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教案(高二地理)

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教案(高二地理)

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教案(高二地理)
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教案(高二地理)

第二节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

1.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及其主要表现。(重点)

2.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重难点)

一、荒漠化的产生

1.概念:荒漠化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荒漠化原因

(1)自然因素

①气候异常会导致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的抵抗力下降。

②干旱多风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导致作物歉收、草地载畜能力下降。

③贫瘠的土地在干旱条件下易发生风蚀导致荒漠化;农田因蒸发加快而加速可溶盐类的蓄积,导致盐渍化。

④暴雨也是造成荒漠化的原因之一。

(2)人为因素:人口的激增及自然资源利用不当,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①过度农垦:许多地方为了满足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和经济增长的需要,随意开垦,耕种一两年后随即撂荒。人为地开发草场不仅破坏了地表原有植被和土壤结构,也引起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②过度樵采:使地表失去植被保护,沙丘因而活化。

③过度放牧:超载放牧使大面积的草场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还导致虫害和鼠害猖獗,草场逐渐变成了荒地。

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在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很多地方仍沿用大水漫灌的方式灌溉农作物,水的有效利用率很低。这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加剧了水的供需矛盾,另一方面还导致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地盐渍化。

(5)其他人类活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合理耕作和粗放管理、矿产资源的开发、石油勘探、修筑道路、新建工厂、修筑军事设施、城市建设、旅游等,也会在局部地区造成土地荒漠化。

1.内蒙古草原退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滥挖药材;水资源利用不当。

二、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1.合理控制人口数量:人口增长过快是我国土地荒漠化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因此,合理控制人口数量,有利于荒漠化的治理。

2.生态恢复与建设

(1)发展立体生态农业

①生态农业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在生产过程中强调合理利用土地和其他各种自然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和高效;

②荒漠化地区今后应向多层次、高质量、高效益的立体生态农业方向发展;

③荒漠化地区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带动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加强草场建设

①在中低产田地区,引入油(菜)草间作、草田轮作、粮草间作、林草间作等草田合一机制,通过畜粪还田和豆科牧草固氮,实现“草多—畜多—粮多”的良性循环。

②固定草场使用权,允许继承、转让。

③对掠夺经营草场造成草场退化者要给予处罚。

④还要加大退化草原的恢复与重建力度,如封育自然草场、建设人工草场、合理利用草场、引洪淤灌等。

(3)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优化林业结构

①要在提高现有土地生产力的基础上,控制耕地数量的增加,生产力偏低或下降的耕地应退耕还林还草。

②产业结构的调整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手段。如畜牧业的发展,应该减少放牧牲畜的数量,以减轻对草场的压力;增加圈养牲畜的数量,以充分利用作物剩余秸秆等。

③应改变目前以防风固沙林和用材林为主的状况,大力增加农田牧场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的比例,积极发展薪炭林和经济林,逐步形成多林种、多功能、多效益的林业体系。

(4)开发新能源:农村能源结构不合理是造成植被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西北地区可以开发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还可以通过开发农村小水电、沼气等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2.植被破坏造成了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提示】从两个方面认识植被破坏造成的环境问题:一是森林面积锐减:①使木材和林副产品产出少;②珍稀动植物减少或灭绝;③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④水土流失;⑤旱涝等自然灾害加剧。二是草原退化:①改变草原的植物种类成分;②降低草场的生产能力;③破坏草场的动植物资源;④造成荒漠化。

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学生分组探究一荒漠化的产生

第1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

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

然地理特征。

【提示】深居大陆腹地,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降水少、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河流多为内流河,冬季有断流现象,植被从东向西表现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何谓沙漠化?其与荒漠化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提示】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由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是荒漠化之一。沙漠化是荒漠化的过程,荒漠化是沙漠化的结果。

第2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

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气候干旱→

植被

稀少

土壤发

育差

→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图解石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第3步巧练——习题印证,落实强化

读“影响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因素统计图”,回答问题。

(1)图中显示,导致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各因素中,影响程度最大的是________、最小的是________。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面积广大的自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新疆绿洲土地荒漠化的最主要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本题综合考查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原因。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过程,而是很多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

漠般的景观。荒漠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荒漠化程度及其在空间上的扩展受干旱程度和人畜对土地压力强度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形成荒漠化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人为因素则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导致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各因素中影响程度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过度放牧和城市交通建设。第(2)题,干旱是导致我国西北地区荒漠面积广大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新疆绿洲土地荒漠化最主要的是人为原因。此题可根据图中因素并联系实际作答。

【答案】(1)过度放牧城市交通建设

(2)干旱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

学生分组探究二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第1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

1.在我国干旱、半干旱的农垦区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

【提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出现盐碱化。

2.如何优化林业结构?

