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古琴中的文化

古琴中的文化

古琴中的文化
古琴中的文化

古琴中的文化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民办外国语小学陈筱婕

古琴,又称琴、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一种汉族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初为5弦,汉朝起定制为7弦,且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琴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受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

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林黛玉的确不愧是一介才情女子,她深谙琴道,才识过人。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从某种程度上看,道家是反对音乐的。究其实质,他们主要是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思想,如白居易、陶渊明、欧阳修、苏轼等。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后来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中国音乐的发展史

中国音乐的发展史 远古时期 中华民族音乐的启蒙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距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埙,挖制骨哨。这些原始的乐器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新石器时代的骨哨省余市河姆渡出土,长6~10厘米(图片/艺术数据网) 远古的音乐文化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天氏氏族中的所谓“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乐舞就是最好的说明。当时,人们所歌咏的容,诸如“敬天常”、“奋五谷”、“总禽兽之极”反映了先民们对农业、畜牧业以及天地自然规律的认识。这些歌、舞、乐互为一体的原始乐舞还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相联系。例如黄帝氏族曾以云为图腾,他的乐舞就叫做《云门》。关于原始的歌曲形式,可见《吕氏春秋》所记涂山氏之女所作的“候人歌”。这首歌的歌词仅只“候人兮猗”一句,而只有“候人”二字有实意。这便是音乐的萌芽,是一种孕而未化的语言。 夏、商时期 夏商两代是奴隶制社会时期。从古典文献记载来看,这时的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隶主所占有。从容上看,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例如夏禹治水,造福人民,于是便出现了歌颂夏禹的乐舞《大夏》。夏桀无道,商汤伐之,于是便有了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大蠖》。商代巫风盛行,于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男巫)。他们为奴隶主所豢养,在行祭时舞蹈、歌唱,是最早以音乐为职业的人。奴隶主以乐舞来祭祀天帝、祖先,同时又以乐舞来

放纵自身的享受。他们死后还要以乐人殉葬,这种残酷的殉杀制度一方面暴露了奴隶主的残酷统治,而在客观上也反映出生产力较原始时代的进步,从而使音乐文化具备了迅速发展的条件。 据史料记载,在夏代已经有用鳄鱼皮蒙制的鼍鼓。商代已经发现有木腔蟒皮鼓和双鸟饕餮纹铜鼓,以及制作精良的脱胎于石桦犁的石磐。青铜时代影响所及,商代还出现了编钟、编铙乐器,它们大多为三枚一组。各类打击乐器的出现体现了乐器史上打击乐器发展在前的特点。始于公元前五千余年的体鸣乐器埙从当时的单音孔、二音孔发展到五音孔,它已可以发出十二个半音的音列。根据埙发音推断,我国民族音乐思维的基础五声音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而七声至少在商、殷时已经出现。 鼍鼓 1980年出土于地区襄汾县寺(图片/钟鼓楼网) 西周、东周时期 西周和东周是奴隶制社会由盛到衰,封建制社会因素日趋增长的历史时期。西周时期宫廷首先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在宴享娱乐中不同地位的官员规定有不同的地位、舞队的编制。总结前历代史诗性质的典章乐舞,可以看到所谓“六代乐舞”,即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蠖》,周时的《大武》。周代还有采风制度,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赖于此,保留下大量的民歌,经春秋时孔子的删定,形成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收有自西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入乐诗歌一共三百零五篇。 《诗经》中最优秀的部分是“风”。它们是流传于以省为中心,包括附近数省的十五国民歌。此外还有文人创作的“大雅”、“小雅”,以及史诗性的祭祀歌曲“颂”这几种体裁。就其流传下来的的文字分析,《诗经》中的歌曲可概括为十种曲式结构。作为歌曲尾部的高潮部分,已有专门的名称“乱”。在《诗经》成书前后,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根据楚地的祭祀歌曲编成《九歌》,具有浓重的楚文化特征。至此,两种不同音乐风格的作品南北交相辉映成趣。

