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研究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研究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研究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研究

在高校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研究

严尚滨

(长春科技学院吉林省长春市 130600)

摘要:2015年10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指出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坚持试点引领、示范推动,转变发展理念,增强改革动力,强化评价引导,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而目前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初级时期,各转型高校也都在探索应用型本科发展之路,体育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应用型地方本科的体育课程设置符合定位助力发展,成为了当前学界焦点,在此背景下,全面而客观的审视、反思我国体育课程设置的发展历程,认真总结国内外体育课程设置成熟可行的宝贵经验,深度解读《指导意见》,并在此基础上规划和明确未来应用型本科体育课程设置发展方向。本文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教材、课程评价五个方面对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体育课程设置进行研究探索,期望对转型期下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可借鉴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体育;课程设置

1前言

体育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课程设置则是研究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CNKI对体育教学、体育课程及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目前学术论文主要在体育教育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结构、体育教学教材、体育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如表1.1)进行体育教学及体育课程方面研究。

表1.1 体育教学相关关键词CNKI检索统计一览表

年份体育

教学

体育

课程

体育教

学目标

体育教

学内容

体育教

学结构

体育教

学教材

体育教

学评价

总计

2010年69863 45479 6222 11206 501 1856 2620 137747 2011年77095 51127 7232 12923 561 2082 2983 154003 2012年79441 53956 7808 13633 563 2131 3245 160777

2013年82454 57226 8394 14499 631 2212 3349 168765 2014年78194 56221 8542 14371 570 1896 3437 163231 2015年60570 44399 8543 14302 547 1341 3395 133097

本文将通过对不同层级院校体育教育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结构、体育教学教材、体育教学评价进行梳理比较,深入的对世界部分主要国家院校的体育教学课程发展的规律及特点进行分析,对以上五个方面定性定量研究,从而对我国处在转型期初期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2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体育学、社会学、体育文化的各类高校体育教育相关文章、论文、刊物资料,并在互联网上搜索有关的著作、硕、博士论文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相关文章,为“高校转型期”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定位与发展对策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研究参考。

2.2 专家访谈法:

访谈社会学、统计学、体育学等领域的专家,咨询与本研究有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特别对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进行了针对性访谈,了解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教学具体情况和难以挖掘到的隐性资料与相关内容。

2.3 问卷调查法:

问卷是本课题研究的关键环节之一。在查阅多种与本课题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草拟了问卷表的初稿,咨询了部分专家与体育教学法教师、教授,请他们进行分析与评价,最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本次调查所使用的问卷。

2.4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中获取的数据材料用计算机spss20.0 软件和EXCEL 软件包进行数

理统计和分析处理。

2.5 逻辑推理法:

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根据统计结果从不同角度提出在“高校转型期”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定位与发展对策。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课程目标

通过SPSS20.0对500份调查问卷的分析整理得出91%的同学期望能以终身体育为目标,其中选择本选项的同学97%选择了满足学生兴趣为依据并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常识,80%选择了培养目标能与未来就业专业相结合,35%亦选择了培养适应社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35%选择了人文、艺术与体育结合,13%选择了培养运动技能。90%的同学希望课程目标应定位在满足学生运动兴趣的需求、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常识。85%的同学期望培养目标能与未来就业专业相结合。60%的同学希望目标涵盖培养适应社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52%的同学希望目标内包含人文、艺术与体育结合。而期望以培养运动技能为目标的学生仅占15%。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目前多数学生对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置诉求为希望学到可以终身运动的项目、满足运动兴趣、了解运动相关常识、提高学生未来就业竞争力及适应社会能力、人文、艺术与体育结合。

3.2 体育课程内容

通过对调研问卷整理并进行维度数理分析得出,虽然球类运动依然占有总比重的25.35%,但过去传统意义上的三大球确仅占总比重的7.8%,而球类项目里的羽毛球和台球却占了总比重的15.35%。极限运动受学生喜爱程度排名第二占总比重的23%,其中攀岩项目尤为得到学生青睐单项获得13.05%位列所有项目的冠军,轮滑及滑板皆在单项排行前列。搏击类以18.25%的总比重获得学生期望喜爱的运动项目的季军,其中女子防身术在该类里较为突出占总比重的5.15%。民族传统类占总比重的11.75%,各项目受喜爱程度较为平均。冰雪项目和艺术体育类项目分别占总比重的9.15%和8.15%,其中学生对滑雪很感兴趣,但受场地等原因约束暂时很难大规模开展,艺术体育里受关注喜爱较为平均,选择学生93%为女生。而新兴项目因为项目较少,并且因为项目较新学生和社会对其了解较少所以只占4.35%,所以需要继续努力推广。

