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老曹收藏-write-从媒介现实到受众现实_从框架理论看电视报道我驻南使馆被炸事件

老曹收藏-write-从媒介现实到受众现实_从框架理论看电视报道我驻南使馆被炸事件

从媒介现实到受众现实

从框架理论看电视报道我驻南使馆被炸事件

张克旭 臧海群 韩 纲 何 婕

内容提要 现代传媒的高度发展使人们生活在三种不同的现实之中,其中从媒介现

实到受众现实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自80年代兴起的框架研究近年来在国外

已广受重视,为研究媒体与舆论关系建立了一个新典范。本文选择国内媒体报道北

约轰炸我驻南使馆事件为个案研讨主题,首先对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上海东方

电视台三家电视台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以探究各电视台的新闻框架。随后,我

们又进行了电话问卷调查,试图了解公众团体接收媒体报道的特殊框架为何。最后

通过比较新闻框架与受众框架,证实了我们的预先假设:新闻媒体在反映客观现实的

特定事件时,会固定呈现此一事件的特殊部分;受众在阅听新闻媒介报道时,也会依

照过去经验表现出一定的面向,从而形成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趋同、协商或对立,

实现三种现实间的转换与互动。

5月8日凌晨,北约飞机轰炸我驻南使馆;各国记者纷纷发出相关报道;公众通过不同途径获取这方面的信息,生活日程上增加了重要的一项:看新闻。

在作上面叙述时,我们实际上跨越了三个不同的现实:客观现实、媒介现实和受众现实。从客观现实到媒介现实到受众现实,是传播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试从框架理论角度,通过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事件的电视新闻报道进行个案分析,探讨三种现实间的互动关系,尤其是从媒介现实到受众现实的过程。

一、三种现实

在现代传媒异常发达的今天,我们经常在三种不同的现实情景间穿梭:

第一种现实是客观现实,指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而对于特定的人群来说,现实世界广阔无际,人们对它的认识是间接的。

第二种现实是媒介现实,指媒介所呈现出的事件情景。在理想上,媒介报道应该反映出客观现实,但基于种种因素,实际中不可能做到。

第三种现实是受众现实,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得的对客观现实的认知。这种认知,受众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如个人经验、书籍等,但媒介是主要途径。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客观现实是媒介报道的对象,是媒介现实存在的前提;另一方面,媒

介是否报道、如何报道客观现实会影响甚至操纵对客观现实的认知。同样,媒介现实是受众现实存在的基础,而受众是否接收、如何接收媒介报道也影响甚至控制对媒介现实乃至客观现实的认知。也就是说客观现实、媒介现实和受众现实之间是互动的,在这个互动中,媒介现实起到关键作用。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媒介现实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对传播者而言,媒介现实是传播者主体(这里称为主体2)对客观现实(这里称为客体1)的认识,它反映了传播者的主观现实;另一方面,对于受众而言,传播中经符号化的媒介现实,大都是他们无法亲身感知的现实世界的他人经验,是相对与受众主体(这里称为主体1)的客观现实(这里称为客体2)。

三者关系可通过图一来表示

:

图一 三种现实间的互动关系

首先,媒介现实以客观现实为反映对象,不管传播者的主观作用如何发挥,其中所包含的 客观!内核总是存在的,并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其次,媒介提供的现实是一个经过选择、建构的世界,也就是说,在我们和客观现实之间,其实有一个真实的世界被媒介所包装、润饰和过滤。因此,受众看到的是一个逼真的 虚拟现实!,一方面他们能够根据个人经验和知识看到一部分 客观!内核,并逐渐内化为新的认知模式;另一方面,他们对被媒介包装的客观现实,有可能按照 歧异!方式进行误读。

