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城市特色空间的系统构建——以长春市为例

论城市特色空间的系统构建——以长春市为例

论城市特色空间的系统构建——以长春市为例
论城市特色空间的系统构建——以长春市为例

论城市特色空间的系统构建

——以长春市为例

周扬西丹丹

【摘要】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了50%,城市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与此同时,“千城一面”的问题造成了城市产业同构、文化缺失的城市特色危机。本文将以长春市为例,通过挖掘城市的特色资源着手,确定长春市城市特色的定位,并在城市空间上落位,形成城市特色空间系统,为解决城市特色消退寻求方法。

【关键词】城市特色;城市特色空间;长春市

1.前言

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城市的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在这种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城市的发展存在“千城一面”的普遍问题。如何持续维系城市特有的空间特色和历史文脉等问题,如何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彰显城市个性,是我们城市规划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

2.城市特色空间内涵

2.1 城市特色空间的定义

了解“城市特色空间”,就必须理解“城市特色”的具体含义。目前对于“城市特色”的概念,可以概括理解成,一个城市不论在城市外在的形象或者城市内涵上都明显不同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它是由城市本身的经济、产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城市特色资源组成。“城市特色”是城市能够体现城市气质。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外文化的强力冲击,在新四个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下,“城市特色空间”的打造,正是体现城市“城市特色”的最有效手段。作者认为,“城市特色空间”是能够反映城市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不仅能够在城市的表面体现城市之间的不同之处,又能在城市内在的城市内涵上反映城市的自然、历史、文化。

城市特色空间,可以充分体现城市对历史的保护,对自然的尊重,以及对人的细致关怀。构成既现代时尚,又传统怀旧,同时包容多元文化的“城市印象”

2.2 城市特色空间的特点

城市特色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核心部分,是最能体现城市特色的重要场所。城市特色空间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城市功能,如商业、自然、历史、文化等等,大多处于整个城市中较为特殊的空间位置。城市特色空间的特点具体体现在城市特色空间的唯一性、城市特色空间的公共性、城市特色空间的环境映射性三个方面。

城市特色空间唯一性特点体现在城市本身与其他城市的区别和城市内部的特色空间之间的区别两个方面,包括城市与城市之间历史文化的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自然风貌格局的不同等等。

城市特色空间的公共性特点,主要是针对城市的服务对象“人”,人的聚集及活动,不仅会使城市特色空间得到有效的利用,而且会使城市特色空间更具活力。

城市特色空间的环境映射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城市对城市周边自然环境的联系、城市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城市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城市对现代生活方式融合等几个方面。

一个城市如果能同时拥有这些特质的城市特色空间,实际上是为了这个城市所选择的各种发展方向、产业、模式和定位都提供了一个优质的空间载体。

2.3 城市特色空间对城市的作用及意义

城市特色空间是城市特色的关键所在,城市特色空间所承载的城市功能、所延续的城市历史、所发扬的城市文化都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的特色体现,因此城市特色空对于一个城市的作用和意义是比较全面的。

对外可以提高城市竞争力。由于城市特色空间的三大特点的影响,城市特色空间往往会承担城市的特殊功能,比如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的落户,城市特色空间为其提供优质的空间载体,不仅提高了城市经济,同时特色空间与特色产业的结合增强了该区域的吸引力和聚集力,吸引大批的高端人才,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生活。通过城市特色空间的集聚作用,城市特色空间的不段强化,以点连线,以线带面,从而推进城市大片区域的经济发展,使城市更具竞争力。

对内可以增强市民幸福感。无论每一个城市,城市特色空间都是市民活动最为丰富和频繁的公共场所。城市特色空间会充分尊重自然、保护历史、传承文化,充分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因此,城市特色空间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市民在物质和精神上的价值观。

3.如何打造城市特色空间

“巴黎圣母院”“帆船酒店”“自由女神像”、“鱼尾狮”……每一次提到这些事物,

几乎每个人都会了解它们所在的城市。在打造城市特色空间,塑造魅力城市上,国外的一些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都值得借鉴。

3.1 国外经典案例分析

新加坡(singapore)是位于马来半岛的一个岛国,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新加坡通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塑造了在国际上享誉盛名的“花园城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城市总体发展方向明确,城市经济增长迅速,为城市打造“花园城市”奠定基础,也明确了城市特色空间的建设方向;

新加坡城市概念规划(2008)新加坡城市特色空间体系

(2)在新加坡整体城市范围内,结合有限的自然环境,确定了城市周边的生态区,同时为了适应城市的发展,将具有不同城市功能的城市特色元素落实到整个城市空间中,从而拉开城市格局,最后通过景观绿道将自然和城市的特色元素联系起来。

新加坡滨海湾城市特色元素 新加坡滨海湾

(3)在城市特色空间的塑造上。将不同功能、多元素空间相互叠加,相互联系,增加城市活动,这些元素的不断发展改变了城市生活、自然状况和空间肌理,增强城市空间特色生命力。

伦敦(london )是英国首都,是欧洲最大的城市,世界顶级国际大都市。伦敦做为欧洲的古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几盛几衰,直到二战结束后,英国人着力打造城市特色空间及环境,造就了现在家喻户晓全球最繁华的城市。主要体现在:首先,伦敦城因泰晤士河而生,城市充分尊重并利用这一天然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城市主要沿泰晤士河及其支流网络化发展,城市特色空间建立在这种空间网络骨架之上,形成伦敦城独特的城市空间特色。其次,在局部特色空间的打造上,主题明确,特色空间的空间关系结构清晰可见,建筑、街路层次感强。这种城市特色空间的打造,使城市变的完整又活力充沛,使人对这座城市记忆深刻。

伦敦城市特色空间系统构建模式

3.2 塑造城市特色空间的方法

通过对新加坡和伦敦两个城市的分析,不难发现,在一个城市的特色体现上,不仅仅是

单独一个城市特色空间发挥能量的影响,而是城市内部多个城市特色空间,在空间范围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在每一个城市特色空间的打造上,大多为不同城市功能的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多元特性,使城市特色空间独具魅力。因此,城市特色空间在塑造上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2.1 发展网络化

