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学习者视角下MOOC的转型与发展

学习者视角下MOOC的转型与发展

学习者视角下MOOC的转型与发展
学习者视角下MOOC的转型与发展

学习者视角下MOOC的转型与发展

范荣1崔琛2

(1.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2.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摘要]MOOC的研究方兴未艾,大数据的兴起再次为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笔者从学习者的角度,探索MOOC学习中的问题,并通过对顺应学习需求,扩大课程资源;新增学习支持,提高资源利用率;更新教学模式,提倡混合式教学;开发多种交互,促进深度学习;多维学习评价,提高评价效度;开通学分互认,完善认证体系等六个方面的分析,来审视和思考MOOC的转型,促进MOOC在新技术协同下的进一步发展和我国在线教育的“历史性变革”。[关键词]学习者视角;MOOC;MOOC的发展;MOOC的转型

0 引言

自从2008年MOOC的概念被提出以来,MOOC的研究热潮就迅速席卷全球,2012年更是被称为“慕课元年”。[1]MOOC让课程学习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限制,成为改革传统学习模式的新力量,当然,在众多支持的声音当中也不乏质疑的声音,其高学习率低完成率被很多人所诟病。[2]在MOOC的发展中,从加盟国际教育平台,到开发出很多中国特色的MOOC 平台;从只开设大学课程,追求MOOC课程的“精品”,到开设职业教育课程,追求课程的“实用”;从单一的在线教学,到“MOOC+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从在线课程的零交互,到“直播+教育”的实时交互、课后讨论的非实时交互等多种交互方式并存等等。本文从MOOC的发展历程谈起,总结了学习者视角下MOOC的转型与发展,期望能够对MOOC的发展和研究做出有益的参考。

1 MOOC的发展历程

MOOC的概念于2008年首次提出(2010),[3]2009年,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办了非营利性的教育组织可汉学院。随着Cousera、Udacity、edX的创办,将MOOC的发展推向高潮。

[4]我国诸多高校在2013年积极参与发展MOOC,采取“国际化”与“本土化”二者相结合,从而真正融入到了MOOC的大潮。如图1所示,由中外MOOC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可知,其在

图1 中外MOOC发展重要时间点

我国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紧跟国际潮流,发展速度较快。这也是得力于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各大高校,联合政府、知名企业,共同投资建设,不仅加盟国际MOOC平台学习交流,取其精华,而且积极投建我国的MOOC教育平台,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等各大平台都有各自的优势。MOOC在我国的发展和研究风生水起,大家对MOOC的认识也从一范荣(1993-),女,甘肃武威人,现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远程教育。

开始的好坏参半到积极认可并投之于实践。[5]

2 MOOC的实践转型

2.1 顺应学习需求,扩大课程资源

建设MOOC的初衷是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公平。MOOC在建设之初,从高等教育抓起,主要着眼于大学的通识类课程,课程的种类比较局限,主要追求“精品”,视频制作和教学形式都比较单一。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现在MOOC的课程范围越来越广泛,课程类型越来越多,且逐渐转变为追求“实用”。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为例:平台会定期上新“鲜课”,如:《女性学:女性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挑战》等;平台还会定期推出一些“人气课程”,如:《化妆品赏析与应用》、《音乐导聆》等。中国大学MOOC平台还推出了大学先修课和职业教育MOOC,这也成为MOOC转型发展的一大亮点,不仅扩大了MOOC的课程资源,同时也拓宽了MOOC的使用受众,使各个年龄阶段、各行各业的学习者都能找到合适的MOOC。

2.2 新增学习支持,提高资源利用率

MOOC的高参与率低完成率已经被人们诟病,研究者们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其形成原因有很多,而学习支持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学习支持服务是连接学习者、教育者和教育机构的纽带,是远程学习者强有力的支撑。目前很多MOOC平台的学习支持服务各具特色,有各自的优势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部分平台功能模块简单、学习的逻辑性不强,部分平台没有学习者的学习空间,有的资源也有待进一步丰富与完善。在学习过程中,大多学习者采用碎片化学习,如何帮助学习者在众多网络信息中静下心来学习并及时总结整理、消化,这些问题都表明了MOOC中学习支持服务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2.3 更新教学模式,提倡混合式教学

