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练习题

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练习题

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练习题
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练习题

目录

第一部分高初中衔接

高初中化学课程衔接的教学建议----------------------- 02

第二部分化学必修Ⅰ各专题课时练习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06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18

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31

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41

第三部分化学必修Ⅰ各专题检测题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50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55

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60

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64

第四部分化学必修Ⅰ模块考试

化学必修Ⅰ模块考试------------------------------------- 68

参考答案---------------------------------------------------- 74

初高中化学的衍接

现行初中化学的主要学习目标是:(1)使学生明白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当今现实

社会、生活、科技等是紧密联系的,明确学习化学的重要性;(2)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和探

究化学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体现在叙述性知识多,与现实联系时更多是要求知其然。而高中

化学的学习目标是:将化学做为一门科学,强调了学科的知识体系及学科知识中的概念、原

理、理论严谨的内涵及在现实活动中的外延,在知其然的基础上更注重知其所以然;更强调

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化学知识大多源自实验而实验又促进了化学学科的进一

步发展。因此高中化学的学习在理念和学习方法上与初中化学有着较大的差异。

首先在学习理念上要做好以下几个工作:

1.宏观现象微观认识:即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我们要研究物质性质及变化所产生的宏

观现象,更要探究物质组成和变化的微观奥秘,使我们对化学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想象更

加丰富。

2.基本概念、基本理念要和化学事实并重: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

的。因此在化学教材中要学习一定数量的元素化合物及有机物知识,但若只注重这些化学事

实,不和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相结合,则其化学事实就成了孤立的单纯描述,-有任何架构

和线索;倘若过分注重概念和理论而不与化学事实相联系,则其化学概念和理论就成了说教

性的论述,没有任何根据和依据。所以学习化学就是要将上述两个方面高度结合。

3.突出化学实验的重要性:确定物质的组成、研究物质的变化需要应用实验手段,化学概念、

理论来自于对化学实验现象的概括和总结,但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化学实验来确定。

4.将定性和定量紧密结合:化学知识不仅需要严谨的定性描述,还要在更高层次上研究变化

中量的规律,因此高中化学对数学和物理知识有一定的要求。

其次在学习方法上更强调自主学习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以培养创新精神:

高一化学初高中知识衔接测试试卷

编者

班级 座号 姓名 成绩: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C-12 Z n -65 S-32 C l -35.5 F e -

56 A l -27

M g -24 N a -23 C u -64 一.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4=80分)

1. 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 A. 硫酸的酸性 B. 盐酸的挥发性

C. 碳酸的不稳定性 D. 氢气的还原性

2. 下列物质属于非金属单质的是

( ) A.苛性钠 B.水银 C.液态氧 D.冰

3. 下列实验中能生成白烟的是

( ) A.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B.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C. 磷在氧气中燃烧 D. 干冰升华

4. 下列关于物质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任何纯净物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

B. 任何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C. 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D. 任何一种化合物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

5. 装配一套较复杂的化学实验装置一般次序是

( ) A. 自上到下,再从左到右 B. 从右到左,再从上到下

C. 从下到上,再从左到右 D. 从右到左,再自下到上

6. 下列情况中分子间相距最近的是

( ) A. 0℃的水 B. 3℃的水蒸汽 C. 4℃的水 D. 100℃的沸水

7. 下列各液体属于溶液的是

( ) A. 碘酒 B. 蒸馏水 C. 液氧 D. 牛奶

8. 下列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

A. F e O C O F eC O 232

323++高温 B. 2224242

N a O H H S O N a S O H O +==+ C. 32223N O H O H N O N O +==+ D. H O C u O C u H O 22

++?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任何微粒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都等于零

B. 电解质溶液里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一定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

C. 质量和浓度都相同的酸与碱的溶液相混合,得到的溶液一定是中性的

D. 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它的浓度一定没变

10. 下列变化只需一步反应就可实现的是 ( )

A. F e O F e O H 233→() B. S OH S O 224

→ C. N a C O N a O H 23→ D. A g C l A g N O →3

11. 用A g N O B a C l 32,,盐酸三种药品将某钠盐溶液中的C l S O C O -+-

,和423

2完全除掉,则加入药品的顺序是 ( ) A. A g N O B a C l 32,,盐酸 B. A g N O 3

,盐酸,B a C l 2 C. 盐酸,B a C l A g N O 23, D. B a C l A g N O 23

,,盐酸 12. 实验测定,某硫铵化肥样品的含氮量为23.7%,则其中可能混入的杂质是 ( )

A.碳铵 B. 尿素 C. 硝铵 D.氯化钠

13. 某元素R在氧化物里为+2价,其氧化物中R的质量百分含量为60%,则该氧化物的

式量为 ( )

A. 40 B. 54 C. 46 D. 60

14. 测得某溶液中仅含N a M g S O C l ++--

,,,242四种离子,其中离子个数比为

N a M gC l ++-::2=4:5:8,若溶液中N a +为442n S O 个,则-

离子个数为( ) A. 2n B. 3n C. 6n D. 8n

15. 加热10g M g S O x H O 42

?的晶体,得到4.88g 无水M g S O 4粉末,则x 的值为( ) A. 2 B. 5 C. 7 D. 10

16. 10℃时,25g 水最多可溶解20g 硝酸钠,另一温度下,50g 水中加入40g N a N O 3还未

饱和,其原因是 ( )

A. 升温了 B. 降温了 C. 水加多了 D. 溶质加多了

17. 已知硫酸溶液的密度随浓度增大而增大,若将质量分数分别为20%与50%的硫酸溶

液体积混和,则所得混合溶液的质量分数 ( )

A. =35% B. <35% C.>35% D.无法确定

18. 两种金属粉末的混合物16g ,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后生成1g 氢气,则这种混合物可能是

( )

A. M g A l , B. F e Z n , C. M g C u , D. F e A l ,

19. 四个50ml 烧杯中,分别放入浓度相同的20g 盐酸,然后向这四份盐酸中分别加入足

量的下列物质,经充分反应后都生成M g C l 2,其中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 )

A. M g B. M g O C. M g O H ()2 D. M g C O 3

20. 元素X的核电荷数为a ,它的阳离子X m +与元素Y的阴离子Y n -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则元素Y的核电荷数是 ( ) A. a m n ++ B. a m n -- C. m n a +- D. m n a

-- 二. 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用化学式回答:在干冰、生石灰、硝酸、烧碱、碳酸氢钠、纯碱、胆矾、氢硫酸八种

物质中,属于碱性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属于含氧

酸的是_______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正盐的是___________,属于酸式盐

的是____________。

2. 20℃时,100g25%的A溶液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蒸发掉15g 水,有4g A物质析出,则

该温度下A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___(2分)

3. 有一种氧化物,既能与某些酸性氧化物化合,又能与某些碱性氧化物化合,但生成物

都不是盐,此化合物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2分)

三. 简答题(5分)

1.用化学方法除杂,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1)N a O H 溶液中含少量N aC O 23

杂质

(2)N a C l 溶液中混有少量的M g S O 4杂质

(3)碳粉中含少量氧化铁杂质

2. 在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通常使用碳酸钙和稀盐酸,为什么不宜使用碳酸钙和稀硫酸?