每个城市特色空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良好的城市特色空间应由连续的线索串联。以线型布局的特色街路、绿道网络和轨道交通为骨架,串联若干散点式发展或区域化发展的特色节点,形成枝干式网络化城市特色空间系统。

3.2.2 构成区域化

区域化、集聚式发展是未来城市特色空间的发展趋势。城市公园、历史街区、文化设施、城市CBD、城市综合体等点式空间要素不再孤立发展,而是在相邻区域内,通过线性的景观通道进行有效串联,使其形成特色街区式发展模式,由point向block的转型。

3.2.3 主题特色化

城市特色空间要通过对自身文化特色的挖掘,明确建设主题,利用优势资源,突出强化自身特色。同时,搭配相应的配套服务功能。

3.2.4 功能复合化

实践证明,单一功能的地块开发模式很难取得成功,必须采取多功能复合式发展手段。即以一种功能为主导,其他功能用于服务并促进这一主导功能的发挥,共同作用,以实现特色空间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 长春市特色空间的系统构建

4.1 长春市概况

长春地处中国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地域辽阔,吉林省省会,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城市。截至2010年底,全市总用地面积约20604平方公里,人口约767.4万,其中市区面积约4789平方公里,人口310万。

长春经过不断的发展建设,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成为工农业基础雄厚,商业繁荣兴旺、科技教育事业发达、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举足轻重的中心城市,享有“汽车城”、“森林城”、“电影城”和“科技文化城”等美誉。

4.2 长春市特色空间资源整合

长春市城市特色资源整合

4.2.1 长春市自然环境格局

长春市以台地、平原为主,兼有山地、丘陵,形成了“一山四岗五分川”的地貌格局。东部大黑山脉绵延入城,呈“回龙望祖”之态和“一脉青山半入城”之势;

6条重点江河,即:松花江、拉林河、卡岔河、饮马河、伊通河、新凯河,尤其贯穿城市的伊通河,伊通河水缓缓中流,“百溪流绿一城春”,城市依水而生,伴河而荣,凭土之沃,依林之盛,得交通之利,是千古聚福龙兴之地。

长春市自然环境格局

4.2.2 长春市的历史文化及地域文化

长春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4万年

前,经历了远古、帝舜、汉、唐、辽、金、

元、明、清几个朝代,但对于长春市城市空

间格局,有着重要影响的是长春市近代1800

年—1948年(长春市处治时期到解放时期)

的这段时间。尤其是1932年的新京规划,

奠定了长春市城市空间格局的框架。“新京”

规划道路网规划采用了放射式、环状以及矩

形等各种道路的长处,形成了集放射环状与

矩形于一体的综合式道路网。这种路网体系

对长春是未来的城市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功能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也都留下了先进的规划理念。

长春电影制片厂成立于1946年,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电影制片厂,被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长春市第一汽车制造厂成立于1953年,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先河。时至今日,“汽车文化”和“电影文化”,早已成为长春市的城市名片,加之明清以来东北地区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关东文化”,共同构成长春市独具风格的人文特色。

4.2.3 长春市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2012年编制的《长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确定了新时期长春市的城市功能定位:东北亚区域中心城市、全国重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吉林省省会。按照建设东北亚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确定了“西产业、东生态、中服务”的总体功能布局,塑造“带型+指状+星座”的空间形态,构建“一廊、一脉、一带、四城”的空间结构。并从国际、国家、东北、吉林省四个层面,建立与之相符的功能关系结构。

长春市城市功能关系结构

通过对城市特色空间资源的集聚,确定了长春市的整体自然山水格局、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城市独具魅力的特色元素,长春市的城市特色空间系统的构建,需要将这些特色元素在长春市范围内寻找空间载体并落位,从不同方面体现城市特色。

4.3 长春市特色空间的定位

根据以上对长春市城特色空间资源的整

合以及上位规划对新时期长春市的城市定位,

未来将打造“一脉青山,百溪流绿;老城为核,

新区环布;五楔入城,景景相联”的城市整体

意向。

“一脉青山,百溪流绿”是指激活城市周

边的自然生态环境,依托大黑山脉和穿城而过

的伊通河,营造城在绿中的自然环境格局;“老

城为核,新区环布”是指将长春市现状老城区

做为城市特色空间集中区,保持原有的城市风

貌格局,不断提高空间品质。随着城市的发展,利用新区的建设,拉开城市空间格局,彰显新区城市特色,体现城市的生命活力;“五楔入城,景景相联”是指在整体城市范围内构建

绿色景观通道,将城市外围的绿色生态区与城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在各特色空间之间建设慢行通道,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实现“慢漫生活”。

4.4 长春市特色空间的系统构建

通过对长春市城市城市特色定位的认知,结合凯文?林奇提出的“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地标”等城市五要素,对长春市整体特色空间进行重新梳理。围绕长春市老城核心,打造三片特色新区,激活周边13块生态区,通过多条绿道将其串连起来。

4.4.1 老城特色空间的构建模式:欲去明日问道昨天

长春市做为现状城市特色空间的集聚区,做

为孕育和发扬城市精神的温床,是最能体现长春

市城市特色的区域,包含现状10个历史街区、4

个城市商圈以及多个城市公园及特色街路。重点

发展特色传统服务业;加强对历史街区、历史建

筑的保护,适当控制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延续

现有城市小路网格局及景观肌理;实施旧城综合

改造工程,增加微小绿地、开敞空间和慢行系统

的建设,不断提高空间品质。

4.4.2 新区特色空间的构建模式:凸显时代特点

长春市城市特色空间的塑造无法脱离所处的时

代,随着长春的不断发展,需要融入更多有利于

城市发展的城市功能,充分了解长春未来发展的

需求,才能在城市特色空间的塑造中反映其诉求,

从而形成现代化长春的城市特色。

在城市东北——西南城市发展轴线上,规划新设

三处城市特色新区:长东北新区、西南汽车新区

及南部新区。长东北新区,以长春北部广阔的河

谷平原和东部低山丘陵为生态腹地,从东向西沿

长吉高速、干雾海河、伊通河构建三条大型楔形

绿地,结合战略型新兴产业建设凸显城市现代气息的城市特色环境。西南汽车新区,将围绕汽车产业发打造汽车服务中心、汽车文化中心,依托该区内楔形绿地,打造汽车主题公园;南部新区是以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产业为建设重点的最具现代城市魅力的新城区。未来将