表3.1 学生对体育课期望的课程内容一览表

极限运动民族传统球类艺术体育新兴项目冰雪类搏击类对课程内

460 235 507 163 87 183 365

容期望

占总比重23% 11.75% 25.35% 8.15% 4.35% 9.15% 18.25%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大多学生对各高校多年沿用的传统学习项目三大一小球缺乏兴趣,更多的学习意愿体现在极限运动项目、民族传统项目、搏击类和一些能对自身体态展示,修身控制自我技巧方面的运动。学生希望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提高自我的体魄、提高反应速度、掌控自我身体及陶冶情操。

随后我们又对3所应用型高校5个专业的500名学生,进行座谈讨论了运动项目如何与未来就业职业相结合,什么运动项目更适合本专业?如表3.2,建筑类的学生自身专业涉及到高空作业,所以认为体育内容里有对恐高和平衡感的练习会对未来的工作颇有益处。机械类的学生则需要良好的体能和对自身的细节的控制,而医学类则认为对诸多患者教习太极拳和八段锦会对患者的身体起到意想不到的疗效,语言类的专业希望授课可以教、学双方采用外语,使学生口语得到锻炼,运动项目上认为体育舞蹈更接近西方文化。财经类的学生认为自身专业需要耐心和机敏,练习羽毛球和乒乓球可以锻炼身心的同时提高反应速度,该专业从工作特点上来说是伏案低头,所以容易患颈椎疾病,练习羽、乒可以使职业病得到有效缓解。

表3.2 各专业学生选择可提高未来就业的运动项目

专业项目1/比重项目2/比重其他比重

建筑类攀岩/69% 轮滑/20% 11%

机械类搏击运动/49% 体操/33& 18%

医学类太极拳/52% 八段锦/39% 9%

语言类体育舞蹈/84% 16%

财经类羽毛球/50% 乒乓球/39% 11%

3.3 体育课程结构

体育课程结构作为体育课程的核心所在是教育思想付诸实践的桥梁,为体育课程内容的合理组织与顺利实施提供依据和保障。新课程标准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统一课程政策,课程决策权下放到地方和学校,使我国体育课程多样化发展成为可能,而这首先应体现在课程结构上。但一直以来体育界关于课程结构问题的研究并不广泛和深入,由于体育课程理论基础研究薄弱,导致了体育课程结构的研究相对滞后。从目前关于体育课程结构的研究来看,本就为数不多的研究还基本集中在高校体育课程结构和体

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上,并且一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课程结构的涵义认识出现严重偏差,如将学校体育的组织形式(课堂体育、课外体育、校外体育)理解为体育课程结构体系等。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贯串着我国大、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长达14 年之久,对于增进学生的健康,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传承优秀体育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而不同学段,体育课程结构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具有复杂的多层次的目标体系,它的多元性和独特性使得体育课程的结构模式设计相对复杂,多种课程类型、教学模式及内容相互交融、优势互补的结构模式是体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深入探讨体育课程结构的实质,把握体育课程结构的构成要素,实现其系统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我国学者施良方认为:“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张华指出:“课程结构,是指把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分为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

也有学者指出,课程结构是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它是课程体系的骨架,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体现出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

课程结构在整体上是一个系统,其各部分之间有紧密的联系,而不是若干分化课程简单的相加。科学合理的设置体育课程结构,才能满足课程总体目标的多方面要求,为体育课程内容的合理组织与有效实施提供依据和保障。因此,体育课程结构的系统化,不仅要关注表层的各类课程间的构成,也要深入到课程结构的动态变化,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课程结构整体优化。从动态角度看,课程结构要在结合各学段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学生阶段性的身心特点及体育需求和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调整课程结构各要素的比例关系。具体来讲,就是随着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学段的上升,学科课程和选修课程应不断提高其所占比例,而活动课程和必修课程则相反,要降低比例。其理由如下:

3.4 体育课程教材

3.5 体育课程评价

(收费的选修课,可邀请专业课任职教师参加体验,对设计课程侧重点给出建议)

(结论)

(建议)

()

()

