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蝇蛆抗菌肽对白痢病鸡小肠黏膜免疫的影响

蝇蛆抗菌肽对白痢病鸡小肠黏膜免疫的影响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 II 主要缩略词 .................................................................................................................................... V I 前言 .. (1)

第一章文献综述 (2)

1蝇蛆抗菌肽研究进展 (2)

1.1 蝇蛆抗菌肽理化特性与结构分类 (2)

1.2 蝇蛆抗菌肽抗菌作用机制 (2)

1.3 蝇蛆抗菌肽的开发现状 (3)

1.4 蝇蛆抗菌肽的应用现状 (4)

2鸡白痢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现状 (4)

2.1 鸡白痢的危害 (5)

2.2 鸡白痢的发病机制 (5)

2.3 鸡白痢的预防措施 (5)

2.4 抗生素防治鸡白痢的现状 (6)

3抗菌肽治疗动物肠道疾病对肠道菌群和肠黏膜免疫影响的研究进展 (6)

3.1 抗菌肽治疗动物肠道疾病的研究现状 (6)

3.2 抗菌肽对动物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 (7)

3.3 抗菌肽对动物肠道黏膜的研究进展 (8)

3.4 抗菌肽与动物肠道黏膜免疫细胞因子关系的研究进展 (10)

4昆虫(蝇蛆)抗菌肽研究展望 (11)

第二章鸡白痢沙门氏菌诱导蝇蛆抗菌肽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12)

1 材料与方法 (12)

1.1 材料 (12)

1.2 方法 (12)

1.3 数据处理 (14)

2 结果与分析 (14)

2.1 蝇蛆抗菌肽粗提液的浓度 (14)

2.2 蝇蛆抗菌肽粗提液的抑菌活性 (15)

2.3 蝇蛆抗菌肽最小抑菌浓度 (16)

3 讨论 (16)

第三章蝇蛆抗菌肽对白痢病鸡小肠乳酸杆菌的影响 (18)

1 材料与方法 (18)

1.1 材料 (18)

1.2 方法 (18)

1.3 数据处理 (20)

2 结果与分析 (20)

2.1 蝇蛆抗菌肽体外抑菌试验 (20)

2.2 人工感染白痢鸡的症状 (21)

2.3 不同处理对鸡小肠乳酸杆菌数量的影响 (21)

2.4 蝇蛆抗菌肽对白痢病鸡治愈率的影响 (23)

3 讨论 (23)

第四章蝇蛆抗菌肽对白痢病鸡小肠黏膜免疫细胞数量的影响 (25)

1 材料与方法 (25)

1.1 材料 (25)

1.2方法 (26)

1.3数据处理 (27)

2 结果与分析 (27)

2.1 蝇蛆抗菌肽对鸡小肠黏膜肥大细胞数量的影响 (27)

2.2 蝇蛆抗菌肽对鸡小肠黏膜淋巴细胞数量的影响 (31)

2.3 蝇蛆抗菌肽对鸡小肠黏膜杯状细胞数量的影响 (34)

3 讨论 (37)

第五章蝇蛆抗菌肽对白痢病鸡小肠黏膜免疫因子mRNA差异表达的研究 (38)

1 材料与方法 (38)

1.1 材料 (38)

1.2 方法 (39)

1.3 数据分析 (40)

2 结果与分析 (41)

2.1 总RNA和cDNA质量 (41)

2.2 qRT-PCR产物检测 (41)

2.3 鸡小肠黏膜免疫因子TGF-β4溶解曲线 (42)

2.4 鸡小肠黏膜免疫因子TNF-α溶解曲线 (42)

2.5 小肠黏膜免疫因子TGF-β4 mRNA差异表达 (43)

2.6 小肠黏膜免疫因子TNF-α mRNA差异表达 (45)

3 讨论 (47)

全文总结 (48)

创新点 (48)

参考文献 (49)

致谢 (61)

作者简介 (62)

小鼠小肠粘膜中的退变暗细胞

电子显微学报980438 科技期刊 电子显微学报 Journal of Chinese Electron Microscopy Society 1998年 第17卷 第4期 No.4Vol.17 1998 梁 平 周琳瑛 陈莲云 钟秀容 (福建医科大学电镜室,福州 350004) 电镜下的暗细胞早就被描述,但其本质众说纷纭。近年来有些作者在肿瘤和其他病理组织内见到伴有线粒 体肿胀的暗细胞,认为是有别于凋亡、坏死的另一种细胞死亡方式,称之为B型暗细胞[1]、退变暗细胞[2] 或木乃伊细胞[3]。我们在正常小鼠和雷公藤内酯醇作用后小鼠小肠粘膜中均见到退变暗细胞,报告如下。 小鼠15只,分5组。实验组腹腔内注射雷公藤内酯醇(0.1r/克体重),于1/2、1、3和5h后各处死1组。对照组 一次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取小肠行常规超薄切片,除超微结构观察外,以连接于EM-208电镜的SIS图像分析系 统在4400倍放大下获取图像。在注射药物后3h组小鼠的同一张超薄切片中,选陷窝正常柱状细胞(亮细胞)及暗 细胞各10个,测量细胞面积、核面积、浆面积、细胞周长、核周长、核/浆面积比、细胞形状因子和核形状因 子。此外,对亮细胞及暗细胞各17个,测量核的灰度值,绘成直方图。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核灰度 值进行秩和检验,其他用t检验,以P<0.01为显著差异。 超微结构观察 对照组及1/2、1h实验组柱状细胞内偶见凋亡小体。3h组凋亡小体增多,5h组大量出现。早期凋 亡细胞少见,其体积缩小,胞浆突起消失,外形趋于圆形或有泡状隆起,胞浆基质深浅不一(图1、2)。对照组 及实验组均见暗细胞,多单个散在,也可小群聚集,胞质性突起尚存但变细,染色质分布无明显改变,主要特 征是胞浆及核基质均变深。有的暗细胞发生退变,线粒体肿胀,甚至内质网、核周隙扩张,此种细胞常位于小 肠绒毛表面(图3、4)。暗细胞和凋亡细胞间无移行,偶可摄取凋亡小体或含数个凋亡小体(图2、5)。 图像分析 暗细胞平均面积、平均核面积、核形状因子、细胞形状因子、核平均灰度值均显著小于亮细胞者(P <0.01)。直方图显示暗细胞核的灰度值明显变低,分布范围亦变小,灰度值121—136的核区占总面积71%。 讨论 Johannisson[4]根据其线粒体、内质网有否扩张,把暗细胞分为A、B两型,认为B型暗细胞极可能是濒 死细胞。本研究看到的暗细胞与文献报导相符,部分明显退变,即所谓B型暗细胞,它和A型暗细胞存在着移 行。根据图像分析,暗细胞和正常柱状细胞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也是客观存在的,难用固定不良或仅仅脱水来 解释其出现。从细胞外形、核形态及胞浆电子密度等方面,暗细胞均有别于凋亡细胞,而且二者可以并存,即 暗细胞可以摄取凋亡小体于其胞浆内。Benharroch[3]用原位DNA末端标记法发现暗细胞极少呈阳性,进一步 证实它和凋亡的区别。 小肠粘膜上皮不断进行更新,陷窝内细胞增殖,绒毛顶部衰老细胞脱落。小鼠小肠未见暗细胞破碎或被吞 噬,退变暗细胞多位于绒毛处,最终结局可能是脱落进入肠腔。暗细胞和小肠上皮更新或许有关,但不能把二 者等同,因绒毛尖部并非均为暗细胞。无论如何,由暗细胞到退变暗细胞最终脱落,应属于程序性细胞死亡范 畴,其生理病理意义有待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Harmon B V. J.Pathol.,1987,153∶345. [2]Honma T,Bang D,Lee S. Human Pathol.,1993,24∶384. [3]Benharroch D,Prinsloo I,Goldstein J et al.Ultrastruct.Pathol.,1996,20∶497. [4]Johannisson E. Acta Endocrinol.(Supple 30),1968,58∶7. file:///E|/qk/dzxwxb/980438.htm(第 1/2 页)2010-3-22 18:37:00