对中国古琴文化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音乐文化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必由之径,古琴居其首位,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其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古琴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古琴文化,发展传承至今。古琴文化是一个我国传统社会音乐文化、礼制文化以及杂糅了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综合体,“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战国时期的伯牙和子期二人有家喻户晓的“《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一度成为千古流传的美谈佳话;“对牛弹琴”、“焚琴煮鹤”也一直被用来感叹某人对琴的无知。西汉琴学家桓谭在他的琴论《新论?琴道》中说:“八音之中惟丝最密,而琴为之首……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从中可见,古琴以其极其独特的音色和特有的文化功能一直处于中国传统乐器之首的位置,自创制以来就古代文人的修身雅器。与其它传统器乐艺术相比较,古琴文化不仅历史悠久,并且在相关文献、曲目积累、演奏技巧、乐学、律学、传承方式、斫琴工艺及社会生活、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拟的丰富性。[1]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变革,古琴文化汲取八方精华,其底蕴和内涵更加深厚,在传承中发展,发展中传承。更为可贵的是,古琴艺术于2003年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代表中国千年历史文化悠悠岁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古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概况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亦称瑶琴、七弦琴、玉琴,古琴在孔子时期就已经十分盛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三千余年。据《史记》记载,早在尧舜时期就有了古琴的存在。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古代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因为古琴文化独特的风格和涉及广泛领域的内涵的丰富性,它曾一度在中国古代文人文化中引领风骚。其历史传承流派之多和一度发展的兴盛程度是大多数艺术文化都无可比拟的。古琴艺术中的琴史、琴律、记谱法、弹奏法、美学等方面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并被称作“琴学”。琴学作为古琴文化的一部分,其内容精深博大,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镜子。[2] (一)古琴文化的历史发展 最早关于古琴的记载出自《诗经》、《尚书》等古老文献。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国风》中就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是两千五百年前编辑成书的,古琴从产生、流行于古代人民生活之中并被作入诗中收入《诗经》,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由此可见比较符合历史发展实际的说法是古琴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古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才有了七弦琴。直至后来的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终于基本稳定,并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3]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并受到许多文人圣贤的喜爱,其中孔子就十分酷爱弹琴。家喻户晓的“《高山》《流水》觅知音”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佳话也由古琴为媒介而产生,“知音”一词也由此而来。当时就已经出现了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襄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均已载入史册并被弹奏至今。 汉、魏、六朝时期,古琴文化有了重大发展,除在《相和歌》、《清商乐》中作伴奏乐器外,还以“但曲”演奏形式出现。如广为人知的《广陵散》、《大胡笳鸣》、《小胡笳鸣》等,反映出古琴作为器乐演奏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4] 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盛行,古琴音乐的发展因此受到一定的抑制。但由于古琴谱的产生,不仅推动了当时古琴音乐的传播,而且对后世古琴音乐的继承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使中

古琴曲《流水》教学提纲

古琴曲《流水》 【课型】欣赏课 【学校】潍坊四中 【授课年级】高中二年级 【授课教师】张珊珊 【教学思路】现阶段,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针对高中生的音乐鉴赏课,学习第四单元的音乐与时代,让每个学生掌握和了解中国音乐发展的主要线索和成就。中国古代乐器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文化底蕴很深,种类繁多,形状各异,对我们当今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来说,它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能使我们领略到自然质朴的美以及古人的生活气息,返本归真,使思维意识随之升华,使心态祥和宁静。本课通过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琴曲《流水》和围绕古琴曲的艺术特点与古琴文化的探究,并适当扩展到其他中国古代乐曲和古代乐器的学习,从而对琴歌古曲有一个清晰了解和理性的认识。达到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和民族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湘教版高中音乐第四单元华夏音乐之光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古琴曲《流水》是我国最古老的琴曲之一。这首古曲淡泊、优雅、深邃,意境深远。乐曲通过对山泉、小溪、江河、湖海的描绘,抒发了对大自然壮丽河山的赞颂,隐喻作者开阔的胸襟和百折不回

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精神。该曲式为民族传统的“起、承、转、合”结构,乐曲为复杂的多段体结构,原分九段,可以划为四个部分。【教学目标】 1、在欣赏古琴曲《流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古琴曲淡泊、优雅、深邃,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美和艺术美。 2、了解古琴构造蕴含,并初步理解和感受古琴曲的风格特征。 3、拓展了解我国古代乐器及其古代音乐的简单概况。 【教学重点】 感受、体验古琴曲淡泊、优雅、深邃,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美和艺术美。 【教学难点】 深入了解古琴知识,理解和感受古琴曲的风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与思考 观赏《笑傲江湖》琴箫和鸣的视频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请注意观察影片中的两个人物在演奏什么乐器? 出示问题:以上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弹拨:古琴或是古筝 吹管:箫或是笛 2、学生交流:(略) 二、展开 1、对比古筝和古琴结构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历时的泱泱大国,在诸多方面都令友邦无法企及。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在世界民族史独领风骚。古时候,“琴棋书画”并称,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整体素质的具体显现,更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那么透过他们我们就能够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而琴居四艺之首,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并影响了中国书画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境界,其地位不言而喻。 要论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当然要从古琴自身说起。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它主要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古琴相传创始

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和神农氏时期。以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艺术与风格经历代琴人及文人的创造而不断完善,一直延续至今。古琴演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古琴与中国其他传统独奏器乐艺术,如筝、琵琶、笛、箫、管、胡琴等相比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相关文献、曲目积累、演奏技巧、乐学、律学、传承方式、斫琴工艺及社会生活、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的影响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拟的丰富性。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

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已有七弦。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独奏两种。

