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质填图记录格式》

《地质填图记录格式》

《地质填图记录格式》
《地质填图记录格式》

《地质填图记录格式》

人员分工:路线目的:

路线号:i—l(组号—线号)点号:d00l

位置。位于×××高程点(或明显的地物)××方向××米。

gps数值:经距纬距高程

性质:分界点(控制点)

描述。内容包括岩性、地(岩)层或岩体产状、地质构造特征、矿化及矿产特征、目测矿石品位、围岩蚀变特征、地质界面产状、标本及样品编号以及主要的素描图、路线信手剖面和照片。岩性分界点应对观察点两侧的岩性特点分别进行描述。

点间地质:要求观察和记录连续,自本点至下点之间不同的岩性分层要有方向、米距。如:自本点向北,××米为×××岩。

每条路线结束后,应有简明扼要的路线小结。

第二篇:填图记录与小结格式×幅地质填图l××路线小结(另起页,仿床三小,居中,段前、后.5行,

1.25倍行距)

路线小结与前文间勿用过多的回车符,而用插入命令中的“分隔符”→,选点分页符正文部分全为宋体五号,

1.25倍行距,首行空2字符。主要总结内容如下。

本路线主要是为了查明…(或(控制)…,追索…,圈闭…),始于d××于终d××。

一、主要工作量(一级标题加粗)

①路线长度××km,②定地质点×个,③照片×张,素描×幅,④主要样品:标本薄片×,…全岩稀土微量×,…。

二、主要在成果与认识(一级标题加粗)

(一)主要地质填图单元

路线所控制的主要填图单位有①…、②…。

①…。简要介绍本填图单位的主要特征,与其他填图单位的区别标志,接触关系,主要依据。

②…。同①…介绍。

(二)构造特征

①断裂、②褶皱、③节理。④…。

(三)沉积环境或矿化蚀变或脉岩或…

(四)新发现(如无可不写)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一级标题加粗)

1.因…,××填图单位与××填图单位接触关系(或××构造产状)不清,或新发现××岩类、××构造、××脉岩…因…控制不够,预计在本路线之西(或其他方向)可能延伸通过,建议相邻路线予以重视…

2.本条路线上d××处××岩性发现了孔雀石化/辉铜矿转石/蓝铜矿转石,填图小组对其延伸走向上进行了追索,因地形条件困难,仅控制矿化延长约××米,未能控制全面,建议建议相邻路线予以重视。

l×e×幅地质填图l××路线记录(仿床三小,居中,段前、后1

行,

1.25倍行距)

路线编号:仅在每条路线开始填写。(由项目统一定)左列加粗路线描述:(按路线起止点地名,或高程点等)。

目的任务:(多于一行时,在格式→段落中设定:左缩进设为“0”,右缩进设为“0”,段前和段后均设为“0”,行距设为1.25倍,悬挂缩进5字符)。

图幅名称:图幅编号:记录者:同行者:日

期:

地质点号:d×××(以下每个新点号与前点至少空一行,视排版需要可空多行,但不宜多于5行)

位:x=15347256.60;y=5113699.50(公里网坐标小数点后保留两位)

位于

方位

米处(地理位置,仅在每条线首点记录)(首行悬空5字符)

露头信息:

性:岩性分界点、岩性控制点、构造点等微地貌:风化程度:

地质点:点南:××××。(在格式→段落中设定:左缩进设为“0”,右缩进设为“0”,段前和段后均设为“0”,悬挂缩进5字符)。

点北。××××××××××××。多于2行时,在格式→段落中设左缩进设为“5”,右缩进设为“0”,在格式→段落→特殊格式中选“无”(即首行不缩进,悬挂不缩进)

点间路线:

品:××b×(××××岩,采自×××位置)

注:××b×,野外定名:××岩;镜下定名:××岩;采用名称××岩(参照剖面要求)

状。××°∠××°(一定要注明位置,是地层。断层带。或是断层某一盘的状,是导层理。片理。等产状)

××°∠××°(不同位置和不同地质体不同性质的产状另起一行记录)

片。编排同剖面记录格式和要求,编号按规定。素

描:点间界线:点间路线:

品:××b×(××××岩,采自×××位置)

注:××b×,野外定名:××岩;镜下定名:××岩;采用名称××岩(参照剖面要2

求)

状。××°∠××°(一定要注明位置,是地层。断层带。或是断层某一盘的产状,是层理。片理。等产状)

××°∠××°(不同位置和不同地质体不同性质的产状另起一行记录)

片:编排同剖面记录格式和要求,编号按规定。点间界线:

地质点号:d×××(以下每个新点号与前点至少空一行,视排版需要可空多行,但不宜多于5行)

位:x=;y=(公里网坐标)露头信息:

性:岩性分界点、岩性控制点、构造点等微地貌:风化程度:

地质点:点南:××××。(在格式→段落中设定:左缩进设为“0”,右缩进设为“0”,段前和段后均设为“0”,悬挂缩进5字符)。

点北。××××××××××××。多于2行时,在格式→段落中设左缩进设为“5”,右缩进设为“0”,在格式→段落→特殊格式中选“无”(即首行不缩进,悬挂不缩进)

依次列述。注意,所有的产状、照片、样品等均在相应的点间路线之后描述。点间路线和点间界线的描述要以相应的编号开始,如:点间路线描述:(2)2:208.55+94.70米,方位322.87度:303.25

米……点间界线描述:(1)点北(c1b)硅质粉砂岩点南(c1b)灰色中薄层状细砂岩

点位仅路线起点有“位于

方位

米处

(地理位置)”其余地质点没有该项,仅填写相应的x、y值。

第三篇:地质填图工作总结地质填图工作总结

一、概况

1、目的任务;

