题拟初步定为13个:(1)中国早期的电化教育研究(1920—1949);(2)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研究(1949—1978);(3)中国的学校电化教育研究;(4)中国的社会电化教育研究;(5)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发展历程研究;(6)电化教育理论体系建设研究;(7)电化教育实验研究;(8)电化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历程研究;(9)电化教育产业发展历程研究;(10)电化教育组织机构及管理研究;(11)电化教育学术团体与学术交流;(12)电化教育学者与学术思想研究;(13)中国电化教育大事纪要与文献选编。

4.课题研究方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将这个说法中的“教学”两字改为“研究”可不可以呢?我觉得也是可以的。“研究有法,但无定法”,这样的说法也是符合实际的。

研究有法。一般有定量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等),定性研究方法(历史法、文献法、参与性观察、深入访谈、现场研究、自我叙述等),综合研究方法(系统论方法、信息论方法、控制论方法)。

但无定法。有没有一种对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最佳研究方法呢?没有。在研究中,我们要结

!!!!!!!!!!!!!!!!!!!!!!!!!!!!!!!!!!!!!!!!!!!!!!"

!!!!!!!!!!!!!!!!!!!!"

!!!!!!!!!!!!!!!!!!!!!!!!!!!!!!!!!!!!!!!!!!!!!!"

!!!!!!!!!!!!!!!!!!!!"

合自己特点(个性、能力),根据研究的任务、类型、环境、条件等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的有效方法。

对于历史研究来说,人们常用的方法有历史法、文献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个案研究法等。

5.预期成果

大致有三类。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报告,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系列论文,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丛书一套。论文将在有关电教期刊发表,丛书由北大出版社出版。

6.进度安排

研究时间大致分配:1/3用于制定计划,1/3用于搜集和分析资料,1/3用于撰写报告或论文。

具体日程:2008年1月,开题报告;2008年3—4月,召开总课题组成员与子课题负责人会议,落实各子课题研究工作;2009年6—12月,各子课题研究中期检查;2009年12月,各研究基本结束,安排论文丛书出版;2010年6月,召开结题大会。

三、欢迎参加,一起研究

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的研究,是一项巨大工程,非少数人可以完成,非仅仅是五校电教人所能完成,非仅仅是高校电教人所能完成,需要动员广大电教人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基于这点认识,总课题组发出了《抢救历史资源,共创电教明天———致全国新老电教同人的公开信》(见《电化教育研究》,

2008年第5期),欢迎广大电教工作者共同参与完成

这项任务。

本课题研究得到中央电化教育馆的关怀与支

持,除有多位同志直接参与研究外并正式发文《关于支持和积极参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的通知》(见《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

我国的电化教育经历了艰难的探索过程,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和珍贵的资源。深入挖掘和研究这笔历史资源,总结、反思和继承我国电化教育所走过的道路,不仅是我国教育技术学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而且对探索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中国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希望各位博士生同仁也能积极支持和参与这项课题研究,共创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的美好明天。

参加方法:(1)上述列举的一级子课题未必全面准确,欢迎广大电教工作者另外提出与申报有关一级子课题进行研究。(2)一级子课题下有大量二、三级子课题,需要广大电教工作者参与去做,可自定选题进行研究,并向总课题组申报。(3)欢迎广大电教工作者提供一些史实、文物与资料。凡申报“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子课题,为课题研究提供研究资料或对课题研究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联系“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总课题组联络办公室。

总课题组兰州联络办地址: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邮编:730070。联系人:俞树煜。电话:0931-*******,139********。e-

Mail:yu_shuyu@https://www.sodocs.net/doc/de13532928.html, 。

总课题组广州联络办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学院。邮编:510630。联系人:邓文新。电话:020-********,85213325,136********。

e-Mail:dengwx@https://www.sodocs.net/doc/de13532928.html, 。

欢迎订阅2009年《电化教育研究》

《电化教育研究》是国家级学术刊物,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由我国著名电教专家南国农教授主编,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社编辑出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电化教育研究》杂志关注国内外电教理论的最新发展、电化教育研究的最新动态、全国各地电化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小学电化教育实验的最新成果、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经验总结等,主要面向各大专院校、教育科研机构、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各地电化教育馆、中小学教师以及一切热爱、关心电教事业的热心读者。

《电化教育研究》是月刊,每月1日出版,每期定价12元,全年定价144元。国内发行:兰州市邮政局;邮发代号:54-82

国外发行: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国外代号:DK62003电话:(0931)7971823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西北师范大学内

邮编:73007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