四. 计算题(5分)

表面被氧化的锌粒7.31g ,跟36.5ml 密度为1.1g / c m 3

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0.2g H 2,求:

①锌粒中单质锌的质量分数

②所用盐酸的质量分数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编者

本专题课程标准

课时训练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和转化

本课时课标要求:

1.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

2.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1.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是()A.空气B.纯碱C.乙醇(C2H5OH)D.氯化钠

2.下列各类物质中一定含有氢、氧两种元素的有()A、单质B、氧化物C、盐D、含氧酸

3.用Mg、MgO、Mg(OH)2、H2SO4溶液、CuSO4溶液五种物质两两进行反应,能得到MgSO4的方法有()

A.3种B.4种C.5种D.无法确定

4.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A.2HCl+CaCO3====CaCl2+H2O+CO2↑ B.Zn+H2SO4====ZnSO4+H2↑

C.C +H2O 高温CO +H2 D.Fe3O3 +3CO 高温2Fe +3CO2

5.请填写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并按物质组成分类法填写物质类别

②氧化铝(Al2O3)③氢氧化铝④碳酸氢钠等,请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反应类型。

①;②;③;④。上述反应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有。

7.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那些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①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共热制氧气

②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③铁粉投入硫酸铜溶液中

④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共热制取氨气

⑤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的木炭层

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判断依据是。8.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酸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碱性氧化物。下列氧化物中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有;属于碱性氧化物的有;①Na2O②CO③CO2④SiO2⑤SO2⑥CuO⑦Fe2O3。

请在上述酸性氧化物中任选一种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二课时物质的量

本课时课标要求:

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及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物质的量是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B.0.012kg12C中所含有原子数目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 A表示,等于6.02ⅹ1023mol-1 C.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在数值上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D.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或电离方程式中各化学式前的系数比即为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lmolH约含有6.02ⅹ1023个氢原子B.等质量的O2和O3中所含氧原子个数相同C.等物质的量的CO和CO2中所含碳原子数相等D.2molH2S04中含2molH+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 )

A. 3.01×1023个SO2分子的质量为32g

B.48.3gNa2SO4·10H2O中所含水分子的数目为0.15N A个

C.71 g Cl2所含原子数为N A

D. 1 mol H2O的质量为18g/mol

4.填写下列表格:

6.4molNa2CO3与molNa2SO4所含氧原子数相等。

7.0.8g的甲烷(CH4)是mol,约含个甲烷分子、g碳元素和mol氢原子。

8.9.8g硫酸与g磷酸(H3PO4)所含氧原子个数相等,它们所含的氢原子个数之比是,所含的分子数之比是。

9.已知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在相同条件下,有一贮气瓶在空气中称重为179 g,当充满H2后称得为152 g。充满x气体时其质量为196 g,求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第三课时物质的聚集状态

本课时课标要求:

1.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性质。

2.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N-14 O-16 S-32 Cl-35.5 Na-23 Mg-24 Al-27 Ca-40 1.a molH2和2a mol He具有相同的()(A)分子数(B)体积(C)原子数(D)质量

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两种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反比

B. 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密度之比

C. 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摩尔质量之比等于密度之比

D. 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体积之比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体积相同,气体分子数必然相等

B. 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L

C. 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物质的体积都约是22.4L

D. 物质的量相同的粒子集体,其粒子数必然相等

4.在标准状况下,与8.8g CO2的体积相等的N2O的是()A.质量为8.8g B.物质的量为2mol C.体积为44.8 L D.分子数目为6.02ⅹ1023 5.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1体积X2(g)跟3体积Y2(g)化合生成两体积气体化合物,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 XY3 B. XY C. X3Y D. X2Y3

6.下列各组物质中分子数一定相同的是( ) A.11.2 L H2和0.5 molCO2B.18 mL H2O(4℃)和2ⅹ105Pa,27℃ 32 g O2

C.1 molCO和88 g CO2D.27℃,22.4 LCl2和含4 mol氧原子的H2SO4

7.质量相等的下列气体中,分别放到同体积的密封容器中,同温下,压强最大的是( ) A.H2B.O2C.C2H2D.N2

8.质量相等的下列气体,在相同状况下,所占体积最大的是()A.CO2B.SO2C.CO D.CH4

9.在相同条件下,下列气体中密度最大的是( ) A.H2B.O2C.C12D.HCl

10.在标准状况下,10 gCO和CO2的混合气体的体积为6.72 L,则此混合气体中CO和CO2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A.1:1 B.2:l C.3:4 D.1:2

11.实验室要制备标准状况下的二氧化碳89.6L,需要含CaCO380.0%的石灰石g。12.用含NaOH 4g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2NaOH+C12==NaCl+NaClO+H2O),最多能吸收标准状况下的氯气多少升?

第四课时物质的分散系

本课时课标要求: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了解交替的性质及应用。

2.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初步了解常见的电解质及其电离方程式的正确书写。1.

2.向沸水中逐滴加入FeCl3 稀溶液,得到红褐色透明的分散系,该分散系是。如何用简便的方法确定该分散系不是溶液:。3.明矾[KAl(SO4)2·12H2O]是一种常用的净水剂,其原理是。4.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现有①石墨②铜③硝酸钾④食盐水⑤蔗糖⑥烧碱。上述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有

(填序号),写出其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5.根据厦门气象台报道,近年每到春季,厦门市经常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A、溶液B、悬浊液C、乳浊液D、胶体

6.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10-9 ~ 10-7m之间

B.向豆浆中加入石膏,可使豆浆胶体发生聚沉制得可口的豆腐,

C.用平行光照射棕黄色的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时,都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D.Fe(OH)3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沉降,达到净水目的

)A.NaHCO3==== Na++ H++CO32-B.Ba(OH)2====Ba2++OH—

C.Al2(SO4)3====2Al3++3SO42—D.H2SO4====H2++SO42-

8.酸是指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电解质,下列电解质能电离产生氢离子,但不属于酸的是()

A.NaHSO4 B.H3PO4C.H2S D.NH4NO3

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本课时课标要求:

1.学会过滤、结晶、萃取、层析等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2.初步学会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

1.下列仪器加热时不用垫石棉网的是()A.烧杯B.烧瓶C.试管D.锥形瓶

2.用天然水制取纯度较高的水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A.煮沸并加入石灰纯碱 B. 加明矾搅拌

C. 进行多次过滤

D.蒸馏

3.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将石蕊试纸浸入溶液中,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B.向烧杯中倾倒溶液时,试剂瓶的标签没有朝手心。

C.过滤操作时,将待过滤的物质沿玻璃棒倒入过滤器中,玻璃棒应靠在滤纸的三叠处。D.向试管中滴加溶液时,滴管尖嘴要伸入试管口内,以防溶液滴到试管外。

4.下列分离方法中不正确的是()A.利用萃取方法用四氯化碳提取溴水中的溴单质

B.利用分馏的方法从石油中分离出汽油和煤油

C.利用结晶的方法除去KNO3中的氯化钠

D.利用分液的方法分离酒精和水

5.下列除杂质的方法不可行的是()A.用NaOH溶液除去CO2中混有的SO2

B.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除去N2中的少量O2

C.用新制的生石灰,通过加热蒸馏,以除去乙醇中的少量水

D.用适量盐酸除去AgCl中少量的Ag2CO3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填写标号) 。

A.用托盘天平进行称量,一般可准确到0.01g.