所以,看新闻是受众和新闻报道之间互动的过程。本质而言,媒介现实和受众现实都是客观现实的 再现!,并总在某种特定的规范中进行,这种规范可以称之为 框架!。

二、框架理论

(一)框架的定义

框架理论的起源可溯自社会学家对真实的解释以及认知心理学家有关 基模!(schema of interpretation)的理论。当代美国学者Gamson 是框架理论最重要的研究者,他认为,框架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指 界限!(boundary,如摄像机的镜头)之意,可引申为对社会事件的规范,人们藉以观察客观现实,凡纳入框架的实景,都成为人们认知世界中的部分;另一类则指人们用以诠释社会现象的 架构!(building fra me),以此来解释、转述或评议外在世界的活动。而其他学者后又指出,框架既有协助人们思考或整理信息的正面意义,又可能成为人们意识形态3

从媒介现实到受众现实

或刻板印象的主要来源, 框限!了主观认知世界的活动,具有负面效果。

总之,框架一方面有建构客观现实的意义,是一种 再现!的过程;另一方面,框架也是人们思考的依据,藉以联系外在世界。唯有透过框架的展现,我们才能了解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由此可见,框架概念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人们判断外界活动的依据,而且在于框架是联系人与社会文化的桥梁。例如,新闻工作者在报道中所使用的语言或对事件的描述,其基础大都来自社会文化中为广大受众所熟悉的故事结构(或称新闻框架)。

过去对新闻框架的讨论,大部分集中于审视新闻媒介如何介入受众主观选择客观现实的过程。现在一般认为新闻并非自然产物,而是一种客观现实的建构过程,且是媒介组织与社会文化妥协的产品,具有转换或传达社会事件的公共功能。因而新闻报道是 框限!部分事实、 选择!部分事实以及主观地 重组!这些社会事实的过程。而在新闻媒介建构社会事件的过程中,新闻媒介和受众都启动了主观的诠释基模,透过选择机制以强调(或省略)事件中的某一部分。这种建构意义或转换符号意旨的主观策略,是新闻框架形成的主要依据。

由此可见,这里所讨论的新闻框架,一方面代表了客观现实如何被新闻媒介主观地呈现,另一方面也代表了一般受众如何主观地解读新闻媒介的符号系统(媒介现实)。所以,框架至少存在于新闻消息来源、新闻文本、新闻工作者、受众以及社会文化等中。

综上,我们可归纳框架内涵如图二所示

:

图二 新闻框架内涵示意

首先,新闻框架是新闻工作者使用语言或符号再现客观现实的过程,新闻工作受到新闻常规、新闻组织的符号机制及不同消息来源的政策立场三方面的影响,后二者不断从公共情景中

4新闻与传播研究

选择事件、凸显事件、重组事件,形成公共议题。新闻框架又受到新闻工作者个人框架影响,而受众使用媒介时,也会启动个人框架诠释新闻事件。最后,整体新闻框架无可避免地会与社会文化情景发生联系,必然有其特殊时空环境背景。

(二)框架的机制

如上所述,无论媒介报道社会事件还是受众解读新闻报道,都受到框架的限制。进一步而言,框架的机制可以用来说明三种现实转换的过程如图三所示

:

图三 三种现实转换过程[参见臧国仁等:?新闻媒体与公共关系

(消息来源)的互动:新闻框架理论的再省#]。

可见,(1)各种现实都有其结构,由各种环节组成。为方便分析,我们可将每一现实涵盖的意义分做高层、中层、低层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固定的形式要件,如主要事件、历史、归因、影响、评论等。(2)选择与组织是现实转换的基本机制,从一现实到另一现实的转换代表了对原有现实的运作。如媒介现实是对客观现实各种要素选择重组的结果。(3)选择和重组的运作在现实的每一环节均可能发生,在每一环节选择和重组的结果,互动组合产生了最终的框架。

所以,选择和组织是框架的运行机制,下面以选择机制为例说明一下它们在现实的不同层次是如何运作的。

1 新闻文本的高层选择

高层次的意义往往是对事件主题的界定(这是什么样的事?),在新闻报道中常以标题的形式出现,而新闻标题选择不同命题作为主旨就形成不同框架。在电视新闻中,一新闻标题为?今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另一标题为?今我驻南使馆被炸#。前者的焦点在行动者,隐含着清5

