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圆明园重建问题

论圆明园重建问题

【摘要】近期,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就加强国家文化中心建设提出九点建议,要求就重建圆明园进行研究论证,引起各方关注,是以持续数十年的圆明园存修之争再次升温。笔者回顾了持续多年“废墟派”和“重建派”的争论历史,详细分析了双方的观点,并借鉴了国外在灾难性公园或遗址方面的做法,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对重建圆明园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废墟派重建派国外做法重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正文】

一、持续多年的圆明园存修之争

150多年前,圆明园遭英法联军劫掠并被付之一炬,成为中国人内心永远的伤痛。虽然时代几经变幻,但是围绕圆明园是否应该重建的争论,从未停止。

1999年全国“两会”时,“重建派”与“废墟派”第一次交锋。针对北京市某政协委员一份要求“重修圆明园”提案的上递,社会上包括一部分专家学者在内的不少人展开了讨论,包括叶廷芳、李学勤、邓友梅、梁从诫诸人士在内的49位全国政协委员上书提案,表示坚决反对。

2003年,按照《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的要求,将就几大工作逐步展开众多提议遭到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会长梁从诫、北大环境学院崔海亭教授、空军指挥学院副教授李小溪教授的反对。

2006年经营影视基地闻名的浙江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先生大胆设想有望两全其美地解决圆明园原址上的重建问题,他计划在浙中金华东阳市横店镇的西边复建“圆明园”。对此观点,“废墟派”和“重建派”再次展开唇枪舌战。

2011年12月,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就加强国家文化中心建设提出9点建议,要求就恢复重建圆明园进行研究论证。虽然建议并未涉及恢复重建的具体设想和研究论证工作如何开展,寥寥十余字的表述仍引发各方关注,已经持续数十年的圆明园“存”、“修”之争再次升温。

二、“废墟派”和“重建派”各自观点

“废墟派”反对重建圆明园,他们从多方面对重建圆明园的危害进行了论证,他们的观点大致如下:

第一,“废墟派”认为重建圆明园等于抹杀历史。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吴祚来指出,现在重建圆明园没有任何意义,只要好好保护就可以了,北京根本不缺这种园林式建筑,雕梁画栋都看腻了,应该意识到

圆明园的独特价值,不要让它落入重复性的窠臼。

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叶廷芳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像北京这样一个特大古都,完全可以保留一个震撼人心的废墟遗址,让人一眼就可以看到这是有历史来历的一个城市。“废墟也是一种美”是叶廷芳一直以来的观点,他认为留住圆明园废墟也就意味着保存了入侵强盗的“作案现场”。

第二,“废墟派”认为恢复重建圆明园耗资巨大,资金是一大难题。

圆明园历时150多年才完全建成,耗资6亿两白银。由此可以想见,如今恢复重建圆明园,仍将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这成为“废墟派”的一个重要反对理由,重建圆明园耗资巨大,劳民伤财。针对目前国内的校车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他们认为与其花巨资重建圆明园,不如专注于解决这类问题,给人民以实惠,而不是致力于形象工程的建设。

第三,“废墟派”认为重建圆明园恰恰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应立足于文化创新。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日前表示,目前国内很多文化艺术作品创造力不够,90%的作品属于模仿和复制。恢复重建圆明园,本质也是一种“模仿和复制”,花钱多,价值微乎其微。鼓吹重建圆明园,恢复所谓“往日荣光”的人,在文化建设的意义上,恰恰是没有文化或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文化建设离不开创造和创新,要体现现代人新的价值、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动辄复古、仿古,“恢复重建”古代的东西,说明我们创新能力不足,历史不再是资源,而成了我们前进路上的负担。

第四,“废墟派”认为圆明园原貌很难定义。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韩水法认为,要重建圆明园首先要明确其原貌,圆明园经过150多年的沧桑,原貌两个字有许多重意义。不做研究和定义,没有明确的规定,很难恢复圆明园的原貌。

“重建派”主张重建圆明园,认为重建圆明园具有很大历史和现实意义,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他们的观点大致如下:

第一,“重建派”认为重建圆明园有利于文物保护,体现其历史价值和科考价值。

圆明园的屈辱史属于过去,圆明园文物应该得到更好地保护,如果只主张留下“废墟一片”,势必让许多文物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科考鉴赏价值不能集中、

