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贾氏家族起源迁徙与发展

贾氏家族起源迁徙与发展

贾氏家族起源迁徙与发展
贾氏家族起源迁徙与发展

中华贾氏家族起源迁徙发展

因为本人参与安徽六安霍邱县贾氏家族续修谱,对贾氏进行认真的研究,对中华贾氏的起源、迁徙和发展有一个系统、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收集、整理了贾氏族人学者的研究成果,拿来与各位族人共同分享。安徽贾姓人,从史料记载来看,是从明朝初期朱元璋移民开始的。在近代史上出现象贾起胜、贾德耀这样少数名人。大多数都是普通的民众,也正是这些可爱的普通人,成为支撑国家大夏的根基。正如毛泽东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明朝洪武年间,从山东兖州迁徙到霍邱这片土地上贾姓人以来,已经六百多年了,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辛勤劳作,自强不息。我们既要为那些优秀的先人感到无比自豪,也觉得这些平凡的先人更是可歌可泣。正是这些平凡的人们,使得贾氏族人繁衍生息,人丁兴旺。

一、贾氏族人几次大迁徙

贾,是出自山西襄汾的姓氏。贾姓是黄帝的后裔,其形成的两个源头都是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均出自古代“贾国”或“贾地”的同一个地方。这个“贾国”或“贾地”,就在今山西襄汾县境内。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贾氏出自姬姓。唐叔虞少子公明,康王封之于贾,为贾伯,河东临汾有贾乡,即其地也,为晋所灭,以国为氏。晋公族狐惬之子射姑为晋太师,食邑于贾,字季他,亦号贾季。”贾是一个有皇室血统的姓氏。随着历史的发展,贾氏族人经过五次大的迁徙,遍及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天下贾姓一家亲,这个“家”就是先秦时期的同一个地方“贾国”或“贾地”。在当今按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百家姓氏排名中,贾姓由原来一百位之外跃居第四十五位。所占人口百分比是零点四二。

第一次大迁徙是先秦时期。晋武公灭贾国后,“将贾氏子孙遣散各地”,其姓氏皆称贾氏,世代相传至今。贾国灭亡,贾氏子孙开始向外地迁徙,主要进入今河南、山东等省,贾姓在山东、河南两省繁衍昌盛,人丁兴旺,特别是河南省还衍生出许多支派,出现许多历史名人。

第二次大迁徙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军阀割据,相互之间战争不断,社会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加之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战火遍及于北方各地,对各姓氏宗族均产生了巨大影响,迫使包括贾姓在内的一批士族大举南迁,辗转分布于江浙各地,同时,由于战乱,贾姓一批人开始弃耕、投笔,在战争中积功为宦,因此家族显赫一时,形成一些大的郡望。

第三次大迁徙是唐末宋初时期。安史之乱爆发,加之外族入侵中原,国之腑地战火频燃,士族发展遭遇重创,贾姓族人几次审势南迁,进入福建、广东、湖北等省,与南方各姓融合发展,此时贾姓族人高官层出,文人墨客迭迭不穷,地位显赫一时,使贾姓在此期间发展进入一个鼎盛阶段。

第四次大迁徙是元明清时代。这个时期,从山东迁入安徽的人群中也有贾姓人。贾姓人经不断迁徙、发展,使其宗族成为我国较大的族系,并且稳居于姓氏排行之前列。如明朝洪武年间,从山东迁徙至今安徽合肥包河区、六安霍邱县等地的贾姓人,在这片土地上有较大的发展。明代迁入还有在淮南、阜阳、安庆等地的贾姓人。

清末名将贾起胜,合肥人。他戎马生涯45年,治军威严,令肃凝霜。他原是军中一名把总,身经百战一路升至总兵、提督,皇封正一品。朝廷封他祖上三代及其哥、嫂和己妻计十个正一品,可谓荣耀一时。此间他还一度总理北洋海防各军务处,积极抵御外国侵略者入侵,1898年病逝军中。

贾德耀(1880—1940),字昆庭,合肥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1919年8月,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晋中将衔,在担任保定军校校长的期间里,为培养新式军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1月升任陆军总长兼训练总监。1926年2月15日暂兼国务总理。1926 年3月4日段祺瑞特任贾德耀为国务总理。4月20日辞去总理职,隐居天津,从此脱离政坛。抗战时期拒绝为日本侵略者“维持局面”,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语。1940年病逝,追加上将军衔。

当下,霍邱县人口总数160万,其中贾姓人口1万人左右,所占比例是0.63%,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数字0.42%。始祖居住地贾家湾,就是现在潘集镇李岗村,现在户籍上的贾姓人口达2000余人。1977年,邓小平决策,恢复了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贾姓众多农门子弟刻苦学习,通过考试选拔,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在改革开放中,为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02年前后,霍邱县政府各大局中,有四个局的一把手局长是贾姓族人:县教委主任贾本昌、县委委员及建设局局长贾仁德、县科技局局长贾仁尧、县档案局局长贾仁山。在县内外各个重要岗位上的贾氏族人更是举不胜举。

第五次大迁徙是当今的城市化发展。在城市化浪潮冲击下,一大批贾姓人弃耕升学考编、经商务工、到城市养老等,由原来农村集中居住地,向各个城市迁居,分散居住在各个城市的住宅小区,呈现“均匀分布”的态势,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体现出中华民族一家亲。

二、贾氏家族历史名人

贾姓历史人物的出现集中在几个区域。与人口分布成正比,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相应产生的历史名人或人才也较多,反之则少。总的看来,数千年历史以来,贾姓历史人物主要分布在西北、中原、华北、江浙、江西、福建、四川等地。长江以北为最多,长江以南较少。河北及北京市为贾姓历史人物、人才产生最多的地区。具体有以下若干个集中区域:

一是山西。此地为贾姓人发源地,自然也是贾姓人物、人才比较多的地方。因为人丁兴旺,形成了代表郡望——临汾郡。该郡位于今山西临汾。除前面提到的贾公明、贾季是此地人而外,还产生了春秋晋国时的贾国大夫贾南屏,将军贾华,政治家贾辛等人物,东汉史学家贾徽,经学家、天文学家贾逵,三国末期及西晋初期重臣贾充。东晋中华家谱学始创人贾弼之,清初著名画家贾铉就是临汾人。东晋佛学大师释惠远,元代水利科学家及大臣贾鲁,明朝兵部左侍郎贾仁元也是山西人。还有历史上留下不好名声的西晋时期、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贾充的女儿),是“八王之乱”的始作俑者之一。

