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Chapter 3 notes

Chapter 3 notes

Chapter 3 notes
Chapter 3 notes

Immediate Macroeconomics

Chapter 3: Productivity, Output and Employment

Production function

(1) Y = AF (K, N)

Y: The real output produced in a given period

A: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based on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management (Solow residual) ? Allows resources to be utilized more effectively

? Can be measured in long term as it may vary substantially from year to year

? Grew rapidly in the second half of 1990s but grew slowly in the 2000s

(Sharp movements due to the change in phrases of business cycles/ measurement error) K: Capital/ utilized capital stock

N: Labour (Labour should be discrete but labour is also a measure of time/ working hour)

H: Human capital I.e. Total no. of years of formal education received by working age

(2) Y = A K0.3 N0.7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works well for US economy

Interpretations

–Describe how effectively capital and labour are used

–Marginal product of capital/ labour can be shown graphically by production function

–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applies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exhibits increasing/ decreasing/ 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If we double the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capital then real GDP will double too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marginal productivity of capital/ labour differs from diminishing returns: Diminishing returns occur when the marginal product of the variable input is negative

–MPK is always positive: When K is low it is beneficial to increase capital further

–Marginal profit per capital/ labour: MπN (Marginal profit per unit of labour) = MRP N? MC N

– A firm maximizes profits where MπL = 0

(3) log Y = log A + α log K+ β log N

Y* = F(λK, λL) = λF(K, L) = λY

–Hicks-neutral: Technical progress is purely output-augmenting

– A change is considered to be Hicks neutral if it X affect the labour-to-capital ratio in the products' production function but only changes A

(4) Y = F (AK, N)

–Solow-neutral: Technical progress is purely capital and human capital-augmenting (They ar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and technology affects K more than N)

? Capital-augmenting technical progress is thus not a cause of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Countries with higher level of capital realize higher rate of technical progress

I.e. Technical progress accounts for > 50% economic growth in G-7 countries except for Canada

(5) Y = F (K, AN)

–Harrod-neutral:Technical progress is usually labour-augmenting

–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 affects labour more than capital/ human capital

–Factor-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 Technological change is strongly biased towards less skilled workers + Both skilled labour and capital

–Countries with low-skilled/ low capital intensity can rapidly accumulate capital/ skill Eventually leads to convergence in factor intensity/ labour productivity by replicating technology cost-effectively (Catch-up effect:From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Conventionally adopted in almost all theoretically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

Supply shock

–Supply shock/ productivity shock changes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Sometimes policies X control) –Affects the amount of outputs that can be produced with a given amount of inputs

–Can be either positive or negative (Slope decreases and parameter A declines)

E.g. Weather/ inventions and innovations/ government regulations/ oil prices fluctuations

Optimal level of labour employed

Assumptions

–Capital stock is assumed to be fixed as they are long-lived/ built up for many years: New investment will only slowly impact the aggregate capital shock

–Workers a re all alike: Ignore the heterogeneity in workers’ ability/ attitude/ ambitions

–Competitive labour market: Wage rate is in equilibrium and determined by both the firms/ labour –Firms hv profit-maximizing motive: Will compare cost and benefits of hiring each additional labour

Interpretations

–w = W / P (Real wage neglecting the effect of the change in price level)

–w = MPN is the profit-maximizing level (Real term and real productivity) OR W = MRPN

–MPN: Benefit of employing additional worker in terms of extra output produced (Physical increase) (The MPN curve is the same as the labour demand curve: Shows relationship between w and Q d) –MRPN: Benefit of employing additional worker in terms of extra revenue earned = P x MPN = W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hifting of ND curve: Supply shocks/ size of capital stock

– E.g. 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 employment of more machines and equipment

Labour supply

–Decide between labour supplying in wage-paying sector OR non-wage paying alternatives

–Determined by individuals/ joint-decision of family members

–If benefits of working another day exceed costs then work another day and keep working additional days until benefits equal costs

–Substitution effect: Higher w increases income for same amount of work time ? Encourages work

E.g. Pure substitution effect: A one-day temporary rise in real wage

–Income effect: Higher w increases income ? Afford more leisure + S ↓

(Empirical evidence shows that NS decreases with permanent increase in w)

E.g. Pure income effect: Winning the lottery (X Affect reward of working but ppl can afford leisure) –Factors include labour-leisure choice as there is income-leisure trade-offs

I.e. Backward-bending labour supply curve: When income is low, substitution effect dominates but

as wage increases, income effect starts to dominate

Aggregate labour supply

–Upward sloping: When w increases then some people work more/ others enter the labour force

–Factors include wealth/ expected future real wage/ working-age population/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E.g. Elimination of mandatory retirement/ increased female labour participation Classical model of labour market equilibrium

(6) Y = AF (K, N)

–w adjusts quickly to equate NS and ND

–Determination of full-employment level (Y / N) and market-clearing real wage (w) with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u) (This model cannot study unemployment)

Unemployment

–Unemployment: A person X work during past week but look for work during the past 4 weeks

–Unemployment spell: Time period an individual is continuously unemployed usually for 2 months (Most unemployed on a given date are experiencing unemployment spells of long duration)

–Discouraged workers: People who hv become so discouraged by lack of success at finding a job that they stop searching (Some people leave the labour force for non-wage paying alternatives)

–Statistics can be obtained from US Bureau of Labour Statistics

–Different types of unemployment:

o Frictional unemployment

–Matching process/ search activities take time: Workers X identical but heterogeneous

–Dynamic economy: Jobs are created and destroyed continuously

–Workers entering and leaving the labour force continually

–Together with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they make up the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o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Workers are chronically unemployed for a large part of time

–Exists even when the economy is not in a recession

–Reasons: Economy has undergone structural changes/ lack of skills prevent workers from finding long-term employment/ reallocation of workers due to the shrinking industries or

depressed regions(Where unemployment/ low living standard prevails) o Cyclical unemployment

–Difference between actual unemployment rate and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Workers are unemployed due to business cycle fluctuations in outputs

–Statis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 country’s unemployment rate and economy’s growth rate:

