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氓》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

《氓》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

《氓》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
《氓》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

《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当代女作家安意如如此评价《诗经》:“《诗经》是彼岸花,即使无法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上节课,通过复习,我们深入了解了《诗经》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作为现实主义的源头,它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值得我们细细品鉴。今天我们就一同领略《诗经·氓》中的卫女形象给予后世文学的深刻影响。

二、细读文本,探究卫女形象

师:《氓》作为《诗经》中一首较为完备的叙事性的抒情长诗,把女主人公从恋爱到结婚再到婚变的过程完整地展现出来。因其叙述女子的一生,故依据时间顺序将女子的回忆与现实交错呈现。那么,将回忆与现实勾连在一起的是哪个自然段?用什么方法将二者相融?生1:第三自然段。用了比兴的手法。

师:既然是回忆,着重写了女子对爱情与婚姻的深刻反省,那么最能体现这一反省的是哪句诗中的哪个字眼呢?

生2:“犹可说也”中的“说”字。

师:“说”字只强调了“脱身”,并不能体现女子对爱情婚姻的深刻反省。请同学们继续思考。生3:“无与士耽”中的“耽”字。“耽”是沉溺的意思,这里以劝诫的口吻告诉女子不要与男子沉溺于爱情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的反省。

师:很好。“耽”字,即“沉溺”,也有“耽搁”的意味。女子沉醉于爱情之中难以自拔,男子一旦变心,女子被弃或被耽搁就成了必然。整首诗中女子在爱情和婚姻中“耽”的表现是什么呢?请大家找出相关诗句并分析。

生4:“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女子送“氓”渡过淇水,既是对其“来即我谋”的内心认可,也是她对男子依依不舍,情义绵绵的体现。

师:这事实上表现了女子对男子的哪种感情?

生:(齐答)痴情。

师:对,也就是同学们概括的“依依不舍,情意绵绵”。还有哪位同学能找到相关诗句?生5:“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男子埋怨女子拖延婚期,女子赶紧辩解,错误不在自己,而是男子没有好的媒人。如此迁就男子,足见她对男子用心之专。

师:这正说明女子在热恋中,看男子什么都是好的,即使是暴躁的性格,无理的发怒,又何尝不会误解为男子的热切焦急,何尝不会感到甜蜜爱意。这几句诗中,女子“耽”的表现可以概括为……

生6:多情温婉,迁就男子。

师:非常棒!继续找。

生7:“泣涕涟涟”“载笑载言”,既写出了女子对男子的思念,也写出了她见到男子时的欢喜。

师:登高望远,恋爱中的女人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是何等热切,在爱情面前,既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煎熬,又有“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的痴情,更有身陷情网、难以自拔的坚守。

生8:“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中也能看出女子的热情和焦急,很着急要嫁给对方。

师:是的。催促婚事本应是男子,到这里却是女子着急了:既然占卜算卦都很顺吉,那为什么还不“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呢?女子对婚姻抱有怎样的热切憧憬啊。然而,这种主被动的易位,已经为女子被弃的命运埋下了种子。当然我们也能够看出女子的热情主动和单纯草率。

师:杜拉斯曾说“迷恋是一种吞食! ”想象中的美好很容易被现实的残酷击碎,面对被弃的现实,女子能“静思”“自悼”。那么整首诗中女子的“自悼”又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生9:“其叶沃若”“其黄而陨”。写桑叶从“沃若”到“黄陨”的变化,实则写出了女子容颜与爱情的变化。

师:我们是否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婚前热恋中的人恰如沃若的桑叶,鲜艳润泽而甜蜜美好。然

而,桑葚虽好,多吃无益,正如爱情,虽然美妙,却容易让人失去理智。年岁逝去,女子亦失去了娇颜,更失去了男子对自己的爱恋。可见,这两句是女子在“悼”青春逝去,年老色衰。

生10:“三岁食贫”“靡室劳矣”,可以看出男子家境一般,女子出嫁后仍然辛劳地持家。但最终没有换来好的结果,所以“自悼”。

师:女子辛苦地操持家务,忍受着清贫的生活。在生活的压力下,心力交瘁,未老先衰,容颜不再。为氓之妇,辛勤劳作,起早贪黑,这是女子的第二重“自悼”:忍受清贫,任劳任怨。下面大家继续寻找“自悼”的表现。

