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导体与绝缘体的说课稿

导体与绝缘体的说课稿

导体与绝缘体的说课稿
导体与绝缘体的说课稿

《导体与绝缘体》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五课《导体与绝缘体》第一课时。通过本单元前四课的学习,学生连接了简单电路,寻找电路故障,学会使用简单的电路检测器。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区分导体与绝缘体,为后一课开关的认识和制作做好铺垫,还要掌握一定的安全用电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科学知识: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构建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经历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的过程,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实验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形成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检测区分20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

合理分工,科学进行实验。

三、学情分析

由于四年级学生年龄还小,对电的知识还很陌生和缺乏,对于电路的知识组织的材料等都没有很好的科学认识,但他们同时喜欢做小实验,爱探究,喜欢在做中学,做中认识。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主要采用引导法、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日常经验出发,通过让学生猜想,实验,让学生有自己真实的,可行性研究。这个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收集事实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过程,着重训练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找出结论。

2、学法

(1)猜想质疑探究。教学时重视学生个体参与,尊重学生的学

习意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潜能。

(2)自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实验活动,展示交流,主动探索,

构建新知,体验收获。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巧妙设疑,导入新课;教师指导,自主探究;表达交流,理解运用三个环节来完成。

1、巧妙设疑,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先让学生组装电路检测器,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知识,又为本节课的实验奠定基础。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电流在电路里是怎样流动的?如果用剪刀把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你能

使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吗?这几个问题要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通过巧妙设疑,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有利于了解学生对导体、绝缘体的初始想法,以利于调整自己的教学,使学生真正卷入科学的探究活动,唤醒科学学习的兴趣。

2、教师指导,自主探究

这一环节是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把这个环节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以橡皮为例指导探究方法。

由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探究水平的制约,我以检测橡皮是否导电为例,指导学生一起研讨一个科学规范的研究计划,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小灯泡亮与不亮,必要时要重复一次检测过程。这一过程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科学规范的进行操作,为后面的探究作一个很好的铺垫。

第二层次: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

首先让学生对提供的20种材料进行预测,哪些物体是能让小灯泡亮的,是容易通电的,哪些是不能亮的。并把猜测记录下来。

接着学生分组用检测橡皮的方法进行检测,把检测的结果填入实验记录。然后指导学生按照教材上的方法整理检测记录。学生分组汇报。这一环节,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讲述,有效地突破重难点,使学生科学规范的进行操作,在整理记录的过程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科学的认识。在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领学生经历问题、

猜测、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真正地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3、表达交流,理解运用

在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之后,我引领学生在实际中理解运用。我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说说这20种物体中,哪些是

导体?哪些是绝缘体?第二:调查教室里的电器设备哪些使用了绝缘材料?应该怎样正确使用它们?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汇报交流,教师适时进行进行安全用电教育。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区分导体与绝缘体,从课堂回归到生活,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

本节课的设计,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重视科学概念的形成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又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学生经

历问题、猜测、验证、结论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这是我针对本课设计的教学过程,教学中一定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导体与绝缘体》教案

第一单元电 第5课时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

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5、讲授: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板书:导体、绝缘体) 二、检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1、提问: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 2、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 3、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4、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5、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6、得出结论:橡皮是绝缘体。

小学科学《导体与绝缘体》教案

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定义 2.了解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5.讲授: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板书:导体、绝缘体) 二、检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1.提问: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 2.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

3.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4.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5.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6.得出结论:橡皮是绝缘体。 三、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 1.在材料盘中为学生提供20种供检测的材料,一张“我们的检测记录”表。 2.在检测前,要求学生对每一种物体是否可以使小灯泡发亮做出预测,然后进行尝试实验,并做好检测记录。(活动中,要关注每组学生活动的参与性、兴趣的持久性,鼓励他们学会合作。) 3.待所有的检测都完成后,各组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 4.表达与交流: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5.在观察的基础上对20种物体进行分类,并从分类中发现一定的规律,由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做出自己的描述。(说明:对插头、卷笔刀等复杂物体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识别,知道许多物体构成复杂,有的部分能使小灯泡发光,有的部分不能使小灯泡发光。我们常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四、讨论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措施和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 2.描述绝缘材料的用处,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提醒学生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3.概括: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板书设计: 5.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导电性 绝缘体 安全用电