完美体现,既浪费参观人员时间,也不利于埋在地下的文物价值发挥;如果合理地整合、利用,圆明园的文物价值就能全方位展现,对教育国内外民众,缔造世界和平,意义不可估量。埋没圆明园文物的价值是一种资源浪费,也是一种“抱着金饭碗去要饭”的愚昧,更不符合公众的精神需求。合理重建、开发、保护圆明园险境中的文物并不是破坏,反而是更负责任地保护。

第二,“重建派”认为重建圆明园将有专项拨款支持,资金不是问题。

一名支持重建圆明园的专家认为,重建圆明园最大的障碍并不是因为缺钱。所有古建都是需要通过不断的修缮、维护才能保存到今天,重建圆明园如果获批,必然会有专项的拨款来支持,跟一些寺庙、文物古迹修缮花费的资金一样,不会占用教育、医疗的经费来做这件事。

第三,“重建派”认为恢复古建面积不超10%。

曾任海淀区政协主席的张宝章认为,恢复重建10%的古建是一个较为合理的选择。完全重建圆明园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做到,最现实的办法就是在原址重建一部分破坏严重、史料充足的中式园林建筑,复建园内山形水系,圆明园是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代表,是一座珍宝馆、图书馆、博物馆,可以通过重建圆明园,恢复其原貌,并通过建成圆明园遗址博物馆的形式,保存这段历史。

三、国外对待灾难性公园或遗址的做法

类似圆明园的灾难性公园或遗址在国外也很多见,有关国家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日本具有一套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法,即通过拆除旧建筑达到保护旧建筑的目的。这多少有些令人费解,然而的确是实情。定期或不定期将有价值的传统建筑物拆除,然后按照原样重新翻建。这种做法成为惯例,极为普遍。所以这种原样翻建的模式在日本如此普及。如现在的二条城及其周嗣的建筑,就是在原有或在废墟上按照历史原貌重建的。周围的建筑也以当时的历史风格为基调建造,这些仿古建筑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保护与重建并举,是日本根据自身特点而形成的保护传统建筑的一个特色。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滥炸伦敦,苏联人狂轰柏林;战后,胜者伦敦人,败者柏林人,同心同德,以坚韧的信念,根据老城区历史的详细档案,逐区、逐街、逐幢、逐一细节,恢复旧观,重拾自尊。其实何止伦敦柏林,二战后欧洲疮痍满目,断垣残壁,可今日的欧洲,欧罗巴风情俨然嫣然。可见欧洲人走的是

“恢复旧貌,重拾自尊,由自尊而自爱”的路,这是走向新生、面向未来的必由之路。

四、圆明园重建与否之我见

虽然“重建派”和“废墟派”围绕圆明园重建问题争论了许多年,并且都给出了充足的理由,但是我坚持认为圆明园应该重建。

圆明园重建具有必要性。

首先,圆明园作为一处遗址公园,本应该受到保护,可是近年来它却遭到了许多破坏,可以说已经没有了昔日的面貌,针对这一问题有关人员提出可以对它进行修补,但我认为修修补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有重建才能起到更好的保护圆明园的作用。

其次,“废墟派”认为重建圆明园抹杀历史,我却不这么认为,我们完全可以找到一种既重建了圆明园又不忘却历史的好办法。众所周知,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二战后成为了一片废墟,按照“废墟派”的看法,为了更好的铭记历史,那广岛和长崎就应该保持战后的原貌,可事实并非如此,广岛和长崎进行了城市重建,同时为了达到铭记历史的作用,他们在两个城市建立了战后纪念馆,记录了广岛和长崎战后的废墟状态,达到了很好的铭记历史的作用。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圆明园重建任务完成后,在圆明园内部建一个纪念馆,记录圆明园的废墟状态,达到不忘却历史的目的。

第三,重建圆明园耗资巨大,这也正是“废墟派”反对重建的理由之一,但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国家建设了很多宏伟的建筑,虽然当时花费很大,但事实证明,奥运会结束后,它们的作用并没有就此结束,每年光它们的旅游收入就是很大一笔钱,加上其他方面的收入,可以说,赚回成本不是问题。同样,虽然重建圆明园花费很大,但建成后的圆明园,作为东方建筑的典型代表,无疑会成为世人旅游的好去处,它的后期收入是很难估量的。

