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时代再续教育改革奋进之笔

新时代再续教育改革奋进之笔

新时代再续教育改革奋进之笔

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国际化发展(二)

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国际化发展(一) 1-1 1-2 1、哪个表明中国的教育水平处于中等收入的国家平均水平之上。ABC A全民的教育检测报告 B世行的评估 C undp的人类发展指数 2、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A正确 3、2020年之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融合混搭将成为常态。A正确 1-3 1、未来的学校会往个性化、定制化、弹性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A正确 2、未来的学习方式应该是混合学习和合作学习。A正确 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国际化发展(二) 1、基础教育国际化首先是思维方式的国际化,眼界的国际化,理念的国际化。 A 正确2\提高教师国际化素养并不是成功办学国际化的关键。B错 1-2 1、教育的本质是学习知识和技能。B错 2、在亚洲,教育理念以及家长并不鼓励孩子个性化的发展以及多样性的发展。A对 1-3 1、国际化课堂是具有多元化和多样性的。A对 2、听说是判断母语和非母语的一个很重要标志。B错 1-4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个学会是ABDE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2、在中国IB课程授权的学校有多少所。 A 119所 1-5 1、国际学校处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A对 2、君华国际学校提出的新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A对 1-6 1、素质教育体现在学习者、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B错 2、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劳动力和教育需求的矛盾。A对 3、国外大学对学生的全面考察包括ABC A成绩B专业研究和探索C社会责任 1-7 1、孔子十四年携弟子周游列国,是国际教育的先行者。 A 对 2、御在过去指驾车能力,现在指领导力,自信力,自律性。A对 1-8 1、产品发布会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发现能力和展示能力。A对 2、 1-9 1、未来我国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唯一能够持续增长的是经济创新。A对 2、浙江地区,老师是全科教学,由一个老师教多门学科。A正确 1-10 1、CAS教育每一个课题都是围绕着一种思维模式进行训练。A对 2、CAS课程初中阶段要避免进入绘画写实误区。A对 1-11 1、TOEFL家族测评考试的特点之一是语言测试的语境基于学术场景。A对 2、TOEFL考试后30天会出纸质成绩证书,并寄送学校。A对 1-12 1、

2020年了国内外教育教学信息与动态【精品】

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无情的时光老人像一阵寒风,走得无声又匆匆,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续写新的篇章,该写为自己下阶段的教学工作做一个教学计划了,相信写教学计划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事情,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指导思想 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续深入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立足中考,把握新课程改革下的中考命题方向,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针对近年来中考命题的变化和趋势进行研究,积极探索高效的复习途径,夯实学生数学基础,提高学生做题解题的能力,和解答的准确性,以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数学成绩。并通过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完成九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及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复习教学。 二、教学目标 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与应用;理解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判定方法与性质,理解投影与视图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锐角三角函数有关的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地推理。 班级教学目标:中考优秀率达到30%,合格率:80%。 三、教材分析 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本章主要是通过二次函数图像探究二次函数性质,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议程的关系,最终实现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本章教学重点是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及二者的实际应用。本章教学难点是运用二次函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十七章、相似:本章主要是通过探究相似图形尤其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本章的教学难点是相似多这形的性质的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理解。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本章主要是探究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函数的概念及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各种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其对应的表达式,及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值。本章的教学难点是三角函数的概念。 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本章主要通过生活实例探索投影与视图两个概念,讨论简单立体图形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本章的重点理解立体图形各种视图的概念,会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本章教学难点是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乡村教师关于新时代农村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乡村教师关于新时代农村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乡村教师关于新时代农村教育改革心得体会振兴乡村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乡村发展。现在乡村碰到的最大问题,我认为是知识的问题和人的问题。现在,乡村的智力资源大量进城。为什么城市那么繁荣,都是由人的思想、人的头脑在不断的创造各种各样新的东西,而在乡村,相对来说,人们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是远远低于城市的。所以,正是在这样一个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新关系背景下,国家提出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要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而且要努力让每个孩子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乡村教育对国家的功用。乡村教育是维护国家主权的一个重要途径。乡村,特别是边远的山区乡村,山高皇帝远,那国家的观念靠什么来陈述?书本会传递国家的意志、国家的观念,而且在生命里要陈述人的国家意志,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基层教育的边界即党和政府意志与影响的边界。如果乡村教育撤了,流失了,那么很多东西将向乡村渗透。这些问题对国家来说都会产生整体的影响。离开了乡村教育,我们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 乡村教育对城乡社会的功用。乡村教育不只是对乡村有用,对城市也有用,因为城乡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对乡村来说,教育首先具有日常生活上的意义。朗朗的读书声,音乐的声音、唱歌

