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写景角度与手法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写景角度与手法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写景角度与手法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写景角度与手法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写景角度与手法

塞路初晴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注】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行子:出行的人。

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正面点题,时间、地点明确,重点突出雨后初晴景象,具有统摄全诗的作用。

B.颔联运用拟人手法,“侵”“傍”二字生动地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明丽景象。

C.尾联中的“闲”字,与“喜”字相对应,表现了诗人因战争的结束而欣然于怀。D.这首边塞诗情感丰富,苍凉悲壮与清新宁静之感兼而有之,寄寓了诗人和平期望。

16.这首诗前两联是从哪些角度描绘边塞风景的?请简要分析。(6分)

翻译:

晚虹斜挂,夕阳西沉,黄昏降临到边塞。天开始晴朗,可一半的山川仍带着雨的痕迹。新下的雨水,到处漫流在青草蔓蔓的小路上。前方村庄,轻烟萦绕着绿色的杨树。胡人的羊马,再也不要想到南方放牧,唐王朝的旌旗正飘扬在北疆。我这行人惊喜地看到再也没有战争,能够在秋天的原野上悠闲地游赏打猎。

答案:

15.(3分)D

16.(6分)(1)在颜色的搭配上,“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组合在一起,色彩艳丽,但艳丽中又有清新之感;旖旎中又有北国的雄浑;

(2)远近结合,从远处的山川到近处的村落,使得画面极为开阔,表现出边塞雄浑的特色。

(3)高低结合,从空中斜日到脚底青草路,景物富于变化,很有层次,将草原风光形象准确地传达给了读者,使人如身临其境。

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画堂春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答案:细节描写。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余杭四月[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

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①对比(映衬)。朱与青,绿与白的鲜明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

②渲染。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菜蔬、悦目怡情的青草和白鹅,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

③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上句由朱樱、青豆、酒组成,下句由绿草、白鹅、村组成,使人产生一种画面感。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高中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一) 知识积累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同抒情一样,描写是诗歌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又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 例:阅读下面一首汉诗,然后回答问题。 陌上桑(节选)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题:简析诗歌是怎样描写罗敷这一美丽动人的形象的? 【分析】诗歌分别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展现罗敷的美丽动人,直接描写罗敷的衣着打扮如何的美,又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见到罗敷后的痴态,间接写她的美,这样正侧结合,写出了罗敷的美丽非凡。 除了例题考正侧结合,一般会单考侧面描写。 这类题目设问方式一般为“诗歌用什么方法描写了人物形象”“试分析××句用的描写方法”。答题时,针对考查侧面描写的试题,应这样回答:“诗句没有直接写××××,而是写××××来表现人物的××××(或“来表现场景的××××”),写法别致。” 2.渲染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正面着意描写。层层铺叙,使描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汉东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有双鲤鱼,相戏碧波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鱼戏”句的渲染描写,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生动活泼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题:“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分析】傍晚时分,诗人临窗独坐冥想。他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林丛,好像真是怀想中的友人来到。这时已入夜,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落在阶下的青苔上,多么清幽静谧的境界,多么深沉的寂寞和思念。(答案:清冷、幽静;孤单、寂寞)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思远人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答案:这首诗表达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色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诗歌鉴赏 正侧面描写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在诗歌鉴赏时考描写,主要是从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角度来命题。 (一)基本概念: 1、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 例1:“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析】此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2、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描写是侧面描写。 例2:“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析】此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例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析】“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二)考试重心 高考主要在正面描写的几个角度上命题。 (三)正面描写命题角度。 1、虚实结合 (1)定义(虚实的内涵) 总体说明: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 分类说明: 所谓“虚”,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 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 例2:《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例3: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例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例5:《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虚”的三类内容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1:《梦游天姥吟留别》:【析】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诗歌鉴赏 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模板

诗歌鉴赏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目标:通过对写景方法与技巧的掌握,更好地去完成诗歌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运用此方法具体去解答诗歌鉴赏题。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本节课 由李白的《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导入本节课。 二.考纲解读 能力层级为E级,对于古代诗歌来说,该知识点主要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其中表达技巧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而以广义考查盛行。所谓的广义的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修辞方法行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所谓狭义的表达技巧,主要指具体的表现手法。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人的情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表达技巧中景物的描写手法。 三.高考导航 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能答出一种修辞方法并能举例说明的,给1分;答成“排比”,并以前四句为例的,可给1分。(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①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②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手法的运用。而表现手法又可以细分为:描写手法、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四类。只要我们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表现手法的知识体系,考点自然就明了,考试中的表现手法题型就迎刃而解。 一.描写手法 1.白描: 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简陋的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2.渲染: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 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虚写分为两类:联想和想象。确实存在是事物是联想,由此及彼。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思维再创造是想象,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

