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水稻种植分布

中国水稻种植分布

中国水稻种植分布
中国水稻种植分布

中国水稻种植区划

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2000年,水稻播种面积29962千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7.6%,稻谷产量18791万吨,占粮食产量的40.7%。中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古老的国家,稻作历史约有七千年,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一。

一、水稻的分区

水稻属喜温好湿的短日照作物。影响水稻分布和分区的主要生态因子:①热量资源一般≥10℃积温2000-4500℃的地方适于种一季稻,4500 -7000℃的地方适于种两季稻,5300℃是双季稻的安全界限,7000 ℃以上的地方可以种三季稻;②水分影响水稻布局,体现在“以水定稻”的原则;③日照时数影响水稻品种分布和生产能力;④海拔高度的变化,通过气温变化影响水稻的分布;⑤良好的水稻土壤应具有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又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酸碱度接近中性。

全国稻区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亚区。

Ⅰ.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省、省和南海诸岛全部。包括194 个县(市)(暂不包括省)。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7.6%。

Ⅰ1.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东起的长乐县和省,西迄的广南县,南至的吴川县,包括131个县(市)。年≥10 ℃积温6500-8000℃,大部分地方无明显的冬季特征。水稻生长期日照时数1200-1500小时,降水量1000-2000毫米。籼稻安全生育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2℃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12-253天;粳稻(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0℃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35-273天。稻田主要分布在江河平原和丘陵谷地,适合双季稻生长。常年双季稻占水稻面积的94%左右。稻田实行以双季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品种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是稻瘟病和三化螟。今后,应充分发挥安全生育期长的优势,防避台风、秋雨危害;选用抗逆、优质、高产品种;提倡稻草过腹还田、增施钾肥;发展冬季豆类、蔬菜作物和双季稻轮作制。

Ⅰ2.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北界东起麻栗坡县,经马关、开远至盈江县,包括滇南41个县(市)。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最南部的低热河谷接近热带气候特征。年≥10℃积温5800-7000 ℃。生长季日照时数1000-1300小时,降水量700-1600毫米。安全生育期:籼稻180 天以上,粳稻235天以上。稻田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种植高度上限为海拔1800 -2400米。多数地方一年只种一季稻。白叶枯病、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今后,要改善灌溉条件,增加复种,改良土壤,改变轮歇粗耕习惯。

Ⅰ3.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包括省和雷州半岛,共22个县(市)。年≥10℃积温8000-9300℃,水稻生长季达300天,其南部可达365天,一年能种三季稻。生长季日照1400-1800小时,降水800 -1600毫米。籼稻安全生育期253天以上,粳稻273天以上。台风影响最大,土地生产力较低。双季稻占稻田面积的68%,多为三熟制,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有稻瘟病、三化螟等。今后,要改善水肥条件,增加复种,扩大冬作、发挥增产潜力。

Ⅱ.华中双季稻稻作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北毗岭、淮河。包括、沪、浙、皖、赣、湘、鄂、川8 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陕、豫两省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7%。

Ⅱ1.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亚区位于年≥5300 ℃等值线以北,淮河以南,鄂西山地以

东至东海之滨。包括、浙、皖、沪、湘、鄂、豫的235个县(市)。年≥10℃积温4500-5500℃,大部分地区种稻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粳稻安全生育期159-170天,粳稻170-185天。生长季降水700-1300毫米,日照1300-1500小时。春季低温多雨,早稻易烂秧死苗,但秋季温、光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双季稻仍占2/5-2/3,长江以南部分平原高达80%以上。一般实行“早籼晚粳”复种。稻瘟病、稻蓟马等是主要病虫害。今后,要种好双季稻,扩大杂交稻,并对超高产品种下功夫,合理复种轮作,多途径培肥土壤。

Ⅱ2.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以盆地和陕南川道平原为主体,包括川、陕、豫、鄂、甘5省的194个县(市)。年≥10℃积温4500-60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6-198天,粳稻166-203天,生长季降水800-1600毫米,日照7000-1000小时。盆地春温回升早于东部两亚区,秋温下降快。春旱阻碍双季稻扩展,目前已下降到3%以下,是全国冬水田最多地区,占稻田的41%。以籼稻为主,少量粳稻分布在山区。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和稻飞虱。今后,要创造条件扩种双季稻,丘陵地区增加蓄水能力,改造冬水田,扩种绿肥。

Ⅱ3.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年≥10℃积温5300℃线以南,南岭以北,湘鄂西山地东坡至东海之滨,共294个县(市)。年≥10 ℃积温5300-6500℃,籼稻安全生育期176-212天,粳稻206-220天。双季稻占稻田的66%。生长季降水900-1500毫米,日照1200-1400小时,春夏温暖有利于水稻生长,但“梅雨”后接伏旱,造成早稻高温逼熟,晚稻栽插困难。稻田主要在滨湖平原和丘陵谷地。平原多为冬作物--双季稻三熟,丘陵多为冬闲田--双季稻两熟,均以籼稻为主,扩种了双季杂交稻。稻瘟病、三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水稻单产比其它两亚区低15%。今后,有条件的地区可发展“迟配迟”形式的双季稻,开发低丘红黄壤、改造中低产田。

Ⅲ.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共391 个县(市)。水稻面积占全国的8%。

Ⅲ1.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亚区包括黔中、东、湘西,鄂西南,川东南的94个县(市)。气候四季不甚分明。年≥10 ℃积温3500-55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8-178天,粳稻178-184天。生长季日照800-1100小时,降水800-1400毫米。北部常有春旱接伏旱,影响插秧、抽穗、灌浆。大部分为一熟中稻或晚稻,多以油菜--稻两熟为主。水稻垂直分布,海拔高地种粳稻,海拔低地种籼稻。稻瘟病、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粮食自给率低,30-50%县缺粮靠外调。今后,仍需强调增产稻谷,它是脱贫的基础。低热川道谷地应积极发展双季稻。

Ⅲ2.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包抱滇中北、川西南、桂西北和黔中西部的162个县(市)。区大小“坝子”星罗棋布,垂直差异明显。年≥10℃积温3500-80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8-189天,粳稻178-187天;生长季日照1100-1500小时,降水530-1000毫米,冬春旱季长,限制了水稻复种。以蚕豆(小麦)--水稻两熟为主,冬水田占稻田1/3以上。稻田最高高度为海拔2710米,也是世界稻田最高限。多为抗寒的中粳或早中粳类型。稻瘟病、三化螟等为害较重。今后,在海拔1500 米以下河谷地带积极发展双季稻,在1200-2000 米的谷地发展杂交稻为主的中籼稻并开发优质稻。

Ⅲ3.青藏高寒河谷单季稻亚区适种水稻区域极小,稻田分布在有限的海拔低的河谷地带,其中的中旬、德钦和东部的芒康、墨脱等7县,有水稻。由于生产条件差,水稻单产低而不稳,但有增产潜力。

我国北方稻区稻作面积常年只有3千万亩,约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的6%,以下仅作概括性的介绍。

Ⅳ.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位于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津、冀、鲁、豫和晋、陕、、皖的部分地区,共457个县(市)。水稻面积仅占全国3%。

本区有两个亚区:Ⅳ1.华北北部平原中早熟亚区。Ⅳ2.黄淮平原丘陵中晚熟亚区。≥10℃积温3500-4500℃。水稻安全生育期约130-140天。生长期间日照1200-1600小时,降水400-800毫米。冬春干旱、夏秋雨多而集中。北部海河、京津稻区多为一季中熟粳稻,黄淮区多为麦稻两熟,多为籼稻。稻瘟病、二化螟等为害较重。今后,要发展节水种稻技术,对稻田实行综合治理。

Ⅴ.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吉全部和大部及东北部,共184个县(旗、市)。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3%。