生11:“女也不爽”“至于暴矣”。女子行为始终没有差错,但男子对她施以家暴,她已无法忍受。

师:女子在婚后的生活中,恪守女德,行为毫无差失,但面对已经变心的丈夫,忍气吞声,直至被弃。虽然忠贞不渝,但处境苦楚。真可谓不得不“悼”。

生12:“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女子的兄弟们不了解她的处境,甚至讥笑她。

师:为什么会有“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生13:她的兄弟们不知道她的处境,是因为女子主动提出和男子结合的;另外我觉得他们家庭中也许有隔阂。

生14:女子能理解男子的做法,古代女子出嫁被休,是会遭人耻笑的。

生15:女子没有地位,他们对女子的行为不理解。

师:“女子能理解男子的做法”这种说法欠妥。其实这里正是“自悼”:悲羞而归,家人不解。同学们,农耕社会,女子没有足够的生存能量,无法像现代女性一样从事自己的事业。她们所能依靠的只有男人,失去男人,就等于失去了停靠的港湾。被弃归家,本应获得家人的安慰与呵护,然而这个女子可能与氓私定终身,之后又“乘彼垝垣”苦苦相望,这些与《五礼通考》所载“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必须遵从‘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不合,此时归来,就遭到兄弟们的嘲笑。为何会“悲羞归不得”呢?在当时的社会,女子嫁人,一般应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孟子·滕文公》有云:“不待

《氓》优秀教案

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 2、理解《氓》的故事梗概,识别赋比兴等修辞手法 3、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能够结合注释读懂本诗,培养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2、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中人物情感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小的时候都喜欢读童话吧?我想问一下,白雪公主被王子救起来之后,她们怎么样了?睡美人被王子吻醒之后呢?她们结婚了,从此都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但是现实是这样的吗?有时候现实并不像童话一样美好。我们的老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婚姻悲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诗经两首》中第一首,大家齐声说,《氓》。是念meng 吗?不是流氓的mang吗?(不是)解释氓:这个字在古代念meng,是男子的通称。[板书“氓”] (二)解题(引导学生回忆初中了解的并适当补充) 大家对《诗经》并不陌生了,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关雎》和《蒹葭》。我找一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诗经》,其他同学都听仔细了,如果他有哪些地方遗漏了,一会儿补充一下。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三)、诵读课文 古人读诗谓之“吟”“咏”,首先我们通过朗读的方法来品味《氓》。 1、放录音(第一遍),ppt展示课文,用异色字体标注注音的字,让学生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2、学生集体朗读,教师纠音,并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逗号稍短促,句号稍拖长,章节之间要比句间停顿更长些。 3、个别同学朗读。 (四)、整体感知课文 1、讲述整个故事 刚刚大家都读了这首诗,对它应该有了个初步了解,谁能告诉我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明确:《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 根据这个同学的讲述,同学们划分一下层次,并说理由。 2、划分层次。(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讲解时按照下面分法讲) [明确]1-2段为第一层:恋爱,3-5段为第二层:婚变,6段为第三层:决绝 3、分层讲解: (1)第一层:恋爱 A、个别同学朗读此部分后,个别学生翻译并用四个词概括这段的四层内容。 [明确] 相见定情送别约期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氓》的优质教案.doc

《氓》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要求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3.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3.识记文中的通假字4.《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三、教学设想首先,解决诗中的难字难音,再次理清诗的叙事情节,并对诗进行全面理解,让同学们掌握字音,掌握这首叙事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四、教具设备:录音机五、课时安排:2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出不同的故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经》中的一首爱情诗《静女》,通过写一对青年男女在僻远的城角幽会时欢乐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这节课呢,我们将继续学习《诗经》中的另一首爱情诗,大家请翻开课本91页。(同时板书课题)(二)介绍课题现在请xxx同学来读一下课题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读对了字音,méng, 及时表扬,大家齐读。(反问同学:为什么不是读máng呢,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它不是读máng吗?),第二种情况,读错,及时纠正。这里我想特别明确地提出氓是一个古今异义词氓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今义:流氓,音máng上节课我们在介绍《诗经》的时候就说到,《诗经》按其内容分,可以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15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今天我们讲的《氓》这首诗则是15国风中的卫风,大家请看注释①现在,大家先认真听录音一遍,注意诗的节奏和难字难音(三)难字难