的声音,这些对乡邻的生活是一个意义的坐标。如果每天有这个声音,父母或者长辈就知道中午该给孩子做饭了,知道我的生活是这样一个结构。另外,学校也是一个地区是否宜居的价值标尺。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只要有教育质量高的好学校,那个地方的房价都会上涨。哪个地方没有好学校,那它几乎就是沙漠,文化沙漠,不适宜居住,都要搬离的。没有学校,想建设好乡村,振兴乡村,是不可能的。 乡村教育对乡村儿童的功用。乡村教育首先丰富了乡村儿童的整个精神世界,由自然生命向社会生命提升,重塑和再造我们乡村人的生命,促进生命的成长。现在乡村丢失的是一种精气神,如果生命里面最重要的一个骨气丢失了,都看不起乡村,都要逃离,没有建设家乡的这种志愿,那乡村便真的无望了。 下一步乡村教育的方向是现代的教育。现代教育首先要全纳,要确保每一个人都能接受完整教育。不让一个人掉队,实现教育的包容、全纳和完整,是农村教育现代化必须秉持的价值理念。其次,现代教育需要是公平的教育,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公正的对待。最后要发展素质教育,努力建设以人为本、自主学习、探究创造,促进学生精神不断发育、能力不断增强、个性不断发展,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知识要转化为问题,问题转化为方法,方法再转化为思想,思想再转化为行动。倡导一种新生活教育,新的做中学,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坚持育人为重,通过教学做合一,兑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真正全面发展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梳理学习内容与流程,温故而知新 本次学习,有专家讲座,有学校的经验介绍,有各学科的具体做法,有学科的面对面交流,有学程的编制,有学科基地建设的介绍。笔者根据主讲专家和教师上课顺序,把时间分为13个时段。 第一时段:由浙江省金华市教研室主任王荣文主讲的《高考改革浙江与上海方案对比解读》。 第二时段:由浙江师大教师教育学院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兼治研究员周晓燕讲《从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教师的课程理解及学科课程建设。 第三时段:由浙江省义乌四中陈报化校长主讲《义乌四中特色课程建设经验介绍》。 第四时段:由浙江省义乌中学副校长杨胜大主讲《满足选择,全科走班》――行政班和教学班双轨并行走班模式。 第五时段:由浙江师大附中高二年级管理中心主任刘东升老师主讲《顺应新常态的年级管理工作思考》。 第六时段:浙江师大附中高二地理、英语、化学教研组长分别作本科组经验介绍以及面对面交流。 第七时段:浙江师大附中高一年级管理中心主任陈亚利主讲《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用一份自开学初到第十周的周历事表流水帐的形式向在座学员详细介绍了年级管理日常。 第八时段:浙江师大附中高一物理、政治、数学教研组长分别作本科组经验介绍以及面对面交流。