二是河北、北京。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将军贾偃。唐代著名诗人贾岛,著名地理学家、政治家贾耽,儒家学者、经学家、“三礼学”学者贾公彦,五代著名历史学家贾纬,北宋初名臣贾黄中,北宋宰相、文学家、书法家贾昌朝及其从子贾炎,金朝的贾少冲、贾益父子,元代活跃于军事、政治领域的贾姓人,大都是河北人,如贾辅、贾文备父子,贾居贞、贾钧父子,都是河北、北京市地区人。其代表郡望是长乐郡,地点在今河北冀县。

三是山东。到山东生存的贾姓人较早,最迟在战国时就开始了。如贾国被晋武公灭后,上大夫贾南屏就逃到了齐国(今山东),还有齐庄王的内侍贾举。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及其兄弟贾思伯、贾思同。唐代著名清官贾敦颐、贾敦实兄弟。金代大臣及史学家贾铉。明代文学家贾仲明、贾三近,鼓词作家贾凫西。清代大臣贾允升、贾桢父子。

四是河南。西汉政治家贾山、贾谊,东汉著名经学家贾护、开国将领及政治

家贾复、大名士及学者贾彪,唐代政治家贾言忠、贾曾、贾至(李白友人贾舍人)祖孙三代,唐代宰相贾餗,宋代状元贾黯,明代御史贾继春,明朝内阁大臣贾咏,清代诗人贾开宗等都是河南人。河南贾姓形成了代表郡望洛阳郡。

五是甘肃。该省武威郡是贾姓人的代表郡望。三国时著名人物贾诩,前秦开国皇帝苻健的左长史、将军、中书令贾玄硕,北魏学者、政治家贾彝,医官贾粲,清代四川绵竹知州贾文召等都是甘肃武威等地人。

六是福建。五代时有贾郁,为闽王王审知的著名廉臣。元代有音乐家贾虚中及诗人贾蓬莱。清代有著名海军教育家贾凝喜。

七是江苏浙江。一是浙江天台的贾似道家族和浙江吴兴的贾安宅家族,二是江苏高邮的贾国维(《康熙字典》纂修官)家族。这几个点形成了江南贾氏人才集中群。

八是四川。北宋道士、中国道教学家贾善翔。南宋三台县进士、抗元英雄贾子坤,清代广汉著名书法家贾承暮和渠县的翰林学士贾秉钟。

九是江西。宋代有居住在铅山东南的进士、诗人贾遵祖。高安市畲山贾家村,明清两代,这个村落科举考试,中秀才以上的有120余人,其中进士8人,举人9人,做官最高者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

十是安徽。清代名将贾起胜,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贾德耀,曾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陆军总长兼训练总监、国务总理。

中国历史上无法考证当今所在省份的,有西汉时期著名的水利专家贾让;北宋时期古代杰出的数学家贾宪……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贾氏人才辈出,如雨后春笋。象毛泽东最好的顾问原中共中央委员贾拓夫、全国第十届第十一届政协主席贾庆林、原中央委员曾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原中央委员曾任国家林业局局长及党组书记贾治邦、原中央委员甘肃省长贾志杰……从政坛上这些著名的贾氏人就可见一斑。

三、贾氏文化源远流长

贾逵隔篱偷学。贾逵,字景伯,出生于公元30年,东汉人,是有名的经学家,天文学家,他是西汉名家贾谊的九世孙。父亲贾徽也是一个大学问家,贾逵深受家庭的影响,从小聪慧过人,为了能够读书,贾逵小时候隔着竹篱笆,偷听老师讲课的故事。这个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贾岛推敲。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拥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推敲从此也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隋唐演义》中,魏征、秦琼、徐勣、程咬金…罗成四十六好汉英雄,当年结义场所就是贾氏家族提供的“贾家楼”。其中排位第二十二好汉英雄,就是贾氏族人贾柳店掌柜贾闰甫,其著有《李密传》三卷。贾闰甫是秦琼的妻舅。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这部具有世界影响的人情小说作品,是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的。让人耳熟能详的“贾不贾,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如此等等,所有这些折射出贾氏文化的魅力。更有趣的是,本人向陌生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在别人听不明白的情况下,贾氏文化中贾宝玉帮了我很大的忙,说自己姓氏时是贾宝玉的贾,别人立即明白!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祭祖、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我的收集、整理及研究,能为族人们认识贾姓、追宗思祖有所帮助,我深感万分荣幸!也希望当下族人及后人们,以我姓贾(读音jiǎ)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贾付成收集整理

二〇一七年六月于杭州?萧山

中国姓氏的起源[1]

1.中国姓氏的起源 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从公元前3000年中国第一个姓—风姓开始,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不绝。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个,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姓氏的传承之中得以体现。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姓和氏的区别:先秦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繁衍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 姓和氏的融合: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 俄国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 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姓氏的起源与演变