从古琴音乐中浅谈中国古代文人音乐

从古琴音乐中浅谈中国古代文人音乐 琴乐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文人音乐,是由我国历代有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创作或参与创作、完善和传承的传统音乐。它是文人崇高信仰的音乐艺术表现,是文人们对天地,对人生,对社会的一项价值观察与评判,更是他们心境与灵魂的艺术折射。它主要包括琴乐和词调音乐两方面。这里我们着重从琴乐中谈古代文人音乐。 琴乐,指古琴音乐。它包括琴歌和琴曲。关于它的产生,人们的说法众说不一,但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就以古琴艺术为代表,因此,古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人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它一直被看作是知识分子的象征。自古以来有很多关于古琴的故事流传。琴乐被誉为“文人音乐”,并不是说只有文人雅士才弹琴,也不是说琴界人士都是以文名世。但是它作为一种传统乐器所积淀的优雅绝伦的文人精神品格,却俨然是一种文人音乐品格的最好体现。所以说,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精髓。人格美的文人音乐 从古琴曲《梅花三弄》、《阳春白雪》、《碣石调·幽兰》等作品,我们就能看出都是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俗称喻情,象征一种人格的美好或道德、政治的寄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人音乐是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出现这种审美追求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儒道思想的影响,在音乐上,儒家主张,音乐必须给耳目之官以道德规范,防止出现感官被物欲所蒙蔽,而使人为地追求感性欲望的满足,而丧失其超物欲的精神追求的现象。可见,儒家赋予了各种音乐以人化的美善性格。在古琴作品中,对道家而言,强调的是大音希声。表现在音乐上,则是虚与实之间的强调虚、有与无之间强调无、远与近之间强调远、浓与淡之间强调淡、动与静之间强调静……,道家把音乐看做“大乐与天地同和”,强调写意的境界。表现在音乐特征上即是古、雅、逸。 文人音乐的标题,也大多表现出这种审美特征。从乐曲的标题和内容上看,一方面是极富诗情画意的标题、内容,另一方面这些标题所体现的又是一种追求超凡脱俗、不拘一格、自然内在的审美品位,表现为清、幽、寒、静、淡、远等特点。《高山流水》、《平沙落雁》、《潇湘水云》……都充分表现出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历时的泱泱大国, 在诸多方面都令友邦无法企及。而我国的传 统文化更是在世界民族史独领风骚。古时候,“琴棋书画”并称,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整体素质的具体显现,更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那么透过他们我们就能够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而琴居四艺之首,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并影响了中国书画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境界,其地位不言而喻。 要论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当然要从古琴自身说起。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 “绿绮”、“丝桐”。它主要体现为一种平置弹

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 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古琴相传创始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和神农氏时期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艺术与风格经历代琴人及文人的创造而不断完善,一直延续至今。古琴演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古琴与中国其他传统独奏器乐艺术,如筝、琵琶、笛、箫、管、胡琴等相比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相关文献、曲目积累、演奏技巧、乐学、律学、传承方式、斫琴工艺及社会生活、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的影响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拟的丰富性。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 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已有七弦。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独奏两种。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主要在士以上的阶层中流行,秦以后盛兴于民间。关于以琴为声乐伴奏的形式,早在《尚书》中, 已有“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周代,多用琴瑟伴奏歌唱,叫“弦歌”,即唐宋以来所谓的琴歌。从汉代蔡邕所著《琴操》中,有歌诗五曲,即周之弦歌,其中的“十二操”,“九引”以及“河间杂歌”,都是援琴而歌的。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当时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

古琴文化

古琴文化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已超出 了乐器本身的演奏功能。古琴音乐的发展主要受儒家“中正平和”、“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清微淡远”思想的影响。从古琴的形制、古琴音乐的审美准则等方面揭示古琴音乐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 古琴是中国音乐史上渊源最为久远的弹弦乐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造型优美、潇洒飘逸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深受历代文人喜爱。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琴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就有弹琴诵诗的内容。汉魏以来的司马相如、蔡邕、嵇康都以琴艺高超而著称。唐代的王维、李白、韩愈、白居易等诗人也写下了经典“琴诗”。因此,古琴音乐沉淀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情趣。由于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历代文人必然将儒家思想观念渗透到对古琴音乐的理解与研究中。可以这样说:古琴音乐不仅是中国文人音乐的代表,也是儒家文化的有效载体。 一、古琴蕴涵的崇圣思想 儒家文人历来有崇敬圣贤的传统,并积淀为一种深厚的文化心理倾向,以至于人们将之称为“崇圣情结”。文人大多将圣贤指向黄帝、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等,如孔子在周观察到先王的遗制和礼乐时曾慨叹“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 所以王也! ”艺术是生活的抽象形态,是思想的审美体现,“崇圣情结”必然会反映在音乐艺术中。儒家历代文人将音乐看作只有圣人,先王才可以进行创作。这种圣人、先王作乐的思想在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著作中多有阐述。《周易》、《乐记"乐本》等著作中都有这方面的内容。 从琴的制作者与起源上看,汉朝以后的所有琴论文字或是古琴著作其要旨、题辞或序等大都将琴的发明与制作归于上古时期的圣人。如“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返其天真也”(蔡邕《琴操》)。“昔神龙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桓谭《新论"琴道》)。“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乐记"乐施篇》)等。琴的发明年代是否真的早至这些人物当然值得怀疑。因为就器乐的发展历史来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各国都经历敲击乐器、吹管乐器、丝弦乐器三个阶段。丝弦乐器形成发展得最迟,所以上述这些传说与记载显然带有后人牵强附会的成分。 但是从这些追记的传说中却可以看出琴这种乐器备受儒家推崇的“崇圣情结”。其次,这种情结也体现在古琴演奏作品的曲名上,如《文王操》、《思贤操》、《孔子读易》、《禹会涂山》、《华胥引》、《泣颜回》等等。《禹会涂山》是南宋琴家毛敏仲所作的歌颂大禹治水,治国为民的琴曲。《华胥引》表现黄帝如何治理天下的琴曲。而表现崇圣思想最具代表性的琴曲是《文王操》。这首琴曲是人们为了缅怀、歌颂文王功德而作,乐曲优美流畅而又富有庄重肃穆的色彩,具有宽博深邃的思想内涵。文王是孔子最推崇的圣贤,也是历代儒家文人最高理想人格的象征。