本区有两个亚区:Ⅴ1.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亚区;Ⅴ2.辽河沿海平原早熟亚区。≥10℃积温少于3500℃,北部地区常出现低温冷害。水稻安全生育期约100-120天。生长期间日照1000-1300小时,降水300-600 毫米。近几年来,水稻扩展很快。品种为特早熟或中、迟熟早粳。稻瘟病和稻潜叶蝇等危害较多。今后,要加快三江平原建设,继续扩大水田,完善寒地稻作新技术体系,推广节水种稻技术。

Ⅵ.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平原、河套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是主要稻区。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0.5%。

本区有三个亚区:Ⅵ1.北疆盆地早熟亚区;Ⅵ2.南疆盆地中熟亚区;Ⅵ3.甘宁晋蒙高原早中熟亚区。≥10℃积温2000-5400℃。水稻安全生育期100-120天。生长期间日照1400-1600小时,降水30-350毫米。种稻完全依靠灌溉。基本为一年一熟的早、中熟耐旱粳稻,产量较高。稻瘟病和水蝇蛆为害较重。旱、沙、碱是三大障碍。要推行节水种稻技术,增施农家肥料,改造中低产田。

二、水稻生产布局结构的调整和商基地的选建

1.随着耕作制度的演变,水稻布局和结构的变化,大幅度地增加了

夏种面积和粮食产量。今后一段时期的调整建议:①从全局稳定双季稻面积,在局部地区进行适当调整。要稳步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生产;逐步创造条件扩大和西南河谷平原地带双季稻面积;②积极发展北方水稻旱种,重点在东北和华北地区扩种旱稻。③建立集中稻区水稻--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合理结构。扩种豆类作物和利用绿肥作为饲草;积极发展玉米和豆类间作,发展饲料稻生产。

2.有步骤地选建商品稻谷基地,是保证国家稳定地得到必要的商品

大米的重大措施。基本要,能够不断地向省外调出必要的商品稻谷。一般说,要求商品基地人均占有稻谷能超过500公斤,商品率在20%以上。为此建议:①重点建设中产稻区商品基地。主要是赣中丘陵、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平原。②巩固提高高产稻区商品基地。主要是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太湖平原。③逐步改造低产的稻谷生产基地。主要是赣南、湘西南、桂东北、桂南。只要坚持多种途径治理,也可能逐步增加商品稻谷的调出。

全国稻区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亚区

Ⅰ.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包括闽, 粤,桂,滇的南部以及省,省和南海诸岛全部.包括194 个县(市)(暂不包括省).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7.6%. Ⅰ1.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东起的长乐县和省,西迄的广南县,南至的吴川县,包括131个县(市).年≥10 ℃

积温6500-8000℃,大部分地方无明显的冬季特征. 水稻生长期日照时数1200-1500小时,降水量1000-2000毫米. 籼稻安全生育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2℃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12-253天; 粳稻(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0℃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35-273天.稻田主要分布在江河平原和丘陵谷地,适合双季稻生长. 常年双季稻占水稻面积的94%左右. 稻田实行以双季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品种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是稻瘟病和三化螟.今后, 应充分发挥安全生育期长的优势,防避台风,秋雨危害;选用抗逆,优质,高产品种; 提倡稻草过腹还田,增施钾肥;发展冬季豆类,蔬菜作物和双季稻轮作制. Ⅰ2.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北界东起麻栗坡县,经马关,开远至盈江县,包括滇南41个县(市).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最南部的低热河谷接近热带气候特征.年≥10℃积温5800-7000 ℃. 生长季日照时数1000-1300小时,降水量700-1600毫米.安全生育期:籼稻180 天以上,粳稻235天以上.稻田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种植高度上限为海拔1800 -2400米.多数地方一年只种一季稻.白叶枯病, 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今后,要改善灌溉条件,增加复种,改良土壤,改变轮歇粗耕习惯. Ⅰ3.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包括省和雷州半岛,共22个县(市).年≥10℃积温8000-9300℃,水稻生长季达300天,其南部可达365天,一年能种三季稻.生长季日照1400-1800小时,降水800 -1600毫米.籼稻安全生育期253天以上,粳稻273天以上. 台风影响最大,土地生产力较低.双季稻占稻田面积的68%,多为三熟制, 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有稻瘟病,三化螟等.今后,要改善水肥条件,增加复种, 扩大冬作,发挥增产潜力. Ⅱ.华中双季稻稻作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平原西缘, 南接南岭,北毗岭,淮河.包括,沪,浙,皖,赣,湘,鄂,川8 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陕,豫两省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 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7%. Ⅱ1.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亚区位于年≥5300 ℃等值线以北,淮河以南,鄂西山地以东至东海之滨.包括,浙,皖,沪,湘,鄂, 豫的235个县(市).年≥10℃积温4500-5500℃, 大部分地区种稻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粳稻安全生育期159-170天,粳稻170-185天. 生长季降水700-1300毫米,日照1300-1500小时.春季低温多雨, 早稻易烂秧死苗,但秋季温,光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双季稻仍占2/5-2/3, 长江以南部分平原高达80%以上.一般实行"早籼晚粳"复种.稻瘟病, 稻蓟马等是主要病虫害.今后,要种好双季稻,扩大杂交稻, 并对超高产品种下功夫,合理复种轮作,多途径培肥土壤. Ⅱ2.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以盆地和陕南川道平原为主体,包括川,陕,豫,鄂,甘5省的194个县(市).年≥10℃积温4500-60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6-198天,粳稻166-203天,生长季降水800- 1600毫米,日照7000-1000小时.盆地春温回升早于东部两亚区,秋温下降快.春旱阻碍双季稻扩展,目前已下降到3%以下,是全国冬水田最多地区,占稻田的41%.以籼稻为主,少量粳稻分布在山区. 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和稻飞虱.今后,要创造条件扩种双季稻,丘陵地区增加蓄水能力, 改造冬水田,扩种绿肥. Ⅱ3.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年≥10℃积温5300℃线以南, 南岭以北,湘鄂西山地东坡至东海之滨,共294个县(市). 年≥10 ℃积温5300-6500℃,籼稻安全生育期176-212天,粳稻206-220天. 双季稻占稻田的66%.生长季降水900-1500毫米,日照1200-1400小时, 春夏温暖有利于水稻生长,但"梅雨"后接伏旱,造成早稻高温逼熟, 晚稻栽插困难.稻田主要在滨湖平原和丘陵谷地.平原多为冬作物--双季稻三熟,丘陵多为冬闲田--双季稻两熟,均以籼稻为主,扩种了双季杂交稻. 稻瘟病,三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水稻单产比其它两亚区低15%.今后, 有条件的地区可发展"迟配迟"形式的双季稻,开发低丘红黄壤, 改造中低产田. Ⅲ.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共391 个县(市).水稻面积占全国的8%. Ⅲ1.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亚区包括黔中,东,湘西, 鄂西南,川东南的94个县(市).气候四季不甚分明.年≥ 10 ℃积温3500-55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8-178天,粳稻178-184天.生长季日照800-1100小时,降水800-1400毫米.北部常有春旱接伏旱,影响插秧,抽穗,灌浆.大部分为一熟中稻或晚稻,多以油菜--稻两熟为主. 水稻垂直分布,海拔高地种粳稻,海拔低地种籼稻.稻瘟病, 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粮食自给率低,30-50%县缺粮靠外调.今后,仍需强调增产稻谷,它是脱贫的基础.低热川道谷地应积极

