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保护文化遗产,振兴民间艺术

保护文化遗产,振兴民间艺术

保护文化遗产,振兴民间艺术
保护文化遗产,振兴民间艺术

国华07级郑州二组08年暑期社会调查报告:

保护文化遗产,振兴民间艺术

------走进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

组长:杨亚林

会计:张孟孟

组员:赵振、陈旭、钱刚

调查地点;河南省开封市朱仙镇

调查对象;朱仙镇木版年画

调查方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

调查时间:2008?7?7---2008?7?15

前言

2006年,国家公布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中国木版年画的源头而榜上有名,再次受到世人的关注。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强大,人们对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关注也在与日俱增。朱仙镇离我们的家乡并不远,虽然朱仙镇木版年画凭其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魅力远近闻名,但我们对它并不了解。带着一份好奇心,带着一份责任感,我们来到了位于开封县的朱仙镇,以期详细了解朱仙镇年画的历史和如今的发展状况,并希望能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保护与发展奉献绵薄之力。

正文:

一.朱仙镇木板年画的历史沿革

在朱仙镇年画博物馆里,一位工作人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话说当年,秦王李世民率兵攻占了开封。当地父老向他诉苦:连年的打仗城中夜里闹鬼,百姓的日子没法过了。当晚李世民也连连被噩梦惊醒,不能入睡。大将秦琼、尉迟敬德得知后,一个手持双锏,一个紧握金鞭,威风凛凛分站在门旁,夜来无事。李世民灵机一动,令谋士画了秦琼、敬德像贴在两扇城门之上,以保百姓平安。朱仙镇一位巧木匠来到开封,看到城门上将军的画像,回去后把两人的像刻在梨木版上印成门神。木匠的门神画供不应求,后来门神发展成供喜庆节日张贴的年画。从此,朱仙镇年画一举成名。

这个故事不一定真实,但它却说明了朱仙镇年画历史的久远。故事归故事,史载:中国木版年画兴起于北宋时期的开封。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京城开封“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门神在宋代称为“纸马”、“纸画儿”。翻开历史长卷《清明上河图》会看到“王家纸马店”门前门神画“皆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清晰可辨。北宋门神画在中国绘画史上首开了木版年画的先河。后来开封由于战乱不断和黄河泛滥,开封年画逐渐转移到朱仙镇,朱仙镇也成为了制作木版年画的中心。因此可以说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从地理空间上看,朱仙镇木版年画主要分布在开封、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另外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等地年画都深受其影响。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朱仙镇年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朱仙镇的历史,它的每一次兴衰都与朱仙镇的兴衰有直接的联系。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介绍一下朱仙镇:朱仙镇,在今河南省开封县西南22.5公里,因傍贾鲁河,水路转淮河可远达扬州。朱仙镇自唐宋以来,一直是水陆交通要道和商埠之地,明朝时是开封唯一的水陆转运码头,朱仙镇因此而迅速繁荣。到明末,朱仙镇已与广东的佛山镇、江西的景德镇、湖北的汉口镇,并称为全国四大名镇。明末清初是朱仙镇最繁盛的时期,当时全镇民商有4万余户,人口达20多万。

朱仙镇年画自宋兴起到明清达到顶峰。《岳飞与朱仙镇》

一书载:“红纸门神系旧习过新年之消用物,为镇中最著名特产。往昔盛时,业此者三百余家……”想当年朱仙镇300余家门神店星罗棋布,年画产量高峰年可达400万张。每年入冬,各地“打门神”的客商云集。“门神门神骑红马”

,朱仙镇木版年画乘运粮河之船,装太平车之载走遍全省,走向山东、江苏、湖北、福建、甘肃、宁夏……

清中叶以后,黄河在中原一带多次泛滥,朱仙镇受灾严重。至20世纪初,镇内年画商号仅存70余家。

民国初年,朱仙镇经济萧条,商业锐减,年画作坊只剩下40余家。抗战前夕,年画行业为了生存,多迁往开封城中的书店街、大南门里、西大街、东大街、土街一带。

1938年,日军侵占了开封,使古城百业凋敝,年画商号相继倒闭或转行。到解放前夕,年画作坊在开封地区所剩寥寥无几……

1949年共和国成立。一批美术工作者和年画艺人创作出了歌颂和平、胜利的新年画。

60年代初,开封组织起一批老艺人,开始了搜集古版年画和创作刻印新年画的工作。“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文学艺术遭到摧残,很多木版年画及老版被付之一炬。

80年代以来,开封和朱仙镇成立了木版年画社和研究会,并恢复了数家门神老字号。2004年9月,“中国朱仙镇年画博物馆”的大牌子挂在了朱仙镇大关帝庙的大门旁……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千百年来,他们世代承袭、师徒相传沿用至今。它用色讲究、色彩浑厚鲜艳、久不褪色、对比强烈、古拙粗犷、饱满紧凑、概括性强等特征。以传统技法构图,画面有主有次,对象明显,情景人物安排巧妙,表现出匀实对称的美感。“沙沙、沙沙”的印刷声催着染色后掀动的年画,使人感到一页页翻过的日子……朱仙镇木版年画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所表现的题材和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信仰一脉相承。

朱仙镇年画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作为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继承好、发扬好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一份多么崇高的责任。

二、朱仙镇木板年画现今的发展状况

朱仙镇年画纵然有鼻祖的地位与独特的艺术魅力,但在如今社会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其发展状况却令我们心忧。

我们在朱仙镇并不大的镇区仔细看了几遍,发现这里的年画店并没有宣传中的多,更与我们想象中的相差甚远。很多大街已找不到年画的踪迹,古老的房子也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高楼,充满了商业的气息。我们刚来的时候,还怀疑我们是不是到错了地方,这里与想象中的“古镇”和“年画之乡”太不一样了。

我们去采访镇政府的时候,一位办公室主任接待了我们。他向我们介绍,朱仙镇现在的年画主要由一些传统的老店来制作,像“天义德”“万同”、“万通”等。2006年,政府为了使之形成集群效应,

把很多老店都迁到了“年画一条街”,所以现在镇上其它地方年画比较少了。这位主任也承认朱仙镇年画的发展状况不是很好,与杨柳青、桃花坞等地相比,朱仙镇做的还太少。

我们于是到“年画一条街”做了一些调查,结果得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说朱仙镇年画近几年发展的不错,在外面获了不少奖,自己店里的年画也行销全国甚至出口到韩国、日本等地。另一种则显得比较保守甚至悲观,他们说现在朱仙镇的年画正在日渐衰微,由于手工制作和销路不通,店里的经济效益也不好。只有外地游客来时买几张年画作为纪念才有所收入和一些专业人士购买外,其他很少。我们分析了这两种说法,认为他们各有自己的正确性,又都有自己的片面性。前者可能更注重经济利益,毕竟每个人都要赚钱养家糊口,但是过于重视经济利益就会影响艺术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和艺术的纯洁性。后者可能更重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他们不想让艺术与金钱沾染太多。但这样也会妨碍传统艺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