中国古琴艺术史

苏州科技学院2012~2013 学年第一学期公选课 《中国古琴艺术史》期末试卷 姓名专业学号成绩 题目:《古琴史的心得体会》 要求:请在文中举例说明某个历史时期的琴人及其代表琴曲赏析,同时作出自己的体会总结,字数为2000字。 一开始,我只是单纯地被《梅花三弄》这首曲子给吸引了而已,总是感觉它有一种特有的魔力。于是乎,我便查找了有关它的资料。 花木、山水向来是人们乐于歌颂、吟咏的自然母题,人们通过对花木、山水的歌咏上升到对人们“品德”、“志向”等方面的歌咏,借对自然事物的吟咏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抱负、精神所向等等。古琴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是中国古典乐曲中表现梅花的佳作,也是我国古琴音乐中保存下来年代较早的一首作品,早在唐代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它旋律优美、流畅,形式典雅、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芳香、凌霜傲雪的高尚品性,是一首充满中国古代士大夫情趣的琴曲。《枯木禅琴谱》说:“曲音清幽,音节舒畅,一种孤高现于指下;似有寒香沁入肺腑,须从容联络,方得其旨。” 桓伊,字叔夏,小字野王。他曾与东晋名将谢玄一起在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中大破前秦符坚的进攻,立下了赫赫战功。桓伊还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晋书》中称他“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桓伊尤擅长吹笛。有一次,王徽之(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在路上偶而遇见桓伊,因久慕桓伊大名,便请他吹奏一曲。桓伊为人谦逊,当时虽已显贵,两人又素不相识,仍下车为王徽之吹奏了一支曲子,这首乐曲据传就是著名的《梅花三弄》。桓伊逝世后,《梅花三调》广为流传,至唐代著名琴师颜师古,将《梅花三调》改为同名琴曲。明代朱权将《梅花三调》列入《神奇秘谱》辑中,并改曲名为《梅花三弄》。 到了唐代,相传琴人颜师古将《梅花三弄》改编为同名琴曲,从此这首乐曲便在古琴音乐中保存下来。按晋代的笛即现代的箫,这种改编,或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晋代笛曲的风格。我国最早刊印的古琴曲集——明代琴谱《神奇秘谱》中即载有这首琴曲的曲谱。琴曲《梅花三弄》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并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人们总是说,奏曲者是会与所奏之曲,与所奏之乐器,与所奏之事物融为一体,达到最高的境界。 所以,若要将一曲《梅花三弄》弹得意与琴融为一体,人与梅合而为一,去除指上的功夫,还要琴人自身不断精进修持,心无杂乱得一个清字,琴人便是那梅花了,哪里还用去感叹“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三弄》乐曲主题表现梅花,三弄实际是三个变奏,古代有:高声弄,低声弄,游

浅谈对中国古琴的理解和欣赏

浅谈对中国古琴的理解和欣赏 琴乐,指古琴音乐,它包括琴歌和琴曲。关于它的产生,人们的说法众说不一,但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就以古琴艺术为代表,因此,古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人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自古以来有很多关于古琴的故事流传。琴乐被誉为“文人音乐”,并不是说只有文人雅士才弹琴,也不是说琴界人士都是以文名世。但是它作为一种传统乐器所积淀的优雅绝伦的文人精神品格,却俨然是一种文人音乐品格的最好体现。所以说,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精髓。那么如何理解和欣赏古琴呢? 一.古琴音乐特征及古琴文化从现在的角度来理解,古琴是一种乐器,需要走上舞台。但在古代,传统的琴不仅是乐器,其作用也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个人品格,因此对琴曲道德的视野要求非常高。既然要求弹出的琴曲具有很高的道德视野,那么除了要求演奏者本人具有高尚的演奏技术和技巧之外,还要有高度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操。古琴音乐的主要特征应该是“静美”。这由琴的构造即可证实:与筝相比,琴体并不大,弦数也不多;古琴音量不大,但声音坚实、厚度大,犹如古代的磬、编钟,具有“金石之声”。散音厚实,按音则余韵悠长,其音质内敛,而非像筝那样外向张扬,仿似激动地高呼口号。琴自古与文人联系在一起,孔子当年在杏