(7) (Y – Y) / (Y) = 2 (u – u) Okun’s Law

(8) ? Y / Y = 3 – 2?u (Alternative formula if average growth rate of full-employment output is 3%)

o The law keeps evolving but the coefficient tends to be 2

(Industrialized regions that hv less flexible labour market tends to hv higher coefficient) o2% reduction in output associated with 1% increase in unemployment rate

o When cyclical unemployment takes place: Labour force/ working hour per worker/ average labour productivity decreases ? Magnify effect of increase in unemployment o Useful guide for formulating monetary policies provided that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is properly measured

o Due to on-going increase in labour force/ productivity level ? Real GDP growth rate close to growth rate of its potential is generally required so as to keep unemployment level steady (Trend rate according to Federal Reserve is 2.3% –2.6%)

电路原理习题集(下册)精品文档7页

下 册 习 题 1-1 绘出题1-1图所示各电路的有向图,并求出支路数b ,节点数n t 和基本回路数l 。 (a) (b) 题 1-1 图 1-2 对题1-2图所示有向图,任意选出两种不同的树,并对每种树列出各基本割集的支路集和各基本回路的支路集。 1-3 绘出题1-3图所示网络的有向图,并写出其关联矩阵A (以节点⑤为参考节点)。 题1-2图 题1-3图 1-4 绘出对应于下列节点-支路关联矩阵A a 的有向图: 1-5 题1-5(a)、(b)图表示同一有向图的两种不同的树,图中粗线为树支。试在该图上表示出各基本回路和基本割集,并写出基本回路矩阵B 和基本割集矩阵Q 。 1-6 应用题1-5写出的矩阵B 和矩阵Q 验证公式QB T =0。 1-7 对于某一有向图中的一个指定的树,其基本割集矩阵为 试写出对应于该有向图中同一树的基本回路矩阵B 。 1-8 对于某一有向图中的一个指定的树,其基本回路矩阵为 试写出对应于该有向图中同一树的基本割集矩阵Q 。 1-9 对题1-8-1图所示有向图,试选一树使得对应于此树的每一个基本回路是图中的一个网孔,并写出基本回路矩阵B 。 1-10 证明题1-10图中的图G 1和G 2都是图G 的对偶图。 (a) (b) 题 1-10 图 2-1 写出题2-1图所示正弦交流网络的支路阻抗矩阵和用支路阻抗矩阵表示的支路方程的矩阵形式(电源角频率为 )。 2-2 题2-2图是一直流网络。试写出该网络的支路电导矩阵和用支路电导矩阵表示的支路方程的矩阵形式。 题 2-2 图 2-3 题2-3图表示一个直流网络,其中各电流源的电流和各元件的电阻值业已给出。 (1) 绘出此网络的有向图,并写出关联矩阵; (2) 用节点分析法写出矩阵形式的节点方程; (3) 解节点方程,求出各节点电压。 2-4 写出题2-4图所示直流网络的矩阵形式的节点方程,并求出各支路电流。 题 2-3 图 题 2-4 图 2-5 题2-5图表示一正弦交流网络。试绘出网络的有向图并写出关联矩阵A :用节点分析法写出矩阵 题 1-5 图 (c ) 题 2-1 图

电路分析基础作业参考解答

电路分析基础作业参考 解答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电路分析基础》作业参考解答 第一章(P26-31) 1-5 试求题1-5图中各电路中电压源、电流源及电阻的功率(须说明是吸收还是发出)。 (a )解:标注电压如图(a )所示。 由KVL 有 故电压源的功率为 W P 302151-=?-=(发出) 电流源的功率为 W U P 105222=?=?=(吸收) 电阻的功率为 W P 20452523=?=?=(吸收) (b )解:标注电流如图(b )所示。 由欧姆定律及KCL 有 A I 35 152==,A I I 123221=-=-= 故电压源的功率为 W I P 151151511-=?-=?-=(发出) 电流源的功率为 W P 302152-=?-=(发出) 电阻的功率为 W I P 459535522 23=?=?=?=(吸收) 1-8 试求题1-8图中各电路的电压U ,并分别讨论其功率平衡。

(b )解:标注电流如图(b )所示。 由KCL 有 故 由于电流源的功率为 电阻的功率为 外电路的功率为 且 所以电路的功率是平衡的,及电路发出的功率之和等于吸收功率之和。 1-10 电路如题1-10图所示,试求: (1)图(a )中,1i 与ab u ; 解:如下图(a )所示。 因为 所以 1-19 试求题1-19图所示电路中控制量1I 及电压0U 。 解:如图题1-19图所示。 由KVL 及KCL 有 整理得 解得mA A I 510531=?=-,V U 150=。 补充题: 1. 如图1所示电路,已知图1 解:由题得 I 3 2=0

《电路分析基础》第四版下册(李翰荪著)课后答案下载

《电路分析基础》第四版下册(李翰荪著)课后答案下载电路分析基础以电路理论的经典内容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电路理论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以下是由关于《电路分析基础》第四版下册(李翰荪著)课后答案下载地址,希望大家喜欢! 点击进入:《电路分析基础》第四版下册(李翰荪著)课后答案下载地址 第1章电路的基本概念1 1.1电路模型1 1.1.1实际电路的组成与功能1 1.1.2电路模型2 思考题4 1.2电路变量4 1.2.1电流4 1.2.2电压5 1.2.3电功率8 思考题10 1.3欧姆定律11 1.3.1欧姆定律11 1.3.2电阻元件上消耗的功率与能量12 思考题13 1.4理想电源14 1.4.1理想电压源14

1.4.2理想电流源16 思考题18 1.5基尔霍夫定律18 1.5.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19 1.5.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21 思考题25 1.6电路等效26 1.6.1电路等效的一般概念26 1.6.2电阻的串联与并联等效27 1.6.3理想电源的串联与并联等效33 思考题36 1.7实际电源的模型及其互换等效36 1.7.1实际电源的模型36 1.7.2实际电压源、电流源模型互换等效37 思考题39 *1.8电阻Π、T电路互换等效40 1.8.1Π形电路等效变换为T形电路40 1.8.2T形电路等效变换为Π形电路42 思考题44 1.9受控源与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44 1.9.1受控源定义及其模型44 1.9.2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46

思考题48 1.10小结48 习题152第2章电阻电路分析57 2.1支路电流法57 2.1.1支路电流法58 2.1.2独立方程的列写59 思考题63 2.2网孔分析法63 2.2.1网孔电流63 2.2.2网孔电流法64 思考题69 2.3节点电位法69 2.3.1节点电位70 2.3.2节点电位法70 思考题76 2.4叠加定理、齐次定理和替代定理77 2.4.1叠加定理77 2.4.2齐次定理80 2.4.3替代定理81 思考题83 2.5等效电源定理84 2.5.1戴维宁定理84

