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HPLC---基线漂移的各种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HPLC---基线漂移的各种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HPLC---基线漂移的各种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HPLC---基线漂移的各种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HPLC-基线漂移的各种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原因

解决方法

1柱温波动。(即使是很小的温度变化都会引起基线的波动。通常影响示差检测器、电导检测器、较低灵敏度的紫外检测器或其它光电类检测器。)

1.1控制好柱子和流动相的温度,在检测器之前使用热交换器图

2流动相不均匀。(流动相条件变化引起的基线漂移大于温度导致的漂移。)

2.1使用HPLC级的溶剂,高纯度的盐和添加剂。流动相在使用前进行脱气,使用中使用氦气。

3流通池被污染或有气体

3.1用甲醇或其他强极性溶剂冲洗流通池。如有需要,可以用1N的硝酸。(不要用盐酸)

4 检测器出口阻塞。(高压造成流通池窗口破裂,产生噪音基线)

4.1取出阻塞物或更换管子。参考检测器手册更换流通池窗。

5流动相配比不当或流速变化

5.1更改配比或流速。为避免这个问题可定期检查流动相组成及流速。

6柱平衡慢,特别是流动相发生变化时

6.1用中等强度的溶剂进行冲洗,更改流动相时,在分析前用10-20倍体积的新流动相对柱子进行冲洗。

7流动相污染、变质或由低品质溶剂配成

7.1检查流动相的组成。使用高品质的化学试剂及HPLC级的溶剂

8样品中有强保留的物质(高K’值)以馒头峰样被洗脱出,从而表现出一个逐步升高的基线。

8.1使用保护柱,如有必要,在进样之间或在分析过程中,定期用强溶剂冲洗柱子。

9使用循环溶剂,但检测器未调整。

9.1重新设定基线。当检测器动力学范围发生变化时,使用新的流动相。

10检测器没有设定在最大吸收波长处。

10.1将波长调整至最大吸收波长处基线噪音(规则的)

原因

解决方法

1、在流动相、检测器或泵中有空气

1、流动相脱气。冲洗系统以除去检测器或泵中的空气。

2、漏液。检查管路接头是否松动,泵是否漏液,是否有盐析出和不正常的噪音。如有必要,更换泵密封。

3、流动相混合不完全。用手摇动使混合均匀或使用低粘度的溶剂

4、温度影响(柱温过高,检测器未加热)

4、减少差异或加上热交换器

5、在同一条线上有其他电子设备

5、断开LC、检测器和记录仪,检查干扰是否来自于外部,加以更正。

6、泵振动。在系统中加入脉冲阻尼器基线噪音(不规则的)

原因解决方法

1、漏液图1、见第三部分。检查接头是否松动,泵是否漏液,是否有盐析出和不正常的噪

音。如有必要,更换密封。检查流通池是否漏液。

2、流动相污染、变质或由低质溶剂配成

2、检查流动相的组成。

3、流动相各溶剂不相溶

3、选择互溶的流动相

4、检测器/记录仪电子元件的问题

4、断开检测器和记录仪的电源,检查并更正。

5、系统内有气泡

5、用强极性溶液清洗系统

6、检测器内有气泡

6、清洗检测器,在检测器后面安装背景压力调节器

7、流通池污染(即使是极少的污染物也会产生噪音。)

7、用1N的硝酸(不能用磷酸)清洗流通池

8、检测器灯能量不足

8、更换灯

9、色谱柱填料流失或阻塞

9、更换色谱柱

10、流动相混合不均匀或混合器工作不正常

10、维修或更换混合器,在流动相不走梯度时,建议不使用泵的混合装置

O、宽峰

原因解决方法

1、流动相组成变化 1、重新制备新的流动相

2、流动相流速太低 2、调节流速

3、漏液(特别是在柱子和检测器之间)

3、见section 3。检查接头是否松动、泵是否漏液、是否有盐析出以及不正常的噪音。如

果必要更换密封。

4、检测器设定不正确 4、调整设定

5、柱外效应影响

a、柱子过载图

b、检测器对反应时间或池体积响应过大

c、柱子与检测器之间的管路太长或管路内径太大

d、记录仪响应时间太长

5、a、小体积进样(例如:10ul而不是100ul)以1:10或1:100的比例稀释样品

b、减少响应时间或使用更小的流通池

c、使用内径为0.007-0.01的短管路

d、减少响应时间

6、缓冲液浓度太低

增加浓度

7、保护柱污染或失效

更换保护柱

8、色谱柱污染或失效,塔板数较低

更换同样类型的色谱柱。如果新柱子可以提供对称的色谱峰,则用强溶剂冲洗旧柱子。

9、柱入口塌陷

打开柱入口,填补塌陷或更换柱子

10、呈现两个或多个未被完全分离的物质的峰

选择其它类型的色谱柱以改善分离效果

11、柱温过低

提高柱温。除非特殊情况,温度不宜超过75℃

12、检测器时间常数太大

使用较小的时间常数

13、分离度降低

(1)流动相污染或变质(引起保留时间变化)

重新配置流动相

(2)保护柱或分析柱阻塞图

去掉保护柱进行分析。如果必要则更换保护柱。如果分析柱阻塞,可进行反冲。如果问题仍然存在色谱柱可能被强保留的污染物损坏,建议使用恰当的再生程序。如果问题仍然存在,进口可能阻塞了,更换入口处的筛板或更换色谱柱。

14、所有的峰面积都太小

(1)检测器衰减设定过高

减少衰减的设定

(2)检测器时间常数设定太大

设定较小的时间常数

(3)进样量太少

增大进样量

(4)记录仪连接不当

使用正确的连接

15、所有的峰面积都太大

(1)检测器衰减设定过低

采取较大的衰减

(2)进样过多

减少进样量

(3)记录仪连接不正确

正确连接记录仪

16、HPLC日常维护办法之四:进样阀的问题

以下问题在使用进样阀过程中有可能发生。

A、手动进样阀,转动不灵

原因解决方法

(1)转子密封损坏

更换或调整转子密封

(2)转子太紧

调整转子的松紧度

B、手动进样阀,载样困难

原因解决方法

1、进样阀安装不当

重新安装

2、定量环阻塞

清洗或更换定量环

3、进样器污染

清洗或更换进样器

4、管路阻塞

5、清洗或更换管路

C、自动进样阀,不能转动

原因解决方法

1、无压力(或电源)

提供恰当的压力(电源)

