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素材湘教版3讲解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素材湘教版3讲解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素材湘教版3讲解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素材湘教版3讲解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

三角洲为例

(1)标准解读

1)城市化最显著的特点是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城市数量的增加;而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则主要是由于为了满足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并向非农业活动转型;在此过程中,既包含着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推进等实体的变化过程,也包括城市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向乡村扩展,甚至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扩散等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也包括城市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等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因此,城市化过程与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系的。事实上,城市化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比重下降,非农业生产的比重逐步上升,伴随着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农业人口比重逐渐降低,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步向城市性状转化的过程。

2)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受国土大小、人口的多寡、历史基础、自然资源、经济结构等诸多因素影响,但在所有因素中,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可以说,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一种粗略的线性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在我国,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近年城市化发展最快而成为全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这是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可以看清这种关系: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面积仅占全国1%,人口约占全国的5.9%。东部沿海是大的经济带,沿长江又是一条大的经济带,长江三角洲正好是这两者的交汇点,这是区位方面的优势。该地区2000年的GDP占全国的17.2%,2002年的工业总产值占到了全国的21%。可说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约已达到40%,15个地级以上城市,除泰州、舟山之外,均已达到中心城市规模,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甚至开始出现城市郊区化的现象(上海市正在对郊区的100个城镇进行统一规划,到2020年,外环线外郊区人口约800万,其中600万为城镇人口)。拥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苏州今非昔比,“保留中心、发展两翼”的发展原则和正在规划的跨越金鸡湖发展方案,既保护了历史古城,又高速发展了现代经济。杭州则把萧山作为了其战略发展的后备地,向钱塘江南岸拓展,从“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常州市向北拓展,把滨长江的武进纳入市区,使常州由内陆城市变为临江通海的港口城市)。可以说,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密集、中小城镇发育充分的“高密集、高城市化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沪宁杭公路、铁路和大运河沿线的9个城市基本连接成片,形成了完整的都市群。这个都市群以上海为龙头、与全球互动,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实力雄厚,对于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产业与技术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区域重组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已初具框架,“区域城市网络”正在浮现,共同构成一个面向全球市场的一体化城市地区。

3)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也会产生某些问题,如环境问题、水资源供给问题、就业问题,等等。关于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应采取边发展、边治理的办法。其中包括按照环境保护的要求,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并把绿化等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制定有关的政策法规,控制污染的排放;等等。关于水资源的供给问题,可优先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耗水的经济部门,以减少对水资源需求的压力;制定有关的政策法规,加强对用水的管理;等等。关于就

业问题,要把握好城市化发展的度,尽可能地做到城市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以保证充分就业。

4)关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可按照“课标”所提出的“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工厂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而提出改进措施”“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城镇建设实际,讨论城市化过程对于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调查本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危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保护、治理措施”,组织、指导学生展开相关的社会调查,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开展讨论;或根据学校教学实际,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研究性学习。

(2)教学重点

把握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珠江三角洲不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特点;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呈现的发展阶段,特点及对城市化的影响。

(3)教学目标

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比较归纳珠江三角洲地城市化进程的两个阶段主要发展特点和形成原因。

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4)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讲授法、组织讨论法。

二、知识结构

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说出城市化的概念与标志、工业化,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如何?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转变为城市或城镇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各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水平。

城市化标志:城市人口比重提高(最重要的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数目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工业化:所谓工业化即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达到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以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的转变,它使一个国家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现代化工业国。

关系:相互促进

【课文引领】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P66图2—35、2—36

①由哪三条河流冲积而成?(东江北江西江)

②位于我国哪个方位?(南部沿海)

③由哪几个地级市组成?

