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答案资料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答案资料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答案资料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答案资料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 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研究的主体发展为

A.自然环境B.人工干扰环境C.人类D.植物

2. 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主流是

A.个体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群落生态学D.生态系统生态学

3. 全球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

A.全球陆地B.全球海洋C.整个生物圈D.整个宇宙

4. 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元素是

A.碳B.硫C.氯D.氟

5. 确定生态系统内消费者营养级的依据是

A.个体大小B.食性C.食量大小D.主要食性

6.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容易成为初级生产限制因子的是

A.二氧化碳B.温度C.水D.营养物质

7. 下列哪一种元素没有任何气体形式或蒸汽形式的化合物,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物质。

A.硫B.磷C.碳D.氮

8. 待分解资源的质量对分解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下列哪一种物质分解的速度最快。

A.动物遗体B.死亡的微生物C.枯枝D.落叶

9. 对植物枯枝分解起作用的生物主要是

A.细菌B.真菌C.放线菌D.土壤动物

10. 测定水体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黑白瓶法主要是根据哪一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而设计。

A.二氧化碳B.氧气C.氮气D.二氧化硫

11. 在理想条件下,净初级生产量的最大估计值是总入射太阳光能的

A.6.8% B.5.2% C.3.6% D.2.4%

12. 组织生长效率是指生产量与同化量之比值,下列哪种动物的组织生长效率最低?

A.鼠B.蝗虫C.蚯蚓D.鱼

13. 同化效率是指同化量与摄食量之比值,下列哪种动物的同化效率最低?

A.鱼B.蝗虫C.蚯蚓D.鼠

14. 下列哪一类动物不属于消费者

A.啮齿动物B.鱼类C.蝗虫D.蚯蚓

15. 下列元素中,既属于沉积型循环,又属于气体型循环的是哪一种?

A.硫B.磷C.碳D.氮

16. 生态平衡最显著的特点是

A.结构上的稳定平衡B.功能上的稳定平衡C.动态平衡D.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平衡17. 生物在呼吸消耗后所净剩的能量值称作

A.生产量B.同化量C.呼吸量D.现存量

18.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

B.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C.生态系统具有信息传递、能量和物质循环三大功能

D.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19. 热带雨林环境的特点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高温多雨B.无明显旱季C.土壤肥力高D.土壤为酸性

20. 有关热带雨林植被特点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种类组成丰富B.每物种的数量极多C.群落结构复杂D.无明显季相交替

21. 引起群落演替的外界环境条件有

①气候②种间竞争③植物繁殖体的迁移④火山活动⑤土壤性质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⑤C.①④⑤D.①②④

22. 群落生态学研究中,常用重要值来确定乔木的优势度。重要值计算公式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相对密度B.相对频度C.相对优势度D.相对盖度

23. 一般说来,气候干旱区植物的地上部分所占比例

A.增大B.相等C.减小D.无规律

24. 不属于植物群落成员基本类型的是

A.优势种B.建群种C.伴生种D.偶见种

25. 热带地区的棉花在生态型划分中属于哪一种

A.高位芽植物B.地上芽植物C.地面芽植物D.一年生植物

26. 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不正确的是

A.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B.随经度的增加而降低

C.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D.随水深的增加而降低

27.关于同资源种团描述不正确的是

A.种间竞争剧烈B.占有同一功能地位C.是一些关键种D.群落的亚结构单位

28. 植物群落研究中,划分群落成员型的依据是

A.植物的种类B.植物的高度C.植物的作用D.植物的功能

29. 季相最显著的生物群落是

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D.北方针叶林

30. 单元顶极学说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宜的生态条件是

A.土壤B.地形C.气候D.生物

31. 在群落的野外调查中,常用的对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估测指标是

A.多度B.密度C.盖度D.频度

32. 群落的排序就是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下列哪一项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A.多样性B.均匀性C.相似性D.物种数量

33. 暖温带地区农田弃耕后,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下列植物出现的顺序是

①针叶树②落叶树③飞蓬④紫菀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④→③→①→②D.①→③→④→②

34. 东亚飞蝗的大发生在种群数量变动中属于

A.季节消长B.周期性波动C.不规则性波动D.年际变化

35. 若某种群的环境负荷量(K)为1000,生产量最大时的种群密度为

A.500 B.750 C.1000 D.1250

36. 若某种群的环境负荷量(K)为1000,增长率(r)为1时,最大持续产量是

A.250 B.500 C.750 D.100

37. 将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混合培养,其竞争结局为

A.大草履虫胜B.双小核草履虫胜

C.两种草履虫稳定共存D.两种草履虫稳定共存

38. 种间竞争导致生态位的分化,共存种之间通常以一“标准量”而分开。若以体重比表示,该标准量约为

A.1.3 B.1.5 C.1.7 D.2.0

39. 下列哪一项反捕食行为与其他三项具有明显的区别。

A.臭鼬喷射臭液B.红蝾螈的警戒色C.鹿群共同防御天敌D.枯叶蛾的拟态

40. 利他行为是指一个个体牺牲自我而使群体或其他个体获得利益的行为。通常可以产生利他行为的三个水平不包括哪一项?

A.性选择B.家庭选择C.亲属选择D.群体选择

41. 以均匀液质为培养环境进行栉毛虫捕食草履虫的实验,实验的结果是

A.栉毛虫死亡、草履虫存在B.栉毛虫存在、草履虫死亡

C.栉毛虫和草履虫均死亡D.栉毛虫和草履虫均存在

42. 有关植物防卫用的化学物质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植物的次生性物质B.植物代谢的副产品

C.必需释放到环境中起作用D.植物主动产生的

43. 下列哪一项反捕食行为是最不可取的?

A.自卫B.结群C.隐蔽D.逃避

44. 协同进化不可以发生在哪一项中?

