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唐诗中的月意象

浅谈唐诗中的月意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d815877464.html,

浅谈唐诗中的月意象

作者:吴元亮

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08期

摘要:唐诗中的月意象在诗歌的感情色彩、风格特征、意象营造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通过解读意蕴丰富的月意象,能够在欣赏美妙诗句的同时体味特定时代诗人的情感,进而领会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体验与审美追求。

关键词:唐诗意象月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概念。胡应麟说:“作诗之要不过二端:体格声调、兴象风神而已。体格声调有别可循,兴象风神无方可执。……譬如镜花水月,体格声调,水与镜也;兴象风神,月与花也。必水澄镜朗,然后花月宛然。讵容昏鉴浊流,求睹二者!”这里的“兴象风神”指的就是意象美。诗歌语词是意象的符号、载体,它作用于人的艺术思维,使人联想到相应的意象,产生意象美的感受,进而体味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在浩瀚的中国诗歌海洋中,蕴含着不胜枚举的诗歌意象,水、月、柳、酒、竹子、杜鹃、鱼、雁、秋、夕阳、芳草、浮云等都是常见的意象,月意象尤其受到历代文人的青睐,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究其原因有三:第一,月亮的美感特质吸引了诗人的审美目光。从外形看,月亮呈现出“圆”和“曲”两种形状,圆形的视觉印象美满、丰盈,曲线则让人感觉柔美、回旋;在光色上,月亮或银白,或微黄,清新淡雅,光亮但不刺目,有着含蓄的光彩,这些都暗合了中国人的审美感知世界。第二,月亮的原型特征决定了它在诗词艺术中的独特地位。《周易》“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一阴一阳之谓道”,月亮与华夏文明密切相关,是一种“包含着无数次的人生体验,凝聚了初民的智慧、情感与意志的原始意象”,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精神原型。第三,月亮与中国传统审美追求的契合强化了诗人对它的偏爱。月亮不但是“悦目”的,而且是“赏心”的,它所蕴含的心灵空静与空间明净的审美趣味,与中国传统美学的追求是吻合的,“切合中国诗词…温柔敦厚?、…味外之味?的意境追求的美学价值取向,是一个入诗的上佳的…象?”。

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从唐代各种题材的诗歌中都可以寻觅到月意象的身影。月意象赐给诗人灵感,引起诗人的愁绪,勾起诗人的幻想。在他们的诗歌中“月”的形象多姿多彩,意蕴丰富。

唐人在别离诗中,常用月意象渲染创作氛围。别离与明月联系在一起,一方面是因为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有共同之处,对于重团聚、苦别离的中华民族来说,皎皎明月自然成了文人表现别离之愁的意象。另一方面,一轮明月,圆而复缺,缺而复圆,天涯海角,无处不在,别离诗中的明月往往暗示出人虽分别但感情长在的意思。在表现月下离散的痛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