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考察及其评价

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考察及其评价

分类号

学校代码jQ曼垒至密级

学号201鱼Q至Q璺!Q2圣

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考察及其评价TheoreticaISurveyofEmbodied

CognitiontrendandItsEvaIuation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堑鎏丕:塾撞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

二0一三年六月

摘要

具身认知思潮是认知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随着身心一体论、新的认知本质观、认知发展观以及新的研究方法及一些新的具体的理论建构等理论和观点在认知科学中广泛的融合。一个更为全景的认知轮廓已经形成。

本文分析了以前关于具身认知思潮的一些代表性的观点,总结得出认知首先是基于身体的。并就此整理出了具身认知思潮的身体观,这是一种存在于世,揉合历史、拥有经验的身体。并就此分析了具身认知思潮的四个一般性的主张:(1)认知是基于生理学身体的,身体的具体形式决定了认知的形式;(2)认知是情境性的。作为认知主体的身体是嵌入世界的,我们的实时行为和进化的过程都会受到所处环境的束缚;(3)认知是历史性的,我们的认知基于个体的知识经验的,而且还基于我们的进化历史;(4)认知可以是离线的,可以脱离当前情境,心智的活动仍然基于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进化所产生的感觉加工和运动控制机制。

具身认知思潮强调身体的作用,将传统认知科学忽视的身体纳入了认知科学的研究领域,同时,具身认知思潮作为一种将身体、环境、神经系统以及行为视为一体的观点也为心理学的整合视野提供了可能。但是,具身认知到现在为止其概念体系还较为混乱,对于身心关系的说明有限,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偏差。思潮内部所持的研究立场也

还存在争议。具身认知思潮坚持客观、实证的方法去研究人的主观属性本身内在的决定了它不能完成对处于现实中人的认知活动的研究。当然,具身认知思潮还很年轻,难免存在瑕疵。

关键词:具身认知思潮;思想渊源;理论;评价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I

1.前言…………………………………………………………………………………………..11.刖舌…………………………………………………………………………………………..1

2.具身认知思潮的思想渊源……………………………………………42.1身心关系理论……………………………………………………42.2认知本质观…………………..:………………………………….62.3认知的发展观……………………………………………………92.3研究方法…………………………………………………………lO2.3.1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10

2.3.2动力学的研究方法……………………………………….112.4具体理论研究…………………………………………………一112.4.1语言……………………………………………………….11

2.4.2记忆………………………………………………………………………..12

2.4.3情绪………………………………………………….……133.具身认知思潮一般性观点…………………………………………..153.1具身认知思潮代表性的观点…………………………………..153.2具身认知思潮的身体观………………………………………..163.3具身认知思潮的一般性观点…………………………一………18

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考察及其评价

1.前言

在认知科学中存在着一个具身认知的运动口1。Wilson也认为“在认知科学中存在着一个将身体视为认知中的重要角色的倾向。”髓1同样,Goldman和Vignemont指出“有一个幽灵,具身认知的幽灵,一直萦绕在认知科学的实验室”。∞1而Shapiro在书中写到“具身认知经常被认为是对传统认知科学的替代或挑战亦或‘进化的下一步’’’。H3具身认知思潮“是继计算隐喻、联结主义之后解答人类是如何获得外部世界知识、建构内部概念系统的一种诠释视角。’’瞄3自20世纪90年代初产生至今,经过了近几十年的发展,具身认知思潮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较传统认知科学不同的研究成果。例如,Wells和Petty的研究表明基于身体的反应能在某种程度上解释态度的产生;№1Niedenthal,Winkielman等论述了情绪概念的具身化;盯1Schubert通过实验证明了权力概念的具身效应。阳1而且,关于具身认知理论的著作也越来越多,包括Varela,Thompson,Rosch的《TheEmbodiedMind》:阳1Clark的《BeingThere:PuttingBrain,BodyandWorldTogetherAgain}:n们Shapiro的(Embodiedcognition}等。H1“以具身性和情境性为重要特征的第二代认知科学将日受重视”。u”