第九时段:由浙江师大附中周建锋主任主讲《选课走班模式下教育新常态》――浙师在附中因应高考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分别从浙江高考看教育新常态,为适应新高考的选课走班及新教育模式“三园一导”。 第十时段:由浙江师大课程发展中心主任朱红彪主讲《适应分层走班的学程建设》;介绍什么叫学程?为什么编制学程?如何编制学程? 第十一时段:由华东师大附中副校长高三教师孟祥萍主讲《新高考背景下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介绍了华东师大附中及该校在新高考背景下为适应新高考的一些做法; 第十二时段:由浙江省嘉兴一中沈微微老师主讲《高中数学学科基地工作汇报》,分享了学科基地建设的经验做法。 第十三时段:由浙江省嘉兴高级中学省政治学科基地潘新华老师主讲《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分享了政治学科基地建设的经验。 二、浙江和上海新高考改革方案 1.浙江新高考改革 (1)考试科目:分必考和选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其中语文和数学只高考一次,外语可考两次,以最高成绩为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七科为选考科目。 (2)考试模式:“3+3”模式,必考三科和选考三科,即必考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另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七门选考科目里任选三科参加高考。 (3)考试时间: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在高三年级的六月份全国统考时间考一次,英语可以在高三上的10月份考一次和高三下的六月份再考一次,以最高成绩计入高考得分;选考科目可以分别选择在高二年级后的十月份和四月份参加考试。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一、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解 经过10余年的实践与总结,中国政府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仅仅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一变革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一方面,信息技术要进入教育教学过程,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

用;另一方面,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何克抗教授提出: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时从改变“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他认为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时发现,推动教育信息化不能简单地搞硬件驱动,而忽视课堂教学应用,这种方式做起来相对容易,但难以持久,并且效果也是会大打折扣的。我国教育部公开表示的基本思路就是采取应用驱动,一是要着眼于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这种应用应该是师生广泛参与的日常教与学的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应该是对即有教学方法的改造与

当今世界教育与管理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

世纪初教育及教育管理改革 发展的基本趋势 贺乐凡 一、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是融合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开展教育改革,并形成了两大潮流:一是教育实行中央集权制国家(如中国、俄罗斯、法国、新加坡等)的教育改革;一是教育实行地方分权制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的教育改革。这两类国家教育改革的思路和重点各不相同,采用的方法也互有区别。两种思潮相互碰撞,形成了融合的趋势。 所谓融合,即各国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的整合,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融合,有人称它为融通,也有人称它为整合,还有人从东西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把它称之为“东西合壁”,提法虽然有区别,但其精神是一致的,大体包括以下三层含义:第一、世界各国的教育均有其优势,也都存在各自的缺陷,没有绝对好的教育,也不存在绝对差的教育;第二、将外国教育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与本国教育的优势相整合,形成新的理念和做法;第三、教育改革要以发扬本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为基础,教育全球化要以民族化为基础,离开民族化,就不存在真正的全球化。1 二、融合趋势下的教育管理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 (一)教育管理理论 在融合的大趋势下,世纪初的教育管理理论,的确有了新的发展。 在管理科学的对象上,过去人们认为,管理的依据是科学,研究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管理规律,并严格地按照规律所确立的原则进行管理。现在人们融合东西方的管理思想,认为管理不仅要依据科学,而且要讲艺术,要提倡管理艺术的创造性。有的校长还提出,学校管理是一种技术,校长的培训,要重视管理技术的培训2。 在管理的目标取向上,过去人们认为,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而组织具有共同的目标,管理就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现在人们融合东西方的管理思想,认为组织要有共同的目标,但组织的共同目标,往往是反映一种理想的追求,带有口号激励的色彩,难以具体操作。而个体的目标,则是千差万别的,生动具体的,易于操作,管理应定位干协调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关系。 在管理的组织结构上,过去人们强调严格的组织层级划分,宝塔式的结构,按照层级原理进行管理。现在人们按照社会信息化的要求,主张组织结构扁平化,强调岗位间的协作和人员的一专多能,目的在加速信息的传输和人员的流动,提高管理效率。这种管理思想,也叫“企业重构”或“组织重建”3。有人说,“组织重建”的思想,是继泰勒的科学管理,戴明的质量管理之后,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可见其重要性。其理论的基点,是在质量管理的前提下,重新强调管理的效率。 1参阅:①薛峰:《融合:教育改革的大趋势》,《现代教育报》2003年1月1日;②黄书光:《论“中西融通”对中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2参阅:C·沃纳:《为领导者设的课》,《1997年中美教育研讨会论文集》第87页 3参阅:王东宁著《现代管理新视野》,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5,163,341页

