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段时间的听课和培训学习,收获颇多。简单整理如下:

1.识字:集中识字的形式要多样,字理识字,同类事物列举识字,以趣味性知识和丰富的活动设计,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和求知欲,传统蒙学的识字方法更要重视。

开拓多种识字渠道,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让学生明确识字理念,端正识字态度。

识字时,师生要选择恰当的识字策略,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识字方式学习。老师和学生要细致解读一些典型的生字,找到字根字源,要重视甲骨文的趣味与魅力。关注易混字的首次学习,老师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让学生准确掌握识字要求,识字时,老师的讲解过程不要过细或过于简单。

随文识字,要充分利用课文语境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识字测评放在语言环境中认识,老师要带着学生跳出课文去巩固。识字写字要做到课课清,因材施教,教师要学会等待,不要让学生齐头并进。

多种手段和方法加强巩固识字,重视汉字的复现,重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中巩固识字,阅读中识字是很重要的,可以增大孩子的识字量。多音字的区分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便于学生的记忆、理解和运用。重视易错字的指导。要

做到指导一个字,带动一类字,克服繁琐指导。

低年级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朗读,高效的识字,就是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识字,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让朗读占课堂的主位,让每个孩子足够重视。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

2.写字:教师的示范要严格要求,细致地指导学生书写,做到及时的评价展示。学生生字的书写,可以在课前,课中,尽量放在课后。学生的书写握笔、坐姿一定要强调。生字教学可由点及面,加强学生的书写指导。

夯实学生的识字写字根基。低段学生的认写要分开,多认少写,提前识字,提高学生的识字阅读兴趣。

3.课前三分钟:以积累为主,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精准,学生的口语表达应强化。课前说话内容可以提前准备,人人分工,质量要高。口语训练长时间的坚持,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加强的同时,会更好的提高。

4.批注:三年级学生可以结合划句子,写简单的批

注,同桌交流,检查、汇报。说出为什么划,为什么写?

5.练笔:以点抓文,拓展延伸

6.练说:抓醒目的关键词语让学生练说、

7.概括:抓关键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语言要精炼

8.读写结合训练点:点要抓准,给学生目标,让学生“顺藤摸瓜”学习。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时间和平台,让学生有

话可说。一定要落实、跟进。寻找切实可行的写练结合点,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和语文综合能力。

9.导语:简洁、明确、精准、紧扣主题、接近学生的口语理解更好,

10.评价:及时、鼓励、教师要善于倾听,评价学生

11.概括:拎主线,引导学生思考,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表达自己的理解。

12.预习单:下发时间有无标准?检查预习放在什么时间最合适?内容设计要适中。

13.以篇带篇:拓展学习,提高课文内容相关的纵深度。

14.目标和要求:要清楚、明白。每次读书,都要有明确的要求。

15.朗读:教师要指导朗读,平时的朗读落实要到位,方法要得当。关注全体学生。

16.联系生活:教学内容可找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让学生有话可说

17.课的容量:要适中,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的时间和动手写的时间,

18.重难点内容:不同字体颜色标出,醒目,强调

19.教师情绪:影响课堂氛围,语言要亲切、自然、和蔼可亲。提问

20.课堂秩序:低段要随时组织,

21.课件:清晰、不花

22.板书:精炼、不散乱

23.备课:要精、要细

24.读书:有任务学生喜欢读吗?

25.关键词句:抓关键词句品读课文,品析人物形象。抓文中重点词句体会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完美的答案更重要。

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每次的目标落实要有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完成目标明确。渗透于课堂中,一课一得,一课一练,向课堂要质量,学以致用。课上练可事半功倍,课下得一定从练中落实、抓起。精讲实练,舍弃多讲会让学生在实练中有更大的收获。

只有经历过程,才能精准联系。教师要有匠人的精神。匠人,就像梅花,功夫不到的时候,毫不起眼,只有用坚持,重复风霜的磨炼。当寂寞,爆发欢呼,当执念,换来致敬。匠人,终于用耐心,抵达了初心。