当然,具身认知思潮还很年轻,无论在体系还是在具体方法上都还在发展中,这就导致了对它的一些问题不能达成一致的理解。一是其思想渊源。大多数研究对于具身认知思潮的思想渊源交代都较为含糊,在陈波等的研究中就只是提到在Heidegger,Merleau--Ponty,Dewey和Bartlett;Gibsons;Vygotsky:Beer,Brooks,Clark,Kelso,Thelen,Smith和VanGelder等人的呼吁和努力下,一场新的认知科学研究范式转型运动在悄然进行。n羽李恒威等认为具身认知思潮来源于现象学家如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梅洛一庞蒂以及心理学家皮亚杰、维果茨基等的思想。n1李其维重点分析了传统认知科学的缺陷,认为那种主张可以并应当建立心理过程的计算模型,无疑是心理学家的自套枷锁。并阐述了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中的研究转向以及镜像神经元的发现。n¨叶浩生则是重点论述了身心一体的观点,指出身心一体的观点是具身认知思潮产生的重要背景。n朝费多益认为具身认知思潮的产生背景包括认知心理学的软肋、哲学基础、心理学思想来

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考察及其评价

广泛地渗透到认知科学的各个领域当中。并且,也逐渐有来自各领域的研究成果证明具身认知观的正确性。但是,因而,处于“青少年"期的具身认知科学还不够成熟,不够稳定,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不论是第一代认知科学的表征计算范式,还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具身认知观的动力学研究范式,都是我们在探寻心理学研究范式中所走的一小步。故而我们在审视现在的第二代认知科学时仍然需要持有批判的眼光。n幻

不难发现,关于具身认知思潮的产生背景、概念和内涵的种种见解,都部分地揭示了具身认知思潮的内涵和发展等问题,特别是对于发掘具身认知思潮的一些特征有着重要的价值。但同时也可以发现,对于具身认知思潮的研究尚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欠系统、准确。仅有一些零星文献或从理论的角度或从实证的角度去论述具身认知思潮,缺乏对于具身认知的内涵、形成和发展等整体的探讨。二是理解存在歧义。对于身心关系的表达并不清楚。很容易产生误解。在将身体作为认知主体之后,有些研究者视具身认知为一种新行为主义的观点。例如,Ramsey(2007)在《关于表征的再思考》一书中指出,在经历了“认知革命”之后,一场相反的革命正在发生,在回归到行为主义的假设。n33三是欠深入。既往研究倾向于表面理解具身认知思潮的一些观点,没有看到这些观点背后隐含的是认知本质观的问题。审视具身认知理论的产生背景,厘清其概念,了解其特征,把握其研究方法,评价具身认知思潮的贡献及其存在的不足既是反思过去的需要,也是规划未来的诉求。

硕士学位论文

2.具身认知思潮的思想渊源

随着认知的计算隐喻的局限和困境的加深,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认知科学中具身化的观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强调。身心一体论、新的认知本质观、认知发展观以及新的研究方法及一些新的具体的理论建构思想在认知科学中已经有了广泛的融合。借助动力系统理论,关于具身认知的神经建模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一个对认知更为全景的轮廓已经形成。

2.1身心关系理论

身心问题是一个在原始思维中就已经初露端倪、在古代极受哲人宠爱和重视的古老问题。原始人为了解释自己身心所发生的做梦、幻想、想像之类的现象而构想和虚构出的一种观念,从而认为有一种独立的存在于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就开始用灵魂来认识世界,正如苏格拉底所认为的那样灵魂是人认识外部事物的中介。为使灵魂不致盲目.,必须求助于灵魂内的原则去发现事物的真理。随着对这一虚假对象认识越来越丰富,以到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常人从不怀疑它,以为它是天经地义的,因此称为常识心理学。而随着批判与反思意识的觉醒和发展,常识心理学得到了“理论升华”形成了二元论。