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的全部和惠州、肈庆的部分县市。

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香港、澳门。

④土地面积:约4.2万平方千米,约占广东省的23%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教案5

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靖州一中黄玲玲 一、教材分析: 有关城市化的相关知识我们已在必修Ⅱ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中有所了解,本节旨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从而达到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目的。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二是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三是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二、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含义。 2、了解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说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及城市分布特点。 2、运用教材阅读材料和图片,剖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提高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讨论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原因。 4 、通过对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辩论活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分组辩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 1、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2、珠江三角洲发展探秘。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1.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导入新课] 以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 师:这首“春天的故事”好听吗? 生:…… 师:在这个美丽的故事中,记述了一件事情,一位老人在海边画了一个圈,从此,这里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位老人是谁呢? 师:他就是我们邓爷爷。那他又是在哪里画了一个圈有这样的效果呢? (利用多媒体演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画一个圈”) 师:就是在我们祖国的南海之滨“珠江三角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的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 [进入主题] 一、珠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位置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图片“珠江三角洲” 课堂活动一: 1、说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特征; 2、在图上找出广州、香港、澳门、深圳、珠海、东莞、惠州、佛山、江门 和中山等市,并说出珠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的特征。(沿河、沿海、高度密 集) 3、观察教材P66图2—35和图2—36,找出并分析有哪些变化。(城镇数量增多、城镇级别升高等) 教师活动:课件投影“深圳 1980年前和20世纪90年代后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深圳在短短30年的巨大变化。(从一个人烟稀少的边陲小镇到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繁华都市) (承转)震撼的图片让我们感受到深圳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用地规模不断的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从从事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这个过程就是城市化过程。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见证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 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阅读思考: 1 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哪两个阶段? 2 这两个阶段各具有怎样的特点? 3.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较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

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第1课时)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课程标准】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进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城市化的概念。 2. 了解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分布等相关案例的剖析,提高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却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分析、讨论“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 在分组辩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 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 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方法】

1.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对比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年前后的图片,提请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是深圳发展如此之快深圳发展成功的经验给我们什么启示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今天的内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进入主题] 活动1:体会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 合作探究:对比P66图2-35和2-36,与1983年相比,到2002年珠江三角洲新增加的城市有哪些这种变化从哪些方面反映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自主学习: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较高的表现。 活动2: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 读下列资料,获取、提炼并归纳促进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条件。 归纳:珠江三角洲的优势背景条件 国际背景: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契机) 国内背景: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先机)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良好的区位: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地价低廉、等条件。 思考:在以上优势条件中20世纪80年代促进珠三角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条件是什么

2019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讲义解析版中图版必修3

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一、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区位因素区位分析 资源 ①煤田储量大,开采条件好;②离法国东北部的铁矿较近;③河流众多,水源 丰富 交通 ①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水陆交通便利;②有四通八达的铁路和 公路网;③天然河流和人工运河联成水运网 市场德国以及西欧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1.产业结构单一,以重工业为主。 2.煤炭危机 ?? ? ?? 能源消费构成变化和新技术炼钢,使 煤炭需求量明显下降 煤炭开挖深度增加、劳动力成本上升, 使鲁尔区煤价缺乏竞争力 3.钢铁危机 ?? ? ??产钢和出口钢的国家增多,世界钢铁 市场竞争激烈 经济危机及钢产品替代产品的广泛 应用,使世界钢材消耗量急剧减少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新技术革命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也改变了传统的工业生产和组织方式。鲁尔区因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新兴企业不愿到此落户。 [温馨提示] 鲁尔区的经济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煤炭、钢铁工业是其主导产业,生产结构相对比较单一。各工业部门与资源基础之间联系密切,具体如下图所示: 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1.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 (1)改造传统工业:对煤炭和钢铁等传统工业进行合并和技术改造。 (2)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汽车工业、石化工业、电子工业、信息业、食品和服装工业等。 (3)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工业旅游是当前发展的一个热点。

