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应担负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的范围、内容、方式的转移与变化。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是由影响政府职能的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应担负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的范围、内容、方式的转移与变化。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是由影响政府职能的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战略目标:

1、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2、调整行政组织结构,加强宏观调控部门,减少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服

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督部门,培养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3、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行政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部门间的职责分工,相

同或相近的职能由同一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

4、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政府职能体系的法制建设,实现政府职能运行的法制化。

社会环境变迁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外在动因。

公共行政科学化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动力。

技术手段的创新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保障

传统行政文化是影响政府职能转变的制约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引

职能重心的转变

1.由注重政治统治向社会管理职能转变;

2.由注重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转变

职能方式的转变

1.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运用经济手段为主,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

2.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间接管理

3.由注重计划、排斥市场转变为把计划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

职能关系的转变

1.外部关系

2.内部关系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下的政府审计职责重构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建设具有竞争力、高效率的政府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首要问题。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政府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职能应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职能转变

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的经济运行形式,它以市场为中心组织社会经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社会经济资源,具有自主性、竞争性、开放性、平等性及系统性等诸多特征。而我

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的市场经济,它不是自由市场经济,而是在政府调控下的市场经济。

1.当代政府管理理论的核心理念。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与国际竞争的加剧,西方国家普遍遇到经济停滞、财政危机和公民对政府满意程度下降乃至出现了政府信任危机等问题,西方国家政府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从而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被称之为“新公共管理”的政府改革运动。作为一种新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建立在民主、责任和服务的基础上的,其核心价值理念在于:将公民置于整个治理体系的中心,强调政府治理角色的转变即服务而非导航,推崇公共服务精神,旨在提升公共服务的尊严与价值,重视公民社会与公民身份,重视政府与社区、公民之间的对话沟通与合作共治,建立有效的公民利益表达机制。这场改革运动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扩展到几乎所有发达工业国家。各国的改革在广度、深度和成效方面虽然存在差异,但都涉及公共管理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即表现形式都是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否定,改革的目的都是要寻求替代官僚制组织的政府治理模式,并且都是以政府职能的市场化作为改革的基本取向。

2.新三元混合经济结构下的政府再造。当前,有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正在发育、生长和崛起,形成了市民、社会、国家的新三元混合经济结构。“政府再造”理论源于企业再造理论,“政府再

造”就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进行根本性的转型,以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能力,并通过变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政府再造”就是要抓住这些因素,修改政府体制的遗传密码,重塑政府角色和职能以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重塑政府理论认为,政府的功能是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变化的,时代决定了政府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因而界定政府职能不能只用一把不变的尺子。“政府再造”的核心理念就是政府的作用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是一种把政策制定(掌舵)同服务提供(划桨)分开的体制;掌舵的人能看到一切问题和可能性的全貌,对资源的竞争性需求加以平衡,划桨的人聚精会神于一项使命并且把这件事做好;权力转移、公私联合、伙伴关系等是起催化作用的政府的主要手段。“政府再造”的另一个重要观念还在于,传统政府管理关注投入而忽视结果,由于不衡量效果,也就很少取得效果,而讲究效果的政府是“结果为本”的政府。结果为本的政府围绕使命进行业绩管理,运用目标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等手段;结果为本的政府十分注重业绩测量,完善信息反馈机制以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形成;结果为本的政府在业绩测量的基础上实施新的激励机制,包括业绩工资制和绩效预算等制度。

3.“政府再造”理念下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政府职能归结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明确提出建立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服务型政府是“以

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市场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承担高效率服务责任的政府。”服务型政府首先意味着坚持“顾客导向”的公共服务理念,强调政府要“权为民所用”,强化依法行政;在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中,完善市场经济规则,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微观主体的行为;在市场和非市场无力调节领域,充分发挥政府作用,解决政府“缺位”问题;要达到公共治理,首先要治理政府,解决政府职能划分模糊的缺陷,规范政府行为。同时强化和完善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衡机制。政治民主,政府执政的公开、公平、公正,公共权力行使的透明是完善政府行为监督和制约机制的前提。按照权责对称原则,完善政府问责机制,发挥政府审计和监察部门的作用,并形成政府“外部”的制衡,即社会的监督。再次,对政府工作成效实行以结果为动力的绩效评价,即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方面对政府的受托责任进行评价。

二、责任政府与公共审计服务治理辨析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是政府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贯穿现代政府审计的受托经济责任是一种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现代政府审计不但因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生而产生,而且因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发展而发展。

1.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下的责任政府。根据我国的宪法规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在

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一切财富的所有者。社会财富归全民所有,并不等于人民亲自去经营管理,而是将属于人民的公共财产,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委托给人民选举出来的各级政府去经营管理,各级政府也可以将公共财产委托给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受托经营管理者去经营管理。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是各级政府的最高权力机关,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按照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国民经济计划和年度预算所反映的人民意志去经营管理。这时,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同级人民政府便发生了公共财产的委托和受托关系;各级政府在接受人民委托后,应对人民负有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这就必须按委托人的要求认真履行其所负的受托经济责任,完成人民的托付,并向人民报告其执行结果。各级政府是否切实地履行了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并不是由各级政府自己说了算数,而必须由政府审计机关通过审计公正地对其履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作出评价,进而确定或解除其所负的受托经济责任。由此可见,在国际上,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公营企事业单位,只要存在受托经营管理的公共财产,就必须要承担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就应该由政府审计机关对其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以保证其履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显而易见,政府审计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是紧密相连的。

2.政府审计新范式——公共审计服务治理。我国政府创新策略选择将公共服务作为价值核心,政府审计作为政府职能的组成部分,有必要树立公共审计服务治理理念。公共审计服务治理理念

首先在于政府审计存在的价值在于受托责任关系,不论政府审计的受托责任关系来源于立法或行政机构,其职责是受托履行提供公共审计服务义务。公共审计服务是由政府审计供给用于公共需要的服务,与民间审计服务相比,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特点,其经费由公共财政来提供。政府审计提供公共审计服务产品,应依赖以市场为基础的机制,强调掌舵而不是划桨,既供给公共审计服务的规则,同时又要遵循规则。政府审计提供公共审计服务,并不等同于生产公共审计服务,政府审计已不再是公共审计产品或服务生产的唯一来源,许多国有经济部门、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部门或公共资金的审计服务,需由政府来提供,是指公共审计服务经费由政府来提供,政府审计必须同其他非政府公共管理组织如民间审计竞争,如果没有优质的服务,他们将失去垄断权力。政府审计与委托方和社会公众之间是一种说明义务关系,委托者或公众确实需要有效的公共审计服务,同时更期望他们的权力能够得到保护,他们的声音能够得到倾听,他们的价值观和偏好能够得到尊重,因此政策和服务网络应更开放、更负责、更透明和更民主。