2、转子太紧

调整转子的松紧度

3、进样阀安装不当

重新安装

D、自动进样阀,其它问题

原因解决方法

1、阻塞1、清洗或更换阻塞部件

2、机械故障2、见随机维修手册

3、控制器故障3、维修或更换控制器

基线漂移问题

当流量和温度设置值改变时,可能会发生基线的波动或者漂移。。果在新的条件下运行之前系统还没有稳定,那么发生基线的波动是正常的。下面例子假设自从上次改变工作条件以后已经经过了足够长的稳定时间。波动和漂移经常会伴随噪声,这个问题我们会在后面讨论。 1 运行期间基线有规律的向上漂移或者向下漂移,这在程序升温过程中最常见。使用单一柱在中档到低档衰减条件下会出现上述问题。如果使用的是双柱系统,请核对信号模式是否设定为正确的柱补偿;或者使用电子柱补偿的单柱系统。柱补偿太小或者太大也是可能的。这种漂移可以通过色谱柱的彻底老化来降到最校在低温下工作会减小漂移但是会延长分析时间。使用温度上限较高的色谱等效柱也是可以的 2 基线不稳定;上下波动可能是系统某处有泄漏。检查隔垫的状况,必要的话就更换它。检查柱子的连接。如果是在连接检测器的色谱柱端发生泄漏,则两次运行之间的 保留时间是不变的,但是灵敏度降低了。如果是在进样口端发生泄漏,则灵敏度会降低,而保留时间会变长。 噪声就是快速的基线起伏,会加宽基线,使基线出现毛刺状的外观。噪声和毛刺是不同的;毛刺是孤立的事件,不像噪声基本是连续的,后面将讨论有关毛刺的问题。 有些噪声是任何检测器都不可避免的。在高衰减值的情况下噪声是看不到的,但是当衰减减小的时候就会显现出来。噪声会减小检测器的灵敏度,所以它应当尽可能的最小化。 1 在原来很平整的基线上突然出现了噪声考虑最近对系统所做的所有改变。比如减小了衰减,即使绝对的噪声水平没有改变,也会使噪声看起来更大。新的隔垫会因为释放出低分子量物质而产生噪声。如果随进样口温度降低噪声会减小,那么很有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使用高质量的隔垫并保存在不会使其受到污染的地方。载气受到污染如果最近载气瓶更换过,但是旧的瓶子仍然可用并且还余下部分气体,则可以试着使用旧的瓶子看噪声是否会减校如果新的载气被严重污染并使捕集阱达到了饱和,那么在更换或再生捕集阱之前,使用旧的气瓶基线可能只是改善一点。当使用氮气作为载气时这个问题是很常见的。解决方法是从可靠的供应商那里购买气体。 检测器气体被污染。风扇或者空调吹过GC 的气流可能会影响检测器出口的气这是可能的,尽管这不是噪声最可能的原因,因为检测器保护得很好。关掉气源或者屏蔽好检测器出口就可确定是否是这个问题。 检测器的连接松动或者它的信号线松动就会产生噪声。检测器被污染也产生噪声。 2 噪声逐渐增强到不可接受的水平这个症兆表明存在逐渐累积的噪声源,而不是如上面所讨论的突然变化。 火焰离子化检测器中容易逐渐积累沉积物。在极端的情况下,随着噪声水平的增加,还会产生毛刺。不完全燃烧的溶剂可能形成炭沉积物。因此应尽量避免使用这样的溶剂。如果 必须使用,则要做好经常清洗检测器的准备。 当来自色谱柱硅酮固定相的流失物在火焰中燃烧时就会形成氧化硅。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这个问题,就要使用固定相载量低的色谱柱、选择使用温度上限高的固定相、使用前彻底 老化色谱柱、分析的时候使用尽可能低的柱箱温度。拆开检测器使用一个小刷子来清除这两种沉积物。使用一种溶剂会帮助冲洗掉颗粒状物。 保留时间漂移是指在连续的运行中保留时间持续地增加或者减少。无规律的基线漂移将在后面作为保留时间波动来 1 在一系列分析运行中,保留时间突然增加,原因可能是载气流速或柱箱温度的问题;检查设定值是否正多次进样穿刺后隔垫漏气也是一个可能的原因。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就要在运行分析之前更换隔垫。 载气瓶可能已经接近空了。 2 在一系列运行分析中,保留时间突然减小这很有可能是柱箱温度或者载气流速设定值改变引起的,。

ERP基线校正

52Brain独家发布 王一峰 西南大学 ERP数据分析中的基线校正就是一个线性平移。说来简单,内中却有很深的学问。下面从几个方面简单谈一下个人经验: 1 分析时程: 一般而言基线选取不短于分析时长的1/5,由于ERP分析时程多在1000ms之内,基线则多选为100-200ms。分析时程的延长对整个分析过程中参数的选取都产生影响,其中,基线延长也是必须的。就个人经验来看,基线一般没有超过500ms的。除基线选取外,其他参数如滤波、去除伪迹等也要选取适当的参数。由于分析时程增加,受到慢电位漂移及其他伪迹干扰的可能性也增大;此时可以增加伪迹的范围,比如将去伪标准从±80调到±100. 基线的长度也不宜过短,10ms的基线不能保证锁时之前是平稳的。即使是简单的视听觉任务,基线的长度原则上也不应短于50ms。 2 基线位置: 通常基线选取位于刺激呈现前100-200ms。 如果从反应开始分析就比较复杂:做出反应时与动作相关的ERP成分还存在,此时波形还是有一定斜率的,因此单纯选取反应后的200ms或其他时长作为基线有时效果并不好。如果不同条件的反应没有差异,或者说反应后的波形可以重叠到一起,采用反应后基线是可以的。如果不同条件的反应过程存在差异,如混有决策信心等因素,反应阶段的波形就可能不一致。此时,选取反应后基线不是最佳选择。此时,可以在反应后较长时间内(如500ms)检查波形是否恢复平稳。原则上,反应锁定时也是可以用刺激锁定的基线的。由于刺激诱发的心理反应不同,可能在较长时间段内都存在差异,此时,只能假定刺激呈现前的心理过程是一致的,其后的过程就不适宜作为基线了。 还有一种就是灵活基线,说白了就是峰峰检验对应的取基线方法。最近几年ERP分析中用峰峰检验并不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严格地说,前后两个峰值应该具有同样的地形分布,这样才能确定二者确实是相互影响的。宽松一点,前后两个峰值的地形分布应该相似,或者说,所分析的电极点都在两个峰值的主要效应区域内。如果用头皮前中部的N2和中后部的P3做峰峰检验是不合适的。一旦确定了可以做峰峰检验,则前一个峰值就可以作为后一个峰值的基线。在此基线基础上,可以观察到后一个峰值的差异波分布在哪些位置。而如果应该进行峰峰检验时没有用前一个峰值去校正,则后一个峰值处的差异波就会有误差。以前中部的P2和N2为例,如果P2波幅很大,我们往往看到N2的电压值是正的。见过很多人纠结于这个具有正值的负向偏转应该叫什么名字,其实,只要用P2作一下基线校正,N2自然就是负值了。这里要补充一个重要问题:ERP分析中没有绝对电压值,所有值都是减去基线后的相对值。因此,ERP的主要任务是检验差异,而不可建立一个绝对刻度。 3 基线平稳问题: 很多人会纠结于实验的基线不稳,这可能由很多原因造成。 其一,叠加次数过少,噪音过大。此时基线往往产生较大波动,直观感觉就是很乱。这个在可能的范围内增加每个条件的叠加次数就可以解决。