A.植物与生存环境间B.竞争的物种间C.植物与食草动物间D.互利共生生物间

45. 植物能营光合作用但根系发育不良,没有宿主时停止生长,这种寄生为

A.超寄生B.暂时寄生C.全寄生D.半寄生

46. 生物集群分布的形成原因不正确的是

A.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B.植物以母株为中心的种子散布方式

C.资源丰富D.动物的社会行为

47. 下列哪一项属于兼性互利共生

A.白蚁与消化道内的鞭毛虫B.有花植物与传粉昆虫

C.菌根D.动物细胞内的共生体

48. 典型的K对策者一般不具备的特点是

A.出生率低B.寿命长C.扩散能力强D.保护后代的机制完善

49. 捕食者与被食者种群数量变动的调节方式是

A.非密度调节B.遗传调节C.协同进化D.负反馈调节

50. 种群数量稳定时,种群的瞬时增长率(r)为

A.等于0 B.等于0.5 C.等于1 D.等于1.5

51. 易发生种群衰落的生物一般不具备的特点是

A.个体大B.对环境变化敏感C.出生率低D.成熟晚

52. 最常用的自然种群数量调查方法是

A.总数量调查法B.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D.去除取样法

53. 引起鸟类密度制约死亡的主要因素是

A.天敌捕食B.疾病C.食物不足D.种间竞争

54. 自然界中动物最有效的反捕食策略是

A.警戒色B.隐蔽C.逃避D.自卫

55. 对一种资源的竞争,能影响对另一种资源的竞争结果,这种现象可称为

A.他感作用B.协同进化C.共轭性D.偏害作用

56. 在城市化过程中,大力发展中小型城市和大型城市的卫星城应该成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其生态学依据为

A.谢尔福德法则B.贝格曼规律C.阿利氏规律D.林德曼规律

57. 种群的周限增长率为0.5时,种群数量

A.上升B.稳定C.下降D.灭绝

58. 表示种群数量变动最有效指标为

A.出生率B.死亡率C.净增殖率D.瞬时增长率

59. 甲乙两个种内竞争较强的物种进行种间竞争,竞争结局一般为

A.甲胜乙亡B.乙胜甲亡C.甲乙稳定共存D.甲乙不稳定共存

60. 典型的r对策者一般不具备的特点是

A.出生率高B.竞争力强C.扩散能力强D.保护后代的机制不完善

61. 人类的存活曲线为

A.A型B.B1型C.B3型D.C型

62. 在传统的生命表编制中,原始数据列和最终结果列分别是

A.n x和e x B.n x和L x C.d x和L x D.q x和e x

63. 东北虎的体形大于华南虎,这一现象符合

A.耐受性定律B.贝格曼规律C.乔丹规律D.阿利规律

64. 下面适应低温环境的例子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季节性的换羽换毛B.北极狐的耳朵很小

C.人在寒冷时的不随意颤抖D.东北虎的体形较大

65. 牛蛙、蟒蛇等在同类动物中较大型的动物均为南方种类,这一现象符合

A.耐受性定律B.贝格曼规律C.有效积温法则D.阿利规律

66. 骆驼对干旱环境适应特点不正确的是

A.尿的浓缩B.清晨取食带露水的植物嫩叶C.体温的松动性D.红细胞膜的持水性67. 淡水鱼类属于

A.高渗动物B.低渗动物C.等渗动物D.变渗动物

68. 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方法不包括

A.驯化B.增大身体的体积C.休眠D.周期性节律

69. 关于限制因子叙述不正确的是

A.限制生物生长和繁殖的关键因子B.生物生长和繁殖的重要因子

C.该因子易于变化D.生物对该因子的耐受范围很窄

70. 对耐受性定律叙述错误的是

A.对所有生态因子耐受范围广的物种为广布种

B.对某种生态因子耐受范围广,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也比较广

C.对某种生态因子不是在最适范围,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受性降低

D.生殖期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最窄

71. 根据最适食物选择理论,可知错误的一项是

A.广食性物种对任一特定食物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B.一种食物的可接受性取决于更有利食物的数量

C.有利食物较多时,动物的选择性会更强

D.食物的可接受性与自身数量有关

72. 动物为了提高摄食效率,必须依靠行为解决的问题不包括

A.如何识别所吃的食物B.在某一地点搜寻食物的时间长短C.觅食时采用什么移动方式D.取食时间的长短

73. 哺乳动物中典型的集体狩猎动物不包括

A.狮子B.猎豹C.狼D.斑鬣狗

74. 哺乳动物中最常见的婚配类型是

A.一雄多雌制B.一雌多雄制C.一雄一雌制D.不固定型75. 动物的行为和生理节律类型不包括

A.日节律B.周节律C.半月节律D.月节律

76. 与鸟类的昼夜节律系统无关的结构是

A.松果腺B.眼C.耳D.下丘脑交叉上核

77. 鲑鱼在河流中的逆流洄游时的导航主要依赖于

A.地标B.太阳C.地球磁场D.嗅觉

78. 鸟类的长距离迁移定向和导航主要依赖于

A.太阳B.星星C.地球磁场D.非生物源电场

79. 下列昆虫中不具有领域性的是

A.蜻蜓B.蝼蛄C.蟋蟀D.胡蜂

80. 下列脊椎动物中领域行为最发达的是

A.兽类B.鸟类C.龟类D.蛙类

81. 动物保卫领域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不采取的方法是

A.声音警告B.行为恫吓C.直接接触D.化学显示

82. 关于社会性昆虫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雄性个体保护领域B.非生殖个体为生殖个体提供服务

C.成虫合作育幼D.子代能帮助双亲喂养同胞弟妹83. 下列哪一项明显不同于其他项

A.啄木鸟用喙敲打树干发送信息B.蜘蛛振动蛛网进行通讯

C.鼹鼠利用地震信号进行联系D.青蛙鸣叫引来食蛙蝙蝠

84. 关于视觉通讯特点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容易定位B.直线传播C.能量消耗较多D.易受环境影响

85. 下列不属于玩耍行为的是

A.小猴反复把玩一面小镜子B.小熊骑自行车

C.幼小动物之间的战斗游戏D.大猩猩幼仔爬树

86. 在极端情况下,阈值降低可以导致行为的自发产生,这种行为称为

A.欲求行为B.空放行为C.完成行为D.疲劳行为

87. 用黑盒子将蚂蚁扣住2小时,放出后的蚂蚁会调整爬行方向,这行为属于

A.反射B.动性C.趋性D.横定向

88. 母蝎对幼蝎进行保护,但有时会吃掉幼蝎,引起母蝎行为发生改变的因素称为

A.外部刺激B.个体发育C.动机D.适应

89. 动物领域的标记形式不包括

A.地理标记B.视觉标记C.气味标记D.声音标记

90. 利用迷宫培养动物的记忆力,这种学习方式称为

A.模仿学习B.印记学习C.试-错学习D.顿悟学习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91. 动物集群生活的生态学意义正确的是