鸡白痢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与防治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db8991016.html, 鸡白痢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与防治措施作者:郑保利 来源:《现代畜牧科技》2017年第09期 摘要:鸡白痢是由鸡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的传染病,各日龄的鸡均可患病,但是以雏鸡的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也较高。该病是养鸡生产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对养殖生产的危害极大,因此要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要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鸡;白痢;流行特点;临床诊断;症状;实验室诊断;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7)09-0135-01 1流行特点 不同品种、日龄及性别的鸡都可感染患病,但以雏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该病常呈流行性暴发,随着鸡年龄的增加,抗病能力增强,成年鸡偶有发病死亡,但是主要表现为隐性或者慢性感染。病鸡和带菌鸡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因该病的流行呈散发性和区域性,因此该病的传播时间长、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该病主要是经过种蛋垂直传播,也可通过其他途径进行水平传播。不良的养殖环境和饲养管理方法会加剧该病的病情,还易诱发其他疾病,从而加剧了该病病情,使死亡率升高。 2发病原因 该病的主要发病原因首先是养殖者对于该病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一些喹诺酮类抗生素即可有效控制该病,可是实际上,药物并不能从根本上控制鸡沙门氏菌的感染。只有经常对鸡群进行阳性筛查,彻底的净化种鸡场,减少种蛋的传播,才可杜绝该病的发生。 养殖环境差。多年来,鸡白痢发病率的高低与养殖场的环境好坏都有着重要的关系。通常鸡白痢为阳性的鸡场,鸡舍的条件一般较差,卫生清扫不达标,鸡舍的温度不适宜,过高或者过低,通风不良等,这些都是诱发该病发生,使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该病可以通过受污染的饲料、饮水以及用具等进行传播。传播途径为消化道,如果对养殖环境消毒不或者清理粪污不彻底,就会扩大受病菌污染的面积,从而使鸡群受到更为严重的威胁。 3临床诊断 主要根据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来进行初步诊断。因鸡的日龄不同,在感染发病后会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雏鸡。当雏鸡感染患病后,雏鸡多为体质较弱,脐部发炎,在出壳后不久发生死亡。一般在7~10日龄会达到死亡高峰期。随之着雏鸡年龄增长,死亡率减少。病雏鸡常表现为精神不

动物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的能量营养

动物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的能量营养 摘要小肠粘膜承担着动物体多种重要生理功能,粘膜上皮细胞的损伤及其功能的紊乱关系到消化系统自身稳定和动物体的健康。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的自身更新、高度有序结构的维持和各种生理功能的进行需要能量,饲粮谷氨酰胺、谷氨酸、天冬氨酸和动脉谷氨酰胺是上皮细胞的主要燃料。本文对小肠粘膜结构及上皮细胞迁移、粘膜上皮细胞能量流向、能量来源以及小肠粘膜营养对断奶仔猪肠道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能量营养;谷氨酰胺 动物在生命活动中,必须经常从外界环境摄取营养物质,作为机体活动和组织生长的物质和能量来源。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大多不能被动物直接吸收利用,必须经消化道内加工,转变成结构简单的可溶性小分子物质,才能透过消化道上皮进入血液和淋巴,供机体组织利用。因而,营养的首要过程是消化吸收,肠道是动物消化吸收的主场所,肠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关系到动物整体健康和良好生产性能,意义甚大。 肠道不仅是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的重要场所,而且是营养物质代谢的主要器官(张军民,2000)。肠道局部营养尤其是小肠粘膜细胞的能量营养是营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小肠自身正常发育所必需的,也是消化、吸收等诸多生理过程能够正常进行所必需的。重视小肠本身的营养,强调小肠粘膜营养在动物营养中的作用,尽量减少肠道结构和形态的变化,从而为动物正常生存和发育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1 小肠粘膜结构和细胞迁移 小肠壁的结构可分为四层,自内向外依次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粘膜层是由上皮、固有膜和粘膜肌层组成。小肠粘膜主要由肠上皮细胞和分散其间的杯状细胞组成。 小肠粘膜层的表面形成指状突起??小肠绒毛,在绒毛底部有成单管状的隐窝,两者的上皮互相连接。在胚胎时期,小肠上皮细胞由肠粘膜下层的细胞分化,分化的细胞停留于隐窝。隐窝底部的上皮细胞不断进行有丝分裂,完成有丝分裂的细胞在其它细胞的推动下逐渐从隐窝向绒毛移行,最后到达小肠绒毛顶端并脱落,脱落的肠道上皮细胞进入肠腔并随粪便排出体外,成为内源性物质的一部分。通过不断分裂和脱落,小肠上皮细胞处于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持续于动物的一生。这个过程称为粘膜细胞的迁移,迁移所需的时间称为细胞周转(向土寿,1990)。 粘膜上皮细胞间连接紧密,成熟的肠上皮细胞突出在绒毛的顶部,不断被更新,在所有的组织中其周转率最高。正常情况下,成年动物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大约2~4天全部更新一次,在新生动物,细胞周转大约需7~10天(向土寿,1990),如果幼龄动物的肠粘膜上皮细胞被损害则其比成年动物更难恢复。 小肠的功能单位是绒毛,作为绒毛的功能细胞??肠上皮细胞起源于不同的隐窝细胞,在隐窝处肠上皮细胞是分泌性的,当它移行到绒毛的一侧,成熟为吸收的绒毛细胞,微绒毛变长、细胞数目增多且消化酶发育,如果绒毛顶端被损害,成熟的吸收细胞丢失产生消化酶净分泌的能力;选择损伤不成熟的隐窝细胞,理论上应该产生有利的影响,但实际上造成严重