让课堂成为学生课堂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质疑精神,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话语权,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此进行论述。 关键词:主体性;质疑精神;有效性 最近,听了《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雷雨》《蝶恋花》和《作为偶像》等四节课,很有感触,下面简单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首先,这几节课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性,即教师心中有学生,课堂中讨论的问题都是来源于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质疑精神。这样的课堂就不至于死板和低效。比如,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教学中,老师在上课一开始,就出示了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爱斯梅拉达是个怎样的姑娘?美丽的爱斯梅拉达为什么会给绑架自己的伽西莫多送水?她微笑着送水为什么又“惊恐地把手缩了回去”?然后让学生进行探讨,通过学生的参与、思考,得出答案。这些问题,来自学生,最后的答案,也是来自学生,而课堂,是学生质疑探讨的过程,这就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自觉性。 问题来自学生,实际上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充分的自主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想法,一个教师不知道学生头脑里在思考什么,以及在怎样思考,就很难实施有效的教学。建构主义学者冯·格拉斯菲尔德认为:一旦教师抛弃知识是可以转移给学生的“物品”的观点,就必然会尽力去发现孩子头脑里到底在想什么。只有在作

出许多假设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设计途径和方法去引导或修正学生的思维。 了解学生的想法,课堂教学才会真正的有效。如此才能明确:哪些是学生已知的,不需要教师加以阐释的,哪些是学生未知的,需要教师加以指导的。而教学从学生的问题入手,就能让教师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思考情况,以及他对这篇文章的认知程度,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确立教学的重点难点,高效地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我们常说教师备课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让学生课前提问就是在很好地备学生。 其次,这几节课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注重学生的讨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有很好的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话语权。比如,在教授《雷雨》时,设置了四个细节情境,分别是“那时候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离开你们周家的门”;周朴园“哦”(汗涔涔的)和“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为什么要望望墙上的相片,再望望眼前的侍萍?”让学生分别讨论洋火在这里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你们而不是你?“汗涔涔的”这个舞台提示能看出周朴园怎样的心态?望相片再望侍萍的动作能看出周朴园怎样的内心?这 就很快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而在执教晏殊的《蝶恋花》时,执教者摒弃了习惯上老师一讲到底的做法,而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生活是怎样的?让人耳目一新。同样,在讲授《作为偶像》这篇新闻采访稿时,教师也是先展示学生找出的精彩提问,让学生讨论好在哪里,说出理由,然后找出可改进的问题,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精修订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 主人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文章摘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认为:在活动中,人是主体,起着决定的作用。数学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就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应自觉的、主动的参与教学全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就尤为重要。 关键词:自主学习主动参与 数学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乐学,保证学生能学,培养学生会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教学。小学低段的孩子好说好动,注意力不够持久。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课堂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充分调动每一位孩子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如何才能让每一个孩子真正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呢我在长期的低段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初步学会发现 低年级儿童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尊重孩子们的