与发展。最后我们问了一些关于“年画一条街”的问题,他们说这条街是一项政府的“形象工程”,对年画发展起的作用不大。

在一些老店我们了解到,朱仙镇年画依旧坚持着手工制作,与其他地方为了商业利益而大规模印刷相比,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据统计,开封及朱仙镇现有的从事木版年画印制的民间艺人仅有20名,并且年龄都在50岁以上。后继乏人的状况压在他们心上,也沉甸甸地压在中国木版年画之乡——朱仙镇人的心上。木版年画对于朱仙镇人来讲是不能放弃的,他们把印制年画看得很重很重。毕竟,这源自民间的吉祥物是不可替代的。

“门神门神骑红马”,发展朱仙镇木版年画任重而道远……

三、朱仙镇木板年画的保护与振兴之路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而且极具观赏价值,许多名人都曾收藏过朱仙镇的木版年画,鲁迅先生给予其很高的评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这是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特色的很好概括。现在上海鲁迅纪念馆还珍藏着26幅鲁迅收藏的朱仙镇年画作品。所以,怎样保护和振兴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一民族文化瑰宝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社会发展到今天,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已经衰落了很多,曾经听老艺人们说以前朱仙镇的木版年画经济发展的非常迅速,而且是全国的木版年画经济中心。但在近些年来,朱仙镇没有像其他三大名镇一样成为一个大城市,仍然停留在一个小城镇的地位,因此木版年画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阻力。在近几年,朱仙镇木版年画面临着失传的问题,老艺人们越来越少,因此国家文艺部及宣传部开始重视起来,省政府省文艺部门也出台一些措施,保护老艺人,发展木版年画。当然,在国家及政府的重视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朱仙镇成立了木版年画社,发展木版年画,老艺人经常外出去大学做演讲,宣传木版年画,文艺刊物,网络也开始出现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身影。并且邮政部发行了邮票,朱仙镇木版年画申遗等。但不可否认的是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虽说成立了木版年画社,但人们一点都不团结,各自想着自己的利益,为年画的传承付出的太少。我想这方面就需要政府来组织,像法国一样,形成品牌产业,发展木版年画经济。只有形成了连锁经济,木版年画的发扬才会更远。并且朱仙镇木版年画缺乏时代创作精神,缺乏创新,仍然靠祖宗留下来的老板吃饭,这些都将限制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社会需求量增大,因此老艺人们都非常高兴,他们看到了希望,他们希望看到自己创作的作品能走向世界。令人感到气愤的是,市场上出现了不少粗制滥造的产品,影响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整体形象,也令朱仙镇的一些老艺术家痛心不已。对此我们真的希望能有人主动承担起这份责任,保护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当然,国家和社会没有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现状视若无睹,他们采取了很多办法来保护和传承这些民族文化遗产。从一系列的活动与政策中,我们也看到了又一个年画艺术春天到来的希望。

2002年10月,世人瞩目的“首届中国木版年画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木版年画大联展”在古都开封、历史名镇朱仙镇举办。这项活动被称作“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历史性的开端和发动。而木版年画抢救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龙头工程。

2004年6月,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河南省第一个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项目在开封启动。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南省开封市的郭泰运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2008年1月,《朱仙镇木版年画》特种邮票首发式在朱仙镇举行。

2008年,中国各地木版年画提出将以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为龙头,联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

而且,近期,河南省政府做出加快朱仙镇经济发展,重塑名镇形象的决策,更让人们充满期待。最后,我们想写下我们关于保护和发展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建议,希望能给相关部门和人士一些启示:

1:面对人们的需求,朱仙镇木版年画可以进一步规范小作坊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整体水平,跟上时代步伐,开拓出更广阔的市场,将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发扬光大

2:注重对文化的创新式发展,不断推出新的产品,让文化永葆青春活力。

3:照顾好老艺人,培养新传承人,让民族文化生生不息。

4:打造品牌,支持“申遗”,让中国年画走向世界。

5:艺术家们应具有高尚的艺德,不要因功利斤斤计较,让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6:落实保护措施,防止“形象工程”,一切以传承文化遗产为重

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工程,要抢救的是人才,是老版子,是原汁原味原生态的手工技艺。但往深处说,要抢救的最重要的应是对朱仙镇木版年画内涵的解读!是对待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观念意识!

相信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提高和朱仙镇的重新崛起,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未来一定充满光明!

四.谁该为尹爷爷的眼泪埋单?

在调查的过程中,有一个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天成老店的第五代传人——尹国全爷爷,一位60多岁的老艺人。

他是我们在朱仙镇的一个调查对象,一次不经意的调查采访却让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几次流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忍不住将这次谈话写下来。

我们去采访那天,正好碰见开封县文物局局长也在那里,这让我们有点惊喜

。那位局长好象对我们这种调查已司空见惯,看我们又是学生,就没太在意我们,而是在同一位穿着一件有点旧的背心,浑身透着土气的老人说事。好像是要为店里出一本年画集。不一会儿,局长走了。经介绍,原来那老人就是尹国全爷爷,一位工艺美术大师。于是,我们便开始了采访。

刚开始,尹爷爷显得有点拘束,说话也吞吞吐吐,语意不清。我们跟他解释了我们的情况和调查的目的,他才逐渐放开。

尹爷爷说,他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不会说话。他说他是这店里的第五代传人,14岁开始学雕版,至今已干了四十多年了,现在朱仙镇只剩他会雕版了。从老人的口里和店里的诸多荣誉证书,我们感觉到他凭着自己卓越的技艺与朴素的艺术修养为朱仙镇年画的传承与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坐在我们面前的这位与农民没什么差别的老人,实则是一位朴实而伟大的艺术家,这让我们肃然起敬。

然而在这看是光彩的表面背后,尹爷爷却给我们讲了很多让我们吃惊的“内幕”。

尽管有着“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尽管有着高超的制作年画的技艺,老人家里却依旧过着清贫的生活。我们问他买年画的收入哪儿去了,他说那根本赚不了钱,他搞年画只是继承一份祖业,不让朱仙镇年画这门艺术衰落乃至消失。只有外地游客来时买几张年画做个纪念才收入点,其他很少。我们问国家对你们不是有补贴政策么,他说他没有见过国家的一分钱。

尹爷爷又讲了很多他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让我们震惊。尹爷爷讲到镇政府曾强占其拥有所有权的底板,显得极度委屈。又说道镇里张某串通政府多次抢占抢占其功名,到处招摇,发财。还有很多难言的苦水,尹爷爷想要全部倾诉给我们了我们。讲到激动处,他不禁老泪纵横。

我们静静地听着,心里面确似有万千涌流在翻江倒海。作为朱仙镇为数不多的老艺术家之一,它可以称得上是朱仙镇的“镇宝”。作为一名为朱仙镇年画的传承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大师级人物,他更应受到尊敬与保护。而发生在他身上的这一切让我们不可思议,又让我们感到深深的悲哀。