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特色的五 个角度

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特色的五个角度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大家都知道,我国古典诗歌或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情,或寓情于景,要想读懂一首古诗,关键是读懂其写景特色,写景特点能把握住,就能把握住一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析形象、品语言、赏技巧。我们平时做古典诗歌鉴赏题时,经常也见到这样一类问题: (1)你认为这首词写景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析。 (2)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3)请简析本诗的写景特点。 (4)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5)这首诗是如何描写春色的? (6)试从“静”“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以上问题问法不同,但无论开放还是限制都是要求对古典诗歌写景特色做赏析。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这句话也强调了写景在古典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诗人是通过写景来表现自己的感情。既然写景在创作时重要,那么在鉴赏时也很重要,究竟该如何去鉴赏诗歌的写景特色呢?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总结出以下五个鉴赏的角度: 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1)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

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 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2)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王昌龄《送魏二》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 三、从诗歌的结构特点角度赏析 古诗讲究起承转合,词一般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议论,如果一首

完整版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 类别。古诗词如果要一、解读古诗词有一个比较管用的办法,就是分清其分类的话,一般可分为以下十个大类别:①写景抒情诗词;②题赠送别诗词;③托物言志诗词;④山水田园诗词;⑤咏史怀古诗词;⑥边塞征战诗词;⑦羁旅行役诗词;⑧思妇闺情诗词;⑨悼亡游仙诗词;⑩谈禅说理诗词。 二、写景诗歌产生原因:1.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2.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三、写景诗歌的特点:写景抒情诗词,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词。诗人在诗词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有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融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写景抒情诗词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 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四、写景诗歌的一般模式: 1、一是一般情况下,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人们的表情达意的方式 大多都习惯于用优美、绚烂的景物来抒写高兴、快乐的感情,用荒芜、暗淡的景物来抒写凄凉、哀伤的感情。所以,解读时抓住景物特色就可以触摸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二是反其意行之,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王夫之《姜斋诗话》中

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乐景写哀情,用让人心情愉悦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的悲伤;以哀景写乐情,用让人心情悲伤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的欢乐。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杨柳,美好春色让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前者是乐景写哀,后者是哀景写哀,而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如李煜《采桑子》中的“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无奈之下朦胧入睡,却见伊人人梦来。这里用的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再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美景却更让诗人伤心,这里用的'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不过,以哀景写乐情的事例比较少见。 3、三是前面写景,后面抒情。如果是四句诗的话,一般都是前两句写景, 后两句抒情。这种情况的诗比较容易,暂不多论。 4、四是全诗都是写景,将情付托于景中。古诗词中最有名的通篇写景的 莫过于以下三首了: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刘禹锡的《石头城》以及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五、写景抒情诗歌的抒情方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六、写景诗的景情关系:景——情:一致-情景交融不一致-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情与景的关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就是为了抒情。诗中的景物,都是为烘托气氛、抒。“哀”与“乐”首先要在阅读中明确所写景物的要想鉴赏诗歌景物,发感情服务的。. 从乐与哀角度来说,情和景之间有以下几种情况: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一、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三、声与色的结合(视与听的结合)

诗歌鉴赏中如何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诗歌鉴赏中如何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1)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2)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王昌龄《送魏二》:醉别 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 三、从诗歌的结构特点角度赏析 古诗讲究起承转合,词一般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议论,如果一首诗词没有按一般规律写作,那在结构上就会有自己的特色,鉴赏时需要对这方面的特点加以分析。或一句一景,或句句写景,或景语作结,或前后照应好,结构严谨。这些都是诗歌结构方面的特色,是赏析时容易忽略的,我们一定要有结构观念,从结构角度鉴赏诗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前面提到的王维的《田园乐》,依次写了红桃、绿柳、落花、啼莺,一句一景,并且“落花”照应“桃红”“莺啼”照应“柳绿”,使诗歌结构严谨,这一点同样可以成为这首诗写景的一大亮点,而不应只看到它色彩方面的特色。 四、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 古人写诗非常注重字词的锤炼,留下了如“一字师”的佳话,“推敲”的故事,鉴赏时抓住 1