大学体育的教学方法的问题及策略

大学体育的教学方法的问题及策略 摘要:体育课程是高校课程的重要学科之一,加强 体育课程教学,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体育课程教学有了全新的看法和视野。体育教学作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战场、主阵地,肩负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端正学生运动理念,培养学生锻炼习惯的重任。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方法;问题策略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普及,高校体育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学科,在取得显著教学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说,强化形式,弱化实效;过于重视老师的主导作用,轻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训练技能,弱化了能力的培养等。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水平的高低。因此,加强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了。笔者浅析了大学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 1当前大学体育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1.1强化形式,弱化实效 现行大学体育课程纲要的实质就是对以往体育课程实 施进一步改革的结果,其重点和核心就是要求创新。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有相当多的大学体育老师在教学上力求创新,将大量先进的、新颖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运用到体育教学中。这样的教学行为是值得肯定的,对教育改革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不过,在这部分体育老师中也存在少数老师在实施自己的教学行为时过于注重上课形式,使得教学效果并不是那么理想,其行为成了华而不实。 1.2过于重视老师的主导作用,轻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长久以来,有相当多的体育老师在教学时都习惯了“以教为中心,老师先讲解、学生再练习”的教学方式。当然,在很多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也还是取得了相当的效果,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在老师的“教”转化成学生的主动学、积极学等问题上也还是存在较大不足的。 1.3过于强化训练技能,弱化了能力的培养 体育教学的传统教学唯一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掌握规范 化的体育技能,体育老师设计教学方法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花尽可能少的时间去掌握教材所规定的体育技能,这就是直线式的教学方法。就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方法来看,有很多老师过于追求所传授的运动技能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以及动作 上的细节,忽视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以及基本的

创意版大学体育课程.doc

课程教学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课程任务:使学生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及运动技能,增强体能;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1、通过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质、健康与体育的关系,为体育锻炼提供有效的指导; 2、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3、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增强体质; 4、了解各项规则与裁判法,提高欣赏高水平比赛的能力; 5、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敢于竞争的优良品质。 教学要求: 1、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学生的需求、气候情况、场地器材为基本出发点,力求课设置的新颖性,多样性,注重实效,实事求是; 2、教师要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把体能的发展与知识技术技能有机结合起来; 4、教师必须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避免伤害事故。 三、教学内容 (一)体育基础理论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高校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学生体魄,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高校体育课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要求学生在大学初级阶段选修体育课.而体育课的主要目的是在传授基本的体育健康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最终增强学生的健康体质.随着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的健康状况也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趋于稳定,在这阶段加强体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 然而,我国教育体制长期忽视素质教育,对体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从小学到大学的应试教育,导致大家对理论文化知识的偏执追求,把体育锻炼当成小事,长期如此,就形成了忽视逃避体育锻炼的情况,进入大学以后,难免依旧忽视体育的重要性.并且,高校体育教育大多继续沿用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重要一环.1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了解不够,热情较低一项针对大学男女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进行体育锻炼的频次非常低,对体育课更是提不起兴趣来,也没有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调查显示,慢跑是大学男女生都比较经常选择的体育运动,其中男生占45%,女生占60%,篮球、足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次之.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平时 比较偏爱简单易行的有氧运动,而没有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的多种体育技能,可见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不够高. 调查还显示,大部分学生知道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但很少有人来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心里健康及社会性健康的重要影响,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这表明,大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停留在技能层面上,没有上升到文化层面,这可能是受我国偏重竞技体育的影响.其实,体育是一种文化,不但在学校,在社会在人的一生中都是如此,加强体育锻炼时对生命的一种尊重.由此可见,高校应该加强对体育文化的传播. 另外,大学生对课堂上可供选择的体育项目比较不满,他们大都希望学习一些对生活甚至以后的工作比较有用的运动,比如健身操、国标舞、网球、台球等等,对传统的体育项目热情则比较低.1.2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1.2.1 体育教学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被放到学生教育的次要位 置,高校对体育教育的投入和重视不足,导致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热情不足.高校在体育教学上,大都沿用传统的技能训练的观念,只专注于对学生体育技能的训练和考核,而没有注意到对体育文化的宣传.这造成了学生的错误观念,将体育锻炼看成是短期投入,只要成绩合格就可以,而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其实是一项长期工作,是终身都要养成的习惯.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孙殿恩 (德州学院 体育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 摘 要:高校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也 备受关注.当前,我们倡导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观念,希望加深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相对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以满足社会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期望,培养出更加优秀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教学评价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6-0168-03 Vol.28No.6 Jun.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6期(下) 2012年6月168--

《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 导纲要(试行) 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高专)体育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不可替代性。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高职高专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53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是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在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高职高专院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和对体育课程建设与评价的主要依据。一、课程性质 第一条体育课程是高职高专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达到增强体质(体能)、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促进体育素养与健全人格养成,提高职业准备水平为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职高专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条体育课程是寓体育知识技能学习掌握与运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教育、职业综合素质养成教育于体育学习活动之中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 第三条基本目标 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至少熟练掌握一项体育运动的基本技战术;全面发展体能素质;养成自觉参与锻炼的行为习惯,提高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形成健康的