手机电路原理,通俗易懂

第二部分原理篇 第一章手机的功能电路 ETACS、GSM蜂窝手机是一个工作在双工状态下的收发信机。一部移动电话包括无线接收机(Receiver)、发射机(Transmitter)、控制模块(Controller)及人机界面部分(Interface)和电源(Power Supply)。 数字手机从电路可分为,射频与逻辑音频电路两大部分。其中射频电路包含从天线到接收机的解调输出,与发射的I/Q调制到功率放大器输出的电路;逻辑音频包含从接收解调到,接收音频输出、发射话音拾取(送话器电路)到发射I/Q调制器及逻辑电路部分的中央处理单元、数字语音处理及各种存储器电路等。见图1-1所示 从印刷电路板的结构一般分为:逻辑系统、射频系统、电源系统,3个部分。在手机中,这3个部分相互配合,在逻辑控制系统统一指挥下,完成手机的各项功能。 图1-1手机的结构框图 注:双频手机的电路通常是增加一些DCS1800的电路,但其中相当一部分电路是DCS 与GSM通道公用的。 第二章射频系统 射频系统由射频接收和射频发射两部分组成。射频接收电路完成接收信号的滤波、信号放大、解调等功能;射频发射电路主要完成语音基带信号的调制、变频、功率放大等功能。手机要得到GSM系统的服务,首先必须有信号强度指示,能够进入GSM网络。手机电路中不管是射频接收系统还是射频发射系统出现故障,都能导致手机不能进入GSM网络。 对于目前市场上爱立信、三星系列的手机,当射频接收系统没有故障但射频发射系统有故障时,手机有信号强度值指示但不能入网;对于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其他系列的手机,不管哪一部分有故障均不能入网,也没有信号强度值指示。当用手动搜索网络的方式搜索网络时,如能搜索到网络,说明射频接收部分是正常的;如果不能搜索到网络,首先可以确定射频接收部分有故障。 而射频电路则包含接收机射频处理、发射机射频处理和频率合成单元。 第一节接收机的电路结构 移动通信设备常采用超外差变频接收机,这是因为天线感应接收到的信号十分微弱,而鉴频器要求的输人信号电平较高,且需稳定。放大器的总增益一般需在120dB以上,这么大的放大量,要用多级调谐放大器且要稳定,实际上是很难办得到的,另外高频选频放大器的通带宽度太宽,当频率改变时,多级放大器的所有调谐回路必须跟着改变,而且要做到统一调谐,

《电路分析基础》学习总结

《电路分析基础》学习总结 通过电路基础的学习,我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和科学归纳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下学期我们学习电子技术打下了基础。 对于我们具体的学习内容,第一到第四章,主要讲了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以及电路等效原理等,而后面的知识主要是建立在这四章的内容上的,可以说,学好前面这四章的内容是我们学习电路基础的关键所在。在这些基础的内容中又有很多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对于第五章的内容,老师让我们自主讲解的方式加深了我们的印象,同时也让我们学会如何去预习,更好的把握重点,很符合自主学习的目的。至于第六章到第十章的内容则完全是建立在前四章的内容上展开的,主要就是学会分析电路图结构的方法,对于一二阶电路的响应问题,就是能分析好换路前后未变量和改变量,以及达到稳态时所求量的值。 对于老师上课方法的感想:首先感谢窦老师和杨老师的辛苦讲课,窦老师声音洪亮,讲课思路清晰,让我们非常受益,杨老师的外语水平让我们大开眼界,在中文教学中,我们有过自主学习的机会,也让大家都自己去讲台上讲课,加深了我们的印象,而且对于我们学习能力有很大提高,再是

老师讲课的思路,让我受益不凡,在这之中感受到学习电路的方法。在双语班的教学中,虽然外语的课堂让我们感觉很有难度,有的时候甚至看不懂ppt上的单词,临时上课的时候去查,但是老师上课时经典的讲解确实很有趣味,不仅外语水平是一定的锻炼,同时也是学习电路知识,感觉比起其他班的同学,估计这应该是一个特色点吧。 对于学习电路感想:学习电路,光上课听老师讲课那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的学习都是自主学习,没有老师的强迫,所以必须自己主动去学习,首先每次上完课后的练习,我觉得很有必要,因为每次上完课时都感觉听的很懂,看看书呢,也貌似都能理解,可是一到做题目就愣住了,要么是公式没有记住,要么是知识点不知道如何筛选,所以练习很重要,第二点,应该要反复回顾已经学过的内容,只有反复记忆的东西才能更深入,不然曾经学过的东西等到要用就全都忘记了,不懂得应该多问老师,因为我们是小班,这方面,老师给了我们足够的机会。 另外,我们电路分析基础的课程网站,里面的内容已经比较详实,内容更新也比较快,经常展示一些新的内容,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电路分析基础作业参考解答

《电路分析基础》作业参考解答 第一章(P26-31) 1-5 试求题1-5图中各电路中电压源、电流源及电阻的功率(须说明是吸收还是发出)。 (a )解:标注电压如图(a )所示。 由KVL 有 V U 52515=?-= 故电压源的功率为 W P 302151-=?-=(发出) 电流源的功率为 W U P 105222=?=?=(吸收) 电阻的功率为 W P 20452523=?=?=(吸收) (b )解:标注电流如图(b )所示。 由欧姆定律及KCL 有 A I 35 152==,A I I 123221=-=-= 故电压源的功率为 W I P 151151511-=?-=?-=(发出) 电流源的功率为 W P 302152-=?-=(发出) 电阻的功率为 W I P 459535522 23=?=?=?=(吸收) 1-8 试求题1-8图中各电路的电压U ,并分别讨论其功率平衡。 (b )解:标注电流如图(b )所示。 由KCL 有 A I 426=-= 故 V I U 8422=?=?= 由于电流源的功率为 ) (a )(b