-------------------------------姓氏的起源与演变 主要来源: 1、古姓 炎帝的姜姓,黄帝的姬姓,夏禹的姒姓,商汤的子姓,秦的嬴姓 2、以国名为姓氏 秦,周,吴,郑,卫,齐,燕,蔡,管,楚 3、以封地为姓氏 阳,商,百里,赵,魏,韩,范 4、以住地为姓氏 西门、东门、东郭、北郭、南郭、南宫 5、以谥号为姓氏 桓,庄,文,武 6、以官职为姓氏 司马、司寇、司徒、司空、中行,另外,籍、谏、库、仓、军、厨 7、以称谓为姓氏 公子、公孙 ------------------------------------------------------------------------- 如果大家还想更好的了解姓氏,不如去看看这些书: 《百家姓》:收姓504个,单姓444个,复姓60个。 明代陈士元《姓镌》:收单姓、复姓3625个。 《中国姓氏汇编》:收单姓、复姓5730。 顾 炎 武 《 日 知 录 》 : 言 姓 者 本 于 五 帝 , 见 于 《 春 秋 》 者 , 得 二 十 有 二 。 黄帝二十五子之十二姓: 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xuān)、衣。 我中华民族是个源远流长的民族。因此,我们民族的姓氏源流就显得非 常繁富。现在姓与氏已经通称。而在文义上,氏且含有尊称的意思。但在古 代,姓与氏的意义不同。三代以前“姓”代表女系的血统,“氏”则表示男 系的功勋。所以男子称氏,女子称姓。顾亭林说:“古时男子的氏可传可变, 女子的姓则永远不可变。”王国维亦证实这种说法,并且指出:春秋以后, 男子才开始一律称姓。 我国最古的社会是母系社会,故一个姓,代表一个母族。所以,姓字由 “女”和“生”两字合成。换句话说:“女”人“生”了孩子,要表明这个 孩子属于那一族的,就给他一个“姓”。而“姓”的意义,以现代眼光看来, 它最大的科学意义是做为选择婚配的识别,这种知识在古代中国早就具备 了。故《国语》有“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左传》也说“男女同姓,其生 不蕃”。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优生学,古人为了优生,发明了每个女人都 要有姓的办法,实在聪明绝顶。 至于“氏”的起源较为迟。最初只是贵族的专利,据宋朝的郑樵说:“氏 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例如:周朝初年平定天下后,封 其同姓(姬)于鲁、晋、蔡、郑、曹、吴、魏等国。这些国名,便成为受封各 同族的“氏”,但仍与周共同姓姬。而封国赐氏的结果。造成了只有诸侯才 有氏的尊荣。于是,氏便成为贵族的特征。以氏“别贵贱”,历经战国而至 秦汉。随着封建制度的崩溃,贵族不再存在而起了变化。秦汉以后,氏既不 再象征特权,平民不但有名有氏,且所用的氏大都因袭自周代,并开始和姓 许慎《说文解字》: 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 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 8、以爵位为姓氏 公、侯、伯 9、以排行为姓氏 伯、仲、叔、季、孟孙、仲孙、叔孙、季孙 10、以祖先的字为姓氏 胥,印,公冶,孔 11、避讳改姓氏 席,严,帅,周 《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古今各民族 姓氏11969个。其中单姓5327个, 二字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 四字姓569个,五字姓96个,六字 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 九字姓1个。此外,还有异译字、 异体字姓3136个。

人类起源与全球迁徙路径

人类起源与全球迁徙路径 讲座概要:人类学在过去10-15年内有了长足进展,过去有关人类起源和迁徙的争论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测序技术的突破已得到解决。例如现代智人是多地起源还是单一非洲起源已经清楚,成为科学常识。然而,这种科学常识在中国并未得到普及,与此相关的许多虚幻的人类起源想象支配着国人的骄傲并往往成为各类非理性民族情绪的基础。为此,有必要进行科普。这就是本讲座希望达到的目的 主讲人简介:77年大学工科,之前知青2年。1986纽约州立大学MBA。做过若干杂事,现退休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陪家人。喜旅游和杂读。 各位晚上好!谢谢参加本讲座。本来计划一次讲完,但在准备过程中发现内容很多,需要分上下两次进行。所以今天只是“上”。 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 今天要分享的话题对我自己来说也是新颖的,兴趣大约从半年前开始。兴趣的动因有三个: 一是长期的“从哪里来”焦虑感; 二是在文明演化的讨论中回溯历史触及到了边界; 三是去年在美国国家地理做了个基因测试,看看俺的祖先到底是如何迁徙到中国来的。 正如人类对物理世界的理解要回溯到大爆炸的原初,人类对自身的理解不可能停留在人类“已知的”文明史内。如果说修家谱是想保持家族血统的轨迹,那么在家谱的尽头,血缘关系还如何延续?轨迹又是什么?如果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要构造华夏的几千年文明史,那么在这个故事的前面又是什么?如果家族的骄傲是靠家谱的连续性和特色维系的,如果民族的骄傲是靠民族故事的特色和连续性维系的,那么如果把这个故事一直往前延续,特色是否仍在还在?连续性是否能保持?如果你发现这种特色已经变成普遍规则,如果你发现连续性只是想象的构造,那么民族性究竟是什么?什么叫共同的血缘?血缘能成为民族自豪感的认同符号吗? 为了这个讲座,我有意在各种场合做了一些小调查。调查的问题很简单:中国人是本地起源的,还是非洲起源的?我听到的答复大多是:本地起源。我调查的对象,大多是高知白领人群,不难想象,如果你在大街上随机取样的话,那么认为本地起源的比例将会更高。本群群友呢? 前两天在一个饭桌上谈起印度人和南美人的素质,一位朋友断言这是印度人种的特点造成的,也就是说有某种生物学层面的差异造成了某些民族的低素质。(按此思路,是不是咱汉人人种也有问题呢?低素质可是相当的那!)我完全没有批评这位朋友的意思,但可见偏见和想象的范围极大,也可见人类学知识科普非常必要,也非常紧迫。 一个在世界上作为常识被接受的知识,为何在中国如此还如此不为人所知?今天的目的,

姓氏起源是什么

姓氏起源是什么 姓氏,是表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的起源是什么? 起源主要有四:①源于周代。《考古图》有周朝文物“言肇鼎”,当为言姓之始。②出自春秋时言偃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孔子弟子言偃之后。”春秋时期,孔子得意弟子之一言偃,字子游,才华出众,曾任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宰。提倡以礼乐教民,名声很大,后代以其名为姓,称为言氏。②出自姬姓,为韩言复姓所改。据《潜夫论》、《姓氏寻源》等书载,战国时期,韩国公族桓叔后人中,有以韩言为姓氏者,后有的简为言姓,称言氏。④出自他族。蒙古等民族有言姓。著名京剧演员言慧珠、言菊朋、言少朋等均为蒙古族。 始祖:言偃。 迁徙: 言姓早期居住在江浙一带,汉代以后在吴地形成名门望族,在河南的东南部扩展,以汝南郡为郡望。宋代以来,在山东、湖南、江苏、北京等地均有分布。目前言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郡望: 汝南郡汉汝南郡治上蔡(今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一带(河南中部偏南和安徽淮河以北地区)。