心理品质、良好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合作态度。 第四条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及高职高专的专业特性制定的。 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知识素养、体育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育观赏能力,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与提高终身体育的能力。 结合今后从事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利用体育的手段,掌握发展职业体能的方法,了解常见职业性疾病的成因与预防与体育康复的方法,促进良好职业综合素养的形成。 三、课程设置与结构 第五条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列入课表的必修课教学时数不得少于108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评奖评优的必要条件之一。 第六条学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打破原有的院(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各校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数应不少于8个;学生接受同一项目的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学年。 第七条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应根据学生体育兴趣、专业(群)人才培养实际需求开设体育选修课。对部分因病、因伤、肢体残疾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要学习目标的体育课程。 第八条要强化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体育锻炼工作的管理,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落实。 第九条应努力将公共体育课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

翻转课堂模式在应用型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模式在应用型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11-14T17:45:30.66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2期作者:尹强 [导读] 翻转课堂模式教学因其较强的实用价值已成为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 黑龙江工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摘要:翻转课堂是运用当前最先进的互联网为基础创建的具有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已受到了广大教育教学领域的高度关注。本文简述翻转课堂的概念,分析翻转课堂在应用型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提出应用型高校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技巧,以供参考。 关键词:翻转课堂,应用型高校,教学 翻转课堂模式教学因其较强的实用价值已成为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既要求高校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也要求教学设备的更新与教学资源的共享,更需要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实现高效学习的“自我赋权”。因此,翻转课堂在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教学组织结构和教学分配时间,将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不再占用课堂时间讲授知识,而是课堂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观看视频教学资源(微课、慕课)等,让学生更主动地去学习、讨论,和教师共同研究和解决课程中的疑难问题;教师主要组织学习活动和制作精美的教学视频资源,同时教学和及时答疑。2翻转课堂在应用型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 设计课前课程 教师要根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际需求,对微课进行提前设计和录制,并在此基础上制作一个精简的课堂视频,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闲暇时间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行学习。而且教师设计的教学视频是可以循环使用的,如果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理解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教学视频进行反复学习。待教学视频内容学习完成后,要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练习。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来建立互动交流平台,这样,学生的教学效率也会得到全面提升。 2.2 课中课堂翻转 课堂活动环节是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的关键,通过学生课前学习情况和反馈信息,必须在事前认真备课,便于答疑解惑。具体如下:(1)首先创建和谐的交流环境,以学生为中心,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看问题角度的不同,在课前自我学习过程中会存在各种疑难问题,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进行深入沟通,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指导和帮助,完成知识内化。(2)对于难度较大的重点和难点,应在课堂上进行系统化的讲授和总结。(3)根据大纲和内容布置课堂操作任务,利用学生课前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要求实名制登录ERP软件,独立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独立完成业务软件操作并逐步完善和重构知识体系。(4)合作探究学习和深入学习。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辅导者、引导者,学生在ERP业务的软件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首先小组内的学生先研究解决,若无法解决,教师会及时地纠正错误认知并答疑解惑,对遇到的共性问题在班级共享。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更有利于综合判断、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2.3 课后探讨 课后探讨是整个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对课堂内容进行课后探讨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中的相关问题,教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及时发现学习中遗留的问题,并对这一问题进行及时解决。 3应用型高校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3.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自主学习的能力 设置相应的考核激励制度,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改革考试方式,将以前的教学模式进行修改,策划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必要时候开发多种学习环境,例如让学生通过慕课或者微课学习视频,课堂上设置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进行思考,通过问题进行讨论。在视频资料的制作中放一些和生活相接近的故事案例,通过情景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对一些操作课程完全可以将课堂搬到工厂去,在工厂学生边做边学理论,有时候需要理论学习,集中起来老师给讲理论,需要实践马上就可以实践。这样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基本技能。 3.2打造优秀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 好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资源不但种类要多,而且内容要丰富,学起来应该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例如视频教学资源不能说录制了视频资源就行,那么视频资源能不能很快让热掌握,这涉及到视频的幽默感及视频的质量。学习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教学资源的设计不能过于复杂,应该以小知识点为基准,进行展开,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学习。防止学生造成学习疲劳,知识点完整,并时不时的有幽默动画,或者问题出现,让学生回答问题。这样学生就防止走神,注意力不集中。 视频资料的制作完全依靠学生的特点来,主要根据学生的习惯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制定,例如学生喜欢玩手机,那我们就可以在手机上做文章,将教学资源和手机联系起来。学生喜欢故事,那么我们就打造具有故事情节的内容,总之要将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兴趣分析透彻,这样教学资源学生才能喜欢,才能学得会。 3.3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放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 传统的教与学,以教师为主,学生的学习都是在教师的监控下进行,学生的如何教师肯定了如指掌。那么完全靠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往往很不放心,那么我们应该放心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组织好学习环节,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吧。想办法动员学生课堂讨论交流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思路进课堂。教师应该放开让学生发挥作用,教师课后的工作量很大,不再是以前写好教案就可以了,还要制作精美的视频资源,同时教师想办法提高知识的广度,降低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3.4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制定可行的任务清单 良好的监督机制可有利于学生学习,防止学生因惰性思想而偷懒,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加上监督机制,如果问题回答的较好,则进

