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科学六年级下《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说课稿

科学六年级下《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说课稿

科学六年级下《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说课稿
科学六年级下《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说课稿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本节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六课,本课有两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观察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反应,二是化学变化伴随的主要的几种现象,这节课也是本单元对前面几节课的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即产生了新物质,而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如何判断,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来作为判断新物质产生的依据。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并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通过实验的研究判断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了解"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观察现象一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启发他们在课外继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加强学生同伴合作,提问、设想、表达、交流。在没有进行动手实验时,要扬起学生的思维扬。

3、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现象。

教学难点:了解“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变化现象及其本质

4、教学准备:铁丝、镊子、硫酸铜、白纸、搅拌棒、水、两支试管、烧杯、试管架、小苏打、药匙、纸巾、已制备好的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反应物质(一小时前、一个星期前)。

5、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中对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说陌生是因为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学生来学,还处于表面的认知状态,只是一些零碎、杂乱、单一的片断,对于可以从化学变化的现象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实验激趣

师:各位同学,大家好,相信各位在这个单元了解物质的许多变化,我们要继续上几节的发现,认识一种新物质及其变化。出示硫酸铜。

交流:硫酸铜是一种蓝色、颗粒较大的晶体,有毒性,一般用于杀菌,例如游泳池或者植物幼苗。误食会致死。

调制一杯硫酸铜溶液。观察溶液。

交流:蓝色透明的液体。

(一)硫酸铜溶液与小苏打的反应

出示小苏打,师:同学们对这种物质应该不陌生,它是什么?具有什么特点?

猜测:如果小苏打和硫酸铜溶液混合会发生什么?(板书)预设:产生气泡、变色。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实验方案,引导学生修正方案。实验之前要注意些什么?着重引导学生注意如何留样来作对比。

小组合作并及时记录,同样要求快静齐。

交流现象:变色,产生气泡,发出嗤嗤声,产生一种不溶解于水的新物质。(板书)

这种变化是什么类型的变化?你有什么证据支持?

(二)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

1.出示另一种物质铁钉。

有什么特点?接下来要来研究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说一说,我们可以怎么来研究?(同样对于反应前铁丝的外观特征的观察、描述、记录极其重要,这也要作为对比反应后是否有新物质产生的一种重要证据。)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实验方案,引导学生修正方案。讨论注意事项。

3.总结观察到的现象:

我们看到硫酸铜溶液与铁丝反应后,铁丝由原来的灰白色变成了棕红色,硫酸铜溶液颜色变淡了。

4.提问:那么这些变化是化学变化吗?小组讨论一下,拿出你们的证据!(有些学生认为铁表面是灰黑色,是铁生锈了,这种观点我认为不必刻意纠正,把这种猜测留待课后继续观察。)

5.小组分发提前一日已反应好的硫酸铜溶液与铁钉。

6.师:硫酸铜去哪里了?还是铁锈吗?有那些证据支持?

铁钉表面由原来的灰白色变为了棕红色,说明这已不是铁这种金属的,这是一种新的物质。硫酸铜溶液颜色变了,说明它也不是原来的硫酸铜溶液了,而有了新的不同于硫酸铜溶液的物质。

7.总结:

从这些现象当中我们可以看出铁和硫酸铜溶液都发生了变化,有新的物质产生,这种物质可能是铜,也可能是铁锈。但是我们意见一致的是,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发生化学变化。归纳小结:当一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往往会伴随颜色变化等现象,这些现象正是由于产生新物质引起的,因此反过来,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变化中是否出现颜色变化、沉淀物等现象来推测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三)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本课之前,我们也学会了几个常见的化学变化,有那些化学变化?这些化学变化又伴随了那些现象?请你们归纳一下。

时间为5分钟,交流讨论完成归纳。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会伴随什么现象?预设:颜色改变、产生沉淀、产生气体、发光发热的明显的现象。我们可以从这些现象的产生来判断某物质是不是发生化学变化?有没有变质了?