吴郡东汉分会稽郡置,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含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 堂号: 郡望堂号:汝南、吴郡。 字辈: 湖南湘潭言氏字辈:承必以启(希)之世泮衍玉。锡泽长荣,茂修秉礼,祖荫宗蕃,系嗣兴起。 姓氏现状 宋朝、明朝和当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姓氏分布反映了三个重要的现象:第一,中国人姓氏在历史上传递是延续的和稳定的。它揭示了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人姓氏所表现的血缘文化的痕迹与生命遗传物质,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的进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行的表现。第二,中国人历来有同姓聚居和联宗修谱的习俗,而且婚姻半径很小,婚娶地域相对固定,这样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布。中国人姓氏的分布实际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中国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两种状态,大姓和小姓,或称为常见姓氏和非常见姓氏。仅占总姓氏量不足5%的常见100个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总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见姓氏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见100个姓氏的分布是反映各地区人群的遗传组成的主要因素,它们决定着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规模和地域人群间的亲缘关系的程度。而非常见姓氏人群更为表现其地域特色和相对高程度隔离的现象。第三,人群的迁移的主要方向反映了中国人遗传基因的流动方向。因此,中国人姓氏

“汉代以前姓与氏不同”等11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db6290329.html, “汉代以前姓与氏不同”等11则 作者:李莉 来源:《百科知识》2012年第12期 汉代以前姓与氏不同 今天我们所说的姓氏是一种东西,然而姓与氏的合而为一,是从汉代才开始的。那么汉代以前姓与氏有什么区别?简单地说,姓大氏小,氏是从姓分化而来的。在古代,一个有着共同血缘关系的宗族,有一个总名;随着人口的繁衍,这个宗族不断分裂出一些分支,各个分支又都有自己的别名。这个宗族的总名就是姓,各个分支的别名就是氏。男子称氏,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族属,让人一看即知从属于哪个宗族哪个分支。女子称姓,则是为了严守“同姓不婚”的原则,避免与同姓谈婚论嫁的尴尬。 “五谷”指哪几种农作物? “谷”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谷字的音,就是从壳的音来的。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五谷”在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指稻、黍、稷(粟,即谷子)、麦、菽(大豆);一种是指麻(大麻)、黍、稷、麦、菽。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农业经济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古代官员的请假制度 古代官员请假制度具有严格的规定,如果超假甚至可能被免去官职。隋唐五代以及宋朝,一般情况下官员每月只能请假三日,超过三日的就要罚俸。每个朝代的病假时间几乎都为三个月,一百天左右。如果超越百天,而且没有上级部门的延长指示,就会被免官。超假的官员,假满要回吏、兵部听候安排其他职务,原则上是要降级使用。古时丧假的时间比较长,臣子必须要守孝三年,以尽孝道,也叫“丁忧”,带有强制性色彩。古代帝王为了彰显孝道,一般都会准许丧假,甚至允许官员因丧不辞而归。 太牢、少牢分别指什么?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圈之中,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天神、五帝和先祖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皇帝为何称自己为“朕”

姓氏的起源

姓氏的起源 教学目的: 1、以中国诸姓的知识为载体,激发学生喜爱历史、热爱中华民族的态度和情感。 2、通过探寻自己姓氏的由来,培养热爱家庭、热爱社会的伦理观念。 3、通过此次活动,训练学生查阅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他们思考与分析问题的探究精神,提高与人协作、共同学习的能力,以及收集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师引导法、小组合作法、资料搜集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由童谣《百家姓》导入,百家姓可以说家喻户晓,不知大家是否想过,中国数以千计的姓是从哪来的?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探讨中华诸姓的来历吧! 展示课题:“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 新课: 猜一猜:姓与氏有区别吗?教师简要说明姓氏的发展情况。 一、姓氏的发展姓是由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演化而来的。姓是代表着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产生于母系氏族时期。到了父系氏族时期,氏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到了西汉时期,姓氏合二为一,已经没有区别了。姓就是氏,氏就是姓。活动一:班级姓氏小调查。(活动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班里一共()个姓氏。按照人数多寡,排名前三的姓氏是()、()、()教师展示全国最新百家姓排序前10名,俗话说:张王李赵遍地刘。提问:为什么这些姓氏能成为人口大姓呢?咱们再来看看中国古代传统的百家姓排序。图片展示古代《百家姓》, 提问:1、古代的百家姓反映了传统文化的什么观念? 2、现在的百家姓姓氏排序原则是什么? 3、这种变化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活动二:说一说自己姓氏的起源(设计意图:通过探寻自己姓氏的由来,培养热爱家庭、热爱社会的伦理观念。) 过渡:同学们的发言很棒,接下来我们就以姓氏为例,总结一下姓氏大概的几种来源。 二、姓氏的来源。 教师展示出9组姓氏,师生共同探讨,姓氏大概的几种的来源。 1、姬、姜、姒、姚等 2、齐、鲁、吴、越等 3、东郭、南郭、西门等 4、伯(孟)、仲、叔、季等 5、司马、司空、司徒等 6、巫、屠、陶、甑等 7、拓跋改为元、丘穆陵改为穆步六孤改为陆、独孤改为刘 8、唐朝赐功臣以李姓,明朝赐功臣以朱姓。 汉文帝名刘恒,凡恒姓因避讳改为常氏;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过渡:在日常生活中,俩人见面,问姓甚名谁?如果是同姓,往往会说“五百年

中国姓氏起源与四大姓

中国姓氏起源与四大姓 本文是关于中国姓氏起源与四大姓,感谢您的阅读! 中国姓氏起源与四大姓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唐太宗的时候--公元627年,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做官,或搓合婚姻的依据 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苏联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呢,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

上最大的姓了吧。 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十五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 换句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口姓了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中国姓氏起源及演化