新时期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时期教师角色的转变 随着新课标的施行,教师角色也有了明显的转变。 首先,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教师角色的转变。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韩愈的《师说》曾对教师角色是这样阐述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传统意义下教师的角色,但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定位,我想应该要一系列地转变。从“施教者”转变到“引导者”,从“独奏者”转变到“伴奏者”,从“执行者”转变到“决策者”。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溶化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止是忠实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师生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作为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的教师的角色会发生如下变化:1、教师由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当前,学生的学习正在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下向探究式、研究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播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教师即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变化的一个飞跃和突破。2.从独白到对话。由于教学过程将成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交往过程,教师需要从过去的单

向的独白式表演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进而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展开平等交流的对话者。传统的教师吧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角色说话,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个人秀”。在这种“独白”式的教学中,教师忠诚于学科知识,却背弃了学生;关注的是自己的扮演忽视的是学生的反映和参与;体现了独断和专制,忘却了民主和平等。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几乎垄断了课堂里所有的话语权,从而吧学生置于“失语”的境地。与此相反,新课程把教学视为师生交往的过程。为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课堂变成是语学生平等交往的场所。3.由权威转化为民主平等的关系。我国解放以后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情境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创制者和教学成果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习惯于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来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的将学生不很规范,但很有见地的,甚至是创造性的想法,按自己的要求进行“模式化”。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同时教师的教学也受到了严重的制约。所以说这种传统的师生观必须得到改善。 其次,从教师的自身角度看教师角色转变。1、终身学习者。“知识爆炸”的年代里,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变革孕育出了教师的学习者的角色。当今社会,知识随时间呈“几何级”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读后感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的意见》读后感 本人学习完《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深受教育,作为一名教师的我感触良多。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重要论断,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确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确立了战略、谋定了方略。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主要是以下的意见。一、坚持兴国必先强师,深刻认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二、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三、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四、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切实理顺体制机制。五、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六、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全力确保政策举措落地见效。作为一名教师,我想浅谈一下第五点,“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中国社会历来给“师者”以尊崇地位。过去曾以“先生”相称。传统儒家社会,士大夫最重“道”,而赋以师者“第一是传道”的职责,这正是对师者的最高尊崇。古代一些退休官员回乡,不管曾经多么位高权重,都以乡学授业为荣。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不能再让教师流汗流泪又得不到应有待遇和尊敬。“让教师成人令人羡慕职业”不仅是收入地位的提升,他们的坚守、奉献、情怀等等--这些真正更应让人羡慕,让人钦佩。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本意不在吸收“向往”高地位、高收入的群体投

身教育事业,而是真正做到让热爱投身教育事业、坚守奉献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减少后顾之忧,安心聚焦根本任务。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的积极探索和稳步推进,“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会更好更快地实现。放眼当前教育行业可知,最大的问题还是“很多关于教育的常识没有切实践行”。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发展教育事业应先发展教师队伍。可是教师却为分数所累、为现实生活所困、为得不到应有地位所扰。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四名高中生在课堂上喝酒,谈笑风生,还不忘大口吃肉,根本无视讲台上的教书先生,肆意妄为……”,看完这则新闻,我的心在滴血,我在想是什么原因让一名老师不管不顾这些学生呢?对于上课的教师,大家多认为此教师是严重的失职,你可以放弃对这四个孩子的教育,但是也不能肆意让他们在班里胡作非为,影响别的学生学习。如此猖狂,老师的责任哪去了,何来师道尊严。当然,有许多人是非常理解这位教师的无奈和苦衷,认为这位上课的教师可能是不愿管,不会管,不敢管。但不论怎样,大家认为此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是失职的。多年前,老师是可以打学生的,学生是不敢在课堂上喝酒吃肉,目无老师的。家长将学生交给老师,会对老师毕恭毕敬的说,老师,他不学习,不听话,你只管打。打完给我说一声,回家我继续打。现在可好,老师让学生背课文,学生不会被罚站,家长告到校长那里,又告到教育局长处,最后老师只要给学生低头认错。一些家长,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有些家长,表面上对老师无限的恭维。以此可见,教师的地位日渐下降。 希望此次党和国家层面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能正本清源,能创新政策供给,能强化机制保障,使得“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真正实现。