末了,尹爷爷带我们看了他创作的几副新题材年画,其中一副是画着“福娃”的福字,他说它已被北京奥组委认定为北京奥运会唯一木板年画版的吉祥物。尹爷爷还指着一张《清明上河图》年画说,这是他专为北京奥运会创作的,奥运期间,将在北京展出。

事后,我们很想为尹爷爷的遭遇做点什么,但尹爷爷说很多好心人也想帮助他,但最后都无果而终。尹爷爷没有文化,我们想这也是他处处受排挤的原因之一。但我想最关键的不在这里,而在于政府的失职,在于人们道德良知的沦落。艺术终究是艺术,如果将它与权术或金钱挂钩,那么再珍贵的艺术也会一文不值。

在此,我们只能对尹爷爷的遭遇表示最大的同情与理解,但我们也愿通过我们的声音为尹爷爷发出控诉,让那该作为的作为,该为尹爷爷的眼泪买单的买单。

调查日记选:

(一)2008年7月13号星期日晴杨亚林

踏上北归的火车,我的心情一阵激动,又有一份沉重。激动是因为要回家了,沉重是因为回家之

前要进行社会调查,而我又是组长。

从来没有进行过这样的尝试,我不知道未来的十天会发生什么。我不是一个善谈的人,但老师把这份责任交给了我,让我感到既高兴,又感到一份莫大的挑战。

车一路向北,我有点昏昏欲睡,已不再像以前回家那样对窗外的景物充满惊喜。河南的同伴近三十人聚在一块,成了车厢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在思考调查的主题以及怎样面对未知的各种困难与挑战。旁边的人都默默不语。

窗外的景色随纬度的升高而变幻,我的心却依旧深沉。夜深了,火车平静地穿梭于祖国的大地上,万物陷入了沉寂。

经过一夜的忍耐,火车于第二天早上终于到达了郑州。走出火车站,一股熟悉又有点陌生的气息扑面而来,我却没注意一滴泪渗出了眼角。

(二)2008年7月15号星期2 晴钱刚

经过前几天的调查,我们对朱仙镇的年画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这仅仅是一些片面的知识,并不能满足我们更深一步的需求,也许我们更应该接触一些老艺人或专家。

今天,我们来到了这里有名的木板年画一条街,在这里我们我们采访了一位有名的老艺人,他是万同老店的主人张连生,是出名的年画制作人,万通老店也是一个出了名的老字号,能采访到这样的专家,我们都高兴极了。

这位老人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店里的一切认识古朴如旧,一点也不失传统色调,但是,说回来,这里不面有一些破落,让人对木板年画的发展有一些担忧,听这位老人说,木版年画这几年的光景的的确不是很好,虽然国家对此很关心,对木半年画加以保护,但是总体来说。木版年画的发展人大不如前,也许是时代原因,也许是其他的。

然后,老人游戏那个我们讲述了先进的木版年画店,及他们的传人,发展状况,我们每一个人都听的十分认真,做好笔记。最后离开的时候,我们还买了几张,老人热情的送走了我们,我们每一个人也很高兴,能与出名的老艺人家交谈,心中真是美极了。

(三)2008年7月19号星期6 阴赵振

今天,是我们进行社区服务的而第一天,刚开是我们的计划是在家属园进行义务劳动,可是令我们很失望,今天并没有事情让我们去做,但是,事情总会有发展的。

接下来在组长的而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朱仙镇的敬老院,刚来是看到这挺干净的,心想一定会有许多老人在这里安享晚年,但是,这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热闹,仅仅只有几位年迈的老爷爷,不过老爷爷都很热情,带我们几个又是参观食堂。又是看菜园子,好像我们是客人似的,在这里唯一让我们遗憾的是没有帮助老人干较多的活,仅仅是帮助老人拖地擦桌子,洗菜,自己感觉空空的,好像什么也没帮助老人干,心中很不是滋味。

最后带着一丝遗憾,离开了敬老院,虽然,没有为老人干更多的事情,但是这一份心意,我相信老人一定会心领的,或许这次也让他们的生活天了一些光彩。

社区服务小记

陈旭

本来在朱仙镇调查的时候是发现有两个补习班的,唉,真的很惊讶,发现补习班,这可有我们几

个的用武之地了,虽说我们还不是满腹经纶的书生,但教小学生学习,还是绰绰有余的。我们兴高采烈的向辅导老师介绍我们,希望我们能被他们接受,可那些老师也真是的,不仅不欢迎我们,还把我们给赶了出来,用难听的话说,真是“好心当作驴肝肺”。可反过来一想,也不能怪他们,毕竟我们是陌生人,无奈之下,我们去了敬老院,来到朱仙镇,人生地不熟的,谁知道敬老院在那里,只有靠我们的两片嘴巴了。

在几位叔叔的引导下,我们摸到了敬老院。在敬老院,一位民政部的叔叔接待了我们,并把我们带到了老人的居住区。在居住区内,我们和老人亲切的交谈,聊聊日常生活,老人们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那微笑,和蔼可亲,让人倍感温暖,让我们的心里暖融融的,有一种亲人的感觉。然后,以为身体比较硬朗的老人把我们带到食堂看看,说句心里话,我感觉他们的食堂不是很好,谁说食堂已经打扫过了,可桌子椅子上面还是有很多残渣,剩饭,地面上也是脏兮兮的,今天天气又热,到处是苍蝇飞舞,我们几个看到这种景象,就拿过来抹布,扫把,拖布帮他们打扫卫生。说实话,打扫干净实在是不容易,就电扇玻璃上的灰尘就真够呛的,辛辛苦苦干了几个小时。今天又没电,大伙都很热,累得汗流浃背。打扫完食堂之后,我

们便在院子里和老人一起转悠。在菜园里,我们看到蔬菜都熟了,便帮他们摘菜,洗菜。下午我们来的时候,老人们大多都在休息,我们便在院子里看宣传橱窗,等老人们醒来以后,我们便帮他们整理房间,和他们一起交谈。

今天的社区服务,我们干的也都挺累的,到我们都坚持了下来。因为在付出的同时,我们也收获了很多。为老人们服务,关心老人本来就是每个人的责任。一天的社区服务,我们在帮助老人的过程中,了解了老人的生活,认识了老人的精神世界,通过观察宣传橱窗,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政府对于老人的政策,政府人员经常来敬老院,关心老人的生活,每月为老人拨付资金,养老工作做得很好,当然工作人员把工作也安排的井井有条。对此,我真的切实感受到了国家的支民惠民政策,谈及敬老院的不足,我还是有些话想说:敬老院的工作人员不是很敬业,不能够将老人切切实实照顾好,不能搞好卫生等工作。在敬老院,虽然老人们自己种菜自己吃,自力更生,但工作人员不能为老人提供可口的饭菜就不对了。总之,作为外来人,

我不想说的太多,但我想说的是照顾老人是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这样关注老人、关心老人。让老人感到温暖。

虽然今天我们的社区服务活动已经结束了,但我相信我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机会去社区反而服务,为社会奉献爱心,真的相信社会会因我们的存在而更加没好,更加和谐。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该为社会服务,作为国华学子,更应该以奉献社会为终生追求。

牢记杨叔叔的教导,以奉献社会为终生追求!