发展双季稻. Ⅲ2.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包抱滇中北,川西南,桂西北和黔中西部的162个县(市).区大小"坝子"星罗棋布, 垂直差异明显.年≥10℃积温3500-80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8-189天,粳稻178-187天;生长季日照1100-1500小时,降水530-1000毫米,冬春旱季长,限制了水稻复种.以蚕豆(小麦)--水稻两熟为主,冬水田占稻田1/3以上.稻田最高高度为海拔2710米,也是世界稻田最高限. 多为抗寒的中粳或早中粳类型.稻瘟病,三化螟等为害较重.今后,在海拔1500 米以下河谷地带积极发展双季稻,在1200-2000 米的谷地发展杂交稻为主的中籼稻并开发优质稻. Ⅲ3.青藏高寒河谷单季稻亚区适种水稻区域极小, 稻田分布在有限的海拔低的河谷地带,其中的中旬,德钦和东部的芒康, 墨脱等7县,有水稻.由于生产条件差,水稻单产低而不稳,但有增产潜力. 我国北方稻区稻作面积常年只有3千万亩,约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的6%,以下仅作概括性的介绍. Ⅳ.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位于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 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津,冀,鲁,豫和晋,陕,,皖的部分地区,共457个县(市).水稻面积仅占全国3%. 本区有两个亚区:Ⅳ1.华北北部平原中早熟亚区.Ⅳ2.黄淮平原丘陵中晚熟亚区.≥10℃积温3500-4500℃.水稻安全生育期约130-140天.生长期间日照1200-1600小时,降水400-800毫米.冬春干旱, 夏秋雨多而集中.北部海河,京津稻区多为一季中熟粳稻, 黄淮区多为麦稻两熟,多为籼稻.稻瘟病,二化螟等为害较重.今后,要发展节水种稻技术,对稻田实行综合治理. Ⅴ.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 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吉全部和大部及东北部,共184个县(旗,市).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3%. 本区有两个亚区:Ⅴ1.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亚区;Ⅴ2. 辽河沿海平原早熟亚区.≥10℃积温少于3500℃,北部地区常出现低温冷害. 水稻安全生育期约100-120天.生长期间日照1000-1300小时,降水300-600 毫米.近几年来,水稻扩展很快.品种为特早熟或中,迟熟早粳. 稻瘟病和稻潜叶蝇等危害较多.今后,要加快三江平原建设,继续扩大水田, 完善寒地稻作新技术体系,推广节水种稻技术. Ⅵ.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 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平原,河套平原, 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是主要稻区.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0.5%. 本区有三个亚区:Ⅵ1.北疆盆地早熟亚区;Ⅵ2.南疆盆地中熟亚区;Ⅵ3.甘宁晋蒙高原早中熟亚区.≥10℃积温2000-5400℃. 水稻安全生育期100-120天.生长期间日照1400-1600小时,降水30-350毫米. 种稻完全依靠灌溉.基本为一年一熟的早,中熟耐旱粳稻,产量较高. 稻瘟病和水蝇蛆为害较重.旱,沙,碱是三大障碍.要推行节水种稻技术, 增施农家肥料,改造中低产田.

我国水稻集中产区主要在北方,即岭—淮河以北的广区,这里主要属于单季粳稻分散区。

我国北方水稻分散产区的播种面积占全国稻谷总播种面积的5%左右。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具体地说,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水源较充足的地区:

1、东北地区水稻主要集中在的、松花江和辽河沿岸;

2、华北主要集中于、、三省及北部的河流两岸及低洼地区;

3、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平原和河西走廊、新疆的一些绿洲地区。

北方分散产区的水稻以一季粳稻为主,稻米质量较好。

南方是我国的水稻集中产区,分布于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区,水稻面积占全国的95%左右。

按地区差异,又可分为三个区:

①华南双季籼稻区。包括南岭以南的、广西、、和等五省区。该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区,水、热资源丰富,生长期长,复种指数大,是我国以籼稻为主的双季稻产区。等低纬度地区有三季稻的栽培。

②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包括南岭以北、岭—淮河以南的、、、、、、、、等省市和豫南、陕南等地区。该区地处亚热带,热量比较丰富,土壤肥沃,降水丰沛,河网湖泊密布,灌溉方便,历年来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2/3左右,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该区以长江三角洲、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赣中丘陵、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江汉平原以及平原等最为集中。长江以南地区大多种植双季稻,长江以北地区大多实行单季稻与其他农作物轮作。籼稻和粳稻均有分布。

③云贵高原水稻区。本区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水稻品种也有垂直分布的特点,海拔2000米左右地区多种植籼稻,1500米左右地区是粳、籼稻交错区,1200米以下种植籼稻。本区以单季为主。

水稻在全国种植普遍,可结合各地的种植制度来确定其种植和收获季节。如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则是春种秋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两熟,有的田地是种双季稻(即一块地中一年种两次水稻),双季稻中,早稻是春种夏收(一般是5。1前插完秧苗,8。1前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故将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这段时间称为双抢),晚稻是夏种秋收(11月初收完)。还有一种是稻麦连种,即当地的冬小麦收获后再种水稻,则这种水稻是夏种秋收(它收获不久再种小麦或油菜)。一般考试只考双季稻。在南方有些地区(如)可种三季水稻。

东北为一年一季水稻

播种时间约为每年的7,8月份

东北的亚寒带气候是主要原因

华北等地区一年两季

南方部分地区一年三季

东北水稻生长时间长,腐殖质土壤营养丰富,所以东北可产出优质大米,是我国稻米中质量最好的

最新中国水稻种植分布教学提纲

中国水稻种植区划 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2000年,水稻播种面积29962千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7.6%,稻谷产量18791万吨,占粮食产量的40.7%。中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古老的国家,稻作历史约有七千年,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一。 一、水稻的分区 水稻属喜温好湿的短日照作物。影响水稻分布和分区的主要生态因子:①热量资源一般≥10℃积温2000-4500℃的地方适于种一季稻,4500 -7000℃的地方适于种两季稻,5300℃是双季稻的安全界限,7000 ℃以上的地方可以种三季稻;②水分影响水稻布局,体现在“以水定稻”的原则;③日照时数影响水稻品种分布和生产能力;④海拔高度的变化,通过气温变化影响水稻的分布;⑤良好的水稻土壤应具有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又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酸碱度接近中性。 全国稻区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亚区。 Ⅰ.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包括194 个县(市)(暂不包括台湾省)。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7.6%。 Ⅰ1.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东起福建的长乐县和台湾省,西迄云南的广南县,南至广东的吴川县,包括131个县(市)。年≥10 ℃积温6500-8000℃,大部分地方无明显的冬季特征。水稻生长期日照时数1200-1500小时,降水量1000-2000毫米。籼稻安全生育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2℃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12-253天;粳稻(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0℃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35-273天。稻田主要分布在江河平原和丘陵谷地,适合双季稻生长。常年双季稻占水稻面积的94%左右。稻田实行以双季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品种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是稻瘟病和三化螟。今后,应充分发挥安全生育期长的优势,防避台风、秋雨危害;选用抗逆、优质、高产品种;提倡稻草过腹还田、增施钾肥;发展冬季豆类、蔬菜作物和双季稻轮作制。 Ⅰ2.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北界东起麻栗坡县,经马关、开远至盈江县,包括滇南41个县(市)。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最南部的低热河谷接近热带气候特征。年≥10℃积温5800-7000 ℃。生长季日照时数1000-1300小时,降水量700-1600毫米。安全生育期:籼稻180 天以上,粳稻235天以上。稻田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种植高度上限为海拔1800 -2400米。多数地方一年只种一季稻。白叶枯病、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今后,要改善灌溉条件,增加复种,改良土壤,改变轮歇粗耕习惯。 Ⅰ3.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包括海南省和雷州半岛,共22个县(市)。年≥10℃积温8000-9300℃,水稻生长季达300天,其南部可达365天,一年能种三季稻。生长季内日照1400-1800小时,降水800 -1600毫米。籼稻安全生育期253天以上,粳稻273天以上。台风影响最大,土地生产力较低。双季稻占稻田面积的68%,多为三熟制,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有稻瘟病、三化螟等。今后,要改善水肥条件,增加复种,扩大冬作、发挥增产潜力。 Ⅱ.华中双季稻稻作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包括苏、沪、浙、皖、赣、湘、鄂、川8 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陕、豫两省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7%。

