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育心理学考试题

教育心理学考试题

教育心理学考试题
教育心理学考试题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

一、简答题

1、简述奥苏贝尔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区别与联系。

答:奥苏贝尔认为,发现学习是指学习内容不是以定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的,而是要求学生在把最终结果并入认知结构之前,先要从事某些心理活动,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排列、重新组织或转换。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是要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发现基本的原理或者规则,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

奥苏贝尔的发现学习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相反。奥苏贝尔认为学习应该使通过接受而发生,而不是通过发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则是发现式的学习,强调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奥苏贝尔主张学习应该通过演绎的过程,即从对一般的理解到特殊;布鲁纳则主张归纳,即由特殊发现一般。但是二人都主张人们通过把新的信息组织进编码系统进行学习。

2、简述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把认知心理学与行为改变的原理结合起来,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其人格特征的理论。又称造型论。这里的社会环境是指由人提供的功能性刺激,社会学习即是对这种刺激的反应过程。他人的式样,特别是家长、教师、同伴和其他模范人物具有学习模型的作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是提倡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

按照社会学习论的理解,某一个体在某一确定情况下习得某一行为,一旦他再遇到类似情境,就会倾向于作出同样的行为。在学习过程中,一般有三种不同机制:联想、强化、模仿。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特点可归纳为:①强调人的行为是内部过程和外界影响复杂的相互作用的产物。②强调人有使用符号的非凡能量。

③强调人有自我调节的能量。④强调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而且也受观察的影响。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个最重要的形式。社会学习

论的基本思想与传统的行为主义观点不同。行为主义竭力避开不合逻辑的内部原因时,忽视了认知功能是人的行为的一个决定因素。而社会学习论则特别重视替代、符号、自我调节诸过程所起的作用。

社会学习论是分析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一个理论体系。它是根据认知活动对外界影响的调节去剖析社会行为的学习、动机和强化的,因而被称为一种认知行为论。这个理论对培养人的准确技能、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具有一定的意义。3、桑代克的迷箱实验与斯金纳的实验本质上有无区别?为什么他们对学习得出不同解释?《学习论》

答: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说明,猫没有通过推理或者洞察力来学会逃跑;反过来,它们是经过试误法来慢慢消除无用的动作,然后在合适的动作和所欲求的目标之间建立联系。在他看来,猫是在有理智地行事,即学会了逃出迷笼。作为经验的结果,猫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这种行为改进是通过各种机械过程自动地完成的,不需要观念或顿悟。尽管当时人们都相信动物只具有本能的刺激—反应联结,但桑代克指出,动物可以有习得的刺激—反应联结。桑代克根据实验研究的结果认为,所有的学习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细小的步骤按顺序逐渐达到的。学习即形成联结。一个受过教育的成年人可以拥有百万个刺激—反应的联结。教育的目的在于形成、保持、消除、改变或引导各种联结。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学习”是反应概率的变化;“理论”是对所观察到的事实的解释;“学习理论”所要做的,是指出引起反应概率变化的条件。所以,研究学习行为的目的,是要形成一种分析各种环境刺激的功能的方法,以决定和预测有机体的学习行为。斯金纳箱的一个特点是,动物可以反复做出斯金纳称之为“自由操作的反应”。所谓“自由”,即动物的行为不像在迷笼里那样受到限制;所谓“操作”,是因为动物的反应是主动地作用于环境。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是桑代克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他提出了操作性作用的原理。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它以人的整体性研究为基础,崇尚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要研究对人和社会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本质的揭示不像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那样给予严格的定义,而是从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人意义的角度加以描述,认为学习是个人自主发起的,使个人整体投入其中并产生全面变化的活动。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自主性,即学习是个人主动发起的(不是被动地等待刺激),学习者内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极为重要。二是全面性。即个人对学习的整体投入不仅涉及认知方面,还涉及情感、行为、个性等方面。三是渗透性。即学习不单是对认知领域产生影响,而且对行为、态度、情感等多方面发生作用。其代表人物罗杰斯就教学问题提出:①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创造性的发展。②在课堂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③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同时,罗杰斯还将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运用于教学研究与实验,确立了“情意教学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论”。

5、简述奥苏贝尔提出的影响意义学习的三种变量。

答:这三种变量分别是可利用性、可辨性和稳定性。

①可利用性:学生认知结构中能与新教材建立联系的有关观念是否可利用。如果可以利用这些观念,就为学习和记忆新教材提供必要的固定点。

②可辨性:这些观念与要学习的新观念之间区别的程度如何,即:要防止新旧观念的混淆,使新观念能够作为独立的实体保持下来。

③稳定性:认知结构中起固定点作用的观念是否稳定、清晰。这将既影响到为新教材提供的固定点的强度,也影响学生能否对新旧观念作出区别。有意义学习理论强调,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的适当观念起决定作