《导体和绝缘体》说课稿

《导体和绝缘体》说课稿 《导体与绝缘体》说课稿 任课教师:李忻然任教班级:四年级(3)班教学课时:1课时一、教材分析 《导体与绝缘体》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九年制四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获得了一些关于电,以及电是如何工作的知识。在这一课中,他们会发现将身边的物体连接到电路中时,情况是不一样的。导体是一种允许电流通过它们的物质,绝缘体是电流不能通过的物质。导体和绝缘体在电路中是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一课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人合作。 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检测区分几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难点:教师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四、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五、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木棍、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金属汤勺、导线、树叶、一角钱硬币、五角钱硬币、一元钱硬币等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 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 小灯泡就不会亮。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 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5、讲授: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小学科学导体与绝缘体公开课教案

小学科学导体与绝缘体公开课教案 2、导体和绝缘体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二)能力目标: 能够设计检验装置,并检验常见的各种物体的导电性。 (三)情感目标: 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要通过检验后才知道,任何结论都是要通过检验后才能得出的。 二、教学重点: (一)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二)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作用。 三、教学难点: (一)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 四、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 1、自制教具电路板、 2、电流实验盒、 3、各种金属和非金属、 4、新型试电笔、 5、电工常用工具、 6、玻璃杯、 7、水、 8、盐。 (二)学生准备:

大号电池每人一节。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电的作用很大,但电压高时对人体有危险,所以我们家的电线外面都有物体把它包住。包住了就没有危险。你知道外面包裹的这一层叫什么吗? (二)新课课题: 2、导体和绝缘体 (三)问题: 一个物体它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呢? 学生回答:用简单电路来检验。把要检验的物品串联在电路中,如果小灯泡发亮,说明电流可以通过,它是导体。如果小灯泡不亮,说明电流不能通过,它是绝缘体。 (四)检验一:P33 把我们常见的这些物品进行分类: 导体有: 绝缘体有: (五)小结: 容易导电的物体(电流容易通过)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电流不容易通过)叫做绝缘体。 (六)检验二:P34

水是导体吗? 注意;要在水中多放盐和多加电池。 (七)检验三:P34 人体是导体吗? 注意:要用新型试电笔检验。 (八)判断:P35 常见的电器、电工材料、电工工具中它们哪一部分是导体?哪一部分是绝缘体? (九)安全用电:P35 注意事项:晾衣服、放风筝、搞卫生。 安全用电:在我们家或其它地方一定要注意,一个插座上不能同时插入多个用电器。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安全第一不能忘。 六、本课小结: 我们通过检验的方法,知道了电容易通过的物体叫导体,电不容易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认识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有了这些基本知识,我们就为安全用电做好了第一步。我们要注意在任何时候都是安全第一。 七、作业指导:P74 八、板书设计: 2、导体和绝缘体 一、检验一:

导体与绝缘体科学说课稿

《导体与绝缘体》说课稿 鄄城陈王小学邵凤玲 一、说教材 《导体与绝缘体》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5课。在这一单元中,通过前4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获得了一些关于电的知识。本课在前面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本课分为三部分:(一)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二)教室里电器设备的材料。(三)安全用电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学会并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身边常见物体的导电性。 2、建立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知道常见物体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3、学会与人合作,形成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合理分工,科学进行实验。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为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复习导入,揭示概念。 1、教师出示电路检测器,并连接导线,提问:小灯泡为什么亮了?如果把其中的一根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 2、让学生思考:采用什么办法能让小灯泡重新亮起来?(把两根导线重新接起来。)此时教师采用三种连接的方法:把外面的塑料皮与塑料皮相连,小灯泡没亮;把塑料皮

与铜丝相连,小灯泡没亮,把铜丝与铜丝接起来了,小灯泡亮了。由此,提出问题:为什么塑料皮与塑料皮相接或是塑料皮与铜丝相接灯泡没亮,而铜丝与铜丝相接灯泡亮了?让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 3、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揭示导体、绝缘体概念。 PPT出示:像铜丝那样可以通过电流的物质,我们称它们为导体。像电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能通过电流的物质,我们称它们为绝缘体。(板书课题:导体与绝缘体)(二)自主学习,演示实验。 1、以橡皮为例,让学生先预测一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提出问题:用什么工具检测橡皮的导电性?让学生阅读如何用电路检测器进行测量?(PPT出示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橡皮的方法) 2、教师演示电路检测器检测橡皮的过程,然后指导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单的方法。 3、指名学生演示检测方法,要求学生边演示边叙述,并集体填实验报告单。 4、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橡皮是绝缘体。 (三)分组实验,整理数据。 1、检查实验材料,并预测。 PPT出示多种实验材料。让学生检查实验材料是否齐全,并作出预测:哪些物品能使我们的小灯泡亮起来而哪些不能?预测后,指名汇报。 2、提出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 (1)让学生说一说实验时应注意什么?(PPT出示“温馨提示”) (2)明确小组成员分工:谁是组长?谁是材料员?谁是操作员?谁是记录员?谁是观察员?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学生汇报,找出规律。 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与预测情况进行对照分析。 2、根据小灯泡的亮与不亮进行分类(导体和绝缘体)。 3、从中发现一定的规律,做出自己的描述(凡是金属都是导体,大部分非金属是绝缘体。