(完整)高效液相色谱法

仪器分析练习题(二)——高效液相色谱法部分 一、选择题 1. 分离一组高聚物(分子量>2000)时最宜采用的色谱方法是(D ) A. 气固色谱 B. 反相键合相色谱 C. 离子交换色谱 D. 凝胶色谱 2. Si-O-Si-C型的18烷基固定相可用于( B ) A. 正相色谱 B. 反相色谱 C.离子交换色谱 D. 空间排阻色谱 3. 反相离子对色谱法分离试样组分时,随着对离子浓度的增大,组分的保留时间(A )。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不能确定 4. 下列试剂中可作为正相色谱流动相的是(C D )。 A. 水 B. 甲醇 C.乙腈 D. 正已烷 5. 在惰性担体表面健合上基团-SO3ˉ后的离子交换树脂称为( B )。 A.强碱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B.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C.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 D. 强酸性阴离子交换树脂 6. 分离一组高沸点的物质时最宜而是采用的色谱方法是(D )。 A. 气液色谱 B. 气固色谱 C. 毛细管气相色谱 D. 液相色谱 7. 应用正相色谱法分析一组组分时,组分的出峰顺序为(A )。 A. 极性小的组分先出峰 B. 极性大的组分先出峰 C. 分子量小的先出峰 D. 分子量大的先出峰 8. 火焰光度检测器是( C )检测器。 A. 通用型、质量型 B. 通用型、浓度型 C. 选择型、质量型 D. 选择型、浓度型 9. 梯度洗脱适用于下列哪种色谱分析方法是( C )。 A. 气液色谱 B. 液液分配色谱 C. 凝胶色谱 D. 反相键合相色谱 10. 下列试剂中最适宜作为反相色谱流动相的是( A )。 A. 甲醇水 B. 环已烷 C.四氯化碳 D. 正已烷 11. 在惰性担体表面健合上基团-NR3+后的离子交换树脂称为( C )。 A.强碱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B.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C.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 D. 强酸性阴离子交换树脂 12. 分离一组难挥性、可离解的物质时最宜而是采用的色谱方法是( C )。 A. 气液色谱 B. 正相色谱 C. 离子交换色谱 D. 气固色谱 13. 应用反相键合相色谱分离R-CH3、R-COOH及R-COCH3(R为一长碳链)时出峰顺序为( A )。 A. R-COOH、R-COCH3 、R-CH3 B. R-CH3 、R-COCH3 、R-COOH、 C. R-COCH3 、R-COOH、R-CH3 D. R-CH3 、R-COOH、R-COCH3

基线问题

跑基线的过程一般我们会理解为HPLC系统的平衡过程,我们的色谱柱要经常更换流动相,检测不同的物质,造成固定相中吸附的各类杂质等,色谱柱固定相和流动相淋洗过程中需要适时的平衡过程。系统未平衡,直接采样图谱中出现鬼峰、基线漂移,将导致你的检测失败。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导致基线不平的原因。 基线漂移的原因 流动相的基线常会有漂移现象,即使是等度洗脱。当然,如果一个小时内漂移在0.5mAU之内的话,完全可以忽略。 1、柱温波动。(即使是很小的温度变化都会引起基线的波动。通常影响示差检测器、电导检测器、较低灵敏度的紫外检测器或其它光电类检测器。)可以通过控制柱子和流动相的温度,在检测器之前使用热交换器图。 2、流动相不均匀。(流动相条件变化引起的基线漂移大于温度导致的漂移。) 可以通过使用HPLC级的溶剂,高纯度的盐和添加剂解决。流动相在使用前进行脱气,使用中使用氦气。 3、流通池被污染或有气体,用甲醇或其他强极性溶剂冲洗流通池。如有需要,可以用1N 的硝酸。(不要用盐酸) 4、检测器出口阻塞。(高压造成流通池窗口破裂,产生噪音基线),取出阻塞物或更换管子。参考检测器手册更换流通池窗。 5、流动相配比不当或流速变化,更改配比或流速。为避免这个问题可定期检查流动相组成及流速。 6、柱平衡慢,特别是流动相发生变化时,用中等强度的溶剂进行冲洗,更改流动相时,在分析前用10-20倍体积的新流动相对柱子进行冲洗。 7、流动相污染、变质或由低品质溶剂配成,检查流动相的组成。使用高品质的化学试剂及HPLC级的溶剂 8、样品中有强保留的物质(高K’值)以馒头峰样被洗脱出,从而表现出一个逐步升高的基线。使用保护柱,如有必要,在进样之间或在分析过程中,定期用强溶剂冲洗柱子。 9、使用循环溶剂,但检测器未调整。重新设定基线。当检测器动力学范围发生变化时,使用新的流动相。 10、检测器没有设定在最大吸收波长处。将波长调整至最大吸收波长处 基线噪音(规则的)原因、解决方法 1、在流动相、检测器或泵中有空气,流动相脱气。冲洗系统以除去检测器或泵中的空气。 2、漏液,检查管路接头是否松动,泵是否漏液,是否有盐析出和不正常的噪音。如有必要,更换泵密封。 3、流动相混合不完全,用手摇动使混合均匀或使用低粘度的溶剂。 4、温度影响(柱温过高,检测器未加热),减少差异或加上热交换器。 5、在同一条线上有其他电子设备,断开LC、检测器和记录仪,检查干扰是否来自于外部,加以更正。 6、泵振动,在系统中加入脉冲阻尼器 基线噪音(不规则的)原因、解决方法 1、漏液,检查接头是否松动,泵是否漏液,是否有盐析出和不正常的噪音。如有必要,更换密封。检查流通池是否漏液。 2、流动相污染、变质或由低质溶剂配成,检查流动相的组成。 3、流动相各溶剂不相溶,选择互溶的流动相。 4、检测器/记录仪电子元件的问题,断开检测器和记录仪的电源,检查并更正。 5、系统内有气泡,用强极性溶液清洗系统。