关于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思 考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关于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 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教育厅发布了《广西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两个文件确立了我区新的高校考试制度基本框架,。如何抓住这一改革发展的契机,认真总结经验,突出问题导向,进而形成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是当前每位校长、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一、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课程改革措施各具特点,但基本处在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实施阶段,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将高中课改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同时,也为高中学校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在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课程建设应主要围绕以下六大问题展开: 一是对学校课程改革价值功能的重新审视。真正实现从分数唯一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意味着对考试文化的根本性突破。 二是在行政班基础上,推进必修课程全面而实质性的走班制。 三是新高考方案赋予学生前所未有的考试选择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选择、规划人生;同时对教学实施和学生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四是考试内容和考试重点的转变,要求学科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结构的重组将带来教师专业结构和数量的变化。 五是新高考方案中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新学生的依据和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分数不再是唯一的招生录取依据,考试的区分度降低,如何实施真实有效公正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学校必须研究的重要议题。 六是在进一步加大学校自主排课权的情况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如何建构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推进模式和方式,从而进一步形成个性化的办学特色。 另外,学校教学的具体安排也面临诸多新问题。如有些学校没有看到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将其窄化为排课表等教务工作,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产生纠结;学校为应对学生选定的高考科目,在课程设计上出现偏科,在教学上甚至重新回到唯分数论的老路上,实施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我校也面临办学条件严重不足的问题出现等。 以上问题都是我校改革前进中的问题,分析和把握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围绕主题、聚焦问题、交流研讨、才会取得共识。 二、应统筹设计与实施课程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学校课程体系的统筹设计与实施是推进新高考方案落到实处的关键,当务之急是围绕主题,聚焦问题,研究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下五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当前必须思考和认真解决的。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党和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特别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动员令,是高等教育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从规模到质量,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结构也更加科学合理。但是,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构不够合理、东中西部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持续推进教育领域改革,谋篇布局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和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更趋完备,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综合改革纵深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规模、结构、质量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 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体系逐步健全。去年,中国高校数量已达2914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居世界第一,占全球规模的1/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已提前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确定的40%的目标。 高等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博士培养规模稳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招生总数中占比不断攀升,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基础教育如何国际化

基础教育如何国际化 《光明日报》(2014年02月11日15 版) 编者按 在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已普遍为中外教育界所接受和认可。然而,基础教育是否需要国际化,却仍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认识。究竟基础教育是否该走国际化道路,基础教育的国际化道路该怎么走? 基础教育如何国际化 周满生 教育对外开放是中国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深入推进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种必然选择。我们要树立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思维。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明确界定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侧重点在于,注重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国际竞争意识,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推动跨文化交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促进区域与学校的内涵和特色发展。 在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这也是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强烈需求。目前,倡导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区域往往是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资源均衡实现了区域内“基本均衡”的区域。这些区域提出了以质量为核心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目标,其发展要素不再是资源均衡发展所强调的经费、设备、校舍等物质环境,而是以优质国际教育为参照的课程、教学、师生关系、学校文化等,学校必须通过教学改革、课程开发、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化、教育科研等途径,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推进基础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笔者认为,不能因为我国教育存在着较大的东西部差异、城乡差异就否认基础教育的国际化;也不能因为强调教育公平就否认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理念同教育公平的原则是不相矛盾的。 在我国先行开展基础教育国际化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区域,如上海浦东区、北京海淀区、深圳南山区、成都武侯区等,都制定有3-5年中长期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这些规划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具体目标和试验项目,旨在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参与项目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绝非部分仅仅以出国为目的的学生。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重点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应把握的重点有: 理念的突破。基础教育国际化重在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多元文化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潜能开发,给学生以适当的发展倾向指导(如专业发展倾向、人生规划);让学