A.有利于共同捕食或共同防御天敌B.有利于迁移

C.有利于生长和繁殖D.有利于改变气候条件

92. 酸雨主要是大气中SO2和NO在强光照射下进行氧化作用,与水汽结合而成。酸雨对土壤的影响主要是

A.Al(OH)3等与H+反应,使Al(OH)3减少

B.H+与土壤中的碱性阳离子交换,使Ca2+等离子溶解到土壤中而流失

C.H+与土壤中的碱性阳离子交换,使Ca2+等离子移到土壤表面

D.H+增加,土壤中固氮菌活性降低,NH4-N积累增加

93. 生物固氮需要的酶和提供能量的物质依次是

A.固氮酶、氢化酶B.固氮酶、氧化磷酸酶

C.碳化合物D.酶的催化能力

94. 有关生态锥体描述正确的是

A.生物量锥体往往会扩大小型生物的作用B.数量锥体往往会放大大型生物的作用

C.数量锥体经常会出现倒置现象D.能量锥体最能保持金字塔形

95. 动物对低温环境的形态学适应对策有

A.季节性换羽换毛B.颤抖性产热

C.皮下脂肪增厚D.冬眠

96. 生物对环境耐受性的主要调整方式有

A.休眠B.驯化C.适应D.节律性变化

97. 动物种群出生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

A.性成熟速度B.每次产仔数

C.每年生殖次数D.寿命长度

98. 消费者的特点有

A.异养型生物B.以活的有机体为食

C.生长效率很低D.能量消耗量大

99. 下列有关耐受性定律补充说明正确的是

A.对甲因子的耐受范围广,对乙因子的耐受性也广

B.生物不会总是生活在某一生态因子的最适范围内

C.若某一生态因子不适,会降低生物对其他因子的耐受性

D.老年期对生态因子的变化最为敏感

100. 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

A.二氧化碳B.甲烷C.氧化氮D.水蒸气

101. 下列有关群落多样性叙述正确的是

A.竞争会增加群落多样性B.群落多样性与物种丰富度有关

C.群落多样性越高,表明物种数越多D.捕食会降低群落多样性

102. 关于生物固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固氮是N2在酶的催化下,还原成NH3、NH+4或任何有机氮化合物的过程

B.共生固氮植物的固氮速率与净初级生产效率有关

C.非共生固氮细菌通常生活于大量有机质分解的土壤中

D.陆地发、淡水、海洋均有共生固氮细菌

103. 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分解的速率取决于

A.待分解资源的质量B.分解者生物的种类C.待分解资源的种类D.分解环境的理化性质104. 下列属于生态入侵的是

A.澳大利亚的欧洲穴兔B.云南的紫茎泽兰

C.山东的美国红提D.澳大利亚的仙人掌

105. 在植物群落的调查中,对某物种在群落中的作用进行综合评估,常用到的指标有A.多度B.密度C.盖度D.频度

106. 地理物种形成学说认为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步骤是

A.地理隔离B.趋同适应C.独立进化D.生殖隔离

107. 关于种群衰落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长期处于不利条件下B.由于人类的过度捕猎

C.由于环境剧烈变化D.由于栖息地被破坏

108. 动物对其耐受性进行调整的方式主要有

A.驯化B.迁移C.休眠D.节律性变化

109.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主要有

A.空间异质性B.竞争C.捕食D.生产力

110. 具有冬眠习性的哺乳动物一般为

A.体型较小B.高纬度分布C.巢穴中冬眠D.冬眠期心率降低

111. 有关动物的行为描述正确的是

A.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B.具有种的特异性

C.行为受环境的影响D.行为受遗传的影响

112. 最适觅食理论主要涉及动物在取食过程中面临的选择有

A.吃什么食物B.到什么地方觅食

C.觅食采取什么路线D.怎样对付抵抗的猎物

113. 动物的初级防御行为主要类型有:

A.穴居B.拟态C.假死D.警戒色

114. 刺激过滤是指动物有选择地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动物具有刺激过滤功能的器官系统有A.视觉器官B.听觉器官C.中枢神经系统D.周围神经系统115. 动物的次级防御行为主要有:

A.回缩B.隐蔽C.逃遁D.威吓

116. 雌性岩鹨的婚配体制多样,在一雌多雄婚配制中雌鸟受益主要包括

A.可得到多个雄鸟的亲代抚育B.其卵有较高的受精率

C.可接受多个雄鸟的婚配礼品D.获得遗传多样性的精子

117. 生物的内在节律(生物钟)主要特征包括

A.对环境温度变不敏感B.自运节律

C.自运节律的稳定性D.生物钟偏差靠环境周期校正

118. 促使迁移动物取得繁殖上成功的原因为

A.可利用多种栖息地内的资源B.开发新的食物资源

C.增加交配的机会D.避开激烈的竞争

119. 动物迁移除增加能量消耗外,还会付出以下代价

A.遇到觅食和饮水困难B.不稳定的气候条件会增加动物的死亡机会C.鸟类因疲劳体弱而遭捕食D.有蹄动物因迁移而增加被捕食压力120. 信息释放者释放的信息可以是

A.视觉信息B.听觉信息C.化学信息D.触觉信息

最新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复习题(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 农业生态学(agricultural ecology, 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 3.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定义) 4.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简言之,是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5. 生产者(producers):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6. 大型消费者(macroconsumers):是指以初级生产的产品为最初十五来源的大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动物。 7. 小型消费者(microconsumers):又称分解者,是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他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 8. 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是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 1 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事件有哪些? 答:生态学10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 (1)生态学知识累积阶段(1866年前); 主要事件有:在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就累积了像二十四节气这种实质反映气候与生物关系的知识,而且广为流传,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 (2)个体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阶段(1866--1935); 主要事件有: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定义了生态学,这就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生态学产生以后便分化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等学科分支。 (3)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1935—1962); 主要事件有:1935年,植物生态学的英美学派代表人物,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列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他把生物与其环境看成是一个动态整体。1941年,美国科学家林德曼,发表了《一个老年湖泊内的食物链动态》的论文。她用确切的研究数据揭示了在食物链顺序转移中生物的数量关系。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了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1952年,他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 (4)生态学向调控与工程方向发展阶段(1962--); 主要事件有: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的《寂静的春天》,她的书是人类生态环境意识觉醒的标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64年开展以生态系统定量研究为重点的“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之后,又于1971年组织了“人与生物圈”长期研究计划。中国于1972年加入这个研究。1992年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21世纪行动议程》、《里约热内卢宣言》。 (5)农业生态学发展的生态学基础;