音匪:fēi 汤:shāng 愆:qiān 徂:cú将:qiāng 裳:cháng 载:zài 靡:mǐ 于:xū 隰:xí 说:tuō 角:jiǎo (四)情节和主题1.情节34 2019-05-09 一、教学目标要求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和写作特点3.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氓》 中的难字字音3.识记文中的通假字4.《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 叙事情节是个重点。三、教学设想首先,解决诗中的难字难音,再次理清 诗的叙事情节,并对诗进行全面理解,让同学们掌握字音,掌握这首叙事 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四、教具设备:录音机五、课时安排:2六、教学 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爱情是一个永恒 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出不同的故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经》 中的一首爱情诗《静女》,通过写一对青年男女在僻远的城角幽会时欢乐 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这节课呢,我们将继 续学习《诗经》中的另一首爱情诗,大家请翻开课本91页。(同时板书课 题)(二)介绍课题现在请xxx同学来读一下课题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 一种情况是读对了字音,méng, 及时表扬,大家齐读。(反问同学:为什 么不是读máng呢,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它不是读máng吗?),第二种 情况,读错,及时纠正。这里我想特别明确地提出氓是一个古今异义词氓 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今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氓》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氓》基础知识练习 《诗经》 1、下列加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匪我愆(qiān)期白头偕(jiē)老尔卜尔筮(shì)淇水汤汤(shāng) B、体无咎(jiù)言夙(sù)兴夜寐渐(jiàn)车帷裳雨雪霏(fēi)霏 C、将(qiāng)子无怒象弭(mǐ)鱼服小人所腓(féi)四牡(mmǔ)业业 D、不遑(huáng)启处忧心孔疚(jiù)自我徂(cú)尔于(yú)嗟鸠兮 1、C(偕xié;B渐jiān;D疚jiù于xū) 2、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B(A夙,夜,名词作状语 C象,鱼,名词作状语 D雨,名词用为动词) 3、各句的加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宴:形容词,快乐。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聘:动词,访问,探问。 C、忧心烈烈,载饥载渴。载:动词,承载。 D、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腓:动词,遮蔽。 3、C(载连词“又”) 4、对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以见复关以尔车来,以我贿迁(2)二三其德吾其还也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4、D(以:连词,表目的;介词,把。其:他,代词;表祈使、商婉的副词) 5、比较下边句子加线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言既遂矣,至于暴矣②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C.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5、C(从另一个角度考查实词意义和用法) 6、下列句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③女也不爽,士贰其行④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⑤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⑥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⑥ 6、A(根据课文注释,辨别通假字)

《氓》课堂实录(优质课一等奖)

《氓》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当代女作家安意如如此评价《诗经》:“《诗经》是彼岸花,即使无法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上节课,通过复习,我们深入了解了《诗经》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作为现实主义的源头,它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值得我们细细品鉴。今天我们就一同领略《诗经·氓》中的卫女形象给予后世文学的深刻影响。 二、细读文本,探究卫女形象 师:《氓》作为《诗经》中一首较为完备的叙事性的抒情长诗,把女主人公从恋爱到结婚再到婚变的过程完整地展现出来。因其叙述女子的一生,故依据时间顺序将女子的回忆与现实交错呈现。那么,将回忆与现实勾连在一起的是哪个自然段?用什么方法将二者相融?生1:第三自然段。用了比兴的手法。 师:既然是回忆,着重写了女子对爱情与婚姻的深刻反省,那么最能体现这一反省的是哪句诗中的哪个字眼呢? 生2:“犹可说也”中的“说”字。 师:“说”字只强调了“脱身”,并不能体现女子对爱情婚姻的深刻反省。请同学们继续思考。生3:“无与士耽”中的“耽”字。“耽”是沉溺的意思,这里以劝诫的口吻告诉女子不要与男子沉溺于爱情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的反省。 师:很好。“耽”字,即“沉溺”,也有“耽搁”的意味。女子沉醉于爱情之中难以自拔,男子一旦变心,女子被弃或被耽搁就成了必然。整首诗中女子在爱情和婚姻中“耽”的表现是什么呢?请大家找出相关诗句并分析。