中国姓氏起源及演化 我中华民族是个源远流长的民族,因此,我们民族的姓氏源流就显得非常繁富。 现在姓与氏已经通称,而且在文义上,氏且含有尊称的意思。但在古代,姓与氏的意义不同。三代以前,“姓”代表女系的血统,“氏”则表示男系的功勋,所以男子称氏,女子称姓。顾亭林说:古时男子的氏可传可变,女子的姓则永远不可变。王国维亦证实这种说法,并且指出:春秋以后,男子才开始一律称姓。 我国最古的社会是母系社会,故一个姓,代表一个母族。所以,姓字由“女”和“生”两字合成。换句话说,“女”人“生”了孩子,要表明这个孩子属于那一族的,就给他一个“姓”。而“姓”的意义,以现代眼光看来,它最大的科学意义是做为选择婚配的识别,这种知识在古代中国早就具备了。故《国语》有:“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左传》也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优生学,古人为了优生,发明了每个女人都要有姓的办法,实在聪明绝顶。 至于“氏”的起源较为迟。最初只是贵族的专利,据宋朝的郑樵说:“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例如,周朝初年平定天下后,封其同姓(姬)于鲁、晋、蔡、郑、曹、吴、魏等国,这些国名,便成为受封各同族的“氏”,但仍与周共同姓姬。而封国赐氏的结果,造成了只有诸侯才有氏的尊荣,于是,氏便成为贵族的特征。以氏“别贵贱”,历经战国而至秦汉,随着封建制度的崩溃,贵族不再存在而起了变化。秦汉以后,氏既不再象征特权,平民不但有名有氏,且所用的氏大都因袭自周代,并开始和姓混而为一。 有关中国的姓氏是怎样起源的,古书上的记载并不一致:有些书上载,黄帝定氏族,他的25个儿子当中,有14个得了姓;有些书上说,圣人兴起,黄帝为了分辨他们或尊敬他们,就吹起六律,定他们的姓;有些书上说,氏定,而后系之以姓。 所有这些说法都很抽象,据中华书局出版之《辞海》,对姓、氏与姓氏的解释,则引述左传隐八年的一段话:“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同时还引据杜预的注解加以补充。大体意思是说:天子指定有德的人做诸侯,并以他的出生地赐他一个姓;又封一片土地给他,那片受封的土地代表他的爵位,就成为他的“氏”。例如舜,是在妫出生的,就赐舜姓妫;封给他的土地在陈,陈就是舜的氏。但清代的梁启超不同意此说,他认为姓是母姓是母系时代的产物,氏则为父系的社会基础构成之后才有的,所谓“因生赐姓”之说,恐乃后世的臆测之词。 大抵各家争论的焦点,都集中在周以前的氏族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其间有一段很长的逐渐演化时期,到了封建制度推行之后,由于史有记载,赐姓命氏的事迹有史可稽,大约已成定论。不过,仍无补于姓氏“起源”的争论。 姓氏的类别,早在汉朝,应劭的《风俗通》则把氏分为九类。宋代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把得姓受氏细分为32类。 把姓与氏的由来做这样的细分,在外行人看来仍是不得要领的。这里,且摘要举几个例加以说明。 一、以名为氏:五帝时代,有国的不称国,只称名,并以名为氏。例如炎帝是国号,名是神农氏;神农氏也是炎帝的氏。 二、以国为氏:从唐虞到秦代,都是国为氏,春秋时代的诸侯,也是以国为氏,后来这些氏都变成了姓。 三、以邑为氏:邑是周代封邑,封邑的人,就以邑为氏。例如楚国的封邑申(今河南省南阳县北),申邑就是申氏,申氏后来变成了申姓。 四、以官为氏:古代有司马的官名,做司马的人以司马为氏。司马也变成了姓。 五、以爵为氏:古代有王爵、侯爵,凡受封王爵、侯爵的人,就以王、侯为氏,王和侯都变成后代的姓。

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旧石器考古热点探讨 人类起源研究的简要回顾 1856年在德国尼安德(Neander) 山谷发现了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是当时已知最早的人类,其年代不超过距今10 万年。1891年在印尼发现了爪哇猿人化石,但没有发现石器与之共存。由于当时人类学界普遍认为古猿只有进化到能够制造工具才算变成了人,因此爪哇猿人是否是人类的问题争论了近40 年。1929年在中国周口店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并在1931年确认了与之伴存的石器和用火的遗迹,基本解决了争论40年的爪哇猿人是人是猿的问题,把人类历史的记录提前到大约50万年前。1959年在坦桑尼亚的奥都威峡谷发现了175万年前的石器和“东非人包氏种”(Zinjanthropus boisei)头骨。1960年在同一峡谷大约19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能人头骨破片,于是一般认为那些175万年前的石器更可能是这种早期人类制造的。人类历史又得到延伸。60年代发现黑猩猩也能制造工具,说明制造工具不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因此这种能力不宜作为区分人和猿的界标。人类学界改而采用两腿直立行走作为人类最初的独有特征,这样南方古猿被纳入人类范围。70年代在埃塞俄比亚发现了南方古猿阿法种(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将人类的历史记录延长到300多万年。1994年报道了新发现的44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始祖种(Australopithecus ramidus)(次年改为地猿始祖种Ardipithecus ramidus)人类历史记录再次得到延长。2000年在肯尼亚Baringo地区的Turgen 山区又发现了一批距今6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其中一根股骨的形态显示能直立行走。这些被称为“千禧人”的古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原始人图根种(Orrorin tugenensis)”。至此,人类的最早化石记录达到600 万年前。 迄今在非洲已经发现了大量200-400 万前的人类化石,而在非洲以外还没有发现早于2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因此人类学界普遍认为人类发源于非洲。早先认为人类走出非洲的时间大约在100万年前。90年代在格鲁吉亚发现170 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和爪哇Mojokerto 类化石地点测得的181 万年前的的新年代数据使人们认为早期人类在大约200万年前开始走出非洲。 目前国际人类学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1)早期人类是否起源于非洲及早期人类走出非洲的时间;(2)现代智人的起源。在这两个领域中国古人类研究都可能对之做出较大的贡献。尤其在现代人起源方面是我国最可能做出重大贡献所在。在时间上从这个热点向前追溯与人类何时走出非洲这个热点相衔接,就是早期人类走出非洲到达中国后的经历,也就是人类在东亚这个地区进化的过程,正是我国古人类学应该特别关注而且潜力最大的的领域。 主要问题: 1)研究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有何意义? 2)旧石器考古学在探讨早期人类起源和现代人类起源方面能够扮演什么角色? 3) 中国更新世古人类在行为模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4)旧石器考古学还能在学术领域取得哪些突破? 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的意义: 1)基础科学的一个主要领域:人类起源仍是科学界未被破解的重大谜团之一 2)现实意义:正确认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姓氏的定义、起源及分类