政府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在运用这个工具时,李金华曾强调“明确责任,进而落实责任,是国家治理的关键所在。”因为“如果政府的责任不能清晰界定,那么错位、越位和不到位的情况就会不断发生”;如果政府的责任不能落实,“不受制约的分配权,必将让资源自动流向对分配者最有利的方向。”政府审计

关注责任,但我们无法强制要求谁去承担责任。我们只能坚持一条:让应该进一步追究责任的事诉诸公众,让阳光和社会为问责导航。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应当监督政府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对政府权力进行制衡。我国政府创新策略选择将公共服务作为价值核心,政府审计作为政府职能的组成部分,以传统政府审计治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树立公共审计服务治理理念,建立以财政审计为基础的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和以地方政府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为基础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三、政府审计职责重构:问责与绩效评价

1.建立以“3E”为评估标准的绩效评价体系。与经济责任审计比较,绩效审计作为一种对受托经济责任更深层次的考核方式,内容与作用机理都不相同。政府审计目标责任制强调管理者对结果的个人责任,突出的是以效率为核心的价值观念,而政府审计在提供公共审计服务同时也要体现其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社会正义、人性尊严和公民权利等,这些公共责任在现实中,与提供公共审计服务管理之间存在着冲突,在冲突双方中,过分强调效率的一方容易造成公共审计服务的终极目的和根本价值的失落,使政府审计沦为单纯的执行工具。政府审计目标的多元性,注定政府审计在认真描述效率维度同时应兼顾公平,以“3E”——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为绩效评估标准,协调这三者之间的内在矛盾,从效率优位走向公平与效率的均衡,对我国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检查和评价,并依法将审计结果

向社会公告。

2.建立问责审计制度。受托责任理论认为,政府与民众之间是一种代理人与委托人的关系,民众是公共权力的主人。在传统公共行政管理模式中,产生了两种不同责任体系:政治责任与官僚责任。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是一个多级次结构,因此不可避免会产生委托代理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官僚追求个人控制权而忽视工作效率;下级官员则利用所掌握的更多信息谋求部门利益;政府官员利用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力设租、寻租,牟取私利,使公共权力异化,破坏市场竞争秩序和扭曲市场资源配置。在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中存在着一种体制性的责任错位:行政组织和官员虽然直接面对公民但不对公民负责,而真正的决策组织由于不直接面对公众而无法实现契约意义上的责任。责任政府就是要坚持权为民用,以各种法律与规则的形式将各种权力与责任确定下来,同时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建立公开、公平行政执行责任制、建立客观公正政策评估制、建立行政过错追究制、完善行政监察制。问责政府的政府审计制度设计重点考虑以下方面:首先,从机构设置上,审计机关可以实行垂直领导独立的审计机构,从问责的权威性、独立性、有效性考虑,宜由立法机构领导审计机关,实行“立法型审计模式”。其次,在法律制度设计上,应考虑从法律上规定问责的对象、范围、时限和权限等方面,最关键的一点是,将审计从“查错”导向转到“问责”导向上来。再次,从经费来源上,审计经费由审计机关编制预算,立法机构特批后列

入政府预算,经费的使用情况由立法机构组织检查;经费不足部分,按正常程序审批并拨付。问责政府的审计制度建设,应当体现以政府监督为对象、以责任评价为中心、以个人奖惩为归宿的要求。

政府职能转变中的政府审计变革初探

【摘要】政府职能转变是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必将对政府审计监督产生深刻影响。本文分析了政府职能及其演变,政府审计及其发展与现状,以及我国政府审计发展的目标取向,从审计实践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战略转型期的政府审计应该是建立以法治政府为核心理念,强化对政府公共财政的审计监督;以高效政府为核心理念,加快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以责任政府为核心理念,加强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重点的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以透明政府为核心理念,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3+1”审计模式。

【关键词】政府职能审计变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均开展了大规模的政府再造运动,“政府改革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势”。与此同时,世界审计也发展迅速,完成了由传统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但至今国内在这两方面的研究发展却明显滞后,而把政府审计放到政府职能转变的框架中来研究则更少。本文拟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

一、政府职能转变是政府角色的重新审视和调整

一般认为,所谓政府职能,就是政府根据社会需求,依法对社会生活诸领域进行管理的职责和功能。政府职能主要由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组成,它集中反映了政府在国家各个领域的活动范围和基本内容及其地位、作用。其中,政府经济职能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凸显,因为经济是基础,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效益对每个国家和政府都有决定性影响。

政府职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是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且在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具体需求和表现。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社会发展阶段的演进,一国政府所面对的主要矛盾、管理环境等等都会随之变化,这就要求政府职能也应与时俱进并随之变化。这是一条重要的客观规律。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行政学家B?盖伊?彼得斯所指出:“政府改革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且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政府存在,这一过程就永远不会停止。”因为从历史上看,政府职能及其作用范围从来就是在不断变化的,“它与其说是观念的产物,还不如说是社会期望的结果——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历史发展证明,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理想的或最优的政府规模、政府作用以及政府作用的强度。”“只要有一个不完美的政府,人们就会持续不断地寻求理想的治理形态。”因此,政府职能转变实际上是指政府职责和功能为适应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的转换、变化和发展。目前中国正处于改革不断拓展和深化的攻坚阶段,如何转变政府职能,在某

种程度上将决定我国全面改革的成败。随着中国加入WTO,政府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而政府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角色的过程就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

二、服务型政府构建是政府审计变革的先导

政府审计代表国家行使审计监督权,是完善国家政治体制、强化国家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审计发展史说明:在现代经济中,审计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逐步成为民主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项重要的制度设置。伴随国家规模、职能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其内涵也在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政府审计与政府职能两者密不可分,政府审计是政府经济监督职能的载体,有什么样的政府职能必须有相应的政府审计与之相适应。政府职能转变与政府审计变革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矛盾运动的过程,政府审计总是要围绕政府职能这根主轴上下波动,政府职能变化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引起政府审计的变革,两者关系是统一呈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矛盾运动。