【提示】应改变目前以防风固沙林和用材林为主的状况,大力增加农田牧场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的比例,积极发展薪炭林和经济林,逐步形成多林种、多功能、多效益的林业体系。

3.如何改善西北地区的能源结构?

【提示】西北地区可以开发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还可以通过开发农村小水电、沼气等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第2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第3步巧练——习题印证,落实强化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般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下图所示区域50多年来,年年植树,但因成活率低,目前森林覆盖率不到1%。

(1)根据干湿地区的划分。图示区域属于_____________地区。

(2)在该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如果有①植树造林、②种草、③自然恢复三种措施,你倾向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思路点拨】解题的关键是区域定位和了解我国干旱地区划分的依据、界线及所经过的地区;进行区域生态建设的措施。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大于200 mm、小于400 mm,属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00 mm的地区属干旱地区。(2)生态建设应考虑因地制宜的原则。

【答案】(1)干旱、半干旱(2)选②或③理由:该区域自然植被为草原和荒漠,森林生态耗水量远大于草原(森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与生长速度大于草本植物),过量植物,会加重区域旱情(种草或自然恢复,较植树造林更符合自然规律,且投入较少)。

教材P50图3-2-12 2002年北京出现的一场沙尘暴

—————————————————

1.在气象学中,将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尘、沙尘暴三个等级。浮尘:指在无风或风力较小的情况下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扬尘:指由于风力较大,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浑浊,水平能见度在1~10千米。沙尘暴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沙尘暴的瞬间风速大于25米/秒,风力10级以上,可使地面水平能见度低于50米,破坏力极大,俗称“黑风”。

2.产生沙尘暴天气有两个条件:一是有足够强劲持久的风力,强冷空气是形成沙尘暴天气的驱动力;二是地表有丰富的松散干燥的沙尘,在强大气流驱动下,地面缺少植被覆盖时,气流携带大量地表粉尘悬浮在空中形成沙尘,其高度达1 000~2 500米,严重时可达3 200米。

—————————————————

中国北方一些大城市附近地区,春季频发扬沙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 A.高压脊过境,下沉气流“冲击”地表,造成就地扬沙

B.裸地面积扩大,急行冷锋经过,导致近程扬沙

C.西北的沙漠有充足的沙源,盛行风产生远程扬沙

D.热岛效应导致强烈的对流,使高空的沙尘降落

【解析】沙尘天气是我国北方春季较为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地面有大量沙尘,二是有大风天气系统。我国北方近年一些大城市扬沙天气频发的原因:一方面是北方春季多急行冷锋的活动,多大风天气;另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一些大城市的城市建筑裸地扩大,以及郊区人

类的不合理活动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土地大量裸露,加之春季蒸发旺盛,如果有急行冷锋的活动就容易引起扬沙天气。

【答案】 B

先思考再核对答案教材第47页思考

【答案】2000年与1989年比较,浑善达克沙地中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比重增加,固定沙丘比重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异;人为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破坏植被(森林、草地等)导致土地荒漠化所致。

教材第50页思考

【答案】内蒙古高原南部农牧交错带荒漠化的发展,会造成当地严重生态问题,危及当地居民生活,甚至被迫迁移,并成为首都北京的沙尘暴沙源地。

教材第52页思考

【答案】 1.科尔沁左翼后旗的生态经济模式,实际是对沙质草地进行防护林建设,在田地外围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护林,防护林内田地合理种植,防止土地沙化。

2.这种生态经济模式,既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防止了土地沙化,而且使农业得到迅速发展,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这种模式符合生态经济效益原理。

教材第54页思考

【答案】 1.“三北”地区,由于种种人为和自然的原因,这里植被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从新疆一直延伸至黑龙江,形成一条万里风沙线。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和干旱所带来的生态危害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对“三北”地区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明显,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教材第55页思考

