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陈世清:一般均衡理论批判

陈世清:一般均衡理论批判

陈世清:一般均衡理论批判
陈世清:一般均衡理论批判

陈世清:一般均衡理论批判

原载:大公网

对全球性金融危机、我国产能过剩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解释力与解决力说明,一般均衡理论只能解释增长不能解释发展,要真正解释发展只能靠对称平衡论,靠建立在对称平衡论基础上的对称经济学。一般均衡论不能作为发展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只有对称经济学才能作为发展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一般均衡思想理论是用价格来衡量的使一切商品都处于供求相等状态的均衡即一般均衡状态的思想理论,源于亚当·斯密的市场自发论思想,经过瓦尔拉斯等人的理论化发展成为西方经济学的“研究纲领”,成为西方经济学范式的内核,是剩余价值理论与帕累托改进理论等西方经济学所有流派的共同的思想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共同的思想理论基础,是西方经济学的生命线。一般均衡理论要求以价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因此价格经济学是以一般均衡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一般均衡理论把均衡看成围绕中心轴波动的静态的线性过程,是对客观事物质的抽象反映。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是以商品供求均衡关系作为分析经济现象的基本参照系的经济学研究与经济解释方法,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一般均衡理论与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是西方线性思维方式的产物。在一般均衡理论的范式框架中,商品和商品之间供求关系的“一般均衡”不但是抽象的,而且是理想化的,只是简单商品经济的近似反映,在市场经济时期已经过时。在市场经济、特别是知识市场经济时期,主客体的对称关系主导了无限多样化的产品,一切产品之间的“供求均衡”既不可能也没必要。一般均衡理论无法解释解决全球性金融危机,无法解释解决因经济结构失衡造成的产能过剩,无法解释知识经济形态特别是智慧经济形态中人的主体性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因而无法解释、更无法指导发展。正好像建立在一般均衡论和价格经济学基础上的新古典经济学范式无法真正容纳幸福经济学,建立在一般均衡论和价格经济学基础上的新古典经济学范式框架中的“发展”、“发展经济学”也只不过是“皇帝的新衣”。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只有“增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如果有也只不过是名词而在概念上仍然是“增长”。建立在一般均衡理论与价格经济学基础上的西方新古典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是根本对立的经济学范式。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

经济的宏观化,任何宏观经济决策的细微偏差,都会给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损害,全球性金融危机、我国前段的出口导向型经济、GDP导向型经济、我国产能过剩经济下滑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困境与危机就是证明。这说明建立在一般均衡理论基础上的GDP 增长方式只能给经济发展造成损害。实践证明,必须用对称平衡论代替一般均衡论作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用建立在对称平衡论基础上的对称经济学代替建立在一般均衡论基础上的西方经济学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作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

社会领域是主客体统一的领域,经济领域是主客体统一的领域,经济现象是以主客体统一为核心的复杂性现象,运用一般均衡理论、一般均衡方法基础上的需求供给曲线无法认识经济本质、把握经济规律、预测经济趋势、正确解释解决经济问题。运用一般均衡理论、一般均衡方法基础上的需求供给曲线推导出来的理论可以符合经济现象的某一侧面,但不可能符合经济现象的整体,因此也不可能符合经济现象后面的规律,揭示经济现象后面的本质;它可以被经济现象的某一方面证实,同样可以被经济现象的另一方面证伪。这就是为什么“格雷欣法则”与“反格雷欣法则”、“菲利普斯曲线”与“反菲利普斯曲线”都能得到数学模型的严密论证、也都能得到实践证明的根本原因。用一般均衡理论、一般均衡方法基础上的需求供给曲线指导经济工作,只能对经济活动产生误导。在对称经济学看来,教育产业化造成的除了读教科书以外全民不读书,全民业余时间斗地主打游戏机,以致造成图书馆冷清网吧爆满,造成国民素质下降,与智慧经济形态所要求的国民素质不相容,造成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因此是坏事。但在一般均衡论、一般均衡论基础上的需求供给定律、需求供给定律基础上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者看来,图书馆冷清说明社会对图书馆这一类公共品需求减少,国家可以减少对图书馆这一类公共品投资,国家减少对公共品投资不会造成GDP增长率下降,而且可以节约资源用于社会需求旺盛的GDP部门;网吧爆满说明社会对网吧需求旺盛,大力发展网吧可以增加就业增加税收增加GDP,因此图书馆冷清网吧爆满是需求供给定律自发调节市场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好事。建立在一般均衡论与需求供给定律基础上的西方标准的新古典边际分析方法在形式逻辑上是严密的,也得到了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积累了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巨大成就”的证明,因此西方标准的新古典边际分析方法是真理。但就我国的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目前遇到的由于美国金融危机使美元不断贬值而我国却无可奈何的困境、国家为对冲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而增发与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相当的人民币基础货币使国内通货膨胀的困境、因通货膨胀使

人民不敢消费而使国内市场低迷、内需企业前景暗淡、失业率提升、资源枯竭、技术水平与产业结构提升速度缓慢、发展缺乏后劲等等现象来看,我国积累的近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不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成功的标志而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失误的证明。形式逻辑用边际分析方法,对称逻辑用规模分析方法,只有规模分析方法才是对经济现象的整体分析,边际分

析只能作为规模分析的环节而被包容在规模分析之中。用边际分析方法,西方标准的新古典

................

方法是真理;用规模分析方法,西方标准的新古典方法是谬误,并给我国的发展战略造成重........................................

大误导,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既然经济现象是复杂性现象,对经济现象的整体分析只能用规模分析,所以建立在一般均衡论与需求供给定律基础上的西方标准的新古典边际分析既可以被证实也可以被证伪。规模分析方法是对称的、五维空间的、复杂系统论的方法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运用,而对称的、五维空间的、复杂系统论的方法是对称平衡论的方法,所以只有以对称平衡论为理论基础的经济学理论才是真理。这样的真理只能被证实不能被证伪。

工业经济时期生产的社会性与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不对称引起的经济危机,与知识经济时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不对称引起的经济危机,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不可同日而语。在量上,前者的不对称是算术级数,后者的不对称是几何级数;在质上,前者的直接原因是消费不足造成生产与消费结构矛盾,后者的直接原因是过度消费、透支消费造成生产与消费结构失衡。前段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中国上世纪58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造成接下来3年困难时期的情景在全球范围的放大。通过金融工具来放大、并使其披上现代经济学外衣的金融泡沫与“亩产万斤”的“浮夸风”异曲同工;金融泡沫破灭后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困局,与“大跃进”后人民公社的困境殊途同归。从后果来看,实体与实体的不对称只要几经磨合就可搞定;而泡沫与实体的不对称,由于给社会造成诚信危机、给人造成信用恐惧,不可能短期修复。最可怕的是失去人心;一旦人们对经济前景失去信心,必将引起连锁反应。要重整旗鼓,用老办法只能捉襟见肘;只有另辟蹊径,才有望重振雄风。这期间的困惑,恐怕不是只要一个“黑色星期五”即可轻松度过;要见曙光,还要思想家冷静思索。只有冷静思索才能使预期过度造成的主客体的不对称复归对称。

如果说,上世纪58年由于人的预期太高造成接下来3年的国内经济困难,那么泡沫破灭使人的信心崩溃只能使金融危机不断蔓延造成全球化金融危机。全球化金融危机中频频出现的“信心”、“预期”、“政府救市”等字眼,说明了人的理性预期、国家经济主体性在经济

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证明了经济发展是主客体的统一,从而宣告了新自由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实证主义、唯科学主义经济学、价格经济学的彻底破产,宣告了隐藏在这些经济学范式背后的线性思维方式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和一般均衡理论的破产。经济发展是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运动;经济发展的必然性转变为现实性、现实性转变为现实要经过人的主观努力。主客体相互关系本质上是对称关系;主客体的对称程度决定社会系统有序化程度、和谐程度与生产力发挥程度。而一切经济危机包括产能过剩危机本质上都是主客体的不对称造成;主客体的不对称程度,决定经济危机的深度与广度。经济主体主观努力的方向,就是使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由不对称向对称转化。因此经济学是规范性与实证性的一致、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规范性与实证性一致、主体性与科学性统一的经济学就是对称经济学。经济发展是主客体统一的发展观,就是对称经济发展观。应该通过经济危机的偶然性,看出对称发展、对称经济发展观的必然性。