鸡免疫接种的九个方法

鸡免疫接种的九个方法 免疫接种是养鸡场必不可少的工作,免疫的成败事关养鸡效益的高低。实践证明:在相同条件下,选择有效的免疫方法,可获得较高的免疫效果。 1.滴鼻点眼法。将500只剂量的疫苗用25毫升灭菌生理盐水稀释摇匀,用标准滴管(眼药水塑料瓶也可)各在鸡眼、鼻孔滴一滴(约0.05毫升),让疫苗从鸡气管吸入肺内、渗入眼中,比法适合雏鸡的鸡瘟Ⅱ、Ⅲ、Ⅳ系疫苗和传支、传喉等弱毒疫苗的接种,它使鸡苗接种均匀、免疫效果较好,被养殖界称为弱毒苗的最佳方法。 2.浸头闷鼻法。按每只鸡0.5~1毫升的生理盐水稀释疫苗(幼雏0.5 毫升,1月龄以上用1毫升)盛在茶碗内,将鸡腿和翅膀捉住,由助手按住鸡头浸入疫苗(要设过眼部)中二秒种,迅速拿出,使鸡的眼鼻口中都沾上疫苗。此法适合鸡瘟Ⅱ、Ⅳ系或法氏囊等弱毒苗,经抗体监测,防疫效果比单独滴鼻、饮水、注射都好,很多养鸡户也反映操作容易,速度快。 3.肌肉注射法。按每只鸡0.5~1 毫升的剂量将疫苗用生理盐水稀释,用注射针注射在鸡腿、胸或翅膀肌肉内。注射腿部应选在腿外侧无血管处,顺着腿骨方向刺入,避免刺伤血管神经;注射胸部应将针头顺着胸骨方向,选中部并倾斜30度刺入,防止垂直刺入伤及内脏;2月龄以上的鸡可以注射翅膀肌肉,要选在翅膀根部肌肉多的地方注射。此法适合鸡瘟Ⅰ系疫苗、油苗及禽霍乱弱毒苗或灭活苗。 4.皮下注射法。此法适合鸡马立克疫苗接种。将1000 只剂量的疫苗稀释于200毫升专用稀释液中,在鸡颈部皮下注射0.2毫升,注射时要捏起皮肤刺入,防止伤及鸡颈部血管、神经。 5.翅内刺种法。将1000只剂量的疫苗,用25毫升生理盐水稀释,充分摇匀,用蘸笔(文具店有售)或接种针蘸取疫苗,在鸡翅膀内侧无血管处刺种,20日龄内雏鸡刺一针,大鸡刺2针,此法适用于鸡瘟Ⅰ系苗和鸡瘟疫苗的接种,但需三天后检查刺种部位,若者小肿块或红斑则表示接种成功,否则需重新刺种。 6.喷雾接种法。喷雾前先关通风孔,将1000只剂量的疫苗加蒸馏水150~300毫升稀释,用纱布过滤,用喷雾器(枪)喷于500只鸡的鸡舍空中,要求喷雾均匀,喷头离鸡1.5米,喷完20分钟打开通气孔,免疫后的饲料中添加抗菌素防止气囊炎。此法适合鸡瘟Ⅱ、Ⅲ、Ⅳ系、传支疫苗接种。 7.擦刷肛门法。此法主要用于传喉疫苗接种。将1000 只剂量的疫苗加入30毫升生理盐水稀释,捉鸡倒提,用手捏腹使肛门粘膜外翻,用接种刷或棉球,刷擦肛门粉膜,使粘膜发红为止,每500只鸡换一把刷子。 8.饮水免疫法。在饮水免疫前3小时(夏季2小时)给鸡停水,将饮水器反复洗刷干净,再用凉开水冲洗一遍,确保无残留消毒剂或异物。将2倍于鸡释的疫苗,

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

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 1.接种剂量一定剂量范围内,免疫力产生和接种剂量成正比,即:疫苗接种剂量越大,产生的免疫应答越强,免疫效果越好。但接种剂量不能任意增减,应按生物制品规定进行。剂量过大过小均可造成免疫耐受性,影响免疫效果,剂量过大还容易出现接种反应。 2.接种次数活疫苗在体内得到繁殖,产生较好免疫效果,故活疫苗一般接种一次。死疫苗、灭活疫苗及类毒素注人人体后不能繁殖,且反应迅速、消失快,如不进行多次注射,常常达不到免疫效果。需强化l~2次才能产生较好免疫力。 3.接种间隔时间包括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间的间隔。前者的时间长短根据预防接种制剂的性质、产生免疫反应的快慢、注射后机体吸收快慢而定。我国目前规定:不加吸附的疫苗,最低限度间隔7~10天注射一次;类毒素或吸附制剂,间隔4~8周。若免疫计划安排有困难,应适当延长间隔时间。缩短间隔时间可能影响免疫效果。加强免疫间隔需根据体内抗体消失的快慢而定。按时进行加强免疫,能很快提高体内抗体水平,增强免疫效果。 4.免疫途径每种生物制品均有最适宜的途径。如小儿麻痹糖

丸口服效果最好、最方便,麻疹疫苗、白百破二联疫苗则以皮下注射效果最好。应根据疫苗的免疫机理,选择最适宜的接种途径。 5.年龄新生儿期开始合成抗体,可成功接种卡介苗。母体特异性IgG一般持续到生后6个月,故8个月后才需接种麻疹疫苗,否则干扰抗体形成,影响免疫效果。 6.冷链系统管理疫苗是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或人工合成方法制成。大部分为是蛋白质,或由脂类、多糖和蛋白质合成复合物,有的还是活微生物,一般均怕热、怕光,需要冷藏。为了保证疫苗从生产到使用的整个过程均在适当的冷藏条件下进行,需要的多环节链式贮存、运输设备称为冷链。冷链设备的短缺或管理不善会影响到疫苗的免疫效果,甚至因此出现接种反应。