综观各国政府改革的实践,最终都选择了服务职能,实现了由过去重管理控制轻服务及“以政府为中心”到开始注重公共服务、“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中心”的转变,服务行政作为一种新兴的政府行政理念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大趋势。顺应服务行政的全球趋势,从管理型行政向服务型行政转变,成为我国政府改革的基本目标,也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改革的新路。中共

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标志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心开始向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体制方面转变,显示着我国政府改革以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作为目标模式。

政府审计与政府职能转变相适应,最重要的就是要适应政府职能从无限型向有限型转变的要求。有限政府的实质性内容就是市场的政府,即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市场先于政府是有限政府的基础。按照这种内在要求,加入WTO之后,政府职能的转变包括三个层次,即需要退出的领域,需要强化的领域,需要转变的领域。对于我国政府审计而言,同样也存在“错位”、“缺位”、“越位”的现象,例如,现行政府审计范围宽泛,职能重点不突出,与“完善预算决策和管理制度,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督”要求不符;审“民”多,审“官”少,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要求相悖;过多地涉入市场领域,做了大量应由中介组织承担的企业、世界(亚洲)银行贷款、工程造价等鉴证性工作,与“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

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要求不合,等等。因此,政府审计必须更新观念,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和新的高度,努力与世界审计接轨,尽快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对于错位现象需要转变,对于缺位现象需要强化,对于越位现象需要退出,从而将有限的审计资源真正放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轨道上来。

三、创建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相适应的政府审计模式

要确立以“有限审计”为定位的我国审计制度,必须在新环境下进行针对性变革,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树立服务意识,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变。“入世”之后,我国政府的执政理念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法治政府、高效政府、责任政府、透明政府等理念已被普遍认知和确立,从而为政府审计的变革提供了理论指南。从这些基本行政价值理念和“有限审计”定位出发,我认为:战略转型期的政府审计应该是建立以法治政府为核心理念,强化对政府公共财政的审计监督;以高效政府为核心理念,加快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以责任政府为核心理念,加强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重点的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以透明政府为核心理念,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3+1”审计模式。

1.强化对政府公共财政的审计监督

公共财政既是政府施政蓝图,亦是政府治理的重要工具。其范围不是任意的,公共财政首先是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和公共收支状况。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曾这样写道:“要了解联邦政府将要做些什么或已经做了什么,看一看联邦政府预算就足够了。”近几年来,东西方各国的政府改革,莫不把预算与财务管理改革作为重点之一,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制度对财政预决算的编制和执行进行规范、监督和制约,要求政府在财政管理中实行法治。

而在政府预算以及财务管理当中,政府审计作为政府财

政收支的独立经济监督,在监督政府依法履行所承担的公共经济责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世界审计发展历程看,财政审计一般都是政府审计的最初形式,并且一直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永恒的主题”,也是各国政府审计机关的首要任务。在我国同样如此,“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是第一位的。”履行政府审计职责应遵循政府职责的特点,随着我国建立法治政府和公共财政体制目标的确立,财政审计的作用将更加重要。

这里需要指出,对政府公共财政的审计,重点应该放在公共支出上,实现由收支审计并重向以支出审计为主转变。首先这是政府履行职能之所在。政府对经济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公共支出上,政府干预、调节经济的职能也主要是通过公共支出来实现的。政府审计作为维护行政责任的重要环节,强化公共支出审计监督,能够促进政府正确履行法定职责,提高行政行为的科学性、有效性,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其次,是政府执政为民之所需。美国学者亚伯拉罕?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体系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对公共投入优先次序的确定有启发意义:它可以提醒人们,民生问题应当放在优先的位置,然后再考虑发展的需要。加强公共支出审计监督,不仅有利于正确理顺公共投入的优先次序,而且有利于让民生问题成为公共投入的重点,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安全运行,促进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均有着重要的作用。再次,是政府控制支出之所能。全

面地考察政府职能的演进变化过程,其着力点是由政治职能转向经济职能,再由经济职能转向社会管理职能。而且在着力点变化的同时,政府的活动范围也在扩大,政府公共支出无论从绝对量还是从相对量上考察都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自从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在19世纪80年代提出“公共支出不断上升的规律”以来,各个国家财政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预测的正确性。这就意味着,如不对公共支出加以有效的控制,很可能会出现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过剩。而通过审计这一监督和制约机制,实际形成了对公共支出规模的有效控制。

2.加快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

追求政府管理的效率即绩效,就一直是政府管理追求的基本目标,也是政府管理中一个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政府效率低下、规模膨胀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所谓高效政府,首先是政府机构的人员必须要少而精干,其次是政府行为必须是有效率的,再次是政府应该和民众具有互动性,有比较高的效能。一个高效的政府对于持续发展是不可或缺的。诚如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所说:“一个有效的政府对于提供物品和服务(以及规则和机构)是必不可少的,这些物品和服务可以使市场繁荣,使人民过上更健康、更快乐的生活。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不论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可见,较高的效率是高效政府的应有之义,政府行政效率的高低是衡量整个

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标准。政府审计的工作范围也从单纯的财务审计向更广泛的绩效审计扩展,并在促进公共资源有效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体来说我国政府审计现在还停留在财务审计阶段,这已明显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运作机制。积极推进绩效审计,是实现我国政府审计工作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从现阶段我国政府审计的实际情况看,我们尚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搞全面的效益审计,但“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要把绩效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类型进行探索,而不是单纯地满足于在财务审计中发现一些效益方面的问题。

3.加强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重点的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从本质上说,现代政府审计是民主和法制的工具,其职能作用是通过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审计工作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是审计促进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政府审计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一切权力皆来自公众,对公众负责,这是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现代社会中,公共资源的管理由政府来担任,而公共资源的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政府审计是在经济责任关系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发展变化的,随着公众对其的认识加深,赋予其职权也逐步扩大,只要涉及国家公共资源的使用和管理,就必须接受审