家畜行为生态学

家畜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家畜与其生存环境间在不同层次上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行为生态学(behavioural ecology)是研究生物行为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生物在一定的栖息地的行为方式、行为机制、行为的生态学意义的科学。行为科学与生态学交叉,并涉及生理学、心理学、遗传学、进化论、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学科。 行为生态学研究的内容是:(1)动物最优觅食行为;(2)觅食行为的可变性;(3)动物的觅食技巧;(4)反捕食对策;(5)社群生活对种内的关系;(6)昆虫社会的经济学;(7)动物的行为热调节;(8)动物的领域行为等。 意义:家畜生态学又是畜牧学科的发展观与方法论,是畜牧产业化发展的总纲和行动指南。家畜生态学有利于学生建立生态系统观、培养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有利于学生将畜牧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帮助学生了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和基本思路,实现畜牧产业发展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矛盾统一。 表型适应:动物在环境条件刺激下产生的外貌特征、生理机能和生活方式的适应性变化。可划分为:解剖学,形态学,生理学 遗传适应:动物在环境的适应反应中伴随有基因型变化的适应。 形态学适应: 良好的适应表现:不利条件下体重下降最少;繁殖力不受影响;抗病力强,发病率低;寿命较长,死亡率低 不良适应表现: 适应与引种的关系:1)引种前,应研究引入地区与引入品种原产地的自然生态条件之间的相似性;2)引种时,充分考虑畜禽通过逐渐过渡和杂交育种适应新环境的能力;3)一般说来,家畜从低劣环境引入到优良环境时,比较容易适应,反之则反;4)由温暖地区引种到寒冷地区,宜在春季运输,以便适应气候寒冷的变化;5)家畜在性成熟年龄迁徙最合适,而母畜在妊娠后期迁徙是最不适当的;6)在一个品种范围内,较小的或中等的体形比大体形动物有较大的耐受力,能顺利地完成风土驯化过程。 种群:同种个体在一定空间中的结合,它占有一定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结合的统一体。 群落特征:一个生物中所有的生物,在生态上是相互联系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具有不可分割性;生物群落中的各个成员在群落中的重要性是不相等的;生物群落具有空间和时间结构;生物群落的边界是模糊的。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极环境两大部分构成,无机环境主要由太阳能、大气圈、岩石圈的部分或全部组成。在生物群落中,根据生物获取营养和能量的方式以及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可将其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家畜生态学复习资料

家畜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对家畜的生存和发展有明显、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2.生存条件:在生态因子中,对家畜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那些必不可少的因素,称为生存条件。 3.主导因子:家畜的生存条件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4.耐受限度:每一种生物对每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适应范围,这一范围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幅度就是耐受限度。 5.限制因子:在特定环境条件中,使某一生物的耐受达到极限,对其机能、活动以至地理分布起直接限制作用的环境因子。 6.生态价:生物种的生态价值,即生物种对外界环境适应幅度的大小。 7.生态型: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同一物种,由于长期受着不同环境因素的作用,常常形成一些适合于当地环境条件的种群,这些种群叫做生态型。 8.潜热:蒸发方式散发的热量包含在水汽中,不能直接用测热仪测定,所以叫非可感热或潜热。 9.临界温度:环境温度超出动物等热区,动物代谢率开始升高时的环境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10.适应:指生物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行为生理和遗

传的反应。 11.表型适应:动物在环境条件刺激下产生的体型外貌特征的适应性变化。 12.习惯:动物受到同一环境条件的反复刺激,其反应就会逐渐减弱甚至不产生反应,这种现象称为习惯。 13.风土驯化:指家畜逐步适应新环境条件的复杂过程。 14.生理学节律:受气候因子周期性变化的影响,动物在行为、生理上出现相应的有节律的季节交替和昼夜变化,这种变化称为生理学节律。 15.生物钟:动植物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受到内部某种计时功能的控制,这种内部计时称为生物钟。 16.生态锥体:指生态系统中顶部尖而底部宽的锥体状生物群落的营养结构。 17.营养级:生态学上将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18.初级生产: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源源不断地生产植物性产品的过程。 19.叶面系数:是反映光合作用面积的指标,即叶子总面积对植物占地面积的倍数。 20.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无生命物质之间长时期处于动态平衡。 21.生态阈限:生态系统对自然界或人类施加的干扰能够进行自动调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1

一、基本概念 种群、种群动态、种群密度、种群年龄分布、种群性比 多型现象 内禀增长率 存活曲线 种群空间分布型 集合种群 密度效应、他感作用 领域行为、社会等级、利它行为 种间竞争、资源竞争、似然竞争 竞争排斥原理 遗传漂变、奠基者事件、种群瓶颈 13.种群:指同一物种中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占有一定空间个体的集合体 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每单位空间个体的数量;生态密度-按照生物实际所占有的面积计算的密度 种群年龄分布: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种群性比: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的基本参数: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4.多型现象:种群内的个体在形态、生殖力、体重及其他生理生态习性上产生差异,而出现种群内不同生物型 15.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 对x作图16.存活曲线:借助于存活个体数量来描述特定年龄死亡率,以lgn x 17.种群空间分布型: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分布。包括随机型,均匀型,集群型。 18.集合种群: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孤立的小种群时,这些小种群的总体就称为集合种群 19.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

相互影响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20.领域行为: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意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入侵者等的行为 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利他行为:有利于其他个体存活和生殖而不利于自身存活和生殖的行为 21.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作用 似然竞争:两个物种通过拥有共同捕食者而产生的竞争。其性质与两个物种通过对资源利用所产生的资源利用性竞争类似 22.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23.遗传漂变:由于某种机会,某一等位基因频率的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 奠基者事件:当来自一个大种群的少数个体在一个新栖息地定居时,在其后续种群中的所有基因都将来自于奠基者所携带的有限遗传物质。由于种群太小使近交难以避免,隐性基因会更广泛地显示出来,使存活率下降。 种群瓶颈:小种群的持续存在会因遗传漂变而引起遗传变异的进一步丧失的现象。 二、填空题 1. 种群的年龄锥体主要有、和三种基本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下降型种群) 2. 生命表可分为和两大类,它们在方法上有所不同。(静态生命表、动态生命表、收集数据) 3. 存活曲线的三种基本类型为: 、和。(凹曲线、直线、凸曲线) 4.种群的主要空间分布型:、和(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5. 生物种间的基本关系有:、、等。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2