【答案】 1.沙波头治沙主要是在流动沙丘上设方格状防护网,形成带状沙障,栽培固沙植被,使沙丘沙面结皮,形成固沙的生态环境。

2.这是开放性题目,同学们可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交流。

一、选择题

下面为我国土地荒漠化发展情况表。据此回答1~2题。

)

①气候变暖,降水减少②冬季风强劲,沙尘暴频发

③过度放牧,草场破坏④过度开垦,土地退化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2.下列治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措施中,可行的是( )

①南方低山丘陵区均实行退耕还林②温带草原牧区推行定居、轮牧③露天矿区采取表土填埋复垦④西北地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第1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面积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第2题,各地区应因地制宜的治理荒漠化,如露天采矿区应加强复垦,草原地区应实行轮牧制度等。

【答案】 1.B 2.C

二、综合题

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银行贷款宁夏防沙治沙与生态保护项目日前正式启动,该项目将利用5年时间在宁夏境内完成荒漠化土地治理面积108万亩。此次项目世界银行共贷款8 000万美元,涉及宁夏兴庆区、灵武市、平罗县等7个市、县(区)。

材料二我国荒漠或荒漠化地区分布图。

(1)简述我国荒漠或荒漠化地区分布的特点,并从自然条件方面分析其成因。

(2)A地区荒漠化较快,应采取什么措施进行防治?

【解析】第(1)题,由图可直接读出我国荒漠或荒漠化地区的分布,其自然原因是降水少且多大风天气。第(2)题,A地区是我国的草原区,应注意对草原的合理利用,退耕还草、合理用水、加强合作等。

【答案】(1)特点:主要位于我国西北与华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成因:降水少,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多大风天气。

(2)加强管理,禁止过度放牧,合理载畜;禁止过度开垦;保护植被;退耕还草;营造防护林;合理用水;加强区域合作等。

4.近年来,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保护土壤尤为重要。在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

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

【解析】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在开挖石料之前,应收集表层土壤并就近集中堆放,在堆放过程中,可建设围墙以防止水土流失。堆放弃料后,应对弃料进行压实,把收集的土壤平铺到弃料上,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以利于复耕复种。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理由: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护。

【答案】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

理由: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护。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知道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全球其他地区的荒漠化现象,理解其产生的原因; (5)了解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GE的计算方法,学会基本的地理测量方法; (2)应用GE提供的卫星地图,学生学会读图、析图的方法,学会思考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之间的整体性联系;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综合与分析,并能利用实证的方法解决具体的地理问题; (4)能使用GE来看地球任一地区地形坡面图的方法; (5)能利用GE的历史图层,跨时空来了解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意识到并关注中国沙尘扩展的问题,加强对国家归属感和认识中国的热忱;(3)意识到环境的转变及其对人文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 (4)对世界其它地方的民众所遇到的问题及困难表达同情; (5)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明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愿意为更美好环境做出适当的行动。 教学重点: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 (2)能掌握好荒漠化,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综合分析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环境: (1)网络教室,至少15—20台能够上网的电脑; (2)教室内的电脑装有GE6.0软件; (3)教室内有投影仪,教师的电脑装有能够控制学生的电脑的软件; (4)教室内的电脑配置大约 3—4 人一台,电脑与电脑之间留的间隔大一些,便于小组活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楼兰古城: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位于现今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的罗布泊及其邻近地区,与汉唐文化密切相关。鼎盛时期人丁兴旺、车马喧闹,然而在公元 4 世纪,楼兰文化戛然而止。古时的楼兰曾经是沙漠中的绿洲,树木参天,水草丰盛,居民以渔牧为生,是屯田的场所,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为东西方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如今看到的景象——一片荒漠。 [讲授新课] 什么是荒漠化?顾名思义:“化”在中文中是一种使动用法,“荒漠化”可理解成“使……变成荒漠”,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其表现有下面几种: 1.石质荒漠化: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被破坏,而形成岩石裸露的地表,在水、风的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下,使该地水土流失、沙化的现象。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等。 2008年 2009年