突出“流绿都市”概念,依托水库、河道形成贯穿整个区域的绿色脉络;建设行政办公区、金融商务总部区,形成低密度流绿空间;102国道以南围绕“金腰带”建设未来城市商业商务办公区,集聚高端人才,打造高密度城市空间,创造现代化城市形象。

4.4.3 生态区特色空间的构建模式:显山露水

结合长春市天然独特的自然条件、地理环

境,激活周边13块城市自然生态区,分别是:

新立城水库生态区、净月潭生态区、莲花山自

然生态区、庙香山自然生态区、卡伦湖自然生

态去、干雾海河自然生态区、伊通河下游自然

生态区、轨道客车自然生态区、太平池自然生

态区、双龙生态区、汽车文化生态区、景台生

态区、伊通火山群生态区以及双阳吊水壶生态

区。通过自然生态区的建设,以绿色包围城市,

真正营造城在绿中的整体城市自然山水格局。

形成“一脉青山半入城,百溪流绿一城春”的独具长春山水特色的城市自然环境意向。

4.4.4 景观通道的构建模式:魅力城市的生命

线

城市特色空间之间会互相强化,互相呼应,从

而提高各自的影响力。道路成为了加强城市特

色空间相互联系的主要工具。以老城为核心,

确定了向城市外围联系的11个方向,构建11

条城市外围的生态景观廊道,将老城与外围的

自然生态区联系起来,同时打造多条慢行景观

通道,渗透并联系城市的其他特色空间,通过

景观通道的联系,共同构建长春市城市特色空

间系统。

5.结语

一个城市在城市特色的体现上,主要靠城市特色空间发挥作用,因此挖掘城市特色空间资源,是城市塑造城市魅力的重要环节,盲目开发,只会阻碍城市的发展。另外,在城市特

色空间的打造上,不能单一考虑一个城市特色空间的塑造,要从宏观层面整体把握,利用城市的各种有效因素将城市特色空间联系起来,形成系统,全面展现,从而塑造出丰富多彩的城市特色,改变城市“千城一面”的现象,为城市留下特色鲜明的城市印象。

参考文献:

[1]杨保军,朱子瑜.城市特色空间刍议 [A].城市规划,2013,

[2]曹建丰.戚红年.城市特色定位与转化研究—以临沧市为例[J].规划研究,2012.

[3]张泉.王学锋.塑造魅力城市的规划探索—江苏省城市空间特色规划解析[J].建筑学报特集 2012.

[4]王媛媛.童本勤.谈城市特色资源空间的“再组织”-以南京为例[J].

[5]段进.城市空间特色的认知规律与调研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2(1).

[6]卢伟民.山水人情特色城市一一再创东方气质城市[J].北京规划建设,1999.

[7]常春勤.文化城市持续发展.对城市特色设计的认识与思考[J].四川建筑,2005.6.

作者简介:周扬(1983—),男,硕士,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西丹丹(1980—),女,硕士,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综述

关于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综述 扬州市政协办公室 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经主席办公会研究,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课题,确定为专题协商会主题。9月份以来,在分管主席领导下,由市政协教文卫体委牵头,市政协各专委会参与,市有关部门协助,开展专题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一方面通过专题座谈、讨论,收集各界人士和相关专家的意见,一方面发动市政协委员为全面提升扬州的城市品质建言献策。现将对这一主题的认识和所征集的意见、建议分类综述如下。 一、对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基本认识 1、城市品质的概念 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各种生产生活要素汇集交换、消费增值的区域,是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人们生活居住的空间和精神家园。 城市品质,是指一个城市的品位和质量。决定城市品质的元素,既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建筑形态、道路交通、产业结构、居住条件、环境景观等外形的特质,又包括城市历史、地域文化、城市精神、管理水平、市民素质等内涵的特色。高品质的城市是将城市美好的外在形象与优秀的文化内涵完美结合,形神兼备,浑然一体的城市。 2、提升城市品质的目的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城市文化的智慧源泉和驱动力量。因此,提升城市品质应以人为本,以民为先,以满足市民居住、就业、交通、环境以及情感的需要为根本目的,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增强城市的魅力和竞争力,使市民有归属感,为之自豪,感到幸福,令创业者感到向往,外来人有认同感,为之羡慕。