生4:“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女子送“氓”渡过淇水,既是对其“来即我谋”的内心认可,也是她对男子依依不舍,情义绵绵的体现。 师:这事实上表现了女子对男子的哪种感情? 生:(齐答)痴情。 师:对,也就是同学们概括的“依依不舍,情意绵绵”。还有哪位同学能找到相关诗句?生5:“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男子埋怨女子拖延婚期,女子赶紧辩解,错误不在自己,而是男子没有好的媒人。如此迁就男子,足见她对男子用心之专。 师:这正说明女子在热恋中,看男子什么都是好的,即使是暴躁的性格,无理的发怒,又何尝不会误解为男子的热切焦急,何尝不会感到甜蜜爱意。这几句诗中,女子“耽”的表现可以概括为…… 生6:多情温婉,迁就男子。 师:非常棒!继续找。 生7:“泣涕涟涟”“载笑载言”,既写出了女子对男子的思念,也写出了她见到男子时的欢喜。 师:登高望远,恋爱中的女人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是何等热切,在爱情面前,既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煎熬,又有“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的痴情,更有身陷情网、难以自拔的坚守。 生8:“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中也能看出女子的热情和焦急,很着急要嫁给对方。 师:是的。催促婚事本应是男子,到这里却是女子着急了:既然占卜算卦都很顺吉,那为什么还不“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呢?女子对婚姻抱有怎样的热切憧憬啊。然而,这种主被动的易位,已经为女子被弃的命运埋下了种子。当然我们也能够看出女子的热情主动和单纯草率。 师:杜拉斯曾说“迷恋是一种吞食! ”想象中的美好很容易被现实的残酷击碎,面对被弃的现实,女子能“静思”“自悼”。那么整首诗中女子的“自悼”又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国家一等奖必修二《氓》教学设计

《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深层次感受《卫风?氓》的艺术魅力。 深入透彻了解并运用“点评法”赏析《卫风?氓》。 2.过程与方法 师导入,介绍方法——生研讨——师生共同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氓中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中获得启示,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升入高中以来的首次接触《诗经》,但是,在初中时学生有《关雎》的学习经历,对于《诗经》有一定的认识。另外,本文的题材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爱情,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因此,解决完诗歌的词语之后学习起来应该比较顺利. 教学重难难点: 1.深层次感受《卫风?氓》的艺术魅力。 2.深入透彻了解并运用“点评法”赏析《卫风?氓》。 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赏析《卫风?氓》,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也就是说,古人在读书的时候会边读书边记笔记,那么今天,老师就教给大家一种新的读书的方法——点评法,请大家观看大屏幕。 介绍点评式读书法。并由此方法讲解“点”“评”的具体含义及操作方法。 提问:关于xxxx四大名著的点评书籍? (出示关于四大名著的点评书籍) 用《xx会》示范点评式读书法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分组用点评法研究《卫风?氓》。三、学生分组汇报研究成果,并由学生示范讲解,小组其他成员作补充。 每小组展示成果后,汇编成赏析文字,展示交流。 过程:一二小组借助触摸屏,三四五六小组借助投影仪,运用点评式读书法赏析《卫风?氓》。 四、结合名家视频赏析,进一步加深理解。 五、情感教育 从《氓》中女主人公形象身上得到哪些启示? 明确:援引舒婷《致橡树》,阐发应树立正确爱情观。不要盲目天真,对待感情要慎重。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运用点评法赏析《诗经xx》

氓教案设计

《卫风·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学习《卫风·氓》,深刻体会比兴艺术手法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 1、分析鉴赏《卫风·氓》中的人物形象。 2、探讨并体悟诗歌中“淇水”这一意象的妙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爱情悲剧与男女主人公性格及社会的关系,正确评价爱情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鉴赏《卫风·氓》中主人公的形象。 教学难点 熟悉并掌握《卫风·氓》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及其妙处。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资源 多媒体、有关《诗经》的资料、音频文件等。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课文 《诗经》是东方美学的一条大河,她穿越浩浩时空流淌至今。处于这条大河下游的我们,接受她的哺育,感受她的芬芳,实在是幸运之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叙事诗《氓》中,去寻找她的美,发现她的美,更有价值的是去鉴赏她的美。 二、解题 关于《诗经》:(出示投影) (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 按音乐内容分: 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惟有《鄘风·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B、雅:宫廷乐曲, 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