兴趣所在,先让他们随意看,表面的内容看够了,再一步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老师要求去观察。 二、让学生想自己所想的,初步学会思考 低年级儿童最富于想象,而且易于激发。学会联想又是促进学习思考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想。为了唤起学生利用生活情景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使他们学会思考,在教学中,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联想,不限制他们,慢慢让他们知道联想不是凭空想象或胡乱猜想,而是依据客观事实,把联想与解决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正确、现实的联想。 为了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乐于探索的精神,我在教学之余不定时地出一些“聪明题”让学生解答,不失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举措。他们一看见我出聪明题,便会聚集在小黑板前猜啊、想啊、讨论啊,都想做出“聪明题”,做个聪明的孩子。有些题目学生当天做不出,就把题目带回家与家长一起探讨、研究,第二天再把答案告诉老师。不管通过什么方法,只要学生能自己讲清解题思路,正确解答,我都给予表扬并奖励粘纸作鼓励。一开始是我编题给学生解答,后来就有学生主动找题解答。这样一来,学生出题、解题的热情更加高涨。孩子们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充分开动了脑筋,展开了积极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初步学会表达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读《名师论教学》有感 吴旭聪这段时间,我仔细阅读了《名师论教学》,其中有一篇城关中学章英老师写的《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我觉得章老师的想法很好,以下的这段话让我感受颇深,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更新方法,把欢乐还给学生”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课堂既注重知识点的有效落实,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乐趣的体验吗?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精心设计的问题为课堂的纽带,让学生主动体验、主动探究、主动感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 在这学期名师工作室的活动中,我上了一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觉得以上的这段话对我在备这节课时,很有感触,我试着以此方法身体力行。 一、体验 一上课我就通过课本上的两句话“我们不时地在听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发出许多不同的声音。”直接揭示课题。 然后我设计的环节是使鼓、镲、橡皮筋和钢尺发出声音的活动。在这一个活动中,我充分让学生体验,每一种材料都是让学生说出方法,让想到的这一位同学展示,然后追问“你认为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在这里我想通过学生的回答达到这样两个目的,一是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对于振动这次新的科学词汇,很多学生都已经知道,但是怎样的我们才能称之为振动学生是不知道的。二是形成“只有对物体用力了才有可能产生声音。”,得出这个结论我是从振动的概念出发的,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在这个概念中,前提是在力的作用下。在这一个环节中,我注重每一种材料让学生体验,当然不是每个学生,同时在课的任何时间都不断的渗透让学生把话说完整的思想。 二、探究 核心的一个环节就是钢尺和橡皮筋的分组实验,在这里首先是要明确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比较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我让学生做了10分钟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英语论文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 喻秋亚 (嵊州市黄泽镇中学,浙江绍兴312400) 摘要:《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的任务是这样描述的:“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这一渠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为真正实现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关键词:教师;学生;课堂教学;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51(2013)-02-0039-01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现代社会的开放、发展也要求重视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因为人的发展既不能由父母包办,也不能由教师代替,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主体性的发展。“没有主体内在潜能的开发,没有外在文化知识经济发展肢体的内化,人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必须启动人最本质的属性——主体性,运用课堂教学这一渠道,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英语中有句谚语说道:“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因,它决定了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可能和发展。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当然,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是否得到充分重视和发挥,并非简单地以学生参与多少形式上的活动为标准。有的教师课堂表面形式非常热闹,学生有说有唱,上蹦下跳,而实质上是把学生作为教师表演的“道具”,或者是把一部分学生作为向另一部分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具”。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倡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也就是由“教法”向“学法”的大转变。 二、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 语言与情感态度有着密切的联系。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学习活动,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实践的精神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相反,很多消极的情感态度则影响语言的学习,再好的教师、教材、教学方法都无济于事。 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比如教字母吧,26个字母说出来很简单,但真正教得快、教得准、教得好,让学生学得有趣味,也并非是容易的事。在教学中,我把字母做成卡片,让学生做字母排队游戏,分组进行字母排队比赛,教唱字母歌;我又发现很多学生的用品都有英文缩写,于是就请学生抄写所有带有英文字母的商标品牌,看谁收集得多、读得正确。这样,一节单调的、几乎没有内容的、学生水平不一的字母课竟然上得丰富多彩、兴趣盎然。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2)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学校教育的至高境界。可是,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我认为只有真正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师生平等,使课堂属于学生,才能进行高效率的学习,才能走近最理想的教育。 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这些时间会得到百倍的补偿。”魏书生老师也曾经说过:“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教室是学习的房间,教材是学习的材料,课堂45分钟便应以学为主,课堂也应可称学堂。我觉得,我的作用便是指导各类学生充分利用好45分钟。45分钟要积极、主动、高效地学起来。衡量课上得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在于我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不在于我讲得生动、形象、风趣幽默与否,而在于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快乐、高效与否。”在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呢?我想结合我们学校的“六步教学法”和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在每篇课文教学前,布置学生先预习,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主学习:课文中有哪些地方自己能读懂,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把问题记录下来,并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子资料。老师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后,对认真做好预习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例如《祝福》这篇文章,有的学生按预习的要求写到自己读过的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如《三味书屋》等,有关鲁迅先生名字、笔名的情况、生平简介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把自己不懂的句子也写下来,如“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可恶!然而……。” 学生通过主动的预习,依旧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为课堂上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创设情境,合作学习