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 - 带答案

2.1 《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P16第一段儿结合世界各地及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图片,说出荒漠化的含义以及荒漠化与沙漠化的区别。 2. 通过阅读课本P16—17,结合图2.1分析说明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通过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明确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以及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4.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增强保护环境的观念 【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难点】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学法指导】图示分析法、阅读分析法,合作探究等 学习过程: 考点一荒漠化的含义及形成 1.认识荒漠化 (1)含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主要成因:荒漠化是_________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___________、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通过阅读课本P16—17,结合图2.1分析说明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地形:东部为高原,西部高山环绕内陆盆地,以风沙地貌为主,沙漠、戈壁广布; 气候:温带大陆气候为主,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日照强,温差大、风力强;

土壤:沙质土壤,土质疏松,土壤发育差 河流:多季节性河流,内流河为主;河流稀疏短小 植被: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3.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___________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 (2)物质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力条件——___________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地理《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本章主要是研究区域发展、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 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 ↓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 继续发展 ↓ 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2.荒漠化(1)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 生盐渍化化。 (4)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 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渍)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气候类型范围: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高二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

高二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 地理学以往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今天已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为大家推荐了高二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 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 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 弱性 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塔里木盆地南缘,由战争、瘟疫、过度

垦耕导致。 近代:清内蒙古东南部,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 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1)描述我国沙尘暴分布状况: 两个中心(塔里木盆地和科尔沁沙地);出现次数由中心向四周减少;呈片状分布。集中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2)简要分析沙尘暴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

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关于荒漠化治理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制止沙漠扩张、绿化沙漠已成为21世纪人类争取生存环境、扩大生存空间的首要问题。接下来是为大家整理的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大全一 一、课标要求: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教材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 (1)知识与技能: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2).能力目标:学会结合区域特征、人类活动分析自然灾害的经验和措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四、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上课讲义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教案 学校: 年级及班级: 授课教师: 上课题目: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2)结合我国西北等地区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2、过程与方法 (1)举例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及其表现。 (2)利用地图、数据分析我国西北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3)利用课本的例子来了解荒漠化的另一重要原因—人类活动。 (4)通过书本非洲的例子以及结合成因去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5)通过荒漠化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的问题、成因等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 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 2、能掌握好荒漠化,并能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一个清晰的综合分析思维。 【教学方法】讲述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课本、黑板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4分钟) [教师讲述]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授的课程是一个有关环境问题的内容,环境问题不外乎是两个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谁能告诉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区别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详解,环境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原生态的环境当中,人们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废气物,超出了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对原生环境造成影响,就形成了环境污染;而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从环境中索取必要的物质资料,超出了环境本身的恢复能力,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环境污染-排放)(生态破坏-索取)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一课题就是有关生态破坏的一个方面-荒漠化 二、讲授新课( 25分钟)

整合高中地理人教必修 第章 第节 荒漠化的防治 测试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第2章 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测试题 测试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 读“我国荒漠化土地类型比例图(其中①为物理及化学作用;②为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完成第1~2题。 1.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 B.江南丘陵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产生的 C.山西省土地荒漠化发展与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有关 D.松嫩平原西部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 2.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有( ) 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②植被破坏 ③土层疏松、直立性强④降水强度大,多暴雨⑤地表水缺乏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解析】第1题,江南丘陵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富且集中,地形崎岖,荒漠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产生的土地退化。第2题,云贵高原以石灰岩为主,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覆盖。但两地均为季风气候,且地表水缺乏,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从而造成土地退化。 【答案】1.B 2.B 读“我国某区域沙漠和草原分布示意图”,完成3-5题。 3.图示地区的草场载畜量相比较( ) A.西部高于东部 B.东部高于西部 C.东、西部相当 D.南部高于北部 4.导致该区草场载畜量出现差异的因素主要有( )