导体与绝缘体说课稿

导体与绝缘体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五课《导体与绝缘体》。 一、说教材,说学情 根据教学内容我对本课本单元前四课的学习,学生连接了简单电路,寻找电路故障,学会使用简单的电路检测器,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是教会学生区分导体,还要掌握一定的安全用电方法。由于四年级学生年龄还小,对电的知识还很陌生和缺乏,对于电路的知识组织的材料等都没有很好的科学认识,但他们同时喜欢做小实验,爱探究,喜欢在做中学,做中认识。 二、说重难点,说教学目标 教材的重点是检测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实验过程,难点是理解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根据教材内容、重难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常见的导体与绝缘体有哪些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对多种物体进行检测,学会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在身边常见的导电性 情感目标:通过特殊导体(如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湿抹布等)的认识,强化安全用电意识。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使课堂更具有效性,我制定了以下几种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实验探究法,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日常经验出发,通过让学生猜想,实验,让学生有自己真实的,可行性研究。这个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收集事实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过程,着重训练学生从实验现象中

找出结论。 2、说学法 我主要采用探究实验法。教学时遵循重视学生个体参与,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展示交流,主动探索,构建新知,体验收获。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说教学过程 1、情景激趣,引出问题。 理念: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导入与学生经常听说到的生活事融合,为新课的教学创造贴近生活的氛围。而采用这种方式引出课题,能唤起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 2、实验探究 1)、在检测计划的指导下,对12种物品(老师提供8种,学生自备4种)进行检测区分,并做好记录以及组内进行分析交流情况。 2)、课件温馨提示,让学生在提醒中强化行为;同时,以小组竞赛为形式,减少学生走神的现象。 3)、老师加强对各组的指导,引导学生解决检测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理念:通过检测12种物体,让孩子有足够的经验认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在这里教师没有提供全部的12种物体,而是留一些“空白”给学生,期望学生能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4、交流汇报会 1)、通过分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去归纳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2)、老师归纳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并马上判断课室内的导体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导体和绝缘体 教科版

5.导体与绝缘体 【教材简析】 《导体与绝缘体》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的第5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电和电是如何工作的知识,知道了可以使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简单的电路故障。本课将通过引领学生继续使用“电路检测器”来科学规范地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容易导电等一系列研究活动,使学生明晰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并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在电路中是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明确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正确使用电路检测器科学规范地检测身边物体的导电性,区分归纳导体和绝缘体这两个概念。 第二部分:教室里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调查教室里的电器设备中哪些使用了绝缘材料,理解绝缘体和导体材料同样重要,了解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电路检测器的使用原理及方法。本课的学习任务是使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身边物体的导电性,这样的活动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不仅有趣而且相对简单。但是,本课学习中仍有几个隐含的难点:第一,如何落实“导体和绝缘体没有明确的界限”这一概念;第二,导体和绝缘体在电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它们同样重要;第三,如何突破“人体、植物、湿木棒等是导体”这一难点。这些难点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不小的考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有的物体容易导电,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容易导电,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1.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2.培养认真、求实的精神,克服绝对、静止看问题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区分10余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难点:人体、植物、湿木棒等是导体,导体和绝缘体没有明确的界限。 【教学准备】 教师:电路检测器、验电球、一盆水、一盆植物、8种材料名称卡片 学生:回形针(有塑料层和无塑料层包裹各4枚,随机放在不同小组)、2B 铅笔芯、牙签、铁钉、瓷砖、铝片、玻璃等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个铜钥匙;一把塑料直尺] 1.教师实物投影出示一个电路检测器。 提问:同学们还认识它吗?如果把铜钥匙接入电路中,小灯泡会亮吗?如果把塑料尺接入电路又会怎样? 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验证同学们的预测。 追问:把铜钥匙和塑料尺接入简单电路中,它们显示出不同的本领,分别是什么?(预设:电流可以通过铜钥匙流过去;塑料尺把电流阻隔了,流不过去。) 二、探究1:用简单电路检测物体导电性(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一个电路检测器,回形针、铅笔芯、牙签、铁钉、瓷砖、铝片、玻璃等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记录表。] 1.提问:除了铜钥匙和塑料尺,课前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我们来认识并且预测一下,电流能不能从这些物体中流过去从而点亮小灯泡。