为什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不是以萨伊定律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不是以传统供给经济学为内核的新供给经济学,不是以增长经济学为实质的各类结构经济学,不是以保守主义、货币主义以及供给主义为核心的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经济学,不是以华盛顿共识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不是以产权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为核心的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也不是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因为上述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共同的理论基础都是一般均衡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不但无法解释和解决包括产能过剩在内的经济危机,而且正是一般均衡理论及建立其上的价格经济学导致了包括产能过剩在内的经济危机。如果说,产能过剩的根源是泡沫经济,那么,泡沫经济的根源是折腾经济,折腾经济的根源是GDP 增长方式。GDP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是价格经济学,价格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一般均衡理论。产能过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宣告了GDP经济增长方式的破产,宣告了GDP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价格经济学与一般均衡论的破产。只要是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以价格机制为核心,无论是新自由主义还是凯恩斯主义,都解析不了产能过剩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论是市场自发调节还是政府“干预”,也解决不了产能过剩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产能过剩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用生产力发展代替GDP增长,用知识运营增长方式代替资本运营增长方式,用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代替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用再生型经济发展模式代替配置型经济发展模式,用价值机制代替价格机制作为市场核心机制,用国民创新体系、国民创业体系代替国民产业化体系,用福利型国民经济系统代替货币型国民经济系统,用主客体对称的对称经济学范式代替主客体对立的西方主流经济学范

式,用对称代替均衡、对策代替博弈作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明了人的理性预期、国家经济主体性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证明了经济发展是主客体的统一,从而宣告了新自由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实证主义、唯科学主义经济学以及价格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的彻底破产,宣告了隐藏在这些经济学范式背后的线性思维方式的破产。

经济发展是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运动;经济发展的必然性转变为现实性、现实性转变为现实要经过人的主观努力。主客体相互关系本质上是对称关系;主客体的对称程度决定社会系统有序化程度、和谐程度与生产力发挥程度。而一切产能过剩本质上都是经济主客体的不对称造成;经济主客体的不对称程度,决定经济结构失衡的深度与广度。经济主体主观努力的方向,就是使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由不对称向对称转化。因此经济学是规范性与实证性的一致、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规范性与实证性一致、主体性与科学性统一的经济学就是对称经济学。经济发展是主客体统一的发展观,就是对称经济发展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在宏观与微观、自由与法制、价格与价值、公平与效率、理性与非理性的碰撞中,用宏观去规范微观、用有序去整合无序、用无序去填补有序、使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经济运动。在市场经济有机体的各要素之间,虽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地位,生产力的发展都是它们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质上是社会系统的自组织、有序化过程。整个社会系统是否协调有序,将决定社会系统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经济系统,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对称,从而发挥出最佳的生产力功能。与生产社会化相对称的,是经济的宏观化。在经济全球化、宏观化时代,政府宏观调控更显重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绝不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的表现,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在市场经济转型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有先天的优势。应该通过产能过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偶然性,看出对称发展、对称经济发展观的必然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对称为核心不是以均衡为核心,对称平衡论、以对称平衡论为理论基础的对称经济学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

在对称经济学看来,生产力只是一种生产系统的功能,功能同系统之间无所谓适合不适合问题;有什么样的系统,就有什么样的功能,有什么样的功能(大小),说明有什么样的系统。只有系统内部的结构与结构之间、结构与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才有是否适合、

是否对称的问题。如果适合、对称,功能就发挥得好;如果不适合、不对称,功能就发挥得不好。因此,要调整的是结构和结构、结构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的关系,而不是某个结构、要素和功能的关系。从系统论的眼光看来,只有对称经济规律,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称运动规律,而没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社会系统中,矛盾是相对的,对称是绝对的。既然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那么社会系统中各个要素与结构对称与否,对生产力功能发挥程度关系重大。如果把其中某些要素夸大到不应有的高度,势必破坏整个社会有机体的平衡,造成产能过剩,损害生产力的发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说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就是调整社会生产系统中各个要素与结构使之对称,使社会生产系统发挥出最大的生产力功能。

马克思的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这两大部类的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中基本的结构关系、等比关系的观点,实际上只适合于温饱问题未解决时的简单商品生产阶段。而在储蓄率、投资率如此之高的现代社会已经过时,这时眼前需要的满足与长远需要的满足关系取代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结构。无论是眼前需求的满足还是长远需求的满足,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其结构是均衡还是对称,都是建立在价值关系上而不是价格关系上。马克思以价格均衡描述与建构两大部类生产模型,脱离现实;在产品日新月异、需求丰富多样的今天,用价格平衡来建模两大部类的生产,更无实际意义。对称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核心,均衡不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核心。

对称平衡论与一般均衡论有本质区别,这本质区别源于对称与均衡的本质区别。

对称是具体的,均衡是抽象的。经济系统中,客体是一个系统(企业是一个系统),主体也是一个系统(人的全面发展);主体与客体的对称不仅表现在生产手段,而且表现在生产目标;效益也不仅表现在手段,而且体现在目的。对称经济学把社会看成是一个大系统,同时处理好它内部的要素、结构、层次,小系统和大系统的关系,发挥综合的最佳功能——最大限度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有机体的各要素之间,虽有根本和非根本、决定和被决定的层次关系之分、重要和非重要之别,生产力的发展都是它们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行。如果人为地限制某些因素,抬高某些因素,都会破坏社会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平衡,或强制地在低程度上实现平衡,从而造成结构失衡,产能过剩,限制了生产

力的发展速度。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竞争力是企业系统的整体功能。在我国,企业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包括理念、文化、人才、技术……都曾经被不同的“经济学家”抽取出来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没有一个真正抓住了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企业活力是增加了,但假冒伪劣毒产品、豆腐渣工程、由假冒伪劣毒产品和豆腐渣工程造成的致人大量死伤案件也呈几何级数增加,说明只有完善的法律和有效监管才能迫使企业成为主体性的企业;那种专门制造假冒伪劣毒产品和豆腐渣工程的企业,产权再明确、机制再灵活、活力再强,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的主体。均衡是量上的均衡,对称是质上的对称。在配置经济学看来量上的非均衡,在再生经济学看来可能恰恰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需要的。如果法律和必要的监管使企业缺乏自由选择投资机会和经营方式而处于非均衡状态,那么这样的非均衡状态实际上就是对称状态。再生而非配置是企业主体性的必要前提;而使再生成为企业主体性的动力机制的,是对称而非均衡。再生性自组织能力是企业主体性的系统功能,也是企业和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企业是系统,主体性或自组织能力不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或要素所能决定,产权明确只是企业主体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私有制只是产权明确的必要环节而非必要条件。企业的主体性——再生型企业的自组织能力必须在再生型创业过程中才能形成,而非体制转轨、所有制变更就能实现。对称经济学把生产力看成是社会系统——包括市场宏观系统与企业微观系统的整体功能,不但可以处理好个别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关系,而且可以处理好社会生产力的近期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破坏社会系统平衡的企业“活力”,例如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破坏式的利用,可以使企业个别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甚至可以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暂时发展,但不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长久发展。要使社会生产力得以长久、稳定发展,就必须处理好社会系统的平衡关系,包括生态平衡、和平的国际环境、社会安定团结、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正因为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所以生产力的进步程度也才能成为社会进步的综合标志和根本标志;反过来,也只有社会系统中各方面的发展程度,才能成为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标准。

对称是现实的,均衡是空洞的。经济复杂系统方法,就是化不对称为对称、化消极对称为积极对称、化低层次对称为高层次对称的资源优化配置方式,就是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优化再生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用对策代替博弈取得效益的经营方式,就是用宏观与微观、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相对主体与相对客体、客体与客体的现实的对称代替客体与客体的抽象均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对称本身不仅是横向的平衡,而且还是纵

向平衡、层次平衡以及相互之间的平衡。对称是系统的,“均衡”是多元的;一元的绝对均衡是绝对不存在的。瓦尔拉斯均衡作为抽象的、只能存在于观念中、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理想化均衡,只能是静态的,否则会陷于“圆的方”、“木的铁”一样的悖论。这是一般均衡理论的致命伤。在配置经济学范式中,一般均衡理论只有空洞的抽象意义没有具体的理论意义;而缺乏具体的理论意义的经济学,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没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只有再生经济学才是规范经济学,而规范意味着对称而非意味着均衡。不仅在市场不完善条件下的均衡只能是一种理想,即使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即“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均衡”也只能是一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西方经济学“菲利普斯曲线”、“IS-LM模型”、“IS-LM模型+菲利普斯曲线”等一般均衡模型虽有对现实的经济关系进行抽象的正确因素,但由于在该模型中不仅价格是刚性的,而且所有的比例关系(包括生产内部、生产与消费、消费关系、交换关系)都是刚性的,这不但不能解释诸如通货膨胀等偶然因素的变化,而且不能解释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储蓄和投资、需求与供给(包括货币需求与供给)、价值与价格、产品价格与成本价格、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相互关系的必然性变化。这种静态的、消极的“一般均衡”的数字模型,只有“经济学橱窗”意义,没有实际可操作性。