中药防治鸡白痢

一、防治细菌性白痢(沙门氏杆菌)(单位:g) 方一:黄柏15,凤尾草20,野菊花30,白头翁30,马齿苋30,辣蓼20,穿心莲20,五倍子15,垂盆草20,山楂25,混合研细末按1%比例在育雏时使用,拌料喂4-5天即可。或煎水让鸡自饮2-3天。 方二:白头翁、黄连、黄芩、黄柏、苍术各20,河子肉、秦皮、神曲、山楂各25,将药烘干研末,雏鸡时按0.5%的比例混饲料喂3-5天。临床治验:预防带菌雏鸡二批4200羽,服后3天内发病25只,保护率达99.4%,治疗病雏30只,死亡6只,治愈率达96.2%。是全场几年来成活率最高的二批,效果比较显著. 方三: 大蒜、鲜马齿苋。 用法: 将大蒜和马齿苋切碎或捣成泥状,使汁液渗入料内,与饲料混匀。在雏鸡开食第3天,每百只鸡,每天5~6头大蒜(约33g)、鲜马齿250g,分6次饲喂。第5天大蒜为8~10头,马齿苋为500~1000g,以后随日龄增大逐渐增加用量。 二、防治鸡副伤寒病症:(同一)

方一:葛根20,柴胡、桔梗、白芷、薄荷、连翘、甲珠、牛蒡子各15,防风、红花、桃仁各3,甘草15,煎水每只鸡约5ml,置饮水器让鸡自由饮用,连用2-3天。 方二:血见愁40,马齿苋30,地锦草30,墨旱莲30,蒲公英45,车前草30,锦茵陈、桔梗、鱼腥草各30,煎水每只约10ml让鸡自饮,连用2-3天即可。临床治验:治疗典型病鸡5700羽,治愈5650羽,治愈率达98.2%,用药3小时见效。第二天控制死亡,服药2-3天可愈。 通过十多年来采用上述中草药方,治疗畜禽特别对鸡病治愈经验,效果较为明显,由于畜禽的进食消化时间关键,发现鸡病出现白屎时,说明已感染上疾病,主要与消化系统急染上沙门氏杆菌,这种杆菌在消化系统繁殖力较强,使消化系统机能下降,由于细菌势力大,使腺胃消化液减少,从而肠胃蠕动增强,细菌侵犯肠粘膜,出现白色桨样水泻,这时说明鸡出现肠胃炎症状,使用方一药物的目的及主治是:黄柏、野菊花、穿心莲、凤尾草,清热解毒止渴生津,白头翁、马齿苋、辣蓼,垂盆草、五倍子杀菌止痢,山楂健脾、消食化滞的作用,减少水液的丢失,纠正肠胃正气,扶正驱邪,使得液酸碱度得以调节,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实践证明,根据鸡发病的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剖检病变、实验室检验和药物治疗结果,确认采用以上中草药方防治鸡的疾病,只

羊病学第三篇:羊寄生虫病

锥蝇蛆病(Screwworm myliasis;SM)蠕形螨病(Demodectic disease)住肉孢子虫病(Sarcosporidiosis) 施氏带油丝虫病(E1aeophorosis) 蜱性脓毒血症(Tick pyaemia) 蜱传热(Tick-borne fever) 羊螨病(Ovine scariasis) 蜱侵袭(Tick infestation) 虱蝇侵袭(Ked lnfestation) 蜱麻痹(Tick Paralysis) 虱病(Lice disease) 蝇蛆病(Myiasis)

锥蝇蛆病 (Screwworm myliasis;SM) 锥蝇蛆病是绵羊的损伤性侵袭,以受损伤的组织受到难以忍受的侵入与摄食为特征。在根除计划之前,美国锥蝇每年侵袭l50万头家畜,由于死亡、损伤与机能不全、防治计划的花费而引起严重经济损失。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美国利用不育雄性交配的计划控制了该病。 锥蝇蛆病发生于所有品种、性别与种属的温血动物。锥蝇攻击有组织损伤的区域,例如意外创伤、外科切口与分娩性露出的部分。对蝇子飞翔与侵袭的有利条件是晚春、夏季与初秋的温暖月份。 美洲的锥蝇蛆病只发生在南美、中美与墨西哥。在1959年以前,也分布在整个美国东南诸州和西南边境诸州。相关的锥蝇种类也发生在非洲与亚洲。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病原为嗜人锥蝇(cochliomyia hominivorax)的幼虫。成蝇为蓝绿色,长度为12~15mm,头为橙色,胸部有三根长黑条纹。成熟的幼虫后部大,前部细,每一体节具有表皮刺丛。幼虫的形态很像一个木螺丝钉。 【生活史】 锥蝇的生活史在双翅目蝇中是典型的。羊的外科切口、意外创伤与切断的脐带伤均能引诱雌蝇,在损伤及其附近产下约250个重叠的卵块。一只雌蝇可产到4 000个卵。卵在10~l2h孵出幼虫,钻穿宿主伤口内,消耗活组织,生长迅速。3~6d成熟,从宿主掉下,进入土壤变成蛹。蛹在温暖的气候经3~7d孵化成蝇,但在凉冷气候可延长到几周。成蝇在出现后交配,并在5~6d内开始产卵。整个生活史平均长2ld。 新孵出的幼虫挤在一起,掘入、采食并迅速吞食宿主的活组织。受侵袭的组织又引诱另外的雌蝇产下一批批新卵。组织的继续破坏及引起毒血症,可增加病羊的不安和痛苦。 【症状】 幼虫引起羊难以忍受的疼痛,使羊起卧不安,有时沉郁,有时兴奋。病羊离群独居、咬啃、搔抓受侵袭的创伤。体温可能升高。创伤渗出液发出恶臭,并吸引各种蝇子。仔细检查创伤,可发现锥蝇团块与它们所造成的蛆洞。如不治疗,侵袭区域可通过新卵块的增加继续扩张。在末期表现沉郁,通常虚脱。经约10d 发生死亡。