《导体与绝缘体》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导体与绝缘体》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上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节《导体与绝缘体》这一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个面对这节课进行说明。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教材简析 《导体与绝缘体》是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内容。本课是学生学习了电路出故障了之后,进而发展为对物质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研究课,《导体与绝缘体》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有的物质易导电,是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是绝缘体,并掌握一定的安全用电的知识。通过对《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学情分析 今天学生们都表现得非常积极,做实验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很好的实验习惯,可以看出同学们很喜欢科学这个学科,喜欢小实验,爱探究,喜欢在做中学。 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知、过、情(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初步学会判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构建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概念。 2.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方法,检测更多的物体。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归纳、提升科学概念。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过程,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能力。形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提高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三个目标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教学重难点 重点:构建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概念和安全用电意识培养。主要通过实验探究来构建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概念,以及生活中的一些安全用电的例子来给学生渗透安全用电的知识。 难点:探究检测物体的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学生演示的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 二、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根据《新课标》理念,我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努力创造师生积极互动的课堂气氛,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主要教法如下: 1、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拓展学生的思维。本课主要是在这个问题“为什么塑料皮与塑料皮相接或塑料与铜丝相连小灯泡没亮,而把铜丝与铜丝相连小灯泡亮了。”处用到了讨论法。 2、实验探究法,组织学生探究活动,提高实践能力。本节课主要是在检测12种材料的导电性过程中用到了探究式教学法。 3、互动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除此之外还有演示法、讲授法、问答法,多种教法相互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说学法学法上,我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课让学生自主阅读检测方法,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获取相关证据,积极动手动脑。小组讨论,整理数据,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构建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经历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的过程,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实验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形成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 合理分工,科学进行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电路检测器导线橡皮插头 学生: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粉笔、纸片、铁片、铜片、铝片、螺丝钉、塑料片、回形针、木片、陶瓷、塑料尺、布条、毛线、钢锯条、铅笔芯、易拉罐、硬币、钥匙、小刀、海绵等多种物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学习了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情况,学会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出现的故障。现在,请同学们组装一个电路检测器,比比哪组的同学组装的又快又正确。 1.学生组装电路检测器,教师巡视指导。

2.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电流从电池的正极经过导线流出,通过小灯泡,回到电池的负极。) 3.讨论:如果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4.教师演示:那我们现在把这根导线接起来,小灯泡是不是会重新亮起来?(1)检测器的两个铜丝头接在一起; (2)外面的塑料皮接在一起; (3)铜丝头和塑料皮接在一起。 5.问:通过刚才这个小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只有把里面的铜丝连起来,灯泡才会亮。) 6.小结:在我们身边,有些物体容易导电,有些物体不容易导电。 7.交流汇报: (1)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要研究什么内容吗?(板书:导体与绝缘体)(2)什么叫导体和绝缘体?(板书:容易让电流通过不容易让电流通过) 二、新知探究 (一)学习检测一块橡皮的方法 1.(出示橡皮)问:那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怎样才能知道它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用电路检测检测) 2.(抽生演示)现在请一个同学上来用你学到的方法进行检测。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他的检测过程,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3.问:橡皮能不能让电流通过,它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二)分组实验: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

小学科学《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为每组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一、观察导入: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5、讲授: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板书:导体、绝缘体) 二、检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1、提问: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 2、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 3、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4、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5、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6、得出结论:橡皮是绝缘体。三、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 1、在材料盘中为学生提供20种供检测的材料,一张“我们的检测记录”表。 2、在检测前,要求学生对每一种物体是否可以使小灯泡发亮做出预测,然后进行尝试实验,并做好检测记录。(活动中,要关注每组学生活动的参与性、兴趣的持久性,鼓励他们学会合作。) 3、待所有的检测都完成后,各组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 4、表达与交流: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5、在观察的基础上对20种物体进行分类,并从分类中发现一定的规律,由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做出自己的描述。(说明:对插头、卷笔刀等复杂物体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识别,知道许多物体构成复杂,有的部分能使小灯泡发光,有的部分不能使小灯泡发光。我们常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四、讨论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措施和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