对称是再生的,均衡是配置的;对称经济,就是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优化再生的经济增长方式。西方经济学就是配置经济学,西方配置经济学是小商品经济时期、资本主义工业经济时期的近似正确的理论反映,在知识经济时期已经过时。知识经济就是创新经济,知识市场经济既是资源配置的场所,更是资源再生的平台。资源再生以创业为基础,资源配置以生产为前提。作为配置的均衡是从不均衡到均衡,然而这里的“均衡”可望不可即;作为再生的“均衡”——对称通过创新—创造—创业自觉破坏“均衡”,创造新的“均衡”,而这里的“均衡”是随时随地可以实现的、现实的。客体和客体的均衡,带来的是资源的“优化配置”;主体和客体的对称,带来的是资源的优化再生。如果说,配置经济学是一般均衡理论的逻辑结论,那么再生经济学就是对称经济学的必然产物。在供给和需求之间从不对称到对称的转化过程中,不但实现供给和需求之间量的平衡,而且实现供给和需求之间质的对称。质的对称是量的平衡的前提。也许资源配置是资源再生的现实出发点,但资源再生是资源配置的逻辑出发点——二者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是创业的组织者、扶持者和经济战略规划者。创业可以实现资源再生,经济结构调整也能产生再生生产力。创业是市场的基础,结构战略规划与调整是市场的主导,二者都是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经济布局、战略规划,就是通过主体和客体的对称,实现客体和客体的对称,用五维空间观建

构合理的经济结构、生产结构。经济结构、生产结构不仅指横向的空间,而且指纵向的时间、立体的层次。无论社会还是企业,只有这几方面都对称,才能实现资源再生与可持续发展。对称是五维空间的,布局也应该是五维空间的。仅仅从三度空间、四度空间考虑布局,不可能做到最优布局。对称不但可以通过结构布局实现资源再生,而且可以通过自觉打破均衡——通过创新—创造—创业实现资源再生。严格意义上,创新是创造—生产的前提,也是创造—生产的环节。只有创业活动,才有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才有再生经济。以一般均衡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西方配置经济学之所以没有创业活动的影子,有的只是现成的企业的经济活动,就是因为他们否认经济活动、经济过程中人的主体性,也就否认经济活动、经济过程中人的自觉性,把经济仅仅理解成配置,把生产仅仅理解成制造。在西方配置经济学的视野中,没有创新的位置,因而也就没有再生经济的位置,只有消极配置出来的“均衡”。在对称经济学看来,市场不仅仅是资源配置的场所,而且是资源再生的平台;要使效率最大化,不仅仅是使资源优化配置,而且是使资源优化再生;要使资源通过优化配置达到优化再生,不仅仅是靠平面的二维的市场,而是靠主体动态的五维的市场;不仅仅是靠二维市场的均衡,而是靠立体市场的对称。立体市场的对称,就是政府与民间、法制与自由、宏观与微观的对称。所有这些对称,就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对称。所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对称的,对称经济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对称经济学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

对称是立体的,均衡是平面的。以对称来定位经济主体的活动,经济主体的自觉活动是对策。以均衡来定位经济主体的活动,经济主体的自发活动是博弈。作为发展的对称,是积极的、通过对策来实现的“均衡”,而不是通过博弈来趋向实现的消极均衡。如果说,一般均衡理论是传统经济学的核心,那么对称理论则是新经济学的核心,二者是新旧范式的关系。对策如下棋,博弈如打牌。对称,是通过对策自觉实现的均衡,是智慧经济时代的经营模式与发展模式。它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通过博弈自发实现的均衡。对称与均衡的最本质区别,是主体在经济规律中的地位不同——在对称经济学中,对称规律是核心规律,主体在规律中占主导。主体是通过对策实现对称、实现以主体为中心同客体的“均衡”。西方经济学以一般均衡论为基础,非均衡成为必然的普遍的现象,因此否认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并由此否认经济科学决策的可能性。在他们那里,经济规律与社会规律,社会规律与宇宙整体规律是脱节的。他们认为,经济不确定、信息不对称,人有非理性、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所以经济人的经济活动是在“囚徒困境”中博弈。西方经济学中的“博弈—均衡”理论不能解释制度、人的理性同经济客体的“均衡”,因此在他们那里只有博弈没有对策,只有政府“干预”调

节没有政府调控,只有增长没有发展,只有伴随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增长没有可持续发展。在对称经济学看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出发点是政府与民间的对称结构。在对称经济学看来,政府和企业都是市场的主体,政府自觉的宏观调控本来是市场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市场的补充。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双向运动的对称过程:一方面是有序化、共性化、法制化,另一方面是无序化、个性化、自由化;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既全球化又区域化。“博弈—均衡论”不能正确定位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造成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脱节。政府是法制与自由统一的桥梁,没有政府的中介作用,法制与自由只能脱节。因此,市场经济离不开政府调控,妄想只要自由与法制,不要政府调控的过度理想化的市场经济,只是一种市场乌托邦。国家“干预”的根本原因不是什么信息不对称、竞争不充分、市场有局限,而在于经济发展本身的宏观化、社会化,使国家本身成了经济的主体——宏观经济的主体。所谓市场失灵,只不过是市场原教旨主义失灵、宏观经济微观化失灵、一般均衡理论范式本身失灵;失灵的原因和结果都是主体和主体、主体和客体不对称而不是客体和客体非均衡。

只有以主客体的对称为出发点才能确立经济主体、市场主体、市场的结构与产业结构;以客体和客体的均衡为出发点,无法确立经济主体,既无法确立宏观经济主体,也无法确立微观经济主体,因此无法把握市场经济的真正结构。建立在一般均衡理论基础上的非均衡理论必然把政府排除在结构调整之外。要区别“调控”与“干预”这两个概念。“干预”论的理论基础是均衡论,“调控”论的理论基础是对称论。“调控”是积极的,“干预”是消极的。把政府“调控”定位于“干预”,正好像把“对策”定位于“博弈”一样,错误的结论已经包含在前提之中。对政府宏观调控的定位错误,是引起“要不要”政府宏观调控的争论的根源。把政府宏观调控定位于消极的“干预”,由于本质上本能解决经济失衡问题,所以只好走向另一个极端,只能取消政府宏观调控。而另一方面,经济周期波动又似乎确实离不开政府的力量;在特定条件下,政府“干预”又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时宏观经济学又占了上风,凯恩斯主义与自由主义相互交替,说明二者都有、也都只有片面的真理。不但调控与“干预”不同,对称型调控与均衡型调控也有本质区别:前者总体上是用增量调控促存量调整,后者是用缩短战线来消尖磨平;因此前者是在尽量减少损失且不断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调整,后者则是伴随大起大落的“调控”。前者尽量减少政策性风险,因此可以给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的预期,后者则会使人们养成“周期”的习惯性思维与行为,从而产生不利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消极的预期。对称型调控与均衡型调控,前者是水涨船高,后者是水落石出。由于

对称型调控不同于均衡型调控,所以在对称型调控中,不以经济总量——量的控制为目标,而以经济结构——质的控制为目标。仅仅以量的控制为目标,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只要经济结构对称,经济发展永远不会过热。对称发展观就是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与周期发展观、“大起大落”观相对而言。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对策—对称”观,周期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博弈—均衡”观。一般均衡论的“博弈—均衡”观由于不能正确定位政府,不能正确定位企业主体性,所以只能造成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脱节。

均衡是增长的动力和目标,对称是发展的动力和模式。均衡增长方式:资源稀缺、不可再生、完全竞争、纯粹市场、边际效益递减;帕累托最优是均衡;对称发展模式:资源再生、资源共享、双赢竞争、立体化的市场、边际效益递增;“最优”是双赢。以均衡为目标,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只有对称,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对称是企业管理模式、经营模式,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对称,既是效益最大化的原因,又是效益最大化的结果。因此,作为配置出发点的均衡实现的是增长,作为再生出发点的对称实现的是发展。增长是通过均衡实现的“发展”,发展是通过对称实现的“增长”。增长只是客体与客体的趋向均衡,发展则不但包括客体与客体的趋向均衡,而且包括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称是本,均衡是末;对称是源,均衡是流;对称是整体,均衡是局部。一切生产、交换(贸易)的根本原因与动力就是实现主体与主体、客体与客体、主体和客体之间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对称管理,就是通过横向融合实现纵向突破,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变资源的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再生,使结构产生生产力,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增长是直线的,发展是系统的、对称的。对称发展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片面增长。利益最大化在民营企业和经营性国有企业的表现,就是利润最大化。只有一般均衡理论,才认为在独立经营的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会随着价格均衡而自动实现产业均衡。在现实上,受利润最大化动机支配,民营企业和经营性国有企业在成为经济增长主体的同时,不可能同时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受利润最大化动机和价格机制的支配,民营企业和经营性国有企业在成为经济增长主体的同时,充其量只能是自发地对产业微观结构做某种程度的接近平衡的调整,而要实现产业结构的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整体对称,只能是政府的宏观调控与非经营性国有企业的产业导向。政府宏观调控与非经营性国有企业的产业导向的机制,不是价格机制而是价值机制,不是一般均衡规律而是对称规律——供给与需求的质上价值对称的规律而非量上价格均衡的规律;主体行为不是自发的而是自觉的,不是战术的而是战略的:有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