3、提升城市品质必须凸显城市个性 讨论中,各方面的一个共同认识是:提升城市品质,必须保持城市的自身特色,凸显城市的鲜明个性。 多年来,扬州在建设和发展实践中,对城市的个性有一些很好的总结。如:将扬州的城市特色概括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人文、生态、宜居、精致”;从城市人文历史和生态环境中挖掘出“古、绿、水、文、秀”等特色元素;以“诗画瘦西湖,人文古扬州,给你宁静,还你活力”作为彰显扬州魅力的旅游口号,等等。 特色赋予城市个性,个性增强城市的竞争力。提升扬州的城市品质,就应当将这些特色元素和个性特征体现在城市的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管理活动、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形象塑造、品牌营销和市民行为养成等各个方面,形成主题鲜明的城市发展态势和格局。 4、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要求 城市品质是一个多元综合的概念,涵盖了城市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认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就是在城市的发展中,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四位一体”建设和生态建设的目标,具体到扬州,就是实现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富裕新扬州、文明新扬州、秀美新扬州、和谐新扬州、法治新扬州的战略任务。 城市的实力看经济,提升城市品质在经济建设上的要求,应是扬州的产业结构与城市特色相融合,与城市的承载能力相一致,与城市的资源、环境、人才供给能力相匹配,与市民的创业、就业需求相适应。同时以城市的环境优势支撑经济发展,构筑经济优势,提高知识、人才、信息等软资源的配置效率,发展科技创新型的精致经济,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市的内涵看文化,提升城市品质在文化建设上的要求,应是扬州的优秀历史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扬州的特色文化得到重点彰显和展示,“开放包容、创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规划通讯稿)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08-2030年) 一、导言 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晋陕蒙地区的交界地区,是首都经济圈西部的重要门户、晋北煤炭能源基地的重要中心城市。大同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中国煤都”称号,他与其它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相似的发展阶段特征与面临的问题;同时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云冈石窟、悬空寺、北岳恒山、平城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又使得大同拥有更为丰富的城市内涵与品质。 当前,我国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城市的多元发展是“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手段。其中,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是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同紧紧围绕这两个任务加快转型,成为践行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重要试验田。基于此,大同通过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破解现实的问题,从工矿城市逐步向区域性中心、历史文化名城转型提升,为其复兴崛起找到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二、大同的辉煌历史与现实困境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北方的中心城市,有着“一代京华、两朝陪都、华夏重镇,京畿重地”之称,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大同(平城)为北魏的都城,使得大同跨入了我国重要古都的行列;也是历朝历代北方地区重要的军事重镇和商贸中心城市。但自大同建矿以来,大同城市却逐步由传统的政治、商业中心向煤炭工业型城市转变。这种转变具有长期惯性,对其城市的再次转型造成了巨大的壁垒。 当前大同的城市发展面临以下五大突出问题。一是区域交通地位下降明显。由于长期偏重煤炭外运交通发展,削弱了大同与京津冀、太原经济圈等交通大通道的建设,特别是内蒙乌兰察布市至张家口的高速修通后,大同有被边缘化的威胁。二是城市产业依然偏重,城市产业体系较为单一,就业形势仍较严峻。煤炭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比重仍高达40%,新引入的医药、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效应差,尚未形成聚集优势;同时大同一批“一五”时期的老工况企业,如大同机车厂、山西柴油厂、山西化工厂、大同水泥厂等面临着关停重组的局面。这些产业在过去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规模庞大的职工人群,当前大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突出。三是矿区的人居环境条件条件差,由于随矿发展建设,人口过度聚集,使得矿区生活服务区的公共与商业服务功能欠缺,绿化与开敞空间欠缺;更由于矿区与大同南郊区的行政区划长期存在矛盾,更加制约了矿区的健康发展。四是古城保护压力大,城墙遗址内部的人口密度高达2.5~3.8万人/平方公里,相对于北方城市中心区来说过密;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功能高度聚集的矛盾十分突出,拥有“两汉烽烟、北魏遗韵、辽金旧景、明清风骨”的历史风貌逐步消失。五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大同一电厂、二电厂、水泥厂、橡胶厂,以及制药原料、冶金等主要污染企业围城发展问题突出,迫切需要搬迁整治;同时区域生态退化现象突出,如城市周边的土地沙化现象、文瀛湖的消失。这系列问题反映在城市空间上形成了“高度单中心聚集与分散郊区”的“困兽”局面,同时又叠加不合理的行政区划管理,使得大同的城市转型发展步履维艰。 三、城市发展目标 立足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与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围绕城市转

2011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西安市明德门遗址商业综合体环境设计毕业设计任务书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及指导书 题目西安市明德门遗址商业综合体环境设计 题目来源□实际工程项目□科研课题■教学模拟题目□其它 题目类型■工程设计型□科学研究型□调研综述型□其它类型 一、毕业设计(论文)任务(包括对工程图纸的具体要求)及设计参数 毕业设计任务:西安市明德门遗址商业综合体环境设计 该用地位于西安市南郊朱雀大街与纬零街交汇处北侧,地处西安明德门遗址附近,与路南侧的唐城墙遗址相邻,基地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该建筑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 本设计定位为大型商业综合体,要求掌握商业性空间设计方法,力求建造成为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旅游、金融、文化功能一体,进行全方位服务的商业文化中心。本设计设置应考虑全面的综合配套和设施,以满足观光休闲、文化体育、购物等需要。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既要体现西安城市文脉的传承、文化的厚重,更要满足合理、舒适、便捷的现代商业活动需求; 本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建筑室内环境设计: 1)满足公共类建筑使用要求,合理分配房间数量,功能分区明确合理,动态流线顺畅; 2)符合公共类建筑规范要求; 3)充分挖掘基地文化内涵,力求体现城市文脉特色; ●室外景观环境设计: 1)合理规划商业步行街功能空间,与建筑设计相协调; 2)商业步行街环境应有明确的主题,充分运用小品、植被、水体、铺装、构筑物、灯光照明、音响等设计要素,满足休闲与展示的要求; 3)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 ●建筑外立面设计: 1)建筑外立面与内部功能空间属性相协调,并结合室外环境使之相互融合; 2)体现建筑基地文化内涵,并具有时代特色; 图纸要求: 1、建筑环境分析相关图纸 2、景观环境设计图 1)景观设计总平面图 2)景观节点平面图及效果图

关于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综述

关于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综述 市政协办公室 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经主席办公会研究,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课题,确定为专题协商会主题。9月份以来,在分管主席领导下,由市政协教文卫体委牵头,市政协各专委会参与,市有关部门协助,开展专题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一方面通过专题座谈、讨论,收集各界人士和相关专家的意见,一方面发动市政协委员为全面提升的城市品质建言献策。现将对这一主题的认识和所征集的意见、建议分类综述如下。 一、对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基本认识 1、城市品质的概念 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各种生产生活要素汇集交换、消费增值的区域,是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人们生活居住的空间和精神家园。 城市品质,是指一个城市的品位和质量。决定城市品质的元素,既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建筑形态、道路交通、产业结构、居住条件、环境景观等外形的特质,又包括城市历史、地域文化、城市精神、管理水平、市民素质等涵的特色。高品质的城市是将城市美好的外在形象与优秀的文化涵完美结合,形神兼备,浑然一体的城市。 2、提升城市品质的目的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点,也是城市文化的智慧源泉和驱动力量。因此,提升城市品质应以人为本,以民为先,以满足市民居住、就业、交通、环境以及情感的需要为根本目的,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增强城市的魅力和竞争力,使市民有归属感,为之自豪,感到幸福,令创业者感到向往,外来人有认同感,为之羡慕。 3、提升城市品质必须凸显城市个性 讨论中,各方面的一个共同认识是:提升城市品质,必须保持城市的自身特色,凸显城市的鲜明个性。 多年来,在建设和发展实践中,对城市的个性有一些很好的总结。如:将的城市特色概括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人文、生态、宜居、精致”;从城市人文历史和生态环境中挖掘出“古、绿、水、文、秀”等特色元素;以“诗画瘦西湖,人文古,给你宁静,还你活力”作为彰显魅力的旅游口号,等等。 特色赋予城市个性,个性增强城市的竞争力。提升的城市品质,就应当将这些特色元素和个性特征体现在城市的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管理活动、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形象塑造、品牌营销和市民行为养成等各个方面,形成主题鲜明的城市发展态势和格局。 4、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要求 城市品质是一个多元综合的概念,涵盖了城市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认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就是在城市的发展中,实现党中央