2.依托科研机构和高校推进产业转型。 3.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由公路、铁路和水运构成交通网,是欧洲最稠密的交通网络。 4.大力开展环境保护。 [思考启迪] 为了改善环境,鲁尔区采取了哪些措施治理环境污染? 提示:(1)改造河流,在鲁尔河上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统、污水净化系统,除了解决水污染外,还具有蓄水拦洪、发电、旅游等作用;(2)全区的烟囱自动报警系统全部建成,各企业都建立了回收有害气体和灰尘的装置,使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3)还特别重视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管理;(4)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知识点(一)|鲁尔区的兴起与衰落 ———————情景导入先思考——————— 鲁尔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地质储量为2 19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全国90%。鲁尔区的煤炭煤质好,煤种全,为优质硬煤田,露天煤矿丰富,可炼优质焦炭的肥煤占储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为3%~18%)和硫分(为 0.5%~1.5%)都低,发热量高。 (1)丰富优质的煤炭资源对鲁尔区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提示:鲁尔区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了煤炭工业、电力工业、钢铁工业等部门,促进了鲁尔区的繁荣。 (2)鲁尔区工业发展还有哪些区位优势? 提示:丰富的水资源和便捷的水陆交通。 ————图表信息想周到———(教材P59图示) 鲁尔区优越的区位图 [信息获取]

区域工业化进程求解

区域工业化进程求解 区域工业化进程求解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未来工业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 两化融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业界普遍认为“通过两化融合,可以改进工业的生产工艺、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竞争力,达到节约能源资源、促进工业发展的目的”。通过两化融合,对工业来说其核心就是提高管理、生产和销售水平。而工业水平的提高,具体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产量的增加。这是最显而易见、但却最具悖论的两化融合成果。水平的提高,即意味着效率的提升,必然导致产品产量的增加。而在当今中国工业化还未完成,信息化与工业化还远未实现深度融合的情况下,工业产能过剩已日益严重;若两化融合的目标或最后实现的结果,是提高工业产品的产量,那岂不是说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加速了工业的产能过剩,这难道不是与我们实施两化融合的初衷相悖吗? 质量的提高。这是最希望实现的两化融合成果。水平的提高,即意味着创新能力的提升,必然导致“在技术上、商业模式上、资源利用上、扩展企业影响力上建立起创新的体系”(高新民),进而可以实现产业的升级和换代。但我们仍需注意,升级、换代后的产品是否还会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 能耗的降低。这是最受欢迎的两化融合成果。可持续、低碳化、绿色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工业能耗的降低,既可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也可降低企业自身的生产成本,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不二选择。 从业人员的减少。这是最有可能、但又最难接受的两化融合成果。效率提升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在相同生产条件下,减少从业人员的人数,进而降低企业成本。但在中国(即使是欧美),工业都是实现就业的支柱行业,从业人员的减少势必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是人们最不愿意提及的话题。

江苏省启东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1.2 区域发展阶段

江苏省启东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 湘教版必修Ⅲ第一章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 班级学号姓名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 业产值比重等)。 2、结合“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一实例,比较说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区域 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提高运用案例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学习难点: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 二、浏览教材,自学填空 (一)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教材P8)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有哪些? 常用的指标有、、等。 2、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有什么规律?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 ……的总体发展趋势。 (二)区域发展阶段 3、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教材P8) (1)区域产业结构:传统农业占有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型工业和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2)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分布。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对外贸易规模甚小,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3)区域发展状态: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4)区域内部人地关系:。 4、工业化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教材P9) (1)区域产业结构: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第产业在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业和 业大规模转移。 (2)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 基地。此时,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显著地高于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 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 (3)区域发展状态: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4)区域内部人地关系:。 5、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教材P11) (1)区域产业结构:加工制造业向型和型全面升级。第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第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产业,科技、教育、金融、贸易、信息、旅游等部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是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2)区域空间结构: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 (3)区域发展状态: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4)区域内部人地关系:。 补充拓展一: 区域的发展由初期开发到成长壮大,随着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城市和工业区不断地向外扩展,人地关系越来越复杂,从相对协调走向日趋紧张,企业老化,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高,以及环境问题也接踵 1

湘教版必修三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单元练习题(含详解)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一、单选题 读“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完成以下四题。 1.我国政府停止开垦丙山脉,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主要原因是() A.伐木难度大,成本高 B.开发特色森林旅游 C.进口木材,成本低 D.抚育更新森林资源 下图表示的四个区域均是世界上著名的农业生产区。读图完成以下三题。