从媒介现实到受众现实

6新闻与传播研究

楚的责任归属问题;而后者换为被动式使得责任归属模糊,导致我驻南使馆被炸成为注意焦点,在导向上与前者有明显不同。

2 新闻文本的中层选择

中层结构由以下环节构成:主要事件(指报道的核心情节)、归因(从因果角度去诠释并推论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历史、影响、评估以及描述(分直接描述和隐藏性描述)、观点(概念上的观点和知觉上的观点),选择机制在这一层面表现最明显。

3 新闻文本的低层选择

到新闻文本的微观层次,也有选择的机制存在,例如字、词、句的选择。框架可被解释为一组特殊的短句、暗喻、标语或视觉影像。在电视新闻里,电视取镜可分为主观取镜和客观取镜,前者指观众通过某一主角的视野观看事件的发展,后者则采取全观角度,反映出不同的表达面向。

重组对如何呈现新闻事件同样影响深远。电视新闻中,同样的内容与画面,经过不同的剪辑,会产生不同的意义,不复赘言。

三、分析探讨

因为新闻媒介和受众个人都会启动框架,通过选择与重组的机制,主观地呈现部分事实并忽略其他部分,因此本研究假设新闻媒体在反映客观现实的特定事件时,会固定呈现此一事件的特殊部分;受众在阅听新闻媒介报道时,也会依照过去经验表现出一定的面向,从而形成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趋同、协商或对立,实现一种现实间的转换与互动。

(一)材料收集

为了取得进一步的分析资料,我们分电视新闻文本和电视观众两部分进行。

1、电视新闻文本部分

我们以5月8日新闻媒介开始报道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北约袭击!为起点,到5月18日为止,收集中央电视台(CC TV)、上海电视台(STV)和上海东方电视台(OTV)三家电视台的晚间新闻节目(CCTV新闻联播、STV新闻报道、OTV东视新闻)的相关报道。我们在取得电视新闻录像带(因录像带不全,有时借用播出单)后,依照命题建构的方式,将电视新闻报道转化成巨型结构,然后分析其意义与形式要项。

2、电视观众部分

根据电视新闻报道的相关内容,我们设计了TVN受众调查表!,通过随机号码表抽取上海市居民电话号码,于5月22日(星期五)18?30 21?30和5月23日10?00 17?00分组进行电话调查,共获得100份样卷,最后用SPSS软件系统进行处理,得出相关数据,加以分析,并与新闻报道比较。

(二)发现与分析

1、电视新闻框架与固定报道形态

通过对三家电视台新闻报道内容的分析整理,我们发现以下面几个事件为主要焦点,形成这样的电视新闻报道动态框架:

5月8日,袭击与反应:北约轰炸中国驻南大使馆!、国内反应---

5月9日,阐明立场:胡锦涛电视讲话!---

学习讲话

---5月12日,悲痛与力量: 三位烈士骨灰回国,追悼大会!、学习烈士事迹

---5月13日,政治宣言: 江泽民在欢迎驻南工作人员大会上的讲话!

---学习讲话

---外交解决

---

5月17日,相关报道开始明显降低密度;18日,新闻版面转向正常。我们大致可以观察到新闻框架在电视新闻报道的流动:电视在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时,框架结构在开始可能较为松散,随着事件的演变,电视很快站稳脚跟,因而使报道角度框架化,采取定向报道。即在同一时空中,虽然可能存在多种言说框架,但媒介只选用少数一两个,放弃其他说法。

我们依照重要性,把上面的四个焦点作为研究主题进行结构分析。电视新闻框架分析的形式结构主要分为八项:

(1)主要事件:指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如 轰炸!事件中,主要事件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2)结果:指由主要事件引起的后果反应或间接影响,或由事件的当事人针对主要事件采取的对策与行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就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北约导弹袭击发表声明#可视为 轰炸!事件的 结果!。

(3)景况:对新闻事件情节状况的描述,电视新闻特写?北约野蛮轰炸中国使馆#即是 轰炸!事件的景况描述。

(4)先前事件:发生在主要事件之前,而与主要事件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事件,像北约轰炸平民是 轰炸!事件的先前事件。