暑期社会调查感受

钱刚

带着疑问,我们踏进了这个让人神往有失望的土地,面对现在的朱仙镇我们的心不觉的凉了。不过

心中总有一种冲动,想尽情的去调查去帮助他,也许自己力量微不足道,但总会有收获的。

前几天的调查,我们的重心是围绕朱仙镇的政府,经过长时间的调查,我们对朱仙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对朱仙镇的历史与未来也有了大概的了解,然后,我们又一起去参观了朱仙镇的年画室,在那里学到了许多有关木版年画的知识以及他的发展史。

接下来的调查是真的动人心,令人感动。百姓口中吐真言,深入到寻常百姓家,使我们的更加真

是有意义,第一次接触的是一个老艺人,在那他热情的向我们简述了模板年画的古往今昔,制作工艺,以及木版年画的家族史,这位老人的儿子竟是年画社社长,我们都很高兴,能采访这样的专家,后来,老人又向我们介绍了他们家族的发展,其中不乏自豪与激动,我们也为老人的成就高兴。

不过,第二天的调查,就并不是这样了,说惊天逆转,也可谓大有不同,同样,今天我们采访的也是一位老艺人,可他并没有昨天老人的风光。老人饱含激情的为我们讲述着他的经历,其中的悲酸即使你不在现场,只听录音,也会为之感动,话还没有讲完,老人已经泪流满面了,其中个人的恩怨情仇,也许我们的却不应该去管,可是听到最后,一切的主谋竟然是政府,我们心中的怒火再也憋不下去了,不过,到底是有心无力,只能看老人流泪、、、、、、

调查结束以后,社区服务我们也顺利完成,马上就要到了尾声,心中不免有一丝遗憾与留恋。通过这次实践调查,我发现了许多自己的不足与错误。

第一,我们自信心不足,勇气欠佳,做事畏畏缩缩,时间浪费严重。

第二,我们表现欠佳,行为举止拘束,语言有时不得体,有失误之处。

第三,事前准备不充分,考虑问题不全面,导致做事不顺,出现冷场局面。

第四,综合安排不够合理,整体把握欠佳,用心不足,缺点太多。

第五,人员交往,关系处理,不够得当,不能尽心尽力。

当然,这仅仅是第一次,缺点必不可少,但总有令人满意的地方,例如;吃住方面,大家勤俭节约,懂得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日常安排中大家有颇好的生活习惯,早起晚睡,生活作风很好。

总而言之,这次调查活动有得有失,有优有坏,但是,到底经历过了,得到的到底比失去的多得多,缺点也少了许多,但只并不是过错,也许有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人生也许就是这样,无论甚么事,只要你亲身经历就一定会有一番不同与一般的体验,阳光总在风雨后,相信经历这次以后,我们的人生又会添上崭新的一笔。

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杨亚林

社会实践调查作为国华一项特有的传统活动,对于每一位国华学子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每个人将带着在国华接受的优质教育走入社会,去真正读社会这本大书。

这次调查,我们没有选择繁华的都市,也没有去闭塞的农村,而是去了一个古盛今衰,充满悲欢离愁的小镇——朱仙镇,去调查一个我们并不熟悉的事物——朱仙镇木版年画。

可以说这几天的经历是丰富而难忘的,感受是复杂而深刻的,收获是难得而有用的。

这几天,我们采访了政府工作人员,采访了艺术大师,深入朱仙镇的街头巷尾去发现。这几天,我们领略了年画艺术的悠久历史与独特魅力,经历了自己生存的艰难与乐趣,感受了社会形形色色的各种人物。这是在学校所体会不到的。我们一生可能只有这一次机会去搞这样的社会调查,这段时光的点点滴滴,快乐抑或悲伤,都会成为我们永久的记忆。这几天,堪称我们的“社会初体验”。

我作为组长感受也是颇深。起初我对我们的调查没有信心,因为我们人少,而且都不爱说话,而且我对要经历的种种困难也没有把握。但后来,我坚定了信心,我想:老师既然信任我,我就一定要而且能够把这分工作做好。调查前,爸爸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帮助,我于是坚定地对自己说:相信自己,甘于奉献,锻炼自己。几天里,我对自己的工作不太满意,但也相当满意。我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这几天里,我们学会了互相理解,互相关怀,我们懂得了勤俭节约,不怕吃苦,我们尝试了很多第一次。我们曾为一个有价值的发现而欣喜不已,也曾为自己的勇气不足而自责。我们曾为到敬老院做一名志愿者而自豪,也曾为买西瓜受骗而愤怒。但不管怎样,经历过就好,成长了就好。

这几天,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国华学子是多么幸福,又是多么使命重大。在学校,我们衣食无忧,没有利益纷争,没有勾心斗角。但社会不是这个样子的,所以这次经历不仅锻炼了我们的能力,更有助于我们日后融入社会。但我们是一群肩负使命的人,我们要去做的事还很多。社会上还有太多不公平的现象需要我们去消灭,人性还有太多缺陷需要我们去完善。家乡还太贫穷,家乡父老的生活还太贫乏。传统的古老艺术正在遭受侵蚀,民族的文化遗产亟需保护。

经历了这次调查,虽然有很多遗憾,但已足使我们终身受益。“立校办学的目的,是让年轻俊彦从拥有知识开始,继而拥有高尚的品格和灵魂,以建设国家和回报社会为终点。”现在,我对这句话理解更深了。

这次暑期社会实践已经结束了,但我们人生的实践才刚刚迈出了第一步。

中国的文化遗产怎么保护

中国的文化遗产怎么保护 都知道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滔滔大国,我国的文化遗产也是数不胜数,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两个,但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有哪些呢?要怎么保护呢?其实总共有52个各种各样的文化遗产。作为一个中国人,肯定要对这些遗产有所了解才不失为一个中国人,更要细心保护他们。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 ▲一、什么是文化遗产? 结合文化遗产清晰条理的向我们说明了这个问题。文化遗产主要分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法律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仅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文化价值的人类杰作,即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遗产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我们不会保护其中的糟粕。 ▲二、为什么要用法律保护文化遗产?