①年降水量②海拔高度③荒漠化程度④人口密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下列符合该地区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 ) A.实行划区管理,提高草场载畜量 B.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 C.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 D.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 【解析】西北地区由东向西随距海里程的增加,年降水量逐渐减少,荒漠化程度逐渐加大,导致草场载畜量下降。在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下,提高草场载畜量、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大力发展种植业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答案】3.B 4.B 5.D 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据此完成第6~8题。 6.在一年中,塔里木河的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 ) A.6月 B.7月 C.8月 D.9月 7.汉代以来,塔里木盆地南缘人类生产活动范围沿河流迁移的总趋势是( ) A.从下游向上游方向迁移 B.从上中游向下游方向迁移 C.往返迁移 D.向两侧迁移 8.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 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 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 【解析】第6题,塔里木河的补给水源主要为高山冰雪融水。7月份气温最高,融化冰雪量最多,但冰雪融水汇入河流还要延迟一段时间。第7题,塔里木河沿岸绿洲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逐年增多,导致下游地区断流加剧,植被因缺水而不能生存,所以人类的生产活动从下游向上游方向迁移。第8题,可用排除法,A项忽略了下游地区的用水,将加剧下游荒漠化;B项无疑是“杀鸡取卵”,不利于可持续发展;C项没考虑到上游和冲积扇地区的用水,舍弃原本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而刻意照顾下游地区;D项上、中、下游都能够均衡利用河水,共同发展。 【答案】6.C 7.A 8.D 短花针茅是我国荒漠草原的主要建群植物之一,属优等牧草。其生长特性是从内向外分蘖,逐步向外扩大占据空间,株丛中央部位被枯死枝叶占据,随着分蘖的进行和放牧压力的增大,短花针茅出现了“分丛”现象。因此其丛幅的大小变化可以反映出草原的一些变化,结合下图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荒漠化的防治》 科目地理年级高二年级 教学时间1课时 学习者分析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关键,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 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象、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过程,了解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规律,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2. 通过创设宽松开发的探究氛围,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效而科学的案例分析方法。 3. 尝试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知识与技能 1. 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荒漠化的表现,学会用几个关键词描述荒漠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科学术语表达地理现象、过程或地理问题的能力。 2. 读图分析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理解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3. 理解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分析西北地区干旱气候形成的原因,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荒漠化的成因。 教学资源(1)学生已有知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必修2环境问题 (2)已有能力:能分析简单案例,阅读资料,搜集、整理信息得出结论。 (3)、课本P18 活动,P19 阅读,P21活动,整理为案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拓展 (4)、网上搜集过度放牧、过渡樵采、过渡开垦图片资料, 教学活动1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演示:荒芜的草场黄沙裸露,羊儿啃着孤零零的枯草,大风吹动着流沙将道路淹没,流动沙丘正步步向村庄逼近。 师:1. 判断画面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 2. 该环境问题在我国哪个地区最为突出?(西北地区) 生:学生回答略。 活动:我给同学们出示五个提示,答案三个字。 题目:提示一土地退化提示二干旱半干旱地区提示三气候因素提示四人类活动提示五沙漠化

高二地理必修三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隶属于地理必修三,是对必修一和必修二所学内容的应用。 2、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区域地理的学习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是对之前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在区域中解决地理问题,达到可持续的发展。所以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具备的,但是在具体分析区域的过程中,区域研究的方法比较陌生,需要学习。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荒漠化的含义,注意区分荒漠化的三种表现。 (二)过程与方法 会分析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不同人为原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并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四、教学重难点 1、区域定位分析方法的运用 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的一般方法总结与运用。 五、计划学时:1课时(45分钟) 六、教学方法:多媒体、设问法、换位思考法 七、教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4分钟) [教师讲述]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授的课程是一个有关环境问题的内容,环境问题不外乎是两个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谁能告诉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区别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详解,环境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原生态的环境当中,人们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废气物,超出了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对原生环境造成影响,就形成了环境污染;而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从环境中索取必要的物质资料,超出了环境本身的恢复能力,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环境污染-排放)(生态破坏-索取)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一课题就是有关生态破坏的一个方面-荒漠化 (二)、讲授新课( 25分钟)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地理③必修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教材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 (1)知识与技能: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 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合作探究】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 沙漠化 【教师总结】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教师总结】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 以下的我国西北 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阻隔水汽进入 高山环绕盆地地形 青藏高原隆起 位置 东 西