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质心得体会思考建议

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质心得体会思考建议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完善好城市功能至关重要。客观审视x城区现状,城市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市政建设和管理有些滞后,一些人行道地砖破损,坑洼不平;部分x排水不畅;一遇节假日,车辆占道停放比较突出,秩序较差;一些老楼房楼顶有乱搭乱建现象,安全隐患较大,影响城市美观;部分绿化及文体设施管理维护不到位,存在脏、乱、差现象。 管理好城市、提升其品质,是巩固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建设宜居宜游宜业x的前提,是贯彻落实建设国家中心、打造自创自贸高地要求的具体体现。为此,我认为应该在以下方面做工作: 一、尽快完善城区市政设施建设。全面改造x人行道和路面,提升质量;提高新建小区停车场(位)的使用率,取消在主要x和部分繁华路段的停车位;取缔城区内所有洗车、修车摊点,维护城市形象。 二、着力提升城市品质。一要搞好美化工程。全面拆除城区楼顶违章建筑;突出特色,科学设计,加强城市主体建

筑的风貌塑造,特别是街区主体建筑的色调要统一规范;对x两旁的路灯、灯箱广告和店招,要统一设计、规范造型,形成x独有的风格。 二要搞好绿化工程。高标准、快速度打造城市公园;改造城区x绿化,注重打造“有花有绿、花绿相间”特色,突出一街一景。 三要搞好亮化工程。突出亮街、亮楼、亮河,对主要x、街面高楼统一实施亮化,打造亮点。 四要加强城市管理。对市政道路、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严格实行网络化管理;严厉整治流动叫卖和占道经营行为,持续开展车辆乱停乱放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强教育引导,彻底改变市民闯红灯、横穿马路、乱丢乱扔的不良习惯。 三、拆除城市违法建设。建立健全违法建设拆除工作机制,完善落实拆除违法建筑责任制,对存量违法建设采取分类方式处置,对城市主次x、公共空间等影响城市风貌的违法建设要限期全部拆除,对新增违法建设零容忍。按照景观协调和安全管理的原则,制定城市围墙拆除方案,梳理机关单位、公共设施、公园、居住区等围墙建设情况,宜拆则拆、

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服务功能的关系。 2、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主要功能区类型及其区位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3、应用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4、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信息 5、逐步培养分析整理资料,归纳推导出结论,并用口头或书面加以表达的能力 6、运用资料并联系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7、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CBD 右图是纽约曼哈顿区的景观图。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的商务活动和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逐渐分离,企业的商务活动从工业生产区分化出来,向城市中心地段集聚和迁移而形成的城市功能区。在景观特征上,高楼林立是城市CBD的标识。 尝试探究:你能说出中心商务区建筑高大稠密的原因吗 提示: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核心区,地价昂贵,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昂贵的地价,加上极为紧张的土地供应,使得建筑物被迫向高处发展,越盖越高,越盖越密。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及其。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1)中心商 务区 ? ? ? ? ?区位:城市的部位 特点 ?? ? ??交通,通信发达 早晚人口流动量较,人口差异大

(2)商业区 ???????组成: 和各种商场(或超级商场) 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 高,土地利用 区位:多分布于 或交通干道旁,大城市往往有多个 商业区,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在城市 内 (3)住宅区 ? ?? ??? ???地位:城市中最 的用地方式类型?????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多与企业或单位分布区 或 市政 的住宅区 分化:由于 原因,呈现 与 的分化 (4)工业区 ? ????区位??? ??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 的地带 特点:不同程度地存在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功能区:行政中心区、 、混合功能区、郊区。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 (1)城市规模 ?????????表达方法?????????? 规模决↓定 规模常用 规模表示划分(中国)?????依据: 人口数量四个等级: 城市、大城市、 城市、小城市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内部功能分化越 ,服务功能越 ;但不等于两者成 。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早期的功能分区 ,发展成现代城市的某种功能区。 (2)经济原因:由城市中心向外,土地价格逐渐 ,依次形成 、 、 。 (3)社会原因:包括 、生活方式、 。

漫谈城市景观体系中人行天桥的景观效应

漫谈城市景观体系中人行天桥的景观效应 内容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空间的扩张,交通节点的合理规划和空间设计已经成为了城市景观设计关注的重要方面。在城市的交通系统之中,人行天桥的角色甚为重要。当城市还在不断持续扩张的同时,人行天桥的发展却逐渐缓慢了下来,仍以人行通过为全部功能的形象占据着城市中垂直空间景观的重要地位。本文从城市参与者角度了解和思考人行天桥在城市景观体系中的景观效应。 关键词:城市景观;人行天桥;功能与特征;景观效应abstract: with the city development and the space expansion, the reasonable planning and space design of the transportation node have already become the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city landscape design. in the city traffic system, the role of the pedestrian bridge is very important. when the city still continues to expand, the pedestrian bridge development gradually slows down, it still occupie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city vertical space landscape with people through all function image. this article understands and thinks the landscape effect of the pedestrian bridge in the city landscap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ty participant. key words: city landscape; pedestrian bridge; function and

长春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长春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序言 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数据分析报告对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做出全面梳理,从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等重要指标切入,并对现状及发展态势做出总结,以期帮助需求者找准潜在机会,为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借助客观的理论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力求准确、客观、严谨,透过数据分析,从而帮助需求者加深对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的理解,洞悉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发展趋势,为制胜战役的关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录 第一节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现状 (1) 第二节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 一、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三、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占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重统计 (3) 四、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6 第三节长春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 一、长春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 三、长春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占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 四、长春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长春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9)