从文化遗产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即历史之见证、身份认同的纽带、文化多样性之体现、创造力之源、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遗产涉及不同主体生存和发展的正当利益和不同文化遗产权益和文化遗产权益与其他正当权利 之间可能发生冲突三个方面向我们展开。这三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文化遗产本身具有的重大意义与其保护过程中有诸 多问题之间的矛盾,而这个矛盾的解决必然需要法律的保障。 ▲三、怎么用法律保护文化遗产? 从国内到国际两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目前用于保护文 化遗产的法律。就国内而言,目前我国已经在宪法第22条、文化遗产基本立法、其他相关立法以及政府部门的行政立法和部门规章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明确的规定。而国际方面也有相关的规定。1954年颁布的《关于在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海牙公约》、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及其他相关的国际公约也都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法理依据。 ▲四、公众如何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就目前中国文化遗产多的现状,王教授指出,只是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产,我们每位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主动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当中来。我们可以通过捐资募资、文物认领、文保义工、志愿活动等多种方

关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民革XX市委今年3月,组织部分党员对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XX市是地处太行山的一个山城,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丰富文化资源。目前,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分为六大类:一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竞技与杂技。主要有武术社火、故事火、牛斗虎等。二是历史悠久、盛传全市的民间民俗。主要有平定风秧歌、跑马、平定城柏井古庙会上会迎驾与祈雨等。三是传统手工技艺。主要有刻花瓷制作工艺、平定砂货制作工艺、珐花瓷制作工艺等。四是道具简单、轻便灵活的说唱艺术。保存至今的说唱艺术主要有阳泉评说。五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的民间舞蹈。主要有文迓鼓、武迓鼓等。六是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学,主要有赵氏孤儿传说、浮山女娲补天的传说等。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开发利用并重,通过各种活动大力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工作有序进行。一是全面普查整理,精心申报保护名录。2006年以来,我市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研究,将搜集整理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记载下来。同时按照国家、省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组织有关工作人员,对市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进行了全面普查,编辑出版了各种资料。2008年10月市政府正式公布了申报第二批省级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此基础上,平定武迓鼓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保护计划,确定了保护单位,明确了项目普查、申报责任人,使非物质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_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契机_李文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年6月 第20卷 第6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Jun. 2012, 20(6): 663 667 * 国家环保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9020)资助 李文华(1932—), 男, 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 博士, 主要从事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E-mail: liwh@https://www.sodocs.net/doc/dc127914.html, DOI: 10.3724/SP.J.1011.2012.00663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契机* 李文华 刘某承 闵庆文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摘 要 农业发展在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和土地集约化利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 也造成了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与之对应的是一些传统地区的传统农耕方式在适应气候变化、供给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环境、提供多种产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人类逐渐认识到保护这些传统的农业技术以及重要的生物资源和独具特色的农业景观的重要性。经过近30年的实践和发展,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进入瓶颈期。而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 不仅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保留了杰出的农业景观, 维持了可恢复的生态系统, 传承了高价值的传统知识和文化活动, 同时也保存了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 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多功能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最后本文从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及文化功能角度对生态农业多功能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农业文化遗产 多功能农业 中图分类号: X1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2)06-0663-05 Agri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new opportunity for developing eco-agriculture LI Wen-Hua, LIU Mou-Cheng, MIN Qing-Wen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Due to 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land, significant agricultural achievements have been attained at the expense certain eco-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t has also been noted that some traditional farming methods are uniquely advantageous in the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ecosystem services suppl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umans have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traditional agro-technologies, bio-resources and unique agro-landscapes. After nearly 30 years of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China’s eco-agriculture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However, current eco-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as not entirely satisfactory mainly due to the following two reasons: 1) lack of further research and accountability on agro-ecosystem services functions; and 2) difficulty in obtaining remarkable economic benefits driven by lack of market-oriented guidance, scale management, specialized production and brand popularization of tradi-tional autarkic peasant economy.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present societies was not only new but also led to numerous new problems. The practice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widened new visions and provided new resolutions to emerging issues. To promot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co-agriculture, it was necessary to look for new understandings of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in relation to production, ecology and culture. Key words Eco-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Received Feb. 25, 2012; accepted Mar. 29, 2012) 中国农业发展拥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传统经验。独特的自然条件为发展特色农业模式提供了基础, 丰富的传统经验中蕴涵着值得今天借鉴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1]。随着当前建立在以 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化农业造成了一些严重的弊端, 并引发了一系列具有全球特点的生态与环境问题[2]。而与之对应的是一些传统地区的传统农耕方式在适应气候变化、供给生态系统服务、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受许多条件因素影响,我国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出一条保护和传承这种鲜活的文化的道路。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我国有着曾经灿烂多彩的文化发展历史,五千年漫长时间的文化传承给我们留下的是丰富厚重、种类繁多、各具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非文化物质遗产——口技、说书、京剧、庙会……数也数不清。这些遗产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1、定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2、范围 ①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②传统表演艺术。 ③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⑤传统手工艺技能。 ⑥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堪忧

论中国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

圆明园祭 ——从圆明园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300年的岁月,对于浩浩汤汤,蔚为壮观的中国历史来说只是过眼云烟,然而对于一座园林,却可能是不能承受之重。三百年的雕琢,三百年的洗礼,于圆明园,即如此。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震撼于她的华美和无双,震撼于她沧桑的历史变迁,更震撼于这其中的巨大失落。曾经的万园之园,曾经的文化集萃,如今却只剩下残垣断壁,怅惘低回。 圆明园,这个五世皇帝的御用之园,经历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和经营。每一朝,从帝王到臣民,都对她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感情。尤其是皇帝们,他们亲自参与园林的设计,亲自督察施工情况,为每一处景色取名、题词。乾隆将他钟爱的南方园林创造性地复制到圆明园中,帝王们将中国无数的稀世珍宝藏于此园中,一年中大部分时候他们都在此度过。因此圆明园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一座园林了,于当时,她已俨然成为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又一中心,于今,她是一座文化宝库,不仅体现着清国帝王们的审美情趣和政治抱负,更体现出一种凝练和集萃,凝练出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和我们整个民族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核心,集萃中华民族灿烂夺目的艺术成就。 圆明园的美不仅得到国人的称赞,也让外国人惊叹不已。当时一批批来自英国、俄国的使者,视其为仙境和梦幻之所在。然而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这些,从那些来自西洋的贡品中早已透露出这样一个讯息:西方文明正在迅速崛起。但我们的天子们并未从那些精致的马车、大炮中读出更多的东西,却依旧沉迷在圆明园带给他们的安逸与平静中。 1860年10月6日,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入侵,惨遭洗劫与焚毁,并由此开始了她坎坷曲折而悲壮的命运。一切的荣耀、骄傲与奢华在大火中化为乌虚,在洗劫中粉身碎骨,帝王将相,君臣百姓无不失声痛苦。整个民族在滴血! 尽管皇帝太后们想通过修复的方式竭力挽回,然而对正处于刀尖上的中国来说,这已成为不能承受之重。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期,八国联军又给了原本脆弱的圆明园一致命的一击。 军阀混战的中国,文化大革命时的中国,都有太多的无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已无力保护这座在风雨飘摇中挣扎的万园之园,尽管她已经面目全非,满目疮痍。园内的石块、木材、华表、碑帖、砖瓦…甚至是土地——这个稀世之园的仅存,仍被无情地掠夺与侵蚀着。而这个过程,长达六七十年之久。至此,她已失去了最后