出示幻灯片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例如:放鞭炮时出现发光发热的现象,说明鞭炮里面物质已经发生了变化。

形成概念: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4、课外拓展

出示幻灯片,这些现象的发生就能说明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了吗?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知道了从一些物质变化时伴随的现象中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是化学变化,而真正地确定这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还要进一步去研究。

最后,留给大家一个小小的疑问:碘酒滴在餐巾纸上会出现蓝色为什么?(让学生产生兴趣,将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延续到课后,并且为今后在初中的科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2.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现象实质硫酸铜溶液+小苏打颜色变化,产生沉淀,产生气体产生了新物质

硫酸铜溶液+铁颜色变化,产生沉淀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 【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 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 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 【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 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 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 【扁平的细毛】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 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 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 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 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围绕着建筑物,从学生熟悉的房屋入手,按照分析、观察和实验的顺序,设计了3个活动,利用图文形式交代了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教学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2.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 2.能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活动2“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房屋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大家知不知道古代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房屋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房屋的变化 1.教师出示不同时期的房屋组图。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都是什么? 学生回答。(房屋) 教师:你们能给这几幅图片中的房屋按照出现年代的早晚给它们排序吗? 小组讨论,排序,说说排序的理由。 讲述: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开始寻找能够遮风、避雨、御寒的“房屋”,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能够当房子的山洞。从山洞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人类的房屋发生了很大变化。 提问:引起房屋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抗御自然灾害和野生动物的伤害,发明了房屋。) 2.房屋的发展过程。

人教版小学科学 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哪杯水多

《哪杯水多》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哪杯水多”是本册教材集中体现“科学探究”方法理念的单元。其中“哪杯水多”一课排在本单元的第5课。编排意图是:要求学生尝试着把前三课所学到的多种科学探究方法在本课中综合运用,并通过多种方法的比较,进一步认识到运用工具测量比运用感官观察更准确。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单元的前四课已学习了感官观察、工具观察、科学分类等基本科学探究方法,所以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们把本课重点设立为“如何引导学生设计不同方案来探究哪杯水多”,以帮助学生把已学知识和方法在本课中大胆迁移、灵活运用,从而形成技能技巧,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储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会正确使用量筒;知道使用量筒测量比用感官观察更准确。 (二)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能设计与众不同的方案验证自己的观点,通知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三)情感目标 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体验测量的科学方法及其准确性,培养细致观察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究,在探究中受到科学启蒙教育。

四、教学要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设计不同的方案探究哪杯水多。 (二)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 五、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每组三个大小不同的杯子,装的水不一样多。 2、实验用品: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小酒杯、量筒、烧杯、带梁的小桶、弹簧秤、6杯事先测量好的水。 3、实验报告,教学课件。 (二)学生准备 每组一把尺子,一支水彩笔、一块抹布。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科学《建立地球档案》说课稿各位教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科学上册《建立地球档案》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课教学是让学生知道地球的构造,了解相关地球的过去经历了原始森林、恐龙时代等几个时代,初步了解地球上的一些奇特的地貌,了解地球的现在,坏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探索地球的一些秘密,使学生懂得保护地球、保护坏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的三维目标是:知道地球的构造,了解相关地球的过去和现在的知识,培养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和责任感。学会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制作一份“地球档案”。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地球的构造与地球的过去和现在。 教学难点:搜集资料、制作“地球档案”。 二.说教法 科学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水平和思维水平,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即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电子课件播放影像资料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球的过去和现在的一些秘密,使学生在探秘中学习,在探究中获得知识。 三.说学情 科学这门功课,涉及的知识面广,有些内容学生又难以理解,所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为此,教师应善于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为优化教学过程,体现学科教学特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新课导入 1.谈话:到当前为止,地球是我们人类生息繁衍的惟一场所,人类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几百完年,地球有很多的秘密,你知道它哪些秘密? 2.学生交流相关地球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研究地球的构造。 (1)提问:关于地球的构造,你们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出示地球构造示意图,教师讲述:地球的构造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的半径平均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2.了解地球的过去与现在。 (1)谈话: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以前发生过很多事情和千奇百怪的变化,关于地球的过去,你们都了解些什么呢?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3)播放影像资料,讲述:同学们你们收集的资料很丰富,我们用更直观的方法来了解一些地球过去的事情。 (4)谈话:刚刚我们一起经历了地球的过去,那我们再来注重一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内容分析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 复习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复习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本单元共有4课,课题是《蜡烛的变化》《锈钉生锈了》《变色花》《洗衣服的学问》,本单元着重是讲物质的变化,教材从生活中熟悉的一个个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从而让学生熟知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 依据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科特点和复习内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记物质变化的两大类,并能根据现象正确判断物质变化种类;掌握铁钉生锈的成因、熟知防锈办法和原理; 2、能正确理解、掌握酸性物质、碱性物质和酸碱指示剂等科学概念,熟知生活中的一些酸碱物质;熟记肥皂去油污的原理。 3、通过自己回忆、同伴合作与交流、评价与练习等方式,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物质的两类变化,并能正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熟知生活中的一些酸性、碱性物质。 本节课教法学法选用: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讲解法。 本节课教学用时:1课时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遵循此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这样的三个环节:一、质疑设问、谈话导入;二、复习整