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

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 (1)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 (2)地形平坦开阔。 (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生产经验 特点原因发展措施小农经营家庭为主,人均耕地少集约经营 单产量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 控制人口数量 自给为主 机械化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加快机械化发展 水利工程量大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大力投资,兴修水利科技水平低靠传统经验加大科技投入

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地区农业生产特点农业区位条件 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阿 根廷·澳大利亚·俄 罗斯·乌克兰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 度高,商品率高 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 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先进的 科学技术 大牧场放牧业美国·澳大利亚·新 西兰·阿根廷·南 非等国的半干旱, 半湿润气候区生产规模大,商品率 高,专业化程度高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离海港近; 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 混合型农业 欧洲,北美,南非, 澳大利亚·新西兰家庭农场,农场规模 大,农业生产的机械水 平很高,耕种,放牧, 休耕轮作 地势较平坦,地广人稀,地租低廉, 交通便利,农业机械水平程度高 优点:农场称为良性的生态系统,农 民可以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 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 的适应性 乳畜业五大湖周围地区, 西欧,中欧,澳大 利亚,新西兰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 高,集约化程度高,多 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人口,城市密 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 发达 热带种植园农业拉丁美洲,东南亚, 南亚,撒哈拉以南 的非洲 以大种植园和农场为 主,专业化和商品化程 度很高 位于热带,终年高温,气候湿热,土 壤肥沃

我国南方水稻的种植规模

我国南方水稻的种植规模 3013年5月下旬,根据调查获悉,湖南省稻谷计划播种6194 万亩,同比增加52 万亩,增幅0.8%。稻谷面积增加主要是“压单扩双”,中稻面积1719 万亩,调减57 万亩;早稻面积2189万亩,增加52 万亩,晚稻面积2286 万亩,增加56 万亩。2013 年湖南省优质稻比例提高。优质稻和杂交稻主导品种率达54%,同比提高6 个百分点。 江西省2012 年早籼稻种植面积达到2084.25 万亩,同比增加28.65 万亩;早籼稻产量800.2 万吨,同比增加28.59万吨。截至2013年5 月2 日,江西省早稻栽插已全部结束,总体进度比去年提前3 天左右,呈现出面积增、播种早、秧苗壮、栽插快、长势好的良好局面。据农情调度显示,今年江西省已落实早稻种植面积2271.5万亩,同比增加14.5 万亩。 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发展和基本建设大量占用耕地,沿海省份,许多过去的“鱼米之乡”,水稻种植面积大量减少,特别是1998年以后更加明显。广东、福建、浙江等省1998年水稻面积9122.7万亩,2010年为5596.1万亩,减少38.7%,产量由3550.7万吨,减少到2216.7万吨,减少35.6%。 沿海省份不仅水稻生产量减少,而且由于经济发展,吸引大量农民工就业,稻米消费量大量增加。最典型的是广东省,目前常住人口全国第一,而以稻谷为主的粮食消费自给率,已经下降到不足40%。东南沿海省份产量的减少,主要是靠东北三省弥补。而水稻生产大省湖南、江西、安徽等20年间水稻生产形势也发生了变化。1990年三省水稻面积14963万亩,2010年14391万亩,减少3.8%,而1990年三省稻谷产量5396万吨,2010年5748万吨,得益于单产的提高,产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将近6.5%。如果没有中部这些省份单产和总产的增长,我国水稻供给有可能出现短缺。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13年全国稻谷意向种植面积增1.0%,早稻和双季晚稻基本持平,中稻和一季晚稻增1.6%。据各分公司调查,2013年我国农户早籼稻种植意向总体较好,全国种植面积预计约8667万亩,同比增21万亩;一季稻播种面积略有增加,其中东北三省一区粳稻种植面积约6952万亩,同比增64 万亩。综合来看,预计2013年国内稻谷播种面积将在去年基础上略有增加,约4.55亿亩(45546 万亩),同比增100万亩,增幅0.22%。其中早籼稻播种面积预计达到8667万亩,同比增21万亩,增幅0.24%;中晚籼稻播种面积约23590万亩,同比增12万亩,增幅0.05%;粳稻播种面积约13289万亩,同比增67万亩,增幅0.5%。 地区全国总计

宁夏五大市种植分布报告

宁夏五大市种植分布报告 银川: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贺兰县、永宁县 兴庆区:掌政镇、大新镇、月牙湖乡 掌政镇、大新镇以及月牙湖乡(农业主产小麦、水稻等。) 金凤区:良田镇、丰登镇 良田镇(主要种植红薯,吊瓜,土豆,西红柿,辣椒,黄瓜,以及各种蔬菜等,而且良田镇着力发展红梅杏。)丰登镇(主要种植水稻、西葫芦、番茄、长茄、黄瓜等蔬菜。) 西夏区:兴泾镇、镇北堡镇 兴泾镇、镇北堡镇(主要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4495亩。) 贺兰县:金贵镇、立岗镇、洪广镇、习岗镇 金贵镇(截止目前,全镇共发展了以银河、通昌、金贵、汉佐四个行政村为主的二代温棚示范区8个,共建设二代温棚9万余间。以银河、汉佐为主的移动棚园区两个,

面积1200余亩,种植螺丝菜万亩,冷棚韭菜1900亩,同时引进以生产酱菜加工为主的食用油、粮食生产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二十余家。全镇基本形成了以银河、通昌、金贵、汉佐的二代温棚,汉佐的大白菜,保南、银光的螺丝菜,银河、保南的冷棚韭菜,红星、潘昶、雄英的露地菜为主的蔬菜生产格局。) 立岗镇(宁夏贺兰县立岗镇种植水稻面积达10万余亩,种植面积大,西红柿1万余亩,全镇共种植盘菜1万余亩,平均每亩七千斤左右。还包括绿豆芽、西蓝花、菊苣、小青南瓜、洋芋等。) 洪广镇(主要农产品有玉米、梨子,杏子,南美梨,干梅子,橙子等;金山村每年种植金山西瓜2000亩;金山村连片种植金山脆枣200亩;贺兰山紫蘑菇是贺兰山特有的一种名贵野生大型食用真菌资源。) 习岗镇(温棚种植着草莓、甜瓜、西红柿等十几个品种的瓜果蔬菜。然而,今年全县有8万亩的冬麦种植。 永宁县:望远镇、闽宁镇、李俊镇、望洪镇、杨和镇望远镇(主要农产品:西兰花,杨桃,无花果,美洲南瓜、小麦、水稻、玉米,兼产蔬菜、水果等。)