计。这就决定了政府审计伸张的是民权,代表公众监督。其次,“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对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职责的高度概括。“政府审计自它诞生起,就被作为一种制约和控制的有力工具。”现代社会的公众对了解公共经济责任有了强烈需求,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充分了解政府活动信息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而政府审计在法律保护下,对政府管理、使用公共资源的行为进行定期检查,从独立和专业角度作出客观评价,就可以向公众作出合理保证。第三,“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实现审计对象由“民”到“官”的转变,本身就是民主进步、法制加强的一种表现。回顾我国政府审计的职责变化情况,不难发现审计监督的核心是对权力的经济表现——财政的监督,这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认识权力。现代政府应是法治、高效、廉洁、服务型的政府,我国政府审计也应以此为方向,从实际出发调整其职责,为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迈向法治化,完成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使命。

现阶段政府审计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经济责任审计是财政财务审计的人格化,是中国特色的一种审计形式。近年来,我国各级审计机关按照“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全面推进了县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扩大了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其作用愈来愈为世人所共识。但如何加强对官员特别是领导

干部的“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扩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维持公共管理的责任乃是对政府审计最大的挑战。

4.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审计结果公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报告权和公布权,是指政府审计组织有权将审查结果报告给授权机构,有权将审查结果公布于众。公告审计结果是国际通行的惯例,各国审计立法对报告权和公布权都有相应的规定。在发达国家,审计工作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报告的公开性,它同时也是衡量政府审计组织独立性和客观性的重要标志。20世纪90年代以后,善治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政治理想。善治(Good Governance),即好的治理,成功有效的治理,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它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俞司平认为,善治的基本要素之一是透明性,它指的是政治信息的公开性。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包括立法活动、政策制定、法律条款、政策实施、行政预算、公共开支以及其他有关的政治信息。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透明程度愈高,善治的程度也愈高。

信息就是一种权利。披露信息实际上等于是一种权利的社会分享过程。审计结果公开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审计要促

进政府部门的公开化和透明度,必须如实向公众披露审计结果,将其置于社会及公众监督之下。从根本上说,人民是政府审计真正的委托人,向其如实报告审计结果并为其服务,是审计监督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基本理论依据。审计结果公开,本身就是对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肯定和保护,有助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审计署已明确提出:积极实行审计结果公告,逐步规范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到2007年,力争做到所有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披露的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的审计监督制度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正不断向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方向迈进。

推行审计结果公告还有助于提高政府审计的地位,扩大政府审计的影响。在我国,政府审计作为间接提供服务,不直接与公众打交道的组织,公众对有关其信息的了解和掌握往往较少。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则是为审计机关与公众沟通交流提供了一条主要渠道。审计结果通过大众传媒予以公告,可以使审计监督与社会舆论监督结合,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影响。

综上所述,政府职能转变必然给政府审计带来直接的、深刻的影响,且日益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非常重要,其目的在于提出符合环境变化的审计发展对策,而创

建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相适应的,既体现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惯例的“3+1”政府审计模式,应当成为现阶段我国政府审计变革的现实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不可否认,由于制度变迁是一个较长的过程,通常只能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政府审计的变革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浅论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因和内容

浅论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因和内容 【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至今采用先经济后政治的方式虽然使经济逐步步入正轨,但政治明显脱节,不论在处理突发事件还是某些外交和经济问题时不免捉襟见肘。所以本文试图通过对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因和内容进行研究分析,以用政府职能的转变说明我党在政治以及执政能力上的成熟,这种能力的强化证明一个务实成熟的政党的发展,不仅贯彻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而且对经济和政治现实的把握日趋合理。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动因内容 经济体制的转型对于政治体制的要求与当前政治体制自由状态存在着矛盾,尤其是对政府职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职能的转变具有迫切性。[1]中国政府发展方向的新定位,中国在经济不断发展、市场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应当深化和细化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责的认识,更有必要在此基础上把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推进到新的阶段。建设服务型政府又是中国政府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继续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原因 政府职能是在一定的时期内 ,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责和功能 ,它反映了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实质与方向。因此,政府职能的转变就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题中之义。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的体制需求:经济体制转型;政治体制改革;社会环境变化。 1.经济体制转型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在我国,社会转型根本上是经济体制的转型,经济体制的转型对于整个社会的转型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传统的政府经济职能存在很多弊端,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原有政府经济职能的条件已发生了重大新变化,某些方面甚至是根本性变化。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企业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正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推动下,政府职能才具有了转变的现实必然性,而作为国家政策的执行者和地方稳定发展的推动者——地方政府,其职能也随之发生变化。任何国家的政府都必须十分关注经济的发展,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经济活动领域。这样,经济领域的变革必然会引起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方法和手段的改变。 2.政治体制改革要求政府职能转变。我国政治体制仍然明显地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确实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进一步强调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因此必须继续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力争取得新的进展。 3.社会环境变化要求政府职能转变。当前,我国的文化、技术、教育、法制、自然资源、人文、社会、经济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则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地方政府职能,政府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自身,保持在更高层次上与变换了的环境平衡。社会转型所导致的新社会问题使原来的社会问题变得复杂和尖锐,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加强社会管理。 二、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研究政府职能变革的实质是思考如何在制度变迁的条件下适度界定政府职能,如何实现政府管理制度的创新,从而使政府能够更好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所以根据当前我国的形势下,政府职能转变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