业的对称,长线投资与短线投资的对称,长远需求与眼前需求的对称,人和环境的对称。只有这样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才由增长范畴上升为发展范畴;只有这样的产业结构调整,才能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样的产业结构调整,不可能受利润最大化原则支配,而只能受价值最大化原则支配。产业结构及其调整属于宏观经济范畴;自觉的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不可能是企业,更不可能是民营企业,而只能是政府。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不是同一个过程,具有独立利益的企业在作为经济增长主体的同时,不可能自觉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只有区别均衡与对称,才能区别增长与发展;只有区别增长与发展,才能正确定位产业结构及其调整,准确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与机制。这是经济主体与经济活动对象的对称。

对称以价值为核心,均衡以价格为机制。均衡机制以产品运营为基础,对称机制以知识运营为前提。对称是新经济的经济形态,从均衡到对称是经济形态的转换。在知识经济时代,以对称机制为核心机制,市场是完全的,供求是均衡的,知识产品、创新产品的竞争是充分的,市场是出清的,产能是不会过剩的。竞争的充分性和市场有序性、和谐性、对称性不但不矛盾,而且是新时期的市场机制。

均衡,首先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均衡”,然后才是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以后一个均衡为出发点,价格机制是市场的核心机制;以前一个均衡为出发点,价值机制是市场的核心机制。价格机制是平面的机制;以价格机制为核心,产品和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均衡是偶然的,经营是无序的,产能过剩是必然的。价值机制是立体的机制;以价值机制为核心,产品和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均衡是有序的,管理学成了对称经济学。以对称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是完全的市场机制、真正的市场机制、和谐的市场机制。

合理的价格本来是宏观调控和自由竞争的综合结果,靠市场的完全竞争实现所谓的均衡价格、“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本来就不可能。建立在价格经济学基础上的“总需求”与“总供给”概念在产品单一化时代是一种合理的抽象,在产品多样化时代只能成为空洞的抽象。“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概念已经过时,所以根本不存在总量失衡问题。而产品结构方面的“均衡”离开政府宏观调控根本不可能。因此,客体(产品)之间的均衡离不开主客体(政府和民间)之间的对称;前者以后者为前提,妄图离开政府宏观调控,仅靠自由竞争来实现需求和供给的均衡根本不可能。一般均衡理论的实现靠的是价格经济学,所谓的均衡是价格均衡而非价值均衡,这只能脱离实际。通过完全的价格竞争实现自发的“均衡”

是不可能的;完全自由的市场不可能有效分配资源,用价格均衡实现要素均衡与市场出清只是不切实际的想法。虽然商品供求与商品价格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但决定商品供求与商品价格的,不仅仅是买方或卖方的讨价还价,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价格为计量单位的所谓生产函数、需求函数、供求函数,只是近似值;均衡状况下的价格决定根本不可能。即使整个经济体系处于“均衡”状态,所有生产要素、产品价格及其供给量相适应的均衡数值也根本不存在。

西方经济学所谓“一般均衡解的存在性”严格证明,是无的放失,充其量只是数学家头脑中的数字游戏。在微观经济领域相对正确的价格经济学,在宏观经济领域则成为完全的错误,宏观经济领域只能以价值机制为核心机制,满足人民的根本的、长远的、全局的需要只能以价值机制为核心机制。之所以真正的福利经济学只能用边际价值分析方法而不能用边际价格分析法,是因为福利经济学对象的侧重点是主体。经济学的对象是经济发展的规律,而经济发展的规律是由主体的活动组成的规律,因而应该以主体为对象。但传统经济学的侧重点是投入-产出分析;主体只是手段。在真正的福利经济学中,主体是目的。而一旦主体成为目的,均衡分析就得让位于对称分析。忽略主体,是传统经济学均衡分析范式建构福利经济学的根本缺陷。边际效用规律就是价值规律——主客体关系的核心规律。边际效用规律说明:价值规律是市场的核心规律,价格规律只是价值规律的局部表现。边际效用规律说明:价格同人的需求的对称是肤浅的、想象的,价值同人的需求的对称是深层的、具体的。完全均衡价格是不存在的,完全对称的价格是存在的。所谓“均衡价格”,只是空洞抽象的产物;由此为出发点设计出来的模型,包括企业利润模型与社会经济模型,是不可操作的数字游戏。以价格机制为核心机制建构起来的解决所谓总量失衡、结构失衡的模型、措施与政策建议,由于理论预设前提错误,所以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好看不好用。

产能过剩、经济减速、调整结构、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些眼花缭乱的经济热点问题前所未有地把经济结构问题摆到了全体中国人民面前。这说明,线性增长方式GDP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为GDP增长方式提供理论基础的一般均衡理论、价格经济学不再吃香,能够为经济结构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提供理论依据使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结构经济学才是中国人民所需要的经济学,只是新常态经济需要新的结构经济学。建立在对称平衡论基础上的新结构经济学和建立在一般均衡论基础上的“新结构经济学”有本质的不同,对产能过剩的解释与解决方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定义与定位也有本质的不同。建

立在对称平衡论基础上的新结构经济学——对称经济学认为,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在对称经济学看来,所谓产能过剩是结构失衡不是经济过热,化解产能过剩靠投资结构、产业结构调整而不是减少投资。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以宏观带微观,利用投资对消费的乘数效应、基本建设投资对投资的乘数效应,才是解决结构失衡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金融体制改革--由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向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转化,通过直接投融资体制建构游资和游资通道之间的对称机制,使游资由潜在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通过直接投融资去杠杆化,减少企业融资成本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主体性与经营效率,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就是自觉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低级向高级转变:从资源配置型向资源再生型增长方式转变,外延扩张型向内涵开发型增长方式转变,要素驱动型、投资驱动型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增长方式转变,资源运营-产品运营-资产运营-资本运营增长方式向知识运营增长方式转变,从而摆脱“中等收入陷阱”,使我国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用知识创新带动技术创新,用技术创新带动资本密集,才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赶超战略的更本质的路线图,只不过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必须用对称的、五维空间的、复杂系统论的思维方式才有可能。只有对称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能够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中国产能过剩经济减速的困境指出一条新路。实践证明:真正的结构经济学只能建立在对称平衡论基础上不能建立在一般均衡论基础上。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批判学派(下)透视)【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批判学派(下):透视 1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历史 1.孕育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 (1)法兰克福学派 ①形成时间:1923年。 ②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马尔库塞、阿多诺。 ③历程

a.霍克海默在1932年创办了社会研究所的专刊《社会研究杂志》,“法兰克福学派”名望日渐兴起。 b.1934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重建社会研究所,传播学经验学派的先驱拉扎斯菲尔德创办了有名的应用社会学研究所,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第一次合作与冲突发生。 c.20世纪60年代当欧美学生运动风起云涌之际,马尔库塞一夜之间成为新左派的思想导师与精神领袖。正是由于马尔库塞的这种巨大影响,法兰克福学派才引起普遍关注,他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才广为人知。 (2)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 在学术思想上,法兰克福学派以其“社会批判理论”而著称。霍克海默指出,批判理论是同传统理论相对的。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以下两方面: ①传统理论 把自己置于现存社会之中,旨在帮助社会的再生产过程。总是从既定的事实出发,通过实证性的研究,得出同现存社会秩序相调和的顺从化结论,是以肯定的面目而盛行。拉扎斯菲尔德是位典型的经验型、应用型学者,他在研究中特别注重“测量”。 ②批判理论 把自己放在既定秩序之外,旨在颠覆这个再生产过程。破坏一切既定秩序,证明它们是同人的本质相背离的。是以否定的姿态而出现。 2.勃兴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 欧洲批判学派崛起的原因如下: (1)这是传播学研究与欧洲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

(2)欧洲批判学派的传播研究是同欧洲传播的实践所决定的。 (3)符合学术研究的发展规律。 如今,批判学派已无可置疑地成为传播学的一大流派,同“主流”势力即经验学派昂然抗衡。 二、政治·经济·文化 在批判学派的研究领域,可以大致分出三个研究方面,即政治、经济与文化。 1.传播与意识形态 关于批判学派的“传播与意识形态研究”,英国批判学者N·加纳姆归纳出5个主要观点:(1)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巨大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影响力。 (2)这种影响力主要通过媒介所特有的“议程设置功能”得以发挥出来。 (3)大众传播媒介所设定的“议程”是一种高度人工合成物,它经过传播者的新闻价值标准过滤筛选,一般采取支持现存制度的立场。 (4)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依存于其“非党派性”和“中立”的招牌,这些招牌给人一种可信赖感,从而使媒介设定和提示的“议程”能对受众产生巨大影响。 (5)资产阶级媒介在立场和价值观方面基本是与人民对立的。 2.传播与垄断控制 (1)经验学派尽力抹煞传播者一方对传播的制约包括意识上的操纵和经济上的控制,同时又尽力强调受传者一方在传播中的主导作用。经验学派也把“消费主权”奉为王牌,以图消解“控制”这一重要命题。