班主任德育论文(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

班主任德育论文 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 14中汪莉 魏书生说:“管理是集体的骨架。”而班级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一个小集体,管理工作当然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良好的管理,事情就有头有绪,集体就会像一架机器健康而有序地运转。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对生活充满好奇,也渴望介入生活,更渴望自己的才干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渴望自己获得成功品尝到成功后的喜悦。因此,我在工作中特别注意这一点,那就是在班级中给学生机会和条件,让他们成为管理班级的主人。 一、参与制定班规,激发自主意识 学生自主管理不仅是管理班级,学生管理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前一种能力是工作能力,后一种能力是自我约束能力。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这样一句话:记住你的管教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人来管理的人。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也具体谈到自治四点好处: 第一,学生自治可以为修身伦理的实验。 第二,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 第三,学生自治能辅助风纪之进步。 第四,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发展。 因此我在刚接手新班级时,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以法治班的做法。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明确班规的意义。先向学生讲述班规与《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一样,它具有可操作性、互制性、灵活性。其次,全体学生参与,让每个人都成为“立法者”,主要通过学生周记《假如我是班主任》的基础上,征集“金点子”,然后确定班规,使学生觉得这不是老师在管自己,而是自己对自己约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再者,强调班规面前人人平等,充分发挥班规的作用。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民主参与,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起来效果还不错,本班在这一学期连续被评为文明班级,班级中也没有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只是以参与者、实践者、发展者、组织者的角色出现。为此,教师应让学生做数学课堂的主人,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环境,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样才能在促进学生在个体生命的充分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师生生命的整体价值,焕发课堂生命的活力。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让学生发现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如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先让学生动手摆学具,用10个小圆片当作苹果,用2个大圆片当作盘子。先摆:把10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学生很快分好,每个盘子里放5个。再摆: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同学们感到麻烦了。一个个小手举起,有的说:“教师,我每个盘子里放5个,不够了。”有的说:“老师,我每个盘子里放4个,还剩一个!”在学生摆学具的基础上,他们遇到了问题,这时我指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平均分一些东西,分到最后会有剩余的情况,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这样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为学生自主探究提高了欲望。 二、给学生思考空间 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 例如,我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得出4种折法。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思考、尝试,终于又得出了3种折法。勤于思考使学生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战场”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战场”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上的学生只是被动地听、一味地被输入,至于学生一节课上真正掌握了多少知识,我想大家多少都会有亲身感受。当今的本科教育模式,倡导应用型教学,要求课堂上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动手、动眼、动脑能力,故而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本文的作者通过近两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本文的作者是工程造价的专业课老师,通过对近两年的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逐步摸索出来一套老师、学生均认为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授课对象主要有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土木工程三个不同专业的学生,下面作者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谈谈教学体会。 一、理论课程 教授的课程主要有2013、2014级工程造价专业的《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2014级工程管理专业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几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开学时与课本同期配套有一份实际工程图纸,难度相当,规模较小,一般以3层以内的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主。当然,根据教授专业不同,教授对象不同,所选择的图纸难度、规模有区分)为主线,以学生为主角,老师为配角同时兼导演,以课本为辅助工具展开教学。每节课前,老师都要做精心备课,分解图纸,安排学生的课堂任务。对学生要进行分组,作者的分组原则:男女同学搭配开、学习好与学习不好的同学搭配开,每组六个同学,每组配有组长、副组长。老师在每节课上课开始,会布置给学生具体任务,并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进行交流,必要时小组成员需进行分工合作。举例说明:下节课堂内容是让学生掌握混凝土框架柱、框架梁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并正确列出工程量清单。上课开始,作者并非按照《计量规范》去讲混凝土框架柱工程量应该如何计算、混凝土梁工程量又该如何计算,而是直接布置本次课程任务,让学生按照图纸、按照相关规范去完成相应的任务内容。上课开始作者就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开始动手去看图纸、去查规范中对应的工程量计算规则、遇到不懂的地方他们小组成员之间会进行交流、讨论。等各小组提交成果后,开始由老师来接管课堂,对正确结果进行公布。如果学生的结果完全正确,说明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思路清晰,方法正确,此部分内容不再讲解。如果学生的结果不正确,这就是老师要重点讲解的内容,这时老师会对照规范、对照图纸逐条讲解,学生在此过程中查找原因,并做出正确结果。这样经过反复打磨,学生的相关技能就会得以加强和巩固。