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 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 生态效率、同化效率、生长效率、利用效率、林德曼效率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 生物量、生产量、周转率 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 次级生产量 生物富集(放大)作用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8.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的功能单位 29.食物链:植物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生物之间存在的这种传递关系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各种生物成分通过食物传递关系存在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彼此间都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营养级:处于食物链的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物种的总和 30.生态效率:各种资源(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转移过程中的比值关系,常以百分数表示 同化效率:被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的能量比例(同化效率=被植物固定的能量/吸收的太阳能=被动物吸收的能量/动物的摄食量) 生长效率:生长效率=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能量/n营养级的同化能量 利用效率:利用效率=n+1营养级的摄食能量/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 林德曼效率:林德曼效率=n+1营养级摄取的食物能/n营养级摄取的食物能 31.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 32.生物量:在某一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 生产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有机物质生产量 周转率:在特定时间内,新加入的生物量与总生物量的比率 33.总初级生产量: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 净初级生产量: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产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 34.次级生产量:在被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用于动物的呼吸代谢和生命的维持,这一部分的能量最终将以热的形式消散掉,剩下的那部分才能用于动物的生长和繁殖,这就是次级生产量 二、填空题 1.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和。(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 食物链主要有和两种主要类型。(捕食物食物链碎屑食物链)

家畜生态学复习题(1)

家畜生态学复习题-----一个平凡的学渣 1、大气圈:大气圈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其厚度约为1000km。 大气层对地球具有重要保护作用 大气层根据物理特性的不同,从下向上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电离层。 大气圈是生命存在的基础之一 2、水圈:水圈是地球表面水体的总称,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其中海洋面积最广,占地球表面的70.8%。海洋水占水量的97.2%,陆地水占2.8%。 作用:(1)水圈的温度比较稳定,对于调节地球上的气候起了重要作用。 (2)所有生物都需要水。没有水,生物就不可能存在。 (3)海洋里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海洋里的单细胞藻及其他植物,对于稳定大气层的化学组成具有重要作用。 3、岩石圈:(1)岩石圈由地壳和地幔顶部的坚硬岩石所组成,厚约70~100km。 (2)岩石圈中蕴藏着许多矿藏,为人类开发能源和发展工业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 (3)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不仅彼此紧密贴连着,而且相互不断地渗透,不断进行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4、生物圈:(1)生物的种类繁多,它们分别生活在气圈、水圈和岩石圈里。 (2)在自然地理学上,把生物集中生存的这一圈层叫做生物圈,它包括大气圈的底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3)生物圈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十分精巧的生态系统。 第二节 1、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基本物质,随生物的种类和生活状况而异。在稳定的条件下,当某种物质的可利用量紧密地接近于生物所需要的最低量时,这种物质就会起限制的作用,严重地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这一规律被称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这一定律可以应用到畜牧业的哪些地方?/这一规律对家畜饲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两个问题均用一下答案)。 ①当饲料中缺少某些氨基酸、微生素和矿物质时,家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性能就会受到影响,饲料利用率大大下降;(全价饲料) ②土壤中缺少某些微量元素,草地生产力显著下降。 因此,利用这一规律,注意在饲料和土壤中补充这类“最小因子”,就会大大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 2、耐受性定律:(1).每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限度和最适范围(品种、个体、年龄、生理状况) (2)一种生物可能对一个因子的耐受限度较广,而对另一因子的耐受限度较窄。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答案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 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研究的主体发展为 A.自然环境B.人工干扰环境C.人类D.植物 2. 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主流是 A.个体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群落生态学D.生态系统生态学 3. 全球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 A.全球陆地B.全球海洋C.整个生物圈D.整个宇宙 4. 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元素是 A.碳B.硫C.氯D.氟 5. 确定生态系统内消费者营养级的依据是 A.个体大小B.食性C.食量大小D.主要食性 6.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容易成为初级生产限制因子的是 A.二氧化碳B.温度C.水D.营养物质 7. 下列哪一种元素没有任何气体形式或蒸汽形式的化合物,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物质。 A.硫B.磷C.碳D.氮 8. 待分解资源的质量对分解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下列哪一种物质分解的速度最快。 A.动物遗体B.死亡的微生物C.枯枝D.落叶 9. 对植物枯枝分解起作用的生物主要是 A.细菌B.真菌C.放线菌D.土壤动物 10. 测定水体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黑白瓶法主要是根据哪一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而设计。 A.二氧化碳B.氧气C.氮气D.二氧化硫 11. 在理想条件下,净初级生产量的最大估计值是总入射太阳光能的 A.6.8% B.5.2% C.3.6% D.2.4% 12. 组织生长效率是指生产量与同化量之比值,下列哪种动物的组织生长效率最低? A.鼠B.蝗虫C.蚯蚓D.鱼 13. 同化效率是指同化量与摄食量之比值,下列哪种动物的同化效率最低? A.鱼B.蝗虫C.蚯蚓D.鼠 14. 下列哪一类动物不属于消费者 A.啮齿动物B.鱼类C.蝗虫D.蚯蚓 15. 下列元素中,既属于沉积型循环,又属于气体型循环的是哪一种?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一、基本概念 种群、种群动态、种群密度、种群年龄分布、种群性比 多型现象 内禀增长率 存活曲线 种群空间分布型 集合种群 密度效应、他感作用 领域行为、社会等级、利它行为 种间竞争、资源竞争、似然竞争 竞争排斥原理 遗传漂变、奠基者事件、种群瓶颈 13.种群:指同一物种中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占有一定空间个体的集合体 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每单位空间个体的数量;生态密度-按照生物实际所占有的面积计算的密度 种群年龄分布: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种群性比: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的基本参数: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4.多型现象:种群内的个体在形态、生殖力、体重及其他生理生态习性上产生差异,而出现种群内不同生物型 15.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 16.存活曲线:借助于存活个体数量来描述特定年龄死亡率,以lgn 对x作图 x 17.种群空间分布型: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分布。包括随机型,均匀型,集群型。 18.集合种群: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孤立的小种群时,这些小种群的总体就称为集合种群