诗歌鉴赏中写景的作用

诗歌鉴赏中写景的作用 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所有的诗歌都是要抒发一定的感情的,即“诗言志”,没有纯粹的写景诗或是咏物诗,而抒情的方式除了直接抒情外,还有借景抒情或是融情于景。于是作者笔下的景物就有了寄寓作者感情的作用了。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作者用飘落的桂花,空旷的春山,当空的月亮,鸣叫的山鸟来表达一种悠闲自在,淡泊宁静的内心感受,借景抒情的手法在这里运用的淋漓尽致。 二、先言他物,领起下文。这也是中国古诗中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间多少有一些意义、气氛上的关联处,又接近于比。又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让人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 喜外弟卢纶见宿①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②。 [注释] ①见宿:留下住宿。②分(fèn):情谊。蔡家亲:也做霍家亲。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分析“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 三、渲染气氛,为主题服务。李珣的《南乡子》“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给整首词奠定了一种感伤的基调,从而为下文表达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做一个铺垫。 再如《闻邻船吹笛》中“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中首句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凄清的图景,为闻笛提供了背景,奠定了全诗悲凉、凄楚的基调。 四、营造氛围,烘托心境。岳飞的《小重山》上阕:“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中,“寒蛩不住鸣”“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用这些景物描写首先营造了一种静谧,凄清的的氛围,从而烘托出作者内心的孤寂之情,使整首诗显得曲折委婉,寄寓壮志未酬的忧愤。 再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前两句写出了鸟儿飞尽,白云飘走的动态,其实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 五、含蓄蕴藉,意味无穷。这个作用主要是用于那些居于句末的写景而言的。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的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而最后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对此,你会产生什么感想呢?是无限的乡愁还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呢?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可谓含蓄蕴藉,意味无穷。 六、前后照应,完整结构。景物描写的这个作用主要体现在那些以景起语又以景结语的诗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 ,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

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 ,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 “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 留” ,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 ,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三、声与色的结合(视与听的结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

诗歌鉴赏之景物分析题型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之景物分析 景物分析题型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题型,它主要从景物描写的特点、景物描写的角度,景物描写的作用等方面考查,不同的问法其相应的答题方向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考生在面对具体问法时作出准确的答题方向,下面就该题型不同的考查角度作相应的解题分析。 一、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1、潼关:在今省潼关县境,位于、、三省要冲;2、太华:华山。在今省华阴县。3、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永济县东南。 问:这首诗勾勒了一副秋日旅行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问题解析:景物描写特点的提问往往有(1)给出对应景物描写的句子,要求赏析其表现手法;(2)分析景物描写的艺术手法(技巧)(3)是怎样描写目标景物的等提问变体,综合以上一问三变体,答题的方向是一致的。 答题步骤:首先要回答出题人给出的问题,即给出准确的景物描写特点,然后找出对应的诗句加以阐述理由(翻译),一般而言,有多少特点可以体现出来就答多少,原则是主要特点不漏过,次要特点不放过。 本题答案解析: 1、远近结合(由远及近)诗人先从近处着笔,写枫叶在秋风中的沙沙作响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的场景,再描绘四周远景:华山的残云—中条的疏雨—远山的树色—激荡的河水声; 2、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这里的红叶沙沙作响、河水激荡是动景,显示出一派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反衬出了环境的空幽,宁静。 !!!注意: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和分析描写的景物特点答题方向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侧重分析景物描写的技巧手法,而后者侧重赏析对应诗句中所描写的景物本身的特点! 例1—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相应问题。 菊【唐】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注】1、《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2、金鹦鹉,酒杯名。 问: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问题解析:本题是要求考生回答目标诗句中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而不是景物描写的特点,考生只需认真阅读目标诗句,领会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即可,问哪一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就回答哪一联,问上(下)阙就回答上阙,赏析之后加以总结给出主要特点。本题型与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答题方向是一样的,只是要求赏析的目标不一样而已。 答题步骤:先给出景物特点,然后找出对应诗句加以阐述理由(翻译,可作简要概括)。 本题答案解析:1、色美:花心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2、味香:它有罗含宅中的菊的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写景类诗歌鉴赏