小鼠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使用说明

小鼠小肠粘膜上皮细胞 小鼠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产品介绍: 为使能尽快开展实验,派瑞金发货的原代细胞均处于对数生长期,且每次发货为汇合率达到70%的细胞,收到细胞后即可开展实验。 派瑞金提供的小鼠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取自新鲜的组织,按照标准操作流程分离培养。研发的小鼠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完全培养基能提供细胞最佳的生长条件,降低杂细胞污染,保证不同批次间细胞质量的稳定。 同时,派瑞金还建立了严格的细胞鉴定流程,所提供的原代细胞均需经过细胞类型特异性标记物、细胞形态学等检测,保证细胞纯度在90%以上;同时也需经过微生物检测,保证不含有HIV、HBV、HCV、支原体、真菌及其他类型的细菌。 小鼠小肠粘膜上皮细胞注意事项: 1. 收到细胞后首先观察细胞瓶是否完好,培养液是否有漏液、浑浊等现象,若有上述现象发生请及时和我们联系。 2. 仔细阅读细胞说明书,了解细胞相关信息,如细胞形态、所用培养基、血清比例、所需细胞因子等。 3. 请用相同条件的培养基用于细胞培养。培养瓶内多余的培养基可收集备用,细胞传代时可以一定比例和自备的培养基混合,使细胞逐渐适应培养条件;建议使用派瑞金的完全培养基。 4. 建议收到细胞后前3天各拍几张细胞照片,记录细胞状态。 5. 该细胞只能用于科研,不得用于临床应用。 小鼠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其他相关小鼠原代细胞: 小鼠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小鼠大隐静脉平滑肌细胞 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小鼠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 小鼠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小鼠大隐静脉内皮细胞 小鼠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小鼠冠状动脉内皮细胞 小鼠气管上皮细胞小鼠骨细胞 小鼠气管平滑肌细胞小鼠滑膜细胞 小鼠肺成纤维细胞小鼠骨骼肌细胞 小鼠支气管上皮细胞小鼠表皮细胞 小鼠支气管成纤维细胞小鼠真皮成纤维细胞 小鼠肺大静脉平滑肌细胞小鼠破骨细胞 小鼠肺大动脉平滑肌细胞小鼠皮肤肥大细胞

鸡免疫接种技术要点

鸡免疫接种技术要点 由于饲养管理不善或免疫方法不当等方面的原因,鸡在免疫接种后,容易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导致鸡生产性能下降、体质虚弱,甚至出现死亡,给养鸡户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一、常见不良反应及原因 1、呼吸道不良反应。雏鸡在接种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发生呼吸道免疫反应,一般在寒冷的冬季易发生。因为养鸡场为保暖而紧闭门窗,致使鸡舍内空气污浊,有害气体增多,此时给鸡进行呼吸道病免疫接种,就会引起严重呼吸道免疫反应,常表现呼吸罗音、摇头和水样眼等症状。 2、头颈部不良反应。选择在颈背部皮下注射疫苗时,因注射部位不当,针头刺到肌肉或神经,或将疫苗注入颈部肌肉,引起颈部活动僵硬,表现为扭曲状。 3、腿部不良反应。选择在腿部肌肉注射疫苗时,因失手易造成血管或神经损伤,或注射疫苗的用量过大,或带菌免疫,引起腿部注射部位发炎,出现肿胀、跛行症状。 4、免疫后不良反应。出现鸡免疫接种后反而发病了,主要原因:⑴接种时鸡群内已潜伏有强毒病原微生物,只是未表现明显的临诊症状;⑵疫苗免疫剂量过大。例如雏鸡大剂量使用新城疫Ⅱ系疫苗或鸡新城疫Ⅳ系(Lasota株)疫苗会导致扭头、转圈等神经症状。大剂量使用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会出现流泪、喉头出血等传染性喉气管炎症状;⑶引起并发症状。例如鸡新城疫Ⅱ系(或Ⅳ系)疫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法氏囊病疫苗的接种,可能造成本来不明显的败血性支原体病的爆发;⑷不同种类疫苗间的相互干扰作用。一个养鸡场往往不止进行一种疫苗的免疫接种,往往几种疫苗同时使用,例如有的养鸡户同时接种鸡新城疫Ⅰ系疫苗和鸡痘疫苗,由于鸡新城疫Ⅰ系苗具有很强的干扰作用,可导致鸡痘疫苗免疫失败,从而有可能感染并发生鸡痘;⑸由于消毒不严,使鸡舍内漂浮大量的有害细菌或病毒,当进行接种时,易使细菌或病毒从伤口进入体内,发生疾病;⑹对无母源抗体或母源抗体水平较低的雏鸡,选用毒力较强毒株的疫苗免疫,使免疫的鸡群发病;⑺雏鸡在免疫前,由于母源抗体水平低,遭受外界环境中强毒的感染,免疫接种后激发已感染鸡发病。⑻在未发病的鸡场,使用毒力较强的疫苗免疫时,可引起鸡群发病;⑼鸡群体质较弱,接种疫苗后,易发生疾病;⑽接种疫苗后,因饲养管理不善,使鸡体质下降导致发病。 二、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环境。鸡舍应干净卫生、通风良好,日照充足,饲养密度合理,为鸡群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2、建立定期消毒制度。对孵化设备、鸡场饲养用具及环境进行定期消毒,防止有害病菌及其它强毒感染。对注射器械也要严格消毒。

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几点因素

对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很多,我主要与大家探讨以下几点。 1:疾病方面的因素: 大家知道,机体内细胞在健康状态下,有对外来物质自我鉴别的能力,抗原物质进入体内后,抗原递呈细胞对其识别,捕获,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T细胞与B细胞对抗原进入识别阶段,机体细胞正常进入免疫应答状态,免疫应答是一个连续不可分割的过程。当机体感染疾病或正在发生某些病毒性疾病时,就会造成机体细胞的这种正常自我识别发生紊乱,病毒感染机体时可对宿主组织或器官造成直接或间接损伤从而致病,但也可能并无组织器官损伤,而致病理变化或易发生继发感染。 当机体的这种自我识别保护能力被干扰后,病毒或细菌便会趁机定值而引起组织器官病变例如:马立克病毒与鸡痘病毒,所以也就直接造成了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链条的破坏。 当机体感染球虫时,球虫会破坏肠道黏膜及淋巴样组织,造成肠道弥漫性出血直接造成机体造血器官功能紊乱,主要参与免疫应答的T细胞及B细胞相应减少,传染性贫血等疾病也会造成这样的免疫细胞的减少。 所以在机体完全健康时免疫抗原,是机体获取良好免疫应答的基础保证。 2:营养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机体在相应的日龄阶段体重不达标,例如:鸡群的密度,发生过疾病等等,这样会使一部分鸡处于非健康状态,一些特