W U P 488661-=?-=?-= 电阻的功率为 W I P 32422222=?=?= 外电路的功率为 W U P 168223=?=?= 且 01632483213 1 =++-=++=∑=P P P P k k 所以电路的功率是平衡的,及电路发出的功率之和等于吸收功率之和。 1-10 电路如题1-10图所示,试求: (1)图(a )中,1i 与ab u ; 解:如下图(a )所示。 因为 19.025 10i i === 所以 A i 222.29 209.021≈== V i i u ab 889.09 829204)(41≈=??? ??-?=-= 1-19 试求题1-19图所示电路中控制量1I 及电压0U 。 解:如图题1-19图所示。 由KVL 及KCL 有 ?????=+?? ? ?? -=+01010160050006000201000U I U I U I ) (b ) (a

电路原理下册

第一章网络图论 图论是数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以及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网络图论是图论在网络理论中的应用。现代大型复杂网络的分析计算,都是借助于电子计算机进行的,要将网络结构的信息送入计算机就需要借用网络图论的知识。 本章主要介绍网络图论的基本知识。这是学习本书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基础。 §1-1 网络的图 意见:(1)“网络的图”是否可简称为“网络图”,更为简明 (2)树枝、连枝全书没统一:有的地方树枝用细实线,连枝虚线,而有的地方树枝用粗实线,连枝用细实线 在电路原理(上册)中介绍特勒根定理时,曾对网络的图作了粗浅介绍,下面将进行系统讨论。 对于任何一个由集中参数元件组成的网络N,如果暂时撇开元件的性质,只考虑元件之间的联接情况,可将网络中的每一个元件(即支路)用一条线段代替(线段长、短、曲、直不论),并仍称之为支路;将每一个元件的端点或若干个元件相联接的点(即节点)用一个圆点表示,并仍称之为节点。如此得到的一个点、线的集合,称为网络N的图,或线形图,用符号G代表。 图1-1-1(a)表示一个无源网络N1和它的图G1。 (a)连通图(b)非连通图

图1-1-1 网络及网络的图 对于网络中的独立源和受控源,除了可以单独作为一条支路处理外,也可采用下述方法处理:将电压源(含受控电压源)连同串联的无源元件作为网络的一条复合支路,在图G中用一条支路表示;将电流源(含受控电流源)连同并联的无源元件作为网络的一条复合支路,在图G中也用一条支路表示。网络中由无源元件与电压源串联,再与电流源并联的部分也可作为一条复合支路,在图G中用一条支路表示。图1-1-1(b)所示网络N2的图G2就是按这种方法处理的。本章对于独立源和受控源均采用上述复合支路处理法。 根据网络的图的定义和绘制原则,网络的图只表明网络中各支路的联接情况,而不涉及元件的性质。因此,可以说网络的图只是用以表示网络的几何结构(或拓扑结构)的图形。此外,网络的图中的支路和节点与相应网络中的支路和节点是一一对应的。 应当指出,网络中的互感表示耦合电感元件之间的磁耦合关系,从属于元件的性质,而不从属于网络的几何性质,因此,在网络图中不予表现。 在网络分析中,一般都要规定网络各支路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在网络的图中也可规定各支路的参考方向。标明各支路参考方向的图称为有向图。图1-1-1(b)中的G2就是有向图。为了分析方便起见,有向图中每一支路的参考方向均与网络中相应支路参考方向一致。 图1-1-2 图及其子图与补图 如果图G a中的每一个节点和支路都是图G中的节点和支路,即图G a 是图G的一部分,则G a叫做G的子图(subgraph)。图1-1-2中的G a、G b、G c都是G的子图。如果图G的子图G a和G b包含了G的所有支路和节点,

电路基础分析知识点整理

电路分析基础 1.(1)实际正方向:规定为从高电位指向低电位。 (2)参考正方向:任意假定的方向。 注意:必须指定电压参考方向,这样电压的正值或负值才有意义。 电压和电位的关系:U ab=V a-V b 2.电动势和电位一样属于一种势能,它能够将低电位的正电荷推向高电位,如同水路中的水泵能够把低处的水抽到高处的作用一样。电动势在电路分析中也是一个有方向的物理量,其方向规定由电源负极指向电源正极,即电位升高的方向。 电压、电位和电动势的区别:电压和电位是衡量电场力作功本领的物理量,电动势则是衡量电源力作功本领的物理量;电路中两点间电压的大小只取决于两点间电位的差值,是绝对的量;电位是相对的量,其高低正负取决于参考点;电动势只存在于电源内部。 3. 参考方向 (1)分析电路前应选定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并标在图中; (2)参考方向一经选定,在计算过程中不得任意改变。参考方向是列写方程式的需要,是待求值的假定方向而不是真实方向,因此不必追求它们的物理实质是否合理。 (3)电阻(或阻抗)一般选取关联参考方向,独立源上一般选取非关联参考方向。 (4) 参考方向也称为假定正方向,以后讨论均在参考方向下进行,实际方向由计算结果确定。 (5)在分析、计算电路的过程中,出现“正、负”、“加、减”及“相同、相反”这几个名词概念时,切不可把它们混为一谈。 4. 电路分析中引入参考方向的目的是为分析和计算电路提供方便和依据。应用参考方向时,“正、负”是指在参考方向下,电压和电流的数值前面的正、负号,若参考方向下一个电流为“-2A”,说明它的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反,参考方向下一个电压为“+20V”,说明其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一致;“加、减”指参考方向下列写电路方程式时,各项前面的正、负符号;“相同、相反”则是指电压、电流是否为关联参考方向,“相同”是指电压、电流参考方向关联,“相反”指的是电压、电流参考方向非关联。 5.基尔霍夫定律 基尔霍夫定律包括结点电流定律(KCL)和回路电压(KVL)两个定律,是集总电路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 中学阶段我们学习过欧姆定律(VAR),它阐明了线性电阻元件上电压、电流之间的相互约束关系,明确了元件特性只取决于元件本身而与电路的连接方式无关这一基本规律。 基尔霍夫将物理学中的“液体流动的连续性”和“能量守恒定律”用于电路中,总结出了他的第一定律(KCL);根据“电位的单值性原理”又创建了他的第二定律(KVL),从而解决了电路结构上整体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基尔霍夫两定律和欧姆定律合称为电路的三大基本定律。 6.几个常用的电路名词 1.支路:电路中流过同一电流的几个元件串联的分支。(m) 2.结点:三条或三条以上支路的汇集点(连接点)。(n) 3.回路:由支路构成的、电路中的任意闭合路径。(l) 4.网孔:指不包含任何支路的单一回路。网孔是回路,回路不一定是网孔。平面电路的每个网眼都是一个网孔。