B.容量瓶上标有温度和容量,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水.

C.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

D.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慢慢注入浓硫酸.

E.检验铵盐的方法是加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7.往试管中的2mL溴水中加入1mL四氯化碳[CCl4],振荡静置后,可观察到

现象。分离该混合物通常选用仪器进行。8.现由有含硫酸钠、氯化镁、氯化钙和泥沙等杂质的粗食盐提纯氯化钠,可将粗食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操作:①过滤②加过量氢氧化钠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⑤加过量BaCl2溶液⑥蒸发结晶

(1)正确的操作顺序是:;(2)过滤操作所需要的玻璃仪器是;(3)加BaCl2溶液是为了除去SO42-,判断SO42-已除尽的方法是

。(4)加过量Na2CO3溶液的目的是。

第二课时常见物质的检验

本课时课标要求:

1.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

2.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1.请设计简单实验鉴别下列物质:

①纯碱和食盐:

②食醋和酱油:

③丝绸与棉布:

④铁制易拉罐和铝制易拉罐:

2.铵盐与强碱溶液混合加热时有氨气放出,请设计简单实验检验氨气的生成:

。3.从草木灰中提取的晶体中主要成分是K2CO3,还含有少量的KCl和K2SO4。现取该晶体少量制成溶液后分成两份,进行下列实验检验该晶体的成分。

(1)用铂丝蘸取该溶液在火焰上灼烧,并透过观察到,说明溶液中有离子;

(2)往第一份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可观察到,说明溶液中有离子;待无气泡生成后,再加入氯化钡溶液,可观察到,说明溶液中有离子;

(3)往另一份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再加硝酸钡溶液至无沉淀生成,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加硝酸银溶液,若观察到,说明溶液中有离子。4.下列几组物质,不用其它试剂,能一一鉴别出来的有:;只用一种试剂能鉴

别的有: ,选用的试剂分别是 。

A .CuSO 4溶液、Na 2SO 4溶液、NaCl 溶液、BaCl 2溶液

B .硫酸铜、氢氧化镁、碳酸钙三种白色固体

C .NaCl 溶液、KCl 溶液、NaNO 3溶液

D .硫酸铵、氯化铵、硫酸钠、氯化钾四种无色溶液

5.下面是四种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g/100g H 2O )

(假设:(1)盐类共存时不影响各自的溶解度。(2)分离晶体时,溶剂的损耗忽略不计。)

某同学设计用物质的量比为1:1的硝酸钠和氯化钾为原料,加入一定量的水制取硝酸钾晶

(1)在①和③的实验过程中,关键的实验条件是 。(2)分离出晶体的②和④的操作是 (填“蒸发”、“结晶”、“过滤”中的某种操

作)。硝酸钾晶体是 (填“A”或“C”)。

(3)粗产品中可能含有的杂质离子是 ;检验的方法

是 。

(4)欲将粗产品提纯,可采取的方法是

6.对牙膏的探究要用到许多化学知识。

(1)下表列出了三种牙膏中的摩擦剂,请在表中填写三种摩擦剂所属的物质类别(指酸、

碱、盐、氧化物)

(2)根据你的推测,牙膏摩擦剂在水中的溶解性是 (填“易溶”或“难溶”);

(3)Y 牙膏中的摩擦剂——碳酸钙可以用石灰石来制备,某学生设计了一种实验室制备碳

酸钙的实验方案,其流程图为:

石灰石 生石灰 石灰水 碳酸钙

①高温 ②加水 ③加碳酸钠溶液

请你仍用石灰石用原料(其化学试剂自选),设计实验室制备碳酸钙的另一种实验方案,依照(3)所示的方式,将你的实验方案用流程图表示出来:

石灰石

你设计的方案的优点是:。(4)检验牙膏中是否有碳酸钙的实验方法是。

第三课时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本课时课标要求:

1.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技能

2.了解生产和研究中经常要用中和反应滴定等方法进行定量测定。

3.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研究中的应用。

1.下列各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是()(A)4L 0.5mol?L-1的NaCl溶液(B)1L 0.3mol?L-1的Na2SO4溶液(C)0.8L 0.4mol?L-1的NaOH的溶液(D)2L 0.15mol?L-1的Na3PO4的溶液2.将100mL 5mol?L-1的盐酸稀释到200mL,取出10mL,则此10m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0.25mol?L-1(B)0.5mol?L-1(C)2.5mol?L-1(D)1mol?L-1

3.配制0.5mol?L-1的NaOH溶液100ml,需要4mol?L-1 NaOH溶液的体积是()(A)12.5mL(B)25mL(C)75mL(D)87.5mL

4.0.1L某溶液含有0.1mol KCl和0.1mol CaCl2,此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是()(A)0.1mol?L-1(B)0.2mol?L-1(C)0.3mol?L-1(D) 3mol?L-1

5.如图所示,下列实验操作与方法正确的是()

6.下列实验操作均要用玻璃棒,其中玻璃棒作用相同的是()①过滤②蒸发③溶解④向容量瓶转移液体

A.①和②B.①和③C.③和④D.①和④

7.标准状况下,11.2L的HCl的气体被水吸收制得50mL密度为1.16g/cm3的盐酸,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所含溶质的质量分数为。从溶液中取出10mL,H+的物质的量为。

8.若要配制1.00L2.00mol?L-1的稀硫酸需要密度为1.84g/cm3、H2SO4的质量分数为98.0%的浓硫酸体积约为。

9.10 ml某温度下的NaCl饱和溶液的质量为12g,将其蒸干后可得3.2g NaCl固体.计算:(1).NaCl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2).饱和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

(3).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0.用NaOH固体配制100mL 1.1mol?L-1 NaOH溶液时,某学生的操作如下:

将准确称量的4.4g NaOH固体放入烧杯中,加入约30mL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其溶解后,立即将溶液由烧杯中倒入100mL容量瓶中,轻轻振荡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然后往容量瓶中小心加蒸馏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1cm 2c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使溶液凹液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再把容量瓶用塞子塞紧,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1)请指出该学生操作中的错误:

; (2)该学生若改用将称量物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的方法称量4.4g NaOH固体(1g以下用游码),这项操作将导致所配溶液的浓度(填“偏高”或“偏低”或“无影响”);该学生实际称得NaOH固体的质量为。