19.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20.领域行为: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意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入侵者等的行为 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利他行为:有利于其他个体存活和生殖而不利于自身存活和生殖的行为 21.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作用 似然竞争:两个物种通过拥有共同捕食者而产生的竞争。其性质与两个物种通过对资源利用所产生的资源利用性竞争类似 22.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23.遗传漂变:由于某种机会,某一等位基因频率的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 奠基者事件:当来自一个大种群的少数个体在一个新栖息地定居时,在其后续种群中的所有基因都将来自于奠基者所携带的有限遗传物质。由于种群太小使近交难以避免,隐性基因会更广泛地显示出来,使存活率下降。 种群瓶颈:小种群的持续存在会因遗传漂变而引起遗传变异的进一步丧失的现象。 二、填空题 1. 种群的年龄锥体主要有、和三种基本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下降型种群) 2. 生命表可分为和两大类,它们在方法上有所不同。(静态生命表、动态生命表、收集数据) 3. 存活曲线的三种基本类型为: 、和。(凹曲线、直线、凸曲线) 4.种群的主要空间分布型:、和(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5. 生物种间的基本关系有:、、等。(共生、竞争、捕食、寄生、偏害)

川农《家畜生态学(本科)》在线作业

川农《家畜生态学(本科)》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100 分。) 1. 种群间的关系不包括(C)关系。 A. 寄生 B. 捕食 C. 群体 D. 竞争 满分:5 分 2. 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速度相比,(B)。 A. 原生演替快 B. 次生演替快 C. 两者一样快 D. 无法较 满分:5 分 3. 不利于群体遗传稳态维持的因素为(D)。 A. 突变 B. 异质选配 C. 多态性 D. 近交 满分:5 分 4. 根据威尔逊法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 动物的粗毛量与温度呈正比 B. 动物的绒毛量与温度呈正比 C. 动物的粗毛量与湿度呈正比

D. 动物的绒毛量与湿度呈正比 满分:5 分 5. 在生态系统中,蛙属于(D)。 A. 生产者 B. 一级消费者 C. 二级消费者 D. 三级消费者 满分:5 分 6. 下列指标一般为常数的是(C)。 A. 实际出生率 B. 种群的死亡率 C. 种群的生理寿命 D. 生态寿命 满分:5 分 7. 动物处于等热区时,(A)维持体温恒定。 A. 依靠物理调节 B. 依靠化学调节 C. 依靠物理和化学调节 D. 不需要任何调节即可 满分:5 分 8. 在解释种群增长与密度关系问题中,外因说包括(B)。 A. 气候学派和行为调节学说 B. 气候学派和生物学派 C. 生物学派和遗传学说

D. 遗传学说和行为调节学说 满分:5 分 9. 关于家畜采食特点,错误的是(C)。 A. 牛总是喜食茂盛浓密的牧草 B. 羊善食矮短的牧草 C. 猪能拱取泥土下的食物 D. 羊喜食茂盛浓密的牧草 满分:5 分 10. 家畜适应性指标应以(C)为主。 A. 生化指标 B. 生理指标 C. 生产力指标 D. 综合指标 满分:5 分 11. 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A)。 A. 浮萍 B. 人 C. 蚯蚓 D. 家畜 满分:5 分 12. 大气层的第二层是(A)。 A. 平流层 B. 对流层 C. 中间层

普通生态学复习资料

普通生态学复习资料 这份资料基于本人上课所做的笔记以及最后一节课上朱明德老师所给的重点和 本人的理解整理而成,并不是一份十分全面的复习参考资料,仅供参考。千万 不要过分依赖此复习资料,平时认真听课、勤做笔记、善于思考才是取得高分 的不二法门!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与社会、经济、人类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分支学科。 生态学有方法论和层次观。 生态学的4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5个研究方法:野外考察、实验室分析、模拟实验、网络分析、多方 面整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 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 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大环境: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 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 环境称为生境。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 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生态学和动物行为学试题

生态学和动物行为学 1.温度对卵的孵化影响很大,请问在下面哪种情况下卵的孵化期最短?()A.在适温范围的下限温度B.在适温范围的上限温度 C.一直保持在最适温度D.在适温范围内温度有些波动 2.有一种植物,其松弛期(或喜暗期)是喜光的,如果这一时期将植物处于无光的环境,则抑制了它的发育,这种植物对光而言是() A.长日照植物B.短日照植物C.广光性植物D.狭光性植物 3.在某一地方,陆生蜗牛在夏季常常钻入枯叶层内、石块下或土壤内,并呈麻痹状态,造成蜗牛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因素是() A.日照强度B.水分C.日照长度D.气候 4.一种生物对环境因子都有一定的忍受范围,一种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对一种环境因子的忍受范围是() A.完全相同B.完全不一样C.不一样D.具可塑性 5.下列符合耐受性定律的是(多项)() A.青蛙成体生活于水边或潮湿地区B.植物种子萌发对温度要求严格 C.氧气是幼鸟出壳的必要条件D.南极企鹅只生活于南极 6.下列植物中属于阴生植物的是(多项)() A.蒲公英、大蓟、槐B.连钱草、红豆杉、铁杉 C.人参、三七、半夏D.柏、松、栎 7.云杉不能在华北平原上生长的原因是() A.降水量太大B.温度过高 C.土壤中缺乏云杉生长所需要的元素D.温度过低 8.下列动物所表现的行为与光周期相关的是(多项)() A.家燕的迁飞B.麻雀食性的季节变化 C.雪兔在冬季换上白毛D.玉米螟老熟幼虫的滞育 9.下列动物之间食物竞争最激烈的是() A.噬菌体和细菌B.蛙和鱼C.大象和鹿D.马和羊 10.在一个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A.个体最大的种群B.个体最小的种群 C.个体差异最少的种群D.个体差异最大的种群 11.性成熟较早的动物,其后代出生率() A.较低B.较高C.动态平衡D.变化较大 12.种群的指数增长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是() A.在该环境中只有一个种群B.该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比其它种群优越的多C.环境资源是无限的D.环境资源是有限的 13.下图表示存活曲线。这些曲线表 示3个不同物种在任一特定时刻的残存的(幸存的)个体百分数。研究这些存活曲线,下列哪一个组合是对的?() A.1⑵、2⑶B.1⑴、2⑶C.2⑶、3⑴D.1⑴、2⑵E.2⑵、3⑶ 1 2 3 年龄(相对时间单位) 种 群 的 生 存 % 100% 10% 1% 0.1% ⑴大象⑵青蛙⑶兔