电路原理复习题含答案

电路原理复习题含答案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1.如图所示,若已知元件A 吸收功率6 W ,则电压U 为____3__V 。 2. 理想电压源电压由 本身 决定,电流的大小由 电压源以及外电路 决 定。 3.电感两端的电压跟 成正比。 4. 电路如图所示,则R P 吸= 10w 。 5.电流与电压为关联参考方向是指 电压与电流同向 。 实验室中的交流电压表和电流表,其读值是交流电的 有效值 6. 参考方向不同时,其表达式符号也不同,但实际方向 相同 。 7. 当选择不同的电位参考点时,电路中各点电位将 改变 ,但任意两点 间电压 不变 。 8. 下图中,u 和i 是 关联 参考方向,当P= - ui < 0时,其实际上 是 发出 功率。 9.电动势是指外力(非静电力)克服电场力把 正电荷 从负极经电源内部移 到正极所作的功称为电源的电动势。 10.在电路中,元件或支路的u ,i 通常采用相同的参考方向,称之为 关联参考方向 . 11.电压数值上等于电路中 电动势 的差值。 12. 电位具有相对性,其大小正负相对于 参考点 而言。 13.电阻均为9Ω的Δ形电阻网络,若等效为Y 形网络,各电阻的阻值应为 3 Ω。 14、实际电压源模型“20V 、1Ω”等效为电流源模型时,其电流源=S I 20 A ,内阻=i R 1 Ω。 15.根据不同控制量与被控制量共有以下4种受控源:电压控制电压源、 电压 控电流源 、 电流控电压源 、 电流控电流源 。 16. 实际电路的几何 近似于其工作信号波长,这种电路称集 总参数电路。 17、对于一个具有n 个结点、b 条支路的电路,若运用支路电流法分析,则需 列出 b-n+1 个独立的KVL 方程。 18、电压源两端的电压与流过它的电流及外电路 无关 。 (填写有关/无 关)。 19、流过电压源的电流与外电路 有关 。(填写有关/无关)

电路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五版《电路原理》课后作业 第一章“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练习题 1-1说明题1-1图(a)、(b)中:(1)u、i的参考方向是否关联?(2)ui乘积表示什么功率? (3)如果在图(a)中u>0、i<0;图(b)中u>0、i>0,元件实际发出还是吸收功率? (a)(b) 题1-1图 解 (1)u、i的参考方向是否关联? 答:(a) 关联——同一元件上的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一致,称为关联参考方向; (b) 非关联——同一元件上的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相反,称为非关联参考方向。(2)ui乘积表示什么功率? 答:(a) 吸收功率——关联方向下,乘积p = ui > 0表示吸收功率; (b) 发出功率——非关联方向,调换电流i的参考方向之后,乘积p = ui < 0,表示 元件发出功率。 (3)如果在图(a) 中u>0,i<0,元件实际发出还是吸收功率? 答:(a) 发出功率——关联方向下,u > 0,i < 0,功率p为负值下,元件实际发出功率; (b) 吸收功率——非关联方向下,调换电流i的参考方向之后,u > 0,i > 0,功率p为正值下,元件实际吸收功率; 1-4 在指定的电压u和电流i的参考方向下,写出题1-4图所示各元件的u和i的约束方程(即VCR)。 (a)(b)(c) (d)(e)(f) 题1-4图 解(a)电阻元件,u、i为关联参考方向。 由欧姆定律u = R i = 104 i (b)电阻元件,u、i为非关联参考方向 由欧姆定律u = - R i = -10 i (c)理想电压源与外部电路无关,故u = 10V (d)理想电压源与外部电路无关,故u = -5V

电路分析基础知识归纳

《电路分析基础》知识归纳 一、基本概念 1.电路:若干电气设备或器件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起来,构成电流的通路。 2.电路功能:一是实现电能的传输、分配和转换;二是实现信号的传递与处理。 3.集总参数电路近似实际电路需满足的条件:实际电路的几何尺寸l(长度)远小于电路 。 正常工作频率所对应的电磁波的波长λ,即l 4.电流的方向:正电荷运动的方向。 5.关联参考方向:电流的参考方向与电压降的参考方向一致。 6.支路:由一个电路元件或多个电路元件串联构成电路的一个分支。 7.节点:电路中三条或三条以上支路连接点。 8.回路:电路中由若干支路构成的任一闭合路径。 9.网孔:对于平面电路而言,其内部不包含支路的回路。 10.拓扑约束:电路中所有连接在同一节点的各支路电流之间要受到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约 束,任一回路的各支路(元件)电压之间要受到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约束,这种约束关系与电路元件的特性无关,只取决于元件的互联方式。 U(直流电压源)或是一定的时间11.理想电压源:是一个二端元件,其端电压为一恒定值 S u t,与流过它的电流(端电流)无关。 函数() S 12.理想电流源是一个二端元件,其输出电流为一恒定值 I(直流电流源)或是一定的时间 S i t,与端电压无关。 函数() S 13.激励:以电压或电流形式向电路输入的能量或信号称为激励信号,简称为激励。 14.响应:经过电路传输处理后的输出信号叫做响应信号,简称响应。 15.受控源:在电子电路中,电源的电压或电流不由其自身决定,而是受到同一电路中其它 支路的电压或电流的控制。 16.受控源的四种类型:电压控制电压源、电压控制电流源、电流控制电压源、电流控制电 流源。 17.电位:单位正电荷处在一定位置上所具有的电场能量之值。在电力工程中,通常选大地 为参考点,认为大地的电位为零。电路中某点的电位就是该点对参考点的电压。 18.单口电路:对外只有两个端钮的电路,进出这两个端钮的电流为同一电流。 19.单口电路等效:如果一个单口电路N1和另一个单口电路N2端口的伏安关系完全相同, 则这两个单口电路对端口以外的电路而言是等效的,可进行互换。 20.无源单口电路:如果一个单口电路只含有电阻,或只含受控源或电阻,则为不含独立源 单口电路。就其单口特性而言,无源单口电路可等效为一个电阻。 21.支路电流法:以电路中各支路电流为未知量,根据元件的VAR和KCL、KVL约束关系, 列写独立的KCL方程和独立的KVL方程,解出各支路电流,如果有必要,则进一步计算其他待求量。 22.节点分析法:以节点电压(各独立节点对参考节点的电压降)为变量,对每个独立节点 列写KCL方程,然后根据欧姆定律,将各支路电流用节点电压表示,联立求解方程,求得各节点电压。解出节点电压后,就可以进一步求得其他待求电压、电流、功率。23.回路分析法:以回路电流(各网孔电流)为变量,对每个网孔列写KVL方程,然后根据