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活化性降低。下面主要介绍几种营养物质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蛋白质与能量营养不良时可导致某些组织萎缩,黏膜分泌减少,造成细胞免疫功能受损。过量的氨基酸会造成抑制抗体的合成,,不合理的额外添加氨基酸对免疫效果是非常不利的。维生素A对维持上皮和黏膜表面功能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对合成抗体作用很大,对鸡的早期法氏囊免疫器官具有保健作用。 维生素E可促进巨噬细胞的形成,巨噬细胞不仅有吞噬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它还具有对抗原递呈,传导,内化抗原加工等作用,对注射免疫部位引起的炎症,可配合抗菌素治疗,从而起到快速恢复炎症的作用。 维生素C不仅具有抗应激及抗感染等作用,还有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特殊作用。 所以说机体获取合理的营养,机体各项生理指标达到健康标准,是保证免疫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 3:免疫增效剂类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对免疫效果的影响:大家知道,某些抗原需要经过多次免疫才能刺激诱导免疫系统产生理想的抗体产生,一些免疫增效剂类药物在此时便起到了诱导与激活免疫细胞的作用,这些药物要严格按照疗程才会具有诱导与激活免疫系统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最好是在免疫抗原接种的前2天与后2-3天内都要使用。有的人只使用1天或一次是完全没有效果的(增效剂与疫苗保护剂一定要分清,脱脂奶粉是疫苗保护剂,左旋咪唑等

医学寄生虫学大总结

医学寄生虫学大总结 第一篇总论 ?人体寄生虫学(human parasitology)也称医学寄生虫学(medical parasitology),是一门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寄生虫及其与宿主关系的科学。 ?研究内容研究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态规律,着重研究寄生虫与人体及外界因素的相互关系。 ?研究目的控制、消灭与预防寄生虫病,保障人类健康。 五大寄生虫病 (WHO): –疟疾(malaria) 血吸虫病 (schistosomiasis)丝虫病(filariasis) 利什曼病 (leishmaniasis)锥虫病(trypanosomiasis) ?“伤残调整生命年” (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DALYs) 来表示疾病的负担(disease burden), DALYs 是指在伤残状态下生存的时间和因疾病早逝而丧失的时间。 DALYs值越大,表示对健康的损害和生存质量的影响越大。 ?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 –疟疾 (malaria)血吸虫病 (schistosomiasis)丝虫病 (filariasis)利什曼病 (leishmaniasis)钩虫病 (ancylostomiasis) 蛔虫、鞭虫等肠道寄生虫感染 ?组织内寄生虫病如旋毛虫病、囊虫病、包虫病等 ?食源性寄生虫病(food-borne parasitosis)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病原体引起疾病媒介引起疾病传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慢性损害,劳动力丧生命质量下降,影响社会生影响优生优育及人口素质人兽共患病,畜牧业损失 寄生虫病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寄生虫及媒介昆虫药物抗性株出现,遗传下一代,增加防治难度。 人类活动范围扩大,某些病从自然界带入人类。 人类交往频繁,人口大量流动。 全球变暖,导致虫媒病的流行。 不良饮食习惯,食源性寄生虫病。 第三节 正在出现的寄生虫病包括 ?新现寄生虫病(neoemerging parasitic diseases) ?再现寄生虫病(reemerging parasitic diseases): 疟疾、血吸虫病、囊尾蚴病、棘阿米巴病、内脏利什曼病、弓形虫病、贾第虫病、包虫病 第四节 寄生虫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生虫引起人体致病机制,寄生虫生态与流行病学,寄生虫病的防治,分子寄生虫学,息技术与寄生虫生命现象的模型 寄生与寄生关系 共栖:指两种在一起共同生活的生物,一方受益,而另一方不受益,也不受害。 互利共生:在这种关系中双方均获得益处并相互依赖。 寄生:一方受益,一方受到损害者则为寄生。 寄生关系的演化 ?⒈形态变化⒉生理功能的变⒊侵袭力的变化⒋免疫逃避功能的形成⒌基因变异

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几点因素资料讲解

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 几点因素

对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很多,我主要与大家探讨以下几点。1:疾病方面的因素: 大家知道,机体内细胞在健康状态下,有对外来物质自我鉴别的能力,抗原物质进入体内后,抗原递呈细胞对其识别,捕获,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T细胞与B细胞对抗原进入识别阶段,机体细胞正常进入免疫应答状态,免疫应答是一个连续不可分割的过程。当机体感染疾病或正在发生某些病毒性疾病时,就会造成机体细胞的这种正常自我识别发生紊乱,病毒感染机体时可对宿主组织或器官造成直接或间接损伤从而致病,但也可能并无组织器官损伤,而致病理变化或易发生继发感染。 当机体的这种自我识别保护能力被干扰后,病毒或细菌便会趁机定值而引起组织器官病变例如:马立克病毒与鸡痘病毒,所以也就直接造成了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链条的破坏。 当机体感染球虫时,球虫会破坏肠道黏膜及淋巴样组织,造成肠道弥漫性出血直接造成机体造血器官功能紊乱,主要参与免疫应答的T细胞及B细胞相应减少,传染性贫血等疾病也会造成这样的免疫细胞的减少。 所以在机体完全健康时免疫抗原,是机体获取良好免疫应答的基础保证。 2:营养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机体在相应的日龄阶段体重不达标,例如:鸡群的密度,发生过疾病等等,这样会使一部分鸡处于非健康状态,一

些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活化性降低。下面主要介绍几种营养物质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蛋白质与能量营养不良时可导致某些组织萎缩,黏膜分泌减少,造成细胞免疫功能受损。过量的氨基酸会造成抑制抗体的合成,,不合理的额外添加氨基酸对免疫效果是非常不利的。维生素A对维持上皮和黏膜表面功能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对合成抗体作用很大,对鸡的早期法氏囊免疫器官具有保健作用。 维生素E可促进巨噬细胞的形成,巨噬细胞不仅有吞噬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它还具有对抗原递呈,传导,内化抗原加工等作用,对注射免疫部位引起的炎症,可配合抗菌素治疗,从而起到快速恢复炎症的作用。 维生素C不仅具有抗应激及抗感染等作用,还有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特殊作用。 所以说机体获取合理的营养,机体各项生理指标达到健康标准,是保证免疫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 3:免疫增效剂类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对免疫效果的影响:大家知道,某些抗原需要经过多次免疫才能刺激诱导免疫系统产生理想的抗体产生,一些免疫增效剂类药物在此时便起到了诱导与激活免疫细胞的作用,这些药物要严格按照疗程才会具有诱导与激活免疫系统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最好是在免疫抗原接种的前2天与后2-3天内都要使用。有的人只使用1天或一次是完全没有效果的(增效剂与疫苗保护剂一定要分清,脱脂奶粉是疫苗保护剂,