氓(公开课教案)(整理精校版)

氓(公开课教案) 必修教案 0327 09:57 :: 4.1氓(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积累字词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重点: 1、诗经的表现手法:比兴和重章叠句。 2、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引导学生看注解,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二、教师初读课文,正音。 三、学生齐读,进一步熟悉课文。在教师的提示下掌握本文的一些重要词语 1、氓:是对一般男子的称呼。诗中的氓,从其“抱布贸丝”来看,是一位做贩丝生意的小商人。从女子对他的信任来看,氓没有轻浮和谄媚的形象,后来女主人公的回忆也没有提到这点。 2、之:主谓之间,取独,无实义。 3、本文的四个通假字: 匪:通“非”,不是。于:通“吁”,感叹词。说:通“脱”,摆脱,脱身。泮:通“畔”,边岸。 四、师生逐段就字词疏通提问。尽量结合注解和以前积累的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

五、共同梳理文章脉络: 1、抽生讲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全文结构 一段:定情。 1、表现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有主见。氓急躁而任性。 2、婚姻方式: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段:恋爱。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终于答应结婚。 三段:懊悔。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四段:被弃。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色衰爱弛) 五段:劳苦。具体叙述婚后的悲苦生活。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 六段:决绝。表现女子的清醒和坚强。 结论:全诗结构为 一部分:相恋(一、二章) 1、基调:热情,幸福 2、手法:赋——直接铺陈叙述,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 二部分:婚变(第三、四、五章) 1、基调:怨恨、沉痛 2、手法:比兴和抒情。以追悔的口吻,发出悲伤的感叹。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兴: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

(完整版)《氓》教学设计

诗经《卫风·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诗经>两首》是高中必修二诗歌单元的第一课,《氓》也是学生进入高中首次接触的《诗经》篇目,这是有其道理的:《诗经》是我们诗歌发展的源头,也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源头学习最早期的诗歌,有利于从源头上把握住诗歌总体发展的脉络,从而学习诗歌能够按照时代发展的顺序,这样为以后的诗歌的学习奠定一个基础,能帮助学生弄清诗歌发展的线索以及诗歌的变化形式而且课文中所选取的《卫风氓》是国风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能够体现《诗经》中诗歌的显著特点,是《诗经》中比较典型的代表作,同时选自于《国风》,诗歌中也反映了广阔的时代背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能力。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 3.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4.深刻体会《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情感目标 5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民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积极的爱情观。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 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自主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诗为《诗经》中为数不多的叙事诗,不仅具有《诗经》韵律和谐的特点,更有着完整的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所以本课抓住该诗的这两个特点,把感性地诵读和理性地品评人物形象(女主人公)作为教学的重点,形成鉴赏梯度,帮助学生总结叙事诗的鉴赏方法。本课字词的注释较为详尽,因此将重点字词的讲解贯穿在鉴赏之中。比兴手法在本课中也只是顺带提及,不做拓展,留作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探讨。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升入高中以来的首次接触《诗经》,但是,在初中时学生有《关雎》的学习经历,对于《诗经》有一定的认识另外,本文的题材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爱情,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因此,解决完诗歌的词语之后学习起来应该比较顺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则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诗歌知识 1、诗歌起源: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氓优秀教案

氓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积累字词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重点: 1、诗经的表现手法:比兴和重章叠句。 2、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爱情是个永远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 二补充,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多为四言诗。 3、原名《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即被奉为经典,从此称为《诗经》。被列为“五经”之一。 4、儒家奉为经典的有“四书”“五经”。

5、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 6、《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国风,共160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雅:宫廷乐曲,大雅:用于诸侯相会;小雅:用于贵族宴享。(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如:“氓之嗤嗤,抱布贸丝。”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以桑树的繁茂,比喻未婚男女情意浓厚;以斑鸠贪食,比喻自己的自陷情网。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现在民歌中也多见比兴手法,如“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找哥哥。”“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 三、教师初读课文,正音。 1、正音:愆垣载筮咎陨隰 2、多音字渐jiān(1)浸湿(渐染)流入(东渐于海) 将qiāng(1)愿,请(将进酒)