这里作者想说的是:对于当代大学生,要教会的是他们学习、工作的方法、教会他们相互协作的精神、教会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小结:经过近两年的理论课堂的“项目法”教学,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课堂上以学生为主角、老师为配角兼导演的角色转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做能力,学生自身的技能得到了快速提升。同时杜绝了学生上课玩手机、上课睡觉的现象。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发表时间:2011-08-11T15:33:55.730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6月下供稿作者:贾志红[导读] 上课之前对将要上的知识一问三不知,课后把书本一关就完事,第二天也是一问三不知。贾志红(河北邯郸市第十一中学,河北邯郸 05600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166-01 摘要: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活动和自我拓展的过程就是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程理念具体体现。关键词:自我教育;主体性;自主学习 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不仅指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增进学生的主体性,更是指教学过程是随学习内部矛盾展开,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活动和自我拓展的过程。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拓展学生潜能。本文以初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分析,谈话等方法,对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几点看法。 一、中学生学习英语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阶段基础相当薄弱。 我们农村地区,只有30%的到四年级以上才开课,开课的一周也仅仅上一节课,大部分小学阶段基本不开设外语课,与语文、数学的“地位”相差的比较大。区区一节课,学生能学习多少知识?对英语学科,90%的初二学生不会自己拼读单词;不会查阅字典。这将导致在本学科的学习上永远处于被动的一方。同时不会拼读单词将严重影响英语的学习。不会拼读单词将直接影响单词的记忆效率。 (二)缺乏运用。 在中国学习英语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语言环境,所以学生学了什么没有运用,这样印象不但不深刻反而会犯很多低级错误。 (三)怕羞、不敢读说。 有些中学生小学时也没学英语,到初中时也不好意思开口,特别是男同学,因生理上嗓音有些变化更加不敢开口读,怕同学笑话。久而久之根本就没兴趣去学了。 (四)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上课之前对将要上的知识一问三不知,课后把书本一关就完事,第二天也是一问三不知。久而久之,知识日积月累,学生学习的难度也就无形中加大,直至最后对英语失去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基于以上原因,农村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自主学习英语的人就更少了,教师应正视学生的学习心理,探讨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他们学习英语。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措施 (一)在教学中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十世纪60年代,叶老非常明确的提出了“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论点。教师的主导作用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种作用最好超前发挥,超前教给学习,在学习之前先教学法,使学生掌握方法,步骤,更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要帮助学生自主地学,自觉地学,让学生潜能和创造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能力,智力,情感全面发展的地方。研究表明,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是把学习方法渗透到教学中。 (二)组织兴趣组活动。 语言习惯的形成仅是课内的学习是不够的,只有通过经常不断地重复及在尽可能多的语言环境中接触它、使用它。才能学好。如果一味的增加课时,加班加点,布置大量作业等方法来扩大学生接触外语的机会,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他们感到学习枯燥厌烦。针对这个问题,我设计将教学任务全部放到课堂上完成,课外强化和巩固则通过自愿参加兴趣组完成。我们组织了朗诵组、歌咏组、表演组、故事组和通讯组等。另外,还组织了英语沙龙,每周二、四、六在布置的英语角中进行沙龙活动,有时教唱英语歌,有时进行故事比赛,有时进行英语会话。这样的小组活动,强调了一个“趣”字,形式多变,内容常新,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倍增。 (三)提供自主学习机会,关注自主学习过程。 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参与的内涵是丰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动口、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要做到七个让: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掌握,段意让学生概括,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探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参与要多样化,比如,质疑问难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反映,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可能有的问题提的有价值,有的很离奇,甚至可笑,但只要学生敢于提出,就说明学生是积极参与思维的,当然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参与的内容和形式是不相同的。 (四)优化的反馈与评价。 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要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学是核心,导是关键。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提问的精当,而且体现在处理反馈信息的应变能力上。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反馈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并不只限于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应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其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当学生答错时怎么处理——是鼓励、引导、点拨,还是训斥、否定、甚至罚站?前者能使学生感到老师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后者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反馈和评价,不仅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更是凝聚师生情感的需要,教师不要随便说“No”。 总之,学生的发展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是“课标”的核心理念。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掌握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要相信学生自己能构建知识,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引路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应利用英语自身的魅力着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宽敞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主人