二元论的代表人物笛卡尔为了发现一些确实而自明的真理认为“我们必须从一些绝对确实的最初的原理出发、从一些清晰明确的命题出发,推向同样确实的未知的新真理。”n踟只有一件事是确实的,那就是“我思考”。同时,笛卡尔承认在世界中心的“我思”会有快乐和痛苦的感受,我们本能的认为这有物体作为原因。怎么能知到物体实际存在呢?我们不能仅仅根据经验就证明物体的存在。但是,我们自己又不能产生这种状态,因此,这种状态必然是由外界事物造成的。这种外界事物被他称为物质实体。至此,精神与物质就成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实体。精神和肉体也就完全对立了。然而,笛卡尔推论的前提却隐含着一个观点:外物会使人产生快乐、痛苦、感觉,因此,有时候笛卡尔有时候又毫不迟疑的承认精神与物质之间有因果关系,在这样一种情境之下,主体能认识客体。n83

硕士学位论文

和处理。20世纪50年代由Simon、Newell和Shore发明的通用问题解决器可以说是最早的符号主义程序,到1956年已经能成功地解决简单的智力测验、命题演算定理的证明、机器编程等问题,致使Simon在60年代预言“在20年内,机器将能做人所能做的一切”。砼33但是,人们很快认识到,日常生活中要解决的大多数问题无法归入少数几种因素的形式组合,人类认知是与真实世界的大量背景知识相关的;第二阶段是试图建构微型世界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研究者试图解决人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的基于背景这一问题。他们尝试建构一个嵌入机器的“微型世界”,这种微型世界是对真实世界特征的极大简化。人们猜测,只要抽象出真实世界中那些对于求解问题非常重要的特征,机器就能给出这个抽象世界足够的背景信息,并智能地思考简化了的人工世界中的对象及其关系,从而实现模拟真实世界的目的。不幸的是,正如德莱弗斯所言,“微型世界不是世界,而是孤立的,缺乏意义的不毛之地,不能指望这样的不毛之地能生长出我们日常生活的多彩世界”;第三阶段是寻求极小常识知识集合的阶段。由于上述困难,人们寄希望于从尽量少的知识集合出发,通过形式化手段演绎出整个知识系统。但事实上,相关的研究结果都只能完成某一范围的局域性特定任务,难以真正广泛通用。包括1985年德克萨斯奥斯丁微电子和计算机中心开始启动的、预计建立包含上亿条逻辑语句的常识知识数据库的重大项目,由于难以摆脱用机器程序处理日常问题遇到的“组合爆炸”问题,目前仍在艰难进行之中。

不论是信息加工理论还是联结主义都坚持这样一种观点,我们的认知是对于表征符号的运算,都属于表征一计算主义。表征主义的成功或许可以使我们能去模拟人类信息加工的某种简略过程,得到某种信息加工的一般规律。但表征主义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工智能却永远不能复制特定主体的具体心理过程,因为后者忽视了认知系统在运行和操作过程中必须依赖的媒介因素、环境条件以及非生物要素。认知必然要涉及当时心智活动的大量环境和背景知识,甚至与更宏大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背景相联系。它们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几乎是无穷尽的,并且其中绝大部分是不能先行符号化然后再通过推理获得的。我们无法为它们提供形式化的理论,也无法为它们的变化找到确切的变换规则。并且,就算人的行为确实是有规律的,但也不意味着这种规律能体现在计算机程序或某种类似的形式化系统中。

硕士学位论文

类语言是有生物遗传基础的。言语行为和别的行为一样受大脑控制,只不过语言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它在大脑中的表征也同样特别复杂。当人们问及这种形式主义的语言观如何使人产生有话语意义的理解时,乔姆斯基认为,人类语言系统和其他生物系统不一样的是,它产出的是能使人产生意义感觉的声音符号。而这一系列人脑能感觉到意义的声音符号是按照一定规则组成的,并不是任意的。声音有物理和心理上的现实,意义也有心理和神经上的现实。莱考夫作为乔姆斯基的弟子,认为语言是一种极具形象化的概念。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莱考夫和约翰逊指出,一些语言,特别是隐喻,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现象,相较于传统上认为是孤立自己是状态的语言学,以隐喻形式存在的语言显得更加有意义。