《城市空间发展论(第2版)》笔记

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第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第5章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规律 5.1 规模门槛律 5.2 区位择优律 5.3 不平衡发展律 5.4 自组织演化律 第6章城市空间发展的形态特征 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在某一时期内,由于其自然环境、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因素,在互动影响下发展所构成的空间形态特征。……狭义的城市形态主要是指城市实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空间物质形态。 广义的城市形态不仅仅是指城市各组成部分有形的表现,也不只是指城市用地在空间上呈现的几何形状,而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去认识、感知并反映城市整体的意向总体。城市形态由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部分组成。 6.1 空间互动与区域城市形态 城市系统的平衡稳定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稳定,它始终存在运动和交换。我们把这种运动和交换在空间上的呈现叫做空间互动。 6.1.1 空间互动与城市体系 6.1.2 城市体系与区域空间形态特征 (1)整体性特征。整体空间绝非是点的简单集合,而是面的网络,每个点的变化与运动都牵涉其他的空间发展与变化。 (2)分化性特征。整体的体系功能由各个体分工承担,使得各个城市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呈分化的趋势。 (3)中心性特征。中心化的趋势是指城镇体系或城市集群内的一两个城市发展成控制中心,而其他却成为次级城市。其结果是导致中心空间的形成,其他空间成网络状与其发生关系。 (4)层次性特征。 (5)动态性特征。动态性特征是指空间的地位、作用、大小和整体形状都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空间体系结构的变化。 6.2 空间发展与城市外部形态 6.2.1 空间发展结构类型 6.2.1.1均匀分布型结构 均匀分布体系被称之为分散卫星体系,它为创造美好和舒适的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区域群体有利于中小城镇的均匀发展。城市单体为均匀方格道路网等结构。这一体系的缺点是松散,容易造成用地的圈城。 6.2.1.2 交通辐射型结构 单体为星状,群体为放射珠串。 因线型的交叉汇集处为中心城市,所以容易产生交通问题。中心城与其交通线的关系有占其一角,跨越二角、三角和交通穿越城镇,以及外环路等五种形式。 6.2.1.3 主轴线型结构 这种结构由一条主要的交通线,如公路、河流等构成。中心城的位置有被穿越或位于交通线一侧两种。城市单体形成带形发展,城市群体形成线型珠串刑天。 6.2.2 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

长春城市意象调研报告 长春城市印象

摘要 一座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带来欢乐。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针对于城市居民对城市的印象,笔者做了调查,结合着调研报告,人们对长春的认知,分析了长春的公众意向。 关键词城市认知意向

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相关理论评述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长春是一座历史悠久、活力四射的城市,它处巍巍乎东北亚制高点长白山腹地,莽苍苍东北大平原中心,历史悠久的松花江支流伊通河自南而北,穿城而过。 “城市形象问题成为热门话题至今已有好几个年头了,这可能是由于长期以来,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工作一直贯彻“实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方针,注重城市形象美不够的一种“反弹”。”[1]构成城市的元素都有哪些呢?随处随时可见的人群,穿梭如流的大车小车,灯红酒绿的街道,琳琅满目的

广告牌,四通八达可以让人随时迷失的道路,便利快捷的交通,星罗棋布样式多样的店铺,丰富多彩的公园、游乐园、广场,千篇一律除了门牌号几乎难以区分的水泥建筑群,里面住着互相熟悉的陌生人,还有什么呢,红绿灯,时尚,工厂等等。感觉城市就是一大群忙碌终日的人所生活的用钢筋水泥浇筑而成的一个空间很大结构很复杂的场所,在这个地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而简单。结合城市五要素充分展示了城市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1.2相关理论评述 凯文?林奇(Kevin Lynch)是最早将知觉图式应用到城市空间研究领域的学者之一。他的《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堪称城市意象理论的里程碑。“理想城市应被构造成可意象的景观,清晰、连贯且有条理,使它引人注目,成为城市生活的标志。”[2]标志,道路,边界,区域,结点是林奇对城市空间意象构成的五个要素。 但是,我们通过凯文?林奇的要素分析方法得到的是一个静态的物质空间意象。从这样的意象中,我们无法认知空间发展演进的过程与引发这演变的原因,而对于长春乃至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而言,悠久的历史带来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在进行元素分析时我们应带着这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来解读城市。 2 基础数据获取 2.1调查范围与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范围指长春市区,包括朝阳区、二道区、经开区和高新区。本研究主要采取三种调查方法,即问卷调查,照片识别以及绘制认知地图。在调查问卷中,由笔者根据凯文?林奇的区域、通道、节点、标志物、边缘这五个基本要素设置相关的21个问题,要求受访者一一作答。 在照片识别法中,首先在长春市选择具有标志意义的10个点,分别对这些点进行实地考察,在每个点分别选取不同角度拍摄照片,由在长春居住的10人进行辨认,然后让受访者辨认,能说出照片景物的名称或所处大致位置即算回答正确。 认知地图是本次调查的主要依据,因为认知地图能最直观清晰的反映受访者

优化空间结构 完善城市功能 提升城市品质

优化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在国际贸易改革试点和百万人口大城市建设的背景,我市的城市规划建设面临转型升级,围绕“百万人口国际性商贸城市”的目标定位,迫切需要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我市城市品质。根据这一目标要求,结合我处工作实际就如何提升城市品质谈几点思路想法: 一、注重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㈠引导我市从单核圈层蔓延向多中心组团发展 《义乌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明确了我市的空间结构为一主两副,即主城区、义南副城及义北副城。但通过多年的发展,由于行政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两副城内的各个镇还是各自发展,副城的发展停留在规划图上,无法具备相应的人口规模及城市产业经济职能,不能有效疏解中心城区的职能,造成主城区功能要素过于集中,产生了集聚但不经济的现象,同时交通拥堵、功能混杂等城市病凸显。 随着百万人口大城市的建设,“摊大饼”式单核发展模式已不适合我市的发展,建议以义西南战略区为载体,加快新区建设,融合上溪、义亭及佛堂资源优势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副城,实现我市空间结构的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副城与主城