体育类课程标准模板

体育健康教学大纲( 本科专业) 课程编码: B100101 课程类别: 必修 实践课适用专业: 本科班专业授课单位: 体艺部 总学时: 96学时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学分: 4学分审定负责人: 张建军 1、总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课程性质与任务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经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 达到增强体质、增强健康和提高体育素质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 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体育课程的任务是: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在课程教学中, 经过学生的身体练习, 来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 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素质、提升综合职业能力, 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 为完善学生人格发展、提升应职应岗能力和今后生活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1.2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 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心理, 尊重学生的个

体差异, 采用多种途径体验参与, 充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拓展学习渠道, 增强学生体质, 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树立”注重健康、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服务专业”的课程理念。 课程设计思路是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内外体育锻炼、校内外( 社会、野外) 活动、运动训练、心理健康教育等纳入体育课程, 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积极围绕学生专业培养目标, 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提升体能与素养, 为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服务。 2、课程目标 2.1体育健康运动技能养成目标: 经过体育健康课程, 使学生养成自觉参与锻炼的行为习惯, 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式方法, 全面发展身体素质, 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表现出良好的人格特征, 积极的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态度. 2.1.1应知目标: 了解体育健康运动的基本知识; 运动特点; 锻炼价值;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了解体育健康运动竞赛规则与裁判、竞赛组织方法。 理解体育健康运动技术、战术; 实际运用的方法; 发展身体素质的手段。 了解与运动有关的损伤产生原因及保健知识。

浅谈体育课中几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浅谈体育课中几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讲解法是体育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教师用语言向学生说明动作名称、要领和方法等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带有启发性地讲解,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了解动作的要领和方法,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进行思维,培养学生认识事物、分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具有运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能力,并逐步提高语言的艺术水平。体育教师还必须具有指挥能力,能正确运用口令。 运用讲解法教学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讲解目的明确、内容正确。在教学中讲什么,怎样讲,什么时间讲,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切不可灵机一动,想起什么讲什么,愿讲多少讲多少。讲解要根据课的任务、教材、气候和学生情况的不同来安排。一般说,教授新教材时可多讲一些,复习旧教材时就要有针对性地少讲一点。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差要少讲,高年级则可多讲些。气候炎热可增加一些讲解示范的时间,天气寒冷就应少讲多练,讲解的内容应该正确无误。 2.要抓住教材的关键,简明扼要地进行讲解。讲解时,要抓住教材的关键,突出重点。如跑的教材重点是途中跑,而途中跑的重点是后蹬,教学中教师就应着重讲解后蹬技术。讲解时应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出动作的要领。现在很多教师运用教学口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起跑,用抬(臀)、移(身)、压(起跑器)、听(发令声)几个字概括了动作的要领,又如篮球教学中的三步上篮,可概括为:一大二小三高跳。语言简明扼要,生动形象,条理清楚,学生喜欢听,容易懂,记得住。但是一个好的教学口诀,要经过长期认真地总结、提炼才能形成。离开教学实践,离开对教材的刻苦钻研,单纯追求口诀形式,是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的。讲解还要根据对象的具体情况,运用术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 3.讲解要符合学生实际,启发学生思维,教师讲的深浅、语言的运用都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对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运用他们已经有的知识进行讲解,如讲解弯道跑为什么要求身体向内倾斜时,可以联系“离心力”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对低年级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常识进行讲解,如利用火车轨道在拐弯处外侧高于内侧的道理来说明人在跑弯道时也应向内倾斜。 讲解要由浅入深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可以用提问的形式来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如在教“前滚翻”时,可以问学生:怎样才能向前滚动?怎样才能滚得好?身体怎样才能成圆形?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得深、记得快,还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解要注意时机和形式。体育教学当中,大部分时间是让学生练习,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随时提出要求,给予指导。如在做支撑跳跃练习时,应提醒学生快推手;在跑的时候,要提醒学生放松肩部,用力后蹬。但是,在学生做静止用力动作或者做危险性较大的动作时,如单双杠,头肘倒立,教师不要做过多的讲解,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伤害事故。课上的讲解除集中进行外,要加强个别讲解。 示范法是指教师通过具体动作范例,使学生直接感知所要学习的动作的结构、顺序和要领的一种教学方法。

