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环境伦理学教学大纲

环境伦理学教学大纲

环境伦理学教学大纲
环境伦理学教学大纲

环境伦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环境伦理学,是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 —2010 年) 》的要求开设的,各级各类高等学校不同专业教育的专业特色课、专业课、必修课或选修课。本课程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在人类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面前,较系统地掌握人与环境所组成的人类生存系统的构成,特征,及其复杂性、多样性与共生性。及人与环境间所存在的环境道德内涵、结构、功能,环境道德原则、评价指标,及环境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天观,增强人与生存环境和谐相融的意识,及新的环境价值观念和环境伦理道德观念,为使学生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在培育和提高全民环境道德意识,自觉协调人与生存环境道德关系中,能起到模范和先锋作用的新一代有用人材。

二、教学原则与方法

1 、教学原则

①思辩原则

坚持运用环境学及伦理学的理论、观点、方法,站在自然哲学高度,深刻理解人与生存环境间存在的种种道德关系,教导学生自觉善待环境,增强和提高学生的环境道德修养水平,建立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实现人类与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中国当前面临的环境形势特别尖锐,在环境伦理学知识传授过程中,要结合中国实际,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中国实际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培养学生初步具有从道德方面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方法

①实行启发式,加强师生双边活动。讲课时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避免面面俱到。加强课堂讨论、辩论和答疑的课堂活动。理论问题要讲深讲透,一般问题可启发学生采用多种自学办法解决,

②讲练结合,注重实践。环境问题的社会表现复杂而多样,要注意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考察、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环境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教材和课程安排

1 、教材

邝福光编著:环境伦理学教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年修订版.

2 、课程安排

一般在毕业班最后一个学期进行,每周 4 课时,根据不同专业分别授课64 课时、46 课时、32 课时和24 课时。

四、教学内容

1 、课程内容(根据不同专业取舍)

第一编环境

第一章环境与人类生存环境系统

第一节环境的内涵与分类

第二节环境的构成及其运动特征

第三节人类生境系统及其运动特征

第二章当代人类生境系统的剧烈变动

第一节人类生境系统加速变动的趋势

第二节人类生境变动中的人为作用

第三节熵一一一种新的世界观

第二编环境伦理学

第三章环境伦理学的对象、性质、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科学性质

第二节环境伦理学的任务与方法

第三节环境伦理学与相关科学的关系

第四章环境道德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古代环境道德的萌芽与发展

第二节近、现代环境道德观念的发展和变化

第三节当代环境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第五章环境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环境道德的本质

第二节环境道德的结构

第三节环境道德的功能

第六章环境道德的原则

第一节环境价值观念的确立

第二节人类生存系统的主客体观念

第三节环境道德的基本原则

第七章环境道德规范

第一节道德规范概论

第二节环境道德规范

第八章环境教育与环境道德教育

第一节现代环境教育

第二节环境道德教育

第九章环境道德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产生和确立

第二节环境道德与可持续发展

第十章环境道德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窘境

第二节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希望

2 、要点

①人类生存环境的构成及其动态性特征

②人类面临生存环境被根本动摇的威胁

⑧环境道德观念的产生、形成和发展

④环境伦理道德的内涵、结构和功能

⑤环境道德原则及评价

⑥中国经济发展与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选择

⑦有关的环境法规

3 、难点

①人与生存环境的共生关系——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②中国环境问题产生的深层原闲

⑧环境伦理道德观念的确立

④环境道德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⑤中国可持续发展中急待解决的环境道德问题

环境伦理学----课程描述

△历史沿革

1999 年秋季学期学期开始,我校在环境与经济学系专科生中正式系统开设《环境伦理学》课程,由现课程负责人邝福光教授主讲。教材即采用邝福光教授刚编著完成已交给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发排而尚未正式出版的稿件作为讲稿。从那时起到现在,已在专科生中连续开设了8 个教学周期,爱教育的毕业生有200 余人。现在这门课程已成为学校环境与经济学系的重要特色课程。这次精品课程申请成功,得到上级支持,我们将进一步把这门课程开设成为全校的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让它在培养学生环境道德意识方面,解决21 世纪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教学内容-课程目标