区形成相对比较明显的城市区域职能分工,并在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共同发挥整体集聚优势,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同时副城的建设也能促进城市人口空间的重新分布,降低主城区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吸纳主城区的污染企业外迁,避免中心城区工业和居住混杂状况,从而实现中心城区人居环境的改善。 ㈡优化老城结构,重塑老城中心的功能和形象 老城中心在城市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她本身的物质性老化和功能性解构,正在逐渐失去她原有的中心魅力。面对产业升级和城市形象提升带来的各种压力,老中心区亟需注入新的物种空间形态与新的文化精神,来焕发新的活力和魅力。具体思路如下: 1、控制城区用地的无序蔓延扩张,集约节约用地 通过副城建设,避免主城“摊大饼”单中心发展弊端,在城市主要干道轴线、重要节点及交通枢纽实现高强度开发,采用TOD开发模式有利于节约土地、增强主城区集聚功能,实现主城区土地高效利用。 2、加快主城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目前我市主城区还存在一定比例的工业用地,建议采用“腾龙换鸟”、“退二进三”等工程,把工业产业从主城区迁移出去为商业、服务业等对区位条件要求较高同时也能支付高昂地租的产业腾出发展空间,逐步降低城市用地中工业、仓储

长春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长春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 版

引言 本报告借助数据对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进行深度剖析,从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绿地总面积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全面、客观的角度展示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真实现状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制定战略、为投资者投资提供参考和借鉴。 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专题报告的数据来源于权威部门如中国国家统计局、重点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等,数据以事实为基准,公正,客观、严谨。本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本报告旨在全面梳理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的真实现状、发展脉络及趋势,相信能够为从业者、投资者和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启发和借鉴。

目录 第一节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现状 (1) 第二节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 一、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三、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占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重统计 (3) 四、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6 第三节长春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 一、长春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 三、长春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占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 四、长春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长春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9)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要素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要素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现状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消闲、观光游览、节日集会及 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2.存在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 有观点认为:在现代科技的促进下,过去需要发生在公共空间领域的一部分社会及市政功能已经转移到了私密领域(如娱乐、资讯获取以及消费过程可以依靠家庭中的电视和互联网来完成),曾经只能以集体和公共形式出现的活动也在逐步转化成为更加个人和私密的形式(例如城市中的各种缴费手续,过去必须到指定的公共场所完成,而现在则可以通过网络甚至通讯手段就可以在私密领域完成),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愈趋减弱。但对于目前我国的城市现状而言,公共空间的使用仍然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占主流地位,只是由于设施陈旧、设计不当以及人们的意识水平不高等原因,造成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相对低下,服务 能力有限,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体现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它不但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了开放的空间环境,而且在城市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记录着城市历史与文脉的积淀。 凯文·林奇(K.Linch)的“城市意象理论”、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的“城市活力分析”以及扬·盖尔(Jan Gehl)的“交往与空间”等理论,都对营建个性突出、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的意义作出了积极探讨。从本质上看,公共空间应该是一个自由的环境——人们可以随意使用它们,但也可以自主选择到其他的地方。在此,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要素设计,丰富人们相互交往的场所,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质量,以此适 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要素 成功的公共空间是以富有活力为特点,并处于不断自我完善和强化的进程中的。要使空间变得富有活力,就必须在一个具有吸引力和安全的环境中提供人们需要的东西,即如何在公共空间中营建和应用“空间与尺度”、“可达性与易达性”、“混合使用与密度”、“环境质量”、“公共设施”、“街道家具”和“公共文化活动”等要素。 1.空间与尺度

中国城市空间特征

一、中国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 如前所述,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分布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分布形态一直呈现自东而西,由密到疏的扩散发展特征。建国后国家尽管加强了中、西部地带城镇的建设,但其分布的地域差异仍然具有如下特征: (一)城镇分布东密西疏 从我国目前城镇网密度看,城镇体系内城镇密集东部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表现为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总特征。 据1985年统计资料,我国现有城镇7928座,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有8.26座城镇。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经济大发展时期,城镇网密度的分布既继承了历史上城镇分布的基础,又受到了国家生产力布局自东而西推移的影响,表现为代表历史遗存主流的城镇网密度密集于东南的格局基本未变;同时作为新城市(镇)迅速崛起的“三线”建设地区,其城镇网密度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两大特征。 1.城市网密度 从1985年全国城市网密度看(表8-1),台湾省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省区,每万平方公里有5个城市;上海、江苏、山东、安徽、河南、辽宁、浙江等省、市,是我国城市分布次密集地区,城市网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1个城市以上;湖南、天津、广东(包括港、澳地区)、福建、湖北、江西、吉林、山西、河北、宁夏、北京等11省、市、区城市网密度居中,达每万平方公里0.5个城市以上;广西、陕西、贵州、黑龙江、四川、甘肃、云南、内蒙古等8省、区城市网密度较低,在每万平方公里0.1~0.5座城市之间;而新疆、青海、西藏三省区城市网密度最疏,每万平方公里还不到0.1座城市。采用中位数法将各省区城市网密度分为四级并绘成“中国城市网密度示意图(1985年)”,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城镇体系的城市网分布表现为西疏东密,城市网密度从东向西逐渐递减(除河北、北京地区为低谷外)的规律(图8-1)。 2.镇网密度 从全国镇网密度看,就省区而言,也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异(表8-1)。位居东部沿海地带的上海、浙江、山东三省、市,是我国镇网密度最高的省区,每万平方公里镇数均在40以上;其次是中部地带的山西、湖北、湖南等省区,镇网密度也达到了每万平方公里20个镇以上;再次是辽宁、江苏、广东(包括港、澳地区)、台湾、福建等沿海省区和陕西、贵州、云南、四川、江西、吉林、广西等中部地带 省区(它们多为“三线”重点建设地区),镇网密度在每万平方公里10—20个镇之间;其它省区镇网密度最低,一般均在每万平方公里10个镇以下。 从局部地域看,这种差异更大。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江苏省,苏南地区的苏州市域,平均每24.5平方公里就有一个镇;而苏北地区平均69.8平方公里才有一个镇。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山区或边远地区,镇分布更疏,如在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每1800平方公里才有一个镇,内蒙古的乌拉特草原22000多平方公里仅有一座海流图镇。 3.城镇网密度 然而,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建国36年来,由于国家生产力布局的向西转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偏集东部的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变;尤其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在地域广大的西部地带的川、黔、滇、陕等省区和中部地带的“三西地区”(豫西、鄂西、湘西)的广大内地地区,相应建成我国的后方工业基地。据资料统计,共建成29000多个全民所有制企业,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并建设了一批城市和镇,从而提高了这一地域城镇网密度,表现出我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分布结构日益均衡的巨大潜力所在。 如从全国城镇网密度(表8-1)看,全国平均每1210.6平方公里有一个城镇,而东部地带每438.6平方公里拥有一个城镇,中部和西部则分别为1049.3平方公里和2531.6平方公里拥有一个城镇,总体上仍然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城镇网分布规律。而从各省区城镇网密度图看(图8-2),我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如黔、滇、陕、豫、鄂、湘及川等省区,城镇网密度与城市网密度有了明显的变化,尤以湘、鄂、黔、滇四省区最为突出,整个“三线”地区的城镇网密度几乎可与东南沿海及长江下游各省区城镇网密度相伯仲。全国城镇网密度表现为环渤海湾最密,东部、东南沿海、陕、鄂、湘次之,豫、皖、赣、桂、川、黑再次,西部地带最疏的特征。