如何有效的防治鸡白痢病

如何有效的防治鸡白痢病 1、发病情况 鸡白痢病在鸡的雏鸡阶段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一般3~4日龄的雏鸡就有白痢病出现,病初雏鸡表现口渴多饮,羽毛松乱,翅膀和尾羽下垂,缩脖呆立,闭眼嗜睡,食欲不振或食欲停止,随后并出现拉白色或灰白色的稀便,且肛门周围污染严重,有时少数病雏甚至出现排粪困难。 东东养鸡联盟:发病后期则病雏表现极度衰弱,并蜷缩成一团,呼吸困难,如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发病雏鸡大多在发病后1~3天内死亡。 而成年鸡染病后,由于病鸡的发病症状往往呈现慢性经过,且病鸡的拉白痢症状也不够明显,绝大部分病鸡仅仅表现出渐进性消瘦贫血症状,且持续时间长,产蛋鸡的产蛋量也呈渐进性下降,往往不易被养鸡场户所及时发现。

2、预防措施 鸡场户要有效地预防鸡白痢病,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一是首先应选用健康种鸡群所产的种蛋,并在种蛋孵化前做好消毒工作。一般小规模孵化可用1%的来苏儿或0.1%高锰酸钾溶液对种蛋进行消毒,而大规模孵化则可事先将孵化用种蛋放入专用消毒室内。 按每立方米的空间用福尔马林28ml、高锰酸钾14g、加入清水14ml 进行熏蒸消毒,并关严门窗密封熏蒸消毒15~20h后,再将种蛋转入孵化阶段。 二是要注意加强对鸡群的饲养管理,可根据鸡群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合理地搭配营养全面的饲料,满足鸡群正常生长发育的要求,以增强鸡群的抗病能力。 三是要注意保持饲喂鸡群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定期清扫鸡舍,经常保持鸡舍内干燥、清洁、卫生,其鸡舍、用具和周围环境应定期或不定期的消毒。

鸡群的养殖密度应均匀,鸡舍内光照应充足,并注意协调好鸡舍内温度和湿度,夏秋高温季节应加强鸡舍内降温,冬春寒冷季节在加强对鸡舍内保温的同时,应注意协调好鸡舍内的保温和通风换气的关系。 尽可能降低鸡舍内的有害气体的浓度,以改善鸡舍内的空气质量,防范有害气体侵害鸡群而诱发鸡白痢病和一些呼吸道综合征发生。

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几点因素

对影响疫苗免疫效果得因素很多,我主要与大家探讨以下几点. 1:疾病方面得因素: 大家知道,机体内细胞在健康状态下,有对外来物质自我鉴别得能力,抗原物质进入体内后,抗原递呈细胞对其识别,捕获,加工处理与递呈,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T细胞与B细胞对抗原进入识别阶段,机体细胞正常进入免疫应答状态,免疫应答就是一个连续不可分割得过程。当机体感染疾病或正在发生某些病毒性疾病时,就会造成机体细胞得这种正常自我识别发生紊乱,病毒感染机体时可对宿主组织或器官造成直接或间接损伤从而致病,但也可能并无组织器官损伤,而致病理变化或易发生继发感染。 当机体得这种自我识别保护能力被干扰后,病毒或细菌便会趁机定值而引起组织器官病变例如:马立克病毒与鸡痘病毒,所以也就直接造成了机体对抗原得免疫应答链条得破坏。 当机体感染球虫时,球虫会破坏肠道黏膜及淋巴样组织,造成肠道弥漫性出血直接造成机体造血器官功能紊乱,主要参与免疫应答得T细胞及B细胞相应减少,传染性贫血等疾病也会造成这样得免疫细胞得减少。 所以在机体完全健康时免疫抗原,就是机体获取良好免疫应答得基础保证. 2:营养对免疫效果得影响: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机体在相应得日龄阶段体重不达标,例如:鸡群得密度,发生过疾病等等,这样会使一部分鸡处于非健康状态,一些特异

性淋巴细胞对抗原活化性降低.下面主要介绍几种营养物质对免疫效果得影响。 蛋白质与能量营养不良时可导致某些组织萎缩,黏膜分泌减少,造成细胞免疫功能受损。过量得氨基酸会造成抑制抗体得合成,,不合理得额外添加氨基酸对免疫效果就是非常不利得。维生素A对维持上皮与黏膜表面功能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对合成抗体作用很大,对鸡得早期法氏囊免疫器官具有保健作用。 维生素E可促进巨噬细胞得形成,巨噬细胞不仅有吞噬病原微生物得作用,它还具有对抗原递呈,传导,内化抗原加工等作用,对注射免疫部位引起得炎症,可配合抗菌素治疗,从而起到快速恢复炎症得作用。 维生素C不仅具有抗应激及抗感染等作用,还有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得特殊作用。 所以说机体获取合理得营养,机体各项生理指标达到健康标准,就是保证免疫良好效果得重要前提。 3:免疫增效剂类药物得不合理应用对免疫效果得影响:大家知道,某些抗原需要经过多次免疫才能刺激诱导免疫系统产生理想得抗体产生,一些免疫增效剂类药物在此时便起到了诱导与激活免疫细胞得作用,这些药物要严格按照疗程才会具有诱导与激活免疫系统得效果,一般情况下,最好就是在免疫抗原接种得前2天与后2—3天内都要使用.有得人只使用1天或一次就是完全没有效果得(增效剂与疫苗保护剂一定要分清,脱脂奶粉就是疫苗保护剂,左旋咪

鸡白痢的综合防治措施

鸡白痢的综合防治措施 摘要:鸡白痢病是由鸡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发生极为普遍和危害极为严重的鸡传染病,各种品种的鸡均易感,以2-3周龄内的雏鸡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呈流行性,严重危害雏鸡成活率。成年鸡发病主要以损害生殖系统为主,如造成母鸡产蛋率下降和公鸡性功能减退等。关键词:鸡白痢诊断综合防治 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本病是一种极其常见的传染病,由鸡白痢沙门氏杆菌引起,其排泄物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同时也可通过鸡蛋垂直传播。也可通过接触传染,消化道感染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方式。本病主要危害雏鸡,近年来青年鸡发病亦呈上升趋势。 1.流行特点 1.1病原菌 本病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该菌为革兰氏阴性,无荚膜、芽胞和鞭毛,呈杆状或卵圆形,单个或成对排列,为兼性产气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在沸水中5分钟、60℃10分钟或70℃经过20分钟即可死亡,普通消毒药如0.1%高锰酸钾液、0.2%福尔马林液、2%石炭酸液可于数分钟内将其杀死。在自然条件下,病菌的抵抗力较强,在土