2.农业地域类型以牧牛业为主的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在() A.甲 B.乙 C.丙 D.丁 3.俄罗斯湿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下列关于其湿地广布原因的说法,错误的是() A.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 B.有永久冻土层为隔水层,不利地表水的下渗 C.夏秋季节发生凌汛使河水泛滥,溢出河道成淤水 D.濒临北冰洋,极地东北风带来较丰富的水汽 读“我国某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路径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4.图中Ⅰ、Ⅱ、Ⅲ依次表示() A.资本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 B.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 C.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 D.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资源密集型 读“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5.为实现该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下途径最合适的是() A.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 C.加大对原料指向型企业的投资 D.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下图所示是世界著名的两条大河水系组成和流域状况,其中甲河位于南美洲,乙河位于非洲,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6.下列关于甲河、乙河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乙河的流量比甲河丰富 B.甲河的流域面积比乙河小 C.甲河的汛期出现在夏季,乙河的汛期出现在春季 D.甲河水流平缓,航运便利;乙河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城市流是人、物、信息、资金、技术等在城市间发生的流动现象。下表是2008年中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之间的城市流强度(不包括港澳台),城市流强度是区域城市间相互联系中城市外向功能(集聚与辐射)所产生的影响量。读下表,回答下列各题。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公开课教案】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3.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 1.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 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的原因: 1.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 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影响: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影响: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阅读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各举办一届。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讲课讲稿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1、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 包括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地表物质疏松,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 (2)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滥垦滥伐、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3、荒漠化的危害: (1)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引发饥荒;(2)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资源短缺;(3)破坏基础设施建设,造成巨大经济损失;(4)引发沙尘暴,影响大气环境质量。 4、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措施: ①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 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 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长。 (2)、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5、[拓展提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一原因:(1)自然因素:地形——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坡度较大; 降水——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 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被流水侵蚀; 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 (2)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垦殖,毁林开荒、轮荒、开矿(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制度,破坏林草植被。历史上营造宫殿,樵采,毁林开荒等导致地标抗腐蚀能力降低,雨水径流直接侵蚀地表。露天煤矿的建设破坏地表植被,排弃大量土石,成为水土流失新物质) 二如何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 小流域是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它在黄土高原上上万条。 治理重点:保持水土 A 生物措施:恢复植被,退耕还林还草。 B 工程措施:保塬,修建水平梯田(护坡),打坝淤地(固沟)。 修建水平梯田: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 打坝淤地:拦蓄泥沙,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河水中,坝上泥沙淤积成“坝地”,土层深厚,土质良好。 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 原因:自然: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对其表冲刷能力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坡度大,易受流水冲刷。 人为:人类不合理劳动:过度樵采,陡坡开荒,开采矿产破坏地表植被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学案l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预习自查 一、荒漠化的含义 1.概念:是指由于_______和_________等因素所造成的________。 2.成因: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多______,风蚀强烈;土质_______;降水集中且______,水蚀强烈。人为原因是滥垦、______、滥牧及其他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二、荒漠化的危害 1.全球性的灾难:世界上有_____多个国家和地区的_______亿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我国有近____亿人生活在受荒漠化影响的地区。 2.危害:农业方面是土地退化、沙化,导致了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土地_____下降,导致粮食和牧草减产,引发饥荒,______埋没灌渠、农田、水库;交通方面是流动沙丘埋没公路和铁路,威胁交通安全,_____降低大气能见度,迫使机场关闭、公路停运等;人们的生活方面是流动沙丘埋没村庄、城市,为____提供了充足的沙源,导致沙尘暴频发,破坏了生存环境;生态环境方面是使生态环境变得更_________。 知能导学 要点突破 要点一荒漠化的含义