分光光度计基线校正的原理和方法

【原创】关于分光光度计基线校正的原理和方法 对于双光束 分光光度计 而言在使用前必须要做基线校正(也称为基线记忆),对于此项工作的原理和 操作方法许多使用者的认识不尽相同;为此谈谈我的认识。 (一)为何要做基线校正? 众所周知、光度计的光学系统基本是由光源(氘灯、钨灯) 一单色器(光栅、狭缝) 一检测器(光敏 二极管、光电倍增管)等三部分组成的。在我们使用的波长区域中(一般紫外可见仪器均在 190 nm 110Onm 范围里,)上述部件在不同的波长下的响应值(光源的发射强度、单色器的色散强度、检测 器的放大倍数)均不相同;通俗地说、即使没有样品,仪器如果不做基线校正,那么在 190nm 至110 Onm 的范围中,吸光值或透过率不会是一条直线,这是 尽管上图反映的是单光束的能量图,但在基线未校正状态下,即使改用双光束测量方式来扫描一个样 品,其所得到的图谱或吸光值也是不可信的。 (二)被校正的基线种类和用途 (1)系统基线: 所谓系统基线就是仪器固有的波长范围的总基线;例如一台仪器出厂设计的波长全程范围是 190nm 至 110Onm ,那么它的系统基线就是这个范围。一般来讲,作为分析人员对一台仪器做全程扫描测试是比45.000 -a.2oo eoo.oo 种客观的物理现象,如下图; 4C.000 30.000 20.000 10.000 190.00 细 DOO SOOOO

较少见的;之所以要做系统基线的目的一般是将仪器的光学系统的响应值校正到基本一致;这就类似马拉松赛跑一样,只要大家在同一起跑处(注意:不是起跑线)比赛,前后差几米出发无所谓。 (2)用户基线: 所谓用户基线就是分析者自己设定的测量波长区域的一段基线;由于这是分析所需要的区域,为了保证测试的准确性,故用户基线的校正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这就类似百米赛跑一样,运动员要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比赛而不能抢跑,否则无法准确计算成绩。 (三)基线校正的方法 (1)系统基线: 系统基线的校正较为简单,一般情况下样品室内不放样品,仅做光学系统的校正;如果一定要使用全波段的测量那另当别论。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系统基线无需经常校正,一般半个月或一个月校正校正一次即可。对有的仪器来说,系统基线校正过于频繁反而会造成基线漂移严重。 (2 )用户基线校正: 正确的校正方法是:两只比色杯盛有空白溶液分别放置在样品及参比光路中,校正波长范围要大于分 析波长范围;例如、分析设定范围为220nm?500nm,那么校正波长就要设定为210nm?510nm ;等 待校正结束后再将波长设定回到原来的220nm?500nm范围。这种校正方法的优点是:如果校正波长 与分析波长完全吻合一致,有可能在校正后的基线两端出现大的噪声;如果校正范围大于实际分析范围并掐头去尾后可以提高分析精度。我将这种校正方法起名为豆芽菜原理”,目的是便于记牢;(因为 我们吃豆芽菜时均要掐头去根,仅吃中间部分,故以前的饭馆将炒豆芽这道菜称为炒掐菜”;对不起、跑题了)。关于这种校正方法,许多使用者往往不知晓或忽略掉了,在此顺便介绍给版友。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仪器操作者在做基线校正时,参比一侧不放参比溶液,也就是用空气来做参比对照。这种方法在可见区对有的样品也许有时影响不大,但在紫外区影响就会很明显了。严格的说,用空气做参比所测得的结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正光谱。 (四)基线校正的注意事项 (1)基线校正时要保证仪器有一定的预热时间 (2 )每更换一种参比溶液后均要重新做基线校正 (3)如果参比溶液的吸光度大于样品的吸光度值时测试结果会出现负值,此时要考虑使用何种溶液做基线校正了。 (4)做基线校正时要考虑试剂的使用波长范围问题,因为有的试齐恠某个波长以下的吸光度值会无限大,这时去做校正会超出仪器的有效量程范围,无法得到真正的结果。关于试剂的使用波长范围,目前一般在试剂瓶的标签上会有标注。我有个简单资料表供大家参考如下:

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的验证

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的验证 ?方法验证的目的 ?方法验证的内容 ?方法验证的项目及测定方法

方法验证的目的 目的: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相应检测的要求。 方法验证是实验室针对特定方法的研究过程,通过设计方案,有步骤、系统地收集、处理实验数据,最终形成文件,以证明所用试验方法准确、灵敏、专属并重现。同一分析方法用于不同的检测项目会有不同的验证要求。

方法验证的内容 ?准确度 ?精密度 ?专属性 ?检测限 ?定量限 ?线性和范围 ?耐用性

准确度 定义:方法测定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的接近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 1. 主成分含量测定 原料药:对照品或方法比对 2. 制剂、中药:标准加样回收 杂质定量 测定:加样回收(n 3 9) 杂质对照品 方法比对 回收率 C-A %=′ B 100% 杂质与主成分的相对含量 A:试验供试品中被测成分的量 (通常为含量测定量的50%) B: 试验供试品中加入的对照品的量 (通常为±20%) C:试验测定值

精密度 定义:在规定测试条件下,同一个均匀供试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一般用偏差,相对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 1. 重复性(n 9) 3 2. 中间精密度 3. 重复性 测定:HPLC方法的精密度测试,应从样品制备开始,设计3个浓度, 分别平行制备3份,以测定含量计算相对标准偏差;或同一样品平行制备6份供试品,分别进样,以峰面积计算相对标准偏差。 同一份供试品连续进样6次,计算得到的相对标准偏差只能表征进样精密度,不能作为方法精密度。

专属性 定义:在其它成分可能存在下,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物的特性。 1. 鉴别反应 2. 含量测定 杂质测定 测定: 限量检查 空白制剂,模拟复方 加速破坏试样测试 DAD峰纯度检查