《氓》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积累字词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重点】 1.诗经的表现手法:比兴和重章叠句。 2.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一、引导学生看注解,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多为四言诗。 3.原名《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即被奉为经典,从此称为《诗经》。和《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称“五经”。 4.儒家奉为经典的有“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 5。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 现实主义: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他提倡客观、冷静的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文学更多地采用远离现实的神话传说、奇异故事等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以富于幻想的方式创造出想象的和虚构的艺术世界,在表现方式上具有大胆幻想、构思奇特、手法夸张的特点。 6。《诗经》的六艺 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解释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如:“氓之嗤嗤,抱布贸丝”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以桑树的繁茂,比喻未婚男女情意浓厚;以斑鸠贪食,比喻自己的自陷情网。“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如:“以此物比彼物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找哥哥”“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 注:比和兴常常连用,故称比兴手法。 二、教师初读课文,正音。 氓蚩蚩淇愆将垝卜筮咎于嗟桑葚 犹可说也徂尔渐车帷裳靡夙咥隰

(完整版)诗经氓优质课教案

诗经·氓教案 学习目标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以及《诗经》的文学价值 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总结诗歌的主题 理解本诗中比、兴的手法应用 探究女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完善自己的人格 学习重点 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总结诗歌的主题 理解本诗中比、兴的手法应用 教学方法 诵读发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一方红笺承载了薛涛无尽的爱恋;一枝青梅了易安懵懂的初春;漫天飞花飘零了黛玉满腹的爱恨;无际的沙漠抚慰了三毛不羁的灵魂;而滔滔的淇水见证了女子艰辛的情路。淇水与女子的生活和命运始终相随,我们就随着缓缓的淇水去见证一下女子的喜怒与哀乐。 二、常识积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内容上:风-民间歌谣 雅-宫廷乐曲歌词 颂-宗庙祭祀的乐歌 表现手法: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陈述铺叙)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譬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开头) 三、整体把握——把书读薄 《诗经》被誉为现实主义的渊源,其中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卫风·氓》里面又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1.主人公是谁?以第几人称来讲述故事的? 女子第一人称 2.讲述了一个什么样故事? 女主人公回忆了与氓从相恋结婚到婚后被弃再到决然分手的故事。 3.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请找出依据 淇水旁

第一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第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第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讲解其中字词,推测事情变化) 4.请仔细品味这些地方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还有哪些段落也是在表现同样的内容? 第一、二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恋爱的甜蜜 第三、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婚变的沉痛 第五、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分手的决绝 四、细嚼慢咽——把书读厚 一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恋爱的甜蜜 1.根据诗中的描写,想象一写此时的淇水是什么样的? 淇水:平静安详波澜不惊 2.如果淇水是有生命的他会看到什么样的两个人?请找出描写人物的地方。 直接描写——动作:送、涉、将、乘、望、泣、笑 ——温婉、多情、天真、善良 直接描写——蚩蚩、即、卜筮 间接描写——无怒 ——憨厚、老实、认真、暴躁易怒 (他们在这里盟誓,在这里分别,淇水是那么的静缓、安详,一如一位慈祥的月老分享着女子的幸福甜蜜。) 3.“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直接抒写或铺叙,直陈其事 再写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婚变的沉痛 1.再次写到淇水,淇水是什么样子?让我们联想到什么? 汤汤:水势浩大,波涛汹涌,动荡不安 情海波澜命运动荡心潮澎湃愤愤难平 2.淇水浩荡,女子的内心愤愤难平,从哪里可以看出女子内心情感的剧烈变化? 于嗟女兮,无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愤然直抒惨痛教训,语调激切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诚恳审视自身不足,内心愤然 3.女子最想说的莫过于刚才讲过的那些教训和被弃的原因,那么为什么还要写桑树呢?在诗经里有没有写植物的地方? “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或发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