1.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在我国不同地区表现形式不一样.具体如下图所示: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总体来说,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了条件,人为因素加剧加速了荒漠化的发展,具体表现和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典例分析 例l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74×10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7.4%。防治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入图2—1—1中对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次)。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第1课时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1. 课程标准解读: 1)不同区域应作为学习区域环境问题的载体,学生以某一区域为实例,由认识该区域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入手,从生态环境问题的现象、成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危害及综合治理措施展开学习; 2)人地矛盾是由于环境本身以及人类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过度索取造成的,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不同,如:体现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典型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西北内陆地区则是荒漠化问题等; 3)教学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作为案例引述问题,通过分析产生原因、对区域发展的危害及治理措施,展现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方法,后以东南丘陵水土流失作为补充案例加以印证; 4)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常常与该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密切相关。如:水土流失的形成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草地等有着内在必然联系。因此,不能把上述问题孤立起来讲述,而要帮助学生通过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和资源利用中的不合理问题,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发现其症结所在,从而找到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对策。 2. 教学目标: 1. 通过景观图片及水土流失视频,描述水土流失的现象; 2. 通过实验及相关资料,分析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 3. 通过图文资料,说出水土流失的危害; 3.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归纳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方法。 4. 教学方式、教学资源: 探究式(案例教学) 多媒体课件、地理图表、视频片断、学案(图文资料) 5. 教学过程:

土壤需要年。 素。望。

第二章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导学案(无答案)-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

第二章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学习目标】 1.知道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比较归纳珠江三角洲地城市化进程的两个阶段主要发展特点和形成原因。 3.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知道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预习案】 【本课时基础知识】(阅读课本后完成) 珠江三角洲位于省中南部,下游。珠江三角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珠三角包括地区在内,狭义的不包括。本课所讲的珠三角指狭义的珠江三角洲。 一、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区位优势: 1、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毗邻,靠近; 2、劳动力,地价; 3、便利; 4、国家的大力支持; 5、众多,便于引进资金和技术; 6、发达国家地区的; 7、低平,充足。 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阶段城市化进程形成原因城市化进程特点 改革开放初期以发展为主导,工业企 业发展迅速,分布具 有广泛性,以 工业为主导 城乡融合,农业与非农产 业相混杂的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区域 (广州、深圳) 的辐射带动作用, 产业发展迅速。 以核心城市(广州)为中心 的 三、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珠三角工业发展第一阶段(1979年-1990年):

①、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丰富→大力发展产业; ②、政策、优势→引进技术、资金、设备→大力发展加工厂; ③、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投资规模。 2、珠三角工业发展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 ①、政策优势不明显、经济发展带动→产业优势不明显→发展产业,进行产业; 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新一轮→参与,进行→形成全国最大的基地。 3、工业化对珠三角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①、工业化加速了向城市的集中; ②、工业化加速了向城市的集中; ③、工业化加速了的转变。[来源:学科网] 四、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1、问题: ①、层次偏低,以工业为主,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比重不高, 实力和队伍都处于劣势; ②建设相对落后; ③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大量占用,问题日趋严重。 2、治理措施: ①、调整,推动,加强地域分工; ②、完善区域,构建大珠江城市群; ③、加强城市的; ④、加强,改善城乡环境; 【探究案】 探究一:介绍一下珠江三角洲。(越全面越好)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教材分析: 有关城市化的相关知识我们已在必修Ⅱ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中有所了解,本节旨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从而达到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目的。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二是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三是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省编教学指导意见安排3课时,由于课时紧张,我设计两课时完成,前两个部分为第一课时,第三部分为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 2、理解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说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及城市分布特点。 2、运用教材阅读材料和图片,剖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提高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 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讨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原因。

4、运用教材阅读材料分析、讨论“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结合教材阅读材料讨论并总结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存在哪些问题? 6、结合教材“活动”就如何实现珠江三角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城市化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城市观、发展观与环境观。 三、教学重点: 1、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2、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四、教学难点: 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城市应如何发展。 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活动探究法、组织讨论法。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介绍Google Earth软件并定位首都北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一:珠江三角洲的概况