姓氏的定义 姓氏是表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相关的学科是人名学。 姓和氏有什么区别?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即应运而生了。“姓,人所生也”(《说文》),姓字从女从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这一时期,实行氏族外婚制,同姓之间不能通婚,因而姓还起着“别婚姻”的作用。我国最早从女而成的原姓十几个,如姚、姜、姬、姒等,它们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图腾。 由于人口不断地繁殖,一个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氏则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氏以别贵贱”,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命氏之法主要有: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卿大夫以所赐的采邑为氏,有的以职官为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会产生不良后代,“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因而在贵族女子称谓中则著之以姓,因为“姓”可表明她出生于某个氏族,起到“别婚姻”的重要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姓氏制度也出现混乱,姓氏逐渐混同。到两汉时,姓已基本确立,与现在通用的姓大体相仿了。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古人改姓之事常有发生。 中国古代姓氏的来源和分类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即应运而生了。姓字从女从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 如唐氏,尧帝初封于唐(其地为中山唐县),周代又封其后裔为唐侯(其地在鲁县),以奉尧嗣,故其子孙为唐氏。又如商氏,舜帝命契为司徒,封于商,子孙以国为氏,是为商氏。周初大封诸侯,各诸侯国子孙以国为氏的情况更为普遍,如齐、鲁、卫、晋、管、蔡、霍、曹、陈、楚、郑、吴、韩、魏、许、吕等均是以国为氏。 姓氏的类别和内涵 上古时期,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后来不少图腾演变为姓氏,如夏祖女志梦见流星贯地,化为神珠薏苡(车前子),吞之而生禹,故以薏苡为图腾,姓「姒」氏,「姒」即由「苡」字演化而来。再如周之始祖母姜嫄因「履大人之迹」而生稷,所谓「大人之迹」是指巨大的足迹,实为熊的足迹,故周人以熊为图腾,以「姬」为姓。又如东夷部族以鸟为图腾,史称「鸟夷」,有不少鸟类的图腾演化为姓氏,如鸟氏、凤氏、爽鸠氏等。 至于少数民族地区以图腾为姓氏的例子更多。如云南彝族括扒人以「荞」为图腾,故姓荞氏;拉祜族以虎为图腾,故姓虎氏。此外如水鸟氏、瓦雀氏、野猫氏、孔雀氏等,均由图腾演化而成姓氏。 以国为氏 以国为氏,大体有四种情况。一为以古封国为氏。如唐氏,尧帝初封于唐(其地为中山唐县),周代又封其后裔为唐侯(其地在鲁县),以奉尧嗣,故其子孙为唐氏。又如商氏,舜帝命契为司徒,封于商,子孙以国为氏,是为商氏。周初大封诸侯,各诸侯国子孙以国为氏的情况更为普遍,如齐、鲁、卫、晋、管、蔡、霍、曹、陈、楚、郑、吴、韩、魏、许、吕等均是以国为氏。 以国为氏的第二种情况是古代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小国归化后,以国为氏,如汉代西羌滇国,于汉武帝时降汉,后人称为滇氏。唐永徽初,有吐火国遣使来献大乌,留居中国,称为吐火氏。 以国为氏的第三种情况是异国人来华定居,以其国名为氏。如东汉时安息国太子出家修行,游历中原,定居洛阳,遂称安氏。隋唐时,西域有个米国(今俄罗斯境内),其国人来华定居,人多称为米氏。印度古称天竺,有国人来华留居,自称为竺氏。 以国为氏的第四种情况是汉代以后,受封郡国的诸侯王,以郡国为氏,如汉代景丹封采阳侯,赵谦祥封周阳侯,张敖封信都侯,其子孙均以所封郡国为氏。 以封邑为氏 自周代实施分封制度之后,各受封于天子的诸侯国可在自己的封地内对公族卿大夫及有功之士赏赐大小不等的封地,俗称「封邑」,作为受封者的食采之地,故封邑亦称「食邑」、「采邑」。后人因以为氏,如温、元、苏、毛、甘、樊、祭、尹、陆、栾、郦、邴等。

中国姓氏起源

姓氏起源 摘要:名字,是我们每个人表明自己精神指向文化倾向的个性化的代号符号,中国人,特别是汉族社会中,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同姓同宗在汉人眼里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而姓氏,则是我们血缘的河流,溯流而上,我们可以追寻到自己的祖根,追访到自己的故乡。中国人姓氏的历史已经有五千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中华姓氏的起源,可直溯到距今大约5000多年的伏羲氏时期。太昊伏羲是中华古史传说时代的远古帝王,在中华民族族谱大系列中,位居三皇五帝之首,冠居百王之先,被中华民族誉为人文师祖。,由此看来姓氏的来历始于人文师祖――太昊伏羲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始有姓的人,而且自伏羲氏开始“正姓氏,别婚姻”。”说明了姓和氏是有区别的,意义也不同。 关键词:姓氏、来源、区别 一【姓的来源】 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若干民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姓就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应运而生。古代的封国和官职有世袭的传统,因此氏也可以世袭。后来失去了封国和官职的后代仍保持氏的称号,氏就开始演变成为家族的标志了。。有的人则以自然界的物为姓。日本人有很多姓也是向中国学的。现在,中国人的姓氏还出现了江河湖海、春夏秋冬、花鸟鱼虫、东南西北、大小多少等词类,甚至有外国人的称谓。中国人的姓不仅是个代号,它既与时代紧密联系,又具有历史的含意。 二【氏的来源】 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黄帝时已有"胙土命氏"。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继而,氏之源起,形成滥觞,出现以各种形式得氏的现象。至此,姓和民本意的属性分野,实质上已不太明显。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未婚女子如齐姜、宋子,齐、宋为国名,姜、子为姓。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在原始社会氏的形成一般有以下几种:

中国姓氏起源

中国姓氏起源及发展 论文摘要:姓氏的由来大可追溯到五千年前,而发展到当今世界姓氏早已成为一体,但在姓氏出现之初,它们却是相互区别的,并且在以后相当长久的一段时间里保持着这种关系,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姓”和“氏”才演变成为今日人们所知道的姓氏。 关键词:“姓”、“氏”、图腾、社会、文化。 一:“姓”的由来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但那时的姓氏不像现在,“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代表氏族的血统,起源于母系社会,称为族姓,是为了区分血缘,防止血缘婚配而发明的相应识别标志。“氏”是古代贵族标志与宗族系统的称号 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在这种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话里流传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许多故事。许多古姓都从女旁,可见我们祖先经历过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迹。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说明“姓”的本义是“生”。故,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只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称号,而且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姓氏起源