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主人 发表时间:2018-05-08T15:37:16.647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8年第2期作者:潘应逸[导读] 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的要求。 广西省梧州市苍梧县梨埠镇中心校潘应逸邮编543100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就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挑战,新课改下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应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着手,用爱来引导学生,陶行知先生以“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的彻底献生精神,把满腔热忱和真诚爱心倾注给每一个孩子。我们要用爱来教授学生阅读方法,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自我阅读理解能力,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的要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的能力。就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阅读教学的最高理想境界。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逐步培养才能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正如著名心理学家诺曼所说的那样:“期望学生学习但不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有的教师虽然有学法指导,却流于形式。其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学法指导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热情。 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认知过程中必须有良好情感的参与。我们说:没有情境的教学如同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阅读,这样学生才会入情入境,读出味来。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明确阅读学习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第一、指导预习,做好课内阅读。由于小学生定力差,开始时我就用课堂上的时间集中指导课文阅读预习方法,从读课文到边读边想,然后借助字典查找自己不认识的字与词语,使学生慢慢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堂效果相对来讲就有了很大的提升。通过课内自学能力的训练,同时也为学生课外阅读创造了条件。第二、训练学生默读,快速阅读与精读相结合。新课标对不同阶段的小学生做了不同的要求,因为阅读时并不是单纯的运用某种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将其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第三、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每一次阅读一篇文章,我们都会制定一个目标,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养成具有明确阅读目标的意识很重要。有了明确的阅读目标可以带来高效的阅读,但如果阅读目标不明确则可能适得其反。刚开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自己的阅读目标,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只有在阅读时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阅读学习目标,才可能更主动的去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探索能力,而不是盲目的跟着老师走。 三、唤醒学生生活体验,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注意、记忆和思考。”只有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与文章在感情上产生共鸣。首先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其次是注重反复朗读,在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特别是精彩语段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再次是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会因为生活经验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只能引导,不能轻易否认,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评判。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不会被破坏,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要通过这一学习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初步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通过示范和示例的教学去“示法”。 四、阅读后鼓励学生反思,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在完成了对文本的阅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地反思本篇课文,针对文章的结构、布局,优美的句子以及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意蕴进行认真的剖析,从诗歌中学习优美的语言,从记叙文中学习清晰、有条理的叙述方式,从说明文中学会解说事物,阐明事理。总之,对文本的阅读不应当仅仅停留在阅读中,更应该在阅读之外进行认真的反思,让学生由课堂阅读学习走向课外实践操作,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实现多方面能力的全面提高。 五、做好课外阅读,拓宽交流空间。 课内阅读是基础,课外阅读是延伸。而好多的学生在读的时候却不知从何下手,如何去读?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教授学生采取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法,是我们教师要教会孩子学会学习的方式之一。所谓泛读,即广泛的读,泛读求广,只求其大意,不深挖其内涵,各取所需,通过泛读来满足学生课内的学习或丰富写作知识上的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相关的书报的相关内容,以便更好的学以致用。所谓精读就是对所阅读的文章要集中精神、逐字逐句的的去阅读,精读求深,在阅读中做到由表及里。通常,精读我们可以去粗取精的读,读通读透读烂几本书,让学生从中读出问题、读出灵感。精读要求全身心的投入,在教授阅读方法时我们要教会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器官,做到四到,即口到、眼到、心到、手到,同时在读的时候,让学生手中握住一支笔,这样,学生在遇到好的词汇、句子甚至段落时都可以圈圈画画,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养成做批注的习惯,边读边想。 总之,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语文教师,通过各种教学实践,加强阅读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改变传统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理念,要重视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把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放到使学生获得较高的独立阅读能力上来。