浅析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浅析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邵冬梅B090902023 在这学期的课程中,我学习了非遗保护技术这一对于我的专业最重要一门专业课。虽然整个教学过程换了许多人,而且上课的内容也形式不一。但所有老师都围绕了关于非遗要我们这一代人去发掘区保护的主题。作为一名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生我想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既然要在期末结束之际交一篇论文,那么我就说说我的家乡(黑龙江)的非遗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是永恒的,对它的研究和保护也将是永远的。随着黑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诞生,从政府部门到普通百姓,人们开始更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据“突出黑龙江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具有代表性及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价值,80年以上的传承史,传承谱系清晰,传承人具有代表性,项目处于濒危状况”等标准,最终确定了“宁古塔民间文学”、“五大连池药泉会(圣水节)”、“古驿道站丁习俗”、“秋林里道斯红肠制作技艺”、“海伦剪纸”、“望奎皮影戏”、“鄂伦春族狩猎文化”、“黑龙江传统魔术”、“罕伯岱达尔斡尔族民歌”、“鞑子秧歌”、“满族萨满家祭”和“蒙古族草原赛马”等13个类别的49个项目。其中,涉及七个少数民族的26个项目,满族8项,鄂伦春族7项、赫哲族5项、蒙古族3项,达尔斡尔族、鄂温克族、朝鲜族各1项。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于2004年春启动。目前,黑龙江省的“二人转”、“东北大鼓”、“桦皮工艺”、“鱼皮工艺”及一些少数民族的说唱、舞蹈和民俗等9个项目已被列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保护名录。 下面我就简单的介绍几个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起源、特色。 1、“满族珍珠球”像篮球的运动项目 据五常当地人介绍,珍珠球是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分布于五常拉林镇及周边区域,其他满族聚集区也能见到。满族珍珠球历史悠久,最初源于满族人采集珍珠的劳动。努尔哈赤时代居住白山黑水的满族青年男女,在采珍珠欢庆丰收之际,在陆地上用“绣球”比做大珍珠,竞相往鱼篓里投,投中者预示未来能采到更多的珍珠。为与风浪搏斗,蛤蚌神化成“蛤蚌精”张开贝壳,防止珍珠被夺走。至此,一种攻守兼备的满族球类竞技项目诞生。 满族珍珠球是既古老高雅又文明适度的体育竞技活动,具有满族文化传统,目前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在五常等地,人们只有在庆祝民族节日时才玩起这种运动,这对“珍珠球”的发展、传承是非常不利的。孙主任透露,下一步保护的措施,除了采取通过信息、图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2008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中医药理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作者荣子涵 系别电气与信息工程系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年级08级 学号0828150088 成绩 指导教师张春香 2010年08月21日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 中医药理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摘要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东方国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内容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严峻挑战,学会结合国情,借鉴经验,探索出一条保护和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医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1900年发表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首次提出四大文明古国的概念,然而在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王国、古印度这四大文明古国中,除中国外,其他的三大文明发源地的历史都没能延续至今。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五千年的历史,无数的王朝被覆灭,又有新的统治者站起来,然而哪怕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外敌入侵战争——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也没能打断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五千年的延续,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流传至今的都是中华文化中的精髓。然而对于这些精髓我们并没有好好的保护与利用,只是任他们自生自灭。 2001年中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愈来愈多的与世界接触,我们喊着让中国国际化世界化,可是那样的后果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的被人们所淡忘。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的出台,人们才意识到原来还有这么多东西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一些事情我们经历的久了,就会忘记它不平常的来历。直到韩国抢先注册端午节这一原本属于我国的纪念节日后,我们才真正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青睐。《乐府诗集》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中的女英雄花木兰。然而当下又有多少人不是一边吃着快餐一边看着迪士尼版的《花木兰》。迪士尼乐园中被许多美国土生土长的卡通人物围绕的木兰亭即灿烂夺目又让人觉得不合时宜。若木兰真的知道了,恐怕现在又要多叹息了。中国的茶文化具有几千年的历史背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饮茶始