十种体育教学模式

一、技能掌握式的体育教学模式: 1、含义及教学指导思想:此模式也经常被称为“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模式受到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比较注重系统的运动技能传授,因此,也可以说是一种以系统教学理论为基础,主张遵循运动技能掌握的规律性来安排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 2、教学过程的结构特征:教学的单元设计是以某一项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线,以一定难度的到达标准来判断单元规模的,多采用中大型单元,单元内的排列主要以技术的难易度不顺序。教学课的设计以技能的学习和练习为主线,注重对技能掌握效果的评价,有人也称这种教学过程为“三段制”教学过程。 操作程序:经教师引导后,学生明确了目标,通过一些直观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形成视觉表象,进行模仿练习和表象练习,再经过实际练习和教师指导,建立动觉表象和正确的肌肉感觉,形成动作技能,在后对学习效果进行总结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引起教学反馈的作用。 一般操作程序如下: 引发动机——明确目标——讲解示范——练习指导——总结评价。 师生关系:总体来看,强调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和支配作用,整个教学活动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由教师设定教学的任务、目的、要求等,学生依赖于老师,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进行学习活动。 优点在于: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按体育学科的逻辑系统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体育技术技能,也能保持较高的教学效率。 缺点在于:不易正确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较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易做到区别对待,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法。 教学条件:该模式运用效果主要决定于教师的技能水平以及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学生的体育基础、教学法方法手段、学生的身体条件等五个因素。 3、具体案例:如:教师进行初一男生跨栏跑教学,单元由5课时组成,内容按课题难度依次排列;每次上课先进行一般性准备活动,再进行专项的准备活动,然后进行对跨栏技术要领的讲解。随后是练习与中间讲解,最后进行技能学习情况总结和放松活动后下课。 二、注重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体育教学模式(快乐体育): 1、含义及教学指导思想:也经常被称为“快乐体育的教学模式”,是近年在国内外的快乐体育思想下形成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思想是主张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和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体验到运动的各种乐趣,并通过对运动乐趣的体验逐步形成学生终身参加体育实践的志向和习惯。该教学模式主要是遵循运动情感变化规律来设计单元和教学课的。 2、教学过程的结构特征:由于运动的乐趣来源于多方面,因此使学生体验乐趣的教学途径也比较多样,类似的教学模式也比较多。但其教学过程的共同特点是具有一个或几个体验运动乐趣的环节,有时这些环节互相连接、层层递进,使学生能体验到运动、学习、挑战、交流和创造的多种乐趣。这类教学模式多采用游戏法、挑战性法、集体性比赛法、小群体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与传统学习过程的比较:传统的学习过程:在进行学习过程之前,先有了一个为使某种运动达到一定水平的目标,而这一学习过程的终点则是达到某种水平的运动,然后再考虑利用什么方法来达到它。 进行指导使某项运动达到某种水平——分解这项运动,分成A1、A2、A3三个部分(分成部分来学习就较容易)——学习A1,然后学习A2,再学习A3,最后统一,A始学习完成。 方法1:A1——A2——A3——A1 A2 A3 方法2:A1——A`——A2——A``——A3——A```。

体育课教学方法有几种

体育课教学方法有几种 一、体育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教学策略、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三 个主要的层次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是指通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有 讲解法、问答法和讨论法。 讲解法:是指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说明教学目标、动作名称、动作要领动作方法和要求,以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 技术和技能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 问答法:也称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完成体育教学的方法。 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体育知识或辅助运 动技能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有动作示范法、演示法、纠正错误动作法、保护与帮助法、视听引导法等。 示范法:是教师(或指学生)以自身完成的动作为示范,用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它在使学生了解所学动作的表象、顺序、技 术要点和领会动作特征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体育教学中教师示范时,除注意示范面外还应考虑示范的速度和距离。

由于运动动作的多样性,因此动作示范更要注意“示范面”的问题。示范面是指学生观察示范的视角,也包括示范的速度和距离等要素。示范面有正面、背面、侧面和镜面。 正面示范:教师与学生相对站立所进行的示范是正面示范,正面示范有利于展示教师正面动作的要领,如球类运动的持球动作多用正面示范。 背面示范:教师背向学生站立所进行的示范是背面示范,背面示范有利于展示教师背面动作或左右移动的动作,以及动作的方向、路线变化较为复杂的动作,以利于教师的领做和学生的模仿,如武术的套路教学就常采用背面示范。 侧面示范:教师侧向学生站立所进行的示范是侧面示范,侧面示范有利于展示动作的侧面和按前后方向完成的动作,如跑步中摆臂动作和腿的后蹬动作。 镜面示范:教师面向学生站立进行的与同学同方向的示范是镜面示范,镜面示范的特点是学生和教师的动作两相对应,适用于简单动作的教学,便于教师领做,学生模仿。例如,做徒手操,开始时学生完成动作是左脚左移半步成开立,教师的示范动作与学生的动作相对应,则是右脚右移半步成开立。 演示法:是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 多年来这种方法在体育教学中被广泛采用,尽管对于某些示范有一定难度,但是对于运动表象记忆又非常重要的体育教学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它与讲授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纠正动作错误与帮助法:是体育教师为了纠正学生的动作错误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技能提高是伴随着动作错误的不断出现与不断纠正而进行的。 3.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大学体育课程设置