为了说明隐喻莱考夫和约翰逊举了一个例子,那些处于浪漫关系中的情侣经常会说“我们已经到了叉路口了”、“我们已经分道扬镳”、“我们遇到障碍了’’。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这种字面语言不仅仅是浅显的表达,用于添加花里胡哨的喧嚣,而是反映了深层的概念“爱”。我们将爱比喻为旅程涉及从一个领域(旅程)映射到另一个领域(爱),是通过我们的身体肉体和具体的经验,我们有通过移动身体在世界中实现目的和目标。n朝空间的概念的形成对身体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最好的说明,如“前”,“回",“向上”和“向下”,这些概念在表述上是我们身体在运动时和空间中的位置。像人类这样的生物,一般是直立行走,面部向前,是以,对事物的看法为朝前看,位于视线之中或指向他们运动方向的措词相同。相比之下,一个长而扁,向后移动的生物,可能有一个非常不同的概念,或者根本就没有“在前面的"这个概念。同样可能也没有其他空间的概念,如“向上"。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像一些语言,特别是隐喻,并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学中有待研究的领域,而且隐喻还有一种比传统语言学更为诱人的思想前瞻。在不同的领域中,他们收集了上千个隐喻的例子,他们认为人们无处不在使用隐喻,并且隐喻的操作在概念化的水平上,涉及了无限个个体的独特表达方式,不同的文化中隐喻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2.4.2记忆

传统认知科学的观点认为记忆是指我们存储、提取过去的经验,并将这些信息用于当前情景。作为一种加工过程,记忆是指存储和提取过去经验的一种动态

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考察及其评价

机制。认知心理学家专门定义了三个常见的记忆加工过程:编码、存储和提取。每种加工过程代表记忆加工中的一个阶段。在编码阶段,感觉信息会被转换为一种心理表征;在存储阶段,把编码后的信息保存在记忆中;提取阶段,提取或使用存储在记忆中的信息。对于信息的储存和检索与感觉运动机制在本质上是分离的,记忆只不过语义上的材料和工具而已。

但是,却有这样一个现象,当我们需要回忆和检索受空间布局影响经验时,需要我们的身体来协助完成。Glenberg就大力倡导身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记忆系统。心21近期许多研究表明身体对记忆会产生影响。例如,伴随着讲话的手部运动,虽不是作为一个纯粹的交流作用,但是,更有利于我们记忆经验的表达,而且这种动作式的语言较之纯口头的语言更为容易理解。这种现象表明,运动信息可能会成为记忆痕迹。相关文献也支持了这样一种假设:记忆痕迹包含了身体线索。Chao等的研究表明在身体姿势与记忆内容一致的和不一致两种条件下,其研究结果呈现出显著差异。身体经验简化了检索记忆内容的过程。Presson和Montelio提供了身体制约记忆的深层证据,在他们研究的实验1中,被试首先要求记住房间里目标刺激的位置,然后,接下来蒙住被试的眼睛,要求他们指出目标的位置,实验中的因变量是速度和准确率。在接下来实验2中,一部分被试假想目标刺激旋转90度,然后再次指明目标刺激的方向;另一部分被试是目标刺激真实地旋转了90度,并指出目标刺激的方向。结果表明,在实验2中,那些只是想象的旋转的被试指出目标位置时行动缓慢并且不准确。总之,来自身体的线索会影响我们的记忆。口朝

2.4.3情绪

在日常生活当中,常见这样一些现象:当一个人愤怒时,通常会皱起眉头,并有双拳紧握的动作;在厌恶时,鼻部提肌收缩;高兴时,嘴角会上翘;在面对他人微笑或厌恶时,观察者会不自觉地也作出相应的面部表情或动作。假设我们阻止这种行为表现会怎样呢?

Niedenthal等的实验对此进行了考察。他们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用嘴咬住一支钢笔,另一组则不会约束。通过视频呈现被试者面部表情的图片,并让被试者判断哪些图片是从快乐到悲伤的,哪些是相反的。结果发现咬住钢笔的被试作出判断所需时间要比没有咬钢笔的长。他们得出结论认为,咬钢笔的动作控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