重庆有多少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庆有多少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5月14日星期一目前重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39项。其中 (1)民间文学1项。走马镇民间故事(重庆市九龙坡区)。 (2)传统音乐(民间音乐)14项。石柱土家啰儿调(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川江号子(重庆市)、南溪号子(重庆市黔江区)、木洞山歌(重庆市巴南区)、接龙吹打(重庆市巴南区)、金桥吹打(重庆市万盛区)、梁平癞子锣鼓(重庆市梁平县)、秀山民歌(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民歌(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梁平抬儿调(重庆市梁平县)、龙骨坡抬工号子(重庆市巫山县)、永城吹打(重庆市綦江县)、酉阳古歌(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小河锣鼓(重庆市渝北区)。 (3)传统舞蹈(民间舞蹈)3项。铜梁龙舞(重庆市)、土家族摆手舞(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高台狮舞(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4)传统戏剧2项。川剧(?重庆市)、梁山灯戏(?重庆市梁平县)、 (5)曲艺6项。四川竹琴(重庆市三峡曲艺团)、车灯(重庆市曲艺团)、四川评书(重庆市曲艺团)四川扬琴(重庆市曲艺团)、四川清音(重庆市曲艺团)、金钱板(重庆市万州区)。 (6)传统美术(民间美术)3项。梁平木版年画(重庆市梁平县)、蜀绣(重庆市渝中区)、梁平竹帘(重庆市梁平县) (7)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7项。荣昌夏布织造技艺(重庆市荣昌县)、重庆漆器髹饰技艺(重庆市)、永川豆豉酿制技艺(重庆市)、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重庆市涪陵区)、荣昌折扇(重庆市荣昌县)、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荣昌陶器制作技艺(重庆市荣昌县)。 (8)传统医药2项。刘氏刺熨疗法(重庆市渝中区)、桐君阁传统丸剂制作技艺(重庆市南岸区)。 (9)民俗1项。秀山花灯(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单雯翔 摘要: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发布,加快了我国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进程。本文系统地归纳了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与实践过程,主要包括早期文物保护理念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多层次文物保护体系的建立和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扩展与实践。 关键词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 进入21世纪,面对蒸蒸日上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人们开始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概念不断扩大,保护理念也不断深化。今天,文化遗产保护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是更多地立足于对自然生态环境、历史变迁轨迹、人的内心世界的尊重。因此,重新认识人类社会复合系统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是新的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所在。 1、早期文物保护理念的形成 我国素有保护古代遗物的悠久传统,正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常见铭文“子子孙孙永保用”所表达的理念,人们存祈愿江山社稷世代相传的同时,对前朝的珍贵器物,也有了妥善保存、永续利用的愿望。商周时期,皇室、贵族宗庙内“多名器重宝”,保存着为数不少的青铜器、玉器以及其他前朝的遗物。汉代皇室收藏亦十分丰富,“创置秘阁,以聚图书”,其中既有典籍,也有绘画。但是,长期以来统治阶层只是将这些器物看做赋予其政权合法性的某种依据,或仅为满足个人私好。唐代文化鼎盛,从此时的诗句“每著新衣看药灶,多收古器存书楼”(张籍《赠王秘书》)、“唯爱图书兼古器,在官犹自未离贫”(朱庆余《寄刘少府》)中可以看,当时文人雅士即热衷于收藏和鉴赏前朝器物。宋代文化再兴,被视为中国考古学前身的金石学,即形成于北宋时期,主要是以肯铜器和石刻为主要对象,进行比较系统的分类、著录并加以考证和研究。北宋曾巩的《金石录》最早使用“金石”一词,之后,吕大临的《考古图》及《释文》是现存最早而较有系统的古代器物图录;赵明诚的《金石录》著录金石拓木已多达两千种。至南宋,无论是钱币、玺印、铜镜,还是画像石、砖瓦等物均有著录。于是,金石学开始在我国成为专门之学,为研究五代以前,尤其是研究商周秦汉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文物”一词在我国出现较早,最早见于战国初期成书的《左传》。《左传·恒公二年》中有“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的记载。在《后汉书·南匈奴传》中亦有“制衣裳,备义物”的记载,但是从文献记载中可以了解到,“文物”在当时主要是指礼乐典章制度,与现代的“文物”基本是不同的概念。但是到了唐代,杜牧诗:“六朝文物草连天,天淡云闲今古同”,其中所称“文物”即指前代的遗物,其含义已接近于现代所认识文物的概念。从宋代开始,往往将前朝器物统称之为“古器物”或“古物”。在民间,明代和清代初期比较普遍使用“古董”或“骨董”,到清代乾隆年间又有了“古玩”一词。 “文物”准确概念的产生是近代科学兴起与发展的结果。诞生于近代西方的考古学,尝试用科学发掘和断代的办法获取古代遗存,并将那些古代遗存变成科学地复原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工具,这些古代遗存也就有了“文物”这一具有全新内涵和意义的词汇。在我国,20世纪初通过对古代遗存发掘和研究,而重建古代历史的现代考古学出现,才带来了现代意义上的“文物”的概念。这一概念改变了人们对待古代遗存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对待古代遗存价值的认识也更多地从“物质”转到了“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市政协科教文史委 根据市政协双月协商座谈会工作分工,科教文史委牵头筹备了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协商活动。通过本地观摩,外出参观,听部门情况介绍,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初步了解,现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库。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通过传承人来完成的文化遗产。目前,我市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都年事已高,比如的传承人,的传承人等。这些人的身体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非遗项目的损坏或者消亡。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密切合作,进一步健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影音、文字资料库,以供将来教学、研究时使用。一要利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全面完成所有非遗项目的影音采录工作,包括传承人口述史、技艺流程、剧目或者节目、仪式规程等等。要让每一个非遗传承人、每一种非遗文化、每一个非遗项目、每个项目的所有细节,都以最完整的形式原汁原味保留、记录下来。二要整理好历史非遗资料。许多历史非遗资料,由于时间久远,当时的文字记录、录音带、录像带等难免出现发霉、老化现象,建议用数字化手段重新翻新保存。三要做好非遗资料的挖掘工作。对一些缺失的或者仍然散落在民间的非遗文化及项目,要及时进行挖掘和收集,查漏补缺,比如要及时收集散落民间的剪纸老纹样等,使档案库更加完善。

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地传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解决其传承的重要手段。因此,和被动保护相比,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讲堂,同时做到广播有声、电视有影、报刊有文,让普通群众、下一代了解非遗文化、热爱非遗文化、甚至愿意传承非遗文化,是保护非遗文化的更加长远、高效之计。一要做好对“下一代”的传播,推动合适的非遗项目进课堂,使学生增强“非遗”保护意识,培养学习和保护“非遗”的兴趣。建议有关部门联手,让等武术类项目进入小学、初中、老年大学的体育课程;让等项目进入各类学校手工课,让民俗、非遗类音乐等项目进入各类学校音乐课。二要做好对机关干部、教师、大企业等集中性群体的传播,推动相关非遗项目进各种讲堂。比如,等同志,既是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又有着丰富的民俗知识和很高的文化素养。建议有关部门让他走进学校、机关、老年大学等讲堂,宣讲等传说。三要做好在全社会的普及性传播,让非遗专栏进入报纸、电视台、电台。建议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把更多的非遗文化和项目做成喜闻乐见的动漫、公益宣传片、公益广告等,使之真正在生根发芽。 三、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题材和内容。青州的农民画产业现在正在兴起,其题材和内容大多来自于当地人的吃穿住行,很具乡土气息。比如当地的特产水果银瓜就是农民画的热门题材,许多福禄寿喜画作就是用银瓜排列组合而成的,很受当地人和外地游客的欢迎。建议我市相关部门也能够引导非遗传承人借鉴这种经验,不断拓展非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题材和内容,将之和我市经济、社会、文化、旅

农业文化遗与文化的基本特征

农业文化遗与文化的基本特征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加快以及现代农业技术的大规模推广,传统的农耕技术的使用正在萎缩,农业文化遗产也面临消失的危险。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在寻求发展的同时不该忘记老祖宗留下的那些文化,那些“根”。可是面对发展的诱惑,我们又该如何驻守传统?在现阶段我们追求高产高效的农业推广模式中,我们应该如何尽自己的一份心,一份力来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字:农业推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中农业文化的的重要性已经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欧盟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关注。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与农业文化有关的遗产项目主要有:菲律宾安第斯山脉上的稻米梯田、荷兰的金德代客一埃尔斯豪特的风车系统、法国圣艾米利昂葡萄园、法国的卢瓦尔河谷、瑞典的奥兰南部农业景观、古巴东南最早的咖啡种植园考古景观、葡萄牙的阿尔托杜劳葡萄酒地区、匈牙利的托考伊葡萄酒产区历史文化景观、德国莱茵河上游中部河谷、葡萄牙的皮克岛酒庄文化景观等。过近10年的努力,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推动下, 国际社会已经兴起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热潮。我国政府部门和学术界最早参与了该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现代生态农业、多功能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现在的农业推广中似乎没有真正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表示重视,我们应当将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放在同一位置进行考量,使得文化不消失,经济也发展。 一.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 1.1国际通用概念 农业文化遗产能够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和保护,除了它具有价值突出、原真性和不可再生性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特性。首先,它不仅是继承下来的作为人类共同财富的文化形态,而且是一种经济社会生产方式;其次,充分体现了系统要素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再次,在这类系统中,人(农民)的参与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没有农民就没有遗产的存在。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定义,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些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1.2我国的概念 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立足传承之根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息发展中,凭借着独特多样的自然条件和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前,已经被列为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陕西佳县古枣园、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新、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系统等十九中特色的农业文化。第二批的国家重要文化遗产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我国的农