2015年版药典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doc

2015 年版药典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

2015 版药典 --- 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 0512 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系采用高压输液泵将规定的流动相泵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对供试品进行分离测定的色谱方法。 注入的供试品,由流动相带入色谱柱内,各组分在柱内被分离,并进入检测器检测,由积分仪或数据处理系统记录和处 理色谱信号。 1.对仪器的一般要求和色谱条件 高效液相色谱仪由高压输液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积分仪或数据处理系统组成。色谱柱内径一般为 3.9 ~ 4.6mm,填充剂粒径为 3~lOμm。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是适应小粒径(约 2μm)填充剂的耐超高压、小进样量、低死体积、高灵敏度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仪。 (1)色谱柱 反相色谱柱:以键合非极性基团的载体为填充剂填充而成的色谱柱。常见的载体有硅胶、聚合物复合硅胶和聚合物 等;常用的填充剂有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辛基硅烷键合硅胶和苯基键合硅胶等。 正相色谱柱:用硅胶填充剂,或键合极性基团的硅胶填充而成的色谱柱。常见的填充剂有硅胶、氨基键合硅胶和氰 基键合硅胶等。氨基键合硅胶和氰基键合硅胶也可用作反相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柱:用离子交换填充剂填充而成的色谱柱。有阳离子交换色谱柱和阴离子交换色谱柱。 手性分离色谱柱:用手性填充剂填充而成的色谱柱。 色谱柱的内径与长度,填充剂的形状、粒径与粒径分布、孔径、表面积、键合基团的表面覆盖度、载体表面基团残 留量,填充的致密与均匀程度等均影响色谱柱的性能,应根据被分离物质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色谱柱。 温度会影响分离效果,品种正文中未指明色谱柱温度时系指室温,应注意室温变化的影响。为改善分离效果可适当 提高色谱柱的温度,但一般不宜超过 60℃。 残余硅羟基未封闭的硅胶色谱柱,流动相 pH 值一般应在 2~8 之间。残余硅羟基已封闭的硅胶、聚合物复合硅胶或聚 合物色谱柱可耐受更广泛 pH值的流动相,适合于 pH 值小于 2 或大于 8 的流动相。 (2)检测器最常用的检测器为紫外 - 可见分光检测器,包括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其他常见的检测器有荧光检测器、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和质谱检测器等。 紫外- 可见分光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为选择性检测器,其响应值不仅与被测物质的量有关,还与 其结构有关;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和示差折光检测器为通用检测器,对所有物质均有响应,结构相似的物质在蒸发光散射 检测器的响应值几乎仅与被测物质的量有关。 紫外 - 可见分光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和示差折光检测器的响应值与被测物质的量在一定范围内呈 线性关系,但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的响应值与被测物质的量通常呈指数关系,一般需经对数转换。 不同的检测器,对流动相的要求不同。紫外 - 可见分光检测器所用流动相应符合紫外 - 可见分光光度法(通则 0401)项下对溶剂的要求;采用低波长检测时,还应考虑有机溶剂的截止使用波长,并选用色谱级有机溶剂。蒸发光散射检测 器和质谱检测器不得使用含不挥发性盐的流动相。 (3)流动相反相色谱系统的流动相常用甲醇 - 水系统和乙腈 - 水系统,用紫外末端波长检测时,宜选用乙腈 - 水系统。流动相中应尽可能不用缓冲盐,如需用时,应尽可能使用低浓度缓冲盐。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色谱柱时,流动 相中有机溶剂一般不低于 5%,否则易导致柱效下降、色谱系统不稳定。

分光光度计基线校正的原理和方法

【原创】关于分光光度计基线校正的原理和方法 对于双光束分光光度计而言在使用前必须要做基线校正(也称为基线记忆),对于此项工作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许多使用者的认识不尽相同;为此谈谈我的认识。 (一)为何要做基线校正? 众所周知、光度计的光学系统基本是由光源(氘灯、钨灯)—单色器(光栅、狭缝)—检测器(光敏二极管、光电倍增管)等三部分组成的。在我们使用的波长区域中(一般紫外可见仪器均在190nm~1100nm范围里,)上述部件在不同的波长下的响应值(光源的发射强度、单色器的色散强度、检测器的放大倍数)均不相同;通俗地说、即使没有样品,仪器如果不做基线校正,那么在190nm至110 0nm的范围中,吸光值或透过率不会是一条直线,这是一种客观的物理现象,如下图; 尽管上图反映的是单光束的能量图,但在基线未校正状态下,即使改用双光束测量方式来扫描一个样品,其所得到的图谱或吸光值也是不可信的。 (二)被校正的基线种类和用途 (1)系统基线: 所谓系统基线就是仪器固有的波长范围的总基线;例如一台仪器出厂设计的波长全程范围是190nm至1100nm,那么它的系统基线就是这个范围。一般来讲,作为分析人员对一台仪器做全程扫描测试是比

较少见的;之所以要做系统基线的目的一般是将仪器的光学系统的响应值校正到基本一致;这就类似马拉松赛跑一样,只要大家在同一起跑处(注意:不是起跑线)比赛,前后差几米出发无所谓。(2)用户基线: 所谓用户基线就是分析者自己设定的测量波长区域的一段基线;由于这是分析所需要的区域,为了保证测试的准确性,故用户基线的校正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这就类似百米赛跑一样,运动员要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比赛而不能抢跑,否则无法准确计算成绩。 (三)基线校正的方法 (1)系统基线: 系统基线的校正较为简单,一般情况下样品室内不放样品,仅做光学系统的校正;如果一定要使用全波段的测量那另当别论。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系统基线无需经常校正,一般半个月或一个月校正校正一次即可。对有的仪器来说,系统基线校正过于频繁反而会造成基线漂移严重。 (2)用户基线校正: 正确的校正方法是:两只比色杯盛有空白溶液分别放置在样品及参比光路中,校正波长范围要大于分析波长范围;例如、分析设定范围为220nm~500nm,那么校正波长就要设定为210nm~510nm;等待校正结束后再将波长设定回到原来的220nm~500nm范围。这种校正方法的优点是:如果校正波长与分析波长完全吻合一致,有可能在校正后的基线两端出现大的噪声;如果校正范围大于实际分析范围并掐头去尾后可以提高分析精度。我将这种校正方法起名为“豆芽菜原理”,目的是便于记牢;(因为我们吃豆芽菜时均要掐头去根,仅吃中间部分,故以前的饭馆将炒豆芽这道菜称为“炒掐菜”;对不起、跑题了)。关于这种校正方法,许多使用者往往不知晓或忽略掉了,在此顺便介绍给版友。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仪器操作者在做基线校正时,参比一侧不放参比溶液,也就是用空气来做参比对照。这种方法在可见区对有的样品也许有时影响不大,但在紫外区影响就会很明显了。严格的说,用空气做参比所测得的结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正光谱。 (四)基线校正的注意事项 (1)基线校正时要保证仪器有一定的预热时间 (2)每更换一种参比溶液后均要重新做基线校正 (3)如果参比溶液的吸光度大于样品的吸光度值时测试结果会出现负值,此时要考虑使用何种溶液做基线校正了。 (4)做基线校正时要考虑试剂的使用波长范围问题,因为有的试剂在某个波长以下的吸光度值会无限大,这时去做校正会超出仪器的有效量程范围,无法得到真正的结果。关于试剂的使用波长范围,目前一般在试剂瓶的标签上会有标注。我有个简单资料表供大家参考如下: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示例的方法再确证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示例的方法再确证作者:张建芝冯顺 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7期 摘要:目的:确证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头孢氨苄含量的方法有效性和准确性。方法:以Diamonsil CLC-ODS(150mm x 6mm,10 lm)为色谱柱,水-甲醇- 3.89% 醋酸钠溶液- 4% 醋酸溶液(700:300:15:3)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 nm,外标法定量。结果:头孢氨苄浓度线性范围为0.02~0.20mg / ml,相关系数r= 0.9991,方法重复性试验 RSD为 1.42%。结论:该方法可简单高效地完成,结果准确性好、稳定可靠,确证高效液相色谱依然为头孢氨苄制剂的质量控制中有效可靠的方法。 关键词:头孢氨苄高效液相色谱法 头孢氨芐(Cefalexin,又译先锋霉素Ⅳ、头孢力新等)是一种半合成的第一代口服头孢霉素类类抗生素药物,化学名(6R,7R)-3-甲基-7-[(R)-2-氨基-2-苯乙酰氨基]-8-氧代-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甲酸,化学式C16H17N3O4S,在临床上广为使用。其含量测定在旧版的中国药典( 1995年版)采用碘量法○1。但此法不仅操作步骤繁多,费工费时,干扰因素多;然后人们发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内标法测定的方法,但内标物保留时间过长,依然存在问题。最后人们又发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用外标法测定其含量,方法操作简单方便、数据准确可靠,灵敏度较高,重复性好,最终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2。现在本文对这个方法进行确证,以确定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1.仪器与试药 分析天平(precisa instrument ltd switzer land xs 225a precisa ),高效液相色谱柱(diamonsic C18 250 * 46mm),检测器(UVD 170v),泵(P680 HPLC pump),头孢氨苄胶囊(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批号:2110102) 2. 色谱条件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和硅胶为填充剂:水-甲醇- 3.89% 醋酸钠溶液 - 4% 醋酸溶液(700:300:15:3)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理论塔板数按头孢氨苄峰计算不低于1500。 3. 实验试剂制备 3.1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取头孢氨苄对照品约10mg,精密称定,置10ml量瓶中,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为对照品储备液。 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去装量差异项下的内容物,混合均匀,精密量取适量(约相当于头孢氨苄0.1g),置于 100ml 容量瓶里,加流动相适量,充分振摇使溶解,再加流动相稀释至