坛教学的时候,就“弦歌不辍”。中国古琴艺术的方方面面都渗透了儒、道、禅三家的思想,古琴曲应该是中国精英文化的体现。古琴演奏的动作不大,要求“弹欲断弦、按欲入木”,但“用力不觉”。与打太极拳、书法、作画等具有同样之处,左右手的动作儒雅、简静,形式上极为缓和,却内含着刹那之间的爆发力。而如果弹琴时动作大,按西方理念看来是“神采飞扬”。殊不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做派却犯了弹琴五病中的“走作猖狂”,从而背离了儒、道、禅的内涵意蕴。在中国,最早提出琴“性极静”的是嵇康。崔遵度在《琴笺》中也提出了“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审美思想。吴钊曾经说过:说琴的“静”是建立在“清丽”的基础上的,而“丽”即“美”,所以古琴音乐应该是静美的,这份“清净恬淡”正是古琴音乐区别于其他音乐的特性。古琴音乐的“美”有声音美、形式美,包括演奏琴曲的节奏、动作等。而古琴音乐的“远”则是追求声音之外的东西,追求“真空妙有”,从而具有无限大的选择空间。清代人徐祺将琴曲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悦耳的、悦心的、养心的。其中,悦耳的琴曲包括《欸乃》(节本)、《梅花三弄》等。较深层次,悦心进而养心的作品,则并不那么容易理解,而需要对儒、道、禅传统文化的熟悉。儒、道、禅的文化传统中,禅宗对古琴音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宋代,但真正将它提出来的是明朝的虞山琴派。虞山派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说,“明心见性”是琴的至高境界。其可贵之处,正在于将禅宗理念与古琴美学相结合,从而使

查阜西的古琴艺术

查阜西的古琴艺术 (根据清灵子老师2013年9月11日上午郑州爱好者QQ群讲课记录整理,未经清灵子老师审阅)。第一讲 在家好,今天有我和大家一块分享查阜西的古琴艺术。如有说错的地方,请大家及时给予纠正。不要让不知道的朋友误入歧途。我今想和大家谈的题目是:查阜西的琴学历程及古琴艺术特色,由于这个话题比较长,分两次说吧。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查阜西的琴学历程。为什么要先说查老的琴学历程呢。主要是由于查的琴风可以说跟他的经历有莫大的关系。包括我们每个弹琴的人都是如此。小孩子学会一个曲子,我们听着,可能会旋律都不错,也很熟,但是听着没有什么味道。原因就在于此。因此,分析一个琴家的风格,不得不了解此人的经历,学识及自养等有关琴外的东西。因而才会有“古琴功夫在琴外”这么一说。如,经常看古诗词,可增加我们对整个曲子的节奏感。古代诗词,都有能唱的。平仄、顿挫有一定的规律性。好了,不扯那么远了。现在开始介绍查老的琴学经历。查阜西,1895年11月7日生。字镇湖,号阜西,夷平为自取用名。曾用照雨室室名,号称照雨室主人。因此才会有查老的曲谱叫做《照雨室琴谱》。不过这个琴谱没见过。曾苦苦寻觅,最终也无果。“剑胆琴心酒肚肠,亦能清致亦能狂。西风留得断肠句,空对河山哭一场。”这首诗是查阜西先生1910年所做的《遗怀诗》。记得中国古琴网的群里有个叫剑胆琴心的,估计也是个查老的崇拜者。而网名也应该来

源于此吧。这首诗能看得出查老在当年也是一个热血青年,怀惴一颗报国之心,表现出一个进步青年的忧国忧民的抱负。就如现在我们所谓的愤青吧。 在谈查老的古琴艺术特色之前,首先谈一谈查老的琴学历程。一个艺术家的艺术成就离不开其家庭、经历、环境、学识、修养等因素对其自身艺术形成的影响,查老也是如此。一、查先生的家庭背景及人生经历。他家是江西修水的。这才有了修水查阜西,记得琴学备要上有这么介绍的。查先生出于湖南永顺县,祖籍江西修水。其父,名连达,字运享,当时为清政府苗区小官,查阜西于1895就出生于苗区。这个查阜西先生自己也说过。《查阜西琴学文萃》第16页有介绍“皆终岁鹑衣百结,菜根一瓯,犹赖母豢豕,乃得度岁”。当时也很清贫。“犹赖母豢豕,乃得度岁”。依靠他母亲养猪来生活。1911年查先生二哥查镇泽及父先后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和革命军,其二哥被任命为连长,其父后被任守湘东负责人。1916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护国运动取得胜利,将袁世凯赶下台,而查父在讨袁战争中就义。1916年,查先生在南昌读中学,于1917年考入烟台海军学校。1919年因海军学生运动失学。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同年赴广东追随孙中山,并进入广东航空学校学飞行。同年夏,陈炯明叛变而失学。查先生深受其父兄之影响。1920年加入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并参加北伐战争,屡建功勋,于1923年在国民党重要部门任职,历任长沙市国民党党部秘书、湖南省国民党党部秘书,长