第十章 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第十章 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内 容 提 要 本章的重点是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一般均衡理论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一般均衡的概念及其存在性问题;简单的一般均衡模型;一般均衡与经济效率问题。 一般均衡的概念建立在局部均衡的基础之上。所谓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是指将单个市场孤立起来,只考察某个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研究方法,即假定该市场的变动不影响其他市场,其他市场也不影响该市场。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就是将所有的市场放在一起,同时研究所有市场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决定的方法。瓦尔拉斯、阿罗和德布鲁等经济学家证明了一般均衡的存在性,认为一般均衡模型应该包括4个基本条件: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市场;每个消费者都是产品需求者和要素供给者,他们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用最大化;每个厂商都是要素的需求者和产品的供给者,他们在生产函数的约束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不考虑中间产品,只考虑最终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在这4个基本条件下,一般均衡是存在的,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只存在唯一的一组相对价格可以实现一般均衡。 简单的一般均衡模型建立在3个假设前提上:1、经济由生产部门和消费部门构成,所有的生产均由生产部门完成,所有投入品均由消费者提供,没有中间产品。2、经济中有H 个居民,每个居民都是商品的需求者和要素的供给者,他在要素收入的约束下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将其所有收入用于购买各种商品,其偏好即效用函数为既定不变。3、经济中有K 个厂商,每个厂商都是要素的需求者和商品的供给者,他在生产函数的约束下生产各种商品以使其利润最大化,没有投资和中间产品,生产函数既定不变。根据假设,一般均衡模型中包含三类方程: 1、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方程(∑===H h ih i d r i Q Q 1),,2,1( )及对要素的供给方程 (∑=++==H h jh j s n r r j Q Q 1),,2,1( )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与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比较_以斯密悖论为例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4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242011 尽管库恩认为范式不适用于经济学,因为经济学不能算是科学,它缺少常规科学所要求的公理化形式或范式[1]161,但是,经济学先后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剑桥学派边际革命、现代凯恩斯主义、供应学派、货币主义、新古典综合学派、公共选择学派、制度经济学等纷繁复杂的演变,经济学已经有了被研究者广泛接受的经济信念、价值判断标准、经济学研究方法。据此,我们可将经济学划分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包括自由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学)两大范式。 一、概念界定 (一)范式概念的界定 范式(paradigm)一词源于希腊文,有“共同显示”之意,据此引伸出模式、模型、范例、规范等意思。库恩对范式做过各种不同的表述。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对库恩的范式概念作了系统的考察,他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列举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范式,并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它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比如“把握世界的理论框架”、“整理现象的方式”;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比如“共同体共同使用的成功事例”、“共同体内部的一致意见”、“科学共同体所共同使用的成规”;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像,它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比如“科学研究不可缺的事例”;“一种科学成就,它为共同体规定应该研究什么问题和采用什么方法”、“它是科学共同体进一步展开活动的基础”[2]171-174。库恩曾说:“不幸我走的太远了,把这个词的用法扩展得太广了,竟包括集团所共有的全部成规了。”[3]313为了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库恩在《再论范式》中写道:“不管范式一词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有多少用法,但还是可以把它们分成两个集合,范式的一种意义是综合的,它包括了科学家集团所共有的全部成规,另一种意义是把其中特别重要的成规抽取出来,成为前者的一个子集。”[4]在这里,库恩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对范式这一概念作了澄清。所以笔者认为,范式就是专业共同体或者由一定共同体成员共同具有的一整套信念、价值技术等等。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界定 对于马克思经济学范式,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其主要观点有:张青松从经济哲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就应该是对商品经济现象的最高概括”[5]。林岗、张宇从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入手,揭示了马克思经济学的产权特征并分析了其“产权范式”[6]。孟捷从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入手,提出了马克思经济学的“生产方式范式”[7],这里的生产方式主要指的是“资源配置方式”。肖殿荒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出发,认为整个马克思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用以揭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和从属关系,因此可以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与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比较 —— —以斯密悖论为例 黄寅跃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与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范式,它们有着不同的概念与理论范畴以及相关的准则。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从建国以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开始全面影响中国,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研究方法具有其科学的意义,但问题也十分突出。客观分析比较经济学的各种研究范式,借鉴吸收各自的科学成分,对于构建科学的经济学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范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主流经济学;斯密悖论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11)24-0001-03 作者简介:黄寅跃(1986-),男,广东南海人,东华大学(上海201620)人文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法制。 收稿日期:2011-10-08

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

科技经济市场 1引言 500年至1500年,经济的年增长只有0.1%,在1000年的漫长岁月中,产出只增长了3倍,而18世纪的英国却取得了10倍于过去的增长率。这一现象第一次让人兴奋不已,古典经济学家们首先探讨了经济增长问题,对经济增长过程的分析是由斯密、李嘉图和马尔萨斯为主要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核心工作,他们是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杰出前驱,斯密强调劳动专业化分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李嘉图则强调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马尔萨斯则强调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但他们的研究视野都被局限在识别影响增长的因素和说明决定经济增长过程的机制上。 哈罗德1939年发表的《关于动态理论的一篇论文》和1948年出版的《走向动态经济学》,提出了经济学界的第一个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使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从定性走向了定量,1946-1947年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发表了二篇有关经济增长的论文。哈罗德和多马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既是对凯恩斯宏观理论的进一步扩展,又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起点,从而标志着主流经济学开始将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作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2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开始 1870年以后,经济学主流关注的重点从供给转向了需求,经济增长的研究已远离了主流经济学家的视野,哈罗德-多马则开创了主流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研究,标志着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在主流经济学中的复兴。 现代经济学的增长模型是建立在Harrod(1939)和Domar (1946)的基础上,按照Harrod-Domar模型,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的最主要因素有两个:决定全社会投资水平的储蓄率和反映生产效率的资本-产出比率。由于假设前提的局限,在他们的模型中,资本和劳动同时实现充分就业的稳定状态的经济增长很难实现,即经济长期均衡增长呈现出“刀刃”特征。但Harrod-Domar模型标志了经济学界运用数理经济方法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开始,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一次重大革命:他对资本积累和劳动就业的研究,对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将资本和劳动作为经济增长所必须依赖的两大要素,显然具有直接的影响。这一模型既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起点,也是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现代经济增长模型研究的起点,同时,它也是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内生化进程的出发点。 Harrod-Domar模型强调物质资本的增长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意义。这是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经济增长率的起点,模型中四个外生的参数:资本-产出比、储蓄率、技术进步的速度和人口增长率,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发展基本上就是围绕着将这四个外生变量内生化而进行的。 3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基准 索罗在Harrod-Domar模型的基础上新引进了三个假设:(1)总 量生产函数象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一样具有新古典性质;(2)劳动和资本这二种生产要素在任何时刻都处于供求均衡状态;(3)劳动和资本可以相互替代。在此基础上索罗于1956年发表的论文《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成了近半个世纪几乎所有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研究的基准点:(1)自索罗模型开始,新古典生产函数就成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中标准的总量生产函数;(2)在索罗模型的影响下,整个经济时刻都处于动态一般均衡状态成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中的通则;(3)索罗模型将给定人们掌握的技术下的劳动生产率内生化,于是在其模型中引入了那个著名的代表技术水平的变量A;(4)索罗模型还在经济增长理论中确立了一个思想传统:它使经济增长理论变成了完全从供给方面研究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源;(5)在索罗模型的影响下,主流经济增长模型都以自己的长期增长稳态来解释形成“卡尔多稳态”的原因。 罗索模型通过假设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替代解决了Harrod-Domar模型中的“刀刃”问题,但它却不能解决没有外生给定技术进步时产生人均产出的长期增长,此外模型中的储蓄率也不是通过个人动态最优化行为内生决定的,更为紧要是的它能解决经济增长中的许多问题却不能解决经济增长本身!索罗模型的缺陷激发了经济学家们构造经济增长数学模型的冲动。其中,拉姆齐模型通过变分法解决了消费都在现在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的有效折中,解决了最优化的储蓄、生产和消费的时间路径,沿着这条思路的研究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卡斯和库普曼斯在1965年作出的贡献:他们将拉姆齐的消费都最优化理论引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从而使新古典模型达到了最完美的程度。 4将储蓄内生化的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理论没有考虑消费者的最优化决策行为,而是假设储蓄是产出的固定比例,并且是外生给定的,从而使这个模型缺乏微观经济基础。于是新古典经济理论在将资本内生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将储蓄率内生化。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第二步内生化不仅导致了拉齐姆-卡斯库普曼斯模型(无限斯界模型)的产生,而且也导致了戴蒙德的世代交替模型的诞生。 按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将储蓄内生化,首要条件是建立附有对时间的主观帖现率的新古典的效用函数,在个人效用函数最大化分析中,重要问题之一是决策的时间范围,即决策的个人是将未来无限长时间中的效用最大化,还是仅仅将自己有限的一生的时间内进行效用的最大化,以前一种时间假定为条件建立的经济模型被称为“无限期界模型”(Infinite Horizon M odel)以后一种时间假设为条件建立的模型被称为“世代交叠模型”(Overlapping generations M odel)。 拉姆齐以数学模型论证了最优消费行为下,一国储蓄所必须满足的条件(Ramsey,1928),但由于当时经济数学工具的限制,拉姆齐推导出的其实是每个时点上的最优储蓄,而没有依据基本的效用函数指出整个未来时期中最优消费和最优储蓄的动 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 佘时飞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中山528402) 摘要:在哈罗德-多马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基础上,索罗将资本进行了内生化,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和戴蒙德则将储蓄进行了内生化,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此后沿着内生化方向,出现了大量的文献,将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内生化将经济增长理论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成为当前经济理论研究的主导方向,本文将对这一方向的发展作一个较为系统的综述。 关键词: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内生增长 经济研究 趦趻 2009年第8期