高效液相色谱基线的各种问题44560

高效液相色谱基线的各种问题 L、基线漂移 原因解决方法 1、柱温波动。(即使是很小的温度变化都会引起基线的波动。通常影响示差检测器、电导检测器、较低灵敏度的紫外检测器或其它光电类检测器。) 1、控制好柱子和流动相的温度,在检测器之前使用热交换器图 2、流动相不均匀。(流动相条件变化引起的基线漂移大于温度导致的漂移。) 2、使用HPLC级的溶剂,高纯度的盐和添加剂。流动相在使用前进行脱气,使用中使用氦气。 3、流通池被污染或有气体 3、用甲醇或其他强极性溶剂冲洗流通池。如有需要,可以用1N的硝酸。(不要用盐酸) 4、检测器出口阻塞。(高压造成流通池窗口破裂,产生噪音基线) 4、取出阻塞物或更换管子。参考检测器手册更换流通池窗。 5、流动相配比不当或流速变化 5、更改配比或流速。为避免这个问题可定期检查流动相组成及流速。 6、柱平衡慢,特别是流动相发生变化时 6、用中等强度的溶剂进行冲洗,更改流动相时,在分析前用10-20倍体积的新流动相对柱子进行冲洗。 7、流动相污染、变质或由低品质溶剂配成 7、检查流动相的组成。使用高品质的化学试剂及HPLC级的溶剂 8、样品中有强保留的物质(高K’值)以馒头峰样被洗脱出,从而表现出一个逐步升高的基线。 8、使用保护柱,如有必要,在进样之间或在分析过程中,定期用强溶剂冲洗柱子。 9、使用循环溶剂,但检测器未调整。 9、重新设定基线。当检测器动力学范围发生变化时,使用新的流动相。

10、检测器没有设定在最大吸收波长处。 10、将波长调整至最大吸收波长处 M、基线噪音(规则的) 原因解决方法 1、在流动相、检测器或泵中有空气 1、流动相脱气。冲洗系统以除去检测器或泵中的空气。 2、漏液图2、见第三部分。检查管路接头是否松动,泵是否漏液,是否有盐析出和不正常的噪音。如有必要,更换泵密封。 3、流动相混合不完全3、用手摇动使混合均匀或使用低粘度的溶剂 4、温度影响(柱温过高,检测器未加热) 4、减少差异或加上热交换器 5、在同一条线上有其他电子设备 5、断开LC、检测器和记录仪,检查干扰是否来自于外部,加以更正。 6、泵振动6、在系统中加入脉冲阻尼器 N、基线噪音(不规则的) 原因解决方法 1、漏液图1、见第三部分。检查接头是否松动,泵是否漏液,是否有盐析出和不正常的噪音。如有必要,更换密封。检查流通池是否漏液。 2、流动相污染、变质或由低质溶剂配成 2、检查流动相的组成。 3、流动相各溶剂不相溶3、选择互溶的流动相 4、检测器/记录仪电子元件的问题 4、断开检测器和记录仪的电源,检查并更正。

关于分光光度计基线校正的原理和方法

关于分光光度计基线校正的原理和方法 对于双光束分光光度计而言在使用前必须要做基线校正(也称为基线记忆), 对于此项工作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许多使用者的认识不尽相同;为此谈谈我的认 识。 (一)为何要做基线校正? 众所周知、光度计的光学系统基本是由光源(氘灯、钨灯)—单色器(光栅、狭 缝)—检测器(光敏二极管、光电倍增管)等三部分组成的。在我们使用的波长 区域中(一般紫外可见仪器均在 190nm~1100nm范围里,)上述部件在不同的 波长下的响应值(光源的发射强度、单色器的色散强度、检测器的放大倍数)均 不相同;通俗地说、即使没有样品,仪器如果不做基线校正,那么在 190nm至 1100nm的范围中, 吸光值或透过率不会是一条直线, 这是一种客观的物理现象, 如下图; 尽管上图反映的是单光束的能量图,但在基线未校正状态下,即使改用双光束测 量方式来扫描一个样品,其所得到的图谱或吸光值也是不可信的。 (二)被校正的基线种类和用途 (1)系统基线:

所谓系统基线就是仪器固有的波长范围的总基线; 例如一台仪器出厂设计的波长 全程范围是 190nm 至 1100nm,那么它的系统基线就是这个范围。一般来讲, 作为分析人员对一台仪器做全程扫描测试是比较少见的; 之所以要做系统基线的 目的一般是将仪器的光学系统的响应值校正到基本一致; 这就类似马拉松赛跑一 样,只要大家在同一起跑处(注意:不是起跑线)比赛,前后差几米出发无所谓。 (2)用户基线: 所谓用户基线就是分析者自己设定的测量波长区域的一段基线; 由于这是分析所 需要的区域,为了保证测试的准确性,故用户基线的校正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这就类似百米赛跑一样,运动员要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比赛而不能抢跑,否则无法 准确计算成绩。 (三)基线校正的方法 (1)系统基线: 系统基线的校正较为简单, 一般情况下样品室内不放样品, 仅做光学系统的校正; 如果一定要使用全波段的测量那另当别论。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系统基线无需经 常校正,一般半个月或一个月校正校正一次即可。对有的仪器来说,系统基线校 正过于频繁反而会造成基线漂移严重。 (2)用户基线校正: 正确的校正方法是:两只比色杯盛有空白溶液分别放置在样品及参比光路中,校 正波长范围要大于分析波长范围;例如、分析设定范围为 220nm~500nm,那 么校正波长就要设定为 210nm~510nm;等待校正结束后再将波长设定回到原 来的220nm~500nm范围。这种校正方法的优点是:如果校正波长与分析波长 完全吻合一致,有可能在校正后的基线两端出现大的噪声;如果校正范围大于实 际分析范围并掐头去尾后可以提高分析精度。我将这种校正方法起名为“豆芽菜 原理”,目的是便于记牢;(因为我们吃豆芽菜时均要掐头去根,仅吃中间部分, 故以前的饭馆将炒豆芽这道菜称为“炒掐菜”;对不起、跑题了)。关于这种校正 方法,许多使用者往往不知晓或忽略掉了,在此顺便介绍给版友。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仪器操作者在做基线校正时,参比一侧不放参比溶液,也就 是用空气来做参比对照。这种方法在可见区对有的样品也许有时影响不大,但在 紫外区影响就会很明显了。严格的说,用空气做参比所测得的结果不是真正意义

离子类高效液相色谱法

离子类高效液相色谱法 1308102-19 彭陈 摘要:离子色谱是高效液相色谱的一种,是分析阴离子和阳离子的一种液相色谱方法。 离子色谱的分离机理主要是离子交换。分离方式有3种:离子交换色谱,离子排斥色谱和离子对色谱。其中离子交换色谱用低容量的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机理主要是离子交换;离子排斥色谱用高容量的树脂,分离机理主要是离子排斥;离子对色谱用不含离子交换基团的多孔树脂,分离机理主要是基于吸附和离子对的形成。 一,离子对色谱 离子对色谱法是将一种(或多种)与溶质分子电荷相反的离子(称为对离子或反离子)加到流动相或固定相中,使其与溶质离子结合形成疏水型离子对化合物,从而控制溶质离子的保留行为。 在色谱分离过程中,流动相中待分离的有机离子A+(也可以是带负电子的离子)与固定相或流动相中带相反电荷的对离子B-结合,形成离子对化合物A+B-,然后在两相间进行分配: 若固定相为有机相,流动相为水溶液,就构成反相离子对色谱,此时A= 的分布系数B-为: 当流动相的pH值、离子强度、有机改性剂的类型、浓度及温度保持恒定时,k'与对离子的浓度[B- ]w成正比。因此通过调节对离子的浓度,就可改变被分离样品离子的保留时间Tr。

离子对色谱法,特别是反相离子对色谱法解决了以往难以分离混合物的分离问题,诸如酸、碱和离子、非离子的混合物,特别是一些生化试样如核酸、核苷、儿茶酚胺、生物碱以及药物等的分离。另外,还可以借助离子对的生成给试样引入紫外吸收或发荧光的基团,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二,离子交换色谱法以及离子色谱法 (1)离子交换色谱法 离子交换色谱利用被分离组分与固定相之间发生离子交换的能力差异来实现分离。离子交换色谱的固定相一般为离子交换树脂,树脂分子结构中存在许多可以电离的活性中心,待分离组分中的离子会与这些活性中心发生离子交换,形成离子交换平衡,从而在流动相与固定相之间形成分配,固定相的固有离子与待分离组分中的离子之间相互争夺固定相中的离子交换中心,并随着流动相的运动而运动,最终实现分离。 离子交换色谱的固定相是交换剂,根据交换剂性质可分为: 阳离子交换剂和阴离子交换剂。 交换剂由固定的离子基团和可交换的平衡离子组成。当流动相带着组分离子通过离子交换柱时,组分离子与交换剂上可交换的平衡离子进行可逆交换,最后达到交换平衡,阴阳离子的交换平衡可表示为: 阳离子交换:R+Y-+ X-= R+X-+ Y- 阴离子交换:R-Y++ X+= R-X++ Y+ R+、R-—为交换剂上的固定离子基团,如RSO3-或RNH3+; Y+、Y-—为可交换的平衡离子,可以是H+、Na+或OH-、Cl-等 X+、X-—为组分离子。 组分离子对固定离子基团的亲和力强,分配系数大,其保留时间长;反之,分配系数小,其保留时间短;因此:离子交换色谱:是根据不同组分离子对固定离子基团的亲和力的差别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怎么处理气相基线漂移

怎么处理气相基线漂移 在GC 中使用程序升温时常常会出现基线漂移的现象。这种现象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因:柱子流失、进样垫流失、进样器或检测器污染、气体流速的变化。如果使用高灵敏度检测器,即便是微弱的柱流失或系统污染都可能带来显著的基线漂移现象。为了提高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可靠性,应尽可能的降低或消除基线漂移。 下面主要从四个方面来介绍一下基线漂移问题: 一、问题来自柱子流失还是系统污染?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柱子从色谱仪上取下,堵住检测器的入口,再观察在程序升温时基线的漂移情况。 1、如果基线不稳,请参考下方的“如何降低检测器带来的基线漂移?”; 2、如果基线是稳定的,用一小段熔融石英管把进样器和检测器连接起来,走一个升温程序,观察基线漂移情况: 2.1、如果基线不稳,请参考下方的“如何降低进样器带来的基线漂移?” ; 2.2、如果基线稳定,把柱子重新装上,走同样的升温程序,来确定是不是柱子流失带来的基线漂移。 二、如何降低样品和进样器带来的基线漂移? 柱子上如果有高分子量不挥发性物质残留,那么在程序升温时就容易产生基线漂移,因为这些物质的保留较强,在柱子中移动缓慢,常常采用重新老化的方法将这种强保留组分从柱子上赶出,但这种方法增加了固定液氧化的可能性;此外,还可以使用溶剂冲洗的方法:(冲洗