新时代教师标准

新时代教师标准 “新教师”显然不单纯是一个知识的“二传手”,他应该扮演4个“者”:教育专业者、。学校生态的建构者、学习和生长的开发者、信念的传播者1. 教师必 须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感,努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类心灵进化。现阶段,必须敢于投身课改,坚定不移地走素质教育之路,做教育大任和使命的担当者。教师要成为一个信仰者,服务人类,奉献教育,热爱学生。2. 3. 专业者,应包括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两个方面,教师专业化的支撑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也就是基于“人本”对学生的尊重、研究、认识。教师专业化水平,主要取决于对“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要具备学科知识“心理学化”的能力。教师必须清楚,教学不是灌输和表演,从“教中心”到“学中心”不仅考验教师的教学勇气,而且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高度和境界。必须“认识”学生,一切“从儿童出发”。 4. 扞卫学生主体,保卫学生的好奇心和展示欲,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5. 6. 教师在人格上与学生平等,理解和宽容学生,维持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生活和成长营造一个温暖、自然、信任的场所。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不可越权、盛气凌人甚至扮演某种权威。7. 不随意布置作业,不侵占学生的生活隐私空间。8. 激励和奖励学生,敢于让学生超过自己。9. 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成就学生、发展自己。10. 从狭义的教育学角度,“信仰”解读:我们一直不厌其烦地倡导教育必须是基于对人的。这个信仰应该是对学生生命成长方式的“遵顺”,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我们应该用“四新”概念承载这样的教育认识: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四新”的关键在新教师,核心在新课堂,唯有新教师才能有新课堂,有了新课堂才可能有新学校,只有新学校才能培养新学生。我们所说的“新教师”与工作年限、学历、年龄、性别甚至知识水平都关联不大,也不是指新入职的教师,而是指具备“三观”的教师。一是教育观:教育即“人学”,是“从儿童出发”的对学生的尊重、发现、所谓“三观”,认识、接纳、包容;二是教学观:以“学中心”来围绕学、设计学、服务学;三是学生观: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学生是“第一”教学资源;一切的学习都是自学(自主学习的简称)。按照教育部最近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条例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理,“四新”在内涵发展、教师评价和教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念,即育价值指向上完全符合条例要求。提高课 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有有效的教学行为应该是用最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所谓的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而这种有而且学生的原有基础、教学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效性的获得,不仅教师的专业知识、教材的内容与结构方式等都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 作用,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源泉在于人本身,我们尤其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但在诸多因素中,在于人的活动本身,在于教学活动的投入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性。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一.(1)转换角色,教师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学习的主人。(2)充分相信学

聚焦新时代教育改革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聚焦新时代教育改革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下高校不断追求新的教育理念和改革方案,新课程改革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主提,越来越多的学者看到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要与时俱进,要与社会发展相融合。本文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探讨,从目前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在倡导素质教育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自己的阐述,目的是为了提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进程,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身心修养和民族精神,它可以帮助高校学生增强自我认可度和提升自信心。我国越来越注重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问题,中国的综合实力也在世界上斩落头角。当前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着很多的实质性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做重大课题和研究。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各大高校对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的看重。国家发展伴隨的就是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持,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度也随之提高。从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看,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1、我国的教育依旧沿用苏联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过于陈旧不够灵活。在教学上,对于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粘结性不够,无法把创新元素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做得不够完善。2、没有引导学生对于知识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很多都毕业于专业的院校,在教学水平和能力上比较欠缺,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及科研能力略显薄弱,无法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3、高校的教师在上学阶段接受教学已无法跟上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任教后会把这种传统教学继续沿用至自己的授课过程中,没有做到理论和术科方面的双重提高,无法把新的知识和思想传递给学生。 二、对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建议 在新课改的浪潮下怎样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怎样把教学和社会相结合认为可以从如下几点着手: 1、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社会的要求,就无法提高教学理念和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客体。在这样传统的教育和教学理念中,教师是主动在讲,学生被动的在听。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只会有板有眼的进行,不会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活动的主动权,和被动的在学习、接受知识。新时代的教师,应积极地探索新课改转变教学的理念,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不再是被动强制的让学生去接受知识。在教学的课堂中,