理知识点;三、巩固练习、拓展交流。 一、质疑设问、谈话引入。 1、师:本节课我们一起复习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同学们还记得内容吗?(板书:物质在变化) 2、(学生打开科学书)浏览本单元各课的知识点。 3、本单元共有几课?(4课)它们的课题分别是什么?(《蜡烛的变化》《铁钉生锈了》《变色花》《洗衣服的学问》) 4、本单元主要讲《物质在变化》,那么我们一起来回忆各课的知识点。 二、复习整理知识点。 (一)《蜡烛的变化》知识点: 1、蜡块在加热时会从固体变成液体,冷却时会从液体变成固体。 在烛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燥的烧杯,杯壁有小水珠出现,说明燃烧过程中有水生成。 在烛焰上方罩一个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石灰水变混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在烛焰上方罩上白瓷碗,底部会变黑,产生了新的物质。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板书)如:铁水变钢锭、水的三态变化、压扁饮料罐、将白糖加热至融化。 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板书)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以及发光发热、性质改变等现象加以判断。如:生鸡蛋变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火柴燃烧、树叶颜色变化、盐酸滴在石灰石上、生鸡蛋放入白醋中、碱中倒入白醋、往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将白糖加热至焦黑。 (二)复习整理《铁钉生锈了》知识点: 3、铁坚硬呈银白色,锈松软呈暗红色。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 4、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胀大8倍。水中有盐,铁制品表面不干净、粗糙等因素会使铁更容易生锈。 5、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擦去水分、喷漆、覆盖搪瓷、镀上不易生锈的金属、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知识清单 一、微小世界 1.①放大镜的作用: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②放大镜的特点:放大镜是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又叫凸透镜。凡是具有与放大镜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的功能,而且厚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昆虫的眼睛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昆虫的鼻子就是它们头上的触角,蝴蝶翅膀上的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①晶体:像食盐、白糖那样有规则几何体外形的固体叫晶体。②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玻璃、松香、琥珀、珍珠不是晶体) 4.①显微镜放得更大的原因:是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②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把目镜放大的倍数乘以物镜放大的倍数。③微生物的发现: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能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它发现了微生物。④显微镜发明的意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①细胞的发现: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②洋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步骤:取皮—--安放—--固定—--上色。③显微镜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摆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④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装片发现:放大倍数越大,看得越清楚,但看到的范围越小。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6.①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②细胞的作用:细胞具有携氧传导、运动免疫、感光分化、保护光合等作用。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得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7.①水中主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草履虫、鼓藻、船形硅藻等。②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8.①观察工具的发展: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②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征服病菌,克隆牛羊,生产胰岛素,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处理垃圾和污水,帮助我们生产面包、醋等食物。 二、物质变化

最新精选小学科学说课稿(精心整理)