导体和绝缘体的说课稿

导体和绝缘体的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导体和绝缘体》。《导体和绝缘体》是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电路知识,能够自己组装电路使灯泡亮起通过来,而且还能自己设计制作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本课围绕物体的导电性,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通过一系列实验活动,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物体分为导体和绝缘体两类这一科学结论。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区分导体与绝缘体,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用途,并掌握一些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二、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了三个部分: (1)能力目标 能进行猜想、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哪些物体能导电那些不能,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知识目标 (2 1(知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能区分各种常见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3 明确好的导体和好的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 4(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3)情感目标

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共同完成有关导体和绝缘体的实验。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安全用电常识,并宣传安全用电常识。 难点是学会检测多种物体的导电性能,并总结概括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四 教学设计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在我们的身边有些物体能让电流通过,有些物体不能让电流通过,我出示一个简单电路装置,为什么把两端的铜线接起来,灯泡会亮起来,而把两端的塑料接起来灯泡不会亮,来看这根导线,那部分能让电流通过,那部分不能让电流通过,通过刚才这个小实验,大家发现了什么,这一环节设计,创设了问题情境,由上节课所学的简单电路装置导入课, 抓住那部分能让电流通过直奔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探究欲望。 二) 动手操作,获得新知。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因为新的科学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活动” 为载体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的亲自参与动手为主线,通过活动组织课堂教学,所以这部分我引导孩子们自己设计实验,通过做实验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并逐步形成理性认识。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安排实验的。 实验;将你桌上的物体分别连接到电路中,观察灯泡是否发亮。 我先请学生猜想课前准备好的这些材料,哪些材料连接到电路中时能使灯泡发亮,那些物体连接到电路中不能使灯泡发亮,在学生经过了充分猜想之后,引导学

四年级科学下册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 教科版

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5.讲授: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板书:导体、绝缘体) 二、检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1.提问: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 2.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

3.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4.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5.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6.得出结论:橡皮是绝缘体。 三、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 1.在材料盘中为学生提供20种供检测的材料,一张“我们的检测记录”表。 2.在检测前,要求学生对每一种物体是否可以使小灯泡发亮做出预测,然后进行尝试实验,并做好检测记录。(活动中,要关注每组学生活动的参与性、兴趣的持久性,鼓励他们学会合作。) 3.待所有的检测都完成后,各组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 4.表达与交流: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5.在观察的基础上对20种物体进行分类,并从分类中发现一定的规律,由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做出自己的描述。(说明:对插头、卷笔刀等复杂物体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识别,知道许多物体构成复杂,有的部分能使小灯泡发光,有的部分不能使小灯泡发光。我们常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四、讨论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措施和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 2.描述绝缘材料的用处,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提醒学生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3.概括: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板书设计: 5.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导电性 绝缘体 安全用电

冀人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导体和绝缘体》说课稿

冀人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导体和绝缘 体》说课稿 冀人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导体和绝缘体》说课稿提要:实验探究的主动学习与讨论交流的互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采用了直观教学、情境教学、启发教学、和突出自主探究 更多精品:人事 冀人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导体和绝缘体》说课稿 教学内容:冀人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导体和绝缘体》 一、对教材的理解: 《电》这一单元是三年级的一个单元,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是从调查家中的电器入手,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电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整个单元的安排是一个严谨的结构,从调查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到认识电路、电流、开关、导体、绝缘体的概念,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最终指向对电的概念。 本单元由三个内容组成,分别是《电来到我家中》、《让灯亮起来》、《导体与绝缘体》。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对生活中的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导体和绝缘体对学生来说都是模糊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检测20种物体甚至更多的物体,让学生在感性经验充足的情况下,理解导

体和绝缘体的特性。 《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是研究物体导电性能的一篇探究性课文,内容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检测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二是: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根据科学课程标,我将《导体与绝缘体》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有足够的感性经验,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解导体和绝缘体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区分各种材料是否能导电。 2.能分别举例说明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3.能说出对实验材料分类的依据,并进行分类和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的方法及安全用电的方法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 *科学知识目标: 1.能分别举例说明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STSE目标: 1.能鉴别常见行为是否符合安全用电要求,并说出理