(3)配制上述溶液时,下列操作对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有什么影响(或偏高、偏低或无影响)?(1)转移溶液后,未洗涤烧杯:;

(2)容量瓶用水洗净后未烘干:;

(3)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第一课时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本课时课标要求: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

2.初步了解原子的构成及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确定方法。

1.下列科学家中,提出了原子学说,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模型。

A.玻尔B.道尔顿C.汤姆生D.卢瑟福

2.在1911年前后,新西兰出生的物理学家卢瑟福把一束变速运动的α粒子(质量数为4的带2个正电荷的微粒),射向一片极薄的金箔,他惊奇的发现,过去一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而由这种“实心球”紧密排列而成的金箔,竟让大多数α粒子畅通无阻的通过,就像金箔不在那儿似的,但也有极少数发生偏转,或被笔直地弹回。根据以上叙述的实验现象能得出关于金箔中Au原子结构的一些结论,试写出其中的三点。

A.;

B.;

C.。

3.科学家研究证明,原子是由原子中心带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电的构成。绝大多数原子核由和构成。原子不带电是因为。4.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A B C D.5.已知镁、氯、氧的原子结构可用下列各图表示:

2

A B C D 第二课时 原子的构成

本课时课标要求:

1.掌握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定量关系。

2.了解同位素、核素的概念。

1.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在对南联盟滥炸中使用了大量贫铀弹。所谓“贫铀”是从金属铀中提取出23592U 以后的副产品,其主要成分是具有低水平的23892U 。下列有关于23892U 的说法中正确的 ( )

A .中子数为146

B .质子数为238

C .质量数为330

D .核外电子数为146

2.正电子、反质子等都属于反粒子,它们跟普通电子、质子的质量电量相等而电性相反,科学家设想在宇宙的某些部分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反物质。去年年初,欧洲和美国的科研机构先后宣布:他们分别制造出9个和7个反氢原子。这是人类探索反氢原子的一大进步。试推断反氢原子的结构是 ( )

A .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B .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C .由一个带电的中子与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D .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与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

3.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三位对超导和超流理论方面进行研究并作出先驱性贡献的科学家。在低温下液态的42He 和32He 具有超流体性。关于42He 说法错误的是 ( )

A .质子数为2

B .电子数2

C .质量数为4

D .中子数为4

4.同温同压下,由1H 和2H 组成的两种气体单质,如果质量相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体积之比2:1

B .密度之比1:2

C .原子个数之比2:1

D .质子数之比1:1

5.完成下表:

(1)原子种类由___________ ____决定, (2)元素种类由____________ ___决定,

(3)核电荷数由___________ ____决定, (4)相对原子质量由_____________决定,

(5)元素的化合价主要由________决定, (6)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_______决定。

7. 根据下列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填编号)

(1)其中属于阴离子的是 ,

(2)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

(3)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 。

8.某离子R 2—核内中子数为N ,质量数为A ,则该离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

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编者陈水福林秉珠

本专题课程标准

课时训练

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第一课时:氧化还原反应

本课时课标要求:

1.知道如何区分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2.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反应中发生了电子转移。

3.能简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标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说明: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理解电解饱和食盐水制氯气的原理和氯气的性质,并能在学习中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加以运用和巩固,加深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把氧化还原反应这部分教学内容前移。

1.下列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肯定有一种元素被氧化,另一种元素被还原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被氧化和被还原的可以是同一种物质

C.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相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D.某元素由化合态转变为游离态,则该元素一定发生了还原反应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解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B.非金属单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一定作氧化剂C.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D.氧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被氧化

3.下列微粒中,只有还原性的是()

A.Cl-

B.Cl

C. H+

D.H2O

4.下列反应中,属于有水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且水只做氧化剂的是()

A 、

B 、

C 、

D 、

5.氢化钙中的氢元素为—1价,它可用做生氢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该反应中,水的作用是()

A、溶剂

B、还原剂

C、氧化剂

D、既是还原剂又是氧化剂

6.下列变化中,必须加入氧化剂才能发生的是()

A、SO2→S

B、SO32—→SO2

C、I—→I2

D、HCO3—→CO32—

7.某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则该元素()

A、一定被氧化了

B、一定被还原了

C、既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D、既不可能被氧化,也不可能被还原

8.在氧化还原反应3S+6KOH=K2SO3+2K2S+3H2O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硫原子数比()

A、1∶2

B、2∶1

C、1∶1

D、3∶2

9.从下列各组反应的对比中,判断哪种微粒的氧化性最强,哪种微粒的还原性最强:铁钉浸入CuSO4溶液后,表面会附有红色物质;铜丝浸入AgNO3溶液后,表面会附有银白色物质,则Cu、Fe、Ag中,原子还原性最强,Fe2+、Cu2+、Ag+中离子氧化性最强。

10.请在下列化学方程式上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还原剂。

(气)浓

MnO2

⑸2KClO2↑

(6)Fe2O3+3CO==2Fe+3CO2↑

11.高锰酸钾和氢溴酸溶液可以发生下列反应:

2KMnO4+16HBr=5Br2+2MnBr2+2KBr+8H2O,其中氧化剂是_________,若了消耗15.8g氧化剂,则被氧化的还原剂的质量是g,转移电子_________mol。

12.在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反应中,若有1.2mol的电子发生转移,则被还原的HNO3的质量是多少?生成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L?

第二课时氯气的生产原理

本课时课标要求:

1.了解从海水中提取氯单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了解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原理和方法。

1.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离子是()A.钠离子B.氯离子C.钙离子D.镁离子

2.氯在自然界以化合物形态存在,18世纪70年代,首先发现并制得氯气的化学家是()A.汉弗莱·戴维B.舍勒C.阿伏加德罗D.侯德榜

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试管壁是沾附有MnO2,除去MnO2可用的试剂是()A.蒸馏水B.KOH溶液C.稀盐酸D.热的浓盐酸4.实验室用下列两种方法制取氯气:①用含HCl 146g 的浓盐酸与足量的MnO2反应

②用87g MnO2与足量的浓盐酸反应,则所得Cl2()A.①比②多B.②比①多 C.一样多 D.无法比较

5.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来制取氯气,主要操作有:①将烧瓶固定在铁架台上②把酒精灯放在铁架台上,根据酒精灯确定铁圈高度,固定铁圈放好石棉网③用药匙向烧瓶中加二氧化锰,再向分液漏斗中加入浓盐酸,并将导气管放入集气瓶中④检查装置的气密