最新精选教科版小学科学最全说课稿 (精心整理)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下面我分析下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节的内容,本节教学内容是这个单元的一个综合活动,让学生学过热传导的原理等知识之后的一次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本课利用观察三个不同杯子的散热的不同情况,让学生明白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的性质,再利用这个概念由学生做猜测并亲自动手制作一个保温杯,以及对自己的成果进行一场保藏冰块的比赛。同时本课也与“穿衣服是否能给身体增加热量”的教学活动产生联系。 根据上述教材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从新课程三维目标出发我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科学概念: 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空气是不良热导体 <2>过程与方法: 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研究那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教学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的浓厚兴趣 由以上的科学目标,可以确定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抽象概括能力低下,意志和情绪的不稳定是学生的不足之处,其思维往往需要感性的具体的材料支持,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了解保温的原理。 下面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能达到本节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谈谈教法和学法; 正所谓教无定法应,应以学定法,教学过程必须以主体性和启发性的原则为指导,在满足学生发展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及本节课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手段为学生提供直接的感性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积

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_汇编.

小学科学《磁铁的磁性》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磁铁的磁性》是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磁铁》的内容,本课指导学生认识磁铁最基本的性质----磁性。 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知道的磁铁。这部分是该单元的引入,主要交流我们认识的磁铁的形状以及磁铁的名称。还有交流我们曾在什么地方看到过磁铁,介绍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四年级学生差不多都玩过磁铁,对磁铁、磁现象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他们有表述自己的经历和体验的愿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认知基础和学习基础。通过交流让他们体会到磁铁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起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第二部分: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这部分首先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感知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然后讨论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各是什么材料做的。由此再进一步认识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铁做成的,初步建立起“磁性”的概念。 第三部分: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教材介绍两种方法:一种是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部分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形针;另一种是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部分滚,以检验磁铁哪部分磁性强。相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设计出一些实验方法来认识、理解“磁铁两端磁性最 强”。在探究了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后,教材通过文字告诉学生“磁性最强的地方叫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这时,学生们可能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例如:“每种磁铁都有两个磁极吗?”等等,借助这些问题,就会延伸出学生课内或课外的探究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探索,让学生知道磁铁的磁性。2.指导学生探索,建立“磁性”的概念及认识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

湖南科技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字修订稿

湖南科技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字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1、一棵“顽强”的小树 教学目标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第一课时 科学知识: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 向光性。 教学准备 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培养皿、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等。 将引入部分提供的图片制成课件。一、教学导入: 二、活动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1、摆出研究的问题: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2、组内讨论:老师这里有一些菜豆种子,你们能组内设计研究方案吗 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3页,了解实验设计范例,完善实验设计。 4、学生动手组装装置。 三、活动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1、摆出问题。 2、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 四、活动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1、学生设计方案。 2、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2、从“南橘北枳”说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热爱大自然,乐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2、意识到环境对植物的影响,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必须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离开这个环境,植物的生 存将会受到影响。 2.知道植物的结构特点是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的。一、教学导 入1.教师讲解:“南橘北枳”的故事。二、活动调查各种 水果的产地 引导学生按照产地给这些水果按地域进行简单分类。提问:有没有来自南方的苹果和北方的香蕉 3、走进池塘 教学目标 能正确看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科学知识 1.知道食物链是生物之间的重要关系。 2.知道食物链的基本特 点。 教学准备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中,六(1)班认真,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科学的探究欲强,但其中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倾听习惯有待培养。六(2)班,总体上课堂纪律好,但思维有些局限,发言不如一班积极,表现欲望差,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

科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

科学六年级下册《垃圾的处理》说课稿 三堡寄宿制小学项秀兰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垃圾的处理》,这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科学教科书(科教版)下册的第四单元第二课。 一、说教材 首先说教材,这是一篇与我们小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课,主要让小学生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垃圾,垃圾可分为哪几类,分类后该怎样处理,如何尽可能地减少垃圾的排放和污染。让小学生明白环保小卫士从我做起的道理。 根据六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以及新课程理念提出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目的。 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你们所见到的垃圾有哪些。 2.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初步写出生活中你对垃圾的处理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总结出垃圾的分类,并谈谈怎样尽可能第减少垃圾的污染,提高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 4.预设目标:让学生了解垃圾对我们的危害。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关注。教学难点:如何对垃圾进行处理和落实环保行为。 教具: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矿泉水瓶、透明杯子一个、小石子半杯、洗净的细沙半杯、浸过墨水的纸团两个等。 二.说教法 1.激趣引入法 在这次的实践活动中,我只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尽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自主调查。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用

