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

附件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 家 海 洋 局

2017年5月

目 录

前言 (1)

一、总体要求 (2)

(一)发展成就 (2)

(二)面临形势 (4)

(三)指导思想 (5)

(四)基本原则 (5)

(五)发展目标 (6)

二、优化海洋经济发展布局 (7)

(一)北部海洋经济圈 (7)

(二)东部海洋经济圈 (9)

(三)南部海洋经济圈 (11)

(四)海岛开发与保护 (14)

(五)深远海空间拓展 (16)

三、推进海洋产业优化升级 (17)

(一)调整优化海洋传统产业 (17)

(二)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 (19)

(三)拓展提升海洋服务业 (21)

(四)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23)

四、促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 (24)

(一)支持海洋重大科技创新 (25)

(二)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25)

(三)深化海洋经济发展试点 (26)

(四)创新海洋人才体制机制 (26)

五、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27)

(一)强化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27)

(二)加强海洋环境综合治理 (28)

(三)集约节约利用海洋资源 (28)

(四)促进海洋产业低碳发展 (29)

(五)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 (30)

六、加快海洋经济合作发展 (30)

(一)推进海上互联互通建设 (30)

(二)促进海洋产业有效对接 (31)

(三)推动海洋经济交流合作 (32)

(四)健全对外合作支撑体系 (32)

七、深化海洋经济体制改革 (33)

(一)健全现代海洋经济市场体系 (33)

(二)理顺海洋产业发展体制机制 (34)

(三)加快海洋经济投融资体制改革 (34)

(四)推动海洋信息资源共享 (35)

八、保障措施 (35)

(一)加强宏观指导 (35)

(二)完善制度体系 (36)

(三)强化政策调节 (36)

(四)开展监测评估 (37)

(五)健全实施机制 (38)

前 言

海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是孕育新产业、引领新增长的重要领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壮大海洋经济、拓展蓝色发展空间,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十二五”时期,我国海洋经济总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海洋经济在拓展发展空间、建设生态文明、加快动力转换、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海洋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要坚持陆海统筹,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推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规划涉及区域包括我国管辖海域以及海洋经济发展所依托的相关陆域(未包括港、澳、台地区)。规划期至2020年。

一、总体要求

“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成就显著。“十三五”时期,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成就

海洋经济总体实力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洋经济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的发展势头,年均增长8.1%,依然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2015年海洋经济总量接近6.5万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了65.5%;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9.4%;涉海就业人员3589万人,较“十一五”期末增加239万人。

海洋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期间,发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引领作用,北部、东部和南部三个海洋经济圈基本形成,一些内陆省份海洋经济逐步发展,浙江舟山群岛、广州南沙、大连金普、青岛西海岸等国家级新区以及福建平潭、珠海横琴、深圳前海等重要涉海功能平台相继获批设立。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天津等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重点领域先行先试取得良好效果,海洋经济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批跨海桥梁和海底隧道等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设和投入使用,促进了沿海区域间的融合发展,海洋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

海洋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十二五”期间,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

5.1:47.7:47.2,调整为2015年的5.1:42.5:52.4。传统海洋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进一步向深远海拓展,海水养殖比重进一步提高,高端船舶和特种船舶完工量有所增加。新兴海洋产业保持较快发展,年均增速达到19%。海洋服务业增长势头明显,滨海旅游业年均增速达15.4%,邮轮游艇等旅游业态快速发展,涉海金融服务业快速起步。

海洋科技创新与应用取得新成效。“十二五”期间,一批海洋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作业系统海试成功,海洋深水工程重大装备及配套工程、3000米水深半潜式钻井平台通过验收,南极深冰芯钻探第一次试钻成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50%,海水淡化设备国产化率显著提升,兆瓦级海洋潮流能装备正式并网发电,200千瓦波浪能装备初步具备远海岛礁应用能力。

海洋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首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正式启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取得明显成效。海域使用管理深入推进,海域空间资源全面保障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海洋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海洋预报区域从我国近海延伸到全球大洋和两极,海洋灾害预警发布频率显著提高,海洋渔业生产安全和海上搜救环境保障服务系统投入试运行,管辖海域巡航执法时空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抵御风暴潮灾害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海堤约1.4万公里。

海洋经济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十二五”期间,上海、天津、广东、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相继设立。涉海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建

港、承接海洋工程项目、收购涉海公司等方式,拓宽了海洋产业合作模式和领域。“一带一路”建设战略顺利实施,我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经贸合作、环境保护、人文交流、防灾减灾等领域展开务实合作,对外贸易和直接投资显著增长。