姓氏起源 庄姓一、来源有二1、出自芈姓(芈姓传自上古的颛顼帝),春秋楚国王族之后,楚王芈旅去世后,谥号为"庄",即楚庄王。楚庄王支庶子孙,以此谥号为姓。《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庄姓,楚庄王之后,以谥为姓,楚有大儒庄生,六国时为蒙漆园吏;庄周,著书,号庄子;齐有庄贾,周有庄辛”。2、出自子姓,是春秋宋国君宋戴公名武庄,后人即以其字为姓,成为庄姓一支。3、汉代出现过一次易姓。汉明帝名刘庄,讳庄字。庄姓在汉明帝以后改为严姓,《姓氏考略》:“汉明帝讳庄,故庄氏或改为严氏。”魏晋南北朝时,有严姓复祖姓庄,故历史上有"庄严一家"之说。4、公元一二三四年,北方的蒙古族灭了金国后挥师南下,使得很多汉族被迫再次迁移。这时客人由闽西移到高雷、钦谦一带。闽中庄氏始祖森公,字文盛。生大唐宝三年甲申(744年)七月十四日。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光启二年(886),随其舅王潮率军入闽。后梁开平元年(907),王潮之弟王审知继任称闽王。庄森分镇于桐城(今泉州市),定居于永春县桃源里善政乡蓬莱村,卒于后周广顺二年(952),享寿90岁,夫妇合葬在永春县桃源里,为庄姓入闽桃源派开基始祖。东山祖祠乃是福建始祖庄森公十七代孙潜斋公之纪念祠。潜斋公讳罗;其父琪瑾公共场所;祖父会浓公,官居签书枢密

院,例授宣教郎;太高祖燧煌公任宋朝议大夫。上代居官于朝,罗公以功授散骑都尉,历官东南帅府,兵马钤辖使。景炎中,护帝南狩,泉之条符寿庚煽乱,谋以城降元,不与接驾。罗公偕本家兄弟倾尽家资历与蔡若济护帝入潮之牛眠埔暂住。未几,奉诏勤王,偕本家兄弟及两男,备兵于赣,钦封护国将军,协助文天祥抗击元军。不幸溃师于江西汀泽津,文天祥被俘,罗公以身殉国。罗公长子溶,字荣德,投身于嘉州(今梅州)丙村落籍,今为梅州庄氏始祖。次子隆,字敬德,兵败后投身东莞同船澳为家,娶瓜氏育三男,后代迁居宝安福永、观兰、深圳皇岗、水围、龙岗爱联新屯以及番禺居住。三子诏,字耀德,因年幼,未随父出征,随母黄太暂住潮之牛眠埔,宋军败北,元军乘势犯潮。黄太惟恐诛连灭族,偕第三子诏避难于惠之海丰县(清改陆丰县)吉康都沙坑垌(今揭西县上砂镇)为家。诏公娶潘氏育三男,长文达,后代迁兴宁,为兴宁始祖;次文仲,后代迁海丰县城、东涌公迁海丰竹苞;三文德,上砂守祧。经过七百二十余载的繁衍和发展,所传裔孙十一万众,居住上砂有五万余人,分迁国内各地、世界务国六万多。罗公为国捐躯七百余载,裔孙发达,人口众多,罗公至今无祠,不知墓葬何方,无从拜祭。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兴建潜斋公祠。由上砂宗祠理事会发起兴建潜斋公祠之倡议,得到大家的坚持和拥护,首选东山寨顶,原祖祠旧址,东山寨平川突起一长形小

百家姓起源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

百家姓起源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姚姓。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姓。 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周王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诸侯国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到东周春秋时,可考的有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义上的,虽然有字面上的这么多姓,因为某些姓氏虽然在字面上不同,实际上部分姓是从某姓衍生出来的,比如姚姓,据2004年在湖南零陵召开的全球华人公祭舜帝大会上的最新统计,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达60个之多,如陈、王、胡、孙、虞、田、袁、车、陆等姓氏,流布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阳范县),便以姚为姓,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因舜帝居姚地,有子孙以姚为姓,称为姚氏。舜在当帝之前,有搬到妫河边居住,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舜帝登帝位后,仁德荣耀,有子孙以帝名舜为姓,禹封皇舜长子商均于虞,至始祖四十三世孙妫满封于陈,官拜陶正,谥胡公,其子孙或以国号陈称姓,或以官号改称陶唐氏,或以谥号胡称姓,或以尊讳满称姓,演变至汉朝,姚氏衍生出:妫、舜、虞、陈、胡、田、袁、王、孙、陆、车等六十种,繁姓同根,异氏同源,是一家亲。在中华姓氏中,妫、陈、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缘先祖同为舜帝姚氏。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 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未婚女子如齐姜、宋子,齐、宋为国名,姜、子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栾祁,江、栾为夫家国、氏名,芊、祁为女子本人的姓。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 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建立侯国要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

从“氏”的本义看氏与姓、氏与族之间的关系

从“氏”的本义看氏与姓、氏与族之间的关系 摘要:氏者,识也,本义是绘有部落标识的旗帜。姓者,生也,本义是本部落始祖(一般为男性始祖)赖以诞生的事物。姓具有自然属性,氏具有社会属性,两者功能不同,但在一些部落中可能存在交叉重合。春秋末期至战国,由于宗法制的崩溃,姓氏渐趋合一。族者,聚也,本义是部落。一个族也就是一个氏,是一个耕战合一的集团,夏代以前,部落大都成为侯国,族团的首领成为侯伯(国君),国名、氏名、族名是统一的。商朝时期,天子所属部落或天子诸子所属分化的一些小部落,没有独立成为国家,这些部落只有族名而无氏名。周代实行宗法制,诸侯下的卿大夫得以胙土命氏。氏为族之所宗,族为氏之分化,是从属于氏的。春秋末期以后,由于姓氏合一的影响,族成为具有血缘关系的同姓构成的集团。 关键词:氏;姓;族 《说文》认为氏来自于巴蜀方言,为山崖侧边附着而将要堕落的山岩。这一说法素来遭人诟病,徐复观先生即提出质疑:“若不能证明初造氏字之人,出自蜀产,则何能援巴蜀之特殊字形以造此字。且只要从小篆追溯上去,即可发现氏字之原形,与许氏所说的山岸欲堕的情形渺不相应。”①那么,氏之本义为何?“氏族”的意义是由本义生出还是源自假借?氏与姓、氏与族之间的关系怎样?搞清这些问题,并不仅仅只是文字训诂的问题,而是对于人类学、历史学都极具意义的事情。 一、氏的本义 《说文》:“氏,巴蜀名山岸胁之旁箸欲落堕者曰氏。氏崩,闻数百里,象形。凡氏之属皆从氏。扬雄赋,响若氏隤。”②许氏说解之失,上引徐复观文已指出。除此之外,许氏所引的书证也成问题。氏字起源甚古,甲骨文、金文就已习见,先秦文献中更有大量用例,许氏找不出符合其说解的例证,故只能以后出扬雄文中的孤例充数。后世对于氏字之本义意见纷纭,大体以朱骏声、郭沫若、丁山为代表。 朱骏声指出了许慎说解之失,但却犯了和许氏同样的毛病。《说文通训定声》氏字下云:“按许说此字非是。因小篆横视似篆书山而附会之耳。本训当为木本,转注当为姓氏,盖取水源木本之谊。”③朱氏正确指出了许氏说解错误的根源在于以篆书之字形附会氏之本义,但朱氏本人却重蹈了许氏覆辙。他援引《汉简》引《石经》氏之字形作为依据,判断氏之本义为木本。篆书字形已不可靠,比篆书晚出之《石经》字形又怎能靠得住呢?,金文作、、、,与《石经》之字形相去远矣,朱氏之说因此不攻自破。 郭沫若开始从甲骨文字形分析氏之本义,这个方向无疑是正确的。《金文余释之余·释氏》云:“氏者余谓乃匙之初文。《说文》:‘匙,匕也。从匕,是声。’段注云:‘《方言》曰:匕谓之匙。’……今江苏人所谓茶匙汤匙也……古氏字形与匕近似;以声而言,则氏匙相同;是氏乃匙之初文矣。”④郭氏之说,徐复观