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向

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向 政府职能归根结底来自于社会客观存在的需要,并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调整,特别在社会出现急剧变革时,政府职能有必要进行相应的转变。中国当前出现的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是来自于旧体制向新体制过渡,以及未来新体制运转的要求。 政府职能的转变包括对所承担的职能进行调整(增加、减少、强化、弱化、重点的转移、方式或方法的改变)和对政府职能在各级政府之间重新进行合理配置两个方面。政府职能应如何调整和重新配置,根据政府职能和影响职能配置的因素,首先应对政府行政环境出现的变化(已经改变、正在改变、未改变)和变化的趋势进行分析,才能对此提出相应对策。 1.政府行政环境出现的变化 政府行政环境包括的范围极广,但归结起来不外一国的政治、行政、经济、社会某方面的具体体制,正是这些体制影响、制约着政府对社会的公共管理,并提出的相应的要求。中国自1978年采取改革开放的战略以来,在许多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有的变化还十分深刻和巨大。在已出现的变化中,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对政府的行政无疑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1)放弃产品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影响所及并不限于社会的经济生活领域,而深深遍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导致社会行为规范标准、观念的改变,要求政府相应地进行公共管理方面的变革。 (2)所有制结构在保持以公有制为主的前提下,逐渐实现了多元化的结构体制。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面对的管理对象不再是单一的(或几乎是单一的)国有的经济实体,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已无法被普遍采用。政府必须平等地对待各种成份的经济实体。 (3)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已经建立并逐步趋向完善。国有资产设置专门机关进行管理,初步明确国有资产的产权所有者代表,从而使行业经济主管部门的地位发生变化。 (4)政府面临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的社会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成长,市场经济运转必然对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产生影响,导致新社会问题或使原有的某些社会问题变得复杂或尖锐,要求政府加强社会管理。 (5)地方政府将更为关注所在地方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权益,尽管政治、行政体制在一个时期里不会出现根本变革,但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完善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加上市场经济运作后居民更为关注自身的日常利益,参与地方管理的意识随之增强,这一切将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的活动中得到体现,特别是在基层这一级,这必然导致地方各级政府更为关注本地居民日常生活中诸问题的权益,从维护当地的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出发,更为重视以地方社会生活诸问题的管理,这在城市政府中表现更为突出。 中国政府行政环境的上述变化,是在社会处于平稳发展时期里出现的,涉及的不是政治统治,而是要求更好的解决在充分发挥社会应有调节功能的同时,协调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减少国家直接干预,增强宏观调控。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采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在产品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职能内容与配置,显然不能适应和满足新体制运转形成的需要,必须为此作出相应调整。 2.政府职能的重新调整 政府职能取决于社会发展形成客观需要。中国行政环境变化的趋向表明,中国政府的职能内容,将在经济管理与社会管理调整两个方面作出调整。 从经济管理方面看,政府职能的调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同企业之间不再保持上下级的隶属关系,解除了政府经营经济的职能。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成为拥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同政府间,以至同行业主管部门之间不存在上下级关系。政府不再能通过行政指示、行政命令干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只能从所有者权益角度行使

申论热点:政府职能转变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政府职能转变 热点分析 转变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 (一)对政府职能认识不清。我国的政府管理模式来源于前苏联,政府包揽所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现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只需要管理那些社会需要而其自身管不了或无人管的社会公共事务。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事务则由他们根据国家法律和行业规定自主处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许多政府工作人员分不清哪些事务该政府管,哪些事务不该管。他们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除上级明文规定不管的事务外,所有社会事务都要管,认为这样做十分妥当,不会出现管理真空。 (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留恋权力。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因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权力的留恋使市场机制难起推动作用。因为这种权力可以给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带来利益,失去这些权力,就意味着失去某些既得利益。市场同权力竞争,结果是力不从心,权力通常占据上风,致使政府职能转变滞后,这样,影响行政效率提高,同时产生腐败。 (三)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不健全。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社会自身的管理和服务是否健全密切相关。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功能先天不足,因而所有的事务必须由政府管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社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也日益完善,且表现出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的趋势,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社会功能越齐全;相反在一些落后地区,因社会自身功能不全,严重制约了政府职能转变的速度。在发达地区可以交由社会管理的事务,在落后地区还必须由政府统管起来,这反过来又阻碍了市场机制的发育。 (四)政府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国民的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随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实行,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有很大提高。但从总体上讲,政府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与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一是对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行政工作效率不易衡量,担心职能转变会引起负面影响。二是对政府职能只有大致了解,对本层级、本区域、本部门应履行的职责缺乏科学的认识、清晰的界定。不知道哪些职权应归还社会,哪些职能应得到加强。三是等待观望,不敢创新。虽然他们也赞成转变政府职能,但行动上却等待观望,希望有现成的东西可以照搬照抄,缺乏创新意识,也不愿主动探索。四是胸无大局,思考问题往往从小集团、或个人私利出发,对既得利益不愿放弃。五是为人民服务意识淡薄,工作不负责任,方法简单,方式粗暴。凡此种种都说明部分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不相适应。 政策链接

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目录 一、政府职能转变概述 (1) (一)政府职能的内涵 (1)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内涵 (2) 二、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现状分析 (3) (一)政府职能的现状 (3)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意义 (3) (三)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 (4) 三、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的问题 (4) (一)管理理念存在偏颇 (4) (二)角色定位不够精准 (5) (三)政企、政市关系不顺畅 (5) 四、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分析 (5) (一)树立政府科学的行政经营理念 (6) (二)合理界定政府职能角色 (6) (三)科学界定政府职能内容 (7) 参考文献 (7)

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众所周知,不同社会形态和不同历史阶段的政府职能的重点、内容、范围和行使职能的方式是不同的,为此政府职能的转变是一个动态的长期过程。只有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府职能才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政府职能转变内涵及其理论基础的进行全面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现状,提出了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管理理念存在偏颇、角色定位不够精准、政企、政市关系不顺畅,文章最后在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建设性对策: 树立政府科学的行政经营理念、合理界定政府职能角色、科学界定政府职能内容。 【关键字】角色定位,政府职能,现状,对策 政府职能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政府职能在性质、内容、手段和方式上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切实转变我国政府职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政府的职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迅速高效地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适应经济发展,对我国政府是一个挑战,不仅关系到经济改革的成败,也是关系到政治改革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要尤其注重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和完善。 一、政府职能转变概述 (一)政府职能的内涵 政府职能就是指政府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责和功能。政府职能反映了政府活动的基本方向、根本任务和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政府职能的主体是行政组织系统及其工作人员。表现为在中央为国务院及各部委,在地方为地方政府及其组成部分。所以说政府主体履行职能的能力如何,决定着政府组织体系的效率高低。二是政府职能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要求。政府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发布时间: 2007-10-4 19:20:38 被阅览数: 1420 次作者:王东梅 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商 品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将突破传统的一国范围而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基础性的调节机制。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基础性作用的扩展,极大地改变了政府的运作基础和环境,原来在一国范围内构建的传统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为更多地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2001年中国主动做出了加入世贸组织的重大战略选择,这意味着中国更深入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中国经济将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 竞争与考验。这种竞争,从表面上看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但其背后是政府管理方式、机制、职能与效率的竞争。如何适应新形势,调整政府职能,从而在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是当前中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带来的挑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 轨的国家。因此,中国政府转变职能同时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经济欠发达三重挑战,这就使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更为艰巨。 1.要求政府必须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为基础的,没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就没有生产要素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经济全球化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中国要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尽快完成本国的市场化改革,加快建立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制环境,以吸引世界范围内的人才、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汇聚,借以推动本国经济快速发展。 2.要求政府在开放市场过程中必须合理把握进程市场开放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属性。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就必须开放其国内市场,这是发展中国家最终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但伴随着市场开放而来的,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国内产业受到冲击,其弱小的国内经济容易被强大的外部经济冲垮,对开放与改革进程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就要求政府在推进市场开放中要循序渐进, 在扩大开放前要加快国内改革,提高国内企业和市场对外部冲击的适应能力,同时合理把握市场开放进程,采取得力措施化解开放市场可能引起的矛盾,使负面效应尽可能降低。 3.要求政府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运行机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中国既要防止内部经济的过冷与过