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技术上课讲义

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技 术

精品文档 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技术 1、东北水稻种植情况 (1)面积:5000万亩左右,且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随着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度以北的黑龙江沿岸。(2)轮作制度:在东北稻区,由于冬季温度低,夏季生长季节短,稻田常实行水稻常年连作的一年一熟制,冬季休闲,部分稻田实行隔年水旱轮作,即稻/稻/绿肥、稻/稻/豆类、稻/稻/春小麦,此种水旱轮作制度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力。(3)气候及播期:该区稻作生长季为110-180天,平均气温18-23℃,≥10℃积温2000-4000℃。该区水稻是春种秋收,一般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6℃时开始播种,安全播种期自南向北为4月25日至5月25日。安全齐穗期为7月20日至8月15日,收获日期在10月上旬。(4)品种:早熟早粳稻,南部为中、迟熟类型,北部为特早熟类型,总产量占全国粳稻总产量的54.3%。 2、水稻需肥规律 水稻为了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营养元素,除必须的16种营养元素之外,对硅元素吸收较多。水稻的需肥量为每100公斤每生产500kg稻米需要吸收:纯氮:8-10kg,纯磷3-4kg,纯钾8-10kg,N:P2O5:K2O=2.2:1:2.05。在确定稻田施肥量时,应首先根据计划要求的产量计算所需要吸收的肥料数量,再调查土壤的供肥量和肥料的利用率,就可以用下式求出理论上的施肥量:稻田施肥量=(计划产量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在水稻目标产量500-600公斤/亩的田块,寒地水稻氮肥(N)6-8公斤/亩,磷肥(P2O5)3-4公斤/亩,钾肥(K2O)4-6公斤/亩。 3、硅的作用 硅是水稻、甘蔗等作物健康生长的必需元素。水稻茎秆中硅含量是N含量的十倍多,超过N、P、K的总和。水稻是作物中选择吸收和富集硅最多的,这种生理特性是由其特有的遗传性所决定的,硅的作用概括为以下几点: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中国的自然资源复习总结

第六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一、基本特征 ①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我国是世界资源大国。不仅如此,我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②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多,许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 二、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总量丰富,分布不均) 1、水资源:我国是世界上缺水严重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已成为了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造成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不是总量不足,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衡。 ①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若将“水资源”与人口、耕地面积结合起来看,我国水土资源配合欠佳,缺水最严重的华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40%,水资源仅占全国的6%,这里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下,河流径流量小,更重要的是人口稠密,耕地广大,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 ②从时间变化看,我国水资源季节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主要措施有:①跨流域调水,以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已建或在建的引水工程有: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②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问题。如规模宏大的长江三峡工程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完成后,都将在防洪、灌溉及水资源调配方面发挥重大作用;③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今后我们要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发展节水农业,开展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或杜绝水的浪费。 2、水能资源:水电与火电相比,具有清洁、廉价的特点;而且水力发电是可再生资源,可循环使用。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许多河流在流经阶梯交界处时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蕴藏巨大。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其中长江水系、雅鲁藏布江、黄河中上游和珠江水系尤其丰富,目前我国已开发利用的仅占可开发利用的10%,集中在长江、黄河、珠江上游。目前,发电量居前的电站有世界最大的水电站--三峡电站、二滩、葛洲坝、龙羊峡等。 三、土地资源(类型多样,比例不当) 1、我国主要利用的土地类型有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2、特点:a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b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尤其是人均耕地、林地更少;c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d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e难利用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3、我国土地资源空间分布:耕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平原、盆地及低山丘陵,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远地区及东南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及青藏高原。 4、问题: 滥砍滥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滥垦草原或过度放牧导致的沙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次生盐碱化;因乱建设滥占耕地导致的大量农田丧失等等。

最新中国水稻种植分布

中国水稻种植分布

中国水稻种植区划 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2000年,水稻播种面积29962千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7.6%,稻谷产量18791万吨,占粮食产量的40.7%。中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古老的国家,稻作历史约有七千年,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一。一、水稻的分区 水稻属喜温好湿的短日照作物。影响水稻分布和分区的主要生态因子:①热量资源一般≥10℃积温2000-4500℃的地方适于种一季稻, 4500 -7000℃的地方适于种两季稻,5300℃是双季稻的安全界限,7000 ℃以上的地方可以种三季稻;②水分影响水稻布局,体现在“以水定稻”的原则;③日照时数影响水稻品种分布和生产能力;④海拔高度的变化,通过气温变化影响水稻的分布;⑤良好的水稻土壤应具有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又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酸碱度接近中性。 全国稻区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亚区。 Ⅰ.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包括194 个县(市)(暂不包括台湾省)。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7.6%。 Ⅰ1.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东起福建的长乐县和台湾省,西迄云南的广南县,南至广东的吴川县,包括131个县(市)。年≥10 ℃积温6500-8000℃,大部分地方无明显的冬季特征。水稻生长期日照时数1200-1500小时,降水量1000-2000毫米。籼稻安全生育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

现期至≥22℃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12-253天;粳稻(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0℃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35-273天。稻田主要分布在江河平原和丘陵谷地,适合双季稻生长。常年双季稻占水稻面积的94%左右。稻田实行以双季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品种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是稻瘟病和三化螟。今后,应充分发挥安全生育期长的优势,防避台风、秋雨危害;选用抗逆、优质、高产品种;提倡稻草过腹还田、增施钾肥;发展冬季豆类、蔬菜作物和双季稻轮作制。 Ⅰ2.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北界东起麻栗坡县,经马关、开远至盈江县,包括滇南41个县(市)。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最南部的低热河谷接近热带气候特征。年≥10℃积温5800-7000 ℃。生长季日照时数1000-1300小时,降水量700-1600毫米。安全生育期:籼稻180 天以上,粳稻235天以上。稻田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种植高度上限为海拔1800 -2400米。多数地方一年只种一季稻。白叶枯病、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今后,要改善灌溉条件,增加复种,改良土壤,改变轮歇粗耕习惯。 Ⅰ3.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包括海南省和雷州半岛,共22个县(市)。年≥10℃积温8000-9300℃,水稻生长季达300天,其南部可达365天,一年能种三季稻。生长季内日照1400-1800小时,降水800 -1600毫米。籼稻安全生育期253天以上,粳稻273天以上。台风影响最大,土地生产力较低。双季稻占稻田面积的68%,多为三熟制,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有稻瘟病、三化螟等。今后,要改善水肥条件,增加复种,扩大冬作、发挥增产潜力。

安徽省水稻种植区划

安徽省常年水田面积173.3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9%。稻谷是安徽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0%,稻谷总产占粮食总产的52%。 一、水稻种植区划指标 (一)水稻分布 安徽省≥10℃积温为4600℃~5300℃,就热量条件来说,全省各地都可种植水稻,而且可以实行麦稻或油(油菜)稻一年两熟。但水稻的实际分布则受自然降水、水利灌溉条件和土壤结构的制约,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地区。 (二)双季稻的条件 现有的早、晚稻早熟品种类型,只要≥10℃积温高于4650℃,水稻生长期在205天以上,辅之其他条件,就可以种植双季稻。据此,安徽省双季稻北界可以划到淮河一线。但多年生产实践证明,当≥10℃积温达到5000℃以上的地区,双季稻种植比例才较高、较稳。双季稻种植不仅受温度的限制,而且还受水利灌溉条件,土壤肥力条件和劳蓄力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根据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将≥10℃积温小于4650℃的淮北地区划为单季稻区;将≥10℃积温大于5000℃的沿江地带划为双季稻区;单季稻和双季稻之间地带划为单双季稻过渡区;山区受垂直高度和地形的影响,划为单双季稻混栽区。 二、稻作区域划分 (一)沿淮淮北平原单季稻区(Ⅰ) 本区水田面积16.53万公顷,占本区耕地面积的7.1%,占全省

水田面积的9.5%,分布特点是“沿河一条线,沿井一小片”。实行麦稻连作,一年两熟。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预计本区水稻生产将进一步发展,成为安徽重要麦稻商品粮生产基地。 (二)淮南丘岗单双季稻过渡区(Ⅱ) 水田面积64.33万公顷,占本区耕地面积的68.1%,占全省水田面积的37%。本区划分为六肥、皖东丘陵,霍寿长、定凤嘉和天来滁全5个亚区。干旱、土质较差是主要矛盾。在进一步改善水利条件后,实行冬作的小(大)麦、油菜和绿肥的“三三”轮作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治本措施。本区耕地多,增产潜力大,国家确定的安徽8个商品粮基地县,有7个处在本区。 (三)沿江圩丘双季稻区(Ⅲ) 水田面积696万公顷,占本区耕地的78.3%,占全省水田面积的40.1%。东区划分为宿望、桐庐枞贵、巢芜平原和江南丘陵4个亚区。本区西南部双季稻种植比例较东北部高(分别为75.86%和50%)。冬作要实行油菜与绿肥换茬,增加稻田土壤风化机会,同时提高农田建设标准,增强抗洪能力,降低地下水位,建设稳产高产农田。 (四)大别山地单、双季稻混栽区(Ⅳ) 水田8.3万公顷,占本区耕地的82.1%,占全省水田面积的4.8%。多数地区山高水田,以单季稻种植为主。 (五)皖南山地双、单季稻混栽区(Ⅴ) 水田14.93万公顷,占本区耕地面积的83.9%,占全省水田面积的8.6%。本区划分为皖南山地和休屯盆地两个亚区。双季稻种植海拔高