(5)历史:发生在主要事件之前一段时间内的事件和因素,科索沃危机是 轰炸!事件等几个主要事件的历史。

(6)口语反应:事件当事人或客观第三者对该事件的评论、预测和反应,如? 有敌国外患者国恒强! 季羡林专访#即为 轰炸!事件的口语反应。

(7)预测:新闻媒介对主要事件未来发展所做的判断。

(8)评估:新闻媒介对主要事件所提出的评价。

以上面八个要素为变量,我们对三家电视台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因为消息来源是塑造框架的重要变项,我们同时登录了电视新闻报道的消息来源)。下面是电视新闻框架分析结果简述:

综合来看,三家电视台均以党和政府的态度立场为报道基础,在消息来源方面尤为突出,并较多口播?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它们在特定立场(新闻框架)下,执行既定的媒体政策,选择合适的消息来源,逐渐产生新闻内容同一面向的趋势。三家电视台以报道 景况!和 口语反应!为主,详尽丰富;主要事件次之,而其他变量可能受材料和相关规则影响,出现较少,真正的 预测!和 评估!更是乏力。所谓的 预测!和 评估!(即便?焦点访谈#中的)多是专家学者或事件对应单位(政府主管机构)的口语反应,且以表态为主。

三家电视台在既有框架下选择消息来源,也影响到采访的方向和编辑手法的运用,如把新闻 做大!或 做小!,以及是否放在头条等。这种框架进而决定了议题的选择和议题的结论。央视在新闻宣导政策上得风气之先,消息来源的渠道也比较多(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可7

从媒介现实到受众现实

8新闻与传播研究

使用的新闻资源充足,成为龙头!。上视与东视作为地方台,刚一开始尚未形成固定的宣导策略,报道上一般采取跟着走!的方式,后逐渐形成固定报道形态,紧跟的同时在一些方面主动跑!,像对曹荣飞、任宝凯、刘锦荣在沪家属的特别报道。

所以从报道量和报道的具体内容上看,显然央视独占鳌头,并且央视常常能追踪和探索事件的发展,与上视、东视以事件为取向不同。央视报道与上视、东视报道形成议题式!:央视设置议题,上视、东视进行实地化报道,以报道景况!和口语反应!为新闻面向,央视再总括,开始新的议题。这种报道形式总体上形成了强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有时不免泛主题化!,如?英雄故乡70万农民踊跃交售爱国粮,以实际行动痛斥北约暴行#。有些地方记者预设心理(个人框架)过强,常指导!对象说出自己(记者)想说的话。

地方两台比较,上视多为主题式报道,较以系统方式呈现对公众议题的背景或看法,如上海各界对轰炸事件反应的报道综汇一体,宣传强势更大;东视多为片段式报道,如上述报道则逐一单列,气势上差些,但整体的报道面比较广,除此报道主题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2、电视受众调查

(1)媒介使用情况:电视 主流媒介。

有55%的受访者最早是从电视新闻知道轰炸事件的,其次是广播(19%)和报纸(13%), 11%的人是从与他人交往中获知,还有一些人通过网络得到消息。轰炸事件发生后,电视更成为主流媒介(67%),其次是报纸(42%)、广播(11%),从他人处得知的人占6%。

所以我们在看到电视是主流媒介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其他传播途径的作用,尤其是人际传播的作用。当一特大的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往往会奔走相告(像粉碎四人帮!),不仅急于传收!消息,而且希望能彼此交流。这次轰炸事件也很重大,但与人们切身利益稍远些,通过人际传播的人虽已相当可观,但与特大的突发事件发生时相比还不是太高。

被访者看得最多的电视新闻节目是央视的?新闻联播#(35%),其次是?东视新闻#(22%)和?夜新闻#(21%)、上视的?夜新闻#(18%)和?新闻报道#(15%)。上视的主题式报道使报道面受到限制,反不及东视内容的丰富,这可能是造成观众喜看东视的原因。

新闻专题节目中,收看?焦点访谈#者最多(16%),其次是上视的?新闻透视#(4%),?东视广角#仅占1%,可见在新闻专题节目上地方台与央视的差距。

在收看时间上,74%的对象时间增加,26%前后差不多,并且看新闻一般是从头看到尾(56%),只看一部分的(多数看国际新闻)占38%,还有6%的人只选看一二则。不管看多看少,在轰炸事件发生后,都是有目的的工具性使用。