教学设计《导体与绝缘体》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导体与绝缘体》 课前准备:ppt 课件检测表分组实验材料包(电池盒、电池、导线、 15 种检测材料) 一、教材分析: 《导体与绝缘体》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研究物体导电性能的一篇探究课文,其教学内容分2 个部分。第一部分:检测区分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第二部分: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根据科学课程标,我将《导体与绝缘体》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 程” 。 教材以检测一块橡皮作为研究的开始,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是简单的,这里的编写意图显然不在于对一块橡皮的检测结果,而是在于展开一项有价值的研究活动。教材列举了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这份研究计划的实施一一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教材要求学生学会的一块橡皮检测的过程:1、从右边盒子里拿出橡皮,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灯泡发亮,把预测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亮。 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看看灯泡是否发光。 4、重复检测一次。 5、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 6、把检测完的橡皮放在左边的盘子里。 我们仔细分析这份计划中5 个探究活动的科学内涵,不难看出活动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有序性;体现了科学工作的常用做法;体现了工具的重要性;体现了检测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本课教学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制定一种检测计划,还是让学生学会并理解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计划呢?我在这两方面的价值意义上做了一番抉择,其实作为学生开始学习制订科学规范检测计划的第一课,学会并理解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计划才是更重要的,这是切合学生现有科学探究水平的,也是今后课堂教学由“扶” 走向“放”的基础,我们引导学生学习一种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学生在今后的自行探究活动中才能派生出更多的、富有生命力的方法。将一块橡皮的检测计划以直接呈现的方式出现在课堂上这一做法为学生“动手做”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而学生按照这一过程去做了,去体验了,去检测更多物体的时候,他们就会明白以上每个步骤都是富有意义的,只有这样的一种过程才是科学规范的,今后如果再让他们去讨论拟制这样的计划,他们就会有更全面的考虑,同时学会一种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质的飞跃。 在科学知识方面,尽管学生原来都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导体和绝缘体”的信息,但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模糊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检测多种物体,让学生获取足够多的感性经验建立起来的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才是一种具体形象、充满生命力的认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科学探究方面:课程标准要求孩子能提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2导电性是金属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点】设计检测方法 【教学难点】不能使小灯泡发光的物体不一定就是绝缘体 【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 木头,橡皮,陶瓷,玻璃球,铜片,纸片,铝片,铁钉,钥匙,硬币,金属调羹,蜡烛,棉线,竹签,圆珠笔芯等,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 检测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旧知识(5分钟)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电路,有没有同学能说说简单电路由哪些原件构成? 学生回答。 明确:简单电路是由电池(电源)、小电珠、导线三部分构成。 2.师:老师带来了一些电路原件,现在请一位同学上讲台用老师准备的原件组成一个简单电路,其他同学轻认真看他的操作。 学生上讲台组成简单电路。 3.师:现在我们再找两位同学拿上尺子在黑板上画一下串联电路,其他同学认真看他们画。等一下我们来评价他们画的怎么样。 学生画。然后指出问题。 特别强调:导线要全部连接上,不能有断开的地方。 二.引入新知识 师:导体和绝缘体在我们生活中广泛应用,从安全角度来说,我们也应该了解一些有关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此处板书:导体和绝缘体 在了解了简单电路的知识基础上,我们这节课通过实验,看看一些生活中很不起眼的物体连入到电路中,小电珠还会不会发亮。 1.演示实验操作(1分钟) 师:实验前老师先给大家演示一下应该如何接入物体,找一个同学和老师配合一下。 演示如何将物体连入电路中。 师总结:刚才老师已经给大家演示了我们如何接入物体,等一会我们一定要按照老师示范的步骤来接入物体,明白了吗? 2.强调实验须知(1分钟) 师:在实验开始之前老师要先强调一下实验注意的事项: 1.检测前先要确定电路连接正常。