大学体育课程设置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教学是学校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学校体育以体育教学、课外锻炼、业余训练、运动竞赛等主要形式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与手段。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改革的深化,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过程和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体育运动能力,掌握更多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受到良好的思想品质教育。根据《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对体育课程设置进行了重新调整,使体育课教学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体育课程目的和任务 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过程和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体育运动能力,掌握更多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受到良好的思想品质教育,成为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同时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和勇于拼搏,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 二、课程设置内容及要求 1. 为1、2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本、专科学生必须修满4个学期的体育课程,四个 学期共8个学分。任何学生不得免修。 体育学院公共课指导性计划(四年标准学程) ( 2007级开始执行,文/ 理本科适用)

2. 第1、2两个学期里,为体育素质课,以自然班形式授课。 3. 第3、4两个学期里,以学生自主选课形式授课,开设的课程有: 男女生: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健美操、武术和保健。 4. 对部分身体特型和病、残、弱和不宜参加剧烈运动的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为 主的适应性体育课程。 三、课程结构 1. 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不同体质学生的需要。 2. 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且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每学期理论教学内容,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3. 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的教学,有目的、有计划的布置课外练习。 4.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3、4学期实行学生自主选课方式教学。 四、考核与评分标准 1.一年级设体育素质课,以速度、灵敏、柔韧、力量和综合练习项目为主,对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素质训练。测试项目: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坐位体前屈、50米和立定跳远。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模式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模式 前言 高校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须有一定数量的体育场馆作保障,高校体育场馆其基本功能是为高校的体育教学服务。高校体育场馆是高校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是高校的主要建筑物,往往代表一个学校的形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投入的增加,作为高校硬件设施的体育场馆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也在逐渐向多元化方向演变,过去的福利性、行政性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体育场馆的管理需求。因此,一个合理健全的管理与运营模式对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体育场馆设施的功能、使用寿命,也关系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满足学校日常教学前提下,如何发挥高校现有体育场馆设施的优势,并让这些场馆和设施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一个健全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模式已成当务之急。 1 高校体育场馆服务群体的主要特征 1.1 大学生体育爱好者 大学生是高校体育场馆的主要服务对象,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社会层面,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身心发展还处于不成熟期,他们对体育活动都很感兴趣,由于自身不够成熟、缺乏社会阅历等局限性。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方式。大学生群体参加体育活动的程度和他们原来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进入大学后所处群体的体育态度,所学专业等息息相关,如: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相比,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就少,项目也较单一。 1.2 教职员工体育爱好者 高校的教职员工是现代大学中一个重要的社会主体,他们大都具有较高的学历,他们的荣誉感和自尊心特强,他们和其他社会成员比更需要精神满足,由于职业的原因他们大部分人尚未具有主动参加锻炼的体育意识,他们的活动大多只限于轻便的晨练慢跑和徒手操等,他们中间参加体育场馆活动的以年轻人为主。对这部分人要逐步引导他们参加一些适度的、有趣味性的体育活动,使他们感觉到体育活动的益处和乐趣。场馆管理人员要理解、尊重和爱护他们,对他们不能言辞过激。 1.3 校外体育爱好者 每个高校都不会独立于社会而单独存在,它们必然和周边社区息息相关,高校体育场馆为他们提供了锻炼、娱乐场所,他们也给体育场馆带来了一定的收入。这部分人的数量和素质与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人口越密集地区,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越多。周边人文环境越好,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综合素质越高。此外场馆设施的好坏、收费的高低也是吸引他们参加活动的重要因素[2]。 2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现状 2.1 高校体育场馆的性质 高校体育场馆是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及运动锻炼的场所,其主要任务是增强高校师生的体质水平,提高高校运动技术水平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同家对高等教育事业投入的增加,作为高校硬件设施的体育场馆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也在逐渐向多元化方向演变,因此,过去的福利性、行政性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体育场馆的管理需求。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机制让这些场地和设施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吸引更多的学生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来,目前已成了高校体育竞争中又一突出的问题和体育教师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进入21世纪,由于经济、社会的改革与发展,我国高校体育已不再是单纯的校园体育,高知识人群对体育的需求日渐增强。随着体育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也逐步参与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学生体育协