第四,东方建筑的魅力一直为世界人民所称道,可是经历了数次列强侵略和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之后,能够体现东方建筑美丽的古建筑已所剩无几。虽然北京市还勉强留下了颐和园、天坛等建筑,但它们都无法与享有“万园之园”美誉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圆明园集中国几千年来古典园林艺术精华于一身,它的艺术成就为所有历史上曾目睹过它的中外人士包括那些抢劫焚烧过它的英法联军

的将士们所称赞,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人的骄傲。

圆明园重建具有可行性。

首先,有关圆明园的图文资料保存在各大文博机构,如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有关圆明园的图样、烫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大量清代内务府档册,这些珍贵的资料对研究圆明园的原貌具有很大作用,可以帮助有关人员将圆明园各景区所蕴含的巨大而丰富的内涵同园林的造园艺术形式、建筑风格、式样相结合,通过研究发现、积累和总结当年营建时的结构、技术和制作工艺,最后完成整套重建圆明园的工程图和复原模型。有了这些图文资料做基础,再加上建筑、历史学家的分析,要恢复圆明园的原貌应该不是很困难的事。

其次,虽说中国现在的科技实力还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但确实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有科技力量作为支撑,可以帮助探讨和研制一种非常稳定的木材强固剂或者保证千百年不变质的具有木材纹理、质感和加工性能的可替代木材的建材,以保证恢复起来的圆明园不受天然木材易糟朽、易焚毁的威胁。

再次,万事无钱难,钱当然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重建圆明园的资金也并不是一个天文数字。圆明园虽然占地5200亩,但根据圆明园管理处遗址平面实测,实际建筑面积仅15.6万平方米,比故宫多了一万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初,有专家根据承德避暑山庄的修复经验,以每平方建筑面积500元计算,重修圆明园的全部投资约1.6亿元。如果按照目前明清古建筑(基本上用木材)5000元至6 000元的一般造价估算,重修圆明三园房屋宫殿部分的全部建筑成本,不包括道路桥梁环境等项目,大约是8至10个亿。只要我们把圆明园做得真实、科学,资金筹集应该不是主要问题。

最后,对工期的估计也有偏大的倾向。有人说圆明园建了150年,这并非实际的建园时间。其实雍正扩建圆明园至3000亩的规模,只用了3年。乾隆从17 36年至1745年,前后用了9年时间将四十景建设最后完成。后来乾隆在水磨村修建的长春园和其中的西洋楼,均不过数年之事。根据目前的工程技术和力量,重建圆明园16万平方的建筑,在科研和设计完成的前提下,工程施工在四五年内完成应该是有可能的。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古镇古村古建筑毁于一旦,但还应该看到,近十年来,经济和文化的同化也在不断发生。一方面是古镇古城因为城市建设,特别是房地产开发遭受厄运;一方面是古镇古庙古建筑修复带来的旅游效益,吸引了更多的政府和社会资金。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的造园和建筑工

艺得到了传承,古建队伍得到了锻炼和发展。这些都是我们重建圆明园的利好因素。

【结语】:虽然目前针对圆明园重建问题“废墟派”和“重建派”仍然争论的热火朝天,但我认为一旦政府开始重视这个问题,结论就会很快确定,或保持废墟状态,或进行重建,或只是进行修补。一旦确定了重建圆明园的目标,国家就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充分做好重建的准备工作,包括认真研究相关文献、培养专业人员、筹集资金等。重建圆明园不仅需要有雄心壮志,还要以大量具体而微的实际工作为基础;不仅需要民间的热情,还需要政府的组织与领导。

【参考资料】:

1、《重建圆明园的民族文化视野—由一本书引出的圆明园重建大讨论》孔则吾

2、《圆明园遗址该如何传承—从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角度所作的一些思考》石鼎

3、《圆明园重建之争引热议,聚焦历史存留问题》凤凰网李捷、张晨

4、“重建派”PK“废墟派”—北京拟重建圆明园引争议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