广西水稻种植区划

广西水稻栽培制度多种多样 主要有早、晚双季稻;单季中稻;水旱轮作早、晚稻, 包括早造稻、晚造黄豆或红薯等作物, 早造玉米、花生等作物, 晚造水稻。其次, 还有少量间作稻, 再生稻和冬稻等。 广西水稻品种资源多 有籼、粳、糯三大类。有常规品种, 三系杂交稻和两系杂交稻等多个系列。有感温型、感光型等不同类型。 由于广西水稻气候资源丰富, 大部地区适宜栽培双季稻, 北部、西部山区种植单季稻。品种以各系列、各类型籼稻为主。因此, 这里主要从双季稻和单季稻的角度, 以籼稻为主, 探讨广西水稻气候区划。 根据广西水稻气候区划指标的分界线, 可以将广西稻作区划分为 4 个适宜气候区: 晚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中晚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早中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和单季稻再生稻适宜气候区。 表1广西水稻气候区划指标 区域水稻安全生长季早、晚稻熟制搭配 晚熟双季稻气候区≥232d 晚熟+ 晚熟 中晚熟双季稻气候区210~231d 中熟+ 中熟, 中熟+ 晚熟, 晚熟+ 中熟 早中熟双季稻气候区180~210d 早熟+ 早熟, 早熟+ 中熟, 中熟+ 早熟

单季稻再生稻气候区< 180d 单季稻、再生稻 广西水稻气候区划(常规育秧) 按照表 1 列出的广西水稻气候区划的标准, 根据广西88 个气象站的水稻(常规育秧) 安全生长季资料, 用小网格气候分析方法, 即可制作出广西水稻气候区划图。 广西水稻(常规育秧) 各气候适宜区的大致范围如下: 广西晚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主要包括沿海, 玉林市南部及玉林盆地, 贵港以西的郁江平原, 桂平和平南两县市境内浔江平原, 南宁盆地, 崇左市及上思境内明江- 左江一带的河谷、平原地区, 右江河谷等地。 广西中晚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 主要包括大桂山- 大瑶山- 桂中盆地北部- 大明山以南(除广西晚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以外)的大部地区, 右江河谷海拔大约200~500m 的地区, 钟山- 八步境内贺江河谷, 恭城- 荔蒲间的河谷平原, 龙江河谷平原等地。 广西单季稻再生稻适宜气候区: 主要是桂东的北部大约海拔400~500m 以上、中部大约海拔500~600m 以上、桂西的北部大约海拔600~700m 以上、百色市北部山区大约海拔700~800m 以上、百色市南部山区大约海拔800m 以上的地区。 其余地区为广西早中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 防寒育秧时广西水稻气候区划: 考虑采用防寒育秧方法时, 早稻生长前期气温较低, 早稻生育期可能延长。现将常规育秧时广西水稻气候区划的指标界限提高5d, 作为采用防寒育秧方法时广西水稻气候区划的指标界限。按照提高的标准, 用小网格气候分析方法, 即可制作出采用防寒育秧方法时广西水稻气候区划图。 从区划图看, 当采用防寒育秧方法时, 广西稻各气候适宜区的北界北移。 其中, 晚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的北界北移最明显。除包括广西水稻气候区划(常规育秧) 中的晚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以外,还包括广西水稻气候区划(常规育秧) 中的中、晚熟双季稻适宜气候区的大部地区。即采用防寒育秧方法, 科学安排双季稻生产, 大桂山- 大瑶山- 桂中盆地北部- 大明山以南的大部地区、以及右江河谷地区、澄江河谷、龙江河谷等地, 均可能种植晚熟双季稻。

关于中国今后水稻种植的发展方向

关于中国今后水稻种植的发展方向 (商学院10级工商管理一班徐婷) 摘要:在中国,随着大量适龄劳动力由农村进入城市务工或落户,老人种田开始出现常态化趋势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老人接替老人种田,农业生产梯队“老人化”。大多数新一代农民外出务工,致使目前农业劳动力结构现状难以改善,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明显影响:“省事田”、“懒人田”随处可见,“水稻的种植”也就成了一件亟待解决的事情。 关键词:老人种田,水稻种植 一.背景 据农村住户调查100个农户,外出务工收入132.9万元,占家庭年收入的59.4%;而种植业收入75.36万元,占家庭年收入的33.7%,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大部分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农村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中老年和妇女,劳动力明显不足。据株洲市调查显示,全市农村40岁以下的中青年外出比例高达80%以上。劳动力的不足导致一些地方为省工省力仍采用“直播”这种原始的耕作方法和粗放式的管理。俗话说:“秧田好,一半稻”。由于劳力不足造成耕作水平不高,已成为制约当前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另外,近几年来,岳阳汨罗市农村每年外出的劳动力,都是40岁以下的青壮年,而一些地方新增加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都是近年来在外已无法务工的中老年劳力,多在50至60岁之间。外出务工劳动力价值观更多元化,当前外出的农民工更倾向于学习、增长见识、利用和寻找机会创业等,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已慢慢地融入当地的消费环境,不少老人受体力不足等因素影响,对现有农家肥的使用积极性也在下降。以猪、牛粪便为主的传统农家肥,其特点是量大、肥效相对比化肥低,需要花大量体力精力去积造以及运肥进农田,效率较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水稻的正常产量水平,影响了国家的粮食安全。我住在汨罗市里一个农村里,以上现象造成水稻这方面很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难以推广是非常明显的。仅靠现在的老人,难以承担起这个重

中国水稻分布情况

中国水稻分布情况 【适用区域】其他 【关键字】水稻分布 【作者】 【来源】 【参考文献】 【编者】王明娟 【内容】 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2000年,水稻播种面积2996万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7%,稻谷产量18791万吨,占粮食产量的40%。中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古老的国家,稻作历史约有七千年,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一。 一、水稻的分区 水稻属喜温好湿的短日照作物。影响水稻分布和分区的主要生态因子: ①热量资源一般≥10℃积温2000-4500℃的地方适于种一季稻,4500-7000℃的地方适于种两季稻,5300℃是双季稻的安全界限,7000 ℃以上的地方可以种三季稻;②水分影响水稻布局,体现在“以水定稻”的原则;③日照时数影响水稻品种分布和生产能力;④海拔高度的变化,通过气温变化影响水稻的分布;⑤良好的水稻土壤应具有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又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酸碱度接近中性。 全国稻区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亚区。 一.华南双季稻稻作区 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包括194个县(市)(暂不包括台湾省)。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8%。 1.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 东起福建的长乐县和台湾省,西迄云南的广南县,南至广东的吴川县,包括131个县(市)。 2.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 北界东起麻栗坡县,经马关、开远至盈江县,包括滇南41个县(市)。