2020届高三地理纠错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2020届高三地理纠错分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一、选择题 根据下面两幅图,完成1~2题。 ) ( 1.据图甲及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市②城市扩展的主要方式有卫星城建设、①城市扩展的主要方式有郊区城市化、城市蔓延④许多工业与乡镇新区建设③许多工业与乡镇企业达到共同繁荣,其主导因素是协作企业达到共同繁荣,其主导因素是原料.①②③ D.①②④A.①④B.②④ C) .从农业产业结构方面分析,图乙中城镇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合理的是( 2 ①利用当地气候优势条件,大力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并发展相关的加工工业②实现农林牧渔等业均衡发展③在城市近郊重点发展蔬菜、乳肉禽蛋生产基地,在远郊发展粮棉生产基地④在稳定农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以当地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②③.③④ C.①④ D A.①③B【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城市扩展方式与工业发展。通过图甲可知,上海市郊区的很1.C多地区已经开始了郊区城市化,其主要原因是城市中心区人口过度集中,环境恶化,郊区 C项正确。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等。故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工业与乡镇企业达到共同繁荣的主导因D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素是原料。【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该地区位于上海市郊区,人们对乳肉禽2.B蛋和蔬菜等的需求量增加;发展以当地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可以延长农业的生产链,项正确。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符合农业发展方向。故B选项,原因是考生认为上海市郊区近郊重点发展蔬菜、乳肉禽D【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 蛋生产基地,在远郊发展粮棉生产基地,城镇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应实现农林牧渔等业均衡发展。下图为我国某省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其中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读图回答3~5题。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高考真题探究·高中地理必修3(国标湘教版)-特训班

w w w.c y j y .c o m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喜爱的吉祥数字也有不同三问:蒙古族的吉祥数字是 9 还是 10 ?高考真题探究 ?例? (2008四江苏)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三材料一 湖南省被誉为 有色金属之乡 ,已探明储量的有色金属有37种,其中锑的储量居世界首位,钨二铋二铅二锌储量也很丰富三湖南省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基础较好,株洲有全国 规模大二技术先进的铅锌冶炼厂三 材料二 下图为湖南省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条件示意图 三材料三 湘东和湘南地区主要有色金属矿储量表三 地区 主要城市储量占全省百分比(%) 锑 钨 锡 铅 锌 铜 汞 铋 湘东长沙二 株洲二湘潭 0.620.720.102.9210.1232.44 湘南衡阳二郴州二永州 3.309 4.1499.7172.615 5.6854.901.14100.00 (1)湖南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特点有 二 三 (2 )湖南省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 ,影响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三 (3)分析比较湘东和湘南地区发展有色金属工业的有利条件三 (4)酸雨是P H 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三湖南省酸雨最严重的城市有 等三分析该地区多酸雨的主要人为原因及其防治措施三 ?解析? (1) 由材料一中的文字说明和材料二的图例,可得出湖南省矿产储量大二种类多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图上各种矿产的分布和材料三湘东二湘南储量的百分比,可得出矿产分布不均的特点三 (2 )影响水能资源分布的因素有径流量和落差三通过材料二图可以看出,湖南省西部和南部多山地,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部分河段已建设了水电站三 (3 )从资源二能源角度看,湘南地区条件较好,有色金属矿产和水能丰富;从工业基础二科技水平二交通等角度分析,湘东较好,已有较好的工业基础,科技较发达,交通便利三 (4)根据材料二图中P H 等值线变化趋势, 可确定长沙二株洲二湘潭二娄底二益阳等湘东地区是低值区,酸雨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众多的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大量排放酸性气体造 成的;防治措施应从管理二技术和环保思想教育等方面分析三 ?答案? (1 )种类多二储量大二分布不均(任选两个)(2 )西部和南部的山区 地形(3 )湘东:工业基础较好,科技水平较高;交通便利三湘南:有色金属矿产丰富;水能丰富三 (4)长沙(株洲二湘潭二娄底二益阳)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排放的酸性气体多三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降低能耗;达标排放;开展综合利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三 (2010四江苏) 下图为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三 1.下列选项最符合 高出生率二低死亡率二高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 )A .乙城市圈70年代 B .乙城市圈80年代 C .甲城市90年代 D .丙城市圈90年代 2.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城市化过程三下列推断 正确的是( ) A .乙城市圈6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二 水平高B .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慢二水平低C .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二 水平高D .90年代, 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二水平较低 3.(2009四广东) 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1600m m 之间三根据所学知 识和下列材料,回答(1)~(5)题三材料一 见下图三 图1 长江上游流域概况示意图