《氓》优秀教案

情境创设 不知大家有否读过这样一首乐府民歌:《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是怎样感天动地的痴情的绝唱啊!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痴情之人未必能真正得到痴情的回报。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诗经》中的《氓》,看看诗歌中痴情的女主人公都遭遇了什么。 一、引导学生看注解,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二、补充: 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多为四言诗。 3、原名《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即被奉为经典,从此称为《诗 经》。被列为“五经”之一。 4、儒家奉为经典的有“四书”“五经”。 5、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用来指 两大文学流派。 6、《诗经》的六艺 风雅颂赋比兴。解释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如:“氓之嗤嗤,抱布贸丝。”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以桑树的繁茂,比喻未婚男女情意浓厚;以斑鸠贪食,比喻自己的自陷情网。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如:“以此物比彼物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找哥哥。 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注:比和兴常常连用,故称比兴手法。 板书课题,展示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初读——正其音 找生试读全文,其余学生边听边勾画读错的字或易读错需重点掌握的字词。生交流纠错。 (齐读)正音:愆qiān期乘彼垝guǐ垣将qiāng子载zài笑载言于嗟xūjiē鸠兮 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自我徂cú尔淇水汤shāng汤渐jiān车帷裳cháng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师作配音范读。生齐读。 二、再读——懂其文 借助注释,理解全诗的内容。找学生将这首诗歌以恰当流畅的语言韵译。 三、研读——明其意。 思考:这首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生概括: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内容。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师做引导:同学们这是从行文内容的角度的概括总结。从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变化能不能感受到 女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变化呢? 氓——那个人——人生还只在初见。(初相逢) 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处于浓情蜜意的热恋中,相敬如宾。(爱恋,相思) 尔——你——比子少了敬称,多了随意,更显亲密——今日我要成为你最美的嫁娘了。(幸福,甜蜜) 士——青壮年男子——那个男人——感情疏远,视如路人了——婚变(悔,恨,怨) 尔——你——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太令我心生怨恨了。淇水还有岸,隰水还有边,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种痛苦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啊!(决绝)(补充诗经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四、共同梳理文章脉络: 全文结构 一段:定情。

《氓》教学设计 (1)

《<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组张玉荣【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诗经》的基本常识,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结合注释,能够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意。 4、理清故事情节,梳理文章层次。学会在对比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5、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诵读、赏析,并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探讨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教学重难点】 1、反复吟诵,体会作品感情。 2、了解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对于未来的生活总是充满着美好的期待。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总是无比骨感。当我们期待的生活成为现实却变得面目全非时,你会怎么办?是放弃还是坚守?比如你们的高中生活。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学为了进入这所理想中的高中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然而,真正进来之后,生活学习在学校之后,却发现高中

生活并不像你们想的那么美好——竞争激烈了,学习任务重了,任自己支配的时间不多了——这时,你会怎样选择?是顶着重重压力好好学习呢。还是任由自己堕落下去呢?又如爱情。卓文君司马相如那般贫贱不移,梁山伯祝英台那般化蝶相随,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生死相:这样的轰轰烈烈每个人都期待拥有。可是,当轰轰烈烈变为细水长流,一句白头到老的誓言能抵得住生活的平淡琐碎吗?假如爱情变心了,你是浑浑噩噩还是挥慧剑斩情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几千年钱的诗中的女主人公的生活面目全非时,是如何选择的。 二、结合单元导读,进行本单元内容学法指导。 单元导读是一个单元学习内容的总的概括的介绍,更是对如何学习本单元内容的一个指导。 (一学生读) 提问:从这三段话中,你学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一:单元课文体裁为诗歌,时间限度为从先秦到南北朝的诗歌。 明确二:这一时代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阶段的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确三:还介绍了如何学习诗歌。首先要反复吟咏,注意诗体的不同节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 三、提问方式介绍《诗经》。 提问:关于《诗经》,你知道哪些? 明确:《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为“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首(“四书”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孔子评价《诗经》为“诗无邪”。韩愈称其“正而葩”,“葩”为华丽有文采之意。 《诗经》按其内容和音乐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指十五国风,共160篇。大部分为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主要为宫廷乐曲歌词,为周代贵族所作乐歌。也有一部分民歌。

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教学设计关雎

《关雎》同步练习 Ⅴ.课后巩固练习 (90分钟 100分) 一、课文阅读题(40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 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一)《关雎》(8分) 《关雎》第一节:用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写一个男子对心中偶像的向往之情。第二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对中心偶像的日夜思念之情。第三节:直接描写对心中偶像求而不得的苦闷心情。第四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要用琴瑟去取悦心中偶像。第五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要用钟敲去取悦心中偶像。 1.本诗以、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2分) 1.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3分) 2、君子产生追求女子愿望的语句(),()。 3、君子产生追求女子苦苦不得思念的语句(),(),( ),(),(),( ). 4、君子想象求的淑女后欢乐的气氛(),()。(),() (二)《蒹葭》(6分) 《蒹葭》第一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一方,难于追寻。第二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之湄,难于相见。第三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之涘,难于寻觅。 1.本诗选自(),是一首典型的()(内容)诗。(2分) 2.本诗以()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2分)