《导体与绝缘体》实验说课稿

《导体与绝缘体》实验教学说课稿 郓城县东关小学邵长斌 一、实验的地位与作用 《导体和与绝缘体》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五课中的实验,该实验通过电路检测器辨别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这个实验是这一课中的重点实验,在引导学生安全用电这一环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导体与绝缘体》实验让学生对周围物体的导电性能进行检测,归纳出导体与绝缘体概念。帮助学生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正常运用,达到提高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分析: 科学概念: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体叫导体,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体叫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经历和体验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探究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激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检测并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难点:认识人体、大地、水也是导体 四、原实验分析 实验原理:利用小灯泡、电线、电池组装成电路检测器,用被检测物体连接两检测头,观察能否使小灯泡发光。 实验缺点:1、电流检测器灵敏度不高,对于水,湿布湿木头这样的导体无法使小灯泡发光。 2、学生直接用手触碰线路和被测物体可能会导致线路接触不良,从而会影响实验结论的有效得出。 五、改进后的实验分析 针对以上情况,我将原实验进行了改进。 1、实验器材除了采用铁丝、铜丝、铝丝、木筷、棉线等生活中常见物体外,还加入了水、铅笔芯、湿木头、湿布、泥土、矿物等便于实验拓展。这些物体来源于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把检测头的导线装上鳄鱼夹。检测物体时直接用鳄鱼夹夹住,操作起来方便,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实验成功率、调动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实验过程也更加直观安全有效。 3、用发光二极管取代小灯泡,改进检测器。对于检测不明显的水、湿布、铅笔芯等材料,使用改进的电路检测器来检测。 4、用人体验电球来验证人体也是导体。由于人体连接到电路检测器中时,发光二极管并不能发光,这时需要使用灵敏度更高的人体验电球来检验,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人体也是导体。 六、实验器材 1、电路检测器:小灯泡、电池、电线、鳄鱼夹 2、改进的电路检测器:发光二极管、电池、电线、开关、金属探针 3、人体验电球 4、待测物体:橡皮、铁片、石棉、玻璃片、木板、透明塑料片、白棉布、瓷砖、药匙、泡沫块、燃烧匙、回形针、石块、铁钉、橡皮筋、橡皮塞、火柴、蜡烛、铁垫圈、铅笔芯(HB/2B)、水(纯净水、自来水、盐水)、泥土、湿木头、湿布,金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等 设计意图:①尽量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材料,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器材,便于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提高对实验的兴趣,同时丰富检测的内容,缩小准备多份材料的难度。②让学生了解某些绝缘体在特定情况下会变成导体。让学生明白由于检测器的灵敏度不同,不能让检测器发光的物体不一定就是绝缘体。 ③加入矿物导电性的检测,激发学生兴趣,为矿物单元的进行做好了铺垫。 七、实验过程 环节一、实验导入 1、在电路检测器电路正常的情况下,演示现象:分别接通导线的金属部分和塑料部分,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观察到接通金属部分灯泡会亮,接通塑料部分灯泡不会亮。) 2、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导电性?切入课题一起来探究《导体与绝缘体》。 设计意图:质疑激趣,引发探究。使学生质疑激发兴趣,从而切入课题,为新课探究做好准备。

导体与绝缘体简介

导体与绝缘体简介 有的物体容易导电,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硬币、铅笔心容易导电,接入硬币、铅笔心时、小灯泡丝中有电流流过,小灯泡发光。橡皮、塑料尺不容易导电,接入橡皮、塑料尺时,小灯泡丝中没有电流或者电流很小,小灯泡不发光。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金属、石墨、人体、大地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等都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都是绝缘体。好的身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电线电线芯线用金属来做,因为金属是导体,容易导电;电线芯线外面包上一层橡胶或塑料,因为它们是绝缘体,能够防止漏电。图4-11表示各种物体的导电和绝缘水平的排列顺序,可见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而且在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导电的物作当条件改变时就可能导电。例如,玻璃是相当好的绝缘体,但如果给玻璃加热,使它达到红炽状态,它就变成导体了。

为什么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呢?原来,在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束缚在原子的范围之内,不能自由移动,也就是说,电荷不能从绝缘体的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所以绝缘体不容导电。相反,导体移动到另外的地方,所以导体容易导电。金属是最重要的导体。在金属导体中,部分电子能够脱离开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金属中的电流是带负电自由电子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的。根据电流方向的规定知道,金属中的电流方向跟自由电子向相反。 导体和绝缘体不是绝对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分主要是内部能自由移动的电荷的数量,不过也跟外部条件(如电压、温度等)相关。在常温下绝缘的物体,当温度升高到相当的水准,因为可自由移动的电荷数量的增加,会转化成导体。 例:金属的导电性一般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当然也会有特例),当温度很高时,金属导电性就会很小即电阻很大,性质就接近于绝缘体了。另外,其实绝缘体并不是不导电的,只不过是电阻过大罢了,通过的电流就小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