(暑期一日一练)2020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2 区域发展阶段(2)教案 湘教版必修3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地协调人地关系,不断地探求本区域的新的增长点。并将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与我国东北工业基地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案例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区域发展中各阶段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学时难点 难点:再生阶段的理解 教学活动 【讲授】活动一 【活动1】(教材第9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在美国地图上找出匹兹堡,说出它的地理位置特点。 匹兹堡位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的东南部,阿巴拉契亚山脉的东北部,附近煤炭资源丰富,通过运河与五大湖相通,水陆交通便利。 2.匹兹堡附近拥有优质大煤田。但为什么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大型钢铁基地? 19世纪以前,由于区域发展水平低,开发规模小,丰富的煤炭资源得不到大规模开发,区域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随着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尤其是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区域内部的积聚作用和对外联系加强,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进苏必利尔湖附近出产的铁矿石,匹兹堡才发展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3.在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成为钢铁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一部分劳动力由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转变为产业工人,或从事服务性行业;并随着区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很多居民由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讲授】活动一 【活动1】(教材第9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在美国地图上找出匹兹堡,说出它的地理位置特点。 匹兹堡位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的东南部,阿巴拉契亚山脉的东北部,附近煤炭资源丰富,通过运河与五大湖相通,水陆交通便利。 2.匹兹堡附近拥有优质大煤田。但为什么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大型钢铁基地? 19世纪以前,由于区域发展水平低,开发规模小,丰富的煤炭资源得不到大规模开发,区域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随着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尤其是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区域内部的积聚作用和对外联系加强,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进苏必利尔湖附近出产的铁矿石,匹兹堡才发展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3.在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成为钢铁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一部分劳动力由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转变为产业工人,或从事服务性行业;并随着区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很多居民由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讲授】活动二 【活动2】(教材第11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在美国地图上找出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和布法罗,分析它们的地理区位特点。 都位于五大湖工业区,水陆交通便利,煤铁资源丰富,水源充足,地形广阔平坦,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市场广大。 2.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期阶段相比,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产业结构趋于复杂,在钢铁工业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机械、化学、纺织等工业部门。 空间结构的变化是工业化区域不断扩大,初期阶段发展起来的中心城市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 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 3.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在成长阶段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成长阶段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和人地关系紧张等问题。 人口增多导致就业困难,区域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以及由于区域内资源短缺需要从外地输入大量资源导致加重交通运输压力。

2020年高考地理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专题训练(包含答案)

2020年高考地理专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专题训练 读“三种工业化、城市化模式图”,回答1~2题。 1.下列地区中,其发展模式与①相符的是() A.美国硅谷 B.德国鲁尔区 C.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D.长江三角洲 2.20世纪80年代,影响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主导因素是() A.侨乡 B.政策 C.交通 D.劳动力 图为我国东北某林区城市生态工业园区目前的生产结构图,虚线框内为该城市过去的工业生产结构图,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3.图中甲工厂最可能是() A. 造纸厂 B. 化肥厂 C. 发电厂 D. 污水处理厂 4.导致该城市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的诱因最可能是 ( ) A. 用材料资源的枯竭 B. 城市发展的需要 C. 环境污染的加剧 D. 人口数量的增加 根据典型产品的生命周期,可把产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开发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读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5.在青岛经济开发区建有许多跨国公司的出口加工区,这些出口加工企业的兴建主要是什么因素的影响() A. 劳动力因素 B.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C. 市场因素 D. 国际经济形势变化 6.产业转移可促进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重点生产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经济水平较低,但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应发展处于甲阶段的产业 B. 发达国家应重点发展处于甲阶段的产业 C. 处于甲阶段的产业应完全由发达国家来完成 D. 发展中国家应大力发展处于丁阶段的产业 新塘(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在30年前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改革开放之初,这里诞生了国内第一条牛仔裤。30年后,这里聚集了几十万外来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牛仔布生产基地和华南摩托车、汽配产业重要地标。每天,这里有250万件牛仔服被生产出来销往世界各地。数据显示,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2018年新塘仍完成工业总产值797亿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新塘诞生国内第一条牛仔裤时,珠江三角洲() A.城市化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 B.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增强 C.基本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和城市群体系 D.城市化向城市群模式转变 8.30年来,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新塘得以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①靠近港澳和东南亚②平原广阔,土壤肥沃③改革开放的政策④海运便利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下图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图。据此完成9~10题。