从社会批判理论的视角解读西方传媒的本质-最新文档

从社会批判理论的视角解读西方传媒的本质 如今的大众传媒在世界中扮演着极其关键的角色,与特定的社会制度紧密联系,大众传媒的各类活动及影响,均有着其背后的深层意义,因而西方社会科学将大众传媒作为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更加深广的层面,对大众传媒带给西方社会及其文化的各个方面的诸多影响进行了详细研究及 阐述,而其中大部分的力量均本着批判的精神来看待传媒,以揭示出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背景下,大众传媒与个人、社会、文化、技术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所体现出来的本质特征。 、从社会批判理论的文化视角看西方传媒 社会批判理论的文化视角主要重视揭示传媒的文化内涵和传媒作为一种文本的特性。西方社会批评理论中的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结构主义符号学、女性主义、媒介帝国 主义等理论流派均从文化视角对大众传媒进行了批判。其中,法 兰克福学派作为传统批判理论的主流,是第一个将批判学说对准传媒,并将二者密切结合起来的理论流派,该理论流派主要根据马克思的“异化”和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及其分析的方法进行对大众传媒的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大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将涵盖电视报纸广播等在内的大众传媒所制造出的文化称为 “文化工业”,以文化的标准化生产为主要特征,并在其著作《启蒙辩证法》对文化工业的定义做了详细表述,西方标准文化生产 的背后隐藏了一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垄断,而大众传媒在这种垄断社会中体现的是被异化了的文化,是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服 务的千篇一律的为资本主义社会中操纵大众意识形态的工具,没有任何自主性的。而法兰克福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在此 基础上提出了交往行动理论和公共领域理论,他认为交往行动主 要以语言或符号作为媒介,以言语的有效性要求为基础, 相互 以实现理解作为目的的一种潜在解放力,强调以双向理解模式的理

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的视角下的资本逻辑 一、资本逻辑 概念 所谓资本逻辑是指:资本作为占支配地位的现代生产关系,其活动历程具有必然如此的内存联系、运动轨迹的发展规律。即“资本基本主义”原则,以资本为中心构造的一种社会基本组织和经济权力。 核心要义 (1)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只要有了资本就可以建立起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增长。(2)资本是社会经济权利的中心,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资本雇佣劳动,经济组织中治理结构以资本为中心,资本的拥有者具有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从而形成资本特权 特征 (1) 资本的总体性与宰制性逻辑 (2) 资本的扩张性与侵略性逻辑 (3) 资本的矛盾性逻辑 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揭露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资本家占有财产,而工人一无所有,并以出卖自己的劳动为生。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当作商品来购买,而支付给工人一定的报酬,即工资。在手稿的工资一节中,马克思开篇就指出,工资的高低“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斗争。胜利 必定属于资本家。” ②这是因为,“工资的提高以资本的积累为前提并导致资本的积累” ③。也就是说,只有资本家的资本积累得越快,工人工资提高的可能性才会越大,工资的提高完全依赖于资本的积累,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资本家资本积累的速度永远都在个人工资增长速度的前面。由此便形成了资本的逻辑,即资本对人的统治。可见,工人用自己的劳动生产产品,而产品绝大多数却落在资本家手里,工人则永远都只能获得维持其基本生理需要的最低工资。所谓最低工资水平,马克思指出,“最低的和唯一必要的工资就是工人在劳动期 间的生活费用,在加上使工人能够养家糊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致死绝的费用。” ④这就是在 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与其产品的对立和异化的悖论。也就是人与资本的对立以及资本对人的统治。马克思说,“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 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 学哲学手稿》曾多次表达过这一思想。这就像一个魔术般的怪圈一样:工人劳动越多反而得到的越少,就越受到异己力量(资本)的统治。马克思更明确地指出,“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自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 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 ⑥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但马克思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人道主义者。这是因为,他对资本逻辑的揭露,绝不是出于对工人的抽象的人道主义关怀,而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内在秘密”的揭发,即它是马克思对现实历史科学分析后所得出的一个真实结论。换句话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实历史中资本逻辑的批判性考察,是那个时代历史的真实写照。 二、批判理论 基本涵义与渊源 批判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于它不是某个具有明确的所指界限的理论,而是一个理论的

西方经济学第7章-马工程教材答案

第七章 1.试比较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又被称作“孤立市场”的分析方法。马歇尔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各种经济现象非常复杂,影响市场运作的因素很多,为使分析简化,应该采取“其他情况不变”的假设,孤立分析某种产品的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动,待到所有的商品价格和供求问题分析完之后,再进行综合分析,便能够得出关于市场均衡的正确结论。在局部均衡分析中,某一市场上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仅仅被看做是它本身价格的函数,其他商品的价格则假定不变,这些不变的价格仅仅影响所研究商品的供求曲线的位置。其结论是,该市场的供求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 但是,局部均衡分析虽然可以揭示商品均衡价格和数量决定的一般关系,却也显得过于简单化,它不能说明市场经济体系中均衡价格和数量决定的较为复杂的情形。在市场体系中,各种商品的供给、需求及价格是相互影响的。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供求状况,而且也要受到其他与之有关的其他商品的供求状况及价格的影响。所以,根据局部均衡分析不能解决市场经济体系中各种市场同时实现均衡的均衡价格和数量的决定问题。于是,在西方经济学中又出现了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2.应用埃奇沃斯盒式图解释某一点如何表示两个消费者购买的市场产品组合。 在埃奇沃斯盒式图中,每一点都代表两个消费者的市场产品的组合。从原点O1沿底部横轴向右和沿左面纵轴向上(如箭头所示)为甲所持有的产品;从原点O2沿上面横轴向左和沿右面纵轴向下(如箭头所示)为乙所持有的产品。例如,A点表示食品和布的初始分配。沿底部横轴从左向右,可以看到甲有7单位食品,沿左面纵轴向上看,又看到他有1单位布。这样,对于甲来说,A点代表他持有的7单位食品(7F)和1单位布(1C),其余的3单位食品(3F)和5单位布(5C)则为乙所持有。从图上查看乙持有产品的情况,则是沿上面的横轴向左看和沿右面的纵轴向下看,同样可以发现在A点乙持有3单位食品和5单位布。

第七章一般均衡理论

第七章一般均衡理论 南开经院考过试题 年:①社会福利函数 ②在收入分配理论中,替代弹性是如何定义的?它对收入分配有何影 响? 年:①用完全竞争一般均衡分析说明消费者偏好,生产的技术选择和生产要素价格之间的关系? 年:①什么是边际产品转换率,当它与消费者对这两种产品和边际替代率不等时,市场将怎样调整? 年:①什么是福利经济学第一定律? 主要掌握内容: 第一节一般均衡理论概述 第二节交换的一般均衡 第三节生产的一般均衡 第四节生产与交换的一般均衡 第五节帕累托最优与竞争新均衡 第六节社会福利及其政策标准

第一节一般均衡概论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当整个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经济系统产生一组价格(所有产品和要素),使所有产品和要素的供求都相等,且所有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都能达到各自的均衡——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 一般均衡分析同时决定所有市场的价格和数量。 在一般均衡状态下:

(1)每个消费者根据其资源禀赋,达到效用最大化。 (2)每个厂商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达到利润最大化。 (3)所有市场同时出清,任何时候厂商都不存在超额需求。 (4)厂商的经济利润为零。 第二节交换的一般均衡 1.交换的一般均衡含义 交换的一般均衡指在社会生产状况和收入分配状况既定条件下,消费者之间通过交换商品达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状况。 2. 交换的均衡过程和条件 交换的埃奇沃思(Edgeworth)盒状图中,曲线O A CDEFGO B 它是两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切点的轨迹,所有这些切点处两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都相等。 交换(也就是商品的分配)的一般均衡的条件是: 3. 预算约束与商品价格 最初用产量表示的收入分配决定了两种商品的价格比P X/P Y,而P X/P Y又是

论述社会批判理论的局限性.