古琴的儒家文化意蕴

古琴的儒家文化意蕴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已超出了乐器本身的演奏功能。古琴音乐的发展主要受儒家“中正平和”、“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清微淡远”思想的影响。从古琴的形制、古琴音乐的审美准则等方面揭示古琴音乐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 古琴是中国音乐史上渊源最为久远的弹弦乐器,是中国传统 文化的瑰宝。它以造型优美、潇洒飘逸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深受历代文人喜爱。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琴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就有弹琴诵诗的内容。汉魏以来的司马相如、蔡邕、嵇康都以琴艺高超而著称。唐代的王维、李白、韩愈、白居易等诗人也写下了经典“琴诗”。因此,古琴音乐沉淀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情趣。由于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历代文人必然将儒家思想观念渗透到对古琴音 乐的理解与研究中。可以这样说:古琴音乐不仅是中国文人音乐的代表,也是儒家文化的有效载体。 一、古琴蕴涵的崇圣思想 儒家文人历来有崇敬圣贤的传统,并积淀为一种深厚的文化 心理倾向,以至于人们将之称为“崇圣情结”。文人大多将圣贤指向黄帝、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等,如孔子在周观察到先王的遗制和礼乐时曾慨叹“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

之所以王也! ”艺术是生活的抽象形态,是思想的审美体现,“崇圣情结”必然会反映在音乐艺术中。儒家历代文人将音乐看作只有圣人,先王才可以进行创作。这种圣人、先王作乐的思想在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著作中多有阐述。《周易》、《乐记"乐本》等著作中都有这方面的内容。 从琴的制作者与起源上看,汉朝以后的所有琴论文字或是古 琴著作其要旨、题辞或序等大都将琴的发明与制作归于上古时期的圣人。如“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返其天真也”(蔡邕《琴操》)。“昔神龙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桓谭《新论"琴道》)。“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乐记"乐施篇》)等。琴的发明年代是否真的早至这些人物当然值得怀疑。因为就器乐的发展历史来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各国都经历敲击乐器、吹管乐器、丝弦乐器三个阶段。丝弦乐器形成发展得最迟,所以上述这些传说与记载显然带有后人牵强附会的成分。但是从这些追记的传说中却可以看出琴这种乐器备受儒家 推崇的“崇圣情结”。其次,这种情结也体现在古琴演奏作品的曲名上,如《文王操》、《思贤操》、《孔子读易》、《禹会涂山》、《华胥引》、《泣颜回》等等。《禹会涂山》是南宋琴家毛敏仲所作的歌颂大禹治水,治国为民的琴曲。《华胥引》表现黄帝如何治理天下的琴曲。而表现崇圣思想最具代表性的琴曲是《文王操》。这首琴曲是人们为了缅怀、歌颂文王功德而

《古琴的文化》阅读答案

《古琴的文化》阅读答案 古琴的文化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受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

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林黛玉的确不愧是一介才情女子,她深谙琴道,才识过人。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建立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古老音乐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探索与创新 ———关于建立“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的意义和价值 袁静芳 摘 要:中国古琴艺术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具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将研究古琴音乐文化数字化采集、存储、保护、整理、管理、共享等环节的关键技术,创建我国第一部音乐数字化服务的标准体系,从而为我国音乐学科与信息学科紧密结合开辟了一个新的园地,探索与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走向新兴产业的发展途径,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古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音乐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J60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871(2009)04-0031-06 收稿日期:2009-09-15 作者简介:袁静芳(1936~),女,教授。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院长,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专职研究员。项目来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古琴音乐文化研究》(项目编号:07JJD760089),本文为项目的 阶段性成果。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音乐数字化已 经渗透到中国音乐教学、创作、研究的各个领域,并展示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如何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保护和发展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国作为世界上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的国家,其文化资源积淀深厚,尤其是几千年承传的活态文化传统更是丰富多彩。它们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智慧结晶、思维方式、创造性、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因而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然而,目前中国社会也面临着由农耕文化向工业现代化的转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文化传统,面临着急剧消失和流变的威胁。尤其是随着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加剧,文化标准化、大众传媒的发展等社会现状,使中国古老的传统音乐文化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打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也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传统音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许多承载着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优秀音乐品种,正随着历史的衍变而流逝。 在历史发展的总进程中,新旧事物的更替,一部分古老陈旧的文化艺术被鲜活的文化艺术所更替而退出历史舞台,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但是,一个民族永远不能丢失自己历史文化中的精髓,不能遗忘和抛弃古老文化中最珍惜的那一部分。 中国古琴艺术,不仅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而且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具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几千年来,古琴艺术一直是中国文人修身养性和完美人格的象征,并以其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而为世人所珍视,其遗存之丰硕堪称中国传统音乐之最。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表演艺术史以及乐器制作史等方面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象征。古琴音乐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构成了汉族音乐审美的核心。2003年11月,中国古琴艺术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27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向全世界展示其音乐精华和文化魅力,古琴艺术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粹更为世人所瞩目。 ? 13?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Journal of the Central Conservat ory of Music