家畜生态学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班级:动营班 课程论文题目:论动物环境与生产系统学科的发展课程名称:家畜生态学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论动物环境与生产系统学科的发展* [摘要] 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已经进入新的时期,动物环境与生产系统已经成为新的重要研究领域。以典型大学或研究所为代表,介绍其开展家畜生态、家畜生产系统、动物行为与福利 研究的领域及进展, 提出构建我国动物环境与生产系统学科的必要性。动物环境与生产系统 学科的研究目标和内容主要应围绕牧业资源与可持续畜牧业和家畜生态与环境友好畜牧业、 家畜生产系统与有机畜牧业。 [关键词] 动物环境;生产系统;家畜生态;动物福利; 学科 畜牧业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在发展畜牧业的过程中如果对环境重视程度不够,势必造成很多严重的负面效应。过去一个历史时期的畜牧业发展,在一些地区就曾导致了草场严重退化、地方家畜遗传资源受到严重威胁、规模化养殖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等诸多问题。畜牧业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也证明,畜牧业发展必须与环境协调统一,必须更多地关注有关的环境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曾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专门调研, 并出版了报告 畜牧业发展 的阴影 , 给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了警示, 指明了新的发展思想。就我国的畜牧业发展来说, 已经进入了反思畜牧业 的发展阶段, 应该把畜牧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摆到新的高度。作为动物环境与生产系统研究,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热点研究领域,对于解决畜牧业中的重大环境与生产系统方面的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支撑我国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促进我国动物环境与生产系统学科的发展,在广泛借鉴国外有关动物环境与生产系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我国动物环境与生产系统学科体系的构建予以讨论。 1 国外家畜生态与生产系统的研究领域及进展 1. 1 国外家畜生态的研究领域及进展 1. 1. 1 哥廷根大学( Goet t ing en University)家畜生态研究领域及进展[ 1]。 1. 1. 1. 1 气候因素对动物生产生物学的影响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精品课程试题 --------感谢生教班无私提供※<习题一>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生物种生物圈环境环境的类型生态因子主导因子密度制约因子限制因子Liebig 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态幅区域环境小环境内环境驯化休眠内稳态机制适应组合指示生物阳地植物阴地植物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合面积叶面积指数光周期现象长日照植物短日照兽类生理有效辐射极端温度Bergman规律Allen规律有效积温法则物候变渗动物恒渗动物低渗动物高渗动物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 二、简答: 1)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3) 解释和比较生态类型、生活型、生态型的涵义。4)比较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和谢尔福德耐受定律的异同? 5)试举例说明生物如何调节其耐性限度以适应不良生境? 6)试举例分析特定生境中某一生态因子与生物的关系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7) 生物对光照会长生哪些适应? 8) 生物对极端的高温和低温会长生哪些适应? 9) 物种的分布完全由温度决定吗? 10) 陆地上水分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11) 水生植物如何适应水环境? 12) 水生动物如何适应于高盐度或者低盐度的环境? 13) 水生植物对水的适应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4) 陆生动物如何适应于干旱环境? 15) 大气中CO2与O2浓度与生物的关系? ※<习题二>种群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种群相对密度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构件种群的内分布型年龄结构性比生命表存活曲线同生群综合生命表净生殖率种群增长率内禀增长率数学模型指数增长模型罗辑斯谛模型生态入侵生活史适合度繁殖扩散繁殖成效亲本投资生态对策-3/2自疏法则领域婚配制度社会等级利他行为竞争生态位竞争排斥原理捕食作用协同进化寄生偏利共生互利共生 二、简答1)什么是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 2) 试说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种群生态学基础。 3) 设在0.5mL培养液中放5个草履虫,每天计数培养液中种群数量,其后四天的结果为20、137、319、369,请用逻辑斯蒂曲线拟合,并求出种群增长方程。 4) 什么是生活史?包含哪些重要组分? 5) 什么是生活史对策?K-对策和r-对策各有哪些特点? 6) 种内与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7) 密度效应有哪些普遍规律? 8) 领域行为和社会等级有何适应意义? 9) 什么是他感作用?有何生态学意义? 10) 什么是竞争排斥原理?举例说明两物种共存或排斥的条件。 11) 什么是生态位?画图比较说明两物种种内、种间竞争的强弱与生态位分化的关系。 12) 谈谈捕食者对猎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13) 谈谈寄生者与寄生的协同进化。 ※<习题三》群落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生物群落机体论学派个体论学派建群种伴生种特征种多度密度盖度频度优势度重要值综合优势比种间关联关联系数 群落结构层片群落交错区边缘效应MacArthur的平衡说群落动态群落演替原生演替旱生演替内因性演替异养性演替顶级群落群落分类原则植被型群系群丛群落的排序直接排序间接排序三向地带性学说植物群落分布的区域性规律趋同适应趋异适应 生态型生活型生活型谱生长型协同适应 二、简答 1) 什么是生物群落?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2) 什么是群落交错区?它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3) 何谓生活型?如何编制一地区的生活型谱? 4)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5) 层次和层片有什么不同? 6) 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及其生态意义是什么? 7) 比较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异同点。 8) 简述群落波动与演替的差异。 9) 说明水生演替系列和旱生演替系列的过程? 10) 什么是演替顶级?单元演替顶级理论与多元演替顶级理论有什么异同点? 11) 试述中国群落分类系统的原则、单位与系统。 12) 植被型、群系和群丛是如何命名的? 13) 什么是排序?排序方法可分为哪两类?个有什么优点? ※<习题四>生态系统部分 一、名词解释