从十八大谈转变政府职能

从十八大谈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对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意义重大。深入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需要处理好六个关系。 处理好简政放权与加强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激发市场、社会的创造活力 简政放权与加强管理和服务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两个方面。简政放权,目的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加强管理和服务,目的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政府工作的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处理好简政放权与加强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既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推动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重大举措。 为了增强市场和社会的活力、激发发展动力,政府就要把该放的权力坚决放开、放到位、放彻底,不能因为担心放了容易乱就畏首畏尾、不敢作为。《决定》指出,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应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把该由企业决策的事交还给企业,把该由市场决定的事交还给市场,打破各种影响公平准入和公平竞争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保证各类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转变政府职能,只有把不该管的放下,才能合理取舍,集中力量,有的放矢,把该管的管到家。在强调简政放权、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市场并非万能,缺乏监管的市场会出现种种“病态”;社会组织也并非力量无限,关系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大事、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管不了也做不好的事,恰恰是政府应当尽责之处,不能一放了之,当“甩手掌柜”。为此,《决定》指出,“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通过加强政府管理服务职能,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等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处理好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关系,发挥各个层面的积极性 转变政府职能,需要整体构思、通盘考虑、上下贯通,把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整篇文章做好。既维护中央的权威、上级的政令,也发挥地方、基层的积极性;既防止一统就死,也防止一放就乱;既坚持上下一盘棋,又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注重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为各地因地制宜留出合理空间。不同层级政府间的职能配置,应根据实际需要,遵循权力和责任同步的原则,该上收的上收,该下放的下放,形成权责一致、事权与财力相

依法治国背景下的政府职能转变

依法治国背景下的政府职能转变 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法治政府的建设再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推进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离不开政府职能的完善和优化。历次的政府机构改革中,政府职能转变始终是改革的重点,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相应的问题。为更好地推进政府职能的优化,推进法治政府的建设,必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化行政机构改革,促进政府公共服务的完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府职能转变和法治中国的建设。 标签:依法治国;政府职能;转变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政府的职能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对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法治政府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一、当前形势下我国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进行了六次(1982、1988、1993、1998、2003、2008)规模的改革,通过机构的削减和职能的重置力图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系列的改革本质上是不断地调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在这一改革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 (一)“重管理,轻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各项事业百废待兴,由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顽疾导致市场乏力,所有的经济发展都需要政府的参与和引导,因而政府就扮演了一个全能政府的角色,政府几乎成为唯一的参与主体。由于计划经济的原因,我国的市场发育不良,因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体现在政府对整个市场的调节和控制上,同时,市场的主体—企业也就成为了政府行使职能的附庸。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表现在政府通过自身职能实现在社会资源的分配,实现对社会个体的管理。与此相对应的,政府除了行使管理的职能外,对市场、企业和社会的服务功能很少发挥作用。 (二)“重经济,轻社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是整个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因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始终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环节,所以这就导致了我国的各级政府极其重视当地经济的发展,GDP的增长成为衡量该地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指标。对经济发展的过度依赖和追求导致了各地社会的畸形发展,从而使得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缓慢,导致了很多矛盾的出现。 (三)“重行政,轻法治”。中国历来就不是一个法治的国家,几千年的封建“人治”更是将法律、法治抛在了历史的身后。而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

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趋势

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 摘要: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应担负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的范围、内容、方式的转移与变化。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是由影响政府职能的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所谓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政府职能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政府职能的内容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 政治职能,亦称统治职能,政治职能是指政府为维护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对外保护国家安全,对内维持社会秩序的职能。我国政府主要有四大政治职能:1.军事保卫职能。即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保卫国防安全、防御外来侵略的职能。2.外交职能。即通过政府的外交活动,促进本国与世界其他各国正常的政治、经济往来,建立睦邻友好关系,促进国与国之间互惠互利,反对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的职能。3.治安职能。即维持国家内部社会秩序、镇压叛国和危害社会安全的活动、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的职能。4.民主政治建设职能。即通过政府活动,推进国家政权完善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职能。 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管理的职能。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政府主要有三大经济职能:1.宏观调控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和运用财政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进行间接的、宏观的调控。2.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政府通过政府管理、制定产业政策、计划指导、就业规划等方式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间接控制;同时,还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企业的力量,与政府一道共同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任务。3.市场监管职能。即政府为确保市场运行畅通、保证公平竞争和公平交易、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而对企业和市场所进行的管理和监督。 文化职能是指政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依法对文化事业所实施的管理。它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政府的文化职能主要有一下四类:1.发展科学技术的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加强对重大科技工作的宏观调控,做好科技规划和预测等工作,重视基础性、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研究。一般的科技工作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推动。2.发展教育的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社会教育发展战略,优化教育结构,加快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形成政府办学与社会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 3.发展文化事业的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方针、政策、法规等,引导整个社会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各项事业健康繁荣地发展。 4.发展卫生体育的职能。即政府制定各种方针、政策、法规等,引导全社会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 社会职能,即指除政治、经济、文化职能以外政府必须承担的其他职能。政府的社会职能主要有:1.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的职能。即政府为保证社会公平、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个人收入差距,运用各种手段来调节社会分配、组织社会保障,以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职能。即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因经济发展、人口膨胀等因素所造成的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破坏等进行恢复、治理、监督、控制,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的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扶持等措施,促进社会自我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4.提高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的职能。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包括计划生育的法制建设,方针、政策的制定,规划组织计划生育科学研究,加强计划生育的宣传、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