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四_硫、氮和可持续发展复习提纲

专题四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一、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1、SO2的性质及其应用: (1)物理性质:通常为无色、有毒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一体积水能溶解40体积SO2),易液化(沸点为-10℃)。是严重的大气污染物。 备注:大气污染物通常包括:SO2、CO、氮的氧化物、烃、固体颗粒物(飘尘)等。 (2)化学性质: ①SO2是酸性氧化物: ②还原性:SO2中S为+4价,可与强氧化剂(如氧气等)反应生成+6价的S: 1)SO2 + O2 <==== > 2SO3 催化剂 加热 2)能使溴水褪色:SO2 + Br2 + 2H2O ===H2SO4 +2HBr 3)与H2O2反应:SO2 + H2O2 === H2SO4 4)SO2在水溶液中能被KMnO4(H+)、Cl2、Fe3+、HNO3等氧化,归纳如下(都在通常条件下进行): SO2H2SO4 ③氧化性:SO2中S为+4价,可以降低,表现出氧化性,但氧化性很弱: SO2 + 2H2S ===3S↓+ 2H2O ④漂白性:SO2可与某些有色物质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加热时这些无色物质又会发生分解,从而恢复原来的颜色,即漂白作用是可逆的。常用于实验室对SO2 气体的检验 备注:漂白原理类型:①吸附型:活性炭漂白——活性炭吸附色素(包括胶体)②强氧化型:HClO、O3、H2、Na2O2 等强氧 化剂漂白——将有色物质氧化,不可逆③化合型:SO2 漂白 ——与有色物质化合,可逆 (3)酸雨——硫酸型酸雨: 1)硫酸型酸雨的形成: PH值小于5.6的雨水叫酸雨。含硫酸的酸雨称硫酸型酸雨;含硝酸的酸雨称硝酸型酸雨。 硫酸型酸雨的形成途径: ①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在光照、烟尘中的金属氧化物等作用下,和氧气生成三氧化硫,溶于水后形成硫酸: SO2 + O 2 <==== > 2SO3 SO3 + H2O === H2SO4 催化剂 加热 ②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直接溶于水并生成亚硫酸,亚硫酸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空气中的氧气作用下生成硫酸: SO2 + H2O H2SO3 2H2SO3 + O2 == 2H2SO4 第 1 页共8 页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2.化学计量之间的转化关系 (1)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 (2)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n= M m = NA N =Vm V =C B ×V (3)有关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守恒):C (浓)·V (浓)==C (稀)·V (稀) (4)溶质质量分数(W )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 )的转化:(注意其中的单位换算) 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及误差分析 (1)容量瓶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仪器,其常用规格有50 mL 、100 mL 、250 mL 、500 mL 、1000 mL 等,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其规格,如500 mL 容量瓶。并且使用前一定要检查其是否漏水。 (3)误差分析 由公式知,凡是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或使溶液体积增大的操作,都会使c 偏低,反之偏高。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1.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①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将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③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2.电解质和离子反应 (1)电解质的相关概念 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②电离: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③酸、碱、盐是常见的电解质 酸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电解质;碱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电解质;盐电离时产生的离子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或铵根离子。 (2)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①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②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沉淀生成、有气体生成和有水生成。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③在溶液中参加反应的离子间发生电子转移的离子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离子方程式更能显示反应的实质。通常一个离子方程式不仅能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能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依照“写、拆、删、查”四个步骤。一个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必须能够反映化学变化的客观事实,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总数还必须相等。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3.氧化还原反应 升 失 氧 还,降 得 还 氧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 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化学反应,它的基本特征是反应前后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2)氧化剂和还原剂 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是氧化剂;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3)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必定相等,化合价升高、降低的总数也必定相等。 4.分散系、胶体的性质 (1)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2)胶体和胶体的特性 ①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 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胶体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属于介稳体系。

高一化学必修一课本

学生实验 实验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化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当我们通过认真训练,逐步掌握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后,就能更快、更好地学习化学。 实验目的 1.复习初中学过的部分仪器的使用方法。 2.进一步练习初中学过的部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3.通过实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夹、烧杯、漏斗、蒸发皿、玻璃棒、量筒、酒精灯、集气瓶、单孔橡胶塞、胶皮管、玻璃导管、水槽、铁架台、玻璃片、药匙、滤纸、托盘天平、研钵。 KClO3、CuSO4·5H2O、NaOH饱和溶液。 火柴、木条、剪刀。 实验步骤 一.制取氧化铜 1.称取 5g CuSO4· 5H2O,在研钵中研细后倒入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30 mL 蒸馏水,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观察溶液的颜色。 2.向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滴加NaOH饱和溶液并搅拌,直到不再产生沉淀。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用滤纸和漏斗做一个过滤器,过滤并分离烧杯内的液体及沉淀(图1)。用少量蒸馏水洗涤沉淀2次~3次。观察滤液及沉淀的颜色。 4.把滤纸上的沉淀转移到蒸发皿内。加热(图2),搅拌,直到全部变为黑色固体,停止加热。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把蒸发皿中的固体转移到研钵中,研细,留下备用。 二.制取氧气 1.如图3所示装配好实验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称取 l.2 g KClO3,与前面制取的CuO粉末(这里作为通常使用的催化剂 Mno2的代用品)混合均匀后装入大试管中,用带有导管的单孔橡胶塞塞紧管口。 3.加热,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氧气。 4.先撤出导气管,再停止加热(为什么?)。 5.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检验收集的氧气。

高一化学_必修1_苏教版_专题_知识点重点难点总结笔记(完整版)

苏教版化学必修1 专题知识点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电子发生转移 判断依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注意: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 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c.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是氧化剂 d.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得到的产物是还原产物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还原剂→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 (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 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 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等; 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S2-等。 (3)根据其活泼性判断: ①根据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Cl2Br2I2S 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4) 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 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2KMnO4 + 16HCl (浓)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 MnO2 + 4HCl(浓) =△= MnCl2 + Cl2↑ + 2H2O 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KMnO4 > MnO2 (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 如:2Fe + 3Cl2 = 2FeCl3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Cl2 > S 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臵,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 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 Cl-+Ag+=AgCl↓ 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 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 n =N/NA

高一化学必修一新人教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化学(必修)1》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第一节 1.C 2.C 3.CD 4.略 5.乳化原理或萃取原理 6.利用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 7.不可靠,因为碳酸钡也是白色沉淀,碳酸根干扰了硫酸根的检验。 由于硫酸钡是难溶的强酸盐,不溶于强酸,而碳酸钡是难溶弱酸盐,可溶于强酸,因此可先取样,再滴入氯化钡溶液和几滴稀硝酸或稀盐酸,如果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有硫酸根。 第一章第二节 1.D 2.B 3.B 4.B 5.65 mg/dL ~110mg/dL (1mmol=10-3mol) 6.这种操作会使得结果偏低,因为倒出去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相当于容量瓶内的溶质有损失。 7.14mL 8.n(Ca):n(Mg):n(Cu):n(Fe)=224:140:35:2 9.1)0.2mol 2)Cu2+:0.2mol Cl-:0.4mol 10.40 (M=40 g/mol,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 第一章复习题 1.C 2.B 3.A 4.BC 5.C 6.(1) 不正确。(标况下) (2)不正确。(溶液体积不为1L) (3)不正确。(水标况下不是气体) (4)正确。(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即为物质的量之比,也就是分子个数比)7.(1)5% (2)0.28mol/L 8. 9.1.42 g,操作步骤略。 第二章第一节 1.②⑧①④⑤⑥⑦⑩⑨2.树状分类法略 6.BD 7.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得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的大小在1~100nm范围。 胶体的应用,例如明矾净水、豆浆加石膏成豆腐、静电除尘、江河入海口易形成沙洲、血液透析、饱和氯化铁溶液用于应急性止血等。 第二章第二节 1.水溶液熔融状态电离阴阳离子阳离子H+阴离子OH-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酸根离子H+ + OH-=H2O 2.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生成难溶物、易挥发物质、弱电解质 3.C 4.C 5.C 6.B 7.D 8.(1) NaOH=Na++OH-(2) CuCl2=Cu2++2Cl- (3) Fe2(SO4)3=2Fe3++3SO42-(4) Ba(NO3)2=Ba2++2NO3- 铁粉 过滤 Fe、Cu FeSO4溶液 稀硫酸 过滤FeSO 4 溶液 蒸发 结晶