mtDNA与现代人类的起源和迁徙

m t DNA与现代人类的起源和迁徙 霍正浩(宁夏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宁夏银川750004) 摘要 对现代人类线粒体DNA(m tDNA)类型在各人群中分布特点的研究表明,人类起源于约20万年前的非洲,然后向全球各个角落迁徙,并演化为现代人。 关键词 m tDNA 人类 起源 迁徙 探索人类起源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大课题。科学家们越来越认识到其重要意义,多年来一直被列入自然科学七大疑难和有争议的问题之一。目前,学术界对现代人类的起源有3种假说:1)多地区起源假说 认为现代人类是在他们居住地区内的原始居民经过十分漫长的时间进化而成的,如黄种人由居住在亚洲的北京猿人的后代进化而成;白种人由居住在欧洲的尼安德特人的后代进化而成;2)基因流学说 认为现代人类起源可上溯到一个古代谱系网,对遗传的贡献在各地区间互不相同;3)非洲起源假说 认为现代人大约在距今20万年前起源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然后迁徙到全球各个角落,取代了当地已存在的直立人和远古智人,并进化为现代人类。随着分子生物学,特别是线粒体DNA(m tDNA)多态性应用于人类起源、演化以及群体间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使得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非洲起源假说。 1 m t D NA m tDNA是1个双链闭合环状分子,由16569个碱基对组成。由于m tDNA有一些独有的特征,使其成为研究人类起源与进化的一个有力工具:1)m tDNA是单倍体,呈严格的母系遗传,因此,对m tDNA的系统分析可以直接反映出人群或种族的母系进化史;2)m tD2 NA的突变率比核DNA快5~10倍,因而,在相同的时间内,它比核DNA能积累更多的突变,在人群中这些突变大都属于中性突变,即这些突变对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功能并无影响,因此,并不表现出临床症状。中性突变在地理上隔离的人群中变异度很高;3)m tDNA 比核DNA拥有更多的拷贝数,所以,对m tDNA的分析比对核DNA的分析具有更高的灵敏性,适合应用于对古代DNA或化石DNA的分析;4)m tDNA在群体内变异大、分子结构简单、序列已完全清楚;5)由于m tDNA极少发生重组,m tDNA的变化主要来源于突变,这样人们可以通过对比m tDNA序列上的差异推算从同一个祖先发生分化的时间,寻找人类起源和群体分化的特点。 2 m t D NA与人类起源 1987年以威尔逊为首的伯克利研究小组,提取了祖先来自非洲、欧洲、亚洲、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共147名妇女胎盘细胞的m tDNA,然后用12种高分辨率限制性内切酶构成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发现在非洲3个原始部落(96%的俾格米人、93%的布什曼人和71%的班图斯人)人群中,其m tDNA5′末端识别序列中的3592位点有特异的Hpa 限制性酶的切点,而在欧洲人和亚洲人中却没有。进一步将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划分为133个类型,结果显示,m tDNA的类型具有明显的种族特异性。通过系统发生分析建立了表示这些个体m tDNA类型相互关系的系统树,这一系统树具有1个共同的祖先,并且最深的根来源于非洲。据此,他们提出:现代人类起源于距今2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1个女人(即线粒体“夏娃”),并由此扩散到世界各地。这篇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上的论文在国际人类学和遗传学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同时,也促进了分子生物学技术迅速应用于人类起源的研究领域。随后的10多年中,科学家们对不同人群的m tDNA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其结果均支持“非洲起源说”。这些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人群中m tDNA的多样性在非洲人中最明显,因而是最古老的人种;亚欧大陆次之,美洲土著人群中最少,同时m tDNA的突变和序列多样性的积累速度是相对一致的,由此可以推断现代人类最初起源于非洲;2)m tDNA的多样性与个体的人种和地理起源高度相关;3)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m tD2 NA的“进化钟”比较恒定,而且比核基因的进化快的多;4)在不同现代人群中发现的所有m tDNA谱系都可以追溯到大约距今2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1个女人。比较不属于非洲分支内人群的m tDNA可粗略地定出他们的“迁移史”。 3 现代人类起源的时间与迁移 威尔逊研究小组根据m tDNA的核苷酸每改变2%~4%相当于100万年的进化历程,推算出现代人类的进化树具有约20万年历史。在随后的研究中,特别是通过与4种非洲猿类m tDNA的比较中发现,亚洲人和欧洲人的多样性非常接近,非洲人则远远高出,黑猩猩又是非洲人的10倍。如果按人类和非洲猿的分化约发生在1300万年计算,那么现代人类起源的时间大约是距今143000±18000年前,也就是说人类出现于大约15万年前的非洲大陆,当非洲母亲迁移到新的大陆以 — 4 1 —生 物 学 通 报 2002年第37卷第8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