让课堂成为学生实现梦想的天堂

让课堂成为学生实现梦想的天堂 发表时间:2018-01-18T14:05:44.91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1月总第253期作者:冷维琴[导读] 多媒体激发兴趣。在学习有关“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措施”内容时,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依据教材进行讲解,学生很快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在课堂上很难集中注意力,教学效果也得不到保障。——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冷维琴山东省莱西市实验中学266600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多媒体激发兴趣。在学习有关“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措施”内容时,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依据教材进行讲解,学生很快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在课堂上很难集中注意力,教学效果也得不到保障。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方言在课堂上播放出来。学生对这些新奇、陌生的语言一窍不通,教师让学生尝试进行翻译后,再将方言所表达的内容公布出来,学生在对比“各式各样”的“翻译”后哄堂大笑,不仅让学生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秦始皇统一文字的重大意义和必要性。 2.模拟导游激发兴趣。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后,为了让学生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导游”,并在活动开始前讲明“游戏的规则”:(1)了解并掌握导游的基本常识;(2)每个学习小组都针对某一长征路上的重要地点撰写导游词和安排旅游路线;(3)每个小组的表现时间在5~8分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此项游戏,不仅锻炼了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在活动中建立了合作的意识,提高了合作能力。学生不仅对历史学习产生了兴趣,也加深了对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体会和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艰难曲折的认知。通过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改革和创新,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为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学生参与激发兴趣。历史知识由于其比较久远并且与现代的生活方式有所差别,所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参与到整个课堂活动中。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课,就可以搜集一些影像资料或者是图片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开国大典之时我国人民的激动与兴奋,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完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创设历史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是从表面到深层、从感性到理性的,而只有学生具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才能保证这一过程的有效实现。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许多历史事件是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的,学生自然会对它们感到陌生、有距离感;而我们一旦将学生的兴趣点与历史学习结合起来,设计出符合学生特征的教学模式,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这种愉快的情绪反过来又会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历史知识。如可从我国运河名城丛书之一的《运河名称——苏州》的出版助推了京杭大运河申遗的新闻情境入手,结合图文向学生展示京杭大运河的前身是隋朝大运河,以激发学生探究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历史。这样的方式角度新颖,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认识到了运河的历史作用,探究出了人们对运河进行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的措施。再如12月13日南京鸣响防空警报、1980年版人民币上人物像的民族名称、美国国旗的变化等,当教师把这些生活中易被忽视的细节背后所蕴涵的历史背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会有眼前一亮之感,促使学生自主探究这些生活细节背后更多的历史。教师要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构建趣味课堂,让学生带着梦想走进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实现梦想的天堂,从而引导学生学会编织梦想、培养历史思维。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历史是发生在过去某一时段的客观事实,其所反映的是人类以往的社会生活,不可复生和再现。面对没有情感的文字描述,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从何而言不得而知。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述,巧设情境,“再现”历史,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 2.唤起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由于初中生年龄小、阅历少,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缺乏足够的了解,加之不同年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差异,因而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知历史人物的“何为”确属不易,出现困惑在所难免。就历史学科而言,教师如何让不谙世事的初中生去理解、认同某些历史现象的正能量?如何从历史学习中得到大如世界观小至做人品格的教育?作为历史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索,允许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3.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信。以果探因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败行为进行原因分析,推断出其成败原因的一种心理过程,其得出的归因结果如何直接影响其能否进行自主学习的行为和态度。对学习成败的原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将其归为自身的能力、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任务的难度、运气的好坏等四种情况。对于学习成绩处于劣势的初中学生来说,其将失败归因于历史课学业难度过大、自身的学习能力不足,会出现焦虑、信心不足的倾向,产生学习无助感。而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极有可能将学习成绩不理想归因于运气的好坏,认为一次考试成绩说明不了什么,因而出现不重视、盲目乐观的态度。这样的归因结果极可能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的消极状态,抑制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历史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的归因谬误,帮助学生确定具有挑战性而且能力可及的历史学习目标,指导其运用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目标任务,克服历史学习中的消极行为,增强其学习历史的自信心,进而引导学生客观地对学习成败进行归因。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成绩的取得不能光靠运气的好坏,每一次的点滴进步都与其学习的付出程度分不开,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历史的潜能。

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认识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综合地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 赏和评价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积极阅读的热情 布鲁纳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结合阅读材料和学生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培养他们主动阅读的意识,激起求知的欲望。如:①营造和谐扭转氛围: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对话、民主和谐的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确保学生的阅读理解人性化、正常化;②简介材料内容:教师简要介绍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让学生阅读材料有初步了解并产生细读的愿望;③巧设内容悬念:教师简介阅读材料的人物命运或故事发展,讲到精彩处戛然而止,提出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后了解的要求,学生的好奇心势必趋使他们迫不及待地阅读,欲置不能;④引发认知矛盾: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内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将学生引入到一种认知矛盾状态,能使他们产生阅读的好奇心,引发积极阅读的热情。例如教学《田忌赛马》,教师提出:田忌用三匹马与齐威王的三匹马赛跑输了,而孙膑还是用田忌的那三匹马与齐威王赛跑却赢了,怎么可能呢?学生便迅速产生阅读

寻因的热情。 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1、克服阅读障碍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的阅读障碍主要表现在:①阅读习惯:摇头晃脑、读着读着不知读到何处、情绪不安指读、不教人读书、捧书太近或太远、头歪斜或书本歪斜;②朗读声音:过高过低、音单调、唱读、发音不清;③朗读错误:添字漏字、重复字词、前后词颠倒、用其它字词替读造成这些阅读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生物学的原因、有的是情绪因素造成的、有的是教育方法问题学,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看待孩子的问题,尽早进行针对性纠正,从根本上克服孩子的阅读 障碍。 2、学会提问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读而能问,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集,并能使学生产生大的阅读能动性,积极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深入发现,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从认识论角度看,阅读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形成问题意识的过程。学生一旦读入情境,会全力调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参与当前的阅读活动,去解决自己能读懂的内容,梳理出自己无法读懂的问题,形成一种激情难耐的阅读状态。老师要充分把握时机,尊重学生,给他们提供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有问题能够提。学生既可集中质疑,也可随机质疑。可先小组进行,再全班交流。要让学生尽情地提,提充分。踊跃提问,体现为一种良好的阅读意识,反映向创造性阅读的追求精神,它是促进学生由理解性阅读向