3.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 包括海南省和雷州半岛,共22个县(市)。 二.华中双季稻稻作区 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包括苏、沪、浙、皖、赣、湘、鄂、川8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陕、豫两省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8%。 1.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亚区 位于年≥5300℃等值线以北,淮河以南,鄂西山地以东至东海之滨。包括苏、浙、皖、沪、湘、鄂、豫的235个县(市)。 2.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 以四川盆地和陕南川道平原为主体,包括川、陕、豫、鄂、甘5省的194个县(市)。 3.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 年≥10℃积温5300℃线以南,南岭以北,湘鄂西山地东坡至东海之滨,共294个县(市)。 三.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 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共391个县(市)。水稻面积占全国的8%。 1.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亚区 包括黔中、东、湘西,鄂西南,川东南的94个县(市)。 2.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 包抱滇中北、川西南、桂西北和黔中西部的162个县(市)。 3.青藏高寒河谷单季稻亚区

区域地理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5课时中国的自然资源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结合区域图或地形图掌握其分布的规律性。 2.掌握我国水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理解水资源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的主要措施。 3.理解我国的环境整治与资源的合理开发之间的关系,会综合分析我国主要资源的分布及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4.理解海洋国土的含义,掌握我国海洋资源的分布状况,分析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 ‘\\\;;l k0 jkkkkx km,./. 提示:①太阳能②石油③地热能④旱地⑤水资源⑥一+⑦二⑧水田 考点一自然资源概况及我国的土地资源 1.我国自然资源的总体特征 (1)总量大,种类多。 (2)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相对短缺——人口众多。 (3)开发利用不尽合理。 2.土地资源 (1)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①土地资源类型多样。 ②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多。 ③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④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着。

(2)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①主要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乱占耕地、土地污染等。 ②解决措施: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 2.土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 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 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 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2)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 ) ①旱地②灌丛草地③建设用地④裸岩地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第(1)题,读此图时一定要注意图中反映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有正、负之分,判断前后差值时必须注意。第(2)题,解题的关键是看好图例,仔细读图,然后判断土地利用前后期的变化,进而推理变化给流域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答案:(1)D (2)B 考点二水资源与水能资源 1.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 (1)总量丰富,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少,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 (2)时空分布不均匀,表现为南多北少;年际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 (3)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匹配。 2.我国水能资源的基本特点 (1)蕴藏量大,可开发量居世界第一。 (2)地区分布不均,按地区来说,大部分集中在西南地区,其次是中南地区和西北地区;按河流来说,长江流域最丰富。 (3)大型水电站的比重很大。 (4)开发利用率低。 3.解决水资源紧缺的措施 (1)修建水库,解决时间分配不均。 (2)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 (3)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1.华北平原水资源紧张的原因与解决措施 2.跨流域调水

中国水稻种植方法.doc

中国水稻种植方法 中国水稻种植方法 一、水稻的生物学基础 (一)水稻的生长发育 1、水稻的一生 水稻从种子萌发开始,经过发根、长叶、分蘖、拔节、长穗、开花、结实等一系列生长发育过程,最后形成新的种子,称为水稻的一生。从播种到种子成熟所经历的日数,叫水稻全生育期。水稻一生共分为四个时期: (1)秧苗期。播种移栽 (2)返青分蘖期。移栽幼穗分化前 (3)拔节孕穗期。幼穗分化抽穗前 (4)抽穗结实期。抽穗成熟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划分: (1)营养生长期。根、茎、叶、分蘖(营养器官) (2)生殖生长期。穗、花、籽粒(生殖器官)

2、种子发芽 (1)种子构造:谷粒由谷壳和糙米两部分构成。 (2)种子生活力:一是种子成熟度。开花授粉后7 10天的种子具有发芽能力,20天后发芽力正常。二是种子休眠期。籼稻的休眠期很短,特别是早稻种子休眠期更短。三是种子寿命。种子贮存的时间越长,寿命越短。种子在一般条件下贮存,生活力可保持2年,但发芽率只有50%左右。 (3)种子发芽过程:一是吸胀;二是萌发(破胸);三是发芽三个阶段。露出白色的胚称为破胸,胚芽达到谷粒长度的一半时称为发芽。 3、根的生长 水稻的根系:水稻属须根系,分为种子根和不定根,不定根又分为普通根和浮根,浮根除吸收水分和养分外,还能吸收氧气,输送到下部的根系,以提高下部根的活力,这是水稻适应淹水环境的一种特殊表现。 4、叶的生长 水稻叶有完全叶和不完全叶两类。完全叶和不完全叶在胚中已分化形成。水稻一生叶主茎的叶片数已定。主茎第1 3片叶是在幼苗期生长的,最后3片叶则是在幼穗分化期生长的,其余各叶

都在分蘖期生长。 5、叶片功能 叶片功能期是指叶片保持光合能力时间长短。叶片功能期随着叶位上升,由短变长,水稻1 3片叶只有10多天,而剑叶功能期可达50 60天。 6、水稻分蘖 水稻茎基部节上腋芽长成的分枝称为分蘖。分蘖期是决定每亩穗数的关键时期。掌握分蘖规律,可以促进分蘖的发生和成穗,保证足穗,达到高产稳产。 7、水稻分蘖规律 (1)分蘖发生的节位:无论主茎或分蘖茎,都有很多节,每个节上都有一个腋芽。茎基部的腋芽长成分蘖。分蘖发生的节位,叫分蘖位。在低节位上长出的分蘖,叫低位蘖,反之则叫高位蘖。 (2)凡是由主茎上直接发生的分蘖叫一次分蘖,从一次分蘖上再发生的分蘖叫二次分蘖。依次类推。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一次分蘖最多,大多数有效;二次分蘖较少,部分有效;三次分蘖极少,大都无效。 (3)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凡能抽穗结实5粒以上的,称为有效

中国自然资源现状

中国的自然资源现状 中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的基本特征是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 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0.7%的天然气、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5%的铜矿、和不足2%的铝土矿,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国占有的煤、油、天然气人均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中国最大的比较优势是人口众多,最大的劣势是资源不足。 由于长期沿用以追求增长速度、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由贫穷落后逐渐走向繁荣富强的同时,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在大幅度上升,致使非再生资源呈绝对减少趋势,可再生资源也显出明显的衰弱态势。 一、客观上,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中国资源短缺状况日益突出。 1.土地资源 自然界形成的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土地一旦与人类联系在一起,便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综合体,它是人类生产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根。中国的农业问题或者说粮食问题实际上就是土地问题,中国人均粮食产量是加拿大的1/5,人均棉花产量是美国的1/3;人均肉类是加拿大的1/4。 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虽然中国现有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人均仅及世界人均1/3;耕地面积列世界第2位,人均排在世界第67位。在这有限的耕地中,缺乏水源保证、干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严