培养出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既掌握其他专业知识,又具有正确的人天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具有较高环境道德意识,自觉热爱环境、尊重环境、积极主动地保护环境,使自己的行为主动与生存环境相协调,在实现人类与生存环境和谐共生,实现共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中,能起到一定核心和骨干作用的优秀大学生。

网上资源名称列表

1、环境伦理学教程;

2、普通高等学校环境道德教育课程设置方案; 3 、《环境伦理学》教案;4 、普通高校绿色大学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5 、普通高校绿色大学评价指标体系;

△教学内容-教学设计

分讲授——答疑——辩论——调查——服务 5 个环节进行

教学内容-知识模块

1 、环境生地类系科的专业基础课——7

2 课时

环境与人类生存环境系统10 课时

当代人类生境系统的剧烈变动8 课时

环境伦理学的对象、性质、任务和方法8 课时

境道德的起源和发展8 课时

环境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8 课时

环境道德的原则8 课时

环境道德规范8 课时

环境教育与环境道德教育 4 课时

环境道德与可持续发展 4 课时

环境道德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4 课时

2 、相关系科的专业必修课——46 课时

环境与人类生存环境系统8 课时

当代人类生境系统的剧烈变动 6 课时

环境伦理学的对象、性质、任务和方法8 课时

环境道德的起源和发展 6 课时

环境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 6 课时

环境道德的原则8 课时

环境道德规范8 课时

环境教育与环境道德教育 4 课时

环境道德与可持续发展 4 课时

环境道德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4 课时

3 .其他文科的必修课——32 课时

环境与人类生存环境系统 4 课时

环境伦理学的对象 4 课时

环境道德的起源和发展 4 课时

环境道德的本质 4 课时

环境道德的原则 4 课时

环境道德规范 4 课时

环境道德与可持续发展 4 课时

环境道德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4 课时

4 、应用性理工科专业的选修课——24 课时

环境与人类生存环境系统 4 课时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4 课时

环境道德的本质 3 课时

环境道德的原则 3 课时

环境道德规范 4 课时

环境道德与可持续发展 3 课时

环境道德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3 课时

教学内容-重点难点

这是一门综合性的思辨性的科学,关键是要弄清:

重点

人类生存环境危机与环境系统构成的动态性特征

环境道德与传统道德的关系

环境伦理道德的本质、原则和规范

中国经济发展与生存环境支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选择

3 、难点

环境系统破坏的结构性失衡

环境危机的哲学内涵

环境问题中的新人类中心主义

中国环境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环境道德的世界普适性前景

环境伦理学----课程特色

环境道德是要求人类自觉抑制贪欲本能后建立起来的一种内心信念,善待生存环境系统,关爱万物,自觉建立低熵社会,追求过一种物质适度满足和高尚精神生活的生活方式,是会遇到资本属性和强势者强烈反对的。因此教学中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道德素养,才能以自身的道德力量去感染学生,才不致于变成空洞的说教,不致使教学失去其社会意义。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爱教育者培养起高尚的环境道德情操,做一个符合21 世纪时代需要的新人。

第三是尽量利用一切条件,积极参与社区环境建设,从身边做起,因此社会实践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起到重要作用。

△成果推广

本课程自立项研究开始便始终把推广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开展,现在不仅教材得到社会同行的承认和好评,被广泛使用和收藏。因此出版社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决定今年9 月再次出版修订本,在教材刚脱稿时课程负责人便先后到中山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院、桂林旅游声学等处作过报告,在贵州师大这三届研究生开过此门课程。利用绿色文化作为载体,经常利用各种世界有关环境节日,到街头进行宣传教育活动。

自我评价返回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限200字以内,不超过三项)

1、创新性与前瞻性:本课程专用教材编著和在大学相关专业中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开设,在国内都是属于首创,在理论上和教学上都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2、现实性和紧迫性:开展环境道德教育,培养和树立环境道德意识和内心信念,为解决21世纪环境危机,实现人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现实的紧迫需要。