论公共服务与政府职能转变

论公共服务与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的公共服务既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政府的核心职能之一;经济社会越发展,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性就越突出。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性。 公共服务与人民群众当前和未来利益密切相关。对公共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共产党宣言》提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这意味着,兼顾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是共产党在革命斗争和经济社会建设中肩负的天然职责。在取得执政地位后的经济社会建设时期,不断加强与改善公共服务是执政党及其领导的政府的重要职责,是把人民群众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持续过程,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并没有忽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等公共服务建设,特别是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首次在党的重要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及其重要作用。 进入新世纪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中央对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职能作了更为明确和深刻的阐述,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认识和相应改革部署逐步走向系统化。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生活环境”。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首次将“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升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体制保障的高度。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细化了对政府公共服务的要求,提出,“各级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

行政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试题及答案(综合套题)

考试标题《行政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下试卷 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5 道,单选题 15 道,多选题 10 道,总分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行政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下倒计时 33:6 得分:86.25!恭喜, 一、判断题(15 道) 1. 党的十八大关于服务型政府的论述以及2013年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论述中,都涉及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问题。 正确 2. 大部门体制改革,是优化公共服务的一个必要条件。 正确 3. 1993年行政体制改革的成果为设置党政综合机构。 正确 4. 1982年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为适应经济工作重心的转移。 正确 5. 2008年行政体制改革效果显著。 错误 6. 资源配置方式对政府组织架构及其部门设置具有决定作用。 正确 7. 大部门体制改革,是为构建服务型政府所要求的政府架构。 正确 8. 十八大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 正确 9. 目前,我国的社会组织存在着没有注册登记的问题。 正确 10. 大部门体制对政府组织结构优化的重要意义包括大部门体制与政府管理扁平化。 正确 11.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新任务:“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

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正确 12. 中国地域辽阔,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国务院部门管得过多过细,既管 不了管不好。 正确 13. 大部门体制是政府职能的载体,而政府需求归根结底由社会需求决定。 正确 14. 大部门体制,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个基本前提。 正确 15. 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正确 1. 1987年行政体制改革的最大贡献是减少了副职,促进了干部年轻化。 错误 2. 十八大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正确 3. 大部门体制对政府组织结构优化的重要意义包括大部门体制与政府管理扁平化。正确 4. 1982年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为适应经济工作重心的转移。正确 5. 1993年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明确。正确 6.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概括而言,发展是指和谐发展。 错误 7. 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正确 8. 大部门体制是政府职能的载体,而政府需求归根结底由社会需求决定。正确 9. 目前,我国的社会组织存在着没有注册登记的问题。正确 10. 2003年行政体制改革错过了通过调整上层建筑促进科学发展的战略时机。正确 11. 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亮点在于将转变政府职能放在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位置。正确 12. 大部门体制改革如果没有党政高层亲自推动,步履维艰。正确 13. 大部门体制改革,是优化公共服务的一个必要条件。正确 14. 大部门体制改革本质上属于行政权力在党政机构内部的重新配置。正确 15. 1993年行政体制改革的成果为设置党政综合机构。正确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需处理好六个关系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需处理好六个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对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意义重大。深入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需要处理好六个关系。 处理好简政放权与加强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激发市场、社会的创造活力 简政放权与加强管理和服务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两个方面。简政放权,目的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加强管理和服务,目的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政府工作的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处理好简政放权与加强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既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推动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重大举措。 为了增强市场和社会的活力、激发发展动力,政府就要把该放的权力坚决放开、放到位、放彻底,不能因为担心放了容易乱就畏首畏尾、不敢作为。《决定》指出,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应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把该由企业决策的事交还给企业,把该由市场决定

的事交还给市场,打破各种影响公平准入和公平竞争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保证各类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转变政府职能,只有把不该管的放下,才能合理取舍,集中力量,有的放矢,把该管的管到家。在强调简政放权、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市场并非万能,缺乏监管的市场会出现种种“病态”;社会组织也并非力量无限,关系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大事、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管不了也做不好的事,恰恰是政府应当尽责之处,不能一放了之,当“甩手掌柜”。为此,《决定》指出,“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通过加强政府管理服务职能,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等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处理好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关系,发挥各个层面的积极性 转变政府职能,需要整体构思、通盘考虑、上下贯通,把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整篇做好。既维护中央的权威、上级的政令,也发挥地方、基层的积极性;既防止一统就死,也防止一放就乱;既坚持上下一盘棋,又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注重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为各地因地制宜留出合理空间。不同层级政府间的职能配置,应根据实际需要,遵循权力和责任同步的原则,该上收的上收,该下放的下放,形成权责一致、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政府间职能划分体系,避免因事权下移、财权上移而产生权、责、利不对称分布,强化下级地方

新形势下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新形势下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国内对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和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下,我国政府体系必须进行改革,转变其职能,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好。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公共事务,这就需要他们肩负其身上的责任,确立服务意识,完善法制体系,鼓励科技进步和创新,积极推动全球化合作。而对于地方基层政府来说,其主要职能是做好社会管理、发展经济和公共服务等事务,这就要求基础政府要进行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全面创新,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基层的建设和发展。 引言 正如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所说的那样:“在世界各地,政府正成为人们注目的中心。全球经济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使我们再次思考关于政府的一些基本问题:它的作用应该是什么,它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好这些事情。”政府的作用应该是什么,是政府职能的问题;政府如何做好这些事情,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问题。政府职能是根据社会需求,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管理中承担的职责和功能。政府管理方式主要是政府实现其管理职能的手段和方法,通过管理方式政府职能由理想变为现实。 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政府职能,它主要强调市场优先,政府职能主要是弥补市场不足。如美国学者安德森提出,政府应该有七项基本职能:提供经济基础;提供各种公共商品和服务;协调与解决团体冲突;维护竞争;保护自然资源;为个人提供获得商品和服务的最低条件;保持经济稳定。萨缪尔森指出:在一个现代的混合经济中,政府执行的经济职能主要有四种:确立法律体制、决定宏观经济稳定政策、影响资源配置以提高经济效率,建立影响分配收入的方案。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国际资本流动性的日益增强、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日趋频繁、市场全球化、地区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组织的功能加强及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等并未真正损害政府的权力,政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并未减少,这些因素反过来强化了政府管理,促进了政府作用加强。实践证明,经济与社会生活越复杂,越需要加大政府的调节力度。 在国外大环境的压力下,国内也出现相应的问题和困难。自从加入WTO以来,我国面对外国资本的强力冲击,提高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也迫在眉睫,创新型社会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工业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也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子孙后代,建立环保型社会,提倡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拉大,部分地区矛盾激化,社会出现一些不稳定因素,又要求我们建立和谐社会。这些种种要求和现实的紧迫压力都对我们的政府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政府不断调整,转变职能。 1、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最原始的职能在于:协调社会的阶级矛盾,将阶级冲突控制于一定的秩序之内。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民主化思潮的催化。阶级间的对立关系有所缓和,政府的统治职能便有所减弱。 在当代,政府职能的核心则强调合作管理公共事务。随着政府社会管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社会自治能力的进一步增加,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将先后在各个领域中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 中国政府职能的重构具体表现为: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由单元取向向多元取向的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变———由功能性向结构性的转变;政府职能的创新———建构与再造。政府职能结构性的转变意味着政府职能要从传统的、单一的、整体的政府职能向分散的、多元的政府职能转化,打破政治与经济、国家与社会的一元结构模式。 1)要建立责任型政府。各级政府必须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和理解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所肩