古琴文化-中国的古琴地文化特征

古琴文化-中国古琴的文化特征 古琴之深有两方面涵义。一是深厚的文化内涵,二是深远的艺术意境。现先说第一点:古琴文化内涵博大精深,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政治、教育、伦理、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承载了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现存最早的典籍《尚书》中的《尧典》、《舜典》、《益稷》等篇章中明确记载了尧舜时代古琴瑟及其理论形态——音律在国家大事和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尚书·益稷》记载舜帝说“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以考察国家治乱,这里所谓“五声”,就是古琴一至五弦所发出的宫商角徵羽五声,六律,就是古琴乐律(六律六吕)的简称,而六律之首的黄钟,亦即古琴上由八十一丝制成的第一弦(黄钟宫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黄钟为基准,按照“三分损益法”,可以产生五声、二变、十二律(即六律、六吕)。故说黄钟为乐律的根本;又《尚书·尧典》称“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反映了中国在远古时代通过观察天象制定历、律(即历法和乐律),并且以乐律的标准音来统一社会生活中处处遇到的度量衡。关于历律以后再说,现先讲同律度量衡,古琴第一弦(黄钟宫)丝数为9的乘方(81),而竹管黄钟的长度则是9寸(径三分),为什么黄钟及宫音之数都是9,据宋代蔡沈《律吕新书》说:“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十,其一、三、五、七、九为阳,九者阳之成也。……黄钟者阳声之始,阳气之动也,故数为九。” 至于乐律和历法,我国古代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和乐音一均(八度)分为十二律紧密联系。黄帝命伶伦伐竹制为十二律管埋地以候十二月之气,葭灰实管口,某月气至则灰飞管空,称为律中。《国语》载:“伶州鸠曰:古琴瑟尚宫……以遂八风,于是气无滞阴,亦无散阳,阴阳次序,风雨时至,嘉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备而乐成,上下不疲,故曰乐正。……律所

浅谈对古琴的理解和欣赏

浅谈对古琴的理解和欣赏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浅谈对中国古琴的理解和欣赏琴乐,指古琴音乐,它包括琴歌和琴曲。关于它的产生,人们的说法众说不一,但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就以古琴艺术为代表,因此,古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人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自古以来有很多关于古琴的故事流传。琴乐被誉为“文人音乐”,并不是说只有文人雅士才弹琴,也不是说琴界人士都是以文名世。但是它作为一种传统乐器所积淀的优雅绝伦的文人精神品格,却俨然是一种文人音乐品格的最好体现。所以说,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精髓。那么如何理解和欣赏古琴呢 一.古琴音乐特征及古琴文化从现在的角度来理解,古琴是一种乐器,需要走上舞台。但在古代,传统的琴不仅是乐器,其作用也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个人品格,因此对琴曲道德的视野要求非常高。既然要求弹出的琴曲具有很高的道德视野,那么除了要求演奏者本人具有高尚的演奏技术和技巧之外,还要有高度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操。古琴音乐的主要特征应该是“静美”。这由琴的构造即可证实:与筝相比,琴体并不大,弦数也不多;古琴音量不大,但声音坚实、厚度大,犹如古代的磬、编钟,具有“金石之声”。散音厚实,按音则余韵悠长,其音质内敛,而非像筝那样外向张扬,仿似激动地高呼口号。琴自古与文人联系在一起,孔子当年在杏坛教学的时候,就“弦歌不辍”。中国古琴艺术的方方面面