论述社会批判理论的局限性 今天,几乎整个人类都浸泡在经济的海洋中,思想的花朵开始枯萎,哲学成了不合时宜的“文物”。所以,“批判”这个带有浓重理性色彩的词语几乎被人们忘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性地体验着“竞争”的乐趣。但是,在近现代思想史上,“批判”一词曾经红火过,在今天回忆起这个词语,或许能够获得些微的学术乐趣。因为一个无批判和不再需要批判的时代,可能恰恰是从激烈的批判时代衍生而来的。象法兰克福学派这样的批判理论已经无所不用其极,在它之后的思想家又怎能再度拣起批判的“眼镜”呢? 我们知道,在德国哲学家眼中,“批判”一词是倍受青睐的。自从康德用“三大批判”构建起哲学大厦以来,批判就成了哲学家手中的法宝。在黑格尔哲学解体的过程中,“青年黑格尔派”曾使批判泛滥过。在20世纪,法兰克福学派再一次滥用批判,把哲学批判发展到顶点,以致于再也无路可走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因为,这种批判对现实中的一切存在所作的绝对否定,使哲学不再是人类的理性,而完全成为哲学家愤世嫉俗的牢骚。 一、把“批判”写在旗帜上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众多理论家组成的一个思想流派,不同思想家的理论观点之间存在着差异,但激烈的批判精神使他们在社会批判理论的旗帜下聚拢在一起。 社会批判理论对现存社会进行的激烈批判涵盖了现代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这令以往一切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家们都难以望其项背。具体地说,社会批判理论是一种致力于现代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这种理论要求在总体上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全面把握社会发展的泉源。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从一开始运用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现成结论去度量现代资本主义,到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等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结合在一起,再到最终形成一套独立的社会批判规范和方法为止,法兰克福学派在马克思主义的名义下实现了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尽管远非彻底但却非常全面的批判。 早在法兰克福学派奠基时期,霍克海姆在题为《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这篇社会批判理论的纲领性宣言中,就提出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以坚决的批判,努力使它成为一个更加正义、人道的社会。霍克海姆认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而批判的时代所需要的是批判的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所致力于建立的理论就是适应批判的时代要求的批判理论。 在霍克海姆看来,传统理论是产生于现存社会制度并把现存社会制度作为自然的、永恒的东西接受下来的理论,它以维护现存社会制度为宗旨。它在对历史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之一 关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完善,许多学者对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内容扩展到了很多领域,Michael Hoel 和Tor Iversen(2002)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强制保险和非强制保险下人们的行为差异进行研究,得出了在某些领域实施强制责任保险的必要性。William R Johnson(1977)对强制保险下的逆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科学合理的强制保险制度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提高经济效率。Adam Whitmore(2000)建议将强制保险制度引入环境保护中,实行环境责任强制保险,以化解因为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气候改变的风险。 国外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研究,Michael G. Faure LL.M(Netherlands)(2004)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进行了研究。他在研究中阐述了目前国际学术界对现行强制责任保险的两个方面的争论,一是强制责任保险政策的制定者制定相关法律和规定时是否经过了深思熟虑,二是一个完全竞争的保险市场能够根据相关的法律政策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在他看来,这些争论表明了现在强制责任保险发展的一个趋势:即从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向强制第一责任保险转变。 Michael(2004)教授认为当市场失灵时,对市场给予一定的干涉是必要的,可以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在此基础上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功能、运行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另外还对强制责任保险运行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逆选择等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Paul Bou-Habi(University of Essex)(2006)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作用作了阐述。他认为,适当的强制责任保险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他不赞同“家长式的强制保险”,而是提倡“非家长式”的强制保险(NPCI),只有这样才能让强制责任保险的实施走出困境。 Tony Sheldon(2003)认为,现行的强制责任保险保障范围太小,强制责任保险应该扩大保障范围,只有在某些关键领域和高风险领域实施相应的强制责任保险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 从国外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来看,发达国家的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成熟,一般都有多个成功实施的强制责任保险险种,并且在强制责任保险的立法,实施和监管方面都积累了大量成熟的经验,形成了适合自己国情的运作模式,这

第十章 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答案)

第十章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局部均衡分析 2、一般均衡分析 3、交易的一般均衡 4、生产的一般均衡 5、交易与生产的一般均衡 6、公共品 二、单项选择题 1、在一个完全竞争的经济中,使用既定的L和K生产的产品X和Y的均衡价格分别为2和4元,那么( B ) A、生产Y所使用的L的边际产量是生产X所使用的K的边际产量的2倍; B、L和K生产X和Y时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等于1/2; C、X的边际成本是Y的边际成本的2倍; D、X的产量是Y的产量的2倍; 2、在两个个人(甲和乙)、两种商品(X和Y)的经济中,达到交易的全面均衡的条件为( D )。 A、对甲和乙,MRT XY=MRS XY; B、对甲和乙,MRS XY=P X/P Y; C、(MRS XY)甲=(MRS XY)乙; D、上述所有条件。 3、在两种商品(X和Y)、两种生产要素(L和K)的经济中,达到生产的全面均衡的条件为( D )。 A、MRTS LK=P L/P K; B、MRTS LK=MRS XY; C、MRT XY= MRS XY; D、MRTS X LK= MRTS Y LK。 4、在两个人(A和B)、两种商品(X和Y)的经济中,生产和交易全面均衡发生在( D )。 A、MRT XY=P X/P Y; B、A和B的MRS XY=P X/P Y; C、MRS A XY=MRS B XY; D、MRT XY=MRS A XY=MRS B XY。 5、一个社会要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率,得到最大的经济福利,进入帕累托最优状态,必须( D )。 A、满足交换的边际条件:MRSAXY=MRSBXY; B、满足生产的边际条件:MRTS X LK=MRTS Y LK; C、满足替代的边际条件:MRS XY=MRT XY; D、同时满足上述三条件。 6、如果对于消费者甲来说,以商品X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3,对于消费者乙来说,以商品X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2,那么有可能发生下述的情况:( A )。 A、乙用X向甲交换Y; B、乙用Y向甲交换X; C、甲和乙不会交换商品; D、以上均不正确。 7、由上题已知条件,在甲和乙成交时,商品的交换比例可能是( C )。 A、1单位X和3单位Y相交换; B、1单位X和2单位Y相交换; C、X与Y之交换比例大于1/3,小于1/2; D、上述均不正确。 8、生产契约曲线上的点表示生产者( C )。 A、获得了最大利润; B、支出了最小成本;