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内容

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内容? 我们从88年进行政府第二次机构改革的时候,就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目标,到93年,转变政府职能仍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98年改革仍然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最主要的内容。当时大家注意到,我们在98年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以前,虽然在十年之前就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历史性任务,但是并没有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内涵,即政府职能究竟往哪里转?对此在98年以前我们没有明确的说法。在98年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中,我们对政府职能的方向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要使我们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这种政府职能最终要转变到三个领域:一是要转到宏观调控方面。第二,要转变到社会管理方面。第三,要转变到公共服务领域。98年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方向做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即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三个方面。 我们对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中国政府管理提出的挑战,以及我国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特征等的分析。下面重点分析一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制约着转变职能。 政府职能的转变是牵涉很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如体制问题、机构的设置问题、运行机制的问题。但是就中国目前政府职能转变的现状来看,最关键是要处理好四种关系,首先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其次要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第三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第四要处理好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只有这四种关系得到很好

的处理,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所以我的基本判断是:我们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目标解决了一个问题,即政府职能向哪里转,要转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只是解决了目标问题。但是要实现这些目标,有赖于以上四种关系的合理处理。

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dc5688200.html, 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 作者:胡永琴 来源:《学理论·上》2014年第04期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政府转变职能的关键是简政放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政府管好该管的,放掉该放的,才能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最大限度释放出发展的新活力、新动力。 一、简政——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首先必须简政,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这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简政,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一是优化职能配置,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按照宏观调控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的职责定位,合理界定政府部门的职能分工,进一步明确和强化责任,完善政府职责体系。 二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行政区划调整以人为本,行政区划调整要注重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效益,创新行政区划体制。各地行政区划调整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行政区划调整要坚持改革的条件和标准,严格审批程序,防止竞相攀比和失序现象发生。 三是严格绩效管理,突出责任落实,确保权责一致。干部考核不能只以GDP论英雄。根据各级政府部门的不同职能特点和管理任务,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绩效标准和考核重点,增强绩效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健全绩效管理评估机制和方法。注重公众评议、专家评估和舆论参与,形成政府考核与社会评价有机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开放式的政府绩效管理体系。 四是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要科学合理地加强机构编制标准体系建设,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要加强机构编制制度建设,强化机构编制的刚性约束。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和组织人事管理、财政预算管理等协调配合机制,全面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实现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化。推进机构编制管理法制化,首先要加强机构编制立法建设,使机构编制管理有法可依。要严肃机构编制纪律,严格遵守机构编制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明确区分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严禁混用,上级部门不得干预任何下级机构编制事项,做到有法必依。要维护机构编制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做到执法必严。必须健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机制,加大违法违纪行为查处力度,做到违法必究。加强机构编制制度、标准体系建设,完善管理办法。靠法制来规范编制,避免“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政府职能转变的意义研究

政府职能转变的意义研究-旅游管理 政府职能转变的意义研究 政府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转变政府职能是以行政权力为基础的政府职责、功能的变化、转换与发展,它意味着政府行政权力的变化,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以及政府行政能力和行政效率的提高。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重点,其宗旨是使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从过去直接管理企业,真正转变到制订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上来,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与发展,政府作为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发起者和实施者,其管理体制在整个国内体制中居中心地位,而政府管理体制中的关键因素是政府职能问题,这一问题在入世之后更加突出,加入WTO 已经有几年,全球经济给政府职能带来越来越深的影响.。政府职能将如何转变是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转变政府职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总的原则应该是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近年来,各级十分重视政府职能转变,在构建“小政府,大服务”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要真正建设服务型政府,还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本人就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等问题作如下探析。 一、目前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促进经济发展,在创造条件改善硬环境的同时,注重优化软环境以赢得生产要素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再以生产要素的聚集促进硬破境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近年来,各地虽下大力气进行专项整治,力图优化发展环境,但收效不够稳定、持久。

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政府职能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转变,部门管理体制不配套,依法行政意识没有真正落实到位。主要表现如下: (一)中央和地方的责权利关系尚未理顺 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能关系,是政府职能调控机制的关键所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历来是我国政府管理体制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体现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主要是中央与地方的责权利关系理顺不够。首先是国家财权财力在中央和地方间的分配关系存在不合理性。其次是历次机构改革都强调对企业下放权力,但中央政府规定下放给企业的不少权力却往往在地方政府那里被截留,给企业放权难以落到实处。中央与地方职能转变的不同步性导致职能转变在不少地方变成一句空话。再次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两者的交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也随之变化。 (二)体制不顺,因权设事,一些现象屡禁不止 按照现行的财税管理体制,社会公共事业的一部分投入采取税外加费的办法解决。长期以来对这些行政事业收费没有纳入预算管理,缺乏必要的监控管理措施,这就使一些政府部门大权在握,为其利用公共权力谋取小集体或个人私利提供了方便。“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屡禁不止。一些部门在利益的驱动下,力争审批收费权。职能交叉的部门之间你争我夺,互不相让,造成多重管理,重复收费。更有甚者,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等现象。 (三)政府对微观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依然过多 当前中国政府对微观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运行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有些政府职能仍旧采取直接干预的方式对企业进行控制,即使在国家提出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行政资分开的背景下也依然如此。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