(2)对报道事件的回忆与态度。

被访者对电视新闻报道印象最深的是北约袭击中国驻南使馆!(49%),其次是三烈士骨灰回国!(35%)及追悼大会!(13%),江泽民在欢迎驻南使馆工作人员大会上的讲话!为16%,学生的示威游行占14%,胡锦涛的电视讲话!为12%,还有33%回答其他。前面分析的电视新闻的四个焦点事件均在其中。

被访者最关心的是美国政府的态度!(32%)和中国政府的态度!(31%),其次是社会的稳定!(19%)、北约轰炸的原因!(12%),我驻南人员的安危!占11%,会不会爆发战争!占10%。

有82%的人认为这次轰炸是蓄意轰炸!,15%的人认为还不能确定!,3%的人认为是误炸!。

在对此事件的态度上,44%的人认为应与中央保持一致,坚定立场,保持冷静,发展经济,使国家强大;20%的认为不要说空话,应做好本职,做有用之才;17%的人认为政府态度太软,要敢于说不,以牙还牙。

在事态如何发展上,47%的人认为 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美国会赔款道歉!,37%的人答不上来(其中有的认为 那是政府的事!,有的因为 更深层的消息得不到!);7%的人认为中国 先软后硬,先礼后兵!;6%的人认为无可奈何,会 不了了之!;还有3%的人认为会通过 武力冲突!解决。

从被访者对所列八个新闻标题(随机抽出)的回忆上,可看出他们对电视所报道事件的认知是分层级的:

第一级: 中国驻南使馆发现一枚未爆炸的导弹!、 中国政府赴南小组抵达贝尔格莱德!、

江泽民与叶利钦通电谴责北约暴行!、 施罗德向中国政府和人民道歉!。

第二级: 中国决定推迟中美两军高层交往!、 台湾民众抗议美轰炸中国驻南使馆!。第三级: 丹阳市悼念许杏虎夫妇!、 曹荣飞姐姐深情回忆邵云环!。

(3)对电视新闻报道的态度。

总体上,8%的人认为非常满意,34%的认为满意,49%的认为较满意,10%的人不满意。对于具体原因,有58%的人未答。回答者中,29%的人认为报道 详尽!,13%的人认为报道 及时!,4%的人认为报道 客观!。而21%的人认为报道 不够全面!,尤其国外的情况很少报道;17%的人认为报道 无力度!、 无深度!;4%的人认为报道 不及时!,另有4%认为报道 不自由!。

三、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发现,就主要事件而言,电视新闻报道与受众回忆大致是一致的,反映了特定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媒介框架和受众框架在对客观现实整体认知(高层命题)上的趋同性。在这个层面上,议程设置理论得以证实,受众主要通过新闻媒介(电视成为主流)获知关于主要事件的消息,新闻媒介在设定公众议题起了巨大作用。并且,新闻媒介内部也有议程设置现象,因为不同新闻媒体的具体新闻框架不同,它们之间存在着对事件话语权的争夺、妥协与服从。纯从新闻传播角度考虑,消息来源在其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新闻媒介框架化(形成固定报道型态)过程中,主要通过消息来源的选择和组织完成,由此建构不同的新闻价值。

但在原因、影响、预测等框架的中层、微层方面,受众的认知(媒介现实的 再现!)则更多包含了对媒介框架的修饰、充实甚至推翻。在这里,媒介报道的重要程度下降,只是他们认知途径中的一种,并往往被个人经验和常人理论分析检验。从这个角度,受众对新闻媒介所设定的议题有可能按 歧异!的方式去解读,或者采取漠视态度,甚至厌倦反感,转向议题的反面。

由此看来,媒介报道所扮演的角色或许有两个:

(1)积极而言,新闻内容在于提供 再现!的素材,在某种程度上缩小了受众在建构主观现实时可供选择的范围,不过大前提是社会缺乏其建构素材。

(2)消极而言,媒介言说不过是众多言说中的一个,其地位应与其他言说一样,不过是大众可以选择重组的一部分素材;即使从表面上看,新闻内容是受众获知社会事件的唯一信息来源,但受众也会以其过去经验为基础,经过选择,组合出各种不同的主观现实。

9

从媒介现实到受众现实

10新闻与传播研究

总之,新闻的再现效果会引发受众原有的认知网络,受众框架会因而延伸,与其他事件议题纠葛、联结,产生不同的言说。

因而,我们应改变过去将媒介与受众二元分类的线形模式,重视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关联与互动。而三种现实的转换,又都限制在更高层次的框架中,不同框架的展现,最后总与一个社会的历史文化情景相结合。新闻内容、受众认知与客观现实转换的相关性,应成为我们关注的一个视点。

余语:对业务的启示

许多冲突其实都可谓源自框架意义的争夺,争议各方不断尝试提出各自属意的见解版本,以供大众传媒采用。在这次事件中,不同国家的媒体表达出不同的见解,本文因受材料限制,未能加以分析,存以待后来者。

通过对我国电视新闻框架的分析,新闻报道似应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是主动,应积极寻求议题,并主动建构议题。这里建构议题!并非制造事件,而是只通过消息来源获得与大众息息相关的信息,将之策划而成为大众有兴趣的话题,当然首先要与政府作好沟通,唯有上层思考面(框架)建构完成,方可能建立下层行动面的主动性议题。二是内容上要言之有物,并加强深度和力度。对重大事件,电视报道在强调主题的同时,也要注意其他方面的报道,在报道偏向!和报道平衡!间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作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

参考资料

?新闻媒体与公共关系(消息来源)的互动:新闻框架理论的再省#,臧国仁等人(1997),陈韬文等主编?大众传播与市场经济#,香港炉峰学会出版社。

?从媒介真实到主观真实#,锺蔚文(1992),台北正中出版社。

?框架理论再探 以台大女研社A片事件为例#,锺蔚文等人,台北国立政治大学新闻教育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1995)。

?电视时代 中国电视新闻传播#,陆晔(1996),复旦大学出版社。

Media ima ges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 f reality,Gamson,W.A.,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8(1992):373-393

Towa rds developing a coherent theory of framing:Un de rstan 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 ween news f raming and audience framing,Yows,S.R.,Paper to the AEJ MC convention,Atlan ta.And.(1994)10-13.

JOURNALISM&COMMUNICATION

VOLUME6.NUMBER2,1999

2 From Media Reality to Sub jective Reality

Zh ang Ke xu Zang H aiqun H an G an g He Jie

In this day people live in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reality because of rapid develop ment of mass media,and from media reality to subjective reality bccomes an im

portant question for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Framing Analysis which

came into being in1980 s has been taken seriously in recent years,and it sets up

a new research paradigm for studying relation between mass media and public opin

ion.This thesis takes that the domestic media report NATO bombing Chinese em

bassy as a case for researching theme.At first,we make content analysis to CCTV,

OTV and OTV s reporting,aiming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Televisions%news fram

ing.Then,we make a telephone interview to find out what is audience framing.At

last,we compare news framing with audience framing to confirm our assume offered

in advance:when news media report a particular event in the objective reality,

they will present a particular part of the event invariably when the audience read or

listen to the reports of the news media,they will apear a certian inclination accord

ing to their former experience,then it will form unanimity,consultation and antag

onis m between the media framing and the audience framing,realizing transferma

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hree kinds of reality.

11 Paradism o f Communication Studies and the

Enlightenment on Today s Communication

Studies in Our Country

Jin Jianbin

The article begins with the discussion of the concept Paradigm.Through the e xplo

ration o f this conce pt s diverse meanings,the article positions its use o f Paradigm

on the domain as a set o f metatheoretical assum ptions re garding the nature of sci

ence and society.Diff erent categories o 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paradigms are re

vie wed.Based on that,the article e xamines th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 Main

land China and raises some suggestions regarding its f urther development.

24 Lege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ss Media and

Natural Person

Wei Yongzheng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