多媒体图画再现情境,用语言描绘多媒体情境,唤起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学习的目的。 2.实验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要重视学生个人的观点和行为,强调让学生亲历亲为自己动手去做,自主选择,独立完成。所以我们教师应尽可能把课堂的大部分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教师只充当引导者、点拨者的角色。根据综合实践这门学科的教学理念,我在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主要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去实践,去获取知识与体验。 三.说学法 1.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这堂课中,我事先让学生进行对自己身边垃圾的调查,并填好调查表,通过定论交流,自主探究,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学习的小主人。 2.小组合作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形成和养成团队精神,学会与别人沟通交流。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去亲自参与实践,得出自己的调查结论。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六个环节 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会产生大量的垃圾。那这么多垃圾我们平时怎么处理的呢?最终是到哪里去了?(可以回收就回收,不能回收的由垃圾清运工人运到垃圾场) 二、关于垃圾的讨论 1.师:垃圾是我们日常生活不可避免的,请看一组数据。

最新小学科学优秀教案设计

推荐参加“2008年全国小学科学(粤教科技版)优秀教学论文、案例评比”材料之一 唤醒种子里的生命 (广东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 江门市江海区江南小学徐爱娥 一、概述 《唤醒种子里的生命》是广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七课的内容,需要一课时。这节课主要是学习种子萌发过程所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它是第七课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后面学习种子的萌发过程、子叶的作用等内容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种子萌发过程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及成因。 2、能力培养目标:学生经历“实验—观察—分析”的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研究,培养细心观察、认真分析的好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种子萌发的有关知识,体会植物的奥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组织学生经历科学的实验和探究,将实验的条件和实验的结果联系起来,进行前因后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难点:根据实验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总结种子萌发过程所需要的外界条件。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参与学习的是五年级学生, 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该年龄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种子的发芽过程有一定的感知。同时,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有较强的兴趣,动手实验能力不断在加强,对生活中隐含科学问题的事件兴趣浓厚,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活动的分析能力还不强。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了实验法、分析法、猜想——探究法等方法组织教学。首先以问题情境引入新课,阐明本课的学习内容,接着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然后让学生分析实验中种子为什么发芽和不发芽的成因,让学生真正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并引深讨论种子发芽的其他外界条件,最后通过小结进行课后延伸学习。 六、教学准备 3个实验种子发芽的杯子、一个花盆、课件、投影仪。 七、教学过程 课前,在课室实验角摆放三个各装有泥土和10粒菜豆种子的杯子(分男、女两组),安排学生轮流每天按课本实验要求去实验,全班同学每天用课间时间去观察,并做好记录。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种子的经历”片段。 许许多多的种子存放在仓库里(寂寞的表述),经过农民伯伯的播种,种子种到了地里生根、发芽(快乐的表述)。 师:同样的种子,为什么在仓库里不发芽,种到地里种子就会发芽?你们想知道是怎样唤醒种子里的生命吗? 生:想! 2、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唤醒种子里的生命”的奥秘,了解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二)收集实验情况,探究成因。 1、由实验情况,引出问题。 师:课前,我们在实验角做了种子发芽实验,同学们也进行了观察和记录,请同学们说说实验过程是怎样进行的?你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物质的变 化 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第2课混合与分离 第3课生锈与防锈 第4课燃烧与灭火 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5课植物与环境 第6课动物与环境 第7课食物链 第三单元遗传与进化 第8课代代相传的特征 第9课进化中的生物 第10课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 第四单元保护环境 第11课保护空气 第12课水质调查

第13课变废为宝 第14课和谐的家园 六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 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教学内容:课本第2-10页。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 (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 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 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 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课前准备: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 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课时安排:1课时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 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 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 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 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 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反思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