江苏省设计大师(城乡规划、建筑、风景园林)提名人选基本情况

江苏省设计大师(城乡规划、建筑、 风景园林)提名人选基本情况 (按姓氏笔画排序) 1.丁沃沃,女,1957年6月出生,1984年参加工作,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主要获奖情况: (1)泰州市市级机关综合办公楼,江苏省第九届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项目负责人; (2)苏州园林博物馆新馆,江苏省第十三届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建筑工程二等奖,项目负责人; (3)张家港职业高级中学,教育部优秀建筑设计二等奖,建设部部级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项目负责人; (4)武进洛阳镇幼儿园,江苏省第十一届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项目负责人; (5)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江苏省第十四届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建筑工程三等奖,项目负责人。 主要工作业绩: (1)南京夫子庙东西市场规划和设计,方案设计、施工图

(2)泰州市市级机关综合办公楼,项目负责人; (3)张家港职业高级中学,项目负责人; (4)武进洛阳镇幼儿园,项目负责人; (5)苏州园林博物馆新馆,项目负责人; (6)泰州市人大政协议事厅综合楼,项目负责人。 主要著作和论文: 著作:(1)《欧洲现代建筑解析》; (2)《概念设计》。 论文:(1)《探索形式的消隐——苏州园林博物馆新馆》; (2)《古镇更新中的建造实验——长泾古镇人民大会堂改扩建工程》。 2.王建国,男,1957年7月出生,1986年参加工作,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主要获奖项目: (1)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及其方法研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2)城镇建筑环境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3)四川绵竹广济镇文化中心,江苏省第十四届优秀工程

城市空间发展论

《城市空间发展论》读书报告 傅孟涵(1063110222) 摘要:《城市空间发展论》一书是由东南大学的段进教授所著,段进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城市空间发展方面的研究,他以发展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指导,遵循由观念到方法,由深层次结构到显相形态,由宏观到微观,由规律到规划的逻辑思路进行论述,由浅入深,逐步搭建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提出城市规划的核心及研究对象是空间,过去的物质空间规划的失败在于研究方法的错误,而不是研究对象的问题,因此城市规划仍然要以空间研究作为重点。 关键词:城市空间,空间结构,空间形态 《城市空间发展论》一书是由东南大学的段进教授所著,段进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城市空间发展方面的研究,其研究团队以本书为基础,随后又研究出版了《空间研究》系列书籍,对城市空间发展进行深入阐述,影响较为广泛。 本书出版于1999年,正值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与此同时,对于城市规划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一方面受雅典宪章和建筑学的影响,认为城市规划就是物质空间的规划,所谓的空间规划就是社会发展规划或经济建设规划在地域上的投影。 另一方面受西方战后在物质空间规划指导下新建的城市普遍出现的机械、丧失尺度、缺乏生活气息等诟病,以及《马丘比丘宪章》对城市发展提出的新观点的影响,认为城市规划重在研究并综合社会经济等因素。 以上两种争论延续至今,原因何在?《城市空间发展论》一书认为一方面是单纯的空间规划不能很好地解决城市这一巨系统在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是重在研究经济社会方面的规划丧失了对规划的本质的把握。这两者从对空间的关注这一极端走向了抛弃空间的而谈城市规划的另一个极端。 段进教授通过多年的研究,吸取了国际上“发展理论”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在书中创造性地提出“城市规划的核心及研究对象是空间,过去的物质空间规划的失败在于研究方法的错误,而不是研究对象的问题,因此城市规划仍然要以空间研究作为重点。” 为了论述这一观点,作者以发展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指导,遵循由观念到方法,由深层次结构到显相形态,由宏观到微观,由规律到规划的逻辑思路进行论述,由浅入深,逐步搭建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极具说服力。 1.空间规划

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精致扬州关于提升扬州城市品质的调研报告

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精致扬州关于提升扬州城市品质 的调研报告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精致扬州 ——关于提升扬州城市品质的调研报告 市“提升城市品质”课题调研组 (2009年11月) 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9月下旬以来,围绕“加快城市建设管理转型升级,进一步坚持和彰显扬州人文、生态、精致、宜居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主题,我们采取问卷调查、部门联动等方法,对城市品质的内涵、扬州城市品质的现状、城市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提升扬州城市品质的目标定位、基本原则、路径选择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提升扬州城市品质行动计划。 一、提升城市品质的重大意义 城市品质,是城市精神品位和城市发展质量的统一体。城市品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改革开放的程度、市场体系的完善、人民群众就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提升城市品质,既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城市空间拓展、产业发展、生态保育、构建和谐的战略之举,是顺应人民群众提升生活水平、提升生活质量新要求的迫切需要。 (一)提升城市品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城市是人们生活居住的空间和精神的家园。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斯多德就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2004年,联合国人居组织发布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好生活的地方”。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纵观人类城市发展历史,城市发展大致经历了从最初以高墙深池、重城壁垒为基本形态,以安全为本的阶段,到之后以商业贸易、工业生产等为基本功能,以经济为本的阶段,再到当前凸显人的全面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以人为本的阶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是以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