在线教育探索初期,大多在线课程只是把传统的教学过程有摄像机录下来传到网上,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也不明显。后来,MOOC的教学视频和教学形式进一步改革,形成了全新完整的在线教学模式,不仅可以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还可以自定步调自主学习。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中,研究者们针对MOOC的大规模、低完成率提出了SPOC的概念。从MOOC 到SPOC的跨越,也是学习者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跨越,也使MOOC切实地应用到了高校的教育教学中。[6]很多学校开设了只针对本校或固定学习者的SPOC课程,更多的学校探索了由“MOOC+SPOC”形成的多种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和探究式协作学习的理念。

2.4 开发多种交互,促进深度学习

交互在在线教学中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MOOC设计与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习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使用不同的交互方式,往往多种交互方式同时使用,取长补短,交互方式的多样化也能促进深层学习。MOOC由于其大规模等特点,互动难以深入展开,导致教学的设计者、实施者与学习者之间产生一定的隔阂,这与MOOC一开始共享的理念是相悖的。有学者提出了“直播+教育”的概念,其学习过程都由学习者自主掌控,充分地满足了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学习者可以与教授者和其他学习者面对面交流,还可以利用弹幕实时互动,从而形成了“面对面+随时随地”的教与学方式。MOOC的转型中我们需要更加关注互动性的功能设计,维持受众的良性互动,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

2.5 多维学习评价,提高评价效度

MOOC在其发展之初的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即对单元测试和期末考试的成绩、发帖的数量进行评价,缺乏合理、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7]随着MOOC的进一步发展,学习评价的种类也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形成了由教师评价、学习者自评和学生互评的评价体系。学习评价中,应该对学习者的视频及课程资料的学习情况、学习时长和时间节点、单元测试情况、讨论中有效的发帖数和回帖数、同伴互评的情况、期末测试的分析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

从而提高评价的效度。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平台也在学习评价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有的平台中在同伴互评之前要做在线测试,检验学习者有没有评价的能力;有的平台也开发了学习监控、自动评分等功能。

2.6 开通学分互认,完善认证体系

学习证书和学分互认是大多数学习者在MOOC平台学习的原动力。完善认证体系,不仅是一种奖励机制和激励机制,还能帮助他们获取他们想要的知识与技能。课程学习完毕之后虽然有认证证书,但是得不到其他高校和相关机构的认可,社会认可度较低,这也是导致完成率较低的原因之一。学分认证体系本身是一个复杂且工作量十分庞大的系统,操作起来也十分困难。MOOC的学分认证体系包括课程证书认证、高校的学分互认、内容许可认证等,当然还需要建设相关的学分政策机构、学分认证机构、学分选课机制以及相关的质量监控和学分管理机制等。现在很多的高校都开通了学分认证,得到了广泛认可的证书支持,当学习者完成课程学习后,可以获得讲师签名证书。

3 总结与展望

近两年,我国将“互联网+教育”、教育大数据等都提到了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我国MOOC发展的起点较晚,但发展迅速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8]为让更多的学习者以兴趣为导向,学习最想学习的课程,拥有自主选课权,建设的课程资源日益增多、开发了多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从各个层面增加了学习支持,并采用多种交互方式和多维评价模式,提高了学习者的参与度和自我成就感。国内MOOC的发展应当结合我国教育实际,积极探索我国MOOC 发展的本土化道路。展望未来,MOOC研究的热潮渐渐平息,但我们共享优质课程,促进教育公平的初心不会变。未来MOOC的发展将更加依赖于技术的发展,致力于人性化人才的培养,也会促使形成新的教育生态系统。道路阻且长,MOOC的实践探索中还有很多的难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汪基德,冯莹莹,汪滢.MOOC热背后的冷思考[J].教育研究,2014(9):104-111.

[2]李晓明,张绒.慕课:理想性、现实性及其对高等教育的潜在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17(2):62-65.

[3]McAuley A. Stewart B.&Siemens G. et al.(2010).The MOOC Model for Digital Practice [EB/OL].[2010-11-20].http://www. elearnspace. org/Articles/MOOC_Final.pdf.

[4]石小岑,李曼丽.国际MOOC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2013-2015年文献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6(1):90-99.

[5]方旭.MOOC学习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3):46-54.

[6]曾明星,李桂平,周清平等.从MOOC到SPOC:一种深度学习模式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28-34.

[7]Hone K S, Said G R E. Explor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MOOC retention: A survey study[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6, 98:157–168.

[8]程璐楠,韩锡斌,程建钢.MOOC平台的多元化创新发展及其影响[J].远程教育杂志,2014(2):58-66.

相关主题