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

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这是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对成功的君王的定义。我认为这对我们班主任也有借鉴意义,一个忙碌的“班头”未必是一个成熟的班级管理者。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以学生为本,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其表现,让其参与。由全方位的管理者向顾问,助手,参与者转变,才能充分调动全班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使每一个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 一、民主建班,以制理班;以人为本,自主管理。 1、学生是班级目标的制订者。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不要管理制度,而是要让学生在班主任的间接调控下自主管理,自主教育。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主任的职责应该是协调引导,而不能是包办一切,应该给学生最大的自主权。 班训班规的形成,传统的做法是班主任拟定条款,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形成逆反心理,造成一定的抵触情绪,收效不大。我的做法是:入学初,先在班级讲优秀班集体的事迹,从而让学生明白制定一套切实可行而又推动班级发展的班训班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通过个人建议、小组讨论、班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反复斟酌共同制定出既符合校情、班情,又能让全班同学共勉的起到激励警戒作用的班训、班规班纪。从学习、纪律、卫生、礼仪、行为规范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和确保目标实现的措施。由于这些目标和措施完全是由同学们自己商定的,有切实可行的近期目标,也有高瞻远瞩的远期目标;所以同学们在完成时,就显得更主动,更有信心,更得心应手。班训、班规制定出来了,不实施等于一纸空白。作为班主任应引导全班学生学习班训、班规,要求他们自觉按要求去做,互相督促,勉励自己,使其成为班训班规的实施者。 2、学生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这样一句话:“记住你的管教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理的人。”作为班主任,应让学生明确:全班每个同学是组成班集体的一分子。应积极主动地群策群力,热爱、关心班集体,为搞好班集体出谋献计,为班集体争光添彩。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更要转换视角,把学生看作参与管理者而非受管理者,在学校班级的各项活动中主动“让权”,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最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班级管理中我执行班干部定期轮换,它能使每位学生都有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为他人服务的机会。我对每位干部的工作总是给予热情的指导和帮助,努力培养他们处事及应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政治论文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文/束红华 【摘要】新时期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因此,政治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特别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法,其核心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活动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等是符合这一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学生;主体;教学方法;能力培养 新课程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在全国全面铺开和推进,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正得到不同程度的“扬弃”。新时期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以弘扬人的主体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因此,政治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特别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以及对新课改的理解,探索总结了一些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方法:一、活动式教学法 活动式教学法就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单元教学为单位,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形式,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性、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法,是教师的个人活动与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运用活动式教学法应秉承一些原则: 首先是主体性原则。所谓主体性,主要是指学生认识的主人,而不是认识的机器,应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学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在活动课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索、自我教育,避免了教师的单调说教,

使学生在主动的状态下学习,克服了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里应指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主导作用前提下的学生活动,教师要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向。其次是民主平等的原则。开放式教学要求我们打破过去那种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绝对服从的局面,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这种平等是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允许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求异,大胆创新,允许他们对同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当然这些见解有时是不完整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正确地引导,适时地点拨,使学生及时澄清认识,统一到正确的观点上来。 上学期末,我在讲授完《生活与哲学》的内容后,就以《诵古诗、讲故事、析哲理》为题上了一节政治活动课。活动课前半个月,我向学生布置了课题,让他们搜集能够体现哲理的古诗、故事、漫画等,并把其蕴含的哲理写出来作为作业交给我审查,我从中筛选出典型材料,被选中的同学作为中心发言人。同时,我将材料大体相同,观点一致的同学分成六个小组,中心发言人做组长。各个小组分头准备,课下我分别辅导。放手让学生准备的过程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也是教学民主的基本要求。信任定能导致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因为信任的含义就是把主动活动的机会交给学生。 在活动课上,由从学生中选出的两位主持人和老师平等地登上讲台主持活动,中心发言人依次上台朗诵古诗、讲故事并阐述其蕴含的哲学观点,下面的同学代表他们小组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对别组的发言提出补充、质疑。在此基础上老师作点评式总结,在学生活动结束后,老师带领学生作归纳总结,并将哲学知识梳理整合,形成知识体系。这个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协作学习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