都渗透了儒、道、禅三家的思想,古琴曲应该是中国精英文化的体现。古琴演奏的动作不大,要求“弹欲断弦、按欲入木”,但“用力不觉”。与打太极拳、书法、作画等具有同样之处,左右手的动作儒雅、简静,形式上极为缓和,却内含着刹那之间的爆发力。而如果弹琴时动作大,按西方理念看来是“神采飞扬”。殊不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做派却犯了弹琴五病中的“走作猖狂”,从而背离了儒、道、禅的内涵意蕴。在中国,最早提出琴“性极静”的是嵇康。崔遵度在《琴笺》中也提出了“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审美思想。吴钊曾经说过:说琴的“静”是建立在“清丽”的基础上的,而“丽”即“美”,所以古琴音乐应该是静美的,这份“清净恬淡”正是古琴音乐区别于其他音乐的特性。古琴音乐的“美”有声音美、形式美,包括演奏琴曲的节奏、动作等。而古琴音乐的“远”则是追求声音之外的东西,追求“真空妙有”,从而具有无限大的选择空间。清代人徐祺将琴曲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悦耳的、悦心的、养心的。其中,悦耳的琴曲包括《欸乃》(节本)、《梅花三弄》等。较深层次,悦心进而养心的作品,则并不那么容易理解,而需要对儒、道、禅传统文化的熟悉。儒、道、禅的文化传统中,禅宗对古琴音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宋代,但真正将它提出来的是明朝的虞山琴派。虞山派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说,“明心见性”是琴的至高境界。其可贵之处,正在于将禅宗理念与古琴美学相结合,从而使古琴音乐相对于前代,发生了质的飞跃,变得更为细腻、深刻,意境的营造更为形象化而富于哲理性。,“比如《山居吟》一曲,描写的就是一个人住在山上,以天地为家,河流是他的腰带,

古琴知识一二 杜长桥

古琴知识一二 2009-9-5 17:05:12 古琴艺术,是中国古代的文人音乐。因为其悠久的历史,天才的创造和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始终深受人们的敬崇以至有时到神化的程度。在古代人的眼里,古琴不是一件普通的乐器,而是圣人之器。大圣人孔子也善琴,他所教授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中所指的“乐”,应是包括弹琴的内容的。 有关古琴的传说,在史籍和文学作品中不胜枚举。如:《吕氏春秋》里记载了伯牙弹琴,钟子期解音的故事。相传,伯牙在弹琴的时候,无论是心中想着“高山”,还是“流水”,他的好友钟子期都能心领神会到山的崇高“巍巍乎”和水的阔远“洋洋乎”。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将琴摔碎,从此再也不鼓琴了。这个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伯牙和子期也就成为友谊的典范“知音”。西汉的大文学家司马相如曾为卓文君弹唱《凤求凰》,从而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被后世传为佳话。在人们都熟悉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竟然在空城墙上用一张古琴吓退了司马懿的数十万大军,等等。 那么,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古琴究竟是怎样的呢? 一、古琴发展历史概述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在古代只叫做“琴”,美称“玉琴”或“瑶琴”,有时称作“七弦琴”,近代以来,在中国“琴”被作为许多种弦类或键盘乐器的底名,如胡琴、扬琴、提琴、手风琴、钢琴等,才被人们在“琴”的本身也加上一个区别字叫做“古琴”了。古琴有大量的音乐遗产和理论文献,还有几百年以至一千多年前的良琴保存到今天。 最初,应该是我们的祖先使用弓箭射击远处鸟兽时,听到弓弦发出悦耳的声音而受到启发,发明了最早的古琴。从现有材料看,开始古琴大约弦数不定,有五弦、七弦、九弦等,在湖北出土的战国前期的琴是十弦。但关于最早的琴的形制,说法到是基本一致的,即先人造琴都是“削桐为琴”,有五根弦,而且琴长与现在差不多,为三尺六寸左右,后来周文王、周武王各加一弦,琴成了七弦。大约到了汉代,就与今天的古琴基本一样了。能够从史料中看到与我们今天古琴的样子完全一样的,最早是六朝砖画上“竹林七贤”手上弹的琴。从这些材料推断,完善的古琴,至少在东汉蔡邕至晋朝嵇康之时,应是古琴走向完善成熟的时期。现在有些收藏家手上有铭刻着汉代年款的琴,但鉴定家不能确定它们为汉代器物。至于现存最早与今天古琴形制一样的实物,则是唐代的琴。 古琴有史可查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是2500年前编辑成书的,古琴从生产到流行于人民之中并被写到诗里收入《诗经》,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另外,三千年前的甲骨文“乐”即指“木制其身,以丝为弦”的琴乐器,是已经形成的证明。 从有关材料的分析来看,古琴艺术大体经历了先秦时期民间的广泛流行,汉魏六朝的鼎盛,七、八世纪的高峰,十六、十七世纪的深化,十九世纪后半叶至二十世纪的衰微,以及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复苏等几个大的发展过程。特别是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二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更将促进古琴艺术在我国的传承与发展。 另外,以乐器独奏为主要形式的古琴艺术,始终曾与歌咏相联系在一起。琴歌在春秋以至汉代是古琴艺术的重要形式,明代又有很大一批琴人每弹必唱、以声乐琴曲为崇尚的琴歌派。纵观琴史,有为数不少的琴歌存世。琴歌的“唱”与“奏”走相同的旋律线,这种寓歌乐、弹奏于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许多人所重所爱,是应当被充分重视的。 古琴艺术在一百多年前就受到欧洲人的关注。1884年,比利时人阿理嗣出版了《中国音乐》,其中占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了中国的古琴谱和古琴;荷兰现代著名汉学家高罗佩曾出版有《琴道》一书。这些书籍出版发行,对西方人了解古琴起到积极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