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一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课标内容】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 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4.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5.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教学目标】 1. 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 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 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3. 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4. 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5. 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6.能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概念解释一些实际的问题。

7.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8.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课时安排】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量1课时 物质的聚集状态, 物质的分散系1课时 【课题】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3、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4、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本节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正确的唯物主义物质观 【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 【教学难点】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过程】 一、物质的分类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全)

苏教版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1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1.2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升失氧还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 还原剂→氧化产物 + 还原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 >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 还原产物 (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 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 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等;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质量数(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核素:具有一定质子数和种子数的原子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之间互称为同位素。 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1.氯气的生产原理 (1)工业制法——氯碱工业 2NaCl + 2H2O ==== 2NaOH + H2↑ + Cl2↑ 正极负极 (2)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MnO2+4HCl (浓) =△= MnCl2+2H2O+Cl2↑ 反应仪器:圆底烧瓶、分液漏斗 除杂:HCl气体(用饱和食盐水除)、水蒸气(用浓硫酸除)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排饱和食盐水法 尾气处理:NaOH溶液 氯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有毒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 化学性质:1. Cl2与金属反应(一般将金属氧化成高价态) 2. Cl2与非金属反应 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3. Cl2与碱的反应 Cl2+2NaOH=NaCl+NaClO+H2O 84消毒液成分为NaCl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CaCl2、Ca(ClO)2为漂白粉的成分,其中Ca(ClO)2为有效成分 氯水Cl2+H2O == HCl+HClO 成分分子:H2O、Cl2、HClO 离子:H+、Cl-、ClO-、OH- 氯水的性质 1. 酸性 2. 氧化性 3. 漂白性 4. 不稳定性 Cl-的检验:试剂:AgNO3溶液和稀硝酸现象:产生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结论:溶液中有Cl 次氯酸的性质 1.酸性 2.氧化性 3.漂白性 4.不稳定性: 氯气的用途:来水的消毒、农药的生产、药物的合成等 卤族单质的物理性质 1.状态:气态(Cl2)→液态(Br2)→固态(I2) 2.颜色:黄绿色(Cl2)→深红棕色(Br2)→紫黑色(I2),颜色由浅到深

(完整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的物理量之一,用n 表示 2、意义:把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与宏观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它表示的是物质中所含粒子的多少-分子、原子、离子、质子、电子。 3.注意:“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全称,是一个专有名词,不能当成物质的数量或质量来理解,不得随意增减。 二、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1摩尔:含有与0.012Kg 12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的粒子数,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为1mol 。它表示的是物质中微粒的个数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比值。 =粒子数目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 A N N n = 2、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 单位:mol -1(/ mol ) 数值:0.012kg 12C 中所含12C 原子的个数(kg kg 2610993.1012.0-?) 近似值:6.02×1023mol -1 (6.02×1023/ mol ) 3、适用范围: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应用于宏观物质。(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在使用时必须标明微观粒子的种类,如1molH 、1molH+。不能用摩尔数代替物质的量。 三、摩尔质量 如何由物体质量求出微观粒子个数呢? 物质质量?→?? 物质的量?? ?→??A N 粒子个数 单个粒子质量很难称量,但大量粒子总质量可称量。(分子质量约10-26~10-25 kg ,若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总质量约为10-3~10-2kg ,即1g ~10g ) 1、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即每摩尔粒子所具有的质量,用M 表示 m M n ==物质质量摩尔质量粒子物质的量 2、单位:()()mol kg mol kg mol g mol g //,11--??或 3、摩尔质量的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质量。 即:H 2O 分子量为18,H 2O 的摩尔质量为18g/mol 4、相关计算 例题1. 1 mol 水分子中含有约 个水分子(6.02×1023) 0.5mol O 2中含有约 个O 2分子(3.01×1023) 2 mol H +中含有约 个H +(1.204×1024) 2. 在反应X+2Y=R+2M 中,已知R 和M 的摩尔质量之比为22:9,当1.6克X 与Y 完全反应后,生成4.4克R ,则在此反应中Y 和M 的质量之比为( ) A 、16:9 B 、23:9 C 、32:9 D 、46:9 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摩尔是基本物理量之一 B 、1mol 氯分子的质量是71g C 、0.5mol 硫酸的质量是49g D 、0.006kg 碳原子的物质的量是0.5mol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高中化学必修一书后答案

高一化学必修1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第一节 1.C 2.C 3.CD 4.略 5.乳化原理或萃取原理 6.利用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 7.不可靠,因为碳酸钡也是白色沉淀,碳酸根干扰了硫酸根的检验。 由于硫酸钡是难溶的强酸盐,不溶于强酸,而碳酸钡是难溶弱酸盐,可溶于强酸,因此可先取样,再滴入氯化钡溶液和几滴稀硝酸或稀盐酸,如果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有硫酸根。 第一章第二节 1.D 2.B 3.B 4.B 5.65 mg/dL ~110mg/dL (1mmol=10-3 mol ) 6.这种操作会使得结果偏低,因为倒出去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相当于容量瓶内的溶质有损失。 7.14mL 8.n(Ca):n(Mg):n(Cu):n(Fe)=224:140:35:2 9.1)0.2mol 2)Cu2+:0.2mol Cl-:0.4mol 10.40 (M=40 g/mol ,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 第一章复习题 1.C 2.B 3.A 4.BC 5.C 6.(1) 不正确。(标况下) (2)不正确。(溶液体积不为1L ) (3)不正确。(水标况下不是气体) (4)正确。(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即为物质的量之比,也就是分子个数比) 7.(1)5% (2)0.28mol/L 8. 9.1.42 g ,操作步骤略。 第二章第一节 1.②⑧ ①④ ⑤ ⑥ ⑦⑩ ⑨ 2.树状分类法 略 铁 粉 过 滤 Fe 、Cu FeSO 4溶液 稀硫酸 过 滤 FeSO 4溶液 蒸发 结晶