古诗词赏析之写景抒情类 一、教学目标: 1、划分朗读节奏 2、理解词义和句意 3、欣赏词语和句子 4、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5、体会作品的语文特点和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义和句意 2、欣赏词语和句子 3、体会写作手法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随着上周二的一场春雪,冬天已经走了,春天真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现在,我们就跟随唐朝诗人,来提前欣赏一下春天的美景。 2、欣赏ppt图片,请从以下十二个字中识别一句七言唐诗。 答案:草色遥看近却无。 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全班齐读并检查个别学生背诵。 4、文学常识回顾。 作者:韩愈,字退之, 世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5、理解词义和句意。 (1)解释下列词语。 天街:京城的街道。酥:乳汁,这里形容春雨的滋润。绝胜:远远超过 皇都:帝都,京城。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本诗所写景色。 京城街道上绵绵细雨像乳汁一样滋润着大地,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青青草色,走近了却极淡、极少、似有似无。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远远胜过绿柳满城的夏天。 6、赏析句子。 (1)从修辞角度赏析一、二句 第一句,用于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春雨细滑润泽的特点;第二句,运用对比的修辞,写出了春草若有若无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2)请你从三、四句两句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早春喜爱的两个词,并做简要分析。 两个词:最是、绝胜。表明作者以为一年中最好的景色在早春,远远胜过烟柳满城的盛夏。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赞美之情。 7、写作手法赏析。 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借景抒情,表达作者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演示文稿(1)三、写景抒情类诗歌常见考题及问答格式。古代诗歌的写景手法(4346) 1.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2.三个角度: 观察的角度,远近高低俯仰; 感知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或通感;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3.四种技法:白描、工笔、渲染、列锦(名词意象叠加)。4.六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正衬或烘托、反衬)、双关等修辞手法。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蜀道难》一文中,先使用各种手法渲染蜀道险峻,而后通过人的感受侧面烘托其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鹤楼所作。梅花:《梅花落》,曲牌名。迁客,西汉贾谊因指责时政而遭权贵谗毁,被贬为长沙太傅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牧白描: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 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三句由九个名词【定名结构】分别排列为三组,每组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艺术组合,便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几乎成了写景的绝唱。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 分)余杭四月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朱樱:樱桃的一种.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问: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 分)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色彩渲染)名词列锦,白描等表现手法;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 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有人认为“含” “卧”二字最有表现力,请说说它表达效果。答案参考:含”“卧”二字,不仅刻画了芍药、蔷薇经雨后的娇弱态,传出了他们的愁绪,就连诗人的惜花之情,也都包孕其中了。四、对比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王维的山水诗有独特的表现手法,试从动和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四、双关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问:尾句所用修辞手法? 2005年北京春季高考题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问: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1)描写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 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2)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3)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提问方式: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

诗歌鉴赏 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诗歌鉴赏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诗歌鉴赏写景的方法与技巧(1) 教学目标:通过对写景方法与技巧的掌握,更好地去完成诗歌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运用此方法具体去解答诗歌鉴赏题。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本节课 由李白的《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导入本节课。 二.考纲解读 能力层级为E级,对于古代诗歌来说,该知识点主要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其中表达技巧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而以广义考查盛行。所谓的广义的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修辞方法行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所谓狭义的表达技巧,主要指具体的表现手法。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人的情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表达技巧中景物的描写手法。 三.高考导航 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能答出一种修辞方法并能举例说明的,给1分;答成“排比”,并以前四句为例的,可给1分。(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①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②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动静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05卷全国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槛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四.读一读,思一思,温故以求知新 诗歌鉴赏写景的方法与技巧(2) 四.读一读,思一思,温故以求知新 (一)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古代诗歌鉴赏写景角度与方法分析

诗歌鉴赏写景的角度与方法分析 1.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如王维的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2.声色(视听)结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演示文稿(1) 三、写景抒情类诗歌常见考题及问答格式。古代诗歌的写景手法(4346) 1.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2.三个角度:观察的角度,远近高低俯仰;感知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 3.四种技法:白描、工笔、渲染、列锦(名词意象叠加)。 4.六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正衬或烘托、反衬)、双关等修辞手法。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蜀道难》一文中,先使用各种手法渲染蜀道险峻,而后通过人的感受侧面烘托其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鹤楼所作。梅花:《梅花落》,曲牌名。迁客,西汉贾谊因指责时政而遭权贵谗毁,被贬为长沙太傅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牧白描: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三句由九个名词【定名结构】分别排列为三组,每组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艺术组合,便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几乎成了写景的绝唱。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余杭四月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朱樱:樱桃的一种.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问: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色彩渲染)名词列锦,白描等表现手法;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 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有人认为“含”“卧”二字最有表现力,请说说它表达效果。答案参考:含”“卧”二字,不仅刻画了芍药、蔷薇经雨后的娇弱态,传出了他们的愁绪,就连诗人的惜花之情,也都包孕其中了。四、对比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王维的山水诗有独特的表现手法,试从动和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四、双关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问:尾句所用修辞手法? 2005年北京春季高考题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问: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1)描写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