3、鲜明的实践性:在高等教育理念从“征服”自然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世纪绿色大学变革中,该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性。

△本课程在国内外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据所掌握信息,在相关专业中把环境伦理学正式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的,本校环经系在全国是首创。在贵州师大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课也是开创性的。因此本课程的开设和教学研究在全国高校中是居于领先地位的。另外国内外的环境伦理学教学因为研究者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只重视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研究,忽视和回避了作为人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和中介的社会环境关系的研究,大大降低了学科的社会实践作用。我校编著和使用的教材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此是先进的。

△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1、还未能开设成为全校性的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

2、因学校以前是专科层次,在课时和经费投入上对学生参加荒野考察和社会调查方面还有较大局限和不足;

3、大量有关课程的教学资料还没有转化成为网上资源,供更多人共享,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学生评价

环境伦理学学习体会

邝福光教授的环境伦理学教程一书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构成的人类生存系统结构功能、特点、运行机制作了深入而独到的系统分析和论证。着重指出环境伦理道德在未来协调和耦合人类及其生存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共存、共同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并对环境道德的产生、形成、发展及环境道德属性、功能、原则、规范等进行了理论概括,对环境道德宣传教育意义、作用及其与环境法制建设的关系等作了全新视角的研究和认定。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让我懂得,目前人类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认识问题、技术问题或有否能力(资金)治理的问题,而是一个层次高得多、内涵深得多的人类环境道德问题,即人类的环境价值观,人生观和环境伦理道德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之前,在人口总量的巨大压力和人类贪欲本性--资本属性的作用下,人类寄希望于依赖科学技术进步解决人类生存矛盾的梦幻将不能实现。恰相反,巨大的科学技术进步力量,在人类非理性行为的作用下,将有可能导致人类与生存环境间更大的无序性行为,更快地把人类社会推向人类生存环境承载力极限的边缘,促使人类生存环境过早地熵化。环境危机的出现与恶化与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密切相关,人类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从改变心态更新思维方式入手,才能自觉保证人的活动与自然和谐。环境伦理通过对价值、良知等人类灵魂深处的追问论证了人与自然所应保持的关系,是人类环保活动从意识领域向实践领域转化的一个“精神调控器”。

第一、环境伦理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是一种“生态秩序”的保持。人由于自然的关系必须保持一定秩序才能进行正常的物质能量交换,环境危机正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盲目无序影响造成的。自然是人类的母体,也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能量来源。伤害了自然意味着伤害了人类自身,人与自然关系的紊乱与失控使环境危机愈演愈烈,人类面临着生存的考验。散失了社会秩序,人将无法存活,遗忘了生态秩序,则将毁掉正个世界,环境危机便是有力证明。生态秩序要求人类时刻遵循“自然法则”,按自然规律办事。环境伦理从尊重自然规律入手以恢复人与自然应有的生态秩序为目的,以次实现万物共生与世界和谐。它以求真、善、美的哲学品格,要求人类把环境与心中的道德统一起来,建立良好的“生态秩序”,实现世界的完美和谐。

第二、环境伦理是实现环境保护由他律转为自律的精神信念。环境伦理学一方面突破了道德只调节人与人间关系的传统理论,另一方面它使人类从新审视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环境伦理第一次把道德关怀的对象扩展到了整个世界。它不仅仅是道德关怀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人类观念的一次大转折。当一种思想成为一理论,走入人们的心灵深处,慢慢地就会积淀成人们固有的精神信仰,成为一种坚不可摧的意志信念。这种意志信念是完成一项事业的根本保证。环境伦理的信仰特质是使环境保护由他律转变成自律的有力保证。“在我们生活中不可能没有某种框架,因为生活就意味着去行动,倘若没有先确定我们行为的框架,我们就无法行动。”道德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处理人与自然间关系的框架,给我们的行动指明了方向。人作为理性存在物,有了道德信念则就有了抵御诱惑的能力,更具备了行动的力量。作为一种道德体系环境伦理一旦进入人的内心,沉淀为一种信念,就会产生无法比拟的威力,环境保护不再是被迫,而是人类的自觉选择。