地理高二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

地理高二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 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 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塔里木盆地南缘,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内蒙古东南部,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周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人为原因是: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 A.人口增长迅速 B.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 C.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大力开荒种粮 D.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出现次生盐渍化 E.水资源污染严重(错) (2)合理利用该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制定合理的载畜量,防止过度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为防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我国正在上述地区进行巨大的生态工程建设为:营造三北防护林。 (3) 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的基础知识,对西北地区的环境有所了解,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容易混淆部分概念,学习难度适中。 设计思想: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用形象化的手段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探究、理解地理事象,紧扣新课标要求并重视实施过程,采用演示实验教学法、讲解法、合作式学习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 (5)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对荒漠化成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能力; (2)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气候和植被景观的关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MP3等; 实验器材:一块木板、两个塑料垫其中一个垫子上有塑料小草、四杯沙子、两大杯清水、小电风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温江中学高二地理组李海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运用综合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会结合案例,分析图表、文字等相关资料的方法;熟练地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荒漠化的概念 2、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教学难点 1、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分析方法,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四、教学准备 学案、多媒体课件、学生提前查阅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课前滚动播放景观图片,沙漠化、 石漠化、红漠化。提问学生:对图 片有什么印象? 感受情境 自由回答 以有震撼力的图 片让学生明确荒 漠化的危害性, 学生受到视觉上 的冲击,引起学 习兴趣。 新课教学荒漠化的 概念 图片中的村庄被荒漠包围,大家担 心有一天会被沙漠吞蚀。这种过去 能生长植物,可以让人安居乐业的 地方却变成了荒漠,很遗憾,那就 出现荒漠化了。什么是荒漠化呢? 概念的关键词是哪一个?要求同学 们在书上找到荒漠化的概念。 教师和学生一起 就学生回答的情 况进行探讨交流 学生在书上勾出 概念 学生自主探讨, 激发主动学习热 情 学生能将概念落 实到书,能对概 念准确地理解 老师强调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 化”。什么是土地退化,通俗地说原 来可以长植物,现在不能了。包括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加深对概念的理 解 以通俗的语言让 学生理解离我们 生活较远的、枯 燥的概念。 以图片展示三种表现形式:土地沙 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碱化, 所涉及的地区,我们以后都会有学 习。可知荒漠化不等于沙漠化。 学生通过图片有 直观的认识,初 步了解这些荒漠 化问题最严重的 地区 通过对概念的辨 析,克服学生的 思维定势,加深 对地理概念的理 解承转 荒漠化已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目前世界约有1/4的陆 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 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所以,本节课我们以西北地区为案例,学习荒漠化的防治。 西北地区 的位置、 范围 干旱为主 的自然特 征 出示西北地区地形图 承转提问:界线大兴安岭、古长城 大致和哪一条等降水量线吻合?贺 兰山、祁连山呢?从中国降水分布 规律来看,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小于 400mm,贺兰山以西小于200mm, 塔里木盆地内更是年降水量小于 50mm,那里的人常常会几年不见下 雨。可见整个西北越往西降水越少, 学生读图,回答 西北地区与其它 地区的分界线。 包含的地形区、 省区:内蒙、宁 夏、甘肃、新疆 与老师一起回忆 中国地形、等降 水量线分布、干 湿地区等旧知, 从而获取新知 系统分析前,回 忆旧知,作必要 的基础知识铺垫 既让学生获取新 知,同时也复习 了旧知识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含答案),推荐文档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高二___班 第___小组 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小组评价: 老师评价: 【学习目标】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重难点】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使用说明】 1.课前预习:阅读课本P16-25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及图文详解一书中相关内容,根据导学案梳理基础知识,完成探究题目。〈注:1.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2.组长组织组员预习并评价。〉 2.课后作业:(1)完善探究知识的整理和拓展;(2)完成针对性训练;(3)整理本节知识结构。 课前预习案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一、荒漠化的概念内涵 1.概念:指发生在 及一些 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 2.形成:是 等自然因素与 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由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 、 _______ 和 。 4.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 的国家之一,其中 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地形区范围: 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 、 、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 2.地貌特点:地形以 和 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 ;西部(新疆境内)是 和 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 (1)干旱成因:深居_______,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 西 东 ________递减,_________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减少 水汽难以到达 干旱 位置