收集以往地质工作成果资料,进行综合研究,了解区内成矿条件及成矿规律,明确找矿方向。开展1;xx地质测量,查明地层,岩浆岩,构造及矿化(体)类型,数量,形态,规模,产状和品位变化特征。

2、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

工作区位于紫阳县西南部麻柳乡的石门湾-何家湾之间,行政区划隶属于紫阳县麻柳镇所辖,地理坐标为:

东径:108°10′47″-108°11′18″北纬:32°17′23″-32°17′56″

由矿区向北东约一华里可至襄渝铁路麻柳货运站,向东约两公里有矿山公路至麻柳乡并可与210国道、310省道相通,交通较为便利。

本区地处北大巴山区,沟谷切割较深,地形条件恶劣,山高坡陡,最高标高1306米,最低标高570米,相对高差736米左右,一般坡

度30-50°,属中低山区。分水岭呈北西南东向,较大的水系麻柳河及青岩溪汇入汉江支流任河,

区内属北亚热带湿润山地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1℃,极端最高气温41.3℃,极端最低气温-7.4℃。年均降水量1127毫米,无霜期268天,由于区内多山,气候垂直变化比较明显。

本区人口稀少,土地贫瘠,粮食基本自给;经济作物有茶叶、蚕桑等;工业不发达,属贫困地区。锰矿、钡盐及瓦板岩的开发渐成规模,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区内电力资源充裕,劳动力资源丰富。

3、以往地质工作简况(1)、陕西地质局区调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进行过1:20万紫阳幅区域地质调查;陕西区调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进行了1:20万紫阳幅区调修测工作。

通过上述工作,初步建立了该区地层构造骨架,奠定了区内地质工作基础。(2)、1974-1975年陕西地矿局第七地质队在该区开展了1:1万地质测量及1:1万地球化学岩石测量等工作并开展了矿点初步检查评价工作。区内矿产地质工作程度很低。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西冶716队在工作区南部开展了磷矿地质普查,发现了吴家坪、青树湾、彭家湾锰矿点,但由于工作任务的不同,未对所发现的锰矿化作进一步的地质矿产工作。近年随着矿产业的升温,局部地段开展了地质普查工作,但尚未有重大突破。(3)、xx年5月—xx年10月,陕西省矿业开发工贸公司受安康市康鑫矿业有限公司的委托,先后对勘查区进行了1/万地质测量,剖面测量,1/2千地质简测,对已发现的

矿(化)体进行了地表槽探工程揭露,选择成矿有利地段布设施工了中、浅部硐探、钻工程进行控制了解,圈连了矿化蚀变带工业矿体,估算区内铅锌资源量(333+334)矿石量31.29万吨,锌金属量2.14万吨,铅金属量0.14万吨;其中333金属量0.46万吨,占总资源量的20.09%。编写了《陕西省紫阳县石门湾铅锌普查地质报告》。

xx-xx年度,陕西省矿业开发工贸公司在该区作了初步的普查地质工作,编写了《紫阳县石门湾铅锌矿地质普查报告》。

xx年度陕西省矿业开发工贸公司在区内初步开展了局部地段详查工作,经地表追索及工程控制,共圈连铅锌矿体6条(k

1、k

2、k

3、k

4、k

5、k6)。对区内部分矿体在深部的特征进行了初步了解,认为区内铅锌矿化在中、深部有变厚、变富的趋势。以上地质工作及其成果资料虽没收集全面,但是通过已有资料为本次地质填图工作提供了基础依据,同时,也为在该区进一步开展地质勘查、找矿指明了方向。本次工作基本情况

本次工作自xx年7月18日开始-xx年5月20日结束,在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石门湾铅锌矿区已有成果,对石门湾铅锌矿区(原编号)k

1、k

3、k4矿体在913-975米标高中段区间已施工了ld

1、ld

2、ld

3、ld

4、ld7等五个老硐和k5矿体标高在740-768米施工的ld

5、ld6两个平硐均进行了系统调查。对全区开展1。xx地质填图,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地表探槽工程揭露,间距按50×40米,分别施工了tc

1、tc

2、tc

3、tc

4、tc

5、tc

6、tc

7、tc

8、tc

9、tc

10、tc

11、tc

12、tc

13、tc

15、tc

16、tc

17、tc

18、tc

19、tc20、tc

21、tc

22、tc

23、tc

24、tc

25、tc

26、tc27tc28共计28个。通过揭露追索大致了解了区内地层层序、岩石组合,岩性特征及接触关系,把区内地层划分到了组或岩段。基本查明区内主要构造分布及其构造性质,构建了区内总体构造格架。确定了区内控矿构造,含矿构造(铅锌矿化蚀变带)和发现并圈连了铅锌矿(化)体8条。分别是(现编号)k

1、k

2、k

3、k

4、k

5、k

6、k

7、k8。矿体主要产于上震旦统第二岩性段上亚段白云岩中,矿体与地层产态基本一致,受一组顺层断层破碎带控制。完成实物工作量

1;xx填图面积0.37km2地质观察点;283个

探槽工程;28个。总斜长3529.95m,总水平长2837.7m。采化学样;581个。(其中外调1个,xx年6月前66个)采标本;24个。(其中薄片23件,光片1件)老洞调查;10个。总进尺609.5m老洞清理;17m工程地质测量面积;0.37km2。地形测量2.03km21;1000实测剖面4条(0线、28线、23线、40线)总水平长1.479km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地质填图所用底图先期采用1;10000地形图放大1;xx地质平面图。至最后请由陕西省地质局第一地质队测量组xx年4月实测1;xx地形地质图。

填图方法;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对于构造破碎蚀变带、矿化体和主要地质界线除穿越法外,并沿走向进行了追索。

线距一般为50-40m,个别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