第三、环境伦理呼唤生态良知,改变思维模式,指导人类的行为方式。良知是人们内在的道德自觉。生态良知“是指人类自觉地把自己作为生物共同体的一员,把自身的活动纳入到生物共同体的整体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维持生物共同体和谐发展的深刻的责任感以及对自身行为的生态意义的自我评价能力。”环境伦理以“应当”呼唤着人类的生态良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一向把自己奉为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主体”,自然成为任人宰割的客体。这种片面的主体意识遮蔽了人类固有的“爱万物”天性。在无限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人类忘记了“自己是谁。环境伦理从良心、良知出发,唤醒了人类尘封已久的“本性”-- “敬畏万物”、“取之有道”、“取之有度”。实际上,这些本性一直没有离开我们,只是由于人们受物欲、利欲的过多支配,对此麻木不仁了。环境伦理为人类唤起了“天人合一”、“仁育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态良知。

环境伦理开启生态良知大门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1)走向有限主体。人无论怎样发展,都不能脱离自然界,因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永远都是。人类应该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尽快完成从“绝对主体”到“有限主体”的转变,与大自然为有,按自然规律办事。(2)从现实意义转向未来意识。现实意义是一种只管今天,不顾明天的提前消费。正是这种“透支”消费,使人们对大自然“债台高筑”。未来意识是指不仅要关注现在,更要关注将来,可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事实告诉我们只顾眼前利益,迟早会危及到整个人类的发展。人类在过好今天的同时,更要考虑到明天的发展,尽快实现从现实意识到未来意识的转变。(3)人类从个体意识向整体意识迈进。由于环境的共通特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局部破坏,都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因此我们不应忽视个体行为对环境的破坏。再者,环境问题是波及全人类的危机,任何个人和局部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彻底解决这一全局问题,只有全人类共同携手才能彻底解决。人类应强化全局意识和整体观念。

要强化全局意识和整体观念,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国民整体的环境伦理水平,政府必须在国民中进行广泛的教育措施,针对不同的对象开设环境伦理教育,特别是在读的大学生。因为今天的莘莘学子将成为明天社会发展的决策者和执行人,我们目前的环境伦理将影响我们未来的环境行为,而我们的环境行为将深刻影响一个社会的治、乱、兴、衰,在极大程度上决定或者改变人类的未来。因此,在读的大学生应该选修伦理学,以培养、提高自己鉴别善恶的理论思辨能力和抑恶扬善的精神。学习环境伦理知识,了解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清洁生产、节约用能和合理消费,用理性的生活方式代替奢侈、挥霍、高消费的生活方式,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伦理观与一个人的人生观密切相关,我不奢望通过看一段时间的书,听过几次课就完全改变自己已有的观念,这不现实。但的确通过学习环境伦理学后,对生命、对环境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环境道德问题属于我们时代中最新颖的、最富于挑战性的道德社会文化问题。这些问题之所以最新颖,是因为它们要求我们考虑这样一种可能性,即承认动物、树木花草和其它非人的有机物体也具有权利和价值;这些问题之所以富于挑战性,是因为它们可能会要求我们抛弃那些我们长期习惯的一些理念,即我们的生活应达到一定的水准,以及为了维持这些水准应该进行的各种各样的经济竞争活动。

我深信,建立完善的环境伦理学科,培养良好的环境伦理道德,树立全新的环境文明,在新世纪对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会起到重大的社会实践意义。邝福光教授在我国是率先进行该学科研究的教授之一,并首先编著出了这部可供我们学生学习的优秀教材,成绩和贡献是非常值得称赞和肯定的。

此外,邝福光教授在讲课时,由于道德品格高尚,学识渊博,信息量大,语言生动活泼,并能紧密结合实际,因此不仅在知识素养上给了我们大量新鲜而丰富的营养,而且在怎样做人和怎样面对生活挑战方面,也使我们在人格力量上得到了很大提高和帮助,受到了同学们普遍的热烈欢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