(二)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海洋经济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重组和流动进一步加快,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兴起,为我国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和“走出去”提供了良好条件和重要支撑,“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加快实施,为我国海洋经济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拓展了新空间。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综合国力稳步提升,科技实力明显增强,为海洋经济加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制造业实力显著提高,服务业增长势头明显,为海洋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奠定了重要基础;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实施,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和活力。

同时也要看到,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全球经济仍未摆脱低迷,国际市场需求依旧乏力,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多变,给我国海洋经济相关领域对外投资、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带来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存在,海洋经济发展布局有待优化,

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压力加大,部分海洋产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自主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有待提高,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加大,海洋生态环境退化,陆海协同保护有待加强,海洋灾害和安全生产风险日益突出,保障海洋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等,这些因素仍制约着我国海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树立海洋经济全球布局观,主动适应并引领海洋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优化海洋经济区域布局,提升海洋产业结构和层次,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科学统筹海洋开发与保护,扩大海洋经济领域开放合作,推动海洋经济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为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建设海洋强国做出更大贡献。

(四)基本原则

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以创新为手段激发市场活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体制机制改革,引导海洋新技术转化应用和海洋新产业、新业态形成,依托“智慧海洋”工程等培育海洋经济增长新动力,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陆海统筹、协调发展。统筹陆海资源配置、产业布局、生态

保护、灾害防治协调发展,统筹沿海各区域间海洋产业分工与布

局协调发展,统筹海洋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强海洋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强化海洋环境污染源头控制,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开放拓展、合作共享。主动参与国际海洋经济合作,构建利益共同体,逐步提升我国海洋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的,共享海洋经济发展成果。

(五)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综合实力和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更趋合理,海洋科技支撑和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取得重大成果,海洋经济调控与公共服务能力

进一步提升,形成陆海统筹、人海和谐的海洋发展新格局。

表1 “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主要目标

指标名称2015 2020 指标属性

预期性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8.1

7

综合

实力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9.4 9.5 预期性

海洋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2 >2.5 指导性

科技

创新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50 >55 预期性

(>20)预期性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19.8

产业

结构海洋服务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52 >55 预期性

预期性

[250] 新增涉海就业人员数(万人) [239]

社会

民生海洋科普与教育基地(个) [206]

指导性

[400] 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 68 70 约束性

资源

环境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35 约束性

注:[ ]内为五年累计数,()内为五年平均数。

二、优化海洋经济发展布局

按照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不同地区和海域的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容量、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为引领,进一步优化我国北部、东部和南部三个海洋经济圈布局,加大海岛及邻近海域保护力度,合理开发重要海岛,推进深远海区域布局,加快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形成海洋经济全球布局的新格局。

(一)北部海洋经济圈

北部海洋经济圈由辽东半岛、渤海湾和山东半岛沿岸及海域组成。该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基础雄厚,海洋科研教育优势突出,是我国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区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

辽东半岛沿岸及海域。该区域发展的功能定位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全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型原材料基地、重要的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重要的海洋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优美和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十三五”时期,重点是积极拓展深水网箱等离岸养殖,支持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加强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重点推进东北亚国际海洋海岛旅游、海滨避暑度假旅游区建设,大力培育邮轮旅游发展,打造东北亚地区邮轮旅游基地。优化港口资源

配置与布局。建设大连、盘锦、葫芦岛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加强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建设大连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区,推进海水利用在沿海产业基地、沿海城镇的应用。严格控制入海污染物总量,加强辽河流域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加强与完善海洋保护区体系建设,建立并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

渤海湾沿岸及海域。该区域发展的功能定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环渤海合作发展的重点地区,是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十三五”时期,重点是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优势,着力优化港口资源配置与整合,完善集疏运体系,加快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积极发展高端旅游,打造天津北方国际邮轮旅游中心。稳步推进渤海油气资源开发,提高现有油气田采收率,推进生态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海盐化工。加快发展海洋高端船舶和装备制造业。发展航运金融,建设全国性融资租赁资产平台和北方(天津)航运交易所。依托国家海洋博物馆、极地海洋馆等场馆,建设国家海洋文化展示集聚区和创意产业示范区。加强渤海湾海域污染防治,强化陆源污染控制,实施严格的海洋生态红线制度,推进海洋生态环境整治与修复。