之前请阅读柱子的使用注意事项);也可以选用保护柱消除柱子污染于未然。 如果是进样器被污染造成基线漂移,可以通过更换进样垫、衬管和密封圈来解决,同时用溶剂冲洗进样口,维护完毕之后,用一段熔融石英管将进样器和检测器连接起来,进一针空样,以确认进样器已经干净。 三、如何降低检测器带来的基线漂移? 由检测器带来的基线漂移通常是由补偿气或者燃气当中少量的烃类物质引起的,使用高纯气体净化器处理补偿气或者燃气可以减少这种基线漂移;使用高纯气体发生器可以改善FID 的基线稳定性;正确的检测器维护,包括定期的清洗,都可以减少这种漂移。 四、如何降低柱子流失带来的基线漂移? 在使用新柱之前,按照以下方法老化可以使柱流失降到最低:用高于实验操作温度20℃或者用低于柱子的最高操作温度10-20℃(使用两者中较低者)来老化,长时间低温老化相对于短时间高温老化有利于降低柱子的流失,如果在载气当中含有少量的氧气或者水分或者气体管路漏气,在高温条件下,固定液就容易被氧化,从而造成柱流失,带来基线漂移。一旦固定液被氧化,必须使用高纯载气老化数小时,才有可能使基线趋于水平,这种对固定液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所以如果有氧气连续通过柱子,即便是再老化之后基线将再也无法降到最低水平。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应在气体管路当中使用高质量的氧气/ 水分过滤器,同时用高质量的电子检漏仪严格检漏。

加速度基线校正问题探讨

加速度时程积分中的基线校正问题探讨 1引言 目前,地震反应分析中所采用的地震波源于真实地震动的数据采集和地震动的人工合成。地震动采集的数据大都以加速度时程的形式给出,而速度和位移时程通常由加速度积分得到。但强震仪记录的不仅是地震时纯粹的地面运动信息,还包含复杂的噪音,其中的低频噪音会导致加速度时程出现基线漂移[1]。基线漂移对加速度时程本身的影响很小(一般不超过峰值加速度的2%),但通过积分求速度、位移时程时,基线的漂移被逐步放大,从而对速度、位移时程产生很大的影响[2]。因此,在使用加速度记录时,一般需要对其进行基线校正。 2加速度基线漂移的原因及其影响 对于数字强震仪而言,导致加速度基线漂移的原因主要有传感器的磁滞现象、传感器的背景噪声以及传感器的倾斜等[3]。 传感器的磁滞效应主要源于传感器的物质疲劳。Iwan等人通过对美国凯尼公司生产的PDR-1和FBA-13型强震仪的性能研究发现,当加速度超过一定界限时,相应记录的基线会发生跳跃现象。尽管这种现象对加速度本身影响很小,但通过积分放大,会对速度时程和位移时程产生较大影响。Iwan等人认为,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传感器系统机械或电路的微小磁滞作用引起的。对于PDR-1和FBA-13型强震仪,这种磁滞效应在加速度≥50gal时开始出现。 背景噪音与记录场地条件密切相关,主要特征是频率丰富的随机波形。背景噪音导致加速度记录的初始值不为零,从而对加速度基线产生影响。 传感器的倾斜主要发生在近场区强震观测台。在地震中,近场区域可能伴随强烈的地表变形(地表破裂、垂直抬升、水平位移等),从而导致传感器发生倾斜。传感器的倾斜可能导致加速度记录的基线漂移。 强震地面运动反应谱以及峰值加速度(PGA)、峰值速度(PGV)、峰值位移(PGD)、地面永久位移(D-last)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研究基线漂移对上述参数产生的影响很有必要。相关研究表明,基线漂移对峰值加速度时程影响很小,但通过积分求速度,基线漂移被放大;当通过积分求位移时程时,基线漂移被进一步放大,往往与真实的位移时程相差甚远。下面以Elcentro波(EW)原始记录为例来简要说明这个问题。为了简便起见,本节假定Elcentro波基线漂移是加速度记录中包含的线性趋势造成的,在此基础之上采用最小二乘拟合进行基线校正。需要注意的是通过去这种方法进行基线校正得到的结果未必是真实可信的,此处只是为了简要说明基线漂移在积分过程中被逐步放大的问题。此处积分采用线性加速度法。作出加速度、速度、位移校正前后比较图,分别见图2.1~2.3。具体matlab程序见附录。

高效液相常见问题及解决

高效液相色谱仪使用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仪系统 液相色谱仪主要由贮液瓶、泵、进样器、柱子、柱温箱、检测器、数据处理系统组成。对 于整个系统而言,柱子、泵和检测器是核心部件同时也是易出问题的主要部位。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高效液相作为一种高精密仪器,如果在使用过程中不按照正确操作的话,就容易导致一些问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柱压问题、漂移问题、峰型异常问题。 1 柱压问题 柱压问题是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过程中需要密切注意的地方,柱压的稳定与色谱图峰形的好坏、柱效、分离效果及保留时间等密切相关。所谓柱压稳定并不是指压力值稳定于一个恒定值而是指压力波动范围在345kPa 以内或在50PSI(针对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之间(在使用梯度洗脱时,柱压平稳缓慢的变化是允许的)。压力过高、过低都属于柱压问题。 1.1 压力过高 这是高效液相在使用中最常见的问题,指的是压力突然升高, 1、一般都是由于流路中有堵塞的原因。此时,我们应该分段进行检查。 2、(1).首先断开真空泵的入口处,此时PEEK管里充满液体,使PEEK管低于溶剂瓶,看液体是否自由滴下,如果液体不滴或缓慢滴下,则是溶剂过滤头堵塞。处理方法:用30%的硝酸浸泡半个小时,在用超纯水冲洗干净。如果液体自由滴下,溶剂过滤头正常,在检查; 3、(2).打开Purge阀,使流动相不经过柱子,如果压力没有明显下降,则是过滤白头堵塞。处理方法:将过滤白头取出,用10%的异丙醇超声半个小时。如果压力降至100PSI以下,过滤白头正常,在检查; 4、(3).把色谱柱出口端取下,如果压力不下降,则是柱子堵塞。处理方法:如果是缓冲盐堵塞,则用95%的水冲至压力正常。如果是一些强保留的物质导致堵塞,则要用比现在流动相更强的流动相冲至压力正常。假如按上面的方法长时间冲洗压力都不下降,则可考虑将柱子的进出口反过来接在仪器上,用流动相冲洗柱子。这时,如果柱压仍不下降,只有换柱子入口筛板,但一旦操作不甚,很容易造成柱效下降,所以尽量少用。问题无法解决可考虑更换色谱柱。 5、流速设定不正确:可重新设定正确流量。 6、流动相配比不正确:不同配比的流动相其黏度系数不相同,较高黏度的流动相相应的系统压力也大,如果可能可更换黏度较小的溶剂或重新设定配比。 7、系统压力零点漂移:调节压力传感器的零点。 8、阻尼器堵塞:拆下后进行超声波清洗或更换新的阻尼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