2018-2019地理课时优化提分练必修三中图全国通用版: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2.4 作业 Word版含答案-教育文档

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能力提升 1鲁尔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得益于() ①廉价石油的大量输入②便利的水陆交通③丰富的煤炭资源④充沛的水源 A.②③④ B.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2现在,鲁尔区的很多钢铁企业将高炉建在荷兰海边,再将炼出来的生铁运到鲁尔炼钢、轧材。这样做的目的是() A.就近获得通过荷兰鹿特丹港进口的铁矿石 B.荷兰的劳动力成本低 C.荷兰海边煤铁资源丰富 ,劳动力成本并不低;由于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故鲁尔区可以在荷兰 ,就近获得通过廉价海运进口的铁矿石,以降低运费。 答案 3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工业区相比较,鲁尔区 () A.煤炭丰富,但铁矿资源贫乏 B.科技力量雄厚 C.水资源丰富 ,煤炭则主要来自附近的阿巴拉契亚山地。两地均为水资源丰富、水答案 4鲁尔区钢铁工业布局时,从环境因素考虑,图中所示最合理的模式是(阴影部分表示工业区,非阴)() ,常年盛行西南风。钢铁工业大气污染严重,应布局在盛行风下风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鲁尔区面临着如何实现产业转型,重振辉煌的问题。如今,鲁尔区已经率先完成了这一历史性的转变。高新技术与创业中心、文化与旅游产业已经取代传统的钢铁、煤炭行业,成为地区经济新的发动机。完成第5~6题。 5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①生产结构太复杂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③煤炭的能源地位提高④廉价石油的竞争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德国鲁尔区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的措施有() ①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产业迁入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③煤炭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④调整企业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地理】湘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教案)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一、课程标准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1)标准解读 1)城市化最显著的特点是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城市数量的增加;而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则主要是由于为了满足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并向非农业活动转型;在此过程中,既包含着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推进等实体的变化过程,也包括城市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向乡村扩展,甚至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扩散等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也包括城市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等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因此,城市化过程与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系的。事实上,城市化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比重下降,非农业生产的比重逐步上升,伴随着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农业人口比重逐渐降低,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步向城市性状转化的过程。 2)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受国土大小、人口的多寡、历史基础、自然资源、经济结构等诸多因素影响,但在所有因素中,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可以说,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一种粗略的线性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在我国,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近年城市化发展最快而成为全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这是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可以看清这种关系: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面积仅占全国1%,人口约占全国的5.9%。东部沿海是大的经济带,沿长江又是一条大的经济带,长江三角洲正好是这两者的交汇点,这是区位方面的优势。该地区2000年的GDP占全国的17.2%,2002年的工业总产值占到了全国的21%。可说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约已达到40%,15个地级以上城市,除泰州、舟山之外,均已达到中心城市规模,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甚至开始出现城市郊区化的现象(上海市正在对郊区的100个城镇进行统一规划,到2020年,外环线外郊区人口约800万,其中600万为城镇人口)。拥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苏州今非昔比,“保留中心、发展两翼”的发展原则和正在规划的跨越金鸡湖发展方案,既保护了历史古城,又高速发展了现代经济。杭州则把萧山作为了其战略发展的后备地,向钱塘江南岸拓展,从“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常州市向北拓展,把滨长江的武进纳入市区,使常州由内陆城市变为临江通海的港口城市)。可以说,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密集、中小城镇发育充分的“高密集、高城市化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沪宁杭公路、铁路和大运河沿线的9个城市基本连接成片,形成了完整的都市群。这个都市群以上海为龙头、与全球互动,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实力雄厚,对于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产业与技术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区域重组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已初具框架,“区域城市网络”正在浮现,共同构成一个面向全球市场的一体化城市地区。 3)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也会产生某些问题,如环境问题、水资源供给问题、就业问题,等等。关于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应采取边发展、边治理的办法。其中包括按照环境保护的要求,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并把绿化等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制定有关的政策法规,控制污染的排放;等等。关于水资源的供给问题,可优先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耗水的经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