用。这种原有的适当观念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故称这种观念为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或“固着观念”。

6、简述奥苏贝尔和罗杰斯的意义学习的区别和联系。

答: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内外两条,外部条件是指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即能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内部条件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二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能力与新知识进行联系的知识。

罗杰斯的意义学习指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而不仅仅是事实的积累。他认为意义学习有四个要素:(1)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整个人都投入学习活动;(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动力或刺激可能来源于外部,但发现、获得、掌握、理解的意义是来自于内部;(3)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于个性都发生变化;(4)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

这种学习与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的内涵不同。罗杰斯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整个人的学习;而奥苏贝尔只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颈部以上”的学习。

7、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有些因素能促进思维活动对问题的解决,有些因素则妨碍思维活动对问题的解决。这些因素可以分成问题因素和个人因素,这两类因素互相影响,关系密切。

(一)问题因素:1、问题的刺激特点

2、功能固着

3、反应定势

4、酝酿效应

(二)个人因素:1、有关的背景知识

2、智慧水平

3、认知特性

4、动机的强度

5、气质性格等个性特征

8、试分析一下专家和新手在解决问题方面存在哪些差异?

答:专家和新手不仅知识结构不同,而且他们解决问题的认知策略也不同.专家不仅具有丰富的陈述性知识,而且他们知识结构中包含了大量"如果--那么"

的产生式系统,他们的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的特点也不同于新手.在解题方式上,专家常常以更抽象的方式表征问题,他们一般不需要中间过程就能很快地解决

问题;而新手需要很多中间过程,并且需要有意识地加以注意.在解题策略上,专家运用的是从已知条件前进到目标的策略;新手则倾向于从要求解的问题倒退

到已知条件的策略.同时,专家更多地利用直觉即生活经验的表征来解决问题;

而新手则更多地依赖正确的方程式来解题.

9、为什么说短时记忆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如何扩大信息记忆的单元?答:短时记忆又称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短时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约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得不到复述,将迅速遗忘;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所以短时记忆加工信息的能力有限。要想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就必须对材料进行加工和组块,即把若干小的“组块”组成数量更少而体积更大的“组块”。还可以通过复述,是短时记忆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

10、认知迁移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前提是什么?《学习论》

答:认知迁移理论是根据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提出的。认知迁移理论具有两个基本假设:第一,人类是以一种系统方式储存和提取信息的;第二,知

识结构的“丰富性”并非始终一致。所谓丰富性,是指知识结构内各单元(如节点、命题等)之间交互联结的数量。此外,认知迁移理论还具有一个前提,即领会是学习迁移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11、简述概括化迁移理论。

答:贾德提倡概括化说,他认为:先期学习A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学习B中,是因为在学习A时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A、B之中。根据这一理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主体所获得的经验类化。所以贾德的迁移理论又称“概括化理论”。

概括化理论主张,不在于仅仅讲解概括化原理知识,而在于结合实际讲解原理。因此,教育内容和手段同样受到重视。

12:简述先行组织者与组织者的区别和联系。

答: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先行组织者起在新旧概念之间搭桥的作用,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新知识。研究者们在奥苏贝尔原来的定义的基础上发展了“组织者”的概念,组织者一般呈现在要学习的材料之前,但也可以放在学习材料之后呈现。它既可以是在抽象、概括性上高于原学习材料,也可以是具体概念,在抽象、概括性水平上低于原学习材料。

13、试着画出加涅关于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简图,并依据该模型分析有效学习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学习论》

答:加涅把学习作为一个过程,这些过程分为若干阶段,每一个阶段需进行不同得信息加工。在各个加工阶段中发生得事情,即学习的事件。在他看来,这种学习的加工,形成了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结构。这些都是学生内部加

工的过程。同时,教学过程既要根据学生内部加工过程,又要影响这一过程。因而,教学阶段和学习阶段完全吻合。在每一个教学阶段中发生的事,称为教学事件,这是学习的外部条件。

1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课本第13页。

答: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这是比较晚的事情,一般认为它产生于20世纪初期,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20世纪2 0年代以前为初创时期,从20年代到20年代末为发展时期,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成熟时期,80年代以后为完善时期。

一、初创时期,1903年,教育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这一时期的著作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主要是一些有关学习的资料。

二、发展时期,20年代后,教育心理学吸收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30年代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到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三、成熟时期,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各派分歧日趋缩小,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60年代掀起人本主义思潮。

四、完善时期,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从纯理论向综合性应用项目发展,基础研究课题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合。教育心理学派别的分歧越来越小,一方面,认知派理论和行为派理论都在吸取对方合理的东西,另一方面,东西方心理学互相吸收。

二、论述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