壤中可以存活14个月,鸡舍内的病菌可以生存到第二年。 1.2 易感鸡群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各种年龄、不同品种的鸡都可感染,7~14日龄雏鸡最易感,14~21日龄以内雏鸡的发病率与病死率为最高,表现为急性败血症经过,以发热、排灰白色粥样或粘性液状粪便为特征,呈流行性,是造成雏鸡死亡、育雏成活率低的主要疾病之一。青年鸡也可以发生白痢,所造成的损失比雏鸡白痢和成鸡白痢大.。成年鸡发病以慢性或隐性感染居多,以损害生殖系统为主的慢性或隐性感染为特征,是造成产蛋率不高和成年鸡死淘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轻型鸡易感性较重型鸡低。 1.3 传播途径 病原菌可经蛋垂直传播,也可水平传播。病鸡和带菌鸡内脏中都含有病菌,以肝、肺、卵黄囊、睾丸等处最多,是主要传染来源,可通过消化道感染。病鸡的排泄物、被污染的工具等是传播本病的媒介物,还可以通过交配、断喙、性别鉴别传播。 另外,饲养管理条件差,雏群拥挤,环境不卫生,育雏室温度太高或过低,通风不良等或者同时有其它疫病存在等都是诱发本病和增加死亡率的因素。 2、诊断 2.1 初步诊断 依据本病在不同年龄鸡群中发病的特点以及病死鸡的主要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

寄生虫

寄生虫:某些低等动物在生物演化的过程中逐渐失去自生生活能力,长期或短暂的依附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获得营养并给对方造成伤害,这些高度特化了的小型低等动物,例如:蛔虫。 宿主:被寄生的生物的名称。 终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储蓄宿主或保虫宿主:可以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来源的受染脊椎动物。 医学昆虫:危害人、畜健康(寄生、传播病原体)等与医学有关的节肢动物,多数为昆虫纲,故又称医学昆虫。 全变态或完全变态: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例如:蚊。 半变态或不完全变态: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时期。例如:虱。 直接危害:节肢动物本身对人体直接造成的损害,例如:寄生、超敏反应。 间接危害:节肢动物携带病原体传播各种疾病引起的危害形式。 机械性传播:节肢动物在传播病原体时只起运输,携带作用,但病原体在体表或体内均无形态和数量的变化,如:蝇。 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必须经过节肢动物体内生长、发育、繁殖后,再传播给人,其形态、数量均发生变化。如:蚊传播疟疾。 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夺取营养、机械性损伤、毒性作用与过敏反应。 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经口感染、经皮肤感染、经媒介昆虫感染、接触感染、经胎盘感染。 3个流行特点:地方性、季节性、人兽共患性。 3个防治原则: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钩虫流行:多见于热带、亚热带,我国南方感染高于北方,南方是美洲钩虫,北方是十二指肠钩虫。 丝虫致病:急性期过敏和炎症反应、慢性期阻塞性病变。 危害人类健康的蚊类主要为按蚊属、库蚊属、伊蚊属。 成蚊的特征:分头、胸、腹3部分,体表有鳞片,胸部有3对足。 蚊体发育属全变态,生活史分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主要传播以下疾病:疟疾、丝虫病、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 蝇(完全变态)、骚(完全变态)、百白蛉(全变态)传染黑热病。 蝇:机械性传播(主要):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皮肤病、眼病、神经系统疾病等;蝇蛆病:眼蝇蛆病、皮肤蝇蛆病、口腔、耳、鼻咽蝇蛆病、肠胃蝇蛆病、肛门、泌尿生殖道蝇蛆病。 虱为不完全变态,分卵、若虫、成虫3个时期。 人虱传播的疾病主要为流行性斑疹伤寒、流行性回归热。 蜚蠊俗称蟑螂,发育为渐变态,生活史有卵、若虫、成虫3个阶段,为杂食性昆虫。 蝉的发育过程分卵、幼虫、若虫、成虫4个阶段。对人体危害:直接危害、传播疾病。 疥螨发育过程分卵、幼虫、前若虫、后若虫及成虫5期,疥螨是疥疮的病原体。 蠕形螨生活史为半变态,有卵、幼虫、前若虫、若虫、成虫5个期,实验诊段可用挤压涂片法或胶纸粘取法。 流行因素有哪些? 自然因素:包括地理、环境、温度、雨量、光照的气候因素。 生物因素:中间宿主的存在时某些寄生虫病流行的必须条件。 社会因素:政治、文化、教育、生产活动和生活习惯直接影响寄生虫病的流行。

脱细胞猪小肠粘膜下层基质材料中生长因子的 定量检测

Material Sciences 材料科学, 2018, 8(5), 595-602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8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db8991016.html,/journal/ms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db8991016.html,/10.12677/ms.2018.85070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Growth Factors in Porcine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Matrix Materials Yang Zhang1, Leilei Xia1, Jianping Gao2, Fumin Men1, Xiaolong Zheng1, Jinhui Zhang1, Yi Chen1*, Bo Zhao1* 1Beijing Biosis Healing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Process Engineering, CAS, Beijing Received: May 4th, 2018; accepted: May 20th, 2018; published: May 28th, 2018 Abstract In this study, three growth factors including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GF2),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 (TGFβ1)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in two SIS products (VIDASIS TM and Biodesign?) were quantified by enzyme linked immune sorbent assay (ELISA) kit through the preliminary treatment of liquid nitrogen freezing and grinding technology which was aimed to release the growth factors from the tissue. Results showed that contents of TGFβ1, VEGF and FGF2 in VIDASIS TM were 8375 ± 2125 pg/g, 5486 ± 1043 pg/g and 3990 ± 1372 pg/g respec-tively; while the corresponding contents in Biodesign? were 11517 ± 1331 pg/g, 5432 ± 272 pg/g and 5417 ± 947 pg/g. Keywords Porcine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Acellular Matrix,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脱细胞猪小肠粘膜下层基质材料中生长因子的定量检测 张扬1,夏磊磊1,高建萍2,门福民1,郑晓龙1,张晋辉1,陈毅1*,赵博1* 1北京博辉瑞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2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通讯作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