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此你什么看法

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此你什么看法 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人类知识得以迅速传播、积累、分析、组合和存储、再现,从而给人们以更多的手段来利用、获取并再次开发知识,因而知识的增长速度在信息时代极为迅猛。目前,大家都在使用“以知识为基础的 经济”这个说法,是因为几乎所有的学习者,都发现获得的知识越多,价值就越大。技术 已经改变了全球劳动力的本质特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给教育和学习带来的影响和变革是深远的、根本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教育的革命”。这些变 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教育本身产生的变革:1. 改变了学校教育条件和教学手段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一方面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最先进的生产工具,同时改变着教育形态,课程与教材更加智能化、群体化、综合化、多元化和系统化。例如,利用电子载体的可读写性、可存储性,使新教材能实现对教师和学生教与学过程的记录,学习历史的动态追踪和评价,即时的反馈和教学策略调整,可以实现“专家诊断”式的教材、“智能化”的教材。2. 引发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强调的 是知识的传授,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都环绕着传授知识这个中心展开。但在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掌握知识比不上获取知识的能力重要,我们逐渐认识到,树立创新实践教育的思想观念,全面实施创新实践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创新离不开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催生创新的需求,才能产生创新的动力。3.实现了由传统教育模 式到信息时代教学模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按年龄、成绩分组,分学科定时学习,是一种集体化、无个性的个体学习行为;而信息时代的教学模式则主要是交互式、启发式、多样化、个性化的合作式学习,可以混合分组,更注重能力的提升和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方式方法革新了,枯燥的学习方式改变了,立体、高效地传输信息,使教学更为高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办学机制越来越透明,高等教育逐渐融入了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之中。4.对教育目的产生的 变革传统的知识应用型人才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教育要进行变革,突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知识创新能力,引起了教育目的的变革。教育信息化促使教育从封闭逐步走向开放化、大众化,远程教育、网络大学、虚拟教学的出现,数字校园的建设,教学内容的 数字化和多媒体化,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扩大了教育的对象,使大众教育、终身教育成为可能,这就进一步为人的个性发展、素质提高创造了条件,使得高等教育的目的在原有的政治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增加了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这一自然属性,更具人本精神。二、引发学习方式的变革:在现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下,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一、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

参加全国教育论坛的心得体会

参加全国教育名家论坛的心得体会 2011年3月17日到20日,我们来到郑州大学参加参加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活动,感受全国“三大教学方法”“三大教学模式”。具体为: 洋思模式: 洋思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由泰兴市洋思中学秦培元校长率团展示。 东庐模式:创始人陈康金。其教学模式:教师集体备课编写讲稿,师生合作实施教学稿。流程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公用。进行“以人为本、教学合一”的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了无辍学、无外流现象,无快慢班,无不开课程、无加班加点,不赶进度,不违规补课、不买教辅书,不用练习册,形成了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育教学方式,构建了以校本教研为中心,教学、教研、培训三位一体体系。借鉴庐中方式形成的“讲学稿”,“导学稿”、“研学稿”、“教学案”、“学案”、“导学案”等纷纷出炉。 杜郎口模式:创始人崔其升,被称为农村教育的拓荒者,乡村中学校长的典范。教学理念: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三三六教学模式与10+35模式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 成功教学法:创始人刘京海,上海闸北八中校长。三相信:相信学生成功的愿望;相信学生成功的潜力,相信学生成功的能力。成功教育三要素:积极的期望;成功的机会;鼓励性评价。成功三阶段:帮组成功;尝试成功;自主成功。三位一体成功:教师、学生、家长。关于知识、关于能力、关于人格的教育对当代教育有很大的启发。 尝试教学法:创始人邱学华。强调先试后导、先练后讲,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虽有模式但又能出入于模式,反对机械搬