山东半岛沿岸及海域。该区域发展的功能定位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

教育核心区、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十三五”时期,重点是打造“海上粮仓”,培育完善渔业资源保护修复、良种繁育、健康养殖、精深加工、远洋渔业产业链条。实施水产基因库项目,建设海洋综合性样本、资源和数据中心。着力打造现代港口集群,完善港口物流服务网络,打造立足东北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航运枢纽。发展国际滨海休闲度假、邮轮游艇、海上运动等高端海洋旅游业。加速推进海洋装备自主化、高端化、智能化、集成化发展。持续壮大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新能源、海水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规模,打造全国重要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推进青岛蓝谷建设,推进威海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建设。推进海洋能深水网箱养殖综合利用。推进莱州湾、胶州湾等海湾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有效防范赤潮、绿潮等海洋灾害。

(二)东部海洋经济圈

东部海洋经济圈由江苏、上海、浙江沿岸及海域组成。该区域港口航运体系完善,海洋经济外向型程度高,是“一带一路”建设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交汇区域,也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区域、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江苏沿岸及海域。该区域发展的功能定位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点,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战略节点,陆海统筹和江海联动发展先行区,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十

三五”时期,重点是充分发挥江苏地处“一带一路”重要交汇点的独特区位优势,实施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建设以连云港港、南通港及沿江主要港口为主枢纽,覆盖投融资、航运交易服务、调度功能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积极研发海洋高端船舶及配套设备。合理利用滩涂资源,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滩涂农林业。优化海上风电开发布局。推进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水利用产业、海洋旅游业发展,积极培育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统筹陆海环境保护与防治,强化海洋生态建设,加大滨海湿地、海州湾、吕四渔场海洋生态修复与保护。

上海沿岸及海域。该区域发展的功能定位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十三五”时期,重点是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枢纽港对长江流域的服务能力,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努力使上海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依托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改革创新,完善以船舶融资租赁、航运保险、海事仲裁、航运咨询和航运信息服务等航运现代服务业体系,推进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邮轮游艇经济发展,支持邮轮游艇出入境管理等政策试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和大型邮轮等高技术船舶设计建造。完善邮轮生产与服务配套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上海邮轮产业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加强长江口、杭州湾近海海域污染综合治理及生态保护,实施奉贤、崇明岛、大金山岛生态整治与修复。

浙江沿岸及海域。该区域发展的功能定位是我国重要的大宗

商品国际物流中心、海洋海岛开发开放改革示范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区、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海洋生态文明和清洁能源示范区。“十三五”时期,重点是推进舟山江海联运中心建设,以宁波—舟山枢纽港为依托,建设大宗商品储备加工交易基地和国际海事航运服务基地,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努力打造“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依托舟山自由贸易港区,推进舟山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加强大洋与深海科学研究开发基地建设,支持开展深海装备研制。稳步发展远洋渔业,积极推进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加强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建设国内重要的远洋渔业基地、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和海洋生物产业基地。加快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研发制造。积极发展海水利用业,建设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海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研究平台、产品中试与产业化基地。积极开发海洋潮流能资源,推进舟山国家潮流能试验场建设。继续办好海洋文化节,建成我国知名的海洋文化和休闲旅游目的地。统筹陆海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加强红树林和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维护重点港湾、湿地水动力和生态环境。

(三)南部海洋经济圈

南部海洋经济圈由福建、珠江口及其两翼、北部湾、海南岛沿岸及海域组成。该区域海域辽阔、资源丰富、战略地位突出,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区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也是我国保护开发南海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基地。

福建沿岸及海域。该区域发展的功能定位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核心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生态文明试验区。“十三五”时期,重点是加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全面提升“海丝旅游”“海峡旅游”品牌,深化海洋渔业、港口、航运等领域全方位合作。深化闽台海洋经济合作,构建两岸海洋开发深度合作平台。加快发展现代渔业,建设现代种业和海洋牧场,推进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稳步发展远洋渔业。加大港口资源整合力度,加强沿海大型深水专业泊位、公共航道建设,建设高端航运服务业集聚区,打造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培育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和海洋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海水利用产业。建设国家深海海底生物资源库及服务平台。加快厦门邮轮旅游业发展,加强邮轮游艇研发制造。加快发展涉海金融服务业。积极培育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加强重点流域环境整治,构建以沿岸河口、海湾、海岛等生态系统及海洋自然保护区条块交错的生态格局。

珠江口及其两翼沿岸及海域。该区域发展的功能定位是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地、我国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核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集聚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南海资源保护开发的重要基地、海洋综合管理先行区。“十三五”时期,重点是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级城市群。积极发展海上运动、邮轮游艇,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旅游专线。统筹