电子电路图及工作原理

桥式整流电路图及工作原理介绍 桥式整流电路如图1所示,图(a)、(b)、(c)是桥式整流电路的三种不同画法。由电源变压器、四只整流二极管D1~4 和负载电阻RL组成。四只整流二极管接成电桥形式,故称桥式整流。 图1 桥式整流电路图 桥式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 如图2所示。

在u2的正半周,D1、D3导通,D2、D4截止,电流由TR次级上端经D1→ RL →D3回到TR 次级下端,在负载RL上得到一半波整流电压 在u2的负半周,D1、D3截止,D2、D4导通,电流由Tr次级的下端经D2→ RL →D4 回到Tr次级上端,在负载RL 上得到另一半波整流电压。 这样就在负载RL上得到一个与全波整流相同的电压波形,其电流的计算与全波整流相同,即 UL = 0.9U2 IL = 0.9U2/RL 流过每个二极管的平均电流为 ID = IL/2 = 0.45 U2/RL 每个二极管所承受的最高反向电压为 什么叫硅桥,什么叫桥堆 目前,小功率桥式整流电路的四只整流二极管,被接成桥路后封装成一个整流器件,称"硅桥"或"桥堆",使用方便,整流电路也常简化为图Z图1(c)的形式。桥式整流电路克服了全波整流电路要求变压器次级有中心抽头和二极管承受反压大的缺点,但多用了两只二极管。在半导体器件发展快,成本较低的今天,此缺点并不突出,因而桥式整流电路在实际中应用较为广泛。

二极管整流电路原理与分析 半波整流 二极管半波整流电路实际上利用了二极管的单向导电特性。 当输入电压处于交流电压的正半周时,二极管导通,输出电压v o=v i-v d。当输入电压处于交 流电压的负半周时,二极管截止,输出电压v o=0。半波整流电路输入和输出电压的波形如图所 示。 二极管半波整流电路 对于使用直流电源的电动机等功率型的电气设备,半波整流输出的脉动电压就足够了。但对于电子电路,这种电压则不能直接作为半导体器件的电源,还必须经过平滑(滤波)处理。平滑处理电路实际上就是在半波整流的输出端接一个电容,在交流电压正半周时,交流电源在通过二极管向负载提供电源的同时对电容充电,在交流电压负半周时,电容通过负载电阻放电。 电容输出的二极管半波整流电路仿真演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到半波整流电路的基本特点如下:

电路原理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

答案2.1 解:本题练习分流、分压公式。设电压、电流参考方向如图所示。 (a) 由分流公式得: 23A 2A 23 I R Ω?==Ω+ 解得 75R =Ω (b) 由分压公式得: 3V 2V 23 R U R ?==Ω+ 解得 47 R =Ω 答案2.2 解:电路等效如图(b)所示。 20k Ω 1U + - 20k Ω (b) + _ U 图中等效电阻 (13)520 (13)k //5k k k 1359 R +?=+ΩΩ= Ω=Ω++ 由分流公式得: 220mA 2mA 20k R I R =? =+Ω 电压 220k 40V U I =Ω?= 再对图(a)使用分压公式得: 13==30V 1+3 U U ? 答案2.3 解:设2R 与5k Ω的并联等效电阻为 2325k 5k R R R ?Ω=+Ω (1) 由已知条件得如下联立方程:

32 113 130.05(2) 40k (3) eq R U U R R R R R ?==?+??=+=Ω ? 由方程(2)、(3)解得 138k R =Ω 32k R =Ω 再将3R 代入(1)式得 210k 3 R =Ω 答案2.4 解:由并联电路分流公式,得 1820mA 8mA (128)I Ω =?=+Ω 2620mA 12mA (46)I Ω =?=+Ω 由节点①的KCL 得 128mA 12mA 4mA I I I =-=-=- 答案2.5 解:首先将电路化简成图(b)。 图 题2.5 120Ω (a) (b) 图中 1(140100)240R =+Ω=Ω 2(200160)120270360(200160)120R ??+?=+Ω=Ω??++? ? 由并联电路分流公式得 2 112 10A 6A R I R R =?=+ 及 21104A I I =-= 再由图(a)得 32120 1A 360120 I I =? =+ 由KVL 得,

第五版《电路原理》课后作业

第一章“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练习题 1-1说明题1-1图(a)、(b)中:(1)u、i的参考方向是否关联?(2)ui乘积表示什么功率? (3)如果在图(a)中u>0、i<0;图(b)中u>0、i>0,元件实际发出还是吸收功率? (a)(b) 题1-1图 解 (1)u、i的参考方向是否关联? 答:(a) 关联——同一元件上的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一致,称为关联参考方向; (b) 非关联——同一元件上的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相反,称为非关联参考方向。(2)ui乘积表示什么功率? 答:(a) 吸收功率——关联方向下,乘积p = ui > 0表示吸收功率; (b) 发出功率——非关联方向,调换电流i的参考方向之后,乘积p = ui < 0,表示 元件发出功率。 (3)如果在图(a) 中u>0,i<0,元件实际发出还是吸收功率? 答:(a) 发出功率——关联方向下,u > 0,i < 0,功率p为负值下,元件实际发出功率; (b) 吸收功率——非关联方向下,调换电流i的参考方向之后,u > 0,i > 0,功率p为正值下,元件实际吸收功率; 1-4 在指定的电压u和电流i的参考方向下,写出题1-4图所示各元件的u和i的约束方程(即VCR)。 (a)(b)(c) (d)(e)(f) 题1-4图 解(a)电阻元件,u、i为关联参考方向。 由欧姆定律u = R i = 104 i (b)电阻元件,u、i为非关联参考方向 由欧姆定律u = - R i = -10 i (c)理想电压源与外部电路无关,故u = 10V (d)理想电压源与外部电路无关,故u = -5V (e) 理想电流源与外部电路无关,故i=10×10-3A=10-2A (f)理想电流源与外部电路无关,故i=-10×10-3A=-10-2A