高中地理_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荒漠化的概念,表现,及发展过程,结合实例,分析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能力目标: 从地理整体性的角度分析相应的生态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结合区域特征、人类活动分析自然灾害的经验和措施。 德育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三、教学难点: 以一个地区为例,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四、教具准备: 计算机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呈现:以“天堂”为背景音乐烘托气氛,展示两张图片——昔日的“天堂”,今日却变成了荒漠(1992年和2002年分别摄于额济纳旗同一个地点)。 提问: (1)请同学们欣赏景观图片,谈一谈感想与体会! (2)这两张图片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讲授新课】 1.荒漠化的概念与分布 教师:根据学案,回答荒漠化的发展过程、概念、表现。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 师生共同评价与归纳: 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实质——土地退化 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 形成原因——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 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教师:展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并相应的讲解 2.以西北地区为例 教师:描述一个地方的地理特征从哪些方面描述?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归纳西北地区的位置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根据地图归纳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根据位置和地形思考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形成原因、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根据气候考虑植被和水文状况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自然环境特征 学生活动:请同学归纳荒漠化形成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师生共同评价与总结: (1) 西部东部 降水少以下200mm以上多 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载畜量小多 自然景观沙漠、戈壁荒漠草原、草原 干旱地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 农业特色绿洲农牧业草原畜牧业、灌溉农业 (2)自然原因 基本原因——气候干旱(多雨年份抑制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促进荒漠化) 物质基础——地面覆盖疏松沙质沉积物 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人为原因:过度樵采、 (决定作用)过度放牧、 过度农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单元整体分析 【整体分析】从课程设计来看。本节主要以区域认知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思想为依据,探究怎样进行生态持续发展建设的思路。教材主要通过案例的方式,分别就荒漠化防治(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森林保护(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湿地保护(不同类型的湿地为例)及初中地理中所涉及的水土流失治理(黄土高原为例)等四种类型的区域生态建设进行分析,从知识整合的角度,在把人口、城市、工农业、交通等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再纳入这一领域,就基本上囊括了目前地球生态环境的主要类型,教材逻辑设计上,主要通过案例的分析,形成解决生态建设的基本方法体系:第一层次:学科技能(案例法、读图思考法等);第二层次:学科方法(用综合法与比较法分析自然人文特征、要素);第三层次:实践方法(问题解决法:第一步:区域特征与生态破坏关联分析;第二步:生态破坏的原因分析;第三步:危害分析;第四步:防治的措施)。用“看想法”思维模式对以案例为资料的问题分析,具有较大优势,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训练,形成方法体系。在生态建设中,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思想,不能因为生态保护的问题,对弱化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一定要生态持续、经济持续、社会持续相协调,不能单纯为保护生态而不敢发展经济。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考查趋势】①内容探究:以区域图为载体,利用图中经纬网定位,结合图中降水量等信息,考查区域荒漠化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常结合示意图或统计材料,考查森林在不同区域环境下的生态效益或者考查森林对地下水及生物的影响。②形式探究:多以综合题形式考查,难度系数在左右,分值为8分左右。③热点探究:西北地区、南美热带雨林及关注我国“十三五规划”就我国的生态建设目标。 【逻辑结构】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精心整理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教案 学校: 年级及班级: 授课教师: 上课题目: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2(1(3(4(5312[[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详解,环境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原生态的环境当中,人们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废气物,超出了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对原生环境造成影响,就形成了环境污染;而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从环境中索取必要的物质资料,超出了环境本身的恢复能力,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环境污染-排放)(生态破坏-索取)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一课题就是有关生态破坏的一个方面-荒漠化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师讲述]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首先,我要给大家讲一下什么是荒漠化,有谁能告诉我,在你们的映象中什么是荒漠化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看到课本16页第一段第三行,荒漠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所以说,荒漠化的实质就是土地退化。 [板书]荒漠化的概念 [ [ } [ [板书 [ [ [就 [ [ [ [ [教师讲述]那么西北地区的气候与植被有什么特征呢?思考下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从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洋距离的增加,年降水量递减。贺兰山以东,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以西,在200毫米以下,在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而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西北地区的植被景观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再到荒漠。 [板书]气候:干旱,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 植被:自东向西,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教师讲述]在了解西北地区的区域自然特征之后,我们现在来探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成因:首先,干旱的自然特征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大家思考下,为什么干旱的自然特征就包含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2.1荒漠化的防治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使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方面。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原因。 2、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3、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⑴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 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 沙漠化 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 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水汽难以到达 高山环绕盆地地形 青藏高原隆起 位置 东 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