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变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面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十三大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成就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史,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进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实践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相结合的精神实质,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成果的实践价值,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特点的文化意蕴。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体系,对中国的革命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的理论前提,而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路径.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要防止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偏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涵;实质;时代特征;思想路线

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相结合,把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和提炼并上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这一艰辛探索的过程中,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

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无从谈起。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进行革命,必然有许多特殊的、复杂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未曾遇到过的,也不可能从经典作家的书本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中国共产党从创建时起,就面临着列宁所指出的必须以共产主义的一般理论和实践为依据,适应欧洲各国所没有的特殊条件,善于把这种理论和实践运用于主要群众是农民、需要解决的斗争任务不是反对资本而是反对中世纪残余这样的条件的艰巨任务。要实现这一任务,唯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才有出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指出了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进一步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和前途,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新主义理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的,尽管马克思晚年也曾从理论上论证过落后的俄国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但他仍是以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社会主义革命为前提的。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政治经济比较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联式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中

国共产党人亟待解决并需着力解决的大问题。早在1956年,就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1982年,又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此后,中国新一代的领导人都继续坚持这一思想,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由欧洲人以欧洲的思维方式和文字而创立的,其中对中国情况的直接论述并不多。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中国生根、发芽、结果,就必须使其从原有的欧洲、俄国等形式变为中国形式,使其成为具有中国作风和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同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相结合。曾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地包含了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路线

实事思想路线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事思想路线的发展,真实地记录了我们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客观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逻辑。“思想路线”概念的提出: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趋于自觉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的确立经历了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国革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想倾向: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思想倾向,一种是实事的思想倾向。教条主义思想倾向在党曾一度占据统治地位,它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绝对化和联经验神圣化,给中国革命造成了的巨大损失。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的思想。为了反对教条主义,1930年5月,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明确提出了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一条是“唯上”、“唯书”的保守路线,一条是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中

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强调这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在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中阐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思想路线”概念,初步界定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涵义。这篇文章的发表,表明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国革命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标志我党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觉探索。

实事思想路线的丰富发展,突破了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探索中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固定模式,因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在解放思想、实事思想路线指引下,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历史飞跃及理论构建。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巨大变化,赋予实事思想路线以与时俱进的新要求,提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回答和解决新隋况、新问题,丰富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国际、国重大挑战,提出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求真务实使党的思想路线的涵更加深刻和完整、实践意义更加突出和明确,为促进我国科学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新理念、新认识,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越来越深入,都得益于实事思想路线的深化和引领。我党在实事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创立新的理论,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好、更坚实的思想基础,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指明了奋斗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始终坚持实事的思想路线。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与时代特征

时代特征的嬗变和转换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是要解决中国面临的中心课题,即民族独立和国强、民富两大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论,引领时代潮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经历了新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并先后形成了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不同的时代特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主题[7]。新主义时期,时代特征是战争与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无疑要围绕战争与革命的主题。正如在《新主义论》中所提出的:“现在的世界,是处在革命和战争的新时代,是资本主义决然死灭和社会主义决然兴盛的时代。”[2]正确分析中国的国情,以实践精神去理解和把握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认清了新主义革命的性质、动力以及发展方向,创立了具有中国革命特色的新主义理论,这也是思想的核心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准确地把握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认为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实现了我们党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认真总结了国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探索如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世纪之交,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世纪新阶段,顺应如何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模式、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的时代课题,以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种现实的历史活动,又是一种理论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上的不断创新和突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破解面临的历史课题,对不同时代主题给予了准确判断和科学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时代特征转变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

一个不断演进的复杂的发展历程。在新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就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正反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走自己的路,不能搞“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思想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以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敏锐地把握了时代脉搏,抓住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的趋势,正确认识我国主要的矛盾和基本任务,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创立了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世纪之交,以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时代特征作出了新的认识与判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在新的形势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等重大问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理论成果。新世纪新阶段,世界风云变幻,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在国,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个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大国正在崛起;另一方面,党的建设面临新形势,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剧,社会矛盾进入高发期,摆脱贫困步入小康的人们渴望更加富裕和谐的生活。以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抓住了当代中国的发展主题,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战略任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四、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当代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坚持与发展的统一。既反对轻视甚至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又反对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和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传承,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动态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价值及影响。其中,成果既包括中国化的实践成果,又包括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还包括二者所带来的共同结果,即社会成果。影响既包括中国化实践与当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之间关系的揭示,更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目标,即可能导致的社会成果不断呈现的趋势和规律的揭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真理性是不容质疑的。中国革命在马克思理论指导下,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主义革命的胜利,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性和科学性,验证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革命引领和指导的无比正确性。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指导下进行大胆理论创新,从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排除了多方面干扰,克服了重重困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彰显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威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创立以来一直处于丰富发展之中。其中,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成功指导了俄国伟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笔者认为,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更加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重大的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更是对马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地在世界围传播,其传播的过程彰显着马克思主义巨大的交融功能,引领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交融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其实践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明相结合、相交融的过程。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在更加坚定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广泛吸纳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精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思想,演绎着人类文明交融的新乐章。

五、其它方面的研究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研究。目前这个问题并没有受到更多的关注,只有少数研究者探讨了这个问题,而且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角度进行探讨的。研究者认为,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需要注意几个问题:开阔视野,注意开放性与民族性相结合;扩展论域,把这一问题的研究同其他领域其他问题的研究结合起来;创新方法,把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提高到总结规律的水平。

二、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多数学者肯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相结合以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这个问题的研究从几个角度展开:

第一,是概述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大多数学者从文化比较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异同进行了分析,肯定了传统文化的基本取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土壤和可能。

第二,具体研究传统文化中的某个部分。一些学者着力研究传统文化主干——儒学思想的基本容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也有少数学者研究墨家、法家思想或者中国传统农民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关系。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双向运动,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受到传统文化影响,实现本土化。一方面是传统文化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方法论开始形成现代形

态,这两个运动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 黄书进,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涵实质及其重要原则. 行政学院学报. 2009(04). 47-52.

[2]. 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念刍议与问题解析. 学院学报, 2008(1):

5-10.

[3]. 喜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法"与"实质"的在性关系. 理论探讨, 2011(2):44-48. [4]. 袁辉初,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 思想研究, 2006(2): 1241295 [5]. 安国, 思想发展史上的两个高峰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 广西社会科学, 2010 (7):

5-9.

[6]. 肖贵清,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高校理论战线, 2011(5): 4-9. [7]. 梅学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路径、特点和逻辑. 社会科学, 2010(5): 8-11.

[8]. 亚萍,简论"实事"思想路线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征. 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0(2): 6-9. [9]. 世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思想之精髓——解放思想、实事的思想路线路径的阐释. 师

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2): 19-23.

[10]. 殿林, 问题意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自觉. 理论导刊, 2011(10): 4-8.. [11]. 徐庆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前沿, 2004 (1): 45-48.

[12]. 新力, 科学发展:改革开放30年实践发展与理论创新的必然逻辑. 江海学刊, 2009(1): 5-10. [13]. 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什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6): 106-1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