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对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内容。口头传承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议、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其保护的意义是什么,进而制定如何保护的对策,才能够使那些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的。 田青教授在“珠海大讲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中说过: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DNA。我们的所有的古老的传统包括我们的民俗,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不保护提倡就会消亡。因此保护“非遗”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迫在眉睫。但是,我们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时候要作要对精神家园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又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既需要各部门团结协作又需要确定各自的职能、履行相关的责任。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精神家园的维护、和谐文化的建设,关系到民族文化身份和国家文化主权的维护。关系到人类文化多样性及其可持续性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的文化它的价值不单体现在传承人创作的作品更在于传承人所拥有的技艺技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民间,生存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没有任何文化形式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的是他们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失去了传承和传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复存在。 保护文化遗产具有很多现实的意义。 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应对各种现代性危机以及严重的社会问题。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世界的合作与交流、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四、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维护文化生态平衡,使得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之间求同存异,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我国及世界文化的和谐发展。五、《伊斯坦布尔宣言》中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能够增强人类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同时也是创造性和文化创作的主要源泉之一。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能够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真正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保护意识,有利于实现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从而更有力的反作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促使其早日完成这一系统而艰巨的任务。 综上所述,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并且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是人类生命的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学生姓名:谢奎 年级、专业:13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指导教师:符昌忠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与对策——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黄梅戏为例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国际性的话题,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资源丰富多彩,种类异彩纷呈,其中湖北的黄梅戏作为南方戏曲种之一极具代表性。黄梅戏原称黄梅调,又叫采茶调,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黄梅戏是我国名闻天下的五大戏剧种类之一。它起源于明朝黄梅县的民歌小调(特别是采茶调)和鄂东地区流行的“山歌畈腔”。黄梅县的紫云,龙坪,多云等山区,早在唐宋时就盛产茶叶,并享誉全国。每年春天采茶时,茶农们习惯于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小调和民歌,来调剂生活。就在这种漫山遍野歌声不绝之中,黄梅采茶戏孕育成熟。黄梅采茶戏在自身不断地发展过程中,积极向外地拓展,约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黄梅采茶戏随着黄梅县的逃荒难民和说书艺人大量入赣而流传到安徽鄱阳湖一带,并形成成熟的黄梅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类其他历史遗迹、遗址及人文景观一样,都是人类伟大文明的结晶。这两者作为现存文化记忆,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性,决定了其包含的“文化记忆”更容易随时代迁延与变革而被人们忽略或忘却。因此,保护不同民族、群体、地域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保护因其本身存在形态限制而受到现代社会发展冲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已成为国际间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黄梅戏的艺术性与价值性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述就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黄梅戏文化,即指发生于历史上的皖、鄂、赣以及由此辐射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文化。黄梅戏来源于该区域的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方式,如此定义,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限定:其一,黄梅戏文化是指历史上该地区范围内的文化。其地理区域范围包括安徽、湖北和江西界线上的相关区域。其二,黄梅戏文化约有两三百年左右的历史,其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息息相关。严格意义上来讲,黄梅戏文化在建国后达到了鼎盛,因此有“梅开二度”一说,但这一文化与其早期发展及后期演变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其三,黄梅戏文化不仅仅是该地区的一种盛行文化,她更有徽州人带向外省,从而辐射于外,影响于外的文化。黄梅戏文化经过两三百年的发展演变,日渐成熟,

农业文化遗产的危机保护

农业文化遗产的危机保护 哈尼梯田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 谈及农业文化遗产梯田的保护,首先让我们不妨检视一下何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钥它具备哪些特征钥这也许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厘清思路。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穴云粤韵雪的定义,是指“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眼源演通过仔细解读便可发现,农业文化遗产在概念界定上比较接近类同于世界文化遗产,亦兼有世界自然遗产的某些特征。 所不同的是除了文化辕自然的因素之外,更加突出了作为“农业”遗产属性的生物多样性,更加注重在农业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其次是农业文化遗产与一般的农业遗址概念完全不同。农业遗址允许划定特定区域、剔除破坏因素并加以集中修复防范,可以实现“静态”养护。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则是“活态的”仍然承担生产的农业耕作

方式和土地利用系统,实际上,它保护的乃是一种生产方式,因此,这也给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难题。最后,农业文化遗产特别强调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突出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有着很强的应用性实用性诉求,而这则是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所不具备的重要特征。因而,这个概念本身所透露出的信息已经显示出大致的保护原则,那就是对于哈尼梯田这样的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基本方向应当是“动态”、“原址”及“延续”,至少应当包括如下一些基本保护原则。渊一冤动态。基于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其保护方式上就绝对不能博物馆化或实验室标本化。 我们提倡的保护并不是要将其禁锢起来,那样就会窒息而亡,也难以达到长久的生命力,更需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找到新的发展空间。有专家即指出将“活遗产”变成“死遗产”不应成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要模式,“将这类遗产如实地记录下来,或是将其中的一部分做成标本放进博物馆固然没错,但是,将这种固态保护方法作为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法宝并用于全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则是大错特错了,如果我们出于好心而将这些文化遗产雪藏起来,无疑是对这一遗产实施了封杀,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眼缘演穴孕员苑缘雪当梯田里没有了稻作生产劳作时,梯田的特色也就不复存在,遗产也就变成死遗产,更不要说遗产传承过程中还能有所创新。因此,我们应尽力促成当地农民继续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并使之有所收益,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文化活态的传承延续。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若干问题与建议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若干问题与建议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和范围及其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悠悠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见证,是中国人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是携刻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活化石”。然而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延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已经历尽沧桑,很多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遇着被忽视、甚至被毁灭的危机。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做为一名文化工作者做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了,应结合实际探索出一条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保护、传承好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和范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源于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4年8月28日批准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发展。”《公约》对此定义作了具体的说明,指出非物质文

化遗产包括五个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典故与传说等);2.民间表演艺术(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与竞技等);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包括传统节日、民族节日和传统习俗);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包括生产和生活知识、传统医药、宗教信仰等);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包括民间美术和公益类、生产类、商贸类手工技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 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非遗的保护传承,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精神家园的维护、先进文明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民族文化身份和国家文化主权的维护;关系到人类文明多样化及可持续发展。所以保护、传承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有利于提高国家的软实力,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还处于起始阶段,出现的问题不少,需要我们共同关注、探讨和解决。 目前,从我所处的永康市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资源消亡速度快 就如2011年永康云溪村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为发掘云溪古村落文化,在收集编写《云溪传说》时,很多经口口相传、口传心授、

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意义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对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内容。口头传承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议、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其保护的意义是什么,进而制定如何保护的对策,才能够使那些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的。 田青教授在“珠海大讲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中说过: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DNA。我们的所有的古老的传统包括我们的民俗,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不保护提倡就会消亡。因此保护“非遗”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迫在眉睫。但是,我们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时候要作要对精神家园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