《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 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 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 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 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1)“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 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 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2)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 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3)“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 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4)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 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 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 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 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 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 一步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光的反射》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 《光的反射》(第一课时) 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中心小学刘春梅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光的反射”一课,是首师大版科学第六册“光与生活单元”的教学内容。 从课标和教材的要求来看本课聚焦的是光的反射概念。学生建立光的反射概念之后,教材又安排了通过纸筒在平放的镜子中分别找一找上、中、下三个气球(拴在铁架台上)、两个平面镜用纸或胶条连接在一起,看镜子中的像、自制万花筒、自制潜望镜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看到的现象除了与镜面反射有关还与漫反射也有关,所以本节课聚焦的是两个科学概念:光的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一个认识(命题或判断):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镜面反射是指光遇到镜面障碍物发生偏折返回的现象;漫反射是指光遇到粗糙面障碍物向四面八方反射的现象。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方式都为发生定义,即“属概念”为光现象,“种差”为发生偏折返回,即以发生方式的区别下定义。这里以建构主义学习为指导思想,以逻辑学概念定义理论为依据,通过设计揭示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发生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和认识反射和漫反射的发生过程及特点,遵循发生定义方式获得科学概念。采用逻辑思维方法中的典型归纳法(科学归纳法),即:由一根光线、一束光线的行为推广到无数光线的行为,建立普遍结论(光的反射和漫反射的科学概念)。 一个认识: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它是经历认识过程,得到

的科学判断,也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通过设计学生的观察活动建立此认识。具体的观察活动设计,又是以逻辑学理论为依据。选择运用典型归纳法,即:一个物体漫反射可以形成视觉,可以代表多个物体或无数个物体。视觉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由于不易察觉、观察,为此教师根据观察实验方法中的增强感觉知觉的方法——对比法,设计有光和无光条件,指导学生对物体的视觉效果进行对比感知。 对于科学概念和科学判断的深入理解,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中逐步推动。本课指导学生建立的光的反射概念就注意到了这一点。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初步体会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2. 学习典型归纳法的使用,发展推断科学认识的能力;学习演绎法的应用,发展解释和预测能力。 3. 学生保持对镜面反射、漫反射及其相关现象探索的积极性,并能够与同伴协调合作,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教学重点:建立光的反射、漫反射的科学概念;初步体会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教学难点:理解表面粗糙的物体也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 三、教学准备 手电筒、镭射笔、小平面镜、白纸片、白纸环、纸箱、塑料盒、靶等 四、教学过程 (一)通过打靶活动,感知光的反射现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全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的指示,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注重突出科学、植物、比较、测量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包括二个单元:植物、比较与测量。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科学素养: 科技探究:知道科技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对动植物、环境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关心新事物与生活的联系。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

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技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技课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究、科学价值观、科技知识二各方面得到发展。 三、教学措施: a)开展生动的科技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b)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c)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d)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四、潜能生培养措施: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结合科学课的特点。潜能生主要表现在: 1、对学科知识无学习兴趣; 2、无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识; 4、实践能力不足。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通过过去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 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2.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 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 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到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 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 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 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 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 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 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 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 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注:所有的教案集都是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大洋路学校陈建秋老师(科学课教师)召集各地老师编写并整理出来的,让我们在参考这些教案时心存感激! 编写人员: 第一单元:浙江宁波奉化市居敬小学张素珊 第二单元:江苏徐州铜山茅村实验小学王芳 第三单元: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新兴学校董茂娉 第四单元: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曾小红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站前学校方靓

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1、放大镜 (1)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2) 3、放大镜下的晶体 (4) 4、怎样放得更大 (5)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7)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8)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9) 8、微小世界和我们(作为单元考核) (11)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2) 1、我们身边的物质 (12)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3)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15)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6) 5、铁生锈了 (17)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8)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19) 8、物质变化与我们 (20) 第三单元宇宙 (21) 1、地球的卫星——月球 (21) 2、月相变化 (23) 3、我们来造“环形山” (25) 4、日食和月食 (26) 5、太阳系 (29) 6、在星空中(一) (31) 7、在星空中(二) (32) 8、探索宇宙 (34)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36) 1、一天的垃圾 (36) 2、垃圾的处理 (37) 3、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38) 4、分类和回收利用 (40) 5、一天的生活用水 (42)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46)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48) 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4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