7.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得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的大小在1~100nm范围。 胶体的应用,例如明矾净水、豆浆加石膏成豆腐、静电除尘、江河入海口易形成沙洲、血液透析、饱和氯化铁溶液用于应急性止血等。 第二章第二节 1.水溶液熔融状态电离阴阳离子阳离子H+阴离子OH- 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酸根离子H+ + OH-=H2O 2.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生成难溶物、易挥发物质、弱电解质 3.C 4.C 5.C 6.B 7.D 8.(1) NaOH=Na++OH-(2) CuCl2=Cu2++2Cl- (3) Fe2(SO4)3=2Fe3++3SO42-(4) Ba(NO3)2=Ba2++2NO3- 9.(1) SO42-+Ba2+=BaSO4(2) 2Al+3Hg2+=3Hg+2Al3+ (3) CO32-+2H+=H2O+CO2(4) 不反应。 10.(1)可溶铜盐+强碱=可溶盐+Cu(OH)2(2)强酸+强碱=可溶盐+H2O (3) 强酸+CaCO3=可溶钙盐+H2O+CO2(4) 强酸+可溶盐=可溶盐+H2O+CO2 (5) 可溶铜盐+Fe=可溶铁盐+Cu 11.金属导电的原因是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下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是溶于水后发生电离,电离出来的阴阳离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形成电流。 金属是单质,不属于化合物,因此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第二章第三节 1.电子氧化还原失去氧化还原得到还原氧化 2.O2 KClO3 KMnO4 HNO3 H2O2 Fe3+等H2 C CO 金属单质等 3.氧化S+O2=点燃=SO2还原 4.C 5.D 6.C 7.C B 8.B C 9.(1)还原剂H2氧化剂O2转移电子4e- (2)还原剂P 氧化剂O2 转移电子20e- (3)KClO3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转移电子12e- (4)还原剂H2氧化剂WO3转移电子6e-10.略 第二章复习题

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四测试

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四测试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2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Cl: 35.5 K:39 Ca:40 Cu:64 Zn:6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答案) 1.下列有关酸雨的说法正确的是() A、酸雨就是指PH<7的雨水 B、酸雨是因为雨水中含有CO2 C、工业上大量燃烧含有硫燃料和以含硫矿石为原料冶炼金属产生的SO2是产生硫酸型酸雨的主要原因 D、酸雨没有危害,所以不必担心,也不必想办法治理 2.银耳本身为淡黄色,某地出产一种雪耳,颜色洁白如雪。其制作过程如下:将银耳堆放在密封状态良好的塑料棚内,在棚的一端支一口锅,锅内放入硫磺,加热使硫磺熔化并燃烧,两天左右。雪耳就制成了,这种雪耳炖不烂,且对人有害。制作雪耳利用的是() A、硫的还原性 B、SO2的漂白性 C、硫的漂白性 D、SO2的还原性 3.区别SO2与CO2可用的方法是() A、品红溶液 B、澄清石灰水 C、紫色石蕊试液 D、BaCl2溶液 4、将SO2通到显红色的酚酞试剂中,发现红色消失,主要是因为SO2( ) A.有漂白性 B.有还原性 C.是酸性氧化物 D.有氧化性 5.下列反应中,硫酸既表现出强氧化性,又表现也酸性的是() A、稀硫酸与锌粒反应生成气体 B、浓硫酸使铁、铝钝化 C、浓硫酸与铜反应产生SO2 D、浓硫酸和木炭 6、常温下不能溶于浓HNO3或浓硫酸的金属是( ) A.Ag B.Zn C.Cu D.Fe 7.下列气体中都能能浓硫酸干燥的一组是() A、NH3 HCl SO2 B、SO2 H2S CO2 C、N2 SO2 Cl2 D、SO2 NH3 CO2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超全总结

化学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 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4)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5)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6)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7)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 (8)Fe3+能与KSCN溶液反应,变成血红色Fe(SCN)3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9)Cu2+蓝色水溶液(浓的CuCl2溶液显绿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加热后可转变为黑色的CuO沉淀。含Cu2+溶液能与Fe、Zn片等反应,在金属片上有红色的铜生成。 ③几种重要的阴离子的检验 (1)OH-能使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橙色的甲基橙等指示剂分别变为红色、蓝色、黄色。 (2)Cl-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AgCl沉淀,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能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3)Br-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AgBr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I-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黄色AgI沉淀,不溶于稀硝酸;也能与氯水反应,生成I2,使淀粉溶液变蓝。(5)SO42-能与含Ba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4沉淀,不溶于硝酸。 (6)SO32-浓溶液能与强酸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该沉淀溶于盐酸,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 (7)S2-能与Pb(NO3)2溶液反应,生成黑色的PbS沉淀。 (8)CO32-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BaCO3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或盐酸),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 二、常见事故的处理 三、化学计量 ①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 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约为6.02x1023 N 公式:n= NA 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 m 公式:n= M 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V 公式:n= Vm 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④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⑤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符号CB 单位:mol/l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目录及知识整合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教材整合(共4个专题个10单元31节)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移去“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二、物质的量 三、物质的聚集状态(删去“1mol物质体积的计算”) 四、物质的分散系(移去“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 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移去“萃取、分液”) 二、常见物质的检验(移去“Cl-、SO42-检验、焰色反应”) 三、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删去一或与二合并)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三、原子核的组成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一、氯气的生产原理 二、氯气的性质(加上“Cl-检验”) 三、氧化还原反应(加上“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四、溴、碘的提取(加上“萃取、分液”) 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 一、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加上“焰色反应”) 二、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三、离子反应(加上“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 四、镁的提取及应用 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重点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一、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二、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 三、铝及铝合金 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重点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一、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 二、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重点硅及二氧化硅的性质) 一、硅酸盐矿物与硅酸盐产品 二、二氧化硅与信息材料 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重点浓硫酸的特性)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二、硫酸的制备和性质(加上“SO42-检验”) 三、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一二的复习) 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含氮化合物(重点氮氧化物、硝酸的性质) 一、氮氧化物的产生和转化(一二合并) 二、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三、硝酸的性质 一、教材整合的整体思路是:由于学生基础底,知识薄,教学中特别注重初中知识的复习与高中知识的衔接。前期关注“点”即“知识点、考点”;中期过渡到“线”即“知识链”;后期到“面”即“知识网”,使学生将知识用“块”的立体形式来构建学科模块,以便学生认知、理解、运用学科知识。 二、教材整合的整体原则:将相关知识合并,将一些无所谓的过渡性内容删除,将重点知识加以强化。 三、教材整合的具体操作: 专题一:大量移去理论性知识。移去理由:我校学生初中化学知识几乎空白,没有初中知识支撑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无疑难如登天,费时费力。 专题二:加上专题一中移去的理论性知识。加上理由:专题二在学习了具体元素化合物知识后马上加上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了就用自然而然,省时省力。 这样“一删一加”在不影响知识掌握的情况,省去了不少时间,而且易教易学。 专题三、专题四:删去无所谓的过渡、与衔接,学会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是关键。所以均整合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以学生记忆、应用练习为主。这样专题三、四会省去不少时间,而且不影响知识的学习。