重的耕地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后备资源2亿亩,其中可开垦成耕地的仅1.2亿亩。考虑到生态保护的要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受到严格限制,今后通过后备资源开发补充耕地十分有限。 种植业为全国农民直接和间接地提供了40%~60%的经济收入和60%~80%的生活必需品。在中国,人均由1949年的0.19hm2减少到2001年的0.1 hm2,人均耕地减少了53%,有的省份人均不足667m2。北京、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市)以及相当一部分(县)市人均占有耕地400m2以下,已低于国际上规定的534 m2的警戒线,比日本人均467 m2还要低67 m2。2001年各类建设等占用耕地,致使耕地净减少61.73万hm2。2000年耕地面积比1991年和1995年分别减少了249.81万hm2和179.61万hm2,减少幅度为1.91%和1.38%。在耕地数量不断减少的同时,人口不断增加,人均耕地迅速降低,人地矛盾日益突出。2000年中国人均占有耕地约为0.10hm2,比1995年约减少了0.01hm2,比1991年减少了0.02hm2。 根据调查,中国现有可利用荒地资源约1.25亿hm2,包括宜林荒地7600万hm2和宜农荒地3500万hm2,人均只有0.06hm2和0.03hm2,其中,中国的宜农荒地还不足世界宜农荒地的2%,而且它们大部分分布在边远山区,土地贫脊,开发利用难度较大。近几年,中国荒地资源也随着耕地资源骤减而呈现减少趋势。 2.森林资源 据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普查,目前中国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分别为1.34亿hm2和101亿m3,在世界上排第6位,但人均量分别为0.12hm2和9m3,仅及世界人均值的1/6和1/8。森林覆盖率虽已达13.9%,但也仅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在世界上排名100位之后。在如此情况下中国森林砍伐却并没有因此而减缓,过量采伐,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正日益使中国仅有的一点森林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改变,使中国多种以森林为栖息地的动物濒临灭顶之灾,脊柱动物受到威胁433种,灭绝或可能灭绝为10种。由于成熟林面积锐减,林木蓄积量少,采伐有限,中国木材及其它林产品一直供不应求,市场缺口很大,为满足国内需要,国家每年都要进口一定数量木材。根据预测,中国木材紧张状况近期不会缓解,在很长时间内依靠进口木材补充国内需要的局面不会改变。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 2、了解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拓展性等特征; 3、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量之间的矛盾; 4、通过阅读矿产分布等图,了解自然资源分布的规律性和不均匀性; 5、学会应用图、资料等归纳和总结地理事物。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片,举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概念; 2、通过分组、利用多媒体手段、竞赛的方式加深对六类自然资源的认识; 3、通过玲玲和贝贝的论点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特征; 4、通过学生分析资料、讨论归纳出自然资源的范围不断变化的特征; 5、通过比赛让学生说出家乡自然资源存在合理或不合理现象、解决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难点: 1、自然资源的范围是不断变化的 2、自然资源的数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 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作文中经常用到这样一个词来形容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那么如何的“地大”,我们在前面的课程中都已经学到了。那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我们伟大的祖国的“物博”。 视频介绍:首先我给大家播放一段法国经典的保护水资源公益广告,它介绍了水资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告诉人们要保护水资源,那么水资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底有什么用途呢?请大家带着问题观看短片 〔学生讨论〕饮用,消防,洗澡,烹饪,清洁,种植,养鱼,云层保护地球,冰山储存水,调节气候 〔教师小结〕同学们看的很仔细,水的作用还有很多,不仅用于生活,还用于工业、农业、渔业、交通等等方面,就不一一列举了,从同学们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水资源对我们影响很大,但它只是自然资源的一种,那么什么是自然资源呢?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中的自然资源概况 〔电脑打出自然资源概况〕 〔教师提问〕什么是“自然资源”吗?它的概念是什么?我们怎么区别它们呢? 一、什么是自然资源 概念------存在于自然界的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和能量。

水稻的种类及其分布

水稻的种类及其分布 水稻分类 籼稻和粳稻 籼稻(Indica rice): 有20%左右为直链淀粉。属中黏性。籼稻起源于亚热带,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长期短,在无霜期长的地方一年可多次成熟。去壳成为籼米后,外观细长、透明度低。有的品种表皮发红,如中国江西出产的红米,煮熟后米饭较干、松。通常用于萝卜糕、米粉、炒饭。 粳稻(Japonicarice): 粳稻的直链淀粉较少,低于15%。种植于温带和寒带地区,生长期长,一般一年只能成熟一次。去壳成为粳米后,外观圆短、透明(部分品种米粒有局部白粉质)。煮食特性介于糯米与籼米之间。用途为一般食米。 早、中、晚稻 早、中、晚稻的根本区别在于对光照反应的不同。早、中稻对光照反应不敏感,在全年各个季节种植都能正常成熟,晚稻对短日照很敏感,严格要求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通过光照阶段,抽穗结实。晚稻和野生稻很相似,是由野生稻直接演变形成的基本型,早、中稻是由晚稻在不同温光条件下分化形成的变异型。北方稻区的水稻属早稻或中稻。 水稻与陆稻 水稻种在水田,陆稻种在旱地。水陆稻形态上差异较小,生理上差异较大。水、陆稻均有通气组织,但陆稻种子发芽时需水较少,吸水力强,发芽较快;陆稻的茎叶保护组织发达,抗热性强;根系发达,根毛多,对水分减少的适应性强。陆稻可以旱种,也可水种,有些品种既可作陆稻也可作水稻栽培,但陆稻产量一般较低,陆稻逐渐为水稻所代替,北方稻区只仑有少量陆稻栽培 非糯稻和糯稻

中国做主食的为非糯米,做糕点或酿酒用为糯米,两者主要区别在米粒粘性的强弱,糯稻粘性强,非糯稻粘性弱。粘性强弱主要决定于淀粉结构,糯米的淀粉结构以支链淀粉为主,非糯稻则含直链淀粉多。当淀粉溶解在碘酒溶液中,出于非糯稻吸碘性大,淀粉变成蓝色,而糯稻吸碘性小,淀粉呈棕红色。一般糯稻的耐冷和耐旱性都比非糯稻强。 人工水稻 1973年,袁隆平成功用科学方法产出世界上首例的杂交水稻 我国的六个稻作区: 东北半湿润早熟单季稻作区黑龙江流域以南、长城以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主栽品种以早粳和特早熟早粳为主。西北干旱单季稻作区地处大兴安岭以西的北方大部地区,包括内蒙古西部、新疆、宁夏、甘肃大部。品种主要是早熟早粳、中粳。华北半湿润单季稻作区地处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东南部、山东、山西、河南大部、安徽和江苏淮河以北地区、陕西中北部、甘肃兰州以东地区。种植品种以粳稻为主。 西南湿润单季稻作区地处我国中西部及高原地区,包括四川、湖南西部、贵州大部、云南中北部、青藏高原河谷地区。水稻垂直分布明显,低海拔以籼稻为主,高海拔以粳稻为主,中间地带籼粳混栽。长江流域湿润单双季稻作区地处南岭以北、秦岭以南、包括江苏及安徽中南部、上海、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盆地、陕西和河南的南部。早稻品种多是籼稻,中稻品种多为籼型杂交稻,连作晚稻和单季晚稻以粳稻为主。华南湿润双季稻作区南岭以南,包括云南西南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台湾等省(区)。种植品种以籼稻为主,山区也种粳稻。 小麦的种类及其分布 小麦的种类 按播种季节的不同可分为:

浙江水稻区域种植习惯 病虫害发生情况调研

浙江水稻区域种植习惯、病虫害发生情况调研 一.浙江区域概况 浙江东西和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公里左右,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仅208.17万公顷,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浙江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西南以山地为主,中部以丘陵为主,东北部是低平的冲积平原。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年气温适中,光照较多,雨量丰沛,空气湿润,雨热季节变化同步,气候资源配制多样,气象灾害繁多。年平均气温15~18℃,1月、7月分别为全年气温最低和最高的月份,5月、6月为集中降雨期。极端最高气温44.1℃,极端最低气温-17.4℃;浙江省年平均雨量在980~2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10~2100小时。

二.浙江水稻种植情况 2.1.水稻以直播主要,移栽为辅 水稻是国内第一大口粮作物,生产状况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2012年全国水稻种植面积4.56亿亩,其中浙江水稻种植面积在1500万亩左右。随着土地流转的加快,种粮大户越来越多,单个大户所承包的土地也越来越多,而小面积的散户则越来越少,这非常有浙江水稻的规模种植和集约化种植。由于直播稻具有省工省力、高产、生育期缩短等优点,近些年直播稻在浙江地区逐渐扩大,已占全部水稻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且发展迅猛,移栽稻则越来越少。预计3年以后,浙江区域直播稻将达到全部水稻种植面积的80%以上。传统的单季粳稻区已基本采用直播栽培方式,且免耕直播发展迅速,约占直播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直播区主要分布在浙江中北部,约占整个直播面积的95%以上,浙江南部的单季稻和双季稻也有零星分布,面积小而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