体育课程设置

大坡坪学校落实体育课程设置和课时 安排的评价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精神,确保学生在校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我校严格执行和落实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并且做了大量的夯实工作,现对这一工作的展开情况做如下总结: 一、端正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方面,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把减负提质工作落到实处。 二、确定活动主题 我运动、我健康、我阳光 三、确定实施对象 全体学生 四、保证活动时间 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时间由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活动时间组成。具体安排如下:

1、早操:组织学生在每天早上起床后,开展15至20分钟的早操活动; 2、大课间:在每天上午第二、第三节课之间安排25分钟的课间操,即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 3、体育课:每周3节体育课; 4、课外体育活动:放学后组织不少于30分钟的课外体育活动。 5、眼保健操:在每天上午第三节和第四节课之间和下午第二节课和第三节课之间,一天组织学生做好两次眼保健操。 五、活动内容的落实 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是组织广大青少年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通过身体练习的方式,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强健体魄。其活动内容应结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各学校实际进行,做到既有规定项目,又有各校特色,同时,所开展的各种运动项目应达到一定的运动密度和强度,真正起到运动效果的作用。具体内容如下: 1、早操的活动得到切实保障:广播体操或自编操、集体跑操等,以集体跑操为主; 2、大课间活动内容丰富:开展第一、二套中学生系列 广播体操、分班级开展特色体育活动。 3、明确体育课内容:按照小学体育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4、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围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锻炼身体、达标争优”活动。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踢

2.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时间:2015-11-17 来源:教育部 教发[2015]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务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下简称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 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必须采取有力举措破解转型发展改革中顶层设计不够、改革动力不足、体制束缚太多等突出问题。特别是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坚持试点引领、示范推动,转变发展理念,增强改革动力,强化评价引导,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2.基本思路 ——坚持顶层设计、综合改革。系统总结近年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不断完善促进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院校设置、招生计划、拨款制度、学校治理结构、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招生

大学体育课程标准

《大学体育》课程标准 课程类型:公共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各专业 总学时:108 一、课程性质 大学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高职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公共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设计思路 (一)课程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终身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

体育教学方法有哪些

体育教学方法有哪些? 体育教学方法有哪些? 认识论的规律、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和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是确定各种教学方法的科学依据。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有:语言法、直观法、完整法、分解法、练习法、游戏法、比赛法,以及预防和纠正错误法等。其中,有的是一般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语言法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一种信号──第 2信号系统,对人的心理和生理具有独特的刺激作用。在体育教学中,老师的讲解、口令、指示、口头评定成绩,学生的口头汇报、“默诵”、“自我指示”等,都是语言法的运用。其中,教师的讲解是最主要的形式。教师的语言是否简明扼要(逻辑性强,通俗易懂),是否有启发性(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内容是否适当(要符合学生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当堂理解和掌握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能否提高学习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有重要的影响。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是要使学生反复做练习,口令和指示是指挥学生行动的一种方法,也是教师组织能力的表现,要求清楚准确,声音宏亮,以便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敏捷行动的能力。 直观法是使学生通过各种感受器官对所学动作的表象、要领和方法获得鲜明印象和直接感受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方法有:动作的示范、教具模型的演示、放映电影或电视录相;还有给予助

力或阻力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触觉和肌肉本体感觉,直接体会动作要领,辨别空间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对身体的影响,从而形成完整正确的概念。还有以具体的或形象的方向标志物,指示动作方向、幅度、轨迹和用力点等的“定向直观”;利用某种外界因素,对学生进行刺激或引导,使其完成某一活动的“领先直观”;通过电子仪器装置,使学生及时获得动作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以便及时纠正或保持动作的“紧急信息直观”等。 完整法是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地进行教学。它便于完整地掌握动作,一般适用于较简单或不宜于分割的动作的教学。 分解法是把整个动作合理地分成几个部分,按部分依次地进行教学,最后达到掌握整个动作。一般适用于较复杂、可分解、用完整法教学有困难的动作。 练习法是根据教学任务,有目的地重复做练习的方法。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掌握、巩固与提高,学生身体的发展,体质的增强,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培养,都必须在反复练习过程中才能获得和实现。由于教学任务的不同,在运用练习法时,又可分为:①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按动作规格要求进行反复练习的重复练习法;②在变换的条件下进行反复练习的变换练习法;③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方法的综合练习法;④根据教学要求,选择若干简单动作,分设若干作业点(或称“站”),使学生在每一个作业点上完成规定的练习后,再转到下一个作业点,做完一轮可再重复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