最新生态学复习资料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生态环境:a.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b. 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1.森林:森林是以乔灌木等绿色植物为主,兼有其它生物成分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秩序与周围非生物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发生着多种功能的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3.食物链:用来说明生物间能量转换连续依赖的次序称为食物链 4.自养生物:指仅以无机化合物为营养进行生活、繁殖的生物。能量来源——周围的无机环境。自养生物又称生产者(producer)或初级生产者(primary producer),因为它所生产的高能量有机分子为异养生物提供了能源。 5.异养生物:该类生物不能利用太阳光或无机化学键能,而是从氧化由自养生物所合成的高能有机分子如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中获取能量。 6.营养级:当有机体的食物来自同一链环时,这些有机体更属于同一营养级。在生物界,绿色植物为第一营养级,草食动物为第二营养级,食肉动物为第三营养级,余类推……,用符号表示为:T1,T2,T3……。 7.生产力: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生产量,即生产的速率。 8.生物量:指任一时间某一地方某一种群、营养级或某一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总重量。 9.菌根:菌根是高等植物的根尖与某种真菌相结合形成互利关系,大大提高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菌根是根系的延伸,而且能有效防止养分被淋洗掉。 10.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发生于生物与土壤或大气之间的循环。生物化学循环:发生于生态系统之间,生物与大气之间的循环。 13.植物耐荫性:植物忍耐庇荫的能力,即植物在庇荫条件下能否繁殖更新和正常生长的能力。 14.积温温度的累积,说明生物整个生育期所需要的热量条件。 活动积温= 平均温度×生育期天数 有效积温= (平均温度-生物学零度)×生育期天数 15.物候:植物长期适应气候条件的节律性变化而形成与此相应的植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 16.生理干旱:早春土壤冻结,树木根系不活动,而气温过暖,地上部分蒸腾耗水强烈,根系不能吸水补充,造成枝叶干枯、死亡。 17.群落表现面积(最小面积)——能够包括绝大多数植物种类和表现出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最小面积。 18.种群调节:种群数量趋于保持在环境容纳量水平上的现象称为种群调节。 19.自然稀疏郁闭的林分在生长过程中,随着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及总生物量不断增加,林木株数不断减少的现象 20.最大林分密度:V = K Nm-a 式中:V——单株材积;Nm——最大密度;K、a——常数由于a 值一般在1.5(=3/2)上下变动,所以又称为二分之三法则–3/2 power law。 21.地球表面的水量平衡(包括降水、蒸腾蒸发、凝结、径流等)过程构成水循环,影响地表的能量平衡。 22.生态对策:生物种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使其在物种进化策略上产生不同的抉择称为生态对策。

生态学的10个规律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 日照实验高中崔宝刚 一、生态学的十个规律 1.生态学是科学:生态学是关于动、植物投资的一门科学。生物的行为都是一种投资行为,与经济学密切相关。 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党和生态平衡等 A.大面积森林砍伐、滥施开垦干草原、破坏沼泽、围湖造田、环境污染---生态不平衡; B.生态平衡像“收支平衡”一样,是指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平衡,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好还是坏? C.生态平衡不存在(发展观),常用生态系统稳定性描述。 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并不直接产生或指挥伦理和政治的运动。 2.生态学只有按照进化论才能被理解 (1)离开了进化论,生物学就没有了意义。 (2)形态学、生理学和行为学等的巨大多样性都是亿万年进化的结果。 例:为什么鸸鹋(澳洲鸵鸟)、几维鸟(新西兰唯一保存下来的无翼鸟; 新西兰人把从我们中国引种去的猕猴桃,称为几维果)和美洲鸵鸟等都是无翼的?——进化的结果。 (3)从更广的水平而言,进化的趋势是使有机体的适合度(fitness)最优 (4)由于环境是对于有机体的基本约束,所以生态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忽视进化和遗传?---错 3.“对物种有利”现象并不存在 自然选择将有利于那些传给大多数后裔的基因 假如兵蚁或工蜂在防御性攻击后自取灭亡(工蜂遇敌时,不得已而使用螫针,螫针会连同一部分内脏拉出,这是一种自杀性的行为,但它保卫了蜂巢内同胞的安全)或雌章鱼在生产后就即可死去只是对物种其它个体有好处,但是对携带基因的个体是不利的,那么进化将有利于别的基因取代它,这种死亡的意义并不在于利它。 由于同样的理由,认为种群大小通过出生率降低而受到限制是“为了对物种有好处”的论点同样是不可靠的。基因是自私的,只对自己有利。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某种个体含有利它基因现象。 无论是利他行为还是种群调解,用进化作用于个体的观点都是很容易被理解的。 4.基因和环境都很重要 先天定型行为与学习行为 动物的行为也像消化道内的酶一样,同样是被基因控制的。目前有许多基因控制行为特征的实例。 学习行为也是重要的,很多鸟类出生时就和同种鸟类分开,成体后并不会本种鸟叫。 正确评价这两方面因素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作用的事实,对于正确理解生态学是很重要的。 5、理解复杂性需要模型 首先要确定小的特定问题:如“雄性乌鸫为什么形成领域?” 然后要“提出特定假设”:有领域的乌鸫能得到更多的交配机会。 再次要检验特定的假说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3.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生态幅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广温性动物。 狭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窄,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窄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狭温性动物。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 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Shelford于1913年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3.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那些方面? 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如下方面: (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和影响。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例如生物能够生长发育,是依赖于气候、地形、土壤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它生态因子发生改变,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改变。 (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使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生态系统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即有生命类与无生命类,其中有生命类又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即、、。 2、大气水分种类分为、、三类。 3、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 4、温室气体主要指、、、其中对增温起着重要的作用,增温的潜力最大。 5、现代环境问题可分为三大类:、、。 6、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主要由、、三方面构成。 7、北方在引种时,可利用处理来促使树木提前休眠,准备御寒,增强越冬能力。通常可促进植物营养生长。 8、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种群动态的重要标志,取决于种群的与, 和这两组对立的过程。 9、城市绿地的功能是综合的,具有生态环境效应、和效应。 10、相对湿度受到环境温度的调节:温度增加,相对湿度;温度降低,相对湿度。 11、反馈分为和。可使系统保持稳定,使系统偏离加剧。 12、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 13、A、B两种植物生长在一起时,A植物生长受到抑制,B植物不受影响的现象叫作;A植物和B植物的生长发育都得到促进,称为。 14、生态学研究对象很广,但生态学家对其中4个组织层次特别感兴趣,即、 、、。 15、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城市绿地净化环境的效应表现在能和、。 16、在热带雨林中,有很多柱状的茎和板状根的常绿木本植物分属不同的科,还有热带荒漠环境中的许多肉质植物,它们的亲缘关系都很远,这些现象说明了不同种类植物对相同环境的现象。 17、景观和景观要素的关系是相对的。景观强调的是,景观要素强调的是。 18、两个和多个群落之间(生态地带)的过渡区域,称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