电路原理复习题(含答案)

1.如图所示,若已知元件A 吸收功率6 W ,则电压U 为____3__V 。 2. 理想电压源电压由 本身 决定,电流的大小由 电压源以及外电路 决定。 3.电感两端的电压跟 成正比。 4. 电路如图所示,则 R P 吸 = 10w 。 5.电流与电压为关联参考方向是指 电压与电流同向 。 实验室中的交流电压表和电流表,其读值是交流电的 有效值 6. 参考方向不同时,其表达式符号也不同,但实际方向 相同 。 7. 当选择不同的电位参考点时,电路中各点电位将 改变 ,但任意两点间电压 不变 。 8. 下图中,u 和i 是 关联 参考方向,当P= - ui < 0时,其实际上是 发出 功率。

9.电动势是指外力(非静电力)克服电场力把正电荷从负极经电源内部移到正极所作的功称为电源的电动势。 10.在电路中,元件或支路的u,i通常采用相同的参考方向,称之为关联参考方向 . 11.电压数值上等于电路中电动势的差值。 12. 电位具有相对性,其大小正负相对于参考点而言。 13.电阻均为9Ω的Δ形电阻网络,若等效为Y形网络,各电阻的阻值应为 3 Ω。 14、实际电压源模型“20V、1Ω”等效为电流源模型时,其电流源= I S 20 A,内阻= R 1 Ω。 i 15.根据不同控制量与被控制量共有以下4种受控源:电压控制电压源、电压控电流源、 电流控电压源、电流控电流源。 16. 实际电路的几何近似于其工作信号波长,这种电路称集总参数电路。 17、对于一个具有n个结点、b条支路的电路,若运用支路电流法分析,则需列出 b-n+1 个独立的KVL方程。

18、电压源两端的电压与流过它的电流及外电路无关。(填写有关/无关)。 19、流过电压源的电流与外电路有关。(填写有关/无关) 20、电压源中的电流的大小由电压源本身和外电路共同决定 21、在叠加的各分电路中,不作用的电压源用短路代替。 22、在叠加的各分电路中,不作用的电流源用开路代替。 23、已知电路如图所示,则结点a的结点电压方程为(1/R1+1/R2+1/R3)Ua=Is-Us/R2 。 2 S —— R1 R3 U S + 24、列出下图所示电路的结A点电压方程

电路分析基础(第二版)试题库及答案(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1章试题库 一、填空题(建议较易填空每空0.5分,较难填空每空1分) 1、电流所经过的路径叫做,通常由、和三部分组成。 2、实际电路按功能可分为电力系统的电路和电子技术的电路两大类,其中电力系统的电路其主要功能是对发电厂发出的电能进行、和;电子技术的电路主要功能则是对电信号进行、、和。 3、实际电路元件的电特性而,理想电路元件的电特性则和 。无源二端理想电路元件包括元件、元件和元件。4、由元件构成的、与实际电路相对应的电路称为,这类电路只适用参数元件构成的低、中频电路的分析。 5、大小和方向均不随时间变化的电压和电流称为电,大小和方向均随时间变化的电压和电流称为电,大小和方向均随时间按照正弦规律变化的电压和电流被称为电。 6、是电路中产生电流的根本原因,数值上等于电路中的差值。 7、具有相对性,其大小正负相对于电路参考点而言。 8、衡量电源力作功本领的物理量称为,它只存在于内部,其参考方向规定由电位指向电位,与的参考方向相反。 9、电流所做的功称为,其单位有和;单位时间内电流所做的功称为,其单位有和。 10、通常我们把负载上的电压、电流方向称作方向;而把电源上的电压和电流方向称为方向。 11、定律体现了线性电路元件上电压、电流的约束关系,与电路的连接方式无关;定律则是反映了电路的整体规律,其中定律体现了电路中任意结点上汇集的所有的约束关系,定律体现了电路中任意回路上所有的约束关系,具有普遍性。 12、理想电压源输出的值恒定,输出的由它本身和外电路共同决定;理想电流源输出的值恒定,输出的由它本身和外电路共同决定。 13、电阻均为9Ω的Δ形电阻网络,若等效为Y形网络,各电阻的阻值应为Ω。 I A,内 14、实际电压源模型“20V、1Ω”等效为电流源模型时,其电流源= S RΩ。 阻= i 15、直流电桥的平衡条件是相等;负载上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是

电路分析基础

机密★启用前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9年春《电路分析基础》 期末考试习题 ☆注意事项:本复习题满分共:40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表示消耗电能的作用。 A.理想电阻元件B.理想电感元件 C.理想电容元件D.理想电源元件 2、电位的单位是()。 A.焦耳B.安培 C.伏特D.欧姆 3、电路中三条或三条以上支路的连接点称为()。 A.支路B.节点 C.回路D.网孔 4、对于具有n个节点的电路,任取其中的n-1个节点可以列出()个独立的KCL方程。A.n-1 B.n C.n+1 D.2n 5、电容串联时,各电容的电压与电容()。 A.成正比B.相等 C.成反比D.无关 6、国际单位制中,电容的单位是()。 A.欧B.安 C.伏D.法 7、1H=()mH。 A.1 B.10 C.100 D.1000

8、()就是动态电路在没有外加激励时,由电路中动态元件的初始储能所引起的响应。 A.零输入响应B.零输出响应 C.零状态响应D.全响应 9、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中,不论电容和电阻的数值为多少,电源提供的能量仅有()%转换成电场能量存储在电容中。 A.30 B.50 C.70 D.90 10、正弦交流电流的有效值等于其最大值的()倍。 A.0.577 B.0.707 C.1.414 D.1.732 11、大写字母Q表示()。 A.平均功率B.有功功率 C.无功功率D.视在功率 12、星形连接中,L1、L2、L3三条端线和由中性点引出的输电线,这四条线中,哪条线是零线?()A.L1 B.L2 C.L3 D.由中性点引出的输电线 13、将三相电源每相绕组的首末端依次相连,形成闭合回路,首末相连端引出输电线L1、L2、L3对外进行供电,这种连接方式称为()。 A.串联B.并联 C.星形连接D.三角形连接 14、△-△系统适用于()。 A.单相电路B.三相三线制 C.三相四线制D.三相五线制 15、三角形连接中,线电流是相电流的()倍。 A.1.732 B.1.414 C.1 D.0.5 答案:1~5 ACBAC 6~10 DDABB 11~15 CDDBA 二、多项选择题 1、电阻器可以分类为()。