高一化学必修一复习专题

高一化学必修一复习专题 专题1 例析鉴别物质的三种类型 ◆典型问题1 不用试剂的鉴别 例1 下列各组溶液,不加其它试剂不能鉴别的一组是() A、Na2CO3HCl CuSO4NaNO3 B、K2CO3H2SO4HNO3BaCl2 C、HCl AgNO3HNO3NaCI D、NaOH FeCl3MgCl2BaCl2 【方法归纳】不用任何试剂的鉴别题解题思路: ①先依据外观特征,鉴别出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然后再利用它们去鉴别其他的几种物质。 ②若均无明显外观特征,可考虑能否用加热或焰色反应区别开来。 ③若以上两种方法都不能鉴别时,可考虑两两混合,记录混合后的反应现象,分析确定。 ④若被鉴别物质为两种时,可考虑因试剂加入的顺序不同、现象不同而进行鉴别。 ◆典型问题2 只用一种试剂鉴别 例2下列各组物质中,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的是() ①AgNO3、NaOH、HCl ②NaOH、HNO3、NaCl ③Ba(NO3)2、KCl、CH3COOH A.①②③B.①③C.①D.②③ 【方法归纳】①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水溶性、密度、溶液的酸碱性,确定能否选用水或指示剂进行鉴别。②在鉴别多种酸、碱、盐的溶液时,可依据“相反原理”确定试剂进行鉴别。即被鉴别的溶液多数呈酸性时,可选用碱或呈碱性的盐溶液作试剂;若被鉴别的溶液多数呈碱性时,可选用酸或呈酸性溶液作试剂。 ◆典型问题3 任选试剂鉴别 例3现有下列五种物质的溶液:HCl、H2SO4、NaCl、Ba(OH)2、NaOH,如何将它们区别开来?【思路】任选试剂鉴别多种物质时一般是先加一种试剂根据现象不同将多种物质分组,然后再分别鉴别出每组内的物质。 【规律总结)】此类题目不限所加试剂的种类,可用多种解法,题目考查的形式往往是从众多的鉴别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其要求是操作步骤简单,试剂选用最少,现象最明显。简答叙述时的一般步骤:取少量样品→加入某种试剂→加热、振荡等操作→根据现象→得出结论。 〓自我检测〓 1 不用任何试剂鉴别下列五种物质的溶液:①NaOH ②MgSO4③Ba(NO3)2④Cu(NO3)2⑤KNO3被鉴别出来的正确顺序是()A、⑤④③②①B、④③①②⑤C、④①②③⑤D、②③①④⑤ 2 有标号为A、B、C、D、E、F的六瓶溶液,只知它们分别是碳酸钠溶液、硝酸银溶液、稀盐酸、硝酸钠溶液、硝酸钙 3. 下列各组中固体物质只借助于水就可以鉴别的是() A、CaCO3、Na2CO3、BaCO3 B、BaSO4、NaCl、K2SO4 C、CuSO4、NaOH、KCl D、NaCl、AgNO3、KNO3 4. 只用一种试剂能区别Na2SO4、AgNO3和Na2CO3三种溶液,这种试剂是() A、BaCl2溶液 B、KOH溶液 C、NaNO3溶液 D、稀盐酸 5. 实验室有失去标签的盐酸、碳酸钠、硫酸、氢氧化钾和硝酸钾五种溶液。为把他们区别开来,所加试剂及先后顺序合理的一组是() A、氯化钡溶液、稀硝酸、石蕊试液 B、稀硝酸、石蕊试液、硝酸银溶液 C、石蕊试液、稀硝酸、硝酸银溶液 D、稀硝酸、酚酞试液、硝酸银溶液 专题2 解读除杂的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除杂应遵循的原则:①被提纯物质的应尽量不要减少;②不得引入新的杂质;③要易于分离、复原;④为使杂质尽可能除去需要加入过量的试剂;⑤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能把前面所加过量的试剂除去。除杂的主要化学方法有:增加法、溶解与吸收法。 ◆典型问题1 增加法除杂 例1下列除杂质的方法不可行的是()· A、通过饱和NaHCO3溶液除去CO2中的少量SO2 B、通过NaOH溶液除去CO2中的HCl气体 C、用铁除去氯化亚铁中少量的氯化铜 D、用盐酸除去AgCl中少量的Ag2CO3 【方法归纳】增加法除杂即把杂质转化成被提纯的目标物质。如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HCl):通过NaHCO3溶液;NaNO3(NaCl):加AgNO3溶液;NaHCO3(Na2CO3):通入CO2;NaCl(Na2CO3、NaHCO3):滴加HCl;Na2CO3(NaHCO3):加热。 ◆典型问题2 溶解与吸收法除杂 例2下列物质提纯的方法错误的是() A.除去混在Cl2中的HCl:将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B.除去混在SiO2中的CaO:加入足量盐酸后过滤 C.除去混在KI中少量的I2:加入CCl4后过滤 D.除去酒精中混有的醋酸:向混合液中加入生石灰后蒸馏 【方法归纳】溶解与吸收法除杂是较常用的提纯方法之一,利用被提纯物质与杂质在水、有机溶剂、酸、碱、盐中溶解性差异(这里的溶解包括发生化学反应而与原体系分离),选择不同的试剂溶解吸收除去杂质。①溶于水的物质与不溶于水的物质混在一起时,可加水溶解,过滤,如混在氯化钠中的二氧化硅。 ②不溶于酸的物质中混有溶于酸的物质,可加酸溶解过滤。如混在铜中的锌可用盐酸除去;二氧化硅中混有碳酸钙,可先加盐酸后过滤而除去。 ③不溶于碱的物质中混有溶于碱的物质,可加碱溶解过滤,如混在镁中的铝可加氢氧化钠后过滤而除去;H2(H2S、SO2、CO2、HCl、H2O),用碱石灰(固体氧化钙与氢氧化钠的混合物)除去;甲烷(乙烯):溴水;乙烯(CO2、SO2):NaOH溶液。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

`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NaHCO3溶液。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或硼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7)若水银温度计破裂,应在汞珠上撒上硫粉。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

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防止液体暴沸,应在底部加一些沸石或碎瓷 片。水冷凝管中进水应下进上出。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 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 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如用四氯化碳或萃取碘水里的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里的碘后再分液 三、离子检验 — (1)Cl-离子的检验: 待测溶液+AgNO3生成白色沉淀+少量稀HNO3沉淀不溶解:则证明有Cl- (2)SO42-的检验: 待测溶液+稀HCl无明显现象+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则证明含有SO42-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例:粗盐提纯加入试剂顺序氯化钡(除去硫酸盐)→氢氧化钠(除去氯化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