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分) 4、蒹葭的意思是()皆生长在水边。 5、诗的主人公是怎样的一种形象? 6、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8、与这首诗结构形式不同的一项是() A.《卫风·氓》B.《秦风·无衣》 C.《魏风·硕鼠》D.《魏风·伐檀》 9、古诗常常会成为现代词作者的灵感来源,比如歌曲在水一方中的“我愿逆流而上,找寻她的方向,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化用了《诗经蒹葭》中的(), ()。 10、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1、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12、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完整word版)过秦论公开课金奖教案

2018 Microsoft China [过秦论]公开课

过秦论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了解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2.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 3.诵读全文,把握语气,正确传达课文主旨,与作者情感合拍共振。在诵读的基础上顺畅地背诵最后三段。 5.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 6.重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7.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教学重点】 1.了解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学习课文先叙史实后分析归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线”(时间的纵线)“点”(某一时间段的铺陈拓展)结合的安排结构的方法。 3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 以叙史来对比论证。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贾生李商隐贾谊毛泽东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世无伦, 贾生才调更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可怜夜半虚前席,梁王堕马寻常事, 不问苍生问鬼神。何需哀伤付一生。 二.作者简介 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三.内容背景简介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西汉初期,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氓》公开课教案设计

《氓》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经》的相关常识以及比兴手法在文本中的运用。积累文言知识,夯实基础。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人物的情感以及人物形象,分析悲剧的原因,深入了解封建礼教对古代女性的压迫与迫害的残酷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感情的向往,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夯实基础。分析人物的情感以及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分析悲剧的原因,深入了解封建礼教对古代女性的压迫与迫害的残酷性。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情歌里最美的句子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这应该是每个人对爱情的至美追求,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弃妇诗《氓》。走进女主人公的爱情世界,领略她的悲欢离合。 二.自主学习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我国主义诗歌的源头。共305篇,又称。诗经六艺根据题材分为,根据修辞分为。诗经为《五经》之首。 五经为。 2、识记字音 氓之蚩蚩 ..匪.我愆.期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 于.嗟鸠兮犹可说.也淇水汤汤 .. 渐车帷裳 ..咥.其笑矣隰.则有泮. 3、一读课文正字音(同学们请齐读课文)。 4、二读课文悟情感(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自由诵读,边读边找女主人公遭遇背叛后,在诗中表达强烈感情的字眼?) 明确:怨。 三、合作交流 1、女主人公为什么“怨”? 明确:女主人公被氓热烈追求,女主人公冲破礼教的束缚和氓私定终生。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女主人公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内心充满怨气。 2、她什么时候开始“怨”的?“怨”什么? 明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婚前婚后男子的态度随着女子的容貌变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女子遭遇背叛、暴力和抛弃。 3、当代著名学者鲍鹏山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你是否认同他的观点?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我认同,原因是:(1、2节)“婚前”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忠贞痴情,这是她的可爱之处。(3—5节)“婚后”勤劳能干、任劳任怨、不离不弃,这是她的可敬之处。

氓优秀教案

《氓》教学设计 南召县第二高级中学张庆东 2012-11-2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 2、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3、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 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三、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四、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相关幻灯片 学生: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大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一起回忆《诗经》中熟悉的诗句,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们或书写追求爱情的幸福,或表达爱情不可得惆怅,或表达相思之苦,或书写对爱情的忠贞。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学习它的另一篇有名的诗篇——《氓》 (二)、关于《诗经》: 1、内容与名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2、组成: 《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铺陈);“比”者,“以彼物喻此物”(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联想)。 (三)、诵读 1、请学生个别读,边读边纠正读音。(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 3、齐读课文。 4、以检查预习的方式解决重点字词。 (四)、梳理情节。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力求表达完整,叙述完美。 贸丝——送子——复关——贿迁——桑寓——室劳——暴矣——静思——老使我怨——亦已焉哉 2、全诗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基调:热情、幸福悔恨、沉痛清醒、冷静 (五)、具体研习 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