电路分析基础各章节小结

“电路分析基础”教材各章小结 第一章小结: 1.电路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实际电路的理想化模型,它是由理想电路元件组成。理想电路元件是从实际电路器件中抽象出来的,可以用数学公式精确定义。 2.电流和电压是电路中最基本的物理量,分别定义为 电流 t q i d d = ,方向为正电荷运动的方向。 电压 q w u d d = ,方向为电位降低的方向。 3.参考方向是人为假设的电流或电压数值为正的方向,电路理论中涉及的电流或电压都是对应于假设的参考方向的代数量。当一个元件或一段电路上电流和电压参考方向一致时,称为关联参考方向。 4.功率是电路分析中常用的物理量。当支路电流和电压为关联参考方向时, ui p=; 当电流和电压为非关联参考方向时, ui p- =。计算结果0 > p表示支路吸收(消耗)功率; 计算结果 < p表示支路提供(产生)功率。 5.电路元件可分为有源和无源元件;线性和非线性元件;时变和非时变元件。电路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表明该元件电压和电流必须遵守的规律,又称为元件的约束关系。 (1)线性非时变电阻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满足欧姆定律。当电压和电流为关联参考方向时,表示为u=Ri;当电压和电流为非关联参考方向时,表示为u=-Ri。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是u-i平面上通过原点的一条直线。特别地,R→∞称为开路;R=0称为短路。 (2)独立电源有两种 电压源的电压按给定的时间函数u S(t)变化,电流由其外电路确定。特别地,直流电压源的伏安特性曲线是u-i平面上平行于i轴且u轴坐标为U S的直线。 电流源的电流按给定的时间函数i S(t)变化,电压由其外电路确决定。特别地,直流电流源的伏安特性曲线是u-i平面上平行于u轴且i轴坐标为I S的直线。 (3)受控电源 受控电源不能单独作为电路的激励,又称为非独立电源,受控电源的输出电压或电流受到电路中某部分的电压或电流的控制。有四种类型:VCVS、VCCS、CCVS和CCCS。 6.基尔霍夫定律表明电路中支路电流、支路电压的拓扑约束关系,它与组成支路的元件性质无关。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对于任何集总参数电路,在任一时刻,流出任一节点或封闭面的全部支路电流的代数和等于零。

电路原理习题集(下册)

下 册 习 题 1-1 绘出题1-1图所示各电路的有向图,并求出支路数b ,节点数n t 和基本回路数l 。 (a) (b) 题 1-1 图 1-2 对题1-2图所示有向图,任意选出两种不同的树,并对每种树列出各基本割集的支路集和各基本回路的支路集。 1-3 绘出题1-3图所示网络的有向图,并写出其关联矩阵A (以节点⑤为参考节点)。 题1-2图 题1-3图 1-4 绘出对应于下列节点-支路关联矩阵A a 的有向图: ????? ???????-----=11100100010101000111)1(a A ??????? ?????????-------=10010001110000001110101001100000011)2(a A ()3110000001011000000100010000110110000010101001100A a =--------????????????????????

1-5 题1-5(a)、(b)图表示同一有向图的两种不同的树,图中粗线为树支。试在该图上表示出各基本回路和基本割集,并写出基本回路矩阵B 和基本割集矩阵Q 。 1-6 应用题1-5写出的矩阵B 和矩阵Q 验证公式QB T =0。 1-7 对于某一有向图中的一个指定的树,其基本割集矩阵为 Q =---??????? ???100111001001110010101 试写出对应于该有向图中同一树的基本回路矩阵B 。 1-8 对于某一有向图中的一个指定的树,其基本回路矩阵为 B =---??????? ???101100110010011001 试写出对应于该有向图中同一树的基本割集矩阵Q 。 1-9 对题1-8-1图所示有向图,试选一树使得对应于此树的每一个基本回路是图中的一个网孔,并写出基本回路矩阵B 。 1-10 证明题1-10图中的图G 1和G 2都是图G 的对偶图。 (a) (b) 题 1-10 图 题 1-5 图 (c )

电路分析基础课后答案

电路分析基础课后答案 1-1 在图题1-1所示电路中。元件A 吸收功率30W ,元件B 吸收功率15W ,元件C 产生功率30W ,分别求出三个元件中的电流I 1 、I 2 、I 3。 解 61=I A ,32-=I A ,63=I A 1-5 在图题1-5所示电路中,求电流I 和电压U AB 。 解 1214=--=I A ,39442103=?+?+=AB U V 1-6 在图题1-6所示电路中,求电压U 。 解 U +?-=253050,即有 30=U V 1-8 在图题1-8所示电路中,求各元件的功率。 解 电阻功率:12322 3=?=ΩP W , 82/422==ΩP W 电流源功率:0)6410(22=--=A P , 4141-=?-=A P W 电压源功率:2021010-=?-=V P W , 4)221(44=-+=V P W 2-7 电路如图题2-7所示。求电路中的未知量。 解 1262=?=S U V 3 4 9122==I A 112/12/33===S U P I A 3/1313/420=++=I A Ω== 121 12 3R Ω 2 - + -+V 50 A 3 U 3W 123=P

Ω=== 13 36 3/13120I U R S eq 2-9 电路如图题2-9所示。求电路中的电流1I 。 解 从图中可知,2Ω与3Ω并联, 由分流公式,得 1123553 I I I =?= 11 1 3==I A 所以,有 131321+=+=I I I I 解得 5.01-=I A 2-8 电路如图题2-8所示。已知213I I =,求电路中的电阻R 。 解 KCL :6021=+I I 213I I = 解得 451=I mA, 152=I mA. R 为 6.615 45 2.2=?= R k Ω 解 (a)由于有短路线,Ω=6AB R , (b) 等效电阻为 Ω=+ =++=1.15 .25 .15.01//)1//11(1//1AB R 2-12 电路如图题2-12所示。求电路AB 间的等效电阻AB R 。 解 (a) Ω=+=++=75210//10)8//82//(6//6AB R (b) Ω=+=++=612//62)104//4//(64//4AB R 3-4 用电源变换的方法求如图题3-4所示电路中的电流I 。 1Ω 3 Ω6 Ω610ΩB I I 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