霍克海默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

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 霍克海默理论是什么?这个问题对当代科学来说似乎相当容易回答。对大多数研究者来说,理论是关于某个主题的命题总汇;这些命题之间紧密相联,有几个是基本命题,其他命题由基本命题推出。与派生命题相比,基本原理的数目越少,理论就越完善。理论的真正有效性取决于派生的命题是否符合实际。如果经验与理论相互矛盾,其中之一必须重新加以检查。不是科学家未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就是理论原理出了毛病。因此,就其与事实的关系而言,理论永远是一个假说。如果理论的缺陷在我们加工材料的过程中开始显现出来,我们就必须准备改变理论。理论是储备起来的知识,它采取一种有助于使它尽可能准确地描住事实的形式。彭加勒把科学比作一所必须不断扩充的图书馆,它通过提供新材料来扩大知识。数学物理学—一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科学理论——整理目录;若无目录,我们就无法利用图书馆的富藏。“这就是数学物理学的作用。它必须指导概括,以便增加那种我刚刚称之为科学的产量的东西。”一切理论的一般目标都是成为一种不局限于特殊论题、包括一切可能对象的普遍系统的科学。从相同的基本前提推出特殊领域的原理的工作正在摧毁学科间的藩篱。为分析无生命的自然而制定的概念工具,同样也用于对有生命的自然的分类;而且,一旦掌握了那个工具的使用方法,即掌握了推导规则、符号和把推出的命题与可观察的事实进行比较的方法,任何人都能随时使用那个工具。不过,我们现在离这样一种理想状况还相当遥远。 大体说来,这就是关于“理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几乎受到公认的看法。它的起源恐怕与现代哲学的开端一致。笛卡尔科学方法的第三条准则是决心: 按照次序引导我的思想,以便\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到对复杂的对象的认识,即便是那些彼此之间并没有自然的先后次序的对象,我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 应该把数学中通常进行的推演应用到一切科学部门。世界的次序要由演绎的思想锁链把握。 思想演绎推理的长链本身简单容易,几何学家使用它们,以便完成最困难的论证。它们使我想到,人类认识范围内的一切事物很可能是以同样的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而且,只要我们避免把并不如此联系的事物当作是真的,只要我们保持必要的次序以便从一个结论推出另一个结论,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遥远得无法达到的东西,也不会有深奥得难以发现为东西。 逻辑学家要么把作为推论起点的最普遍的命题认作是经验的判断,认作是归纳(正如约翰·斯图亚特·密尔那样),认作是不证自明的洞见(象在理性主义者和现象主义学派那里一样);要么把它看作是任意的公设(象在现代公理方法那里一样):这取决于逻辑学家本人的一般哲学观点。在当代最先进的逻辑(胡赛尔的《逻辑研究》即是代表)里,理论被定义为“一个封闭的科学命题系统整体”。完备的理论是“一套系统地联结起来的命题,具有系统一致的推演形式。”科学是“某种命题总体…,它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从理论工作中产生出来。根据那些命题的系统次序,某个对象总体得到定义。”任何理论系统都必须满足的基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9章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6版)第9章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的关键区别在什么地方? 答:二者的关键区别可以从它们的定义中体现出来: (1)局部均衡分析研究的是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其方法是把所考虑的某个市场从相互联系的构成整个经济体系的市场全体中“取出”来单独加以研究。在这种研究中,该市场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仅仅被看成是其本身价格的函数,其他商品的价格则被假定为不变,而这些不变价格的高低只影响所研究商品的供求曲线的位置。所得到的结论是,该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2)一般均衡分析是把所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看成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因此,在一般均衡理论中,每一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不仅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格,还取决于所有其他商品(如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每一商品的价格都不能单独地决定,而必须和其他商品价格联合着决定。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都供求相等时,市场就达到了一般均衡。 可以看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的关键区别在于它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不相同。 2.试评论瓦尔拉斯的拍卖者假定。 答:瓦尔拉斯为说明每个市场价格是怎样逐渐地调整到使商品和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和供给量都能够相等,从而实现一般均衡而提出了“拍卖者假设”。 如果现行价格恰好为均衡价格,则经济体系处于一般均衡状态而不再发生变化。但如果现行价格不是均衡价格,交易就有可能在“错误”的价格水平上进行,这将导致整个经济体系无法实现一般均衡。为避免上述困难,瓦尔拉斯假定,在市场上存在一个“拍卖人”,他的作用是在市场上高声喊出某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不同价格,然后进行交易,不断调整修正,一直到达到供给和需求相等的均衡为止。这个虚构的拍卖人,有时被称为“瓦尔拉斯式的拍卖人”,是达到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摸索过程的一部分。 瓦尔拉斯的“拍卖者假设”要有以下四个基本假设前提条件: (1)经济系统中有一个作为信息中心和价格制定者的拍卖者,根据市场供求变化逐步调整价格体系,直到各市场供求都达到均衡。 (2)价格变化只是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不存在其他任何限制价格变动的非经济因素。 (3)市场上所有的需求者和供给者之间没有任何直接联系,他们不知道其他信息,只是单纯地根据市场价格来决定自己的供给量和需求量。 (4)市场上所有的交换行为都要等到“拍卖者”制订的价格体系调整到均衡价格以后

微观经济学 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习题

第十章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一、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局部均衡、一般均衡、帕累托最优状态 2.简单的一般均衡模型 3.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4.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5.生产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二)难点 1.社会福利函数与三种代表性的社会福利函数:平均主义者的社会福利函数、功利主义者的社会福利函数、罗尔斯社会福利函数 二、关键概念 局部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最优状态交换的一般均衡产品转换率罗尔斯社会福利标准不可能性定理契约曲线福利经济学社会无差异曲线 三、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当最初的变化影响广泛分散到很多市场,每个市场只受到轻微的影响时,()。 A.要求用一般均衡分析 B.一般均衡分析很可能推出错误的结论 C.局部均衡分析很可能推出错误的结论

D.局部均衡分析将提供合理可靠的预测 2.被西方经济学界推崇为“福利经济学之父”的是( )。 A.霍布森 B.庇古 C.帕雷托 D.埃奇沃斯 3.假定只存在两个人(A 和B )、两种商品(X 和Y )的经济中,要想达到交换全面均衡的条件是( )。 A.对于A 和B ,XY X Y MRS P P = B.对于A 和B ,XY XY MRS MRTS = C.对于A 和B ,A B XY XY MRS MRS = D.上面三个条件都是 4.假定一个经济,在其中只有两种商品(X 和Y ),两种生产要素(L 和K ),那么要想达到生产的全面均衡的条件是( )。 A.LK L K MRTS P P = B.LK XY MRTS MRS = C.X Y LK LK MRTS MRTS = D.XY LK MRT MRS = 5.假定存在一个经济,其中有两个个人(A 和B )、两种商品(X 和Y ),生产和交换的全面均衡条件是( )。 A.A B XY XY XY MRT MRS MRS ==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批判学派(下):透视)【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 第十一章批判学派(下):透视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 答: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是由批判学派成立的国际组织,总部就设在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与经验学派的国际性学术机构“国际传播协会”相抗衡。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的会员多在欧洲。 2.文化霸权 答:文化霸权是指统治阶级不仅依赖暴力维持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而且还必须具有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地位,从而使被统治阶级在心理上、意识上、观念上都顺从于现状,满足于现状。这种领导权必须建立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共同信仰上,也就是建立在统一的意识形态上,由此可见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性。文化霸权理论是由西方马克思主义先驱人物之一的葛兰西提出来的。 3.大众文化 答:大众文化是指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大众文化理论滋养的土壤是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伴随高科技生产而呈现纷繁的物质文化消费。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它一方面是同与其共时态的官方主流文化、学界精英文化相互

区别和对应的,另一方面也是同传统自然农业经济社会里的各种民间文化、通俗文化有着一些原则差异的,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 4.异化 答:异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蜕变为脱离生产者,而且同生产者相对的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生产者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异化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完全丧失,遭到本来由自己创造而现在却成为异己的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奴役。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达到最普遍、最严重的程度。 二、简答题 1.说明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本质区别。(北邮2010年研;上海财大2009年研;华中农大2008年研) 答:(1)经验学派是西方传播学的主流学派,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美国的经验学派除了在方法论上坚持经验性实证研究立场以外,还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二是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2)批判学派无论在方法论还是在学术立场上都与经验学派有着很大的区别。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对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持否定和批判态度。 (3)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批判学派更多地将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这些问题在经验学派的研究中大多有意无意地受到忽视和回避。 ②批判学派在方法论上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而经验学派在方法上坚持经验

2018年考研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一般均衡理论

2018年考研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一般均衡理论 感谢凯程考研李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要贡献 每一位考研学生都应树立几个基本思想:1.建立清楚的、可以达到的目标。2.确立目标的优先权。3.找出与目标有关的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进行的工作。4.确定完成较小目标的日期。考研复习设立的目标一般都是中短期的目标,通常我们都是应该把它们分为更加实际的任务。每周都应该树立可以达到的具体的目标。现凯程为考生朋友提供重要信息。 一般均衡理论 1.局部均衡:单个市场的均衡,不考虑其他市场的影响和关系性。 2.一般均衡:将所有相互关系的各个市场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供求平衡的状态,即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价格的综合决定。 3.瓦尔拉斯定律:在一般均衡状态下,社会总收入=总支出。公式:∑PiQis=∑PiQid左右两边都等于同一个社会成交量。 4.拍卖人/瓦尔拉斯均衡试探过程:瓦尔拉斯假定市场上存在一个“拍卖人”,他报出一组价格,家户和厂商报出自己的需求量,若供给等于需求,则按此价格成交;若供给不等于需求,则不成交。拍卖人再调整报价,再进行下一轮家户和厂商报出供求量,直到供给=需求。这一价格便满足一般均衡。这个过程叫做瓦尔拉斯均衡试探过程。 5.超额需求函数:市场需求相应减去市场供给得到的函数。公式:Zi = Qid - Qis 6.自由物品:超额需求函数都在纵轴的左边,即不存在一个正的价格使得供给=需求。但当P=0时,仍可以达到均衡。这样的物品叫做自由物品,指相对来说并不稀缺的物品。 7.经济物品:在超额需求函数中,存在一个正的价格使得供给=需求。这样的物品叫做经济物品。 8.不动点定理:有界闭凸集合到自身的连续映射存在一个不动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