推进珠三角港口协调发展,打造世界级港口群,构建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加快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综合加工利用。大力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和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推进远洋渔业的海外布局。优化布局海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建设广州、江门船舶配套基地,珠海、东莞、中山等游艇制造基地。充分利用南海海洋生物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积极开发海洋波浪能资源,推进万山国家波浪能试验场建设。推进沿海地区电力、化工、钢铁等行业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循环冷却水等工业用水。加强泛珠三角区域海洋污染防治,完善跨区域协作和联防机制,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重要海洋生境保护,完善伏季休渔和禁渔期、禁渔区制度,完善海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响应机制。

广西北部湾沿岸及海域。该区域发展的功能定位是构建西南地区面向东盟的国际出海主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十三五”时期,重点是提升发展现代渔业,推动海洋渔业集约节约、高端型转变,推动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提升“南珠”品牌知名度。积极发展远洋渔业生态养殖和渔港经济区,提升海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仓储能力,建设国家级水产品加工贸易集散中心。深化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海洋交流合作,加快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将广西北部湾港建成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航运枢纽。积极开发多层次的海洋旅游精品,发展邮轮和游艇产业,构建中国—东盟海洋旅游合作圈。引进国内船舶修造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发展

高端船舶修造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继续加强对北部湾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提高油气加工存储能力。积极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强化船舶污染治理,加强珍稀濒危物种、水产种质资源及沿海红树林、海草床、河口、海湾、滨海湿地等保护。

海南岛沿岸及海域。该区域发展的功能定位是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十三五”时期,重点是做精做强特色滨海旅游,加快发展邮轮旅游,积极开发帆船、游艇旅游。全面推进渔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加强渔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发展海洋牧场、休闲渔业、远洋渔业、热带水产种苗及水产品精深加工。推进港口码头建设与功能完善,加快发展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继续加强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提高油气加工存储能力。推进能源勘探、生产、加工、交易、储备、输送及配套码头建设,形成大型石油储备中转基地。推进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水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加强对海口湾、三亚湾、洋浦等近岸湾口污染总量控制和动态监测,加强红树林、珊瑚礁、水产种质资源、海草床等保护,加大海洋保护区选划与建设力度。

(四)海岛开发与保护

推进重点海岛开发建设。继续推进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和广东横琴岛的开发建设。浙江舟山群岛新区重点发展港口物流业、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旅游

业、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产业、现代海洋渔业和海洋旅游业,加快推进舟山自由贸易港区和绿色石化园区建设,打造我国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东部地区重要的海上开放门户、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海洋海岛综合保护开发示范区、陆海统筹发展先行区。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重点发展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海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开展两岸人文交流、互联互通、产业合作、社会融合,全力打造两岸共同家园,加快建设平潭国际旅游岛、海峡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海洋经济示范基地和国际知名的海岛旅游休闲目的地。广东横琴岛重点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商务金融服务、文化科教和高新技术等产业,建设文化教育开放先导区和国际商务服务休闲旅游基地,打造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新载体。

合理开发近岸海岛。以保护为核心,集约节约利用近岸海岛资源,控制海岛及周边海域的开发规模和强度,因岛制宜发展特色海岛生态经济,支持海岛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工程建设,鼓励海岛太阳能、波浪能、潮流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促进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下,加快推进有条件海岛的对外开放。

支持边远海岛发展。根据边远岛礁区位和发展条件,发展海洋渔业、邮轮旅游、生态旅游等。加强边远海岛港口码头、机场、道路、通讯、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建设海洋观测与科学试验站。

严格海岛资源保护和开发管理。保护海岛生态系统,维护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平衡,对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海岛,实施生态修复。规范海岛新建工程项目,在重点海岛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格规范无居民海岛利用活动,制定可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名录,建立完善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相关制度。鼓励沿海各省结合实际探索推进经营性用岛市场化方式出让。加强对建有导航、观测等公益性设施海岛的保护与管理。

(五)深远海空间拓展

持续开展国际海底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估,积极推动新矿区申请。加强对国际海域勘探区、通航区及典型区域的环境调查与评价。着力提升深海技术装备能力,实施“蛟龙探海”工程,深入开展深海生物资源调查和评价,建设国家深海生物资源库及服务平台。推进深海矿业、深海装备制造、深海生物资源利用产业化。创新国际海域管理机制,推进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开发由国家为主体向国家主导、社会广泛参与转变。开展极地环境综合考查与资源潜力评估,实施“雪龙探极”工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