教师角色的转换

网络时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因特网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教育领域中,网络学习成了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网络信息更成为教育的主要资源。无疑,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决无法回避网络的巨大冲击,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其旧有角色的挑战,网络时代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换。 一、网络时代教育的特征 人类的教育型式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人类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而逐渐变化的,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知识型、智能型、创新型。知识型从诞生之日一直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在中国则持续到70年代),其特征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推一和至高的目的。虽然知识型教育为人类文明进化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但它那种以“知识就是力量”为价值取向的原始性和局限性,必然导致重复训练、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无法培养出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新人。智能型教育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知识爆炸”时期的到来而逐渐兴起的,教育的重心由知识的传授为主转移到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主,告别了知识累积式的消极被动的教育形态。教育发展到了今天,人们进入了加速更替的开放时代,凭借人类已有的文明之总和,再也无法从容应对未来之冲击,许许多多的人越来越感到无法适应新事物、新变化。因此,人类不但要与过去的时代告别,而且在网络时代还要扮演新的角色,即从消极接受的被奴役者变为独立自主的创造者,从适应未来、复制未来的智者变为驾驭未来的先导者,为此,教育应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一)教育观念现代化 网络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网络把距离和时间缩小到零。信息可以便捷地获得和使用,社会发展也进入了空前的加速期。因此,对于教育,必须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替代传统的教育观念,把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 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指教育应面向未来,为社会培养现代化人才,以带动社会求新求变。若忽视了这一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信息日益增多、知识迅速更新的网络时代,将失去适应能力、创造能力。而加强教育对未来的导向功能,则将会使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育必须要现代化,具有未来意识,这是网络时代赋予教育的新的使命。网络社会飞速发展,不但不允许我们留恋“过去”,而且也不允许我们留恋“现在”,“现在”的东西马上就要变成“过去”,留恋“现在”,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面向“过去”。我们惟有选择“未来”,面向未来,才能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并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做一个有教育情怀的新时代教师

做一个有教育情怀的新时代教师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最光辉、最古老的职业,也必须成为引领时代、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最与时俱进的职业。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就应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努力争做一个具有教育情怀的新时代教师。 教育的初心是求真。求真的教育是着眼少年儿童天真自然的本性,以质朴、真诚的教育态度,追求没有功利的、平等的教育,崇尚回归自然和传统的根的教育,传递生命正能量。只是,这样的教育要求我们付出更多心血,这样的教育更要求我们坚守和回归内心的平静,也就是保持初心。 对教育真谛的求索是一种教育情怀。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教师的教学生涯应该是一个不断求索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路径。作为教师每天都应该用心去解读学生的每一张笑脸或苦脸;用心去剖析学生每一次的洋洋得意或垂头丧气;用心去分享学生每一次的喜悦或分担每一次的失败。然后,作为教师马上上下求索,去寻找和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挖掘每个学生的生命潜能,谋求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按需发展。新时代,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教师一定要积极地参与改革,适应改革,引领改革,做改革的弄潮儿,“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始终朝向理想教育的地平线,永不停息变革和创新的脚

步。如果我们对教育改革消极应对,只做旁观者,甚至拒绝改革,我们就会落后于时代,进而被时代所抛弃。 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终身信仰也是一种教育情怀。教师,不应是单纯的职业,也不是纯粹的事业,而是一辈子陶醉其中,向着明亮远方。面对横流的物欲,我们要依然保持着那份定力,坚守“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信念;面对教育的喧嚣,我们要依然保持着淡定与从容,以教育者的眼光和实践者的姿态加以理性的审视与判断,秉承“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准则;面对各种误解甚至不公正待遇时,我们要依然坚信教育的美好,始终恪守内心深处崇高的道德法则,依旧抱以满腔的热情。但愿每一位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的人,始终有着对教育深切的迷恋,让教育信仰成为自己的心灵图腾。 把教育当成自己的情感皈依是一种教育情怀。教师无论走到哪里,心中总有一份牵挂,牵挂着自己的课堂、学生,牵挂着学校里的一草一木。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都视教育如初恋的情人,爱护一辈子、守候一辈子、执手一辈子,不会朝三暮四,不会这山望着那山高;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教育情怀其实就是这样一种牵挂与守望。 一个人的情怀孤芳自赏,一群人的情怀才满园春色。进入新时代,我们期盼每一位教师都能心系教育情怀,引领学子奔向拥有诗与远方的美好前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